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教育科研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培养;素质教育
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净化、升华人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取材内容的广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当你翻开教材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无处不在。音乐教师巧妙设计构思,精心备课,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一堂课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去改变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热情的歌颂,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能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认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纷纷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经现代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甚至有些科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着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而且对音乐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音乐对其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才帮助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演奏时通过手指的灵活运用,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行锻炼,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同时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开阔音乐视野,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性格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格因素,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的情感,又表现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塑造人的心灵的作用,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心和力量。因此,我们要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让他们在自我参与的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养,而且通过耐心专注的训练技能技巧,培养他们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顽强个性,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情感品质和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对他们以后的事业和人生有很大帮助。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一)准确使用音乐教学术语
专业型教学语言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准确使用专业术语,是各行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基本体现,在音乐课堂上的专业型语言,更应该注重专业术语的使用。要是教师均使用生活化语言、俗称等代替专业术语,一方面体现不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音乐课就是唱歌”的片面印象,更不利于音乐人才的培养。例如生活化语言中将三声部称作“上面的”声部、“中间的”声部以及“下面的”声部,而专业术语应该叫“高、中、低声部”。
(二)发挥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广义上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音乐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艺术舞台,在舞台上肢体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要善于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舞台表现力和音乐艺术的美感[3]。肢体的伸展舒张均要与音乐节奏旋律相协调,与音乐不协调的肢体语言显得生硬,甚至“画蛇添足”,因此要用准确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三)善于运用诗化语言描述音乐作品
要善于运用诗歌般美妙的语言描绘音乐场景,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语言环境之中。如音乐作品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宁静的夜空,月光皎洁,江水缓缓的流淌,在月光下晶莹剔透,如何的月光,宛如缓缓流动的江水,化成美妙的雨滴倾洒在凤尾竹上,凤尾竹斑驳的影子在晚风中摇曳,向舞动的绿色精灵……”这样的描述一下子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意境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适当运用时代型网络语言,让音乐课堂接地气,传播正能量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语言正在逐步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环境,音乐课堂作为一个小的艺术传承和音乐教育平台,音乐教师也应该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后备人才和传播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为己任。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运用网络词汇沟通
恰当使用网络词汇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借助网络词汇更好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恰当的运用网络热词能使得授课与时俱进,比如用“给力”等词汇对学生进行表扬等。
(二)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发展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将音乐课堂巧妙地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自然体现社会面貌和时代气息,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
(三)使用健康、文明、积极的网络语言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使用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词汇,不能将具有骂人、歧视等负面意思的词汇带入课堂,不论那种语言,语言之美都以文明向上为最基本的前提。
三、重视语速语调
在课堂上,正确把握语速语调尤为重要,不恰当的语速让学生听课往往精神不振、一惊一乍或者昏昏欲睡。语速过快则让人不知所云,显得敷衍行事、照本宣科,语速过慢则显得有气无力、缺乏激情;语调过低学生难以听到或者打不起精神,语调过高则显得粗糙高亢,缺乏美感。因此,适当把握语速语调,是保证课堂语言美的重要方面,多快多高为宜,因人因环境而异,但总的原则是要符合教学课程的情景情节,强调重点时高亢、直述事实时平直、长串排比时明快、优雅安静时缓慢。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语言,往往给人以心旷神怡、心潮澎湃的感受,能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热爱。
四、结束语
一、以情激趣,打破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的认识误区。
教育离不开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喜闻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学原理认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
在音乐课上注重把音乐作品’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结合恰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培育情感。这是新课改下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表现,注重了’人的发展’;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音乐的机会,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
在《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RENMI》中,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问几位同学这节课有什么感受,都说:’很快乐,很轻松’,有的还说:’没有压力,这是我们上的最快乐的一堂音乐课’。情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以声传情,让声音感染学生,培育情感,享受音乐的美。
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无非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景、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语言优美,声声入耳。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音乐老师的发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准确,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的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天然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达到以声传情。
其次,规范范唱,以声动情。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教师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歌声中蕴含的情所打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就会带着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现音乐。
四、以情育人,在音乐情感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虽然早已为人们关注过,并在有些专著中作了章节性的阐述,但是,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其新颖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开拓意义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课题命名上的“科学”二字的定位,既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又赋予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定位,不仅体现了与一般方法论的区别,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学术追求。当这一主导动机通过研究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赋予专著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周密的系统安排,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的内容表述。例如作者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的六大基本原则虽然具有较多的学术共性,但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经过筛选重组运用于此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论,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颇具匠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无论是在选题的视角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成果内容上,都倾注着作者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执着追求,所以全书新意盎然,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内容翔实。在这部长达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本课题的意义任务、原则、过程到多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述,有简有繁,重点突出,将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环节的研讨上,很难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诸如本书把“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专门列为一节,从研究课题的确定、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做出结论,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过程。再如实验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者为数不多。而本书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不仅全面论述了实验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而且以较多的篇幅列举了实验研究的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理论的阐述。当然,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附录”篇幅过大,这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当我们以质疑的心态审视这六部分附件时,则感到它们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或是指导文件,或是成果目录,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和学习,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它们与“文本”融为一册,既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给实践的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实践的操作出发,在进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理论的归纳和升华,其研究成果必须回归到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则,否则它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不仅是音乐教育研究实践的理论提升,而且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论证。一些精彩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书各个章节,是实例,也是示例,既论证了相应方法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给读者实践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是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心和焦心的难题,应该说写不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将《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性地细致阐述,从论文的结构、格式到论文的选题、类型,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这些对于徘徊于音乐教育研究大门内外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其实用性必将转化为音乐教育科研的生产力。而这些侧重于应用性的章节的加入,也丰富和完整了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构建。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措施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1.思想认识滞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当前部分音乐教师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够,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理解狭隘,只是把音乐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成教学生唱唱歌、听听音乐的课堂,不懂得音乐教育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结构,一个劲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忽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传统教学的方法、手段短期内难以更新
《标准》要求音乐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
《标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范围难以界定,研究的过程不断变化,研究的问题也不受音乐单科知识的局限。这种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但是,长期的传统教学,也使音乐教师各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针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弹、学生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要想消除它带来的弊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科研中,音乐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撰写论文,都需要阅读大量资料、检索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研究、探讨,寻找新的对策,开拓新的思路,引发新的信息,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理性思考阶段。音乐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音乐教师没有能力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不会撰写论文,都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以上三点困惑,是从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谈及的。以下五点困惑,将从外部条件方面进行思考。
4.新课程、新教材与滞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的矛盾
实施新《标准》后,音乐教学中学科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了,音乐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也遇到了更多的难题。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融入音乐学科中。此外,新教材增设了课题研究,也牵涉到很多交叉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知识。但是,由于当前部分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模仿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较长的磨合期(通常需要两三年),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这就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改革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标准》实施的进程。
5.新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标准》强调探究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教学时间弹性很大。新《标准》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课堂教学气氛来组织教学。因而,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班级、不同班级以及不同课时的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偶然性都相对很大。有时,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非常热烈,学生讨论积极、情绪高涨,探究的问题不断呈现,这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样,机械的课堂固定时间与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凸显出来,并开始困扰新《标准》实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6.教学评价改革的难度大
新《标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评价要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为此,新《标准》强调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如档案袋评价法、专题评价法、测试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等。
7.课程资源的开发缓慢
为了使新《标准》顺利实施,充分发掘新教材的教学资源,完成《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就必须加大、加快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与速度。对新课程要求的教具、学具、设施进行配套,例如:为音乐教室配置彩电、音响、多媒体设施以及投影仪、钢琴、学生专用乐器等,配备音乐教学专用的计算机房、MIDI制作室、录音实验室、小型音乐厅,并有良好的校外音乐活动场所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比较大差异,因此艺术教育经费特别是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还非常有限,大量的资金需要学校自行筹集。目前,学校在办学经费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音乐教学设施还很难实现。
8.考试制度的改革短期难以突破
“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教育所追求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矛与盾的关系。显然,《标准》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不给考试制度“松绑”,《标准》就难以得到真正实施。现行的高考、中考招生体制已成为推进新《标准》实施的瓶颈。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如人意,学校的高考、中考升学率上不去,教师就会受到社会、家长甚至学生的多重指责,社会各界只片面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
二、改进措施
1.深化高师音乐院系的教育改革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职前教育阶段主要由高师音乐院系(或音乐学院音教系)承担,他们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然而,当前高师音乐院系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已严重制约了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尽快从培养“音乐家”的观念转变到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观念上来;尽快加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推进新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积极提高高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快推进高师音乐院系与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学院联合办学的步伐,以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
2.加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实施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形式多样、注重质量和实效”。但在当前,我国部分省市在音乐教师职后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多弊端:(1)培训过程没有体现实效性与针对性,没有把培训当作提高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和改进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演练场。(2)培训方式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法,仅仅局限于讲座式,使整个培训过程缺乏研究性特征。(3)培训周期短,大多数为二至三天。(4)培训结果大多没有进行考核或没有认真考核。(5)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受训的音乐教师回到原学校,教学理念和专业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因此,今后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应该考虑到把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培训中更多地运用讨论和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和阅读文献等方法,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3.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
《标准》的实施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课程资源,就会严重阻碍《标准》的实施。在《标准》实施的初期,所需要的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和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并能及时提供,这是《标准》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2)音乐教师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计划中来。
4.及时评价,稳步推进《标准》的实施
新《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部分音乐教师对新课程还不太适应,认为课程内容过难。另外,部分音乐教师反映工作量年年有增无减,教学负担日益加重。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就能迅速解决。因此,应该为《标准》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加强分析与指导。
5.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标准》的实施
对《标准》实施的推进是一个团体努力的过程,每一个角色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课程实施是地方和学校的事情。实际上,处于《标准》实施核心地位的音乐教师,他们更需要有课程设计者与管理者的指导,使其能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标准》及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就近邀请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研究《标准》的专家来学校指导、讲学,并同时发挥音乐教研员、音乐教师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要坚持多方人员参与、共同开展,从而促进《标准》的进一步实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陈华彬.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0-231.
[2]吴萌.课程改革的对策[J].人民教育,2002,6:31-34.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相聚北京,进行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和教学展示;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60余场绚丽多姿、各具民族特色的精彩音乐会进行展示和交流。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界的广大学者和教师架起一座通往国际音乐教育学术论坛的桥梁,传递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对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外音乐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具体方案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参会的各项宣传、组织工作,确保这届大会圆满成功。
附件: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
中国音乐学院
2009年7月15日
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一、大会主题
“和谐与世界的未来”
“和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理念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围绕“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一主题,与会者将就音乐教育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等相关领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二、大会主办单位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中国音乐学院(cCM)
三、大会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8月1日至6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 中国音乐学院
报到时间:2010年7月31日一8月1日
报到地点:中国音乐学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四、大会参会人员
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及校外、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音乐教师、研究生、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类音乐演出团体等。
五、大会形式
1 主题演讲(Keynote Speaker):会议邀请四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演讲时间各为1小时30分钟)。
2 教学展示(Class Teaching Demonstration):这是此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增添的一种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其内容为国内外小学、中学、大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为55分钟,过程包括讲课40分钟,互动和讨论15分钟。
3 论文宣读(Spoken Paper):大会期间,论文提交者有20-25分钟的时间,用以陈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可以使用PPT)。之后,有5分钟提问时间,演讲者给予回答。
4 论文海报(Posters):大会将提供单位为70cm×100cm尺寸的论文展示板,供论文海报入选者使用。论文海报提交者可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于会前设计展示版面(不超过4个版面),印制成中英文海报,在会议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5 工作坊(Workshop):这是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关于音乐教学实践的一种相互交流、互动形式,内容包括音乐教学法、合唱与指挥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等。每个工作坊的时间各为60分钟,过程包括教学简要介绍5分钟,现场教学45分钟,提问、交流和互动10分钟。
6 专题研讨会(Symposia),也称为“圆桌会议”: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宣读论文并进行研讨。此研讨会的主持人身份,需由参会者自己提出申请、提交研讨主题和论文并通过审核获得。其职责包括:提出会议研讨主题、确定研讨会参与者名单、组织参与者提交论文、组织论文宣读与讨论。
7 音乐会(Concert):包括室内与露天音乐会,分别在中午、傍晚或晚上进行,参会代表可以免费观看。
(以上七种会议形式均配有现场翻译,中国参会代表没有语言障碍。)
六、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
(一)会议注册与报到
1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
说明:
(1)港澳台地区的申请者可按照中国代表参会标准注册。
(2)中国代表参会的名额限定为2000名,如未能在规定注册时间内注册,将不得参加会议。但由于特殊情况只能在报到时现场注册的。需在原有费用的基础上增加200元人民币。
(3)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自理,会议可提供不同标准的住宿条件。
3 注册办法
(1)网上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按照网上提示注册交费。
(2)邮寄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或“中国音教网”、“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下载“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注册申请表”,填写后邮寄(注册费需汇款或转账)至下述联系地址:
(二)会员申请
1 根据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要求,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代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或个体会员代表;二是学生代表;三是非会员代表。不同类型的代表,应根据不同参会标准提交注册费,方可注册参会。
2 各类论文的提交者(含学生代表)、教案的入选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需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个体会员。凡不是该会个体会员者,需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入会手续,方可注册参会。
3 一般参会者,只需获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团体会员的资格。由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已经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为此,凡中方代表已经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者,可视为已经具有一般参会者资格;如果尚未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且欲参会者,又具有在职在岗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手续;或直接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以该会个体会员资格参会;或以非会员参会注册标准参会。
说明:
(1)凡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者,请登陆“中国音教网”(省略)。点击“学会专栏”,下载“会员登记表”,并按照表上要求填写。在大会注册时。连同终身会员费(2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照片(两寸照),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
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2)凡申请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个体会员者,请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按照网上提示填写申请表:或下载、填写“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个体会员申请表”(中英文)。在大会注册时,连同会员费(普通个体会员450元人民币;学生会员3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
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七、论文、教案提交 (一)论文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参加论文演讲、工作坊、论文海报展示、圆桌会议的参会代表,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论文摘要,及5000字以内的中文全文。请务必注明准备参加哪种会议形式(参见“大会会议形式”的2~6条)。
3 提交办法
论文一律采用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论文提交”,按照网上提示提交;或者下载并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发送至邮箱。
(二)教案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组委会推荐的参加教学展示的预选者,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摘要(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及5000字以内的完整教案(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和现场录制的教学光盘。大会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入选者在接到人选通知后,即可办理参加大会的相关手续。
3 提交办法
组委会推荐参加教学展示的教案一律采用邮寄和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和全文电子版由网上提交(见下列地址);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全文的纸质版一式2份(A4纸打印)和教案光盘邮寄至以下联系地址:
八、大会演出申请
1 申请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申请要求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作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会议主办国,可以安排20场音乐会。演出团体的组团方式可以省、市、学校、少年宫以及各类音乐团体等为单位。可以是专业演出团体,也可以是业余演出团体。节目内容、形式要求丰富多样,包括演唱(独唱、合唱)、演奏(独奏、合奏)、舞蹈、戏剧、杂技、武术等。具体要求如下:
(1)节目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音乐会演出时间长度在一个半小时以内。
(3)原则上演员人数不超过60人。
经专家评审后,组委会将于2009年11月通知入选单位,签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许可协议”。
3 申请办法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i0/chinese),参见“大会演出申请”,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申请表”,将整场音乐会节目单(包括节目时长)、节目录像(DVD或VCD格式)、演出团体简历(中英文)、艺术指导或指挥简介、该团以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会的录像(DVD,CD)及相应节目单,邮寄至下述联系地点:
4 相关要求
(1)演出人员无需交纳注册费,但是所有人员的差旅、食宿、演出环境的设计装饰、旅游等费用,需由各演出单位承担。组委会提供会议期间用车、场地、钢琴、简单的灯光音响设备。
(2)演出人员可以相互观摩,但不参加开幕宴会等活动。
九、会议程序
根据国际惯例,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七个委员会的专题研讨会,分别于7月25日至31日之间在北京等城市举行;第二阶体大会(含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十、重要说明
1 凡提交教学展示、论文宣读、工作坊、海报等参会形式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大会将组织国际评委进行评选,入选者在收到大会组委会有关人选通知后,方获得以各有关形式参会及演出的机会。未入选者,可作为一般参会者参会。
2 大会将出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秩序册(中英文)、论文集(英文摘要)、音乐会秩序册(中英文)及大会资料光盘(含大会秩序册、各类论文的英文全文、音乐会秩序册及各音乐会相关情况的英文介绍,以及相关图片、录像和录音),上述资料将在大会注册时发给全体正式代表。
3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所有入选者颁发人选证书。
4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全体正式代表颁发参会证书。
一、 从论文选题上看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⒌讲究行文规范、严谨并富有文采。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
开辟“学习与研究”论坛,本学期,我校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课题,如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引起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等方面,请学校学科带头人,围绕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教科室为各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分发各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首先我们努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理论素养。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广阔阅读理论书籍,吸取营养,并及时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分发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制度,每个课题组有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每两周一次),每位教师要写好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定期交流检查。
其次增强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积极组织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指导教师精心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再次,增强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本学期我们根据省电化教育馆、州教科所的安排,认真组织课题组人员到昆明参加课题开题培训班。外出参加听课学习活动,外出听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写好一份听课心得,并在课题组范围内组织学习讨论。
二、加强学校教科研科学管理,促进教科研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一)加强课题组自身建设
课题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上要求新成立的课题组人员要精心物色,成员结构合理,以形成合力;制度建设上要求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制度,以使课题组开展活动有章可循,本学期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学习制度(定期交流、检查)”、“教学观摩制度”等、“课题研究考核制度”。
(二)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这也是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学期每个课题组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期初交教科室),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每个实验课题的进度及实验情况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和论文心得写作。期初教科室将每个课题组的进度开展情况列成表格、宏观控制,确保每个课题组按计划进行活动。每个课题组都要定期召开课题组学习会议,记录好每次会议、研究、活动情况,收集好各类资料,并定期交流,并由副校长室、教科室检查。
(三)全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素质
1、教科室设“图书室导读”将各类教育教学书刊编目分类发给课题组成员,把握教改动态,一有好的文章或材料立即复印分发给教师。
2、学校行政人员、年级组长、教科室人员和课题组组长带头做好学习笔记,并组织带头写好学习笔记。
3、坚持每两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日”(学术沙龙);交流各自学习心得笔记和课题组开展情况(包括所遇困难),对某一研究个案深入探讨,或集体学习、观看影响资料,组织参观学习,用创新、形式各样的形式使理论、实践相结合。
三、重视新课题的开发,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系统化。
本学期,我校除了继续搞好已立项的各级课题研究外,我们又申报了《加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研究》、《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实验能力的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平台研究》、《让小学生在数学课里说起来的探讨》、《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软件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研究》七个市级课题以及市科技局三项费课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软件构建新型课堂模式的研究》、《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研究》。
同时我们又被云南省“三生教育”办公室推荐为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子课题研究单位。这样,我校的课题研究项目已经囊括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由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市科技局课题及校级课题层层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为了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井然有序、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我校教科室负责控制下的课题组与教导处组织下的教研组紧密结合,将教研组与课题组结合,通过具体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将主攻方向放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进行。
四、加强课题规范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真组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个课题组,对照学期计划,都开展了丰富、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课题组有一半老师上了课题研究课,课前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课中课题组教师集体听课,课后上课教师先谈设计思想,然后课题组教师中肯的评议,肯定优点,更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全体实验教师的发展。本学期,袁静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在武进区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获一等奖。
(二)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为了规范课题研究的操作,教科室认真地对学校每项课题进行学期评估,以促进每个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使教科研真正落到实处。本学期,我校出台了课题组教师考核办法,采用积分制的形式,对教师的学期教科研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本学期我校积极做好市级以上课题的中期评估工作,省级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顺利地通过了西双版纳州教育科研研究所的鉴定验收。**市科技局课题《小学音乐教育与我州原生态民族歌舞的融合研究》,通过了市科技局的中期评估并获得了好评。
五、积极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教科室和各课题组长、教研组长等组织指导好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并帮助修改整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评比,积极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
六、有关活动的开展
(一)开学初组织参加“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并有14名选手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二)组织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并有多位学生获奖,同时我校还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关键词:音乐教育;行动研究;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艺术教育
近年来,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已经被人们所重视,“自我更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源泉。教师除了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实践对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由此,行动研究诞生了。
行动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提倡实践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实地研究,在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将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凯米斯(Kemmis,1998),他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并且以自身作为研究焦点,兼任着“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教育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提倡音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对音乐学科发展与音乐教师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
一、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价值
1.行动研究将改善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助于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两者的界限造成许多研究理论由于“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盲人摸象”。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学科研究为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经历了从音乐教学法到音乐教学论的飞跃后,如今已从音乐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中脱离出来,成为依托于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对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音乐教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它们相互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揭示、说明和预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然而理论研究却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这是因为,通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员都是专家、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普遍理论素养较高,同时又具备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的充分保障,但毕竟由于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于常常用超乎音乐教育现象的理想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种书斋式研究形成的理论相对于更为复杂的音乐教育实践,无论是解释功能、批判功能还是预测功能都显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广大的音乐教师大多是借助自身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音乐教育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实践,这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扩展与改变是必要的,由音乐教师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将会为音乐教育理论注入新的话语,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动研究是促成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已逐渐受到“反思型教师”的挑战。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能够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对专业结构进行更新。他们关注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个性化”与“形态化”的感性特点,因此音乐学习与教授也离不开个体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的内涵是音乐学科的灵魂。音乐学科研究所涵盖的面甚广,无论是音乐艺术规律还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特点。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自身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全体或个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检验、调整、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在反思与总结中使自身的教学更趋向于合理,这对音乐教师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行动研究并不仅仅是经验总结,虽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获得的理论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但它是反映教师个人实践愿望的一种实践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然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专家的学术理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重构的方式进入教师个人的经验之中,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可见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导和鼓励行动研究能够使音乐教师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对促成音乐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范式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范式,美国学者温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对音乐教师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于:
1.提出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音乐教师关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资料等等。 转贴于
2.分析问题
音乐教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挖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音乐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教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音乐教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音乐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检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音乐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三、音乐教师行动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外控与自主
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说,现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策划或制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地位不尽人意,使许多音乐教师缺乏学科行动研究的热情,仅把教学工作定位于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行动研究;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艺术教育
近年来,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已经被人们所重视,“自我更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源泉。教师除了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实践对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由此,行动研究诞生了。
行动研究起源于3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提出的。他的理论核心是提倡实践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实地研究,在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将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凯米斯(Kemmis,1998),他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并且以自身作为研究焦点,兼任着“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教育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提倡音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对音乐学科发展与音乐教师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
一、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价值
1.行动研究将改善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助于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两者的界限造成许多研究理论由于“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盲人摸象”。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学科研究为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经历了从音乐教学法到音乐教学论的飞跃后,如今已从音乐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中脱离出来,成为依托于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对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和音乐教授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它们相互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揭示、说明和预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然而理论研究却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这是因为,通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员都是专家、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尽管他们普遍理论素养较高,同时又具备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的充分保障,但毕竟由于对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于常常用超乎音乐教育现象的理想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种书斋式研究形成的理论相对于更为复杂的音乐教育实践,无论是解释功能、批判功能还是预测功能都显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广大的音乐教师大多是借助自身的经验而不是理论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音乐教育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实践,这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扩展与改变是必要的,由音乐教师直接参与的行动研究将会为音乐教育理论注入新的话语,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行动研究是促成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已逐渐受到“反思型教师”的挑战。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思型教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能够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对专业结构进行更新。他们关注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与建构者。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个性化”与“形态化”的感性特点,因此音乐学习与教授也离不开个体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的内涵是音乐学科的灵魂。音乐学科研究所涵盖的面甚广,无论是音乐艺术规律还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特点。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自身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全体或个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检验、调整、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在反思与总结中使自身的教学更趋向于合理,这对音乐教师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行动研究并不仅仅是经验总结,虽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获得的理论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但它是反映教师个人实践愿望的一种实践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然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专家的学术理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重构的方式进入教师个人的经验之中,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可见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导和鼓励行动研究能够使音乐教师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对促成音乐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师行动研究的范式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范式,美国学者温特认为行动研究的关键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观察”、“反思”和“运用”。对音乐教师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于:
1.提出问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音乐教师关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资料等等。转2.分析问题
音乐教师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挖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音乐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教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结果有助于音乐教师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方案的可能效果后,音乐教师就着手试行某一个解决方案,并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地搜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检验假设,改进现状。在检验过程中,音乐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循环。
三、音乐教师行动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外控与自主
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说,现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策划或制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性和权威性。另外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地位不尽人意,使许多音乐教师缺乏学科行动研究的热情,仅把教学工作定位于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学;素质教育
近年来,围绕着音乐教育改革,学术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讨论,各种声音不时诉诸于各大电视台、电台、网站、期刊、杂志。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些讨论更多关注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而作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音乐教育,却或多或少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个被冷落的舞台。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笔者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一下高师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素质教育内涵浅析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素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人们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进行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们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尽管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着各种理解,但一般都认为,其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完善及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甚至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教育”的高度,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二、必要性
1.人才需求层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0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曾指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部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革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再继续强调基础的同时,着重创造思维、创造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激烈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众所周知,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掌握了人力资源,才可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必须要强调素质的全面性,重视个性、创造力、审美能力、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为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然。
2.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和任务层面。就办学目的而言,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为中小学提供师资,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由此可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其一是培养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者、素质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这要求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层面接受、认可素质教育,还必须要在理论层面对素质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强化理解。其二,高校音乐教师担负着音乐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任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素质教育改革的话题。因此,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改革是有很大帮助意义的。
3.音乐学科自身层面。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全面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之密切,如舟车之两轮。同时,音乐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在音乐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使之成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的人。”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能否顺利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取决于他们是否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切实意识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头脑中海充斥着很多封闭的、保守的、脱离时代的陈旧观念,使他们对一些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善于吸收、借鉴,严重阻碍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已势在必行。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因为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高师音乐课程中,除了必须开设的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以外,还可针对学校培养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一定数目的选修课,比如《钢琴的调律与维修》《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论文写作》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理论课、专业教法学课程。
3.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品格、观念、手段等基本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展现的载体和中介,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环节。结合目前各地高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主动探索式、被动接受式、参与体验式、情景感染式等。俗话说“教无定法”,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法的采用应以培养素质为基本前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位。上述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各地高校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可机械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一、新时期音乐教师应具备优良的职业风范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教师有优良的职业风范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要保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尽可能淡化功利思想,不计较物质享受,不迷恋于世俗浮华,不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一切以育人为上,以学生为本,把自己的知识、智慧、爱心等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要完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音乐教师必须搞好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优良的职业风范。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职业风范,时刻提醒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既是学生学业上的老师,又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新时期音乐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
新时期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地更新知识;不仅要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音乐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新的音乐信息与新的音乐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音乐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音乐知识积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的需要,适应新时期音乐课程的新要求。知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从教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在介绍音乐作品前,教师先要理解音乐作品,了解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音乐要素以及表现手法。假如哪个音乐教师在介绍音乐作品时讲不出发人深醒的艺术哲理,或者道不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对音乐史模糊不清,那么,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了。试想一下,一个语言缺乏风趣、幽默,眼神、表情、手势等都缺乏节奏感和音律美的人,他只会使音乐作品失去本身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三、新时期音乐教师应具备高超的音乐专业技能
1.歌唱技能。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重要的基本功,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的演唱是优秀的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充满激情的范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感,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对学生在歌唱中出现的音准、节奏、发声、咬字、情绪表达等问题,能及时发现并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要帮助并引导学生自信、大方、热情、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在歌唱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习惯与方法。
2.乐器演奏技能。乐器演奏技能也是音乐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音乐教学的首选辅助乐器是钢琴,因此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与基本的伴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调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地选择和编配伴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即兴伴奏能力,为创造性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服务。
3.识读乐谱的技能。识读乐谱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较为熟练地识读乐谱是对新时期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因此,在识读乐谱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识读乐谱与音乐审美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识读与运用乐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4.简单乐器教学技能。器乐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目前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乐器有竖笛、口琴、电子琴等。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音乐教师必须会奏会教一两件简单乐器,能编写简单的器乐练习曲及简单的多声部合奏曲(包括打击乐器合奏曲)。
5.合唱指挥技能。合唱指挥技能已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音乐技能之一。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的各种乐队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需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声音特点,掌握多声部教学的基本常识、排练方法以及简单合唱曲目的编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技能,以适应新时期的音乐教学的需要。
四、新时期音乐教师应具备精湛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法;改革
一、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相伴随,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招生规模、器材设备、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一个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600多所高校设有音乐艺术院系,有百余所高师院校设有音乐教育专业,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相继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这说明我国高师院校音乐系科已具备培养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的能力,为促进我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办学形式多样。为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育对师资的多方面要求,高师院校音乐系科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除了扩大招收全日制学生外,还增设函授专业、夜大学、成人音乐教育专业,开办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助教进修班、讲师研讨班,加快培养、培训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速度。
再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近年来,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针对专业适应面窄、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难以充分体现师范特色和缺乏灵活性、多样性、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等情况,积极进行探索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如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根据未来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欣赏、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
最后,科研工作稳步发展。许多从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改革、教学研究、介绍国外音乐教学信息等方面发表诸多文章。这些学术论文在指导教学、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招生数的增加和音乐教育专业点的增设,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也出现一些问题。
二、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科学理念,理顺管理体制
华中理工大学的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说过,科学研究天道,人文研究人道。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航。科学必须与人文交融,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便是天人合一。姜丹认为,要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校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把主体对象转向全体在校学生。姜丹指出,理顺管理体制是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已建立起成熟有效的音乐艺术教育管理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现设艺术教育中心,隶属人文学院,由学校主管艺术教育的副校长领导。其运行的实绩积极有效,为教育部及其他兄弟院校所推崇。其他高校也应联系实际,努力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权威高效的音乐艺术教育管理体制。
(二)改进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改进课程结构是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坚持艺术门类齐全、兼顾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积极建设准专业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思想,每一类课程要兼顾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实践、音乐美学三个层面。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探索由知识传授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教学。
(三)更新教育观念
音乐教育要提高教学水平,立足长远发展,音乐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教育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探索:
1、以兴趣培养为驱动力。在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就要使学生与音乐之间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以学生积极学习为前提,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兴趣教学的探索,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2、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被教者,学生始终是充当音乐活动开展的主角。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任何教学方式,怎么样的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的探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探究的主体则源自于学生,他受学生的启迪同时又服务于学生。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性。
3、音乐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允许他们在创造中大胆的尝试。同时教师还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指导和鼓励,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协作的方式,师生一道完成音乐的创作过程,丰富和教学内涵,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很好的锻炼,让学生在今后的音乐中善于创作,乐于创作。科学家贝弗里奇说:“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音乐所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创造力。
(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1、视听手段。视觉手段:幻灯、音像设备及资料;听觉手段:音响设备及资料。
2、计算机音乐技术手段,多媒体及课件:电脑音乐设备及软件。
(五)让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就是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进行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外在的声音美和内在的内容美、结构美,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它在启发人的内心美感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因此,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其它教育中去,充分利用美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
1.音乐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当我们聆听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我们领略到的绝不仅仅只是它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音,是通过这些因素激活我们心中美的情趣,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使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拼搏人生。所以,我们应该运用音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追求真、善、美,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音乐教育培养提高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使他们懂得单靠听流行歌曲是不能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的,必须加强高雅音乐的熏陶和鉴赏。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是提高审美素质的极好教材,欣赏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是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强化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要培养他们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交给他们一把打开通向音乐殿堂大门的钥匙。另外,教师还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作品是一般的,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完善不仅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开拓意识的领导者,更需要一批用知识武装头脑的教职人才。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民族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一环,为此音乐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整个系统的建设献计献策,使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工作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经验交流,教学管理上环环相扣,相辅相承,将我们的五千年的灿烂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冯绍秀 浅谈音乐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艺术。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2.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教育性,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这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2](P65) 但是,音乐教育除了应该实现其审美价值、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之外,是否还应该背负其它的什么责任呢?在此,我想说,在音乐教育中,不应只注重音乐,还应注重教育,它是音乐和教育的统一体,既背负着实现音乐本身价值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其教育性的责任。音乐教育从内涵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通过教育学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2) 通过音乐教育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在目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的现象,有的认为: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就必须舍弃其教育性,认为凡是与德育、智育有关的内容都应回避,绝口不提与此有关的话题,人为之要与德育、智育沾点边就会让音乐变得不纯粹,不够审美。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音乐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活动必须围绕音乐本身来开展,必须
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陈伟(1976 - ),男,福建古田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
在思想音乐本体价值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其他方面的价值,于是一些人就认为音乐教育只要以音乐为本,一些教师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这一理念,甚至是误解了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他们把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看成了两个对立面,因此无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的确,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但是,音乐教育强调其审美本质并不是要将其与英语的教育性分离,哈克博士曾说:“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仅仅为自身而有用的学科,例如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上将,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所以我们应不仅仅让音乐教育在满足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具备的所有合理的潜在好处充分的展示出来,而只一味强调以音乐为本而忽视和轻视音乐教育性的做法,无疑是将音乐教育推到了一个极端,从而使其与整个教育相脱离。
所以,音乐教育应是审美性与教育性相统一,这才是此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那么我们在真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呢?又有什么影响了审美性与教育性的有效结合呢?
一、教师自身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普及和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时代,更是强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合格所包含的内容已不再只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形式及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4](P92)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可以说师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师的师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继而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学生成长道路的正常发展。现在有些音乐教师就存在这种现象,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听听歌、唱唱歌,没什么事,在意识上并不重视音乐课,也导致了对学生的忽视,忽视自己言谈举止的规范。比如上课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感受不闻不问,另外有些教师还会嘲笑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些尖酸刻薄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你都不知道”等。殊不知这样的话语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让他们从此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如果是这样的音乐教师上课,可以说根本没有审美性可言,更谈不上教育性,所以,在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尤为重要。当然,教师的其他素质培养也同样重要,如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等。
二、教学理念的单一
现在的音乐教育不再是只唱几首歌曲、听听音乐而已,而是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热情的人,一个公正的人。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唱与听,也就是单一的注重音乐的审美性,这样往往导致了学生在上音乐课过程中另一个同样重要环节的缺失,那就是对学生情感、情操、人格教育的缺失,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唱与听的技巧,而且要在音乐艺术非为的熏陶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5](P92)
三、适合于学生作品的匮乏
校园歌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P65) 然而,现如今适合于学生的校园歌曲实在太少,更多的是时下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园,虽然在这些歌曲中有好的作品,但也不乏低俗的音乐,而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就将一些低俗的音乐不加选择地搬入音乐课堂,这样不仅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音乐教育,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流行歌曲充斥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而青少年中也普遍存在追星热和明星梦,但更重要的原因应是缺少好的校园歌曲,因为没有好的校园歌曲,就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那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也就无法实现,而现有的流行歌曲又不一定都具有教育性,有些甚至有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有一支好的、专业的青少年儿童歌曲创作队伍。
四、教学形式的单一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能够在一堂课中完全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学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这样学生也就感觉不到音乐的美,也就更没办法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继续延伸,从而达到其教育性了。如果教学过程过于花俏,这样的课看起来好像学生学得很有兴趣,但又往往忽略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我经常在听课的时候看到,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整节课都教学生做这个游戏,音乐还没听半段又要学生做另一个游戏,一节好好的音乐课上到最后让大家觉得是在上表演课,学生是上得很开心,但是对于音乐的理解很难说能谈得上,也就很难能谈得上其教育性,在这点上,我觉得一些教师应该把新课改理论好好理解一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别忘了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的核心和根本不能丢。
所以一切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各种教学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偏离了所要教授的内容的话,就会是音乐可变得面目全非。[6](P7)
课改已全面开展,但是还是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会不断显现,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明确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取解决的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不仅能体验到音乐的审美性,还能在音乐课堂上得到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音乐教育真正做到其审美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把我们的音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曾蓉萍. 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J]. 江西教育科研,2007,(2):17-18.
[2] 郭声健,殷瑛. 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对目前音乐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现象的批判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65-68.
[3]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 刘冬梅. 深入理解新教育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3.
[5] 耿国栋,耿国梁. 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J]. 山东教育,200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