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移动网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移动网络论文

第1篇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刻画出欣欣向荣的移动通信产业生态图景。移动互联网已经颠覆了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模式和用户使用体验方式,并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交互方式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等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数以千亿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为移动通信带来无限生机。在现有基于专用硬件的网络系统架构和组网模式下,网络体系架构僵硬、功能平面划分不合理、网络升级维护复杂,基于这一体系继续演进来应对未来业务需求挑战是非常困难的。随着IT界网络虚拟化技术思想的逐渐发展与成熟,电信网络也在尝试引入这两种技术,酝酿对网元形态、组网方式和网络架构的全面变革。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则是电信网引入虚拟化技术的整体方案。

2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简介

2.1NFV基本概念

软件功能虚拟化(NFV)改变网元功能形态,将原本封闭设备中的网络功能释放出来,统一承载在虚拟化平台之上,意在打破电信设备“黑盒子”模式。移动网络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按需部署(卸载)虚拟化的网络资源,即插即用,提高网络灵活度和可扩展性,符合移动网络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场景差异性需求。另一方面,采用工业标准化的服务器、存储和交换设备替代专用硬件设备,大大降低了组网运维成本。因此,低成本和灵活性是NFV的两大核心优势。

2.2NFV标准化进展情况

2012年10月,由AT&T、德国电信、英国电信、中国移动等13个国际主流运营商牵头,联合多家网络运营商、电信设备供应商和IT设备供应商共同推动在ETSI成立网络功能虚拟化工作组(ISG),旨在推动NFV技术框架研究和产业化发展。NFV工作组在2013年聚焦于Highlevel文档的设计,已第一批规范,包括NFVUseCases、Require-ments、ArchitecturalFramework和Terminology的V1版本,以及PoCCal(lProofofConcept)。NFV于2014年上半年了第二个版本的白皮书,主要总结NFVISG一年来各个工作组的进展、对场景、需求、架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明确提出NFVISG对于标准化和开源社区的态度。2014年下半年将UseCases、Requirements、ArchitecturalFramework和Terminology的V2版本,以及标准化Gap分析等新版标准文档。概念验证(POC)是NFV在2014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通过CallforProposal和Evaluation等几个环节向产业界征集NFV产品原型和验证试验延时,以推动NFV产业发展。

2.3与网络虚拟化相关技术的关系

(1)NFV与网络虚拟化的关系

网络虚拟化(NV)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目前,通常认为网络虚拟化是对物理网络及其组件(如交换机、端口以及路由器)进行抽象,并从中分离网络业务流量的一种方式。采用网络虚拟化可以将多个物理网络抽象为一个虚拟网络,或者将一个物理网络分割为多个逻辑网络。网络虚拟化打破了网络物理设备层和逻辑业务层之间的绑定关系,每个物理设备被虚拟化的网元所取代,管理员能够对虚拟网元进行配置以满足其独特的需求。由定义可见,网络虚拟化主要是针对层二和层三的交换机、端口以及路由器等网络组件。网络功能虚拟化则是从电信网业务功能形态的角度,将原本网元设备中的一体化功能分解成多个逻辑功能组件,实现在通用硬件平台上网元功能的重构、部署和迁移。可以认为网络虚拟化技术的概念更加宏观和基础,网络功能虚拟化则面向电信网网元功能具体的需求。

(2)NFV与SDN的关系

从广义上理解,软件定义的网络(SDN)是一种全新的组网设计思想,通过网络控制与转发分离的思想,构建开放可编程的网络体系结构。SDN与NFV共同被认为是未来网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NFV白皮书的解释,NFV与SDN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高度互补,彼此独立。NFV的实现不必依赖于SDN技术。但是两种技术方案的结合可以获得潜在的更大增益。例如,SDN所提出的控制与承载分离的理念有助于增强NFV系统性能,简化设计方案,提升与现有部署方案的兼容性和提高运维和网管效率等。同时,NFV与SDN技术在充分利用标准化硬件设备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

3基于NFV的移动网络新型体系架构设计

3.1EPC现网架构特征与不足

支持LTE接入的EPC部分实现了信令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信令面网元包括MME、PCRF、HSS等,实现终端设备的鉴权授权、移动性管理、位置更新、签约管理、策略控制和网关选择等功能;用户面网元主要包括S-GW和P-GW,实现用户会话建立、承载管理、IP地址分配等功能。EPC核心网以P-GW为统一的用户面锚点,支持多接入系统,提供统一的移动性管理。WCDMA/GPRS接入、CDMA接入和WLAN接入一侧不同的本地服务网关(SGSN、HSGW等)与P-GW建立会话,由P-GW分配唯一IP地址实现业务数据流的连续性。EPC核心网具备控制与承载分离,多接入系统统一管理、统一业务数据流锚点等功能特性,是未来移动核心网系统演进的基础。随着移动网络业务的日新月异,当前的EPC架构逐渐不能满足业务和运营需求,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架构层面划分不够合理

网络架构用户面和信令面分离的好处在于可以分别按照网络功能特性,实现核心网系统信令面集中部署,用户面边缘分布的优化,提升网络性能。但目前的层面划分中,网关节点仍承担了复杂的控制功能,与MME等信令面节点交互频繁。另外,UTRAN/GERAN、CDMA和WLAN系统接入EPC时,其信令面和用户面是合一的,增加了与E-utran协同组网的难度。

(2)多接入系统间协同能力较弱

EPC架构中实现了多接入系统基于层三IP地址的统一管理和流移动性。体现接入特性的二层则是相互独立的。运营商实际建网和运维中,每一种接入系统都是独立组网,异构系统间的资源无法共享,增加了网络OPEX和CAPEX。从用户角度看,业务数据流只能在接入系统间切换,无法实现多接入针对不同业务流要求的协同服务,再加之异构接入系统协议存在差异,信息交互,切换流程复杂,不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3)网络能力的可扩展性较差

现有EPC网络由基于专用硬件的网元设备组成,硬件限定了网元功能的部署位置和性能指标。MME和P-GW设备部署在运营商核心域,汇聚层次较高,不利于降低业务时延,容易导致信令处理和流量瓶颈;移动网络业务量随时间变化特征明显,但网络规划时必须按最高业务预测设置节点能力,造成了闲时资源的极大浪费,固化的硬件节点无法随业务量变化灵活扩容和缩减,基于硬件设备和物理连接的扩容方法又导致机房组织和拓扑复杂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3.2基于NFV的新型移动网络架构设想

NFV的核心思想是网元功能的软件化,理论上任何一种网络架构都可以引入NFV技术实现网元功能的软硬件分离。具体到移动网络网元功能虚拟化,除了NFV本身所具备的优点特性外,网元功能软件化和重构给移动网络架构演进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1)形成基于虚拟化平台的通用转发面如图3所示,EPC架构中的P-GW网元除了业务数据流转发功能外,还具有IP会话和承载控制功能。网络功能虚拟化实现后,P-GW形成独立的转发功能组件和IP会话和承载控制功能组件。IP会话和承载控制功能可抽取出来,与其他控制功能组件交互实现对用户会话和承载的统一控制。仅保留转发功能的P-GW不再是流量的汇聚点,而是普通转发节点,实现接入、汇聚和核心域全局扁平化网络。(2)屏蔽底层协议栈差异的统一控制面不同接入系统的业务流程(鉴权/授权、业务接入请求、切换等)和信元类型(用户标识、位置信息、无线和连接信息、QoS等)大体相近,下层协议栈的协议各自不同(GTP、PMIP等)。硬件网元功能与协议栈的绑定造成异构系统间信息交互复杂,协同工作困难。网络功能虚拟化实现后,底层协议栈的差别可由虚拟化平台统一处理,网元功能组件之间采用统一的消息格式和数据结构传递信息,完成业务流程。这样既可以消除控制节点间协议适配造成的额外开销,也可以实现异构接入系统间全局资源共享和协同控制功能。全面提升控制面处理能力。基于上述设计思路,基于NFV的新型移动架构层面更加清晰,转发面更加扁平,可更好地适应未来移动网络业务需求。和承载控制功能,形成全网集中的控制平面。基于虚拟化平台,软件形态的功能组件可以部署到网络的任意位置,通过标准化的消息接口和数据格式交换信息,完成业务流程。实现全网信息同步、接入协同和资源调度。全网架构采用云平台实现。可快速实现网络控制功能重构,转发面行为定义,未来运营商也可以按需组合,灵活编排,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云管理平台用于分配存储、计算及网络等资源,全局监控资源利用情况,根据所需动态地分配网络资源,提升网络建设和运营效率。

3.3基于NFV新型架构的关键技术

基于上述的新型网络架构,可以引入多样化的网络关键技术。(1)网元功能重构核心网网关功能可以分解为会话管理、地址分配、资源管理等控制面功能,这部分网元功能从网关设备中抽取出来,与移动性管理、PCC等构成全局控制面。控制器通过控制功能的编排形成到业务逻辑,统一控制转发面设备的行为。整个系统都可以部署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不必依赖庞杂的专用硬件和物理连接。(2)异构接入系统协同移动CDN业务对优化全网流量负载,优化业务时延有极高的价值,但如何实现内容的高效分发、用户移动性以及与不同终端能力适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结束语

第2篇

电话自19世纪下半叶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也已经百年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交流的时段不再局限于工作和生产时间,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交流的地点也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因而产生了对安装家庭私人电话的大量需求。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固定电话,在人类社会通信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人们最为重要的通信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说曾经一度是人们通信的主要载体。即使在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固定电话仍然在人们的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固定网面临的挑战

固定电话与移动通信设备相比,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从其性能方面讲,是辐射低,通话质量好,语音清晰,且不用充电。其次,从其附带功能上讲,安装ADSL宽带必须有固定电话捆绑。第三,从使用费用上讲,在拨打的长途电话区号前,加拨一些数字,通话费用最经济实惠。第四,容易识别电话使用者的位置及身份。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固定电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移动电话使用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在通信设备使用者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就世界范围而言,法国成为第一个移动电话从数量超过固定电话数量的国家;就中国而言,深圳成为第一个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固定电话拥有量的城市。在近十多年的博弈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共同推进了通信市场的发展,通讯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移动电话不仅在新增的通信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抢占了固定电话原有的部分市场份额。根据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09年到2013年的5年时间中,电信用户从106094万户增长到149610万户,平均每年增长870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74721万户增长到122911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600多万户,而固定电话用户则从31373万户减少到26699万户,平均每年减少900多万户。可见固定电话称雄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3固定电话生存空间

固定电话称雄天下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它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之所以认为固定电话人有生存空间,源于如下因素:首先,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虽然自2007年开始负增长,但下滑趋缓。据有关资料显示,固定电话下滑最快的2008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2464万)和2009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2712万),每年减少的固定电话用户都在2000万户以上,下降比例都在2%以上,以后逐渐趋缓,而到2012年,固定电话用户下降数量为696万户,下降比例为0.6%,下滑趋势逐渐趋于平缓。其次,从固定电话用户性质方面来看,不同的用户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增有减。2012年住宅电话减少了951万户,公用电话减少了121万户,而政企电话则增加了377万户。第三,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中国网民数量增长虽有起伏,且从2009年增长幅度开始趋缓,但仍处于增长过程中。即使2012年新增网民是近几年最少的,也有5090万人之众。当然,其中不乏移动电话用户成为新的网民。但随着4G时代的到来,不少手机用户止步于移动通信高昂的费用,转而更多的使用固定网。伴随着宽带提速、光纤入户等举措的实施,与固定电话捆绑的互联网新用户则与日俱增。固定电话用户下滑趋势的放缓,政企类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加,以及固定网络用户的增长,都为固定网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尤其是政企类固定电话用户和固定网络用户的增长,更值得引起通信企业的关注。

4政企类用户应成为固定网发展的重点

所谓政企类用户基本属于集团客户。其特点是以单位为需求客体,包括政府机关和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金融、保险、商业等企业机构,还有宾馆、写字楼、文化娱乐设施等领域。这一群体实际上就是业内常说的VIP客户,其特点是对固定电话的依赖程度较高,消费比较稳定。现在的通信企业都有专门的集团客户部对其进行管理、维护和拓展工作。现在最重要的是对这些客户要配置专人进行个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应对不同单位的性质、下设机构的数量、人员结构、基本业务等信息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最适合相应机构的通信产品。虽然固定电话和互联网是这些机构的必选产品,但是否对光纤和数字电路有需求,就要根据用户的业务性质和特点,以及其资金的承受能力分别对待,最好能主动为用户设计一套性价比较高的服务方案,从而得到用户的信任,愿意成为企业的服务对象。在政企类用户中,不应忽视小型商户和个体经营商户。他们的特点是以固定电话和宽带等低端产品的需求为主,一个用户的需求量不大,整个群体数量却也不少。虽然一个用户并不能为通信企业带来丰厚的汇报,但通信企业的员工应该懂得集腋成裘,积水成渊的道理,庞大的数量所能积聚的利润亦不可小觑。

5光纤接入给宽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材料科学探索的新发现,光导纤维以其更快的传输速度被应用在宽带传输领域。与传输速度为10兆、100兆的光纤相比,原有的传输速度为1兆、2兆、4兆的铜线接入已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通信市场的需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铜线接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宽带的发展。随着光纤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通信市场已经得到了应用并逐渐开始普及,原有的铜线接入正逐步被光纤代替。光纤接入与铜线接入相比,不仅传输速度更快,而且由于其制作材料的性质所决定,不导电、不受磁场作用影响,信号保真度高,具有更强的抗电磁干扰和工业干扰,且不易被窃听,因而更加安全。铜线接入的互联网,因受接入技术的制约,大面积线路故障经常会在雨季出现,影响固话和宽带的正常使用。在给客户带来极大不便的同时,也给通信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经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修。光纤接入宽带网以后,减少了通信企业在维护、抢修方面的人力、物力负担,通信企业由此节省了大量开支。高效、安全、俭省的光纤接入给固定网带来了勃勃生机。

6驻地网仍是固网业务生存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文所说的驻地网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土建项目(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商务写字楼、商住楼、酒店、宾馆、文化娱乐设施、民用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竣工后用铜缆或光纤连接形成的网络。对于一个电信企业而言,政企类用户和民用住宅用户是固定网用户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驻地网的固网业务发展上,尤其如是。针对固定网用户量逐年下滑的情况下,政企类用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的这一现象,尤其值得通信企业予以关注。在驻地网覆盖地地域内,无论是政府机关、各种事业单位,以及商业、企业用户,对固定电话和固定网的需求是刚性的。无论其办公还是经营,固定电话和固定网是其须臾也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仅就其经费开支而言,政府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其通信费用基本上是由公务经费中支出的,作为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支出项目,其经费是有保障的。而工商企业用户必要的通信费用支出,则可以纳入生产或经营的成本,这笔费用一般也会得到保障。当然,在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究竟是选用普通宽带还是选择光纤,则可根据具体用户的不同需求而定。通信企业的职责就是为这些用户提供性价比最优越的产品,并做好网络的维护工作。通信企业能否为这类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关乎该企业能不能保持政企类用户数量稳步增长的关键环节。驻地网内民用住宅的固定网分为旧有的驻地网和新建的驻地网两种情形。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拥有122911万户,与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相比,手机普及率高达9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固定电话用户为26699万户,与中国家庭总数43000万相比,固定电话普及率只有6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形之下,旧有驻地网的固定网用户中,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人手一部手机的家庭,部分固定电话的拆机是不可避免的。驻地网中的固定网用户虽然只占电话用户总数的22%左右,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播电视几大电信运营商,目前都拥有经营固定网的执照。虽然目前在中国北方地区,中国联通在固定网业务方面,仍旧拥有最大的优势。但今后的格局如何,还要看各大电信运营商理念和所将采取的举措。

7固网与移动结合的探索

第3篇

S-MIP基本原理

s-mip属于Fmipv6和HMIPv6的综合方案,其设计是两者的结合方案中引入一个决策引擎(DE,DecisionEngine),从而实现智能适配器的转接。S-MIP系统结构比较复杂,该模型是通过对用户移动曲线的用户模型加以深入预测,同时简化了S-MIP的设计结构,其主要目标就在于用户的移动网络之间可以实现在低延迟条件下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信令负荷浪费。S-MIP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预测用户的移动方式来降低切换过程中的延迟性,而这一过程中的移动检测、新地址的转换、地址的唯一性确认和各种更新过程都会导致延误性的增加。S-MIP的用户移动曲线在预测下一个切换过程发生所处的具置,基于这种思想,可以预见系统网络中的移动节点的接入会发送其新的转换地址。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数据包,S-MIP还可以预测切换时的确切时间。此外,能够产生地址也是较为繁重的一项工作内容,为了良好解决s-mip系统负担重的问题,使用重复地址检测DuplicateAddressDetection(DAD)方法可自动生成一个独特唯一的新地址,可以避免转换地址成为唯一的试验测试过程。从以上几点来看,s-mip能够完成无缝切换,并通过引入移动模型的概念,移动节点可以只在网络转变即将发生的对端节点发送更新信息,而不需要定期发送,从而减少了信令开销和浪费。另外,S-MIP移动管理模式可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在每一个节点加入移动模式的学习组成模块和一个网络单元实体均可予以执行的一个相关移动管理协议数据包。

S-MIP移动管理模型研究

移动模式如果S-MIP移动管理模型可以准确地被确定和识别,它不仅可以减少网络信息更新频繁造成的信号成本,也可以降低切换延迟性,这就是所谓的移动方式。如下移动模型模拟了一个覆盖较大的地理区域接入路由器网络,该网络可以分解为多个六边形蜂窝,每个单元(蜂窝)包含一个基站。图1中显示了一个由17个六边形蜂窝所组成的这种网络,每个蜂窝通过一对数组(x,y)标识,其中x为行标,y为列标。这种标识机制反映了网络中节点的邻接关系,移动节点从C1(x1,y1))移动到C2(x2,y2)的位置变化也可以用一对数组(dx,dy)表示:dx=x2-x1,dy=y2-y1。当移动节点离开给定单元时,必然要进入一个邻近的接入路由器。基于这个简单原理,每个移动节点的移动可以通过dx与dy表示,其可能值为下列整数:-1、0、1。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学习模式的各个移动节点,部分移动用户可能会希望研究如下典型的移动管理行为。显示的移动用户(如某些企业员工)从家居位置到移动装置的管理行为,通过以下实例我们就可以建立起较为典型的一个工作日的移动行为模式。移动用户住宿位于(1,1),标记D,其工作单位坐落在(1,5),标志着W。如果用户每天早上七离开家去工作,从家到工作的道路,用户将通过(2,1),(3,1),(3,2),(3,3),(2,4),最后到达工作单位(1,5)。为进一步接近问题,假设每天中午12点,用户在(1,4)吃午饭,下午5点左右,用户停止工作一天早晨一样但反向路径直接回家。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用户离开(1,5),后(2,4),(3,3),(3,2),(3,1),(2,1),最后回到家(1,1)。每周几个晚上,用户位于(2,2)的朋友与家人或朋友在附近(1,2)是一个小型超市购物。表2给出了用户漫游历史的示例。3.2移动管理模型s-mip移动管理模式,在学习模式模块生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移动用户,用户移动模式存储在该移动节点的记忆。该模式存储于系统内存中,移动节点可以使用存储的信息终端节点发送一个绑定更新消息,每个消息包含一个移动节点的绑定更新相对于当前时间和位置的移动节点,必须进入了一个新的网络,发送数据包。此外,如果网络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该模型可用于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检测新的接入点和估计的可能性,以任务切换。为实现无缝切换过程,发送到移动节点的信息必须包括接入网络的移动节点的地址,地址,移动节点可以访问网络的子网前缀分配,始终使用相同的信息所产生的地址,使移动节点在同一网络地址是永远不变的。用户移动曲线以下详细描述了系统的s-mip移动模式结构,并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移动曲线预测切换时发生的预测机制。表3显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户每天从家里到漫游的移动单位的曲线。用户在每天早上7点到7点10分离开(1,1)家庭,7:50到8:00之间到达(1,5)的工作地点,这段路用户通过(2,1),(3,1),(3,2)和(2,4)。模式的每个时间间隔包含指示用户在某一时刻所处的具置。例如,从工作出门行进路程中,用户可以在7:10到7:15之间途经(2,1)位置。切换预测为了预测切换过程发生在特定的时刻,s-mip使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可以用来表明一种可能的新的接入点,该方法特异功能类似fmipv6。例如,当前接入点的信号强度降低,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度预测一个新的接入点位置。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数据链路层,如果发现当前接入点不在同一子网层触发开关。s-mip使用移动模型预测移动节点将通过在一个子网,没有等待的网络层切换触发。换句话说,移动模式包括单位和子网信息(见表3)。因此,一旦移动节点接收到一个新的接入点的信号将实现信令网络层切换。IPv6地址生成与切换过程详解S-MIP切换过程图示如下。接收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切换触发将被予以执行。触发包括一个新接入点的一些标识信息如MAC地址或EUI-64地址。依据标识符,移动节点可以测试是否接入路由器在移动曲线。如果分布于曲线以内,它可以生成基于子网前缀为下一个CoA的绑定更新信息。新地址产生,移动节点向其所有的终端节点和家乡发送包含新CoA绑定更新消息,同时向移动节点的PAR发送FBU。图2给出了S-MIP切换中的信息交换过程

第4篇

目前,4G网络标准还比较混乱,尚未完全统一,因其是从3G网络发展而来的,具备3G网络的大部分功能,故4G网络在不同国家及不同领域都能够有较好适应并获得推广使用,其具体开发技术的发展演变极为复杂。简单来说,4G标准总共有两条线路,分别为Wimax和LTE线路,其各自进行升级成功后分别为无线城域网和LTE-Advanced,后两种已经获得了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表面看上,4G网络标准有很多地方不能够有效统一,但是,实际上这些与我们用户关系不大,我们只需要知道中国选择了LTE-Advanced的标准中的TDD和FDD就行了。移动选择的是TDD,而电信及联通选择的是FDD,但是,在通信方面,二者差别并不大,其大部分的芯片及设备均属于多模兼容的。2013年12月4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得到工信部颁发的4G牌照,此三家运营商均能够正常运营TD-LTE技术。工信部称,未来将依据相关法定标准并参考运营商的申请明细,对LTEFDD网络技术进行正式的批准,并将由系统对LTEFDD和TD-LTE组网结合的发展形势进行验证,并将在验证成功后颁发LTEFDD牌照。

2、4G网络发展优势及劣势

2.14G网络发展优势

1)4G网络通信速率高。

因4G网络开发的主要目的便是提升通信速率,以此获得更流畅的上网体验,故高速率是4G网络给我们留下的最主要特征。

2)网络频谱宽。

4G网络在网络通信带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较之以往的CDMA2000网络,其带宽增加数倍。以往的CDMA2000网络每个信道的频谱仅有5MHZ,而LTEFDD网络每个信道的频谱能够达到100MHZ。

3)通信形式多。

以往2G时代,手机主要功能只是用来进行通话,但到了3G时代,人们能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更多的通信体验,这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当4G时代到来后,因4G网络出色的性能,人们能够通过4G网络在智能手机上体验更多上网乐趣,例如,在线进行网络游戏,在线观看实时新闻,在线进行高清视屏观看等等,将人们的生活逐渐引入智能化新时代。

4)通信质量高。

4G网络的成功应用,不仅仅能够让终端用户增加,更主要的是它能够大程度的改善通信质量,同时能够更流畅的进行流媒体传送,从而让广大使用者能够顺利进行各种下载活动。

2.24G网络发展劣势

1)相关标准多且杂:

目前世界上的移动公司在使用4G网络时,采用的并非同一种网络技术,所以至今4G网络尚未形成一致性标准,系统之间不能兼容,给移动终端用户带来较多的小麻烦。因此,4G移动通信系统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是标准统一化问题,只有这样,全球移动通信厂商制造的产品才能够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

2)通信系统容量被限制:

从理论上来理解,大约为12.5MB/s的宽带速度,较之2009年10KB/s的传输速度要快上许多,但这并不能完全成比例,这是因为通信系统容量具有局限性,其容量在短期内是有限的,当用户逐渐增多时,上网速率必定会有所下降。据专业人士透露,4G手机只有在理论下才能够做到100Mbps传输水平。

3)市场推广难度大:

目前,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4G技术很可能会演变成3G与5G之间的中间产品。

4)基础设施更新不及时:

如今的通信设施主要都是从2G及3G网络发展而来,当一味追求4G网络时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由于目前世界上移动通信相关的基础设施均是在2G及3G系统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4G时代来临时,全球通信基础设施都必须进行大量的变更,故短期内4G通信技术难以全面的打入市场。

3、4G网络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可能取代有线电视。

4G网络能够直接通过网络信号与各大电视节目进行链接,此趋势目前已经存在,其实,目前已经有这种趋势。

2)刺激视频网站的发展。

4G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视频网站的发展更加快速。3G时代,人们能够容易获得相关文字资讯,到了4G时代,预计视频节目也能够较容易的进行观看,故4G网络的推广能够刺激视频网站的发展。

3)加快在线教育的发展。

由于使用4G网络技术能够容易的进行网络视频浏览,故可能促进未来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实际上,目前百度、阿里、腾讯三大网络公司早早就布置好了在线教育。

4)再度冲击纸质媒体。

4G网络技术的运用将会对传统纸质媒体形成冲击,报纸印刷将可能慢慢退出市场,新时代电子化、数字化在屏幕媒体中得到广泛运用,人们更喜欢声音及视频共现的平面媒体,正如我们现在已经渐渐不喜欢打印照片了。

5)推动汽车智能化产业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代步要求,联网汽车将可能会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新品种。联网汽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通过联网,未来智能汽车还可能实现无人驾驶。

6)远程医疗等大众服务将可能出现。

4G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极可能在未来实现远程医疗等大众服务。例如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及医疗机构内使用4G网络技术,广大市民能够更快捷的获得应急援助及医疗。

7)导航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目前,各大导航产品已经深受广大使用者的欢迎,也刺激了智能手机的发展,随着目前4G网络的速率大幅度的提升,导航类产品开发商已经开始研究“真实化”的概念,即通过手机拍照功能便能够实现手机可视化数据的获取及定位信息,这种技术将可能能够普遍运用在车载系统、GPS系统中。

8)促进手机游戏产业急剧发展。

手机游戏一直都受到广大游戏爱好者青睐,4G网络技术的运用将极大促进更多智能手机游戏及社交游戏的发展。此类游戏大多需要联网活动,它们需要更顺畅的网络支持,4G网络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点,从而让广大游戏玩家们获得全新体验,享受到画面更优质、更刺激的网络游戏体验。

4、4G网络未来发展建议

目前,4G网络技术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基站附近客户时常投诉手机信号不良甚至搜不到信号。造成这一原因是因为附近居民担心基站存在辐射,故时常出现蓄意破坏基站甚至强行拆除基站的行为。而进入4G时代,该问题可能会表现的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参考目前的频率划分,4G网络的频率的传输性较之2G和3G网络均表现偏弱,这表示将来必须建立更多的基站,而基站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由于此类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将限制了4G网络技术的发展,阻碍其顺利的推广,可能短期内难以全国普及,只能做到局部覆盖及使用。故笔者建议,在未来的4G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技术上更多的突破,改善4G网络技术传输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基站建立过程必须寻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对基站附近居民进行相关教育,消除其对基站建立可能带来影响的疑虑,对蓄意破坏及强行拆除基站的行为必须严惩。此外,4G网络的应用虽然解决了网络速率上的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数据流量的消耗,这势必造成流量费用的增加。故笔者建议,在4G网络的推广过程中,应当要降低流量费用的收取,或者采用优惠套餐形式,按月进行流量费收取,否则人们在高昂的流量费面前可能会选择少用甚至不用,那么4G网络也就失去了意义。

5、总结

第5篇

4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相比于3G具有很强的优越性,首先4G通信技术速度更加的快,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最高的传输速率是32kbps,第三代组高速率为2mbps,经专家科学预测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最高可达100mbps速度。其次,4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将实现高质量多媒体通信,第四代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比第三代覆盖范围更广,质量更高,更能满足人们对高分辨率的多媒体需要。最后,能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4G是利用正教多任务分频技术来实现数字音频广播等多样化的增值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的需要。

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缺陷

1、安装的应用程序存在安全漏洞。

现阶段网络技术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软件中存在着许多的安全漏洞,网络浏览器和其他应用程序很容易出现故障。很多人对4G网络认识不清,对4G移动通信安全系统不了解,不正常的操作极易出现系统问题和死机现象导致信息的不安全和不完整。

2、病毒的破坏。

4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它也跟其他网络一样惧怕病毒。病毒是安全系统的蛀虫,当病毒入侵网络系统后后不仅仅会对电脑网络的传输途径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会导致信号传播中出现乱码,妨碍信息的正确传递。

3、黑客的入侵。

黑客是指拥有高级知识的程序编辑人员,并且通过编程序来操作系统,利用电脑系统存在的漏洞非法的侵入他人系统,盗取他人的信息资料,非法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东西的人。黑客的入侵通常会导致系统安全的破坏,使他人利益损坏,对他人造成危害。

三、完善4G移动通信技术

4G系统是一个业务多种多样的异构网络,现有的3G安全方案加/解密匙的方法并不适用于4G系统。4G安全系统将是一种轻量的具有复合特点的能够重复配置的系统。仅仅有防范和检查作用的安全系统是不能完全保卫系统的安全的,建立能够对病毒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和自动回复能力安全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所有的系统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一旦发生了信息的泄露将产生不可挽回的灾难性的损失。人为的缺失和自然灾害都会对网络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灾害。要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加入系统容灾技术,一些自然灾害虽然会对通信系统产生危害但是在灾难过后就能快速准确的恢复原有数据,保卫系统安全。作为最后数据屏障的数据备份系统,不能有失误。要想保障数据不出现差错,数据容灾要选用两个存储器,这两个存储器内保存的内容虽然一致,但是他们两个相互独立一个出现问题不会直接影响另外一个,这两个储存器一个放在本地另外一个放在异地。它们通过IP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的容灾系统,二者同时为为本地的服务器服务,同时使用。要不断地完善4G通信系统,无论是系统的硬件还是软件都要全面升级,不断地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

四、小结

第6篇

去年9月,世界首家无书图书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开业。所谓无书(bookless),顾名思义,就是不收藏纸本文献,取而代之的是全数码化的“图书”,图书馆通过向用户提供电子阅读器实现传阅和外借数字馆藏的读者服务功能,用户也可以用任何电子产品借阅图书,也可以借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器。可以说无书图书馆目的不是完全替代图书馆,而是强化版的图书馆。随着WiFi和3G等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阅读颠覆性冲击着传统阅读观念,在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却也拓展了人类的阅读空间,用户能够更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其网络应用也从相对简单的新闻类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生活服务类发展。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是显著的,作为图书馆四大支柱业务之—的传统读者服务从模式到内容整体性的受到了历史性的冲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报刊服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7900多种中文期刊、国外各种类型的学术搜索引擎功能齐全、以及报纸的电子化,用户随时随地可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阅读电子版中外文期刊和报纸,自然就不会再亲临图书馆阅读报刊资料了。在欧美一些国家,纸质期刊和报纸已经完全被电子版的期刊和报纸所取代,我国出版界的纸媒体被电子媒体取代也已是指日可待的了。种种现象似乎正在印证着上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家夏丐尊理论“: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假定有这么一天,无线电话和电影发达得很进步普遍,放送的材料有人好好编制,适于各种人的需要,那么书的用处会逐渐消灭,因为这些利器已可代替书了。”就我们现在习惯的书籍阅读形式也只不过流行了百余年历史,追溯远古是没有图书馆的,现在看来人类的将来也可以不必有图书馆,取而代之的是可移动“私人藏书楼”即现代流行术语iLibrary。在移动网络时代,人去哪里iLibrary也可跟随到哪里,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专门为自己定制的iLibrary,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无障碍的畅读。

二、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一)图书馆人的危机意识

决定现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的素质,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互联网的浪潮在冲击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同时也深度影响着图书馆的渐变,我们的馆藏正在由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实体纸媒载体逐步向电子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虚拟知识资源过渡,图书采购、分类、编目等日常工作也早已由集团式机构批量处理,传统的读者工作已经从量到质发生了全面的变化,那么图书馆员就真的可以从繁琐的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吗?其实不然,我们的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倘若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仍旧墨守成规地延续传统的守株待兔工作模式,则必将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二)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人的角色定位

图书馆人在知识爆炸、信息瞬间更新的时代需要在角色上实现自我转变,然而要求图书馆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全方位地了如指掌是不切实际的,但图书馆员在网络时代起码要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担负起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吧,以我们的专业技能为用户在知识海洋中提供信息过滤、内容解析、知识发现的服务。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要想为用户提供深入有效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熟悉知识资源的各种形态,并且还要熟练掌握多种资讯技术,如此才能针对用户需求建设和开发馆藏资源,才能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再加工、描述和分析,才能从质量上判断和评估知识资源的优劣并向用户进行报道或推荐。图书馆员有效的知识服务还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全球免费开放的电子图书馆网址、常用的中外文学术搜索引擎、以及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等等技术手段上,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外文报刊在线阅读、下载、订阅的途径,外文报刊尤以为重。外文报刊由于订购成本极其昂贵,而且到馆时间又相对滞后,一般图书馆基本不订购纸本外文报刊,由此对于有需求的用户能够找到免费的网络在线阅读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图书馆员在指导用户进行网络在线阅读方面的业务拓展空间还是比较广泛的,而根据用户的阅读取向也可以为其推荐邮箱订阅服务,以《时代周刊》为例,如果用户需要每天阅读该报某一栏目,则只需点击首页最下方倒数第二行的Newsletter,弹出一个菜单,选择需要订阅的栏目,填上订阅者的邮箱地址和国籍,这样用户订阅的栏目内容每天就会自动发送到他的邮箱里面。如有用户需求,对于全球著名网站我们都可以照此方法为其推荐网上订阅服务。要实现对接网络时代的角色转变,图书馆人的自我增值最为重要。德国图书馆学家F.A.艾伯特在《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提出,图书馆员要有综合性的知识、广泛的外语和历史知识,并主张图书馆员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作为被网络化了的图书馆馆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必须的,新时代图书馆人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要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能力还要具备敏锐的职业触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导航员的作用。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未来20年,我国将加速融入全球化,因此图书馆员也需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才能高瞻远瞩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一)图书馆的转向

从提供资源到帮助创新在2012年6月美国举行的“学术图书馆员2012年会议”(AcademicLibrarians2012)上,美国雪城大学iSchool教授DaveLankes进行了一个主旨发言,发言中他强调了不少关于当代图书馆服务的新认识和新趋向:(学术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不应该简单的提供给学生他们想要的,他们应该让学生思考;只有帮助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做社会的“创可贴”,图书馆才有可能在困难的条件下存活下来;强化图书馆工作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在馆藏上,不再强调馆藏的覆盖率,而是要明白用户真正需求是什么;在服务上,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而不是仅仅提供最好的服务。可以说这就是国外一些学者们针对网络电子时代而提出的“新图书馆学”,其宗旨恐怕就是为了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任何一项科技创新都可能催生一个产业,可能影响乃至改变世界。在这个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大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或者满足需求,或者创造需求,唯有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才有出路,才有光明的前景。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课题,近些年为了应对经济困境和用户的日益减少趋势,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搭建“制造空间”(makerspace、或者称之为hackerspace,后者直译为黑客空间)平台,让有共同爱好的人群聚会、社交并且进行协作,分享资源和知识,制造事物。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体验,它完美的体现了图书馆从提供资源到帮助创新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用创新引领图书馆发展

第7篇

无线网侧对MOS值的影响及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口Uu的相关参数的检验,包括空口参数及无线环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1.1空口数据传输质量相关参数

分析检查手机和NodeB之间的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在不影响网络系统容量的情况下,手机和NodeB之间的语音信号采用适当的功率控制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语音数据传输误码。大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系统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达到系统设定要求,对MOS值的影响不大。空口无线侧通过调节防止传输抖动参数Framediscard来降低误码块。针对不同的传输设备和传输中继情况,应设定与其传输条件相符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从而达到减少传输误码块提高MOS值的目的。表3是定点测试时,在防止传输抖动参数设定不同值时相应的MOS值变化,可以看出该参数选取27时,对应MOS值最高为4.041,同时MOS值低于3所占的比例最小,故此种传输条件时应将该参数设置为27以提高MOS值。因此在不同的传输条件下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测试,通过实验结果来选定合适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进而实现MOS值的最大化。

1.2无线环境优化

MOS值的高低与无线环境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是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而天馈线调整是最优方法。下面通过案例来阐述无线环境对MOS值的影响。测试车辆由南向北行驶,行驶至某小区北侧约290m处时,手机RSCP为-72.55dbm左右,Ec/Io强度较差,达到-11dB左右,此时该路段经常发生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勘测分析,发现某小区基站天线挂高45m,下倾角只有3度,该路段由于距离基站较近,存在塔下黑现象,并且根据该小区覆盖图发现某小区存在明显越区覆盖现象,无线环境较差,Ec/Io普遍小于-12db。调整某小区下倾角经复测后,各小区之间接续良好,该路段Ec/Io得到增强,有明显改善,Ec/Io值都分布在-6db到-8db之间,RSCP为-67.16dbm左右,无线环境得到了优化,网络的语音质量MOS值得到提高。

2实验结果

MOS测试可以直观反映用户感知度,与以往MOS测试选择道路作为选测点不同,此次MOS测试和提升主要是集中在12个典型的用户住宅小区内,意在通过提升住宅小区的MOS值来提高网络质量。以万宝2区为例,从维护系统观察到优化后的RSCP覆盖明显优于优化前的覆盖情况,优化后电平值RSCP均大于-100dbm。表4是万宝2区优化前后Ec/Io和MOS值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前该小区的MOS均值是3.709,而优化后其MOS均值为3.964,高出优化前6.88个百分点。所选的12个居民小区优化前后MOS值分布如图1,通过计算得出其优化前MOS均值为3.8173,优化后的MOS均值为3.9322,并且优化后的MOS值均高于优化前的MOS值,说明当地网络覆盖水平提高,用户感知度提高。当取采样点相近的几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当采样点落在Ec/Io大于-6db比例增高时,MOS值也有所提升。而采样点落在Ec/Io小于-12db比例增高时,MOS值有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就是提高采样点落在Ec/Io好区间的比例,降低采样点落在Ec/Io差区间的比例,即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通过对服务小区的基站进行天馈线优化,适当调节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可以使得无线网络覆盖更加合理,减少导频污染和覆盖盲区等问题,从而达到改善Ec/Io,提高当地无线网络覆盖,提高了MOS值,提升了用户感知度。

3结束语

第8篇

硬件优化一般由设备排障与天线与天馈系统优化组成,一个优良的硬件环境是实现网络优化的前提。一个移动网络的好坏,常常和初期规划和中期建设有密切关系。现将硬件优化的常见问题列出如下:

1.1基站天线系统收到高大建筑物等阻挡,造成移动信号覆盖上的弱区、盲区。该类问题常常出现在城市建设基础建设变化较快的地区。其原因包括初期规划与设计不够合理、中期城市建设变更的影响,解决方法包括通过OMC报表统计分析具体话务量,采用DT测试。因站点已固定,一般采用调整覆盖较差地区临近的基站的天线俯仰角、水平角、提高天线高度等手段,必要时也可采取迁移站点的方法。

1.2设备故障。根据厂商不同,设备故障类型也有所不同。常见的如天线馈线、基站模块故障等,可简单地通过OMC警报找到。当主副载频功率不平衡或某载频时隙有问题时,这类较为隐蔽的问题则需采用实地CQT测试、在Abis接口接信令检测仪的方法来诊断。

1.3天线错接、天线方位角、俯仰角不合适等。天线错接的问题易检出,但在现今的移动网络中,天线俯仰角不合适、方位角不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GSM网络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所以天线方位角的变化会造成覆盖区域的变化,进而导致基站服务区关系混乱的状况,且造成本该消除的干扰,继而影响网络运行指标。天线俯仰角设置的不合适则极易导致越区覆盖和服务区不明显等问题。软件优化包括确认配置参数、调配无线参数和频率优化。配置参数出错的概率不大,可在Abis接口与A接口分别接信令测试仪诊断。频率优化是网优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无线传播环境复杂且时变,同时GSM网络的频率资源极为有限与珍贵,应该设计符合实情的频率规划方案,尽量降低整网频率干扰。最常用的频率规划是4*3等复用模式,还有动态配频MRP、多重复用等方法。受频带有限与客观环境的局限,频率规划不可能完全避免频率干扰的问题出现,在解决干扰的方法上,可以使用不连续发射、FP(跳频)、功率控制等功能。

23G网络优化

在我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使用的3G标准彼此不同。本文选择联通使用的3G标准WCDMA作为例子浅析3G网络优化的特点。WCDMA网络优化方法在时间轴上可分为商用前与商用后两类。商用前网络优化的基本方法是单站点验证(简称单验)和RF(射频)优化,商用后主要优化方法是搜集统计分析网络KPI参数。WCDMA与2G时期的GSM网络优化的区别是其系统使用技术和提供数据业务的不同造成的。技术不同因而优化思路不同。WCDMA的优化是再多种矛盾中寻求平衡,需要从更为系统、更为综合、更为均衡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WCDMA网络优化重点分析干扰控制,研究客户对数据业务的不同需求,注重与GSM网络的资源互补,注重小区之间的相互影响。WCDMA的优化流程与GSM类似,大致可分为三步:网络规划、网络初始优化、网络后续优化。其优化内容包括:寻求最佳覆盖,最小掉话率和接入失败、合理及时的切换、均匀合理的基站负荷以及最佳的导频分布。优化参数一般包括天线位置、每个扇区的发射功率、邻区列表和导频优先次序、邻区导频集搜索窗大小和切换门限值。其无线资源管理一般包含功率控制、切换控制、负载控制和资源分配策略等。

34G网络优化

2014年,LTE作为新一代4G标准采用了多种新技术,例如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MIMO多天线技术、波束赋形和CoMP协作多点传输技术。因此其网络优化也许从新角度出发来实现。LTE网络优化流程:(1)网络评估测试。(2)设备故障定位。(3)数据采集和定位问题。(4)优化方案实施。(5)验证性测试。(6)优化总结。一般在单站优化后,会按照基站簇进行优化,每个基站簇所含站点个数不宜过多(15-30个)。基站簇一般根据地理地貌,区域环境进行划分,且在相邻基站簇应有重叠区域,避免边缘位置出现孤岛站点。LTE网络的优化内容一般包括:掉话类优化、切换类优化、时延类优化。覆盖类优化、吞吐率优化等专项优化。对于出席弱覆盖或过覆盖问题,在排除邻区漏配的情况下,调整天馈系统、CRS发射功率来进行优化。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必要时可考虑增设站点。对于来自相邻小区的外部干扰,可通过PCI优化、调整ICIC参数来优化。对于切换类问题,则需从基站簇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需要针对邻区关系配置和相关切换参数来进行优化。

4结束语

第9篇

后台观察15min后,RNC、NodeB、7670发送cell包和接收cell包的时延,三者时延几乎一致,说明Iub口传输无时延丢包现象,传输网、核心网侧参数设置满足语音业务需求,MOS值已达到最优。

2无线网侧对于MOS值的影响与优化

无线网侧对MOS值的影响及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口Uu的相关参数的检验,包括空口参数及无线环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2.1空口数据传输质量相关参数

分析检查手机和NodeB之间的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在不影响网络系统容量的情况下,手机和NodeB之间的语音信号采用适当的功率控制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语音数据传输误码。大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系统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达到系统设定要求,对MOS值的影响不大。空口无线侧通过调节防止传输抖动参数Framediscard来降低误码块。针对不同的传输设备和传输中继情况,应设定与其传输条件相符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从而达到减少传输误码块提高MOS值的目的。表3是定点测试时,在防止传输抖动参数设定不同值时相应的MOS值变化,可以看出该参数选取27时,对应MOS值最高为4.041,同时MOS值低于3所占的比例最小,故此种传输条件时应将该参数设置为27以提高MOS值。因此在不同的传输条件下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测试,通过实验结果来选定合适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进而实现MOS值的最大化。

2.2无线环境优化

MOS值的高低与无线环境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是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而天馈线调整是最优方法。下面通过案例来阐述无线环境对MOS值的影响。测试车辆由南向北行驶,行驶至某小区北侧约290m处时,手机RSCP为-72.55dbm左右,Ec/Io强度较差,达到-11dB左右,此时该路段经常发生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勘测分析,发现某小区基站天线挂高45m,下倾角只有3度,该路段由于距离基站较近,存在塔下黑现象,并且根据该小区覆盖图发现某小区存在明显越区覆盖现象,无线环境较差,Ec/Io普遍小于-12db。调整某小区下倾角经复测后,各小区之间接续良好,该路段Ec/Io得到增强,有明显改善,Ec/Io值都分布在-6db到-8db之间,RSCP为-67.16dbm左右,无线环境得到了优化,网络的语音质量MOS值得到提高。

3实验结果

MOS测试可以直观反映用户感知度,与以往MOS测试选择道路作为选测点不同,此次MOS测试和提升主要是集中在12个典型的用户住宅小区内,意在通过提升住宅小区的MOS值来提高网络质量。以万宝2区为例,从维护系统观察到优化后的RSCP覆盖明显优于优化前的覆盖情况,优化后电平值RSCP均大于-100dbm。表4是万宝2区优化前后Ec/Io和MOS值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前该小区的MOS均值是3.709,而优化后其MOS均值为3.964,高出优化前6.88个百分点。所选的12个居民小区优化前后MOS值分布如图1,通过计算得出其优化前MOS均值为3.8173,优化后的MOS均值为3.9322,并且优化后的MOS值均高于优化前的MOS值,说明当地网络覆盖水平提高,用户感知度提高。当取采样点相近的几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当采样点落在Ec/Io大于-6db比例增高时,MOS值也有所提升。而采样点落在Ec/Io小于-12db比例增高时,MOS值有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就是提高采样点落在Ec/Io好区间的比例,降低采样点落在Ec/Io差区间的比例,即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通过对服务小区的基站进行天馈线优化,适当调节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可以使得无线网络覆盖更加合理,减少导频污染和覆盖盲区等问题,从而达到改善Ec/Io,提高当地无线网络覆盖,提高了MOS值,提升了用户感知度。

4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移动网络;开放教育;教学应用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网络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不仅能够与开放教育进行全面的结合,而且与时代背景相互结合进行全面的教育。但是在移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其依旧会面临诸多的难题,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未能做到全面的创新。所以,加强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程十分重要。

一、移动网络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开放教育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根据全国各地的开放教育形势发展的进程来看,开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连接多个校区,实现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是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网络教育相互融合,创建出多元素学习平台特点。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在以远程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开放教育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战略。学生们必须要领悟学习是个人的事,自己把握学习计划。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再进行不同的辅导,并及时回答学生们的疑问。

(二)现代移动网络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进入21世纪后,移动网络学习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已经习惯通过移动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据了解,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将移动学习以“M-Learning”来表示,我们国家则表述为“移动学习”。移动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移动数据设备,在网络的状态下随时随地的进行各自所需要的知识学习;是创建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新渠道。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移动网络学习的主要特点为学习信息量大、获取知识快、方便、个性化、内容丰富等等,移动学习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种方法,给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十分宽广的学习平台。在当今社会,这种学习方法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这也表明移动学习将会代表远程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现今,开放教育与移动网络教学开始相互融合,其教学效果良好,给予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启发。

二、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对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移动网络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并未树立网络教学的意识。其认为传统教学的方式更能够循序渐进,而且一些学校在移动网络教学的设施上也并不齐全。所以,在很多学校移动网络教学并未全面展开。即使在教学中的学校,很多老师也是临时学习,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其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二)学生在对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对于移动网络的学习十分感兴趣。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能够丰富知识阅历,提升学习成绩。而且很多学生对于移动网络的教学模式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在起步阶段其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移动网络教学的全面应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积极扩大和发展移动网络教学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

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就是将短信应用嵌入在以无线移动网络和教学支撑环境的环境下,使学生更好地与教务人员以及老师更好地交流。学生使用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完成的任务和作业,及时地交给老师,向老师请教。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支持的短信平台。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了解到位,并对学生的任务进行数据分析,对学生的能力有深刻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突破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1.教学组织功能的实现教师和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实现良好的教学资源的发放,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的测评,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在内的教学组织的功能。63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教学资源的分发:教师将讲课的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和重要的理论,到学校的学习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手机查收短信知晓,也可以用计算机查收,便于学生及时的学习。(2)教学效果测试:老师可以将问卷通过短信的方式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完试卷之后回复老师信息,这样有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3)在线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短信给老师,老师看到短信后可以回复,既可以手机回复,也可以用计算机回复,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及时的解决学生的问题。2.教务管理功能的实现教务管理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移动教辅———短信互动平台实现通知公告,机构管理,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功能。教务管理人员将相关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到短信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信息,便于每个任务的安排与效果及时反馈。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平台

移动网络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平台采用转换用具,将课件转换为适应不同型号手机,不同型号电脑的需要,手机课件占内存不大,观看方便,内容齐全,便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到网络平台上,供所有学生的下载和阅读。在转换文件的同时,文件的字体大小会适合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

(三)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移动网络学习模式的平台稳定之后,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平台上,需要良好精心的设计ppt,需要花费心思考虑学生的疑难问题,需要往平台上上传大量学习资料,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关心或者回复学生的问题,善于倾听并用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降低心理负担。同时,加强师生直接接触,并通过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弥合师生的感情隔阂。这对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于教育事业的一个大进步所作的贡献。1.创建学习小组教务管理人员将学校不同年级,年龄,专业的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其中学习优等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平均分布,让学生有一个互帮互助的环境,同时不会的问题可以发在群组进行讨论,同时也可以跟学习群组进行在线交流。2.设定用户权限学校的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站设定每个群组或者每个教师登陆官网的权限,并且学校的通告,只有拥有权限的人才能登录网站进行学习交流,群组的组长可以为自己的群组创建一个用户登录系统,每一个群组成员,都会在这个系统里设定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群组成员登陆自己的信息后才能与群组成员进行交流,同时修改密码和用户名也要在系统中进行。既保证了学习的环境氛围,同时给学生规避了风险,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知识。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方式,开创了网络学习方式的先河,让学生随时随地的了解学习情况,增加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同时增加学校的知识和设备的储备应用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及培养人才的途径都发生了变化。学校和教师也在不断学习,引进相关设备以及先进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移动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让学生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移动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作业,让学生用最大的兴趣去自主学习。

作者:于莹 单位:茂名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管理学部

参考文献:

[1]梁瑞仪.手机移动学习在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15-28.

[2]张豪锋,王春丽.基于RFID的移动学习资源推送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16-117.

第11篇

1RFSIM卡

RFSIM卡是一种双面智能卡(RFID卡和SIM卡)。是目前中国移动采用的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换的成本比较低,只需要将SIM卡更换为RFSIM卡,就可以在相应的POS机上进行消费。这种卡采用的是RFID技术,可实现中近距离无限通信,它通过更换手机SIM卡就可以实现通信,使用的频率是2.4G,通信距离可以在10-500cm之间进行自动调整,单项支持100M。RFID技术在同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但RFID作为一种新的识别技术,其“标记”功能已备受通信业者的注意。以NTTDoCoMo、SKT、诺基亚为首的一些通信业者都在考虑如何将RFID技术与传统的通信系统相融合,并且已取得了一些进展。RFID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3大部分组成。RFID技术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将准备发送的信息先进行编码后,再将编码后的信息加载到某一频率的载波信号上通过阅读器的天线向外发送。当电子标签进入到阅读器工作的有效区域并接收到信号后,有置于标签内的芯片点了对该信号进行调制、解码、解密等工作,然后在对信息中包含的请求、密码、权限等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如果为读命令,则控制逻辑电路从存储系统中读取需要的相关信息,并经过加密、编码、调制后通过标签内的天线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在进行解调、解码、解密,然后在传送到中央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如果为修改信息的写命令,则除了上述工程外,相关的控制逻辑还会通过引起内部电荷泵提升工作电压的方式来擦鞋EEPROM中的内容,但当判断出对应的密码和权限不符时,贼会返回错误提示信息。RFID与电信业的融合并非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其实质还在于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技术的发展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因此,电信运营商与传统行业领导者在融合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把传统产业的信息化需求与电信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相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RFID产业的发展前景。

2NFC卡

NFC卡适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采用的是双向的识别和连接,工作距离在20cm内。目前主要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银联采用这种手机支付的方式。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是在非接触式识别(RFID)和互联技术基层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标准,它填补了连接领域的空白。该项技术是由索尼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该项技术使得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空间工具之间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成为了现实。而且NFC提供了一种能让消费者更直观的查看相关交易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的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在SIM卡上集成NFC芯片,手机就能够实现小额支付和读取其它相应NFC设备或者标签上的信息,而且NFC可以达到简化整个认证与识别的过程,可以使得各个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访问更加的直接、安全和清楚。

3SIMpass卡

SIMpass是一种双界面卡,这种卡是握奇数据基于SIM卡的全新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是基于握奇成熟的双界面智能卡技术推出的新技术。这种卡可以实现各种非接触移动应用。SIMpass卡具有接触和非接触两个通讯界面。非接触界面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非接触移动支付、电子存折、PBOC借记/贷记以及其他各种非电信应用。接触界面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信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SIMpass还可以采用STK、SMS等方式,通过接触界面进行非现场的非电信应用,例如空中圈存等。握奇公司还开发出与SIMpass相匹配的MePay平台系统,作为移动支付的后台,可以有效地把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以及终端用户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移动支付体系。SIMpass所具有的优势是由于其通过SIM卡实现各种移动应用,成本低廉且部署方便。

二、手机支付业务商业模式

国外是手机支付业务主要有四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是以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运营商推动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发展。移动运营商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为手机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手机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账户中扣减,移动运营商完全享有手机支付业务带来的收益。这种模式的典型例子是日本移动运营商NTTDoCoMo推广的i-modeFelica手机电子钱包服务。用户事先将手机充值,之后就可以进行消费。手机钱包采用了索尼公司的IC芯片技术,用于存储个人确认信息、银行账号等数据,通过读卡器读取装有IC芯片的移动终端,完成诸如购买车票等一切支付行为。用户使用电子钱包进行交易时费用直接从用户的电子账户中扣除,整个支付过程无需金融机构参与。第二种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中,运营商只为银行提供通信通道,银行自建计费与认证系统,为用户提供手机支付业务。该模式是由银行主导,银行负责运营与手机银行相关的各类活动,该业务有基于用户身份鉴别模件卡(SIM卡)和SIM卡工具包(STK卡)两种方式,基于SIM卡的手机银行,即银行按照客户通过手机发送的短信指令,为客户办理查询、转账、汇款、捐款、消费、缴费等业务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基于STK卡的手机银行业务,银行需要用户将手机SIM卡换为STK卡,用户在于机上可以商接登录所在银行的账户,进行手机支付交易。

该模式产生的费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数据流量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二是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三是支付业务服务费用,由银行、运营商、支付商分成。该模式下,运营商的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主要是提供通信通道,由此,这种模式适合大部分运营商。但该模式要获得成功,首先需要银行能重视手机支付业务。第三种是以第三方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该模式中该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简称支付商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之外的经济实体,支付商通过银行、移动运营商、商户协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手机支付业务,并自己拓展用户和商户。该模式最成功的案例足瑞典的PayBox公司在欧洲推出的手机支付系统。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和运营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控制能力都很有限,主要责任和收益都在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因此,与第二种以银行为主的商业模式一样,这种商业模式也普遍适用各类运营商。第四种是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商业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商业模式最为普遍。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移动支付技术安全和信用管理领域强强联手,共同掘金手机支付市场。该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机支付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的优势能互补,有利用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其典型例子是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Expandia银行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公司在布拉格地区联合推出的、由德国捷德公司提供的SIM卡技术及安全系统。我国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中中国移动与国内发卡机构中国银联成立了合资公司——联动优势,负责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运营,包括商户的拓展和管理、与银行之间建立通道实现金融交易的功能,并成为用户、商户和银行三者的枢纽,负责整个业务的推广和宣传等。银行、商户都是通过支付平台与用户发生交易,从而中国移动通过联动优势间接控制了整个产业链。这种模式类似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但,但这里中国移动与银联合作而非银行,目的是通过银联与银行之间的紧密关系,问接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第二种是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商业模式。

中国联通自建的机支付管埋平台在整个支付的业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手机支付的、业务枢纽,所有的专业支付商自建支付平台接通手机支付管理平台。所有的手机支付发起(无论是用户主动还是支付商主动),均要通过联通手机支付管理平台能建立。联通通过对支付商和商户的统一管,实现了对手机支付通道的控制,但并不介入用户、支付商和银行之间涉及到金融支付的功能部分,保证了用户银行信息的安全。这种模式是支付商自主建设平台并接入银行,同一家银行可以同时接人多个支付商平台;支付商自主发展商户;联通手机支付管理平台通过对商户信息备案和商户统一代码管理,实现对商户的间接控制,进而对手机支付涉及的商晶进行控制,实现了商户和商品的灵活管胖,同时发挥了支付商和商户推广业务的丰动性。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WEB方式接人手机支付管理平台使用联通手机支付业务。银行支付商系统相连,负责用户银行卡的绑定和用户扣费的完成。

第12篇

1.1社交媒体的发展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

在移动网络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移动网络的信息能够及时推送、及时交互,手机游戏内容的丰富,手机支付平台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轻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生活在时尚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以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高质的移动信息资源传播,高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发展危机。在这样的移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优势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广泛的覆盖,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移动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的迅速融合,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实现模式。

1.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当今社会在快速地前进发展,人们的社交形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交形式会导致人们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如何应答这样的需求是移动社交媒体保持自身活力和动力的重要课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手机网民为5.27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了电脑,其中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率是40.7%。这些数据说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更为便捷的社交媒体一定会迅速取代较为传统的社交媒体,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谁能更持久地保持强大的动力和新鲜的活力,谁就能赢得用户,那么如何保持动力和活力是关键。实现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途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动力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融合社交媒体,其实是把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融入移动社交媒体,成为社交媒体最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媒体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内容,这样的融合不仅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源的问题,也可以把图书馆的用户直接转化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

2.1以双方合作共赢为融合发展的利益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双方的利益,共生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作为商业应用平台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关注的主要是市场赢利;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平台,其发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广泛传播,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务,双方之间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为了自身的发展双方都必须要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不断挖掘用户,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着眼点都在用户上,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连接,也就是双方融合共赢的利益基础。

2.2以双方资源有效结合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最理想的是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利用移动网络媒体最前沿的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利用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要实现这样的合作共赢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信息的分类管理。信息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形象和服务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展现出欢迎用户的服务姿态,赢得广大用户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类管理是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为基础的,对大量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类重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已经开发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务,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2.3规范法律范围内的著作权保护

第13篇

当前,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中,主要包含了三种制式,第一种是WCDMA制式,其是GSM升级后形成的;第二种制式是CDMA2000,是CDMA的升级制式;第三种是TD-SCDMA制式。其中,WCDMA制式在移动通信网络当中的应用效果最好,随着其网络的不断优化,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研发的专业优化软件,例如,CDMA、FOR以及FORGSM等,这些软件在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人工进行干预,而且,相关的价值经验数据明显有待完善。目前,4G通信会使我们可以更加自由自在的沟通信息,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4G通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应该是它具有比3G快得多的无线通信速度。3G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ps,而4G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Mbps至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高达100Mbps速度传输无线信息。在需要传送海量数据时,4G通信可以迅速完成,不需要用户长时间等待。为了取得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通信营运商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进通信网络的带宽。

二、移动通信网络更新、完善

当前,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管理过程当中,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网络的合理规划、数据的有效管理以及专题数据信息分析等。其中,性能分析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关键所在。

23.1移动通信网络的信息查询速度加强

移动通信网络中,为了能够确保海量信息需求状况下数据导入的高效性,提高同网管数据模板的协调性,查询时间最小的力度为十五分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查询速度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在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优化过程中,需要对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汇总时间不断降低,以便于提高系统的查询时间。通过对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对时间协调内容深入把握,从而找寻相关的优化方法。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扩展性,在移动通信网络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性能分析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以至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优化当中,要不断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度,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周边设备对通信系统的不必要影响。

2.2界面不断优化

在提升软件便捷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要通过优化界面的设置,来实现无线网络优化的目的。要不断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性能分析系统里面,出现设备不完整而造成异常问题产生的情况,例如所选取的查询条件顺序存在差异时,查询的结果出现不同。因此,为了优化这一问题,需要在进行软件构架设计的时候,通过严格、科学的检测,对这些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处理,以此来提升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2.3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覆盖率

当前,我国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服务时,小区的覆盖率多少是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当小区的覆盖率不能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相关单位需要对小区内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进行系统优化,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小区内用户的应用需要。在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分析人员首先要对小区内的通信系统数据信息以及需求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在确保各个小区能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系统内分系统的干扰度进行降低。无论是系统的建设时期,还是网络系统的优化时期,蜂窝覆盖预测都是不能够省略地,否则,将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全面掌握,进而影响到运营时段的客户服务质量以及系统的运营成本。如果系统的投入过多,供应的服务量会超出客户需求量,以至于导致系统的运营成本增加。如果投入过少,运营阶段就不能充分满足系统的服务需求,影响到整体的服务效果。因此,在实际的系统配置以及优化过程当中,要对系统的蜂窝覆盖进行全面、高效的预测,以便于更好地实现供需平衡以及系统的战略发展。

2.4室内信号分布系统合理设置、使用

在使用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时候,会存在掉话、没有信号等一些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质量问题,可以使用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来提升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对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例如:超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等,可以使用微蜂窝等技术,来加大对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络的覆盖和优化质量。

三、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方向

3.1目标实现全面化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过程中,确保网络的高性价比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其更是3G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所以,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前提就是要满足覆盖率以及容量需求,并且,在这些前提条件实现的基础上,对建设成本进行优化,以便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商的实际效益。尽管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在不断地优化中,但是,网络业务类型不统一以及网络技术要求偏高等问题仍是存在。因此,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系统的运营质量作为优化的重要方向。

3.2执行日常化

网络规划工作在网络发展高峰时段的发展重点是网络建设。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网络的运营质量提高了更多、更高的服务要求。为了更优质地满足运营商以及客户的服务需求,需要对网络进行不断优化,而且,优化工作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展现。其实,日常的优化工作主要体现于:网络日常维护工作的改进以及完善等。其中,提高用户的投诉处理效率以及提高性能指标的实用效果等都是日常优化的重要内容。网络优化的时间一定要做到及时,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掌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优化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

四、结论

第14篇

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我国移动大致经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模拟蜂窝通信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组网的方式,通过无线通道,实现终端和网络的连接。该技术主要盛行在上世界70-80年代;第二阶段是以美国CDMA等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盛行于80年代到21世纪之初。在该阶段开始出现漫游、呼叫转移等业务;第三阶段则主要为2G与3G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成为2.5G。第四阶段则主要是以现阶段的主流通信技术3G技术为代表,该技术其典型的特点在于在传输的效率上有着很大的提升。第五阶段则主要是4G技术,在3G的基础上形成以TD-LTE为代表的4G网络技术。

2移动通信传输网络面临的安全性风险

2.1网络自身的风险

在现代网络中,因为计算机软件或者是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导致计算机病毒和木马能够轻易的植入到网络当中,从而导致计算机当中的一些隐私或秘密被非授权的用户访问,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隐私泄露或者是财产的损失。同时,随着现代wifi等无线网络的发展,通过无线网络带来的非法的截取现象,更是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移动通信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机方面,也有很多的不发分子则利用手机的漏洞,或者是安装不法软件的方式,导致出现非法的访问和数据的篡改和删除。而面对应用最为广泛的3G网络通信技术,其不仅将面临IP网络问题,同时也面临IP技术问题。3G系统的IP其不仅包含着承载网络,同时也包含了业务网络。而IP的应用其不仅包括因特网、下载、邮件等应用,也有承载IP协议的移动通信系统控制信令和数据。未来针对3G网络运营商面对的主要的问题则是如何加强对3G网络的管理,并以此更好的保证3G网络系统在面临出现的不同安全问题,都要结合IP网络和其应用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制定出更加好的管理措施。

2.2网络外在的风险

针对移动通信网络外在的风险包括很多,而网络诈骗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影响用户安全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知,电脑技术也开始成为当前人们应用的主流。但是,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成为犯罪分子进行诈骗的工具,如现阶段出现的支付宝盗窃、网络电话诈骗等,都给人们对网络的应用蒙上了很深的阴影。同时,虚假购物网站、网上盗刷信誉同样让人们对网络出现不同的咒骂。因此,如何保障网络应用的安全,防止各种诈骗等问题的出现,也是移动通信安全性考虑的重点。

3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安全采取的措施

造成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包括以下的几种:第一,传输组网的结构以及设备不合理造成。通过大量的研究,移动通信在进行安装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一些长链型或者是星型,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当中,其安装古语复杂导致在网络的传输当中出现很大的混乱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网络传输的效率。因此,在对移动网络进行建设的初期,一定要对网络的整体布局和网线的架构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从而避免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的问题,以此更好的保障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使得人们对网络的结构能够一目了然,提高其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设备的选择方面,只顾及成本而忽视对设备质量的考虑,成为考虑设备使用的重要的因素。在对网络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同样的生产设备,避免不同的设备出现的不相容等情况的发生,从而给网络安全带来影响。第二,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移动通信设备遍布各地,从而使得不同地点都能使用移动网络。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因为气候的影响,给网络传输的效率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区域,存在不明的干扰信号,导致数据无法有效的传输。因此,对设备的保管必须选择正常的环境。第三,在通过外在的设备管理和组网结构后,还必须在统一的物理网络接入平台上构建各种基于业务的逻辑专网。因为在移动网络中,很多的安全对策还不能够有效的支撑其各种应用的核心业务。同时如果将安全措施都集中在流量的出口的地方,就会导致安全设备的性能出现很大的瓶颈。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通常采用搭建统一的根绝业务逻辑专网。该网络设置的地点的IP流“特征五元组(源地址、源端口、目的地址、目的端口、协议)”的基础上,同时还可以将其设置在接入点名/用户接入标识/主叫号码的上面。通过采用这种GTP或GRE的方式来剂型的传输,一直要到业务网络间的网关被解封了才会传输到业务网络。从而通过这种网络,清晰的知道每个数据其流动的方向和具备的特征。完成不同层次清晰明了的虚拟网路业务。如果完成了这样的情况就还可以实现:专门的逻辑网络形成安全的防御系统;在不同的方向和业务上做好网络安全的预防措施;根据业务扩展的方便灵活度的能力,更好更快地计算出业务流量的量和集中区域。第四,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加入“网络准入控制(NCA)”机制,从而实现对终端用户的认证。在移动通信网络当中,3G用户不仅是保护的对象,同时也是需要进行防范的对象。在面对数以千计的用户,如何做好保护,其实际是非常脆弱的。对此,为更好的保护3G网络,通常采用网络现在的方式,对终端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测,包括软件版本等,以此提高终端预防病毒的能力,如通过对杀毒软件的在线升级。一旦发现其中有异常,则立即进行隔离。

4结语

第15篇

1.什么是网络教育

过去的网络教育一般指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类似在线教育、远程课堂、网络培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校园网的逐步成形,在传统课堂中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也逐步归入网络教学的范畴中来。网络教育有基础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网络职业认证培训、网络教育服务、网络企业培训等多个类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有资源利用率高、不受时空拘束、教育管理自动化、教育模式丰富等诸多优势。在我国,高等网络教育群落正在逐步成型,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2.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

移动设备也被称为行动装置,比较典型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游戏机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移动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功能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功能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存储、记忆、获取和传播资源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移动设备将会出现更好的产品,并一定会有更加具有革命性的发展。

二、移动设备与网络教育的互惠互赢

1.移动设备的交互特点有利于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

当今移动设备平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多少种移动设备平台的存在,人机交互、注重用户体验的原则不会改变。如今,移动设备的触摸性、互动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一目了然的视图模式,简而易见的视图样式,方便快捷的操作手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愈加丰富的程序填充在移动设备中,成为了人机互动的枢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利用移动设备的这种特点,才能使网络教育获得了更好的互动平台,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人机互动使网络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原本生涩的教育因为加入了人的互动参与而变的有趣,这不仅对于基础的面向儿童的网络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也同样使高等网络教育摆脱了桎梏;其次,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进行展开,网络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程序载体来达到教化目的,丰富了网络教育的受众。不仅如此,网络教育的优秀资源也由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分享与传播。

2.移动设备的便利性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开展与传播

移动设备与之前的固定电子设备,如电视、台式电脑相比有更加良好的移动性、便利性,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不谋而合。移动设备基于强大的网络架构,加上当今移动产品的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取代陈旧的固定电子设备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阅读、学习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的开展突破了地域限制,支持了网络教育的传播,人们不再像以前需要在电脑前进行学习,更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游戏机在车上、地铁上进行学习。移动设备的便利也同时使得网络教育突破了人群的限制,人们不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参与到网络课堂中,只需抽出零星的空余时间也能完成学习,这样支持了更多人参与到网络教育当中来,也为更多希望学习却没有完整的时间的人提供了帮助。

3.网络教育的文化价值增加移动设备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