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消费安全大学论文范文

消费安全大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消费安全大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消费安全大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疆煤外运;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法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煤炭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加。而煤炭的主产地产煤量却在日益缩减,煤炭供求出现较大缺口。就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形势来看,适度合理的开发新疆煤炭资源及将新疆煤炭外运满足其他省份煤炭需求,无论是出于对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考虑,还是出于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新疆地区的煤炭外运主要方式是铁路运输,另外,其公路运输、煤制气及煤制油的管道运输、煤发电的电网运输也是十分重要的运输方式,本文将对不同外运形式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中主要的外运影响因素,进而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2.疆煤外运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原始数据的选取

影响因素分别选取铁路营业里程、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公路营业里程、公路固定资产投资、铁路公路煤炭外运量、管道输油气里程、管道固定资产投资、电力供应固定资产投资八个指标。原始数据表如表1所示。

由表2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公共因子高载荷的指标有X4公路固定资产投资、X8电力供应固定资产投资、X6管道输油气里程、X1铁路营业里程、X5公路铁路煤炭外运量、X3公路营业里程、X2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第一公因子记为F1。第二公因子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7管道固定资产投资;第二公因子记为F2。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以及标准化数据,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及标准化数据可以计算各种成分得分,公式如下:

2.3结果分析

首先,由主成分分析的历年综合得分排名可以看出,新疆煤炭外运能力从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其煤炭外运能力综合水平是逐年上升的。

其次,由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公共因子载荷较高的前两个指标有X4公路固定资产投资、X8电力供应固定资产投资。第二公因子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7管道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新疆煤炭外运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国钦.交通走廊运输需求分析及其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第2篇

【关键词】 手机终端销售项目管理

目前个人手机终端设备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3G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也开通了上网的功能。销售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于移动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机销售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饱和的状态,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客户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户之间的拉锯战。由于在手机终端销售的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而工作岗位,市场人员在具体执行销售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所以本文尝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为拓展手机终端类的销售渠道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标准化以及可执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机终端销售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在手机终端类销售渠道质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销售渠道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偏低。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数量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以后,手机终端的营销商家基本上稳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业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场的份额中却不到50%,充分说明了该公司销售质量的管理已经处于市场落后的状态;(2)对手营销能力的快速扩张,一方面,电信从2010年开始了3G渠道网点的飞速建设和升级,另外一方面联通与IPHONE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入的合作,通过明星移动终端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3)手机终端的销售渠道与用户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该公司的仍是以传统的销售终端为主,在全球网上使用套餐、销售质量控制和相关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4)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掌握较弱,违规现象十分的严重。

2 如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加强产品销售质量的控制

笔者针对目前该公司手机终端销售数量的下降,新增市场不断下滑的问题,该公司的项目管理小组从市场人员管理、市场竞争形势、销售渠道管理以及相关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1 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

本项目小组成立的目标分为总体质量目标和次级销售质量目标。总体质量目标为确保手机终端销售总量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并连续稳定至少三个月以上。所谓的次级销售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渠道酬金优化,其中酬金获取来源种类不低于20%;其次是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最后通过销售渠道管理来提升网点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防止网点销量被竞争对手抢走。该项目的周期共计6个月,主要包括销售渠道资金的优化、产品的业务升级、网点布局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项目的四个阶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来逐一进行。由于手机销售渠道提升的项目所涉及公司的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笔者根据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建议采用矩阵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矩阵形式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领导层对销售质量提升的重视。

2.2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在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中,对其中的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进行升级、手机销售渠道的资金优化、销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以及手机移动销售终端的提高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只有细致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才能够确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提升的项目总工期。对于该项目的执行质量计划而言,是通过对该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控制来实现的,在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针对这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编制实际的质量计划。

2.3 执行该项目所列出的计划

在执行该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在控制项目进度方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该项目进行进度检测,包括关键点检查,所谓的关键点就是在项目计划当中的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点;其次撰写每周进度报告,在本项目的执行周期内,每周都要制作项目状态的进度报告,从而报告给项目经理,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体工作。

2.4 本项目执行的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标准

对本项目执行结果的质量验收,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对手机移动终端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2)从手机销售终端的社会渠道进行产出效能的相关评估,不仅对社会销售渠道整体销量进行评估,还要对具体每个销售网点的实际销售能力进行考核,从而判断手机销售的产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个销售网点要达到销售目的,就必须加快销售的流转速度,很多销售网点为了提高销量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其它渠道商的降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4)从销售网点布局的改善进行考察,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网点空白区的补点,实行一村一点和一厂一点的销售模式。其次对销售渠道的扎堆区进行集中清理,销售网点的扎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

3 结语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俐渊.项目管理理论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得实践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46.

[2]张旭.项目管理在信息安全企业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西安:中国政法大学.2011,34.

第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新闻 报道 媒体 综述

在“三鹿奶粉”、“苏丹红”硝烟未尽,老百姓对餐桌食品仍然提心吊胆的时候,2010年,食品安全事件又接踵而至,“地沟油”、肯德基的“橡胶门”、圣元奶粉的“早熟门”……媒体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大力地报道。新闻学者们对于这些报道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食品安全”、“新闻”、“媒体”、“报道”等为关键词,选取2010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整理,对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理论进行总结,以期为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范围

在选取的22篇关于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中,有的是着重于事件报道本身,选取当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研究,如《以讹传讹成就麦当劳“橡胶门”》①;有的是着重于媒体本身,对某媒体整体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如《上海主流报纸食品安全报道分析》②;有的是着重于探讨媒体责任及表现,套用理论研究媒体食品安全报道优缺点,如《框架理论视野中的食品安全报道研究》③。

从统计篇数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者更希望通过对报道的分析,进而用理论解释研究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如何作为,承担何种责任。

二、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目标文献的分析整理,2010年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报道本身的分析研究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刊发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能否做到及时、准确、公正?王宁④和李蕊⑤通过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中探寻主流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议题设置、报道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赵欣⑥搜集了2008年9月12日―10月23日《大公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通过标题、栏目、报道内容等分析《大公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特征,认为在此次报道具有贝斯沃斯和凯莉提出的“典型的食品危机”报道的特征以及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新闻螺旋”的观点。

也有学者对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李⑦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作为样本,对两报的报道数量、报道类型、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及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李妍⑧选择《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于关于食品质量安全危机的高密度跟踪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主题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析,研判在不同的国家利益、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背景下,两家报纸在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及报道影响方面的不同。

赵等⑨以饮食、营养、食品为关键词检索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数据库,共检索出1982-2008年间相关新闻报道943条,他们分析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对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关注重点及其在近年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认为中央电视台有关食品安全新闻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相关领域的现状,但媒体关注的热点与公共卫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间有所偏差。于⑩选取自2007年3月起至2008年12月,《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消费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共计217篇。通过对所选取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他认为,中国应该加快建设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相适应的话语权系统,改变中国在许多与自身有关的问题上面临的话语权困境,让世界听到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2、对报道引起反应的研究

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引起的影响,是研究者的关注热点,大量的文献都是关于此类的。

危琼⑾认为,近年来报纸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已经由单纯的曝光逐步呈现出理性色彩,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报道趋势。她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不同性质报纸相关报道以及其它媒体部分报道的研究,认为媒体在处理和报道此类事件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表现不仅关乎社会公器角色的实现和环境监测功能的发挥,而且关乎事件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更多的是对食品安全报道不当的批评。门玉峰⑿在其《北京市食品安全的媒体适度监督作用研究》一文中列举了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不当炒作的5种表现:报道内容失实、混淆关键概念、夸大问题程度、解释说明不够、和以讹传讹。他分析了媒体在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报道时出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媒体自身的原因,媒于信息通道的末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和危机公关意识以及评估机构没有被纳入常规的食品安全体系。这些非适度性的问题,给企业和行业造成了损失,同时也为社会和公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010年的2个食品安全事件“橡胶门”和圣元奶粉的“早熟门”最后都被确认为偏差,这不得引起新闻学界对于媒体食品安全报道结果的深思。

张彬⒀在《守望者还是终结者――试论面对食品安全,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一文中感慨,“作为媒体人,笔者曾不止一次目睹了食品安全事件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事件。当无良老板、企业得到应有下场而大快人心的同时,那些枉受牵连损失惨重的诚实守信者往往只能默默承担。都说媒体是惩恶扬善的有力武器,但面对着一家家消失的‘百年老店’,黯淡的‘质量明星’,我们除了扼腕,也不得不思考,这真的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吗?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是在铅字、镜头、镁光灯下被刻意夸大、掩盖甚至扭曲了的。笔者看来,媒体应该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利益的守望者,而非终结者。”

3、对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责任的探讨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总则第八条,赋予了新闻媒体重要的使命: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马志红⒁认为,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上,媒体该发挥的作用有:(1)发挥信息传递功能,及时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2)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催促政府企业履行相应职责。(3)发挥社会协调功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张超⒂更加强调报道的时效性,他认为新闻舆论监督的及时、时宜和长效是保证其起到积极社会效果的要件之一。只有在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下,民众才能吃到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

温锦清⒃详细探讨了如何做好食品安全报道,他从三个方面着手论述:(1)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社会的媒体监督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从而成为最及时最有效的监督;(2)在食品安全报道上,媒体要做到理智和有分寸。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3)要解决食品安全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既要依靠媒体的舆论监督,又要强化政府、企业、评估机构以及公众的积极作用,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媒体方面要加强新闻自律,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炒作;要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

三、食品安全报道研究所选用的新闻理论

对于食品安全报道的研究,不少学者都采用了“风险社会理论”,如黄旦⒄,郭丽华的《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该文从风险社会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报道问题,这里面既有因果关系的难以确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无法测量,把责任全归之于媒体是不公平的。同时,中国的媒介在报道食品安全时,也必须改变观念,从自以为是的监督者成为客观公正的“雷达”。

也有学者借用“框架理论”的成果,兰州大学的万丽丽⒅基于框架建构理论,采用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以《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兰州晨报》、《东方早报》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在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11月11日之间对于“三鹿问题奶粉”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语

食品安全大于天,做好食品安全报道也至关重要。本文期望通过对2010年相关研究的整理综述,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能有所借鉴。总的来看,这些研究肯定了食品安全报道对于社会民生的有益之处,认为大多数媒体发挥了“社会观察者”的功能,但是也对报道失误所带来的弊端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同时,更多的学者运用新闻理论进行分析,也正试图寻找一条完善食品安全报道之路。

参考文献

①孙尉翔,《以讹传讹成就麦当劳“橡胶门”》[J].《新知客》,2010(8):20-21

②陈都,赵士林,《上海主流报纸食品安全报道分析》[J].《今传媒》,2010(5):76-78

③张晏,《框架理论视野中的食品安全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

④王宁,《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呈现: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2010(4):32-35

⑤王宇,李蕊,《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报道特色及优化建议――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10(6):37-39

⑥赵欣,《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特征及“新闻螺旋”――以大公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0(3):69-70

⑦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比较两家报纸颁布前后的报道内容》[J].《新闻爱好者》,2010(3):18-19

⑧李妍,《由三鹿奶粉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危机报道》[J].《新闻爱好者》,2010(2):57-58

⑨赵,衣,李可基,《中央电视台有关饮食营养和食品安全新闻调查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8):4-7

⑩于,《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

⑾危琼,《食品安全事故报道的趋势透视――理性色彩和多元化关照的回归》,2010(10):95-96

⑿门玉峰,《北京市食品安全的媒体适度监督作用研究》[J].《中国商界》,2010(4):9-12

⒀张彬,《守望者还是终结者――试论面对食品安全,媒体所扮演的角色》[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0(2):55-57

⒁马志红,《食品安全中媒体的监督作用》[J].《消费导刊》,2010(8):317

⒂张超,《从食品安全谈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效性》[J].《才智》,2010(26),172-173

⒃温锦清,《食品安全报道和舆论监督》[J].《新闻战线》,2010(4):85-86

⒄黄旦、郭丽华,《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J].《新闻大学》,2008(4):6-12

⒅万丽丽,《国内报纸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4篇

【 关键词 】 “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安全体系

On Network Security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in the “Internet +” Era

Cai Wei

(China Nonferrous Mining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29)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Internet +" era.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current main security threa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al awareness,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emergency control system of the management of protective measure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ctive defense, real-time response to the three basic strategies.

【 Keywords 】 “internet +” era;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strategy; security system

1 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网络信息安全对于国家、社会、企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网络应用的深入和技术频繁升级的同时,非法访问、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防火墙、VNP、IDS、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安全防护和管理系统在互联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大规模网络的部署和应用领域的迅速拓展,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同时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近年来,国外一些组织曾多次对中国企业、政府等网站进行过大规模的网络攻击,网络安全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研究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一项十分紧迫而有意义的课题。

2 “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

互联网本身在软硬件方面存在着“先天”的漏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这只大网的规模急剧扩大,尽管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有效性措施,然而网络信息所具有的高无形价值、低复制成本、低传播成本和强时效性的特点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安全成为了互联网络的重要属性。

2.1 内涵

“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基础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产业转型、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的新模式。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深入影响和渗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成、生活方式,互联网+传统集市造就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公司造就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造就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造就了快的、滴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网络安全+”的保护,否则,互联网发展的越快遭遇重大损失的风险越大,失去了安全,“互联网+”就会成为沙中之塔。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互联网产业规模的成长空间还很巨大,网络安全,刻不容缓。

2.2 主要内容

“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与传统行业对接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风险。网络安全泛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上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被中断。从内容上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大致包括四个方面:(1)网络实体安全主要是以网络机房的物理条件、物理环境及设施、计算机硬件、附属设备及网络传输线路的安装及配置等为主;(2)软件安全主要是保护网络系统不被非法侵入,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不被非法复制、篡改、不受病毒的侵害等;(3)数据安全主要是保护数据不被非法存取,确保其完整性、一致性、机密性等;(4)管理安全主要是网络运行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安全处理等,包括采取安全分析技术、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安全审计、进行风险分析等。

2.3 基本要求

网络安全包括五个基本要求: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1)机密性是指保证网络信息不被非授权用户得到,即使得到也无法知晓信息内容,通过访问控制、加密变换等方式阻止非授权用户获知信息内容;(2)完整性是指网络在利用、传输、贮存等过程中不被篡改、丢失、缺损等,以及网络安全处理方法的正确性;(3)可用性是指网络中的各类资源在授权人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获得;(4)可控性是指能够对网络系统实施安全监控,做到能够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传播及行为方式,控制网络资源的使用方式;(5)可审查性是指对出现的安全问题能够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使系统内发生的与安全有关的行为均有说明性记录可查。

3 “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分析

3.1 特征分析

近年来,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民用信息领域中都出现了一个趋势:以网络为中心,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紧密相关,即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类组织、机构的行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网络为中心的趋势导致了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互联网络的重要性;二是互联网络的脆弱性。

网络的重要性体现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诸多要素对互联网络的依赖。就像人们离不开水、电、电话一样,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且越是发达的地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尤其是随着重要基础设施的高度信息化,直接影响国家利益及安全的许多关键基础设施已实现网络化,与此同时,这些社会的“命脉”和“核心”控制系统也面临着更大的威胁,一旦上述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遭受攻击而失灵,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社会功能的部分或者是完全瘫痪。

网络的脆弱性体现在这些重要的网络中,每时每刻都会面临恶意攻击、病毒传播、错误操作、随机失效等安全威胁,而且这些威胁所导致的损失,也随着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的日益增高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互联网最初基本上是一个不设防的网络空间,其采用的TCP/IP、SNMP等协议的安全性很脆弱。它强调开放性和共享性,本身并不为用户提供高度的安全保护。互联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使其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事实上,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大部分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受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入侵,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

3.2 现状分析

《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整体上,我国网络安全环境不容客观,手机短信安全、应用软件安全、计算机终端安全和各类服务器安全状况不尽人意。

从数量规模上看,中国已是网络大国,但从防护和管理能力上看,还不是网络强国,网络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复杂。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6.49亿,手机网民数量5.57亿,网站总数3350000,国际出口带宽达4118G,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达25个。

从应用范围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庞大的网络群体带领中国进入了“低头阅读”时代,“微博客账号12 亿,微信日均发送160 亿条,QQ 日均发送60 亿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 亿条,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 亿次”的数据体现了中国网民的特征。

从网络安全发展趋势上看,网络规模急剧扩大,增加了网络安全漏洞的可能性;多个行业领域加入互联网,增加了网络安全控制的难度和风险;移动智能互联设备作为互联网的末端延伸,增加了网络攻击的新目标;互联网经济规模的跃升,增加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

3.3 威胁分析

互联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坏。计算机网络病毒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我国约73%的计算机用户曾感染病毒,且病毒的破坏性较大;二是电脑黑客活动猖獗。网络系统具有致命的脆弱性、易受攻击性和开放性,我国95%与互联网相联的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受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三是网络基础设施自身的缺陷。各类硬件设施本身存在漏洞和安全隐患,各类网络安全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国内与网络有关的各类违法行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来自于外部的黑客攻击、病毒入侵和基于多IP的恶意攻击持续不断。

从网络安全威胁对象上看,主要是应用软件、新型智能终端、移动互联设备、路由器和各类网站。2015年瑞星公司的《瑞星2014年中国信息安全报告》显示,新增病毒的总体数量依然呈上涨趋势,挂马网站及钓鱼网站屡禁不止。新增手机病毒上涨迅速,路由器安全、NFC支付安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是当前网络安全最为薄弱的环节。

从网络安全状态上看,仅2014年,总体网民中有46.3%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账号或密码被盗情况最为严重,分别达到26.7%和25.9%,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2.6%。2015年2月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终端数为2210000,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近10000个,3月电信网内遭受DDOS攻击流量近18000TB。2015年5月底短短几天,就有支付宝、网易、Uber等互联网龙头接连出现故障,这是海外黑客针对中国APT攻击的冰山一角。

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上看,一方面,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技术日趋复杂。另一方面,安全问题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安全解决方案带来极大的挑战,方案本身的研发周期和用户部署周期的影响,导致安全解决方案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普遍存在强滞后性、弱通用性和弱有效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现有安全解决方案通常只能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用户需要不断增加部署新的安全解决方案以应对网络安全的发展。

4 “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是“互联网+”时展的核心问题,网络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模式提出之后,如何守卫网络安全将成其发展的关键。“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各网络设备、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和关联性,使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到主动,提高网络安全处置的自适应性和实时反应能力,增强入侵检测的阻断能力,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安全管控的效果。

4.1 基于监测预警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安全态势评价指标,分级分层部料数据采集和感知分析系统,构建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体系。评价指标包括网络运行基础型指标,网络脆弱性指标、网络威胁指标三类。其中运行基础指标包括基础网络性能、基础网络流量和网络设备负载等;网络脆弱性指标包括关键网络设备性能指数、重要系统的状态参数、终端服务器运行状态等;网络威胁指标包括攻击事件、攻击类型、病毒传播速度、染毒终端数量等。为了有效地获取各类统计分析数据,需要在重要的节点和核心区域部署数据采集和感知分析系统,对网络中的应用终端、大型核心服务器等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如网络运行状态数据、病毒感染数据、骨干网络流量数据、服务器病毒攻击数据等,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形成分类、分级的网络安全态势,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关联分析动态获取网络安全态势,构建一体联动的态势感知体系。

4.2 基于主动防御建立网络安全入侵检测体系

在现有入侵防御能力基础上,重点建设主动防御、网络蜜罐、流量清洗等系统,构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体系。一是建设主动防御系统。利用启发式检测和入侵行为分析技术构建主动防御系统,部署于各类各级网络管理终端和核心服务器上,通过对未知网络威胁、病毒木马进行检测和查杀,主动检测系统漏洞和安全配置,形成上下联动、多级一体的安全防护能力。二是建设网络蜜罐系统。利用虚拟化和仿真等技术拓展和丰富网络蜜罐系统,实现攻击诱捕和蜜罐数据管理,在重要节点、网站和业务专网以上节点部署攻击诱捕系统,有针对性地设置虚假目标,诱骗实施方对其攻击,并记录详细的攻击行为、方法和访问目标等数据,通过对诱捕攻击数据分析,形成联动防御体系。三是建设流量清洗系统,包括流量监测和过滤分系统。在核心交换区域和网络管理中心部署流量检测分系统,及时发现网络中的攻击流量和恶意流量。在核心骨干节点部署流量过滤分系统,在网络攻击发生时,按照设置的过滤规则,自动过滤恶意攻击流量,确保正常的数据流量,从数据链路层阻止恶意攻击对网络的破坏。

4.3 基于实时响应建立网络安全应急管控体系

在现有应急响应机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广域网络、系统设备和各类用户终端的控制,构建应急管控体系。一是加强多级、多类核心网络的控制。依托网络管理系统、流量监测系统以及流量清洗系统对骨干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掌控不同方向、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网络流量分布情况、网络带宽占用情况,便于有效应对各类突况。二是加强网络安全事件的控制。特别是对影响网络运行的病毒传播扩散、恶意攻击导致网络瘫痪以及对各类网络的非法攻击等行为,要能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和处置。三是建立健全应急管控机制。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安全威胁,明确相关的职能部门及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时“无人问津”的情况,确保网络安全处理的时效性。

5 结束语

时代赋予了互联网新的职能,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必须着重研究和建立新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网络安全策略不能停留在被动的封堵漏洞状态,也远远不是防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安全产品的简单堆砌就能够解决的,网络安全需要形成一套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可信、可控网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管、恢复和抗击、防护、响应等能力,对于个人、企业、社会甚至国家利益和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贺君.我国互联网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2] 陈君.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中国设计”[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4(06).

[3] 周潜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14(01).

[4] 罗佳妮.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3(09).

[5] 胡凌.网络安全、隐私与互联网的未来[J].中外法学,2012(02).

[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R].2013(09).

[7] 娜,刘鹏飞.2015中国互联网展望[J].新媒在线,2015(03).

[8] 熊励,王国正.移动互联网安全,一道绕不过去的坎[J].社会观察,2014(05).

[9] 喻国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趋势与对策[J].国明视点,2015(02).

[10] 蔡志伟.融合网络行为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06).

[11] 周鹏.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的防护[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4).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党和政府制订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国家与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与配套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与物质、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全世界为20%,在中国成功率平均不足3%。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比较到位,创业的氛围也存在,学生专业素质较其它创业者也具有优势,问题在于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教大学生如何创业,加之教师商务经验缺乏,“新手指导新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

从1947年MylesMace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有1600多个大专院校开设近2200门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创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威伟(K. MarkWeaver)在研究了Success杂志每年对排名前50名的大学创业课程后,发现名前50名的大学设置的创业课程中,最多的是创企业财务、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概述、中小企业管理、新企业成长决策、中小企业顾问。其次是技术发展、企业与电子商务、商业计划(Ⅱ)、国际创业、创业营销。NSOEE(The Ntional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调查发现,学校提供最多的创业课程是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财务。

希尔(Hills,G.E.)的研究,显示创业课程的发展有三种模式:(1)创业计划书(BusinessPlan,简称BP)。创业的入门课程通常是教育学生认识一份创业计划书。而进阶课程都是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派生出来。 (2)企业生命周期(BusinessLife Cycle)。在这里企业生命周期是指新创企业的生命周期,从idea阶段到BP到筹集资金到公司成立、上市上柜等等。(3)企业功能(Business Functions)。以创业为中心所衍生的企业管理功能的课程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经验式引导”,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案例分析、阅读、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音像教材的使用、创业家俱乐部。与国外设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作法不同,中国的高校大多采用“创业中心”的集中实训方式。在学生进入专业实习阶段时,选拔优秀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团队,进入中心,接受训练并参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实训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案例分析、创业家座谈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还采用了“经营实战”的方式: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经营。

国外的创业教育多以经验传授为主,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基本不涉及实际的商务操作,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容易找到社会实践机会为前提的。现实国情是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外派困难、培养方式刚性强,仅传授经验,不动手训练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经营模拟虽然对动手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真实性差,内容简化,学生体验不强。部分学校采用实战经营方式,受教学方式、国家工商管理政策、运营资金、安全风险、师资经验及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无法系统化、持续性开展。

二、国内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理论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成熟,效果差。如上所述,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教大学生如何创业,这种方式被证明收效甚微。加之教师商务经验缺乏,“新手指导新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创业教育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辅导员系列,很多高校的创业团队基本处于自我探索的状态,失败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未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创业教育的影响。作为大环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也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目前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成功项目比重高的区域多分布在江浙、上海、广东一带,这明显体现了大学生创业与所在区域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创业教育往往目标明确――通过良好的校企互动支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它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第一、第二产业发达,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比重偏低;传统经济形式比重高,新经济形式(如电子商务等)比重偏低。这种产业格局会导致较高的入市门槛,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最后,未充分重视从区域文化对创业教育的影响。区域文化对创业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长过程、价值观与处事方式上,创业教育需要重视文化传统对创业学员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的影响。如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

考虑到文化传统背景对受训人员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创业能力势必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环境的苛刻要求。

三、国内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首先,要充分考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结合,因地制宜的制订发展规划与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内容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业务模式简易可行的项目,特别是资源向内整合、服务外向拓展的项目。不作表面文章,不贪大求全,不好高骛远,不盲目追求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

其次,创业教育要加入文化传统因素。注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务实肯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意识的培养,不能只从专业技术培养入手。思想教育与技术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北方地区、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地区,更要重视对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自我提升兴趣的培养,改变“等、靠、要”,一考定终身,凭学历包打天下的想法。

再次,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需要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通力协作、各尽其职,积极推进。由政府牵头成立协调小组、明确其职能极为必要,以充分发挥相关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并可适当考虑将其落实为高校执教业绩、政府执政业绩评价标准。本着以商助商的原则,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运用商业手段扶持、指导产业链条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并制订相关政策对规模以上企业予以激励、表彰。

最后,改革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在传统“三阶段”创业教学模式基础上,扩展到实战演练阶段。实战演练就是用真实的业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这一阶段,重点要作好经营指导教师选拨、商业平台搭建与商业风险控制,既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业务运营体验,又能将商业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本文作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提出了“准公司化经营实训创业教育模式”,经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柳海民.创业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毛家瑞.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工程.教育评论 1995(2)

[6]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7(1)

[7]陈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特质.教育评论 2006(6)

注:本项研究得到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国家11.5规划课题(编号FIB070335-A11-73)与辽宁师范大学重点教改课题(编号20090105)资助

贷: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 8400

2009年9月,累计收到学费7600万元,款项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7600

贷:应收账款――学费7600

2009年10月,以现金结算退学学生已交学费12万元:

借: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12

贷:库存现金12

2009年11月,因退学、转学等原因使在籍学生人数减少30人,应收学费减少18万元:

借: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18

贷:应收账款――学费18

年终时,应收学费782万元,体现应收未收回的学费,全额计提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782

贷:坏账准备 782

教育事业收入及资产减值损失转入事业结余,差额7588万元体现已实现的学费收入:

借: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 8370

贷:资产减值损失 782

贷:事业结余 7588

在应收学费核算上变被动为主动,完整地反映了学费收入核算的全过程,弥补了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健全了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避免了财务分析上的遗漏和经济上可能受到的损失。

(3)使用收费管理软件动态核算学费。上述(2)的处理在应收学费总量上,使核算中心与收费中心有了勾稽比对,如何实现明细核算,客观上要求使用收费管理软件动态跟踪欠费,实时检索欠费总额,人数、具体名单等相关信息。一款成熟的收费管理软件包括收费、管理、网上查询等功能,能够统计、分析、提供报表。同时对于退学、休学、复学、转学、转专业、专升本、申请走读、更换宿舍等各种收费标准的调整都有严格的控制和痕迹保留,确保安全、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学费收缴的全部情况,能够实现学生收费的全自动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整个学费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

(4)加强学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学费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务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学费查询系统,具体包括“学生查询”、“部门查询”、“领导查询”、“数据交换”等几个模块。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查询自己的交费信息,各部门可方便了解学生欠费情况,相关领导可总体把握全校交费状况,恶意欠费信息可及时传输给相关部门。学费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学生交费实时控制,及时催缴,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5)牵头制定并宣传相关制度。财务部门应当牵头完善学费管理制度,具体应包括收费、缓交、减免、补助、走读、欠费处理、奖励等内容,做到有章可循。制度上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体现对贫困生的照顾,对于恶意欠费,制定出严厉的处罚措施。有了制度后,财务部门可协同学生处、团委、各院系,通过公告栏、广播台、标语、网站等媒介做好宣传,努力营造自觉交费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交费上学的意识,以便相关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6)其他辅助措施。多种交费方式:可采用现金、银行代扣、POS机刷卡、网上支付、信用卡托收等多种交费方式,以方便学生交费。灵活交费时间:除了开学初集中定点收费外应设立收费窗口随时零星收费。挖掘校园卡功能:以学校数据中心为平台,将校园卡、收费管理、教学管理、图书资源等多个系统结合起来,建成基于校园卡的电子注册系统,可以在选课、图书借阅、免费机房等数据接收系统中设定参数,拒绝恶意欠费学生的校园卡,尽可能减少在校生欠费。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学生交费信用记录纳入诚信档案,毕业时,将诚信档案跟随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恶意欠费信息共享给社区、银行等征信部门,建立互动的信用体系。在媒体上公布毕业三年以上仍未交清学费的毕业生欠费名单,使学生交费信用记录延伸和延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考虑恶意欠费的机会成本,从而及时缴纳学费。

2.客观界定贫困生

有了贫困才孪生了欠费这个概念,贫困生界定是欠费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因此,科学客观地界定贫困生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环节应由辅导员、学工办、学生处把关。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公开、公平、公正、动态界定贫困生。除了学生自己陈述,家庭所在地相关部门提供证明外,还要根据贫困生的生活和消费情况,鉴别学生真实的贫困程度。要向同班特别是同宿舍同学收集信息,通过民主评议,公告公示等方法让每位学生在界定贫因生上发挥作用。界定贫困生切忌以欠费为标准,防止错误地致使更多的学生恶意欠费。

3.相关部门配合,杜绝恶意欠费

收费工作是一项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配合不利,都会出现整个系统脱节。对于确有困难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交清学费的学生,应于新学年开学前提出缓交学费申请,报院系领导审批;各院系将本部门学生申请情况汇总后,于新学年开学前报学生处审批;学生处签署是否同意缓交及缓交期限等意见后,报学校分管领导审批。每年秋季开学后两周内,除校领导审批同意缓交的学生外,没有足额交清各项费用的学生,暂缓办理注册及相关手续,在注册之前,其所有考试成绩暂缓确认,并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将学生交费情况列为考核内容,对恶意欠费学生,取消其奖学金及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4.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学生处及各院系提供的贫困生资料,为各院系及全校核定一个允许欠费率,对于欠费率低于或超过规定比率的院系给予适当奖励或处罚。全校欠费率低于规定比率后,学校按当年各院系奖励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奖励基金分配给学生处、财务处、教务处、监察处和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可结合二级管理、绩效津贴等制度,使各院系经费与欠费率挂钩,欠费催缴人员津贴与业绩挂钩,每学年末对各院系交费情况进行考核评比,以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达到各部门更好地配合。

相信只要高校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学费管理政策,各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采用先进合理的管理手段,恶意欠费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学费管理工作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玲,陈建斌.进一步加强高校收费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邓永超.信用经济时代大学生恶意欠费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9(4):61~62

[3]陈颖.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119~121

[4]赵晖.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7~90

[5]剧凤兰.从人群特征与欠费率的关系看高校学生欠费[J].世纪桥.2008(6):139~140

[6]黎志涛.浅谈高校学费管理系统的二次软件开发[J].教育财会研究.2008(6):51~53

[7]刘金荣.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5~88

[8]邓强.降低民办高校学生欠费率之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

[9]陈慧,黄兰.浅议高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6~29

[10]刘勇.高校学费管理探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103~103

[11]丁晓敏.论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37~39

第6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慧商圈;虚实融合

商圈的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的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 taller)最先提出来的,其核心即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理论。根据他的理论,商圈指的是以商业的中心地为圆心,以其服务所能辐射的距离为半径而形成的区域。商圈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中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

一、什么是智慧商圈

智慧商圈与传统商圈的区别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具体什么市智慧商圈,似乎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或许每个人、每个经济发展阶段、每次技术革新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本文从商圈开始讨论,一探什么市“智慧商圈”。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有关“商圈”的文献,共获得11026条记录,其中有记录的是从1992年开始,至2008年文献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并达到最高值。这个变化也正好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相吻合。2010之前的研究主要在如何规划和建设商圈,而之后的主流研究转向了如何实现商圈的可持续发展之中,电商也在此时被频频提及。同时,通过检索“智慧商圈”获得113条结果。

龚义涛(2014)提出,智慧商圈应该是以智能化设备为基础,对将商圈客流转化为用户,并针对用户的行为轨迹提供个性化、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服务,同时使商家的营销策略更加高效。张子卿(2014)的论文中重点提到,智慧商圈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去取代独立线下销售的模式。而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而形成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将会成为智慧商圈的重要服务环节。彭晨伟(2017)基于行车大数据,利用云计算、Hadoop大数据处理平台等技术对商圈理论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应用。孙杰,徐少明(2016)指出智慧商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技术为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满足消费者、商家和政府三方需求,形成服务更加智能、信息更加精准、平台更加开放,能够实现各个组织的创新共享。

二、智慧商圈的探索

王骏、金炼(2017)指出智慧商圈应该包含免费的无线Wi-Fi网络、基础的电子政务、便民服务、O2O电子商城、商圈社交网络、商家服务中心、二维码应用、停车引导等功能,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为基础,构建涉及生活、营销、管理、服务、环境、商务等内容的智慧平台。戚尔达(2015)提出智慧商圈以实体商圈为基础,各相关单位要制定统一标准,打通各个环节,通力合作,找准自身位置,并积极整合信息产业资源,在实现内部资源优化的同时,提升商圈服务品质和辐射能力。

通过文献发现,智慧商圈在基础功能的建设上的要求并没有太大区别。首先是急速免费Wi-Fi,满足用户的互联网急速接入体验。商圈客户统一的会员信息管理系统。每个商铺都应是一个信息者,通过公共的信息平台,积极商业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查询和在线咨询服务。私家车进入商圈是否能根据智能交通系统快速停放车辆。商圈的各类服务是否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快速预订。同时,客户的消费行为是否可以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宜的产品或服务。了解每个客户的个性特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专业服务。未来的智慧商圈,将会成为一个能为用户提供健康、时尚、文化、旅游、社交、刺激、新鲜的快速服务平台。

我国智慧商圈仍处于初级的快速发展阶段,以美团网为主的团购平台,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主的移动支付平台,以淘票票、大麦等为主的专业在线订票平台,以O2O、摩拜为主的共享单车等智能化服务平台都在不断刷新人们的消费感受。这些新出现的,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服务软件,为智慧商圈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三、传统商圈与智慧商圈

1.传统商圈的弊端

(1)传统商圈商业信息冗余繁杂

泛滥的广告信息将会使人反感,就算有需求的客户也会在众多竞争信息中产生疑惑。商家经营中难免会有广告需求,当前商家也很难抛弃传统的商业宣传。构建智慧服务平台,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将客流指向更匹配的消费渠道,可以有效减少垃圾信息的产生。

(2)商品找寻成本高

传统商圈为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商品和服务的物理空间与消费者往往存在距离,而搜寻过程往往是漫长而枯燥的。消费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往往找到的并非是最想要的那一个。

(3)交通混乱

商圈是客流、物流、车流汇聚的中心区域,交通压力巨大,不同道路、停车位、人行通道会出现流量不均,导致拥堵的现象发生,影响商圈平稳运转,也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4)商业信息孤立,服务片段化

传统商圈的每个商家都独立经营者自己的行业,商圈内商家信息无法共享,导致客户可能产生的消费行为白白流失。

2.智慧商圈能够带来什么

(1)快速的个性化服务

客户在传统的服装选购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判断服装是否漂亮,是否合身,而这个过程往往会出现合身的不漂亮和漂亮的缺尺码,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效的选购过程。这个过程尽管让客户花了更多时间成本在服饰的选购上,有助于成交,但同时重复性的试穿过程,极大的增加了店员工作强度。同时,客户在同样的时间内无法选择到更多的商品,对其精力和体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会员管理的功能,对会员用户的基本体型信息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消除这种盲目的选购过程,让客户把大量时间用于商圈的互动休闲和逛街聊天之中无疑是更有价值的。

(2)商业经营更合理

往往一个商圈需要哪些类型的餐饮,需要多少,什么位置更方便,这些数据都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从而导致经常看到一个繁华商圈中的店面,老板换了一拨又一拨,装修整了一遍又一遍,大量的重复性施工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智慧商圈,可以实现商圈内消费用户的统一管理,并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并对商圈内的商业店面和服务的统一管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避免出现商圈的设计和发展完全随意的情况。门店应该作为现场体验、服务对接、物流节点、售后支持等功能,线上通过商圈的统一管理平台,为商圈内的商户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分发,为线上平台提供各种app服务。

(3)公益性的服务设施

书店,作为商圈内最重要的文化服务窗口,智慧商圈书店之类的公益设施能够极大提升商圈的吸引力。书店作为仅仅靠几本热卖书的收入来维持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可以结合商圈的文化特色,实现与其他商业店铺的文化r值交流平台。通过合作的方式,以智慧平台平台数据为依据,由其所惠及的商家来买单。

四、智慧商圈建设的三大中心任务

1.满足消费者的体验

(1)个

当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精神需求将会成为主导。同理,人们在习惯批量化生产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时,感受到的快乐感将会降低。选择个性化的产品或者服务将会成为未来人们宣扬自身独特价值的标志。当商圈没有对客户的消费信息进行存储记忆的功能,就无法快速识别每个消费者的区别,这些个性化服务也将很难实现。

(2)情感互联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会令人疲乏,人们需要一个舒适的精神家园。智慧商圈,应该是一个有灵性的地方,为到来的客户提供情感互动的条件。这种情感互动,可以是与某人、某物,也可以是商圈里某个角落,不同时空的对话。当客户进入商圈,服务人员如何欢迎来访亲友一样对待客户。这些是通过智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的。

(3)文化交融

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值得留恋的,一个商圈,应该有一种能感染人的气息。每个商店,不应只是简单的在节假日各自推出的打折活动。一个有文化气氛的商圈,应该是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商圈应是一个独特的,多元化的文化场所,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归属。

2.满足管理者需求

(1)政府及管理部门

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在对传统商圈进行管理时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也常会因顾全大局而损害一部分人的合理利益。通过商圈内的各种信息数据的分析,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将会对商圈的发展更有意义。

(2)商圈的管理运营

商圈管理方在进行商圈运营管理时,有限的人手往往无法将对每个细节进行精细管理,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不高。通过智能商圈平台,广泛的数据采集和先进的智能服务系统,代替大部分人工,可以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并降低运营成本。

(3)经营者的风险控制

商业开发的过程往往存在风险。一个新的项目策划和建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商机却稍纵即逝,如何快速的进行商业布局,达到“快速进,适时变,果断退”,这些是需要大量的动态数据进行支撑,可以有效降低经营者的商业风险。

3.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

准确的市场策略将会降低商业风险,也会减少经营中的无用支出,提升商户的资金利用率。智慧商圈不仅能够在提升管理效率时减少人力成本,同时,商户在经营中,合理对接智慧平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智慧信息平台可以对接各种公共基础设施,降低其利用率不均的情况。

五、虚实融合的智慧商圈

O2O(Online to offline)指的就是线上虚拟平台与线下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的一种模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上进行对实体卖场中的产品进行筛选和购买,也可以从实体进行体验后转到线上进行购买。移动互联网成为连接消费者和商家的一个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商家可以将线下消费行为引导到线上完成,互联网成为商家的交易服务前台。通过这样的虚拟服务前台,可以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商家的及时的服务。

从智慧商圈的发展现在来看,虚实融合目前最热门的发展方向是团购、优惠券、移动支付等涉及交易过程。从发展顺序看,实体客户转到线上给传统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实体商家开始转型做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相结合的方式。直至现在,虚实融合发展的卖家开始积极探索将实体消费者导入到线上平台进行交易的新模式。线上交易可以有效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快速的服务。商家也更加注重自身在线上平台的用户评价情况,这极大的提升了商家的服务品质。

全球最大白电企业海尔集团在全国的城市商圈广泛开设了自己的专卖店。而传统的专卖店很难进行统一管理,服务中也出现很多无法有效衔接的问题。而“虚实融合”的提出却改变了这一切,虚网指的是互联网,当然移动互联网也越来越多的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实网指的是营销网、服务网、物流网,通过这三网的融合,让用户能够更加省心的接触到产品本身,虚实融合将会为客户提供一种极致的消费体验。同时,商家也不再担心消费者实体看,线上淘。大型家电也能做到,送装一体,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到接货和安装的过程中。通过传统的服务网络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手段,虚拟和实体的网络整合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安心的服务。

六、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网上购物体验,但是传统商业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慧商圈不是将网上的人硬拉到现实中消费,已不是将实体的客户单纯的诱导到线上买单。智慧商圈应该是一种更加健康的、合理的、体验舒适的消费模式。智慧商圈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提升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的情况,让发展更有方向。

参考文献:

[1]龚义涛.智慧商圈--购物中心未来之路[J].信息与电脑,2014(7):36-39.

[2]张子卿.智慧商圈中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3]彭晨伟.基于行车大数据的商圈建设研究与分析[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7.

[4]孙杰,徐少明.五角场筑梦智慧商圈生态链[J].上海信息化,2016(4):52-54.

[5]王骏,金炼.重庆联通携手永川区政府打造智慧商圈项目[N].人民邮电,2017-05-08(007).

第7篇

论文摘 要: 社会体育属新办专业,创办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前途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大众体育、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实用型体育人才,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社会体育专业逐渐为世人了解、认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体育应抓住国家大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高等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不到二十年时间,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本、专科)的高等院校已达二百多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该专业不为世人所了解和认知;二是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办学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专业特色还未体现;三是学生特长、专长、一技之长不突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短期内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岗位,也就是说在社区健身领域中不可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市的124个街道办事处中,只有2名专职的体育干部,而像广州这样经济和体育发达的地方,82个街道社区体协目前尚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干部,更不用说一些中小城市的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种种因素迫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改行从事与体育毫不相关的工作,这就与社会体育专业最初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我们对本院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也没有一个能够在社区健身指导员岗位上就业。

那么,作为一个不为人熟知的新办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出路和发展前途在哪里呢?

1.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于大众体育的发展,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一个是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另一个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1.1国务院通知相关内容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文件中指出: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关于目标任务有八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

1.2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题为“科学规划,改革创新,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扩大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向基层延伸,充分拓展乡镇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要发挥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作用,促进各级工会体育组织和行业体协的建设。要强化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引导、科技保障,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要探索建立群众体育发展科学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地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通知和讲话精神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事业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就是全体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国家和政府为全民健身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公民在自愿的原则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意识、习惯。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各级体委具体贯彻执行,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大众体育组织体系,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使中国逐步成为真正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

2.通知和讲话传达的信息

2.1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在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必须的,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从大专院校培养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使之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并通过中短期培训学习,将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培育成全民健身骨干,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当100万人手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1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

迄今为止,在城市社区、广大乡镇进行的健身活动,大多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指导作用的大多是群众中的体育积极分子、体育爱好者,或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而配备具有体育专门知识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很少,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进行健身指导的就更少。鉴于这个原因,现今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和改进。在体育管理部门主导下逐步配备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活动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从而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健康、持久、有序地进行下去,造福于全国人民。

2.2全民健身是宏大的系统工程

“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是通知中对组织实施的具体要求。中国地广人多,决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组织领导机构。而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即场地器材设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体育类实用型人才和体育理论型专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因此全民健身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比较长期而繁复的探索过程,才可能根据国人的身体特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民健身体系。

2.3科学健身是全民体育的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政府国家对民族体质全民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从上世纪1995年至今,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了15年,作用和成效显而易见,但就健身的科学性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是今后努力的目标。具体是: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咨询科学健身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所以,在既有可操作性又有科学性的前提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才可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从以上引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计划将继续推广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为其配套服务。社会体育专业应抓住机遇,提高办学质量,在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应清晰准确地定位在为社会服务,为社会需要办学,与体育院系传统的培养方法和办学目标相比较,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社会实践、培养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甚至于有较大的差别。

3.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的专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为社会培养的是体育技能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运作体育比赛的能力。

首先,课程设置以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为主,概括起来,社会体育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6)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其中尤以前四种能力最具应有价值,是学习和培养的重点所在。

其次,学时分配不应等量齐观。运动技术的球类、操类、传统保健功法类;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类学时分配可相对较多,练好运动技术技能基本功,打牢体育理论基础。

最后,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开办学术讲座。根据社会需要设置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主动、自觉、积极的学习精神。聘请专家学者开办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从多方面汲取学术养料,提高自学能力、理解领悟能力、分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单纯教给知识技术更重要。

3.2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服务于全社会的体育人才

体育的健身锻炼作用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因爱好兴趣的不同、健康状况的差异使人们对活动项目、内容、形式、运动量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康复健身、家庭健身、形体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健康减肥、残疾人体育、中老年体育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社会体育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为了毕业后更好服务社会,也是自身就业需要,对未来工作的设计不仅限于某些职位某种职业,而且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多种就业准备,充分利用在大学的读书时间主动学习,通过查阅资料,探讨问题,教学互动,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3.3给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每一学年都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社会实践的去向可以是居民社区、机关企业工会、老年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小学。通过观察、调查、沟通交流,了解各种人群的健身需求。帮助基层做些群众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体育技能技术指导工作;向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学习请教,给他们当助手;让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学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求知,为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大众体育的发展将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十二五规划”将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既定方针,而城镇化使人口更加集中,各项公益服务事业、文化体育娱乐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实践证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多年,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户外体育、俱乐部、建身中心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组织形式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健身方面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加。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有闲有钱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体育健身也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多样化、体育生活化、体育娱乐化、体育个性化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在人们追求不一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形式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的体育人才对人群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指导和辅导。毋庸讳言,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只有切合实际,培养的学生为社会所需要,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点多面广,服务对象宽泛,就业前景就会比较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有的职业将消失,而一些新的岗位将正式走上前台。如家庭健身指导、康复训练、假日体育、计时陪练、体育技术技能指导、传统养生指导、减肥健身、体育旅游教练、户外运动、节假日休闲体育,等等。总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更好地享受快乐、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新的社会发展机遇面前,社会体育的前途也和国家前途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4.结语

毋庸讳言,社会体育在中国办学时间不长,没有成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也没有成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还在边走边看,边办学边总结,在探索和借鉴中发展、完善,要使其成长为有别于传统体育专业而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一体的体育独立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在哪里,路就在脚下,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条伸向远方的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给体育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德育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是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0.4%。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重要群体,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便捷工具,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网络的特性使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使教育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现实应用中,开启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高校品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檀江林等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重点分析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路径与评价体系;对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内容、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光慧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势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链接,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罗洪铁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戴黍著的《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考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罗家英著的《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相关论文等分别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和谐校园建设的视角等对网络品德教育进行探讨。[1-6]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及其决策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信息技术可能会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对组织及其决策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即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互构论。[7]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互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的影响是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相互构造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对学生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或主体的内部结构调整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态进行修正、改进和创新,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如何最优化结合。

二、信息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转变方式、提高效率创造了空间,同时也为品德教育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机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引入、教育手段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学生管理的范围已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管理的基本理念已经从“管理为主,服务为辅”转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管理方法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促成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重构,促成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平台,促成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并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相应的实现机制。

1.信息技术可创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正深深影响着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快速性、便利性、综合性的特点对于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的开始,也是挑战的来临。高校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适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三个层面的社会里,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而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同时,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要以校园网为载体,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秉承优良传统、崇尚良好学风、弘扬远大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充分展示人的个性提供了平台,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这为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我们要按照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组织品德教育活动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2.信息技术可促成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

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包括一个大学生从招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离校整个大学生活中全过程资料的完备管理。[8]具体包含学生信息及班级建设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品德教育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9]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数据资源的进程中,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并逐步形成覆盖学生管理各层面的各类数据库。依托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可使学工部门充分掌握学生培养各个层面的信息,以便及时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都需要中间性基础数据库的支撑。[10]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发其它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建设相应的数据库,为其它学生管理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中还存在着公共教育资源覆盖率过低,信息公开率低等现象。在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利用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可促进学生管理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将被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代替,教师和学工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学生事务,使教育与管理过程运行更加流畅和便捷。此外,通过有效存储管理过程数据,也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

3.信息技术可促成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过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逐步扩展,能够使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各个层面的信息实现数字化,数据采集实现准确化,数据管理实现统一化,数据利用实现共享化,彻底改变过去数据采集不够精确、数据之间关联性不强、数据运用不方便等弊端,可为学工等相关部门提供精准、及时、便利的数据信息服务,并为学生教育、服务措施的制定、学生成长动态的监测提供有效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也体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机制的协调、综合效用的发挥;借助综合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和整合校内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对网络时代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通过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联网共享,系统掌握学籍、就业、教育等各项基础信息,克服现实中的各种壁垒,建立省内乃至全国的信息联网,实现跨区域的服务,使异地入学、学分互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确保信息动态准确,提高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和过程的管理,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和效率成为可能,实现管理的高效率、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4.信息技术可推动教育者和学生构建互动机制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施教者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利用信息窗口,建立教师、各级管理部门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实现有效交流、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利用网络信息窗口,各类管理服务信息,提供各类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实现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彰显,公开、公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也更加活跃。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风民意调查,即时了解分析学生群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意识,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分析,并结合对不稳定因素的动态了解,综合利用网络监控,结合传统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建立三维安全防范系统,预防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能为规范、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提供可靠平台。比如,建立学生自治自律和信息公开平台,形成学生自主进行学风建设和自我管理的便捷通道。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学生管理创新中信息技术引入存在的问题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面缺乏创新。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和现代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来,诸如网络互动等现代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未能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思想品德工作方面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面对面或单向性正面灌输的模式,尚未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一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管理者未能真正掌握新时期新条件下,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驾驭这一新型的工具。这都使这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信息化加快与校园基础设施薄弱存在矛盾

以信息技术带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并加速学生管理创新,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4G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从广度和深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高校中无线宽带网(3G+WLAN)、光纤通信网络虽然早已成熟并普遍应用,但在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软件条件方面,但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利用新的传输工具进行传播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短信、网络和微博、微信的应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途径等与以往比都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另外,高校普遍还未真正建立起综合信息网络,信息采集环节措施十分薄弱。因此,以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信息化为基础,深入地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3)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充分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为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等无纸网络化办公和学生管理,就必须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流程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以便整合校内各部门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关键数据;还应在更深层次中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学生能力。当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学工处(或学生工作部)建立学生管理系统,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处建立学生消费管理系统,图书馆负责学生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校管理中的各业务部门往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分散化建设管理方式,导致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偏低,各信息平台交互功能不完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并使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不够有效,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上不够紧密,造成网络和信息系统出现自我封闭、条块分割、信息隔绝等现象。甚至有些部门尽管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对信息资源的搜集还处于无序或无效状态,从而导致信息资源极为分散,加之缺乏相应的整合与管理,使运行效果不理想。

(4)校园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信息安全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校园信息管理参与者并不重视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或者将信息安全认识局限在IT方面,尚未形成明确、合理的信息安全措施去指导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风险防范的教育培训还很欠缺。同时,重安全技术、轻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时信息安全还要越来越多地面对隐私保护和道德问题,这些也给学生管理创新带来挑战。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1)树立信息化支撑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理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自动化功能和通信功能,有助于构建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强大的通信和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各类应用平台,开展管理机制创新和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网络成为传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的新手段。高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展以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网上辩论赛、网上教学等活动,在校园博客、论坛中将人类道德普遍价值贯穿于新闻的报道,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对话和积极渗透,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不断改进和提升网络平台,强化民族精神,增强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2)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疏通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品行道德教育的渠道

网络时代,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更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心理品质和特征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因此,价值观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对健全人格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全员都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学生立德成才的环境,形成健全人格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3)整合网络资源,拓宽网络教育课堂,占领网上教育阵地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是开展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的网上阵地,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品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建设优质网站。在这些网站中,不断宣传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让大学生主动寻找先进文化,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有效开展网络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品行道德教育的授课特点,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可以将品行道德教育课搬上网络,首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品行道德教育课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将网上热点问题搬到课堂上,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来进行实事分析和解读,从而达到品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可以不断拓展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将品行道德课搬到网路上,根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安全、动态、互动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通过内容和途径的拓宽,网络品行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构建出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其次,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理念缺乏创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够充分、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薄弱环节,据此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支撑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管理创新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信息技术必将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和活力,为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2:180.

[2]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9:210.

[3]ThersaHeintze,StuartBretschneide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RestructuringinPublicOrganizations:DoesAdop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ffectOrgani-zationalStructures,Commmunications,andDecisionMaking?[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0,10(4):801-830.

[4]LeonJ.Osterweil,LynetteI.Millett,andJoanD.Winston.SocialSecurityAdministrationElectronicSer-vicesProvision:AStrategicAssessment[M].Washington,D.D.: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7:121.

[5]丁元竹,张强,张欢.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07).

[6]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12(3).

[7]李国鑫,王雅林.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

[8]吴挺.浅谈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工系统的设计思路[J].软件,2013(1):14-16.

[9]陈林海,陈永忠,董志昕等.基于校共享库模式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与构建———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65-04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是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 26.8%,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0.4%。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重要群体,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便捷工具,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网络的特性使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使教育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现实应用中,开启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

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高校品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檀江林等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重点分析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路径与评价体系;对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内容、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光慧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势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链接,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罗洪铁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戴黍著的《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考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罗家英著的《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相关论文等分别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和谐校园建设的视角等对网络品德教育进行探讨。[1-6]

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及其决策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信息技术可能会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对组织及其决策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即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互构论。[7]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互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的影响是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相互构造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对学生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或主体的内部结构调整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态进行修正、改进和创新,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如何最优化结合。

二、信息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转变方式、提高效率创造了空间,同时也为品德教育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机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引入、教育手段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学生管理的范围已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管理的基本理念已经从“管理为主,服务为辅”转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管理方法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促成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重构,促成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平台,促成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并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相应的实现机制。

1.信息技术可创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正深深影响着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快速性、便利性、综合性的特点对于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的开始,也是挑战的来临。高校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适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三个层面的社会里,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而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同时,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要以校园网为载体,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秉承优良传统、崇尚良好学风、弘扬远大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充分展示人的个性提供了平台,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这为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我们要按照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组织品德教育活动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2.信息技术可促成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

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包括一个大学生从招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离校整个大学生活中全过程资料的完备管理。[8]具体包含学生信息及班级建设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品德教育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9]

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数据资源的进程中,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并逐步形成覆盖学生管理各层面的各类数据库。依托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可使学工部门充分掌握学生培养各个层面的信息,以便及时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都需要中间性基础数据库的支撑。[10]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发其它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建设相应的数据库,为其它学生管理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中还存在着公共教育资源覆盖率过低,信息公开率低等现象。在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利用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可促进学生管理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将被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代替,教师和学工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学生事务,使教育与管理过程运行更加流畅和便捷。此外,通过有效存储管理过程数据,也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

3.信息技术可促成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过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逐步扩展,能够使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各个层面的信息实现数字化,数据采集实现准确化,数据管理实现统一化,数据利用实现共享化,彻底改变过去数据采集不够精确、数据之间关联性不强、数据运用不方便等弊端,可为学工等相关部门提供精准、及时、便利的数据信息服务,并为学生教育、服务措施的制定、学生成长动态的监测提供有效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也体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机制的协调、综合效用的发挥;借助综合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和整合校内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对网络时代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通过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联网共享,系统掌握学籍、就业、教育等各项基础信息,克服现实中的各种壁垒,建立省内乃至全国的信息联网,实现跨区域的服务,使异地入学、学分互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确保信息动态准确,提高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和过程的管理,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和效率成为可能,实现管理的高效率、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4.信息技术可推动教育者和学生构建互动机制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施教者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利用信息窗口,建立教师、各级管理部门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实现有效交流、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利用网络信息窗口,各类管理服务信息,提供各类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实现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彰显,公开、公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也更加活跃。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风民意调查,即时了解分析学生群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意识,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分析,并结合对不稳定因素的动态了解,综合利用网络监控,结合传统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建立三维安全防范系统,预防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能为规范、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提供可靠平台。比如,建立学生自治自律和信息公开平台,形成学生自主进行学风建设和自我管理的便捷通道。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学生管理创新中信息技术引入存在的问题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面缺乏创新。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和现代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来,诸如网络互动等现代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未能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思想品德工作方面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面对面或单向性正面灌输的模式,尚未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一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管理者未能真正掌握新时期新条件下,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驾驭这一新型的工具。这都使这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信息化加快与校园基础设施薄弱存在矛盾

以信息技术带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并加速学生管理创新,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4G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从广度和深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高校中无线宽带网(3G+WLAN)、光纤通信网络虽然早已成熟并普遍应用,但在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软件条件方面,但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利用新的传输工具进行传播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短信、网络和微博、微信的应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途径等与以往比都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另外,高校普遍还未真正建立起综合信息网络,信息采集环节措施十分薄弱。因此,以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信息化为基础,深入地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3)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充分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为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等无纸网络化办公和学生管理,就必须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流程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以便整合校内各部门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关键数据;还应在更深层次中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学生能力。当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学工处(或学生工作部)建立学生管理系统,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处建立学生消费管理系统,图书馆负责学生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校管理中的各业务部门往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分散化建设管理方式,导致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偏低,各信息平台交互功能不完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并使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不够有效,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上不够紧密,造成网络和信息系统出现自我封闭、条块分割、信息隔绝等现象。甚至有些部门尽管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对信息资源的搜集还处于无序或无效状态,从而导致信息资源极为分散,加之缺乏相应的整合与管理,使运行效果不理想。

(4)校园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信息安全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校园信息管理参与者并不重视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或者将信息安全认识局限在IT方面,尚未形成明确、合理的信息安全措施去指导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风险防范的教育培训还很欠缺。同时,重安全技术、轻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时信息安全还要越来越多地面对隐私保护和道德问题,这些也给学生管理创新带来挑战。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1)树立信息化支撑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理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自动化功能和通信功能,有助于构建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强大的通信和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各类应用平台,开展管理机制创新和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网络成为传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的新手段。高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展以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网上辩论赛、网上教学等活动,在校园博客、论坛中将人类道德普遍价值贯穿于新闻的报道,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对话和积极渗透,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不断改进和提升网络平台,强化民族精神,增强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2)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疏通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品行道德教育的渠道

网络时代,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更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心理品质和特征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因此,价值观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对健全人格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全员都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学生立德成才的环境,形成健全人格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3)整合网络资源,拓宽网络教育课堂,占领网上教育阵地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是开展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的网上阵地,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品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建设优质网站。在这些网站中,不断宣传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让大学生主动寻找先进文化,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有效开展网络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品行道德教育的授课特点,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可以将品行道德教育课搬上网络,首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品行道德教育课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将网上热点问题搬到课堂上,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来进行实事分析和解读,从而达到品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可以不断拓展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将品行道德课搬到网路上,根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安全、动态、互动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通过内容和途径的拓宽,网络品行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构建出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

其次,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理念缺乏创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够充分、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薄弱环节,据此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支撑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管理创新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信息技术必将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和活力,为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2:180.

[2]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9:210.

[3]Thersa Heintze , Stuart Bretschnei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structuring in Public Organizations:Does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ffec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Commmunications, and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0, 10( 4): 801- 830.

[4]Leon J.Osterweil,Lynette I.Millett,and Joan D.Winston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Electronic Services Provision: A Strategic Assessment[M].Washington,D.D.: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7:121.

[5]丁元竹,张强,张欢.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07).

[6]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12(3).

[7]李国鑫,王雅林.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

[8]吴挺.浅谈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工系统的设计思路[J].软件,2013(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