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课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学研究揭示,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情感的参与。生物有效教学课堂,首先是“情满课堂”。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用精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消化与吸收”的内容时,笔者让一个学生扮演西瓜子的角色,自述了《西瓜子历险记》的故事。只见学生个个听得凝神注目,人人都如身临其境,无不沉浸在环环相扣的历险情境中。最后教师点题“:你们知道西瓜子历险的王国在哪里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消化道。”可见,精心创设导入情境,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建构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又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时,笔者以“道尔顿给母亲买袜子”的故事引入,进而点出色盲这种遗传病也称为“道尔顿病”。在学习“食物链”时,用一句学生都熟悉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诠释中体会到生物之间确实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进入食物链的学习中。
二、注重承上启下,加强知识联系
下节课我们沿着这个实验来继续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又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节内容,该课概念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一重点的学习。为突出这两个并重的学习内容,笔者采用角色扮演———“连连看”这个活动来串联和深化。先学习细胞结构,再通过观察加以巩固,最后让学生在结构与功能间进行连线,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学完食物链后转入食物网的过渡等,都可承上启下,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作铺垫。
三、精心设置问题,善待学生错误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互动,而要进入有效对话或互动状态,则常借助教师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基础是备课中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和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置。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节,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小金鱼活动,并就饲养过程中的每一天作好观察与记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课题。例如,怎样才能养好鱼,养鱼对水质、密度、饲料和水温等有什么要求,淡水鱼可以驯养成咸水鱼吗?又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后,可设置以下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生物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因素,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到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牢固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有学生认为两者是逆反应,这时就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最后共同归纳出不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看成简单逆转的原因。善待学生错误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引导知识迁移,加强实践体验
新课标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都有紧密的联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学以致用,才能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时,穿插介绍学生吃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及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渐西化,其实白粥馒头比西点营养,甚至更健康,因为,西餐尤其是洋快餐在制作过程中,普遍使用一种“氢化脂肪”的添加剂,影响我们的健康,并且,相比西方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的特点……以上这些,学生都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又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节时,笔者联系当前的热门话题“甲型H1N1流感”组织学生讨论其危害性,并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总结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方法。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时,可联系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在学习抗体时,可联系高科技生物制品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等。亲身实践体验的生活化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合理利用课件,有效激情启思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三四岁,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很少,但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却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为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备课时注意挖掘学生会有所了解但又认知不太清晰,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触但不能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的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来,以拓展课堂上的生物教学资源.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点拨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地自己发现、自我探究.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探究成果,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课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材学习的理论化、枯燥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自我发现和探究.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了自己从生活经历中发现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更牢固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爆棚,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四、结语
1.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概念上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在课上讲授知识使得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认知与能力,过程与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综合协调发展的效果。通俗的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在课业上有新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和进步。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体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点最核心的一点是观察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由量变产生质变,从不会到接受再到贯通的过程。
二、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生物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植物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花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的生长发育、器官组成等。
三、农村生物课堂与城市课堂的区别及优势
根据上文提到的初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不免看出,生物的学习不同于陶冶情操的语文、要求计算和理解的数学,生物的学习是在贴近自然的基础上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做出概念的学科。越是贴近自然越是便于生物的学习。农村学生家庭大多以务农为主要收入,许多家庭还兼职养殖业,甚至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跟随家长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活动、在茶余饭后喂养鸡鸭猪鹅。这就使得农村学生更加熟悉各种动物和植物,对于它们的形态、体貌、性状更加熟悉。这就大大有利于生物的学习。例如:当学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同学们就会很快想到很多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豌豆等诸多农作物都是被子植物,他们常年与这些植物打交道,就能够在老师讲述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概念后很快的将这些绿色开花植物与松柏等裸子植物区别开来。根据这些特征,教育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农村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生物问题,以提高学生生物成绩。
四、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举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水、光、温度和空气;非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等。在设计该章节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列举影响农作物生存的因素。我想大多数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都会列举出水、肥料、病虫害、光照、天气状况、土壤状况等常见原因。在提问多个同学听取不同意见后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总结。水、肥料、天气状况和土壤原因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非生物因素”,总结为“水、光、温度”在为学生补充上空气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则归结为“生物因素”这是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由于害虫对农作物有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再有同学们都知道大树下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颗粒无收,这便是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大豆和根瘤菌则是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有脊椎骨的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就是无脊椎骨的动物。农村孩子接触大量的动物,一说到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举例大家就会踊跃发言。猪、鸡鸭鹅、青蛙、老鼠、蛇等都属于脊椎动物;而蝗虫、蚯蚓、蟑螂、蚊子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再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举例进行归类可以得出——昆虫类基本属于无脊椎动物类,而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大多都是脊椎动物,这样不仅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还复习了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
五、农村初中生物课堂的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传统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采取材料不适
很多初中教师在上到新的课程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带学生领入新知识点,都会寻找一些事情或人物去代入。例如在上到“眼与视觉”时,有个教师找了一个关于得了癌症的青少年在去世后捐献出自己眼角膜的视频,可是整个视频绝大多部分都在叙述这个少年和癌症抗争的过程,最后的捐献眼角膜只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虽然说这部片子很有教育意义,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但是对我们生物课堂来说,利用这部片子进行课题的引入就有些牵强了,因为学生在看完整个视频后也会对这位少年的感到感动同情等等,而并没有对眼睛构造,功能有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不如找一些直接描述眼睛的记录片,直观清晰的能让学生看到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所以,有些时候教师选择的材料也很重要,不应将其当成一节思想品德课,在深化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与学科之间密切的联系,否则的话,整个教学内容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好。
2.学生的纪律问题
我们知道生物这门课,很多时候都需要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东西。但是由于初中生处于一个对新鲜事物及其好奇的阶段,所以,在上到一些关于新奇事物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而把上课的内容抛之脑后。比如说在讲到“昆虫”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将昆虫和任务分别分发给个小组,但可能很多学生只顾着把玩昆虫,而不重视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让学生学到东西。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不准学生嬉戏玩闹,甚至还可以引导帮助他们将活动顺利完成,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学好生物。3.教学方式丰富性不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的大多数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都是在课堂上教学这一种,无论上到什么内容,都是教师对着课本和学生说复述一遍,毫无营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提不起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活动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时候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观察大自然领略生物之美,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生物课堂的一些建议
1.利用初中生好奇的心理
前面说到,初中生处于一个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好奇的年龄段。我们也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例如在上课前后上课后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个悬念,不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好奇只能通过认真阅读课本或者听教师讲课才能回答他们内心中的疑问。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动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特别有感触,所以会不自然的被教师吸引,也有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2.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不仅仅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一些自主探究类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完成,教师可以在一旁协作指导,完成之后要重视交流和总结,这样每个学生才会都有进步。讲台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学更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如果全部都只靠老师一个人,那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生物这门课教好的。教师要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难点采取一定的措施,学生也要主动询问教师问题,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只要学生和教师合作好了,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程将是一个极其轻松并且愉快的过程。3.开展户外活动生物这门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需要开展户外活动。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教师在上到一些特定的章节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生物,观察生物。一些探究活动,更应该带着学生去进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是一门实实在在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课程。例如,在上到“种子的萌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野外确定目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让他们周期性的对自己找到的目标进行观察记录,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对他们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帮助。总之,想要将初中生物教学做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对生物这门课程的深入了解。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个人,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生物学科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蔡记花 单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何思佳《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点分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5)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兴趣不会自然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互动兴趣激发出来。情境创设要贴合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不断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让情境更生动、更具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教师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癌症”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就目前而言,癌症属于不治之症。为此,在课堂开始,教师便创设图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癌症患者的图片,包括一些资料,让学生们直接感知癌症其实离我们很近。紧接着,教师便利用问题带动学生互动的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癌症难以治疗吗?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始自发互动起来,分享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癌症的知识。由此可见,情境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重大作用。教师要优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互动学习。
二、丰富互动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互动型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还可以是生生互动。教师要丰富课堂互动形式,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然,互动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而应逐层深入。
(一)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关系
师生互动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互动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师生互动以问题为牵线,但是问题基本都停留在表层次,未深入到深层次阶段,因而互动效果不佳。为此,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促成师生有效互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贯穿课堂,引发师生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节课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问题,逐层推进。
(二)生生互动,培养学习能力
生生互动是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另一种具体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讨论完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动画形式的减数分裂过程,引导学生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强化学习印象和效果。紧接着,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如下: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你能说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吗?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列举出其中的差别之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开始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些讨论问题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表格形式列出其中的区别,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讨论活动,小组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三、拓展互动空间,提高互动效果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拓展互动空间,全面提高互动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探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一主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这个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全程自主设计实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发挥。再加上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束缚学生,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但在探究活动进行前,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实验注意实效,引导学生先列出实验步骤,再不断完善,再实施,从而优化实验效果。
四、采取互动评价,增强课堂实效
评价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并采取互动的评价方式,增强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互评,互相指出互动学习中的表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互相评价。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对方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先表扬对方的优点,再委婉指出缺点,从而促进学生改进。在互动评价时,学生基本都能客观地进行评价。有学生评价:这名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表现得非常积极,都能结合自己的生物认知提出观点,值得表扬。但是,如果稍微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不随意打断他人,那么可以吸收更多更好的观点,促进进步。在这个评价中,学生表扬课堂上积极提观点的学生,但也委婉地道出这名学生学不会倾听,并指明改进的方向,从而能让被评价者认清改进的方向。互动式的评价让学生打开心扉,说出实际表现,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彼此促进。
五、结语
几年来,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渗透STS教育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课堂学习氛围育人有效性
新课改在全国实施和推广,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轻松快乐地收获知识,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而生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所以,寻求一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现呈献给各位同仁。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要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实现从有兴趣到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动力到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的动作,赞美的短语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
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课堂上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则。易错的、易遗漏的、易混淆的要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要讲。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
二、精心备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备课精细程度关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怎样科学、高效的备课?
1.备教材。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弄清教学重、难点,千万不要将二者混淆,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要明确教材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备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实行有效的整合。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班级的构成、基础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共性问题,也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个性差异。教师要从学习情绪、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动态上了解学生,必要时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我们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重点学习新课改中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本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或者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要尽可能地使用幻灯片、挂图、动画、课件,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4.备教学资源。俗话说“学高为师”,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应立足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也就是要求我们生物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广为涉猎天文、地理、文史、哲学等方面知识,只要对教学有帮助的都要看,宁多勿少。但要注意消化吸收,贵在运用。
三、课堂导入奠定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不仅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内容,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比较传统的导入,以旧拓新,“启发式”导入(师生问答式);以名人轶事或科学家生平导入,这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如影片片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导入的。但,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就好。
四、课堂小结与练习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和补充
课堂小结就像是一部电影的简介,尽管是重复,但它却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是重点的再现,是学生课下复习的导航。不同的教师课堂小结的方式是不同的,我欣赏多用线框、图表,因为过度连接是线,简洁流畅。
课堂练习题要精编细选,要有代表性,以求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五、既教书又育人,生物课堂教学才是真的有效
1.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从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析思考其原理(科学),探讨其应用(社会),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当前教学改革中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注,使学生掌握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与途径,还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对于培养应试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系。
2.教学方法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加广泛地出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这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都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另一些问题,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因此,要建立生物学科高效课堂,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比如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时,可以使用引导发现法;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使用讨论法;对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使用自学辅导法;在以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堂上,应该使用讲解法。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某些研究课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在积极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和组合。
3.教学手段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
课题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一、问什么
“问什么”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问题的设计应从创设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以刺激,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处设问,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把握得当,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提问,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诱发其探究行为。其次,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决策来调节问题的难度,并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状况等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
二、怎样问
发问的过程是实现提问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好这个环节。
1. 选准时机,设疑发问
教师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发问,并抓住时机及时引发,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
2. 问题明确,面向全体
教师在陈述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易懂,语速适中,表达清晰。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的机会要均匀地分配给每一名学生,切忌只为了满足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了其他同学。
3. 分析引导,评价总结
分析引导就是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时,教师在头脑中对此迅速作出分析判断,从而作出相应的措施。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要进行分析评价,补充纠正及思路指导,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不完善的回答要找出原因,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使答案系统化和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如何问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等主要形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安排好提问的类型及顺序。
1. 回忆性提问
学生靠回忆或观察即可解答的提问。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材料。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无需进行深刻的思考,一般多是集体回答。
2. 理解性提问
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才能解答的提问。一般多用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或进行对比,达到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理解性提问,可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并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
3. 运用性提问
运用性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它常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学习之后,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依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判断,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学习了“开花和传粉”教学之后,提问:“我们往往发现玉米棒的尖端秃了一段,或是有缺粒的,有瘪粒的。就你现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你将做如何解释?”又如,用根毛吸水的道理说明“植物在盐碱地上为什么长不好”等问题。通过知识的反馈和运用,既能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又能收到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的效果。
4. 分析性提问
为了掌握复杂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常常将其剖析为若干部分,并探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结构组合。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性提问一般包括对某个事件中构成要素的分析提问,各要素之间和各部分之间主要关系的分析提问。如回答“家鸽的肌肉和骨骼、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各有哪些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就需要学生能够组织自己的思想、观点,寻找依据,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分析性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5. 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其结论。课堂教学不仅应具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分析各部分特点的能力,还要把分析的结果联系起来,对事物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综合。例如,“森林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理解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如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才能从理论和事实上指出,保护森林对确保国家生态环境优越和破坏森林对人类带来的恶果。因此,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合理砍伐和利用木材。综合性提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为课堂教学提供与知识相关的背景、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性很强,很多教材中提到的概念和实例在生活中都有相对应的实物。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实物已有的经验累积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探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要拓展教学的空间,加强多元联系,积极营造开放式课堂
一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设计教学内容;二是要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和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观察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去体验生产生活与科学技术的紧密关系。
(三)教师要多激励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
生物科学是对自然生命现象的规律性探知,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并且要通过我们的深入探究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进行亲身体验: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科学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提倡合作性学习
(一)成员搭配要合理
学习小组划分的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遵循这样的原则能保证各个学习小组在大体水平相当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动力会很高,学习效果也会更突出。在组织创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各成员都有分工、有事做,避免出现个别优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更要避免个别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偷懒的现象。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明确具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探究提升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实效性,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特别是在学习的重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三)课堂讨论要灵活得当
首先,精心选择讨论内容。(1)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感兴趣;(2)问题设计是学习重点;(3)问题有探究讨论的可操作性。其次,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1)当学生反馈有价值的疑惑时;(2)在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难以解决疑惑时;(3)在学生意见分歧较大时;(4)在揭示规律性知识时;(5)在选择解题策略时;(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三、提高巩固练习的质量,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的练习要重过程、学方法、寻规律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寻求解答、探求真知的规律和方法。
(二)要注重练习后的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解题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归纳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不仅在解题过程中要积极思考,积极分析推理,还要积极反思,如自己在此题解答中遇到哪些障碍,是如何解决的,等等。四、建立积极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标准既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二)注重过程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1.1教师对学生消极实验心理的态度学生消极的实验心理对教师的实验教学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学生对实验课堂的抗拒心理与紧张心理为例调查教师对待此种情况的反应,结果如下:由图1可以看出,63%被访问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正确的心理状态与其自身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而选择自我反思的教师却相对在少数(29%)。同样从图2也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由于紧张而不愿意参与实验的情况,58%的教师选择只要有学生参与就可以,只有24%的教师会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去参与实验的过程。
1.2教师对心理环境中师生关系的态度通过调查教师对延长工作时间为学习后进生提供帮助的看法以及教师对何种学生最适合实验教学的课堂为例展开对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67%教师对课后帮助学生补习实验予以精力范围内的支持,只有18%的教师认为要全力帮助学生。图4则可以看出63%的教师喜欢遵守纪律听话的学生,只有31%的教师认为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态度积极、思维活跃的。
1.3教师自身对实验教学的准备和理解教师自身的理念和对实验教学的准备和理解也是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会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笔者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准备情况和一节高效率的实验课的决定因素为例展开调查。由图5可以看出36%的教师会精心准备实验课,但有30%的教师认为学校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对实验的准备情况。图6可以看出77%的教师认为一节成功的实验课取决于师生的实验心理是否积极,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只有23%认为是取决于硬件设施和时空环境。
2优化策略与建议
2.1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消极实验心理的关注和优化研究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分析学生实验心理、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对优化实验教学中心理环境的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要重视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也要求教师自身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从容不迫,给学生良好的榜样;另外有些实验过程可能耗时较长,这样学生可能就会对此失去耐心而产生抗拒心理等。所以教师可以尝试优化实验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水平。
2.2教师应当重视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要塑造平等民主的教学风格,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就应当使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良好的秩序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最大程度减少自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实验课的干扰。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1.物理课堂文化的导向功能
1.1 物理课堂文化影响着物理教育目标的制定
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不能不重视物理学的文化价值,物理教育活动中,学生仅了解物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物理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并形成和掌握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物理课堂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在《进入新千年的物理学》一书中,对20世纪物理教育的目的得出了质疑,其论点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物理,那么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重视物理学的哲学和物理学的历史;重视蕴含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
物理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为研究物理而学物理;为应用而学物理;为提高文化素养而学物理,这就构成了物理教学目的多样性或者说物理学习的多功能性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对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应用价值是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够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科学的另一个价值是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这种享受在一些人可以从阅读、学习、思考中得到,而在另一些人则要从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满足,这种享受的重要性往往受人忽略,科学上已发现的理论和定律,是科学研究的收获,也是科学家得到的最高奖赏科学家发现这些理论时激动不已,学习者从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这种心情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第三个价值是改变人们对世界概念的认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文化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第四个价值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科学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索,科学家们对研究对象不知道答案时是无知的;当大概有了猜测时是不确定的;即使满有把握时也会留下质疑的余地,科学家的责任是探索更好的办法留传给下一代。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习物理有五方面的目标:第一是为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划及其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第二是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知识的进步;第三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稳定的实在;第四是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第五是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创造精神。
1.2 物理课堂文化影响着物理教师角色
物理课堂文化研究把物理学家和物理教师看做“活”的物理课堂文化载体,这可以为物理教育提供观念上的启示,
首先,物理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课堂文化,以保证物理课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其次,物理课堂文化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已经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文化背景,当今社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物理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终生学习,我们认为优秀物理教师的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大,大致包括: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内容知识;实验设计与操作知识;物理学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知识;著名物理学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科学道德知识;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用生动的例子揭示教育内容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策与组织协调知识等,因而,物理教师的职业要求正在不断地提高,物理教师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物理课堂文化除了具有延续性以外还具有创造性,物理教师既要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充当文化的整理和创造者,物理课堂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能感受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闪耀的科学创造之光,物理教师要在学校中创造一种“活”的物理课堂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充满探索、发现、创新、充满好奇心,物理教学过程要始终把学生培养探索精神放在重要地位,把物理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不能把活生生的充满创造之光的物理学蜕化为干巴巴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和繁杂的计算,不能把具有生动性、创造性的物理教学变为对付各种考试的应试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天性,建立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
2 物理课堂文化的潜在课程
物理课堂文化它包括“显性课堂”和“潜在课程”两部分,所谓“潜在课程”,就是通过课堂的环境、气氛、班级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强调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教学而且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谐发展的个性,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
2.1 在课堂中关注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教育、教学活动同其它人类实践一样,都是在交往活动中展开的,人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交往性、群体性,群体中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对个体的认识方式、价值和行为式影响极大。
建立物理课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潜在课程里的重要内容,学生总是通过周围的人去学习、认识自己,从而产生与他人联系的需要,学生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发展了自我观念,将别人的评价与对自己的评价加以平衡,并对别人的评价作出选择,有所批判,他们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交往范围、游戏的团体与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使他们彼此交往,共享经验,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一股内动力,任何一种团体都有一种倾向,要求他的成员有某种程度的服从,发扬这一团体的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举止,特别是学生所处的非正式群体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都构成了学生文化的重要部分,所谓学生文化就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学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和学生的来源、他们的家庭所属社会阶层(职业)的文化水平面、个人的社会
关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时学生文化和学校整个教育目的存在着冲突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疏通和引导。
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更为重要,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早已有许多研究,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众所周知的,在师生关系中还有一种是在学校环境中的非正式交往,这种交往的教育影响程度则和交往者的意图、内容和亲密程度有关,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才会产生教学相长的互补效应,老师的期望是师生心理互动的主要方面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倾向形成的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同辈集体应当是合作者而不是彼此对立,教育更广义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思考,使他们学习检查自己的行为,并重新作出估价与改进,老师可以利用让学生对自身行为有考察和议论机会的这种办法来协助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得到发展。
2.2 在课堂中建立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
这主要是指课堂中的传统舆论、仪式与规章制度等,这些影响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而当它们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客观地存在于学校、班级生活之中,这种客观存在虽然有时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无形的影响,但实际上它又总是依存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之中,依存在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学生公约)以及学习纪律之中,特别是集中反映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中,其它,如学生之间所使用的特别语言,行为方式,师生员工的举止、言谈以及他们的衣着、仪表等都体现着一个物理课堂的精神面貌。
物理课堂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替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使所到这个环境中的师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克制和改变原来不适应新环境的行为作风,从而去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其次,它具有一种促进和约束的力量,一个班级如果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强烈求知的读书风气,它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使他们自然产生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并成为他们前进不息的一种动力,同时这种精神面貌一旦形成也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要求维护它,而破坏和污染这种精神环境的人和事便自然地会受到大家的抵制和谴责,它还具有一种约束的作用,因此,物理课堂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是开发潜在课程的重要因素。
3 物理课堂文化的物理教育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物理教育与物理课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物理课堂文化的世代相传主要依靠物理教育,物理教育一方面保证物理课堂文化在新一代身上再生,以保证物理课堂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把人纳入一定的社会模式中使其社会化,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的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现代人力资源。
3.1 科学认知与思维训练的培养
物理学知识具有解释物质世界的认知功能,能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开阔人们的认识视野,提高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物理学方法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武器,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理论指导,著名物理学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方法上打开缺口,突破前人思想方法的局限,进而获得成功的,物理学是包含科学方法最多的学科,在通过300多种科学方法中,物理学中包含170多种,例如,物理教学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创设问题最快(通过实验或现象描述)一分析问题一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途径一从最佳途径出发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数学模型一讨论命题的物理意义和可能的技术应用,这一过程就是研究复杂问题的全过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和解决一个物理问题完全一样。
3.2 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
物理课堂文化是当代人类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物理课堂文化是科技文化的基础,对青少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它是战胜一切伪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物理学习活动有助于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人的探索精神。
我们不难推想经过系统的物理学习的人群,比起没有接触这种文化的人群来,更具有抵御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自身和所处的外部世界,渴望使心中的疑团得以解释,古人对自然的奥秘发出过多少质朴的发问:天体是怎样运行的?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电、磁是怎么产生的?光的本质是什么?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正是自然界美妙而复杂的现象,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而物理学的每一个科学概念的产生都充满了探索和创新,还包括对已有错误观念的批判,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其内容、方法和结构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闪耀着科学探索之光,物理课堂文化教育是在课堂上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因而有助于培养人的科学探索精神。
3.3 物理学美的熏陶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对自然的审视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作为自然界理性思维成果的物理学也存在美,如和谐、优雅、一致、简单、对称、新奇等,其美还表现在发展和变化之中,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物理学的美包括三个方面: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心。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地位,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师,教师从原来的单项知识传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资料准备,学习资料的形式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翻转课堂的实践者———美国的两位老师用PPT录制了一款自己的微视频,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家里观看。考虑到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精力不多,教师不应给学生准备太多资料,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教学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还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课前准备工作。翻转课堂需要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自主学习的程度关系到翻转课堂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但教师难以深度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也不能第一时间解答,教师和学生之间由此产生了对知识理解的分歧,因此,很多翻转课堂的实践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实验方法,比如,北京一所中学进行初中生物翻转课堂的实验,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然后会接受4~5个的问题检验,看看他们对教材的内容掌握了多少,并且根据检验的结果进行研究和讨论。
3.课堂活动。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是一个将知识转为学生能够消化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学生已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深入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4.结论与评价。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结论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那么,如何才能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呢?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除了要求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做出评价外,参与的教师也要互相指导,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讨论,从而提升翻转课堂这一新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二、初中生物实验翻转课堂的支持系统
初中生物实验翻转课堂支撑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将教师和学生维系在一个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支持翻转课堂的进行。
1.在线课堂的实施。在线课堂分为教师上传视频和学生观看视频两部分,教师要上传知识资源,这需要教师专门制作,此外,还包括一些相关学习资料,如初中生物实验的链接、实验练习作业,等等,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则应学习老师提供的资源并提交作业,由此,翻转课堂才算得以成功开展。
2.进行交流。交流是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它包括多种途径,如撰写实验博客、参与论坛讨论和微信聊天,等等。实验博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是怎么进行学习的,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话题探讨,通过话题探讨进行沟通和研究,以利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