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经素养论文范文

财经素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经素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经素养论文

第1篇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转贴于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第2篇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第3篇

参考文献是体现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那么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要怎么写呢?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10]蒋亦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26~28.

[11]荣鸿利、王丽丽.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J].教师园地,2006(9):64~65.

[12]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13]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4):13~15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彭玉琨,张捷,贾大光.教育平等理论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06)

[1]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06)

[2]都阳,John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4)

[4]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4(S1)

[5]孙志军.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05)

[6]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04)

[7]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04)

[8]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04)

[9]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09)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马越越.低碳约束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颜敏.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12

[5]黄万阳.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测度、效应与矫正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6]孟军.能源节约、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3

[7]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张有绪.品牌资产模型与测度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9]徐勇.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