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酒店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酒店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已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将成为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
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
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
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
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
(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
(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
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
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
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超级秘书网
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
4人力资源保证方面。为防止酒店人力资源在量和质上的损失,酒店必须经常衡量人力资源的保持状况。目前,酒店业一般根据人员流动率来计算人力资源保持状况。人力资源会计可通过计算重置成本说明人才流失的代价。同时,它还能通过测量和报告有关人才市场状况的某些征兆,提供一种早期预警系统,能在酒店实际出现人才流失之前评估其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酒店人力资源的效用。
一、计量一般概念
“计量就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事物或事项”。计量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计量的对象(客体)。
2.计量的属性。世上的事项与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事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属性,如物体的质量、体积、运动的速度等。计量的属性需要计量的尺度与规则。
3.计量的尺度与规则。对不同的属性要用不同的尺度与规则,如质量可以用天平来计量,相应的尺度(国际标准单位)千克。
计量水映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客体的需要程度,如人类对核能的需要不可能在核物理取得突破之前被满足。当然,人类对某一客体某一属性的强烈需要,对计量水平又有巨大影响。
二、会计计量的特点
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的特点:
(一)会计计量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财务会计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经济事物与经济行为,通常被称为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会计不是一种定性的手段,会计主要用于定量,仅仅指出会计对象,不便于量化。为了计量的方便,再将会计对象按照不同性质的基本构成加以分解,一般分为六类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的载体或表现,实际上,一个主体单位时间(如一年)的价值增值可以表征其经济效益。什么是价值?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两种:
l.劳动价值论。由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创立,马克思推向科学与完善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价值以交换价值为表现形式,在商品社会,即货币价值形式;(3)商品按照价值施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劳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1)价值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劳动当然没有价值),价值量建立在客观交易的基础上,比较可靠;(2)无法解释价值之谜;(3)无法解释当今众多的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
2.边际效用价值论。由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萨缪尔森(Samulson,B.A)继承和发展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1)效用(类似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效用和稀缺性构成价值的充分条件;(2)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3)边际效用(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最后一单位物品所提供的效用)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均等定律。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1)价值不仅面向过去和现在,还面向未来。价值量建立在对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可靠性差;(2)解释了价值之谜;(3)解释了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问题。
两论的共同问题在于:无法给出价值的具体量化模式,一般借用价格来表现价值。在非垄断条件下,交换价值近似地代表了双方对价值的共同认识,是主观心理评价的现实表现。
人们对计量对象尚未达成共识,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
(二)会计计量的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单位,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动。因此,货币单位至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名义货币,即各国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二是不变价值货币单位(一般购买力单位),是以一定时日的货币的价值为基础,将其他时日的名义货币单位调,整(用物价指数来测算)到该基础上,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保持在不变价值的基础上。
作为计量单位的一个首要条件是“刚性”,如米、克等单位有严格的生成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购买力单位是相对合适的,但这只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被采用。会计计量通常使用的是名义货币,并且假定其价值不变。通过跨国股权投资形成的国际企业集团中,不同国度的企业一般采用东道国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同样假定名义货币币值不变。
会计计量单位的这种“柔性”,或者说这种假定的“刚性”,是会计计量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1.会计计量属性。既然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价值运动,而价值运动又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是要计量会计要素的历史价值还是现在价值?由于价值往往是由交换价格代替,那么是要计量要素的现实交易价格还是潜在的交易价格?对会计计量属性一般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流向(流入、流出、预计,两个方面考虑,合理的计量属性如下表所示。
过去现在未来
流入价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流出价格现行市价
预计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2.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
(1)价值理念、金融创新与会计计量属性。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均末给出价值的具体计量模式,对用什么代替价值存在分歧。
劳动价值论强调交换(过去的)价值可以代替价值,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客观。同时,劳动价值论又认为价值是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同时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不相同。所以,同一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价值的计量,现行市价和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往往要求有市场对应的参照物),这两种计量属性兼有客观的和主观的成份。至于是否有必要对资产重估则受制于许多因素,如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从计量属性的时间角度,劳动价值论对应的计量属性是立足“过去、现在”的,不能突破到“未来”。
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效用(使用价值)代表价值,效用是主观评价,从计量的时间角度,它可以突破到“未来”,因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对创新金融工具是可行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的价值的计量,即使没有现实市场作参照也可以“主观评价”。但是,这些计量属性的客观性较差,不保证客观性,所追求的相关性会成为“空中楼阁”。
实际上,在“过去”的问题上,两论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别是不存在绝对垄断的竞争市场上,价格代表了交易双方对使用价值的共同认可,即交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效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大的特点是客观和“有据可查”,并且历史信息是预测未来信息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使这一计量属性很难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在”的问题上,劳动价值论仍然要求有相应的参照物,使价值重估“有据可查”,边际效用价值论则忽视这一点,强调“主观评价”,劳动价值论末涉及“未来”的价值计量。
(2)资本保持观念与会计计量属性。“财务资本保持观念(financialcapitalmaintenanceconcept)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净资产的代名词。因此,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应当是企业原有的净资产。
实体资本保持观念(physicalcapitalmaintenanceconcept)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因此是企业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代名词。所以,企业要保持的资本,也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曲晓辉,1991)。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以名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人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根据实体资本保持观念,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收益只能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3)信息技术与会计计量属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与预测技术的进步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创造了条件。但这种预测从技术上讲,只能说明“是X的概率为Y”这样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预测的主体讲,信息提供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败德行为(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的存在,数据预测的客观性难以确保。信息使用者期望有关未来的信息,并不意味期望着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非定量化信息将更受关注。为此,使用者一般倾向于提供有关前瞻性的信息,由他们自己来作财务预测。Jenkins的报告验证了这一结果:“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代替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模型(Mixed—attributeModel)。
3.会计计量属性的共存。历史地看,一种经济(会计)理论有历史的局限性,新事物出现之后,无法解释而存在不足,如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而新产生的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尚不成熟,也无法解释所有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理论。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地兼容并处。至于如何选择计量属性则要视具体主体、具体要素项目具体分析之后才能确定,如对创新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当是现值计量属性,所以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是一种趋势,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三个特点。
综上所述,现在学术界对会计计量的对象尚未达成共识;会计计量单位具有高度的“柔性”;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多种共存的趋势。这三方面决定了会计计量是非常复杂的,对许多计量问题的处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注释:
①保尔·拉法格,1891,马集译,1973:《忆马克思》,辑于《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第7页。
②刘峰,1996:“财务会计的确认”“财务会计的计量”,辑于葛家谢主笔,1996:《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99一170页。
③YujiIjiri,1975:“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asStudiesinAccountingResearchNo.10.P29,AAA
④葛家澍,1996:“会计的对象与要素”,辑于葛家澍主笔,1996:《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0一61页。
⑤价值之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使用价值很大的物品(如水)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物品(如钻石)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胡寄窗,1989:《西方经济学史》立信会计出版社,第78、188页)。
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被享用的该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均等定律是指,在物品供给有限和人的欲望无限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从而使各类被享用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均等。此时,人能获得一定量收入下的最大总和的享乐。
大部份单位的会计人员年龄都存在老中青的搭配,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高低不一,大部份中青人员上手较快。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中,只要坚持学习,上机操作,大部份会计人员都能适应工作的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初级知识和技能;有自学能力的人员,可以进一步学习中、高级会计电算化知识。对上机人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严格要求:
操作规范化:指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超出操作程序。为了保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破坏,要求每个上机人员按操作程序开机、关机;用正确命令进入、退出网络和。账务报表系统;当网络、账务报表还处于使用状态时,不准随意关机;使用每个电算系统功能,要按照菜单提示正确操作,避免非法操作造成损失。
录入会计信息标准化: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大量会计信息要靠会计人员手工录入,这就是对会计人员录入会计信息提出标准化的要求。每个单位财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这个工作,具体说,录入会计信息标准化指:1会计分录标准化: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标准会计分录清单,并使每个会计人员掌握;同时,要先借后贷、方向一致的科目按编码顺序排列;错账更正一律采用红字更正法,避免借、贷方出现虚增、虚减的现象;2会计分录中的摘要标准化,做到摘要简明、额要、准确、完整;3建立标准化专用词组和定义常用记账凭证,提高记账凭证录入速度。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将提高其使用标准摘要或摘要中的标准词,统计出其他相关信息,为财务分析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账务处理流程化:也叫会计核算程序化。具体指对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日记账、明细账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合理地组织账务处理流程,对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算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手工账务系统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一般从摘要内容、数量、单价、金额、会计分录等项目审核;对账户的正确性,一般从三套账册相互核对来验证;通过职能分工相互制约;通过账卡、账账、账实相符等控制方式,保证数据、物资的正确和完整,堵塞漏洞。
电算账务系统由于会计工具和账务处理程序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建账、填制凭证、编制报表计算公式等由会计人员进行外,大部分数据的计算,汇总工作收计算机处理,使内部控制方式由人工控制转为人世间机控制。因此,对后者的控制要求更严密、范围更大。
对电算账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过程,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账务处理过程。这种手工和计算机的控制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两部份:1由影响电算会计信息处理的总体控制棗一般控制;2会计电算应用方面的具体控制棗操作控制组成。本文讨论在使用用友会计处理软件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总体控制棗一般控制。
1.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指拟定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提出实现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以及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
2.岗位分工:主要指职权制,目的是对会计人员有目的、有组织的职务分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对职责和权限所作的强制规定,约束和规范作行为,达到:1电长系统只用于规定的工作范围;2对接触电算系统操作的只限于经过允许的会计人员;3只能使用经过定义的功能范围,即权限定义;4及时、准确提供会计信息;5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具体控制棗操作控制
目的是要在会计应用方面确定具体的控制过程,保证全部经济业务都经过审核、记账,并作及时、准确、完整的处理。
1.对输入的控制:经济业务在由计算机处理之前,经过相应的领导批准,通过会计人员审核,简明、准确、完整地填制记账凭证,没有遗漏、重复或不适当更换的经济业务,不正确的经济业务已更正或删除;
2.对离心账过程的控制:记账凭证只有经过会计复核、确定正确无误,并再次检查没有遗漏、重复、添加的记账凭证,方可由计算机进行记账处理。记账之前,必须对账务数据做备份;记曲过程中,一但出现错误,要及时识别和更正,恢复正确数据;
3.对输出的控制:核对记账后的科目是否平衡,上下级科目金额是否一致,确保账账、账证符;及时报送会计报表给有关部门和经过允许使用的人员;定期打印凭证、账簿,备份会计数据。针对以上各控制环节,以职权制为核心,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制度、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安全、完整。
三、电算环境下的两个协调
人机协调
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是一次会计的革命。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引起传统手工会计各方面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计算机只是技术手段,会计人员仍处于会计电算系统的主体地位。因为:1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会计人员的工作,如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复核等;2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中进行操作和控制,如建账、填制记账凭证等;3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测试、系统配置及维护是依赖于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人是这个系统的主体,计算机是客体;要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又要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运算快、计算准确的优点,这些内容,很有必要在结合实际工作的操作培训中进一步强调,从指导思想上把会计人员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每个会计人员应有清醒的确良认识,协调好人与机的关系。
岗位协调
在组织会计电算流程当中,合理的岗位分工、岗位协调、岗位牵制及为重要。如何有效地配备好电算流程中的会计人员,是会计电算化后一个难题。除了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安排好日常工作、特殊事项如何处理及科室之间的凭证、报表流向外,还得认真考虑不性格差别的会计人员搭配对工作的影响。岗位协调,从很大程度上讲,是会计人员之间的协调,“认真学习、相互支持、”应是每个上机操作人员持有的态度。
四、电算账务系统中科目级次结构使用方向
电算账务系统与手工账务系统中,科目级次结构设置基本一样,但在使用方向上是不一样的。
在手工账务系统中,目前我国会计科目级次结构是以一级科目为核心,自上而下的结构。各单位在统一的一级科目下根据自己的经济业特点,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防范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审计包含两个涵义:一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二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软件作为审计工具进行辅助审计。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如下:
1、审计可视线索消失,导致审计风险
在手工条件下,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都是以纸质形式存放,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加以审计。然而,在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资料后,纸面信息变成了只有计算机才能识别的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并且这些代码是为会计人员服务的,对审计人员而言,磁质代码无异于在审计对象面前增加了一道无形的墙,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审计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的切入点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客观依据的不足,导致检查风险增大。
2、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及控制难度增加
在手工条件下,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面信息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明确,结果也比较直观。可是,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计算机控制为主。若内控制度不健全,计算机数据和程序的修改完全可以不留痕迹地进行,同时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侵袭,特别是国内外利用计算机犯罪的众多案例,更说明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难度,这对审计工作而言,加大了审计风险。
3、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审计环境的变化,增大了审计风险
记账方法的改变,改变了会计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审计环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结构,以证实该系统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合法性、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会计电算化软件本身的完善性,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会计电算化软件内部控制的严密性等原因造成的系统风险,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造成的操作风险等。这大大增加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素质
思想决定行动。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完成,最终取决于人。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思想倾向,时刻警惕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工作,同时,应注重对会计电算化审计人员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在职人员电算化应用水平的培训。二是加快和财经类高校联合办班,专门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系统开发人员,择优录取到审计队伍当中,使他们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技术人员。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过去手工会计系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因此,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准则,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发展,并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3、开发、应用高效的审计软件
由于审计软件可直接访问被审系统的数据文件,故有助于审计人员对整个数据文件或经选定的数据项目进行复核,有效地执行大量数据的验算、重新分类及汇总等工作,并能按审计人员指定的标准查找记录,详细检查数据文件的内容。为给计算机审计打开通道,就必须不断研究开发审计软件。在数据采集方面,特别需要专门从事数据采集的软件,更易访问被审计单位不同介质、不同编码、不同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库,从中采集审计所需的原始数据,打通“瓶颈”。在数据分析方面,面向特定的领域,开发新的分析工具,如针对企业审计领域的固定资产折旧审计工具和产品利润情况分析工具,针对金融审计领域的利率检查工具等。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基于特定方法的分析工具,如账户分析、比较分析等。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
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3、审计技术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电算化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电算化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电算化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
4、审计标准和准则变化的影响。审计界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的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
6、审计作业手段变化的需要。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
二、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审计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
1、增加审计审核窗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应增加审计审核窗口,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提倡事前系统审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改变审查取证方法。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也必须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是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电算化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电算化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电算化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关键词:会计软件反记账分析
0引言
无论在手工会计系统还是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都要根据已审核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称之为记账。而反记账是将已经登记入账的会计数据予以取消,使之恢复到记账前的状态。它是记账的逆操作,也是计算机会计系统独有的一个概念。会计软件中要不要设反记账功能,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反记账是计算机会计系统在处理经济业务数据发生错误时予以更正的理想方式,不过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反记账功能的不足之处,对其使用设置严格的限制条件。
1电算化会计的反记账作用分析
反记账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1大量的错误凭证被登记入账这种情况在计算机会计系统投入使用初期(尤其在试运行期间)非常容易发生。如果没有反记账功能,则只能编制大量的错账更正凭证予以更正,从而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从审计的角度来看,当审计人员查到一笔又一笔的错账时,这些错账也许在后续的凭证中进行了更,但仍会使审计人员对错误产生麻痹思想,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如果有反记账功能就可以先取消记账,把错误凭证全部更正后再重新记账,账簿中的冗余信息就可以大大减少,账簿信息就会简洁明了,便于利用。
1.2账证不符在电脑会计信息系统中,记账实质上是将记账凭证库的有关数据转入账簿数据库中,而且正式过账前要先对记账凭证进行平衡校验,以保证其正确性,所以账证一般是相符的。但是当计算机会计系统遭受电脑病毒的侵袭,或者存放会计账簿数据的电脑硬盘扇区遭受物理损害,或者账簿数据库在没有启动电脑会计软件的情况下被人为非法篡改时,就完全可能导致账证不符。如果是凭证有误,则不管账簿记录是否正确,均应先取消账簿记录数据,再对错误凭证———进行更正,审核无误后重新登记入账。
1.3记账过程意外中断在手工会计中,记账人员只需接下去登记就可以了。但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记账是由电脑自动进行的,当意外断电、病毒侵袭等非常事件导致记账过程意外中断时,财会人员无法了解电脑到底已经登记了多少张凭证,因而也就无法在系统恢复正常后继续登账。也许从理论上说,精通电脑和会计软件的人能通过查询账簿数据库记录等方法获知记账过程中断时已登记的凭证数,但对普通的会计人员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况且即使获知记账过程意外中断时已登记的凭证数,会计软件也不允许接着记账,唯一的办法就是设置反记账功能。对此,《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也规定,会计软件“应当具有在电脑发生故障或者由于强行关机及其他原因引起内部和外部会计数据被破坏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数据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显然,要恢复到“最近状态”就需对最后一次记账进行反记账。
2电算会计的反记账功能操作
反记账功能显然不是一个常用的功能,它只有在前述三种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滥用反记账功能,则不但影响会计处理的严肃性,也会大大增加工作量。许多人就是以此为由反对在会计软件中设计反记账功能。因此,对反记账功能的使用必须严格限制。其限制条件至少必须包括:
2.1操作者必须是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的原记账人。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记账人员应对账簿的正确性负完全责任,谁记账有误就只能由谁负责更正。设置反记账功能的目的,就是取消部分甚至全部的错误账簿记录后重新按正确数据记账,从本质上讲,这是对错账的一种更正行为。为了保证记账操作的严肃性,避免滥用反记账功能,操作者必须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后才能进行反记账。
2.2只能在结账前进行。结账就是在本期经济业务全部处理完毕并确认无误后予以封账。进行结账操作就意味着本期已经没有经济业务需要处理,因而不但不允许输入本期的记账凭证,也不允许对本期经济业务进行记账和反记账。
2.3只能按凭证号或日期逆序连续进行操作。记账是按日期和凭证号顺序进行的,只有逆序地连续取消账簿数据库的记录,才能保证重新记账的正常进行。这就意味着,反记账时应该以账簿数据库的最后一条记录(或者说是最后一张已记账的凭证)为起点,依逆序前溯定位,确定出反记账的记录数,而不能从账簿数据库中任意抽取几条记录(不管是否连续)作为反记账的范围。
3电算会计的反记账实现方式研究
反记账是记账的逆操作,即将账簿数据文件中的最后一条或多条记录转回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去,应该转回的记录就是反记账的范围。一般来说,这个范围应该由反记账执行人员根据需要确定。但是在记账过程意外中断而需恢复到记账前状态的情况下,会计软件应该提供自动定位的功能。现有会计软件的解决方案是在每次正式记账前先将账簿数据内容备份到硬盘的某一固定文件中去,如记账过程意外中断,则以备份文件恢复账簿数据文件。由于每次备份到硬盘的文件名是固定、唯一的,所以只能针对最后一次记账数据进行恢复,且只能进行一次。而且这种备份和恢复是对月内账簿数据的完全备份和完全恢复,如果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量较大,在月末进行记账和反记账就会耗费较长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设想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权限
一、明确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和权限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广大软件开发工作者和财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类财会软件的运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编制报表和稽核等10个岗位。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业务繁简、企业规模、人员多少等情况,在掌握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原则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人一岗、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等形式。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相比,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过去几个人的工作,与之相应的会计工作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及权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会计岗位的分工已不适应目前电算化工作,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不利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和权限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下:
(一)系统设计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设计员要根据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核算的要求,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升级工作,帮助系统操作人员掌握软件的应用。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职责主要有:根据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功能。负责指导有关人员正确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时解决软件在运行中所发生的技术问题。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权限主要有:有权对软件源泉程序进行编译或对程序进行加密。有权要求软件使用者提供软件评审所需的资料和用户报告。有权制止软件的非法拷贝和传播。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应用财务、会计和电子计算机知识对本单位运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使用和维护。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的日志记载情况,对计算机开机、关机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非法调用和操作。为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与安全,不得从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运用电算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分析模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内发生计算机病毒等情况应运用杀毒软件消除病毒,并向负责计算机安全的公安机关反映。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主要包括:有权设置发球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有权对系统操作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有权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设置和调整。
(三)系统操作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操作员负责会计数据的录入与输出工作,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系统操作员要根据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堆积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即登记机内账簿。及时输出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为保证会计软件开发包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安全,不得从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权限主要包括:有权设置发球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对于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有权拒绝录入计算机。对于未经数据审核员审核的已录入的会计数据,有权拒绝进行凭证过账处理。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四)数据审核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审核员负责审核已录入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数据、账表的正确性,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关审核方面的功能,包括会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会计政策的设定等。数据审核员要根据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把审核关,维护财经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及问题解决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中的简称。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的过程。它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能使财务人员摆脱繁重的统计、汇总等工作,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1会计电算化在现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电算化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相比,不仅仅是处理工具的变化,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产生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把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于计算机的速度快,运算准确性高,可以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提供更加及时。
1.2促使会计工作规范化较好的会计基础和业务规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对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1.3促使会计工作职能转变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财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减轻了劳动强度,从而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由核算向管理转变,使财会人员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4促进会计队伍素质提高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有关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财会人员以学习新的知识,这必将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1.5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会计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会计信息占企业管理信息总量的60%~70%,而且所示综合指标,具有涉及面广,辐射、渗透性强等特点。实现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2新形势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2.1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
2.2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
2.3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
2.4会计信息系统启用的成本效益比还比较高。一些单位在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理念上还有不务实的现象,将其看作是一种身份,一种形象,在购置软件时盲目求大求先进而不顾企业实际,造成高价购进的软件只能有小的使用。还有些企业只重软件,不重视或不懂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的改善。
3我国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思想认识方面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许多人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3.2政策与法规滞后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
3.3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较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
3.4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会计人员知识不够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
4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完善、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发展,针对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4.1更新认识,转变观念要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4.2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4.3建好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定期杀毒制度;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关于财务数据保密问题,应做到:第一,制定、完善计算机安全法律;第二,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第三,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加强信息管理,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4.4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培训。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5结论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发展力度,培养高科技的技术人才,逐步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辉.会计电算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7.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
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对于促进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对于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统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会计工作方法和观念的更新,对于促进会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提高对经济活动的监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促进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会计核算工作数据量大,对准确性要求很高,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性较强。而电子计算机具有高速度、高效率和高容量的特点,对于数据的记录、汇总排列、查询和对和存贮分析等方面,比手工操作的速度能够提高成千上万倍,并可随时从计算机中获取有关数据,能够大大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也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其次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统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传统手工会计由于各人、各单位习惯不同,形式多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无法做到全行业的同一。而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能够为全行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进行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完善对经营管理的要求,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经营管理的水平
最后促进会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提高对经济活动的监管水平。电子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记录储存功能可以随时提供详细的、全面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主要包括对有价值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和检查。由于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可以获得更为准确、及时、详尽的会计数据,将会计信息有效地提供给有关部门,可以更好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二、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发生的问题
首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电算化形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会计电算化的推广速度比较慢,人们对会计电算化得运用意义与存在重要性认识就存在一定的误区。若实施会计电算化,将有效的优化单位会计工作处理能力,不过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及理念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支持,并提供专业对口人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很多领导都只存在单一的认识,没有重视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能力的影响及与会计档案保管及管理制度的影响,在推行中认为会计电算化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的记账本,很多人更是认为他就是一个电子版的大笔记本,是推广单位形象的手段而已,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无法彻底发挥。另外,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中,很多单位没有自我意识,无法实现系统性的全面分析,在发展中未根据会计电算化的功用分析自身需求,也没能都建立配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模式。
其次会计电算化推广运用中缺乏优秀人才支撑。当前会计行业内部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相对比较稀少,使得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不仅需要财务工作者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实践会计技能等,而且还受到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非常快的影响,很多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短短的几年内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于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单位没有重视对财会人员的持续培训和早教育,导致其难以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更新,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
最后是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存在问题导致安全保密性受到影响。会计电算化软件尚处于开发、适用的阶段。所以很多软件都存在信息保密性不佳、抗病毒黑客攻击能力较弱,所以在适用中极易发生财务信息被盗现象。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提高财务信息的保密效果,有助于单位的健康发展与自身竞争能力的保护。但是当前很多软件公司对会计软件保密性并不重视,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在效益发展的利诱下,很多保密信息不明丢失,也有一些来自本单位内部的泄漏。对于那些自身管理所出现问题要严格管理制度,如果该系统存在安全性问题,需要加强软件管理的安全措施。目前很多单位并没有具备完善的网络环境,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安全措施,因此,对于财务软件的运用,应该更多地关注安全性和保密性,这样公司才能够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单位领导应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单位领导自身应提高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通过推广运用会计电算化,及时的发现问题、制定对策,并安排专人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行,制定科学监控方案,并基于单位发展实际状况,量身打造符合单位发展的会计电算化措施,发挥会计电算化运用价值。
其次应提高单位内部会计员工的综合素质。会计电算化运用需要综合素质过关的人才,所以单位应引入具有专业会计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优秀人才。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要重视对会计系统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为其更新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术,帮助其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相关要求。单位还要针对财会人员岗位的不同,对会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等进行分类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打造一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能很好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会计电算化;重要作用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会部门业务变的日益增多复杂,为了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手段。会计电算化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和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因此,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日益重要。
1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意义
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而且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帮助财会人员摆脱了繁重的手工操作,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使财会人员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参与医院管理与决策,为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体系,是促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使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合理化的重要保障。医院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快速提供信息的能力,提高会计信息加工的效率,为管理、决策和医疗改革提供高效的服务。
2目前医院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有些基层医院会计电算化的程度非常低,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医院管理者存在“重硬轻软”的思想,即重视对设备等硬件的投资而忽视对管理方面如软件的投入。
2.2子系统相互独立而缺乏整合性
在一些医院,其收费、物资购销、工资发放、会计核算等分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算化体系,可是由于各职能子系统相互独立,导致各核算单位的硬件重复配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2.3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差
一是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制订措施不全或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如缺乏必要的防病毒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如没有及时备份或备份数据没有定期检查,凭证、账簿没有及时打印等。
3加强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医院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医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医院改革和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不断投入和支持的长期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了,而是要在符合医院经济运行规律的条件下,有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院职工的积极配合和病人的理解,整项工程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3.2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将其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
首先,根据当前改革的要求,重点解决会计电算化的主核算系统与工资核算、住房公积金核算、物资管理和部门核算系统的匹配,同时还要针对医院的特点建立一个附属子系统来辅助全局管理。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设必须纳入医院管理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完善、满足自身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与医院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力求数据一方输入、多方共享,在硬件网络上与其他部门的管理系统共享一个网络平台。
3.3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内部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准确。(1)加强操作程序控制。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2)原始数据输入稽核控制。电子原始数据必须经不同人员审核和确认,再利用模块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后的电子记账凭证不允许任何人修改。(3)加强操作人员授权控制。会计软件正式投入使用后,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授权规章。超级秘书网
3.4加强安全保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3.4.1建立严格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备份数据。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
3.4.2实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措施来保障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密。
3.5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能力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会计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和直接化的一种全新商务运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种新的更加高效的财务与管理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同时也从理论与管理的角度探讨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给传统会计带来了一场全方位、根本性的革命。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定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然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间的主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网络公司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中介公司主要通过网站和网页对外沟通,物理形态变得看不见、摸不着,亦即虚拟化。这些网络公司和虚拟公司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主体。企业存在形态的根本变化,使其经济活动范围及其资产、收益范围的界定将更加复杂,会计主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且难以界定。2.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分期假设要求企业以会计年度为单位确认收入和费用,计量损益,提交财务报告。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虚拟企业可以在任何时点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交易双方的项目或交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而且虚拟企业解散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分期假设也面临挑战。因此,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似乎更适合于虚拟企业。3.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电子商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要求相对于传统要求来说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子商务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计量,使货币出现无纸化的趋势。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应变能力、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竞争能力等的提高。这些因素对信息社会的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却无法用货币形式衡量。因而在计量方面,笔者认为应附加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与报表的附加说明。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冲击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职能。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计账、算账和审核上。企业进入网络化经营和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然相融合,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1.会计的基本职能将向管理倾斜。会计的管理职能体现在对经济活动的反映、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在会计的核算工作可由Internet等网络完成时,信息处理就会高度自动化,技术、资金等因素将逐渐沉积为基础设施,凸现出来的则是服务。因而会计的核算职能在逐渐淡化,重心将转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会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将逐渐得到加强。企业必须以个性化的服务留住客户,建立新的管理概念,如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规范销售行为、预测全球销售情况等。2.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渐重要。会计人员要对会计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信息可以帮助监控管理企业生产和销售。通过互联网技术,会计核算信息可以高度共享。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全面而快速地收集和处理各种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做出经济决策。3.会计的协调职能将日益突出。其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得到订单以后内部的采购、生产、运输、服务部门等,应根据订单同时开展运作;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与外部的供应商、银行、海关、税务部门打交道;明智的企业要避免购建昂贵、耗时的内部设施,并根据每个新项目与他人结成或取消伙伴关系,这些都需要会计的协调作用。其二,加强与现存顾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帮助顾客有效地使用产品,免费提供咨询,减少顾客逛商场的时间,培养网上第购物的习惯,问卷,对顾客的频繁提问做出回答。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的影响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的管理与组织的变革。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报告等带来的冲击归根到底是对会计循环产生了冲击,由此带来了会计组织与工作方式以及会计人员职能的转变。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四方面: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网上银行使资金结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交流更方便和直接,网上交易信息的及时获取提高了财会系统的应变能力。2.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地理上分布的财会职能不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3.工作任务的调整和合并。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许多由人完成的任务改由机器完成,许多工作岗位将消失和合并。工作任务的改变是组织发生变革的基础。4.新的环境产生了对职员的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
(四)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1.会计核算流程网络化。会计人员应根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在电子商务中,业务是通过网络成交的,企业外部网络允许顾客下订单,收到发票,运货及付款。大型零售商使用外部网络来与供货商交流,并使他们的存货管理系统合理化。例如,当产品售出以后,存货记录要通过移动条形码经常更新,供应商在有新存货要求时,可通过电子邮件选择。或者供应商进入零售商存货系统,根据合约来补充其产品,以满足定单变动的需要。2.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一夜之间,那些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及销售人员都会变成累赘,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投资者会将传统的工厂和商店看作是一文不值的资产,网上的速度胜过企业的规模。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占主要地位。3.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Internet的信息以电子邮件取代书面文件,使用网络将有纸化的交易转换为无纸化交易,既可以降低传统的文本印刷和分发费用,又可以节约时间。
二、传统会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网络会计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冲击,促使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未来会计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网络化的需求,网络会计是传统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发展我国的网络会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网络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21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和运作上的根本性变革。可以说,网络系统就是企业的生命。目前,我国近20000家国有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从企业自身来看,首先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进技术的发展,而网络会计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二)正确计量信息资产。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的增值能力正在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到无形的进程,一项新的信息资产———“域名”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商标一样,域名网址必须先申请,经全球域名机构IANA注册登记后,方可正式使用。域名网址往往与企业的名称、商标和产品名称紧密相关。网络经济中,一个网址代表一个企业。无论其是“虚拟企业”还是“实体企业”,只有通过域名网址,企业方可在网上进行国内国际交流,从事跨国经营。如何正确计量这项信息资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域名应作为企业继专利、商标、专有技术、商誉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应采用无形资产计量方式。
(三)实施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网络交易的运作由于公开化程度较高,本身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都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1.从技术上保障。要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同时,企业应建立会计数据系统的防火墙,在企业内部财务网络和对外公开信息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并对有关的访问用户进行多层认证。此外,要加强核心数据的备份和硬件的维护,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的信息丢失等。2.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
为迎合这一形势的要求,我们着手开发了“会计电算化CAI课件”。该系统包括有“帐务处理”、“工资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及“报表处理”六个子系统。系统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符合本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财会制度》等有关财会制度。本文就该课件目前国内的状况、开发设计思想、开发中的关键问题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一、国内同类软件的现状
目前国内有较多的商品财会软件,并都有各自的示教版。因商品软件着重于实用性,追求功能的完备,示教版也只是着眼于使用操作的示范上,不可能注重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的要求。况且,商品软件不可能提供系统的程序代码,学生难以从操作界面,抓住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流程,不能将系统的功能表象与系统的程序设计联系起来,学生无法从中了解到程序基本结构和编程思想及技巧,更无法看到会计核算在系统设计中的体现过程。所以,商品软件和其示教版不能作为财经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CAI课件。
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
1、本系统主要用于会计专业本、专科生“会计电算化”教学,整个系统的设计在着重于遵循本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同时,还应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以求其真实性,使学生同时能获得实用会计核算软件操作的训练。
2、“会计电算化”其本身就是一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课程,其CAI课件开发目标不只是在软件核算功能的完整上,更重要的是核算功能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方法,系统的程序代码、数据库的设计要起到教学上的样板示范作用。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CAI课件,在保证系统自身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以及程序代码优化设计的同时,还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二次设计的余地,使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对原程序代码能灵活地进行修改、补充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为此,要求原程序代码的结构简练、层次清晰、可读性强,能充分、直观地体现会计核算的各环节在程序中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方法;力求提高各子模块的内聚度,减小各子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在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其可扩充性。
3、作为一个CAI系统,帮助子系统的设计、帮助获取点的设置和帮助信息库的建立,是这类系统主要研制内容之一,其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帮助功能的设计上要作充分、细致考虑,不仅能提供操作上的帮助信息,还应能提供各模块所对应的教学内容信息和原程序代码的输出口,并且通过在线式帮助热键获得备操作层的各种帮助信息。三、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1)教学要求与实用性的统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现过程,并且对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有一定高度的要求。所以,作为该学科的CAI课件还应注意到他的实用性,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实用软件有一个整体上的初步认知。实用性设计上,着重在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界面风格、操作方式上参考目前流行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而不追求其辅助功能设计,以免影响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掌握。
(2)程序代码的“二次设计”问题
对课程中有关程序设计的重点、难点及多方法点,应给学生留有可方便修改、补充的余地。并且,学生对原代码的修动只影响模块内的单一过程的运行,而不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单一模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备模块功能的单一性强,模块的内聚程度大、耦合程度小。为此,各模块原程序代码的主结构都采用事件驱动结构,提高了模块的结构化程度;在系统功能分解上,以最小、最简单功能划分为原则,使每个功能对学生而言都是明显易懂,增强了原代码的可读性;在为学生保留的二次设计的原代码中,避免使用全局变量,只引用私有变量,过程的调用也尽量避免使用参数,以最简单的方式调用,从而获得较高的模块独立性。
(3)数据库结构的自由扩充对系统完整性的影响
对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当数据库的结构发生变动时,往往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程序运行。而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CAI课件,它本身应对学生起着示范、参考的作用,使学生能在原设计的基础上,作一定补充、修改来完成自己的设计,这必然涉及到数据库结构的变动。为减小数据库结构的自由扩充对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对各系统数据库建有数据库结构扩展库,并按数据库名进行索引。结构扩展库中的各字段名都定义有字段系统名,字段名可由学生自由增补、取名,而字段系统名是由系统按一定规则自行取名,并将字段名赋值于字段系统名。程序中引用字段变量时,通过宏替换字段系统名来实现,从而提高系统的扩充能力。
四、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教学效果
一、当前企业电算化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普遍存在的较低的人员素质,使会计软件的许多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更谈不上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会计软件中固有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
2.通用会计软件安全控制功能不完善。
(1)软件安全性与保密性差。
作为财务软件的加密,目前主要是对软件系统而言,财务软件公司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防止盗版,但对用户会计数据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
(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系统模式尚未建立,各子系统间会计数据不能完全实现系统内部自动转换数据,多数子系统仍然建立在直接使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这不仅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而且因为由人工核算、人工输入等人为因素,增加了出错机率,也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3)已有的功能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存贮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信息有被篡改而不留下痕迹的特点。同时,商品化会计软件设置了一些不应有的功能,使不少必要的程序控制失效。这不仅会误导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应有的依赖习惯。更为严重的是,软件的不规范之处还给不法之徒提供作案机会。
(4)软件的实用性不足。
企业在选购财务软件时缺乏前瞻性,随着经济与企业的发展,原有的财务软件在功能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企业又没有及时对原有系统给予改进,从而使相关的内部控制得不到保障。
3.电算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1)职责分离执行不力。
实施电算化会计后,企业财务处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仍与手工模式下相同,只是增加了系统维护人员岗位,没有制定新的岗位责任制度。虽然通过设定密码的方式实现了操作权限控制,但由于职责不明确,从而使越权操作成为可能。如系统维护人员可以随时接触系统,甚至顶班操作,增加其利用对程序的了解及编程技术作案的机会。
(2)操作过程中存在风险。
由于没有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缺少监督,没有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接触电算化系统,对于的情况,难以明确追究相应的责任。
(3)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
系统日常维护主要解决在日常操作中计算机硬件、软件一些简单故障。企业在对系统日常维护过程中,常常是出了问题就由工作人员直接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护,没有严格的申报和测试验收制度,维护过程也不做相应记录。
(4)档案保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对电算化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档案管理内容不全;第二是会计档案没有严格执行分人分地保管,存在较大的隐患;第三是数据备份存在偏差。虽然对数据进行备份,但不能坚持定期备份。如果出现计算机故障就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对数据没有定期检查,缺乏针对突发问题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另外,软件目前只支持软盘备份,难以克服磁盘容量小、寿命短、稳定性差等缺陷;第四是没有建立和执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管理制度,多次出现由于软盘使用不当使系统数据被病毒破坏的情况。
4.缺乏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管理及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出其薄弱环节,提出改善意见,促使被审单位(部门)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但是,该学院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二、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电算化会计人员素质水平。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质素。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
2.加强软件使用与管理。
(1)建立电算化操作控制制度。
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账簿;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2)建立计算机管理制度。
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是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前提条件,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对正在使用的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对通过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版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版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时进行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3.重视会计软件的选择。
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质量取决于会计软件质量。因此,为了建立健全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内部控制,就必须要重视会计软件的选择工作,要从运用、通用、安全、易用等多角度选择软件。
4.完善内部控制基础工作。
(1)岗位设置。
防范和杜绝经过电算化会计软件舞弊方式的最佳方法就是设计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根据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要求,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电算化主管、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系统维护员、审核员、档案管理员等。
(2)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密码管理两个方面,前者决定相应用户对会计数据具有哪些操作权,而后者则保证了用户和权限的对应关系。在分工时,应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违法行为,从而防止出现舞弊和欺诈。在权限等级管理中,口令密码必须不定期地更换,特别是电算主管必须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对整个电算系统的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互相牵制约束的作用,才能防止非法侵入。
(3)岗位轮换制。
对设置的各个岗位,我们还应建立权限控制制度,用密码加以控制,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防止财务机密外流,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准确、可靠。密码应由电算化主管统一管理。在实施电算化会计过程中,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参照对电算化会计岗位的描述设立必要的工作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4)电算化档案管理。
电算化档案的管理控制是指明档案的建立、保管、使用、复制和修改应由专人负责,以全面及时反映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效的动态情况。应主要完善三类档案:第一种是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原始数据资料。原始凭证的采集、保存、整理和传送过程中,都应与其处理程序及说明书相联系归档入案。这些资料在归类入档之前必须经审核批复并作好维修。第二种是以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以诊断系统、修改维护及扩充系统功能不可缺少的技术档案,诸如可行性研究报告,诊断、测试及修改报告,技术操作指南。第三种是以磁盘等软件形式存在的数据文件资料,因其是隐性的信息,其保管、防改与防盗的技术性特别强。应加以细心保护和严格控制,对磁盘的转移、交接、使用和维修都必须建立记录、时间、运用和有效期等内容的档案,并作适时检查。超级秘书网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1)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
①系统开发过程中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③审查结构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④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避免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财务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效益。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会计信息的和传输逐步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形成,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应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时地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取信息。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分析,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财务分析系统是今后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分析是指利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会计信息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可以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两大类。外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进行的分析,是使用者包括经营管理人员、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中介机构等,根据各自需要和分析目的,对企业有关情况进行的分析。内部分析是指以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信息为依据进行的分析,内部分析使用者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现有的股东,内部分析的目的是判断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顺利,检验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货款及债务的支付或偿还能力,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及时、准确地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指明方向。
二、电算化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的优越性。
财务分析的最大难点就是及时、全面获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而电算化会计的发展给这一痼疾带来了希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提供的基础环节上显示了其强大功能。
(一)会计信息集成化。
首先,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电算化会计的技术性使得会计处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其次,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二)会计信息及时全面。
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具有很多辅助功能,包括供应商、职工、客户、项目、部门辅助功能,非常方便进行资料查询。由于财务软件采用数据库技术,将大量信息分类计入数据库,在进行查询时根据信息某一属性轻而易举就可找到许多信息。财务软件在建账时就将供应商、职工、客户等辅助核算对象的基础数据录进系统,在以后每发生一笔与这些辅助核算对象相关的业务,软件会将其数据计入这些账户。
比如,供应商辅助功能中,在采购一批原材料时,账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入账,财务软件会根据相应的供应商名称计入明细账,包括了采购数量、金额、商业折扣等信息,再加上软件中登记的相关基本信息、经营状况、信用政策等内容,非常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查询。而手工会计下,这些信息则要分散许多,想获得对某一供应商的全面信息需要查阅很多账簿,比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账户等,甚至有些管理信息得去做调查后才能获得。辅助功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利于财务分析中的资料搜集。财务分析中的资料搜集过程非常庞大,本身财务软件的数据搜集就要比手工会计下更快更及时,再加上有了财务软件自带的辅助核算功能,能提供一些软件开发时就设置好的基础报表,省去手工系统下许多查找、抄录工作,比如往来账款的账龄分析表、个人借款明细表、催款单余额表、项目成本费用明细表、产品成本按部门明细表等等。数据库技术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使得财务数据的查找工作非常方便快捷,数据的加工处理依靠软件中的财务分析系统也更加迅速。
(三)会计信息准确度提高。
首先,使用财务软件使得会计原始数据一次录入即可,避免了多次录入的误差。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的录入可以进入到所有相关系统,在后续的计量和核算中,每个环节和每个部门产生的数据作为共享数据,这就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其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财务软件自身附带的稽核功能和人员进入限制功能,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软件随时保证会计账目借贷双方的余额相等,并且根据期末数据进行自动结账,避免了人工抄录下的差错。人员进入限制功能贯彻了会计上不相容职务的原则。
三、电算化会计辅助财务分析实践运用。
外部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基本形式,目前较受重视,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在电算化会计广泛使用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内部财务分析问题,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足,是企业强化自身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财务分析系统进行会计管理和分析。
财务分析系统是指将各种常用的分析方法设置在程序中,并以菜单的形式将各分析功能提供给用户,供用户选择,以便财会人员应用财务分析系统,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财务分析系统直接从会计核算系统各辅助功能中获取数据,生成分析结果。
目前的会计软件中的财务分析系统,一般都具有以下功能:
比率分析,具体包括变现能力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率、盈利能力比率、市价比率等。
结构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分析、损益结构分析、各项收人与各项费用结构分析、任意非明细会计科目结构分析等。
对比分析,包括本年数与上年同期对比分析、实际数与计划数对比分析。
趋势分析,主要分析任意会计科目各期变动情况等,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情况。
综合分析,主要有财务比率综合分析和杜邦分析。
图解分析,用户根据需要可以方便地绘制出饼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分析图。
通过财务分析系统提供的功能菜单进行选择,简便易行,但是由于分析功能是固定设置在程序中的,只是适用于简单的、基本的经营环境,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需要修改程序,而且此类财务分析系统提供的功能往往都是通用功能,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特定情况下的的需求。
(二)利用报表系统进行会计管理和分析除了财务分析系统,会计核算软件中。
一般还提供报表系统。在报表系统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义简单分析模型,并能根据用户定义从会计核算系统及其他系统中获取数据,生成用户期望的分析结果。
报表系统的财务分析数据源有两类:会计核算数据源和辅助数据源。其中会计核算数据主要是帐务子系统提供的会计核算数据。辅助数据主要有:人事数据、生产经营数据、同行业主要经营比率、金融市场数据等。用户可根据需要定义分析项目、定义分析的功能,根据各自需求对项目名称、数据采集公式、计算公式进行定义,报表系统能够从会计核算数据源和辅助数据源提取数据,并根据用户的定义自动生成所需的分析结果。这一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分析系统的缺陷。
四、结论。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在会计中的普及应用,电算化会计在辅助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核算软件财务分析功能不是很完善,我国企业在实施电算化会计辅助财务分析时,应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合理运用电算化财务分析,通过与手工财务处理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来加强企业的财务分析。
【参考文献】
1、郝蓉,陈可喜,计算机辅助分析及评价财务数据方法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中旬刊。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实现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高效、快捷、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时性。但是,伴随着电算化会计的飞速发展,会计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其中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问题最为焦点和核心。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电算化会计中存在的风险
1.会计电算化软件购买中存在的风险。市场经济使会计软件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如网络财务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在线财务软件、会计决策软件等多达十几种。许多单位在购买软件时,往往喜欢购买最新的、最先进的产品而忽视单位自身情况和需要,对软件的适用性、通用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试用及人员培训,结果带来软件适应性差、初始参数设置难度大、软件运行环境要求高、操作复杂、对会计人员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昂贵等问题,软件配置不符合基本要求,缺乏最佳效益原则,导致资源浪费。使用单位稍有闪失,安全系数会大打折扣。不良软件配置使电算化工作一开始就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另一种情况则是单位为节约经费“舍贵求廉”,购买和使用盗版会计软件,致使非但不会使会计核算及时、快捷,反而问题频出,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加大了会计电算化的风险。
2.实际使用软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目前,市场上开发出售的会计软件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授权、审批、用户身份识别、操作权限控制等功能,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中岗位互相牵制、监督,有效保护会计系统的作用。但许多单位在实际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软件的这些保护功能却形同虚设,系统密码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一旦该单位会计信息网络化公开,不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系统用户无限制地浏览会计信息、控制会计网络系统,更严重的会破坏账务参数设置及科目体系、修改数据库,使系统陷入瘫痪;另一种情况就是各终端用户为了便于工作,相互公开密码,导致会计信息丢失、信息被篡改等严重后果。更有甚者,某些单位违犯规定,或受人员限制,一人兼多个不相容岗位,既授权、作账,又复核、结账。当然,除了操作制度不完善、内部岗位分工不科学、管理权限不严格外,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和也是电算化会计实际使用中面临风险的重要原因。
3.数据共享和系统维护中存在的风险。
(1)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展示和推介自己,网络财务带来了会计系统的开放和数据共享。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也以其具有的辅助分析、预测等功能越来越多地为多方共享。有些单位不注意电算化会计信息共享中应注意的问题,没有合理界定共享信息范围,或根本就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共享信息不设数据加密等保护性限制措施(包括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鉴定完整性)、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网络防毒等,造成会计信息被盗用、信息被篡改、丢失,单位经济活动或商业秘密、理财秘密被公开、网络病毒入侵等后果,加大了会计资料共享的风险。
(2)硬件维护的风险。硬件维护主要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检查、修复,并由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安装调试的活动。很多单位没有指定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或系统维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电脑硬件维护常识;有些单位的财会人员用系统计算机从事与会计业务无关的工作,在财务专用机上使用、安装外来软盘、光盘甚至游戏软件,系统计算机没有安装高效实时监控的防毒、杀毒软件,增加了系统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会。更有甚者,系统维护员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知之不多,控制措施不得力,将会计系统服务器或工作站连接Internet,更进一步增大了病毒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入侵的可能性。
(3)系统软件维护中存在风险。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等。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展变化时,为适应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软件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会计软件,其功能均处于不断的完善、开发、改造和升级之中。有些单位购买软件时不注重软件售后服务,软件性能缺乏稳定性,难以适应日新月异、新业务不断出现的会计工作需要。系统升级改造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考察,盲目改造或对软件做二次开发,造成新问题不断出现,给实际会计工作造成麻烦和风险。
4.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存放中存在的风险。会计档案在收集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时间观念不强,没有及时或定期按规定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资料备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没有脱离原计算机系统进行保存。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电子档案在保管过程中,操作员往往是单备份保存,且保存在电算化系统附近,一旦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档案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物理知识,不懂磁性介质的物理特性,将电子档案存放在磁场附近,造成备份资料瞬间消失。
此外,档案保管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注意档案存放环境,使电子档案遭遇火灾、水浸、霉变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防范风险措施
1.硬件配置、软件购买环节。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具备一定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单位,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网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会计数据实时处理。因此,优良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是实现会计软件高效运作、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的必备物质条件。此外,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推行会计电算化时,应该重点注意:所购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的评审,软件的技术指标应满足本单位需求,符合特殊核算的要求和行业特性以及发展的需要,软件功能具有前瞻性,且能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可靠,不易被破坏和泄密,操作方便,通俗易懂,简单好学,售后服务好,能及时提供日常维护、版本升级和软件再开发。
2.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系统管理和软件操作人员。再先进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使用和操作的,因此培养一批既懂电脑知识,又精通财会业务的复合型系统管理人才和软件使用、操作人员对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降低电算化会计的风险有着直接的作用。
3.加强系统维护,防范风险。保持计算机在符合温度、电压、卫生等要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网络系统电算化的单位要使用防火墙软件。为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单位内联网的非法攻击,可以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设置多级防火墙。一类是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另一类是应用级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会计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同时也要安装具有高效实时监控功能的防毒软件。
对于软件的升级改造,要充分考虑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和升级软件的稳定性与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性,既要有工作的热情,又要本着谨慎的原则,避免盲目和冲动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被动和风险。
4.制定切实可行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岗位分工责任制,规范会计操作流程。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人员职责,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计算机设备,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保证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身份的一道防线,管理好每个人的密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实行定期更换。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软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专人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等并与软件中的“日志管理”相比较,开展日志审计。
5.认真保管会计电子信息档案,规避和防范风险。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规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只要发生新的经济业务,内容经过电算化财务处理后,就应坚持每天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即“AB备份法”进行资料的备份,并且要在备份盘上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同时要分处、分人保管,以防意外事件导致整体资料系统的毁灭与不可恢复。由于光盘的安全性强、容量大,故备份盘要尽量使用光盘。备份盘保存时应远离磁场,注意“七防”,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破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经领导同意借阅的会计档案,应严格履行相应的借阅手续,经手人必须签字记录。存放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借阅归还时,要做杀毒处理,防止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黄正瑞等。网络财务必须解决的几个课题。上海会计,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