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汉语言的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到知识当中所包涵的汉民族的精髓文化,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涵养有所提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的课程当中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除了有助于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论基础的扎实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和新教育环境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环境和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就业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人职的标准已不再只是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操作的能力,既可以分析问题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人文素养。发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章,撰写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文字功底已经在慢慢地培养和扎实当中。而在相关的辩论比赛当中,从准备和参与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思考辩论的能力,为将来走人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则合适高品质的生活所需要的,更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更替,感受到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更可以从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济。人文素养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去热爱生活,更可以鼓励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即使觉得未来渺茫无边,也有勇气用爱和热情,用心的去过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份工作。特别是针对理工类的高校学生来说,更是要看重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育,因为理工类的学生,平时更多的是接受技术类和专业性更强的知识教育,不仅仅难度大而且非常枯燥,再加之没有多的时间会主动的去了解汉语言文学,更别说去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这些因素导致了理工类高校的学生情商普遍较低,而且在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自我的性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人文素养急需提高。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尚未健全,对未来迷茫
一些大学生在不如校园之后,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当中诱惑因素的增多,导致很多学生渐渐开始出现了攀比的心理现象。而有一些学生,初人大学,对于一切未知十分迷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十分挫败,便把一切心力投入到了网络世界当中,游戏和网络社交、网购等等让大学生们沉迷难以自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了利益的蛊惑,在无意识当中触犯到法律,误入歧途。而在这一部分大学生当中,我们是很难看到人文素养的影子的。
2、重视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新时代和新的教学环境之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已经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是重视理论知识以及课本知识的教学,不注重课堂上面学生老师的互动,实践性过于薄弱,从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被忽略了。而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大学生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还是思维的习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融合多媒体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多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汉语言文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过慢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首先从设置课程的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还是处在传统的十分单一的模式下,没有把各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育并没有办法助力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其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不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思维要活跃,擅长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这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要完善课程的设置,优化学科的建设,并且提高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教学目标主要有教学的内容来体现,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合理地筛选,从而确保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并且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所以,作为高校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范围耀光,全面涵盖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的效果,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及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有所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会对学习生活有所影响,也不利于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制定一些有趣的有利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辩论赛、交流比赛、场景教学等等,除了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学生在经历过校园生活之后,是炼就成为一块好钢还是废铁,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课堂当中,在课堂外也不容忽视。激励学生创办社团、组织或者是小集体,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便于更好地应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地爱上汉语言文学,从而得到大胆锻炼的机会,并且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一个正确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开放教育专业规则(2011.1).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文学类课程,知识构建
电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它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因而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网络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所以,有必要尝试建构新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从而使汉语言文学这一古老的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1.构建网络环境下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应遵循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我国贯彻“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的一项内容。计算机及网络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这一切都为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2.网络环境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及实践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目标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后续教学环节的基础,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使授课教师获得明确的授课方向更可以使学生有了深入学习的可能。目标的设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情况进行修改。
2.2 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例如文学史类课程);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如《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仿真实际情境或还原实际情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2.3 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2.4 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根据课程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2.5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如《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组成“鲁迅兴趣小组”、“茅盾兴趣小组”、“张爱玲兴趣小组”等,建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讨论空间。
2.6 学习效果总结与评价设计。学习效果总结与评价是有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上教学,要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自主学习。
3.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意义建构。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要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3.2 重视教师导学作用。教师要由“教师”变“导师”。“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要求教师要当好“导师”而不是“教师”,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
3.3 体现“以人为本”。在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时,一定要避免为了应用网络技术而忽视人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学习需求,并尽可能运用网络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质量;应用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从学生一方的思维特点入手,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主体,保障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要不断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必要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学相比,其实用性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特别明确,再加上这一专业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也同样会受到相关专业的挑战,可以说其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情境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可以发挥积极主动性,通过教学情境的运用,学生还可以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了解,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2汉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分析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化,更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也有一些与文言文内容相类似的教学内容,对这一部分的探索性相对比较欠缺,而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全面提升,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内容枯燥难懂,学生比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方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情境来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和共鸣,保证学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获得更为真实的教学体验。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共同作用,教师应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进一步注重汉语言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积累量,这样汉语言文学自身的魅力才能展现。再加上学生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真实魅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汉语言综合能力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较强的人文教育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不管是教学的理念还是教学手段都相对比较单一,这也就容易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教学吃力、学生接触力差等现象,一旦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学生一方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进程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教学困境,在情境教学法中,汉语言文学教师会引入科学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真实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极大的激发出来,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这才是情境教学法引入的主要目的。
3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具体应用
3.1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怀学生上,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适当改变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2运用实物来展示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事物都是用眼睛去看的,还有的是结合眼睛和语言来描绘某个场景,在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事物,单单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有可能会对事物感到陌生。这种方式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但是当情境教学法引入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建一个实物演示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含义及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一般在实物演示环节,如果没有找到实物,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仿制品进行代替,有时还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物特征。
3.3运用语言描绘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口头描述进行的,有时教师还会通过语言表达教育内容,这种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但是因为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它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和语法,才能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真正提升。
4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育教学领域,一定要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其中,运用实物、语言描绘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谷建军.专业教材与职业教材的互补———汉语言文学教材实践变革[C]//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2010.
[2]任心慧.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讨[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3]刘淑梅.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2013.
[4]阮金生.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2013.
[5]傅治淮.也谈写作与人文精神[C]//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6]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C]//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7]绥化学院精品课程写作综合材料[C]//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2004.
[8]石国勐.浅析“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C]//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99.
一、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3.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
4.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5.毕业论文字数要求:正文字数本科6000字以上,专科3000字以上(指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前置部分和附录部分)。
二、进程计划
1、7月布置论文写作进程。
2、9月15日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将初稿交至班主任。
3、10月15日前,指导教师通知学生修改,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修改二稿,并做修改记录;
4、11月15日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论文的三稿。
5、12月1日前最终定稿。
6、12月中旬本科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再另行通知)
三、注意事项
1、每周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进展,听取指导教师意见,中期将书面报告材料交指导教师。
2、独立完成任务,杜绝抄袭、网上下载、请人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3、若不能按进程要求完成的,指导教师将取消学生本学期毕业论文写作资格。
4、论文字数、论文格式严格按有关要求执行。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目次页(必要时)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1963年,马庆株在中学执教,1978年考取了北京大学汉语专业研究生,1980年评为北大优秀研究生,后来到南开大学任教。北大中文系1990年底推荐他为1981~1990届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古典文献4个专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唯一候选人,北大中文系王理嘉副主任曾亲自到南开大学调其回北大任教。几十年来,马教授形成了他独特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和特色。一些语言学专家评论说,他的论文具有一种内在的“理性前冲力和穿透力”、能“透过现代汉语形态贫乏的表层,深刻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使人感受到语法研究作为一门科学所应有的品位和美质”。
“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要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外语教育语种多样化以培养多语种对外汉语师资”,这是马庆株教授对汉语国际化的主张,他认为汉语的国际传播要创新思维,他主张完善汉语拼写工具,建立汉字声旁与特殊拼法的关系,整合提出区分同音词的办法,反映词与词甚至词素与词素之间的差别,提出了汉语拼写方案,既能记录口语,也能记录书面语,这样教学就可以提高3倍的效率,可以有效解决境外华人母语保持问题。
马庆株教授研究汉语言文字和语言规划,倡导语义功能语法,提出语义解释型变换,给汉语教学和语言工程以有力的学术支撑。他著有论文《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拟声词研究》、《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等。尤其前两篇,提出划分现代汉语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的语法标准,列举两类动词对立的多种语法表现,并进一步分析非自主动词和持续性动词内部的语法差异,得到了两个动词分类系统。同时,他得出结论,即汉语动词由语义上自主与非自主、持续非持续的对立形成了两对语法范畴,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对语法结构有重大的影响,是汉语动词的基本类别。他的这些成果得到学界的认可,《资助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获得了北大王力语言学奖。
马庆株教授的著作有《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和《忧乐斋文存》等,主编了《语法研究入门》、《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修辞语用探索――语言表达与得体性》和《现代汉语》等。
其中,论文集《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也堪称当代中国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书中提出并界定了许多对语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概念、新术语。许多术语都已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语库宝贵的新财富。2000年,评选著名中年语言学家,他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全票当选者。日本学者古川裕在致东方书店出版部部长朝浩一的信中,称赞马庆株在“老辈大家退休后将是下一代领导中国语言学界的第一人。”马庆株教授为我国汉语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有志于汉语研究的年轻一代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神五上天”、“人民币是否贬值”……罗斯教授淡起《人民日报》的文章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
看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正从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方向迈进,中国的书流媒体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
2003年秋冬之际,我随中国汉学研究学者团组出访英国、荷兰、瑞典,与欧洲三国汉学家就汉语言文化教学及中国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我深切感到: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汉语正在成为世界解读中国的桥梁。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汉语言文化的潜心研究和惊人领悟力令人赞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对中国文化在海外扩大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杜德桥所长畅谈 牛津汉学新天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杜德桥(Clen Dudbridce)教授温和儒雅,白发如雪但梳理有致,清癯面庞上的金丝眼镜后流淌着热情友善的目光,高高瘦瘦的身材,无论坐与站,与人交谈时身体都微微前倾。他身兼数职、德高望重。谈起杜德桥教授的“中国情结”,他的华裔同事于:先生表情凝重地告诉我们:英国原有6所大学能培养汉语本科生,但前不久杜伦大学取消了汉浯教学专业,杜德桥教授闻讯立即向有关部门写信,陈述利害、据理力争。在杜德桥先生为首的英国汉学界的强大舆论压力下,杜伦大学校长不得不出面解释说,由于经费紧张,这是一种“无奈的决定”。干先生说:“海外汉学家在大学专业设置权衡取舍时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也曾酝酿取消汉语教学专业,但杜先生对汉语情有独钟,他宁可取消扰太学而坚持保留了此专业。”
谈起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的地位和作用,杜德桥教授颇感欣慰。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成立于9年前,除承担本科生古、现代汉语教学任务外,还设有中国文学、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进行博士后研究。该所现有本科生43人,研究生50人左右,专兼职教师11人。中国研究所成立以前,汉语教学只能与其他多国语言教学统一纳入东方语言研究所开展工作。杜德桥教授认为中国研究所的建立,不仅以独立建制表明了汉学和汉语教学工作的地位在提升,而且荟萃了汉语言文化教学和中国问题研究的各类人才,充分体现了学术活动的多元丰富性。杜教授认为:传统地分系统研究,有其局限性,而关于中国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相互交流,更有利于中国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杜教授不无自豪地说“现在(牛津大学)一切有关巾国的学术活动都在中国研究所举行,既有本科生在这里学习汉语,也有各专业研究中国问题或涉牛问题的研究生在这里进修汉语。研究中国问题的各方面教授、专家经常聚在这旦自由讨论、相互启发”。杜教授的评价是:“进修汉语的其他专业研究生与专门学习汉语的本科生相比,学习汉语的目的更明确,积极性也更高”。这真是令人振奋,看来汉语教学与中国研究的融合趋势正在为海外汉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杜德桥教授专攻唐史,但对诸子百家也有独到见解。杜教授还以令人惊奇的视角评价《西游记》,他认为《西游记》表面上似乎很容易读懂,但内涵却像莫扎特的音乐。至于为何如此评价,杜教授赞叹之余未及细讲。我们虽不得其详,但我们感到这个外国汉学家挚爱中国古典文化的心却是深沉而敏锐的。
岩校长“改行”来华办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主管亚洲事务的副校长高岩(Lan Gow)先生豹头环眼、身材健硕,像个拳击运动员,办事风格也讲求“主动出击”。高岩先生不会讲汉语,原来是位日本问题专家,4年前转行研究中国事务。他说,2004年春他要来中国,代表诺丁汉大学与宁波有关单位在当地合作办学,他负责学校管理工作。高岩先生豪迈地说“我们的战略是:中文在诺丁汉,诺丁汉在宁波”。他解释说,诺丁汉大学学汉语言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许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学生,到中国办分校,让报考诺丁汉大学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到中国学习,是经过中国政府批准的一种新的办学方式。
高岩校长在China House里接待我们,他说这是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的象征。他的主张是当代中国研究所重在研究1949年以后的中国。不仅研究当代汉语,而且包括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等各专题。他说:“我们的方式是:专业+中文。通过母语掌握的中国专业知识,来钻研或学习汉语”。临别之际,我们衷心祝愿这位勇闯新路的“拳击手”校长探索成功。
田海院长的“宝藏”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田海(Barend Haar)教授引以自豪的有两件事:该学院是荷兰唯一一所专门从事汉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府;汉学院图书馆是欧洲收藏,扣文图书和关于中国的外文图书及报刊最多的图书馆。莱顿大学是荷兰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建于1575年。该校汉学院成立于1874年,也有130年的历史了。莱顿大学及其汉学院是荷兰重要的对华交流基地,汉学院现有学生180人,教职员工10余人。莱顿大学汉学院的历届毕业生,有的人心任驻华大使或国务秘书,有的人担任驻牛记者或重要商务代表,也不乏分赴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世界名校汉学教育基地执教者。
在装饰典雅的汉学院内,田海教授和我在一幅高人的黑漆金字中国对联前合影留念,上联“窃愿官清民乐通国欢声歌化日”,下联“惟期政简讼平满堂和气引春风”,横批“政贵有恒”。他兴奋地告诉我们,这是该学院上世纪从印尼华侨会馆引进的一批文物中的一件,非常珍贵。随后,他请图书馆长打开了轻易不准外人参观的秘本珍藏室,但见线装书层层叠叠,田海院长特聘的一位华裔老先生正在装裱整理从印尼华侨会馆引进的书籍,据华裔老先生判断这批书可能出自清末民初。汉学院图书馆屋旦套屋、几进几出,到处是分门别类储藏的中文书报和期刊。田海先生告诉我们,图书馆总共收藏中文图书25万余册,中文报刊数百种,此外还有关于中国的外文图书3万余册。目前,他们整理编目的图书不过6万余册,其余图书在编的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还是要千方百计引进更多的中国出版物。田海院长认为:收藏工作应该尽量丰富而及时,多多益善。整理和编目工作滞后是正常的。本着这一原则,他向我们访问团提出的请求是:请提供《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光盘,以便学生在图书馆用计算机查阅。访问团当场决定把协调赠阅光盘的任务交我办理。光明日报社的老总们得悉这一信息后,立即给我送来该社下属的《中华读书报》的两套光盘。我想此刻这两套光盘或许正在莱顿大学汉学院图书馆的计算机上发挥着传播汉语言文化和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功能……
罗斯教授用人民网教汉语
瑞典隆德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罗斯(Luse)教授苍髯白发、沉言寡语,他站在宴会厅门口与我们逐一握手,我们递上自己的名片,他总是一一端详,并且用中文念出单位和姓名,但却没有名片回赠。陪同我团访问的驻外使馆教育参赞孙女士悄声说:“他就这样,表面很冷,心却很热”。
确实如此,罗斯教授的热忱几乎全部集中在他的汉语教学事业上。他告诉我们该系现在运用中国的人民网进行汉浯教学,要求学生读懂人民网的文章,用母语撰写研究中国的毕业论文,字数必须在1万字以上。这着实使我吃了一惊,此前,多年的外宣经验使我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人民日报》国内版难以发挥外宣作用。如今,当罗斯教授如数家珍般地同我们谈起《人民日报》的文章,“神五上天”、“人民币是否贬值”等时,我不得不更新观念。看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正从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方向迈进,我国主流媒体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在增强。
罗斯教授的夫人原籍广东顺德,她为我们演示了她与罗斯先生等人共同开发的教学课件。课件重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常用汉字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为基础,频繁出现者标出汉字,较少出现者只标汉语拼音不标汉字,让学生先学听懂和读出汉语,并掌握最常用的汉字写法,不失为一种循序渐进、因人制宜的创造。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实践性 职业院校 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1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环境。而作为关系到我国国民根本、中华文化内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是重中之重的改革要点。从前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步被社会所淘汰。作为为我国经济科技市场输出大量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也有责任率先作出表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入手,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不管是教育地位还是就业率地位亦是输出实用性人才地位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这几十年来,相比于大学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更为我们现代社会所吸收,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更符合市场需求,在整个学业市场上总是处于一个先锋带头作用。而近些年汉字热的推广,也更使得国内乃至世界上对汉语、中国文化历史的高标准不断在上升,所对应的是职业门类也越来越广。所以,为了应对这个大趋势,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化实践化是迫在眉睫,以求及时补上市场这方面人才的空缺,并及时抓住时代的机遇,将中国文化发扬海外。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也越来越苛刻。而面对广大大学生毕业季更为专业的学术知识、专业性人才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就业率要想不被淘汰,只有在实践性方向突破,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2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前景
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追求,而这份追求归根到底就是文学的追求,而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其所富含的知识也更加丰富,文学中也演变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构件。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需要呈现出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发展观念,文学的追求就是一种自然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相较于文学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出现时间更早,就这点来说,汉语言文学的体制以及相关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都比文学要更加的完善。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其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但是无论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其发展的主要目的依然是追求自然的属性,极力在汉语言文学中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特性。
3汉语言文学实用性教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本专业理论较强的专业,它的实践性自古以来就低于普通专业,这就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即便高职院校的实践性和应用能力较强,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成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晦涩难懂,重理论的教学方式。
就实际情况来说,由于汉语言文学中以理论知识为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型教学,但是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的学科,因此,这一专业并没有针对性的岗位,而且由于其不注重实践教学,所以就会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始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应用型教学,以期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随着应用型教学的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时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学的最大特点来说,其最大特点就是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明确地了解到社会反应的现象,这对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汉语言文学实用性教学的开展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汉语言学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应用型教学,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的方法教学,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大量需要实践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而开展应用型教学,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种应用型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取向以及就业的方向来进行教学的开展,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是的学生能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需要进行改革汉语言文学这门历史悠久,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的专业对于全中国的教育专家都是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而现如今要求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只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现代化元素和实践应用文本逐渐渗入,逐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改革。通过地区与地区间不断的学习与沟通,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态度进行及时的把控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任心慧.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一、写作教学现状
近年来,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综合素养的基本标准,受到很多高校的广泛重视,例如,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2018年就开始设置学生写作的课程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此情况下,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中,就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教学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从目前情况而言,高校给予写作教学一定重视,但是还存在学生难以学习,教师难以教学的矛盾问题,未能全面改善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相关写作教学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的成果,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术,忽略其思维发展,导致学生最终出现写作思维固化或是机械化的问题,创新素养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对于此类现状,高校在教学期间应按照所有学生的特征、教学的具体情况,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健康、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思维素养水平,探讨教学改革优化的措施。
二、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写作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任务重,导师教学压力大,想要抽出课时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相对较为困难。尽管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导师能领会写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学校体制、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因素无法将写作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是高校写作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创新发展路径。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高校改革充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课程与教学模式进行更新。相较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而言,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写作教学课程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写作意识的培养,应当为学生未来的写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际教学工作却无法将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缺乏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支撑,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模式难以顺利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写作教学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能力。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学课程仍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对照,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三、现代教育思想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得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将写作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逐渐暴露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学习成效,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当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助力学生思维素养得到更好发展。对此,提出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开展写作活动实践等策略,致力于全面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思想的优势和作用,促使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借此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一)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思维品质,势必要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新时代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学好学透教材文章以及文学作品,才能逐渐领会写作要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宣传贯彻教育指导方针的纲领思想:加强教育工作顶层规划,保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贯彻的系统性;把控写作知识点,加强学习贯彻的针对性;紧抓教育落实,保障学习贯彻的实用性。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力求开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育的崭新局面。细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奠基工作的贯彻落实,经费划拨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导师招聘指标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教育培训项目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政策保障体系,把好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政治关)、合理规划选聘条件(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入口关)、建立授课反馈制度(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授课质量关)、落实导师培训制度(素质能力提升关)“四个关口”。结合多种方式,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的写作教学亲和力与教学针对性,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
写作教育一直都是文化思想阵地中的桥头堡,只有培养和激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切实让学生领会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风格、表达,并通过写作表达出所思所感,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成效。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最有效的写作理念培养教育,毋庸置疑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理论知识课程。导师在强调文章的内涵特征时,并不是僵硬地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文章的内涵和特征,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当体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是条理、归类的,当学生的写作知识框架构建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写作意识逐步形成,反过来作用于阅读与理解,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现代社会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培养教育形式也不可小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将现有的写作教育培养传播形式推陈出新,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现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文体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写作知识。此举措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结合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增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见闻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工作者培养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教育直观性,通过写作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写作活动实践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除了要通过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还要开展写作实践来验证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写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上练笔与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以作业形式布置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及摘抄,提升学生阅读量以及词汇量,力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上练笔的形式,结合社会时事命题,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按照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进行循环练笔,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并且按照小组形式进行作品分析,全面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根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处环境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写作理念教育,结合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诗词,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自然中感悟写作的文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当掌握先进的文章创作理念,妥善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工作的开展,应当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教育的奠基工作,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教学工作中推陈出新,开展写作活动实践,全面深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与领悟,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贵,许兴阳,吴丹,等.创意写作与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写作教学综合改革实践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1):104-109.
[2]韩莹.新媒体背景下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1(1):118-119.
它使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跟不上时代要求
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师资学历达标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农
村语文教师),观念陈旧,实际教学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知
识老化,手段落后。因此,要胜任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教
师们就得脱胎换骨,重塑自我,努力重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
适应的能力与素质结构。地市级开放大学是培训在职中小
学教师的主要阵地。作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
我想就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谈谈汉语言文学教育(师范方向)
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实现对接,才更有利于促使这些在职
进修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发
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语文教
育的发展。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几点“对接”来谈谈我的看法。
1 开放教育理念的对接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
征就是“开放性”,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
引领教育的时代潮流,实现着教育的跨越和创新。新课标背
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关
注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意识教育等等,打开了过去语文教育
只注重工具性教学的封闭状态,呈现出开放多姿的人文性
生命气象。因此,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
教师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中小学语文教师灵魂塑造师的责
任,加强对新时代开放教育意识和理念的宣传灌输,从而让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实现观念和教育目标的
一致。
2 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接
在学习方式上,开放教育以学员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
为主,学员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由学校和老师领着走。他们
在老师的引领下,采取多种形式自觉学习。开放教育的课程
资源种类很多,如IP、VBI 课件、双向视频节目、教育台节
目、教学平台与本学科常用网站,观看中央电大与省电大下
发的多媒体CAI 课件录像带、录音带,以及学校摄制的相关
教育教学活动录像带、光盘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充
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教师精心选好的资源片段,重点把每
一种课程资源的性质、特点、内容掌握好。新课标形式下的
语文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而激活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欲望,
为终身探究学习打下基础。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只要在开
放大学里接受过这种学习培训,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到教学
中,指导学生,把学生也变成会自己学习的人,实现开放大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对接。
3 建构知识的对接
开放大学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由于知识面窄、知识量
薄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建构知识。开放
大学的教师就要引导学员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建构知
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为例,首先要让学员掌握中国
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搞清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作品又分别属于
哪些文学流派,各流派之间相互区别的艺术主张与艺术特
色是什么,流派与流派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联系,学员能否比较熟练地画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网络示意图来。其
次,能画出示意图还远远不够,在掌握概貌的基础上必须充
分利用课程资源,进一步深入学习某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辅导教师要有选择地示范如何整合利用课程资源,如何从不
同角度深入解读作家作品,从而引导学员举一反三。辅导教
师根据信息反馈情况,通过组织学习专题讨论、问题交流和成
果分享,进一步激活学员思维,优化学习策略,完善知识结构。
经过这方面培训的教师再走上讲坛,他们就会善于自主分析课
文、理清脉络、构建新知,语文课就会变得灵动而新颖。
4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对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的人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实施方案》
要求培养“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
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专业业务上“具
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
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可见,
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地市级开放大学教师的
重要职责。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实践性课程的建构可以充
分发挥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开设灵活而实用的第
二课堂活动,精心设计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
实践性于一体的系列讲座。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则可以通过
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社会调查、阅读实践(作品鉴赏)以及
论文撰写等活动,实实在在锻炼和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及写
作能力。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强调“生活即课程”,引导
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
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生活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开放大学实
践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的
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开
放大学的教师在教学上就要引导学员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
答案或结果,鼓励应用新方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进
行多向思维,指导尝试从多种角度去解读文本,并善于把它
们综合为整体认识。比如朱自清是散文大家,他的《绿》、《荷
塘月色》、《瀑布》等作品选入中小学教材可谓有口皆碑,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但台湾作家余光中对朱自
清的作品就有非同常人的见解,认为“他的观察颇为精细,
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
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
是和风细雨,不是苏海韩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
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
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大俚俗繁琐,且
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
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
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教师就是
要敢于引导学员接触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以便拓展文
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学的对接
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
过程的进行和学习资源的整合等等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
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辅学教师都具有驾驭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导学的能力,他们很熟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全部或
相关技术手段,包括制作网页、制作运用课件、操作自动答
疑系统和交流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等进行网上教学等。教
会学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学是一项基本要求。中小
学语文教育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的
运用,并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成效显著。语文多媒体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
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赏析能力。但对于农村中小学
语文教师来说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因
此,到开放大学进修学习,无疑为他们今后使用现代信息技
术进行语文教学架设了桥梁。
6 实现丰富人文关怀的对接
教师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学员
在人对多种媒体的格局中人气不足、友情缺乏、教学场不强
等缺憾,也可以纠正成人教育的知识化倾向,同时还可以激
发、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学是人学,只有当它真
正进入了人的心灵,才能让人体会各种生活滋味,从而丰富
情感、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会通
过营造欣赏氛围,让优美的文学作品陶冶人、塑造人。同时
增加教学情趣,用多种指导形式关注人、引导人。如教师在
电话答疑时,一接通电话首先应问候学员,在答疑过程中做
到热情、耐心,语言风趣、优美,尽量赞赏学员的进步与收
获,鼓励学员不懈努力,体现出教师对学员的关心和以学员
为本的高度认真负责的师德风范。构建交往互动的教学机
制,以对话合作方式激发人、解放人,这样有助于建立学员
的学习集体感,使他们逐渐养成互相关心、平等合作的做人
习惯。这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的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
和构建师生民主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
师向学生展示美好人性的一面,并自觉培养学生丰厚的人
文关爱,发展其人文品格。
参考文献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实施方案./file_
post/display/read.php?FileID=8403.
[2]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qinhuai/wenhua/moban.
jsp?article_id=196.
[3]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photography/gif/f5/-
zhuiyisish/003.html.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写作实践 分方向教学
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生源状况良好。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对汉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再者,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调查发现,人才市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稳中有升。因为,这类人才既可以到大学、中学从事教育工作,也可以到新闻、出版、编辑部门从事文化宣传和管理工作;既可以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也可以到政府机关从事行政工作。所以,只要有母语存在,中文这类人才就不会萧条。这也是许多高校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原因。
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一直延续着20 世纪50、60 年代通过借鉴苏联学校的知识型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而确立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能力,而写作能力就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因此,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学校专业现有的专业特色,根据独立学院生源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与母体学校实现错位培养。
我们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浙江,因此要立足于浙江,适应浙江省各行业对具备实用写作能力人才、具备中文背景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出版业、文化宣传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各种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表达、交流及社会活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
本专业的定位是,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基本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后两年在此基础上分新闻、文秘两个方向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重心,重在提高学生在新闻写作、文秘写作等应用性写作方面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现代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但不等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前者是靠素质与修养支撑其技能,能力是逐渐绽放的,具有极强的职业迁移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后者是靠技能曝光其素质与水平,能力是立竿见影的。
二、确立培养计划的基本框架
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在安排制订课程体系时,按照“通识基础+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的思路,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分配学分。
我们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分为5个课程板块:一、公共教育课。其中必修课包含“两课”、英语、计算机、数学等课程,其选修课包含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学校特色类、综合能力类等各色课程。二、学科基础课。其中必修课包含语言、文学、文学理论、基础写作等课程,其选修课包含了必修课程之上的一些提高深化的课程,如美学、中西文论、词汇学、文献学、口才学等。三、专业方向课。侧重在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分出了两个方向:新闻写作、文秘写作,由学生自主选择。每个方向都设置了一系列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四、集中实践环节。该板块包含了校内外写作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五、课外教育教学活动。该板块包含公共基础模块、课外科技活动模块、课外社会活动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包含有学年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实验、专业技能证书、专业教育讲座等。
三、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汉语言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完整的基础上,对主干课程中理论性强、内容偏难的课程进行整合,如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等课程较抽象、难懂,学生不容易消化理解,适当增加了学分;调整课程开设的前后次序,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在专业方向课中加强了应用技术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与母体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相比,母体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点是“文学创作与评论”方向,而我们是“新闻”与“文秘”两个方向,更加注重实用性。在专业拓展方向上,实践性课程较多,同时设置的相关课程为获取中高级文秘资格证书、对外汉语证书,通过公务员考试提供支撑。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整合了校内外写作实践,配合专业社会实践,增加了实践的内容。同时结合专业讲座,创办校园文学大奖赛和编发院报、系刊以及公开发表作品实现;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教研、科研课题和学校以上的科技竞赛。另外,有系统地组织专业前沿讲座、读书报告交流会、调研报告交流会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根据上述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我们的特色体现在建立从课程实践到社会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1.课堂实践
在开设《基础写作》课程时,让学生亲身观察自己的周边人或事,采取写片段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如“校园一角”“我的室友”等),然后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在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时,通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策划活动内容,采写新闻,还对刚入校新生进行采访后写报道的方式,掌握新闻写作的要领。在开设《中文工具书使用》课程时,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查询资料和书籍,掌握工具书使用方法,教师现场指导等等。
2.假期社会实践
所谓假期社会实践,是指利用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周、短学期社会实践以及寒暑假,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我们都组织假期实践小分队,分别深入各地方报社、社区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暑期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通过这种形式的假期实践,学生既认识了社会,又锻炼了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同时还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热情为社会服务。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的认识,而且还为实践教学的第三个梯级——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我们认为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比较合理和有效,理由有二:第一,学生已经基本学完相应的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欠缺的主要是实践的检验和锻炼。其次,第四学年只安排少量课程,学生拥有宽裕的时间去支配和安排,可以长时段地去实习,可以到新闻媒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实地采写新闻报道、拟写公文、处理文书档案等,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化专业实践,也增进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就业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把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与其相关的新闻学、秘书学嫁接,并以写作能力培养贯穿四年的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我们探索的培养模式,目的是最终要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贤清.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2]彭松乔. 问题与出路——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出台,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视,促使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并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要。近期,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走向:1.个案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走向日益明显,即对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往往会以某一具体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注重从宏观理论阐释向微观个案转移,并且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论述。廖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以武夷学院为中心的思考》中提出:“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2]这种立足本校的个案研究,在其他研究者中同样存在,比如姚锦莲的《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以广西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台湾大学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等。2.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同类平行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其他教育的特点反观汉语言文学教育,发挥不同类别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牵引效应。孟广伟在《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中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3]同类文章还有乐中保《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重构》、冉毅《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孟伟军《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等。3.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课程建设符合市场需要。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4]意识到同类问题,以“应用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文章还有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这所本科院校的新建专业,同样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建国就设立的传统专业,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来说,2013年9月才迎来这个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迎来两个年级的在校生,对这个新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在摸索中前进。面对这一新建专业,本学院的任课教师既没有直接的、一手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对其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经验照搬照抄,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存在各种问题;同时囿于专业人数少、年级少、学科底子薄等现状,学院又无法将纵深层面的教学改革全面铺展并进行下去。所以,对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本专业已有年级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反思,更好地推进本专业后续年级专业教育的开展,而且还可以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同类性质的、新建本科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从学院实际出发,明确课程结构调整目标
为了实现《决定》提出的教育目标,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势在必行。这种课程衔接需要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互相衔接,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科课程的合理设置,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始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地方青年政治院校,同时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2013年新建的专业,和这所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建设完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基于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势必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有侧重的调整,而这一调整要紧密围绕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1.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与将来就业方向对接,培养学生能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找准自我定位,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所积累的教学经验都具有实际指导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本专业的后续建设,也能提升本学院的整体教研水平。3.要建立健全一套具有特色、相对完善成熟、实效性强的课程体系,及时总结将已有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教学道路,为本专业的后续教育提供可参照的范本,从而提升本专业的优势品格。
三、以目标要求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本专业要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各类学校、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学分析鉴别能力和语言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一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构成,以实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1.建构符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合理分配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保证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过程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等。除了理论知识课程之外,还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新闻采编写作等实践性课程。学生有22周的实践教学周,对应有22学分,其中毕业实习占有10学分,毕业论文占有6学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22个教学周,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除去理论教授和书面写作的时间外,学生还有远远大于10周的实习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能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相关教师能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手认知和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带动。2.要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特色,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的构成比重,权衡并配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例。本专业的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需包括两种课程结构体系,一种是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另一种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所以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汉语言文学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分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种类型。既然专业选修课在开设时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对自主的、有侧重和针对性的选修课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沿着“办公文秘”和“汉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类别,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向分别开设以上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具有“模块式”教学分流的特点,既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同时尊重了学生各自兴趣偏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多种“应用型”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为本专业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多种理论储备,拓宽了学生就业视野和就职岗位的选择空间。3.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从教师点拨到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学习并研究的教学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新建的本科专业,总共有4个学年,即8个学期,157个学习周。在这四学年中,本专业学生的活动类型分为五类:入学教育和军训、课堂教学、复习考试、专业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在这些活动类型中,课堂教学占了120个教学周,即120/157的比重,这就是说学生有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这就是势必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任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制作好PPT的同时,熟练使用视频、音频、图像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等类型的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本专业人数较少,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发挥教师引导、点评和点拨的带动作用,将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成引入式,切实发挥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良效能,通过广播、网络、电视、录像等方式传播知识,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现代技术资源将所学知识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物化成具体作品,比如新闻稿、广播剧、文化宣传片、模拟授课视频等,从而实现学生文字写作、语言表达和事务处理等实际能力。
四、结语
从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通知,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相继于2009年、2010年批准其他58所高校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
北京大学
作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国内顶尖名牌大学,北京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不会让想做对外汉语教师的你失望。北大学子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几乎每天都有8节课的学习生活,学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会让你对汉语国际教育有全面地了解,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作为一所师资力量强大的大学,在校期间,你还可以目睹那些平时在语言学课本上出现的语言学专家,拥有许多优质的出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很多重大的对外汉语相关活动,比如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课程设置里,中华才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你是新手上路,还是半路出家,你都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你喜欢的中华才艺,比如编中国结、剪纸、画中国画等。北京大学地处首都的优势,也让你可以在课余时间找到非常多的对外汉语机构兼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对外汉语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好就业之前的行业研究。
2012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生30人(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生10人,如名额未用完,剩余名额将返还到全国统考招生名额中)。学习年限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本项目不设立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名额,学生需交纳学费,学费为3.2万人民币,分两年交清。上课地点在北京大学本部,全日制脱产学习。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入住万柳学生公寓,并按规定缴纳住宿费,费用自理。
复试时间一般在当年3月底,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外语能力等。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教学基本技能、心理素质、教师潜质、普通话,考核形式为面试。外语能力考核形式及主要内容包括:笔试,侧重专业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面试,重在应用能力、教学及沟通能力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
在选择就读哪所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时候,该学校是否有汉语推广工作的相关组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简称“汉推所”),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汉推所编辑出版《世界汉学》等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大型丛书,定期举办“季度论坛”“国际讲坛”和“世界汉学大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收100 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60人。学生以全日制的方式学习两年,学习培养和日常生活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优秀而全面的师资会让你在学习中找到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感觉。师资队伍中,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有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汉办项目的张和生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艺术系书法教师马世华老师。无论是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技巧,还是中华文化、中华才艺,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一定可以让你在就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是在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已有近40年的经验。汉语文化学院担负着培养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各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和长期、短期语言生)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的中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训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学术研究的任务。汉语文化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实体,每年在学院学习的各类型留学生千余名,这种各国留学生一起学习的“小联合国”式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计划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50人,约30%名额接收推荐免试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录取后,以全日制方式学习3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学习。第二年为教学实习阶段,教学实习分两类:推荐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或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外派实习教师遴选,被选中者赴国外进行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其余在国内相关单位实习一年。第三年继续修读课程并撰写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学费总计4万元(不包括食宿费及海外实习有关费用),分学年平均缴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参加学校培养机制改革,不享受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非定向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北京市有关管理规定,统一办理医疗保险。非定向学生家庭确实困难的,入学后可向银行申请不超过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录取类别分两类: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非定向培养和人事档案不转入北师大的定向培养。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入住大运村学生公寓,住宿费约每学年2300元。北京地区定向学生不解决住宿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并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海外执教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的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学校和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培养留学生的合作关系,这些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环境增加了有利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学制两年,学费共计2万元,接受跨专业报考。2012年计划招收35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限额的20%。学生在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以后,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实习。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的单位同意其脱产的,可以推荐参加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回国后完成学位论文,如有需要可顺延半年。
华东师范大学
同样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着同样的区位优势。作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实践性、国际化、复合型、高规格的办学特色。2009年国家汉办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使其高水平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8月,由原来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原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和原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组建而成,既培养中国学生,又培养外国留学生。学院既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又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的二级学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HSK考点之一。学院每年培训海外汉语教师近370 人,培训国外短期留学生近350人。近年来,对外汉语学院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重点教材,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总研究经费达500万元,还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美国和意大利建有5所孔子学院。这些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人数为50名(含推荐免试生18人),学费每年10000元。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
在日常学习中,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践,学生们可以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采用学生在岗实习、学生自荐、学校推荐等方式,实习时间不低于40学时。学校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是与汉语国际推广密切相关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分优秀学生可获推荐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选拔,合格者派往国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实习。
华中师范大学
作为中部的师范类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虽然中部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不如沿海城市发展完备,往往缺乏生源,导致规模无法扩大,但师范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育还是不缺乏生源。华中师范大学密集的讲课实践和评课活动能让你高效率地提高教学技巧,地处学风浓郁的大学聚集地,让你能够在桂子花香中静心学习专业知识。华中师范大学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费总计30000元,其中课程阶段学费 (含教学实习费)20000元,论文阶段学费10000元。
暨南大学
作为国内最大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有着显著的侨校特色与多元文化特色:来自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良好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特色,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
暨南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重视现代科学的精华培养。暨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由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中文》教材,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700多万套,是海外中文学校广泛选用的教材。这些为暨南大学在海外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海外就业非常有帮助。
暨南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其实习方案。在海外实习中,除了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暨南大学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海外设立了广泛的教学点,在五大洲与7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并开展了汉语师资及汉语学习的学历和非学历面授、函授教育等。其中,与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培养兼读制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和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暨南大学与印尼万隆福清同乡基金会等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其合作在印尼设立函授培训点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对外合作办学的品牌。最可贵的是,拥有如此多优势的暨南大学特别重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并开设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课程。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习费用总计3万元。课程阶段2年,每年收费1 万元,两年共计2万元(不含教材、资料费)。论文完成阶段收取论文指导费1万元。在读期间,学生一切关系留原工作单位,其工资、生活福利及补助、医疗费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校公共资源向学生开放。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或毕业专业报告、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生,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同时,按教育部颁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教育部令第19号)为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时间不长,2007年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第一年,2008年2月第一批MTCSOL已经顺利入学,三年后我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完成学业。因此,搜集往届的考研真题成为一大难题。在往届考研真题缺乏的情况下,过来人建议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考研真题也可以为考研提供一些帮助。
几乎在每一个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介绍中,都提到可以给在读者提供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但能否得到这种机会,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
在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里也会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教学实习。根据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并不是所有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都能给大部分人提供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一般较少。而对外汉语教学从国内走向国外,对于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在读研期间有较大的概率获得较好的海外实习机会,在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除了关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还可以关注该校是否在海外设立广泛的教学点,是否有外派教学实习的其他机会等。如果只想在国内进行教学实习,可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背景,关注其是否有较多的留学生就读。
是否有汉语推广相关组织也是学校学习环境和实力的体现,在选择就读学校的时候,关注学校承办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是必要的。以下是部分学校具有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
基地名称 承办单位
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山东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 厦门大学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 河南省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 武汉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与培训基地 南开大学
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
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海南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 大连外国语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
国际汉语传播湖南基地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台
1.1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1.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攻方向 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中,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教学理念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转变的根本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践教育在应用型大学势在必行。针对实践教育的内涵特点,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就业市场,建立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第三,针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质,改变传统授课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本质改变;第四,针对专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真正的实现将“理论”落地,让实践教育不流于形式。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2.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3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 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3 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3.1 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3.1.1 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