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与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教育也必然受到其深刻影响。传统教育因教育因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效率低下,日益显示其弊端,大胆地进行教学手段革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努力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容量,大力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语文老师紧紧抓住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契合点,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可是,传统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素质教育口号已经提出来,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语文课堂仍然是方法简单,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优化整合,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一条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会带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其次是教师角色的变化,再次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
信息技术教育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促进语文学习的综合效应,改善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条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可以极大地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直观和便捷的教学手段,让师生在教学中多向互动,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实现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表达信息。
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我们必须找准二者的最佳整合点:
1.要优化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对语文学习极为重要。我充分利用最新的“班班通”教学设备,搜集整理网上教育资源,对“无忧无虑语文网”、“真语文网”、“yuwen789”、“优教通网”、“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易教育频道”、“搜狐教育频道”等网站上的有关资料进行下载,加以分类整理,并不断更新,建立自己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和学生教学资源库。
我努力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身处学生对文中的意境有直观体会,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提供给学生参考,使学生得到真实而直观的体验,提高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戏剧《放下你的鞭子》一课中,播放相关影音资料,并和学生一起交流、欣赏剧中演员的精彩表演。这样,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交流,努力营造融洽、活跃、双向交流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欲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课外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师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在网上指导学生自学,我把语文阅读方法的材料和课件在班级公共邮箱、QQ邮箱或班级微信平台上,并下载了多部课文影音资料,刻录在光盘上,免费供学生使用,使部分条件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家中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自主复习学过的知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我精心设计的习题巩固学到的知识,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有效性。
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培养出具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让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3.及时反馈教育信息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快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反馈速度。我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对学生在每个阶段、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所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做到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适时调整教学方式、进度、难易度,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偏差。
为了迅速及时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教学测评系统组题、评测;学生作完试题后,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试题正误的初步估算并找出原因。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分析试题,得出正确结论,进而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三、学科整合要求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应用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要有相应的理论素养
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教育理论的进修培训,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2.要具备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具备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教学内容,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要掌握高超的授课艺术
教师必须通过自学或进修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完美整合,提高授课艺术,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4.要掌握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5.要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倡导教学过程中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和善导,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科整合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教育理论,二是设计制作。
教育理论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设计制作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应特别注意这一点。课件的知识体系要科学和完整,内容要正确和规范,不能漏洞百出,不能对学生有误导作用。
2.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适用性两个方面。不论利用网络还是制作课件,都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完成各种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和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最终完成制作。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始终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而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最终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3.灵活性原则
信息化课堂教学采用了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通过这些硬件与软件的应用能够使得英语课堂课堂教学变得图文并茂,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同时接受多种感官“刺激”,同时激活大脑两个半球,克服短时记忆的缺陷,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记住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处理与人机交互的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及时的实现信息交互,这种方式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图文并茂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课堂教学《Earthquake》时,学生们多是从新闻或者电影、电视里面看到过一些简短的画面,对地震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与造成的后果并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直观认识。特别是《Earthquake》中的Reading部分所描述的唐山大地震,学生们基本就没有一点点印象,这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带来了困难。为此,在课堂教学前先让学生们收集了解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他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在这个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唐山大地震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笔者在为学生们播放一段与Earthquake相关的图像资料,并引出问题:“What is the film abou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film?”学生本就对信息技术有着一定的兴趣,让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与展示资料,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然后笔者再一次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导入,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的课堂教学中。
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效果
课堂导入利用信息技术将能够让课堂导入不再单调,进而能够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导入,可以将各种导入需要的画面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讲的课堂内容。例如在直观导入法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VCD等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上面所述在课堂教学《Earthquake》时可事先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录像或VCD片段,通过放映,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够将各自声音元素融入到课堂导入之中,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刺激”,还能够从听觉上受到“刺激”,进一步的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教师们可以在上课前,根据课文的需要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来进行课堂导入,然后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展开讨论。例如在《Country Music》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Country Road这首MTV,然后以画面和歌词为引,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进而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乡村音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三、高中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灵活的交互活动则能够使得课堂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得到合理优化,帮助学生从能力训练的理性角度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由课本中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声音,可视的画面,进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不足而无法完全接受信息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去有意识的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录像,通过录音中的标准发音与录像在声情并茂的画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感,为他们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他们突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难。例如在语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语法,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则能够将抽象的、晦涩的语法专有名词变得具体化、明确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帮助他们掌握语法。例如在讲“have+宾语+宾补(由分词充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这样的两组例句与相应的插图。
He had water running.(插图:一个人离开了,自来水笼头却开着)
论文摘要:传统课堂“师本位”的教学思想是课堂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本文试图对新的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做出探讨,并对其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洒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利为话语权。实际上,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符号系统自产生以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话语中权力的获得更多的是说话者社会权力和地位在话语符号系统中的折射和反映。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它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等交往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的权利,还包括以书面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学生思想、见解表达的权利。学生的话语权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获得而确立的、它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具有的权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种“异化力量”,学生的话语权屡遭缺失。
(二)传统课堂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教育对象的教学,它片面地强调教师、教材、书本等外在于学生因素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指向—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它“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边缘状态,教师则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自然也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独白”和“一言堂”。探究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人伦”社会,儒家道德传统“明人伦”思想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古代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尊师”的传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的传统提高了我国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异化为“畏师”。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带有伦理等级关系。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殊的身份和地位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往往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言人,承担着传承社会文化、传达社会意志的责任。他的一切育活动实际上都屈从于权威话语(社会权力机构对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和理性话语(专家学者对文化教育的解释和说明)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那些不符合权威规范的想法和主张自然是被认为是错误的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上对教师认识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师说》一文中就指出教师只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正是教师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处于相对“无知”的地位。这种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观,教师注定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话语主宰者。
(三)新课堂呼咦新的学生话语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一种全新的课堂作为支撑。在新课堂里,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边缘者真正的进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生命主体性价值得到重视和张扬。正如巴赫金所说:“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人的位置。”由于新课堂充分赋予了学生主体地位,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学生话语权。这种新的学生话语权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动的表现,是一种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要求的话语权。具体有以下特征:
1生命性。话语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鲜活生命个体的直观表达。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交流和体验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把富有生命丰富性的师生交往活动片面化地抽象为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新课堂要求把儿童从抽象的“知识的存储器”还原为具体实在的充满生命情感和活力的人。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生命个体是真实完整的存在,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是其完整生命的内在需要。因此,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片面地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术语性话语”,而应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那样,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获得是其话语权获得的保障,而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又进一步地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黑格尔认为主体性是指“具有坚强的主体性的自由自在的(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它表现在自由、自主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自由是基础,自主是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追求。所谓自由的话语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受约束;自主的话语是指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替别人或权威说话。创造性的话语是基于前面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层次。它要求学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四)新课堂学生话语权的构建
新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为学生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必要性。新的学生话语权是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的话语权。为此,我们应分别从教师、学生和课堂三方面去重新建构。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和话语霸权的解构。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教师话语观的转变有赖于教师对自我在课堂中角色的重新认识。教师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多元的课堂活动者角色,课堂角色的多元化要求教师也应有多元的话语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学科性话语、教育性话语及生活性话语间的关系。以往的课堂教学单纯地强调学科知识获得的重要性,而无视教学的教育性和生活性。课堂中充斥着的是学科性话语生硬的气氛,而缺少人类精神话语的融合与沟通。新的课堂教学应使三者结合起来,使知识在充满人类生命激情的教学中得以传授和学习。二是从学生方面来看,正确处理学生话语的多样性问题。学生话语按其性质可分为显性话语和隐性话语;按其智力活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分析型话语和实践操作型话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话语特点,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去处理不同的话语。就像契斯佳科夫所说:“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不必把风格教给他们,而只须正确地,即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就是了。”
(2)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民主的提高及学生地位的获得,教师话语霸权的解构成为必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是教师“独白式”的单向传输信息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另一端只是知识的容器,师生的双向的教学活动被割裂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建构而成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知识只能是外在于学生灵魂.的附着物。因此,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二是从权威灌输到民主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活动借以开展的方式,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对话教学的典型。现代教师应从传统课堂的知识—权利的中心地位走下来,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民主的对话,共同探究和建构知识。
2.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和课堂话语的表达。
(1)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重塑学生的话语权,主要是寻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提升。然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客观授予并不能充分保障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发性动机和原动力。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选编,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都应从学生的兴趣人手。二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差异,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应“关于生活”、
“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只有是“关于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教育。只有“依据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只有“为了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真正所寻求的教育。
(2)话语权的表达。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必然诉诸于课堂话语权的表达。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课堂话语的假性赋予和表达。学生课堂话语应是作为完整生命内部需求的表达,而在现实有些课堂中,学生言语的表达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去进行的。“这种对话从根本上说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它不过是中世纪宗教性教学中所运用的问答教学罢了。”二是防止从教师的“一言堂”演变为学生的“一言堂”。学生虽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存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的限制,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将会在其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