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础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终身教育还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社会应当向其成员提供一切教育机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既可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办学,又可以保证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终身教育还是给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是教育主体作用于学习主体的过程,也是学习主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觉、自主的学习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之可以说,终身教育思想是支撑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以终身教育指导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就是给予年幼的社会成员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全面素质的最低限度的培养训练,这是人类教育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晶。然而基础教育关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思想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未能得以真正落实,致使基础教育长期处于误区之中“,应试教育”便是其典型表现。应试教育违反教学规律,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对之进行根本的改革。作为人生发展起点的基础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是其固有特性。
“基础性”是指基础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奠基工程,应当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同时,这种基础性的训练和培养还必须具有“发展性”。基础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必须把基础教育纳入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和思考,就必须把主张人类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主导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以终身教育指导基础教育改革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人类即将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用现代的观点分析,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知识广博而专深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容易产生独到的见解,取得创造性的成果。随着社会的知识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提高,知识和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源泉。
对现在国家美术人才的要求一般就是体现在大美术观念的提出和落实。要求这些美术人才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不管是艺术本身还是现在现在的网络技术。都要具备过硬的学识涵养,还要拓宽自己的艺术兴趣范围。大美术这种观念的提出,有利于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是对国家素质教育方针积极响应的一种体现。在现在的美术教育体系里面,美术教育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综合性大学,里面要求掌握的面比较宽,像美术专业学校和师范类的学校;而另一种就是工科院校模式。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工科院校模式的生源都是针对广大考生筛选而来的,在这上面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在接受高等艺术教育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大美术的教育了,但是仅仅是停留在一种观念式的应试教育里面,在专业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更别说艺术理论这方面的教育。学习美术艺术要从基础的教育做起,在面对一群什么都不知道的启蒙学生面前,基础教育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构与置换
对于刚刚踏进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来说,对他们之前所认识的艺术结构要进行重构,也就是让他们对大美术的环境和艺术设计进行新的理解和学习,快速的置换他们之前的大美术概念。并向他们灌输学习目的。要完成这一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一般三个步骤就可以完成。首先是做这一群刚入校的学生来一趟专题讲座,深化他们对大美术的理解;其次呢,是让学生做一些学术报告,这样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可以来一场座谈时的谈论,相互交流心得和学习经验。在老师的配置方面,其实可以参考一下包豪斯学院的做法,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理论结合教学,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在美术学习中,启发学生这一环节是特别重要的,要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格罗佩斯创办包豪斯,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就抛开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让学生学习素描和色彩练习,就他本身是世界一流的设计师这一身份,是应该走创新的道路。
三、回顾历史和构造未来
在包豪斯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求学习基础课程,这是作为专业前的必修课,在美术当中是非常严谨的,在这个学校,教学规格非常高,就连代课的老师,都是大师级别的大艺术家,这是这个学校难能可贵的一面,这种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学校值得学习。过多的注重层次的丰富、造型的准确、技巧训练和制作精细是今天基础教学的通病,其实这些不会真正起到基础教学的作用,创作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这是目前美术教育最缺乏的。由于初学学生的创作思维狭窄,对于创作没有很好的灵感和欲望,更别提让他们有创作的积极性了。一般基础课程具有主要有三个课题,第一是解放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艺术天赋;第二是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是作为以后成为艺术家的学生,要把创造性的构图原则展示给他,让他自己体验和观察。由此看来,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美术的基础教育的革新。这个问题已经很迫切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代替不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用与现今社会同步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手段来赋予教育的新内容。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艺术教育方面的教育改革,对于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一个首要的人物,也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设计出新的教学理念。广州的美术学院近期推出了一套教材是关于构成的,这本书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三大知识体系,另外把一些新的理念加入其中。比如形态构成光色构成动画构成等这些是传统教育所没有的。这些能够向学生传授创新的技能和新的思维方法。要知道,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那么相应的美术设计教育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随之进行改进,并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四、结语
(一)西部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
根据对西部民族地区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显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符合,就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情节导入等方面也与大陆地区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西部民族地区的教学过分强调教材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课程资源的教学作用,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
立足于教师数量而言,西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不能达到基础教学的目标。就西部民族地区教师的质量而言,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很严重的代课教师现象,这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事实上,大部分代课教师都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与专业教师的水平相差很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行基础教育的难度。
二、开展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财政体系,提供资金保障
根据西方国家教学以及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教学经验来看,转移支付是开展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构建合理的经费使用制度,不断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与此同时,笔者还建议中央政府适度加大对西部民族区域开展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设置相关的专项资金的办法来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并才用专款转拨的手段来将资金发放给西部民族地区,以发展和巩固该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另外,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手段,来完善相关财政补贴机制的建设,为开展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充足的基金保障,以此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为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扶持力度,开展基础教育
为了能够保证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能够健康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做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作,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西部民族地区教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情况,合理的降低编制要求,向高等师范院校招聘专业的教学老师,提高专业教学队伍的水平,开展基础教育,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要求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并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第一位。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多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提高教师水平、强化师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基础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要提提高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大力发展师范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建设出优秀的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鼓励内地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去西部民族地区支教,加强内地与西部民族间的教育交流,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通过建设处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充分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加快改革进程,进行基础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作出了新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学也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从而更好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要求,西部地区要提高对新课标的重视,详细分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将其教学精髓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开展基础教学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在开展基础教学时要打破经验主义的约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基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指引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来不断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进行,创新教学手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基础教学,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1.从中学物理案例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识别、问题聚类、个、效果评估这四个方向上,而可持续发展则体现在设备维修、系统更换、教育模式随系统发展而改变上,因此应用是主题,而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灵魂,比如在中学物理教学电热作用这一章节当中,如果以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前提则要进行如下章节教学拆分。首先,利用信息化解决主动识别问题,这里的主动识别包括教师主动识别以及学生主动识别,因此可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焦耳定律以及公式、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在什么条件下与电流所做功会出现生么样的关系等进行总结,在通过ppt的形式将其做成课件,一方面方便教师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在上课时的观看。同时利用互联网收集本章重点外的而外信息,比如在电热作用当中除以上重点外还包含电阻、电流、形成电阻的材料等而外的知识点,通过搜索与总结,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实现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在教育上的“滴水不漏”。其次,进行问题聚类,问题聚类是指支持该物理知识系统运行所需要汇总的各个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解决。比如在电热作用当中,重点章节当中包含电热的利用,电热利用是纯电阻电路就是指电流通过的电路中的所有的导体,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样的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如生活中的电热器就是一个纯电阻电路,人们利用它来作加热的设备:例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都是电热器。电热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电流通过电阻丝发出热量。电热器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热效率高;有的还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调节温度等优点。例如:电褥、电烘箱;家禽电热孵卵器,引发炸药的电热装置乃至高空飞行服里的电热保温装置,都是电热器,它们有不同的构造和用途,但原理相同。这里就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第一在真正的实验课上作为教师不可能将各种电器搬到实验课堂当中供学生参考;第二电热器重组过程不可能在真实当中看见,因此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利用信息化当中的3DMAX技术,通过电脑模拟能够轻松的实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具体行程以及解决过程,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广泛性。最后,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随堂测验,划分重点以及知识点的考察方向,并将整个课件以邮件的形式寄存在学生的电脑当中是,使学生在课下之余能够做到温故知新,并针对考核问题进行重新了解,将课堂真正的搬入到学生的家庭当中,不仅完成了学生部分的效果评估,更做到了人性化服务这一特点,完全的展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2.总结
因此我们在面对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理念当中,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应用入手,只有扩大在课堂当中的应用,使教师以及学生认可这一模式,才能有效的完善推广,从而才能进一步的扩大教育投入以及设施投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作者:侯龙驹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电化教育中心
1.1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农村学校规模普遍小,学校学生间接触较多,这样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就大胆地走出教室,于是校园内出现的“小小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口语小组,英语阅读小组,使学生在这种交流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并由此转化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英语手抄报、英语漫画、英语歌曲大赛,单词朗读、英语对话,演讲竞赛,英文儿童剧创编表演,英文儿童故事创编表演,组织学生开BirthdayParty,在英语沙龙谈footballOlympic。征集英语格言警句,鼓励学生积极向学校英语报社投稿件,学校设置英语宣传栏,要同学们发挥特长将宣传栏设计的图文并茂等。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英语实践,把英语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接触英语,例如收集街面上一些英文广告用语,公司名称等。
1.2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融洽师生关系,不仅挖掘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还间接作用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据此向学生提出以英语向老师招呼问候的建议。如:“Goodmorning,teacher.”“Excuseme.”老师对此给予赞许,于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中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对教材的改造,设计成练习题或者表格,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改变成对话,故事,短剧等形式表演出来。通过增加动手活动,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3素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创造英语口语环境,就要有素材来源。引进最新的外文报刊杂志材料,开发创新思维,从外文资料中引入地道的外语观点,是农村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认识水平、生活环境和实际状况选择一些新材料,使学生充分获得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观点与传统观点有较大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资料也能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单纯的阅读理解是相对比较枯燥的,而结合图表让学生边阅读边填表格,或者运用阅读内容画出简笔画兴趣明显要浓厚些。这种活动,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创造性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各学科知识掌握也牢固了。
2校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1物质形态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有条件的学生购买或翻录英语听力音带,学生在家多听多练。在家也能讲:“Let’shavelunch.”“Let’swatchTV”“It’sreallygood.”“Let’stalkaboutthem”“That’sagreatdeal”“we’regoingtohaveagoodtime.”等口语,给家庭增添新意。指引学生多方面订阅英文期刊杂志,报纸,经常开设读书阅读交流感想,讨论活动,慢慢地学生们都置身于英语交流的真实环境中。帮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好的英语广告词。把袋装说明书上的英文说明配方等整理分类,收集药品的使用英文说明书。在观看奥运会或世界杯的比赛过程中,让一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收集比赛运动专用语。在讲到西方文章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去搜集有关的地理、历史、文化、城市、气候、人文等,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农村经济限制他们买不起英文音像资料,看不到真实情景。采用先进的教法,使用更多的资源,给学生创设贴切的教学情景,用实物和直观教具,把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农村中经常有劳动实践课,秋天摘橘子,春天植树,这也是英语实践的机会。如用植树进行语言训练,前一天要求学生写通知,明天在哪里植树、集合,什么时候出发,要求学生穿什么,带什么、工具、食品、饮料等。把劳动当成英语角,山坡上传来一阵阵洋话。
3总结
基础教育改革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第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构了基础。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教育的结构也要完善。首先,现阶段,在基础知识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强调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含义。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第二,基础教育的改革突显了素质教育。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凸显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等等。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构思未来,使学生建立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具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基础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在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传统,又映射现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第四,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多方位交叉综合。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综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高度、新境界,要求基础教育把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核心,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着重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上皆是对人才培养高度综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课程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二者相结合,高中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必须要开设“历史与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最后,还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研究性学习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个性成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充分体现创新性学习、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习、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从当前各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国内外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体结构,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的学科群;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具体学科结构;优化特定专业的学科结构,使其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建设学科专业的基础。我们应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科学设计并建立课程体系。实践证明,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可以夯实学生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第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我们应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科目的学习和考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依据学生所学不同的专业,采取风格迥异的教学实践方式,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毕业设计、综合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可以重视实习与实践机会。
三、现阶段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人具备做社会人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在学生时代,基础教育从小培养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思想,对他的成长成人将会起到充实人生的作用。为此,我校提出德育工作新思路,建立事务安排和卫生分担的自主管理模式。把全校事务罗列和卫生细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责任担当机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份事务和卫生负责区。通过每天的习劳担当促使学生的习惯养成。学校为此也通过每日的自评自检表,通过学生自己打分、全班监督的形式让孩子自主管理自己,定期评选优秀担当学生,进行全校表彰。用这种校内尝试性习得教育,基础教育培养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我校全体教师共同的心愿。为孩子一生负责,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到实践中。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一份责任,言行中折射着一份担当的时候,他就长大了,他就成人了。
二、以“规范”为训练点,提出“庄重一生,吉祥一生”的习礼修身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是文明的体现。要作一名当代文明公民,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习礼修身意识。往往同学之间的矛盾几乎都是不懂礼仪,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造成的。在这方面,我校从实际出发,出台了校内行为规范十要求和日常行为十不准。“双十校规”不仅让学生牢记于心,而且要践行于外,言行一致,严格要求。单一的强调会使得学生觉得很枯燥,收效也甚微。我们则组织各种活动,来丰富和充盈孩子的内心世界。学校成立了校内足球队、合唱团,不定期组织少先队文艺演出。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在活动开展与交流中,懂得礼仪与规则。比如,足球比赛,每次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要求;有时提出快乐第二,比赛第三的思想,意在让孩子从活动中先感受其乐趣和兴致,而不去一味追求比分,并且在比赛中,注重整体传接而不提倡个人主义或大脚闷踢的极端做法。孩子通过活动中的交往,懂得了尊重与谦让的心境,理解与鼓励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在自身修养上,我们严格要求从穿戴上做到整齐划一的校服,在仪式训练上做到周一升国旗的严肃对待。天天去做,周周去行。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提出站姿、坐姿、走姿的具体要求,养成修身修德、端庄大方的宝马小学风貌,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自律自省、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习礼修身美德。
三、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长,我国俨然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我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此种发展模式,逐步显露出一种弊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一些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我国匮乏高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做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加快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优化我国技能人才结构,解决人才短缺的情况。做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开放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框架,构建和谐自主的职业教育体系。
2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法律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简称TAFE,是一个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有效地解决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障碍,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学习的典范之一。
2.1法律因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缺乏自主性,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修订了澳大利亚培训质量框架,形成全国范围统一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令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职业教育法虽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仍没有真正实施具有可行性的职业教育法。通过法律要素,为基础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创造法律基础,促进两者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2.2政策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出台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相比,仍不容乐观。政策环境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发展后劲,无法与基础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政策因素可以引导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课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部分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澳大利亚于2005年宣布建立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培养国民高水平职业技能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策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技能培训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2.3社会因素分析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影响,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国民的重视,这影响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笔者认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之间发挥的阻碍作用较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面向所有接受再次教育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一点需要我们学习,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纠正错误意识,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4学校因素分析
基础教育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可是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前面提高的三要素:法律要素、政策要素与社会要素,都需要学校全面贯彻实施。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学通过证书等衔接。学校建立统一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协调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培训者提供公平的培训平台。
3总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法存在差异
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力争进入理想大学;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顺利送入理想大学就是工作的第一要务。这就决定了学校往往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由此带来对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照顾。具体到学习方法上,更是创造出一系列力求使学生最大程度获得高分的学法与方式。中学一般有讲授、问答、读书指导、演示、参观、实验和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目标就是为学生获得高分创造条件。而在大学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开始转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打破了高中阶段一味以获取高分为目标的单一模式。具体到学法上,大学采用的是讲授、讨论、实验、设计、实习、自学指导等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方法看似与高中很接近,实则差别很大。由于中学教育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因而教学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上,很少有机会去采取讨论法、自学指导等能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长期以往学生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而大学尽管也采取讲授的方式授课,但高等学校的讲授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一些细节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去广泛阅读了解的,它更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教育方式一下子无所适从。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创造有利条件,搭建一座连通学法有异的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使高中学子进入大学就能天然感受到大学教法不仅是适应自己的,甚至对这种教法倍感亲切,就成为重点特色示范高中必然面对的问题。
(二)学生心理存在落差
环境的改变,必然给人的心理活动带来影响。三年高中,学生是在极其紧张的气氛中度过的,他们只能用“上了大学,需要什么有什么,要干什么都有条件”(一学生语)来自我安慰。可真的成为大学生后,发现现实与他们的理想是矛盾的。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应;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三是对生活环境不适应。具体来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旅店式的住宿生活,寻找自习教室的艰辛,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法,百无聊赖的“星期七”,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宿舍之间“画着三角形”,如此繁重、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像一盆冷水,浇在他们曾经沸腾的心田。昔日的“内心平衡”被破坏了,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心理落差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王玉文先生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作过精深的研究,切中肯綮地指出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过于关注他人的反应;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有些人身上还残留着小学女孩交往中的‘独占欲’的特点。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宿舍人际关系,在宿舍中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是导致人际交往矛盾的最主要的因素。”[2]处于从高中到大学转变阶段的大学新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其知、情、意、行尚处在形成阶段,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因此,重点特色示范高中应当对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心理变化具有清晰的认识,更要具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具有健康正常的心理,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能力存在差异
现行中学教育制度,能培养出优秀的考生,但未必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不少大学校长、教师反映,每年迎接新生时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新生虽然成绩优秀,可连如何打饭、洗衣、买东西都不知道,生活能力很差,甚至于有些新生家长到校陪读来料理学生的生活。这促使我们深思: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能做些什么?高分就能保障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吗?他们难道就这样让父母照顾一辈子?……像这样的“分数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是根本不能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与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的。另外,由于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四年大学生活就能速成的,而是有一个从中学到大学的日渐积累的过程,尤其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才能为学生铺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高中走出的学生绝不能是高分低能的社会半截人,高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将学生由单一的学分机器逐渐转变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形势、朝气蓬勃、身心健康而乐观的全面人的重任。这就给中学和大学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课程、交流与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好大学、中学的教育衔接工作。
三、是探索学校特色化办学的需要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并不全是消极的,下面将详述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等级考试采用纯上机考试,上机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使得高校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更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2]计算机实验教学是以往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出现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实践知识,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1.2有利于国产软件的推广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部分是由国产软件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可以选取考试科目是WPSOffice,这款软件是由我国开发的。之所以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提供这款软件考试科目是由于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广国产计算机软件。学生对于这款软件的功能也更加熟悉。[3]而且这款软件对于以后的办公室办公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通过练习这款软件就更加了解这款软件,以实现国产软件的推广过程。
1.3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理论比实际操作水平更高,这往往是高校计算机教师的弊端。这种情况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实现就使教师不得不掌握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只有教师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以后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掌握并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1.4有利于高校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实现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高校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内容可以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内容进行细分[4],即明确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向,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人才。
2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固然有较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下面将进行详述。
2.1变相的应试教育我国大部分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没有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之前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扎实[5]。但是在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之后高校教师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高等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反而去教授学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并不需要的编程,其实质就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2.2制约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实现后,学生一旦顺利拿到等级证书就认为以后再也不用学习计算机技术,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一旦停止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将会使得学生很难继续学习。
2.3考试内容过于陈旧计算机等级考试到现今并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其考试内容还是原有的考试内容,而且考试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很多是基本没有联系的。计算机技术讲究的是实用性,考试内容的陈旧将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显著降低[6],不利于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使得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一张废纸。
3改善措施
针对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其消极影响,下面将详述几点改善措施。
3.1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实践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理论跟等级,其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明确的方向。
3.2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由于教学时间跟目标所限,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导的内容,自己不用去思考相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取互动模式,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
3.3建立持续性的评价机制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所颁发的计算机证书是终止性的。学生只是为了计算机等级证书而去学习参加考试,那么学生的学习目的根本就不在于提升自身的素质,所以就要建立持续性的评价机制[7],即在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之后继续在该领域保持通过考试时的能力。这样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3.4淡化过级考试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学校自主安排,由学校制定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报考,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而不成为硬性的要求。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3.同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本课程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课程改革理念、建设思路与目标如下:
1.明确教学定位,确立教学大纲。适应浙江省机械行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需求,确定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深度,建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2.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3.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4.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三、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
(2)开放式与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现有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的课题,老师演示居多,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实验课对学生的锻炼与吸引力很差,因此需要在锻炼学生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这将是教师团体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环节。所提出的新型实验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能够投入的实验经费等多种因素。
(一)教育部门责任的旁落和无奈目前,各地都基本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心,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些非遗保护和发展中心恰恰缺失了教育部门的责任,或者说他们的工作主方向里缺失了教育功能。从申遗开始再到建立保护和发展中心,教育部门一直是旁落在外。其实,教育部门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和责任体。申遗由地方政府负责,保护和发展也由政府负责,其主要目的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教育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部门根本没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研讨及利用阶段,从而导致非遗保护和发展成了这些中心的事,但没有纳入美术基础教育阶段的设计,教育部门责任的旁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有效进入教育设计和教育改革,更谈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受教育主体的认识和了解。
(二)基础教育规划和改革的落后当下的美术基础教育一直还沿用着多年以前的规范。多年来国家对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利用一直在向前发展,非遗项目和非遗成果越来越多,但教育部门并没有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其教育规划和改革严重滞后。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进展缓慢,非遗教育的教师培养基本处于“谁有兴趣谁自行研究”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更没有纳入教育内容和规划。没有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非遗文化的美术基础教育,根本夯实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从长远的角度也起不到核心的保护作用,更谈不上将来的发展和利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基础教育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更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和传统。这些遗产记载着一个民族智慧的过去,同时也对我们的未来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面临着很大的冲击,甚至有被淹没的可能。现在国家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保护,比如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编撰造册、历史记忆、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政府立法保护等,但绝不能忽略教育传承的极大作用。与美术这个类别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不能缺失美术基础教育对非遗保护和发展的作用。
(二)美术基础教育在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美术基础教育是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最好的方式。通过美术基础教育,把中国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与学的实践,不仅能让广大学生了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以延续。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意味着一种责任、继承和发展。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的美术基础教育,将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成了保护和发展的阵地,教师担负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责任,那么非遗保护和发展将有专业科学的创新方式,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有持续稳定的科学规划,非遗保护和发展就有了根基。
三、如何让美术基础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起到特殊作用
(一)革新美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内涵首先,教育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部门应组织人力及时梳理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美术)通过梳理,以不同的美术创作形式(如泥塑、面塑)探寻美术基础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契合点。其次,开发和形成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课程资源、教学案例、专业教材并加以推广。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新的美术教育内容走入课堂,逐步形成中小学、幼教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再次,创新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遵循以认识、了解、研究、实践这种由浅入深的过程教育,要以欣赏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人课堂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传承人进学校和学生访问培训相结合。
(二)加强非遗师资力量建设和非遗教学基地建设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民间以技艺传授,基本上没有形成具有教学功能的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多是以个人或小家作坊的形式存在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工业化时代显得极其脆弱。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把非遗人才保护和大众教育培养相结合,把非遗封闭保护和非遗新基地建设相结合。应该建立起传承人授艺,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承接、规范、指导培养,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普及拓展的一体化系统。大学应该成为非遗师资力量建设的主阵地,首先应该在大学设置相应的非遗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和引导,逐步培养非遗师资力量。充实到中小学作为非遗传承和教育的火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划拨专门经费在校园建设非遗展示和教育基地,由学校申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相应的人力资源、课程设计、配套政策等。引导教育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进行承接和创新。
四、后续及结论
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是课程内容的应用和变化。虽然高校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改革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仍然面临一个严峻的形式。基本上来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计算机教学需要一个内容创新、适用性强、水平适宜的教材。但是目前计算机教材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通常,本科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创新性和实用性非常缺乏。
2.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依靠书本和教室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但不能处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力度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教室不仅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教师的理论更新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滞后的评测方法。目前,计算机水平评估方法是以理论考试为重要部分。虽然大学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实验测试分数,但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实上,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会试着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但是在理论测试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并不让人满意。或许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测试方法更适合其他的学科,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理论和实践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学校对计算机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课程来对大一的新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为讲述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组成、Office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基础知识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不大,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并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普及。目前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内容大多数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如上文提到,这些科目大多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有所接触,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再次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就业市场直观地观察出来。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一般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两个方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Java更适合团队开发,软件工程可以相对做到规范,这是一个很难比拟的优势。将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课程纳入教学,可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对满足以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改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只要我们提供适当的教材和适当的帮助,并且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测评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它解决了学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且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会克服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还将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学生为起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很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学的形式,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与后续的课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供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这些不同课题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将这些开放性实验设为学生的特别成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模式改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教室中进行,同时将讲课内容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这种课程上,学生只负责听教室讲解和看教室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这就说明这种听和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任务,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交给教师检查。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多以及课程进度的加快,这种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不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检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马虎完成实验任务。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团队的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课题的具体设想、设计和开发。在每一个实验课结束的时候只需要对该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将本团队完成的整体设计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学注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师对此作业成果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各个同学掌握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也可以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资料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将优秀的作业在网上共享,供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及教材改革。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应当时刻跟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吸取新的年轻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供他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雇佣专业的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实践工作研究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时刻更新教材库,要独立准备实践课教学资料,也要选择优秀的基础理论教学资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应当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审核,并及时匹配合适的教学资料。
5.教学测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发下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交上试题答案。这种评测方式适合一些重于理论的课程,并不适用于理论和实践兼重的计算机技术教育。2012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提出了一个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及课程建设的议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也不意味着能为计算机编程,更不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刻板技能,而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除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纸上测评,应当将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得分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并且为学生准备开放性实验课题,在学生完成此类开放性实验后,根据检查结果也可以计入学生的总成绩。这些实践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设置符合需求的栏目板块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四大板块:一是教育资源板块,包括专业资源和自制资源。省、市、区各级各类资源以学科、年级为线索嵌入个人空间。二是成长记录板块,不拘形式、随时随地记录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的电子档案系统。三是成长航标板块,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不同身份,分权限、按需求推送各类教育讯息,为师生个性发展导航。四是互动交流板块,以空间为纽带,互联网捆绑手机网络,实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信息通讯,实现即时、延时互动。另外,师生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增加个性化板块与栏目,实现高架构、可扩充。(2)注重再生资源的全网流动面对资源的淘汰更新与广泛需求的矛盾,该区探索了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再生性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一是通过政府采购,将各种专业资源注入个人空间。二是每一个空间都是资源开发主体,师生将自制或搜集的教案、课件等到自己的空间里。三是使用者根据个性需求对已有资源进行更新完善,实现再生成,形成新资源。个人空间的资源多管道、分权限进入不同的资源库与学校网站,最后汇集到岳麓教育信息网,资源实现全网流动,保障区域内不再形成信息孤岛,确保资源不断更新丰富。(3)重视个性数据的智能分析通过空间的“成长航标”,在集聚师生成长数据、智能辅助分析上进行探索,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以人为本。该区以采集“记忆数据”为例,学校通过网络向各空间推送采集学生记忆敏感期的调查问卷,当家长和学生参与回复后,即可以统计分析出同龄学生的记忆敏感时段、各区间值的数量。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记忆敏感期位于哪一区间,并获得针对这一区间的专业提示同时,学校可以将记忆敏感期与排课、作业布置等进行联系,科学安排学习时段。(4)突出网络空间的应用创新该区充分挖掘空间功能,让信息化的触角向教育的各个领域延伸。例如,以空间为平台实施的“绿色心吧”和“家长网校”项目都是成功的案例。“绿色心吧”通过网络关注师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多位心理专家参与回答求访者的问题,实现“多对一”、“一对多”的网络指导。“家长网校”以空间为纽带,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走向“零距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岳麓区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网络空间的细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设置符合师生需求的栏目板块,注重资源的生成与应用,重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依托网络空间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对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创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具有积极作用。
2.普及推广: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
(1)分步推进空间建设普及湖南省以中小学教师“人人有空间”为目标,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的方式,加快推进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普及。一是骨干教师优先推进。全省遴选骨干教师优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组建教师空间建设的指导专家团队,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二是重点学校率先推进。在全省范围内选取具备基本条件和建设积极性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空间建设试点,主要以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主。三是区域整体推进。例如,选择郴州地区作为试点,探索以全市中小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2)注重空间应用管理与培训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全省中小学教师空间建设应用的实施单位,并设立空间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补助教师空间注册及购买服务,为试点学校、试点区域的中小学教师注册开通空间,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强化应用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同步实施教师培训,并开设多个专题培训班,深化教师对空间建设及应用意义及作用的认识,提高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的兴趣与能力。三是实施奖励机制。设立空间建设与应用奖励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促建、以奖促用的方式,表彰奖励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激发教师空间建设的成就感,使教师逐步形成持续建设及应用空间的内动力和责任感。(3)探索基于空间的教学模式在空间建设普及的同时,如何应用空间的交互技术与资源优势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必须同步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持续推进空间建设的关键。为此,湖南省积极探索基于空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空间的学科群组教师研训模式,探索基于空间的管理评价和优质资源开发模式。湖南实施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策略,构建省域范围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重要路径,让更多基层学校、教师认识到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创新实践: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合
(1)教师免费享受空间开通与资源服务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省、市、县、校四级资源网管理统一架构的多级平台,以教师身份认证统一、资源目录管理统一的方式实现全省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使用、、评价、交流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全省各级教育部门掌握教师应用资源、开发资源情况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实现资源建设与社区空间的功能整合,网站开辟了“教师空间”专栏,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开通网络空间、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省近50万中小学教师已成为网站免费注册用户,并有30多万教师自主开通了教学空间。(2)打造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师空间模块基于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系统,不但拥有目前主流智能社区系统功能,同时为满足教学需求,优化资源整合、纵横流动、系统收集、资源推送功能,实现教学交互及过程管理,实现教师个人空间个性化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教师不仅能在空间内编辑、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智能社区系统还为其提供资源推荐、传播通道。教师可以在空间内结合各类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在线备课,实现资源再造,不断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资源应用与再生难题,让资源真正“活”起来。在实践中,教师在空间内自主选择资源网提供的各类应用,建设符合自己教学或学习需要的教师教学空间,通过空间系统实现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交互及记录,积极探索空间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平台还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向全省开通空间的教师提供学科教学指导、资源推送、在线咨询等服务,更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优质资源需求和教学研究需要。(3)尝试多个空间建设应用平台的综合管理据初步统计,湖南省借助“基教在线”和“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平台,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开通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在巩固现有空间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资源公众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强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基教在线”平台的综合管理,实现多个平台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性资源优势,推进资源规模化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交互式、自主式、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探索。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网络空间建设,实现了网络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网络空间建设和资源规模化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一致性,是湖南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4.结语
(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诉求
教学质量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单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若干环节与阶段所组成的相互制约与联系的完整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环节与阶段都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要求,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多环节、多因素综合管理的需求。这样的监控体系对于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体系是对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进一步明确,是在基于教学质量提高而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框架构成
“以人为本”是我国基础教育所必须秉持的教育思想,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所谓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提升,有效履行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责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教师、教材、学生、设备以及环境等进行结构化、体制化、持续化的调控与评价,从而使之达到最为优化状态的程序、组织及方法的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科学、有效地对学校进行监管的基础和前提,其有效的建立也有利于相关部门高效和直接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从而推动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了解与诊断,推进教与学双方的发展与提高,也是学校教学与课程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由目标决策系统、信息系统、评估系统、保障系统、激励系统与反馈系统构成,他们紧密联系于一体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体系中涵盖了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立和信息的分析、整理、反馈与调控等各个环节。
(三)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秉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全员性与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科学行为,其内在规律的探究需要运用科学的态度与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要实现对全过程的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等各个过程,所以要保证其系统性的监控过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监控体系需要删繁就简、主干清晰、程序简单易实施,并满足实际监控需要。另外全员性与可持续性也是其重要构成,整个监控体系要使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其中,并且这样的监控体系是不断探索与总结的逐步积累与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要秉持上述原则,从而在整个质量监控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表征与误区走向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需要教学质量监控的介入,通过教与学质量水平的信息资料来判断教学水平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双方的提高与发展。建立与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注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环节与多因素管理,重视全过程监控,使其达到整体优化的最佳状态。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观念落后,教学监控主体单一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性活动,其目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所以其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的质量监控,这就需要通过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来共同实现。但是,现今在教育质量监控中仍然存在着观念性落后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对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通常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并且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评价过程的规范性还较为欠缺。另外,除了评价中的问题外,往往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评价多而监控少的现状,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监控意识。监控与评价相辅相成,监控观念的落手直接导致了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无形中增大,从而延长了对信息分析与处理的周期,使得整个工作间断、被动和繁琐,经常化与制度化的工作难以展开。另外,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应该是学校内多部门协同进行的,并应该要求学校内部全员参与的,但是从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真正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中来的部门较少,即使是日常教学监督主要部门的教务处也在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与内容上存在着制约因素。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极为单一,这样的单一性教学监控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控的质量,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质量监控往往重约束轻激励,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约束机制是保障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除了约束机制外还应该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现今学校中往往在教学质量监控中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这种以规章制度为主要措施的教学质量监控往往忽视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中往往只是出于从属的次要地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被限制在禁止做什么与必须做什么以及教与学的标准之上,严重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内适性,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契合度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另外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欠缺评价反馈机制,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反馈信息的跟踪和解决。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不能准确地处理反馈信息,难以实现跨主体、跨部门反馈信息的跟踪,整个信息的反馈链难以建立,更是难以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
(三)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信息处理、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评估系统均需要进一步厘清
信息(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情报”)是监控的基础,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尤为重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所以,教学等信息的收集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与基础。在现今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信息收集不完全、方法单一等问题。所以对于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信息收集的方法与途径、信息的处理与利用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学校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督导并发挥教学指导组的作用也是需要基础教育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发挥与体现教学督导的作用以及在督导中如何体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发展提高并将二者紧密结合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探索。学校的评估体系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等都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这样才能弥补现实中评估指标缺失的问题。
(四)教学质量监控狭隘化,逐渐走向测验考试的实践误区
现今很多学校通常会把大规模测验考试和教学质量监控混淆到一起来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使得“教学质量监控”变得狭隘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包括管、教、学三大方面,其不仅是量化和外部意义上的监控,也实现了对教师个人、学校内部的监控,利用量化的数据与质性的材料在总体上把握教学全局。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执行规范程度、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教学方面则更多关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态度、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监控的核心内容除了检验、检测学生的学习认知效果,还包括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监督指导学生的学习。所以相对于教学质量监控来说,大规模测验考试只是把焦点聚集在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上,它虽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却不是它的全部内容。
(五)不恰当监控产生的“负效应”使实践中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监控是为了考核与鉴定来进行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改进与推动来实现教育发展是当今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前者主要注重对区分优劣、鉴定分等来排列名次,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于问题的发现来推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所言:“监控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然而在现实基础教育中,往往将考核与鉴定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忽视了整个过程中的问题发现与改进。纵观国外教学质量监控的成功经验来看,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淡化评比性与鉴定性,而更加强调其过程性以及反馈性,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来推进教学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错误性操作往往掩盖了其真正目的,制约了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
三、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路径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环节。要使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科学有效的运行就必须科学构建监控组织系统、信息反馈与奖励、督导与评估等方面,有效实现与推动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提升。
(一)创建全面、通畅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学校在培养优质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承载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要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使全员参与到教学工作和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质量观念。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中,要通过教学工作信息网、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形式为教学质量提供反馈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是教师的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课程建设、学风建设的实施者,更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参与教学建设、实施课堂教学中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教师这一群体必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力量。再者是学校的职能部门在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教务处是学校质量监控的主要实施者,其肩负着质量监控、研究、教学建设三大任务,遵守严格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推广教改职能,制定和修改相应的规章并进行教学质量信息库的建设。学校各部门领导作为把握全局的工作者也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师资队伍和学生的情况,为教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一个适合基础教育新时期发展的特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和基础。所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保障教学质量和规范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价值。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建立要围绕多方面的因素和诉求进行展开,其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既满足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学管理的基本需要,也同时应该体现整个社会和家长对学生质量的根本需求,体现出一种教学质量的时代性。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现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进一步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掌控。这些制度从整体视角来看应该对学校发展规划、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并通过制度来进行落实。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明确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并细化为规章制度;从教师角度来看,应该对教师的教材选用、备授课、命题、辅导、阅卷、复习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规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规范以及相关学籍管理规定等。在这些制度建设中更应该着重于课堂教学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检查的规定、教学事故处理、教师年度考核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使涉及教学的各种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中信息反馈机制的利用,强化奖励机制
信息在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教学信息的收集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通过学生信息员、任课教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从而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学生参与评教体系,其中要注意的是要设计合理的指标设计,并做好信息处理工作。另外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信息反馈的利用也至关重要,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如果忽视了信息结果信息的反馈将会难以将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顺利解决,优秀的教学经验也难以得到推广,使质量监控流于形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将信息对教师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也要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宣传,通过评课、指导等形式来实现传、帮、带的作用,并做到“诊断、指导、交流”的三位一体。另外教学质量监控中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激励与强化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要鼓励教职员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原则,对于表现突出、工作负责的教职员工要加以奖励,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标兵”等奖励项目。尤其是在学校中要形成一个以校长为中心,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各年级备课组长为主的教学指挥系统,确保各项教学命令得到彻底的贯彻与实施,并且要对优秀教学教师实施奖励的制度。
(四)切实发挥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的重要作用
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不言而喻,而教学评估则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其过程的一种必要手段,是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重视教学的今天,学校也格外重视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涉及的方面很广,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估,等等。无论是哪种评估都要讲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形式,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按照内容和对象进行评估,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针对教学需求的评估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规范性的管理。通过评估促进学校的改革、管理和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办学条件等各项指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的。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是不可取代的,应聚集学校内部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与教师组建教学督导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教学督导组要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参与教师的聘任和考核、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指导,还要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去。通过教学督导组的推动与促进来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学生学习质量检测与分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