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工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工作论文

第1篇

(一)过分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对立性

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体育学科的发展、进步首先要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入手。现代体育教师必须承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发展与进步的主体要素,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指导者,只有不断研究先进的技术、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正视科研与教学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

科研仪器不足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体育教学也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体育这种偏于素质训练的学科往往或多或少地被忽视,并且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不需要科研,因此,在体育科研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仪器不够先进,书籍太过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使得很多科研工作无法进行或者流于形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并且使科研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三)教师知识结构有漏洞

科研信息闭塞,拿不到课题在我国很多学校的体育科研中,教师对科研对象研究不深,课题的可行性较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外,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发展依赖于科研,科研则依赖于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虽然体育教师一般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的搜索技巧,因此,得到前沿学术信息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科技信息的滞后,信息的时效性不尽如人意,加之体育科研获取信息的渠道问题,使得我国体育科研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四)缺乏高层次研究人员学校缺少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一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是稀缺,这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影响非常大,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出传、帮、带的教学优势,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也差强人意,这些都有碍于体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体育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路径

(一)树立科研意识体育教师要明确科研的目的、过程与必要性

真正做到对科学研究有较强的认同感,有想要进行科研工作的欲望,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师还要知道科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打持久战的毅力,有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更要在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时坚定信心,绝不退缩。

(二)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方向的确立是体育科研的重点

在确立方向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寻找适合的方向。最好立足于教学实践,选择自己在专业方面所擅长的科研项目,当然,这个研究方向必须具有可行性。现在许多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差,缺乏必要的设备与资金支持,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训练各种体育队伍,此外,还要参加必要的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科研时间与教学时间才可以统一,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与实验成本。

(三)确定合理的科研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

上文说到,体育领域的科研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预测所需要的实验手段、机械或科学仪器,做好实验记录。

(四)体育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思想

第2篇

近年来,高考无形中让无数考生倍感压力。高考的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因此受到高考的压力,学生们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无形中强调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教育工作中,文化课的教育力度不断加大,造成了教育的倾向性。那么,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而言,具体的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考让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而体育教育工作则显得可有可无;文化课的学习程度决定了高考中的考试成绩,从而决定了学生们的未来。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而言,学生们几乎已经到了痴狂的程度。而体育教育工作一直是认为与活动和玩相关的内容,每周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被学生们也充分利用起来。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考阶段,在体育课上学习文化课的现象非常常见。此外,因为高考中,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本不用计算体育的考试成绩,从而让体育教育在与文化课的对比中,被忽视掉。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非常沉重,这就导致了文化课经常出现占课的现象。有时候,为了能够赶上文化课教学的进度,有些文化课的教师甚至占有学生们的体育课。这就说明,在教师的心中,也没有把体育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反而认为学生们只要面对高考就可以了,体育无非就是玩。第三,体育教师在对本科重视的程度上不足,并且没有给予真正的教育重视;这一现象是非常危险的,而且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

作为体育教师,存在部分教师自身对体育教育本身不重视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在接收教育的时候,也感到无聊和乏味。而实际上,体育教育是真正能够发挥学生天性的课程,能够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培养的课程。

2体育教育的优势分析

学生时期,由于整体教育风气的影响,高考以及考试成绩几乎成为了学生们的全部,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们的。因此,体育教育的优势逐步被学生们所淡化,从而遭到了忽视。实际上,体育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并且与文化课之间也不存在冲突的现象。首先,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锻炼;现代教育过多的注重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关注却远远不足。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体育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好的身体。如果身体不好,那么就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此外,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乐观开朗,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想非常重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于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与文化课协同发展;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度,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是基于这点考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压力的加大,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以后,放松身心,让大脑重新恢复,以助于更好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最后,体育教育课程都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优势非常明显,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精神活力。学习的过程中是枯燥而乏味的,只有学生们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实现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活力,才能很好的进行学习。

3班主任体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加强体育教育的力度,更应该能够从意识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让学生们有感悟,有共鸣。因此,在思想工作方面,班主任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班主任作为学生们的一种灵魂向导,在引导学生们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的体育教育工作重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班主任要给予学生们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班主任要经常给学生们做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学习和生活都是同等重要的。体育教育是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有良好的价值观。那么,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在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充分呼吸。

在学习文化课已经非常劳累的时候,能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让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准备。第二,班主任自身在思想上要符合体育教育重心;只有自己认同,才能够让别人信服。班主任首先需要让自己有心理上的认同,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去接收体育教育。给学生们确立良好的价值观点,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和体育根本就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当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大脑和身心都需要有氧运动来补充活力。而体育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压力释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即能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又能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后续效果。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从自身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让学生们也有所感悟。第三,班主任自身也可以与学生们一起投入体育活动中;班主任在班级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们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如果班主任可以一起参与的话,对于学生们的带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采用共同参与的方式,也是班主任对于体育教育工作重心的最好体现。总之,班主任在体育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找准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从而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与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体育教育的效果。

4结语

第3篇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入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学段各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主观随意安排的,而是依据本学段各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规定选定的。因此,教师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应先对所确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如: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目标的特定要求,考虑哪些内容适于安排在一年级,哪些内容安排在二年级;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分清哪些教材分别属于哪个目标统领下的内容,等等。掌握好教材的性质、特点及目标属性,有助于合理地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在分配到两个年级中时,做到目标明确,分量适宜,难易度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3.根据学年、每周授课时数和季节规律,分配好两个学期的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现列举学年、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部分教案,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时参考。

表1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表2二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的制订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它是依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规定的教学周数、每周教学时数,以及各项教材的时数比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的。它是制订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几点说明

1.下面试举的一年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所选编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表“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教材编制的。

2.每周授课时数是按4课时安排的;每课时安排两项教材或活动(一课时为两课次),但体育基础常识课、身体测量课和地域性活动课等,每课时可以安排一项教材或一项教材1~2课时完成。应注意学与练结合、室内与室外有机结合。

3.在所试举的学期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定体能和动作技能的测度项目。在实际制订计划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4.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还可安排“机动课”时间(一般安排2~4课时),以便对各种原因的停课或薄弱环节等进行适当弥补和调整。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表3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教学进度(示例略)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单项教材(包括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它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中某项教学内容或活动(一般为测试项目或发展体能效果好、动作技术较复杂等重点教材或连续进行的课题活动)及其目标制订的课时教学规划。通过对某项教材或课题活动的统筹设计、逐课实施,能够确保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方法和步骤

1.依据该学段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要求,按照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中该项教材的课时规定,提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

2.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条件,安排教法步骤和组织措施。

3.最后一次课进行终结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程度和简单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二)单元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一年级持轻物掷远单元教学计划(示例略)

四、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教案)的制订

课时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案,它是依据学段水平目标的规定和学期教学进度(包括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课时计划,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有效地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一)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二)课时教学计划示例

课时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提供的是依据水平一的目标及本学年、学期计划中选编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仅供参考。

体育课的设计(教案示例)

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将其归纳为:“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生动体验。

第4篇

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合作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1]。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合作学习分为非正式合作学习、正式合作学习和基层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分为同位交流方法、小组研究方法和师生共同讨论方法。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教学时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老师统一、集中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给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学习空间和分配时间的自由[6]。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第5篇

关键词:文秘;档案管理;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37-01

1 档案管理与文秘工作的关系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文书处理工作是接着机关工作活动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再根据它们的连锁反映来区分价值,反映历史真实面貌,为档案的保管和查考提供便利。档案工作同文书处理工作是鱼水关系,档案同档案工作不仅伴随着文书与文书处理工作出现而出现,而且是伴随着文书与文件处理工作的发展而发展。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从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中可以看到档案工作与文书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社会分工不同的两个专业,它们在工作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

2 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衔接的重要性

文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文秘部门加强档案管理势在必行。极为关键。首先,文档工作离不开档案管理。文秘工作的性质在实践中凸显档案信息的重要,文秘工作必然涉及许多上呈下传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要及时递呈领导批阅,然后催办、归档,会直接影响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能够使单位更好地贯彻落实好上级领导部门的精神;为设计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信息。使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可以说,文秘工作的优质服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以基础档案管理为起点,规范运作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文秘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其次,搞好档案管理能够保证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重大活动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档案资料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全面性、可选性扩增。是文秘工作科学、准确、全面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工作任务。

3 做好档案工作对文书处理工作的影响

(1)档案的利用推动了文书处理的再生工作。

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解决处理问题的依据,具有指导考查、总结经验、发展生产、积累知识、提供信息等固有特点。而在实践工作中文书处理部门利用档案起草公文、总结经验、制定规章制度、为领导当参谋、准备讲稿、处理纠纷、落实政策等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因此,搞好档案管理不但有推进文书处理作用,而且还能直接为其提供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改革发展发挥特有的作用。

(2)在文件立卷归档过程中能发现文书工作质量的高低。

立卷归档是衔接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桥梁,也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必经之路,所以说搞好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即是为给档案工作本身打基础,而且通过它可以进一步检查发现文书工作的水平,文件格式是否合格、名称是否贴切、文件在阅办中有无丢失泄密,这对改进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有极大促进作用。

(3)通过档案业务指导能促进文书处理工作的完善。

健全的归档制度是保证文件收集齐全完整,堵塞丢失文件和防止失泄密漏洞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文书处理文件立卷归档过程中,如若忽视档案工作对他们的监督指导作用,不仅会降低对文件立卷归档质量标准,而且对文件鉴定价值和文件之间内部的有机联系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文档人员对每份文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去审定,不能有文必档。要找出文件的六个特征,即问题、作者、名称、时间、发文机关地区和文件形成规律等找到文件的归宿。这个关口把握不好势必要影响案卷的质量,最好能将文、档两者之间的两项不同专业的工作能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两者之间统一的立卷归档制度。共同负责。使之规范化,这对档案的管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 如何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

(1)强化“文档一体化”意识。

虽然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规范化的人口关,切实做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头脑中要有“今天的文件就是明天的档案”的观念,要深刻理解文秘工作不仅仅为当前工作服务,更要对历史负责,要了解文秘工作是“文档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按“文档一体化”的要求,规范办理好每一份公文。

(2)做好文件整理工作。

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公文处理程序,文件在阅办前首先要进行登记,登记内容一般包括文件责任者、文号、标题、形成时间等内容,这与以“卷”为单位整理时抄写卷内目录的工作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一个年度内的档案视为“一卷”。把文件登录作为这“一卷”的内目抄写工作。在保管期限属于永久或长期(保管期限属短期的单独处理)的文件左上角编号。从当年的第一份文件编起。考虑到随后要移交给综合档案室,件号应包括全宗号、文件所属年度和文件顺序号,顺序号应一年编一个流水号,编号后,按所编顺序号将文件正文扫描入计算机。这样,文件原件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并且是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将文件发出供部门阅办。每隔一段时间,将阅办完毕的文件全部收集起来,按件号先后顺序装人卷盒。在不改变原有件号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对机内文件进行分类,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目录条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的案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进行打印。这样,整理工作就在平时的文件登录和次年年初的装订、装盒工作中完成了。

第6篇

中图分类号: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培育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从有利于曾强职工体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职工团结、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形象等方面论述了企业工会加强文体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企业工会文体工作意义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企业的群众组织,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和谐发展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与职工文体活动更是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性文体活动业已成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组织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文体活动,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相处的局面,努力打造和谐企业氛围。基于此,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实现有效互动联合,可以做到文体活动资源共享,形成“活动大家,大家活动”的可喜局面,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为职工群众营造了良好活动氛围,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增强职工体质,提升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工会文体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在社会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高了职工身体素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消除疲劳,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中,职工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时间饱满,集体活动受限,大部分职工长期缺乏文化娱乐和舒展身心性的休息方式。由此,往往导致体质下降,甚至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开展经常性、普遍性的职工文体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从机械化、程式化的劳动中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感受生活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又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和升华,感受到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关爱,增加了对工会的信任度。职工心情舒畅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必然会在干事创业,搞好本职工作方面,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所在单位的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的贡献。

二、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我们煤矿企业“天”字号大事,是我们工作永恒的主题。围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促进职工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以建立“安全、警示、宣传、亲情、平安长廊”,通过漫画、宣传灯箱等形式,使职工从走出家门、戴上矿灯到达工作地点,都能时时刻刻接受安全文化理念的熏染。也可以编印一些小册子,如《安全事故案例》、《安全警句汇编》等,运用通俗化的语言,使小册子成为职工“手边”的教育载体,人手一册,随时翻阅,潜移默化中得到警示。同时,精心组织常规活动。如“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安全承诺宣誓、安全一日一题、一周一案、安全生产咨询活动;组织千人安全承诺签名活动;组织人员把“十荣十耻”安全观创作成小品和歌曲,深入区队班组进行宣传、传唱。通过“眼边、手边、身边”的教育形式,可以让职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安全氛围。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矿井的安全生产作业。

三、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提升职工生活品位

不断加大对文体设施的投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的需要,可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进步的文化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效杜绝职工参与赌博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工会组织职工经常地、广泛地开展贴近职工的文体活动,丰富活动文化内涵,使干群之间、职工之间在共同兴趣和爱好中陶冶情操,融洽感情,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文体是一种行动的教育,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文体活动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职工工们在参与各种文体时,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容易真实地表现出来,道德、精神文明规范教育等都可以在这种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可见,文体活动既可以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又可以多方面地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培养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等好风气,还可以在活动中和他人比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升生活品位,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

四、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促进职工间的团结互助,增强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工会工作是一项“鼓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职工文体活动有利于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企业的凝聚力。职工文体活动,具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融洽企业内部关系,激发员工荣誉感的功能。良好的职工文体活动如“生死电网”、“信任背摔”、“走向同心圆”、“驿站传书”等倡导的是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和塑造的是企业内部巨大的的凝聚力。团体项目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赛场上的精诚团结被释放到工作中,增强了集体和企业的向心力。在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职工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形成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由于职工文体活动弘扬的是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必然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带来工作上的连锁反应。职工由竞争进而迸发出的那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竞争意识势必转移到工作中,培养了开拓、创新以及克服困难勇于奋进的进取精神,

五、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形象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监督;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常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一、会计监督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法规条款不健全

“会计人员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要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不能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财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等。而实际工作中,有的会计人员如果向有关部门举报单位内部的违规问题,无疑会受到管理当局的打击报复,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位置;有的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会计人员不能保证会计资料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还有的会计人员就是单位行政领导,他们必视自身利益高于一切;更有一些单位负责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认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剥夺了会计人员独立工作的地位和基本条件,不得不屈就苟同。

(二)基础工作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并忽视学习,有意违纪等原因,使得许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极不规范。比如,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随意印制会计记账凭证、不记发生额只记余额、结账不符合要求、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不按要求定期对账等。

(三)会计监督不给力

有些单位为了局部利益,甚至是为了个人利益,领导与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勾结,采取违纪违法手段,提供种种虚假的会计信息;或是为了急功近利,骗取荣誉,骗取投资者信任;或是为了掩盖其挥霍浪费,经营不善,甚至将企业资产据为已有等败德行为;或是为了偷漏国家税款,私设“小金库”等。截至2010年12月10日中央和地方组织的专项检查中发现,全国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设有“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49亿元。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一是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可操作性。二是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三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法力度,加重违法、违纪成本,增加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真正使造假者罚不起、赔不起。不仅要处罚违法违规的企业,同时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及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真正触及造假者的痛处。四是加强新闻媒介对违规企业的曝光,同时加大对守法企业的宣传力度,弘扬正气。最后,出台《会计信息质量法》,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实施,增强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会计管理体制

一是强化会计组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制止行政长官及企业领导者干扰会计工作,授意、指使会计人员捏造会计信息的违法违纪行为,以最终堵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信息漏洞。二是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经济中的独立、公正的中介组织的地位,排除行政干预,使注册会计师协会真正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管单位。三是整顿、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真正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卫士的作用。四是建立会计行业管理中心,把会计人员纳入行业管理轨道,促其自觉接受行业自律组织的约束与管理,企业则在行业规章许可范围内自主选聘会计人员。

(三)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一是有针对性地逐步改善内部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讲究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建立一套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实现监督评价作用。二是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在行业自律性组织内,约束自我,净化队伍,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授权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新体制,突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宏观管理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便于注册会计师行使职业自我管理权限,同时制定和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权威性。四是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要在单位内部实行内部控制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力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从治理企业环境、建章立制入手,新建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审批,原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建全者,年末审计一票否决。

(五)科学处理相互关系

一是处理好单位负债人与单位内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关系,使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各负其责共同遵守《会计法》有关规定。二是同时处理好外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监督的关系,形成内外联动、相互制约、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既降低违法违纪行为,预防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贪污腐化,又提高外部会计监督的效率。三是处理好社会监督与目标监督的关系,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监督的作用。四是处理好政府各有关会计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对已经做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复重查账。

(六)提高会计队伍素质

一是较强的法制观念。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工作,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二是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电算化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之成为制度。五是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经济事项,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晰的理解力及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宋丽平《浅谈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吉林财政研究》2009、4

第8篇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现状

1. 公安内保系统不够完善,警力配置相对差。在公安机关机构进行改革后,各个地方都对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裁减。

2.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日益繁重。当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大多正处于转型改革阶段,由于劳动关系等原因引起的上访事件数量急剧增加,对企业经营和社会治安产生了不利影响。治保部门作为维护企业内部安定,防范危害性事件的主体,任务越来越艰巨。

3.企业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不够重视。不少企业在改制和转型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大幅度削减保卫人员数量,造成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体系不健全、保卫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使得企业内部防范有产生多重死角,偷盗事件不断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不稳定因素。

4.公安内保机制不完善。在公安机关的内部职能发生变化后,对于企业管理的范围界限不清晰,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力度。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作用

1.可以为企业营造和谐氛围。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搞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前提下,才能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建设中去。

2.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创造企业治安保卫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预防犯罪,也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利用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得犯罪分子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

3.为企业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在健康、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物品的企业,一旦受到破坏,会给国家、企业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同时还会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严重的会引发社会恐慌。

二、目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单一治安因素向复合社会因素的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集,已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单纯、稳定的治安保卫工作环境。影响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经济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

2.企业内部忽视了对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视

部分企业的领导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与发展上,很少关注企业治安保卫。由于单位的领导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长期重视不够,单纯的认为治安保卫工作非本企业本职,是公安部门的事,或者是辅的工作,治安保卫工作在企业里的地位无足轻重,缺乏在治安保卫方面的投入。由于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保卫工作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根本没有重视如何研究新情况、按照已有的方式办公,都导致了一些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基础薄弱,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丧失了内部安全防范中应有的威慑力,在某些方面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创新举措

1.创新保卫工作体系,保证保卫工作正常开展

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改革基层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衔接配合不力等问题,不断加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要主动适应、主动应对社会各界及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预测,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通过以基层单位党支部为核心组织体系建设,将治安保卫的范围和工作任务分解给各基层单位,层层签订切实可行的《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书》,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安保卫的执行力

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和本单位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同时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步,不断修改和完善治安保卫管理,使之具有更强的实际可操作性,更有说服力和约束力。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事关国防安全、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单位,要加快建立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3.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加强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装备

第9篇

【关键词】防震减灾;问题;对策

引言

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基层地震部门承担着广大基层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任务,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大部分基层地震部门存在着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的不足因素,同时又面临着个别地区群众知识接受能力差、交通不便等困难,他们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就更为艰难。而且,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了解到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此会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1.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不面向群众,总是搞突击宣传

开展宣传活动,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推动防震减灾工作,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地震应急应变能力。所以,要求宣传必须要面向群众,不能背离群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宣传作用。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老是搞突击宣传,这样将会引起群众误解,导致社会恐慌。

1.2 总是用古老的宣传途径,不与时俱进

在防震减灾的宣传途径中,总是采取发传单、摆展览板等简单方式来进行宣传的。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要从过去这些落后的方式进化到互联网等先进的方式中。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易被人民群众接受的宣传途径,才能扩大宣传范围,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1.3 总是不结合实际情况

在防震减灾的工作中,大部分地区都不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宣传,而总是盲目的进行模仿,所以,要想做好防震减灾的工作,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宣传工作,这样才能使得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得以更好的发展。

2.我国防震减灾的宣传措施

地震灾害固然可怕,但是更加可怕的是人们面对地震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应对常识。因此,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加强。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1 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结合“内紧外松”的原则,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坚持“预、防、救”三大体系一起抓,树立震情观念,切实抓好震情短临跟踪和地震应急工作,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组织学习地震法律、法规常识和防震、抗震的应急预案,强调在此项宣传工作中,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向人民负责,掌握好“内紧外松”的原则,积极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使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知识,掌握地震避险技能,提高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同时在宣传中避免产生负面影响,让人民群众理解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正常工作。

2.2 重视震害防御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强化抗震设防宣传,将抗震设防标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管理程序,大力推进农居安全工程。抓好“三网一员”建设,调整充实防震减灾基层队伍,强化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灾情速报员和地震宏观监测员的培训,印发助理员、速报员和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系手册。“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号召各级政府、地震部门和所有与防震减灾工作有联系的部门都要建立起正常的应急联系渠道,健全地震应急数据库,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确保信息畅通、指挥高效、组织得力。各行业、各单位都要排查各自的防范重点,针对大型电站、铁路、输油管线等重要设施、重点单位,绘制应急抢险地图,确保一有震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相互取得联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地震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全国上下都加强了地震知识的宣传力度。防震减灾工作是为社会提供地震安全服务的工作,是为党和人民“站岗放哨”的工作,地震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3.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采取的对策

3.1 争取基层各级领导的支持, 与其他部门协同开展工作

地震宣传工作本身社会性强,工作量大,难度也大,基层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基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而地震部门首先需要的就是做好基层各级领导的宣传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真正重视起来。其次,如果与基层其他部门协同工作,工作难度也会大大降低,事半功倍。这需要地震部门平时与计划、财政、建设、水文、地质、矿山、气象等有关部门多联系、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甚至可以动员他们当中的工作人员参与一部分地震工作。因为,这样既达到了宣传目的,又节约了经费,还提高了群测群防的科学性。以协作部门为目标,坚持长期、广泛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加强横向联系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2 根据基层及农村特点,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对地方宣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立足于当地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2.1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宣传形式多样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例如,可利用有线广播、文化站黑板报、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栏等。然而,一部分县、乡村在学校还建立了宣传网,这就可以利用乡土教材、宣传挂图、板报、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这样达到的效果就更为明显。

3.2.2 宣传时间可选择庙会、赶集、传统节日等机会,还要注意在宣传科学的同时适度抵制群众的迷信观点,以免产生争论,工作适得其反。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针对本地区地震危险性的不同而采用适度的语言,要防止利用群众恐惧心理夸大地震危险性来吸引群众注意的做法。

3.3 宣传内容要以普及和实事求是为主

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宣传内容要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为原则,简明突出,以普及为主,易被群众所接受,切忌片面性,以偏概全。另外,绝对不能拿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加以介绍,从而引起群众的猜疑和多虑,让群众产生误解。宣传讲究实事求是很重要,宣传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震情,不适当地夸大本地震情或不考虑地区地震活动实际水平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宣传内容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要以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地震前兆、谣言对策、民居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从而易于被群众接受。

3.4 充分发挥业余地震观测员的宣传作用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震工作的一大特色,如果能充分发挥业余地震观测员的作用,将会起到以点带面的显著效果。大部分业余地震观测员都十分关心和热爱地震工作,通常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基层分布范围广泛,只要对他们进行一些专业培训,他们就会带动一片产生很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有很多业余观测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科学知识,已经成为优秀的地震工作者。作为基层地震部门,要多多支持他们的工作,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宣传工作中的带头人作用,这对于基层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基层群众具备了地震知识,就能为震情趋势判断等工作提供实际材料。

3.5 提高基层地震宣传员的素质

基层宣传工作面临很多困难,所以要求宣传员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努力适应当前宣传理论、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新思想和观念,适应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需要。由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针对性,涉及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当前基层地震部门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大部分是以自然科学或是自学为主,所以地震宣传员需要在掌握地震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社会学知识,把提高文化水平作为自身提高的首要因素,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能力素质,逐渐学会运用现代宣传方式,从而满足将来工作发展的要求。另外,基层地震部门要重视提高宣传员及基层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培训班或开展宣传大比武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

4.结束语

地震灾害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灾害,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目前地震科学的发展还处在艰辛的探索阶段,需要全世界地震科学工作者携起手来,精诚合作,共同攻克地震科学难题,应对地震灾害危机。因此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因此,熟悉科学风尚,增强全社会的防灾意识,防止种种不正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萌生,也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低效及原因分析,提出“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活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使德育工作载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当前,高校德育的投入与收效十分不协调,德育的实效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高校德育的低绩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效益”的弥漫,由于出现非道德的行为比道德的行为获利更多的局面,从而造成了优良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传统在现实中不断受到负反馈影响。

2.“主体性”的缺失,现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自主性德育是借助受教育者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自主、自觉的过程,实际工作中,反差很大。

3.“知识论”的偏执,在“知识论”的偏执目光下,德育变得急功近利,不停地强调道德认知的单打一,漠视认知与情感、道德的平行发展,圈囿在知识化的课程、灌输式的教学中。

透过德育低绩效的表象,笔者究其原委,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正在进一步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调整,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物质利益原则的通行,竞争性、趋利性的强化,新体制本身不够完善等,都容易导致“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蔓延。二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现代物质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存、发展方式,但优裕的物质生活并不能自动带来高度的精神文明。沉湎于物质享受带来的是弃绝理想与奋斗,最终丧失精神的家园。另一方面,快节奏、多变化的现代学习与生活创造了“人机对话”、“足不出户,日行千里”的奇迹,也导致了“人伦疏远、人情冷漠、人道缺失、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被忽略”的客观现实。三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也遭到扭曲。“唯理论”、“唯分数”的道德教育评价方法使德育教育出现滑坡。德育脱离现实、忽略主体、封闭单一、形式主义至上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四是德育专业意识淡薄,一些教育者头脑中缺少“人本”思想,认为德育工作是非主职的附加任务,缺乏科学的、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操作系统,缺少强有力的保障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德育工作务虚的多,务实的少,搞宣传的多,实实在在抓德育的少。

4.以书面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德育认知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体验。教师给学生讲授“应该具备道德”的时候多,让学生体会“真实、具体的道德”的时候少,强调追求道德的外在目的多,让学生品味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少。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以及当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德育工作,并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摆脱当前“知性德育”的范式,建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和道德情境中,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识,体现为道德行为。

我们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正视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德育内容紧贴主流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可亲、可信;倡导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多种多样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营造浓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学院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大课堂,提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育人”;另一方面,加快德育方法与机制创新,以社会对人的需求来定格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把德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活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使德育工作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一、抓住重要时点、时节、校情,精心选择主题活动内容

1.依据重要纪念日而组织的主题活动。绵延数千年的华夏史,产生了不少富有历史蕴含的传统纪念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可歌可泣、悲壮磅礴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也产生了不少令人缅怀的重要纪念日,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深入挖掘如上各类重要纪念日的文化内涵,结合现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其意义自是不可小觑。我院抓住这些时节,开展如:“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歌舞会、“一二·九”大合唱、校友报告会、球类比赛、冬运周、文明十二月、书画展、棋类比赛等,创造了一批形式新、内容好、质量高的校园文化精品。各项活动注意弘扬主旋律,并将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综合素质提高,使得校园内外生趣盎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依据重大时政活动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阵地与主阵地,高校学生不应该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融入到社会之中、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不失时机地抓住重大时政活动这一契机,独具匠心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无疑是打造高校校园文化的一条捷径。例如,我院结合全国党代会、人代会召开等机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胜利、“感动中国”、“08抗击冰雪”等时事,积极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使他们学成之后能以澎湃的激情,积极投身于建设伟大祖国的壮丽事业中去。

3.依据本校特色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恰如有个性的作家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不朽作家一样,只有有特色的学校,才能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若要生存,就必须亮出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强化自己的特色。例如,我院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开展了“校史馆教育基地建设”、“校训、校歌”教育、“学生专题研讨会”、“企业百万奖学金表彰活动”等,可事半功倍地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同时也能使本校特色深入人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将学校特色融进自己的生命中去,使自己深深打上校园文化的烙印。

4.各类社团自行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现有各级各类社团100余个,涉及参加的学生约占总数的70%。学生社团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各社团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必然会组织一些具有一定规模与档次的主题活动,如文学类社团所组织的征文比赛活动、艺术类社团所组织的演出活动等等。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渗透到各类社团活动、尤其是重大活动中去,必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遵循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引导与自悟相结合的策略与原则,使主题教育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效益的最大化

1.任务与娱乐相统一。既然是主题教育活动,它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有着既定的活动目标,否则就不成为

其主题教育活动了。然而,如果把主题教育活动搞得死气沉沉,学生往往脱身而去。因此,开展主题教育时,既要做到严肃紧张,又要做到生动活泼,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只有如此,方能使主题教育活动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有书画展,也可以有征文比赛,还可以组织专场等。2006年我院在大型文艺演出中,一方面回顾我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通过不同时期的典型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又结合优秀志愿者表彰、“八荣八耻”集体宣誓,几项内容通过超常组织联系在一起,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集体的热情,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主题教育活动获得理想效果。2.激发受众之心理期待。主题教育活动是一个整体,想方设法倾力抓好主题教育活动之核心环节当然是无可非议、甚为必要的,但倘若对于主题教育活动有关的次要环节漫不经心、随意敷衍,那么,主题教育活动就有可能功亏一匮,达不到预期之理想效果。及时为主题教育活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激发主题教育活动之受众的心理期待,这是确保主题教育活动圆满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场锣鼓敲响之前,积极开动脑筋,利用海报、网络、广播、横幅、黑板报等等各种渠道全方位地预告、宣传主题教育活动,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郁氛围,让其在千呼万唤中登台亮相,对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言,必是大有裨益的。

3.主体与客体互动。没有读者的书籍是废纸一堆,没有受众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徒劳一场。怎样才能使主题教育活动富有吸引力,怎样才能激发主题教育活动之受众的积极性?方法自然很多,不胜枚举,如:增加互动环节、现场有益竞赛、及时评价和评奖。在五花八门的各种方法中,实现主题教育活动主客体双方的互动实为较好的方法。主题教育活动的施动者不能自导自演,只有充分调动起主题教育活动之受动者即客体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互动,才能最终达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

4.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模式。求新求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普遍心理,要使主题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组织者务必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放开眼界,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模式,给受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力争在形式上先声夺人,抓住受众,令其欲罢不能。退一步讲,即使仍是采用传统的活动模式.也要尽可能常中求变,进行局部范围的创新,尽力做到同中见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如:计算机专业负责声、光编排控制,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等场景在晚会中精彩展示,通过内涵与外延的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方能有所收获。

5.结合校情创品牌,发挥精品活动的导向、辐射效应。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任何一所高校,都无力也无必要遍地开花,不加选择地去组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一旦泛滥成灾,就必定消化不良,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也使主题教育活动难以发挥正常效能。作为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情,抓住适合本校特点的契机,积极组织具有良好效益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历次组织过的主题教育活动,应及时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慧眼识珠,坚决淘汰效益差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扶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将其做大做强,力争打造出一批主题教育活动的精品。在这当中,要特别注意本校特色,塑造一批独具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学生科技活动是我院德育工作的品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有效载体。在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学生科技活动的新机制,着力营造校园科技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走科技创造、科技成才之路。在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下,校园科技活动硕果累累,每年都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的学生科技作品出现在“五四科技文化艺术作品展”的展台上;我院连续五年参加了全国机器人电视大奖赛,并屡创佳绩。在此基础上启动的创新教育项目,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科技活动水平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在众多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机器人研究活动组”“校企百万奖学金”等无疑是学院的精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学生在德育、综合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深深地烙上了无锡职院品牌,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辐射作用。

6.依托对口社团搞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它集聚了一批志向趣味相同的学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倘能依托对口社团开展工作,必能有事半功倍之奇效。因为,对口社团的成员,对该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本身有兴趣。因此,由他们去开展各项工作,容易产生激情,产生动力,再加上他们本身对这方面的才识较之他人来得更丰富,因此,做起各项事情就容易得心应手。

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变革,必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方法与途径是否得当,必然反过来影响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近年来,随着我院德育工作的有效深入,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学院被江苏省评为“文明学校”,学院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得到社会、企业、学生的好评,学院连续三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涌现出了徐相存等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徐相存同学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光荣事迹极为感人,《中国教育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被学院授予“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并荣获“江苏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无锡电视台“勇敢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高校德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更高层面上理解高校德育的目标应该是爱人类,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德育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统一的,我们有理由将大学的德育建设纳入到和谐社会的视野中。

参考文献:

1.王卓.激发动机寓教于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第11篇

关键词:黄河;防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要加强黄河防汛各项工作的完成,加强黄河防洪安全工作的确保,黄河防汛的根本所在就是保障人民财产和生命不受损失。虽然近年来黄河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洪水,但是丝毫不敢松懈防汛工作,同时当下黄河防汛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逐步的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的确保黄河安澜,为沿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一、黄河防汛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常备物资管理不当

一是管理机制不顺,牵涉到防办与财务两个部门。二是,数量不足,品种少,有些必要的如钢材、机动船只、油料等储备物资。三是,部分料物超期服役,料物存放的时间长,难以保证料物质量。四是,防汛料物更新的速度慢,尤其是其中部分料物对现代防汛需要已不能完全适应。五是,防汛仓库门小户窄,失修老化,大型运输车辆、防汛物资进不去。六是,装运机械设备的缺少。七是,管理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挂牌号料的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二)防汛物资及料物的问题

1.防汛物资的更新很慢,大大的降低了其实用性以及其老化程度,如防汛抢险用的麻袋,存放的期限时间太长,超出了老化时间。抢险用的一些老设备的运转存在使用办法、操作技能繁琐以及不好控制等问题,新产品及材料普及程度不高,使用时实用经验很少。

2.防汛物资调度上没有统一调配电子档案的渠道,没有很好的和地方防汛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数据不够透明,其管理办法不能跟随时展。

(三)抢险物资仓库年久失修且面积不足

在黄河下游现场施工中防汛物资的储备所需库房的面积大约为14万m2,而且现有库房的面积大约为10万m2,其中缺额将近4万m2。由于仓库的面积很小,以致于物资的摆放超高、超宽,占用了一定的通道;个别库房甚至不能很好的将现有的防汛物资全部容纳,部分铅丝木桩、网片、抢险设备等防汛物资进行露天存放,对物资保管存储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了库房建设的标准。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建设的库房,结构很简单,主要就是砖木瓦房,没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方面的设施,这就造成了橡皮船等方面的橡胶制品以及土工布、编织袋等物资防老化的能力变差,这样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防汛物资的使用年限。在当下,仓库中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仓库面积占库房总面积的33%,绝大多数属砖木结构,少量属于砖混结构,存在屋顶漏雨、墙体的裂缝、基础的沉陷等现象。1980年以来加强多为砖木结构库房的建设,而其中一部分库房同样也存在墙体裂缝、基础沉陷等问题。

(四)险情预警系统的建设问题

洪水险情一旦出现,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如何在险情出现前,预判和推算洪水发展迹象及轨迹,可作为快速反应及防汛抢险的一种参考数据。现阶段,预警系统只在委级单位试用,下级单位很难涉及,如在下级单位普及,将是黄河防汛技术的一次历史性的革命。

二、黄河防汛应急管理措施

(一)加大对防汛工作的宣传力度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为此,要进一步利用各种渠道加大防汛工作力度的宣传,积极对防汛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长期性对黄河防汛的认识和沿黄广大群众洪水的忧患意识。除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和防洪法规防汛知识外,进行黄河防汛宣传工作,还可制作成宣传画或手册,在农村集贸市场或者村庄街道明显地方发放、张贴,介绍黄河的防汛任务、防汛形势和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加强认识,使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把黄河防汛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二)提高群众防汛队伍防汛业务能力

最近几年,在我国某些领导和黄河边的群众水患意识很淡薄,就把防汛工作作为一般性的可有可无的工作;尽管作为全民的义务的防汛工作,更需要提高整体社会公民的素质,而且同时因为地形的限制,沿黄经济不是很发达。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集中时间加强防汛群众队伍的培训,但是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群众参与,加强群众报酬,可黄河防汛的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在每年都应该加强组织防汛群众队伍,但是培训的效果不明显,群众的实战经验相当缺乏。因此建议每年汛前加强群众防汛队伍完成集中的防汛知识培训,从而确保每期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加强防汛群众人员基本常识的学习,查险巡堤技术要领,以及对普通险情进行抗洪抢险的基本技能以及鉴别的方法。更好的对一定范围内工程的现状进行全面的熟悉和了解,建设一支更好的黄河防汛专业水平的队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应给被培训人员一定的补助费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鼓励群众参加防汛工作。

(三)防汛物资和器材准备

要战胜洪水就必须加强黄河防汛料物等物质基础的建设,自从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对于黄河防汛料物就应该本着从防御洪水的需要来完成,从而就地取材,采取社会团体、群众备料和国家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材料的储备。在相当一段的时期内这种方式推动了黄河防汛抢险工作,但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政策的变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弊端也逐渐的暴露出来,社会团体、群众备料不足,料物的落实是很困难的。管理料物与合同制的储备更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合同制管理得到更好的实行,可以在防汛抢险需要进行确保的前提下,依据料物储备计划,由防汛部门按照所需料物的数量、规格、种类、质量,备料合同的签订,防汛料物的供货来源的确保,防汛料物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更好的为黄河汛期防汛抢险等救灾工作提供防备来源。

(四)预案体系

黄委防汛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应急预案和常规预案、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之间相结合的方法,分部门、分级进行编制,基本形成了“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层次分明”的应急预案建设体系,是防汛指挥机构调度、部署、指挥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支撑。省、市、县3级河务部门分别主要编制本级防汛总体预案的单位,由防指核定或本级政府后对防汛预案印发执行。

(五)黄河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及机动抢险队伍

针对黄河系统专业防汛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问题,应加大防汛队伍新生力量的吸收。从人才储备库中及专业退伍军人中挑选年富力强人员补充进来。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考核选拔,择优录用,形成制度选拔模式。另一方面开展以老带新工作,老的抢险队伍成员带新人,负责新人从心理、技术、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培养。真正让新人具备临险不乱,抢险有方的素质。在民兵防汛队伍的问题上,应扩大宣传力度,建立合同制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协作的模式,让他们参与民防队伍建设。

(六)防汛料物

一是,加强管理机制理顺。二是,防汛仓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三是,防汛料物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防汛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比重的提高。五是,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汛料物储备名录进行及时更新。六是,加大对机械设备的资金特别是防汛料物的投入。七是,探索防汛料物实行资金储备和实物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加强市场供应,运输方便的料物不在仓库储备实物,而是一定数量的储备资金,向有信誉,资质好,更好的践行能力强的生产厂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金,加强备料合同的签订。八是对群众备料和社会团体的企业的个人给予适当的补贴。

(七)防汛队伍

一是,在全社会加大人才力度的引进。二是,进一步加大黄河防治的力度,并且同时加大与有关科研院校,加强领导干部的实地考察,并且对加强地方水利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地方水利机构,防汛设备生产企业等学习。三是,加紧随着时代步伐的进行,使职工,领导干部防汛抢险方面出现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四是,加大对专业机动抢险队的资金投入。五是,摸索组建群众队伍的创新,加大在群众队伍中企业抢险队的比重,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六是加大对各类防汛队伍的培训力度,并确保必要的实战演练。

结束语

因此,在基本保障黄河两岸工农业引用水的情况下,要用好规划确定的黄河输沙与生态水量,抓住机遇适时开展汛期调水调沙的同时,要精细调度,利用每年汛初水库汛限水位以上的适当水量,持续开展汛前调水调沙,人工塑造大流量过程和水库异重流排沙,以实现小浪底水库减淤、下游中水河槽维持、输沙入海造地和河口生态供水等方面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寒冰,白爱华.黄河防汛通信交换网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95.

[2]翟家瑞.当前黄河防汛特点与水库优化调度[J].人民黄河,2014,08:1-3+14.

第12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规范;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质量,协调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维护工程建设合同各方利益,对工程实施的监督管理。

1 监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工程监理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对其制定的法律法规至今为止不过二十多年,在最初的监理工作中,其主要意图是对工程的投资、进度以及质量进行监理,全方位的控制工程的质量。也就是说,对于工程的监理工作应该是从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然后在设计和施工进度中对其进行监理,只有对其进行全程的监理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发挥监理工作的功能,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工程的监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理,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却鲜有用到,致使监理工作发挥不够全面。在我国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工程监理工作也都有所涉及,但是大多数还只是以质量监理为主,并且在监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严重的影响到监理的效率。所以说对于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是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1.2 单一的监督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设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监理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法对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有效控制。监理的三控职能被大大弱化,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前期咨询、勘察设计、设备采购等内容基本不涉及,正是由于对前期阶段监理的缺失,使得前期阶段在功能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等多方面不够完善和健全,直接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工期失去控制,成本预算超出范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的时候大大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建设。

1.3 工程监理对业主行为无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业主方往往是出资方,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从理论上讲,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人员,业主委托了监理,就应由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与管理,业主的意见和一些决策也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去实施,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对业主缺少规范,往往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1.4 社会对监理工作存在偏见、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机制不配套原因,使原本监理单位的职责多被拆解,该做的没做够,不该担的却担着,从我国实行工程监理制到现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但没有认识到工程监理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工作负担、确保工程质量,反而错误的认为实行工程监理制削弱了他们手中的权利,产生抵触情绪,无形中对监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5 工程监理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监理队伍的组成上,目前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在设计、施工单位工作多年现已退休的人员,虽然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充沛的精力,对于新知识接受的很慢。二是一些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改行为监理,而监理单位没能及时给予他们业务培训,再加上自身不具有自学监理知识的能力,因而,这些人只具有一定的设计与施工经验,而对监理知识极其匮乏。

2 解决途径与办法

2.1 国家应加强工程监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现有的对工程的监理工作制定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倾向于对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片面的重视质量监理,而忽视了其他过程的监理工作,致使监理工作不够全面,在执行的过程中,认识也会存在偏差。所以说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现有的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其更加的完善,适应现阶段的工程建设形势。

2.2 企业应建立标准和工作规范。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监理标准和工作规范。但除了自身完成相应的专业服务外,还要担当起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负起组织协调等主导作用。因此监理单位应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并且更为严谨的业务标准和工作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应该和企业自身的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体现自己企业的文化和精神设计,成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另一重要资源。

2.3 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使监理具有和谐性。加强沟通,取得项目参建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创造良好的监理工作环境,是监理工程师重要的工作之一。首先加强与项目业主的沟通,取得项目业主的信任和支持,创造良好的监理工作环境。其次,加强与承包人的沟通,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要求和意见,都要通过承包人去实施,严格监理的同时,应加强与承包人的沟通,寻求承包人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监理工程师价值得到体现。第三,加强与监理内部的沟通,各监理人员之间加强协调、加强沟通,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团队,对提高监理的威信,促进监理工作,减少监理内耗非常有必要。

2.4 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监理工作需要。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服务,监理单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采取积极的措施,引进急需的人才去实现专业功能配套,功能补全。还应采用不同类型的各种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建立起一支具有复合型和开拓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理人员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业主提供优质的监理服务。

结语

总之,虽然旧有的监理模式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随着建设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监理工作的转型与改进势在必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监理工作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层面,而要与时俱进,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监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1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 档案管理 作用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工作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中小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研究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档案是中小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 中小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小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小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小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小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补短不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小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败,为新的时期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中小学校档案汇集了中小学校现有的知识成果,记录了中小学校优秀的传统和历年来先进教职员工的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小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的推动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发展。

二、当前中小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档案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档案意识不强,在中小学校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他们“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中小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档案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2.档案材料残缺不全。中小学校档案应为中小学校的发展留下真实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中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小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没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的做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收集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各科室全面收集,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归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中小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小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

三、做好中小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中小学校领导要经常向全体教职工宣传《档案法》,通过举办档案法讲座、开展档案知识竞赛来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制定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使各部门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第三,建立档案的收集、保管、立卷归档和借阅制度,使档案资料进、出(室)及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第四,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及时收集有关资料,使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得到保证。

2.认真开展档案业务工作。档案工作是一项积累性工作,这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中小学校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密切保持与学校各科室、部门的联系,全方位收集中小学校本身产生的档案,同时,努力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挖掘档案资源,比如收集分散的知名校友档案等,使室藏档案内容丰富充实起来。二是制定符合中小学校档案特点的管理规范,包括归档范围、立卷程序、保管期限及密级规定;三是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中小学校领导、各教研组和社会有关部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

3.合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已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克服以往档案工作的人工操作的落后性,不断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克服中小学校各部门之间归档材料衔接不紧、重复劳动等问题,使中小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4.努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中小学校档案是展示中小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学校档案工作要站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努力体现多姿多彩的生命魅力和独具个性的文化氛围,最大范围反映中小学校的文化风貌。为更好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使档案室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档案工作者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学校档案室的功能建设,努力与德育教育各类活动相结合,把档案室建设成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树立正确教育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育的改革,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培养对象,对他们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中专培养的中级实用型人才。对于实用型人才而言,其实现能力是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1)培养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2)培养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3)培养较好的智力素质和较好的社会素质。

由此可见,高职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都比中职生提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是依靠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素质更强的职业能力去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高职毕业生经高职教育和培训的深造,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大幅度提高,潜在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本领更大。他们是跨世纪人才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

要做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有关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标准。同时及时给学生进行学习宣传教育。用来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开始入校就对自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让他们明白,21世纪的高职学生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全面优良的素质,即: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需要的、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平等观、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诚实守信,善于自律,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

一个人只有具备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才可能将其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为社会服务,实现其价值。要做好高职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先确立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而不是灌输学生死读书,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素质是人的深层次品质,这是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思想品德的教养以及环境的熏陶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力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是要在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外,还应注重良好的人格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勇往直前,敢担风险、吃苦耐劳、不畏挫折的“竞争素质”;勤于思考、刻意创新、崇尚科技、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作为一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这些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土壤和规律,在诸多要素中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所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显得及其重要。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了造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所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其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人才,这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封闭的、单一的教育体制,牢固树立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教育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高等应用型人才”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职业技能,传授职业知识,进行职业指导。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问题与对策;高校发展规划;透析

发展规划是学校的办学依据,是指导学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规划工作引起了越来越多高等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不仅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而且还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那么,这些高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究竟开展得怎样?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透析。

一、高校发展规划的含义及特点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有了概念才能形成判断,作出论证。”因此,要想透析我国高校的发展规划工作,必先厘清高校发展规划的含义。

1.高校发展规划的含义

从字面上来理解,高校发展规划就是高等学校对未来发展过程和愿景的一种规定和谋划。寇普(Cope)在《机遇来自实力:战略规划案例研究》一文中认为,高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论,指引院校之舟在前进道路上顺利地通过各种变化多端的变化环境;它是一种行为,对未来外部环境状况可能引起的问题预先提出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手段,在持续的资源竞争中用来争取有利地位。它的主要目的是把院校的前途和可预见的环境变化联系起来,使资源的获得……快于资源的消耗,从而能够成功地完成院校的使命。”在我国,不同学者对高校发展规划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李化树在《论大学发展规划》中认为:“高校发展规划,就是比较全面、长远的高校发展计划。”王鹏在《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中认为:“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就是指高等学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背景、矛盾和趋势,形成明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使学校有效地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而进行的宏观管理和决策过程。”徐敦楷在《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中认为:“大学发展规划本质上是采取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发展规划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把发展规划看成是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种措施或手段。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因为不论怎样界定发展规划,它都是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的现状,对未来几年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设计和谋划。这种设计和谋划归根结底就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二是“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目的就是要更好、更快地促进学校发展。

2.高校发展规划的特点

高校发展规划不同于工作计划,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时限不同。发展规划的时限一般较长,通常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工作计划的时限一般较短,大多都是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所以,也有人把发展规划称之为长期的工作计划。

其次,范围不同。发展规划是以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涵盖学校工作的所有方面,同时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制定的一份指导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工作计划则仅仅是针对某项工作而制定的一份操作性安排。

最后,制定者不同。发展规划的制定者一般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发展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学校的校长、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学生家长、政府、校友等有关人员;工作计划的制定者则相对单一,主要是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领导与有关人员。

除此之外,高校发展规划还有如下特点:

(1)可变性:可变性是发展规划的自然属性。因为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高校制定的发展规划也必然是可变的。

(2)前瞻性:前瞻性是高校发展规划的本质特征。高校发展规划是面向未来的,它必须能够预测到高校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必须能够提出适应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目标、对策,这是制定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的表现。

(3)可行性:可行性是发展规划的实践基础。彼德·德鲁克说过:“再好的计划也只是计划,只是良好的愿望。离开责任与实施,便只有许诺和希望而没有计划。”发展规划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实践,实践的前提是具有可行性。一个没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不仅没有任何实践价值,而且还会贻害无穷。

二、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现状

应该承认,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特别是在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提出的高等学校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建设怎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精心制定“三大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规划)的强烈要求下,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不少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这对于增强学校的自主办学意识、促进办学目标合理定位、加强校情科学分析、明确办学思路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必须看到,由于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我国的高等学校长期实行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利不足,自主发展意识不强,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加之高校发展规划工作起步较晚,院校管理研究滞后,我国高校的发展规划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学校领导对发展规划工作重视不够

虽然表面上来看,各个学校对发展规划工作都很重视,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都成立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有些学校还由副校长甚至校长亲自负责,大会动员,小组讨论。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大多数高校领导对发展规划工作还不够重视,至多是对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重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对发展规划工作都是心理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

2.发展规划部门定位不准,规划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根据网上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设有发展规划部门的高校都把发展规划部门定位为行政职能部门,其职责除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外,还承担着学校领导赋予的其他行政管理职能。如有的发展规划处承担着招生计划管理及机构、人员编制管理,“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立项、资金使用、评估验收等工作;还有的学校甚至把原来由校长办公室负责的统计、政策研究、领导讲话报告起草等工作也交由发展规划部门负责,使发展规划部门变成了校长的第二办公室。这种对发展规划部门的不恰当定位极大地妨碍了发展规划部门院校研究能力的提升,导致发展规划部门从事发展规划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因为发展规划管理工作是以院校研究为专业基础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院校研究就是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院校研究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论作为支撑,发展规划管理不仅制订不出科学的发展规划,而且也无法科学地监控和检测发展规划的实施,更不用说辅助学校领导决策、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了。

3.规划管理过程不完整,重视发展规划的制定,轻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检查和总结

从管理学上讲,一个完整的规划管理过程应该包括制订、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规划管理的效果。但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却普遍存在着重规划制订、轻规划实施,特别是轻视发展规划的检查和总结的普遍现象。大多数高校都是为制订规划而制订规划,制订、颁布的发展规划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无法全面实施;也有一些高校制订发展规划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检查过后不再付诸实施。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在发展规划的中期也会做一些检查,但这种检查常常流于形式。至于发展规划的总结,不到制订下一轮发展规划是很少有人关注的。

4.广大教职员工对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不够,支持不足

不可否认,有些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时也是很重视群众参与的,如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到院、系等基层部门搞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教职工的意见;规划草稿写好后,下发到各部门、学院,让教职员工进行讨论等。但由于这些形式都是自上而下的,带有明显的行政主导色彩。在当今形式主义盛行和公共责任分散的大学校园里,没有承担对发展规划建言献策责任的教职员工大都对这种形式参与热情不高,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和讨论会,即使勉强参加,由于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加之有“言多必失”、“因言讨嫌”、“因言获罪”的顾虑,也只能提一些不着边际的“不成熟意见”,或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废话”或歌功颂德的“好话”,根本不能代表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愿景。由于缺少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群众参与,多数学校的发展规划其实都是学校有关领导和少数“精英人物”模仿抄袭的“佳作”。

三、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发展规划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影响了发展规划的效力

我国的高等学校总体上还没有独立办学的权利,《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办学自主权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高等学校还没有摆脱上级行政机关附庸的地位,高校内部仍然实行的是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校的一切办学行为都必须按照上级的命令和“红头”文件执行,或者由学校主要领导的主观意志决定。高校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来办学,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允许学校完全按照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来办学,尽管这个发展规划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并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只要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要领导改变主意,或者职务发生变动,这些发展规划都可能会变成一纸空文。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制定的发展规划是没有任何效力保证的。一个没有效力保证的发展规划当然不能引起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2.经验管理的思维惯性制约了院校研究对发展规划的理论支撑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上还都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都是凭经验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他们没有接受过院校管理专业的培训,没有系统学习过院校管理科学,缺少院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机械照搬上级文件和学校规章制度,照章办事;二是学习模仿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和办法,简单复制;三是“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他们对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认识和安排也是如此。发展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他们受经验管理思维惯性的束缚,不会也不愿意依靠院校研究来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这就影响了院校研究对发展规划的理论支持。

3.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妨碍了教职员工参与规划工作的积极性

在决策机制上,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都十分强调民主集中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强调集中,轻视甚至忽视民主,或者是形式上重视民主,内容上强调集中。“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就是这种决策机制的真是写照。在这种决策机制下,广大教职员工对各种形式主义的民主早已心知肚明,他们迫于各种压力虽然不敢也不愿公开拒绝或反对,但他们会以各种形式消极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校领导在制订发展规划时也要求采取各种民主形式,征求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但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建议

1.改变行政主导的高校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是促进高校领导重视发展规划工作的前提

发展规划工作是高等学校自主发展的需要。没有高等学校的自主发展,发展规划工作就没有受到重视的必要。要实现高等学校的自主发展,改变行政主导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是关键。因为在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下,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由上级行政机关和高等学校的主要领导来决定,高等学校不可能实现自主管理,所以,学校领导不需要也不会重视发展规划工作。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任意干涉和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的越位做法,不断扩大并充分保障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学校自主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高等学校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通过制订学校章程,规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行政权力主导一切的官僚主义倾向,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教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监督作用,使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在有限、可控、公开、公正的范围内运行,进而为高校的自主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只有在内外部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才能实现;也只有实现了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发展规划工作才能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因为在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规划就是学校的发展蓝图、工作依据和行动纲领。没有发展规划,高等学校的工作就没有依据,高等学校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2.科学界定发展规划部门的职责和性质,强化其院校研究的职能,是提高发展规划部门规划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关键

发展规划部门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开展院校研究,制订、实施、检查、总结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所以,它应该也只能是一个研究咨询机构,否则,它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其应该承担的职责。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发展规划部门之所以制订发展规划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规划的过程不完整,轻视甚至忽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检查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由对发展规划部门职责和性质的错误定位造成的。由于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发展规划部门定位为行政管理机构,都赋予它很多行政管理工作,它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从事院校研究,更不可能站在科学、客观的立场上,按照“价值中立”的原则来制订、实施、检查、总结发展规划。它必须遵循“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逻辑,按照领导的主观意志从事规划管理工作。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发展规划部门提高规划专业化水平的愿望和要求。只有还原发展规划部门的本来职责,恢复发展规划部门研究、咨询机构的性质,强化其院校研究的职能,才能提高其规划管理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