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等职业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制教育;中职学生
一、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四大战略布局之一,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新型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而这些技工型人才大多出自于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其构成形式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律素质,使其自身意识到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重新定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中教育逐年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尴尬局面,大多中职院校几乎是无门槛入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中职生中有近一半(44.65%)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对学习有比较正确心理的学生约54%,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力较弱。[1]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院校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中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兼任,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法律知识无法讲透,法律要点不够精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即使学生产生法律相关的疑问,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有益的答复。因此,大多数学生开始不信任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并且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死记硬背,这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2]。
2.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热情
由于从小接受的是主科(数学、语文、英语)至上的教学理念,因此,对法制教育这一“副科”存有偏见。在大多数的学生眼里副课只是用来打发时间,凑学分的配菜,甚至有些人选择在副课上干私活,补睡眠。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制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课程内容只有广度,缺乏深度,教师只是针对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法制课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只知有法,不知用法。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法制课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学期,使法制教育缺少连续性与时效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中职学生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疏漏之处。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法制教育的宣传中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学校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主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成立校园法律咨询中心。与此同时,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编制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在校期间学生法制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记录在内,从校规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法制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校园秩序和中职学生的犯罪率。
(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第一,可以由校方组织开展法律学园活动。比如,分批次,分专业的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并循序渐进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科学合理安排法制教育课程。首先,可以划归到通识课程中,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期,而是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法律专业课,比如,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开设,广告法、合同法、经济法、商法等实用性强的部门法。在学习相关部门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到18岁,从心理学观点,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心理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们较同龄的孩子更早的步入社会,其多表现为:1.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2.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3.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4.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使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心理咨询可以对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辅助,是深层化、科学化的德育。”[3]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加强我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相信,在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朝着健康、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出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作者:率婷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丽春.中职生学习方式及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6):58-59.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讲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没有学生的配合都会成为一纸空谈,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必须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业务能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求教师要心系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替学生着想。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即使学生一开始不爱学习或者对老师的要求有抵触情绪,但慢慢的就会了解老师是真正为了他们好,就会接受老师的要求,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二、以胜任力为本位开展课程建设
胜任力本位课程,可理解为“基于胜任力的教育”或“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是一种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操与提高胜任力为一体的整体化课程理念和模式。胜任力课程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加强胜任力课程编排,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既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要综合运用适合于胜任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学习、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指导式教学、讲解—演示—指导—评价四步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创建胜任力本位课程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实践的、人文的、工作现场学习的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专业群的学习共同体;有开放的学习工具,技术、资源可供访问;能为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胜任力本位课程框架和内部计划;能够支持学习范围扩展及更多团体的国际化,包括面对面的和在线的方式。
(三)胜任力课程的改革要和专业改革相结合
以胜任力要求为依据,通过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群的建设,优化通用胜任力、系列专业胜任力和专业与岗位胜任力“三圈层”课程体系。明确本课程哪部分是培养通用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系列专业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专业与岗位胜任力的。
三、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
(一)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
教师在讲第一堂课时,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模拟电子技术的性质和任务、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方法及模拟电子技术相关职业的全面介绍,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把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内容分解成几大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都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每个项目又根据需要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在进行每个项目之前,教师要事先制定出项目要求,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并把每个项目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做简单介绍和讲解;之后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逐一完成每个任务,教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答疑;最后教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做进一步讲解,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并提交作品。通过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大胆设计、寻求突破的创新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应在设计开始前编好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准备好必要的文献资料。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做好选题、分题工作;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要不断优化设计题目。教师要根据题目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指导方法和重点。课程设计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教师采用启发方式,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四)搞好实习、实训
通过参观实习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实习要求,选好实习场所。实习前由指导教师制订出实习计划书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教育。实习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保密制度。学生要按时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教师要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建立“模拟电子技术”课外活动小组,经常举办一些和模拟电子技术有关的知识竞赛和模拟电子线路设计比赛,使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爱好、提升水平、增强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职业技能考试,使他们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挑选一些能力极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使这些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四、注重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革新教材、革新教学手段、革新考核制度,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到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进一步明确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核心能力。理论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二)教学过程注重定性分析
从工程思维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注重培养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方法。采用讨论式、讲练结合式、启发式、演示式、理论与实践穿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总结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窍门,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教材选择工作
每学期都要提前做好教材选择工作,不能长年使用一本教材,应及时更新教材,编写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型规划教材。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追踪新技术,增加新知识。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授课、网络教学及实验仿真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肢体语言与声光电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五)改革考核评估体系
考核评估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建立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文件符合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健全备课、辅导答疑、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考试阅卷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认真执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机制,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课程建设专题讨论会等教研活动。
关键词:中职学校;文化建设
一、引言
自2010年国家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中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现今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停留在被动完成任务的层面,缺乏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思考与行动。而文化无疑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活力的源泉。因此,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发展,并且对于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巨大作用。
二、重视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因解析
实践证明,任何建设成果要真正固化和积淀下来,并产生质的飞跃,只有到达文化层面,才能实现。学校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如何以文化建设的视角思考中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的。这既是客观要求,也是提升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凸显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1. 学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会出现在师生的思想、感情中。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教育性和选择性。学校真正的特色就体现在文化差异上。比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追求“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社会乐于用”的三乐文化,强调寓教于乐、寓工作于乐、寓培养人于乐的精神;而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则讲究“自强不息、德技立身”,突出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特色。总而言之,由于各校的历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一旦成为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其思想和情感中。笔者所在的深圳二职着力构建深圳最具幸福感的校园,致力于培养深圳最具孝心和爱心的学生,在这种氛围影响之下,校园中涌现了一批师生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优秀典型例子,教师头脑中没有三六九等的概念,学生也就懂得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处处维护学校。
2.学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能规范师生的行为。
夸美纽斯曾说过,“为建立规章制度而进行的斗争要比造几堵墙难得多……学校的安宁就在于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学校缺乏制度,就会杂乱无章、互相推诿;如果有执行良好的制度,学校办事就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文中提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而制度则能将其体现在外显行为当中。在笔者看来,只要把握住这两者,任何类型的学校文化都是可以生成和实现的。那么,如何寻找学校文化中的制度?这绝不在于个人的主观臆断,二是需要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中、教育活动中,甚至是日常沟通交往中实践、总结、提炼。
3.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
有些人也许认为,学校文化是高不可攀的虚渺事物,是存在于书本中、文献中、词典中的概念,在真实的学校中不会遇到它。笔者认为,事实绝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试想一下,当你走进任何一所学校,看到这所学校的建筑,穿过校舍的走廊,听到教师、学生们在教室里的交流,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的驰骋,这些都会让你对这所学校产生直观、质朴的感受,而且这种感觉无处不在,这就是学校文化。再回忆一下,当你在一所学校工作数年之后,这所学校就使你变成了勤快、果断的教育从业者,或是懒惰、拖沓的教书匠;就使你变成了友好、合群的集体成员,或是消极、孤独的个体,这也是学校文化。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内化了生活方式、支配了日常行为,它并不遥远,并不飘渺,因为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常规教学、研究事务之中。
三、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1.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办学思想上。
“学校文化”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却并不深刻,杨全印、赵中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学校文化的“疲态”完全是因为“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核心的东西, 就很容易在改革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笔者认为,办学思想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一所中职学校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师生关系上,它更体现在办学思想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制度文化和教与学的过程均出自于办学思想,可见,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旨在使师生均能享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在这种理念指引之下,成功施行了校部二级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内动力,也造就了一批在不同领域卓有成就的学生,使师生都在各自的平台上找到了实现幸福的方法。
2.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学生观、师生观上。
笔者坚持,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而学校领导者则对教师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在学校里,教师必须肩负起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学识、强健体魄、增加他们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通常,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苛,这与教师自身的教育经历有关,对于职业院校尤其如此。但这种严苛一般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规章制度的依附上,这是因为,在一些教师看来这就是对学生全部的“爱”。而作为对学生生命体最基本的关怀和给予却成了学生的奢望,他们的需要、兴趣、情感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于是,厌倦、自卑、失落、紧张、压抑、憎恨这些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却逐渐在他们的心中生成。对于学生,除了在知识掌握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外,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近学生,走进学生,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并努力使他们成为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创造者。
3.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课程、教学上。
课程、教学与学校文化本就是息息相关的。“课程,就是文化的反映……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就在于理解学校文化的最重要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组织和相互影响的。”举例来说,校本课程就是一种整合学校文化生成课程资源的典型。校本课程的设计既能够突出教育性,又与校园环境相协调,成为学校得天独厚的文化景观。校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机整合而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在继承学校传统、弘扬学校精神、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打造幸福课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将目标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过渡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将课堂有三声(即掌声、笑声、辩声)、三动(即身动、心动、思动)和三量(即信息量、训练量、思考量)作为评价指标,使上课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让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乐园。
4.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后勤、管理上。
后勤作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产生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发挥、是否能发挥学校文化的陶冶力、辐射力和推动力,也是极为关键的。笔者认为,应通过创新之路,创建后勤、管理的巨大影响作用,这对于促进稳定、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创建品牌、扩大影响、发挥优势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中职学校文化既是学校的名片,又是学校的内涵,是其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和原点,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中职学校文化,需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将学校文化深深植根于职业教育的沃土上,充分运用示范校建设的广袤平台和历史机遇,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激励功能、制约功能、教育功能、选择功能和创造功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以课程为载体、以后勤为保障,在办学实践中实现文化育人和文化强校。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10〕9号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
[2]任钟书.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杨全印,赵中建. 我们是这样研究学校文化的[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因素虽然不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数据有限,本论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1.1 政策法规因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为配套的格局。很多条纹已经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领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纳入到政策法规之内,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损者无法维权,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2 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加认可传统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孩子便没有前途和希望。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认识有所片面和狭隘,中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教育,而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公众认为学习差,这也带来公众对这部分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否定,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宁愿找关系让孩子继续传统教育,也不远让孩子去读职业教育。
1.3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积极互动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将培养出的人才输送的工作岗位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考学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会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环节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能将两者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要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便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好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企业认可,职业教育开设怎样的专业和课程未能了解到市场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后,直到确实需要人才时,才从社会中寻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做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已经不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予以调整或撤销,对内容重复的政策法规予以整合,通过不断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水平。
2.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来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强校企互动,科学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送入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也要考虑到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也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技术性人才。通过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使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学校中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J].新华文摘,2007(6).
[3]沈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郑蓉芳.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发〔2012〕119号)和有关政策规定,现将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受理申报范围
省教育厅所设的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受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含实验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和评审。
在省教育厅以外设立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按相应的评审权受理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评审工作。
二、评审政策
中等职业学校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执行《关于印发广东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通知》(粤人职〔1999〕27号);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执行《关于印发广东省中等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通知》(粤人职〔1999〕24号)。学历、资历条件执行《关于深化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粤人发〔2003〕178号)、《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粤人发〔2005〕177号)、《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7〕197号)。职称外语条件执行《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2007〕120号),并根据原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37号)和粤人发〔2007〕120号文有关规定,2001年广东省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单不作为职称外语条件的有效依据。计算机条件执行《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更新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发〔2010〕176号)。继续教育条件执行《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
各地各学校的申报评审工作,要按照国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严格执行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提高申报和评审质量,并逐步实现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
三、对职称申报若干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问题。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要按照《关于印发<广东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粤人职〔1998〕15号)要求,组建考核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单位申请认定初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进行考核认定,通过人员按资格审批权限报省直主管部门或市、县人事职改部门确认,颁发省人社厅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省教育厅直属中等职业学校的考核认定工作小组成员名单须报我厅人事处备案,考核认定通过人员报我厅人事处确认。
(二)关于教师资格问题。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申报评审或认定讲师、高级讲师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层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已申请但当年还未获得批准的申报人员,可先提交申报材料,并由学校出具相关证明。如申报人员申请的教师资格在当年各评委会学科组评审前获得通过(以广东省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查询结果为准),可作为有效资格对待,否则申报材料不予上会评审。学校引进、特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暂未办理教师资格的,由学校出具证明,可申报或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三)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有关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学习。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取得现资格以来每年都应有参加继续教育的记录,2011年参加的继续教育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四)关于论文代表作送审的要求。申报中等职业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人员须提交两篇代表作(论文或论著)。申报人将两篇代表作复印一式两份分别装入2个材料袋提交(每个材料袋装2份不同论文,不再退还),代表作原件与其他申报材料装入主材料袋提交。不按规定要求提交论文代表作送审的,一律按代表作不合格处理。
(五)关于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的系列及专业的要求。申报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系列和专业,严格按照资格条件中有关“在职在岗”的规定。对不符合在职在岗要求的不予受理。已与学校签订了聘约(协约),实行了聘任管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符合我省资格条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在现工作单位申报评审相应档次的专业技术资格。
申报人填写送评学科组名称时应严格按照我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高评委下设学科组名称规范填写,所申报的专业技术资格名称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教职成〔2010〕4号)中所列专业名称填写。
(六)关于缴交社保凭证的要求。申报教学、实验系列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其缴交社保的凭证,可由学校统一到相应社保部门开具。
四、工作要求
(一)申报人应真实准确报送材料并提供相应证明。
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和省的职称政策,对照相应资格条件和申报评审办法的规定,真实、客观、完整填报相关表格,并对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作出承诺。申报人同时须提供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任教课程及课时、科研项目(课题)、论文(论著、教材)以及年度考核、担任班主任、本人实践及指导学生实习、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承担公开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情况出具的有效证明。未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将视为无效材料。申报人所填报的各类表格之间相同的内容应当一致,不得漏填、涂改、造假。申报人在取得现资格期间,如有违规违纪、学术不端等行为,必须在申报表的工作负面情况说明栏如实填写,不填写但经查实存在的,将视为故意隐瞒、弄虚作假行为。
有关申报表格及填报要求可在我厅网站“通知公告”栏下载(附件1—1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申报人应分别填报不同的《申报表》与《推荐表》(附件2—5)。我厅不接收不按规范提交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推荐表》)。申报时间截止后,我厅将不再接收申报人及有关单位补充的任何材料。
(二)各单位应认真做好申报人材料的审核及公示工作。
1.各单位(学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整理申报材料,并指定专人对申报人提交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特别要做好对申报人学历、资历、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论文(著)、课时数、年度考核、获奖证明、本人实践及指导学生实习、担任班主任、承担公开课、听课评课等材料的审核工作,确保申报人所提交材料的完整、真实、准确。凡提交的复印件须经单位审核人审查原件,核实后在复印件上签写“与原件相符”字样,并签署审核人姓名和加盖单位公章。
2.各单位(学校)要本着对申报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申报人在师德表现、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并将评价意见完整填写到《申报表》、《推荐表》相应的栏目中。各学校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师德不端“一票否决”原则;要高度重视对申报教学系列教师获现资格以来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或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取得的成果均可作为教师本人的教学业绩,坚持把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效评价。单位的推荐意见要客观准确反映申报人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推荐意见不能过于简单。
3.各单位(学校)应按规定要求及时将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关材料(特别是申报人的《申报表》、《推荐表》)、单位的投诉受理部门及电话,同时在单位显著位置或网站张榜公示。不便于张榜公示的申报材料,应统一、有序放置在会议室等场所对校内开放,以备查验。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受理投诉主要由单位人事(职称)部门负责,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公示结束后,由单位(学校)纪检(监察)或人事部门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附件11)上如实加具意见并加盖公章,连同申报材料一并报送。各地、各校可统一报送本地、本校所有申报人员的评前公示情况。公示期间凡经查实存在弄虚作假或有其它违规行为的申报材料一律不得报送,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对举报问题一时难以核实的,应如实注明,先行报送,但不得停止核查,核查结果应及时报送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对没有评前公示情况的申报人材料,我厅不予受理。
(三)各单位应做好申报人材料报送工作。从今年起,各地的申报材料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集中报送,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单独报送。地级以上市教育局负责本地区中职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含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学校)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的报送工作,要安排专人对每一位申报者的材料逐份、逐项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凡不符合资格条件要求或材料不齐全的,不得报送。经严格审核符合要求的材料,应及时送同级人社部门审核、盖章。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应将申报材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教育厅直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申报材料由我厅人事处审核。
(四)省教育厅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对各地各校报送的申报材料组织初审。初审主要对申报材料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申报材料经初审通过后方为正式受理。我厅按正式受理数通知各地或各校交纳相关评审费用。对经审核不符合申报条件、申报程序或不属于本评委会受理范围的申报材料,按原报送渠道退回,同时书面告知申报人,当年不再受理该申报人的申报材料。
五、评审收费标准
评审收费标准按省人事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2007〕35号)执行。即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每人780元(含论文鉴定费200元,教师进修学校申报人员不用缴纳论文鉴定费),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每人450元。各地各校在报送材料被正式受理后,凭我厅师资管理处开具的接受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的有关凭证到我厅办公室财务室领取缴费通知单缴纳有关费用。
六、报送材料时间
请各地各校务必于9月17日至28日期间(节假日除外)将申报材料送达我厅师资管理处(省教育厅大院内高校教师住宅楼502房),逾期不予受理。工作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本通知附件不随文下发,各单位和个人可在我厅网站()“通知公告栏”下载本通知、申报所需填报的表格及有关说明。申报人填报表格时不得随意调整表格格式。
附件:
1.送评材料目录表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表
4.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
5.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表
6.送专家鉴定代表作申请表
7.证书、证明材料表
8.业绩、成果材料表
9.申报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录入表
10.学科组名称
一、稿件内容
本刊特稿:国内外职教领域重大活动的深度报道、国家及各地区职教发展状况专题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析、专家访谈等。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职教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其他重要选题研究综述等。
高职专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高职的选题研究等。
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中职的选题研究等。
师资培养: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职教教师成长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其他有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选题研究等。
职教管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经营等)、管理理念与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其他有关管理问题的探讨研究等。
职业咨询:职业分析与职业指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其他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专家透视等。
基础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问题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相关领域微观问题研究、问题争鸣与讨论及个人主张。
经验交流:具体经验做法介绍与体会交流。
实验实训: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训练方法研究与探讨。
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
海外职业教育: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措施方法、特点特色、发展趋势、相关案例等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职业教育史料: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二、稿件要求
内容字数: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论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加评论,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键词:论文应有3~6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应简练、准确。
章节体例:文内章节层次标题应简练、明确。一级标题不编号,黑体居中,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分别以汉语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不编号,用楷体放在相应的文字段首,题末不加标点符号,正文空两字格接排;四级标题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标题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层次较少,标题可跳级使用。
专用符号:来稿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术语、数字、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地名和术语需译成中文,并符合国家标准;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要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必须明显准确。
图表格式:文中插图与表格放在相应正文之后,分别按出现次序顺次编号。插图的序号、标题及注释居中放置在图的下方;表格的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个图或表时,图题或表题只标注“图”或“表”而不标序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正文注释: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正文内顺次编号,并将注释号①、②、③等标在相应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顺次编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作者须注明民族。
基金项目:属于基金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全称和编号,名称和编号必须真实准确。
投稿请登录我刊网站省略或发电子邮件至;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全称、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1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64-03
中等职业教育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旨在为社会培养一线的熟练技术操作者。这些一线技术操作者培养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密不可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越高,培养的学生越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成为一线劳动者的学生就能为产业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个体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坚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严要求,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要有效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含金量,提高这一职业的社会威望,增加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感[1],必须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将从入职前师资队伍的培养、入职时准入状况、职后各主体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以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门化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中职教育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招生数原则上不少于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一,但是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达不到四分之一。职业技术院校师范类招收比例过低这一现状,势必会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供给的不协调趋势。职业技术院校师范类生源一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职毕业生,在升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所接受专业学习的课程又大多是按普通教育学科设计,专业性实践相对不足或与时展脱节,难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要求。[2]
(二)入职门槛较低给建立高水平中职教师队伍带来挑战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属性较低,没有医生、律师那样高的准入机制,加上中职学校教师缺乏,体现在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经过简单的教育培训就可到学校入职,甚至当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时,文化课教师临时代替。由于多年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在不少地区存在客观难度。
(三)在职培训和实践条件不充分导致中职教师发展受限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方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在现实教学中,企业与学校合作程度相当低,难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场地。现阶段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大多是理论性的,未能提供看、练、做的足够条件和机会,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会造成在专业知识上,中等职业学校任课教师不熟悉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缺乏职业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职业背景进行授课。同时,中职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为国家和地方培训管理部门硬性要求的培训,这种教师培训覆盖率较低,质量参差不齐。
(四)中职教师学习能力总体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能否快速及时地掌握更新的产业知识与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应在产业知识更新时及时为学生提供便利。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主要和生源差有关,还有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守旧不肯改变。很多教师也会出现其他职业所出现的问题,如职业倦怠、疏于与工作伙伴交流提高等。教师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知识的动态变化,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其“职业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是围绕学生的成长的,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政府、企业、家长、学生都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解各个部分的不足之处,以寻求改进的办法,才可以使教师自身有实力进行有效的教学,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一)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提高教师入职和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确定了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对教师成长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应不断地深化具体对中职教育教师的要求的标准,为学校提供参考,在源头上就提高教师的质量,同时政府应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福利水平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同时,政府应当极力的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如制定相关制度硬性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对扶持职业教育的企业的税收进行一定的减免,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为教育提供实践场地,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获取更多实践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更新技术技能知识,了解该产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
(二)改善学校发展空间,构建教师教科研训的发展机制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活的第一场所,学校直接管理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最大。学校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教师队伍提升质量。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高校专家、企业的技能专家和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高等院校充分了解如果学生进行深造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的技能专家能够为我们提供最新的产业技能知识,深化教师原有的技能知识,扩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多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分析教学状况,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做课题、学论文,争取达到理论创新,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只有多渠道为教师提供成长的空间,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和能力
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系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的推动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有评价才会有反思,反思才会找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包括岗位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以便与将来的工作岗位顺利接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其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构建要求多主体的参与,包括接受课堂知识的学生、该专业及相近专业教师、相关企业实践专家、高职与该课程衔接的专业教师等。既有理论辅导,又有实践指导;既有将来学生从事工作岗位的标准要求,又有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对教学的要求,还有本专业及相关教师对教学的分析。这样,教师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到改进的地方,获得成长。
(四)加强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与最终目的地。教师应该积极地去企业学习,与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沟通,通过视频、图像等手段记录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不断了解该行业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再培训,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可以理解技术工人的学习、心理等状态,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打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使之与企业产业发展的实时动态紧密相连,只有了解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过程,才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以胜任所要从事的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将企业、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多条发展路径,将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 饭店业适用人才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关系密切。入世后旅游饭店业高速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全面进行职业分析,深化旅游教育改革,为饭店业提供适用型人才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饭店业面临着竞争加剧、人才缺乏的现状,目前的饭店业急需大量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技术性人才的旅游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全面分析饭店业发展趋势,了解饭店业人力资源需求现状,明确培养目标。
一、明确饭店业人才的特点
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饭店业提供人才、适才,首先要明确饭店的人才特点。
(1)职业特点。饭店业的职业岗位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专业性的职业,又有半专业性的职业,还有非专业性的职业,如:厨师、调酒师、工程师、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等属于专业性职业;点菜员、楼层值班员、领班、主管等属于半专业性的职业;而房务员、传菜员、行李员、PA等则属于非专业性职业。对此有所明确,我们才能因需施教。
(2)学历特点。饭店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才构成是金字塔式的,以中等学历人才(中专、中职、高中)为基础,以高职学历人才为中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顶端(比例较小)。在饭店这种面对面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工作环境中,人才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适用即可。
(3)素质特点。饭店业人才素质从总体上说,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经验型、复合型,这些特点和其他行业不同,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动手强于动嘴,经验重于理论,技能优于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饭店人才的职业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饭店人才需求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学校与饭店业人才需求接轨
当前,对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的旅游职业学校应该进行反思,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强与行业的沟通,灵活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1)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旅游职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硬”技能的培养,比如重视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等,但是比较缺乏对学生“软”能力的教育,如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职业道德与共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正是这些“软”能力,被饭店管理者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一般工作技能和服务操作技能,作为一种基础技能,并非是饭店管理者任用人才的首选。
(2)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目前,有些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大而不当,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既有旅行社课程、饭店课程,还有其他相关旅游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旅游业的需求相去甚远,而学生普遍的反映就是学得只是凤毛麟角,专业学下来学不到什么知识,即使是饭店专业,课程设置也需要作大的调整,更要有突破性的改变。
在国外,无论是在洛桑旅馆学校还是设有饭店专业的其他院校均有实习厨房,烹饪课在饭店管理专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我们国家有几个饭店专业的职校设有实习厨房让学生进行操作呢?这不仅仅是设施设备的欠缺,而是教育理念的落后,课程体系的差距。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的是技术性、操作性人才,那么在课程设计中就要加大操作的比重,从而很好地锻炼学生地动手操作能力。全国重点职校: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茶艺室等,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从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使得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排名桂林市其他职校的前列。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校培养技术性饭店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高星级酒店的管理严格而规范,因此职校应该选择一些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比如到北京、上海、广东的国内高星级酒店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论与实践地机会,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从而能够迅速担当起旅游饭店所要赋予他们地重担。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沟通信息,了解饭店最新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这也是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的重要一环。洛桑旅馆学校就规定,专业教师每三年内,必须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而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派旅游服务教师到酒店挂职,深入基层学习。另外,旅游职业教育学校还应注重为饭店进行短期的职业岗位培训和相关的成人教育,提高饭店业现有人才素质,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兴碧.职业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文江,王文君,梁玉社.面向21实际旅游管理人才地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
[3]沈忠红.旅游职业教育与饭店职业能力需求比较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0-001
会计是一门与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学科,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十多家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上无完善体制,导致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评审体系等等各个方面,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制订和实施适合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措施,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上无特殊政策,导致职称评定激励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职称评定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然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尚无特殊政策,依然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在现行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从而导致我国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普遍存在“能讲不能做”现象。
3.“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上无独特之处,导致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起步时间短、底子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基本建设上,从而使得教师福利待遇始终停留在一个低水平,这不能不视为人才难留的一个客观原因,据笔者所知,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并没有在待遇上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独特之处。只有在提高福利待遇的基础上,才可能留住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否则,劳燕分飞,很难保证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施行针对性的激励
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国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利用认证制度,可以调动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以便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双师型”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2.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中,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对近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在外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先考虑实行内部政策。
3.提供优厚待遇,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职教师中,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优先聘任,两年内还未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不予聘任。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当年度未参与实践教学的不予评先评优,另外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将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型”素质。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取较高名次的,学校应予以重奖。
4.以政策制度为导向,促使“双师型”教师获得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
政策和制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基础。以我校为例,在所有会计专业教师中,仅仅有会计证的教师比例占12%,初级会计师占61%,中级会计师占27%,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有鉴于此,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以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我国中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设计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中职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有机进行结合,才能更好的去激励教师,发挥教师更大的潜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本文是参与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南通市职业学校为例》成果,课题编号为:XHZZ2015051
参考文献:
[1]董桂玲,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生存病态与诊断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针时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质量现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发展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的、熟练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如所招学生大部分思想素质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情绪、心理等多方面出现更多的不可替换性。叛逆、任性、依赖、冲动、我行我素、厌学、早恋、嫉妒等行为,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抓好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在校情况,着眼未来,从职业规划、专业建设、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追踪。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增强学生与他人文往的能力,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教会学生熟练的掌握一两门技术,使之走向社会拥有谋生的方式。但中职学校在抓好技能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技能,而缺乏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这个人的技能也只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针对目前少数学生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教育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施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定期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
中职学校应该开展哪些第二课堂活动呢?我们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如学生在课堂上爱小声说话,上课画画、练字.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等等。既然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甚至放在课堂上做,我们何不在第二课堂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聘请专业的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培训呢?
学生上课爱小声说话,说明他们有交流的欲望。那么我们何不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口才班”,把说话做为一门艺术和技能来培养.教学生说话,说好话,不说废话。同时,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上课在画画、练字,我们在第二课堂开设美术书法兴趣班,由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指导绘画的基本功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绘画技巧。同时,由书法老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认识祖国的书法艺术,掌握书法技巧,将来走向社会更多一门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针时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质量现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发展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的、熟练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如所招学生大部分思想素质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情绪、心理等多方面出现更多的不可替换性。叛逆、任性、依赖、冲动、我行我素、厌学、早恋、嫉妒等行为,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抓好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在校情况,着眼未来,从职业规划、专业建设、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追踪。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增强学生与他人文往的能力,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教会学生熟练的掌握一两门技术,使之走向社会拥有谋生的方式。但中职学校在抓好技能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技能,而缺乏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这个人的技能也只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针对目前少数学生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教育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施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定期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
中职学校应该开展哪些第二课堂活动呢?我们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如学生在课堂上爱小声说话,上课画画、练字.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等等。既然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甚至放在课堂上做,我们何不在第二课堂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聘请专业的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培训呢?
学生上课爱小声说话,说明他们有交流的欲望。那么我们何不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口才班”,把说话做为一门艺术和技能来培养.教学生说话,说好话,不说废话。同时,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上课在画画、练字,我们在第二课堂开设美术书法兴趣班,由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指导绘画的基本功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绘画技巧。同时,由书法老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认识祖国的书法艺术,掌握书法技巧,将来走向社会更多一门技能。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1、改变社会观念。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劳动力大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意识逐渐强化,认为只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人才。再者,社会的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只有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才不得已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人才的概念应涵盖面更广。因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岗位上作出一定成绩的人都应该成为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成才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因为文化成绩较差而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有没有可塑性?可不可以培养成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它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每一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和因此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型,一类是形象思维型。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普通中学的教育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了普通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形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智力落后,因为其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优势领域不在于此。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完全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认清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3、注重综合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是从简单的从业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的原则,让接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还涌现了大批新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领域。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落后的产业技术必定要被淘汰。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要加强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些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能,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的方法的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接受创新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潜力。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技能实习、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等几方面进行。
1.优化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种繁多,如机械专业就达到30多种。下面以机械专业为例,谈谈课程的设计。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包括①文化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课;④技能实习课;⑤选修课。文化基础课不要设置太多,“本着低重心,宽基础。”的原则,围绕专业而教,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要大胆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够用再延伸。”的原则,适当删减繁杂深奥的内容。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相互渗透。专业课应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和技能实习同步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起来。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能,理论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必须强化技能实习,加大技能实习的课时,还应落到实处。选修课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卫生环保等。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及时引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如ug、pro/e和mastcam等。
2.优化教学环节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应提倡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尽量将书本教学改为课堂实践教学,老师将实际中的问题或零部件放到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观察边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图课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时,可以结合学生实习中加工的零件和图纸,进行测绘和读图训练。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模具、夹具和装配图的测绘。学生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技能得到拓展,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在教学手段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构筑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训练系统,如实验室、模拟教室和机床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3.改革考核办法
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职业教育就没有这个约束,学生注重的是技能学习,毕业后面对的是择业,不是升学。完全可以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考核。目前,理论课采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方法与普通教育差异不大,学校又对及格率,优秀率提出过高要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比值设为5:5,平时成绩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去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可采用过程式考试和作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内容分成几个阶段,学习完相应的过程,再完成必要的过程作业即为合格。另外,还可以将学科分成几个部分,要熟记硬背的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法,拓展性知识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方法;体现动手能力的部分尽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部分,采用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内容在学科中所占比重,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值。总之,不论用何种考核方法,都要以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中心,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考核。尽量使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耽误的学生在应用教育中脱颖而出。
4.加强道德教育
这里所说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德育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等职业技术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于思想不成熟,逆反心理强,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有些同学在普通中学因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歧视,自暴自弃,养成了散漫,上课坐不住的坏习惯。经常发生打架斗殴、通宵上网的现象。这不仅对身心健康不利,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利。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课,举行各种知识讲座,经常开展技能比赛、学科竞赛、班级美化、校园艺术活动和球赛等。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技术能力为导向,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衔接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38-02
近些年,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也稳步提升。基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不断被充实到企事业单位,增强了用人单位竞争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可以看出,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日益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增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适应现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只能进行简单的机加工,日益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中等教育人才只有继续接受规范系统的职业高等教育培训,才能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综合型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所以,加快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决策,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使然。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实践“中国梦”理想,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经济腾飞、科技创新、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理顺思路,分析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知上的差异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基于中等教育的人才已日益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很多未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再教育培训,造成了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断层,缺乏有效衔接。已服务于社会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受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动力,忽视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向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企事业单位为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也忽视鼓励、发展本单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向高等职业技术综合型人才的转型。
(二)招生衔接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生(职高、中专、技校)参加每年的高考入学。其中对口中职招生的指标限定在5%以内,政策上的限制,以及高职院校以文化知识为主的招生考试,造成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去了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特别是有些技能水平较高的中职毕业生因文化水平的差异进不了高职院校的门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中高职招生生源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专业对口衔接的问题
从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等19类321个专业。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大类为18个,少于中等职业学校。许多高职专业未设置基于中职对口或相关的专业,许多中职毕业生不得不择业,或转换专业进入高职学校,专业对口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四)教学课程与教学理念衔接的问题
中职教育侧重点在于专业技能培养,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基础。受制于自身职业文化素质,中职毕业生一是难以适应高职文化理论学习,二是定向思维,缺乏高职生的创新型拓展思维。中职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内容缺乏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有些与高职阶段学习内容简单重复,还有些已跟不上现代科学创新技术发展要求。
三、开拓创新,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一)适应区域产业需要,统筹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与需求,政府加以引导,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构,促进中高职管理交流协作,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以服务经济为先导,以提升个人职业素质为根本,通过试点,逐步推广,加强中高职衔接人才教育,明确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综合型人才。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中高职教育围绕的侧重点不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要求必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依靠行业和企业需求,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有效衔接。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为提升,仅仅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快创新中高职专业教材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
(三)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视,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系统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兴趣,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做好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理论与技能有效衔接,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接受再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试行弹性学习制度,中职阶段学过的课程,允许学生分阶段自主学习,实行学分制,通过测试转换成高职阶段的学分,按阶段灵活组合学习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展人才成长途径
改革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入学考试,对于单独面向中职对口招生的,调整考试科目,适当降低理论文化成绩分值,提高专业技能测评分值,逐步增加每年招生比例,比例建议为当年中职毕业生35%-50%左右。对口教育的“3+2”模式转变思路,在理论考试入学的同时,通过坚持以能力为核心,坚持评价模式改革,允许一定比例优秀中职毕业生通过公开专业直接选拔充实到高等职业院校中。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应中高职衔接具体政策,拓宽职业人才成长途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学习与系统培训,鼓励教师苦练基本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掌握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考核评估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激励先进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帮助落后学生加强实现自我提高,鼓励专业或学科带头人做好“传、帮、带”,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校企合作
政府、院校及相关行业应充分认识中高职衔接重要性,增加投入,统筹运用专项资金,围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支持并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衔接。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相关的职业教育。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不断加强合作,制定中高职衔接改革规划,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计划大纲的制订与教材编写,鉴定题库开发与更新,以及试点中高职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进修培训,予以经费支持。
总之,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不断加强与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2] 刘迎春,郁春兰.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6.
关键词:单片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835-02
单片机技术课程是近几年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流行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分为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电路设计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单片机技术课程主要是对各种单片机小系统或小项目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介绍。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在获取电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开发自己的大脑,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片机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其内容基本概念多, 涉及的元器件多, 比较抽象。对于我们原本文化基础比较差,而且教学资源紧张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入门学习不是问题,感到困难的是学好它、并能学以致用。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们如果不能静下心来究其因,不能群力寻找问题对策,不与时俱进,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单片机课程抽象难懂、枯燥无味,老师们也会越来越感到教学上的累,甚至出现老师厌教的情绪,因此我们应在教这门课程前,认真解析单片机技术教材,解析教学方法,解析学习对象,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谈几点大家关心的关键性问题的看法,以供同行作为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看看为什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开单片机技术这门课程?单片机机技术课程,现在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头开始兴起,它已渐渐成为极为熟悉的一门电子电工专业类课程,它以电子技术作为硬件支撑,以汇编程序或C程序作为软件主体。之所以中职开设专门课程,从用途上讲,是因为目前,单片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哪个领域没有单片机的足迹。军事、工业、民用生活电子等方面,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此外,根据相关部门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单片机从业人员只有几十万,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单片机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片机的从业人员将更为抢手,这样就会给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带来更新的、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此外,单片机的学习、开发与应用还能开发学生的大脑,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耐心度和细心度,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就可以告诉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专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我们看看中职学生学单片机到底难在哪里?中职学生学习单片机面临的难题主要有这么一些方面:第一,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初中调皮且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基本上都是中考落榜生。好生源先被当地一中录取,然后就是二中,三中,四中,这些统统录完之后,只剩下不读书,调皮难管的生源。而单片机课程和PLC技术一样,都是难学的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基础,反应要快,要肯吃苦。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确实不读书的,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小学或初中水平,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就感了,有的甚至半途而废,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单片机困难的问题。第二,单片机是集硬件使用与软件编程为一体的学科, 很多人想脱离硬件而妄想用软件来控制硬件,这是不可能的,此外,真正学懂它,要求熟悉计算机的操作,除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外,还要能掌握诸如Keil软件、Protel软件等专业软件的使用;要求熟悉电路原理,熟练掌握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常用集成电路等的使用,熟悉放大、开关、振荡等典型电路的使用;要求熟悉硬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能熟练掌握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能熟练使用电烙铁等工具制作电路板;一定的现场调试能力;具备有一定的编写、调试程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资料搜索、阅读能力,通常要求能够直接看懂外文资料。等等,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不难看出,这样的要求,绝不是职业中学的学生能达到的,事实上,本科生也达不到,即便是把上述要求中的熟悉、熟练等词汇换成“了解”、“初步掌握”等词汇,也不是容易达到的目标。
其三,中职学生学单片机的误区在哪里?中职学生学单片机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错误认识。第一个,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正确树立学习单片机目的,他们认为学习单片机就是学习编写程序,硬件电路就不管了。我们可以先看看单片机开发流程,首先是了解单片机系统的要求,然后是根据要求完成系统电路设计,然后按功能在电脑上通过编译软件完成程序代码的编写,将生成的HEX文件烧入到单片机里面去,验证调试完成整个开发与实验。从流程上,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单片机技术不管是编写程序,编写程序只是单片机系统开发的一个部分,而且真正搞开发的人就知道,单片机技术开发真正难的地方在硬件电路设计,软件其次。我们在校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在开发板或实验装置上进行,硬件电路不需要我们设计,只需要我们了解怎么用,单片机怎么去控制硬件电路就可以了。所以,这才导致学生以为学习单片机就是学习编程,然后学习时就只管怎么去把书本上的指令和常用、通用程序背下来,并认为把这些东西记得了就等于学好了单片机。第二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没有掌握软件编程的技巧,没有真正了解单片机内部资源,没有真正理解单片机硬件电路的接口与控制原理,没有真正了解编程语言指令,没有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没有考虑程序结构的优化,等等。也正因为没有不熟悉,所以才没有掌握这些技能,导致大部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编程纯粹只知道生搬硬套,不会举一反三,稍微复杂的程序就编写不出来。第三个错误的认识就是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单片机,只需要完成上课时间的学习,动手只局限在实验实践课,其实这个就是大错误,单片机入门不难,难就难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我们实际当中从事单片机技术的话,绝不是停留在做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系统。因此,学习时间不仅是上课的时间,学生必须要有大把时间放在课外学习,而且,学生们应该利用一切资源,不仅是老师教的,网络上的视频教程,好列子,好项目都要去学习,去利用,尝试去做比学习上还难的系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停留在老师教一步,学生走一步的进度上。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实验实践课,学生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程序敲到编程软件里,然后生成HEX文件,并按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板上的连线就做完实验了。在做实验时,要多想想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并把程序根据自己的思想去修改,再编译,然后仿真,这个步骤要反复操作,这样才能达到学习单片机的好效果,也能让学生收获到好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其四,现行中职单片机教学上存在哪些问题?这几年,我走访了一些学校,与一些学生做了访谈,也与教单片机的老师进行了业务和教学交流,发现,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上出现了这么一些问题,总结如下:第一,教学方法不科学、呆板,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都是先讲单片机的结构,接着讲指令,再讲编程,老师讲的枯燥,学生学得累;第二,还没有非常科学的中职单片机教材,很多教材结构不合理;第三,实验实训条件缺乏,远不及高职本科院校,有的学校只有理论教学,条件稍微好点的就是几套开发板,即使是条件优越的也只有一两台综合实训装置,很少做到一人一台或是两人一组。第四,有的学校开展单片机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竞赛,每年市省竞赛需要,所以才开课,我们应该知道竞赛的意义,不是为了竞赛而学习,而是通过竞赛增加学生的积极性。第五,兄弟学校的老师缺乏交流,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当然,老师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第六就是很多老师不能教学相长,很多老师吃的都是老本,学术水平没有提高,也没参加培训,导致教的东西很多自己都不精通,所以教学经常含糊不清,甚至教出很多错误的东西。等等。
最后,中职单片机课程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如何进行教学?我觉得首先要确立单片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是,学生在掌握单片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将这个平台应用到他们将来触到的领域,并能直接创造财富。其次,我觉得要研究好的教学方法,要把电子老师尤其是教这门课的老师组织起来,集思广益,探讨新的、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借鉴现在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再次,可以编写好的教材,很多老师都学习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理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实践的好机会,深入研究这个方法,用心去编写一本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开放实验室,让感兴趣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投入到单片机学习里面。最后我还认为,单片机学习,我们各个兄弟学校在教学器材上除了购买单片机实训装置,单片机开发板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做一些实用性强的单片机小系统电路板。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与研制更好的单片机实验实训平台,采用成熟的技术,而且所工作的领域也必须是经过验证有可能可以成功的领域,真正让单片机学习走进生活生产,进一步解决学习单片机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在中职有关专业开设单片机课程需谨慎,需深思熟虑,也只有我们老师足够重视,才能让中职单片机课程走向实用,开设才能有意义。本人愿与同行一起探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单片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当前中职单片机课程教学体系,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学提.职校生学单片机的几个误区分析[J].电子报,2009.
[关键词]素质教育 考试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50-0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发展,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密切相连。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考试不仅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方式,也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考试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作为教育活动的必要环节,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核,而是主张科学地看待和实施包括考试考核在内的教育评价,通过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不断丰富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目前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冷静审视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考试现状,不难发现考试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行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引导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而这种考试是以获取合格分或高分为终极目的,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问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知识。
2、考试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评,忽视能力的评估
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等。传统考试方式只考了学生的记忆力、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这样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热衷猜题套题,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习惯,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去甚远,所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能力低、素质差,“高分低能”、“低分低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竞争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考试制度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观念也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考试内容教材化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的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命题,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指定的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试题只注重考核书本中记忆性的知识,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事实上,有许多知识在实践中更容易记忆和学习。让学生在考前看笔记、背教材,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读得乏味,更不能培养探索进取和创新的意识。
4、受长期的传统习惯束缚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以一张试卷为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单元化的考试方法对教师来说,省力、省时、简单、易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图轻松、少麻烦、维持现状的习惯。
5、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不同考试形式侧重点不同,应用范围有别。如开卷考试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项目的测试;操作考试一般应用于实验技能方面的测定;口试可不受文字限制,学生能运用新学的知识抒发见解,展现才能。但现行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6、考试信息的反馈管理不完善
每个学期,学校按惯例组织考试、阅卷评分、试卷和考试结果分析、学生成绩归档,整个教学过程就算结束了。由于教师阅卷只看重分数,学生考试也只看重分数,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试卷和考试结果分析都不重视。结果,许多学业考试只是给出一个成绩就万事大吉,而考试结果的分析并没有反馈给学生,导致考试根本没有发挥的监测和反馈作用。
三、考试评价改革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实践
1、采用多种形式,突出职教特色
为了突出考试方式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考试不仅只限于闭卷笔试,具体考试方式还包括闭卷、开卷、讨论答辩、口试、文献综述、小论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等。每种考试方式各有特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职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
2、考试内容科学化
科学的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双重考核,应加大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比重,减少死记题份量。试题内容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重在考查素质、能力、觉悟、创新实践,把课外本学科相关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纳入考查范围。试题形式上,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意识,让其更多地去感悟、总结、体验,学会发散、思辨、创新和实践。具体到命题上,多一些主观题、一题多解题、综合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之类的题,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使学生有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评价实行多元化
改变那种仅以一张试卷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把一次性评价变为多次连续评价。重视平时学习的检测,加大平时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使考试融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平时提问讨论的内容、习题和作业都可以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4、建立考试信息反馈制度
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考试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分析考试结果,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对策,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