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教学经验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模式不健全
虽然现在大多数经管类高校已经建立和实行了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制度与开管理办法,但由于开放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经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积累,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尚未步入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管理制度中缺乏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学生等开放实验相关主体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导致师生员工缺乏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实验教学平台开放的组织模式还很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开放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开放实验教学组织缺失等。所谓的实验教学平台开放,更多是维持在一个静态的层面,即对时间、场地和设备的开放和管理上,而开放实验的“教”与“学”空乏,没落到实处。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实验教学资源不足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充足的实验教学资源是实验教学平台开放的前提与保障。其中,基础设施条件主要指实验教学的场所、网络环境以及基础设备的支撑,实验教学资源则主要指实验仪器设备及能够参与进来的师资力量。然而,随着近几年实验教学开放的热潮,很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是否允许,生搬硬套的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工作。结果开放以后才发现,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实验教学资源根本无法为开放工作提供支持,反而给原本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干扰,最终导致开放工作难以为继。
3.实验设备维护难度加大,实验与维护资金相对匮乏
实验教学平台开放目的是方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多实践。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这样就难免会对实验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无形中增加了实验设备的维护频率、维护难度和管理工作量。同时,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后,由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消耗也必然随之增加。如果学校对购买实验低值消耗品的投入进行限制,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这样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开放性实验无法开设,另一方面会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后,就需要占用指导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课余时间甚至休息日来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讲敬业做奉献,依靠他们的责任感来保证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转,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他们的这一部分工作量进行量化和补贴,而补贴经费的来源也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实验教学平台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逻辑分析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是实验教学平台开放的主要对象。在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初期,可能会出现准备工作热热闹闹,而学生选课冷冷清清的局面;或者是前期选课情况不错,但到了后期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实验继续不下去而草草收场。面对这种局面,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让他们意识到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后自己是最大受益者;其次,利用人才市场更愿意选择具有综合性实践经验的学生的这一客观要求,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参加各种类型的开放实验。另外,将这部分工作归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只要参加实验并经考核合格,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开放实验中。此外,对依托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参加各级别竞赛并获奖的给予额外的奖励和学分,以此鼓励和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开放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实践。
2.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全程量化和肯定
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后,大量的开放实验也会随之出现。这些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广、灵活性较强。做这类实验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不仅要在理论方面有扎实的功底,还要在实验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指导实验的工作强度将会远远大于理论教学的。另外,由于是开放实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随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验指导教师需要即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这样工作时间也就大大加长。因此,建议管理部门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强度进行量化认定:首先,工作时间从形式上与一般行政人员相同,需按行政人员的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额外津贴;其次,每单位实验教学工作量的具体报酬应高于理论教学工作量,以1.5或2倍为宜。
3.构建丰富新颖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平台开放若想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丰富新颖的实验内容。以往的实验室教学主要是由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组成,过程机械、形式死板,学生没有参与感。因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给学生创造能够自由运用知识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变的十分必要。这类实验涵盖本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相应的技能,自行开发和设计的难度非常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建议学校按照项目研发的相应政策予以支持。另外,学校可以通过采购、合作等方式,从校外引进成功案例,通过对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新颖的实验场景和内容。例如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年采购的ERP电子沙盘模拟操作系统,由于其独特的趣味性和实战性,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已吸引120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4.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强化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一)推动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改革
实验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渠道。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不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了解、观察实验,便于学生开展实验工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实验技能,加深对微生物性质、特性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以实验为契机,让学生了解环境治理中可能涉及的相关细菌集群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了解该知识领域的动向,为学生的后续课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科研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二)强化实验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涉及许多未曾接触过的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未知的环境和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课程中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引导学生正确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总结
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应当在强调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技术条件,通过实验工作进行创新,从而强化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将基础知识与实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环境实际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微生物教学工作的效果。为了方便实验工作的进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拓展基础知识面,方便教学工作。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强化教学效果。对于实验工作的改革,我们应当增加实验中学生参与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开展实验。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验工作效果应当进行监督校准,从而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开设两个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可以减少学生动手锻炼的时间,又可以减少实验的次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环境教学模式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不会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的诸如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细节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正规的课堂等特点都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
1.1教学课时少
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足够的时间,然而,目前初中课程较多,根本无法安排足够的物理实验课时,严重削减了实验课教学时间,致使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实验器材落后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具有足够的探究时间之外,还要具备配套的实验器材.但是,现阶段很多实验器材均比较落后,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实验教学内容,致使实验器材资金投入较少,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
1.3实验方法单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重视实验教学的展开,虽然一些教师组织了实验教学,但是因为其与生活脱节,实验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比如,在学习测试浮力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游泳,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但是,教师经常故作高深,列举生活中不常见到的事例,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结合生活实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常组织实验教学,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液体的压强”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学目标就是初步了解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后理解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为此,在开展实际教学的时候,为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相关实验,让学生展开全面的学习.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清水、有颜色的水进行实验设计“清水变色”,因为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演示成功,教师可以进行多次尝试,将两个吸管改成较细的三通管,之后逐渐加大流速,将清水与有颜色水进行混合,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清水在混合之后,就会发生颜色变化,这样就表示实验成功.通过这一实验的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清水变色现象非常好奇,进而展开探究,也就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说明,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对生活实际现象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重视实验器材选用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选用一些学生没有见过,或者非常复杂的器材,尽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器材陌生,导致学生操作不熟练,经常出现一些错误操作,这样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选用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操作,在确保实验结果准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有关压强知识的时候,一些大型器材无法搬到教室,加之实验课时较少,并不能完全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如铅笔、尺子等,通过受力面积的不同,感受压强变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可以做到物尽其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物体还可以做哪些实验,逐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入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广泛推广,并且为学生创设一个亲切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创新能力,成为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慎重选择实验器材,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
2.3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橡皮泥放到水中,结果发现,橡皮泥沉底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让橡皮泥能够不沉底呢?”学生就会充分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将橡皮泥捏成小船就不会沉底,有的学生认为将橡皮泥中间淘空就不会沉底.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结果发现橡皮泥真的没有沉底,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向橡皮泥上放石子,看看哪种做法可以承受更多的石子,并且提出问题:“怎样让橡皮泥承受更多的石子呢?”学生就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增加橡皮泥重量,就可以承受更多的石子,有的学生认为增加橡皮泥淘空的面积,就可以承受更多的石子.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结果发现,相同橡皮泥重量做出的淘空部分越大,承受的石子越多.这也就说明,排开的水越多,承受的浮力也就越大,充分验证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对力学知识进行实验,如用力推桌子,桌子就会移动,这就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手接住抛起来的铅笔,铅笔的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运动状态改变了.这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针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力掰铅笔,铅笔可能会断裂,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同时,学生也会感到手疼,这就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这些实验的演示,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身边物体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对身边其它物体的利用进行研究,有效促进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3结语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鱼需解决的主要议题。为此,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1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图表、函数等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学派多,也是其典型特点。而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很多时候只有32个,与内容多相比体现出课时少的特点。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
三、结语
对传统的透射电镜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基本摒弃了电子衍射和高分辨分析的内容。
1)实验目的。掌握透射电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学习透射电镜观察形貌的基本操作;学习冷冻超薄切片技术;学习应用质厚衬度原理分析高分子材料图片中衬度的形成;掌握高分子材料多晶衍射环的标定方法;掌握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共混、共聚、填充等高分子多相体系中各相结构及其分布的方法。
2)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共4个学时,在时间安排上以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形貌观察为主要环节。
2观察分析高分子材料典型样品
实际操作和样品演示相互结合,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占据过半的实验课时。对于不同学科,需要调整透射电镜操作技术的侧重点,并演示相应学科的典型样品。这一点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并不能实现。
1)最典型的样品是超薄切片样品,以硫化顺丁橡胶样品为例,观察目的是30份N330在硫化顺丁橡胶中的分布规律、粒径、聚集态。首先,应在LowMag模式下仔细寻找大而薄的切片,越“透明”说明越薄,切片尽量连续。如果没有合适的切片,后续的观察意义不大。这一环节耗时长,很关键。其次,把选择的切片进行放大,图中小的分散颗粒是炭黑,背后灰白连续的区域是橡胶背底。背底越白,说明切片越薄。拍照时,注意选择切片薄而均匀的区域,也就是背底尽量“白”而灰度均匀。
2)很多高分子样品需要在较低放大倍数(如几千倍)下观察,例如,NBR/PLA共混材料,观察分散相在基体相中的分布。这时,需要先调整电镜束斑尺寸,在合适电子束强度下进行观察并拍照。此外,观察两相共混结构时,有时需要染色处理,提高两相衬度对比。
3)高分子材料样品的透射电镜图片衬度较弱,例如,高分子乳液中的颗粒、高分子材料纤维,颗粒或线的轮廓不清晰,图片整体衬度不强,这时,需要适当加大欠焦量,以图片清晰而不出现明显白边为标准。
4)高分子结晶材料的多晶衍射环比较微弱,在观察和拍照时需要增强束斑强度并采用挡针。
3与扫描电镜结合,综合分析材料的微观组织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同属于电子显微学的范畴,都是用来观察材料显微组织与结构的重要工具。扫描电镜图片就如同对物体照相的照片,得到的是表面的立体三维图像,只能看到表面,不能看见内部。而透射电镜图片是二维的图像,没有立体感,看到表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内部,就像底片一样。对于高分子学科,透射电镜观察形貌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图片的衬度比较弱;
(2)超薄切片的成功率较低,限制了透射电镜的观察;
(3)切片的厚薄会直接影响样品的分析结果,产生虚假信息。例如,对于橡胶切片,切片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图片中炭黑颗粒的多少与团聚程度,并不能完全真实、直观地反映橡胶切片中炭黑颗粒的团聚度与分布。因此,建议与扫描电镜结合,以全面反映样品的微观组织。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都能观察橡胶材料中炭黑颗粒的分布规律和聚集态。扫描电镜观察橡胶冷冻淬断的断面,制样简单。能反映样品断面上炭黑颗粒的分散,直观清楚、立体感强。透射电镜观察橡胶的冷冻超薄切片,样品制备较难,且受切片成功率与厚薄的限制。反映橡胶内部炭黑颗粒的分散,优点是颗粒边界清晰,更容易观察分布与团聚,计算颗粒尺寸更精确,直径为20~50nm。两者结合,能全面直观地反映橡胶内炭黑分散情况和团聚程度,并准确计算粒径。
4结束语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验教学。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共性,专业课中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教学课程比重较小,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使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重书本、轻能力。经济学类的金融与贸易专业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与实验应该紧密相连。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从而达到系统的功能。专业实验性教学的一些具体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子目标,从而影响着这方面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如经济学类各专业都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关的实验环节如果仅限于单纯的电脑打字、数据库操作等内容,没有结合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就容易导致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实验性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回顾
改革经济学类各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建设同济品牌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我国金融与贸易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其理论和方法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注重定量实证分析的特征,非常适合将该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平台,强化课程的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着力于改变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项改革设想,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
针对本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定位,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设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善于将各门经济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三是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研究能力。学生从大量的实验中摸索规律,有助于将专业基本理论加以整合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验中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理论。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应的计量软件应用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证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内容丰富。
计量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也较难直接接触到很多实例,使得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分析和决策,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国各重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各校均于近年来加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学内容,上课时进行相关软件的演示;二是运用相应的计量软件,安排学生直接上机实验。另外,有些高校自己进一步编写仿真实验或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软件。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采取了根据所用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自己重新编写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大纲和实验教学手册、教学指南以及相应的案例,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和内容,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堂交流和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亦纳入对学生的最终课程评价成绩。从近年来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来,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技术学习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因为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定量分析能力。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应社会对研究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进一步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2013年刚开始尝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实验的指导人员不够,实验的数据不够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怎样设计不同的案例来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怎样开发编写适用的仿真实验,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课程建设中加以完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使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选择、设计,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加强学习、收集新资料,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能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
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上真正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配套上要做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应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支持。
3.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Excel;经管类
专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Excel为基本工具,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Excel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2)回归分析;(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4)折旧计算;(5)量本利分析;(6)投资决策模型;(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5~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王慧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侯琳琳.“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术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外企业家,2010,(6):257—258.
1.案例不够丰富,没有考虑专业差异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内容,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2.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大量知识。对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轻松,文科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调查问卷中关于计量经济学难度的问题中,有28%的同学选择了很困难,有4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困难,选择一般困难的有27%,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困难。从调查结果看,选择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高达71%的比例,充分说明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用,高达54%的同学认为用处不大,5%的同学认为没有用。当今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目前对就业、考研没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视,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问题中,学生回答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考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选择通过考试的同学中,有10位同学除了通过考试外,其他的选项均没有选择,说明这部分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还有5位同学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说明这5位同学是希望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3.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
为了探明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在之后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课老师的思路,教学内容能否及时消化?从学生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完全跟得上的只有9%,选择勉强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学选择了跟不上。说明在课堂上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占比例最大的是每节课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第三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理科基础不好。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上课会用到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的知识,学生只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际情况中,一般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第5或者第6个学期,正是学生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课程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每节课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专业是在第3个学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数理统计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授课教师一般不作深入介绍,学生也很少去主动自学这部分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个别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4.课时安排偏少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通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5.实验教学效果难
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
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可以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定下讨论内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择好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建议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择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5.改革考核方式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以及环境仪器分析等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更新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项目,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中,构建“专业特色-专业交叉-个性发展”三大实验平台,采用“基础实验-研究实验-创新实验”培养模式与之相对应,重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或课群结构,实现系统、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在基础实验教学部分,不断对实验课进行改革,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开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与本专业的特色相结合,如“光催化氧化处理染料”以及“纺织废水的生物降解”等试验充分体现了本专业在轻纺污染治理方面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科研论文撰写方法和培养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在研究实验部分,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条件,将科研成果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使最新的科研成果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同时,开设的实验项目与社会需求的实际结合紧密,这样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还可以为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染料废水处理”和“催化剂的制备”等试验均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絮凝剂制备”和“含氰废水处理”均来源于实际需求。在创新实验部分,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新体系,稳步提高教学水平,改进实验方案和手段,加大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使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突显学生在开发性实验中的主动地位,让学生亲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创造性实验的空间。如“汽车尾气对道路绿化植物生理生化影响”和“城市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等项目均参加了“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二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革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的是高素质、宽厚基础与获取新知能力的人才,目前实验教学方法中“抱着走”及“照方抓药”的教学方法脱离实际,与素质教育极不相称。因此注重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和准备实验,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实验,教师给学生一些启发性指导,避免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施“方案设计-实验探索-合作讨论-撰写报告-考核评价”教学方法。方案设计:学生提前将综合设计实验的题目、实验设计方案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等提交给指导教师。经共同讨论修改合格后,进入下一步工作;实验探索:学生按照讨论修改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合作讨论:综合设计实验结束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总结,共同提高;撰写报告:实验报告按要求提交电子版。优秀的实验报告可在实验中心网站上;考核评价:制定综合设计实验成绩评定标准细则,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协作精神、实验安排、创新内容、演示效果和实验报告等部分。对于验证性实验,在进行每一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对实验项目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本实验项目的理解,提高实验兴趣。教师在讲解完之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进行实验过程,鼓励学生之间组成团队协作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完成实验基本要求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将实验原理推广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设计出详细的方案,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特色
1构建完备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呼应、互相配合,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上得到同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形成学生在实验课堂内外均得到锻炼的局面。与各相关企业建立广泛密切联系,构建学校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以人为本,个性化培养
通过整合和改进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灵活多样实验教学模式,将讲授型、个别辅导型和设计研究型等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不断更新的技术和教学素材,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教学,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以开放性实验为载体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望及办学前景。本文就现在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籍此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制度教学完善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定和考核。有的领导把取得教师评价的结果看成教师评价工作的结束。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反馈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而作为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仅看作奖金分配及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因此因为受利益驱动,部分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而走歪门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评价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经常依靠办公室、教室外边的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缺乏正确、准确、客观全面而又有效的标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教师的参与。评价时当事人也就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没有在场,反馈信息时也过于笼统,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评价,教师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强项在哪里。
(四)缺乏建设性意见。有的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只是提出批评意见,而不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评价过后也不召开教师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把教师评价看成一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评价制度及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正确的依据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预期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学生群体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以上几项评价依据中,尤以师德和教学能力为重。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表。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也可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一)正确的导向。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励功能。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三)鉴定功能。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
(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评价活动。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专题实验创新实验
一前言
环境工程专业是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工科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普遍提高,这就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较为薄弱。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将结合几种实验模式进行探讨。
二三种专业实验模式
1.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一般是按照各门专业课程划分的,而且几乎都是基本技能实验,其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和仪器的使用说明,按照选择测试位置、测点、测试、分析计算的步骤,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实验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环境工程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性的综合性实验的开设。那就要把环境工程专业课实验融为一体,称为专业综合实验。基本原则是,验证性实验能够纳入综合性实验的,要纳入综合性实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环境监测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并入袋式除尘器的性能测定实验中,因为除尘器的性能测定中就包含了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这是仅仅其中的一个例子。事实上,环境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等,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完全可以放在一起开设。
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有如下优点:第一,可以大大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第二,能够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几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从认识、设计到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2.新增专题实验
在学生完成专业综合实验后,可以新增专题实验。专题实验时间可以为2~4周。专题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写实验指导书,其中只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然后提供实验设备和材料,负责指导和检查实验结果。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交与教师审查。学生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实验设备的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学生应能够参考相应的论文格式写出研究性论文,其中要求有曲线图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长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对2006级本科生开设了专题实验,实验课题基本上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以教师申请的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效纳米TiO2光催化剂净化室内外空气的应用研究”作为专题实验项目,该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既要求有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又要求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依据科研基本要求,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动手测试实验参数,完成整个实验研究,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向指导教师递交实验研究论文。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和实验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的科研,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科研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鉴学生某些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少走弯路。这样既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提高。该类实验来自科研课题,学生对这类实验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兴趣,经过实践、探讨和修正,相信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因此,通过专题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解决专题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科研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动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顺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
近十多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成为很好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却很难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是必要的,是新时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大学生创新实验主要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目前,长沙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课题主要来自省级和校级。项目到期,学校都会统一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然后全校通报。项目结题后,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助。从近两年的创新实验研究执行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于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项计划的实施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师生反映良好。第一,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验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第二,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总结
把环境工程各门专业课融为一体,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新增专题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可以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和熟练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11):131~133
[2]赵丽杰、赵丽萍、李良等.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30~32
[3]李凡修、梅平、王子.关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的几点认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213~214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
实验教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同样,实验课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
1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对于实践教学来讲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操作,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结合的好,教学会如虎添翼,而且使学生拉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易于突出所学专业的重点便于学习。下面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1.1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它应具有的特点
①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
⑤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1.2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采用相应手段,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常规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对违反实践操作的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教育,而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错误,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与素质教育接轨。
②通过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
③根据实践的内容,确定假设与研究的因素。确定分析指标、分析方法,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过书写或讨论的形式,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建构知识,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2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但是在运作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缺乏资源共享意识,造成资源的浪费。学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是以院、系为单位,有时宁可不用,也不会给其他部门使用,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②有时实验项目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即便是该实验项目很好,但缺少资金设该项目无法继续,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③在传统实验教学中的练习法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使得在线练习成为可能,并形成交互,这更强调环境建构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传统情况下由学生机械的作练习题。
3实验教学继续改进的措施
上述情况亟待改变,以提高实践教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已经积累的实验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得实验课程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在实验课程进行中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实验教学的即时评价,也可以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得到更好的实验教学。但更多的是利用邮件形式,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谈话的规模加以夸大,让学生通过电子公告板的形式,实现师生间的双流。
②将实验室建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并按照社会积极的发展全面系统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实验堆理论的专业层次和动手层次的要求,力求所选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进资源投入方式,已达到控制实验的最优化。
③加强合作与参与实验教学方式。合作与参与教学方式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一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校与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试验的效率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而且可以指出学校教学中的不足。
综合上述,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革命向实践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践教学方式未来所面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社会化、产业化。实践教学的社会化意味着校内实验室对社会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化意味着将实验室当作产业来运营,即不仅对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还要计算其营运收入、成本、效益,要讲求投入、产出和发展。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是知识资源的投入和运作,包括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经济资源表现为各种硬件设施,如房屋、设备、用具、器皿等各种物质载体;智力资源实验模式系统设计和教师投入的积多年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各种软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