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保定地域文化;核心;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发展现状
2006年,保定市颁布了《保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的战略。在经历近十年的建设发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设立足如下几个方面: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推进创作发展,丰富艺术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红色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创造特色文化发展的配套环境。
根据《保定文化资源概览》的相关内容,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已经利用的文化资源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古都建设资源过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曲艺与工艺文化特色传承困难;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失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广场文化资源经济开发与文化传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国文化古城之一,拥有戏剧之乡、民间音乐之乡、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美称。同时,保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赵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战文化。同时,保定市古建虽以明清为主,但丰富的曲艺文化则覆盖更多的历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应该做到全面协调、一体性综合开发。从文化的传承来看,保定地域文化丰富广博,是燕赵文化的源流、载体,是红色文化的摇篮、支撑。对于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扬、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保定增强地域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传承的路径及对策
(一)构建特色文化符号。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资源情况,甄选具备保定地域特色、能够被受众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设计鲜明的特色文化符号,提升保定特色文化与城市形象的鲜明性。
(二)整合地域优势文化资源,深入保护性开发。保定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模式,必须注重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升文化资源开发高度,进行品牌开发的模式,配合现代化博物馆和会展等方式对短暂性、季节性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大力宣传,并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模式,将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联动。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并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创造力的必然选择。京文化体现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体现了沿海文化;保定则是直隶传统文化,且更为丰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与京津文化同根同脉,将具备延展性的文化资源作为支点和粘合剂,弥补保定文化产业的弱势地位,促进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培养保定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进而依托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来全面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文化空间规划与建设。
(四)全面构建地域文化建设的配套环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环境,尤其是政府必须增加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引导、扶持与保护,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等,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保定区域文化建设发展。
(五)提升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在本专题保定市居民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传途径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占31.30%;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占15.92%;加大资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宣传。围绕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制作特色文化宣传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宣传,着重强调保定的历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发展空间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国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内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强高校文化活动参与度,发挥大学生群体力量,促进大学生活动与社区文化活动联动,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动频率,实现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论文摘要:大学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先进文化,承载着弘扬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但随着商业文化的强势,在深刻转型的中国,泛娱乐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泛娱乐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建构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做到“五个依托”: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尤其是要依托学生党员的力量;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依托网络资源的力量;依托红色文化的力量;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娱乐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正常的娱乐无疑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需要娱乐来放松自己,娱乐就是可取的放松和调节方式之一。然而,在商业文化日益发达前提下,在网络的放大功能日益强化的刺激下,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凸显。
高等学校是培育先进文化的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可以说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它是通过孕育和营造各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的是在泛娱乐化冲击下,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不作特别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简称为校园文化建设。
一、泛娱乐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原来属于纯粹娱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元素开始向非娱乐领域的渗透和蔓延,使得非娱乐领域里的各种活动过程都带有娱乐化表征的一种现象。目前,虽然对“泛娱乐化”现象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是否赞同,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网络的作用下,“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客观、普遍的趋势。今天,“泛娱乐化”趋势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活动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共享全球娱乐资讯、参与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娱乐需求延伸到校园文化活动上,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困惑,引发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近年来娱乐文化不断对教育进行影响,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隐形德育作用正日益受到实质性的挑战,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商业气息浓厚,越来越具有娱乐的特征,原有的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开始逐渐淡化。甚至原本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使命的一些新闻媒体在娱乐风潮的冲击下,对于转型时期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关乎民生疾苦的主流话题却常常处于“边缘”的窘境中。[1]
二、建构中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必要性
尽管泛娱乐化趋势已成一定规模,但还是要坚持辨证地看待泛娱乐化现象和趋势。既要看到大学生娱乐需求自发延伸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又要看到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性和可借鉴性,因势利导,使满足学生娱乐需求与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内在统一。过于刻板、正统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叛逆情绪的产生。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引入娱乐元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因为归根到底,娱乐是一种感官的享受。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受到泛娱乐化冲击之下,要建构校园文化必须要有支撑。这建构中的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不仅事实上成为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本文特定的语境下,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既要认可娱乐方式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避免和防止泛娱乐化趋势的加重。尤其要注意各种反的社会思潮借娱乐之名,动摇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泛娱乐化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教育引导是无任何意义的。
三、建构中的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依托
1.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
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不仅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特色,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可以保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泛娱乐化影响最大的便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依托高校党建工作的力量,是抵制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抵制泛娱乐化趋势,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学生党员则是大学生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同“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一样,学生党员在大学校园里就是要代表着高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生党员的力量,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特别是把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大学生党员这个特殊身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高校党建工作指引下,学生党员必须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优创先”活动为契机,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从而使党员作用的发挥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促进作用。[2]
2.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
高校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在高等学校里,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内在的动力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老师一己之力就可以提供的,必须要全民皆师、全员育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学、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步调一致,统一思想,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无时无刻无地显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引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紧密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和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学校实际,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才能真正让校园文化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3.依托网络资源的力量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其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目前,全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亿,[3]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控制了舆论阵地。不仅泛娱乐化趋势经过互联网得到强化,而且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感很强,甚至平时的生活和感情交流都通过网络虚拟化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平台拓展到网络平台是时代的必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1年4月22日的首届学生工作论坛、2011年5月4日的“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初步展示了网络资源的力量。在这两场活动中,均采取了微博直播和微博墙互动,校新闻中心和学工处的微博直播队伍全程参与,微博墙上不断刷新着听众的微博内容,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活跃,效果极佳。
4.依托红色文化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振作、一个民族复兴,红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应和不能丢弃。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大学生接受传播和教育是必然的,但只通过简单的方式来接受红色革命洗礼。增长历史知识显然还不够。因为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红色文化也不例外。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与社会青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学生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认识较浅;而社会青年更为现实,贴近生活,较为成熟。[4]这实际上给高校德育工作者一个昭示,高校肩负着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它需要对社会文化的优劣进行鉴别,并用红色文化来引导青年学生。但仅仅在校园里唱红歌,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红色文化还不行,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在泛娱乐化冲击下,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西方大学精神中的精华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促使中国大学精神发扬光大。高校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在大力发展精英文化的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大学精神更富有时代性和全球性。要以宽容的态度允许迈向科学的道路中存在的种种失败,尊重校园中师生的个性差异,在鼓励多元化、全方位人才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予有独特专长的人以尊重和支持。但最重要的是,在“兼容并包”各种优秀文化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弘扬主旋律,从各个方面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控制力,在多元中形成共识,在差异中扩大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且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德育活动形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本身很难准确测量、考评,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影响是长远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明显地表现。因此,本文所提的几个依托仅仅是从个案出发,提出的一些观点与建议,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规律和做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立勤.泛娱乐化浪潮与主流价值观传播[J].中国记者,2007,(5):60-61.
[2]张漾滨.论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湖湘论坛,2009,(3):87-89.
一、活动宗旨
全面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推动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紧密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活动对象
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参考选题
1、调研报告:十以来老百姓民生方面幸福感提升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十以来我眼中的变化(某一方面)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大修订:白山黑水十四年-----寻访东北抗联
4、调研黑龙江省兴十四村,《暴风骤雨》小说原型:尚志市元宝村
5、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
6、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寻根之路,龙江丝路带实践行
7、从生产关系看黑龙江林权体制改革的意义
8、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9、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10、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11、关于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
12、平凡中的辉煌——身边的优秀老党员调查
13、关于所居住社区服务问题调查
14、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调查
15、关于大学生考证情况及成本效益调查
16、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满意度调查
17、关于农村留守人员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大学生网络阅读习惯调查
四、时间安排
申报阶段:7月20日至7月25日。
审批阶段:7月26日至7月30日。
实践阶段:7月31日至8月20日
总结阶段:8月20日至9月1日。
评比表彰:9月2日至9月10日。
五、活动要求与活动内容
1. 积极参与。各社会实践小组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社会实践题目,邀请带队教师、辅导员参与组织实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创新形式。围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确定实践主题和形式,力求通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思政课学习收获。
3. 注重总结。请认真组织、注重安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形成活动总结、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不同方式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