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本思想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研究数学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是逻辑性强、抽象度高,小学生不易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呢?
一、在讲能被2、5、3整除的数时,第一节课先讲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接下的第二节课要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两节课要讲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在思维上存在着一段跳跃。因为第一节课学生们注意和观察的是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学有什么特征,而第二节课则变成了观察一个数的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特征。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开始就例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疑虑:“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否也能被3整除呢?”因此这节课的开始时,教师就应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并举出例子,得出结论,打消学生们头脑中的这个疑虑。
如:看下面个位是0、3、6、9的两组数。
(附图{图})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
上述的结论,学生们会很自然接受的,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结论的获得是用了一个数学中很常用的重要证明方法——举反例的证明方法。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这种方法点拨给学生,指出:“要证明一个结论是不是成立时,只要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结论不正确即可。”这种方法叫做举反例的证明方法。这样,举反例的证明方法就会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深深地留下了印象。
二、计算:1/2+1/4+1/8+1/16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一道分数连加法的计算题,计算过程如下:
1/2+1/4+1/8+1/16=8/16+4/16+2/16+1/16=(8+4+2+1)/16=15/16
然而,这道题的本意并不在此,其目的是要寻求一种简便的算法。如(图一),用一正方形表示单位“1”,这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图形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会得出:
1/2+1/4+1/8+1/16=1-1/16=15/16
至此,本题的目的已经达到,但学生们还没有得到此题的精髓,也就是题中所包含着什么样的规律,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们渗透和点拨出来。
实质上,此题是求数列:
1/2,1/4,1/8……1/2[n]……的前几项和问题,其前几项的和是S[,n]=1-1/2[n]=(2[n]-1)/2[n]
由于学生没有极限的思想,不理解无穷的概念,因此,字母“n”的意义无法给他们讲解清楚。但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把上述极限思想渗透给学生。如在上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下列几题:
1.计算1/2+1/4+1/8+1/16+1/32
2.计算1/2+1/4+1/8+1/16+1/32+1/64
3.计算1/2+1/4+1/8+1/16+1/32+1/64+1/128
观察图形,使用前面例题的简便算法,学生们会很快算出结果。
1/2+1/4+1/8+1/16+1/32=1-1/32=31/32
1/2+1/4+1/8+1/16+1/32+1/64=1-1/64=63/64
1/2+1/4+1/8+1/16+1/32+1/64+1/128=1-1/128=127/128
这时,教师再继续让学生计算1/2+1/4+1/8+1/16+……+1/512
如果学生能很快得出结果是:1-1/512=511/512这就说明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列的概念。此时教师将前面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如果以分子是1,分母是前一个加数的分母的2倍的规律,再继续加下去,不论再加什么数,结果总是得:1-最后一个加数。并且其结果总是不超过1。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
(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总体认识
通过对上述不同学者研究观点的综合分析,个人认为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矛盾的出现。第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整体上来看,整体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水平是相对较高的,这就会与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比较明显的差距,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个人的部分利益,同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不吻合,这就是矛盾产生的源头,因此,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也需要从这方面入手。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来看,一个完整有效的教育过程,应该包含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和实际阶段问题三个阶段。
通过这三个阶段,使得教育者的教育目标任务需求和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达到较高水平的满足。从现代人本主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精神需求,照顾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探索能够适应和满足大多数受教者的教育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
2重新探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宇文所安 “三级阶段论” 解蔽 柏拉图 孔子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所著《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是一部专供在美国大学里学习中文的学生使用的教材,通过阅读中文版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适合西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论,而且也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正如徐志啸的《的比较诗学价值》所述:“概括地看,《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材料选择、英语翻译和理论阐释三个方面体现了它的长处和价值,而尤以第三方面取胜。”[1]
本书第一章“早期文本”中第一段引文是《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对此,史冬冬在《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为例》提到:“这是国内学者和中国文论选本、文论批评史很少引证和分析的一段话,而宇文所安将它作为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足见他分析视角的独特和他对这段话的重视。”[2]作者认为,孔子这段话提出了若干假定,而本文将围绕这些基本假定,阐述作者提出的“三级阶段论”(triadic sequence of stages)[3]思想。
一.宇文所安“三级阶段论”思想
讨论“三级阶段论”前,我们需要详细阐述引文中体现的三个假设。
(一)“首先,有两种真实,一在内,一在外:虽然对外在真实的观察有可能导致对内在真实的误解(存在隐藏的可能)。”[4]
1.柏拉图的观点
“Alêtheia”这个希腊词在英语中被译为“disclosedness”,中文译为“解蔽”或“真理”,这是柏拉图关注的中心:“认为世界的外表是欺骗性的,绝对的真理隐藏在欺骗性的外表之下。”[5]是“Becoming”(变化)和“Being”(存在)的对立(译者在此处注明:“becoming”可译为“正在形成”、“成为存在”、“将成之物”)。
2.孔子的观点
而孔子虽然会认为“being”是一个不可想象之物,但却可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作为解蔽的真理”。
本假设中投射出的中西两种观点“都处理欺骗性的外表和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某种正确的东西的对立”[6],都关心“在欺骗和谎言的强大威胁下,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7],但“这两种传统在文学及各种其他思想上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8]是下文将讨论的解释的不同。
(二)“然而,它同时也假定,通过对外在真实的某种特殊的关注,完全可以充分地深入到内在真实之中。”[9]
解释的不同在于:
1.在二者关系方面
柏拉图关注具体现象(即“becoming”)和“idea”(理念)性质上的差异;而孔子关注这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即宇文所安在本假设中提出的“它认为在具体的内在状态和外在表现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10]。
例如:柏拉图认为美人身上的美是“美”理念的具体表象,孔子认为美就在人的身上,“它表现在外,要发现它需要某种特殊的观察。”
2.在从西方“理念”到现象,即中国的从内到外的过程方面
中西方的分歧在于“再现”(represent)和“暴露”的差异。例如一个尴尬的面部表情不是“再现”某种尴尬之情,而是首先不自觉地“暴露”感情,而后这种暴露又暗示了它的起因即“所由”。也即“制作”和“显现”(manifestation)的差异。希腊词“pioêma”(诗)来自于“piein”,故“制作”即“先有固定的模子再根据模子制作”[11],而“显现”即“一切内在的东西――人的本性或贯穿在世界中的原则――都天然具有某种外发和显现的趋势”[12]。
3.作者的结论
回到孔子的观点,作者对此假设的解释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交织在一起,任何一种内在真实都有可能被遮蔽,但只要你知道如何去观察,那么你就会发现,内在的真实其实就在(immanent)外在现象之中。”[13]作者英译为"He said,'Look to how it is.Consider from what it comes.Examine in what a person would be at rest.How can a person remain hidden?--how can someone remain hidden?"[14]而把“人焉瘦哉”翻译成“How can a person (someone)remain hidden?”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于孔子这种思想的认识。
(三)“最后,这段话还有一个最微妙的假定:被表现的东西不是一个观念或一件事,而是一种情况,人的一种性情,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15]
1.这个假定是对于“所安”的论述
“孔子这里考虑的是如何认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16],也即“人的言行的种种复杂前提”[17],而下文说明这段话牵扯到的认识问题主要是“如何在具体的个案中识别善”[18],而不是善这个概念,引发了这种特殊的解释学,也是与西方观点的不同之处。
2.孔子关注的重点
《论语・泰伯》里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结合后文要谈到的朱熹“视”、“观”、“察”递进之序可知孔子关注的重点是做事和事后表现。宇文所安同臃锤幢硎隽丝鬃庸刈⒌恼庖恢氐悖骸安还,第三层是最有意思的,在第三层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将‘安’于何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在那个纯外表的层面上,我们还可以推断出不受纷纭现世干扰的,稳定而一贯的人性诸维度。”[19]
3.观人与阅文
在孔子看来,观人和阅文是一致的,所以又有“它提醒西方读者注意一个简单而又至关重要的事实――文永远是人写出来的”。[20]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作者在本章开头就有如下论述:“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深层动力往往不在于孔子对文学自身所表达的见解,而在于《论语》所蕴涵的儒家思想对更广泛问题的关注。”[21]
(四)总结
后世中国文学思想中的“三级阶段论”即“孔子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个行为的样态(“其所以”),然后考虑行为的动机或具体起因(“其所由”),最后再推断行为的发出者会“安”于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22]这一现象与“模仿”或“再现”概念中的二元意义结构确有很大不同。
上述假定的分析完毕,我们由此可以明白,三个假定实际上对应就是三个阶段,宇文所安通过对这三个假定的详细分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何谓“三级阶段论”,但也使读者对此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二.中国学者对此段引文的注解
“此句争议在‘视其所以’”[23],据杨新勋《诂解五则》所列举的各家注释可见:
(一)“所以”与“所由”相同
孔安国在《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注:“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也。”皇侃在《语义疏》中拓展了这一解释:“当先视其即日所行用之事也。”刘宝楠赞同他们的解释,“并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也’以‘为’释‘以’,字训反同朱熹。”[24]
(二)“所以”与“所由”有别
邢m在《论语注疏》中注:“言视其所以行用。”比“言视其所行用”,多一“以”字,揭示动机与原因。
(三)“视”、“观”、“察”三个动作递进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释“所以”:“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即注重察看人的品行;释“所由”:“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即事情的动机和原因。
由以上中国各家注释可得朱熹的解释与宇文所安有相似之处。“进阶之序,必在一事情之前中后、一系列相关事情或者一可进展体系之内,即“所以”、“所由”、“所安”必有前后相因或相承关系,这样才合乎思维和言语逻辑,而不可能是并列平行或互不相关的事情。”[25]
可见宇文所安提出的新理论不是空穴来风,是符合逻辑和文化背景的。
三.结语
“在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上,宇文所安创造性地将中国的“感兴”与英文中的“essay”相结合,以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的批评方式诗意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从而融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形成一种“散文式”的学术论文。”[2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的碰撞融合已经形成潮流,故而本文从比较诗学双向阐发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宇文所安“三级阶段论”和中国各家注释对冷门《论语》选文的阐释,简要分析了宇文所安的论述思路和中西诗学的异同,偏颇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参考文献
[1]徐志啸.《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比较诗学价值[J].比较诗学,2009:25-26.
[2]史冬冬.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3).
[3][14][25][21];[4][9][15][16][17][18][22];[5][6][7][8][10][11][12][13];[19][20]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7;18;19;20.
[23][24][25]杨新勋.《论语诂解五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05).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哲学论点、理论体系、政治政策,这就难免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更是无需重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1]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则,与时俱进融入外延要素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问题分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64-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之一,思政课在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有效性、科学性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突破与提升,始终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紧密联系高职思政课的实际,认为要重视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握问题的基本脉络,以此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进一步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结果的一大体现。然而,如何把这门课程开设好,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这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认识的根源,这也是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即学生对课程价值及意义的认识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采集学生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90后的青少年,这一代学生的成长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更是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若要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牢牢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就必须追本溯源,回归到教学对象即学生本身。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采集学生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进行处理,使课堂教学做到是“有备而来”。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查阅相关资料、档案了解学生的情况;运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掌握他们问题所在;运用相互交流法与学生直接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予以足够的尊重和耐心;运用分类整理法,将每一个现实的学生现实的问题分门别类规整好,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总体上把握学生问题的趋势。
(二)建立问题体系
基于思政课教学有效实施的需要,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事先建立问题体系,这样将更有助于课堂上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与新的突破。针对建立问题体系的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教育对象这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从时间维度看,分为“结束性问题”“现实性问题”“发展性问题”。“结束性问题”通常指学生在已有结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行为等状态;“现实性问题”通常表现在处于现实社会与校园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状态;“发展性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未来即将面对的成长过程中,以个人发展为主旋律的相关问题。其次,从教育对象视角来看,侧重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横断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如何、学习态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家庭关系如何、还有诸如如何看待社会不良现象、如何面对时尚潮流、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如何确定未来人生目标等,这些都将是建立问题体系的依据。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问题有了基本认知之后,要落实的是如何有效建立问题体系。主要着重三点:第一,要充分利用采集的问题;第二,要将所发现的问题,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建立问题档案,形成规范的问题库,便于系统加以解决。
(三)了解教育对象问题现状
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已经建立的问题体系,按问题的类别了解学生问题的现状。重点掌握问题的现状:涉及哪些方面、严重程度如何、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存在形式以及学生问题的发展趋势等。教师只有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现状做到心知肚明,区分主次,抓住重点,才能切实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确定清楚解决问题的目标,教师要知道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是旨在解决学生身上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层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托于讲授、引导的内容。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通常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知上,大学生往往存在对事与物,乃至整个世界混沌的感觉,教师则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在情感上,在教育对象具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应努力促使学生从不愿意向愿意、从不相信向相信、从不喜欢向喜欢、从不参与向参与的方向产生渐进性的转变,归结为个人心态反映程度的调整即是情感的转变;三是在行为上,当大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及事件时,思政课教师则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让他们能够以一个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并且应鼓励他们积极付之行动,学会改变,学会参与,学会实践,以坚定有力的行动来承担与改变,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二、分析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关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群体各种问题的发现正是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起源,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亦是基于对教学对象各类问题的有效分析。
(一)认识“问题”的起源
从对学生问题的采集、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现状来分析,表明其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凭空而降的,它是切切实实跟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紧密相关的,而且,每一位学生主体不同,问题的源头和形式必定不同。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思政课的教学亦是如此。面对高职学生的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体”即每一个现实的学生,将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而来准备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问题”的起源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主体曾经的成长环境、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状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来看,“学生问题”主要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涉及到的三大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
首先,从历史问题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半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所想、所思以及最后的行为定向始终是来源于曾经的生长及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更应该尽力着眼于学生家庭背景;着眼于学生在曾经的学校受到过哪些思想的影响;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在他们当地的地区又有着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活氛围。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应该把握多方信息,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定位”,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从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授课的对象高职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更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的期待与愿望。再次,从未来问题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远远不止在于帮助学生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澄清认识所关注的现实,而在于从更深层次视觉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从容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做到始终如一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如何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未来的更好发展。
(三)明确“问题”的环境
通过分析学生问题的构成,可以发现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重大。由此可以明确地得出,家庭熏陶、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都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谓同等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但是,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中,往往表现出差强人意的地方,有些家长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与子女沟通,无形之中加深小孩排斥的心理,甚至是害怕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性地伪装自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世界中,问题逐渐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高科技的电脑、手机似乎成了主宰、支配学生的工具,一些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发达的技术产品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业,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上进行交友聊天。另外,社会上的不健康的思想无形之中侵蚀着他们,致使他们追求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学校环境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别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上和学生的群体的影响上。
(四)界定“问题”的状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学生问题的状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要么自卑感强,要么过于自信,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第二,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第三,意志力、自我约束力不强;第四,日常生活习惯不良;第五,对学习兴趣度不高,学习能力低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看,把握核心“问题”已无形之中成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之树,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乃至高校的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他们应该如何尽快地从容适应,以及他们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又该如何理性、冷静地看待问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师认真思考、总结。
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蕴藏的知识才会得到释放,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需要具备创造力的教师,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借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若干“问题”。
(一)主题讲授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门课程是紧紧围绕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一个传授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做到“真心、真信、真懂、真教”,明确教学主题,掌握教学“事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例如,选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由外及内,促成内心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及要求。哈贝马斯指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所以,在主题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焦点多列举事例,依据事实,讲授道理,进而引导学生,做到循序渐进。
(二)互动答疑以“诚”待人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中,讨论式教学法将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想。然而,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必须以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应当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生态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相当宽广而丰富的。但是,在如今正值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学生接受知识、资讯的渠道十分广泛,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掌握范围之内,此时,教师诚恳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体现出真诚、真实、真心,绝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共同探讨。
(三)课堂归纳以“悟”导人
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抽象地阐述概念,三尺讲台之下将会是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知识点恰当地创设情境模式,在情境之下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问题建构中搭建起知识的模型,使其身临其境有所感悟,对教学内容及问题有所认知与领悟,以“悟”导人。但是,这种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要点,也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性,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有效准确归纳教学关键点,设计出一个个有目的教学单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进而促进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四)项目实践以“行”化人
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偏理论性的,即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当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语,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由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应该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丰富理论课堂。让实践丰富与支撑理论知识,力求学生动之以“行”,以“行”化人,达到体验学习的目的,让实践丰富学生对感知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PDCA 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也是培养本科生科学思维、学术规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成为各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生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
1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趋势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综合、有效地配置学校的有限资源,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把握好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毕业论文就是这条生命线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基础是四年来的知识积累。其次,对每篇毕业论文都配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从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上进行指导,同时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再次,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校为毕业论文置留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和试验条件。
2 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是1961年费根堡姆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若干步骤:即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具体包括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关键因素、制定措施计划、执行计划、调查结果等步骤。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特点是: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方位控制质量因素,将工作质量作为管理的重点,以此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要领就是要求流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实施文档化。
2.2 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质量方针是学校教学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行动准则。质量方针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两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标准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面描述和具体细化;质量监控包括对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监控和过程监控。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管理、设计过程、设计结果、师资和设备等质量特性;要求毕业论文质量持续提高,对各种不合格的情况进行纠正、改进和预防等。
3 加强标准建设,全面提高质量
质量标准是阐明学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毕业论文执行过程的基本规程,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内,它用于规范教学及服务质量管理活动;对外,它用于展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结构、运作状态和向教学质量。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角度来看,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的制定首先应该包括过程控制流,即毕业论文设计应该经过哪些基本过程及各过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其次,应有具体的质量标准,针对每一个基本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设计切实的质量控制标准及监控措施。
具体地说,根据全面质量的思想,毕业论文基本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选题、论文指导、基本训练、质量检查、成绩评定、答辩、材料总结和存档等环节。针对每一环节,选择最能直接影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观测点,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该质量标准符合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遵照PDCA基本流程,可以分解为目标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和总结系统,该标准的建立实际上就是PDCA四个子系统的建立过程。
3.1 目标系统的建立(Plan)
在调研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两部分。要求教务部门组织修订各专业毕业论文大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对毕业论文的全程组织管理进行规范。
3.2 执行系统的建立(Do)
该子系统包括选题、开题和指导。执行系统的作用是按目标系统的各项要求完成所规定的任务。按照三全质量管理思想,产品质量的主体是人,要求院系、教研室、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要加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各司其职,做到层层落实,实现全员思想。另外,质量的优劣体现在客体――毕业论文上,因此对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应进行详尽的规定,即怎样进行论文选题、开题、指导。
3.3 检查系统的建立(Check)
检查系统的作用是及时了解执行系统按目标系统要求完成任务的情况。该子系统包括论文质量和评定。论文质量重在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有论点正确性、论据充分性、格式规范性、论文实用性等。建立毕业设计的检查制度,包括学院自查、专家组抽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等。
3.4 总结系统的建立(Act)
总结系统的作用是信息反馈,以此进行偏差修订、错误更正。在各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材料总结,肯定成绩,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不断地充实修改文件,不断完善目标系统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对论文进行及时规范地归类存档。
4 结论
毕业论文工作是全面系统工程,将TQM引入毕业论文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它的核心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监控,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有利于学校明确每个角色在毕业论文中的任务、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实到质量上,主动地根据质量标准自查和互查、自评和互评,及时预防、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学校声誉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华.浅析高等教育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周彩云.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1,(6).
[3]袁爱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进展及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10,(2).
把库存量控制到最佳数量,尽量少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库存管理好,获取最大的供给保障,是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生存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进行库存管理,提高库存管理水平,进行适时而恰当的库存管理,把库存控制到最优状态,已经成为左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关键课题。论文以本人所从事的体育彩票仓储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指导,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环节出发,针对目前体育彩票库存管理特别是库存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应用现代物流理论中的库存控制基本思想,对体育彩票运用JIT采购模式的意义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述。
:6000多字的物流师论文
有摘要(没有关键词)、参考文献
150元
摘要:
把库存量控制到最佳数量,尽量少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库存管理好,获取最大的供给保障,是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生存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进行库存管理,提高库存管理水平,进行适时而恰当的库存管理,把库存控制到最优状态,已经成为左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关键课题。论文以本人所从事的体育彩票仓储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指导,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环节出发,针对目前体育彩票库存管理特别是库存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应用现代物流理论中的库存控制基本思想,对体育彩票运用jit采购模式的意义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述。
:6000多字的物流师论文 有摘要(没有关键词)、参考文献 150元
关键字:学生;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1]。毕业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方法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确定评价结果或根据调查表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2]。为避免传统毕业论文评价方法的弊端,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本文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的特点,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待获得更好的效果。
1.模糊综合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3]。
1.1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0,l},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4]:
(1)确定目标
根据需要确定目标,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指标。
(2)建立测评因素集
根据评价目标,通过专家讨论或利用以往经验等方式,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这个目标。因素集,其中表示因素。=目标数。
(3)建立权重系数集
每个因素对测量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讨论或其它方式给每个因素赋一个权数,越大表示第个因素对目标越重要。从而得到权重集,它满足。
(4)建立评价集
给每个因素建立评价集,其中,=评价数,表示等级,即确定每个测评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来区分。
(5)建立一个方案对个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在每个测评者对所有被测评者都进行测评后,将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被测评者的因素测评矩阵,一个被测评者对应一个因素测评矩阵。矩阵的行对应测评因素,即第行表示第个测量因素的测量情况;列对应测评结果,即第)列表示某测评因素的测评结果中认为等级为的测评者比例.比如表示在对第个评价因素的评价中,认为该因素的评价等级应该为的分别占。因此因素评价矩阵中的元素是对的隶属度[5],满足。
(6)得到评价目标的判定结果集
将权重集和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
在此,比较常见的取大取小是,即 “”表示取最小值,“”表示取最大值,是的隶属度。在此我们称之为模型I。事实上,这样计算的不能综合的反应对的综合隶属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的运算时,只选取了部分信息,而丢掉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在此我们采用改进算法(模型II)::按先乘后加进行矩阵合成计算即。
集合表示各测评者在对测评因素集合中的每个元素进行测评后,其结果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被测评者在该评价目标中最终的等级为的比例分别占[5]。
(7)将标准化
为了更好处理评价结果,将中元素归一化,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结果标准化。显然,此时有,从而得到了标准化的评价结果集
(8)将评估结果量化
按某种原则给每个测评等级赋予一个具体分数,从而得到测评等级集对应的分数集。通过矩阵运算得到
此时是一个具体数值,表示该评价目标在经过测评后所得到的分数。当评估对象为多人时,可用此量化的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
根据测评目标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1)评价因素集={科学,逻辑,实用,技术};
(2)权重系数集={科学权重,逻辑权重,使用权重,技术权重};其中:科学权重=0.30,逻辑权重=0.30,使用权重=0.20,技术权重=0.20;
(3)评价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其中:0.80~1.0为优秀,0.50~0.79为良好,0.30~0.49为及格,
(4)模糊综合评价
①建立一个方案对各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②考虑权重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③模糊综合评价值专家数据库对应得分。
3.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应用
按照上述建立评价模型,我们以往届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价实验。根据评价集,专家组对其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审评打分,结果有80%的专家认为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科学”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逻辑”方面达到“优秀”;有60%的专家认为在“实用”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技术”方面达到“优秀”。所以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优秀”这个等级上根据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为(0.8,0.7,0.6,0.7)T。类似地,专家对该同学毕业论文在良好、及格、不及格三个等级上对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分别为:(0.1,0.2,0.2,0.1)T;(0.1,0.0,0.1,0.1)T;(0.0,0.1,1.0,0.1)T。可求得评价矩阵:
在本例中先后采用模型I和模型II进行评价对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以模型II较为适合学生毕业论文要求。因为模型II中算子不仅考虑了学生毕业评价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这样可得
=[0.710.150.070.07]
由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可看出,对该同学论文四个因素的整体评价是:打优秀的占71%.打良好的占15%.打及格和不及格的各占7%。如果对相应的各等级分别给其上限分数为1分、0.7分、0.4分和0.3分,则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为:
=[0.710.150.070.07] =0.864。根据综合集的划分,该同学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综合评价”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模型。并通过评价实验,表明了该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3)这一模型的建立不仅仅只适用于毕业论文评价,可以适用于各种主观因素占主体的评估实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模糊现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人们在用模糊数学处理这类现象时,在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算法的选取等很多方面都带有主观性,这就要求在这些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在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种参数和算法以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科学、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2-369.
[2]王小雪.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8):63~64.
[3] 关志民,束军意,马钦海.学位论文质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5,3(26):153~157.
[4] 刘晋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3-219.
[5]熊德国,鲜学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6):93-95.
关键词:Rete算法,智能防火墙,规则,快速,匹配
Rete算法是一个快速的模式匹配算法,它通过形成一个Rete网络进行模式匹配,利用基于规则的系统的两个特征,即时间冗余性(Temporalredundancy)和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提高系统模式匹配效率。
一、模式匹配的基本概念
1、可满足规则:一个规则称为可满足的,若规则的每一模式均能在当前工作存储器中找到可匹配的事实,且模式之间的同一变量能取得统一的约束值。形式化地说,规则
if P1,P2,…Pmthen A1,A2,…An
称为可满足的,若存在一个通代σ,使得对每一个模式Pi,在工作存储器中有一个元素Wi满足
Piσ=Wii=1,2,3 …m
这里,σ作用在某个模式的结果称为模式实例,σ作用在整个规则的结果称为规则实例。在专家系统中,可满足的规则称为标志规则。
2、冲突集:由全体规则实例构成的集合称为冲突集,也称上程表。免费论文参考网。
3、模式匹配算法的任务是:给定规则库,根据工作存储器的当前状态,通过与规则模式的匹配,把可满足规则送入冲突集,把不可满足的规则从冲突集中删去。
二、Rete算法的依据和基本思想
Rete算法快速匹配的重要依据是:
1、时间冗余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工作存储器中的内容在推理过程中的变化是缓慢的,即在每个执行周期中,增删的事实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受工作存储器变化而影响的规则也只占很小的比例。由产生式系统的折射性,只要在每个执行周期中记住哪些事实是已经匹配的,需要考虑的就仅仅是修改的事实对匹配过程的影响。
2、结构相似性。许多规则常常包含类似的模式和模式组。
Rete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保存过去匹配过程中留下的全部信息,以空间代价来换取产生式系统的执行效率。
三、Rete匹配网络结构与过程
Rete算法的核心是建立Rete匹配网络结构,其由模式网络和连接网络两部分构成。其中,模式网络记录每一模式各域的测试条件,每一测试条件对应于网络的一个域结点,每一模式的所有域结点依次连起来,构成模式网络的一条匹配链。
Rete网络匹配过程由模式网络上的模式匹配和连接网络上的部分匹配构成。在模式网络的机器内部表示中,我们把共享一个父结点的所有结点表示成一条共享链。同时,把每一模式匹配链中的结点表示成一条下拉链,于是,每一结点由共享链和下拉链指向其后继结点,模式网络就是一棵可以使用典型遍历算法进行测试的二叉树。
四、智能防火墙Rete算法设计
Rete快速匹配算法,函数Rete设计为:取IP地址、端口号各部分折叠、异或运算后,以Rete长度取模。免费论文参考网。算法如下(无关或部分无关称为集合A,相关、包含相等和相等的称为集合B):
1、Addr=sa+da sa:源地址 da:目的地址
2、Port=sp+dp sp:源端口号 dp:目的端口号
int Rete(long addr, int port)
{int addrxor,key;\地址折叠异或
addrxor=(addr&~(~0﹤﹤16))∧((addr﹥﹥16)&~(~0﹤﹤16));
key=addrxor∧port; \与端口异或
return(key % max); }\max为Rete表长度
防火墙初始化时,首先从规则集A用该散列函数构造Rete表R为
Void Initialization(RULE-SET A){
FOR(r∈A)DO{ \r为每条规则
idx=Rete(r.addr,r.port);
R[idx]=&r; \R代表规则集合A
}}
因为Rete表的长度有限,但是如果设计太大会浪费存储空间,也降低了查找速度,所以免不了会出现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如果两条规则经过散列后落到同一位置,则把这两条规则按照插入顺序组成一个链表结构。主要算法如下:
if(R[Rete(r.addr,r.port)]=NULL)\R为Rete表,r为规则
R[Rete(r.addr,r.port)]=&r;\没有冲突,则插入Rete表
Else{J=R[Rete(r.addr,r.port)];\冲突解决方法
while (j->next!=NULL) {j=j->next;} \插入链表末尾
j->next=&r;}
数据包匹配流程:当防火墙收到一个数据包以后,用算法Match查找规则集(A和B)。
Match(IP-Packet p) { \p为数据包
Int idx=Rete(p.addr,p.port) ; \首先用Rete算法查找A类规则
IF (R[idx].addr≧p.addr&& R[idx].port=p.port) \找到匹配规则
return R[idx] ;
Else {int idex I =halfquery(p.addr) ; \利用折半查找索引表
J=L[indexl] ; \L代表规则集合B
While(j!=NULL){\顺序匹配找到的规则链
IF (Matchrule(p)) return j; \ Matchrule为规则匹配函数
Else j=j->next;
}}
Return(Norulematch);
}
参考文献:
[1] 闫丽萍,潘正运. RETE算法的改进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06 (36)
[2] 庞伟正,金瑞琪,王成武. 一种规则引擎的实现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03)
[3] 江建国,张景中. 基于Rete算法的几何自动推理系统.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6(03)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Ramsey理论是组合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大体上起始于20世纪初英国数学家F.P.Ramsey的研究命题、逻辑的判定过程等经典工作。而更早一些,1892年,Hilbert在研究有理函数不可约性的工作中就已证明了一个现在称为Hilbert立方引理的Ramsey型的结果。众所周知的抽屉原理就是Ramsey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本书给出了Ramsey理论从上世纪初到最近年代的一些最重要的成果和进展,是为数不多(至今共3本)的Ramsey理论专著中最新的一本系统论著。本书的出版几经周折。早在1986年作者还在德国波恩以博士后的身份担任博导时,就准备在他本人的博士论文(与本书同名)的基础上与别人合作出版一本专著,但由于合作者的转行等原因而搁浅。直到2013年作者60岁庆典上才旧话重提,在Springer 出版社的支持下,对原稿作了增补,本书终于正式出版。
全书由18章组成,分为5部分。着重于三种离散结构:集合,参数集和图。第1部分 含第1-2章:1.Ramsey理论的起源。概述了这个理论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根”,特别是Hilbert立方引理;2.Van der Waerden 定理和Rado的博士论文,这有助于对Ramsey理论的基本思想的理解。第2部分 含第3-6章:Ramsey理论的出发点:参数集。讨论了参数集在Ramsey理论中的作用,给出基本概念和典型例子,以及对于参数集的最基本的Ramsey型结果,如n参数集的GrahamRothschild定理,标准化变体及其应用。第3部分 含第7-11章:返回到根:集合。这部分主要给出Ramsey定理本身的发展,如Erds和Szekeres关于Ramsey数的结果,经典Ramsey函数的渐近状态,以及Ramsey定理到大基数情形的扩充,等等。第4部分 含第12-16章:图和超图。这是当今Ramsey理论研究非常活跃的领域。这里给出了有限图和超图的Ramsey问题的完整解,引进一些新技巧和新工具,以及对于无限图的结果,概率方法,等等。第5部分 含第17-18章:密度Ramsey理论。这是本版新增加的材料,给出一些最近的进展,主要是密度HalesJewett定理的组合证明。对于本书没有涉及到的结果(如欧几里得Ramsey理论或拓扑Ramsey理论,Ramsey理论对计算机科学的应用等),作者给出了参考文献。
作为专著,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组合论等领域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朱尧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思想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管理文化,勇于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鉴于不同管理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交流性可知管理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在立足于民族本位、时代本位的基础上,一是大量吸收当前别的民族管理文化优秀的(或强于我们,或为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二是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既包括本民族的古人,也包括外国的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学习管理思想史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管理思想史所反映的内容最具一般性,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它集管理科学基本原理于一身,通过深刻分析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应用条件,最便于我们掌握管理的灵魂,便于我们吸收管理思想的精华,便于我们在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得到持续深入的发展,但对于未能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研究确是支离破碎、各言其妙.一个学科的体系建立必然根基于学科本身的整体性,传说时期的管理思想研究目前恰恰是整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软肋.在这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专注于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研究,为丰富、完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从客观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基础,以近年考古发现为事实依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传说时期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演进过程和规律,并重点介绍了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等古代王者的管理实践,并最后证明了传说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传说时期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使我们掌握管理的灵魂,便于我们吸收管理的精华,便于我们在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并将这些创新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关键词:传说时期,管理思想,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尧舜
第一章绪论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得到深入发展,单宝教授撰写《代管理思想史》更将这一研究推向。并专门组织了“中国管理思想史学术研究日_{队”学术研究团队根据管理思想史研究现状,设计了具体的研究内弃与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萌芽、夏商周时期价脚思心的产、秦汉至隋唐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管理思想的承接、中1kl近代时期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国现代时期管理思想的提炼。中国管理思想史学术研究团队将对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总结,并对每个阶段管理思想发展的性质予以定义二在排个阶段中找出若干有突出贡献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逐一宣传阐释其竹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 高职微积分 课程改革
一、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2008~2009学年之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数学只开设了微积分课程,总课时因专业不同有所差别,分54、63、72课时三种,所用教材是李志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该教材比较注重微积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主要是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定义、定理、性质、基本公式、运算法则及计算方法,虽有导数和定积分的应用,但是所占课时少,和经济与管理专业结合的实例不多。课程的功能以传授微积分知识为主,经济与管理上的应用为副。高度抽象的微积分知识使学生望而却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学生认为微积分内容枯燥、乏味、难学,对微积分学习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软件已成为学生学习微积分知识的工具,但该教材缺乏这方面的内容,不能适应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习微积分知识,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而伴随着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数学的课时再一次减少。综上所述,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 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 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既要“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培养人才,又要“以用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社会可用、能用、适用的人才。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化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职教育一切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其显著特点是“职业性”,即服务“就业”、立足“上岗”,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出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各学科的基础理论,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数学的地位与作用。在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中,数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它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提供“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文化基础课,它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服务,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等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三、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实践及成果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中,相关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数学问题,将微积分、线性规划、图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验设计等学科中有关的一些内容融合于一门课程——数学与管理,编成教科书《数学与管理》,于2008年11月正式出版。新课程数学与管理作为学院高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总课时是48课时。微积分知识在新课程数学与管理中改编为“微积分在管理中的应用”模块,该模块计划上13个课时,理论课时为10课时,实践课时为3课时,教学内容和改革前的微积分课程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该模块打破微积分原有的理论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取舍基础知识,本着“服务专业”的原则,加强微积分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融合,重点介绍导数和定积分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成本与利润的最佳化、基尼系数、消费者剩余问题、投资策略问题等,以应用实例为载体,把理论融于应用中,突出微积分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增强了微积分知识的“亲和力”。同时,引入数学软件Mathematica,介绍其在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运算中的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整合了微积分的教学内容。 转贴于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后,形成了“微积分在管理中的应用”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模块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增大教学容量,扩展教学空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解决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该模块的教学本着重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重经济与管理应用的精神,教学模式从之前微积分课程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法则—算法、应用”转变为“基础知识—经济与管理问题—数学实验”。
(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微分、积分基本运算和有关的数学文化。首先,基本概念的教学以实际问题作为引例展开,实例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加强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导数与定积分概念的过程中,感悟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即“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了解极限法是微积分的基本方法,学习用极限法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认识曲线,从近似认识精确,用联系、发展的思想看待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其次,微分与积分的基本运算,只要求学生能利用定义、基本公式和法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较为复杂的运算学习用Mathematica软件解决,学生不再学习具体而复杂的极限、微分和积分的各种算法。最后,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例如,讲述微积分的创建史,让学生了解微积分的创立与社会的迫切需要、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等方面的关系,懂得微积分的创建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而且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显著地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介绍牛顿、莱布尼茨等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弘扬数学家们精勤不倦、为数学发展奋斗不息的精神;简单介绍微积分一些符号、名称的由来,便于学生识记,等等。
(二)经济与管理问题。经济与管理问题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因而以“经济与管理问题为‘的’,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为‘矢’,有的放矢”,强化微积分的工具作用。在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学习用导数从微观(局部)描述和研究相关变量的变化率,用定积分从宏观(整体) 描述和研究相关变量的改变量,从中体会和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消化吸收经济与管理中有关概念与分析方法的能力。
从“学微积分”转为“用微积分”,加强微积分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认识微积分的实用价值,提高应用微积分的能力。
(三)数学实验。重视实践环节,开设数学实验课,是高职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数学实验占3课时,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学习mathematica数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数学实验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将微积分知识与计算机和Mathmatica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和Mathmatica数学软件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中微积分的复杂计算,提高学生操作与应用计算机和Mathematica软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