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学导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学导论论文

第1篇

Komet公司的工程师们也在镗杆内安装了导轨,采用侍服电机来传动镗刀片,可使一锥形刀杆轴向移动,也可使镗刀片向外扩大到更大的直径或向内缩小到更小的直径。这取决于镗刀的设计,它可通过一个闭环系统,自动地对两个平面进行补偿。镗刀头的行程范围可以变化,比如MO42可以在-1.0~+1.5mm的行程范围内调节1mm,而U轴可偏离中心移动高达±25mm,镗削精度可达±10mm。

尽管这种自动化系统的费用较高,但其投资能够很快得到回报,特别是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比如在汽车工业中,MO42镗刀头可根据仪表测量值对连杆的每一次切削进行自动调节。再比如,一个U轴镗削系统在镗削时,可使一台加工中心的加工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像车床那样,能够切削凹面和进行倒角,有效地增加了一个加工轴。同时,一台加工中心可以镗削一个在高速情况下难以在卡盘上装夹的零件。因为此时旋转的只是镗刀,而工件是不旋转的,因此加工中心可以用这种刀具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加工生产,以达到所要求的表面光洁度。

智能刀具

Makino公司使用的是Smart系列智能刀具。Makino公司采用的方法不是利用电机进行传动,而是采用切削液使其通过刀具,在流经切削区和冷却前,迫使切削液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帮助清除切屑。一种称作冷却液可调镗杆或CABB的双重镶刀片设计形式的镗刀,其中包含一个内部的尼龙气囊。随着压力的增加,气囊随之膨胀,迫使含有镶刀片刀架上的两个刀片向外扩张,因此使刀具的直径扩大。

然而,为了适应气囊的要求,镗刀所需的局限直径至少应为51mm。为了使这一机构能缩套在镗刀上,其直径应小到25.4mm,为此,设计组开发了一种“简易密封”装置。Makino公司在两个镶刀片之间增加了一个夹心钢片。这一中心件是固定的,随着压力的增加,里面的液体将推动刀片向外分离。

虽然Makino公司设计和生产了精度达到0.51mm的镗杆(见图1),但其设计的大部分CABB镗刀精度却能达到0.25mm左右。其原因是因为当刀具的精度一旦大大超过这一数值时,对于大部分工作而言,精度就开始过度下降。大部分的镶刀片在需要更换前,其磨损只有0.127mm或更少。因此,仍然有余地使刀具扩大至第二次、甚至扩大至第三次使用。

这一性能可以使其减少许多无效的生产时间,比如用于对偏移量的调节、更换刀具和通过镗孔将刀具退出。这样,就可以在进刀过程中加工,并扩大间隙——一般在每一镗孔的底部——然后在退刀过程中进行加工。CNC数控机床的软件可以根据主轴背面获得的压力读数进行自动调节。为了达到很高的精度,可采用气压表测量孔径,并给闭环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Makino公司制造了一种能够在切削过程中使镶刀片径向内、外移动的另一类液压镗刀,可镗削略呈椭圆形的孔径,其直径≥51mm。由于CNC数控机床的切削液压力是可变的,其镶刀片后面的叶片弹簧既可以使镶刀片向外推动延伸,也可以在松弛后将它向内拉紧。其每侧最大的移动距离为0.127mm。在发动机生产过程中,这一较小的移动量足以使孔径成形,并纠正其圆柱度问题。

模块式组合镗刀

模块式镗刀即是将镗刀分为:基础柄(BasicHolder)、延长器(Extension)、减径器(Reduction)、镗杆)、镗头(BoringHead)、刀片座(InsertHolder)、刀片(Insert)、(倒角环)等多个部分,然后根据具体的加工内容(粗镗、精镗;孔的直径、深度、形状;工件材料等)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但大大地减少了刀柄的数量,降低了成本,也可以迅速对应各种加工要求,并延长刀具整体的寿命。

模块式镗刀最先出现在欧洲市场,大约20年前日本大昭和精机株式会社(BIG)与瑞士KAISER公司进行技术合作,BIG-KAISER模块式镗刀首次出现在日本市场,并逐渐取代了一体式镗刀的地位。

现代镗刀之所以能够提供高精度和较大灵活性的另一因素是模块式组合镗刀的制造商也像其他的制造商那样,已经投资了较好的生产加工工艺,以便充分发挥现代机床的加工能力。因此,现在的模块式组合镗刀具有更高的精度。据Ingersoll刀具公司的镗削加工生产线经理介绍,10年前,零件的组装重复精度达到0.0127~0.0178mm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在的情况不再如此了。他指出,Ingersoll刀具公司的模块式组合刀具一般的公差尺寸范围为2~4mm(见图2)。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单件的实心镗杆将很快在任一时间退出历史舞台。Ingersoll公司也投资了一条实心镗杆生产线,使用导向块作为它们的起点,他们可能会应用PCD镶刀片加工有色金属,或使用CBN镶刀片加工铸铁。只需调节刀片的前、后角,就能够使孔径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

这类镗杆不需要随同钻孔就可以自动镗孔。有时候,Ingersoll刀具公司根据所谓的可控刀杆来生产这类镗杆,就可以对主轴和工件之间任何未经校准的地方进行补偿,因此效果非常不错。这些刀杆上装有调节螺丝,可补偿X轴和Y轴的倾斜角度,从而使操作人员可根据工件的相对位置来测量调节刀具。

这类刀具的其中一项用途就是镗削加工汽车的阀座。生产一种特殊的刀具应用于一种可控的刀杆上,也许就能够使客户不必对气缸体或气缸盖进行磨削加工,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联轴机构提高镗刀的稳定性

镗削加工技术的另一新发展导致采用更好的刀具夹持方式。例如为了能够在车床上进行镗削加工,SandvikCoromant公司开发了一种称作EasyFix易于夹持的套筒,这种套筒简化了刀具在中心线死点上的调节程序。当安装较小直径的镗杆时,这一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节约很多时间,因为较小直径的镗杆较难控制,一般应用于中心线偏差较小而危害极大的地方。

对于旋转的应用领域而言,Sandvik公司的工程师们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刀具的稳定性方面。在过去,人们将刀具夹持在只有直柄和几个螺丝的端铣刀夹座上。使用Allen螺丝的普通夹持机构和镗刀夹座只能对直径产生7%~10%的影响力。由于接触量较少,因此不太稳定,容易产生振动,尤其在今天切削速度普遍较高、而又处于长期悬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许多刀具制造商重新又回到了制图板前,开始开发可提高稳定性的联轴机构。

在Sandvik公司,工程师们使用该公司的CoromantCapto联轴机构,这种机构是以多边形系统为基础的,可以使镗杆的接触面沿着其联轴机构的轴线部分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夹座后的活动螺丝以大约35.6N的轴向拉力,将该机构的各零件一起拉向锁紧锥体上。这样,不但获得了面对面的接触,而且还保证了刀具四周的夹持力。联轴夹持机构可使切削力分布在整个多边形的周围,每一联轴机构的偏差为0.0051mm。

由于其接触面大、轴向拉力高、光滑的淬火表面硬度达RC63,因此其所产生的稳定性和刚性使模块式组合刀具比实心刀杆具有更好的优越性。各元件之间的连接点不但不会产生振动,而且还可以将镗杆分成几个部分,从而使其与更加合适、有利的频率协调。采用这种概念的模块式组合刀具,实际上其加工性能比实心镗杆更加稳定。

尽管采用更加稳定的设计和更好的生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平衡性是该工艺所固有的缺点,在现今高主轴转速的情况下已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加工镗刀一般是一种在主轴上偏心安装的刀具。刀具的移动方向垂直于旋转轴,并由此而产生较大的不平衡性,从而对直径进行修正。由于在过去几年中,主轴的速度在不断提高,因此要保持公差精度和较好的表面光洁度就越来越困难了。

提高镗刀的平衡性

鉴于此,几十年来,镗刀制造商们在镗刀头上增加了平衡配重装置。采用这种类型的第一代产品需要技术和时间。在调节直径的同时,操作人员需要手工调节重量,技术人员需要在平衡机上测定刀具,调节配重装置,直到刀具达到平衡为止。然而在现在,凡是在较小批量生产的车间中,如果对刀具的调节需要尽可能挤出每一秒时间的话,采用这类方法所花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为此,像BIGKaiser精密刀具公司那样的刀具制造商们开发了可自动补偿平衡的镗刀头(见图3),用户在镗削直径时可使镗刀起到平衡的作用。当镶刀片移动时,配重装置也在相反的方向上不断地移动来补偿平衡。因此,只需作一次调节。这种方法既可节约时间,又可降低产生误差的机率。

Command公司还安装了一种内置机构,在加工特殊的直径时,可简化其UrmaMicroMax镗刀头的平衡程序。其设计特点是可以让操作人员精确地平衡镗刀头,而不需要将它们放在平衡机上测量。这种方法可以比普通的刀具采用更高的镗削速度。在平衡状态下的镗削加工,还能提高正圆度和表面光洁度。在某些情况下,当旋转的速度高达20000r/min时,镗刀头就会充分发挥出这些优越性。

在稳定性方面的改善并不局限于镗刀头的创新。刀具制造商也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以克服镗刀的振动问题,例如在其内部安装一些防振机构。安装这些机构以后,可延伸其实际长度:使直径纵横的比例或悬臂长度达到直径的15倍。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协调原理和镶刀片几何形状,SandvikCoromant公司还可使镗杆的长度达到直径的20倍。

虽然防振装置会增加镗杆的成本,但Sumitomo公司认为其新型防振X-镗杆将能改变这一技术的经济性能。这种钢制的镗杆包括一个简单的机械防振装置,据报告称该装置可以很好地控制振动,从而可产生很高的表面光洁度,在6倍直径的情况下,可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

刀具系统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更大的刚性,这一优点使它能够配置应用一些镶刀片技术,对于镗削加工而言,意义重大。例如,SandvikCoromant公司已经在其精加工镗刀系列上增加了带有清扫装置的镶刀片。因为在清扫装置几何形状上的刃面较长,而且清扫装置也加强了刀尖半径,并使刀刃能保持较长的切屑。清扫装置的几何形状不仅提高了进给速度,而且也提高了表面光洁度,实际上还省去了磨削工序。因为它们还允许采用很锋利的刀刃,要在孔径上保持0.5‰的公差是很不寻常的。

当然,在切削过程中的接触面越大所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越大。因此,Sandvik公司为其清扫器镶刀片设计了特殊级别和特殊几何形状,从而使切削动作尽可能地自由,以限制热量的产生,并承受所可能产生的额外热量。Sandvik公司还推荐使用通过刀具的切削液,以帮助冷却切削区域,使其保持很好的公差尺寸。

第2篇

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人格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体心理机能的优化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成长为宗旨,运用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手段,促进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

二、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性所谓“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心育德、以德促心,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这是更完整的心灵教育,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即“性”,把心理等同于人品。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关于怎样做人,其实质蕴涵着人格和良好行为的培养。当然,这也是现代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传统的心理修养方式——内省,就是把心灵与品性修养结合在一起,依据内心具有的自觉性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己。可见,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同源。心理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2.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健康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心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最后,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给心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活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几点探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让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构建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体制,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心育、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环境一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学校高层为领导、全体教师为主力军的工作队伍是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德育、心育一体化的主要保障。以班级为单位、全体教师为实施者,充分有效地把德育和心育结合到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心育水平。二是培训和加强各科教师的德育、心育能力。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培训,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升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

2.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心理-道德教育”平台要重视把“心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心育一体化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语文教学中“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通过优秀的古典诗词歌赋的讲授和对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配合开展讲故事、朗读、演讲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独立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3.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中实现“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学校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正能量迁移到学习上,逐步跃上成功之道。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舞动青春”“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我为影狂”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引导之下,学校组织开展特色化的班队活动“心理班会课”。这是一种将心理辅导课与班会课相结合的探索,即利用班会的形式,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和健康心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主体活动得到有关的体验和领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行,全面、健康地成长。与传统德育班会课相比较,心理班会课有以下特点。

(1)挖掘传统德育目标下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在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目标。

(2)从形式上看,更注重活动性、体悟性。心理班会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体验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舞台。在此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将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应用于其中,如热身活动、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心理自述等。

(3)从参与角度看,心理班会课与传统的班会形式一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又有其不同,教师需要更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更易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除了应用德育的常规方法,如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外,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来。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运用谈话、沟通和心理测验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第3篇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治疗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二总结

第4篇

针对农村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老师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本人结合近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一、初中“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1.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2.非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3.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二、心理辅导策略。

(一)克服消极心理。

1.克服戒备心理。

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需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大目标、小步子”,逐渐递增,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多给“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3.克服逆反心理 。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引导,引导“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一点,在初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二)增强自信心 。

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劝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努力改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跌倒处站起来,克服困难,努力“向成功进军”。

2.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己 。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上课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僵滞,把自己定位在“旁观者”。作为数学教师,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把自己定位在“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一个位置,要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相信“学困生”。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以增强自信心。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1.端正学习态度。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在形成过程中,学习方向的明确程度,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肯定不会很好。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困生”克服模糊观念,坚定信念,端正态度。

2.培养学习自觉性

与此相反,数学“学困生”往往缺乏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方法,强化双基训练,把弥补基础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学困生”学有所得,这样,“学困生”对于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必能得以提高。

第5篇

所谓创新能力,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与常规思维能力相对的一种思维能力,是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并以此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与新程序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人类的各种能力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最宝贵以及最高层次的一种能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解决一切问题都是依靠大脑来完成的。”有关科学研究结果也曾表明,人类的大脑是由大约一百五十亿个脑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里又拥有着约一百二十万亿根脑神经键,这些复杂的细胞与神经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大脑。然而遗憾之处在于,人类的大脑虽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内在潜能,却远远没有被激活。由此可见,人类并非没有创新能力,只是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巨大潜能而已。而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舞蹈本身就是一类需要不断进行创作和编排的艺术,因此创新能力是其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所以,大学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一名单纯的“舞者”逐渐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创作者”。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1.兴趣开发原则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先对舞蹈的学习具有了足够的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学习舞蹈,并积极进行舞蹈的创作与编排;反之,学生如果对舞蹈缺乏兴趣,那么也许连最基本的积极学习都做不到,又何谈创新。因此,在大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遵循兴趣开发原则,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提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尊重个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个性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之间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而作为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真观察和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掌握不同学生的优缺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遵循教学规律原则

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舞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好其教学节奏,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根据实践经验来看,盲目加快教学速度和扩张课堂容量的教学模式只会令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感到枯燥和厌烦,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被埋没,这是非常不可行的。只有将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其教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够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采用“三步法”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动力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对舞蹈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其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萌生创新意识。而“三步法”中所谓的“三步”,即模仿、表演、创新这三步,通过这三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三步法”教学模式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第一步“模仿”是教学的基础,它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掌握舞蹈的基本功,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给学生配上一些优美轻快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心情,或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如孔雀舞《雀之灵》、踢踏舞《大河之舞》、古典舞《踏歌》等,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领略到舞蹈的魅力;第二步“表演”是教学的关键,它指的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与意识来进行各种舞蹈的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所表演舞蹈的历史背景、主题内涵、故事内容及思想感情等,例如在教给学生表演古典舞《桃夭》时应当先给学生讲述《诗经•周南•桃夭》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藏族舞蹈《珠穆朗玛》时应当先给学生讲述藏族及珠穆朗玛峰的风俗历史和自然风光等,在教学生表演芭蕾舞《天鹅湖》时应当先给学生讲述其故事内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对表演充满激情;第三步“创新”是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指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来自主创作和编排舞蹈,这一过程也是充分体现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三步法”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实现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通过“异舞求同,同舞求异”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不断地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大胆尝试和选择,这其中比较有效也是最常用到的一种舞蹈教学方法就是“异舞求同,同舞求异”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在舞蹈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所谓“异舞求同,同舞求异”,指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令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对同一舞蹈作品做出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改编,如常规的舞蹈走步训练在古典舞中可以变化成为漫步走或圆场步等,在芭蕾舞中可以变化成为左脚起蹦脚迈步走,在秧歌中可以变化成为踢步,在蒙古族舞蹈中可以变化成为平步走等,学生只有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舞蹈类型来对舞蹈动作做出相应的改变,才算是真正具有了创新能力。

3.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

自21世纪以来,舞蹈艺术更加趋向多元文化发展,无论是其内涵、种类、形态还是动作等,都充满着多元文化元素,而作为大学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利用多元文化来对舞蹈进行创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第6篇

虽然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较之以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辅导员仍然可能出现各类的问题,导致其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工作积极性不高;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情绪波动较大;③心理压力大,面对未来不确定事故的忧虑等使得辅导员感觉职业安全面临威胁。

2.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心理素质

问题原因分析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的重视,先后下发了《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献,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相关问题。(1)辅导员培训较为单一。独立学院选聘辅导员制度较为严格,却忽视了对已经就任的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度不完善,同时培训内容及形式均较为单一。(2)辅导员工作职责过重、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为大学生学习成绩、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工作职责较为繁重,同时教务工作办公室会随时通知辅导员对学生的考试报名、数据等进行统计,而团委等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活动,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较重。(3)辅导员管理机制欠缺,缺乏个人发展。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多为非编制人员,导致其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及不稳定感,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会认为自身处于最底层,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受到不同部门的约束及考核,当考核中一旦发现辅导员未完成考核,则记录为严重过失,导致辅导员感觉无人文关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归属感较差,前途较为迷茫,工作创造性、主动性及积极性较为缺乏。

3.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优化策略

第7篇

小孔的父母在镇上做小本生意并常带朋友到家中打麻将,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习情况,若有人投诉其子女,小孔的父亲则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脑就暴打,经常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而祖母对其溺爱、一味迁就。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祖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孔养成自由散漫、有暴力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他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在平时和小朋友们的交往中不管大小事,他都以拳头相向。但是,长期在父母如此的教育下又产生一种极其畏惧的心理,也就是说小孔形成了欺软怕硬的双面人格。在学习上,不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潦草,成绩差,易冲动,自制力差。下课常在走廊、操场上奔跑,和同学相处时经常骂人、打人。

二、积极进行家校联系

知道小孔的情况后,我积极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如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失当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终生遗憾。我与他们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量少打骂,多讲理。我的观点基本得到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在交谈中其母亲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与同学打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使孩子改正错误,家长不要偏袒孩子,而应让学校教育解决,否则孩子可能有恃无恐,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父母积极配合,一改以往在学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时也使该学生明白,通过暴力途径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后来我经常与其父母通过电话或“校讯通”联系,了解小孔在家情况,反馈他在校情况,出现问题一起解决。

三、软硬兼施,强化正认知

因长期受批评,家长训斥打骂,同学厌恶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极就越制造问题,以至招致更多指责,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应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多争取契机点亮其希望之火。针对他打人、欺负弱小的现象,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心平气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误;更多的我会严厉批评,严格按照我和小孔原来协商好的方法去处理。我为他特意设了个文件夹,他一打人就要写检查,然后收进文件夹,经常和他一起点数检查的份数,因为到了一定份数是要到派出所的,这多少对他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从而帮助他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攻击严重时,我会适当使用“冷冻疗法”。针对他内虚的特点,他怕别人都不理他,特别是怕老师当众批评他,当他一天之中多次无端打人的情况出现,我会以他不接受老师教育为由当众点名批评,并私下希望同学配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策略,家长也会配合),让他切身体会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渐减少了攻击行为。

四、适当进行模糊性教育

第8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心理学教育的职业化导向,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安排教学内容上以职业为导向,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职业竞争的紧迫感,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都趋于职业化,要培养学生自己谋划未来,自己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为适应高职心理学教学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心理学教师要及时找到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所在,要破除职业化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的学习心理疲劳感和学习方法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及时了解职业化教学可能给学生们带来的情感焦虑、记忆主动性缺乏等影响并及时化解负面干扰。

2、高职心理学教学要注重职业差异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学教学可以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及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心理学教育两种形式。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职业的特点开展与学生所从事行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各专业在开展心理学课程时要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和情境定位,要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比如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开展心理学教学就要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开展专门的旅游心理学课程,要以专业为根本出发点将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管理能力,将旅游心理学教学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物业管理、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等。

3、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了才会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只有学生对某位教师产生兴趣了才会尊其师,信其道。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心理学课程时要认真备课,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要将学科的趣味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多样的教学器材来改变原本枯燥的教学氛围,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心理学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的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们,因为当学生的行为被期待为积极向上时,会产生较强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渴求感,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2)要调整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高职心理学教学更好地体现职业导向性,教育从业者要根据具体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将旅游心理学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并掌握旅游者心理及行为规律,掌握旅游服务心理,理解管理心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旅游者进行心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旅游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3)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学教学,教师要根据各职业特点多为学生设置实际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走出校园更好地融入社会搭建更好的平台。

第9篇

“心灵导师+辅导员”制度秉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重视差异、遵循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使长期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有着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与辅导员通力合作并各司其职。实现新老制度的完满对接、过渡,同时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及心理等各方各面,设置具体的模块,并分别确立辅导员职责与心灵导师的专项职责。其中心灵导师责任与任务包括:根据高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并设计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积极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对学生专业素质构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专职辅导员,其任务主要包括: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理日常事务、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指导和检查。通过规范化条例的构建与实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是非认知。通过悉心教导,使学生逐渐摆脱稚气,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

2该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2.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多元智力理论由他在其著作《心智的结构》中提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大脑由9种各不相同的智力因素构成,因而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智力优势区域和弱势趋势。因此,要接受个体差异,而教育的意义在于接纳与平衡。多元智力理论指出积极乐观是成功的关键,因而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接受和信任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禀赋、兴趣、资质因材施教。显然,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2.2心灵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现今被很多心理学家所引用,其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来。从理论上看,它指的是组织内部个人奉献与欲望索取之间的配合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协调的约束关系。在实际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心灵契约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可以发挥有形契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心灵契约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和辅导老师之间的关系,并接受自己在该契约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必须履行在学习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而老师承担教育与培养的责任,双方形成一种综合期望系统。

3模式建立的实践意义

由于在“心灵导师+辅导员”模式中,专业心理导师与配套辅导员合作介入学生管理工作,两者相对独立,但工作职责又相互交叉,因而学生实际上可以接受双重、专业的指导与管理。其实践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优势整合,使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分工极其明确,专业教师只承担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教师和辅导员之间长期缺乏交流与沟通,因而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剥离的现象凸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硬伤”。而“心灵导师+辅导员”制度的推行不仅能够整合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同时专业分工的整合与交叉能够促进沟通与合作,细化并优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学生正常有序地上课、积极健康地成长,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的落实与反映。

3.2增进师生认同感与情感交流

实质上,“心灵导师+辅导员”模式最重要的是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时间和制度保障。导师以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分年级、分班级、分批次为全体学生提供指导与交流活动。在这种平等、独立的相处过程中,辅导员和心灵导师与学生不再有严重的等级观念,而是平等自由的相处;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而是参谋者甚至是“智”者。这种亲民化的教育理念践行着教育自由、民主、公平的理念,共享喜悦、共担忧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与亲近感,不仅有利于加深情感交流,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3.3缩短大学生活适应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实践经验来看“,心灵导师+辅导员”的模式实质上缩短了高职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适应期。新生入学后难免在专业学习、日常交际、社会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从而产生焦虑和不适感。“心灵导师+辅导员”的模式一旦实施,学生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导师或辅导员沟通解决。学业问题有专业老师指导,思想、生活及情感问题有辅导员关心,导师和辅导员始终伴随着学生成长。不仅有利于学生走出刚入学的困境,同时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命观,为毕业后与社会有效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转变“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观念

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叛逆复杂、行为暴躁易怒的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日趋困难。学生心灵导师制度的推行,实质上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够专业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特质,倾听学生心声。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信、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的难题。专业老师和辅导员改变了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狭隘思想,真正地扮演着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的角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这本质上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新反映。

4总结

第10篇

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所谓生命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可见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自我教育进行引导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这种引导主要表现在:平衡大学生的心理偏差、积极改善大学生心理极端问题、保证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我们生命的宝贵和伟大,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热爱生命、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创造闪光点,提升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目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大多数大学生知道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宝贵,并接受之。(2)大学生多数都能面对“人终有一死”这一自然规律,并对之有正确的认识。(3)对于近些年大学校园里的“自杀现象”,大学生只能有模糊的认识,认为不可思议。(4)大多数大学生渴望得到生命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系统教育。(5)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的心理健康方面和价值观方面能够和谐统一,并健康发展。(6)金钱观是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障碍,他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正确引导。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才能真正的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生命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在自我教育中,自身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大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的实际情况,考虑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自我思想的发展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从而在生命价值观上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怎么引导大学生做到呢?首先,指引大学生对自身要有客观认知。平时要学会常常自省,通过和别人的对比中,看到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和差距。还要学会从处理日常事务的成功和失败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学到处理问题方式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其次,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要学会自我批评。每个人都有缺点,大学生要学会在自我批评中进行反思,及时找到心理上的缺陷,自我反省,及时自我调整,向着完美人格靠拢。

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关注尤为重要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新环境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大学生面对这些新问题常常因为没有经验、准备不足等原因不知所措,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导致困扰、焦虑、孤独、疲倦等心理不健康现象。首先,从中学到高中的转变,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基础教育变成应用性技能教育。这种转变使得大学新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树立“学习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思想,及时改变观念,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其次,大学生活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浪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打击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积极性。结识的新同学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不再是老师眼里的掌中宝。重新认识定位自己是所有大一新生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再者,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改变高中背书的学习方法,学会理解和概括所学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技能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大学新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要学会新环境的人际交往方式。

住集体宿舍、吃食堂都会和同学管理人员发生交往。怎样协调各种关系是大学新生必须学会的心理调整方式。以上这几种不适应问题如果在入学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大学生整个四年的生活学习,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来主动的适应大学新环境将对以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

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常常会导致各种精神疾患,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其中,人格不健康属首要因素,表现在学习、价值观、婚恋观等取向上。寻其原因,教育本身的忽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网络制度的不健全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格不健全。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的培育。自我修养是一个个人素质提高的过程,它包括自我管理、自我领悟、自我提高。大学生要在此基础上正确的认识定位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要充分肯定,对不足之处要能正确认识并克服。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中国是个传统文化古国,文化的熏陶更应该使大学生在做、行、卧、言谈举止等方面传承文化的精髓,养成朴素、恬淡、谦逊、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极为有益。

第11篇

本文作者:袁广锋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调查全国1000名中学体育老师,回收有效问卷639份,其人口学特征见表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量表该量表为作者自编(2006),共有55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教学信念知识(7题)、教学反思知识(16题)、教学内容知识(17题)、教学策略知识(11题)、教学评价知识(4题)。采用5级评定。总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9544,教学信念、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CronbachAlph系数分别为0.7665、教师教学动机量表该量表(辛涛,1996)将教师的教学动机分为三个维度:内在动机定向、外在动机定向、外在内化动机定向。本量表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定。本量表中内在动机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7789,外在动机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7226,外在内化动机定向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6033,总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8443[5]。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简表型)教学效能感(辛涛,1996)共分两个维度: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本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定。一般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768,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588,总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977[5]。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量表(吕国光,2001)由教学满意、环境满意、升迁满意、收入满意、管理满意5个维度构成,共有30个条目,采用6级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6]。教师自我学习准备度量表该量表(刘加霞,2003)由自主监控性、喜爱渴求性和创造探新性3个维度构成。此量表共有28个项目,采用5级评定。自主监控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794,喜爱渴求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896,创造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564,总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9418[5]。应用以上量表,调查了全国100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之前对一些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明确要求调查对象做出唯一选择,回收有效问卷639份。数据均转化为标准Z分数,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和Amos4.0在微机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储存。首先分析了4项个人心理因素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性,接着以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基础,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结构模型的通径系数推断不同心理因素对教学知识影响的重要程度。

结果与分析

教学动机、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自我学习准备度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关系研究了4项个人心理因素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性,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4项个人心理因素均与与其教学知识5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个人心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影响的结构模型以上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但由于相关分析自身的弱点,它不能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相关分析的结果可能掩盖了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真实关系。基于以上原因,以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基础,对由逻辑分析得到的“个人心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影响的理论结构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取得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图1),各项拟合度指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6),这说明笔者模型是可以接受的。由图1可知,4项个人心理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不仅有直接影响,有些还有间接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结构模型的通径系数(表7),影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教学动机、自我学习准备度、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感。其中教学动机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最为重要,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它还通过影响自我学习准备度、教学效能感和教学工作满意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产生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强。自我学习准备度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直接影响较强,通径系数达0.53,它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对教学知识产生的间接影响较小。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有直接影响,它还通过影响自我学习准备度对教学知识产生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仅有直接影响,影响程度较小。上述研究结果证明,教学动机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最为重要,自我学习准备度次之。因此,当前体育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体育教师教学动机的形成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调控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动机和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动机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对个体行为具有发动性、维护性和调节性作用[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动机的表现形式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行为。同时,教师教学动机的定向又决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7]。因此,研究教师教学动机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鉴于自我学习准度度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影响,各级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量的时候,应注意为教师的自学和提高留出一定的时间,使教师逐步具备自我学习的精神与方法,使学校成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最佳环境。尽管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小于与教学动机和自我学习准备度,但毕竟与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外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教改的欲望、课堂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另外,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动机显著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学生的学业成就越大[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勤率与流动率的重要因素[6]。从本文的研究结果看,教师工作积极性又是影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只有在了解教师工作满意状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引起教师工作不满意的问题,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其教学知识的提高。认为今后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监测及其形成机制、干预手段等的研究。目前我国对教师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只是学术界的一种研究,其应用价值还远未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视,国外对这些方面的监测已成为常规性的工作[8-10]。

第12篇

一、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婚、一方亡故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家庭结构。当前,较高的离婚率成为形成单亲家庭的首要原因。单亲家庭子女由于曾经目睹父母争吵、缺乏足够关爱等,或者由于单亲家庭面临重组而导致子女不能适应,从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单亲家庭中的中学生更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现象:

(一)自闭、独孤。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单亲家庭子女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自闭、孤独。家庭的破裂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因而在性格上出现自闭现象,个性显得较为孤独。这些学生难以融入人群,较为不合群,缺乏积极心态。如果缺乏足够的疏导,自闭而孤独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上、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对于刚刚经历家庭破裂的学生显得尤为明显。

(二)暴力、狂躁。还有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出现暴力倾向,性情较为狂躁。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些学生曾经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不睦关系,甚至经历了家庭暴力,因而对其个性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学生极易喜好打架、斗殴,或欺凌其他学生。

(三)冷漠、疏离。还有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个性冷漠,疏离人群,对学校和班级的事情不闻不问,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中。这是单亲家庭子女在经历家庭变故后的一种心理自卫机制,他们试图通过远离人群的方式使自己不再受到伤害。但是显然,这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不利于学生在关键成长时期的社会化。

二、中学德育教育重视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必要性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除了需要在整体上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以外,还需要关注重点人群。单亲家庭中学生是中学德育教育应予重点关注的人群,既是因为单亲家庭子女极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更是因为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非正常结构家庭中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爱。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应尤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当今中学生都是零零后,他们的心理需求应得到关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得到解决。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明,中学德育教育必须提高对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关注程度,更多地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弥补这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缺憾。

(三)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一些单亲家庭中学生由于思想上消极,不能明确人生方向,早早地退学或走上社会,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尤其需要应对离婚率上升所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增多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关爱单亲家庭中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是学校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学校应尽的义务。

三、中学德育教育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措施

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单亲家庭子女乐观向上、健康积极、学业优秀,甚至成为模范学生。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是家长懂得教育,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使子女并没有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产生身心问题。中学德育教育应弥补单亲家庭中学生无法得到足够家庭关爱的缺憾,主动介入,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掌握情况,主动介入。中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主动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获得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主动介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了学生家庭情况后,应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其想法,观察其行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方法和技巧,应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能吐露心声。

(二)发现问题,积极干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发现此类学生存在心理孤僻、性情狂躁、早恋现象等,应及时介入,积极干预。干预过程中应避免粗预,而是应以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和矛盾,采取柔性的手段加以解决。如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帮助学生分析矛盾的焦点,进而采取疏导、沟通、说服等方式加以教育。切忌采用批评、责骂等不合理的手段,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

第13篇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政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政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政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政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政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政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第15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社会适应心理问题 对策

一、大学毕业生面踏入社会面临的的全新环境

近几年来,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较为独立的生活环境等,很难适应,从而产生焦虑、压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导致偏激的行为,对个人、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和恶劣的后果。一般而言,学生从初入社会时的心理盲目适应,经过心理不适应,再到心理基本主动适应,其周期需要3―5年时间。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能力偏强的人,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辩证思维的人,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职业社会化的关键期就在毕业后的头几年。

二、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1.理想和现实的极大反差让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心理。

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无数个理想、美梦。但面对实际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少人不能马上适应下来,不能从基层做起,感觉和理想中落差很大,就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还有大学生对现在工作中复杂的技术也很难适应,感觉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而且理论和实践相差很大。从而让他们感觉到很大的危机,调节不好会形成心理问题。

2.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大学生产生压抑感。

人际关系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中,人际关系适应最好,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朋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关系很好。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在适应周期内承认自己在人际适应上有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往往从正式开始工作即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在达到顶点以后逐渐回落。它由以下三种感受组成:一是个性失落感。大学时期允许个性在适当程度上发挥,而工作团队则是一个强调共性的地方,于是一些毕业生在与人相处时,过于压抑自己的个性,甚至为了某些需要而伪装自己。二是层级挤压感。刚从学校到社会工作,一般都要从最低的层级干起,即使同事们并没有压制年轻人的主观动机,但在工作上,尤其是在心理上,职场新人总是会感觉到来自职务地位的种种压抑。三是攀比失衡感。新进入职场的人习惯于与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同一批进入工作岗位的伙伴等作比较,比较的结果常常是优越于别人的方面被忽略,而逊人一筹的地方被放大,由此也容易产生压抑感。

3.生活的压力让大学毕业生心理矛盾感加重。

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基本内容。在学校里面,大学生主要是面对学业问题。走上社会之后,大学生面临着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调查显示,在婚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方面,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大多数,一般情况的占中等,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极少数;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地位方面,感到很好和比较好的占30%以上,一般情况的占50%以上,很差和比较差的占15%左右。部分毕业生适应较差,是因为随着职业生活的全面展开,刚刚从业的激动兴奋渐趋平缓,好奇心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三、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的变化。

高科技发展对人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既呈多元化又呈综合化;知识不断生产和创新,瞬息万变。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的猛增与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对人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客观上决定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不适应性。所谓生活技能是指个体能够采取正确的、适当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本上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对社会缺乏了解和认识。刚进入工作岗位,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有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现不少大学毕业生总会发出“做人真难”、“活着真累”的感慨。

2.知识、能力的不足。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知识不够用、能力不足。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业务素质还不算高,他们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实践上还明显不足,特别是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一些重要科研课题、技术革新项目与一些边缘学科,往往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社会和学校的群体不同,有的毕业生在学校期间通过锻炼培养了自己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但走上社会面临复杂的群体,应对这些人际关系上还显得不是很适应。

3.工作、生活实践经验缺乏。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在离开学校后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经验,涉世尚浅,容易想当然地想象社会生活的美好,而又往往脱离现实条件。具体来说,一方面,从小到大,家庭教育忽视生活技能的训练,较少提供给他们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他们养成依赖性,遇事易激动,情绪缺乏控制,处世不够老练。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多是传授理论知识,即使是少有的生活知识讲解,也缺乏真枪实弹的实践。生活技能是在掌握了相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获得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继而逐步形成技能。所以,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只有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重视直接体验和经验学习,才能使多方面的实际能力得到培养。工作上更是如此,在学校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相当的差距,平时也缺乏到工作一线锻炼的机会,所以一踏上工作岗位,便感觉缺乏实践技能,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毕业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中生活、学习和发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学习竞赛、名家讲坛、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2)加强心理训练,增强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们应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基本的心理调适办法,比如通过听音乐、看电影、阅读书籍等发泄心中情绪,可以有助于毕业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情绪波动的频率与剧烈程度,减少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是保障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2.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新的人生起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