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文

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师范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师范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双导师制 高师教育 新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由于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担,因此探索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中,实践能力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为此,我们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双导师制”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各地、各师范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在此之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多采取以本校教师教学为主的单一导师制,导致师范毕业生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脱节,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后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方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的新举措,有利于师范毕业生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岗位相衔接,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直接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教师。可以说,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新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

1.1高师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教师与现实需要出现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扩张阶段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而高等师范学校应把培养合格教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培训,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为标志。因此,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切实训练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初步养成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为在岗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培训。但是,由于我国高师与基础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处于分离状态,高师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在准教师的培养上难以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对在岗教师的培训也难以对症下药。即使知道在岗教师期望获得哪些指导,由于高校教师的局限,也难以有本质变化,出现了高师教师教育现实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状况。

1.2基础教育教师迫切希望专业化发展,却难以认可高师组织的培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对基础教育教师评价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直以来以自我反思和同事的交流为主,理论提升和疑难问题解答难以得到指导,基础教育教师希望得到指导的期望很强烈。一直以来,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以理论为主,虽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但多数基础教育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对高师组织的培训形成抵触心理,即使高师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也难以得到基础教育教师的认可,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在提高自身教师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因此,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并相应地在教师培训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联系方面寻求具体的解决途径,是高师面临的现实选择。

1.3教师教育实施双导师制,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更是教师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导师制起源14世纪的英国,在牛津大学率先实施,其创始人是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想以此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就师范教育而言,我国师范院校的导师制一般采取的是高年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导师模式。中外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培养数学教育类本科生教学与科研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当下师范教育盛行的高年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但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寻求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还未见详细报道。

另外,河南省教育厅制定的在教育类课程中试行“双导师制”的有关文件,特别强调了“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三种“双导师”制度:对高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又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又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又有来自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这也为我们开展“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2.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师教育技能,努力培养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理念先进、技能精湛、锐意创新的优质中小学师资,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数学教育类双导师课程拓展研究;

(2)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3)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具体操作策略研究;

(4)与中小学、许昌市教研室形成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方法的研究;

(5)双导师制”的评价机制研究。

3.具体应用

本研究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平台、参观学习考察等方法,及时了解教学中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其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在实践研究阶段主要采取校内导师微格教学,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等行动研究法,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合作观察、自我观察、录像观察等手段,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情况,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包括个案资料的整理、专题课堂观察的研讨,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反思,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为构建师生互动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并注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合作;建立与许昌市教研室的定期交流,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做法如下:

3.1建立了与中小学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的机制。

在数学教育类课程中,由大学教师承担学术导师,由中小学选出优秀教师承担临床指导导师。临床指导导师主要为师范生提供听相关课的机会和教学设计指导的机会。

3.2在教育实习中,开展教学技能训练。

以学术导师为辅,中小学一线教师指导导师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教学技能训练,促进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初步养成。为此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教育实习的高校导师,改变了原来只是管理学生的局面,深入实习学校,定期与临床指导导师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指导。

3.3密切了高师与基础教育的教研联系。

原来高师教师(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教研大都缺乏实践支撑,基础教育教师教研流于形式或过于零散,二者如果能结合起来,则对高师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我们尝试将高师教师的教研与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参加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活动,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有力地提高了高师与基础教育教研的实效性。

3.4做好二者教研的结合。

下一步我们打算采取高师教师以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基础教育,委派的挂职锻炼的数学教育类课程教师至少在中小学进行一个学期的基础教育教学与体验。相信挂职锻炼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是教学与教研相互学习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芳,邹俊.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4):277-276.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质量提升;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必须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为了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出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意见”。可见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本研究对福建省师范院校中有开设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和网上在线填写等形式,获取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58份,有效问卷达到93.48%。调查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到实践教学重要

但实践能力弱师范生对问卷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237人选择“很重要”,占91.86%;12人选择“一般”,占4.65%;9人选择“不重要”,占3.49%。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范生清楚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对教育实践基地的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多数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当前师范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绝大多数被访者提到“要给师范生多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一些空话套话”“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等。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培养要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

(二)实践课程学时安排不足且内容单一

师范生对问卷里“实践教学课时是否足够?”这一问题的回答,240人选择了“否”,占93.02%。对“你认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否丰富?”222人选择了“否”,占86.05%。数据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偏少,课时不足,内容单一。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要适当增加,给师范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师范生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师范生认为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小学教育实际联系不紧密。与小学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访谈时,很多教师提到一些课程脱离当前基础教育实际,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小学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使师范生能更好胜任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三)学生教学实习时间短课时严重不足

师范生对“将教育见习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小学见习实习”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赞成”的225人,占87.21%;“无所谓”的21人,占8.14%;“反对”的12人,占4.65%。可以看出,多数师范生认为要将教育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对第四年下学期为期4周的集中实习调查表明,师范生认为实习课堂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很多师范生实习期间只上4-6节课,个别师范生才上2节课。对小学实习实践基地的调查和访谈情况表明,师范生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课堂调控能力比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教学机智。

(四)师范生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核心技能,是从教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项目的教学技能展开调查,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不可否认,师范生“三字一画(话)”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说明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对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大部分师范生在实习时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上课时只“顾教案”不“顾学生”,只是把教案中设计的几个环节“读”完而已,无法充分利用自身情况、小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气氛等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就地取材,一旦小学生出现异议,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与实践基地一线教师访谈时,许多教师指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薄弱,无法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形式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培养目标中,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导致实践教学方向不明,随意性较强,形式化现象严重。再次在对实践教学理解上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学基本功训练,有些人则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育实习。事实上,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包含了各种从教的基本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目前遗憾的是实践教学所包含的这几个部分都是单独开设,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没有整体规划。由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杂乱,各部分不能有机整合起来,造成无法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整体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实训脱节

实践教学与小学实践基地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平时很少与实践基地联系,缺乏双边互动,沟通交流严重不足。师范院校一般在需要见习、实习时才联系实践基地小学,根据院校单方的计划需要安排见习或实习活动,致使实践基地的小学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很多基地小学被动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被动接纳实习生,缺乏积极主动配合,使得师范生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很多小学校长和教师担心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打乱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产生不大愿意配合的情况。另外,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偏大,指导师范生实习增加额外负担。一些家长认为师范生经验不足,课上不好,也管理不好班级,影响孩子学习,就会到小学提不满的意见。这些都是缺乏与实践基地常态化的联系,师范生很少到小学进行各项实践锻炼造成的后果。

(三)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指导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很多任课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缺乏亲身体验。调查表明,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小学生心理特点、规律不是太了解;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熟悉;对小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鲜有研究。教师的教学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脱离小学教育实际,难以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此外,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既忙于教学又忙于科研,安排指导的师范生数量过多,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师范生,不可能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只能以集中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一些纲要性的点拨,无法做到具体、深入。再加上工作量计算不合理,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肯定,降低了积极性,导致在具体的见习或实习指导中,教师一般以完成任务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效果。实践基地校的小学教师指导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小学教师只是让师范生帮忙批作业、改试卷、管理学生自习,并没有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认真指导。

学校和系没有形成对指导教师的完善监督体系,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监管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实训室或小学实践基地开展,学校往往缺乏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评估,指导教师没有到场,或者有到场但没有进行指导,院校都很难把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制定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既简单又没有严格执行。有的师范生经常不去见习或实习,不去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抄袭网上资料应付了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很多师范生并没有真正到小学实习,而是呆在家里复习考教师资格证、考编制,或者攻读专升本的课程,实习成绩鉴定托关系找小学签字、盖章,师范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升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教学

五年规划首先要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实践教学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综合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在全面梳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基本技能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社会实践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需要经过论证,制定实践教学五年规划,明确五年实践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指导方法、时间安排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共同讨论,编制《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南》,让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师范生都清楚地了解五年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时间安排,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做到与理论教学双向互动、共同跟进、交叉上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相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两者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次,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力度上。实践知识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实践就能获得。因此,在时间安排上,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小学教育五年学程中。在全程实践理念的指导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浓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类课程,增设教育调查、模拟教学等实践课程。把实践教学有序、系统地贯穿于全学程,使师范生从感知性见习———逐步熟悉性见习———比较熟悉性见习———模拟教学———集中实习———顶岗实习,五年从不间断。这样可以让师范生置身于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感受教育情境的真实、丰富和不确定性,观察、思考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全程体验小学教师的角色。

(二)建立校校合作关系,与实践基地常态化对接

高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建立校校合作关系。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两者可以互补。小学教育专业要办出专业特色离不开小学教学实践;而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小学实践基地校,可以参与课程开发,参加学校管理,与小学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是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的动力源泉,而小学的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与实践基地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合作关系,减少了小学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为师范生提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机会。师范生到实践基地小学参加教学实践,在本专业教师和小学教师双重指导下,学习教学设计、说课、评课,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评定、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受到锻炼,快速成长。此外,将丰富的学术资源向小学开放,邀请实践基地小学教师参加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利用学术资源优势,为实践基地小学教师接受前沿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专家型小学教师创造条件。学校与小学实践基地的校校合作、彼此帮扶、共同提高,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深入小学教学一线,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师资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倡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临小学,充分了解小学实际,才能懂得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小学听课、兼课,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育理论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反思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还要经常深入小学调研,努力把科研与小学实际紧密结合,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聘请小学优秀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兼职指导教师。优秀小学教师给师范生上课,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校内资源,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骨干教师形成合作共同体,共享资源,面对面学习、交流,既能感受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小学骨干教师也能在专业教师前沿理论指引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

学校要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成立教学评价机构,全程跟踪实践教学,组织专家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务处要牵头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系部领导、学科带头人及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等组成,宏观指导、调控实践教学,实施考评工作。各系部负责做好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协调校内外组织联络工作,使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同时配合教务处搞好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要有效监控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需要颁发实践教学的一系列过程性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等。还要制定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实训室工作制度、教育见习、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等;编制实施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料,如实习报告、教学技能训练手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实践手册等。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的资料都应按要求认真完成,归类建档,统一管理保存,从规章体系上保证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并严格执行、全程监管,才能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正常运作,使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要成立以专家和老教师为主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督查,促进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专业教研室负责详细了解、检查和掌握实践教学进展情况,保证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践基地小学、师范生、督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及时反思,以提升后续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样的监控、指导、反馈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在动态中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

[3]范丹红,严文清.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孙宝源,郭海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5).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卓越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建设是基石.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主体力量的重任,面对社会转型对高师院校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高师教育必须进行自身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使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改革教师培养的趋势.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卓越教师的培养是国家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重新构建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的优秀毕业生,以M足社会对卓越教师的需求.

1 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1.1 构建“五环节+四模块”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师范性和教育改革的适应性为特色,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构成.为了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通识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4大模块必修课程及相应系列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和通识教育系列选修课;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等必修课和教师教育系列选修课;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专业教育课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教学技能类、教学实践类3大模块;教师教育选修课包括教育学系列、心理学系列、学科教学论系列、其他系列等4个系列,要求师范专业学生选学8学分,实践环节在总学分中约占15%.成功地构建了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和课时,学生在大学生一、二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学科课程和教师技能课程的学习.

1.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行知实验班”建设

为落实《黑龙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建设,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以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为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2011年成立了“行知实验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学院坚持引领发展原则,引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前沿理论和重大问题研究与实践.学院坚持突出特色原则,集中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实现我校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实现由“大师范”向“精品师范”过渡和转变.教师教育学院负责学生的学科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培养;组织和指导学院学生教育实习与实践活动;负责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院将在我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教育实习基地,搭建我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合作平台,组织省内名校名师建立双师型教学指导队伍,实现基础教育和高师院校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师范生应用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能力和水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体现“精品师范战略”和“培养卓越教师”指导思想,积极尝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职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重新设置模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和考试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

1.3 推进教师职业教育模块化建设

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建设,根据学院开设的实训课程及实训项目,划分了四个实践模块:职业基本技能模块、教师专业发展模块、学科探究模块、实践与创新模块.分别完成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设计性训练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职业基本技能模块,包括三字一画、普通话、教师口语、课件制作、教具制作等训练项目,主要完成的是教师基础职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在教师口语训练室、三笔书法训练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室、教具设计与制作等实验室完成;教师专业发展模块,主要包括学科课标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训练项目,主要完成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教学设计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室、教学技能考核室完成;学科探究模块,主要包括理科实验的技能训练项目,主要完成的是理科的实验探究及实验教学探究能力训练,主要在学科实验室完成;实践与创新模块,主要完成的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本科生的科研指导等,主要在 “G-U-S”教育实习基地进行.教师教育以职业基本技能模块的训练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模块和学科探究模块的整合为支柱,实践与创新模块为应用基地,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最终达到人人过关,走向卓越的目标.

2 依托“G-U-S”教师教育联盟,实现联盟单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黑龙江省教师教育联盟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服务教师教育发展,通过整合黑龙江省教师教育资源,实行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实现联盟单位人才培养、课程资源、教师培训、合作研究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联盟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由黑龙江省教育厅牵头,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试点,适时建立省教育厅、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等基础教育单位组成的“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标志着我省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教师教育联盟各单位之间通过合作开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培养,共享共建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打造我省教师教育品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对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上,依托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地方政府、师范大学、中小学三方优势互补、彼此支撑、互利共赢.地方政府、中小学给予实验中心大力支持,形成了我校与二百余所中小学教育实习示范基地的联结互动格局,探索出了一条以“一体化”、“研究型”、“参与式”的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3 结束语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知实验班”为培养实践主体, 提升课题研究实效性.2011年以来,我校组建了“行知实验班”,五年来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通用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11个专业统招生中遴选1390名优秀师范学生进入行知实验班学习.这为有效开展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优秀的主体, 提升课题研究实效性.教师教育学院“行知班实验”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教学模拟比赛和教具制作展示中获得100多项奖励.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培养的毕业生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