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教学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教师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只有当学生有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才会在课后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究。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十分重视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规则方法如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用明确的结论和动作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认为学生跟着教师做得越快越好,就是学生聪明的表现,或者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其实如果老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越来越淡。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给与标准答案,否则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形,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这样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同时老师也要清楚,这种问题如何没有课后学习实践的积累,是不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所以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教师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而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为学生开辟了丰收之路。
三、延伸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形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尚不完善,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较为单一,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和社会的联系很少,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延伸性学习的机会,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为学生寻找良好的学习机会,创立适当的实践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传统的兴趣小组等形式,仍是学生的首选
兴趣小组实际上是我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校延伸性学习的最主要一种形式,它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安全简便等优势。因为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实践打下基础的。我校有篮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由体育教师专门进行指导,以参加比赛为主要目标,在市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如男女篮球、运动会均在区级比赛中获得冠军;乒乓球比赛无论是团体还是单打的冠军也都属于我们。
2、体育俱乐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中等职校学生可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这样就为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然而,许多学生却出现了手足无措、蒙头转向的现象,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和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的体育活动很盲目,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们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又走进了游戏室、网吧或其他娱乐场所,这就难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避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盲目性,也提供了老师、场地和器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开展,挖掘大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输送竞技运动后备力量。体育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搞体育就执著,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体育俱乐部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要培养一般的兴趣,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而运动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而且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争胜心,促使学生自发的去训练,同时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节剂。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的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有学生来负责。这样一来,既缓和了训练的乏味,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参加并协助举行社区和社会体育活动,溶入社会大家庭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一个完整的人推向社会,因此,尽早地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熟练应付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各学科都应开启的智慧之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同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国民体育中也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体育热潮,使体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极有社会意义的组成部分。
我校有标准的足球场,许多单位都愿意到这里来踢足球,尽管这对学校管理、草皮维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也看到学生将在这些活动中将受益菲浅,所以我们积极寻求学校领导的支持,努力做好场地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并参与校外合作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4、建立家庭亲情学习的纽带
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广泛。由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长久生活的场所,儿童身体素质如何,首先取决于家庭体育。世界上许多教育家在论述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时,都主张把家庭体育放在第一位。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就是“家庭体育首位”的倡导者,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作为中等职校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练的指导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家庭中担负起家庭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活动,既能锻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带动家庭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它体现着亲情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诸多广泛意义。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家庭里指导和带动家人进行锻炼;另一方面组织一些趣味性体育活动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学生可以把体育课上学会的各种运动技能与家长共享。这种做法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交流,更形成了社会人群的相互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体育活动时间上的弥补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这种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好处。
综上所述,在延伸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活动通常是独立自主的活动,老师则起着辅导作用,从内容和形式的来看,延伸性学习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在学校里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片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延伸性学习多表现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与新课程标准秘强调的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练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极其吻合的。
参考文献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3)建立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实践建立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高索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体育健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等,构建各阶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轨,向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练,我来引导你学练。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师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现代体育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即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
生的身心、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合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体育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至割裂了体育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使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五禽戏"时,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以及神态、路线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传统体育的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三)进行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
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排球,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女排的比赛录像,了解女排艰辛的奋斗历史;结合中长跑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家军”为国争光的事迹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练的兴趣。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提高身心素质,丰富业余生活。这也就为它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体育独特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把握体育形象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老鹰抓小鸡”游戏中的勇敢、机敏品质;中长跑中的坚持、耐挫力培养;球类项目中的合作精神等。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
关键词:课程改革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的面对课程改革。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4.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的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的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健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高校体育教育课堂正是学生们放松心情、自我调节、满足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某些心理障碍的场所。所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特点,适时、适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营造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友善、活跃的教学气氛,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亲近、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活跃的课堂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愉快教学情境中消除紧张、压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时使他们逐渐朝着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主动积极的心理素质方向发展。
1.关心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交往形成了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两者的和谐默契主要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上。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排球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因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标准而产生了厌倦、恐惧、自卑、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困难,消除她们紧张的心理,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在课内外单独地辅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从那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进步不仅仅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关爱,使学生们对学习有了信心和动力。
2.理解尊重学生。理解和相互尊重是师生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融洽的心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理解、尊重、信赖、平等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得不到发展,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某些不当行为,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所在。诸如学生没能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和方法去认真完成任务,纪律涣散,有时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一旦发生这些情况,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尽可能地运用友善和蔼的语言去说服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卑心,消除隔阂,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真诚相待是一片爱心和温情。反之,若用挖苦或过于严厉的语言训斥,甚至进行体罚,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其紧张的学习心理就难以消除。
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过程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它由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三部分组成。整个过程所采用的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蕴藏着诸多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教师能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无形中可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1.利用开始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内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运动动机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仅注意知识技术的传授,而缺乏动机激发的意识和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力,致使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时机,这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内在需要感,也使一些原来不愿参加活动或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消除某些主观干扰,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般应采用诱导学生情绪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利用考试标准作为学习的杠杆,给学生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学生们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积极的表情,良好的情感,活跃的教学气氛来诱发学生内在的动因,引发学生的欲望与兴趣。
2.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与创设情境,减轻心理压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沿用旧的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一般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这些教材竞技性强,技术难度大,对一些从未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轻松愉快掌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运动性心理障碍。为了减轻因教材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根据教材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传递去刺激和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生正确掌握篮球“跳投”技术时,利用教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片,让学生重复多次地观看对照,了解该复杂技术的结构、重点以至动作的各个细节,启发思维。又如,在健美操和艺术体操的教学中,教师们把音乐和技术动作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一种轻松快乐、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二是教师有目的地、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小组竞赛、分析讨论等多种课堂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3.采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运动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状况,将学生按一定层次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由低到高,使绝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在这些具体目标的引导下,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采取的办法是:多安排练习的时间和锻炼机会,在他们学习有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使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使较高水平的学生也不至于过分骄傲自满,从而培养他们勇攀高峰的精神。
4.用诱导联系的方法可以缓解学习中紧张害怕的心理。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可知,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初始阶段,对那些结构严密、难度较大而肌体一时不能适应却又不易分开的动作,一般采用诱导练习。使动作的难度降低、强度变小,容易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如: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篮球行进中传接球技术,在教学中,首先,在原地做传球动作;然后,在做行进中侧身跑传球的模仿动作,并逐步过渡到用较慢速度的跑动传接球;最后,在中等速度的跑动中完成整个技术过程。又如,排球中防守教学,对大学生来说要完成好防守动作谈何容易,原因是害怕心理占了主导地位。为了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尽快使学生掌握技术,我们常选用抛球、轻扣球等;最后,做完整的防守教学过程。这一系列的诱导性练习,能够缓解学生的害怕心理。
5.在游戏中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中的游戏和比赛不仅是学生的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更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并具有竞争中的娱乐性;能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技术技能的能力。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选用一种结合学生热身的活动,编制轻松愉快的游戏内容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抢球和护球”的游戏,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或发展某方面的身体素质,它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对抗性;再如“进攻与防守”对抗性的游戏,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对抗性比较强的情况下,利用身体素质和已掌握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意志品质。这种方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强烈而复杂的心理波动,让他们感受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三、重视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体育教学中,由于一些运动项目技术要求高,或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而影响他们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一个旧的技术教学未掌握而新的技术教学又接踵而来,旧的心理障碍尚未消除,新的障碍又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始终注意从各个方面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比如,排球专项课上,有的男同学就连发球最基本的技术也不会,发球的动作不协调,引起班里一部分同学的哄笑,处于极力尴尬的境地,紧张、压抑的心理油然而生。发现这种情况,让这几位学生到一旁,单独地从徒手模仿到有球的连接,再通过简明、形象、口诀化语言的疏导、纠正以及对比,做出肯定和鼓励,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如,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平时练习比较好,一旦考试成功率明显下降,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有紧张心理的压力,出现手脚的控制力明显下降,因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够理想,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听意见、分析原因。通过多种途径反馈信息,改进考核中的不当方法,使学生在心理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完成考试任务。
一、严格开展队列练习
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二、耐心进行思想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四、关心器材收拾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体育教学;整体效应;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等。根据“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下面就从获得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出发,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是依照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并且它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体育课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而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视、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每次循环重复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提高,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鉴于上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这几个因素,国内体育界习惯称之为体育教学的“四大要素”。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应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换句话说,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彼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力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到“文化至上”的思想影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怕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可分别概括如下:
①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及时了解、激励、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意识及精神的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任何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③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的载体;是可以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④媒介手段,泛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等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⑤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⑥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三、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受到这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而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
①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②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就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J]体育学刊,1996.1.
[2]体育管理教材编写组.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某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10%的一吨左右的鲜牛奶象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入冬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适宜储藏,只能及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对造成上述现象原因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我就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关键词:德育;英语教学;渗透
1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身为独生子女的职业院校学生,长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关爱,难以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与生活的艰辛,更无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学习为家长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假思索地向同龄人、朋友、同学求助,却对父母、老师的劝导、学校的管理不以为然。由于他们大多数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事缺乏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旦受到同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盲目跟从。
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当他们从简单的逆反心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与理想信念中的公平、合理等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与失望,导致消极情绪与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生。此时,用德育教育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指明方向是相当关键的。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境遇。德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面临专业课学习任务或者自学考试,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压力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德育活动是在浪费时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是否自觉,学生都在客观地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感染。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德育的方法时曾经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本身乃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应该导致自觉信念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熟练技巧和习惯的养成。他正确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教师以身作则,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进行德育离不开其他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量时间是学习其他各科课程,我们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新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会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3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3.1隐蔽德育目标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则决定了在没有说教色彩和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德育目标才能比较容易实现。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德育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同时传授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受到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影响这一现实性因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寻求客观、合理地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3.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求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绝不能单纯为了“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话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话题的精髓,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发与心灵的震撼,逐步向教材的思想寓意靠近,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学习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就“同情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这两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为话题进行讨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或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此,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德育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德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这样安排听说课,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达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4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以辐射的方式,广泛涉猎东西方的文化、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比较,既培养中立的学术素养,又增强合理性和适应性判断思辨能力,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无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培养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既掌握这门语言又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谓一举两得。总之,中西方文化交融混杂的现实绝不能削弱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相反,英语教师更应该以全面培养人才为出发点,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以知识为载体,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入手,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变教材为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从而取得英语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德育论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戴国明.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学生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与品味,成了阅读教学中的的必修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校把它作为一个教学课题进行研究,并和卫星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整合。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有发现、有提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多样化教学。这种多样化有效教学方式就是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对某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而研究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要进行研究,必须学好理论知识。
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发展、创造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既能积极配合、完成共同任务,又要能独立承担分配的个人责任,还要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解决组内存在的重要问题,实现班组共同的目标。
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这一实际难题,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必须在运用农远资源方面和教学方法上都要高度重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对他形养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读透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用什么资源,何时用,何处用,如何呈现。
2、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及时发现,课后及时写下教学笔记,便于经验和理论的积累。
3、通过若干教学案例的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炼出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研究成果)。
4、研究成果要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即用什么资源——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研究性学习的多种途径也解决了教学成果的丰富多彩。要明确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研究,还指在教学目的的实现过程中也发挥研究的作用。研究性教学还要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提供舒服的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不断培养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灵感。
2在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注意的要点
2.1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困惑,我国长久以来重视应试教育,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看重。教师可以说是以前从没有重视过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并不了解,不知道怎样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现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很少能达到研究学习的教学要求。
2.2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重教师轻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使然,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停留在“三分钟热度”的基础上。而且实践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是学习知识,技能的主体,不真正重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发现技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发现技法的培养,不断鼓励学生的知觉思维,把稍微即逝的思想表达出来。善于抓住学生的每次灵感火花,并寻求内在的价值。与学生进行互动,要注重教与学的结合模式。
2.3解决对策,提高教师认识体育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既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分追求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可以让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确立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转变现有的观念。
2.4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探究学习氛围通过实践证明,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相对压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不起学习兴趣,针对目前的问题,就要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由于传统的“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转变到开发智力,身心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的现代教学模式。
2.5提高学生激发探索,能力与热情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适时地针对学生不同的进步程度进行适当的奖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行思维。利用学生自己的想法去引导他们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调动他们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这样,课堂的学习效率会大幅增加。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并且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