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改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观改造论文

第1篇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起景:叠石金影,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3景观分区设计

3.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带

3.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通过这些景观展现,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3.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巩固新的成果,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4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种类多样,远近结合。

4.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4.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4.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配以观叶、观花植物,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在观叶、观花基础上,增加观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区域,吸引人流驻足,享受大自然。考虑到20年一遇水位线,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即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影响泄洪。

5专项设计

5.1河道及驳岸设计

5.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两侧现有驳岸较陡,滩涂面积较大。

5.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5.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顺应河道演变规律,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因势利导,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断面上,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宽度,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5.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5.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5.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生态护岸)。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5.2停车场设计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15个大车位,南岸174个小车位,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6设计相关及其他

6.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周边居民、车辆较多,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6.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中层采用浆砌石块,下层近水面处,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6.2设计问题与建议

6.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即减少土石方,又可扩大景观面,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保证车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涨,停车场不能使用,因此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大车位15个,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小车位50个,标高满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涨水时不能停车。

6.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晚上是大排档,对该场地影响较大,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设计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第2篇

(一)项目概况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是兰州市南滨河路重要的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是进出兰州市以及连接市区各路段重要的枢纽通道之一。北侧紧邻黄河,是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重要区段。是兰州市黄河风情线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兰州“外滩”的美名。道路沿线有许多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是兰州市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态路、景观路。也是兰州市每年举行大型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比赛场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兰州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的宣传窗口。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是利用灯光的照明效果塑造城市的夜间形象,通过对山水、江河、道路、桥梁、广场、建筑物、构筑物、园林、雕塑、小品、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址等诸多具体景观的照明设计,丰富城市的空间感和动态感。科学而合理的景观照明设计,是解决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夜间照明朝着巩固、完善、提高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夜景画面的基础,是景观照明设计前提,是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系统化、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灯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指导思想

景观照明是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创作,让其在灯光作用下显得更有艺术感,或者说更加有美感,让普通的夜晚弥漫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平沙落雁交通节点工程是兰州市“畅交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效地改善兰州市交通环境,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平沙落雁景观照明以“景观、文化、生态、绿色”为主旋律,将与南滨河风情线、兰州水车园、历史人文雕塑相得益彰,有利于提升主城区城市品牌形象,对打造特色景点、品牌旅游有着重要作用。

(三)技术亮点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新建城市高架与原有路段连接,路况复杂多变,属于城市道路的高危路段。本项目照明工程采用新型钢管护栏灯具有效的解决了高杆/低杆照明引起的安装维护不方便、抗台风差、对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光污染等问题。新型钢管护栏灯实现了路面照明,又成为城市夜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亮灯形成的近线性灯带对驾驶员还有良好的路型诱导作用,保障了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有机地将道路照明功能、景观照明功能、护栏防撞功能合三为一。新型护栏灯采用LED光源,耗电量较小,可大幅度降低电费50%左右。LED灯具环保效果较好,LED灯具中不含汞和氙等有害元素,利于回收和利用,而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普通灯管中含有汞和铅等元素,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道路照明采用的高压钠灯中的电子镇流器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运作,长时间的电磁干扰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景观绿化设计

(一)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结合城市道路环境特点、工程特点、构造物分布与选形、路基断面布设形式及景观规划定位等因素,确定如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内容:

1.人行道景观。根据沿线用地性质不同进行有区别的设计。结合地面道路及高架桥的空间形态,景观打造以开敞式为主,让沿线的景致和景深成为一道优美风景线。其中行道树设计应注重树形及分支点的选择,体现高大挺拔。主要树种选择有大叶香樟、银杏等。

2.分车带绿化。分车带设计注重简洁通透,以时令草花、修剪整形灌木和球类植物为主,展现沿线道路的整洁大气,注重桥下植物耐阴性的选择。

3.节点景观。节点景观设计应将建筑、场地、绿化结合,统一考虑,打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并注重与地块现有景观的衔接与融合,复铺装则延续原有地块的铺装形式。

4.环境小品。灯饰、椅、凳、桌、花盆、花池、花架、标识牌、护栏以及亭、廊、雕塑等以精美灵巧的造型来点缀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北滨河路黄河风情线上不同路段布置了风格各异的小品雕塑并精心配制灯饰,形成了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协调统一的游憩空间。5.绿化树种选择。针对兰州市地处高海拔严寒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强烈常年干旱少雨的地理气候特点,在植物配置上以适宜兰州市气候、土质的常绿树种如:侧柏、针叶松、黄杨等为基调树种,保持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适当搭配一些开花有色树种如:红花紫荆,榆叶梅、月棘等,让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更富生机。

(二)城市桥梁景观设计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追求的是流线畅舒展的总体线型和自然的曲线。桥梁的夜景亮化综合采用泛光照明、LED点状照明和带状照明营造炫丽多彩的桥梁夜景效果。在高架桥两侧防撞墙外侧设置花槽,种植景观植物,增加绿化率。高架桥立柱下种植爬藤植物,为垂直绿化的生长提供空间。

(三)地下人行通道桥景观设计

静宁路十字路口北侧与东侧、金昌路十字路口西侧与北侧路口、平沙落雁西侧(原通道加长)、南滨河路、读者大道、平凉路北口处人流量较大,需要设置地下人行通道解决行人横向同行问题,分别设1~5m的通道桥,净宽5.0m,通道两侧设人行梯道。

1.安全性。安全性是地下通道环境设计的基础和前提,结构计算、抗震设计、地下通道防排水设计、照明设计等安全可靠。通道内部和出入口适当距离,布置醒目的标识牌,对行走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并在在此基础上对其标识牌进行个性化设计。特别是进行夜景设计时,通过各种灯光色彩来渲染环境和烘托气氛。

2.舒适性。通道处入口是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交换节点,也是人们视觉明暗变换的过度段。设计采用浅灰色钢化夹胶玻璃、钢结构驳爪风雨篷,可以有效缓冲光线明暗变换而产生眼睛的不适感。

3.内饰材料。(1)墙面材料运用干挂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体现空间的延伸,让封闭的地下空间具有通透性。墙面砖施工缝横平竖直,自然形成一种韵律感。(2)地面材料采用耐磨、抗压、防水、抗腐蚀、防滑的花岗岩石材。局部采用套色处理。(3)地下通道楼梯是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踏步的踏面两侧设计凹槽,避免积水。(4)顶棚设计采用亚光白色雅克力板吊顶,明快而富于变化。顶棚的高度结合空间功能高低错落,赋予流动感。并结合照明灯具的选择,引导人流方向。

三、结语

第3篇

张家界城区段澧水堤岸全长约7km,为东西走向,曲线型。堤顶面宽5~8m,堤面铺装为青石板或广场砖,堤上修建了亭、架、围栏等园林建筑,且布置了条凳等休闲设施。堤的背水坡长8~13m,坡度有缓有陡,一般为1:3~5,坡面上主要以图案的方式成片、成带栽植了大量的灌木。滨河大道依堤而建,人行道宽3m,行道树香樟栽植于人行道上,株距为6m。可借景观有:天门山、回龙观、子舞台、澧水以及少量渔船等;需屏障的景观为两岸拥挤无序的城市建筑。如果从安全、功能和景观的角度来分析,尚存在如下问题:

1.1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澧水堤岸景观尚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行人横过滨河大道缺乏天桥和地下通道而带来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滨河大道的行道树为香樟,香樟根系极其发达,白蚁好啃,若根系穿堤生长,招引白蚁危害,则易形成管涌,从而影响大堤防洪安全。

1.2休闲功能难以发挥

澧水堤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目的是确保张家界市区免遭洪水危害,而澧水堤岸是一个很好的滨水空间,它的另一个功能是为张家界市民提供一个户外休闲环境。然而,现在的堤岸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缺乏乔木植物景观,以致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根本不利于市民休闲。

1.3堤岸景观单调乏味

澧水堤岸作为一个休闲环境,一是必须具备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游赏其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二是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人精神振奋,得到启迪和熏陶。然而,目前僵直无起伏的堤身,加上层次单一和带型模纹的植物配置方式,使得堤岸景观过于单调乏味,缺乏美感产生不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设计总体构思

2.1设计目标

创造一个不影响防洪功能要求的,且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良好生态的带状休闲公园。

2.2设计原则

2.2.1安全性原则堤岸景观改造应以确保大堤安全为前提。现有的大堤防洪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堤上无论是营造园林建筑,安放雕塑,还是栽植树木,都必须考虑大堤的安全,只有在加强大堤的安全措施后才能进行。如堤上栽植乔木,必须考虑乔木根系对堤的安全影响,设法控制根系的生长范围,树种最好选择浅根性的和抗白蚁危害的树种。

2.2.2生态性原则植物配置尽量改变现在以灌木为主和大量采用带型模纹的配置方式,多选择乡土乔木树种,采用多层次的立体配置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堤上的树木夏能遮挡烈日,冬能减缓寒风。

2.2.3艺术性原则主要讲究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以天然植物群落为模本,注重艺术构图,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疏密、虚实和主次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创造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充分运用障景和借景的手法,通过密林屏障视野范围内较近的城市建筑,采用开辟透景线和抬高视点的借景手法欣赏澧水和天门山之美景。

2.2.4文化性原则澧水以西主要为大庸古城,景观设计应以土家文化为背景,以健康向上为主题,河堤硬质铺装坡面可采用大型浮雕的形式,刻上名人的诗句,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及土家名人轶事、重大传统祭祀活动等。

2.2.5功能性原则堤岸景观设计在确保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设置各种休闲健身设施,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游憩的空间境域,充分发挥其休闲功能。

2.3地形改造设计

2.3.1堤面改造大堤堤顶面,原则上尽可能保留现有的硬质铺装和硬质景观设施,堤面通过建造树池和花池,改变堤面僵硬和缺少变化的人工景观。树池边高50~60cm,树池内栽培土厚50~70cm,池内置石种树,池边安放条凳,供人休闲。

2.3.2坡面改造大堤朝滨河大道的一面为平直的斜坡,堤高2.5~3.0m,坡面长8~12m。本设计采用护石加土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地形起伏变化有致的缓坡地,以便成丛、成群、成片栽植树木,创造高低、疏密、层次变化有致的林带。堆得较高的土丘采用本地产的青石作挡土墙,外形力求变化自然,石墙上安放大理石板,板上刻诗文或做浮雕。

2.3.3堤内改造为了确保大堤安全不受影响,采用在堤上深埋(1.2m)钢筋混凝土挡板的方式阻止乔木根系穿堤生长。

3植物配置

堤岸上现有的植物尽可能利用,只是改变现有的部分配置方式,在改造地形后能够栽植乔木的地方,分别选择广玉兰、杜英、锦烈白兰、桂花等常绿树种作基调树种,以形成终年常绿的林带;选择银杏、栾树、椿树、无患子、重阳木、白玉兰、乌桕等落叶树种作配调树种,以丰富乔木树种的色彩季相变化;栽植灌木的地方选择红枫、鸡爪槭、紫薇、红桎木、杜鹃、茶花、含笑、南天竹、碧桃、樱花、紫玉兰、紫荆、夹竹桃、木芙蓉、木槿、南迎春、四季桂等树种,每处以一种灌木为主景,采用成丛、成群的栽植方式,灌木的大小规格讲究变化,配置力求自然。宿根花卉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种类,采用成群、成片的配置方式,讲究花卉植物的群体美。堤上树池内的植物主要选择木芙蓉、孝顺竹、夹竹桃、鸡爪槭、紫荆、四季桂、棕榈、蚊母、油茶、女贞等,另在节点或入口对景等主要位置选种红桎木、罗汉松、中华蚊母、榆树、白桎木等树木桩景,以形成堤上局部的主景。

4建筑与小品

>

大堤上现有的风景建筑与小品原则上保留,另外根据造景和休闲功能的需要在适当位置布置亭、花架和临江观景台等。在林下布置游路和小型的休闲广场,安放桌凳等休闲设施。可选择某节点位置修建踏步和各级亲水平台作为休闲戏水景观。

5小结

人类具有亲水特性,因而城市多傍水而建。江河生态功能退化无疑给城市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城区段江河在城市化进程中威胁更加严重。一方面,人们不得不加固堤岸,抗拒洪水;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剧增,公园绿地紧缺,加之滨水空间倍受城市居民亲睐,将其作公园绿地建设,采用堤园结合的方式,达到功能兼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兆祯,毛焙琳,黄庆喜,梁伊任编著.园林工程.北京林业大学印刷厂.

[2]唐学山,李右德,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3]杨赉丽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规划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逐渐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人们对于农村和农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知识,农业观光园也就随之诞生了。

1、杨凌创新园景观节点及现状分析

杨凌区位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腹地,宝鸡与西安的中心位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经国家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号称中国农业的“硅谷”,因此杨凌农业园是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缩影,是了解中国乃至亚洲观光农业的钥匙。创新园是杨凌观光农业园之一,也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园区。

现在创新园是杨凌各类观光农业园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农业科技展示,休闲住宿、农业采摘和农产品养培育研发等因素内容。创新园包括不同功能区,主要为四大区,观光温室、后勤服务区、创意艺术集装箱酒店和大棚采摘区。其中观光温室依据不同的功能,分成八个不同的场馆。依次为:梦幻花卉馆、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盆景馆、南方果树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展示馆、超级菜园。

2、杨凌农业园景观优劣分析

2.1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弊端

每地区因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其独一无二地方自然风貌。但是创新园内的创建缺忽视甚至破坏了这“独一无二”,这个问题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普遍病症。除温室景观外,园区缺少景观必备的园林建筑、小品景观和基础设施,如供游人休憩用的桌、椅、凳等设施在园区很少存在,即使存在,在园区内的摆放也过于集中,设备大多都达不到使用的要求,质量低劣,处于闲置状态道路方面,园区道路的设置没有主次道路之分,特别是在温室景观中,园区并没有利用道路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去引到游人,从而导致浏览线路混乱。

2.2园区景观设计的优势

创新园的温室每一间温室都是一片不同的“天地”,根据功能和主题的不同,景观设计也相对具有其特色。每一处温室都能全方位的满足人对自然的体验、对自然的渴望。而且馆内每一处景观都是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所组合搭建,植物配置上既考虑到了植物的观赏性,还考虑了生态学特征,切通过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等方式加以地方的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元素通过并置,冲突,融合等方式增加了管内观光内涵并给游人造成都市景观所不可能拥有的视觉感受。

3、观光农业园景观改造建议

3.1人文景观的改造

文化是园林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在园林景观中它是无影无形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铭牌,是这片地区在时间长河中的积淀,没有文化的园林则是毫无特色,失去地域灵魂的园区。只有充分的发掘和研究关中地域的民俗和人文历史的传统,经济发展的情况,满足当地自然景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基础条件下保留园区内的应该存在的农业特色,在园区主要景观和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文化,在结合现在造园技术的前提下再现传统民俗,农业园的发展才会长久。

3.2自然景观改造

观光农业园自然景观改造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园区的景观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守杨凌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保留、还原杨凌的平原地貌特色和植物景观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当地常见、且有地方特点的景观树种或者农作物,把农作物的观赏价值通过组团等园林种植常用的手法表现出来。

3.3完善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高低,是园区景观设计细节的体现,细节的完整与否又决定着这一园区旅游观光品质,以及人性化程度。增加基础设施在园区内的布局是当前园区建设或改造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园区,设施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可以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更加本土化,包括外形设计的本土化和材料使用上的本土化,可以使用乡土的自然材料,如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木材等,既满足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又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用于园林基础设施营造。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农业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与案例分析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刘凤妮・重庆农业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现状研究 [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 尚丽娟・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分析―以龙泉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D]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杜洁・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以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中民俗作坊园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

[5] 杜洁 耿美云・浅析856农场现代农业园景观设计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6] 段渊古 赵菲・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7] 冷畅俭 陈友富 罗广宇 谢浩波 邓志辉・大学博览园景观设计[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 第22卷 第4期

第5篇

环境艺术设计从中国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中得到启示,在现代运用中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说到园林,中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王国,虽以假山假水组合,表现出一个由花草、山水、建筑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却宛若天成,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强调和谐,以“和谐自然”的设计风格和“人天同源”的哲学态度为造园主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和谐园林艺术设计策略

(一)善用自然美

一是利用自然本质之美;二是利用自然山水之美。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联系着的,是一切美的来源。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山水有清晖,清晖能娱情。以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华加上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开垦、修理,从而再现一个融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完美结合。自然之美的运用,不仅发掘了资源,也使设计者运用科技手段去概括和突出自然景观,更能赋予和谐自然的情趣,使人们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二)巧用空间之美

园林环境空间又概括为序列空间、层次空间、边界空间、内外空间,各个空间之间巧妙地联系,使人们在无法察觉的状态下被引导,从而完成空间的转换,获得完美的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园林空间之美,使人深陷其中,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使观众在轻松、顺畅的方式下享受景观中的乐趣,还能增强人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更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

(三)善造界面之美

界面在表现形式上善于隐藏,注重含蓄美,界面是界定空间的要素。景观中界面的竖向设计与整体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密不可分。顶界面相对开放,底界面的形式关乎园林空间的美感。竖界面提高空间的艺术质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量,使园林设计更融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之中。相对于顶界面的开放和地界面的单一,侧界面更诠释着无限的变化和多样的表达。

二、现代艺术园林的和谐分析

(一)从人文角度分析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人、自然、建筑看为一个统一整体,这种观念对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使园林艺术设计和设计师们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从社会中获取素材,使我们的园林景观更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贴近于日常生活,充实着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在设计中应注意人文景观的有效借鉴,接受历史的熏陶,从中捕捉传统的精髓,将其运用到新的设计理念中来。

(二)从生态角度分析

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而生态价值观则反映了人类的新梦想、新追求。改善周围环境成为园林景观建设的先决条件,大气、风沙、噪音等都成为园林景观的杀手。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注意落叶树木的种植,水池、湖塘耐湿乔木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噪音、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的现象。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布局,使绿地不仅绕在城市周边,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从各个方面划入理想的生态园林中。

(三)从景观角度分析

文化是引领景观的第一要素,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依据源于地域、历史、民族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景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将建筑、城市、人的一切活动和生命所在的地球和谐相处。园林景观是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建筑、水体、地形等要素营造出空气清新安祥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

三、现代小区和谐园林设计方案

(一)以人为本的向导

随着世界人口增多,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现象的出现,生活在现代中的人们身心俱疲。人们更渴望自然,想要亲近自然。所以现代小区的建设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对环境的要求。

(二)考虑绿地与建筑物的规划

在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把绿地作为考虑的因素。绿地能以自己净化的方式改善污染的环境,使久居城市的人们能闻到草木的芬芳,新鲜的空气。一座好的建筑应该去改善、丰富、美化周围的环境,加强建筑与景观的协调。让忙碌中的人们可以随时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乐趣。设计时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使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更具人性化、观赏性。

(三)考虑小区的地势地形

充分考虑地势地形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小区做出合理规划,尽量做到不浪费一分土地,不破坏原有绿化。顺应原有的地势地貌降低维护成本,更显真切自然。实地栽种时,还可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实用性强的树种。设计时,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后,再合理的选择搭配,注意植物的花期、色彩,各种搭配间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层次,增加可观赏性。

(四)景观要贴近文化生活

根据小区的背景和文化氛围,改造出多种功能区。各个特色地区应真正融入生活,完美展现出不同区域的特色。如:文化区的娴静优雅、儿童区的活泼热闹、老年区的大气稳健。自然优美的景观文化,能让人们更加满足于幸福的生活。

四、结语

总之,完美的园林艺术设计需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为主旨,在保护原有景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保护原有景观不仅保护了它本身的美感,也减少了园林景观养护的成本。追求生态、文化、景观、经济等多种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达最佳状态的设计还需要不断地发展进步,这需要人们不断的学习努力,才可推陈出新,使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冯永巍.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2(01)

第6篇

Abstract: Marina squares are the best "reception rooms"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In some sense, they embody the features and souls of the coastal cities and show the life patter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astal cities.In this paper,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for marina squares in Qingdao are done, evaluation for the use status of marina squares are made, the marina squares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re acknowledg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modification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滨海广场;规划与设计;研究与分析;青岛

Key words: marina square;planning and design;research and analysis;Qingdao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75-02

0引言

滨海广场指城市中濒临海洋的广场,既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又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外来旅游者开展观光活动的场所。滨海区是滨海城市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区域,是海陆两大生态体系的边缘区,强烈的生态“边缘效应”造就了其景观资源丰富、空间开放、方向性强、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

1青岛滨海广场现状研究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青岛滨海区分为西部老城区和东部新城区,西部老城区的风貌反映了青岛建制至德、日侵占青岛的历史,东部新区的风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历史。本论文研究了青岛四个滨海广场,分别是五四广场、音乐广场、汇泉广场、峡广场,四个广场是在城市不同时期建设的,见证了青岛百年发展的历史。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区位环境和历史背景分析四个广场位于青岛滨海西部老城区和东部新区(如图1),南临黄海,纵向上自然地理环境略有差异,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复杂。但横向上因为位于城市的不同地段,且建设的时间不同,致使广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周边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

汇泉广场位于青岛老城区汇泉湾,其原为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跑马场,日本人占领后,继续沿用。青岛解放以后,跑马场改为人民广场。2002年为迎接08年奥运会,汇泉湾地区进行城市空间改造,广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了以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五四广场与音乐广场是1997年和1999年随着青岛东部新的中心区发展而兴建的;峡广场是“人工造角”形成的广场。四个广场周边多以公共服务设施、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用地为主,居住区规模小且不集中(表1)。

1.2.2 使用情况结果分析

1.2.2.1 使用者偏爱的广场景点从使用者偏爱的广场景点分析比较受人们喜欢的广场空间如下:①具有标志物和雕塑的空间;②能够亲近大海、观赏大海的空间;③能够休息聊天和进行个人活动的空间;④能够进行集体活动的空间;⑤体育运动和休闲健身的空间。不受使用者喜欢的广场空间主要是空旷的硬质场地,没有座椅,没有遮阴植物,没有标志物的空间,这些空间不舒适且不利于形成场所感。

1.2.2.2 使用者来广场的时间、方式、频率和目的分析广场早晨、下午和傍晚活动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晚上和上午,中午活动的人数最少。中午广场地面温度比较高,广场上遮阴的树木比较少,因此活动的人数最少。广场固定活动人群是周边城市居民,每天步行5~15分钟到广场休息、聊天、放风筝、钓鱼、遛狗、唱歌、锻炼身体、观赏风景;流动人群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坐公交或开车20-60分钟到广场观赏风景、戏水捡贝壳挖螃蟹、轮滑等。调查发现,到达广场需要1小时的使用者很少,不经常来广场的人比较多,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时间、距离较远和没有什么可以玩的三方面原因。由此可看滨海广场最重要的是娱乐、休闲的基本功能,滨海广场的日常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不能便捷到达广场和娱乐休闲内容少是广场使用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2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造建议

2.1 广场建设成功之处

2.1.1 突出海滨特色音乐广场音乐之帆、观海廊等软雕塑与海上的点点白帆相映成趣,通透轻盈,与海滨环境融为一体;汇泉广场通过“山―海”景观轴线,突出了青岛“山、海、城”特有的城市风貌,广场的“融海性”得到加强;五四广场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雨水井盖,体现了广场浓郁的海洋风情。

2.1.2 注重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临海的空间开敞,视线通透,满足人们公共活动和观海的需求。不临海的空间采取建筑围合或植物围合空间的方法,营造了较封闭的空间形式,满足人们私密性的需要。

2.1.3 重视文化特色的表达五四广场主题雕塑“五月的风”以红色火炬之造型,弘扬了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音乐广场的数字钢琴王、地面乐谱书、五线谱鹅卵石铺装、琴键式坐凳和全场背景音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氛围;峡是国家级健身基地-青岛黄金海岸健身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英派斯风帆系列黑白健身路径,形成市民健身的良好聚散地。

2.1.4 注重广场的防灾功能2006年峡广场在已有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功能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增建了应急避难系统,如发生自然灾害,附近居民可快速疏散到广场中,得到物资、医疗、供电等方面上的基本救助。峡广场增建的应急避难系统增加了现代城市广场的功能,体现了现代城市广场不仅追求“姣好的面容”,而且已经开始注重广场的实用功能。

2.2 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建议

2.2.1 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缺少亲和力,给人一种空旷、不安全的感觉,忽视了小尺度空间的魅力。汇泉广场中心广场空间过于开敞,且没有吸引人逗留的景观,给人一种想马上离开的感觉。汇泉广场可以通过以下处理方式减弱过大尺度带给人的空旷感和不安全感:①设计良好的视觉中心景观来丰富景观层次,吸引人们的视线;②通过建筑物或植物对过于空旷的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形成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人性化空间。每个广场都应根据周围环境特征、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其主要性质、规模和形式。

2.2.2 对地域文化体现不够青岛是一座典型的滨海踞山的近代侵入型城市,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化、名人文化以及地方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滨海广场对青岛的历史文化体现不够,汇泉广场位于最具青岛老风貌的汇泉湾地区,记载了青岛被侵略的历史,可是目前的汇泉广场不仅凸显不出青岛老城市风貌,而且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后感受不到任何历史痕迹,只是一个“面容娇好”的城市广场。很多老人亲身经历了汇泉广场的一次次变化,对广场有比较深的记忆和感情。他们对广场的现状感到“惋惜”,他们表示汇泉广场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休闲广场,还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师应该通过广场设计让市民了解青岛的历史、汇泉广场的历史。因此设计师应对汇泉广场的历史文化加以提炼创新,通过标志物、雕塑小品、指示牌等设计将其有机的融入到广场中。

2.2.3 缺乏人性化设计广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如休息坐凳、垃圾箱、公厕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普遍缺少遮阳挡雨、饮水处等设施。尤其在夏季,天气比较热,在广场活动时间长容易口渴除花钱买矿泉水别无他法。没有遮阳挡雨设施,遮阳的乔木又少,炎热夏季人们只能暴晒在阳光下或在林下席地而坐;突然下雨,人们无处躲藏,只能被雨淋。因此广场应完善服务设施,创造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广场。此外广场的亲水性比较差,海侧防浪堤的设计比较单调,应该考虑亲水平台和观景平台的设计,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2.2.4 施工和管理维护水平较差汇泉广场施工存在问题导致水池干涸、喷泉不喷;管理维护水平差导致广场夜晚路灯不亮,存在安全隐患。垃圾桶、指示牌、坐凳破损比较严重,雕塑被人为地破坏,有的被盗走,导致设施使功能消失和景观不完整;不合理、不规范的管理导致广场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摩擦,与城市和谐生活主旋律不协调。广场应普遍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强广场的管理维护,保证充分发挥广场的功能。

3结语

滨海广场赋予了滨海城市丰富的情态,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一个成功的滨海广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向游客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正确科学地把握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滨海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就能够创造一个既体现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市民广场,创造一个使市民满意的“城市会客厅”。

参考文献:

[1]郁珊珊.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8-19.

[2]明文卉.宜人化市民城市广场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15-16.

[3]潘丽珍,高军.青岛市滨海地区城市设计成果解读[J].城市规划,2003增刊,11.

[4]王娜.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

[5]黄明顺.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研究―以“厦门岛―鼓浪屿”地区城市广场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0-37.

[6]李真.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及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3-60.

[7]褚世新,鲁洪强,别继艳.青岛市汇泉湾广场改造市政工程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05.

第7篇

关键词: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评价;综合交通枢纽;类别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2603

1引言

前苏联K. IO斯卡洛夫曾提及:“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统一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路网相邻路径的运输特点,是由若干(其中包括不少于两种干线运输)所连接的固定设备(构筑物)和活动设备(包括运载工具、装卸机械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共同完成着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1]。综合交通枢纽(Integrated-Transport-Hub,ITH)建设一般都有效结合了地铁站、机场、公路长途客运站或者城市轨道站点的建设,并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不同类型、风格及特点的枢纽[2]。

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出入城市的重要门户,不仅讲述着城市的历史与文明,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以及城市活动聚集的重要场所[3]。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是环境景观原理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运用。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科技先进,人们开始强调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生态和美化塑造。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的系统规划和建设问题。环境景观设施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4]。由于我国学者对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研究起步较晚,时间短,尚未完成详实的理论体系,研究信息比较有限。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综合交通枢纽的4个主要类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特征;接着通过介绍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主要类别;第三,分析国内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项目工程;最后,归纳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情况。

2综合交通枢纽的类型

综合交通枢纽按照枢纽主导交通方式可分为4大类: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5]。

2.1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高速铁路车站功能占主导的一类综合交通枢纽。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是整体设计上,铁路车站的机械师们都力求更快捷更智能,同时能够兼顾低碳环保。而在“全球化进程”的背后,地域风格仍旧保持着强大的张力,提醒人们:建筑景观也是文化延续的一种有效形式。

2.2公路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汽车站功能占主导的一类综合交通枢纽。在改造基础交通设施时,尊重、保护当地的原生环境,并且将其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而相得益彰,解读城市原有的特色文化。

2.3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占主导的一类综合交通枢纽。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位于城市布局立体化前沿的地铁站、轻轨站设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也是突破传统城市印象的新机遇。

2.4机场综合交通枢纽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机场功能占主导的综合交通枢纽。航空运输已经逐渐成为连接超大城市交通网络的纽带,因而机场建筑在城市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从单一的运输服务发展成复合多功能的大型交通枢纽,同时从城市边缘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渐转变为城市核心区域[6]。如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利用枢纽带来的大量人流和商机,使枢纽投资回报最大化进行大量有效的尝试[7~10]。

3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类别

环境景观从广义上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人文景观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3]。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主要类别:主入口广场、集中绿地、道路景观和屋顶绿化[2]。主入口广场指机场航站楼主入口处站前广场。集中绿地包括中央绿地、高架桥下绿地、广场绿地和陆侧绿地4部分。道路景观主要指车行道路景观和起降着陆道路景观。屋顶绿化是指和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本体相结合的屋顶上绿化景观。广场和绿地的特征在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中,逐渐趋向互补、融合,可能会产生新类别广场绿地的形式。

4国内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位于城市与近郊边缘地带建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这一交通基础设施。由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大量人流,带动商贸的发展,予以配套齐全相应的设施,包括核心商务区、住宅区、物流区和生产服务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渐由边缘设施逐渐演变为区域核心,并且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环境景观的塑造为城市地区树立了直观的品牌形象。

4.1慕尼黑机场综合枢纽环境景观

伯托利尼(Bertolini L)比较欧洲国家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再开发模式后,指出枢纽区域的景观空间利用率、功能多样性和环境状况是枢纽站地区发展的关键。故在慕尼黑机场中心(Munich Airport Center)(图1)的环境设计中,结合机场及其周围环境自然结构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机场的综合安全考虑,在机场现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将增加新绿率,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空间和景致上有趣的结合[3]。图1慕尼黑机场4.2广州新白云机场综合枢纽环境景观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2)位于广州市北面,距广州市中心距离约28km,新白云机场的性质为代替现在使用的白云国际机场,成为我国三大门户机场。新机场担负着塑造广州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域特色风貌的景观形象的任务,向世人展示我国和广州现代化进程、文明进步、时代面貌的窗口[11]。

新机场的环境景观定位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个主题上,充分尊重自然、依循自然规律,利用“师法自然”的经典设计手法来重塑机场的景观形象。同时,新白云机场景观又是反映地域特色场所精神的场所景观。

图2广州新白云机场特点一:新白云机场环境景观重视整体结构和创意环境,巧妙布局,精心策划“少雕凿而有机”的景观空间布置效果,强调景观与空间环境及建筑本体(航站楼)的和谐统一。特点二:新白云机场景观设计突出广州地域特点,无论是选择乡土树种、适地适树,还是塑造景观小品的形象均流露出特色鲜明的岭南风格。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判断出,基本结论如下:这两个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都非常注重自然生态的平衡、场所精神的营建,以及与周围环境统一,与整体环境一致,其环境景观的风格都延续本土化的民族风。

5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情况

中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环境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和北京、上海、广州4地。近几年中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迅猛,由无到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环境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关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发展时机日趋成熟,但是理论与实践水平还相当欠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及部分硕士论文,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以及广州新白云机场等项目上,期待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的展开。

5.1相关的书籍

2007年俞孔坚主编的《景观设计——交通枢纽景观设计》[12]一书,从生态的角度介绍了整体化考虑的基础设施,并有较多的实例分析国内外大型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设计,选择的项目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都完美地体现了项目所在地的场所精神,并且与其环境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属性较为统一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展示了场所文化。这些文化精神的体现都不是靠简单的符号来实现的,而是从周围空间的横向角度来分析、提炼其蕴含的构图、色彩、肌理等方面的文化与景观元素的内涵,追求与场所的完美统一,甚至提升场所精神。研究工作以定性居多,未涉及定量研究。

2012年凤凰空间编著的《交通枢纽ARCHITECTURE FOR TRANSPORTATION》[6]一书,分别从火车站、地铁站和轻轨站、国际机场、公交车站和缆车站、高速公路和桥梁、码头渡口6方面来介绍国内外经典交通枢纽主体建筑或景观的设计案例,其中很多项目囊括了近几年最新的设计趋势,如:零能耗建筑、低碳等理念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并且结合人文实用性和城市的合理规划等。研究工作以理性分析、科学实验居多,感性理解太少。

5.2相关的期刊论文

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如下。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是机场总体布局与环境相互协调(或者环境美学)的综合体现[13]。

周国宁(2001.2)等调研杭州萧山机场园林广场的时空布局及其特色,正确处理了生态、功能和景观三大造园要素的关系[15]。梁余等(2004.3)、张志强(2007.1)提出机场环境的改变必须同本地区的鸟类分布特点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以防鸟击事件发生[16,17]。总之,涉及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景观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营造部分,研究以感性认识、主观审美为主;涉及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安全与生态环境建设部分,研究工作则多以理性和实验展开。

段俊峰(2004.1)、司品华、李祥(2010.2)等提出机场环境景观评价的概念,分析了机场环境构成要素,建立了机场环境景观评价体系,并且研究应用层次模糊分析法(F AHP)对机场环境景观的评定[13,18]。 关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评价的研究主要采用层次模糊分析法(F AHP),将实验数据通过矩阵演算,得出评价结论。这一研究方法过于严谨,缺乏感性直观的评价感受。

5.3硕士论文

程宇光、吴蕙、张哲慧等人的硕士论文中部分涉及了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强调了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重要性在稳步提升[19~21]。

结论:国内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大致是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定性描述法主要是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化环境等方面,用语言文字进行阐述与讨论;随着统计学的应用与推广,近几年定量评价法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采用的定量化的评价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 AHP)、综合评价指数法等。对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工作最好既有定性、定量,又有感性、理性,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

6结语

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工作,理论研究、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居多,其次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再者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最少;项目工程,都比较多,项目研究可参考较少;评价研究,多集中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和公路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另外两者较少。前些年,我国学者对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评价研究多为定性研究;随着统计学的应用与推广,近两年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使用理性的定量化评价法。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的研究方法正逐步趋于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 斯卡洛夫.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 郝蔚然.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景观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3] 马肖.初探城市门户形象的景观塑造[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 蔺宝钢,吕小辉,何泉编著.环境景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 叶冬青. 国内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案例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9.

[6] 凤凰空间·上海. 交通枢纽[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7] 刘滨谊,张德顺,刘晖,等.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13(3):6~10.

[8] 张德顺. 上海辰山植物园营建关键技术及对策[J]. 中国园林,2013(4):95~98.

[9] 胡映东,张昕然.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业设计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J]. 建筑学报,2009(4):78~82.

[10] 郑德高,张晋庆. 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商务区规划研究——以上海虹桥枢纽与嘉兴南站地区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1(10):34~38.

[11] 佚名.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景观设计[J].美术学报,2002(2).

[12] 俞孔坚. 景观设计——交通枢纽景观[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3] 段俊峰,洪刚,王金华. 机场环境景观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4(1):66~69.

[14] 刘滨谊,范榕.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园林,2013(5):5~10.

[15] 周国宁,骆文坚,吕炎. 杭州萧山机场园林广场环境设计特色[J]. 中国园林,2001(2):14~16.

[16] 张志强,杨道德,胡毛旺,等.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J]. 动物学杂志,2007(1):112~120.

[17] 梁余,张跃文,蔡洪岩.机场生态环境与鸟害[J].吉林林业科技,2004(3):29~31.

[18] 司品华,李祥. 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徐州观音机场中心绿地为例[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182~187.

[19] 程宇光. 以交通枢纽改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D].天津:天津大学,2007.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

 

一、导言

相对于人类创造出的其他成果而言,城市处于不断地新陈代谢之中,城市与建筑永远没有完成体。论文格式,控制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创造有形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变换和丰富着意境美和城市景观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城市单纯的物质性、功能性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对城市美观、空间环境、场所气氛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变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在创造有形的城市空间、街道、建筑形象的同时,赋予它们意境美、群体精神价值美和文化积累的景观艺术美,是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构筑优美的城市景观,需要我们从城市规划的层次来进行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建立一整套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是构筑城市新形象、满足城市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是将城市中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其工作范围包括从宏观的城市总体景观规划到微观的局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一般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分区景观和城市局部景观个层次,对整个城市的风貌、景观格调予以有效控制。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一般以设计导引的形式表现出来。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致力于创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形成安全优雅而又有秩序的城市空间环境,体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性和现代化共存、共兴的城市特色。

二、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容与地位

(一)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容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考虑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构筑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城市景观分区和局部景观控制。它们分别对应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二)城市景观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定位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涉及的摘要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思想的体现这样才能发挥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

三、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基本原则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不断塑造和完美的过程。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本质是一种综合各种因素的控制引导方式,而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景观的终极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对城市设计的深入,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 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马斯罗提出人的“需要等级”学说,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实现。在这5个等级中市民生活的社交需要完全依赖于城市的景观功能,而越往高等级发展城市景观机能则逐渐增强。论文格式,控制体系。然而世界上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会完全达到标准的要求,城市空间景观究竟要到何种程度才能令人满意,是不能以一组公式、一组数字来规定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协调现实与标准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要求,故在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本着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城市景观系统。

(二) 保持城市环境特征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另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城市中的传统街区、已建成的城市及城市已建成区域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观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景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理想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包含的内容之一。

(三) 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各项景观要素

清晰的平面布局: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依靠该城市明确的基本功能分区,清晰的道路系统,使城市平面布局清晰,中心突出。空间序列的展开: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必须事先从整体上构思好各类景观节点的安排,使景观节点成为空间形象认知的标志,每个景观节点都能吸引人们进入下一个景观节点。形体、色彩、质感的处理: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应根据城市设计“多样而统一”的原则,既使城市景观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又在其中保持小的变化,包括形体上的差异、色彩上的对比和质感的变化。

四、城市规划各阶段对景观规划控制的任务及内容

(一)总体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

1.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景观专项规划指对影响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及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所进行的统筹与总体安排。该阶段的任务是调查与评价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户外游憩条件,研究、协调城市景观建设与相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评价、确定和部署城市景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景观的有序发展。

2.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专项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3)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4)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可参考各种理论主张,如易识别性、城市文脉、城市生活原型等)。

(5)划定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如城市背景、制高点、门户、重点视廊视域、特征地带等,并提出相关安排。

(6)确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整体安排客流集散中心、闹市、广场、步行街、名胜古迹、亲水地带和开敞绿地的结构布局。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8)提出实施管理建议。例如:通过制定景观分区、景观轴、景观节点的规划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准则,提供具体的景观意向;为市民和开发商提供更多易于理解景观的信息和更多观察景观的机会,并为开发建设行为提供设计上的指导;通过公共事业的建设,为形成美的城市景观奠定一定的基础;运用相关制度、条例来促进景观系统的形成;充实有关机构以有利于景观规划的实施和推行。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9)编制城市景观专项规划的图纸和文件。论文格式,控制体系。

(二)分区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

1.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

分区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主要涉及城市中景观特征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街区。其目标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分析该地区景观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的价值,为保护或强化该地区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特点和开发潜能,提供并建立适宜的操作技术和设计程序。此外,通过分区级的景观规划研究,又可指明下一阶段优先开发实施的地段和具体项目。

2.景观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分区这一规格层次上,景观专项规划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对景观整体考虑所确立的原则的衔接;景观特征相对独立的特别地区,如城市中心区、具有特定主导功能的历史街区、商业中心等的景观规划设计。

(三)详细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中的景观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阶段中景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群体、城市空间、街廓设施等从新的视点出发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形成城市微观景观。应充分考虑基地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定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从而创造整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唐子来,程蓉.法国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控制[J].城市规划,2003,2.

4凯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廊道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景观文化营造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在空间、时间上的联系,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相应地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区域内城乡景观文化的整体研究,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使,一些存在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村落空间连同其景观文化正在逐渐被城市“蚕食”。

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城乡统筹、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成为城乡规划、景观设计以及相关部门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

2.景观与景观文化

2.1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关于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文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景观文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并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与诠释。沈福煦先生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中指出,景观文化除包含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以外,还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有关。中国的景观积淀着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1]。

2.2 人、景观与景观文化

人与景观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从人类与自然发展的视角而言,人类在改造自然营造景观的同时创造了景观文化,反之,景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人类营造景观的行为,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在制约中相互促进。

景观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在景观营造过程中的物化表现,集中体现在所获得的技能、景观以及在营建景观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同时,景观的受众受到景观所传达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受到熏陶的同时,逐渐被这种“景观文化”所同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动包含两个基本过程,即景观的营建过程和景观的使用过程,但在两个过程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景观文化营建过程中,人类不断的熟悉景观材料,掌握营造技艺,使之不断满足自身需求,完美呈现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也就是景观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一方面,在景观使用过程中,景观文化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又反作用于受众,影响其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社会观、价值观,使得景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 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

3.1 尊重自然,现代呈现---人文的关怀

景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物质产物及精神载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直以它特有的朴实、宁静、和谐的意境存储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从人类与景观文化关系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与景观文化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是以“人”为核心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城乡景观文化的营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以人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被人感知、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是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最本质的要求。

特定的景观符号和设计手法是传统景观艺术的重要文化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定区域内独特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亦使得现代城乡景观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

3.2 追寻历史,发展内涵---文化的延续

景观是城乡空间独特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街道、山脉、丘陵、森林、农田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共同构筑了城乡空间的视觉主体。历史文化是城乡空间独特景观文化的源泉,在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规划中,积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不仅能促进景观文化的发展,创新景观设计的手法,丰富城乡景观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也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乡空间景观特色的重要呈现。

但在现代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规划中应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制约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构建中,不仅要追溯区域文化、传承历史,而且要在传统城乡空间景观文化中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形式,使得城乡景观文化的历史记忆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

3.3 多元共生,城乡统筹---廊道的营造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亦使得自然景观分割开来,景观的流动功能受到严重阻碍,也使得不同区域景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被隔离开来。因此,加强孤立景观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促进景观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成为当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的重要课题。

国外关于廊道的理论研究经历了雏形、绿色廊道、遗产廊道三个阶段。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4]。遗产廊道在强调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还整合了遗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为集文化性、生态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景观文化的线性“综合体”。

4.结语

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是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将景观文化融于景观规划、设计、营建的全过程,烘托景观的文化氛围,在景观中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让景观文化的受众感受到当时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景观作为城城乡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物质上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文化上的熏陶。因此,在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在加强、改善和优化景观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要在梳理传统景观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时展新的活力,保持景观文化的人文关怀、历史文脉以及厚重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1).

[2]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李伟,俞孔坚,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城市问题,2004(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文化共生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项目编号:HB12SH035)。

作者简介:

第10篇

一、 前言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性质的不同,有很多的名字,如:园囿、苑、园亭、园池、山池、池馆、别墅、山庄等。虽然名字这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从以上定义可知道园林的要素包括: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中又只有建筑这一要素人工的成分多,受自然制约的成分少。所以,必然它最为灵活,因而也是最为积极的手段。它在园林中利用率高,景观明显。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它本身就代表整个园。如北海的白塔,瘦西湖的五亭桥,颐和园的佛香阁,西湖的保淑塔。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园林建筑就是整个园的标志。园林建筑随着现代园林发展,它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餐厅、展览馆、花房、茶馆、厕所等。园林建筑有的是供人们休息,交通之用,有的却是作为小品点缀园林。它们体形,色彩,比例,尺度都必须结合园林造景要求而予以通盘考虑。这就是说凡是园林建筑,它们的外形与平面除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以外,还要受到园林造景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首先应服从园林景观设计的需要。由于园林建筑在园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它的配植也显得很不可忽视。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论文通过从园林建筑植物配植的艺术性几个方面考虑,并且全面综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门、窗、墙、角隅,亭的植物配植。

点击查看全文

注: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为黄金会员资料,只有黄金会员可以查看。

提示:您还没有登录 无法阅读全文 请先 登陆 注册 点击此处申请黄金会员

第11篇

关键词:江南市中心;河道评价模型;关键因子

Abstract:River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term which cities in JiangNan rely deeply on.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ies constructed beside rivers and their citizens seem to forget the rovers around them gradually. 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memories toward rivers interweaved in the city center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cene, firstly we dispose negative conditions of city center rivers by analyzing five samples, and then bring those samples into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to bring up the determinants. Based on the determinants we have got, we propose a theory called “tame a water by introducing people into it”, that is to say , ameliorate river condition by raising people’s engagement.

Key word: center of cities in JiangNan;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determinant

1.引言

自秦诞生繁华至今的江南一直以水闻名,城内城外的棋盘式水系纵横交错,当街浣衣,小桥流水成为无数江南人的回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时代迁徙,城市的河道也逐渐从本来的运输、商市、清洁等功能转向景观生态功能。主流河道在景观基础设施的改造下成为滨水景观,而数不清的支流却沦为市中心鸡肋式的水系,甚至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面临被填埋的命运[1]。

面对如此命运,面对将历史厚重的市中心水系视而不见的城市和城市人群,我们不禁疑惑,造成江南市中心水系凭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那亟待发现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

关于合理地研究河道本身,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立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手法。基于此,笔者搜集了近5年(2010-1014)的河道评价标准规范及论文共54篇。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归纳最终形成适宜本研究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河道形态、可达度、视觉景观条件、区位条件、存在感[2-6]五大因子量化评价标;以及最常见具可行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指标权重法,叠加法与量化法[7-10]等因子评价方法。

为了达到最合理化的研究结论,笔者首先筛选出贯穿全文的5个代表性江南中心河道样本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江南市中心水系的景观现状(以消极现状为主)进行分析,通过将样本河道套入评价模型,我们得出一系列基本因子,二次分析后得出最终的影响要素。而通过将最终影响要素套入现有的市中心河道解决方案,我们证明了现有方案的不合理性M而提出了本文的合理化的解决理论。其中在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部分使用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佐以量化分析以及SD分析法。

2.代表性研究样本的选择

江南地区河道星罗棋布,为了高效合理地得出调研结论,我们决定选择5个最具代表性的河道样本贯穿全文的分析。结合引言以及对于“地理均好性”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三个选择标尺:历史,河道区位与城市地理位置。

首先是历史。所选择的河道必须是具有历史文化性[11-13]。江南城市中心的河道大多由来已久,文化氛围浓厚,将其轻易填埋改道是有悖于历史道德的。但任其废弃更是有碍于城市景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河道结构的江南水系景观已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棘手处;其次是区位。所选择的河道必须位于市中心。依水建郭是古代选城择址的传统方法,这就使得如今的城区市中心的规划中避不开水系的干扰,许多细小支流在废弃后仍旧遗留在城区,成为了城市政府发展规划的棘手处;最后是城市地理位置。五个河道的城市应该均匀分布与江南地区的版图范围内,以体现均好性,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效果。

结合以上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江苏地区最终选择了常州采菱河、秦淮河青溪、苏州干将河、无锡梁溪河与扬州玉带河这五条河道。

3.江南中心河道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江南中心河道现状

首先是水质。样本河道的水质问题[14]有:1、水体富营养化,河内藻类横生,浓绿,恶绿,违背江南常景;2、水体直接被污染,生活用水、未处理雨水、交通污水、工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3、生活垃圾大面积覆盖河面;其次是河岸。样本河道的护坡形式都是相似的。我们在江南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河道斜相切裹上简单的覆土,植上灌木乔木;有的直接以石质围河,下设行道供人行走河岸被植被隐藏在快速车道边;最后是护坡[15]。建国以来河水与人的分离过程完全体现在河岸的分离过程上。几十年建设中河岸向两侧推移并且架设了围栏,人为的加大了河面与行道面的高差,使道路脱离河面。

3.2江南中心河道成因分析

3.2.1 分析手法

首先将5条代表性河道样本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进行全方位的因子量化分析。其次量化后将单元们交叉比较,剔除个别要素,得到普遍性要素。最终将普遍性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最终的决定性因子。

3.2.2 因子评价模型

1)河道形态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江南市中心河道的代表形态(平均值法)。其中宽度为10米,深度为3米,岸道宽度为5米,岸道高差为5米。

2)可达度

测量单元都是1小时内以200米为计量的河道段;量化范围均为-3―3,参与性等级与河岸行道沟通中-3表示最少量,3表示最高量;河面与行道高差中-3表示7米,3表示0米。

3)区位条件

区位离河道越远则分数越高(毗邻、可视、不可视三种距离),分别对应得分1、2、3分,若河道区域内无该区位,则记为0分。在此分数上,再乘上四个区位的影响力分数,最后相加即为总分。

总得分能够表现周边区位条件对河道的影响力。

4)视觉景观条件

测量单元都是总长200米的河段,量化范围均为-3―3。在垃圾与污水两项中,-3表示大于等于10的级数,3表示无垃圾或排水口;河道治理中,-3表示两者都未治理,3表示治理均非常成功;河岸植被中,-3表示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25%的概率,3表示50%的覆盖率。

5)存在感3-4分为存在感最低档,即存在感基本为0;1-3分为负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负面情绪;4-7分为正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正面情绪。

3.2.3 深度原因分析

我们将剔除与简化后的代表元素列出,包括区位、形态、视觉景观条件、可达度、存在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结合因子评价模型的评价,我们将五大元素结合我们的目的进行进一步分类。

1)河道内核:包括区位与形态两个方面。这两个元素像是坐标轴显示出每条河道属于自身的语言和个性,生长历程。为了重唤历史景观,我们应该在不改变河道内核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2)河道修饰:包括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两个方面。成功的修饰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是非废弃,即视觉条件上不属于污染性景观;第二是观赏,即视觉条件优秀,但不可达也不能为人使用;第三是参与,即是人们可达的优秀景观。也是本文的最终诉求。

3)河道诉求:即存在感。存在感和我们重唤历史景观的目的不谋而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河道内核为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设计控制和底线,河道修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式的出发点与主方向,河道诉求为我们的解决方式提出了最初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改造的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即为“河道修饰”――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

4.影响因子的确立

4.1 视觉景观条件

通过我们针对江南城市的走访调研,论文查阅[16-18],案例整理,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市中心支流河道处理方法出发点都是改善视觉景观条件。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河水治理和河岸治理。

4.1.1 河水治理――以扬州玉带河为例

扬州玉带河河水治理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打捞河水内垃圾,控制周边污水排放。我们将该河道分为AB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原因在于AB两河道相接,都处于扬州市市中心,曾经都是城市中污染严重的河道,在同期都进行了河水治理。不同的是A段还进行了亲水改造,而B段则未做处理。

根据AB河道周边区位环境及污染程度对两个河道治理之前与之后进行打分,比较出两个河道在治理后的区别。其中,负分越多则表示污染越严重;正分越多则表示环境越好。污染量最少为0。

河水治理劣势有包括:1)无法改善河水自我清洁能力。简单的污水治理只是通人工将污水清洁,河水无法通过流动进行自我清洁,使得清洁的速度跟不上河水的污染速度;2)水体污染反复。污水治理不能够一次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生活垃圾、污水不断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反复出现;3)河岸污染得不到解决。铺满垃圾、架满排水管道的河岸则没有任何改善。河岸上的垃圾则会再次污染河水,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4)市民监督力度不够。河道与周边市民相互隔离,市民无法监督河道的污染情况,河道无法作为市民生活中的优质景观,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垃圾场”。

4.1.2河岸治理――以南京青溪为例

包括青溪在内的大部分江南城市护岸改造,大多选择将河水与岸贴面处进行砖石加固,至多岸坡上加围树池达到遮蔽绿化的目的。都是河岸退让的过程,如下图,伴随城市发展以及交通方式的变化,岸边逐渐退让并远离河水两旁设围栏。在A段,水质较为干净与此举有很大关系。B段后人流大于车流,水质较差,护岸改造难以彻底。

河岸治理劣势包括:1)水质状况糟糕。河岸改造之后,A段成效明显,但是B段水质仍旧浑浊不堪,河中依然有大量垃圾污物。我们将河道套用评价模型中的水质一项进行评价:

综合 A段: (-3)*1+(-2)*2+3+0=-4

B段: (-3)*2+(-2)*1+(-2)+(-1)=-11

可河岸改造的方式维护水体是有自身局限性。江南地区的水系大多亲人,社区功用多,护岸改造的方式在很多水系实地情况下是收效甚微的;2)河道存在感依旧低下。下表为青溪A B护岸治理后的情况对比:

观察数据可知虽然景观品质略有上升,但是水系的亲近感没有变化。其中B段的参与性等级是大于A段的,所以总体上看,未必护岸改造后A段的水系公用大于B段。所以河岸改造方式未能根本上解决河水景观问题;3)水体污染反复。从调研看,A段改造后,水体洁净大于从前,但是排除了部分生活垃圾的影响,许多其他因素仍在污染水质,所以后期对于水体的保护还是需要成本投入,并且仅以河岸改造,河体自身的洁污能力欠差,难以水质良性循环。

4.1.3 视觉景观条件总结

河水与河岸治理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都以一个共同的缺点:人无法与水系接触,产生亲近感,提升河道的存在感。河道治理不仅仅只从河水治理和护岸改造入手。若无人的参与,就真正改善喝水的景观问题,提高河道利用率,提升河道的存在感。

4.2 可达度

排除了视觉景观因子的影响,就只剩下可达度这一影响因子。可达度意味着增加人亲近河道本身的机会,也就是鼓励人们参与河道自身的活动。具体对于可达度如何提升存在感的研究会在《引人治水:一种基于公众可达性的江南市中心河道改造方案》中具体阐述。

5.结论

面对即将末路于城市街巷的江南支流水系,我们要做的是更新而不是遗弃。强硬的将其规避隐藏,效果会适得其反。每个城市都曾对这些河道做过决心不同的改造,文中已有赘述。可以看到手法大多重复而单调。无论是河水治理还是河岸改造都难以达到以往的河岸风景。

从历史关系上看,虽然河道与社会公用,河道与城址的关系都有过断层,有过分裂,但是河水与居民的关系却一直牵连。历史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关注与参与热度,决定了水系河道的兴与衰。所以为了历史河道盛景的重现,为了水质可以持续、自然、健康、自发的流动,我们所采用的环城跑道使岸景还是亲水近水的河岸游憩走廊,都是对拉近人与河道的距离,提升人在河水的参与度所做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1课程基本信息

单周6学时,双周4学时,16周,总计80学时,5学分。本课程主要以实际景观设计的各类别项目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训和引导,强调各种软件绘图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

2课改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问题——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疏忽专业的创新应用。(2)课程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与目前最新实际项目接轨。(3)课程教法问题——师徒制虽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少项目支撑,执行力度不够。课程效果问题——学生技能掌握不牢,知识也不够全面,甚至对自身专业岗位的参与度不高。

3课程改革思路

该课程对接的职业任务可以描述为“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工作,控制工期和景观实施效果”,需要在就业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重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研究时,将熟悉设计成果的制作流程,并能利用做作业提交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对后续实施效果做简单的预估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将知识目标定位具备支撑园林设计岗位执行任务的技能与知识广度,了解当前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素质培养上注重时间管理意识,善于支配利用好既定计划,并按步实施,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协调。因此,整体上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为改革导向。本课程以园林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由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安排如下:模块一园林要素及设计(10学时)、模块二园林规划布局分析(以东湖三角池公园为例)(10学时)、模块三别墅庭院园林规划设计实践(16学时)、模块四校园小游园景观设计(以校图书馆前中心绿地为例)(38学时)。

4全课实施过程——项目情境设计

本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师,本学期具体学习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如下。任务一:小组完成一份公园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①工作描述:对海口新建成的东湖三角池公园进行考察学习,分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与空间布局特点,选取一处景观节点绘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细部做法、手绘效果图等,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并完成5min~10min的调研成果汇报。②基本要求:有认真进行调研并做记录,描述条理清晰,辅助配图表现精炼。任务二:小组完成别墅庭院设计方案。①工作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别墅庭院的设计,查找案例资料,收集各式庭院设计风格的设计元素,完成草图方案的手绘,并上机用CAD描图,Photoshop渲出总平面。①基本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地块功能要求,考虑问题较全面。任务三:小组完成校园景观改造某个节点的创意方案。①工作描述:调研分析以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绿地的景观现状,手绘表达出地块形状,四周道路的走向、宽度、路名,相邻地块的建筑性质,地块内的园路走向、园林建筑及设施的布局、现状的植被群落等。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地块内的一处场地做景观改造,列出改造的缘由及思路,绘出节点方案,写出设计说明。②基本要求:现状调研系列分析图及改造后的意向图及设计说明表达清晰。

5实施过程与评价

(1)基础理论梳理——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通俗易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两周课时。(2)具体任务解读——将设计任务书分解成若干具体信息,例如总体指标以及风格要求、成果要求等。并选取自己做过的项目来做案例分析讲解。(3)实践模拟绘图——设计步骤讲解、角色模拟、传统设计表现与现主流绘图软件的结合。该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4)阶段性汇报——将整个作业完成的阶段设置若干个时间节点,并设定每个阶段的考核重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节点汇报小组进度与成果。

6结束语

第13篇

关键词:采矿废弃地 景观修复设计 乡村治理 生态环境 矿山环境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乡村占有我国领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恰恰拥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多数都在有着乡村的山区中。本次案例中的村庄由于二十多年的露天开采,使得整个村庄支离破碎,景观破坏程度很深。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型乡村的转型和景观改造是我国景观行业应该重视的一个新的视角,从村庄的生态环境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更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标。

2.研究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以大冶市石嘴山茅岭吴家村为例,通过实地的考察调研和考察问卷等方式进行深入地由表及里地剖析这种资源型乡村的问题。通过这种研究方式,也可以推动我国乡村区域的发展。这也是提供一种乡村景观修复方法的可能性。

(二)国内外课题的相关研究

国外这类课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乡村自治上,强调通过个人主义的作用来带动集体主义。通过组织每一位村民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去,以此来提高村庄的民主性。我们人类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曾经有英国的学者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四个文化原理:第一,人类的各种人为的甚至破坏生态的活动也会影响到景观的发展,相互地,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意识;第二,村庄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会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三,纯自然的生态功能和人文活动无关;第四,一个地区的景观风貌可以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该资源乡村的研究时间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农村景观的发展和改造。孙碧辉等学者对于乡村景观中的文化景观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在各种环境影响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一些硕博士论文也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景观改造方法的提出。其中,中南林业大学赵晓英的硕士论文就目前我国乡村因不同原因和程度的开采所面临的文化景观困境,提出其应遵循的基本保护原则和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文化所应对的解决方法。

二、矿山废弃地乡村景观设计概述

(一)矿山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1.矿山遗址模式

矿山的废弃地是人类工业工业文明的见证,其遗留的历史价值和工业文化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工业遗址中,废弃地不仅意味着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更是很多村落居民的重要生活支柱。国内的部分地区,为了重现工业景观的遗迹,对一些无法使用的工业设施设备进行修复性设计,这种行为可以最大程度的使人们认识到工业的破坏性后果,了解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如果矿山地区的地表结构十分丰富,很多地质结构可以提供非常不错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也可以建立一些科普性质的博物馆。同时,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也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形成独特的矿山体验之旅,使得旅客感受到矿冶工业文明的魅力。这种工业遗址的形式,不仅保留了当地的工业遗迹,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经济效益。

2.文化景观模式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过程中,文化的依赖性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国内很多矿山地区的废弃地带有建设成为工业文化类的主题公园。例如研究的案例石嘴山茅岭吴湾村的景观改造设计中,不H有悠久的矿冶文化历史,更有玉石文化的传承。大冶作为青铜文化的滥觞之地,上千年的青铜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黄石大冶所位处的地区湖北省,是以朱雀鸟作为图腾,所以凤鸟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保留现有的自然景观形式,还应该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再改造,赋予矿山废弃地一个新的生命。

3.生态修复模式

对于矿山废弃地进行景观覆绿和植物再生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尾砂地段,应该首先覆绿之后进行大地景观的再生设计应用。如石嘴山矿山公园地区,对尾砂地区采取覆绿技术可以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改善。对于乱石采矿区采取雨水花园的景观修复方法,而硬质的水泥厂地带采取修改为采摘园的形式进行生态植被修复。

(二)乡村景观修复的基本措施

1.恢复自然景观

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有着宜人的空气,绿色的居住空间,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每个都市中国生活的居民所精神向往乐园。无论是春天的万物生长,夏日的生意盎然还是秋日的硕果累累,都是一处处绝美的风景线。例如大冶石嘴山地区的油菜花,每逢春分时刻来临,油菜花便漫山遍野地开得灿烂,黄灿灿的一片片油菜花田象征着繁荣昌盛的生命气象,成为当地的景观亮点。

2.改造聚落与建筑

一般而言,典型的乡村聚落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是相对于其他村落而明显存在的特点。而聚落的具体表现形式往往表现在乡村的民居建筑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很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建设。这正是乡村聚落的无声的消亡。浙江的“西塘”就很好的保留了当地的建筑形式,还原了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建筑形式。

3.挖掘并保留本土文化

乡土气息的营造是乡村景观的又一大特色。首先是农耕文化的保留。农耕文化的气息越是浓厚,农村的气质就越是独特,那种牛背横笛,鸡鸣犬吠的景象恰恰是游客们最为喜欢观赏的场所。民族服饰也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风景线。那种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更是为单一的乡村景观增添了一份活力。在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风民俗的建设不可或缺。当地的一些手工艺品正体现出了浓浓的传统文化。

三、石嘴山茅岭吴家村景观恢复面临的困境

(一)项目背景

石嘴山茅岭吴家村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西南市郊的矿山开采地带。其东北部是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该村交通便利,毗邻国道和省道。该村西南部山峦起伏,项目基地位于较为平坦开阔的区域。该村原本位于石嘴山之上,之后由于勘探到石嘴山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将该村移至矿山附近。由于露天开采等原因,该村的建筑受到炮震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空心化和老龄化程度高,生存h境不容乐观。

(二)面临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深入的了解得知,由于炮震的影响使得很多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由于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质严重受损,土壤盐碱化程度增高,导致村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曾经的果林已经不复存在,经济竹林无法成活,耕地面积骤减,水资源接近枯竭。除了零散在田间的墓地,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态环境,其余地区都遭受到环境的损坏。因此,控制工业污染和进行生态景观修复是这部分区域的重点。

2.治理成本大

治理成本,往往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乡村景观的改造再生设计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改造的基本目标就是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其对破坏的植被,污染的水体,残缺的山地地形和土壤的恢复。但是破坏容易恢复难,有些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好的,可能需要经过漫长且有效的治理期。那么治理的经费自然不少,包括重新进行水源的引水入村的管道铺设,土壤盐碱度的恢复,都需要高昂的费用来支撑。但目前就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如果地区发展水平不高,乡村的治理就会陷入困境。

四、茅岭吴家村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一)设计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茅岭吴家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最先进行考虑的就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根据当地的水文水系和地理特征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以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应有的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维持发展。

2.地域文化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茅岭吴家村也不例外。其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应给予保留和提升。通过赋予景观历史文化意义以保留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结合当地居民的经验,生活习性和环境背景,把其内在的文化特色加以提炼和运用。同时,在传统文化给予保留的同时应该发展创新,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通过艺术化的再现和创造文化,更加突出乡村景观的独特性,使得乡村景观获得新生。

3.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域的景观自然而然的有着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因此,在茅岭吴家村的改造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不可照搬其它乡村修复案例。应对当地环境进行适当的评估后再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二)生态景观修复

对于茅岭吴家村这样的资源型乡村而言,生态景观的修复是第一步。这是贯穿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要理念的重要准则之一。

从植物修复的角度而言,首先应选择本土的植物种类以还原当地的自然景观。由于露天采矿的原因,石嘴山的边坡毁坏十分的严重。有很多碎石和的岩石,不仅对景观有破坏性,还造成了安全隐患。可首先打掉突出的岩石以确保安全性,废弃的采石场中进行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植物的修复性设计不仅恢复当地的自然景观,还起到了雨水收集的作用。村庄中粉煤灰堆场长期堆积,对于土壤和空气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采摘园的形式成为特色农业发展区。

(三)场所功能定位

考虑到乡村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将整个茅岭吴家村规划为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和乡村聚落区。而在乡村聚落中,曾经的废旧厂房区改为艺术中心活动区,变废为宝。废弃的乱石堆区则是展示大冶的矿冶文化,通过还原当时炼铜时的场景,让游客仿佛亲身经历般穿越回到千年前的青铜时代,成为矿冶文化体验区。建筑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则作为游客歇息餐饮的农家乐体验区。村落东北角空间相对私密性较好,建筑密度不是很大,则作为老年人活动园,中间设有太极广场,下棋广场,健身器材,小型运动场等。

(四)文化精神赋予

由于石嘴山市矿山开采的区域,该地区拥有的气质最为明显的文化即是矿冶文化,而基地毗邻铜录山古铜矿遗址,因此,还带有浓浓的青铜文化的烙印。这里的孔雀石十分的出名,而玉石文化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该地区的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该地区属于湖北地区,而湖北所代表的是楚文化,楚文化的精髓则是凤鸟文化,凤凰所代表的又是火文化,并且代表着涅重生,因此也是该项目所重点提炼的文化。对于一些文化的图腾,例如青铜文化,凤鸟文化,这些传统元素需要化繁为简,有的地方需要提炼元素进行抽象概括创造出理想的效果。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乡村景观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这种资源型乡村更会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师的青睐。在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实地考察研究充分,应该在充分地了解基地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行详尽的评估再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本文对石嘴山茅岭吴家村的景观改造分析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首先,在前期的分析阶段要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完整的调研。改造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性的意见以供参考。当然,这还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去论证才具有实际的可靠性。望本文对于资源型乡村的景观设计具有参考性价值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蒂莫西,博伊德.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孙碧辉.资源型城市景观修复策略和方法[J].科技世界,2013.

[3]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陈志华,李玉样.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罗瑜斌.珠三角历史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廖汉升.资源开采区的乡村治理:困境与出路――基于江西赣南A村的调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4.

[7]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04).

[8][美]丹尼尔・纳德切克撰文.遗产保护:文化景观与美国的风景园林行业[J].杨锐译.中国园林,2009,(12).

[9]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

第14篇

关键词:天津、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生态

1 工业废弃地的定义

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城市的发展史中,这些工业设施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往往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1]。

2 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的原因

2.1 天津市城市发展概况

天津在环渤海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在城市建设方面起着引导与推进作用。滨海新区在区域政策上被赋予如同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上海浦东同样的地位,在政策上加快了天津乃至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脚步。

2.2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天津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主导型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所代替,导致了很多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性衰退。同时,第三产业吸引了外来人口,人口流动性加大,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工业用地逐步由城区向转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津市主城区工业企业逐步向近郊区和滨海新区迁移,近郊、远郊工业区逐步成型[2]。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的出现,使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功能性衰退[3],以致形成城市工业废弃地。

3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再认识

3.1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定义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是针对位于城市城区的废弃工业场地,通过景观途径对场地自然要素和场地构筑物、建筑物、机器等设施进行改造与再利用,在尊重场地历史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科学和艺术方法,结合新技术手段来改善场地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环境,结合工业遗存创造新景观,营造一种为人们提供活动、户外休闲、娱乐等多重体验的具有鲜明场地特征的公共空间[4]。

3.2 国外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发展与实践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在欧美经历了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的过程。现代城市公园的象征,设计于1857年的美国中央公园,就是将城市中环境恶劣的废弃地营造成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开创了利用城市废弃地建造城市公园的先河。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如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保留了工厂内的高炉和车间,并利用生物技术清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成为保留工业景观和运用生态技术的设计典范。随后80-90年代欧洲城市复兴运动与内城更新,出现了在城市工业类地块上的城市公园,如巴黎雪铁龙公园、拉维莱特公园这样的现代城市公园。随着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改造,将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时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新世纪后悉尼奥运会的千年公园和韩国汉江仙游公园都代表了这个领域的新设计趋势,即强调场所精神内涵,尊重地区历史文脉。

4 成功案例

目前,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本文选取了天津主城区的南翠屏公园、滨海新区的紫云公园作为实践项目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和特点进行分析,来说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在天津取得的成功经验。

4.1 紫云公园―营建碱渣上的绿色空间

4.1.1区位背景

紫云公园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中心城区东部。在改造之前这里曾经是天津碱厂用来堆放废渣的三号路碱渣山,也是三座碱渣山中堆积量最大的一座,高度6-12米,占地1.5平方公里。经过认真的论证,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几年的艰苦努力,治理完成该区域中体积最大的三号路碱渣山,治理碱渣1060万立方米,整理出151万平方米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碱渣400万立方米建设了一座占地33万平方米,山体表面积为36万平方米的山体公园―紫云公园。

4.1.2改造前现状

改造前碱渣中氯化物含量严重超标,产生的废渣、废液不仅对周边居民区和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污染海河下游水体和入海口近海域水质。另外,碱渣山位于滨海新区了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更阻碍了城市交通,制约了城市发展。

4.1.3 生态修复过程

(1)生态修复手法

利用碱渣配比制成工程土。通过向碱渣中混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经搅拌、晾晒、碾轧等处理后,制成可用于基础设施工程的填垫土。利用这些工程土,形成七座连绵起伏的山峰,构成公园的主景。

堆山改造。在保留和强化现状已有的部分碱渣谷地貌的基础上进行堆山改造,采用空间绿地围合的形式,使游人站在高地形上观看碱渣的原始风貌和原始地形。

强调生态景观与自然题材景观的融合。充分利用碱渣山的特殊景观效果,在废弃的碱渣堆场上营建城市山景公园,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的新题材,另一方面在被破坏的城市环境中营造生态的绿色天地,成为滨海新区新的城市景观。

(2)修复区域的景观构成

在景观分区上形成自然之舞景区、蓝色天际景区、绿语林溪景区、生态林景区、原生景观保护地五个景观区。每个景观区各具特色,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把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以景观语言向游人展示恢复后的内容。

4.1.4 评价

紫云公园是在城市工业废弃地上利用工业废料来营建的城市公园,这样的实践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为数不多的。它不但成为以环保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更体现出对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新生态技术和设计手法。

4.2 南翠屏公园―建筑垃圾上的山水园林

4.2.1 项目背景

南翠屏公园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规划总面积35.6公顷,被城市交通干道和大型居住区所环绕。在历经20余年的建设过程中,消化了约500万方建筑渣土,在这些城市废弃建筑垃圾的基础上矗立起了一座大型城市山水园林。

4.2.2

公园的设计结合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造园手法与现代设计理论。整体空间布局突出中国式山水园的景观特点,以山为筋骨,以水为血脉。湖区景观强调开合收放的多变滨水空间,山地景区强调植物多样性以及山体与水系的空间联系。

生态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对堆积的建筑垃圾的生态修复,通过植物自身对土壤土质的长期修复作用,逐步降低土层中的污染程度,从而利于植物多样性。节水方面,利用中水技术和雨水收集系统减少自来水使用。此外屋顶绿化也大规模运用于服务建筑。

多样性的植物景观是自然山水园林的特色,也是南翠屏公园设计的重点。按照生境的不同划分为湿生植物、疏林草地、缓坡混交林、陡坡林地四类植物景观群落绿。公园山上共种植乔、灌木12万余株,山下种植树木21万株。大面积水域和大量树木绿地将起到减少风沙、减弱风力、吸滞尘埃、净化空气的作用。

4.2.3评价

南翠屏公园是在城市废弃荒地上用废弃建筑垃圾堆山而建的城市山水园林,公园设计充分考虑本市气候因素和园内地形、土壤等条件,合理分区,科学地应用抗旱、抗碱等植物,利于形成远期动态的生物平衡,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

5 小结

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设计受到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影响和启发,使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价值得到了关注和提升,将生态、美学与艺术的思想融入到设计中,为天津市以后的此类景观设计乃至整体的城市建设寻找到了最佳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25-28

[2] 郭少锋.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思路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第15篇

关键词:文化规划;旧城改造;白沙街改造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带动了城市推陈出新,旧城改造无疑成为改善旧城区风貌、注入新城活力的必然过程,然而旧城改造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本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尊重、传承、创新同城市高速发展的尖锐矛盾,成为了决策者们与规划师们开始探寻的新出路。

1 文化规划释义

关于文化规划的定义最早出现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英国DeMontfort大学国际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研究室认为:文化规划是城市和社区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战略性以及整体性的运用[1]。这是最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文化规划是以带动城市经济及其他产业规划发展为目标,更与社会经济发展、市民休闲娱乐、市民住宅及公共领域密切关联,是城市与社区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规划应重心突出、立足主要矛盾、合理部署、分期进行。

文化规划分为:区域(宏观)文化规划、城市(中观)文化规划、社区(微观)文化规划[2],作为一种聚焦于文化资源、文化需求和发展机会的公众化过程[3],在各个国家的实际应用情况也不同。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多而杂,居住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对于文化规划理论研究及实际成功案例多集中于宏观文化规划与中观文化规划,因为中国式社区平行空间尺度窄、垂直空间单一而无法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文化结构体系,加之中国式社区自身条件复杂和文化需求不一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导致中国式社区(微观)文化规划的应用不足,理论研究更是少之甚少。

2 研究对象及技术路线

2.1白沙街概述

白沙街位于长沙市中心,湘江东岸,属于天心区地界内,东北――西南走向,连接劳动西路与芙蓉路,周边商业气息浓厚。白沙街以长沙古玩城、白沙公园为辐射中心,老社区穿插其间,多年来的历史沉淀与人文风貌形成了其他街区不可效仿的社区环境。然而,街区历史悠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需考虑多方面的矛盾:(1)文化继承与城市发展的矛盾;(2)改造片区资源与周围环境的矛盾;(3)民众需求与旧区多层次保护的矛盾;(4) 局部改造与城市长远利益的矛盾。

2.2 技术路线(如图1)

2.2.1特色文化提取。白沙街是长沙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走廊,以长沙古玩城、白沙古井为中心辐射节点,利用交通门户优势及文化资源重点展现本土文化特色――茶文化,打造有别于黄兴路步行街的商业机制,加强便利的活动设施与休闲活动中心,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通过茶文化精神来创造人与社区和谐环境。

2.2.2改造因子评价。(1)活动空间:主要包括绿地空间和商业空间,绿地空间小,分布散,1级(改造可能性最大,下同)为白沙井公园,中心节点辐射范围广,联通至体育馆,2级(改造可能性较大,下同)为两端入口处,但范围都较小,3级(改造可能性一般,下同)为街道绿化,街道绿化单一。商业空间较密,1级以劳动西路入口处为主,2级为天心阁古玩城,简牍博物馆,3级商铺向街道两端蔓延。

(2)建筑类型及建筑层数。建筑类型分为四类:1级居住型建筑、2级商居混合建筑、3级商业建筑及其他。1级建筑为1~3层,2级建筑为4~6层,3级建筑为7~12层及12层以上。

(3)商铺类型。商铺类型分1级茶庄、特色餐饮类占37%,2级普通餐饮与副食类占20%,3级服务类(银行、诊所)、其他及非商业建筑占44%。

(4)停车位分析。停车以1级(改造可能性最大)免费停车位为主约占80%,3级(改造可能性一般)为收费停车位为20%,收费停车位包括小区地下停车位、商家停车位、桥底收费停车位。

(5)基础服务设施。据实地调查,白沙街整条街道服务设施(道路灯62个、垃圾箱28个、电话亭7个、触地变压器箱17个、公交停靠站6个)陈旧、老化,亟待更换、创新,都是是1级(改造可能性最大)改造对象。

2.2.3建设策略分析。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文化规划的白沙街改造模式,首先,能够充分立足主要矛盾,从历史文化资源及当代文化资源出发,深入挖掘白沙街的文化内涵。其次,根据地方部门要求及民众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文化脉络,突出重点,将城市功能联系起来,增强社区中人们的联系,创造和谐社区。再者,将茶文化渗透到白沙街区品牌当中,提高茶文化气息,建立一个风格统一、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景观街,以期建成国内独具盛名的文化街,引领文化街区复兴潮流。

2.3 街区改造实施方案

2.3.1整体空间格局分层分级分期治理。白沙街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空间平行尺度窄,每天人口流动量大,车辆多,基础设施落后,建筑立面单调,破坏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规划把整体空间格局分为活动空间层、建筑类型及建筑层数层、商铺类型层、停车位规划层、服务设施规划层,并分为1级、2级、3级分别进行分层分级整治,根据现状问题大小及空间秩序进行分期改造。

2.3.2确定旧城区文化空间脉络。规划以茶文化为主线,把现在居民活动分布及各种现状条件串联起来,从劳动西路入口处设置景观,以茶的功能切入景观节点,分布形成“以茶思源”、“以茶会友”、“以茶入画”、“以茶兴文”、“以茶致富”的连续景观,层层递进,直至景观。

2.3.3特色文化和节点设计。(1)以茶思源。在劳动西路入口处,在原有景观基础之上,设置动态倒茶水景,以迎八方宾客。(2)以茶会友:以白沙公园景观营造,创造一种交友气氛浓厚、休闲娱乐活动广场,塑造成为吸引游客的主题性茶文化公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交友,更能解决居民取水难的问题,游客还能亲自体验自己舀水的乐趣。(3)以茶入画:通过建筑立面改造,统一商铺招牌,使整个街区如诗如画般。(4)以茶行文:对街道细节改造,融入茶因子,提高整个街区品味。包括街道植物、街道夹角景观、围墙栏杆及景观小品。(4)以茶致富:通过对改造的设想,展望街区的未来,引入科技手段,如电子公交LED站牌,节约地面空间,对于街区停车服务进行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推动未来白沙街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 基于文化规划的白沙街改造模式, 能够很好地缓解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但中国式社区空间格局更复杂,人文资源种类多,就国内各种旧街区自身条件也大不相同,以上提供的改造模式只是提供借鉴并不能完全效仿,这还需要在新的实际改造过程中以文化规划为指导工具进行系统的探索。

(收稿:2013-11-15)

参考文献

[1]DMU.CourseProsPeetusforMAinEuroPeanCu1turalPlanning.Leieester: De Mont for University, 1995

[2] 李伟伟,杨永春.文化规划引入我国城市规划的机制及其层系构建[J].规划师,2013,02:88-92+98

[3]CraigDreeszen.TheCommunityCulturalPlanningHandbook:Aguideforcommunityleaders.Washington:Americans for the Arts,1997:4

[4]吴义士,王红扬.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 ―西方文化规划进展与编制方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7,(5):75-80.

[5]黄鹤.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简介:运用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J].国外城市规划,2005,(1):36-42.

[6]黄瓴,肖洪未.文化转向:城市规划体系中文化规划的引入[A].转型与重构―201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何强为,苏则民,周岚.关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05,(4):28-34.

[8]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2001,(5):29-34

项目介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城乡综合整治设计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