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品行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经验
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建设。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个有利时机,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逐步建立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使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在与本人的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振兴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繁荣文化贡献力量。
我院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编制是1993年由上级部门规定的,距今已有十几年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而且现在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的政策,这将鼓励更多人自觉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去争取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故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专业技术职称低聘,即获得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多年,仍然受聘于低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甚至出现取得主任医师资格多年,依然只是受聘于主治医师等现象。这必将大大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些单位出现了跳槽现象,造成了人员不稳定,势必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专业技术职称内聘制度,实行至今已有七个年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具体做法
根据上级有关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文件精神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暂行规定》,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资格、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计算机、外语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规定。每年医院根据岗位需要,推出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竞聘。组织符合聘任条件的职工进行竞聘演讲,由学术委员会评分,党委会讨论,择优录聘;并对内聘人员进行动态考核办法,实行两年一聘,打破聘任终身制。
1.1按需设岗。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主要是考虑各科室各职称、各层次人员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尽量达到最优化管理。避免有些科室高职称的医务人员较多,有些科室高职称的医务人员较少等及各科室、各专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护士岗位,在实际临床工作当中,可起到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纽带作用。
如果发挥好的话,不仅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医院的信誉。
1.2组织报名。由组织人事科负责。以医院名义发放文件至各科室,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员限时到人事科办理报名手续———填写表格,递交材料。具体要求按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暂行规定》执行,实行公开透明的聘任制度。
1.3资格审核。组织人事科对递交材料进行真实性复核,并参照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竞聘资格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其中包括获得资格证的时间(我院目前是要求获得资格证满一年才具备竞聘资格),学分证的情况(主要是检查医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情况),(刊登杂志的级别)等等。如发现不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则及时反馈给本人,取消其竞聘资格,中止竞聘程序。
1.4竞聘演讲。组织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参加演讲。
医院学术委员会作为评委,进行评分。主要是让竞聘者介绍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竞聘岗位,个人优势,以及竞聘的完成目标。学术委员会通过竞聘的情况,对其业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德医风、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演讲结束后,竞聘者离场,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当场计分,当场公布分数、排名情况,拟定聘任名单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做到快速、公开、透明。
1.5党委讨论,择优录聘。党委会根据竞聘者的演讲情况、学术委员会提交的聘任名单,综合考虑竞聘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集体讨论、决定拟聘任名单。
1.6公示聘任名单,颁发聘书。将党委讨论决定的拟聘任名单在院务公开栏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接受全院职工的监督。公示期间,职工有权以实名制方式向院纪检或人事部门反映情况(不接受匿名投诉)。公示期满,如未收到有效的投诉,则视为无异议。最后,以医院名义与受聘人员签订专业技术职称内部聘任协议,并颁发聘书。具体工作由人事科负责。
二、初步取得的成效
2.1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2解决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3激励职工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鼓励大家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4为医院人才稳定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3.1虽然文件规定实行两年一聘,动态考核制度,但实际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动态考核的标准难以把握,具体指标的制定难以做到合理、科学。
3.2实行内部聘任制度,虽然解决了一些职工高资格低聘任的现象,也只能是暂时缓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技术职称聘任问题,治标不治本。
关键词:国外快消品牌;中文翻译原则
快速消费品,简称FMCG,是指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因此更加着重包装、品牌化的影响。
国外品牌若抢占中国中国市场,除了高质量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之外,还要针对中国市场制定品牌战略。跨国公司在品牌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在品牌的定位与品牌名称的设计上进行改变或调整,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中文品牌翻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国外品牌在命名方面与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外国品牌要进入中国本土,进行中文翻译,不能只是简单的音译,或是意译,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品牌深深植根于中国语言的沃土里,将其中国化,获得最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利润。
一、 简明易记原则
品牌翻译必须简明扼要, 一目了然, 而且要生动活泼、独特新奇, 才能给消费者深刻的印象, 在最短时间内记住,使其具有吸引力,如Clean & Clear 译为 “可伶可俐”,就是对中国常用词组“伶俐”进行扩展改进,同时又和原意贴近,这样中国消费者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品牌,同时也对其产品产生了兴趣。
二、 音义结合原则
英语是表音文字,因此英语品牌的命名更注重读音。、国外品牌命名的一个趋势是以读音取胜,而不注重含义,只要这个词发音响亮,易为广大消费者记住,就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名。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品牌的命名更注重品牌的含义。尤其是快消行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因此若能将品牌自身命名特点与中文意义相结合,就可能在中国市场取胜。如Coca-Cola 译为“可口可乐”,算得上是品牌翻译的成功之作,做到了音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其中文译名极富韵律感,含义明确,又能突显产品特性,顺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自然令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巨额利润。
三、 突显特性原则
不同商品有其不同特性, 如男性用品通常要译出其阳刚之气, 女性用品常透出一种娇柔气息。紧靠商品的特性, 译名内涵丰富, 易使人产生联想、加深印象。如市场上LUX(力士)香皂的品牌诱惑力远远不如Safeguard(舒肤佳)强,因为力士给人的感觉生硬、男性化,没有体现出产品的女性属性定位,与目标消费者的喜好有些突兀。而宝洁旗下香皂品牌SAFEGUARD没有直接使用意译“保护者”,而是采用”舒肤佳”来表现产品使用后肌肤舒爽,清洁度佳,能够更好地体现产品功能,并给人愉快的联想意义,从而能受到消费者更广泛的欢迎,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四、中国特色原则
国外品牌想要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必须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中。有些知名品牌甚至放弃了品牌的原名,他们为每一种产品重新设计中文品牌名字。如可口可乐的“SPAITE”饮料,直译的话,应翻译成“魔鬼”或“妖精”,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魔鬼”和“妖精”禁忌的,因此可口可乐放弃采用中文译名的方式,而是重新为这一产品建立新的品牌名称“雪碧”,一种能产生雪白纯洁、碧绿清凉的品牌名称,随后迅速受到中国消费者广泛欢迎。又如pamper婴儿卫生用品,原意是娇惯宠爱,中文译成帮宝适,帮助宝宝适应生活很符合中国文化观念,畅销程度可想而知。
以美国宝洁公司为例,该公司可谓是做到了以上原则,无论是公司名称的中文翻译还是旗下品牌的翻译,都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从而在中国赢得最大市场份额。宝洁公司(简称P& G 公司)经过160 多年的持续努力, 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费品公司之一。在中国, 宝洁公司已推广的产品主要包括健康、美容保养用品, 婴儿、妇女卫生及家庭用品和食品。宝洁是日化用品企业,其公司名称是以两名创始人Procter & Gamble为名,显然,如果直译成中文是没有吸引力的。翻译成“宝洁”更能反映产品的属性,体现产品的功效,给人愉悦的感觉。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利处就在于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该产品的用途,产品译名反映产品属性,可以起到积极作用。“Rejoice”,英文含义是“(使)欣喜、喜悦”,却被译“飘柔”,这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对于长发飘扬柔顺的美女的定义。又如Pantene, 英文名“Pan ten e’ 取自于“Panthenol (维生素B5 的另一种名称)。这一商标名翻译成汉语也不能意译, 否则误导消费者, 使他们将产品和医药保健品相联系起来,从而违背初衷。因此便采取了读起来朗朗上口, 且易引发中国人美好联想的双音节词少女形象“潘婷”,成功定位消费群体。
总之,品牌是企业信誉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占领市场的重要营销方式。一个成功的品牌译名对于商品是否能够顺利地进入目标市场有决定作用。而要获得成功的品牌中文翻译名称,就要遵守简明易记、音义结合、突显特性、中国特色的原则。当然,以上原则,并不一定要完全符合,而是在总体不违反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一个或多个方面有所突出,综合考虑。但是译者应该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力求译出优秀的品牌名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品牌的最大效应,尤其是快消行业品牌的中文翻译。国外快消品牌名称的翻译要求精练准确,传神达意。在进行国际品牌名称的翻译中,既考虑品牌名称自身独特的特点,又要使品牌译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化习惯,实现品牌在中国市场最大化效应。
参考文献:
[1]檀巧霞. 从“信息与效果”理论看跨文化广告翻译[ J ]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
[2]萧富峰. 再走近一点看宝洁[ M ] .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食品企业 检验室 现状分析 建议
一、小型食品企业检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企业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一些企业的领导只注重产品的销量和企业的经济收入,但很少重视产品的真正质量和自己企业检验的结果。企业领导认为,产品的生产条件、工艺、人员没有改变,凭借经验,产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应该都是合格的。殊不知,其实我们的检验室除了对产品质量出厂把关外,还可以检验我们的原辅材料,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小麦粉为例,GB13355要求的水分值是≤14.0%,也就是说每100g小麦粉中的水分不得超过14g,那么我们把水分分别控制到13.5和14.0(声明:不会影响产品质量),虽然只相差0.5,但若以20000kg计算,就相差1000kg。等于把1000kg的水当面买,乘以单价,利润就会相差很多。
2、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6.2 1.规定:企业应具有独立行使权力的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并具有相应检验资格和能力。从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的状况看:目前大专以上只占38%,所学专业与食品检验有关的只占27%;难以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能运用法规标准、检验结果、提出质量改进意见的检验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食品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购买了审查细则中要求的检验设备,也培训了检验人员,取得对应产品的检验资格,现场审查时应付了检验考核。但等到生产许可证颁发之后,大多企业并不能做到对自己的产品批批进行检验,有的两三批只检验一次,产品已经出厂销售了,企业并不知道产品的质量状况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甚至有的检验室形同虚设,检测设备上的尘土蒙一层。到企业去检验,检验室无蒸馏水,做蛋白质、二氧化硫的企业无上下水、检验员不会使用高压灭菌锅、菌落总数稀释度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3.检验结果及运用不理想。
部分食品企业检验人员不到位、独立性差,出现“检不了”和“检而不用”的状况。甚至任意取消检验环节,擅自处置检验结果,将不合格产品放行出厂。 还有的企业检验人员很少动手做试验,凭借经验数据推测检验过程数字,有的直接把前面的数据抄到后面的批次产品原始记录上来,蒙混过关,给产品质量造成很大隐患。
4、检验人员数量配置不到位
QS考核细则要求,食品生产企业需独立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而某些中小企业为应对QS考核,临时聘用兼职检验员,但在考核通过后,不再与检验人员续约。导致出现有设备无检验员,检验室形同虚设的情况。对于季节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年糕、月饼等生产小企业。通常都不配备专职检验员,而是在需要时,临时聘用兼职检验员。因此在任务繁重、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发生实际未检、编造记录、应付了事的情况。
5.缺乏必备检测能力。
检查表明,54%以上企业没有必备检测仪器设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个人感官和经验判断进行控制,原材料进厂不检测,食品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有少数企业虽然拥有检测仪器,但由于对质量工作重视、认识程度不够,以及企业内部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人员,没有有效开展检验检测,内设检验机构形同虚设。
6.政府监管存在真空环节。
政府对食品监管过于注重结果监管,从而忽视了对食品生产、检验过程的全方位监管。在监督后处理上还存在重处罚轻帮扶的现象,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常常因产品不合格被查处,主因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尤其是检验环节出问题造成的。间接反映监管部门在深入企业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水平尚有欠缺
二、小型食品检验室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配备不到位、整体素质偏低、从业秩序欠规范、检验结果及运用不理想的问题,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积极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和监管模式,在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找准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科学管理与落实出厂检验的关键点,为根本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1、精心组织培训,分类施教,努力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面对各检验人员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以及面临的检验知识更新的需要,质监部门应定期为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举办分类别分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基础培训。以基层局食品安全监管科室和质检机构派员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以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的法律、标准以及检验方法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使企业检验人员基本具备独立上岗的能力;二是专项培训。针对食品检验方法、标准、试剂不断更新的现状,适时对检验人员进行检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应对新情况的能力;三是交流培训。组织检验人员对平时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将其中的共性问题提请检验机构专家进行解答,将平时工作中碰到的业务难题通过交流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在外请专家进行集中交流培训的同时,基层局应注重从辖区注册检验人员
2.推行检验人员报备制度,对检验人员统一管理。按照切合实际、严谨认真的原则,对区域食品生产企业的检验人员数量、文化程度、专业技能、薪酬水平、培训状况等进行分类登记,统一纳入质监局的管理中。通过该报备制度,监管人员能便捷准确地了解每个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而掌握辖区内检验人员队伍总体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报备制度的另一项显著作用是积极发挥在册检验人员的能动性,使之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顺风耳、千里眼。监管部门通过与检验人员进行联系与沟通,掌握一线检验情况。明确检验人员在出厂检验过程中发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或隐患时,应积极履行向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报告事故情况的义务。
3.引导检验人员区域共享,合理配置检验人员资源。尝试在中小食品企业中推行检验人员区域兼职制度。该制度采取同行业、同区域、同专业的形式,辖区内注册检验人员可根据自身专业同时兼任本区域同行业食品企业的检验员,完成兼职企业的食品检验工作。检验人员区域兼职制度原则上要求检验人员对于各企业检验任务能合理统筹安排,进行批批产品不间断、不漏批次的检验。为了保障区域兼职制度的顺利持续实施,有条件的企业要与兼职检验人员签订兼职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这一法律契约方式,明确双方责任和检验人员薪酬等事宜。这样检验人员与聘用企业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聘用关系,有利地保证了企业产品质量长期稳定的监控。从试点情况来看,区域兼职制度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实现了检验人员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企业出厂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了检验人员的收入以及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