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保密管理论文范文

保密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保密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保密管理论文

第1篇

1、人员保密意识薄弱

高校集中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每年都产生大量先进的科研成果,而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校内许多专家、教授保密意识相对薄弱,认为自身承担的只是二三级配套产品,根本不存在内容。甚至有些人员心存侥幸,感觉现在和平时期,哪来那么多秘密可保,认为只要保管好机要室的文件就可以了,这与保密工作的严肃与严谨是相悖的。

2、保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高校的保密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且某些基层单位仅承担少量较低密级的科研项目,甚至在有些学院仅承担一项科研项目,人员包括科研岗和管理岗总共不过3、5人,因此此类基层单位往往不设专职保密员,没有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人员包括单位领导在思想上也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严重的失泄密隐患。

3、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先进的通信、计算机广泛应用于高校日常办公、科研生产中,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效能。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此现象,加紧了对我国的窃密活动,利用植入新型网络木马、病毒、系统漏洞等先进的窃密手段进行网络攻击;另一方面,国内外不法分子不断采取威逼利诱等手段对我人员进行拉拢、策反,造成一些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其他问题

高校基层管理还存在许多困难,如人员流动较快、科研项目涉及面广、高校教师对外交流活动频繁等也加大了保密管理的难度。

二、结合学院保密管理,制定对策与措施

1、统一思想,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

新形势下,学院领导应统一思想、服务大局,能够认清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带头抓落实,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保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并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要求,认证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重视和支持保密工作。学院各项工作都分别由相应领导负责,做到工作有领导管、有专人抓,从而提高了学院保密工作的水平,形成了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团结一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建立制度,细化保密管理程序

学院应在在上级保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院人员构成、承担项目情况、保密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制定学院二级保密制度,明确学院领导责任,明确人员自查、保密宣传教育要求,明确人员考核办法,并将人员年度考核结果与其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并建立具体的奖惩制度,使学院保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加强教育,增强全员保密意识

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是增强保密意识的根本措施。学院应按照学校保密法制教育的工作计划,严格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严格依法行政,在学院范围内扎实推进保密宣传教育,在保密教育中,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保密工作与业务实际工作相结合;日常性教育和重大活动前的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现实反面案例教育相结合。切实将保密知识纳入学院教职工的日常理论学习内容之中,时刻提醒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4、突出重点,紧抓关键环节管理

抓好学院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是保密工作的源头,是保密工作的核心。学院应充分抓好科研项目管理的“入口”。同时,将项目的保密管理“责任到人”,充分保证了每个项目都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抓好人员管理做好人员的保密教育,督促其做事规范,不断提高保密意识,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人员作为学院保密工作的主体,通过对其岗位审定、人员审查等程序,严格进行管理,建立了人员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抓好载体的管理某些学院教师和学生人数多,载体数量大,学院应认真进行台帐整理及设备管理等工作。从设备的台帐着手,将每一个设备载体落实到人。同时学院应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长效机制,严格遵守程序,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将学院的载体管理落实到细微之处,保证学院的每一个载体在可控范围内。

三、做好学院自查工作,规范保密工作

学院应制定检查计划,按月、按季度组织自查,由学院主管领导带队,基层领导负责,分别到学院的各个部门、实验室进行检查。检查过程应按照保密认证的标准进行,从办公设备的标签张贴规范,到计算机内的信息检查,再到教师档案的建立以及桌面、文件柜中的材料内容,都应逐个检查。检查过后,学院领导应及时召开会议,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责任人,并要求基层领导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在限定时间节点内进行基层单位复查,并将结果上报到学院,切实将保密工作落到了实处。

四、结束语

第2篇

(一)高校保密工作的内涵

1.教育考试方面

高校教学考试类型多样,考试内容庞大。高校在教育考试保密工作处理的过程中对考试试题、试题答案、命题人员等保密元素进行处理,围绕上述部门及人员开展保密工作。

2.科研项目方面

该方面的高校保密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的高端科研项目基地、科研项目人才、科研项目成果等。科研过程中部分专家或教授有时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当其涉及科研核心内容时也会成为人员,列入保密工作范围内。

3.党政工作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党和政府机关下发的保密文件,这些文件存贮在高校机要室、档案室中,对党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党政保密工作的重点。高校部分专家、教授参与机要党政工作并了解到高校党政机要核心时,这些人员也会被列入保密范围内。

4.高校内部机密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部机密,如高校自主评测试题和评分标准、学校领导考察状况、学校工作评价材料、财政机要等。上述内部机密一旦泄露非常容易导致学校运行风险上升。

(二)高校保密工作特征

1.保密工作幅域较广

高校保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国家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知识传输、体系服务等多个方面。在上述过程中高校保密的内容大大增加,保密环节复杂多变,加大了保密人员工作的难度。高校保密工作需要对威胁到自身安全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从各项资源、部门、人员着手,形成层次化管理,工作内容体系庞大,结构层次多样,保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广泛性。在上述过程中即使微小的环节出现失误,都会造成保密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2.保密工作要求较高

高校在日常教学和工作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内部资料的外泄,这种资料的外泄很容易造成学校安全性降低,导致学校安全环境受到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机要文件、资料已经由传统形式转变为移动存储介质存贮,存贮的安全性大大降低,泄密的可能性逐渐提升。在上述时展下,提高高校保密工作要求,强化保密工作效益已经势在必行。当前高校保密工作已经由传统单一保密方式转变到多种保密方式并用,要求保密人员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加强保密效益,不断更新保密手段,形成新时期的保密信息化管理体系。

二、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人力资源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不仅为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动力,还为自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到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由专业人才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构建,形成了完善的保密系统。上述过程中人才优势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高校保密人员具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可以顺利完成信息化管理建设,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础上加入信息化管理元素,保证保密工作效益。上述保密人才为开发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辅助条件,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优势让高校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保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上述科研人才、专家学者等优势人才通过利用各项资源开发出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系统,为高校保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专业构建为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需要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数学专业等作为支撑体系,由上述专业知识作为体系构建基本内容,提升保密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这些专业学科在社会范围内很难集中在一起,而高校却为其集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高校的教学体系包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这些专业涉及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计算机专业、物联网专业、通信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高校各个专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间形成良好的融合,在保密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时可以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益,为信息化管理创造条件。除此之外,高校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可以将各个专业先进的科研技术结合,有效降低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过程中的失误,大大提升体系的构建效益。这些专业经验也正是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的优势。

(三)平台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机会

平台发展主要是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知识或科研体系构建的结构平台。当前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作科技研究,或与国内外领先专业领域进行科技交流,这些科研知识或科研技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提升了高校的科技水平。在上述知识平台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构建自身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愈发得心应手。上述平台中的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科研知识、科研设备等资源对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平台资源将保密工作与信息化管理协调一致,从根本上实现两者的互利互惠,达到双赢。平台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为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会。

三、高校保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信息化保密制度

在高校保密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保密人员要从制度着手,依照信息时展状况,制定对应保密体制。

1.建立保密组织结构制度

高校要依照自身状况,合理设置保密组织结构,由保密委员会人员对各级保密工作制度进行订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保密体制;高校要选取固定保密工作人员,在组织结构制度上形成专业保密网络体系,在体系内部形成定向组织网络制度。上述制度建立后要确保保密人员签署保密责任书,对保密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完善制度系统,保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建立健全的保密法规

高校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保密法律法规及高校保密工作规定形成良好的保密工作规章制度,要依照保密工作内涵对工作范围内的各项制度进行明确,形成完善的管理条例;要对保密工作中的各个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在保密资料保管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建立与高校发展相符合的体系制度,形成特色保密体系。

(二)构建信息化保密系统

1.构建保密知识考试系统

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构建的过程中要首先对教职工、科研人员等人员进行保密知识考试,由保密知识考试结果选取专业的合格的保密人员,实施保密监控,提升保密工作效果。传统保密知识考试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纸质试卷对人员进行考试,考试方式较为单一,考试内容涉及面较为狭窄,保密工作教育和考试效果并不理想。在信息化保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发新型的保密知识考试体系和教育体系,在原有知识考试系统基础上增加信息化途径,改善考试质量。上述信息化保密考试系统构建时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提升人员对保密工作的兴趣,在信息化环境氛围下,提升人员保密意识;可以在纸质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考试,由专业人员对真实情景下的保密工作进行判断、分析,提升信息化保密考试的应用效果,增强考试的实用性。高校要不断开发新型、优质的考试类型,提升考试体系的个性化和适用性。

2.构建人员、设备管理系统

人员、设备管理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先明确人员、设备范围,保证保密管理系统能够包括全部人员和设备。传统人员、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纸质类文档进行记录,通过纸质表格完成人员及设备的控制,对各项保密信息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操作效益低下,非常容易出现误记、漏记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保密工作效果。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通过新型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或移动存储器等作为媒介,对各项信息进行处理,提升了信息的保密效益。在上述体系中高校信息化软件系统可以对保密信息实时处理,计算效果得到本质性改善,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完全符合高校信息时展需求。在人员、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开发软硬件资源,对保密知识、保密技术进行应用,提升保密系统设计效益。高校要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实施全方位控制,对设备的审批、修护、报废等操作进行全面管理,将管理操作落实到设备的各个时期,防止泄密。

3.构建保密内容定密系统

定密系统是高校保密工作落实的关键,可以明显提升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效益。在信息化定密系统确立的过程中,高校要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础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各项保密信息进行采集,要保证保密信息与高校保密内容一致,从而提升定密工作的准确性。信息采集完成后,高校要建立数据库,依照当前保密工作中的密级的指南细则和条款,将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中。保密人员要对上述数据库进行指令控制,通过建立密级初始意见及准则,由处理器和运算器完成对数据库信息的处理和定级,对保密信息的密级进行明确。保密内容定密系统的构建对提升保密工作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密级内容下,保密工作可以无须进行复杂的咨询及调查,只依照密级状况及环境状况就可直接开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保密内容定密系统的构建还提高了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从密级重点着手,解决保密中的关键问题,脱密期控制效益大大改善。

(三)细化信息化保密技术

作为保密工作体系的基础,保密技术直接影响着保密信息的保密质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安全系数。高校保密工作内容非常复杂,系统涉及范围较广,单纯进行常规保密技术处理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时代需求。因此,在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丰富信息化保密技术,将各项技术交叉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保密控制效益。高校要引入先进保密设备,及时更新保密手段,保证信息化保密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高校需要建立自身信息安全监督体系,通过网络内容安全监督及秘钥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加密处理,防止外部入侵导致的保密信息泄露状况。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与其他保密工作机构形成良好联系,不断更新保密设施,提升系统安全性。

(四)细化信息化保密检查

在实施信息化保密检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利用,要加强信息化监督。高校可以在保密机要部门设置自动监督控制系统,通过联网监督,实现各项保密设备或资料的保密检查。信息化保密检查的过程中要保证保密检查的严、细、全,从重点着手,逐渐拓展,提升检查的质量,要从保密工作制度内容出发,对保密系统结构和保密技术进行分析,对上述内容安全系数进行明确。高校要在重点流程设置,完善保密检查设施,设置保密载体对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处理,从根本上落实各项保密工作。一旦发现保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保密人员要及时实施相应措施,对设备、技术或系统进行改善。

四、总结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脚步的加快,如何借鉴和吸取有益的先进经验,正确制定和运用专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极需探索的问题。政府应转变观念,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和引领、协调、推进服务的职能,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有效监督,以发挥行业协会服务、协调和自律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脚步的加快,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经济安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已被纳人国家经济工作日程。如何借鉴、吸取有益的先进经验,正确制定和运用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学术界、企业界、管理者再三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探讨应对方略上,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是被经常提及的建议。

一、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必要选择

(一)尽快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紧迫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步人了成熟阶段。针对国内的知识产权大战初见端倪。专利保护、收取知识产权许可费成为跨国公司角逐我国市场的新型武器。6C向我国DCD企业收缴专利使用费等,跨国公司强强联手正在阻止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的步伐。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人(主要是跨国公司),利用其知识产权领域的比较优势,将知识产权作为垄断市场的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并按着自己的利益要求规划利益格局。由此不难看出,为强化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之间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某些领域和项目上开展合作,建立知识产权联盟,优势互补,联手出手,已经从竞争走向联合。

(二)提高知识产权行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1.产业的技术系统整合与管理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而知识产权战略又是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生命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的技术整合与管理是我国产业走向现代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吴仪副总理在“全国重点行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应对工作、切实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内容,是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推进内外贸统一协调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指导产业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合理利用世贸组织各项规则,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国际竞争力。

2.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是产业和企业后续发展的基础。根据WTO规则,职能转变下的中国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否则,将被疑为干预竞争、影响市场。而行业协会则能弥补其不足,连接企业,打造产业的航空母舰平台,并在产业领域维护其最大的利益。行业协会不仅在我国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职能已经由传统的国内市场延伸到国际市场,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尤其在反倾销、反知识产权滥用的案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共赢的选择。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集合体,在这一集合体中需要有规范参与创新的多主体行为。在我国,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是指通过代表知识产权的集体组织对知识产权的经营、保护等行为。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组织是由知识产权人依法组成的机构。在经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早已存在,在各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通过知识产权行业管理组织行使权利最多的是著作权中的音乐作品著作权协会。

(三)强化知识产权行业管理职能的可行性

1.已有基础。回顾我国行业协会短暂的发展历史,它的建立、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的。20世纪08年代,国家提出了“按行业组织、按行业管理、按行业规划”的原则,开始组建行业协会。09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而后,行业协会普遍发展起来。一些行业协会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成绩大大提高。诸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温州打火机协会等。他们在参与国际竞争、维护行业利益方面的集群优势已有显现。

2.现代公共管理的趋势。社会自治组织的勃兴是现代公共管理变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是联系经济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重要的纽带。行业协会、商会在参与案件调查、预警机制建设、措施效果跟踪调研、与国外行业组织磋商对话、为企业反倾销申诉和应诉提供法律咨询和培训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是社会自治组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保护的综合管理,不仅能提高知识产权开发的适用性,而且还能合理协调各种具体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扩大、维护市场占有率,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效益,降低知识产权的运用成本。

二、路径选择:知识产权管理中的行业协会转型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从国外知识产权联盟征收专利使用费中看出,我国的经济职能部门在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方面的工作缺陷。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不仅仅针对一个企业,而是这一国家的某一产业,甚至是一国的经济。所以,面对国外对华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政府和企业应加强联手,积极应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经济安全和企业经济安全。具体措施:彻底割断行业主管部门与各级行业协会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行业协会的准人规则;政府应加强指导协调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建设网状的行业协会体系;固化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渠道,二者应密切配合,充分维护国家、行业、企业的利益。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行业公共事务开始由行业组织进行管理;相反,政府从该领域渐渐退出,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一行业协会一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人世贸组织后,行业协会需要与政府密切合作,尤其是在我们遭遇反倾销、知识产权壁垒、知识产权滥用案件时,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协助更为重要(二)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服务、协调和自律的职能

行业协会作为利益群体和自律组织,本身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先天不足,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里成长和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建设。必须学习WTO的规则,学会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本行业利益,尤其在反倾销、反知识产权滥用的案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行业协会在国内、国际上统一行动,“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我国现在不仅是国际知识产权诉讼的“重灭区”,在国际贸易中还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人的权利滥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主动研究行业知识产权情况,探索维护行业利益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本国行业的利益最大化。

1.知识产权的行业管理战略化。将知识产权作为行业竞争力源泉放到行业协会管理知识产权战略中,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企业的收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用全球化战略的思维去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

2.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若行业协会缺乏代表性,就不能作为国内产业的代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将妨碍在出口国产业遭受进口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行业协会作为利害关系方的积极应诉。

3.积极探索维护行业利益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行业协会应积极主动地研究行业的非关税壁垒尤其是知识产权壁垒,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探索维护行业利益的新法和新途径,在更大范围内保护行业的利益。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的监测,尤其是对行业的重点产品以及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市场变化的监测、整理和分析,及时预警信息,实现行业保护工作的前置化,有效保护行业和企业的安全。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制度。

(三)履行加入WTO承诺,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有效监督

行业协会由于自身的缺陷,在维护行业利益的同时,容易逐渐演变成为垄断的滋生地,市场的分割者。为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我们必须对行业组织进行合理的外部约束;而且,根据WTO法律框架下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条第3(a)款之规定,我国还应保证行业协会采取的措施,诸如产品定价、质量监督、标准制定等不违反我国的义务和承诺。

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行业协会面临许多问题,最核心的是法律政策环境问题和相应的管理体制问题。建议制定相关法律,一方面鼓励行业协会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并收取必要的费用;另一方面要适当限制行业协会开展变相的营利性活动,维护其社会公信度,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管理者”。此外,要鼓励地方多搞一些创新,出台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努力营造一个允许企业自由结社的法律政策环境,推动和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