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三峡工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三峡工程论文

第1篇

三峡工程监理工作及监理管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一期工程阶段,主要是酝酿筹备,初步建立监理组织体系,初步展开监理工作;第二阶段是1998年以后,主要是完善监理组织体系,全面开展监理工作,并向规范化发展。1999年5月,三峡工程首次聘请了外国监理公司,监造三峡水轮发电机组。2000年8月,成立了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聘请了奥地利的罗伯特等中外专家担任专业质量总监。2001年1月,成立了安全总监办公室,聘请了日本前田株式会社的广岛、田濑等专家担任安全总监。

在三峡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期间,监理单位主要有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10家。

在三峡工程第二阶段建设期间,主要监理单位有12家。与以往不同的是,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业主聘请外国公司监造。5家外国公司参加竞标,最后由法国技术监督局与法国电力公司组成的联合体——EDF/BV中标。

三峡监理工作制度分为业主和监理单位两个层次。中国三峡总公司于1994年11月编制并《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原则规定了三峡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措施等。进场各监理单位依据业主统一管理办法的原则以及本单位制定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开展工作。

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统一组织和指导各监理单位工作。三峡工程监理单位按工程项目或工程部位分别设置。监理单位均与业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监理组织机构由建安工程监理和永久工程设备监造两个部分组成。根据工程建设发展需要,三峡工程还按专业聘请了质量总监和安全总监。

2三峡工程监理管理机制

业主的监理管理部门制定了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以总体协调三峡工程各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的选择与委托。三峡一期工程监理单位选择与委托的主要方式是邀请招标,通过竞争择优选择并委托。三峡二期工程监理单位的选择与委托方式主要是议标。

监理委托合同的签订。监理单位的委托必须签订监理委托合同书。合同书按《三峡工程建设监理委托合同书编制样本》(试行)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写。

监理委托合同的履行。业主依据监理委托合同对监理单位履行合同的行为给予检查和监督。

三峡工程实行分项目管理。监理单位一方面要接受各相应项目部对监理工作具体的检查监督,另一方面还要接受业主工程建设部工程信息部的检查与指导。

业主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及金属结构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既是对工程总体质量监督的专门机构,又是业主开展监理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业主单位各项目部通过工程建设部的每月监理工作例会了解三峡工程监理工作开展情况。工程建设部通过例会协调解决监理单位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并在合同范围内,根据工程的最新进展和出现的新情况对监理提出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三峡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和管理,业主在工程建设部下设了质量总监办公室、安全总监办公室,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水工、机电、焊接和安全专家担任总监。业主每周一召开专业质量总监、项目总监联席会议和安全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3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

为进一步完善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确保三峡工程的一流质量,2000年8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按专业设立了三峡工程质量总监,成立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

3.1三峡工程专业质量总监的职责

质量总监不替代监理工程师的职能,监理工程师仍按合同授予的职责开展工作。专业质量总监的主要职责为:

1)按专业行使对三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高层次、有权威性的监督。

2)研究和发现三峡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及时提出警示和建议。

3)为实现三峡工程的一流质量,对工程质量控制、施工技术与工艺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已经出现的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提出纠正和处理措施。

5)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隐患和违反质量技术要求的行为提出意见,行使质量一票否决权,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对质量监理的决策权。

6)在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为保证工程最终质量,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7)根据需要对总公司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3.2三峡工程专业质量总监的聘任和工作方式

专业质量总监由中、外专家和有关部门高素质技术人员担任。所聘专家应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品德素质,经严格遴选确定。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同时段聘请不同的专业质量总监,实行动态管理。

专业质量总监主要在施工现场独立进行质量监督,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项目部的配合,对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或下达指令,一般不直接对施工承包商下达指令。

专业质量总监在质量总监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3.3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职责

三峡工程质量总监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部,受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工程建设部的双重领导,负责组织和管理专业质量总监的工作,向总监提供必要的设计和其它技术文件。

质量总监办公室除行使专业质量总监的职责外,还承担以下职责:

1)参与对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规程、要求进行检查和指导。

2)掌握三峡工程质量状况,对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状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汇总和编写向上级有关部门的质量汇报材料和有关文件。

3)参与对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和评定,审大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案。

4)协助和配合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行使对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负责与质量检查专家组及其工作组的日常联系。

5)监督工程建设部各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情况。

4安全总监办公室

为加强三峡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力争安全生产零事故,2001年1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了安全总监办公室。安全总监办公室设在工程建设部,受三峡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工程建设部的双重领导。安全总监办公室除配备安全专职工作人员外,增加土建、施工设备专业工作人员各一名,并聘请数名专家担任安全总监。

4.1三峡工程安全总监的职责

安全总监不替代监理工程师的职能。安全总监的主要职责为:

1)对三峡工程施工安全进行有权威性的监督。

2)研究和发现三峡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提出警示和建议。

3)对三峡工程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规程、规范,安全生产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规程的作业提出意见,由现场监理工程师行使职权,监督整改。

5)根据需要,对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4.2三峡工程安全总监的聘任和工作方式

聘请在水电施工中有丰富经验的中、外专家和安全管理人员担任安全总监。所聘专家应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同时段聘请不同的专业安全总监,实行动态管理。

安全总监主要在施工现场独立进行安全监督,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项目部的配合,对监理工程师提出建议或下达指令,一般不直接对施工承包商下达指令。

安全总监在安全总监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

4.3三峡工程安全总监办公室职责

1)参与选聘安全总监和负责管理安全总监的日常工作。

2)安全总监办公室是安全总监的窗口,安全总监的意见、指令由办公室传达和贯彻。

3)参与对三峡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安全保证体系、安全规程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4)掌握三峡工程安全状况,对三峡工程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状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

5)参与对安全事故的调查和评定。

6)监督项目部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监理单位及承担的监理(监造)工程项目

1、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理工程项目有右岸一期工程、二期围堰等项目,1993年5月进场。

2、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永久船闸一期开挖等项目,1993年12月进场。

3、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临时船闸及升船机工程,1993年12月进场。

4、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1993年12月进场。

5、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西陵长江大桥、覃家沱大桥等项目,1993年12月进场。

6、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左岸厂房1至6号机组段一期开挖、第13至第16小区房建等项目,1994年1月进场。

7、中国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场内交通、房建、三通及场平工程,1994年1月进场。

8、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监理工程项目为施工供水供电等项目,1994年1月进场。

9、南京工苑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右岸东岳庙办公生活小区建设项目,1993年8月进场。

10、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建设者之家工程,1995年12月进场。

三峡工程第二阶段监理单位及承担的监理(监造)工程项目

1、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理工程项目有泄洪坝段及左岸11号?14号机组厂房坝段、右岸茅坪溪防护土石坝一期、金结及机电监造、塔带机监理等项目。

2、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左非12号?左岸10号机组厂房坝段及左岸电站厂房,金结及机电监造项目。

3、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永久船闸二期工程、金结及机电监造、98.7米拌和系统设备监理及运行监理等项目。

4、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为升船机工程、上游引航道工程。

5、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项目有茅坪溪防护土石坝一期沥青混凝土心墙及二期工程、右岸地下电站进水口洞挖及混凝土预建工程等项目,1997年8月进场。

6、中国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监理工程项目为下岸溪人工砂石系统开采等项目。

7、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监理工程项目为左岸14台水轮机埋件监造。

8、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监理工程项目有门塔机、土石方机械监理等项目,1998年11月进场。

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监理工程项目有缆机、门机监理等项目,1998年11月进场。

10、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监理工程项目为启闭机监造项目,2000年4月进场。

第2篇

经过几十年长期反复的研究论证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特别是这次两年多的重新论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但是如果久拖不决会造成重大的失误

这次会议提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集中反映了长期研究论证的成果,论证范围和深度,对照国内外的大型工程,可以认为已经达到或超过“可行性论证”阶段的要求。我同意这个报告的论点、结论和建议。补充两点理由:

1.三峡水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自然资源,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在我国资源贫乏(人均资源),特别是能源,水源不足的情况下,长期不开发利用将是巨大的浪费。

通过论证明确了开发的各种条件,利害得失和开发时机,证明使巨大的自然资源成为真正财富是完全现实可行的。如果我们失去有利的建设时机,久拖不决,使这一巨大资源终于报废,我们是无法向后代交代的。

2.论证满足了要从三个层次说明三峡工程的作用和地位的要求,即从三峡工程本身,长江流域规划,全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来论证。

对三峡工程本身这个层次,绝大多数的同志认为是可行的,主要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次要问题虽然未全部具体解决,但都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作了必要的估计。第二个层次,通过长江流域规划,对水灾防治、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都作了研究和安排,提出了江河整治和水资源开发的总体部署方案,明确了三峡工程在流域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也是基本正确的。第三个层次,是三峡工程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峡工程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与能源、交通建设密切联系,电力系统专家组和航运专家组作了大量工作,得出了必要结论。电力系统专家组从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发展出发,研究了全国一次能源、电力需求、水火核电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作了各种方案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明确的结论,明确说明了三峡工程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兴建的迫切性。航运专题论证也是从全局出发的,研究了近期和远景的需要,对于各种问题作了充分论证,提出了明确的结论。有的同志提出,三峡工程论证只是就三峡论三峡,没有放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进行论证,我认为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一项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做到现在的深度是完全可以说明问题的。至于调整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布局和结构,应是国务院的任务,应由更高的层次去研究。

建议对“长办”所提“可行性报告”,根据这次会议所提意见,进行必要补充修改后,尽快上报中央,供中央决策,争取三峡工程尽快兴建。

二、对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和防洪标准问题简单说明一点情况和看法

1.关于荆江河段再遭遇1870年洪水,荆江大堤是否会溃决的问题。

1986年春我看见陆钦侃委员的文章中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群言”杂志上看到类似意见。重新论证之初,大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论证工作纲要中专门列了研究课题。经“长办”的努力和专家组的研究,最后由“长办”提出了一个“荆江地区遭遇1870年洪水南岸和北岸溃决可能性及灾害分析”的专题报告。这个报告是经过专家组的现场查勘,“长办”具体调查研究和分析计算,并经专家组的讨论之后提出的。这个报告已分送给有关同志。其论点主要是考虑到1870年洪水的特点,荆江河段行洪条件和变化形势,并调查分析了堤防溃口的实际事例和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荆江河段再遭遇1870年洪水,南岸首先漫溃的可能性极大,由于1870年洪水涨势过猛(一天之内从7万多米3/秒涨到10万米3/秒以上)。南溃后由于种种行洪障碍,分流不畅,江水位仍有迅猛上涨的可能,因此荆江大堤的溃决仍然是可能的。堤防溃决,在洪水位超过堤顶漫溢是不可避免的,洪水位低于堤顶时是否溃决,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只能分析其可能性。对这种问题,应当充分考虑从事防汛工作几十年,始终在第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意见,对此长办和有关地方水利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和访问,认真对待他们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总之,我认为专题论证报告中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2.关于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问题

一项工程的防洪作用是一个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洪水情况不同,作用也不同。长办和防洪工作组对此都作了各种情况的分析。不同典型年差别很大。这说明要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不能单靠三峡工程,必须有其他工程设施的配合,才能较好的解决。但每一项工程措施的作用有大有小,有的能起关键作用。有的只能起辅助作用,差别很大。三峡工程最主要的作用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上游洪水正是对荆江河段,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最严重的威胁,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可以大大提高江汉平原安全性,大量减少洪水泥沙进入洞庭湖区,延长洞庭湖的寿命,减少长江干流洪水的负担,为洞庭湖接纳四水洪水创造有利条件。这一点十分重要,是其他工程所不可代替的,不可一般而论。至于其他类型的洪水,三峡工程主要起辅助作用,即对水库下游洪水进行补偿调节,无论1931年、1935或1954年型水都可以减少淹没耕地300余万亩,大量减少分蓄洪区的损失。这也是其他工程所不能起的作用,应当充分估计它的效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大,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洪水过宜昌后总需要找个分蓄洪水的场所,古代是云梦泽,近代是洞庭湖,洞庭湖淤积的速度很快,洞庭湖淤废,或调蓄能力大大下降后,总要找个新的蓄纳场所,如果没有这个场所,长江中游的洪水是没有出路的,湘、鄂两省的洪水灾害将比现在严重得多。比较现实合理的新的洪水蓄纳场所只有三峡工程。从这一点考虑,三峡工程对长江防洪的总体布局和远景发展的需要,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关于防洪标准问题。

这个问题一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经济条件两方面综合考虑。但是由于防洪经济分析十分复杂难于确切表述,因此除了一般的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外,不得不参考国内外的实际经验。

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对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防洪专题论证报告中提出:“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不低于百年一遇,发生类似1870年的历史特大洪水时,配合分洪措施,要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防止南北两岸堤漫溃,发生毁灭性灾害”。这个提法是明确的,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也是按此考虑的。荆江河段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看来没有不同意见,问题是1870年洪水要不要考虑?我认为:

(1)考虑对付1870年洪水的对策,不等于防洪标准,因为那时分蓄洪区还要利用,还有一定的洪灾损失,但可以做到防止洪水失控,避免堤防意外溃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毁灭性灾害,这是完全必要的。

(2)1870年洪水是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的特大洪水,在现有防洪设施条件下,荆江河段洪水失控,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考虑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世界各国都在防洪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特大洪水,有的作为防洪标准,有的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考虑对付这种特大洪水,还要看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和合理条件,如果没有条件解决,自然灾害只能事到临头,尽人事而听天命,如果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又可以办到,不考虑加以解决将来对人民更是无法交代的。三峡工程结合发电,航运的巨大效益修建起来,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必付出特殊的代价,因此对1870年型洪水加以必要的安排,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是完全合理可行的。

有人说,既然荆江河段要考虑1870年洪水,上游四川省的防洪,为什么不考虑1870年洪水?四川洪水有它的特殊性,受灾地区分散,河道洪水涨幅大,涨落快,不少地区涨水时临时逃避洪水比较容易,在将来干支流兴建水库后,部分河段是有可能加以解决的;有些沿河城市按1870年洪水设防几乎没有可能,但采取非工程措施,尽量减少洪水灾害还是可能的。因此,对于上游四川省的防洪标准只能因地制宜,不能笼统地说需要考虑或不需要考虑。

第3篇

关键词:仿真模拟岩体力学混凝土耐久性高掺粉煤灰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是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联合资助和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所谓“应用基础”实际是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经过5年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已于1999年6月在三峡坝区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此项研究涉及三峡工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侧重于从应用基础理论上解决工程疑点和难点,在研究中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所获成果,对三峡工程有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的需要在工程进展中加以验证。从专家意见中反映出,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一些技术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上去。现将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按以下五个课题予以介绍:

1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三峡枢纽上游年输沙量大,枢纽建成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坝下游河道则发生冲涮,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影响水库寿命和枢纽效益的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内容。

1.1几个泥沙基础问题

主要有:淤积物的密实度及干容重变化研究;泥沙起动规律研究;推移质运动特性和输沙率研究;底层泥沙交换、状态概率及推悬比研究;水流挟沙力研究。

1.2坝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河道演变

内容有: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电站引水防沙措施研究;河道床面粗化研究;河道床面形态和阻力;坝下游河道演变及河型转化。

1.3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技术研究

进行了模型沙特性研究;实体模型变率研究;实体模型图像分析系统;长系列试验方法比较;数学模型试验中a系数研究;回流区泥沙淤积计算。

关于泥沙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水库淤积物密实过程、泥沙起动规律、冲积河道阻力和床面粗化、推移质运动特性、底层泥沙交换和水流挟沙力等问题上都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电站的引水防沙方案已为设计部门所采用。对于实体模型中的模型沙特性研究、模型变率的影响、长系列试验方法以及数学模型中不平衡输沙恢复饱和系数,回流区泥沙淤积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澄清三峡工程泥沙科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认识,本课题中建立的实体模型图象分析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量测大面积水域的流场,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新技术。

2通航建筑物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课题对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船闸水力学、船舶运行仿真模型和船舶技术应用中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2.1枢纽泄洪对坝区通航条件的影响

从枢纽泄洪对上下游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电站调峰非恒定流对通航条件的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航行判据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船闸与电站的运行方式,可以达到坝区通航条件的要求。

2.2船闸输水系统和闸阀门水力学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1)输水系统水力学: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采用了4区段8支管,顶支孔出水,盖板消能的动力平衡系统,它可使水流均匀分布于整个闸室平面,从而可减少闸室输水所导致的非恒定流水面波动和局部水流紊动。通过试验及计算分析得出,支孔形状、廊道雷诺数、廊道阻力、支孔高宽比、支孔总面积与廊道面积比等,是影响出流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船闸阀门水动力学特性。

(3)阀门空化特性及控制空化措施。

(4)阀门流激振动特性及减振措施。

(5)船闸人字闸门运行动水阻力。

(6)船闸水工模型试验缩尺效应。

2.3船闸运行过程仿真模拟试验

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对船闸输水及船舶过闸过程进行模拟,其优点是经济、快速、宜于长期保留,预演过程整体性强。主要模拟过程有:船闸输水过程仿真、航行条件的快时模拟、船舶航行条件实时模拟器的研究、船闸运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超高水头大流量的阀门水力学、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和船舶试验技术研究等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非恒定流减压模型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的研制、阀门段廊道流态特征和急变分离流机理、门楣通气减少空蚀的综合措施、分散输水系统中出水支孔流量分配规律、泄洪产生引航道往复流的机理、小尺度船模的相似性等研究成果都已应用于三峡工程设计,并据此修改了《船闸设计规范》中的输水系统部分条文,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3三峡船闸高边坡若干基础理论研究

此轮高边坡研究基本上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三峡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内容侧重于工程岩体力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由于研究工作与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平行进行,因此研究成果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于指导反馈设计和施工以外,大部分成果对我国高边坡工程,特别是卸荷高边坡工程,可为设计提供理论武器和较先进的分析手段。

3.1关于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

三峡坝区的闪云斜长花岗岩属性良质优的岩体。由于建闸开挖体坡高(170m)、体长(1610m)、堑深(67m);由于山体下部诱发的地应力释放;由于风化和岩体结构面的发育发展;导致岩体宏观力学性质与按常规试验获得的力学数值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开挖后会有性质弱化的趋势。

通过研究,在试验与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宏观力学参数模拟理论,提供能较真实反映现场岩体性质的参数值。如岩体的变形模量,微新岩体可取为20~30GPa。研究表明,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卸围压可导致岩石的开裂。开挖后的高边坡,岩体同时存在加载和卸荷,卸荷效应会引起岩性区域的重新划分,从坡表至深层出现程度不同地岩体变形、松动和开裂。研究认为区内花岗岩体存在着卸荷流变效应,此种流变可通过正、反分析予以界定。

3.2高边坡岩体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岩体破坏机理研究分析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高边坡的稳定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反映变形规律和变形量。

分析使用的方法不同于过去较明显的是,在计算模型中较多地运用了脆性理论。如有的引进、开发、应用“断裂损伤介质分析系统”,对高边坡进行了断裂损伤弹塑性与流变分析;有的针对三峡船闸高边坡建立了脆弹粘性理论分析的计算模型;亦有数家单位采用其它方法试图解释三峡船闸高边坡卸荷岩体的变形和非连续性问题,如离散元法(DEM)、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数值流形方法及卸荷非线性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在三峡船闸高边坡不同断面的特征点上,在垂直于船闸轴线方向上,最大水平位移大都不超过50mm。清华大学用断裂损伤流变模型计算的位移量在坡顶最大,为100~300mm,其它部位为50mm左右。给出的流变量,即开挖结束后继续随时间发展的位移量为5mm,收敛期为一年。

此外,有的运用潘家挣塑性力学的上下限理论,用组合塌滑体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给出高边坡整体稳定问题中沿最大可能滑动面滑动的边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大于5。

完成的其它成果有:对渗流水荷载、爆破动力荷载的分析研究;用锚固模型的流变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锚固机理等。

4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研究

本课题结合三峡工程的需要,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中心,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成份,配置出高性能混凝土、抗冲耐磨混凝土、微膨胀水泥和灌浆改性超细水泥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中改性超细水泥灌浆已在三峡工程中试用。研究成果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

4.1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机理

本课题侧重研究混凝土自身因素对耐久性的影响。对混凝土原材料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不利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性能来达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大坝混凝土的耐久性。

(1)对大坝混凝土所用水泥及粉煤灰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三峡大坝所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分析,均符合国家规定指标。中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0.55%(熟料小于0.5%),低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1.0%的指标。对粉煤灰品质、水化速度和贫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粉煤灰在拌制混凝土时有三种效应并产生三种势能:形态效应产生减水势能;火山灰活性效应,使粉煤灰具有受激活反应的势能;微集料效应造成致密势能。粉煤灰的水化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且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混凝土在20C下,粉煤灰在3~4年中仍在水化,只是水化速率缓慢,因而强度也是在缓慢增加。

(2)三峡大坝混凝土必须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在确定高掺一级粉煤灰的前提下,必须选用与粉煤灰相适应的高效减水剂至关重要,两者配合应用,在降低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方面,能产生叠加效应。能使总减水率达到20%~30%。掺入引气剂后能使混凝土抗冻性能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混凝土韧性和抗折强度。

(3)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试验得出:①水胶比对孔隙率和孔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水胶比大,孔隙率就高,大于100nm的孔增加;②每m3混凝土用水量降至100kg以下,总孔隙率大大降低;③掺入30%、50%、70%的一级粉煤灰,浆体总孔隙率随掺量增加而增加,但孔径大于100nm的有害孔仍较少,小于20nm的无害孔增加。

水泥浆体于集料界面存在富水层,较多的SO3溶解于此,造成人Aft富集和Ca(OH)2晶体的择优取向生长,构成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当水胶比降低,对界面结构有所改善;掺加20%或者40%粉煤灰及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后,改善了界面结构,但粉煤灰应低于50%。

4.2微膨胀型中热和低热水泥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已研制出微膨胀型中热及低热水泥;第二,对两种膨胀源氧化镁及钙钒石的膨胀机理,微膨胀中热和低热水泥的膨胀机理有了了解。

4.3高掺粉煤灰大坝混凝土

由于优质粉煤灰的大量掺入,其需水量比为90%左右,加之高效减水剂联合使用,产生叠加效应,使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20%~30%,由于用水量降低加上高掺粉煤灰,就使得水泥用量可以大大降低,得到质量较好的混凝土。

4.4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三峡工程特种混凝土原设计是采用C40抗冲磨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曾用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特殊部位。本课题研究出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它的特点是限制水泥浆体积在混凝土中的总含量,掺入高活性掺合料-硅粉和优质粉煤灰取代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减水剂及膨胀剂,使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至330kg,掺合料的总重量达37%。用铁矿石粗骨料制备的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89.6MPa,抗冲磨失重率又比C60低40%,抗冲击韧性提高1.8倍,但单价较C60高。

研究表明抗冲磨混凝土的改性机理是由于大量极细的活性掺合料水化后生成得C-S-H凝胶改善了集料与

水泥胶体的界面结构,使总孔隙率减少25%,有害孔减少,使混凝土密实性大大提高。

4.5大坝基础处理水泥灌浆材料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三峡大坝防渗帐幕设计标准要求ω≤0.01L/(min·m·m),在细微裂隙发育的大坝基岩,用普通水泥灌浆无法灌入的地段。采用超细磨水泥灌浆能达到设计要求且不污染环境。

1)超细磨水泥主要性能如下:

①细度D95≤16μm,平均中值粒径小于4μm。

②浆材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当W/C=1.0时,析水率小于5%。

③强度:3d为52.5MPa,28d为72.5MPa。

④膨胀率:3d不小于0.15%,28d不大于0.60%。

(2)X光衍射分析现场灌浆情况,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水泥熟料已水化成C-S-H凝胶、Ca(OH)2和钙矾石

(Aft),仅有少数石英(SiO2)及碳化的CaCO3,所以水泥结石强度高,无体积收缩。

5三峡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

本课题分五个专题: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安全监测高

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测系统,混凝土坝施工期仿真计算与温控反馈设计,开放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等。

5.1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研究

三峡工程包括永久船闸、升船机、左岸大坝及厂房、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

物的监测系统,另外还有专项监测、地质环境及其他监测,其中仅永久性测点就有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监测系统。为此,对总体结构、监测仪器布置和变形监测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优化研究。

(1)总体结构优化针对三峡工程大坝特点及安全分析、评价和监控的要求,对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依据信息可靠、有序采集、保存、查询、调用等原则,应用优化理论,将原设计大坝三级监控(建筑物、分区和工程监测中心)改为二级监控(建筑物,监测中心),从而减少了结构层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节约了费用。

(2)监测仪器布置优化结合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依据少而精等原则,对监测仪器的布置进行优化研究。经优化后,变形和渗流监测仪器、设备数量减少约1/2,应力应变监测减少约2/3,水力学和动力监测减少约1/2,监测费用减少1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3)变形监测网络化对变形控制网和倒垂等进行优化研究,突破常用的模拟法,提出用解析法的优化方

案,构成目标函数。以精确、可靠、灵敏度和费用等作为约束条件,形成一个二次规划模型,并以此编制变形监测网自动化分析软件。应用这一个优化软件,对升船机及临时船闸高边坡水平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5.2安全监测信息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

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分析,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作出综合分析、安全评价和监控。为此,针对三峡主要水工建筑物在施工期、蓄水期和运行期的不同特点,吸收国内外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信息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三大类:

(1)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及其相结合、突变理论、多级灰关联分析、可靠度理论等方法和理论,依据实测资料对大坝的实测性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应用可靠度理论方法,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坝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

(2)结合已建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典型坝段(泄洪2号坝段等),建立了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时空分布的确定性模型及反分析模型,多测点监控模型因子集分析模型,另外还提出用数学滤波法分离时效分量,采用回归与时序模型,用瑞利分布研究监控模型中环境量对效应量的滞后效应等。

(3)拟定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用结构分析法和数学监控模型拟定监控指标。

5.3安全监测高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控系统

鉴于三峡工程的特殊要求,决不允许中断监测和采集数据,这就要求安全监测系统能精确、稳定、可靠、长期而又实时地采集数据。为此,在吸收目前国内外传感器(主要是变形、裂缝等)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研制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设备,对稳定性检查,对监测系统的构成和选型提出优化方案等。

5.4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

混凝土高坝,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施工和自然条件复杂,使设计与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别。为此,开展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的研究,对优化设计和施工,提高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此进行下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①提出了一整套混凝土高坝的仿真计算新方法;②研究了通仓浇筑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常规柱状浇筑重力坝的差别;③编制了混凝土坝和基础温度场、渗流场和位移场反分析软件;④研制了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软件。⑤对三峡大坝进行系统仿真计算,提出了合理的温控措施。

5.5开发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系统设计原理及实施方法;②系统工具环境的设置;③系统应用软件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三峡工程,工程保险,风险管理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电工程,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风险因素多。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保险机制,使得工程项目在遭受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时,能够及时获得风险保障,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对三峡工程项目保险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有所借鉴。

一、 三峡工程保险情况概述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人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业主)。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实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中心,招标承包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机结合的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积极引入工程保险机制,对工程建设提供风险保障。

从1993年开始,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就与保险公司开展了合作。在1993-2003年间,三峡工程的保险情况如下:(1)1993年5月9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订水电站建筑、安装工程保险合同,第一份三峡工程保险合同正式诞生。(2)1997年12月,中国人保承保长江三峡二期工程中的泄洪大坝及相关工程,保险承保金额达40亿元。同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承保二期工程中的左岸厂房坝段和左岸电站厂房的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承保金额为30亿元。(3)2000年9月8日,中国人保作为首席承保人,与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共同为长江三峡至常州直流输变电龙泉、政平换流站工程的安装工程提供安装工程一切险保险4.6亿美元。(4)2001年2月22日,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3家保险公司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署保险金额达100亿元的三峡左岸电站设备安装工程保险及变压器、GIS运输保险保单,这是三峡工程建设期内最大的一份单项工程险保单。从2001年起,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对三峡建设者统一办理雇主责任保险,包括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正式职工、合同工和临时工。(5)2002年11月4日,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人保签订保额4.68亿元的合同,保险范围包括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和截流后即将修筑的三期混凝土围堰工程。(6)2002年12月29日风险管理,中国人保为首席承保人、太平洋财险公司和平安财险公司参与共保三峡右岸大坝和电站厂房土建工程保险,合同保险金额逾30亿元。 在赔款支付方面,从1993年到2002年7月底,建筑工程保险共获赔付 1830.6万元,平均赔付率(赔付金额/保费支出)为28.2%;施工设备保险赔付率(1995年至2001年累计)为33.4%;雇主责任保险赔付率(2001年度)为53.9%。其中永久船闸1995年开挖至今,保险公司已为因塌方、暴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赔付564.49万元,赔付率为40% 。由此可以看出,保险对三峡工程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三峡工程建设。

二、三峡工程保险模式的特点分析

从三峡工程的保险实践来看,形成了“业主集中投保、公开询价招标、多家公司共保、合理安排再保”的保险模式,有利于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为工程项目的保险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论文下载。限于资料,下面主要以2001年三峡左岸电站设备安装保险为例,对三峡工程保险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业主集中投保

在三峡左岸电站设备安装保险过程中,由于被保险的设备绝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其中14台进口机组分别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九个国家的十几个制造厂家,设备的制造、运输、安装和调试均应达到当今国际水平。同时,由于左岸电站设备安装任务和作业面相对集中,存在多家施工单位和多项设备的作业交叉、干扰频繁,最终需经系统联合调试,造成安装施工作业的层面和界面责任难以划分。采用分项保险则会导致不同项目的安装工程险赔付责任难以划分。在电站设备进行安装的同时,厂房及相邻坝段的土建施工也在进行,两者又存在相互影响。而且,对于同一设备,出险原因可能涉及到制造运输、安装等多个环节或多个险种的赔付责任,也存在交叉,因此,该项目采用不切标块,以开口大保单方式由业主统一投保左岸电站全部设备安装工程险和高压电器设备运输险。

(二)公开询价,进行保险招标

中国三峡总公司作为项目业主采取公开询价、专家评审、领导决标的方式进行投保,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首先,中国三峡总公司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三家保险公司总部发出了邀请报价通知书。在得到三家响应后,接着,邀请三家保险公司到三峡工地进行现场风险查勘并购买询价文件。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各保险公司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和澄清。各保险公司用20天时间作出建议书,中国三峡总公司再组织评标议标,最后以书面形式通知中标。

中国三峡总公司邀请国务院三峡办、长江水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国际达信保险顾问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总公司有关方面代表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小组,专家评审小组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定量打分、定型分析、记名投票,最后形成了专家组的推荐意见。总公司领导充分尊重专家评审组的意见,并将评审结果派人向中国保监会作了专题汇报,以利保监会帮助政策把关。最后决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共保,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首席承保人,三家共保比例是5:3:2,中国人保占50%,太平洋保险公司占30%,平安保险公司占20%。

(三)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

由于左岸电站设备安装和高压电器设备运输投保的金额大、风险因素高,国内一家保险公司难以承保。为了有效地转移和分散风险,又兼顾三峡工程已投保的左岸厂坝土建建筑工程险可能的交叉责任和三峡工程第三阶段工程投保项目以及左岸电站机组投产以后的财产险的竞争选择。因此,由国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三家保险公司以共保的方式承保。

共保方式确定首席承保人,各共保人与投保人联合签署一张保单,统一保险费率并以首席承保人建议书费率为准。明确首席承保人一家现场服务机构归口服务,出险后按共保比例赔偿。

(四)合理安排再保险

按照我国保监会在2001年的规定,保额的20%必须首先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办理法定再保险。接着,根据各家保险公司的各自资本金及准备金比例确定自留额。余下的保险金额需要在国际上进行再保险,以化解风险。为了进一步落实和降低国际分保的保险费率,由首席承保和三峡总公司共同选择首席国际再保险人,并由首席国际再保险人牵头组织其他国际分保公司,以层层分担和转移风险、落实责任,首席承保人和中国三峡总公司(含达信保险顾问公司)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向国际再保险市场推荐被保险项目。

三、启示

(一)有必要在工程建设中引入保险机制,并为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保险在三峡工程的应用说明了保险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工程项目可以获得保险人、再保险人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支出一定的费用风险管理,使工程项目在遭受所投保的风险损失时,能够及时获得风险保障,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建成。但是应当注意到的是,三峡工程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行了规范项目管理的工程,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机结合的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形成了明确的风险责任承担制,有利于保险活动的开展。因此,要推行工程保险制度,要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使项目的参与主体真正成为风险责任的承担者,为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

(二)对工程项目本身的保险实行以业主投保的投保方式。国际建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建筑业市场是以一个业主主导的市场,业主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要满足业主的需要,就要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因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陷入停顿,要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建成。在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属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无序,业主的行为不规范:压低承包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与承包商签订不平等的条约等现象较为严重,承包商为了节约开支,会尽量减少投保计划。另外,从世界工程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英国等发达工程保险市场,在投保方式上,逐渐由以往的以承包商投保为主向业主投保为主转变。因此,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本身的保险实行以业主投保的投保方式,可以避免漏保或重复保险;可以获得谈判的优势,不仅会减少保费,也能降低免赔额,有利于业主控制投资;业主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增加保险或续保,从而使工程建设获得较充分的保险保障;当发生索赔要求时,由业主一家与保险公司谈判,可以使索赔程序得以顺利进行,业主就能迅速获得由保险公司支付的索赔款项,及时地恢复施工。

(三)积极寻求专家、风险顾问和中介组织的支持。业主在进行保险安排时,可以组织专家、风险顾问或保险中介人来协助投保,为其选择合适的保险人和合理的保险方案服务。项目业主采取通过编制保险招标文件,组织保险招标,公开询价,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投保,可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组织有关方面代表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小组,采取定量打分、定型分析、记名投票,形成专家组的推荐意见,便于进行保险决策。在进行再保险安排时,也需要国内和国际的再保险人积极参与,以便在更广的范围内分散和转移工程风险。

(四)大型工程项目的保险需要共保、再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在大型工程项目的保险活动中,可以采取选择多家公司组成共保体来对工程项目进行承保,通过确定首席承保人,各共保人与投保人联合签署一张保单的方式进行论文下载。同时,在大型工程项目的承保中,保险公司要十分重视再保险的安排,以便降低承保风险。工程风险通过再保险、甚至不同层次的转再保险,可以将风险在更多的承担主体、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分散。因为对于工程保险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再保险主导了原保险。原保险人能否获得再保险人的支持以及再保险的安排,是原保险人签发保单的重要前提。有了再保险人的支持,可以扩大原保险人的承保能力,增强业务开拓能力;减少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降低原保险人的财务风险;增加被保险人的信任,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保险服务。在再保险的安排方面,有如下再保险方式可以进行选择:1.临时再保险和固定再保险 。在建设工程保险的再保险方式上,既可采用临时再保险,也可采用固定再保险。但由于建设工程的保险视工程项目的投资情况而定,在业务量上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工程保险的保险标的与保险金额的巨大风险管理,固定再保险无法容纳,常通过临时再保险予以分散风险。2.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 。再保险根据所转移保险责任的计算基础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前者以保险金额为基础来计算保险责任,包括两种形式:成数再保险和溢额再保险;后者以赔款为基础计算保险责任,包括两种形式:超赔再保险(分为险位超赔和事故超赔)、停止损失再保险。具体在建设工程保险的运用上,有如下选择:(1)由于建安工程保险常采用一切险的形式,成数再保险的方式是原保险人将某一业务的每一风险的保险金额,按约定的固定比例向再保险人进行再保,可以平均化再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较为再保险人接受。(2)溢额再保险为原保险人对于超过其自留额的风险,以自留额的一定倍数,由再保险人承担。该方式有利于原保险人,原保险人可籍自留额的设定来发挥核保功能,但保费的分配、赔款比例及分摊等方面手续繁杂、成本较高,但由于工程保险的再保险每笔再保险费均大,且笔数不多,故该方式的缺点不明显,常在再保险安排中采用。(3)超赔再保险分为险位超赔和事故超赔再保险,前者以一般损失情况为设计对象,后者以异常的大灾害为对象。对于工程保险来说,因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是其主要承保风险,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巨大,原保险人需要该种再保险的保护,然而,再保险人对此方式较排斥。(4)停止损失再保险较多地运用于损失频率高、损失幅度小的业务,如汽车险业务。对于工程保险业务而言,具有损失频率较低、损失金额大等特点,停止损失再保险在工程保险的再保险中较不适用。

(五)保险公司应当加强风险管理。保险招标的方式对投保人有利,保险公司会面临竞争压力,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风险,保险公司应重视风险管理。保险公司要在保前、保中和保后作好风险调查和评估,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防灾防损,切实防范自身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风险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1980-2003.

[2]工程险欲从三峡走出去.sina.net产经网-中国商报,2002.10.29.

第5篇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网络化管理

 

目前人类社会已开始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应用已经遍布各个领域、渗透到各个部门当中,城市排水也不例外。那么网络到底能带来多大效益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与“水”有关的事例: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数据和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之大,工程管理之复杂已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工程。为把三峡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工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引进了三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引进实现了三峡工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该网络通过两个局域网及相应的数据库构成了一个从三峡工程管理的实施层、管理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体系,从而提高了三峡工程整体管理水平。通过信息的高效统一管理,实现了三峡工程全过程、全方位信息控制与管理的战略目标。同时,还可为有关部门和海内外人士提供信息服务。据有关专家统计,三峡工程引进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后可取得如下效益:

生产效率提高40%-70%;设备利用率得高200%-300%;人力费用减少5%-20%;库存资产减少35%左右;管理人员时间利用率提高;工程报表、数据标准化、规范化;能保证工程材料、设备供应及时;资金周转加快。论文参考。

引入网络管理,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外地经验和我市实际,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管理不够协调

内部管理是排水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尽管我市排水设施比较完备,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纰漏了。例如,在管理体制方面,目前还存在条块分割、责任不清、管理手段滞后等弊端,如:有些地方污水出现外溢现象却无人问津,主要是产权单位不清所造成的,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在人员配置方面,由于部门多、管理不协调,造成技术力量分散,人员不能满负荷工作,影响了人力、物力的充分利用。如电力、排水、热力等,他们都有各自的人员和技术,但却不能综合在一起,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资料共享方面,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料,主要还是人工管理、自然保存,很容易造成资料混乱、纸张破损、数据丢失,需要时查找起来也不方便。另外,在工程施工、排水许可证管理等方面,受技术条件限制,也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不在管理手段上有所改进,排水管理将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二)对外宣传渠道不畅

排水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注重对外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这一方面,各部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手段落后,难以及时与外界沟通,制约了排水事业的发展。

我们在改进进水管理工作时应该在实行行业化管理和技术处理自动化上多下功夫,建议实行排水系统信息网络化管理,如果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我们认为它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排水系统网络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排水系统要想进行信息网络化管理,就必须建立资料库和数据库。论文参考。有了资料库和数据库,我们就可以把本行业的人事档案、财务管理、政策法规、技术材料、处理参数、排水信息以及排水施工管网图等输入计算机,以便随用随调。实行网络化管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协调配合和领导的调度指挥。例如,我们监测站现在已有一个关于重点污染户监测数据平台,我们在平时对重点污染后监测后及时把数据输入数据库,其中还包括其监测的点位及坐标,重点污染户的基本情况及平面图等。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某一个时间段的污水监测数据调出,为污水处理厂进水提供参考。

(二)有利于扩大对外交流

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我市的排水事业,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网络把我们一些好的经验和技术推广出去,同时也能将一些外地乃至外国的先进经验吸收进来,为我所用。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利于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处理技术。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知名网站,宣传我市的经验,树立我市的形象,以求达到“宣传污水处理事业,交流污水处理技术”的目的。或者通过“政府上网工程”,依靠行业主管部门的网站进行交流和宣传。这方面的渠道很多,我们利用的空间很广阔,只要把握住时机就一定大有收获。

(三)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污水处理是整个排水系统的核心,是我市排水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保证污水处理能够平稳、高效地运行,就必须引进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因为网络化系统可以使一些设备的运行管理,如风机的风量调节,污水泵流量控制,各种电器、配电设备的调控,起臂机、阀门、闸门按钮的开关,监控装置对处理参数的监控等实现自动化管理。从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和损失,减少能耗、提高效率,也可以使操作人员免受噪音或污水中有害气体和病菌的侵害。在排水监测方面,如果引进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使用实时监控装置,将能够大大改变排水监测落后的局面,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排水技能培训管理水平

采用网络技术对排水技能培训进行管理,将能使培训工作的组织更严密,管理更科学,手段更先进。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联网教学、在线教学等等,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又能取得可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网络,我们在对外推广培训技能,宣传培训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对外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更新技能培训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论文参考。随着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工具,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排水行业也应该及时搭上网络这辆“快车”极速飞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排水事业发达的地市。

第6篇

【关键词】 三峡工程 生态补偿 社会经济效益 AHP评价体系

结合三峡工程对库区以及长江流域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方面的影响,对三峡工程的整体效益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基本的阐述和简单的评价,并根据前人的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方法,制定出适用于三峡工程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对三峡工程的进一步的评价和研究。

1. 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概况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据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峡库区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基底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库区和乌江下游地区是重庆市的滑坡高危地区。地质灾害给该区的工程建设和社会生活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根据三峡工程的建设方向和建造方式,三峡工程的建设很有可能扩大地质灾害的发生面积,如果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该区脆弱的地质特征将会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同时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库区的水土流失状况。

从水质上来说,三峡库区主要由长江、嘉陵江、乌江构成。这些大江大河由于流量大,流速快,水质变化不是很大,然而库区的次级河流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次级河流直接流入三峡水库,较差的水质和泥沙含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水质状况、泥沙淤积状况,并对三峡水库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峡库区户籍总人口2055.25万人,人口密度244人/km2。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粮食为主。库区工业以食品加工、轻纺等民用工业为主,其次有机械、化学、煤炭、建材等,以万县和涪陵两市最为集中。

库区水力、矿产和土特产资源丰富。三峡两岸曾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山川秀丽,古迹众多。三峡蓄水之后,三峡水面变得平坦开阔,一部分水下文物保存完好,仍供游客参观游览,而一部分精美的石刻壁画永存水底,和险峻的三峡风光一起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2. 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经济影响

自古三峡地区就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整体上来看,虽然三峡工程在布局方面有着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加重隐患,但从结果来说,其兴建间接地促进了库区水土保持及植被建设,具有一定正面影响。

从陆地水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水库建成之后,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库区鸟类区系的组成和数量,尤其是在淹没区及其邻接地带。库区11种傍水栖息类型鸟类总体数量在蓄水前后出现明显波动,下降明显。而库区的水域形成了类似深水湖泊的湖库环境,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而鱼类则呈现出明显减少随后缓慢增长的趋势。

三峡工程的主要建设目的目标为防洪、发电、通航,在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的多项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供电总量方面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率较高,且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

3. 三峡工程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对于三峡工程这样举世瞩目的浩大项目,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当复杂,不仅牵涉到大量的参数和变量,而且系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具有“随机的”和“模糊的”的性质,影响的利和弊交织在一起。因而定性的总结和研究只能给出较为笼统的简单结论,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得失评判。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整个三峡工程进行生态经济评价,需要用到定量分析的方法。

综合前人研究的实例,大多针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使用的指标体系是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评价权值或是德尔菲专家赋值法。前者由于参考文献和具体评价体系的不同,在权重赋值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后者由于针对三峡工程本身的争论就较大,不同专家为指标体系进行的赋值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因而在研究上也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查阅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之后,采用AHP层次分析的方法构建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此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在权值确定上的误差

3.1方法说明

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灵活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法。通过整理决策判断的目标、实现目标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照目标、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几个层次。通过举证运算等数学方法,对于每一个层级的相关元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给与恰当的赋值。最后根据权重结果,对整个模型的好坏进行判断和分析。

3.2要素选择和层级构建

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主要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工程潜在风险四个层面出发。根据此种分类方式,我们可以构建出以下的指标递阶层级:

目标层:三峡工程的生态经济状况

准则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工程潜在风险

子准则层:(社会效益下属)项目收益范围、区域内优势发展程度、工程对区域提供的就业机会、工程对区域社会稳定的贡献、工程对电力系统做出的社会贡献、工程对防洪通航做出的社会贡献

(生态效益下属)局地气候、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水质状况

(经济效益下属)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外汇净值、经济换汇成本、工程投资回收期、财务内部收益年、财务净现值

(风险下属)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风险、军事工程风险

在搜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平均值和方差的计算对各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矩阵计算的方法,对以上21个指标赋予合适的权重,从而构建出适宜三峡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合理指标体系。

小结

从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概况以及三峡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峡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完善全国电网系统,缓解供电压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虽然三峡工程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完善性有着较大的破坏;同时经水利专家的多方论证,三峡工程有着河道淤积、大坝负荷过大、溃坝后果严重等极大的安全隐患。要细化总结三峡工程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所带来的整体效益需要用到量化分析的方法。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在此仅给出了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和要素层级构建选择,亟待在后续的研究中给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测算。

参考文献:

[1] 罗怀良、罗泽华.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1. 46-47.

[2] 邱忠恩.对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再认识 [J].三峡工程. 2009. 2. 117-120

[3] 王波.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S].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4] 黄万里.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续) [J].水力发电学报. 1995. 1. 86-97.

[5] 崔如波.三峡库区移民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6. 4. 54-58.

[6] 夏子贵.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 [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1. 17-21.

第7篇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实施了“百万移民工程”。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的移民外迁已经结束,湖北、重庆两地20多个区县近140万人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导致发展受限,如何让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后三峡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因此,破解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现状

(一)人口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的“2013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筛选区域范围包括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15个区县,即重庆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涪陵区、万州区、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忠县、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共调查51527户,总样本158184人。男性81096人,占51.3%,女性77088人,占48.7%。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8岁。

从受教育程度来分析,除开未满7岁的儿童,95.7%的调查对象识字,4.3%不识字。具体来说,未上学的占4.7%,小学的占32.4%,初中的占39.8%,高中的占15%,大学专科的占5%,大学本科的占3%,研究生的占0.1%。总体来看,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例较多,反映出三峡库区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人口转移现状

1.户口迁移情况

三峡库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外一类则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镇居民。调查对象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占64.8%,“非农业户口”的占35%,“户口待定”的占0.2%(主要是小孩)。从户籍人口来看,城镇化率仅35%。

在已登记户口的157852人中,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占48.4%,不足一半。5%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14.2%的离开半年至一年,16.8%的离开一年至三年,6.4%的离开三年至五年,9.1%的离开五年及以上。由此可以发现,三峡库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有51.6%的人离开了户口登记地。上述人群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占48.4%),其次是拆迁或搬家(占13.9%),第三是随迁家属(占13.4%)。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三峡库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的sig=0.000)。农业户口(未转为城镇户口)的人群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务工经商、随迁家属。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离开的最主要原因是拆迁或搬家、务工经商。由此可见,移民受三峡工程搬迁的影响较大,由于在新户口登记地找工作困难、没有归属感,所以流动性较大。

2.工作状况

从工作性质来看,除开未满15岁的调查对象(下同),22.8%从事务农工作,6.2%从事务农兼非农工作,45.3%从事非农工作,25.7%未就业。这反映出三峡库区移民一方面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非农工作。

针对未就业的调查对象,90.8%未找过工作,就业意愿偏低。在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群中,寻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委托亲友找工作(40.3%)、其他(33.8%)。仅有7.8%是参加招聘会寻找工作,3.5%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2.9%浏览招聘广告。这表明三峡库区的失业者就业渠道主要是依靠亲缘关系寻找工作,反映出其社会资本不足。同时其利用就业服务机构的比例很低。

针对目前有从事工作的调查对象,其工作所处的行业,59.2%集中在制造业,19.1%从事建筑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5.94%。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库区移民的吸纳能力不足。

3.社会保险

调查对象中33.8%的人群未参加养老保险,24.8%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9%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3.4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30%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80%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偏低。

3.5%的人群未参加医疗保险,5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0.7%参加公费医疗。总体看来,三峡库区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很高。

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为:务农人群、务农兼非农工作、非农工作人群、未就业人群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仅为1.5%、6.8%、24%、2.3%。平均参保率仅为12.2%。

二、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2013年三峡库区的城镇化率为53.15%,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58.34%。且从实际情况上看,目前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还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市民化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民角色不清,角色转换困难

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农民角色转换为市民角色的过程。在这一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市后,对市民这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是非常清楚。并且由于农民角色和市民角色差异大,角色转换困难,极易出现种种不适应市民生活的现象。[1]

(二)职业技能不足,难以找到非农岗位

由于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多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缺乏,普遍不能达到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标准,找工作受到很多限制,只能从事苦累脏、收入低的工作。并且由于三峡库区受资源环境的制约,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非农就业岗位缺乏,移民在城镇就业更加困难。

(三)移民市民化动力不足,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三峡工程的库区移民搬迁是政府行为,属于被动移民。农民自身没有积极成为市民的愿望,对于城市生活他们并不觉得足够的向往。而且由于主观上不愿意适应,客观上也不太适应,因此他们在城市里仍然过着类似农村的生活。三峡库区移民在迁居到城镇生活,离开了原来的熟人圈,不习惯城市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又没有完全融入新的邻里关系,这些都使移民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政府对软环境重视不足

各级政府对三峡移民搬迁中的硬件设施改造落实到位,但是对移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重视不够。首先,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企业没有及时恢复重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其次,移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移民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三,移民中青少年的教育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部分青少年辍学。第四,尽管政府对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所涉及,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化,不仅仅只是身份与地域的表层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与生活方式升级,实现观念提升与自我发展目标,达到实质市民化。三峡库区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破解。

第一,应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挥集聚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获取一定期限的土地流转收益也可以作为其市民化的资本。第二,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关领域的配套法律法规,确定户籍管理的功能定位。第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其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劳动报酬等。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多种层次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推进整个家庭的市民化。[2]第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素质,促进其观念的转变,变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鼓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尽快培养移民对城镇生活的认同感,积极融入城市。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市场制度、创新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积累人力资本的经济能力。第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注:本论文受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市级经济学特色专业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世友.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障碍及其调适策略[J].农村经

第8篇

议论文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是不同的。议论文以“理”胜,事实仅仅是个例子,叙事的目的是说理;记叙文以“情”胜,叙事的目的是表现情感。表达目的不同,语言特点自然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概括简约,记叙文中的则具体生动。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为了治理好黄河,禹亲自拿着铲子、背着篓子与百姓一起劳动。他的手和脚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连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新婚不久,禹便抛下妻子,一心治水。为了赶时间,他争分夺秒,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启,禹恰巧从家门经过,听见了屋内婴儿的哭声。他很想看一眼刚降生的儿子,但一想到受苦的百姓,禹还是狠下心来,没进屋看望母子二人。

十三年过去了,滚滚黄河水终于被禹制伏了。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黄河会再度泛滥,大家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这是记叙文的叙事方式,有动作、心理的描写,比较生动。如果去掉这些描写成分,简约概括地叙述事实,就是议论文的叙事方式,比方说: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磨难而不竭,反而愈加昌盛,一步步走向繁荣,正是因为有无数忧国忧民的炎黄子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精神支柱。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国家的生存发展而历尽艰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心中记挂着人民的安危;卫青、霍去病转战边塞,击败匈奴血染疆场,因为他们想着国家的安危;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在民族敌人面前表现出气壮山河、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从上面两个文段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事实论据的写作是重叙述轻描写的。把握好这个特点,我们的叙事就容易概括简约。

提出论点后单摆浮搁地罗列几个事实论据就万事大吉,是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摆事实”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阐发道理,用说理分析给论据“点睛”,这样,事实论据才能更真实、更典型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对事实论据的说理分析要与论点呼应、契合,能够“自圆其说”,这是基本的要求。怎么分析阐释呢?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回扣论点

在摆出事实论据后,我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回扣论点。这里说的“回扣”不是无效的重复,而是有效的回放。回扣到位,论点就像文章的“主旋律”,在回放中得到强化。在《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分析的:

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中国女排主教练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阻力很大,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他当初采取别人的建议,那金灿灿的奖杯如何能捧回来?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和取得了骄人战绩。

文段结尾,作者回扣重申论点,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二、揭示原因

论据陈述的一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现实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深入挖掘原因能够增加论据的说服力。《宽容是阳光》一文就是从分析原因的角度来阐释论据的: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学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以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对原因的剖析,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证的过程。上面的文段中对原因的阐释突出了论据的作用,表现了论据和论点的联系,使议论的内容更加深刻。

三、升华意义

论据是现象,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但我们的阐释不能停留在尽人皆知的表层的意义上,要力求探究出更深层的意义,这样论据就有了启发性,启发读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说《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一文中的段落: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的桥梁,是一个民族要生存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翻开那长长的历史卷轴,你会清楚看见,凯末尔改革第一步就是改革语言,凯末尔深知,只有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的桥梁,才能使埃及这个贫困的国家再次跃起,恢复昔日古罗马的辉煌。再看唐代的玄奘,他不是在灯下孜孜不倦地翻译天竺的经文吗?他知道,只有把天竺梵文翻译成汉语,天竺的佛法才能在中原弘扬。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的桥梁,可以使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各取所长,为振兴民族之用。

段首提出“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的桥梁,是一个民族要生存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在叙述论据之后,段尾升华了“基石”的意义,上升到“各取所长,为振兴民族之用”的高度,“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出来,大大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四、反面假设

反面假设就是针对论据从反面提出假设,并证明如果情况与论据相反就不会得到某种结果,以此来彰显论据的真实性,增加论据的可信度。在《稳中求胜》一文中,作者就用了这样的阐释方法: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反面假设是从另一角度证明论点,一正一反两个角度使论证更加全面。

五、明确做法

怎么做是思考问题的终结,如果能在陈述论据后明确做法,让做法成为分析阐释的顺势延伸,在展示完整思维过程的同时,也增加了论证的力度。《忙,不亦乐乎》一文中,为了证明“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这一论点,把“忙”比喻成“惊叹号”,文段如下:

忙是惊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此。小蜜蜂的忙,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巨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出世而让世人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人生的精彩。

第9篇

关键词 三峡;文物;旅游产品;转化途径;遗产廊道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6)-01-0012-06

三峡水库区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2000年,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委员会审批,正式将1087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湖北217处,重庆506处),地面文物点364处(湖北118处,重庆246处)。经过全国数千名专业考古人员历时10年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至2003年4月,135米蓄水区域的680项文物考工工程全部通过验收,至此,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①。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赋存和新的开发思路。

以前在探讨库区建成后三峡旅游的新格局时,往往只重视空间的平面延伸(由干流向支流腹地扩展)和垂直变化(水位上升后两岸的景观变化),如吕斌教授提出:三峡旅游将从“一轴”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形成“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骨架和空间拓展模式②。此外,张立明③、田世政④、李国平⑤、王顺克等⑥,都对三峡旅游的空间变化提出了设想。但以上成果最大的薄弱点是单纯从空间形态去分析三峡旅游格局,对三峡文物的新发现、新成果分析重视不够,如果离开三峡文物古迹去论证三峡旅游,无疑是“形而下”的观察角度,尤其是水位上升后,自然景观遭到一定破坏,文物古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离开旅游产品去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是十分片面的。并且,三峡人文景观经过长期的叠加积淀,形成了有机延续的“遗产廊道”,无论水位如何变化,这条完整的“遗产廊道”是三峡旅游的永恒主题。

对三峡文物旅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李秀清针对不同类型文物的特点,提出了文物与旅游协调发展的构想⑦;李丽从三峡旅游景观“人文化成”的角度,论述了旅游景观对象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人文基础⑧;罗玲对三峡古镇旅游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⑨;笔者对三峡历史时期的盐业遗址进行考察,对手工业遗产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⑩;笔者还结合游记、志记、咏记对三峡历史旅游景观复原研究进行了探讨[11]。但是,以上研究成果都没有吸收135米蓄水区域考古工作的最新的系统成果。本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三峡考古新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演绎了人文景观的历史剖面和空间分布规律,为三峡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三峡淹没区内文物的空间分布及其保护方式

三峡淹没区内的文物大致分为以下6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窟寺,石刻及其他,现代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古遗址,古墓葬。根据国家文物局普查资料,主要分布在以下沿江区域(见表1)。

资料来源: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1998(1):7679.

在三峡的考古发现中,许多重大的地下文物惊现于世,为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有力佐证;同时,地面文物的保护与迁移又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笔者整理了有影响的文物考古成果如下(见表2):

资料来源: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1998(1):7679.

文物考古部门对三峡库区文物古迹的处理主要有以下方式:

1.原地保护

对于淹没区的地面文物,尽可能原地保护,保持其原真性和唯一性。目前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水下博物馆建设(白鹤梁水下碑林);二是围堰式加固保护(石宝寨);三是直接修复保护,许多民居建筑在三峡建设中得到修复,与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如杨家湾老屋就是坝区最大、最完整的民居修复工程。

2.易地搬迁及复制

易地搬迁及复制包括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搬迁地点又分为后靠搬迁与异地搬迁。三峡文物的异地搬迁主要类型[13]: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反映了长江流域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搬迁时要考虑整体格局及风貌的保存,包括建筑元件和粘合剂的处理。在选址时应注意所选地址的环境风貌与迁入文物原有的环境风貌相似。巫山大昌民居、新滩民居、楠木园民居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寺观祠庙建筑:寺观祠庙是历史时期的精神坐标,祭祀内容除了佛教、道教诸神外,更多的是反映地方性英烈人物、地方原始神灵以及和水运相关的祭祀内容。在搬迁时与城镇景观协调,成为点状文化景观坐标。

石刻造像:长江两岸的石刻造像题材广泛,涵盖了宗教、水文、礼仪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搬迁时一般后靠迁移。如瞿唐峡题刻,从南宋的“中兴圣德颂”碑到抗战时期的“打走倭寇”的誓言,极大的扩展了“夔门天下雄”的文化内涵。官渡口镇青龙山上的“楚蜀鸿沟”更是历史疆界的分界标志。

3.整理及展示

对三峡文物的整理展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留取资料展示,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居民采访、摄影测绘、照片记录、摄像记录等方式,将三峡众多的文物古迹进行科学的整理,最后形成数字化的资料库;二是文物的修复、整理和展示,通过建立博物馆陈列,集中展示三峡考古的出土文物。

二、三峡文物旅游资源的转化途径

1.新旅游景观的产生

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和文物被淹没的程度,文物作出了相应的保护处理办法。搬迁或原地保护的景点形成了新的旅游人文景观,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第一,岸景垂直高度的变化和腹地游线的延伸。水位上升后,三峡的雄奇景观受到一定影响,以瞿唐峡的入口夔门为例,北岸崖高约200―360m,南岸高约为160―230m,蓄水后南岸崖壁仅仅剩下50m左右的崖岸,江面宽度由原来的90―150m变成蓄水后的175―250m,万水汇夔门,“夔门天下雄”的壮观在相当程度上被减弱。所以,峡江两岸的题刻内涵需重新演绎。但是,水位上升使得大宁河、香溪等支流的游览空间大大扩展,尤其是大宁河。宁厂古镇是极具价值的手工业城镇,以前的水路游览只能到达巫溪县城,蓄水后的游线可直接延伸至此,使宁厂盐业手工业城镇和宁河栈道得以全面展示。

第二,景观地理坐标的变化。随着文物的异地搬迁,人文景观的地理坐标发生相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长江南北的迁移和沿江迁移。比如:丰都县城从长江以北搬迁至长江以南,以前的码头―县城―鬼城游览格局演变成隔江相望的格局,形成人间(南岸新县城)―鬼神世界(北岸平都山)的鲜明对比。云阳张飞庙随着县城向西迁移至双江新址,依旧保持了县城―庙对应的格局,地理坐标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县城与修旧如旧的张飞庙景观对比十分强烈。在异地搬迁保护的时候,除了整体搬迁外,还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办法,使许多零散的文物集中布局,形成新的旅游景区。如秭归县将24处地面文物集中迁入茅坪新县城,打造凤凰山观光旅游区。

第三,景观环境的变化。对于部分淹没区,采取了环境整治、加固保护的处理方式,使原有人文景观环境发生变化,以前依山而建的石宝寨、丰都鬼城和白帝城均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型景区。使这些军事城堡、宗教圣地和历史遗迹的景观环境更增添了神秘性,从游线设计到解说系统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2.三峡文化的旅游人类学思考

在三峡文物的普查与考古发掘中,上至新石器土著文化,下至抗战的陪都文化都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大量的巴文化遗址为揭示三峡地区人类原生状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为后来历史文化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巴文化是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但长期以来从文化理念到旅游载体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相比邻近地区的楚文化和蜀文化的旅游开发,明显滞后。三峡考古成果为巴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旅游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域文化理念的全面演绎和旅游化识别。三峡地区各风景点连绵不断,但是以往在游客的心目中都是断续的点,缺乏文化序列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原点,支撑和演绎了三峡文化的脉络。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巴文化的记载很少,考古发现的涪陵小田溪墓群、云阳李家坝遗址、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等,为巴国王朝提供了有形的证明。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具有忠义尚武、崇鬼尚巫的民族特点,历来有“巴为将,蜀为相”的说法。这些文化特质可形成三峡人文景观的基点,顺江而下,从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开县故居―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延伸至湖北楚文化地域内的屈原祠、秋风亭(为纪念寇准而建)等景点,都有巴文化精神理念的体现。

第二,为沿途的旅游冷点地区提供了资源赋存。三峡地区景点众多,级别普遍很高,许多城市位于这条黄金旅游线上,却处于旅游的阴影区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旅游开发方式,比如忠县,以前仅仅有石宝寨作为沿途游船眺望景点,旅游开发十分落后。中坝遗址的发掘使忠县成为三峡文物第一大县,中坝遗址文化层最厚超过12米,从新石器至近现代,延续不断,文化信息的蕴含量难以估计,被考古界称为“五千年无字史书”。县城内还有巴蔓子将军墓地、严颜将军故里等遗迹、汉代三阙(丁房阙、无名阙、巫杨阙)文物等。笔者认为:忠县的旅游开发以“巴国故都,忠义之邦”为品牌,将形成三峡旅游的新亮点。景观展示从先秦文物(文明起源)―巴蔓子将军墓地(春秋战国巴国将军刎颈谢国,义薄云天)―汉代三阙(精美的汉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盛,并随着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全国唯一的“三巴”行政区划格局)―严颜将军故里(三国大将,忠义之士)―石宝寨(明末抗亲女将秦良玉)。而且,忠县原名临江,得名源于唐太宗感慨该地多忠义之士,赐名“忠县”,是唯一性的旅游文化品牌。

第三,手工业遗址旅游―三峡经济的支撑和场景再现。千百年来三峡地区的经济支撑依靠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运输,农业生产遗迹很难通过旅游再现,但手工业遗址不仅保存了传统的作坊经营手段,而且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进而形成古镇的文化精神空间,凸显了三峡河谷地区独特的手工业城镇意象。以宁厂古镇为例,自然盐泉的开采可上溯至巴人的传说时代,延续至明清的场镇兴盛。作为手工业遗址的旅游开发,将生产环节(原料采集―工艺制作―产品―运输方式),转换成旅游景观的三个层次: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景观解读,既反映了自然的人文化过程,又演绎了“手工业史”历程(见表3)。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博物馆旅游――世界最大文物基地的文物展示

三峡是本世纪最大的文物考古基地,对出土文物的收集、整理、展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相应的旅游经济效益。博物馆的建设,是三峡文物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不能搬迁的文物遗址,采取现场博物馆的方式,比如白鹤梁碑刻遗迹,反映了上千年来长江水位的变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尽管将全部淹没至水下,国家还是投巨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下博物馆。不仅完整地保留其科学性,同时形成了三峡最为独特的景观。

为了给三峡文物提供全面展示的空间,在重庆将修建三峡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跨地域命名的博物馆,也将成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三峡博物馆与重庆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形成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将三峡文化和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峡旅游起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

三、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的概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分布有明显的经济中心,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以及娱乐及环境的大力改善[14]。目前,全世界有三条“廊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法国的Canal du Midi南运河 (1996),西班牙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 朝圣通道(1998)和奥地利的Sermmering 铁路 (1998)[15]。由于遗产廊道的空间规模巨大,文化积淀深厚,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三峡是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延续的“遗产廊道”,割裂了文化传承的空间分析都会使三峡旅游的研究走入误区。长江三峡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遗产廊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丝绸之路、大运河正在积极进行跨区域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但研究工作明显滞后。对遗产廊道的理论研究有两篇论文值得借鉴。王志芳介绍了美国遗产廊道的文化内涵、保护管理方法、选择标准和旅游开发启示。拢6!@钗啊⒂峥准崽岢隽艘挪廊道的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拢7!

笔者认为,遗产廊道是跨区域的历史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不断叠加和地理空间延伸的产物,景观的时空演替是遗产廊道的核心。三峡遗产廊道的旅游研究由以下3个层次组成:文化基因――人类迁移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旅游品牌的形成。

1.三峡遗产廊道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文明起源的空间奠定了文化的原始基因,并形成了旅游开发的基点坐标

作为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如河口、河流阶地等)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点(如盐、铁、渔业等)或者重要山川防御要地,形成了三峡早期文明的源头。虽然许多考古遗址不能开发成观赏性的旅游景点,但是构成了三峡游线的文化坐标。如小田溪墓群(乌江长江交汇处)、巫山人遗址(大宁河长江交汇处)、大溪遗址(大溪长江交汇处)、中坝遗址(盐业产地)、宁厂古镇(盐业产地)、白帝城(夔门要塞)等。这些文化地理坐标给三峡遗产廊道提供了物质与非物质交流融合的旅游文化理念。

2.三峡遗产廊道人类重要的迁徙通道,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叠加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一版的《行动指南》认为。拢保釜#骸耙挪廊道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三峡廊道中主要的的迁徙过程和主要历史事件有:

(1)春秋战国时期巴楚之争,随着楚国势力的西进,巴国不断向西退守至嘉陵江支流,形成巴国古都的空间迁移,从平都(今丰都)――枳(今涪陵)――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阆中。

(2)三国时期吴蜀之争,使三峡成为重要的战争通道并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如白帝城、张飞庙等。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物种,动态分布

 

在自然条件下,江(河)水位的季节性涨落导致江(河)两岸土地周期性的水淹和出露而形成了自然消落区,自然消落区作为水陆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由于建坝等水利工程建设,通过人为改变江(河)水位涨落的自然节律性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水库消落区。水库的水位调节方式依不同的建坝目的而不同,防洪,发电和通航是三峡水库的三大主要功能。三峡工程建成之后,水库在145 m~175 m之间,实行“冬季蓄水、夏季泄洪”的水位涨落节律的人工调节,原来适应长江水位节律性变化的植被难以适应新环境的急剧变化小论文,逐步消失或死亡,导致水位下降至低程145 m后,库周两岸形成落差达30 m的“黄色”裸露水库消落区[2]。逆反洪枯规律的水位变化对消落区植被的影响已有不少报道[3]。三峡水库蓄水前,王勇等(2001)对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区进行了系统的植被群落和区系调查[1,4],笔者于2009年植被出陆后,对蓄水后的三峡水库干流及库湾消落区进行了植被本底调查,结合2001的调查结果,通过对消落区植被科属种变化的比较研究,旨在分析三峡水库消落区水位变化对消落区物种资源及分布趋势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工作提供可能的依据[5-9]。

1调查地概况

三峡库区(29°16′~31°25′ N,106°20′~111°50′ E)位于渝东、鄂西交界,面积约58,000 km2。沿江以奉节为界[1],西段主要为侏罗系碎屑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宽谷地形;东段主要为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川鄂山地[1]。三峡水库消落区年平均气温17.1~19.5℃,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28.0℃,年活动积温6500~7000℃,年雨量1100 mm,无霜期≥320 d.相比较而言,峡江段日照时间长,雾日少[4]。

在正常情况下,长江水位呈节律性变化,即5月下旬开始涨水小论文,6~9月为洪水期,10月洪水开始减退,11月至次年5月长江低水位运行[14]。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在每年的10月汛末开始蓄水,到10月底或11月初水库水位由高程(吴淞)145 m上升至175 m;此后至次年5月,水位逐渐由高程175 m降低至145 m;在每年的6月至9月汛期内,水库水位一般保持高程145 m运行[4,5]。因此,三峡水库的夏季水位低而冬季水位高,与长江原有的水文节律完全相反。同时,每年水位在高程145 m至175 m之间的变化,在库区两岸形成了水位涨落高差达30 m的水库消落区,其总面积达348.93 km2。

受水位节律性变化的影响,消落区植被受淹时间也不一样,植被呈现明显的分层结构[10-14]。与临近陆地区域相连的上部消落区受淹时间较短,该段保留较多自然消落区原有物种,乔灌草均有分布,植被盖度较大;中部消落区则以灌木和草本为主,一些原有珍稀物种如疏花水柏枝、中华蚊母等,生境受到较大影响,已濒临灭绝;而下部消落区由于出陆时间最短,受淹程度最深,植物种类很少小论文,盖度也很低,只有一年生草本和少数耐水淹的多年生低矮草本在此生长[15-18],并且由于环境变化剧烈,生境脆弱,生物入侵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支流及库湾消落区的受淹节律同干流消落区的基本一致,只是水位变化更迅速,涨落频繁,消落区植被分段除库湾地区外并不明显[19-24]。

2调查方法

笔者于2009年6~8月,对三峡水库干流及库湾消落区进行了植被本底调查。利用GPS及航道图确定调查路线,干流调查从重庆开始,经长寿、涪陵、丰都、忠县、新田、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至秭归三峡大坝,支流及库湾调查包括长寿龙溪河、涪陵乌江、丰都龙河、云阳杨溪河、奉节梅溪河、巫山大宁河、巴东神农溪、秭归香溪河及兰陵溪。

沿途采集标本,于22个调查地点,分别沿145 m~156 m的消落区下部,156 m~165 m的消落区中部和165 m~172 m的消落区上部,设置长200 m,宽5 m的样带,共设置66个样带,记录了不同江段(川江及峡江),不同流域(干流及库湾)以及不同消落区位置植被物种数量,分布和生长情况,具体调查地数据见表1:

表1  2009年三峡水库消落区66个样带坐标数据表

Table 1 The coordinatedata of 66 belt transects of the WLFZ in the TGR in 2009

(WLFZ: 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 TG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编号

Number

地点

Place

纬度

Latitude

经度

Longitude

海拔(m)

Elevation

群落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in community

1

长寿区龙溪河

Longxi River in Changshou

29°48′43.0″N

107°05′13.0″E

155

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

29°48′43.6″N

107°05′12.2″E

162

葎草Humulus scandens

29°48′44.1″N

107°05′11.5″E

168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2

长寿区长明港

Changming Port in Changshou

29°47′17.1″N

107°01′12.5″E

154

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29°47′17.3″N

107°01′11.7″E

160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29°47′17.2″N

107°01′11.4″E

170

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3

涪陵区乌江

Wu River in Fuling

29°40′39.6″N

107°23′33.2″E

156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29°40′38.6″N

107°23′33.4″E

165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29°40′38.2″N

107°23′33.5″E

170

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4

涪陵区长江

Yangtze River in Fuling

29°44′39.8″N

107°24′48.0″E

154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29°44′39.9″N

107°24′47.2″E

162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29°44′39.9″N

107°24′46.6″E

170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5

丰都县长江

Yangtze River in Fengdu

29°51′48.9″N

107°40′51.0″E

150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29°51′48.3″N

107°40′51.0″E

164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29°44′47.9″N

107°40′51.1″E

170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6

丰都县龙河

Long River in Fengdu

29°52′28.0″N

107°40′42.0″E

150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29°52′28.1″N

107°44′43.7″E

162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29°52′28.0″N

107°44′45.0″E

170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7

忠县长江

Yangtze River in Zhong County

30°18′10.3″N

108°03′12.0″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29°18′08.9″N

108°03′11.2″E

156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29°18′08.2″N

108°03′10.9″E

165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8

万州县新田镇

Xintian Town in Wanzhou County

30°41′41.7″N

108°23′28.4″E

155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30°41′41.6″N

108°23′27.9″E

165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30°41′41.6″N

108°23′27.2″E

172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9

万州县万州港

Wanzhou Port in Wanzhou County

30°41′16.0″N

108°23′47.0″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0°41′15.1″N

108°23′46.7″E

160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30°49′14.2″N

108°23′46.4″E

170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10

云阳县彭溪河

Pengxi River in Yunyang County

30°56′55.6″N

108°41′16.5″E

152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0°56′54.2″N

108°41′16.1″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0°56′53.0″N

108°41′15.3″E

170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11

云阳县长江

Yangtze River in Yunyang County

30°55′07.5″N

108°42′47.9″E

150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0°55′06.2″N

108°42′48.0″E

162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0°55′05.4″N

108°42′48.0″E

170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12

云阳县旧址

Yangtze River in the old location of Yunyang County

30°57′25.5″N

108°54′09.2″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0°57′24.2″N

108°54′09.0″E

158

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

30°57′23.3″N

108°54′09.1″E

170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13

云阳县旧址杨溪河

Yangxi River in the old location of Yunynag County

30°57′45.5″N

108°54′08.1″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0°57′45.8″N

108°54′07.4″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0°57′46.0″N

108°54′06.9″E

172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14

奉节县梅溪河

Meixi River in Fengjie County

31°03′02.9″N

109°31′25.7″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3′04.5″N

109°31′25.8″E

160

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31°03′06.1″N

109°31′25.7″E

170

羽脉山黄麻Trema laevigata

15

奉节县长江

Yangtze River in Fengjie County

31°00′20.3″N

109°28′03.1″E

146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0′21.7″N

109°28′03.9″E

15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0′22.6″N

109°28′04.5″E

168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16

巫山县大宁河

Darting River in Wushan County

31°04′20.4″N

109°53′28.9″E

146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4′19.8″N

109°53′29.0″E

160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31°04′18.6″N

109°53′29.2″E

170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17

巴东县长江

Yangtze River in the Padang County

31°02′29.8″N

110°23′42.5″E

150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2′30.4″N

110°23′42.0″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1°02′31.2″N

110°23′41.4″E

168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18

巴东县巴东港

Padang Port in Padang County

31°02′30.8″N

110°19′30.6″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2′31.3″N

110°19′30.6″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1°02′31.5″N

110°19′30.6″E

170

青葙Celosia argentea

19

巴东县神农溪

Shennong River in Padang County

31°03′40.4″N

110°49′28.5″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3′40.2″N

110°49′27.7″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1°03′40.3″N

110°49′27.5″E

168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20

秭归县香溪河

Xiangxi River in Zigui County

31°03′50.6″N

110°40′47.6″E

150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1°03′50.9″N

110°40′48.1″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1°03′51.1″N

110°40′48.4″E

172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21

秭归县兰陵溪实验基地

Lanling River Experiment base in Zigui County

30°51′55.4″N

110°55′12.6″E

148

扁穗莎草Cyperus compressus

30°51′55.3″N

110°55′11.7″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0°51′55.4″N

110°55′11.2″E

170

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22

秭归县三峡大坝实验基地

Experiment base in Three Gorges Dam in Zigui County

30°51′18.4″N

110°59′08.3″E

148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30°51′18.3″N

110°59′08.9″E

160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30°51′18.3″N

110°59′09.2″E

第11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差异;工业化阶段;点轴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区,拥有移民任务的19个县(区),包括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石柱县、丰都县、夷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各县区基本情况见图1)。19个县(区)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从分析库区内部各县(区)的经济差异角度出发,研究库区经济发展特点及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即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以及省际之间的差异状况[1]-[4]。近年来,有些学者的研究视角转向我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5]-[7],认为南北方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明显的差距,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而省内地区差异的变迁研究较少,特别是县域层面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地域辽阔的中国来说,仅仅进行宏观地域或省际之间的差异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增加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对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峡库区的相关研究

无论在三峡工程论证期间还是正式动工之后,对库区移民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从未中断过。这些研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早期研究成果偏重于移民,中后期也一直在讨论,虽然多数涉及经济发展问题,但重点在于移民问题[7]-[12];第二,近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的逐步完工,研究库区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专著日益增多[13]-[16];第三,虽然研究内容相当广泛,但是依据翔实的数据对库区内部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的论文十分少见。李炯光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研究――以经济结构转变为视角》一书中对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差异做过简单分析,但是只采用了人均GDP一个指标,属于单指标分析。[17]因此,采用多指标研究三峡库区内部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对策对于实现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库区内部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差异从广义上讲是指不同地域空间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狭义的区域差异主要是指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后者,并选取了人均GDP、人均GDP相对发展速度、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工业化阶段等五个指标,对库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区域内部人均GDP差异较大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极值比较

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值的比较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比较,是从某一两年出发对库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因为极值具有偶然性,所以引入人均GDP前五位区域与后五位区域的比值来表示两极相对差异更为合适。从表2可看出,2007―2008年三峡库区无论是人均GDP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还是位居前五位和后五位的人均GDP之比,皆远高于中西部各省的比值,可见,2007年和2008年三峡库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要远高于中西部各省的差异。

2、区域差异的离散系数比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1)离散系数比较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是衡量多个区域总体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两个常用指标。离散系数又称变异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该指标是对标准差指标的改进,使得具有不同均值的数据之间能够进行组内差距的比较。其计算公式如下:

V=S/Y

式中,V为离散系数,S为标准差,Y为库区人均GDP,n=19, 代表各县(区)的人均GDP。

对比三峡库区19个县(区)的同一变异指标,可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008年三峡库区人均GDP离散系数为0.515,远远高于同年中西部各省份的离散系数0.28,表明三峡库区各县(区)的人均GDP的相对差异十分显著。

(2)离散系数的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对库区各县(区)人均GDP标准差的分析,2008年为7120.24元,而1992年仅为401.06元,可见标准差以较快速度呈逐年上升之势,17年扩大了17.8倍。从图2的离散系数分析,1992年以来,虽然库区人均GDP的离散系数在2003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是不断增加的,表明区域差距始终在不断扩大。

(二)库区内部各县(区)经济增速差异巨大

本文以相对发展速度来衡量三峡库区内部各县(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性。相对发展速度主要用以衡量局部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它测度各区域在某一时期内人均GDP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整体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是相对发展速度, 和 分别代表第i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 和 分别代表三峡库区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

经计算,19个县(区)2004-2008年的相对发展速度相差很大,其中最大的渝北区是最小的云阳县的15倍,经济较发达的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都超过平均增长速度,其中渝北区和涪陵区以绝对优势领先。而经济本来已经很落后的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巫溪县、巫山县、巴东县的相对发展速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情况见图3。这种增长速度的差异表明,在三峡库区内部总体而言,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势必还将继续扩大。

(三)三次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总体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越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由表3的对比可知,三峡库区内19县(区)中只有渝北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东部的第一产业比重,其余各县(区)都高于全国水平,其中13个县(区)甚至高于我国西部的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的巫溪县是比重最低的渝北区的9倍,具体对比情况如图4所示。经计算,三峡19县(区)第一产业比重的标准差为7.70%,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产业比重的标准差为6.11%。这表明三峡库区内部19个县(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并且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

(四)城镇化率的差异显著并不断扩大

2007年三峡库区的城镇化率的离散系数为0.458,远远高于中西部各省的0.158,甚至高于全国内陆各省的0.325,表明三峡库区城镇化率的差异显著。从离散系数的历年变化情况来看,库区内部各县(区)之间的城镇化差异始终是在不断扩大的。具体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三、三峡库区工业化发展阶段差异分析

(一)库区整体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钱纳里通过对二战后工业化进展较为迅速的国家1960―1980年间的历史资料的实证研究,把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表:

2008年三峡库区人均GDP为13830元,比工业化前期阶段的标准高出51%,而比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的标准低24%。同年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6.2:49.3:34.5,第一产业比例低于20%,第二产业比例高于第三产业,符合工业化中期的经济发展特征。

根据购买力平价的相关理论和针对人民币购买力的研究,显示人民币币值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为此我们进行横向比较,2005年湖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5:43.1:40.3,与2008年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当年湖北省的人均GDP为1141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2008年价格水平的13767元,与2008年三峡库区人均GDP基本一致。可见三峡库区人均GDP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未表现出区域特殊性。可以初步判断三峡库区整体处于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也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从三峡库区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GDP增速已经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这些都是三峡库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制定库区后续发展规划,应该遵循经济规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库区交通条件,在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推动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库区经济社会实现高效快速发展。

(二)库区内各县(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前面部分对库区整体工业化阶段做了评价。在库区内部各县(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也有所区别,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按照工业化阶段判别标准,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把三峡库区各县(区)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1.按人均GDP划分

(1)前工业社会: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恩施州巴东县。

(2)工业化前期:石柱县、武隆县、万州区、开县、宜昌市秭归县、宜昌市兴山县。

(3)工业化中期: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县、涪陵区、宜昌市夷陵区。

2.按产业结构划分

(1)前工业社会:巫溪县、巫山县。

(2)工业化前期:石柱县、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宜昌市秭归县、恩施州巴东县。

(3)工业化中期: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县、武隆县、涪陵区、万州区、宜昌市秭归县、宜昌市兴山县。

3.综合评价

考虑到人均GDP存在人民币折算美元过程中可能被低估的情况,综合评价以产业结构为主,人均GDP则作为辅助标准。我们对库区内部19个县(区)各自的工业化阶段作出如下评价:

(1)前工业社会:巫溪县、巫山县。

(2)工业化前期:石柱县、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宜昌市秭归县、恩施州巴东县。

(3)从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武隆县、万州区、宜昌市兴山县。

(4)工业化中期: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县、涪陵区、宜昌市夷陵区。

四、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的原因与政策建议

(一)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点,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面,其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大于中西部各省之间的差异程度。其基本差异特征是两端好、中间差,即最东边的夷陵区和最西边的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较好,而位于中间的各县(区)比较差。

库区的内部发展差异主要是由各县(区)不同的区位条件造成的。夷陵区原来是宜昌县城,现在又是宜昌市核心区,位于三峡坝区,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在其境内,无论是航运、铁路、空运都十分便利,建设用地也十分充足。而西端的江津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渝西经济走廊,有利于借助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并得到渝西经济走廊的辐射、带动作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而位于库区中段的各县(区)由于淹没损失大、移民负担重,又位于崇山峻岭之中,远离区域经济中心、交通不便,可开发土地较少,经济发展的条件比较差。例如湖北恩施州的巴东县,位于库区中部,其县城面朝长江、背靠大山,建设用地非常有限,发展空间极为局促,周围全是荒山野岭,经济发展的成本极高。

(二)实行库区两端带动中部发展的政策

库区内部的巨大差异,要求我们在制定三峡库区后续开发政策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和区位特征来区别对待。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是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中的一种。所谓点轴开发,是指开发重点放在由点和轴在一定地域内有机组合而成的核心区位上。“点”是指在一定地域的中心城市,即各类“增长极”,而“轴”是指连接各个“点”的以交通运输线路或网络为主的基础设施。[18]

库区两端各县(区)经济较为发达,已经可以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比还较落后,不足以成为带动库区中部各县经济发展的“点”。因此库区两端各县(区)必须首先做到自身强大,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依托重庆市主城区和宜昌市区,共同组成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努力成为与周围地区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综合体;对这些区域的发展应该以政策支持为主,资金支持为辅,让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扶持地区产业方面具有更多的自。

对于库区中部各县(区),也应该根据所处的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发展政策:对于最落后的巫山巫溪两县,政策主要侧重于扶贫和初步开发;对于中间水平的县(区),则应该主要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和低污染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推动地方经济加速发展。

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重心会转移至其他较低级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步向不发达地区延伸,即库区的次级轴线包括渝万高速、乌江以及319国道。在点轴系统发展比较完善后,进一步开发就可以实现空间一体化,促进库区整体经济实力的飞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2]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魏后凯,刘楷,周民良,等著.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王胜泉.试论中国的地区差异问题[J].经济师,1998(6): 12~13,34.

[5]赵建安.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4): 3~8.

[6]陈钊.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异[J].地理研究,2001,18(2): 79~86.

[7]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4):76~78.

[8]朱农.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9]伍新木.跨世纪的迁徙: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0]雷亨顺.中国三峡移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11]徐素环.三峡移民就业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甘宁平.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二期移民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

[13]秦远好,刘德秀,谢德体.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14]黎开锋,严红,余学新.三峡文化与旅游发展[M].湖北:长江出版社,2008.

[15]万先进,李鸿文.三峡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杨国中,张奎.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重大经济政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2005年12月由湖南省人大环资委、湖南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中科院及省内有关专家20余人进行了一次“环洞庭湖科学考察”,并有多家媒体随行采访。笔者参加了此次科考,所见所闻发现此时洞庭湖缺水严重,沿途所谈经新华社湖南记者站谭剑记者整理成文,以“洞庭湖水荒严重专家建议‘引江济湖’”发表在新华社《国内动态》2006年661期上,2006年1月《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予以报道,这是洞庭湖枯水期缺水的最早坡露。

其实在这个时候,原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博士所作博士论文《基于健康理论的洞庭湖生态系统评价、预测和重建技术研究》中,指出“从2003年起三峡工程蓄水,三口来水减少,洞庭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也是这个意思,不久在他的讲话中就将其概括为“季节性缺水”。但当时赞成者不多,直到2008年才成为各界共识,之后不少学者、公务员陆续提出了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的方案,或作为省、全国政协和人大两会的提案。2012年笔者对其收集整理,截至2011年年底有32人(部门)次提出,分为“引江济湖”、“蓄水补枯”、“三峡水库提前蓄水”三大类14项。

洞庭湖的水作为一种资源是解决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所需用水,据湖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关专家研究,2000年的总用水量为67.6亿立方米,尚不缺水,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是三峡工程运行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因为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故洞庭湖季节性缺水将趋于严重,预计到2020年,按90%的保证率将缺水24.6亿立方米。

生态需水是维系生态环境所需水量,作为世界重要湿地,洞庭湖在四类季节性缺水中应以解决生态需水最重要,至少要保障湿地的“最低生态需水”,即是要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水给湿地,使其不改变或极少改变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最小生态需水包括入湖最小生态需水、湖区最小生态需水和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三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有其作用,其中任何一项需水的短缺,都会造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洞庭湖这一吞吐型湖泊,水量的吞吐是水质、水量更新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要维系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在季节性缺水时,除了有入湖最小生态需水外,还要有出湖最小生态需水。但到现在为止,所提出的14项方案都只是笼统地说季节性缺水,未涉及到缺什么水和缺水量的问题。

第13篇

本学科前身是以原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省部级重点学科(我国第一批(1981年)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学科点)为依托,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增设的。

本学科一直是“211”建设重点学科群之一。近年来以环境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特色,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这一地球科学优先发展领域,保持着自己的学科优势。

本学科教师承担着许多地下水学科的前沿课题,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部级纵向攻关项目,同时也涉及到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华北平原水资源开发、清江水电站工程、金沙江溪洛渡水电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生产课题,年均科研经费过千万。研究领域涵盖地下水中物质与能量循环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土壤水分和盐分迁移机制、地下水监测、模拟与评价技术、地下水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技术、以及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环境同位素测试技术等。许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二十多项。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在核心期刊近百篇,并有四十余篇论文进入三大检索系统。

主要实验室:水土环境修复验室、渗流模拟实验室、水化学分析测试实验室、地下水模拟与3S技术应用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方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有关部委的职能部门(如国土、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各系统(部门)的研究所、设计院等。

第14篇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__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__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准备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 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二)启动阶段:20__年3月—20__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三)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__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__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__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第15篇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xx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二)启动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三)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xx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

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

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

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

⑷网上查询;

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xx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xx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