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阳光工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战略高度有所提升
阳光工程是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技能、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相比之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关键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农业后继乏人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二、培训理念更加深入
从阳光工程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理念实现了由“培训”到“培育”、由“办班”到“育人”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培训后还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程保育式服务,通过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政策扶持服务等后续跟踪服务指导,了解学员情况,解决学员问题,实现“培训一个、扶持一个、成就一个”。
三、培训内容更加充实全面
阳光工程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展培训生产技术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则是以服务农民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设置培训内容。比如,对于种植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一点两线”全程培训,“一点”就是立足产业发展这个中心点,“两线”就是以技术和田管为主线开展从种到收的技术培训,以成本和效益为主线开展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的经营培训。此外,还要将新型职业农民素养、农业发展新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法规、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金融信贷、农业生态环保等通用性知识一并纳入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课程体系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通用知识三个模块。不仅如此,农民学员获得教育培训合格证书并通过认定后,每年还要完成不少于24学时的继续教育。
四、培训方式更重实效
阳光工程培训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三段式培训模式(播放光碟―理论授课―田间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培训要求是“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重实效。
所谓“分段式”就是要按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科学划分培训阶段,分阶段扎扎实实开展培训。
“重实训”,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推行送教下乡、田间学校等做法,以方便农民,贴近生产;多组织学员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观摩、考察、学习、体验新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师傅带徒弟”、“技术专家带学员”手把手地指导学员“干中学、学中干”,每个实践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让学员实实在在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参与式”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和主体的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参与中激发兴趣、活跃课堂。通过灵活运用观摩、见习、实训、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交流、演讲、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员动脑、动手、开口,让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考核方式更加科学
相比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更重视培训考核方式的推陈出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员成绩。将建立“可视化”培训考核体系,以学员论文陈述与答辩或技能演示为考试考核手段,将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以学员的技能提升、知识增加、观念更新、态度改变为赋分依据,测评学员成绩。
六、跟踪服务分量更重
阳光工程主要是通过把有关技术专家咨询电话印在卡片上或登在小报上发给学员,方便学员咨询,或通过走访学员来进行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所以,在培训和认定后就要进行跟踪服务和配套扶持。这就需要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和跟踪服务的平台,比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综合服务中心、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专家服务热线、QQ群等。然后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培育反馈,提供信息、技术、政策服务,了解新型职业农民事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多部门的参与协作机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比如,提供不同的融资服务,解决资金问题;为家庭农场优先解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场地租让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务实创新
近年成人教育生源日渐萎缩,规模逐渐缩小,大多存在生存危机。湘阴电大在历年发展中负债不少,运转艰难。上任后的张宇光与行政班子一道,开拓创新,拓宽办学渠道,及时调整办学格局,最大限度挖掘资源。在强化电大传统,成教大专的前提下,往上开展研究生、本科教育,并与北师大、中国农大、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充实电大办学实力。往下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短期培训,成为县教师培训基地、阳光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各种技能培训基地、湖南省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基地。经教育厅批准,在电大职高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湘阴县第二职业高中。为了扩大招生,拓展发展空间,该校又租赁经委职中作为江东校区,形成了一校两牌,一校两址的发展格局。
二、勤政先行
为了充分发挥办学的效能,促进电大事业更有效的发展,张宇光组织制定了教学管理、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有章可循。校风、班风、学风都有很大进步,教学秩序井然。同时还改进学校后勤服务,教学管理颇见成效。
就业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晴雨表。张宇光和班子成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联系深圳、上海、北京、珠海等发达城市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安置毕业生以及阳光工程学员就业,深受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三、廉政凝心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农广校文化
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打造自身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主要有: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农民培训和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的办学理念;实体带动、项目推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四种办学模式;“走进‘三农’,走进政府,向体外循环,走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路线;“推政府门,做政府人,办政府事”的工作方法;“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体系建设方针;“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的农民培训理念;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体化办学等。
(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全力举办农民中职教育
农广校的主体就是中等学历教育,近几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始终坚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没有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项目推动。市农广校采取“农民培训+农民学历教育”模式来开展中等学历教育,既完成了农民培训的任务,又发展了中等学历教育。自2011年市农广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以来,就始终将阳光工程培训与中专学历教育结合,与技能鉴定结合,实行“三证合一”。采取集中授课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相结合,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培训的相互结合,既满足了农民技术培训的需要,又开启了农民实现终身教育之门,这样的培训扎实、持久。
二是校校联合。市农广校与职业学校、农民田间学校联合,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中等学历教育,稳定发展了办学规模。
三是“1+X”模式。市农广校与企业、政府部门、村联合,由联合方出资,农广校实施来推动学历教育。实践证明,“1+X”联合推动学历教育模式在北京开展得有声有色,非常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文化驻乡工程实施过程中,与村开展的农民文艺中专班,现在已逐步开展与政府合作,政府每年拨入经费;农艺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农村社区开展的现代农艺中专班;与园林绿化局合作开展的管护员中专学历班、林果专家人才中专学历班;与监狱管理局合作开展的中专学历班等。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推动了中专学历教育。
(三)加强研究,创新思路,提升农广校自身能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训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宣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北京市农广校主持市级课题4项,参研省部级课题2项;完成“北京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等研究报告2篇;发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选择”等科研论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完成《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等专著2部;组织编写阳光工程等培训系列教材22本,主编制作果树关键栽培技术视频教材11部,其中一部教材获得农业部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优秀地方教材,一部教材获得市教委教材评选一等奖。这些成果,对农广校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基础。
二、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
市农广校通过深入郊区教育实践,开展教学试点探索,创新出“文化驻乡”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文化驻乡”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针对农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总结出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双师合作型”即有两位教师上课,职责分别是教学组织和知识导入。目前在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全面推广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学员听课率达到100%,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旁听学员参与,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如在大兴区瀛海镇的中专班上,注册学员40人,可长期听课的学员达到65人。在2014年乡土专家培训班上,一个学员表示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是他参加所有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绩效办对全市培训效果检查中,农广校承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在市农委所有培训项目中排名第一。
(三)培育自主培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