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生阅读论文范文

学生阅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生阅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生阅读论文

第1篇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古时候留下的一口井。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

第2篇

学生阅读的愿望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下才产生的。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只有包含丰富的情感才能够感动读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具有热情才能够感动学生,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情感。阅读过程不但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审美的过程。如果学生对美的事物没有足够的热情,阅读就会变成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应该适当地运用语言来营造审美的情绪,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激励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内容。例如,讲述文章《奇怪的石头》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满脸神秘感的表情对学生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老师特别喜欢作者的描述,同样也很喜欢这块石头,我们大家共同来寻找一下这块石头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好不好啊?”这个时候学生便像是接到了任务一样,对阅读文章充满了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文章的阅读中去。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就像是蜜蜂采集的蜂蜜一样,能够有效地粘住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愉悦愿望,期待着阅读过程的开展,从而能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文章,匠心独运挖掘出作者在写作时候的情感和思想。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精神饱满地从事教学工作,能够将文章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渲染出来,唤醒学生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自愿和教师一起走进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架起通往文章的桥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能够将读者和作者的心联系在一起。并且二者能够通过这座桥会面,彼此敞开心扉关于文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能够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从而一点点地挖掘出文章中深入的情感和内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情感。让教师的语言成为“点水的蜻蜓”,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荡起涟漪,泛起微波。教师要充分运用文章中的情景,选取有趣生动的场景来引人入胜,让小学生在内心深处漾起阅读的情感,对新的文章产生期盼和关注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文章《金色的草地》时,我首先运用语言为学生描述草地的迷人之处,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漂亮、诱人的草地画面,会启迪学生内心对草地的热爱之情,从而急切地想要了解文章中作者描述的草地又是怎么样的情景,产生强大的阅读期待和愿望。然后,教师便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情感脉搏和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思绪,拨动学生的心弦,推动学生的情感达到沸腾的境地,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痛快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受和情绪,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得到丰富、明确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第3篇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扬州“亲近母语”课题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虽有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理想,尤其并未解决小学生爱读、想读这两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为总的出发点和归宿,创设“小学生主动阅读”的系列活动,建构课外阅读教学的网络化沟通的理想模式,激活学生潜在的语言表达因素,使学生爱读、想读,探索有利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开展“让好书引领学生成长”活动,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写学生,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让小学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真情阅读,在基础上,努力培养“书香少年”。

三、研究意义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四、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

五、研究内容:

1、营造书香文化,彻底改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观。

很多有识之士在提到如何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时都提高了“书香校园”这个词,但我们认为,“校园”在这里只是环境的一个别称,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很多学校都高举“营造书香校园”的旗帜,但只是在标语、名人名言上下功夫,在图书室里课外书籍的数量上下功夫,在学生读书的量上下功夫,这些当然都是需要的。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意义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还是将课外阅读的目的“锁定”在考试和作文上,这样的“书香校园”对学生是很不利的。我们认为,要营造书香校园,首先要营造一种书香文化,让农村小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如何去读书,让他们知道书在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真正自觉自愿地去读书,让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以彻底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观。

2、打造书香学生,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综观诸多有关课外阅读的论文,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推荐阅读书目、扩大阅读范围、开展阅读活动、写好阅读笔记等等,这些都是好方法。但仔细研究这些论文,我们便可发现,这些都是初步的表层的做法,那么,推荐阅读书目以后怎么做的?扩大阅读范围之后怎么跟踪学生的?开展阅读活动效果的持续性做法是什么?如何对待学生的阅读笔记的?对于农村小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如何保证?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消除留守状态带来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实现家校结合?如何利用农村的大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在农村,打造书香学生的难度虽然大,但我们想,只要我们,只要我们攻克了以上难关,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蓝天必定是必定会更加明澈!

3、构建书香人生,着力研究课外阅读效果的可持续性

“是的,读书是为了人生,而不是为了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赢得一席耀武扬威之地;更不是为了在这世态炎凉的社会争得多少功名利禄。读书,这种质朴的过程只不过是想把自己简陋却不失尊严的人生变得五彩斑斓,变的充实,变的天真淳朴,让属于一个灵魂的本质放射出光芒,折射出生命的美丽……”这段话真正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之所在!我们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使自己将来能够飞黄腾达。我们能不能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达到一种考试、“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外的东西?我们能不能通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对农村孩子的人生观产生影响?我们能不能让农村学生懂得:“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朱永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认为,这就是通过我们的指导而达成的课外阅读效果的可持续性的问题了!

六、研究途径

(1)构建学生课外阅读的网络,创造条件,主动阅读

(2)改革评价方法,将课外阅读的评定纳入学期语文学习评价中去,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欣赏习作的时空。建立读者意识,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欣赏的时空,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愿望变为一种习惯。

(3)教师定期推荐阅读书目,推荐订阅少儿期刊、报纸;教师坚持为学生诵读经典;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

(4)每个教学班级设立图书角,在每个年级建立学生个人图书交流中心;定期举行学生好书推荐活动。每个班每学期出两期有关“课外阅读”的墙报或者黑板报,同时由语文教研组牵头,每学期出一到两期橱窗墙报,并设计一些小的栏目:如“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

(5)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同时与我校承担的《亲近母语的研究》这一课题相结合,阅读《亲近母语》教材中所要求的学生必读文章,及时写好读书笔记,提高读书的效果;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评比竞赛等活动;定期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等。

(6)课内外及时衔接,教师辅导学生链接课内延伸至课外的相关书籍文章,拓宽视野;教师撰写教育日志,建立学生的阅读档案,积累好一系列过程性资料。

(7)与名著对话是我校的课外阅读的传统,在研究过程中,将把这一活动进一步落实、深化、以使得我校的学生在毕业只前实现与中国的四大名著对话。同时,结合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实现有关其他国内外有关名著的对话。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八、成果显示

1、负责人撰写《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其他的研究人员完成《论文集》。

3、案例集

4、教育日志

5、学生作品

让学生有每日读书的好习惯,有充满智慧的大脑,有优雅的举止和谈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着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书香门第。为学生辟出个体自主活动的时空,发挥阅读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真情阅读,在基础上,努力培养“书香少年”。

八、组织机构

顾问:潘湘云何治平

组长:尤兴胜

成员:王艳朱彩萍潘文琴谢小花

沈红梅王军戴萍严肃

第4篇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并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的自学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这些内容的学习难度不大,但都很严谨,学生只要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就可以掌握。课前一天,教师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用语编成《课前训练》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自学课本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前训练》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概念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前自学阅读有利于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既给学生下水导“游”,也借以启发其巩固练习,掌握阅读方法。

2.课堂阅读,重在提高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入课时创设阅读情境,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教材上很多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很强,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针对课本上静态知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课件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课下自学阅读的兴趣。(2)课堂阅读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图象、图表、数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要具备“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形、图表或数据来说明,可以使之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概念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图表、图形、数据。首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是学习化学实验的最快捷、最便利的语言。在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1)实验的目的;(2)实验的原理;(3)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4)实验装置图各个部分的作用;(5)实验要求的条件和注意事项;⑹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和结论。其次,化学课本中还有许多图形、图表和数据。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图形,让学生理解图形中横、纵坐标的化学意义和图上点、线、面的化学内涵。化学课本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这些都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化学课堂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从数据图形中读出问题,读出规律,导出概念的能力。

3.课后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发散思维,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后阅读能使教师反馈信息,检测学生自身阅读是否有效进行。(1)课后阅读是学生对某一阶段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学完一章后,必须让学生对全章知识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归纳总结。为达目的,教师要把阅读、思考、归纳的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并对学生归纳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批阅,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有进步的学生表扬,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即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2)课后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学习完选3第一章第一节的能层、能级、构造原理、能级组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推测第八周期能够容纳多少种元素?在学习完NH3的溶解性及喷泉实验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推测还有哪些物质在哪些情况下可形成喷泉?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知识容量增多,思维过程灵活。(3)学生从课后阅读中,获取新信息,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学习过程中,题目反馈出的信息在课本中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要将所有信息整合,结合书本已学知识,理清思路,才能顺利解答。针对课后练习题,要学会删选、分析、判断和推理,要学会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自学阅读能力中的分析应用能力。

二、结语

第5篇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读的形式要求不同,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上课容易左顾右盼,注意力分散,很难“潜心”读书。形成阅读课文的能力并不具备。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读好书是重点,就是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句子的内容其实也是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所有的语文课文中,小学低年级课文最吸引人,有图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文字也很美,读起来上口,容易诵读,更适合背诵。可是,刚刚识字的小学生,生字多,句式多,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也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显得尤其重要。在中高年级,课文的难度又有所增加,生字生词较多,有些句子比较长,也难于理解。有些重点的词句含义较为丰富,寓意深刻,而且给予了作者丰富的感情。这些句子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逻辑重音,有语法重音,有一些重点的词语还需要强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它是读不出来的,需要教师进行示范领读,才能起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的效果。领读和范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诵读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当中,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能够传入学生的耳朵,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影响。这样,教师领读和范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了教师的朗读,并不意味着学生会读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刚才的范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形成了。长期下去,学生就能够把握好课文的停顿,理解课文的思想。

二、潜心读书重在悟读

教师的领读与范读是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课文,用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品味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课文所创设的魅力情境,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在领读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领悟,不要多考虑技巧,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

多读会有对内容的新的理解。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教师也要把握训练的层次,也就是由生疏到熟练,由不理解到理解。比如,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要重视读,每读一次都提出新的要求。解题时,教师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弄清其意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默读: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让学生明白写了哪些事,中心是什么。

第6篇

一、扩展拼音教学的外延和内涵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母语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汉语拼音是汉语言文字的一个特殊种族,是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又是汉字的音,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首要“路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道关隘,非常重要。可是单纯的拼音教学是冗长而又枯燥的,面对学生无趣的表情,听着他们不断重复的唱读,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适当地扩展拼音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即让学生提前接触词语和句子,提前进入说话训练并适当扩充知识面。

1.充分利用语节和语境图进行说话训练。如教“rìchū”这个语节时,教材中配有插图,图上画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于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断断续续描述出这幅图后,我指着图说出了两个句子:“一轮红日慢慢地爬上了东边的山头。”“红红的太阳悄悄地探出头来。”这两个句了看似难,但配上图和教师的手势和表情,它便变得可爱生动,容易掌握。再如教“rèchá”这个语节时,我问:“小朋友,你想给谁送上一杯热茶?”学生纷纷回答,接着再让学生端着一杯热茶进行简单的表演,并对他想送的人说一句话:“×××,请喝一杯热茶。”学生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rèchá”的读音,并学会了一句初步的交际语言。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音节口头造句,如教“wǒ”,可让学生说:我是()。我有()。我爱()。

2.在有效控制课堂时间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如教“zhíshù”这一语节时,可引出“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教这一课的另一个语节“zhīzhū”时,我让学生讲讲有关蜘蛛的小知识。有学生说:“我知道有一种红蜘蛛。”有学生说:“蜘蛛爱吃小虫子。”有学生说:“蛛网是粘的。”有学生说:“蜘蛛是从屁股后面抽丝的。”……最后一个孩子说:“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一种叫做‘黑寡妇’的蜘蛛,它常常咬死自己的配偶,它蛰过的人会立刻死亡。”当他讲完这个小知识后,全班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投以羡慕的目光。我就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懂这些知识的呀?”他说:“我是从书上看到的。”于是就从那天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且热情高涨。一个简单的拼音词学起来简单而无味,但教师有意识地扩充了它的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和较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得到的已远远超过认读了一个拼音词。

扩展拼音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是进行早期说话训练及提前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内外协调,有选择地指导课外阅读

所谓“内”就是教材中的课文,“外”指的是课本外的内容。课外阅读中有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吻合的内容,有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主题基本上都在这些故事中有所体现,但除主题之外,故事情节或其它诸如语言的方面却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可用课文中没有的知识作补充。《种苹果树》这一课的主题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这一主题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在课文讲读以后,我说:“老师今天再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跟这位种草植树的老爷爷一样了不起的人。”接着我便讲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故事。果然,讲了这个故事后再回到课文中来,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同时又掌握了一则谚语故事,真是一举两得。此外,适当地把课文与补充阅读中与之相仿的文章作为一组文章指导阅读,学生易理解,乐于读,也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海》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意蕴宁静恬淡。在第一册的补充阅读中有一首儿歌《河里的月亮》,它的感情基调与《大海》相仿,因此,可建议学生阅读这首儿歌。学生进行感情的平行迁移,既巩固了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加大了阅读量。

三、四字词的适当渗透

四字词包括成语和人们的约定俗成的类似成语的四字词,这些词凝炼而又意蕴深远,尤其是其中的成语更是绚烂夺目,几乎每一个成语的出处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应该适当渗透给孩子,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或是接受了之后理解。

1.老师跟学生交谈时可适当采用四字词。如:“上课时,小朋友不要在座位上自言自语,要一心一意地听课。”

2.学生组词时如果出现四字词,不要轻意放过,可稍作讲解。因为组这个词的孩子极有可能对这个词语有所感知,可以让他(她)先来讲一讲,这样既鼓励了这个孩子,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的触动,激发他们多阅读。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提炼四字词。第一册教材有一幅语境图,图的大意是一只猴子在树上,一只猴子在树下,忽然来了一只狮子要吃树下的猴子,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树上的猴子伸下一根树枝拉起了树下的猴子。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后,我说:“树上的猴子在同伙非常危险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个好办法,这就叫‘急中生智’。”我想,这个成语一定会连同这幅生动的图画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第7篇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苏教版第十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总结归纳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摘要]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数学阅读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数学阅读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苏教版第十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总结归纳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把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共同参与,通过读读、画画、圈圈、拼拼、折折、想想等方式,使阅读更有效。

曾听到这样一个片断,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教材66页例2,边看边想,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说出了,垂直线段最短。这时,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距离”的含义。

其次是画一画。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图,一是标出重点词语。有一些学生读了一遍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就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此时学生可能只知道:“垂直线段最短”这层意思,对后一句话:“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就不以为然了,而这句话,也恰好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因为这里是“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而不是研究其他(如点到点)的距离。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画图,一边认真研读这一句话,并用着重符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出来。学生在“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对距离意义的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是讨论交流。画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后,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画出的关键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可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错了,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不管是接受还是保留,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生动的学习过程。

第四是再读。这次读与第一次读就不同了,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础上的。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距离的意义,教师从学生读的语速上判断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如果读的很顺利、流畅,那说明他(她)基本上能够理解;如果读起来不顺利或是断句不准确,就足以说明该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问题,教师就进一点引导帮助他。

经历了上述四步,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距离”的含义,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距离”的意义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阅读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作用。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的方法,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数学阅读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8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9篇

1.复述课文。

这是英语阅读的基础性要求。实际上,学生要想真正复述好课文,必须先反复的阅读。当学生“读”好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板书,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插图,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原句来把课文的主要情节、内容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教学六(上)Unit4《Thenandnow》中“Grammartime”时,学生通过“游戏热身,复习旧知”后,我让他们复述表格中的句子(表格略)——学生先阅读表格信息,再逐一复述表格中呈现的句子;接着进行“小组活动,趣味造句”。

2.表演课文。

当前使用的译林版教科书中能让学生表演的课文非常多。所以,我们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表演课文。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里速记、熟记课文,而且还使他们在读和表演中切身体悟英语语言文化。当然表演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是同桌表演,也可以是小组表演,还可以是男女生表演等等,只要学生们能够全员全程参加就行。

3.续扩(改)课文。

续扩(改)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次的反复阅读,再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补写活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给课文中的故事续写结尾,可以让学生扩写课文,也可以是改写。当然篇幅的长短不限。也可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让学生口述,节省时空,提高效益,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然,除了这些策略外还有很多,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是以学生阅读、熟读课文为基础;只有这样,这些策略才能给学生的英语阅读带来强大的动力。

二、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做任何一件事,单纯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经常使用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方法去灵活合理地阅读课文。当然,无论什么阅读都没有一个“刻板”的模式,应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能够初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来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掌控自己的阅读时空等等,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调控和调换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那种固定的“读”法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也只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内在需求逐步衰退。对此,我们可以调动学生,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配合性阅读、讨论性阅读和比赛性阅读等等。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对于英语教学活动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学生读好英语,提升阅读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现略举一二,如逐步养成学生进行默读的习惯。通过平时的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默读方法的指导,他们常常要求学生阅读是读出声音来,其实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也会消耗学生的精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设法给学生增加默读的训练。譬如明确要求学生一次只读一个短语块、默读时杜绝出声、学会从语境简单推测生词的含义、避免指读等等。又如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与整体思考的习惯。在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整体”的思想,逐步传授给他们联系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策略,教育他们在阅读中碰到陌生的短语或词汇不慌张、不回避,根据课文中的“线索”再结合构词法、反(同)义词、因果关系等等去猜测词义。另外,一定要训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割裂句子和课文,坚持读完整篇课文或整段落课文再抓住主要思想整体考虑问题理解文章。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亲近文本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得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主“做”的过程,任何缺乏了自主体验的课堂无论如何精彩,都只不过是矫揉造作的秀场。只有在文本间最朴实的行走,最简单的捡拾,才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真实,发现自我,真正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自主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些教师打课改的旗号,将多媒体、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毫无遗漏的应用于阅读课堂,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然而,经历后才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高耗低效,不能从文本角度出发的课堂又怎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审视新课改的本质,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在反复的字词推敲品味中刺激学生的感官,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阅读教学中,教师由辨析词语,积淀语感出发,让学生感受真语文的性情。师: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多媒体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学生经过思考,生1:我认为“悬”指太阳与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表示太阳已经接触到海平面。两者比较,用“悬”更生动,表明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却无比静美。生2:我来比较“下沉”与“下落”,“下沉”是慢慢的靠近,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而“下落”不仅速度快,而且漫无目的,在这里形容夕阳西下是不准确的……师:同学们体验太精妙了,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边读边想象词语蕴含的意象,就会发现落日风景就在眼前,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一次三亚之旅,好不好?“好!”学生响亮的回答。在接下来平平仄仄的朗读中,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收获语文之韵……此时,学生阅读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文字深处的风景;激发的不仅有兴趣,更有心灵的渴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学生感受,珍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成长。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喊着“个性发展”的口号进行着“专制统治”,看似开放的课堂依然是学生思想的禁地。因此,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去掉那些响亮的口号和华丽的形式,遵从学生内心的需求,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主成长。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中一个学生读到“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语调上扬,语气干脆,咄咄逼人。此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观点,生:我感觉那个“围观”的人可以是刚才同学朗读的青年人人,也可能是一个老者,如果是老者就不能这样读了。教师乘机追问,师:那要怎样读?你来试试。只见同学手缕胡须,以缓慢而沉稳的语调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语气中分明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智慧。师:太棒了,你的解读标新立异!教师的表扬引来了更多同学的参与,有模仿少年的,语言中带着稚气未脱的敏锐;也有模仿中年人的,一派胸有成竹的样子……犹如一块石头掠过平静的湖面,整个课堂顿时兴奋起来,没有了恹恹欲睡,也没有了交头接耳,一个个小宇宙都在高速运转着,学生在充满自主与激情的朗读中思考与交流,表达与倾听,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闪烁思维的灵性,擦出智慧的火花。

第11篇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影响低年级阅读教学开展的现实因素。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影响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学生识字范围狭窄

低年级尚处于启蒙教育时期,刚刚开始接触汉字,从拼音字母中逐渐向汉字认知上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对拼音音节从认识到理解掌握的深化过程,对汉字的认识尚处于一个简单感性的程度上,没有真正理解字义、词义的具体含义,对所阅读的文章、字段缺乏理解能力使得即便是内容丰富的阅读内容也很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由此开来,识字不多是影响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学生理解能力偏低

由于低年级学生毕竟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所以普遍存在理解能力较差的现象。理解能力差不但影响了学生阅读效果,同时导致低年级学生对阅读目标的选择甄别上缺乏科学性和目的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一些能够引发自身兴趣的图案,而忽略了文字与图案结合起来所表述的含义。图案的表述是基于学生的想象而表达内容的,会因学生生长环境、思维方式、观察习惯的不同而发生偏差,单凭图案理解内容与文字叙述内容会因人而异,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教师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由于一直习惯于看图思考的学习习惯,一旦接触到文字阅读会有抵触情绪,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字词、句段不能够理解,会感觉到阅读的枯燥而失去阅读兴趣。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学习上存在的被动心理,导致对阅读教学开展的实际意义无法理解,对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成型的认识,这样也导致了阅读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是阅读也会不加思考,入目不入脑,入目不入心,对待阅读只是敷衍了事。

二、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发挥阅读作用,就要在阅读指导上下功夫,而要提高阅读指导教学效率,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着手,让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到阅读过程中来。基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心理状态,要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就要把握素质教育的主线,采取寓景于教、寓情于教、寓理于教的措施来适时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寓景于教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阅读缺乏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势来作为过渡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正是从学生对图景的理解比对文字理解更加直观这一点上考虑,将现实存在的自然景象引入到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直白的阅读更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江南》课文时,如果单纯地将课文“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直接引入,学生在对文章毫无感觉的情境下很难引发阅读兴趣。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不是直接引入课文,而是首先由教师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引入教学做好铺垫,以给学生讲述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为引导,在学生脑海中首先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独特意境,引导学生进入江南水乡的意境当中,通过描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然后适时导入阅读,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经历从未知到熟悉的过程,通过外部渲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的焦点上,才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地进入到阅读内容的情境中来,沿着教师阅读目标的思维主线来达到阅读教学目的。寓景于教的阅读引导策略是实现低年级学生从图案认知到文字认知过渡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是寓情于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状态

阅读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阅读古典文学是与古人的思想进行碰撞交流,阅读现代文学是与现代文学家进行思想交流,尽管这种交流的介质是文章,交流的方式是单方面的,但这是一个吸收借鉴的过程。低年级阅读尽管不能够达到思想交流的层次,但对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必须带着丰富的感情,让学生在感动中向往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感情,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升国旗》一文中,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内在的含义,只是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动作行为,或是作为一种仪式性活动来观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充分抓住升国旗仪式的内涵主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升国旗仪式的丰富内涵,把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申讲解饱含感情地进入阅读。比如给学生讲述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吐木秀克镇栏杆村年逾七旬的胡达拜地•依明老人十九年如一日坚持升旗的故事、 日喀则99岁“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44年坚持升旗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带着这些故事对学生感情的熏陶进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更能够从内心接受,并带着浓厚的感情来跟着教师进入阅读状态,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逐渐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12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解放学生的眼鼻脑手等,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感到是自由的、互动的、积极的。创新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气氛,就像石石相击,心心相连,思思相促,情情相生,使火花迸射,心潮相逐,智力引爆,激情奔涌,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下面以《三亚落日》教学片断为例:师(极目远处,陶醉般地引导):同学们,我们刚才品读了《三亚落日》这篇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请你想想现在来到了这细腻松软的沙滩上,迎面暖风徐徐吹来,眺望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好像诗一般的从天上滑落下来,你会想说些什么?生:我想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的画面中。那湛蓝的大海,松软的沙滩,挺拔俊秀的椰树,低飞的海鸥,暖暖的海风,顽皮的落日,还有惬意的游人。我已沉醉在美妙三亚落日的画面中……师(翘起拇指,为其点赞):多么漂亮的画啊!不但你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你想把这幅画画下来吗?……(课后画)生:我想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海边大自然的歌!……师:这支歌是怎样的?你想为它谱曲写词吗?你美妙的歌喉,相信这首三亚落日的歌也一定很美。……生:三亚落日是一首诗。师:一首什么样的诗?生:……还是一首环保的诗。……师:真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你们就是一个身怀才情的诗人!美妙无比、情景交融、热带风情的诗,还是一首环保的诗。以上教学记实,老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内心的言吐,真情的流淌,都会得到细心地呵护。“一首环保的诗”也不会遭到非议否定。教师是一个大度智慧的引导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强化他们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学生就在这个空间里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孕育、诞生。

二、质疑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孵化器”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阅读期待和发展需要,激发阅读欲望,触及心灵深层的体验,使阅读成为一个有滋有味,充满灵性和创造的过程。张楚廷教授强调“:能够带上满口袋的问题走进课堂算好课;能够唤起学生生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是更好的课。”老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现有材料大胆质疑,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根求源,好求甚解的精神。其次,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孵化”学生多维的思考力。少儿富于想象力,头脑里充盈着各种奇特的梦幻和美好的期待。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人教版语文《半截蜡烛》教学中,林老师在引导同学们细读课文2耀6自然段后,要求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难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生思考、交流)生:那个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却不是“重重”地吹熄?生:对,在国家重要情报马上暴露的情况下应该“重重”地吹,怎会轻轻地吹呢?生“: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常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烧越短,杰克应该立即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慢吞吞呢?这难道不是加大危险吗?生:杰奎琳的表现也有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面对残暴的德国鬼子,她为什么会娇声地说?杰奎琳端走了蜡烛,这是一个不容易得来的好机会,应该快步地走上楼梯,怎么还会很有礼貌地向德国军官告别说晚安呢?师:好极了,很多同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都能抓住每个人外在表现和内心、环境中矛盾的地方提问题。大家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再好好读读课文,能不能读出矛盾中的智慧。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沉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不会引起敌人怀疑,觉得很正常。生:夫人很勇敢,没有一丝害怕的神色,不露破绽。生:夫人的战斗经验很丰富,充满智慧。她知道敌人狡猾,一有不正常的现象就会被发现,很从容镇静。生:我从“慢慢地”读出了杰克的智慧,因为他一边说,一边还在思考问题。生:“迅速”站起来,会被敌人发现很匆忙,很紧张,引起怀疑。生:我觉得杰奎琳更是一个善于揣摩人物心理的人。她娇声地说,装出一副娇滴滴的样子,多么天真善良。德国军官一定会喜欢,这样就可以“骗”到蜡烛。师:好,刚才大家从课文中的“矛盾”问题,现在又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潜心揣摩,解开了这些疑问,体会到人物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在教学中,学生经历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凭借自己对语言的直感能力和潜在阅读期待,抓住原本的矛盾,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解读得有滋有味,合情合理,富有创见,鲜明地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即问题是创新的“孵化器”。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造性思维“助推器”

课标指出“:要珍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不要以自己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并动手操作,形象直观地感受,自主选择,自由体验,张扬个性,让学生融入师生、生生、生本多变互动提升的复杂过程,深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中,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说好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师:大家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那位伯诺德夫人,在那种情景中,你认为要说好句中的哪个字、词?为什么这样?生:假如是我会镇定地说这话,重点说好‘瞧’,因为看不出什么异常,就可以吸引鬼子的注意力油灯上面,就会把蜡烛放弃了。师:来来来,你镇定地来读一下句子。生:比如是俺,俺会有礼地说话,“先生们”三个字重一点,德国鬼子才不会生疑。师:按照你想的说一说、读一读,。生:咱要从容地说。“这盏灯”咱会着说好得重一些“从容”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让德国鬼子视线和注意引到油灯上来。(读一读)生:若是我,就用镇定的调子,读好“亮些”这两字,灯光比烛光亮,鬼子就会放弃蜡烛,使用油灯。师:大家说得好,有头脑,有想法,同学们想的方式不一样,却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我们共同感悟到了可贵的品质,请说说?生:主人公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冷静、机智。在面临恐惧、危险的时候表现出大智慧、大无畏,沉着、镇静。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开放的话题引领着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各抒己见,表达对这句话富有个性化见解和独特思考。“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句子短、文字少,可学生解读得很丰富,合情理。在这个过程中,彰显个性,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创新,为学生发展需要、自由探索和创造新的体验提供了条件,成为创新的“助推器”。

四、搭建展示平台———创造性思维“大舞台”

第13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本文转自:dylw.net]

[2]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

[3]李精明.创业大学生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本文转自:dylw.net]

[4]陈英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主体行为的[J].高校教育管理,2013.

[5]陈鑫,鲁泽鹏.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3.

[6]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7]孙江丽.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支持网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李炳安.大学生创业促进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朱峰博.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成因分析[J].实践与探索,2011.

[10]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

[11]周劲波,陈丽超.我国创业政策类型及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

[12]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67-69.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党元一.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5(2):117.

[4]包玉花,宋建伟,谭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3(10):70.

[5]陈敏毓.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253-254.

参考文献:

[1]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2]吴晓俊.创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3).

[3]储珩.创业型经济背景下创业与经济增长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4,(5).

[4]李燕.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教育研究,2011,(3).

参考文献:

[1]罗晨,魏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4):30~32.

[2]郭昱铄,张秀娥.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25,124.

[3]毛文学.高职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7~79.

第14篇

大学生作为学生的主要阅读群体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不仅是高校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正确就业指导,可以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图书专柜,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方法和更新的就业信息,并对于高校的特色就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提高图书管理服务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1做好图书资源潜力挖掘工作

要能够全面地了解到各阶段学生的需求,能够正确地把握图书发展的最新动向,并能够灵活地结合现有的实用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可以通过上书挑选、读者捐赠、自建数据库等多种手段,来收集更多的图书资源。

2.2能够科学的订购书刊

要能够正确地把握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所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思想和阅读需求,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图书资源,有计划、有上的地科学的订购杂志、书刊和网络图书资源,定期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及需求变化,可以参考教学人员以及一线科研人员推荐的资料和书目,然后制定重点书刊资料的采购计划,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前沿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3做好导读工作

要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图书管理服务,除了让读者了解图书管理发展状况、任务、基本职能、使用方法以及图书资源的分布情况等基本知识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工具书的文献检索方法和使用方法,增强学生处理、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拥有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还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图书资料的推荐工作。

2.4提高图书采购员的素质

图书采购员要能够掌握市场动态,了解读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图书的选购工作,而且要保证图书采购员兼顾各学科领域,在心理学、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并有一定教育经验的工作者,要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还要拥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能够及时地了解中外各领域科学动态,同时还要具较强的科研素养和信息意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有效的图书资料,并能够把握读者的心理和阅读需求。所以,对于图书采购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和读者需求变化。另外,还要提高图书采购员、管理员及其他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能够进行自我督促和自我加压,重视图书管理工作,对图书管理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不仅爱岗敬业还拥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将研究与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还通过探索提高图书管理的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培养现代网络管理人才,加快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使图书管理员成为一名优秀的图书管理员。要求图书管理员要拥有能够分层次、分专业、多样化地为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以及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的能力。

2.5树立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理念

第15篇

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手发抖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却是紧张恐惧,还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