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术创新思维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技术创新思维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 技术创新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6-02

一、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地创新;在现代,创新成为了社会的典型的必须性的活动。一种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就离不开人的思维的突破。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脱离不了人的思维。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是思维创新活动过程,它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内在统一,是创新观念具体物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没有思维的创新突破就不会有创新演进,可以讲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人类思维的整合和创造过程。[1]所以,只有把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创新成果。事实上,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无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是进行技术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论述开始入手,引出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得以运用。

二、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作为生产力的内涵性因素已经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有的现象,与人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它以知识、经验技巧等形式存在发展着,其中人类的思维对它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思维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创新观念的具体物化的过程,更离不开思维对其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探究。我们人类大脑产生出来的思维可以认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作为人脑的机能,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新颖的思维形式,它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2]同时,它在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时,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概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特征,[3]创新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主体运用自身的创造性的思维必须独自开辟出一条道路,创造出新概念、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必须去开拓人类尚未认识和开发的领域才算是真正的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想象、直觉和灵感为主要形式,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也是特殊的思维方法,以特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想像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常常成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先驱。[4]而直觉不受固定习惯和规则所限制,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人的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灵感作为更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对问题长期思考的集中突破,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它们作为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跟人的思维密切相关。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否产生成果。技术创新活动,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有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含了物化的成果创新,它更是人类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体现过程,是不同阶段主要创新主体对客观世界思考的结果。[1]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思路正确和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和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可能得出较坏的结果,可见思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根据不同的创新对象,运用针对性很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创新主体还根据创新客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使创新的成功概率大大提高。

技术创新作为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必然也会推动人的思维的变革与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手段,改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大大开阔了人的视野,使创新主体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变化。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受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促进了主体的创造力的开发,最终产生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不同的工具和手段,扩大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区域。在思维变革与对象区域扩大的共同作用下,创新主体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挥,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自身不断取得成功,使技术不断的进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从经济管理学角度来看,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在这里,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起点在于技术的新构想,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技术创新也难以实现。而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思考模式,追求独创性、新颖性。技术创新来源于人的新构想,而由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的思想观念,正是技术创新新构想的来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创造性思维超越了普通的思维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而正是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

新思想和新方法,才有了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实现途径。[6]首先,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需要创新主体对事物的敏锐意识和长期的眼光,而创造性思维从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突破惯例,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其次,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开创了广阔的空间。[6]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思路不固定在某一点、某一区域范围内,没有一条逻辑主线,多因素的考虑问题,使技术创新的涉及面扩大,从而实现途径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五、结束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应的应用性研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实践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们对它的关注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人类技术发展到现在表明,技术从它产生开始,就和人的思维相互联系,所以需要我们从思维的层面去研究技术创新,发掘未开发的领域,拓展技术的创新空间。本文最后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思维创新,创新主体的思维没有取得突破,技术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为是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链”整体上来看,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思维存在互动的关系,思维内含于技术创新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希望通过此文浅显的研究能够给予企业、大学、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一定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5

2 麦培立.浅谈自动控制系统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J].科技传播(理论研究),2010(23):117~118

3 韩文延、韩迎光.浅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理论研究),2004(3):61~62

4 娄玉芹.从科学思维方法看知识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44~46

第2篇

本文重新审度创新思维的研究视角,认为创新思维的提高更多的是要在过程上下功夫,正如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创新思维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动机的出现、目的的产生、酝酿的磨合、顿悟、质的飞跃、成果的最终实现等一系列积累机制的重视。本研究旨在唤醒人们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成果产生过程的重视。这对于在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生产的含义

古希腊时期,与高级精神活动的诗的创造相对比,艺术只能说得上是较为低级的精神活动,与制作、生产和技艺几乎划等号。这一说法首先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如:画家是影像制造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柏拉图认为艺术无力抵达理性世界,仅仅强调了艺术的表象性特征。他将绘画的技艺性与体能劳动低贱性化等号。亚里士多德则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生产性,一切艺术均被他视生产、制造。在他看来,艺术中的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为生产的制作与艺术的摹仿。学者和艺术家们有关文艺生产的见解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但始终未能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区别开来。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期以来盛行的上帝赐灵论因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高涨而基本消除,文艺是天国的折射的观点为学者们所反对,文艺是世俗世界的镜子为人们所坚信,文艺作品已不再是神启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头脑的创造物。这些文艺生产的见解引起了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兴趣,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并试图系统探讨精神生产理论的派别。如:亚当斯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研究,领悟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发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上文艺生产的见解,在马克思这里得到进一步地批判继承:其艺术生产思想萌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宗教、法、道德、艺术等等意识形态被他看作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受生产规律的支配。

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则是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因此开始建构起了自己完整而科学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将艺术生产分为几层含义:第一,艺术生产既可以体现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生产,又可以体现为艺术家个人的微观创作过程。第二,艺术生产既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之所以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因为艺术生产具有鲜明的人学本体论色质和生命精神化的超越性品格,提升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性化的一种更高境界;之所以说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因为艺术生产深深植根于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第三,艺术生产既可被视为一种生产制作,又可被视为用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创造活动。它的生产制作性和劳动者的生产实践、体能技艺密不可分;它的创造活动遵循独特的规律。

二、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研究

创新Innovation一词从拉丁文Innovare转化而来,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将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引入经济领域。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又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如今,创新已作为一种理论,扩展到社会各层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国内对创新思维的综合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创新思维的原理、特点、方法。2.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包括在各种阶段、不同具体学科领域的培养与运用。3.有关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如:甘敬东的《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孙洪敏的《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创新思维的物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遵循一般物质生产规律,又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前生是创造,由人创造艺术,那么,就要提高人的思维,思维必须开阔,必须解决思维的局限,这是提高艺术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思维一旦产生则对实践起指导作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对象,有目的,并有序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组合,满足艺术生产的需求,创造出体现创新目的的新对象。因此,创新思维正是艺术生产的核心价值体现。

国内与艺术生产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在经济方面得以论述,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顾兆贵教授的《艺术经济原理》。在这本着作里,提出艺术生产虽为精神生产,但与物质生产一样,必须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生产具有客观的物化过程,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任何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都不可能实现。同时,他还在《艺术经济学导论》中谈到,原创艺术商品价值的创造只能是不同门类、独立艺术个体的劳动创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不了它的价值量,它的价值量也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原创艺术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长期训练的探索性劳动和反复练习排练的实验性劳动来衡量,正如台上1分钟要靠台下10年功来换取一样。它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创新思维与艺术生产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艺术设计方面,如:吴承钧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左明的《浅谈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或是集中在与艺术生产有关的艺术教育的结合研究上,如:龙云飞的《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许砚梅的《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余雁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探究》等。

三、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性存在

(一)艺术生产目的的积累

如列宁所言: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自然界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满足自身需要,必须通过创新思维,使艺术生产满足人的需要。艺术生产者每获取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事物的能力、注意生活中的难点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获取创新改造的目标在于发现问题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想出克服的办法,开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新产品。

(二)艺术生产主体的积累

客体从客观形态向主观形态的转化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了解、选择、改造和创造实现的一种创新过程,并非将客体原封不动地移入到主观形态中。作为思维主体的艺术生产者,他(他们)在艺术生产中诸多方面的积累过程会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过程,如:来自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协作过程也存在积累,如:团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沟通和创新机制的建立等。

(三)艺术生产创新思维中的量变积累

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一定的量,即从艺术生产者个人的创意逐渐发展为团队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意。个体的创新思维固然有价值,但只有当这种创新思维被多数人认同并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思维客体的性质,即创新思维重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在发生质变以前都是创新思维量变的积累。

四、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属性

(一)积累的时间性

积累最需要时间,时间使积累发生质的飞跃。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亦如此。积累的时间性将艺术生产创新划分为三阶段:艺术创新准备期、艺术创新进行期、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

所谓艺术创新准备期,指的是基于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需要,带有明确目的性地关注相关周边事物可能产生的联想、知识的迁移、激发的灵感等,积极收集素材,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工作。显然,对周边事物关注的积累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者进行创新时的素材质量,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创意将成为无源之水。所谓艺术创新进行期,指的是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或是与时间争分夺秒),从各种角度反复尝试各种创意思路、方法、手段,努力有所突破,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由于熟悉的印象往往会首先在需要的时候呈现,需要不断地筛选、过滤已有的想法,保留积累新想法,以求突破。

所谓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指的是在艺术创新实现,即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得到客观的检验,最好就是接受市场的考验。与此同时,艺术创新一旦实现就变成了过去时。该创新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需求的不断产生,逐渐失去其创新性,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所以,创新是有生命周期的。

(二)积累源点的相对性

积累既包含专业知识的积累,又包含平时生活体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积累体现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明确的积累源点;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则是在潜意识的状态和修行中进行的。无论积累是否有意,客观上总是存在的,相对就会存在一个积累源点。当专业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状态时,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将与之遥相呼应,产生创造的灵感。作为艺术生产者要特别注重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生活体验的积累相结合。

(三)积累的合目的性

人的实践总是带有目的性,即使在某一具体行动上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但其行为背后都会有一种潜在的逻辑,总体会表现合目的性。在特定情况下,积累体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同一般人相比,艺术生产者不仅需要有更多更深刻的生活体验,而且还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伴随其专业素质的提升与成熟,最初就开始形成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逐渐变成了下意识的积累过程。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对事物看似不经意的留意,在日后的艺术生产中很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突破。因此,积累过程总体上来看是具有合目的性的。

五、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模式

(一)线性积累

线性积累常表现为单一主体在各自时间轴上有方向、有目的的积累过程,随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如:艺术生产者专业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积累的综合过程、创新团队合目的的积累过程、企业创新的积累过程等。

(二)非线性积累(网状积累)

非线性积累又称为网状积累,是指来自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在同一目的平面中不断地累加、碰撞,产生创新性质变的非线性过程。相对于线性积累,这是一种更高效的模式,它涉及到知识的横向性、多元性。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得更大的创新突破。

艺术生产中,创新积累较多地运用了非线性积累。艺术生产者结合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体验,根据已被实践或科学实验证明的原理、功能,综合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构思独到的创意,巧妙地合成新的造型形式,服务于人类。如此以来,艺术生产者的创新积累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将想象的翅膀安插在现实的基础上,使创意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

六、结语

本文的研究还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积累性研究的抛砖引玉探讨,只是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有待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5.

[2]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建胜.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4]赵润琴.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和类型[A].瞿麦生.点击经济逻辑[M].香港: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4.

[5]吴承钧.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3.

[6]甘敬东.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J].求实,2006.1.

[7]王鹏.艺术设计中的哲学思考[D].清华大学,2005.

[8]王兆健.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5.

[9]许砚梅.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3篇

1概述

电子技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电子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技术改进,并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铺垫。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善于发现电子技术方面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不仅加深了电子技术相关的应用和实践,并提高了老师在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相吻合,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将基础教育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新型素质人才和创新性思维人才的重任,必须在全面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和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潜能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电子技术创新人才的策略研究

2.1改进教学思维和意识

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环境下,高校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思维,树立新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在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位,教师还得适当进行扩展训练,将实践性的知识贯穿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实践性操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比如,在讲授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这部分知识时,教师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对抽象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实验,包括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空间电荷区形成的过程、PN结正偏和反偏时内部电场的变化情况等,以及如何设计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验,把直流电灯泡照明电路串联二极管,利用将电源正接或反接,通过二极管是否点亮来进行判断PN结处于正偏还是反偏状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会通过实验现象结合教师的知识讲授思考,很容易推断出二极管单向导电的特性,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抽象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本质含义,不仅加深了知识点的掌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要结合实验实训操作同步进行,可以将简单的实验电路装置带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体验,也可以在本节课知识点讲授结束后立刻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及时让学时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情况,了解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程的学习中去。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钉钉和校园云平台等网络平台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现场回答学生的提问,对于个别问题,教师可以单独聊天讲解或者在下次课堂讲课时进行讲解。这个环节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非课堂时间到学生中去,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再者,教师对实验环节的设计需要从验证性实验为重心向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倾斜。目前,实验环节中验证性的实验数目让占据很大的比重,教师需要整合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适当地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适当的增加设计型、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验证性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电路的连接和调试过程中,加深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培养是有作用的。设计型、创新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EDA等软件的仿真设计,熟悉工业设计现场的流程,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合适的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

2.2培养学生多方向的思考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要多方向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首先,设置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自主研发意识。在开放式课堂中,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一个章节或若干个知识点的讲授结束之后,教师下发讨论的主题,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分工合作,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小组中来,并提供一定的实验室实践支持和文献资料查阅的指导。每组的同学按照分工计划和目标自己动手去操作,包括做实验和看文献。教师在指导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其次,适当指导,以诱导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合作,每组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在出现瓶颈问题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拨,聆听学生的思路和想法,适当地给予一些技术支持,诱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继续思考和实践,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思考方向。最后,考核方式灵活机动,成绩不能是主要衡量标准。每组学生的思考思路不一致,采用的解决方法千差万别,最终时间的解决方案和结果也不完全一样。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是,不能只看最终结果,用这个成绩来衡量一个讨论小组的表现和能力。建议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分为若干个部分,一是每个小组的讨论方案和思路能否进行清晰的表达和陈述,并能够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二是在每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比如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三是最终的讨论结果和数据报告,学生通过汇报,并在汇报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资料积累程度和完成情况。三个方面的考核比重可以由教师自己来设定。

2.3加强学生实践实训能力

学校在实验室构建过程中,硬件平台应涵盖基础元件和实验平台。基础元件涉到电子技术应用广泛的元器件,可设计多类型的电子电路。实训和实践平台需要多和地方企业进行沟通,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和地方企业之间搭建实训实践基地的联系,并成立共建实验室,与时俱进,及时跟踪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企业存在研发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选派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每个学期指定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加大开放实验室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外实验学习的场地,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更多的设计方案,在摸索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锻炼,并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等,在当前先进技术发展潮流的引导下,将电子技术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并应用到大赛中去,教、赛合一,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主持或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之后,可以选择部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项目中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实践的能力,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科研项目进展的过程中,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帮助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第4篇

>> 数据新闻:基于创新思维的新样态 新闻数据的活用 数据新闻记者的数据素养 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新模式 数据新闻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新闻的短板 数据新闻的品格特征 浅谈新闻采编的创新思维 广电新闻的创新思维 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 论数据新闻对新闻业务的革新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样态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新闻研究 浅谈数据新闻实训课程数据获取的方法 善于发现数据背后的新闻 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数据新闻实践的前沿进展 数据驱动新闻的技术化迷思 新闻事件中的数据真实 云技术时代的数据新闻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李希光 张小娅:《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新闻传播》,2013年第1期,第7页

⑦史安斌:《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①http:///category/weekly-wednesday-lectures/page/2/

②文卫华 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第135~142页

③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第7~13页

④汤景泰:《大数据时代的传媒转型:观念与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9期,第23~26页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独创思维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的学科,独创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独创思维具有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完成一幅与众不同的画图作品、找到一个新颖的完成任务的思路,甚至一个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独创性思维的结果。所谓独创思维是指一种标新立异的思维,需要孩子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思考,提出各种设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达到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努力发现、创造新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下册LOGO语言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培养学生独创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成果展示导入法”激发学生独创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教材以LOGO语言为载体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概念、命令格式、程序(过程)的结构和设计思想,旨在培养小学高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为了实现小学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这种让很多大人听起来都枯燥的专业术语,无论如何孩子们是提不起兴趣的,因此,在每节课前,先向学生展示事先编写好的LOGO程序效果,当学生们看到会运动的小海龟,并且小海龟能画出不同的图案时,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很想让小海龟按照自己的想法运动,绘画出属于自己的图案,这样孩子们的独创思维就自然而然被激发了。

二、建立适应学生独创思维的课堂结构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的答案都有被赞扬的可能、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大胆的实践等,这都是他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理由。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要给予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他们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独创思维的手段之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以下较为有效的课堂结构模式:

1.分层次布置任务

一般上课之初,以图形、图画的形式先向学生出示要完成的任务,并配之以简明扼要、清楚明确的任务要求。画面直观、易懂,并且会针对不同层次学习者进行阶梯式的任务布置,让学生由简到难的完成任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学困生也会积极参与。

2.辅助讲解少而精

把大部分时间归还给学生,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或操作时,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合作解难交流讨论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基本合作模式是四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分配的,组内成员也能够自觉进行帮带,但组间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很多孩子思维极其活跃,即使是最难梯度的任务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此时,他们将跨越组间界限,为更多学生排解困难、最终形成全班合作,合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通过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4.精心独创成果展示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之时,没有什么比作品展示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成果展示,虽然可能最后的图形或图画一样,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并不一样,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了兴趣的持续时间,为独创思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他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是始料不及的。例如,在完成“彩色图案”的绘制过程中,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思考,力争使自己的作品视觉效果最佳、解决方案最优化。这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精心设计练习 强化独创思维训练

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一节,因此,练习是形成熟练技巧和启迪思维的重要形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较难的知识,上一节综合练习课,要精选任务,按深度、类型精心设计,不断训练学生的独创思维。也可以在上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布置一个综合任务,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想象完成任务的方法,使得更多的学生对下节信息技术课有备而来。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对于孩子的吸引力似乎也在削弱,如果不想我们的孩子沦为技术的奴隶,教师就务必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时时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才能够在未来实现技术创新、培养出创新人才、赢得“中国创造”而非“中国制造”的口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58页

[2] 龚继周.如何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DB/OL]. /Teacher/View.asp?ID=15959

[3]李西刚.创造性运用教材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61-63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教学 创造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69

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很多学生学习的起点都很低,但不可否认,每一个学生都是绘画的天才。某项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童年时期都具有信手涂鸦的习惯和爱好,实际上,这也正是学生美术兴趣的萌芽,是学生成为美术天才的最直接表现。教师不仅不能扼杀这种喜欢信手涂鸦的天性,还要善加保护,刺激这种涂鸦的冲动。当学生对美术充满了兴趣,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激活绘画的创造力,尽情创造。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美术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且能在美的感知基础上将美呈现出来。但这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才乐于配合教师的安排,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教材“下雨”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我特意准备了视频和音频,还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地上窜。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到地上摸不着。’想象一下,什么掉到地上看不着了?用一分钟的时间,看谁能第一时间猜到答案。”学生立刻被调动起了热情,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并且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从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可以知道,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挖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充满好奇,想要探索未知的世界,并愿意用自己的手将这一切尽情描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爱好入手,发展感受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等诸多因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堂探索过程。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想象力,他们的灵感只要能够被唤醒,就能够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美来,而且会远远超出我们对他们的想象。但是教师常常会忽略这一点,大量的机械练习,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足够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想象力,不管他们想什么,都给予欣赏和鼓励。如画苹果的时候,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像瓶子一样,也有的画出来的根本就不是苹果,此时教师不要苛求学生一定要画得很像,而是要珍视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绘画表达出来。曾经有学生将一片树叶画得超出了一棵树,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说,这棵树的叶子之所以很大,是因为叶子在她的眼里是最美的,所以她看到的首先是叶子,而不是这棵树的其他部分。学生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限制学生的自我感受。

三、融合多媒体,发挥创造力

只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才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但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多媒体的运用入手。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事物融合在多媒体之中,展开引导教学,由此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暖色与冷色”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两种颜色,我事先准备了很多的颜色,并搜集了生活中的很多素材,如一些宣传杂志、飞舞的蝴蝶和花儿等。这些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由此展开想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了不同色调所能够呈现的不同世界。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并由此对生活充满了想象,不知不觉提高了美术素养。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89-01

一、依靠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有效的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主主动地追求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的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个性极为强烈的小学生,现在孩子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兴趣点支撑,兴趣能够引发其探究学习的动力,激发其求知欲望,进而提升学生依靠创新思维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掘其潜在的需求,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形成主动思考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构建适合的学习情境,要争取将每一节课都营造出吸引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刺激学生创新思维形成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能力。新的教学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时期,所形成的抽象思维还有很明显的具体形象特点。尤其是教材中的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等内容,以及题干之间的隐含意思和关联关系,小学生都不能实际感受,所以要通过表象加强理解和想象,感受深刻的含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锻炼,可以结合一些教学工具和现代化信息教学方法,实现动静结合的知识传授,能够形象的传授知识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吸收,使其能够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思维的创新。比如在学习求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依次分解图形,教师从最简单的正方形面积,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教起,然后通过图形分解展示,进一步引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具体的分析学习内容,能够举一反三的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开拓新的知识点。在引导学生掌握各个面积公式的同时,还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图形的关系,及计算过程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并刺激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尤其是在完成新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有关新知识内容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勇敢质疑,使其完成知识的提升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知识内容容量大的优势,加强课堂知识涵盖量,及时接收反馈情况,吸引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知识吸收水平,转变之前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其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刺激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巩固和应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第8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演示文稿作品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如学习Flas制作时,很多学生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如果只枯燥地一步步去教学生怎么做,效果很不理想。于是,我就找一些好的动画作品先让学生欣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提出教学任务:你们喜欢这些动画吗?你想自己也能制作这些动画吗?你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动画,自己模仿制作,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一些,做到创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立动画的主题,再根据制作方法自己设计动画。由于该任务的生动有趣,不少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了有质量的作品。

第9篇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如何为孩子在实际教学中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不轻易抹杀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有人能够想象二十年前的“机器猫”中很多看来非常“匪夷所思”的幻想,二十年后居然成为现实呢?这些幻想对于当时的孩子而言就是“胡思乱想”,可是,正是有了这些“奇思妙想”,才有了今天的“个体飞行器”“自动取款机”等的发明,要知道,发明本质就是“灵光一闪”而发生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学生的想法”,要估计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要被已有的事务束缚自己的想法,要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奇思妙想”付出行动,或者,第二个霍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二)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我们所说的“奇思妙想”其实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众所周知的科幻小说大家“凡尔纳”,在其一生所著的科幻作品中,一些在后世才出现的,如“潜水艇、直升机、霓虹灯、电视机、雷达”等,在他们被发明之前,都已经在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中一一呈现,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想象的逻辑性的必然存在。所以,对于学生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呵护与培养,要将学生的想象力给振奋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改善他们的思维环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忙他们实现认知能力的改变和突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性思维其实就是创造的根本与基石,是人类进步的核心所在。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定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之所在。那么具体到信息技术课程上来看,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能做到“主动学习”的人群只占到主体的少部分,只有真正激发了兴趣,才能将大多数人的“被动”变成“主动”。兴趣是人类在求知路上的“兴奋剂”,他们是人们发明创造的原动力,也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假设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请问:他会对这个事物的来龙去脉,甚至未来的发展与改变,有任何研究的欲望吗?现代科学家已经证实,学习过程中最活跃的分布就是认识的兴趣,兴趣是以好奇心为发端,以求知欲为铺垫,以实际行动为翅膀的一种精神状态。很多研究都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兴趣为伴,才能将“苦”化“甜”,才会从一而终地去研究,并最终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二)要让学生善于主动思考

创造不是凭空而就的,这事需要一个过程培养的,要让学生乐于思,勤于思,到最后的自发的主动思考,这样的“思”才能有所得。我们常说的灵光一闪,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突发奇想”,其本质是长期思索的一种积累,当这种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某种契机的带领下产生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实现思维的“飞跃”。作为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呢?其实在很多学科中我们已经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你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另外一方面,要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意识。两者结合,我们可以发现,思维之花必定会结出果实。

(三)要让学生学会克服障碍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44-01

传统的教学方法,培育出来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作为小学老师,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更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数学学科的知识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创新性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数学领域的开拓创新。

一、积极的营造“质疑”情境

质疑,是学习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制造“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比如说,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疑一个问题场景,根据班级男女生人数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把学生放在一个问题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继而解决数学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多种问题: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然后,老师继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提问。学生们会提出来:男生占男女生之和的百分之多少?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之后,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不断提高,在这样愉悦、主动的学习气氛中,小学生体验到了思考和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质疑情境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抓住现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这样的情境一旦被激发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带动,在老师积极的引导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指引学生大胆猜想

不要认为“猜想”与严密的数学知识扯不上关系。实际上,猜想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那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比如说,在计算1+2+…+99+100=____这个题目的计算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加法结合律与交换律”进行计算,也就是(1+100)+(2+99)+…+(50+51),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计算(1+99)+(2+98)+…(49+51)+100+50。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大胆猜想的奇妙之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精神。那么接下来,为了继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类似的题目,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在出题的过程中,是通过自己的猜想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进行问题解答时,也是自己的大胆猜想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想”这样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积极的去追求、去创新。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飞虎工程队要修建4800千米的铁路,2天的时间修建了12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飞虎工程队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将这条铁路修完?能不能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和交流讨论以及老师的及时指引,都可以得出两种计算方法:

解法一:问题提问的是多少天修完剩下的铁路?剩下的铁路是(4800-120)千米。飞虎队每天修铁路速度则是(12÷2)千米。根据公式:时间=路程(l)÷速度(t)就可以得出:所需时间=(4800-120)÷(120÷2)。

解法二:可以先计算出飞虎队需要多少天才能将这条铁路修完,完后再减去修了几天,就可以得出4800÷(120÷2)-2。

两种解法之后,学生会认为没有其它解法了。这时候老师还可以指引学生用“倍比法”来解答。也就是把120千米看成一个单位,那么4800千米就是120千米的40倍。修一个单位需要2天,修40 个单位就需要40×2天。

四、故事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以及学习信心和积极性的树立。当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想退缩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讲解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有一个小孩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遇到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题目,绞尽脑汁也没有任何进展。可是,他没有退缩,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道题目。老师看到后惊呆了,这是一道遗留了上千年的数学难题。”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循循善诱的进行开导和关怀;当学生取得了进步时,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赞许,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的学科规律以及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引学生大胆猜想;积极的营造“质疑”情境;“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故事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简单论述了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艳,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7(12)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问艺术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61-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高中数学提问艺术的开展措施,提出于此,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一、巧设悬念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思维都来源于怀疑。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怀疑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在问题中引发学生去怀疑、去批判、去思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仔细钻研高中数学课本,挖掘其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问题。以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冲突来设计悬念,在对答案的思考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会去反思、批判和怀疑,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在讲述棱柱的表面积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设计如此悬念性的问题:“棱柱的展开图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继续猜想,这个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拼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拼接。当学生把棱柱解开的时候,就会发现棱柱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所凑接形成的。它与他们的猜想会有一定的冲突性或统一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培养怀疑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又可以继续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得棱柱表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可能。因为条件不一样。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算出棱柱的表面积。学生经过割补和拼接,归纳出了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表面积=S侧+2S底。这样围绕悬念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巧设趣味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表现欲、求知心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与高中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相一致的问题,把一些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一些有趣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设计出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上《抛物线》(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可以把学生比较喜欢的篮球与抛物线知识点相结合起来,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可以如此设计问题:“当你站在罚球线上向篮筐投篮,如何算出篮球在空中的最高点呢?”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抛物线公式来求解问题的各种方法。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足球和篮球的特点,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可以比较足球进门、篮球中篮框等球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吗?”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抛物线的特点、性质等。这样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信息,给予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都不是唯一的,它的答案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的环境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设计这种探究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感受和享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集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如此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在生活中,有那些属于集合的东西呢?”在探索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某一个班的同学、数轴上的实点、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城市的人口等被看作整体的时候,都可以把它们看作集合。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12篇

首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大多数的艺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师的课堂讲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合作性教学作为现阶段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以4~5人一组的形式加以划分,让他们对于同一个设计主题加以讨论,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说合作性教学方式对提高艺术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以及设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注意对学生创造思维素养的培养,所谓创造性素养是学生创作思维的来源,也就是说,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设计学习中。创造性素养作为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艺术教师应该在确保艺术设计学生掌握艺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锻炼他们对周围新事物的敏感度,让艺术学生成为可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并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加强创造原理的教学。虽然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理论知识依然是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对艺术设计创造性原理的学习可以让艺术设计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活动的操作程序,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方法和手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水平。比如,艺术教师在讲述某一艺术设计作品时,可以从艺术设计创造原理的介绍开始,让学生理解何为移植、变性、聚合、完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对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原理和技巧,将艺术设计创作的品位提升。

第13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培训思维;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2-0060-01

“富民”政策一直作为我国政府以及党的重要的工作方向,而作为一个“迟发展”国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也未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而就农业方面来讲,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农业的增产及投入使用已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工业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后备需要”。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即为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农民输送相关农业机械的技术使用方式及应用理念。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增加机械化的使用,加快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稳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促进民生的发展[1]。然而纵观现在农机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板块之间衔接疏松、培训师资薄弱等多方面的不足阻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从具体的方面对此问题作出简要的论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农机技术培训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的培训是向农业工作人员及农民传授一些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及新型农具的使用知识,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当前农机技术的培训内容还是大部分停留在落后的、过去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上,农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多年的见闻已经对这些旧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烂熟于心,而相关的工作部门仍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仍然死板教条的向农民传授过时的内容,长此下去会导致农民失去积极性,失去对学习先进农机技术的进取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机技术使用的主体。在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农机技术使用方法的更新,对农机技术使用的方法进行创新,发挥“1加1大于2”的效应。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只想用培训理念、方法、内容的创新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应注重农业生产工具与时俱进,力争做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使用与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更新的一体化发展,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从理念与使用工具上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农机技术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小型班级及县一级的农机培训学校。这些培训学校大多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包开展的,由于资金及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条件的欠缺,在农机技术承载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人员、资金的浪费,这一现象同上文所提到的现象一样导致农机技术使用的落后,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农机技术的培训不能再单纯的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而应该积极创新,利用现行市场经济发展大势这一有利条件,让农机企业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开展公私合营的农机技术培训活动。而且,这些工作在开展时,不能盲目的进行,应根据各个农村具体的农业状况等具体情况举行相关的培训活动,根据农民的意愿建立相关的农业现代化机械使用的组织及培训载体。此外,在创新农机技术培训载体的同时,还应注重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力争做到创新载体与输送手段的一体化发展,从整体上促进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农机技术培训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要想真正落实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必须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而在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中,成功的传输必须拥有成熟的传输方式,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对农机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有利于激发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然而现行的农机技术培训的方法大都是为了产出短时间的效果的紧急强化法,未能做到长远的学习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过后,就会抛弃此前学过的内容不再强化学习,从而能造成资金、人员的浪费,并不利于长远发展[2]。针对上一现象,笔者认为加强农机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在组织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后期的技术发展的跟踪强化,大力培训专业人士进行“手把手”的田间实时教学,促进农机技术使用率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技术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机构与培训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从整体上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做量化分析,量化投入产出效应。整体协调创新发展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现代机械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井林.对农机培训的几点想法[J].农机科技推广,2009,(2):16.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创造性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兴趣广泛,自信心强,求知欲强,独立性强,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尝试困难,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关注学生敢于自主探究、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研究意识和态度倾向, 而并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这种创造性品质是学生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得以中充分发展。

结语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其本质是进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地理教学活动是“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要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才能得到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

2、李红《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J] 保山师专学报 2004(2);

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创新

复习练习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重复,学习易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不能简单重复平时学过的内容,应在练习上多下功夫。应用信息技术在复习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练习,从而提高练习的复杂性和主动性。如何进行新颖,多样化的练习?从面提高练习的复杂性和主动性。

一、为什么要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操作的简便性、信息刺激的丰富性、信息要求的适应性、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信息查询的快捷性、科学性、实效性,多快好省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怎样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比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比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区分题意之间不同的解题要领,流利审题和解题规律,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掌握规律。为此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例(1)AB两长180千米,甲车从A到B用6小时,乙车从B到Q用5小时,甲乙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

(2)甲车从A到B用6小时,乙车从B到A用5小时,甲乙二车同时相对而行,几小时两车相遇?

通过两题的练习,依托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由相遇问题导入工程问题,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一种形式,使问题更清楚,更明白,寻求简明的解法,从而沟通“相遇问题”和“工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工程问题中把全工种看作“单位1”这一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1)学校三月份用煤4吨,四月份节约25%,四月份用煤多少吨?

(2)学校三月份用煤4吨,比四份节约25%,四月份用煤多少吨?

将这两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认真区别异同,正确判断单位“1”和克认对应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良好解题思路。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变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变练习,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概念和术语,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5)女生比男生少成分之几?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术语,掌握数量关系,提高灵活的解题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解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其目的是全面地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训练学生选择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提高解题技巧,开拓解题思路,培养解题能力。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修一长240米的水渠,修了5天,共修了100米,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需修几天?

解法一:(240-100)÷(100÷5)

解法二:240÷(100÷5)-5

解法三:5÷100×(240-100)

解法四:5÷100×240-5

解法五:5×[(240-100)÷100]

解法六:5×(240÷100)-5

解法七:x÷(240-100)=100÷5(等)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容易理解,计算简便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与提高的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与提高的练习,使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小时行60千米,第二小时行全长的25%,这时距中点有10千米,甲乙全长共多少千米?

通过练习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从不同层次去分析去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条理性和广阔性,使所学知识深化提高。

(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在发展和变化中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解题灵活性。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出现以下应用题进行思维训练。

如:(1)甲乙二袋大米共若干千克,甲占总数的40%,从乙取12千克放入甲,这是甲、乙的比是3:2,求甲乙原来各多少千克?

(2)甲乙二袋大米共84千克,其中甲占总数的40%,后又买30千克放入甲,这时甲、乙的比是3:2,甲乙原来各多少千克?

一题抓着总数不变。二题抓着乙袋不变,把甲乙之比转化为甲乙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统一标准量,从而沟通分数与比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弄清其脉络,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培养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三、效果与反思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区分了题意之间不同的解题要领,掌握了流利审题和解题的规律,在比较中深化认识,解题方法灵活,提高了解题技巧,开拓了解题思路,培养了解题能力。体现了三个特点:

1.“实”,即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实际,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好高骛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新”,即新在设计上,教师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新在师生活动上,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新在练习上,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练习,通过练习,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3.“活”,即课堂充满快活,体现灵活,实现鲜活。通过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把改革课堂结构提高到一个新层面,并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