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情感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一、科学中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情感品质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冲动,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正是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而每一个儿童天生具有这种情感。研究过程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这种情感体验也是研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感之一。在科学活动中还可以造就人的客观、公正、无私的情感。因为科学研究和学习都要求人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
由此可见,学习科学的过程蕴含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养高尚的情感的过程。
二、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1、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可以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的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道主义,等等。物理课程中包含有这些内容。例如,《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体现。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世界,通过对核能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也就是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和体验学习的愉悦等方面。物理课中本身就充满了奥秘和探索。而学习中出现的快乐体验则是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从中体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学生欣赏科学美需要教师的引导。物理中充满了美,科学与艺术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中学物理课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如简洁、对称、对立统一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为了提高成绩,而是借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言传身教,培养情感。
孩子来自于父母的有缘结合,孕育于母体,从自然状态来说孩子应该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当我们父母把孩子带到人世间来的那一刻就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最自然的情感去接纳孩子,用期待花开的美好心情去等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长。而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更重视物质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忽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孩子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从很早就开始了,当孩子还不会讲话时候,他们的每次哭闹并不只是因为饥饿或者尿湿,有时也是因为想要大人抱一抱,或者对他笑一笑、说一说话。有过育儿经验的父母会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大人抚摸或者抚摸大人,这种被称为“皮肤饥渴”的现象其实就是孩子对成人的原始情感需要。现在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他们上早教课程,这种亲子互动的课程除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帮助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韩国早教专家申宜珍指出,在孩子周岁以内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至关重要。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和需要,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容易接纳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当我们用爱的眼神去注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我们眼里的天使;当我们用爱的怀抱去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呢?所以让我们从无条件爱孩子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用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温暖孩子的一生。既然孩子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父母应该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盖瑞•查普曼和罗斯•甘伯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多高,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使他们行为不佳。”就像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也一样无从选择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怎样的孩子,不管你的孩子长相如何,能力如何,他都是上天赐予你的宝贝,你要爱他的一切,对他的一切充满爱。
二、教育方式上无条件接纳孩子
1.尊重孩子
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在教育的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高兴打就打,高兴骂就骂。作为21世纪的家长,我们的家庭教育已经不能再是权威式的家长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当发现孩子的某一行为有变化的时候,或者不符合我们成人要求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去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成长规律,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家长粗暴地教育孩子时,孩子已经从家长的身上学会了粗暴。如果家长能努力做一个理性的人,能够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么家长会发现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自己成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家庭会越来越幸福。
2.关爱孩子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穷的。如果用家长的威严去教育孩子,孩子也只会被动地接受教育,如果离开了家长的视线管辖范围,孩子很容易就放纵自己,变回原样。有句俗语叫“狠人手里出妖怪”,意思就是大人对孩子教育用狠的手段,那么孩子也会变着法子去应付大人,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学会的是歪招,也就成了“妖怪”。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如果我们用爱去教育孩子,那么我们在收获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将收获孩子对父母的爱。可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往往就会被我们家长忽视了,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和孩子好好分析犯错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劈头盖脸地打骂。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学会撒谎、疏远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会越来越难交流,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形成的。
3.对孩子的教育德智兼顾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别。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已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被纠正。
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详快乐。
一个人有良好的习惯,别人就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接纳,能够适应社会从而美满地生活。另外,在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某些事情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地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
幼儿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与家长交往的时间还要长,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像妈妈那样耐心、细心的去关怀呵护。然后再家校配合搞好幼儿教育。情感教育有很多方面,比如让孩子懂礼貌,懂得尊重老师、长辈,孝敬父母等等。在幼儿进园开始,我就让幼儿和老师互相问好,和小朋友互相问好,这样一来培养了幼儿的礼貌有助良好行为习惯情感的培养,二来也增近了老师和孩子、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认识。每天放学时孩子们会主动向来园接他的家长问好,和老师摇手再见。带幼儿出去活动时看到园长、打扫院子的老爷爷、别班的老师,孩子们都会主动有礼貌的打招呼问好,听到孩子们一声声的问好声,就知道自己对孩子们的培育没有白费,终于开出了芬芳的花朵。一位家长向我诉说“那天,我带孩子去商场,看天冷就坐公交去的,一上车就还两个座位,我们两个正好一人一个,不一会在半路上来个老太太,我还没等说什么,这孩子站起来就非让老奶奶坐那”我还表扬了他“好孩子知道让座了”从商场回到家,我问他“谁教给的你看到老奶奶要让座的?”他说老师讲的书上那个小朋友就是这样做的,老师说那样做是好孩子,要给得小红花的,他也要做好孩子,老师也给得小红花。
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想到对孩子的影响竟然如此的深刻。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去渗透,也许老师的一个不经意,对孩子却是一生的影响。家长、老师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领,久而久之就能为孩子养成一个健康的身心。这让我不禁想到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跟妈妈去邻居家玩,看到一根绣花针很漂亮,就顺手装了起来,回到家给妈妈看,妈妈问清由来,竟然表扬孩子真懂事,知道往家里带东西,孩子在妈妈的表扬中明白自己那样做肯定是对的要不妈妈怎么会表扬自己呢?自那后孩子不断往家偷东西,从一根铅笔到一个文具盒,越偷越大,最后终于到了可以判刑的地步,那时他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憎恨自己的母亲让自己走上了歧途”试问:孩子有何错,错的是我们这些引领者。为人师为人母,要谨言慎行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一位合格的母亲。
二、在教育活动中做好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知识,求得发展,让幼儿主动地学,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幼儿年龄小,很难长时间的坚持一件事,如果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去为他们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时间,幼儿好动,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好想、好问,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比如幼儿的数学课,认识大小、上下、长短等。孩子们学起来很枯燥,于是我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把这些数学知识穿插到小游戏中进行教学,故事中进行比较,什么“小老鼠上灯台,老鼠在灯台上,小猫在灯台下”“小马过河,小马高大可以趟过河,小松鼠矮小过不了河”“树上的果子圆又大,农民伯伯想摘掉它,不同的位置的果子要用不同长度的梯子,摘掉低处的要用哪个梯子,高处的要用哪个梯子”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去探索、实践,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得到了实践应用。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孩子们不会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会了新知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