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范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货币银行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货币银行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

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3篇

(一)学生状况。

与学生学习极具关联的自身因素可从两方面去分析。

1、基础水平。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效。考察途径主要有:第一,高考成绩。以高职类经济管理专业近三年学生为例说明。2009年招收21人,最高分为428,最低分为376,均分约394.6;2010年招收23人,最高分为420,最低分为350,均分约388.3;2011年招收35人,最高分为408,最低分为360,均分约377.6。高职生三年均分比同期师范生均分相应低约26.3、27.6、29.6。第二,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听讲、查阅笔记、课堂训练,以及师生交流等普通方式掌握学生水平。了解到学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与同期师范生有一定差距,并且伴随高校扩招,整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2、心理特质。

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一,兴趣爱好。通过问卷调查、交流等方式,发现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专业课程缺乏浓厚兴趣”,到弱校上学,无非是高考分数太低,抱着只要混到一张文凭就行的消极态度而做出的被动选择。第二“,自悟”程度。禅宗有语,叫做“自渡(度)自悟”,反映的是学习者的自省程度。高职生普遍缺乏理想追求和明晰定位,不知如何奋斗进取,不知在新的教育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是比较“迷茫、困惑的一个群体”。

(二)教师状况。

定西师专自建校以来一直从事师范教育,教师在学校转型过程中,他们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会动口不会动手”,知识领域显得偏狭。引进的高职专业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较少。目前,现有教师只有依据发展形势及个人兴趣,通过短期培训、自学等渠道实现转型,承担高职教学任务,但是还未完全摆脱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因而难以完全胜任高职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任务。

(三)学校状况。

学校在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局限是实训资源不足。如《银行学》,由于缺乏实训资源,特别是校内模拟实验室处于空白,实际操作无法开展。一般采取的外向型实践方法,却受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制约,几乎没有可能,操作技能的培养很欠缺。实训资源的建设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社会状况。

目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首先,社会氛围。追逐功利却又轻视诚实劳动,不公正、不公平等负面现象严重地冲击学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不学习,不上进,却要求享受奖励成果的气氛在弥漫。其次,就业形势。整个国家就业形势很严峻,招考几乎吸引了所有学生。招考脱离本专业,强调公共基础,导致学生早早在二年级时就基本放弃对专业课学习,几乎人手一本各种版本的辅导书。

二、教改的关键是创新

教改就是革弊推新,化困促学。《银行学》教改应该做到: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指引教改方向。首先,明确目标。课程目标就是培养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其次,科学定位。一是普及金融知识,高职层次的理论传授,如总理指出的“普及金融知识”就行,做到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二是突出技能训练,它是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要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大实训资源建设和加大实训强度。总之,教学定位要做到简说强练。

(二)创新教学。

要将培养目标切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成为教改的重心。

1、选择适宜的课本,并不断更新。

课本是学习的主要依据与参考,为此教师要做好:第一,选择适宜的课本。首先要熟知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特点、内容、新旧状况、适合对象,对其全面把握;其次,进行选择。目前所选用曹毅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相对其它版本比较适合高职生学习水平。该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是:内容简洁常识化,适合“普及型”理论教学;按照国际体系编写,使教学有方向、有针对;金融理论与经济生活联系密切,操作性、实践性强。第二,适时地更新补充。《银行学》讲解货币及货币运行的基本知识,而金融业务的创新很快,使得课程的更新特色更加明显。课本的编撰往往有一定的时滞性,不能够完全满足学习之需,如电子银行、网上交易、理财产品等先进内容在课本中缺失,而这些金融现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已很普遍,所以教师还要关注现实生活,进行资料搜集,适时的补充更新。

2、创新教法。

教学要顺应形势,新颖的教法是体现教改的重大举措。

(1)前提条件。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作为《银行学》课程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培养职业习惯,密切关注社会财经,及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了解货币与经济运行动态,这样才真正符合学科特点,在授课时能够做到说理有案、以案说理、案理结合,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第二,搜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各种业务资料,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教学的真实、直观和丰富。

(2)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把握语言特性。语言是信息传递工具,它的特性不容忽视;课程内容就是源自真实生活,所以要把握语言特征,力求通俗形象,富有时代气息。如讲解通货膨胀概念时,就可用日常菜品的上涨为例,使用“逗你玩”、“辣翻天”、“算你狠”、“唐高宗”、“将你军”、“向前冲”“,直升机”等网络词语和大众化语言,说明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及程度。第二,教法新颖可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方法有:其一“,沙场点兵法”。就是在学生已有一定水平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学,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己有;然后,确定一到二位学生向全班同学将自己的知识展示演练;最后,在部分学生各陈己见评价后,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得失,这样学习更有实战性和针对性,是理论与技能的并重训练。其二“,周立波音乐总结法”。海派清口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所讲的内容,在最后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配以新词演唱。如课本第二章“信用与利息”,在学习结束后,突破课本“要素总结法”,采用流行歌曲《黄土高坡》,改为货币版,词唱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市场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讲信用,还是算利息,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在轻松诙谐中去加强记忆。其三,“情境模拟法”。这是为克服实训基地与条件的局限而弥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时,以结算业务为例,找出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业务往来的银行和客户关系方,进行实际结算操作,训练事项包括单据的准确填写、账务的划拨等流程,强化操作技能。其四“,外向型”学习法。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实践最佳场所,但会拒绝学生实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学生要利用自己经常到银行存取小额款项之便,善于搜集出具在柜台上的单据;观察营业员的业务操作;询问一些业务知识,因为银行大力加强金融创新,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打出各种广告,介绍业务,急于促销,所以利用这种便捷,获取信息,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渠道。

3、揭示本质,培养兴趣。

通过内容挖掘,揭示出课程本质,就是如何赚钱,可谓“生财之道”,符合现代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学习的持久兴趣。

4、构建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改也有着极强的助推作用,也需要教师用心经营。

(1)融洽教学关系。

高校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状况就是互不了解,双方仅是教与学的机械组合。对此,教师,尤其是对于转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交流,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说“法”,教师的历史就是学生的现状,师生走过基本相同的道路,学习心理大致相似,一般存在该学的时候不爱学,爱学的时候不知怎么学等一系列成长中的困惑。交流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心智特征与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消除对“外行”教师的排斥感,同时也树立自信、自强,明确奋斗目标。融洽关系使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外界人脉关系。

每个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同学、朋友等人际网络,建立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良好关系,他们大都具备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很强,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深刻理解金融与市场关系,务实性很强等优势,是个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型的教师务必抓住机遇,一旦遇到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甚至空白的知识时,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会大有收益,诸如计算利息日期时“算头不算尾”,单据填写“十万”大写为“壹拾万”等等这些课本中空白的业务常识;甚至,建立校企合作,邀请他们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弥补教师缺陷。

三、教改评价是归宿

一切教改的成败得失应该有其检验标准与方法,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评价意义。

评价是对教改工作效果的一种检查机制,通过它可以明确认识到已取得的进步,还需改善之处,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同时又起到督促与监管的作用。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关涉到各方利益,因而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由学生、同业、社会及其教师组成,每个评价主体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每个评价子系统从不同角度反映评价结果,共同形成评价的总体结论。在设计时,考虑评价主体认知的差异性,学生评价主要由在校学生构成,突出学生的满意度,同业评价要突出教改的特色与创新,社会评价突出就业人员岗位技能的强弱,教师的自我评价更具综合性。

(三)评价内容合理化。

目前,一般的评价体系由教学态度、授课内容、教学效果等多项一级指标组成,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又设二级指标,虽然比较全面,但显得过于笼统。课程评价体系遵循一般课程体系以外,还应有不同课程特点的指标,不应该一个评价体系全部使用,而是做到一般与特殊的结合,高职类的评价更应突出技能训练指标。

(四)评价方法灵活性。

只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够全面反映教改质量。克服以前评价模式单一呆板,预先通知评价对象等弊端,可实行文本与网络相结合;实名和无记名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问卷相结合等广泛形式与渠道,灵活实施,并将其设立为一种长效机制。

(五)评价结果真实性。

评价结果要实事求是,特别是面对问题或不足时,应该抱着指出缺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发展,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的正确态度进行。坚决革除把评价流于形式,照顾情面,担心指出被评价者太多问题或严重问题,对其以后的考核、晋升不利,从而出现秘而不宣或评价空泛的陋习。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问题要解决,优点要继续发挥。

(六)评价管理档案化。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课程考核实质上是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的成效的一种反馈。它既可以达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同时也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是否科学不仅直接影响到这种检验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反过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片面、考核重理论而轻应用、重结果而轻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以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货币银行学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加平时成绩构成,其中期末成绩一般占到70%,甚至更高,因此期末考试成绩是决定总评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期末考试成绩往往采取单一的闭卷笔试考核形式来确定。虽然货币银行学的试卷题型多样,但是为了使答案易于标准化,提高判卷定分的准确性,考试内容往往侧重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等知识点的识记,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对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十分薄弱。这种考核方式就凭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会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既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也不重视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而将全部精力放在期末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忘光,把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变成考记忆力,偏离了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使得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寄希望于通过铤而走险,抄袭作弊,获得及格或者高分,严重影响考风和学风。

二、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鉴于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僵化的弊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必须逐渐地改变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过程,灵活搭配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特点,可以考虑综合应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随着当代科技进步,当前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综合应用计算机、音响、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多媒体课件、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视频为辅助,组织课堂教学,十分有利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开展。一是因为货币银行学课时有限,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课件既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又使得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和思考上,而不是不停地忙着记笔记,这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大量引用图表和数据,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设计良好的流程图、结构图、数据表以及曲线图形比大段的文字描述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生动,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基本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方便地展示各类实物图片,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介绍货币形态的发展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古往今来的各种货币,使学生对货币形态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在介绍票据时,可以展示各种票据的票样,使学生对各类票据的特点和区别有更深刻的认识。第四,通过在货币银行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后适当安排和引导学生观看各类精心选取的相关视频,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货币》、《华尔街》、《大国崛起》等纪录片以及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的专题片,都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可以选取的优质素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视频的选用一定要确保紧扣教学内容和主题,重点突出。而且在课堂上播放时间不能太长,必要时要进行适当剪辑,否则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折。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2015年第3期下旬刊(总第583期)时代TimesF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恰恰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对整个启发过程做精心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每章节的内容,选取经济生活中和货币银行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示分析思路;也可以给一个错误结论,让学生反驳;也可以同时给出几个结论,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还可以不给选项,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寻找答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旁敲侧击,一环扣一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方法和知识点。此外,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和练习也有助于巩固和增强教学效果。3.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内在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实现这种联系。采用案例教学法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目前国际主流的经济学、金融学教学中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精选的经典案例和时效性强的信息作为案例分析的素材,使得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弥补教材内容滞后带来的问题。现代金融实践活动也为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货币这部分的内容,介绍以往的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以及当前的信用货币固然必要,但是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诸如Q币、比特币(BitCoin)等网络货币,现有教材涉及很少,因此通过网络货币的案例,可以提升学生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分析网络货币的利弊以及它对经济的影响,认识货币未来发展趋势。又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内容,其本身比较抽象、晦涩、难懂,通过引入我国期货、权证、股指期货的案例,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衍生工具的用途、特点、交易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而巴林银行破产案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进行案例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最后制作PPT并陈述分析研究报告,这个过程不仅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资料组织整理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的未来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4.实践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金融模拟实训,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和专业学术讲座,课程论文(方案设计)等等。通过银行、证券等各类金融模拟实训,借助软件平台,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场景或证券交易情境,可加深学生对抽象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为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广泛开展各类金融inanceNO.3,2015(CumulativetyNO.583)讲座,通过介绍鲜活的业界资讯、实践创新、学术发展动向以及理论前沿,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则更加丰富,包括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专题调查研究、金融机构实地参观访问学习以及各类金融竞赛等等。通过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综合应用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并不断发展完善,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和参与实践的条件,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专业融入度的增强,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思考

[作者简介]中韬,广西大学商学院财政金融系讲师,经济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203―03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们可初步认识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把握整体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并为经济类各专业的其他基本理论课和实务技能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体现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学历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同一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主观随意性大

对于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随意性太大,任课教师基本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教师没能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导致同一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知识点的涵盖面和深浅程度差异很大,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反映较大,收不到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脱节

货币银行学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很宽,教学面临着内容庞杂而课时不足的难题,而其教学内容更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类专业目前已开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货币银行学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但是,有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却和以上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的陌生或重复,影响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明确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欠灵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却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如果按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是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讲解,即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大条套小条,甚至大段念诵教材,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索然,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考查,考核方式有待合理化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货币银行学课程在经济类专业属于考试课,由任课教师挂牌上课,学生采取自由选课形式,其他专业属于考查课。考试课的考核采取题库抽题,考查课程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无论抽题还是自己命题都是一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但是采取题库抽题的考核形式,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对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欠缺。因为按要求题库中各套题中同一类型的题目不能有重复现象,这使得题库出题教师为达到要求在一套试题中无法充分体现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应掌握的程度。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二、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因层次和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

货币银行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内容一一介绍清楚,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以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上获得相应层次的教育。

首先,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保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例如,对本科层次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统一界定基础性教学内容(约占整体的60%左右),这部分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覆盖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此保证各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给教师留出40%左右的自主性教学内容比重,给教师一定的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余地,以突出各专业的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其次,应以大纲的形式界定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提出差别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设计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组织方案和课时分配的基本建议,选定不同学历层次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确定出各学历层次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和内容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目前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54学时左右课时,而非经济类专业的学

生开设45学时左右课时比较合宜。但对于函授和干部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

(二)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版本众多,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实现课堂延伸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提高单位学时内教学知识量的传递速度。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文字、图片、视频、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综合使用,减轻了单一方式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很多知识点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口头表述和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此外,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革的速度加快,知识革新日新月异,新版教材的内容也不一定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方法,比如结合实践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自我学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改变世界,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在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可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主页、课程互动电子信箱将为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课余的沟通提供便利,不仅保证课程相关资料的最大程度共享,而且保证了学生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实现了有效的沟通。课堂外教师的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第7篇

关键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许多理论课程总体上讲具有内容抽象、体系呆板、实践性弱甚至枯燥艰涩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教主体教学热情、教学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又会引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厌学情绪,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从而影响甚至背离教学和培养目标。

客观地讲,高等学校金融类理论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性表现为大多数理论课程所共有的基础性强、实践性差;逻辑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而特殊性则表现为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经济金融类理论课程的内容又往往和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尽管可能有一些人对经济金融缺乏兴趣,但却无法回避经济现象和金融问题,非但如此,对金融问题的理解或回答还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金融理论课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我们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金融理论课程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借此形成重视是优化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从逻辑上讲,这个工作是包括金融理论课程在内的所有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所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好。它对于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解并形成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也花了必要的时间对课程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逻辑体系、课程要求和任务、学习方法等做了介绍,但对于决定学生正确思想认识和学习兴趣的课程地位和作用问题不是轻描淡写,就是寥寥带过,甚至索性跳过直接进入内容部分,即使那些对此投入了些许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在更多情况下也是出于教学大纲中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抑或教学督导对教学日历落实检查的形式需要而被动为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般源于两种渠道:先天自发和后天引导,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大概了解了课程主要内容甚至无须了解内容仅凭课程名称就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却需要教师通过使用严密而自然的讲述、科学而耐心的阐释以及必要而恰当的氛围的去引导他们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个时候必须大力强调和发挥教师作为施教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和促进学生迅速地形成对课程的科学认识并建立浓厚的兴趣。

至于引导的方式,可以从金融理论课程的特殊性直接获得。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与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主体密不可分的货币金融活动(如国家助学贷款、新学年学费缴付方式、信用卡诈骗案件等)出发来吸引学生步入兴趣轨道,也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货币金融热点、焦点问题(比如当前的次贷危机、央行降息、增持美元债券等)作为切入点,上述这些范畴或事件显然都是货币银行学理论所能覆盖并可做出解释的。而引导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既要通过这种强相关或高关注度的货币金融事件作为“药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促使其配合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求,同时又不能一下子将上述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迅速地击穿道破,要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愿望和余地,从而形成一个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件悬念”。

二、注重并善于使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掌握效度的有效手段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具有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和规范课程内容的重要课程,在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这也是许多经济类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又一重要特征。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包括金融理论课在内的许多经济类课程在学习起来,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要显得相对艰涩。但是,这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换句话讲,通过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消化并最终掌握许多金融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以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创新为例,理论上金融创新经常被定义为市场主体为了加强竞争力、开拓市场、寻求利润来源、规避金融行政管制等目的而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组织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革新、创新活动。这样的解释就字面而言从语法和逻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但估计也仅限于此,因为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效果,而效果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问题的透彻理解和不易淡忘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观察、分析思考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前述这一看似语法合规、逻辑一致的金融创新概念表述实际上很难被学生从更深程度和更长时间所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配合以必要的历史分析,比如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制度类型中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众多的教材往往将其定义为由大的商业银行出资建立一家持(控)股公司,再由该持(控)股公司收购其他银行的股票从而实现控制其他银行的目的,单就定义而言,这句话是讲清楚了这种制度的内涵,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从更直观的层面理解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美国银行制度的历史特点去说明美国历史上由于各州的独立利益追求等原因而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范围,导致商业银行为了突破制度限制拓展生存空间进而通过设立持(控)股公司来变相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经营范围的话,那么学生对这一银行制度和该制度所揭示的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解将变得清晰、深刻和长久;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这种解释能够被理解但很难持久,而且也割裂了它的背景,假如我们能够结合历史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国的参战使得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遭到冻结,从而迫使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产生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美元并最终形成欧洲货币市场,那么对这种资产、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三、运用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以及施受主体间的互动性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知识属性上的相互衔接与互补,又表现为知识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前者如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IS-LM模型和金融理论课程中国际收支理论下的弹性分析、吸收分析、M-F模型分析之间的衔接关系,又如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贸易条件分析和金融理论课程中的汇率理论之间的衔接互补关系;后者如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与金融理论课程中的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分析之间的工具支撑性配合关系等。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不仅实现一箭双雕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国家或所在省市的历年可获取数据来进行模拟方程的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以及预测等,最后得出利率(或汇率)对投资(或贸易顺差)的解释程度,这样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析感受到金融变量的社会经济功能,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而且可以顺便使得学生弥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对上述涉及的几门具体课程的学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对增强学生认知能力、树立学以致用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

主体互动是活跃气氛、鼓励参与、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师生间的双向提问和作答,也可以是必要的角色互换,当然也可以在计划学时之外利用课程网站以及课程教学QQ群等形式来展开。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发挥了至少这样一种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彰显了教学过程中施受双方主体的全员参与性:使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都能得到展现,使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这种互动以较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观测和感知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层面或视角的存在状态,另外,这种方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审视、重新认识自我和改造完善自我的契机,给教师则提供了一个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检验过去、检讨自己、不断调整和优化(未来教学方法、理念等)的平台,这样,课堂互动就实现了帮助学生间填补认识上的鸿沟和帮助师生间跨越交流沟通上的代沟的功能。

在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课程进度的状态安排1-2次课堂讨论,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这种讨论全部学生必须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各组规模应有所控制,4-5人为宜,太小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耗时也长,太大则会产生“免费搭车”效应,确立讨论主题后分头准备,集中于约定时间进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要求另一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同时要求前者作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这样就避免学生讨论的走过场,保证讨论质量,这是生生间的互动;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立场、方法和依据,评判其科学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分辨学生不同组别间的讨论在上述环节的共性和特性,总结分析原因,寻求启示,尤其是寻找出学生在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容易走入的误区或偏颇之处以便据此调整日后的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对各讨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千秋长短,这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既是思考和解说的艺术,也是倾听和理解的艺术”正是这一过程的写照。这种多层次的互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成为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四、建立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考核措施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和发力点

如果把课程考核的目的划分成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话,那么,中间目标的功能无非是检验反馈和约束控制两类,最终目标当然是通过有效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间接地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一点,金融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金融理论课由于课程内容和属性的特殊性,它还具备一定的激励功能。这种激励可以是对学生参与行为的促使和引发,也可以是对其学习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前者着眼于兴趣的激发,后者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下面仍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以课程论文和平时作业为主。如前所述,货币银行学研究内容所对应的相关金融问题有许多同经济学中的流派一样,观点各异、主张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区别,没有正误;但同时还有一些内容是古今学者达成一致的或是原理性的东西,具有排斥性和唯一性。对于前一类内容的考核,包括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探索,比如对利率降低条件下为什么我国储蓄余额未见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等,应以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安排,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外部的认可,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信心,当然这种考核的选题也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次的主题,要既能够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还要有比较大的探索思考空间和理论弹性,又要具有必要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能把学生吸引到看似枯燥抽象、实则生动有趣的货币金融世界中来;而对于后一类内容的考核,则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规范严肃地给出应有的成绩等级,这样可以使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改进提高。因此,通过课程考核安排上的区别对待、宽严有度可以做到引导、规范和控制改进的作用。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芮莉.关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87-289.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型;互动型;教学模式;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金融学素质和金融操作能力,是我们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与实践的孜孜追求。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们在追求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课程发展脉搏,创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

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强调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开放性”是指在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反映国际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新性”则是强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知识构架,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课程理论体系上的创新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由此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建构的是重要的事实和基本概念、原理,涉及的内容具有确定性的逻辑结构。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大量涉及的是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多地应该是掌握结构性知识,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上,我们考虑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二是用什么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与货币运动与管理相关的货币金融理论,诸如货币功能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使学生基本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中的价格、产出、收入等重要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认识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我们认为单纯地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已大大落后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除了用传统的均衡理论解释货币运动规律、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控制等问题以外,更注重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分析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其在金融运行中的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使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初步实现了国际融合。

2.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更是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所学不能为所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创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架构上,我们首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板块式组合。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理论分析板块、应用分析板块与管理分析板块。其中,理论分析板块主要包括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应用分析板块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行及业务操作;管理分析板块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与金融监管。这种划分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力求达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与能力。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成熟的、经典的金融学概念、原理与理论外,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以此推进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创造型学习的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互动式教学

创新型教学之根本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是老师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掌握知识,由此决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应有的尊重,从而在某种程度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德莱塞尔(Paul Leroy Dressel)和马库斯(Dora Marcus)认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或者说教师的成功与否不是教师教了或让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了以及学到了什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哥拉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入学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这些教学理念的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开创互动式教学的新局面,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在量上的扩张和难度上的提高,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客观上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配置教学资源,而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又为我们实施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多年来,我们坚持定期组织以课程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探讨与教学效果分析的座谈会,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逐步形成了多途径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体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互动式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

互动型教学模式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实现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性环节。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它的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货币供给模型中的货币乘数概念以及货币乘数的决定时,我们会把我国当前的相关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计算,学生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交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课程的难点在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交易性质及市场功能的理解上。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概念,再加上课程中这部分的学习只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基础,不可能展现其精彩的内涵,从而使原本丰

富多彩的内容变成了单个的、陌生的和抽象枯燥的概念。这部分内容虽不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若教学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和探索金融之奥秘的主动性,若处理不好,则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该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实践中,我们大量地运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用贴近金融实践的办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金融概念,区分不同衍生工具的特征。学生们通常可以从总体上认识到各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化解金融交易活动中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但很难区分他们在风险转移中不同的作用点,或者说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功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采取单个案例分析与连续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单个案例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衍生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连续案例分析则帮助学生比较、区分不同衍生工具在防范风险中的特点,如远期交易与期权在规避利率风险中区别,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的区别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点评、提示和总结通常组织学生参与,从而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对解释概念的案例选择,还是解读政策效应的案例选择,都要注意案例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解释力。

2.实验课教学是互动式教学中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本科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金融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单纯的课堂讲授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现代化实验教学。现代实验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实验教学软件为课本的新型教学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式金融业务操作,既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选择了深圳智盛公司开发的金融教学软件,在实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对学生认识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序,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课堂上概念化的知识变成了现实中可操作的程序,这种特定的教学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

3.以技术为本的教学方式是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

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赋予学生更大的价值,通过重新设计与评价学生的需要,运用技术的辅助作用实现教学方法向学生取向的转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实践中我们认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包括两个主要层次,一是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二是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一是在于它的直观性,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创造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二是在于它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优势。教师可以用更充分的时间组织教学材料,增加课堂信息量,学生消除了记笔记之忙碌则可以专心听讲与思考,提高了教学效率。正是多媒体这种特殊的教学信息处理优势,才能满足课程知识点在量上的扩张需要。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建构知识、认知能力与兴趣所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于那些认知能力强、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建立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渠道是满足这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补充。我们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会经常在网上重大的金融时事和金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并从中了解学生“动”的程度与状态。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利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知识传播的途径,弥补课时资源之约束,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最终的完善,它是信息传递与反馈最直接的通道。

三、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实施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还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课程进度及指定的参考资料告知学生,其中参考资料的内容要具体并有较强的针对性,配合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情况与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坚持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材内容多板块式的结构,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美国著名金融经济学家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学原理,教材增加了20多个应用性专栏,内容包括银行资本金管理策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相关的新闻解读,以及政府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等。国内也有不少教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样教师可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讲解上,一般性的知识点则可以用出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自学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9篇

一.国内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研究动态与存在问题

1.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这种调整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整个金融课程体系知识面应该覆盖整个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完整的金融运行结构,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以提供学生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2004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和陈雨露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该书反映了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我国顶尖级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金融学科和其他重要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代表了我国目前对金融学科建设研究的最新水平。如中国海洋大学宏观金融学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史、货币金融理论前沿、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宁波大学设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浙江财经学院采用金融学院模式,宏观金融学课程分布在8个专业方向,具体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利息理论、金融市场学、货币理论、财政学、中央银行学等。

2.存在问题与研究命题

主要存在问题,第一,现有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研究了同类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问题,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尽管各院校已顺应金融宏观化发展方向而开设了若干宏观金融类课程,但尚未解决以下问题:宏观金融类课程到底该包括哪些主干课程?如何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针对宏观金融类课程要求,如何跟进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类课程?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各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1.课程群设置的特色

第一,顺应宏观金融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本项目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在改革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时,既保障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又顾及地方性大学办学环境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强化宏观类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群设置的创新

第一,倡导团队合作,形成推进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既提倡体系的整体性和弹性化,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此,需要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并形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套机制。具体设想包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通过指定学习教材、专著或其中的核心章节,联系学术动态述评文献;互相交流近期阅读书目、研究课题,探讨本学科前沿理论。集体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讨论并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规范教学文件与秩序,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推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鉴于金融学高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强调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多样化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实施对策

1.具体设置内容、预期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具体设置内容:主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学科相关宏观金融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势,突出服务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强化宏观金融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功能,坚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重点推进应用型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

第二,预期目标:紧紧围绕金融学科“课程群+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三大类建设大框架,形成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的子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设、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为今后核心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确立宏观金融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并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二是配对形成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基本保障每门课2名教师;三是完善并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四是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将推进以下教学改革:第一,改革思路是整合宏观金融类课程,将宏观金融类课程整合成基础、国际、市场、监管四大类,明确每类课程包括的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并从各自金融专业现有基础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如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目标、精品课程目标、课程后台建设目标与教学方式创新目标。

第二,强化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都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都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第四,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6名左右的同学组成,选定某一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课堂发言内容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此课题为宁波市教科所“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YZD1202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学科学.2010(03).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6).

第10篇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第11篇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第12篇

[摘 要]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的“重内容、轻方法”;另一种是近年来的新现象:在教改中“重方法革新,轻内容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本文对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和危害,以及其本质和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 内容改革 方法革新 激励机制

一、引言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已经建立起“懂专业、会操作”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但是,在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出的本人才只是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竞争形势和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少专家和学者们在新形势下的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付出了一些努力;特别是以2003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各高校开始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及研究,在这种形势下“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教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理想水平和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剖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就货币金融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普遍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历来已久的“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另一种则是 “教改重方法革新,轻内容调整;方法革新上重形式,轻实质”。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后一种倾向更为普遍。而将教学方法革新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有效结合的教学改革尝试则显得不足。本文下面详细分析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二、传统的不良倾向:“重内容、轻方法”

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历来就有“重内容,轻方法”的倾向,货币金融类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重内容”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除实训课程以外,一般金融理论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备课、讲授;二是指在教改中,相比于教学方法革新而言,部分教师也相对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这部分教师主要是一些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比较了解本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前沿,所以能够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对教学内容实施一些调整。但是,由于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其他制度上的限制,即便是有兴趣有能力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教师,也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调整和更新,以至于总体上教学内容还是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缺乏开放性。所以,“重内容,轻方法”的说法并不准确。其实,内容“重”的还不够,错不在于“重内容”,而在于“轻方法”。

“轻方法”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模式上多数教师是在课堂上满堂灌地讲授,个别教师基本上就是“照片宣科” 。这种按照教学大纲完全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的传统方法,容易使本来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这一点,可能有一少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者都有共识。问题是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情况下,“教学方法大改革的氛围并没有形成”,以至于有的学者发出“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的感慨。

当然,如果说高校教师完全没有主动去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则是有点片面了。近几年,各高校都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教学方法改革成了这几年教改项目支持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还是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如,我校金融学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使用PPT教学,课件中插图、动画和视频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还有的老师在本科教学中在“试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际上,在“学评教”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还穿插了很多的趣味故事。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还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把课件(主要是PPT)做得美观一点,以便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方法改革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

三、新的不良倾向:“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初步认识,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学校教改政策的导向下,开始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开展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老师又走到了另外一端:在教改中“重方法改革,轻内容调整”,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

教改中,“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错不在“重方法”,而在于“轻内容”,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教学方法革新都是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轻内容”是指教学内容的调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货币金融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比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比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而国外同类课程一般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另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等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宏观。②金融学的现论比较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而主要分析利率的决定及作用(这部分在先导课程“西方经济学”中已经学过);金融机构体系部分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金融市场原理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和选择行为的基础理论。③教学内容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基本上是粗放的文字描述,没有注重运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来介绍基本原理,这不利于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强数理和计量分析能力的金融人才。

再比如,国内《中央银行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严重滞后于中央银行理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部分,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理论分析;最为重要的是,最近20来年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很多没有纳入教学内容。比如,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和通话膨胀偏差问题、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等内容都没有纳入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当代货币政策理论巨大变革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中央银行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的一部分。②中央银行制度部分,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责任性和透明性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多年研究的核心问题,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但是我国高校所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还涉及的不多,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大部分教材只涉及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没有涉及到责任性和透明性的制度安排。在独立性上,也只是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表现以及中央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没有深入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独立性的边界、独立性的测度和保证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等问题,更没有相应的国别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改革上“重形式,轻实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运用逐渐普遍起来,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多,讨论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甚至电影教学法都在尝试使用,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按照基于构建构建主义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是为了引导学:好的教学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要正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能有意识、主动去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创造”过程。所以,教学方法革新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其积地思考,理性分析,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太过注重形式,而没有注重上述实质,主要表现为:①花大量精力把多媒体课件做得更华美,大量运用音频和视频,通过讲述有趣故事和事件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而没有真正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并维持其主动思考、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②教改中一味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滥用电影、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强调趣味性,滥用案例、游戏和讲故事等教学方法。这样做,可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但不能长期维持其主动探索、理性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看出来,近些年金融专业大多数本科生毕业生不能运用所学的金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毕业论文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依据,而只是简单的事实叙述和对策罗列。本科生不同于中学生,在学校应该受到理论熏陶,要培养冷静、理性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而忽视了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实际上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四、两种不良倾向产生的根源

前面的分析说明,在教学及教改中不管是“重内容、轻方法”,还是“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都不好:“重内容、轻方法”和“重形式、轻实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方法,轻内容”则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和开放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冷静、理性、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出现这两种倾向的直接原因在于没有摆正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首先,教学内容是本,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普适于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很少,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好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改革应该是内容与方法并重,两方面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理论和与实践发展动态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手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但是现实的情况与这种要求还相差甚远。

教学改革中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出现“重内容、轻方法”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有:①教材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部分老教师自身所接受的金融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自身知识结构中现代金融理论部分(特别是建立在数理模型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还不足,这使得教学内容跟进现代金融理论发展进行动态更新很困难;②多数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利于进行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因素。比如,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财经类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每次开课的班级都很多,同时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很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任课教师按统一的大纲开展教学,而且要求统一考试。这使得想进行教学内容调整的老师也难以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学内容都只能按多数老师都能接受的方案安排,势必形成落后的老师拖后腿的格局,“木桶原则”会发挥消极作用,使得有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老师也不能推行改革。出现“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近几年学校强调教学方法革新和实施“学评教”背景下,因为教学内容改革会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所以大部分老师们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比较“容易”的革新,比如美化PPT,采用游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学方法革新无实质性进步,其实都是因为高校教师在本质上对教改不重视而造成的。要知道高校教师智商和能力都不低,如果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教改研究,就能够使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革新齐头并进,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理论,国外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基于构建主义的“研究性教学教学”理念早就被教育学家们引入我国,但是又有多少高校专业教师认真钻研过这些教学理论,去尝试把这些教学理论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呢?据笔者的调查了解,高校教师基本上是把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内的科研,真正愿意花时间来研究教学和教改的是凤毛麟角。

那么,为何高校教师不重视教改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上缺乏激励机制。首先,在直接的经济激励上,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对科研的奖励力度都很大,对教学和教改的奖励力度则很小。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评职称一般都是看教师个人在其学科专业领域内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科研课题。没有足够数量和档次的科研课题和论文,你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被评上教授;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课题和论文,即使你的教学水平有多差,也会评上教授。众所周知,职称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不管是在收入还是在荣誉上,影响都是决定性。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年轻教师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还有的那一点致力于搞好教学的激情也会在现实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得不全力投入科研工作,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改问题。如果能够在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一样成为影响高校教师收入、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各种荣誉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又何愁大家不真心诚意地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呢?又何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浩歌在《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的卷首呼吁教学方法改革突围的短文中说道:“(教学方法革新)老大难,老大难,‘老大’真抓就不难”。“老大”真抓,抓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抓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有些制度还不是一个学校的“老大”能够“抓”起来的,还需要高校所处的外在制度环境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艾洪德 徐圣明: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6):75~78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

[4]浩 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

[5]丁骋骋:课堂教学三境界论[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58~58

[6]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70-70-73

第13篇

明确银行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面向银行系统的合格的银行从业人员。明确这一目标之后,课程也需相应调整,即授课方式的改变以及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数。

2.课程设置的连贯衔接。

在银行会计课程开设前,学生应该已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货币银行学、财经基本技能、计算机等课程。

3.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改变。

由于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业务之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即使同一业务如联行业务,内部管理也相互制约,多人操作,业务分工明细又相互监督与制约。因此,银行会计业务内容本身具有繁杂性,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也许面面通,但做不到面面精。因此,既然面向银行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那只需重点讲解合格银行上岗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

(1)教学章节侧重点调整。学生如果被银行录用,最开始应该从事银行最基本的工作岗位,如前台柜员,或者稍好一些,公司业务记账员,极少一部分从事后台的联行业务和同城业务,从最近几年银行来我校招聘情况,还有一些学生从事小额农贷业务,至于银行的其他业务如公司贷款、国际业务短时期(2年~3年)不会接触到,因此,因重点讲解柜员业务,支付结算以及贷款业务的个贷业务等,其他业务就相应略讲或者与自修方式相结合,然后教师考察。

(2)实验课时比重增多。首先,重点章节理论课讲解之后,如存款业务,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模拟银行实际业务同时操作,各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而且轮流换岗。如企业存入现金业务,小组成员其中一人扮演企业出纳角色,小组另外成员分别作为银行出纳、出纳复核、公司业务记账柜员、综合员等,而且银行需要的记账凭证、账簿的设置也要符合银行现有业务的要求。其次,课程全部结束后,模拟银行实际业务,全体学生按实际银行营业网点人员数量分成几个独立的营业机构,每个机构业务尽可能齐全,每个机构成员分配工作定岗,明确岗位职责,模拟业务,独立操作;各个网点之间也有业务往来。

4.教学设备的更新。

这需要高校花费一定的资金更新银行模拟操作系统,以及配备相应的设备,如点钞机、钞票箱、凭证、账簿、打码机等,还有实验室也需要增加,因为仅仅一个实验室显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5.教学方法的调整。

因为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改变,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调整。从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理论课教学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因为加强实验课的比重,因此理论课的教学变得紧张,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学习问题,让学生课前查询教材和相关参考书,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和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方式教授课程。

(2)实验课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课前,明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学生清楚实验中所扮演角色的工作。然后各个任务小组分别讨论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任务执行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按任务完成情况,分别为小组成员打分,教师随时抽查,发现包庇不实情况,严厉处罚,给与此次考评零分。

(3)表现突出同学组成稽核小组。稽核小组负责检查各个小组工作,定期核对,随时抽查。如可随时到某个小组,令出纳暂停业务办理,清点现金,与库存现金账核对,检查是否帐实相符等等。

第14篇

[关键词]金融专业 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何谓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立场说,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理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责任。金融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未来新世纪的特点考虑,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切实加强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质的教育,加强意志、沟通、协调、管理、竞争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和创新。针对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要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培养金融人才,信息网络化对金融教学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理论的人才,在新的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追求情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复使用的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反过来又对学习和教学组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大同小异,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长期以来也是采用以期末笔试作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为了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学历培养层次,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本科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学习上,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学习态度与投入状况等。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复合式”的考核体系,将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设置了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特别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可以采取课程学习与研究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术学位的硕士需要以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为最终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硕士和专业硕士可以不必写作学术论文,而以案例分析、设计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不同权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成绩。

在博士研究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以研究和创新能力考查为主,课程学习为辅,即使是对课程学习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进行个性化考核,重点考查其学习态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思路是否正确,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权重应该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创新或突破。

三、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占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注重在金融专业教学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很强,专业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专业课程并不是没有素质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师深入到专业知识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丰富的素质教育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加以引导,就能进行能力培养,提高知识传授质量。此外,可以在金融专业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白科学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加深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货币的产生、发展、定义,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万能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实物、金属、纸质、电子货币的演变。不管是何种形态的货币,它的基本职能都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东西像健康、爱情、亲情,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也有学生认为没有钱,爱情、健康就没有经济的保障。争论的结果是:我们要建立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学会挣钱,学会花钱,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 巍 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2]葛开明:建立面向市场的金融专业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7,(04)

第15篇

关键词:挑战;金融学;法和经济学

在2010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的世界银行报告中: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金融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截止到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面临监管体制的转型、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问题。正确的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我国金融业日后的发展,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在面临的金融改革实践问题已经对金融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金融学研究要把国际学术惯例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和学科。

我国金融学在金融学学科及理论建设方面主要面临下面三方面问题:

一、 学术界对于金融学内涵界定仍需进一步明确

首先,这个概念的界定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华尔街日报在其新开的公司金融的固定版面中将“公司”金融定义为:为业务提供融资的业务,这一定义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实业界的普遍看法。而且用学科术语来定义该学科对这个学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Webster字典中,将“To Finance”定义为“(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筹集或提供资本”。代表学界对金融学较有权威的解释可参照“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Finance相关词条。由斯蒂芬罗斯撰写的“Finance”词条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

其次,在国内学界,对于金融一词的界定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出版和发表的各类财经专业方面的相关材料,金融这一词的解释,主要是财政、融资、财政等解释。这三种解释是对特定对象的。但是金融这个涵义确实值得继续推敲的。从金融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来看,这个是国内在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特征。传统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信用、货币、银行、货币政策、汇率、货币供求等等专题,金融被定义为是货币流通和通讯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在国内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有代表性的方向:第一类是以货币银行学为代表的;第二类是国际金融为代表的。分为这两大科目为主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政府为主导的银行之间的相互融资,这种方式在实际当中占主流,而证券和资本则被视为非主流。这样就使得以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研究作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其二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导致对外贸易的加强,所以相应的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内容在高内高校中开展起来。

最后,上面国内两大学科对金融学的界定,还不能够把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概括出来。外国学者对金融学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公司金融,包括公司融资、公司财务、公司治理等,以这些为核心。另一个是投资学,也就说把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归结为资产定价。但国内的有的学者把这个理解为公司理财或者是公司财务,这样的理解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研究对象是会计事项,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应当纠正这样的误解。

二、 金融学理论和学科建设较实践滞后

正是上文所论文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金融学学科和理论建设的滞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一是金融学教材和我国实际需要不符,出现脱节的现象。从我们所能见到的教材来看,都是引进外国学者或者外国权威人士的论著,这些外国论著与我们中国的实际生活有不符合之处,所以出现与原本英文教材脱节的现象。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但是还要研究我们本国市场和企业,撰写出适合本国的金融学教材。二在培养学生方面过于封闭。这在本科教学方面表现还比较好,但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所表现出的教育方式就和国外存在差异,表现出过于封闭的特征。我国博士招考实行的更多的是单一导师制度,这种制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还是不够完善,可以让研究性大学博士生以自己的博士项目为自己的学习重心,让导师组来进行指导,这样更加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学术研究期刊方面仍然需要增加,我国在部分金融期刊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是专门的金融学学术期刊还需增加。四是学科布局要更加细化。我国金融学科大都还未从原始的经济学院体制下分离开来,这样影响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也会导致学术分工不明确。其实可以在金融学的宏观领域设立经济系,而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学微观设立管理学院。五是金融学教师资源方面的匮乏。目前高校金融学方面的师资还是不容乐观的,在公司和投资微观领域的才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六理论研究更新速度慢。我国市场规范化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倾向于间接的融资领域。一些前沿领域的理论还没广泛研究,例如行为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等。

三、 我国金融学研究要更好的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由于上面论文的两个问题,理论和学科建设有待完善,我国金融学方面的研究还没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论指导功能的发挥力度还不够。这个问题在证券市场改革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例如国有股持减问题上、证券监管理念问题上、证券立法等方面,金融学界都要在严谨细致的基础之上提供给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的建议,不人云亦云,严肃对待,实事求是的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证支持的论著。(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Jensen,M.C.,Capital Markets:Theory and Evidenc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2,pp.357-398.

[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119-1158.

[3]张新,5中国资本成本的估算6,南开大学工作论文,。

[4]刘鸿儒,5新金融辞海6,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