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与环境论文范文

建筑与环境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与环境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与环境论文

第1篇

暖通空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以此将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气流感与人体的各种感觉相适应,以此满足人们的舒适感。在建筑施工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大大提高暖通空调的舒适感,并且降低暖通空调的能耗,比如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使用的材料、门窗的紧密度以及建筑物周围的环境都会影响暖通空调的能耗。总之建筑环境对暖通空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面。

1.1室内环境对暖通空调负荷的影响室内环境对暖通空调的影响主要是从围护结构角度分析,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内围护结构与护结构,内围护结构主要是针对室内而言,其主要包括地面、顶棚、内隔墙等。护结构主要包括屋面、外墙以及窗户等。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得出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消耗约占总体能量损失消耗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以北京和哈尔滨这两所城市为例,北京地区的围护结构能量损失能耗要占到整体能量损失消耗的77%左右,而哈尔滨则要占到71%。通过上表可以清晰了解到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对能量损失消耗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改善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对降低暖通空调的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改善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后,可以降低能耗的过度损失,实现了空调的使用负荷功率。

1.2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节能的影响建筑规划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节能效果,如果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时没有将节能因素考虑进去,就会大大提高暖通空调的能耗,因此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借助自然环境降低暖通空调的能耗。

1.2.1气候环境对暖通空调负荷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影响比较大,空调系统、通风系统以及采暖系统会根据不同的气候采取不同的参数,气候对暖通空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参数上,比如在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动性都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空调系统的负荷就相对低,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少,同时暖通空调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通过太阳能提高室内温度。

1.2.2环境绿化对暖通空调节能的影响植被不仅具有绿色的作用,其对于调节周围气候,改善周围环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建筑物周围种植相应的植被,可以起到隔音消尘的作用,还可以吸收部分热能、防止太阳辐射,以及降低风力的作用,因此建筑物周围的绿色植被对暖通空调节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树木通过蒸发叶面水分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同时其茂密的树叶可以阻挡阳光的直射,降低路面的二次热辐射。

2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措施

降低暖通空调能耗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并且结合建筑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但是本文主要是从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

2.1合理降低室内温湿度的标准室内温湿度标准对暖通空调负荷有着很大的影响,夏季我们适当地提高室内的温度标准,比如将空调温度提高一度,就会大大降低空调的负荷,其消耗的能量就会降低,反之,相反。当然室内温湿度的降低并不是无限制的降低,而是根据人体的舒适适应感而制定的,比如在夏季人们在室内身穿西服等厚衣服必然会提高室内的冷气温度,如果我们不穿西服,而穿短衬衫等凉快型的衣服,则对于室内的冷气温度就会降低。

2.2选用具有环保节能标准系统的空调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物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央空调系统庞大复杂,其系统的节能与否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能耗高低,如果空调系统没有节能环保功能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和能源消耗,因此要选择具有环保节能的空调系统:一是选用变频技术的空调系统。暖通空调变频技术主要是从降低设备的运行消耗和进行变流量控制两方面实现。变频技术在现代建筑暖通空调中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比如格力企业所生产的中央空调就实现了变频技术的应用。二是合理使用冷热器。冷热器不仅对空调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空调的节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冷热器的使用要充分结合建筑物的热源供应现状并将节能因素充分考虑进去。三是提高自控水平。自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空调系统的自动化能力,提高空调系统的自控水平可以空调系统根据实际环境自动调节运转功率,降低能耗。

2.3自然资源和新能源的应用因地制宜的合理应用自然资源可以大大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采用自然资源实现空调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有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就是借助当地的环境因素,具体而言就是在夏季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风、地道风以及新风进行降温;新能源具有环保的优点,其经济能耗和经济消耗非常低,因此充分利用新能源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充分利用风力实现空调运转速度,降低设备的风量。比如在冬季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吸收太阳能量,进而降低空调的能耗。

2.4充分利用与回收余热空调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基于排风的影响,空调系统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会随着排风过程而消耗,因此将空调系统所产生的余热排到建筑物所需要的地方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建筑物空调余热回收系统主要包括:轮转式新风机组、全热回收新风机组。同时还要加强建筑物原料,比如空调的靠墙的背板都使用了高反射的金属材料,这样就可以把暖通空调的全部能量都锁定在室内而不是通过墙壁的冷桥效应流失到户外。

第2篇

围护结构的性能优劣对暖通空调的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屋面、窗户、围墙、地面、内隔热强等。如果围护结构性能较差,隔热效果不佳,很容易出现室内外热能的单向传递,这部分传热热损失会使暖通空调的效果变差,需要浪费更多的电能来达到设定温度。墙体的主要作用是承重,复合墙体可以节约一部分资源,但其保温性能对建筑节能效果很有影响,主要分为内保温、中间保温和外保温三种保温形式;门窗作为每一建筑体不能舍弃的围护结构,其隔热性能一般比较差,并且门窗与墙体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缝隙,这是冷风吹入的主要通道;屋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很大,不仅要做到防水,还要采用合适材料隔热。

2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节能的影响

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的能耗有很大影响,对其独特性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研究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室外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物建设前的周边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规划,周边将会出现什么类型的建筑群。

2.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主要包括室外温度、湿度、阳光辐射程度,这些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实际工作负荷都有着很大影响。室外温度的选择应保证暖通空调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应处在设定预测的负荷下,这样才能保证空调较高的工作效率。如果室外空气湿度过高,暖通空调不仅要调节温度,还要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这增加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在设计空调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工作环境设定不同的工作模式,实际使用时更应根据实时天气情况改变暖通空调的工作模式,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辐射,冬日南向窗户可以接受最多的太阳辐射,这样可以缓解暖通空调的工作压力,节约其能耗。

2.2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建设选址、区域划分、道路走向、建筑间距、冬季主导风向研究等方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太阳能等隐形资源,可以缓解恶劣的室外环境。建筑周边的绿化带建设也十分必要,不仅可以起到隔风、防噪、美化小区的功能,还对建筑物的温、湿平衡系统改善有一定作用,能够降低暖通空调工作负荷,起到节能效果。

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措施

3.1改变暖通空调工作参数暖通空调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在对人体舒适度影响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节温度、湿度设定。暖通空调在进行温度湿度调节时会消耗电能,如果降低暖通空调的室内设定值,会使得空调系统中的水泵和风机的工作功率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新风供给量参数设定适当更改,也可以实现节能的效果,由于新风的能耗约占空调系统的三分之一,过大的新风量虽然会提供富余的新鲜空气,但是会造成大量电能的消耗,在满足卫生健康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新风风量设定值,节约能量。

3.2合理选用空调系统暖通空调性能的优劣对其节能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在设计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时,要从其运行的经济性和能量损耗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空调系统:(1)采用变频技术,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较大时,空调的风扇、压缩机等器件处于全速工作状态,能耗较大,当室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时,可以降低空调转速,减小能耗;(2)提高自动化水平,利用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对建筑内温度、湿度实时监测,动态调整空调设定参数,使空调处在高效率工作区段;(3)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充分利用建筑周边丰富的冷热能资源,如火电厂中的热蒸汽等。

4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环境

一、建筑智能化的子系统配置

建筑智能化一般是指该建筑物内具有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AS)。这三大系统是大项,每个系统中标还有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含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按细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有冷冻室调的监控、热源设备的监控、供配电设备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监控、电梯设备的监测、照明设备监控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又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访客和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取代人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里仅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至于部分经营管理系统等则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而自主开发软件。

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象、信息的通信网络系统,与语音与传真服务系统、数据消息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楼宇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扩声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可以说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针对建筑的要求

智能化建筑物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进人生活正在迫使建筑环境与这种变化相匹配。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筑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进入建筑物,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一些做法。具体有:

l、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设备,如楼宇自控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需要各种设备机房设置。

2、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管线,如光纤、同轴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有竖井作为垂直通道;需要有吊顶作为水平通道;需要有架空地板、网络地板、线槽等作为室内布线通道。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到这些机房的布局,面积大小;弱电竖井的配置;吊顶、架空地板等则需考虑层高。如果建筑未提供智能化系统足够的空间,则智能化设计要满足功能的要求也是困难的。

三、智能化建筑的设备机房设置

设备机房设置的数量、面积大小因各建筑物规模功能不同而不同。现以一幢2万平方米左右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来说明。

1、消防控制室

一般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均有消防控制室。采用较多的是集中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一台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装置、消防广播装置、消防电话装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等,还有直流24V电源。消防控制室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3×5或4×5(宽×长)即可。这既考虑到消防设备的安放,保证消防值班人员有一个应有的工作场所,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到值班人员休息和设备维修的面积。

消防控制室是火灾扑救时的信息、指挥中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消防控制室设置于建筑物底层,门向外开启,最好直通室外,门应为防火门,建议为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mm-1500mm.

消防控制室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干扰较强及其它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

建议消防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最好设吊顶。对于一个建筑群,则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其面积适当扩大。

2、BAS中央控制室

设置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BAS中央控制室。BAS中央控制室的位置应尽至靠近控制负荷中心,主要指冷冻机房。注意远离变电所等电磁干扰源,并注意防潮、防震。BAS中央控制室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并应适当考虑工作人员值班、维修及休息所需的面积。

BAS中央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当BAS中央控制室长度大于7m时,要设两个外开门的出口,门宽小于1m.建议采用防火门。

如果建筑物中所有智能子系统设备均集中设于一处,形成控制信息中心,则该中心面积为40-120平方米不等。

3、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

在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建筑物内设置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内置网络交换机、网络互联设备、主配线架。机房一般设置于地上一、二、三层,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人区和网络接口。机房内应有足够保证设备运输方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其楼板荷载可按5.10~7.5KN/m2设计。

由于各建筑物计算机网络要与因特网相联,所以机防要靠近外墙面,及靠近接入网引人方向。

4、通信机房

一般建筑物均有电话系统。对于电话用户较多的建筑物要设置虚拟交换机,其机房20平方米左右。对于宾馆则设置程控交换机,其机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当电话用户不多的建筑物单体可在底层设置电话交接间,其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米。

通信机房、包括电话交接间一般设于具有外墙的房间,以利于进出线。通信机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机房可与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设置在一起,其共同面积约40平方米。

5、闭路电视监控室

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监控室。监控室当设置在环境噪声较小的场所,其使用面积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为12-50平方米。根据目前举例的建筑物,监控室面积小于20平方米即可。

监控室门宽不小于0.9米,高度不小于2.l米。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监控室采用房架空200mm.

对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具有消防控制室,其监控室一般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面积则为40平方米左右。

6、电视机房和卫星电视机房

电视机房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分几种情况说明

*具有自办节目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其使用面积宜为20平方米;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面积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其天幕高度为3.0-4.5米。演播室噪声应小于NR25.技术用房面积及间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般有播出机房(总控室)、备播室、化妆室、剪辑室、配音室、维修室等,还有一些办公用房。

*对于一般用户的建筑物则仅需在市有线电视进线处(靠外墙面)设置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的电视机房即可。住宅建筑则不必设电视机房。

*对于设置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的建筑物,则要在电梯机房层或屋面设置卫星电视机房,其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在屋面还要设置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干扰等干扰源。

电视机房和卫星机房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1500mm,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

7.广播室

设置有线广播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广播室。当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其合用。当有电视播放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电视机房合并设置。

广播控制室的技术用房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广播系统只设置控制室,当录、播音质量要求高或者有噪声干扰时,应增设录、播室。

*大型广播系统室设置机房,录播室、办公室和仓库等附属用房。

广播控制室面积约为15m2,录播室面积约为40m2.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门宽不小于1米。采用木地板或塑料地板,当配线较多或要求标准较高时,可采用活动地板,架空200mm.楼板、地面等效均匀静荷载3KN/m2.

8.声控室

对于设置扩声系统的会议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报告厅等要设置声控室,设置扩声、控制设备。声控室一般设置于主席台、讲台一侧,面积根据功能、规模、档次,一般为10-20m2.场馆扩声机房设备较多,分为主机室,播音室、控制室,其面积稍大,约40m2左右。

9.控制室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控制室,如LED显示系统控制室。大屏幕公共显示系统在一些会展中心、车站、港口、交易场所,体育场馆等广泛。在设置大屏幕公共显示装置的附近要建控制室,面积10-20m2左右,建筑要求应按机房的基本要求,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计算负荷4.5KN/m2.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教室建议设置控制室,其面积约为6-10m2左右。

10.风除上述机房外,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还会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设备机房。如对于档次较高的国际会议厅,要设置同声传译系统,则建筑物内配置同声传译机房及译员室。同声传译机房面积一般20m2左右,译员室5m2左右,译员室数量根据语种多少而定。部分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比较重要,则要设置UPS室,计算荷载6KN/m2.有的工程需要设置酸性蓄电池室,则要采用耐酸地面。如在停车场管理系统,则要在车辆进出口出设置管理室,面积约为10m2左右。总之,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各种各样的智能子系统设置相应的设备机房。

四、智能化建筑弱电竖井设置

1、传统建筑中,弱电管线一般只有电话、电视管线,大部分建筑物中垂直干线一般沿墙体暗敷(或明敷),使管线到达各楼层。这种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垂直管线的敷设要求。垂直管线沿邀陪敷主要存在以下:

*墙体结构,物别是大量管线的集中穿越

*给安装施工带来困难

*不利于管线检修

*不利于系统扩容及改造

在近几年设计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内,基本上都设置竖井以用于垂直干线的敷设。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广泛应用,弱电工竖井与强电竖井一样普通采用。竖井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建筑物的沉降缝设置和防火分区等因素确定。

选择竖井位置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直靠近各种设备机房

﹡不得和电梯井、管道井共用同一竖井。弱电和强电线路,一般应分别设置在弱电竖井和强电竖井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弱电与强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坚井两侧或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避免邻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在条件允许时宜避免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

3.竖井的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竖井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

竖井面积大小除满足布线间隔及弱电设备、端子箱布置的必须尺寸外,并要留有不小于0.8m的操作、维护距离。

各楼层的竖井需上下层相应对齐,便于垂直干线线缆敷设。

4.弱电竖井内布置有所有智能化子系统的设备和管线、桥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有各楼层设置的各种控制模块、端子箱、火灾报警总线、联动总线、手动启停重要消防设备的控制线、消防电话线、消防广播线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建筑物,各楼层弱电竖井兼作楼层设备问,内设置楼层网络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竖井并不单单是走线的井道。有时竖立井内还要设置电话分线箱,电视分配器箱等。所以说对于建筑来说竖井关非可有可无,不但要有,而且要一定的面积。

5.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层设备的数量应从楼层配线架至信息插座水平布线的长度距离来考虑,当水平布线的长度在范围内,可设置一个楼层设备间。当超出这一范围,则要考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楼层设备间。当楼层设备间仅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单独使用时,其面积为l.8m2时(1.2深×1.5宽),可安装个单孔信息插座的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相关设备。一旦单孔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可在该楼层增设设备间。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与面积对照加表一所示:

如果弱电竖井为所有智能化子系统共用,则弱电竖井面积大于上表所列面积,一般要达到4m2.当然,对于住宅建筑来说,房屋开发商为了提高住宅用户的使用面积,而限制公共面积。则竖井也可以小一些,但那只能在竖井内走线,有关部门设备只能放置于公共部位的墙壁上,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各楼层弱电竖井内要在楼板开出宽300mm的洞,以使布置桥架和管线。当设备、桥架、管线安装完毕后,该洞以防火材料封堵。

五、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对建筑的要求

解决智能化建筑垂直干线的敷设问题,则还存在水平布线如何走,而且水平布线量更大,面更广。传统布线一般沿顶板,地板暗敷,这对少量管线是可以的,但对具有众沿多子系统的智能化建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方式的确定,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对该建筑的指标或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该建筑的环境有很大影响。我们很难设想在一幢智能建筑中由于水平布线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空间压抑或使用功能单一的后果。

下面就主要几种水平布线方式加以说明。

1.桥架、线槽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即采用金属的桥架或金属的、塑料的线格布线,在通道吊顶内敷设。这种市线方式目前是常用的。它有安装简单、配线容量大等优点。但缺点是该建筑物一定要有吊顶。且桥架、线格安装在吊顶内,容易造成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道等抢占空间,引起净高降低。采用这种方式布线时,一定要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配合好。有的工程中采用塑料线槽沿墙明敷布线也是有的,但也需要建筑处理好墙面装修,否则要影响美观。

2.金属管布线方式

采用金属管在吊顶内敷设。这种方式施工简单且投资小,但对于众多智能化子系统来说,很多管子排列也是麻烦的。

3.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网络地板是近几年来的新产品,比较适用于智能化子系统的布线。它的主要缺点是投资大,普遍采用尚有困难。其优点是布线方便,容量大,而且强弱电线路可通过隔板分开;当工程完成后,如要变更线路,增减线路,出线口引出均很方便。特别适用于一些设备机房、计算机中心、、微机教室等场所。这种布线方式也影响层高。

4.架空地板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利用架空地板与原楼板间的空间布线的方式。在夹层空间中一般采用线槽布线。其优点是布线简单,维护方便,适用干线路变更频繁,自动化办公设备较多的场所,主要缺点也是以牺牲建筑物层高为前提。一般架空200-300mm.

5.扁平电缆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在楼板上辐射扁平电缆,并用胶带固定,盖上方块地毯的布线方式。其优点是敷设线路方便,维护简单,但缺点很多,贬平电缆不能辐射在通道上,重物下;投资大。主要问题安全性差,会由于摩擦平凡损坏贬平电缆保护层,产生不安全性。这种方式对建筑物的层高基本无影响、但应用不多。

其它布还有几种布线方式不大有实用意义就不介绍。一般水平布线采用上述几种方式来解决。如在通道中采用桥架、线槽或金属管线布线,当然较大量的信息点用户的场所则采用网络地板或即空地板布线。我认为不管采用吊顶还是地板,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层高。在保证房间净高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加层高。

第4篇

1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评价系统简介

2.1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energy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Certification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并不是处处相同的。“城市热岛”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显著反映了由于城市化的结果使得城市气温与郊区或其它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将给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般说来,认为某个区域的实际气温是由基础气温、太阳辐射、长波辐射的线性叠加得到的。区域地貌、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等因素决定了区域温度。即:M(I,t,x)=C(I,t,x)+L(I,t,x)+E(I,t,x)

其中M是区域气温,C是基础气温,L是局地地貌,E是城市化程度,I是天气状况,t是时间,x是地点。具体来说,在建筑群集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小区的下垫面(如沙土或水泥路面)、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地气温出现热岛或冷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下图是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使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6—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4小结

目前,该项目以被列为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步开展整合软件系统、实际检验使用情况的工作,从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完善这一评价系统,并通过将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明晰建筑生态环境的真正内涵,推广建筑节能概念,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T.T.Chow,Z.Lin,ThermalProblemsofSplit-typeAir-conditioningUnitsInstalledatHigh-riseBuildingsofHongkong,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irConditioninginHighRiseBuildings’97,pp108-113.

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绿色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建筑行业在中国快速经济建设中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是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善,甚至是目前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都几乎离不开建筑业的兴衰,建筑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虽然建筑业为社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制造了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并且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怎样有效处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渐渐成为社会生活瞩目的话题。

工程建设在环境保护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众所周知,不管新建造、扩建以及改建项目都可能会对当地或者全球环境带来一些影响, 比方噪声污染、灰尘污染、气味污染以及全球化的温度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此外,建筑产业要制造大量的固体垃圾,如何解决这些垃圾、解决的过程对环境影响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外,资源的再次利用和垃极分类处理的再回收,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 在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的种类

1 噪声污染

噪声是一种最易发生的干扰附近生活居住环境的污染方式;施工噪音是由各种施工装置制造,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许多设备同时工作加大了噪声的污染程度,例如脚手架和模板的安装和拆除等也会制造噪声。常见的建筑施工是分工期进行的,大概可以列出4个期间,即土石方期间、打桩期间、结构施工期间和装修期间。各期间所应用的施工装备不一样,所以产生的噪声污染也会不一样。

2 废水污染

建筑施工作业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水类:井点降水、桩基施工过程制造的泥浆、建筑材料和运输管道的清洁水以及施工人员日常生活废水等。由于临时供水设备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而没有相应机构管理,这写导致了施工现场污水四溢;另外施工人员将泥液、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经过沉淀后的原浆堵塞了下水管道,以至于产生次生水环境污染问题。

3 废气污染

废气主要是因为建筑中的装修材料所产生的,其中的有关污染物有甲醛、涂料、油漆、沥青、粘合剂当中的一系列挥发性化学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烃、醛、卤代烃、酮、醇等;建材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比如放射性和一些有机物挥发,这都是长期的并且是持续的,有的房间装修几后年,但其甲醛、苯系物的浓度依然严重超标。这些装修材料所制造的污染物对人体的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极大生命危害。 4 粉尘污染

地表扬尘是粉尘的主要来源,这是测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基本指标。建筑过程中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作业现场平整、水泥运输、混凝土搅拌、石灰、纱石、木工房锯末和回填土等建筑施工材料在运输、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因为人为或其他因素产生的。粉尘对人体的肺部危害很大,一不小心吸入肺部,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存在,直到死亡。

5 废弃物污染

建筑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影响波及广且深远,例如非常难以降解,并且长期保留在土壤中会使土壤特性改变,不但威胁环境质量、影响城市面貌、危害人类生存健康、污染土壤、使土地经济价值大幅降低等。废弃物污染主要来源是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竹木材、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装饰装修产生的废弃材料、金属、各种建筑原材料的包装物和生活垃圾等构成。

6 光污染

光污染是近年来继废气、废渣、废水以及噪声等常见的建筑污染出现之后,又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来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主要是由电焊机发出的光、夜间工作时的强光等等组成,这些光污染在一定程度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休息,有的甚至一旦直接照射到人眼,就有致命的危害。

7 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施工现场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非常多,例如废化工原料及其包装袋、废铝箔纸、油漆手套、含油棉布、工业使用棉布、漆刷、废旧测温计(含Hg);试验室废液瓶(主要有多种化学原料);现场清洗作业设备废渣、机械检修保养液废渣;办公室废复写纸、复印机、废有色胶带、废计算器电池、废日光灯管等等。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

1 强化监督措施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据iso14000环境管理基准体系,创建环境管理体系,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监督措施,预防为主、全方位综合治理,建立建筑现场的环境保护工程,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首先,工作单位应加强环保意识,提升环保素养。然后,依据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规定的方法创建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程序公文和施工环境保护作业任务书,依据标准规定组织人员施工。再次,强化组织监管,施工部门成立以部门经理为主的环境监督领导小组,将责任逐级下达,建立考核标准制度。

2 加强技术治理

在关于防噪音方面中,要实施有效控制噪音的方法,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会经常运用许多的建筑装备,噪声来源较强,并且过多噪声源相互叠加后噪声会增加,因此在不同施工期间,应按规定要求对建筑场地实施噪声控制。第一,在现场施工之前完成四周围墙的砌筑,在关于周围的噪声保护目标一侧较早安装安全降低噪声围帘。强化人为噪声的控制,禁止人为的打击以及大声吵闹。第二,依据建筑阶段特点,进行施工现场要合理的平面布置,使能制造高噪声的机械装备安装于远离声环境维护目标的一侧。第三,尽可能的使用低噪声或安装消声装备的施工器械,使用环保型工作模式。建筑场地的建筑车辆出入地点应要远离保护目标,车辆出入场地时应低速、禁止鸣笛。倡导使用商品混凝土。加强建筑施工装备的检查、修理和保护,防止由于机械故障原因而产生非正常的噪声污染。第四,加强建筑现场的噪声监督,达到施工过程不打扰居民休息的目的。

关于防尘方面,这也需要做到科学花、技术化,首先,施工现场、生活休息区和办公区道路硬化需要专人定时洒水清扫,以防止扬尘发生。然后,严禁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必须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粉尘材料运输过程应该限制其高度,并且在表面喷洒水并覆盖,以防止扬尘污染。之后,各个楼道垃圾的清理,禁止将垃圾从楼道上直接向外乱扔。最后,建筑现场装修所使用的材料应采取半成品状态,这样能够减少扬尘。最后,灰土集中在一起过筛、拌合然后设围挡,这样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关于废水处理方面: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应灌入事先建造的沉淀池,禁止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和周围河流;生活所产生的污水也应与施工废水一同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统一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建筑车辆、设备所使用的燃油、油和机油等应强化监管,一切废弃油脂类都要集中处理;对油漆等易造成污染的化学工业材料分类存储,准备沙土、托油盘等,以防泄漏造成化学污染。

随着近些年公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公民在关于建筑施工污染的一系列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建筑企业因建筑事故纠纷等事故而付出的赔偿也在不断增多,这给建筑企业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21 世纪的主题, 施工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这一点从施工所产生的污染源头开始,消除和减少施工污染,从而创造美好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李裕平.建筑施工环境污染剖析与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315-317

[2]罗朝元. 浅谈消除建筑施工环境污染与安全问题的措施[J].广西城镇建设.2009(04):211-213

第6篇

1建筑设计

所谓的建筑设计就是对建筑进行规划,达到一定的美观效果,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另外在进行外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并且和城市的特点相符合。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建筑设计,只有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最终意义。在传统的意义上,建筑属于空间的范畴,也有相关的学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可见,建筑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广,建筑设计的深度也相对较大。

2生态环境艺术

现如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建筑设计中也会融入一些生态环境艺术在其中。建筑的美除了包含建筑本身的设计之美,还包含其基本的设施。对于建筑来说,城市的绿地设施可以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基础上,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才能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因此,建筑设计者们应该从生态环境方面入手,将生态环境艺术和建筑设计相融合。

3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建筑设计的宏观思路

3.1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的设计是在小环境中进行的,虽然建筑的美感可以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本着保护自然地原则,可能会出现整个自然环境的恶化现象。因此,在建筑的施工中,要以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原则,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中需要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尽量避免有害的物质进入周围的环境中。要将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3.2基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的设计实质上也是对周围的物质和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同时自然的物质的主要特点就是存在着一定的循环性。建筑本身就是集合能源、材料以及环境于一身,因此建筑材料也应该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为此,建筑的设计师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设计经验以及灵感将建筑和材料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对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利用,进而实现建筑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内涵

在进行建筑的设计中,需要适当地引进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主要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是环境的局部,因此需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调整局部的同时对整体的大环境进行保护。

4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要实现这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先需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为建筑来说,其本身就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的美感对环境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建筑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使得其在展现设计造型的时候不得不依托与周围的环境。所谓的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些绿色植物。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筑物营造较丰富的外部空间。可见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另外,建筑和外部环境的相互结合,正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体现,进而形成了完美的地域景观。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

5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耐,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6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新的构建跨学科主题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也是一门仍在发展的主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新专业诞生了。

一、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分析与发展

(一)发展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和设计,它是一个艺术设计的集成系统。在狭义上,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的空间设计和环境为主体。其中,建筑室外环境设计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绿色,水,人行道上,环境论文主要设计和设施,也就是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内空间、家具、照明、等为主要设计,也称为室内设计。这两个是最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两个分支。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类,艺术和设计,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雕塑、壁画、积木,属于环境艺术的范围。

(二)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三十年的发展现状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从1980年代开始,现在已经进入了“30年”。“近30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的加速增长,快速扩张的环境设计和施工团队,那么对环境设计的纪律需要成为一个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有大量的环境艺术实践,然而,环境艺术专业和科学,在我们国家没有接受科学的行业标准,但没有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环境艺术的线没有思维,没有产业,国家尚未成熟。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殊性,其主要建筑,城市空间,建筑和城市空间、材料、结构框架、概念,值得关注。现在,一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规划者的角色,架构师和设计人员的知识是不够的,导致这些项目的完成是不够好,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充分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主要角色。一方面,监管机制从城市的角度来看,这限制了环境设计的发展。参与城市管理的设计环境,地位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管理城市绿色花园,市政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卫生部门日常维护,等等。另一方面,缺乏公众参与工作,导致缺乏人文关怀和环境艺术设计。当前的设计环境中,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雕塑展览设计,是由个人或单位设计和建设,缺乏对征求人们的意见和想法。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西方设计模式在中国设计社区,像中国的设计缺乏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科学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导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现在大部分的国内高校是改变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士,专业内容没有改变。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和一群好老师,这是最薄弱的环节在许多新艺术与设计学院。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80年代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关注的是“现代设计”,如何理解“设计”的人们的需求。进入21世纪,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认知的问题在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开发过程不是“模仿西方设计风格”,不是按照西方模式在现实操作中,但质量基于历史复杂整个国家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个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远景和范围,设计中心的生活环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生活质量、艺术风格、历史背景和区域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更加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环境和人之间的交互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设计创造的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的行为指南。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探索如何使设计和创建、环境影响变得更科学、更合理,我们不仅要尊重环境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和关注人为因素。

(二)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要求打破“人类中心理论”的束缚,充分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一个新的环境设计的概念,全面整合资源,保护自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能停止,不能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三)更强调便捷化,走向科技智能趋势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表现力和环境艺术的吸引力,和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高质量的设计的设计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很自然的将更多的科学和技术,和新科技将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新科技可以扩大领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带来多变的设计形式、设计方向和方法。总之,虽然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有许多问题,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之间的交互,致力于东方和西方的精神和物质融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相关环境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实现,和建筑师和艺术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因为只有这种交互的基础上,可见物质环境不能看到在设计意图,然后达到美化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傅娜,张洁.试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J].美术界,2011(12).

[2]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13).

[3]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5.

第8篇

步入21世纪后,我国居民素质和生活都得到显著改善。各种新兴的市政设施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但这其中决大多数是为成人所考虑和设计的。因此,纯粹为儿童考虑和设计的儿童公园便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儿童产业的空间巨大,2008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近2000万人,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孩子成为家庭永久的中心,孩子的健康与成长,自然就是家家大人关注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儿童公园 安全性 儿童心理 儿童需求 设计理念

1、儿童不同阶段的特征及需求

0-2岁的婴幼儿需求:第一阶段是以实践性活动为主,属于无规则阶段。重复偶然获得的动作把式,获得技能性的快乐。游戏的萌芽(0-1岁):技能性、社会性亲子性游戏,体验初步的交往关系。装扮动作的发生(1-2岁):开始有模仿性的行为,而不再受感觉运动所驱使。

主要需求为:认知世界、消耗精力、语言发育、提高感知能力。学龄前儿童3-6岁的需求:第二阶段是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属于规则他律阶段。该阶段出现了婴儿阶段所没有的角色扮演的模仿行为,从原来的以物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游戏从此有了人类活动的特点,具有社会意义。

主要需求为:锻炼体力和判断力、寻找乐趣、角色扮演。

学龄儿童7-12岁的需求:第三阶段是以规则性游戏为主,属于规则自律阶段。该阶段练习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智力型规则游戏产生兴趣,知道规则和结果的重要性,手段与目标渐趋一致。

主要需求为:寻找刺激、更多的体格运动、协调运动、挑战自我、情景扮演、建立人际关系。

2、孩子要玩什么?

积极主动的体育游戏:剧烈的体育游戏,例如跳、跑、骑自行车、匍匐前进、攀爬或者打滑梯,通常指需要一个良好的场地提供保护,防止颠簸和摔倒即可。然而,通常应设置一些模块式设施、结构和多样的地形,这样可以保证游戏的互动性和动态性。

充满想象的创造性游戏:可塑性或可变形材料常常用于这种游戏中,例如沙子、玻璃、水、碎石或黏土。把这些材料放在孩子面前,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这些材料的物理特性能使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合创造力,玩出很多花样来,哪怕最小的孩子,也是这方面的行家。

与人相处的社会游戏:社会性或关系性游戏的内容包括分组追赶、躲藏和较色扮演,想象力是这类游戏应用的主要工具。为孩子们提供抽象和暗示性的道具,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会达到更好地效果。

具有实验性的感官游戏:尽管感觉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孩子们却使这方面实验真正的先驱,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包含感官体验的玩具备受推崇。除了被设计用来刺激触觉、听觉和视觉的玩具之外,甚至还有刺激嗅觉的玩具。

安静地玩耍:游乐场要位孩子们提供休息和思考的机会和鼓励他们进行体育游戏同样重要。如果孩子们想要独自安静地玩耍,这种想法应该受到尊重。为了创造适当的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在游乐场划分出一个或多个区域,并将这些区域进行屏蔽,使它们与其他喧闹的区域隔离开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能让它们全神贯注游戏的环境,使它们远离外界的干扰。同时,成人也得到了一个安静地环境来享受时光。在这里,我们可以堆沙盒、沙桌和沙凳,还能避免过度的日晒。

3、揣摩儿童心理

我们的设计很少对儿童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包括游戏内容、游戏路线以及游戏器具的款式颜色等对儿童意识的作用,另外尺度把握、高程变化、植物配植、标志标识等场地内容也应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特征。

个人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应是尊重儿童的意愿,创造符合儿童游玩特性的场地环境。有条件的话可以就场地类型、活动内容与小朋友交流交流,也许会发现他们理想中的游戏场地模式与我们想当然或凭常规经验营建模式存在的差异,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会提出让我们瞠目结舌的问题,行动思维常不拘泥于常理,具有喜欢冒险、群嬉、模仿等特点,总结分析交流后的信息,即可得出儿童最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玩耍、嬉戏,我们再经过科学、安全的环境规划设计来完成或是模拟这样的场地。

4、 设计元素的把握

(1)植物种植

植物设计在儿童活动环境中非常重要。国外成功的“迪斯尼模式”的儿童游场地,人工味与商业性过重,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因此,在儿童公园或者游戏场地适当的,合理的种植植物显得十分重要。儿童好奇,好探险。有的时候可以在某些地段密植树丛,在光线上给人黑暗,预示着危险,其实没有危险,对较大的儿童是个致命的吸引,大多可以吸引他们去探险,从而带来了游玩的刺激性.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质感,对他们的成长有利。

在栽植中又一般选择春夏观花,秋季观果,冬观枝的四季景观。同时满足树形,花色,叶色,习性等方面满足儿童们利用的特征,最好是能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的植物材料,突出表现植物景观的同时,增加体验,感受,认识自然的机会,寓教于学。

(2) 泥土和水

自古以来,和人最亲近的就是水和泥土,儿童的游戏环境的设计,与其刻意去创造一个空间,不如利用现有的自然空间。把这个空间加以分割、引导,利用现有的泥土、水体、植物、地形以及其它一些东西,适当地加以分割、组织、引导而使之成为一个可利用的、具有一定安全系数的自然的但又是人工组织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地发挥,而不是一定要放个滑梯非让他们玩滑梯不可,这样就解除了约束性。

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唯美的,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眼光的去看待,也许我们精心设计的,在他们眼里还不如网络游戏好玩。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会考虑合理性,只要能玩,就是好的,就象猫一样,永远保持对事物的新鲜和好奇。我们不要总拿出大人的架子去教育他们。和他们一起疯狂,一起回味曾经的童年难道不好吗?

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要注重创造探索性,创造性,知识性,展示性等等。因为涉及的面很广,影响因素、也很多,真正做好一个好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所言也只能给设计师们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玉军.姜辉.高玉玲 公园中儿童游乐场地的人性化设计探讨 2007(23)

[2] J. E. Johnson,J. F. Christie,T. D. Yawkey.《儿童游戏:游戏发展的理论与实物》[M]扬智书社,2003 年04 月01 日

[3] 章俊华,《幼儿园户外绿地》[J]。《中国园林》,2004/3:45-48.

[4] ABBS建筑论坛――景观与环境论坛―《儿童游戏环境》

第9篇

一、基本概况

现有116个教学班,朱田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58年。学生3521人,教职工225人,校园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学校环境幽雅、林木葱翠、花团锦簇、四季常青,首屈一指的花园式绿色学校。曾荣获临沂市"文明单位"市“规范化学校”市级“文明示范学校”市工会工作单位,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市先进教研室等荣誉称号。

二、创建过程和成果

一)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胡文江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

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利用宣传栏定期出专刊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站定期广播环保知识。张贴环保标语等。

第10篇

一、基本概况

   

朱田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58年,现有116个教学班,学生3521人,教职工225人,校园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学校环境幽雅、林木葱翠、花团锦簇、四季常青,是首屈一指的花园式绿色学校。曾荣获临沂市"文明单位"、市“规范化学校”、市级“文明示范学校”、市工会工作单位,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市先进教研室等荣誉称号。

   

二、创建过程和成果

   

(一)统一认识,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胡文江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站定期广播环保知识,利用宣传栏定期出专刊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张贴环保标语等。

   

(3)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学校利用校舍危房改造的契机,对校园进行了全面规划,定出美化的近期和远期的实施目标,投入近100万资金新建校舍19间,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征建了运动场,校园小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有计划购买花草树木在植树节、青年节、妇女节等节日中种植。由于有科学规划,有每年持续植树和有效的管理,我校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把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由各班专门负责净化并进行检查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次总评比,把环境教育和爱护校园列入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条件。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防病各项工作。做到校舍净化,无卫生死角,厕所无异味,食堂符合卫生要求,餐具每餐高温消毒,保证教工、学生的身心健康。

   

(4)投身社会大课堂,环境体验教育效果突出。我校通过以生活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世界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组织学生参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通过讲座、诗歌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演讲辩论、科技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爱鸟护鸟、绿色消费、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鼓励学生撰写环境论文、调查报告进行环保方面的小发明、小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环保知识科普小制作竞赛,在市县级比赛中均获得骄人的成绩。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成果和体会

   "绿色学校"的创建,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校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实施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广大师生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爱绿、护绿、育绿的意识。学校通过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校园更绿、更美了。学生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学校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道路、运动场、教室地面洁净无纸屑杂物;宣传栏、牌匾设计新颖内容生动、醒目;草地、花圃有维护栏、花草树木有知识简介牌;公共场所摆放鲜花;学生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不乱折乱踏;不高声喧哗,不干扰他人学习;做到了"地面无纸屑、门窗无乱画、墙壁无鞋印、桌面无乱摆、室内无高声、人人衣冠整、个个讲卫生"的要求。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使德育、美育自然融为一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激发了他们爱绿、爱美的高尚志趣;使学生自觉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爱动物、爱大自然,培养其纯洁的爱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全体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仔细地清除垃圾、清污、除尘,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带动和影响家庭、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wmxz.cn共2页,当前第1页1

第11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46-02

笔者通过对某施工企业近几年来人才流失数据进行分析,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人员构成了人才流失群体的主要部分。从参加工作年限分析,参加工作满1年至6年人员流失数量较多,尤其是参加工作2年内的人员流失现象非常值得关注。这个时期人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够强烈,跳槽的多。而工作满7年以上的由于跳槽的机会成本增加,稳定性更高。从流失人员的学历构成来看,本科学历占流失群体的绝大多数,尤其重点院校毕业生的流失比率更高。从专业技术职务级别上看,由高至低呈递减趋势。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率反而最低,因为越是高级、关键的人才其专用性越强,薪酬也就越高,然而工作选择的范围也相对狭窄,如果选择离开,给他本身带来的损失也越大,由此会产生一种“套住”效应。从流失方式来看,该企业流向集团外施工企业人员占有很大的比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几年来,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建筑施工企业本身人才匮乏,又缺乏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满足早期迅速扩张的需求,不惜以高额报酬攫取同行企业的成熟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该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到头来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流失原因分析

人才流失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人性的欲望和追求高于企业所能提供的报酬的范畴;客观上主要是企业自身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综合能力较低,与市场上其它类型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具体分析起来,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动是追逐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希望得到更高的薪酬福利和生活待遇。首先,流失人才中大部分是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的“稀缺性资源”,多多少少会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优越感,容易出现自视过高的期望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旦发现有更好的企业和发展机会,或企业在经营状况方面有所风吹草动,基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们倾向于不愿“共苦”而“攀高枝”离职。其次,参加工作3-5年左右的员工,大都处于30岁左右,面临着结婚、生子和还贷等诸多现实问题,负担较重,重压之下就会无暇顾及忠诚度及职业道德,产生离职倾向。最后,该企业目前的薪酬体系在行业中并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使得专业技术人才在与同行业的朋友或同学对比中难免会产生失望和挫折感,极易萌生跳槽念头。

2.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为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他们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往往把事业看得很重,追求成就感,自主意识强,拥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当在企业中职业发展遇到天花板,或者现在的工作不符合个人的职业取向和兴趣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离开。企业虽然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却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这也正是引发人才流失的又一重要因素。根据木桶效应理论,“短板”作用至为关键,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具体来说,长期以来,脱胎于原国有部级事业单位模式的施工企业,在用人方面都有一个积习已久、难以根除的体制性弊端:未能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机制灵活、大胆启用新人”的良好用人机制。企业为员工打造的技术、管理、党群三条晋升通道,貌似十分通畅,其实不然。首先,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冗员过多、岗位不足”的情况,受岗位限制,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提拔力度不够。其次,对优秀人才及早发现,主动提拔,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激励效果。等到员工萌生离职念头,甚至已经找到企业谈条件时,再予以提拔,就有点被动了,达不到通过职位晋升留人应有的效果,还会对其他人员起到不良榜样的作用。

3.用人单位竞争激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状态、国家政策和技术的变动是引发人力资源危机的宏观因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造就了人才流动的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各企业展开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技术人才作为人才中一个特殊群体,其本身具备的重要价值常常成为猎头或竞争对手垂青的对象。近几年,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巨大投入,给施工建筑企业带来发展良机。许多企业快速扩张,用工需求加剧,不惜以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收买各类人才,尤其为成熟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工资福利。这对于人才储备相对充足,用工体制相对保守的传统国有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面对用人单位频频伸出的橄榄枝,一些素质高、能力强、追求高报酬工程技术人员难保能不为所动,迅速向这些企业流动。

4.企业文化有待加强。一方面,?淖匀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25.html" title="环境论文" target="_blank">环境来看?该企业主营业务是现场施工生产,其工作性质是长期驻外、条件艰苦、流动性强,难以兼顾家庭。项目工作环境远离城市,甚至地处偏远地区,生活极不方便,交通通讯不畅,缺乏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员工产生较强的孤寂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人文环境与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人员往往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做事专注努力,情商不高。因本身特殊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并容易滋生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不服从管理制度时有发生。与同事交往时不注意沟通技巧,让同事心生厌恶,敬而远之。与上司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礼数,不加收敛,让上司认成为刺头,同时有功高震主,目中无人之嫌。不和谐的工作环境极大地挫伤了技术人才的工作极积性,让其产生不被理解,被孤立的想法,均会成为离职的原因。

二、留人对策研究

人才流失直接影响着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留住人才。一是坚持以员工利益为本。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给员工一份合理的薪水,确保及时发放工资和奖金,按时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二是坚持以员工发展为本。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给员工一个公平竞争、良好发展的平台。三是坚持以员工情感为本。给员工一个温暖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安心工作,忠于职守,积极为企业贡献聪明才智。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流失现象以及工程技术人才本身的特质和重要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以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1.制定战略性的薪酬体系与福利政策。虽说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种,但是因薪酬而跳槽比比皆是。因此,企业薪酬的制定要遵循“对外有竞争,对内要公平”的原则,从企业内部讲,核心员工的薪酬一定要客观准确的反映其从事工作在企业中的价值。从外部讲,因工程技术人才的稀缺性和可流动性,必须关注多方面的薪酬调查结果,了解同行业同地区同规模同类型企业的薪酬政策或相同或相似岗位的薪酬水平,及时调整或制定相对策略,以保证对人才的吸引力。在薪酬福利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其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有效结合,以减少技术人才流失。

2.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择优机制,选好人才。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建立公开、民主、透明、择优的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确保干部队伍稳定和企业持续发展。

注重业绩导向,用好人才。提职务、评职称、推先进、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业绩的原则,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对人才的任用,只要能给企业创造最大效益,企业就给他最大的发展机会,以此激励各方面人才热爱工作、争创业绩。

良好的绩效考评制度和人才评价标准,使核心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得到明确的表现。考评结果与薪酬福利挂钩,让核心人才的工作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以绩效为凭,待人处事客观公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为核心人才设立畅通的晋升渠道,加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提拔力度,增强核心人才的归属感,让其事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机制,指导员工设计职业生涯,鼓励员工将个人职业愿望与企业的愿景结合起来,推动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扩大推广公开竞聘制度,进一步改进干部竞聘程序,拓宽人才事业成长的舞台。

打破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通道单一现象,拓展培养渠道,育好人才,从而降低人才的隐性流失。一是加强岗位交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和锻炼干部,加大干部纵向、横向交流力度,促进机关和现场、行政和党务、技术和管理等不同类型岗位的交流。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根据现场需要,有计划地办好各类专业培训班,培训专业人才。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论坛专栏,让各类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他们的新观点和创新成果,促进年轻有为的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四是做好传帮带。深入扎实地开展“双导师带徒”活动,让新入职的毕业生一到工地就有人手把手地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成为施工中的骨干力量。五是大力推行“青年人才工程”,做好技术人才的后备管理工作,加大对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力度,为技术人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员工看到希望,也能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加快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强化“三次经营”、“三化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企业凝聚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要持续探索、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减少亏损,提高生产效益。

5.构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协调一致,上下同心的团队,单靠物质刺激和管理制度是很难做到。企业的内部政治都是企业文化功能不足的重要体现,建构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对改善员工关系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意义甚大,企业文化的价值同化作用对加强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稳定员工和防范核心人才流失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加强理念建设,以企业核心价值观激励和引导员工立足岗位,争当岗位主人翁,自觉践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整体凝聚力。倡导“企业兴旺、员工富裕、盈利光荣、亏损可耻”的价值导向,要重视和鼓励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言献策活动,给热爱企业、善于思考和创新的员工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企业向心力。同时通过引导、灌输、示范和融入制度里,通过“软硬兼施”,创造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对于内部沟通,满足工作的需要和对人才的吸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6.建立人才预警机制。建立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时刻保持和员工沟通的渠道畅通,人力资源和党群部门要经常性的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个人意愿和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才使用中的问题。建立人才流失的危机处理机制。平时加强人才储备,形成人才的梯队性和层次性,在人才流失时,能迅速找到合适的人才替补,把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

7.其它措施。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些个性特点,制定“量体裁衣”的、有针对性的育才计划。要加以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加强沟通能力的培训,或团队拓展训练,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改变他们孤僻的心理并促进情商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以对随意跳槽人员加以道德约束;做好技术人员的平衡工作,帮助其加压或者减压;帮助工程技术人才解决工作之外的其它烦心事,让其专注于工作等,都对工程技术人才的保留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10-0017-0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Go ods Sales

――A Case Study in Yantai

ZHAO Lan-ge1, SUI Yong2

(1.Physical Education ofNorthwestNormal University, Lanzh ou730070,Gansu 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ofShaanxi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Shaa nxi China)

Abstract: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goods sale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 ssue in the sports geographyBy using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 n alysis, field works,data statistics, and cases analysis, the paper makes a res earch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orts goods sales industry in Yantai soas to explore the hub of the sports goods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and the mindset of the urban sport facility planner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Yantai sports goods sales industry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nd four centers a re formed, namely,Sanzhan area in Zhifu district, Yantai University in Laisha n district, Caiyun Town in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Ya ntai City and highstreet in Fushan district Thi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has a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urban landmarks, city la yout, commercial centers, traffic and population in Yantai.

Key words: sports goods; sales occup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体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在解释体育现象、预测体育发展方面显示出作用。国 外及其我国学者在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工作[1]。产 业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组成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刘庆新等对西安市的 研究表明,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也具有这方面的共同性 [2]。当 然,这项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不同区域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尚需进一步研究。本 研究选取山东省烟台市作为研究地点,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该市体育用品空间分布情况,从而 为完善体育经济地理理论体系提供一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店的空间分布。主要探索体育用品销售比较集中 区域的分布情况――即体育用品销售中心。调查对象为烟台市体育用品专营店、体育品牌专 卖店,还有设专门场所经营体育用品的综合性商店(一些小型商店虽然代售一些体育用品, 但由于规模较小没有统计)。调查范围为烟台市主城区,包括:烟台市绕城高速以内主城区 (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内容:体育用品销售店的名称、 地理方位、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经济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阅读的文献资料进 行了分析,梳理出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整理调查用表。

1.2.2 实地调查法2010年1-2月,对烟台市绕城高速以内主城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统计体育用品店的名 称、地理方位、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并对部分销售者、消费者等进行访谈。

投稿日期:2010-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号:04BTY004)。

作者简介:赵兰革,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

1.2.4 个案调查法通过与经济开发区飞乐体育用品商场、南大街的鸿星尔克、福山区商业街的361°、海 港街的风之捷体育、烟台大学对面的匹克和乔丹、三站市场的正大服饰等商店负责人进行交 流,了解其选址原因、经营形式等信息。

2 结 果

根据商业中心地的基本原理,本研究确定1 km2内有30家以上销售店面的区域为销售中心 [2]。商业中心分布形式表现为两种格局:沿街道两旁形成的条带形商业街和围绕道 路交叉口发展的商店聚核体,两种形式以前者为主[3]。对烟台市调查发现,该市 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相对集中,符合此规律,具体情况如图1。

图1 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分布图 烟台市四个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分布特征为: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呈现典型的中心地 分布。四个中心各有其特点:第一,芝罘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有着烟台市唯一的体育用品批 发市场,与旁边的以海港街为中心街的体育销售市场形成了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核带结合 式中心”分布。三站批发市场以体育服饰与器械为主营面,而以海港街为中心街的体育销售 中心则以品牌专卖零售为主,两个中心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烟台市最大的体育用品销 售中心。第二,彩云城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中心,也是该区的商业中心。作为新兴区 ,在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该区商业快速的发展,商业氛围渐浓,体育用品店铺分布逐渐形成 了东西长江路、南北泰山路“两带中心”分布。第三,以商业街为中心的福山区商圈,是福 山区老城区,是其商业中心所在。作为商业区域,历史悠久,商业氛围浓厚,是福山区体育 局等政府部门所在地。由于长期的商业发展熏陶,体育用品销售店大部分分布在县府街、商 业街、城里街、南苑街四街的街面,形成了“‘王’字型四带中心”分布。第四,莱山区烟 台大学对面形成了一个体育用品销售市场,呈现“单核式中心”分布。烟台大学旁边的烟台 体育主题公园,是山东省第一个集体育竞技与旅游、健身、娱乐、商贸为一体,具有体育旅 游特点的景区、烟台最大体育场馆集中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地段,是烟台市最大的体 育中心。因此该地域吸引了大批体育用品销售入住,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3 烟台市体育用品行业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研究表明,零售店选址则更强调地利的重要性[4]。商业位置的选择是商业经营战 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区位对于零售商业发展具有致命的作用。 任何一个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经 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者与空间位置有关[5]。在对经济开发区飞乐体育用品商场 、南大街的鸿星尔克、福山区商业街的361°、海港街的风之捷体育、烟台大学对面的匹克 和乔丹、三站市场的正大服饰等负责人进 行访谈时,他们都提到了店面的选址的重要性,并且一致认同:店铺位置是决定经营成败的 关键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店铺选址都是为了更便于消费者消费。而消费者往往会在购买不同 物品时选择不同区域。消费者选择又与销售行业的相对集中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商家 和消费者既是对立的两个群体,同时,又必须找到共同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实现双方的经济 意图。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商业环境空间性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6 ]。商业地理区形成的条件第一个就是以商业中心为核心。

刘庆新等研究表明,西安市体育用品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交通、政府规划、传统商业区 、人口分布、城市地标建筑都有密切关系[2]。他的研究是建立在西安小平原这个 基础 之上的,通过对烟台市的研究表明,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空间分布情况。不过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的形成还有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应予以高度重 视。

3.1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地理位置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同样影响着经济发展。

烟台市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中部,境内丘陵绵延,沟壑交错,河流众多。全市海岸线达 909 km。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西起莱州市虎头崖,东至牟平东山北 头,是曲折的岩岸。烟台市区依海分布,同时,烟台市中心又有大片丘陵地带,交河从南至 北穿越整个市区。丘陵将烟台市切割为两大部分,夹河又将烟台西部分割开来,形成了相对 集中又互相分离的四个城区。因此,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烟台四个城区即连接在一起又相对 独立。每个区都有各自的区域规划,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也相对集中。

由于毗邻海岸,烟台市海岸与海岛景色交相辉映,是山东省游览避暑胜地。一个具有良 好旅游经济效益的成熟旅游目的地,不仅有宜人的气候独具魅力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而 且其配套的基础设施[7]。烟台金沙滩公园、海水浴场、海边游乐城,烟台体育公 园等为 体育旅游,尤其是水上项目旅游,提供了优质先进的硬件设施。随着体育旅游经济的兴起, 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 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8]。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 展提供了资源与动力,更为体育及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旅游 型为主的城市也影响到烟台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北临金沙滩旅游度假区;芝罘区体育用品销售中 心东临第一海水浴场;莱山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旁临烟台体育公园、海水浴场、黄海游乐城 。这为三个中心提供一个巨大的体育消费平台,促使体育用品商家的不但涌入三地。三个中 心分布在三区海岸线旁,由西至东依次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线、芝罘区海岸线、莱山 区海岸线。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与芝罘区海岸被夹河与芝罘岛相隔,而芝罘区海岸与莱 山区海岸由于无天然屏障阻隔,体育旅游产业有连片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人口 的增加,芝罘区和莱山区的2个销售中心将沿海岸线发展形成为以海上体育旅游为主的休闲 体育商业带。

政府规划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9]。烟台市几个体育用品销 售中心都 与政府长期规划有直接关系。在现在社会,传统商业中心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经济与文 化生活[10]。福山区、芝罘区是烟台市老城区,两区的商业区是政府最早规划的商 业区, 一直保持到今天。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烟台市商业的快速发展,政府规划的商业区也随之快 速拓展。由最初的一两条街区发展为今天的商业中心。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也在这种商业街区 成长过程中逐渐由零星店铺发展成为销售中心。

新兴商业中心,是与传统商业中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商业商务功能兼备,大型零售业 态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商业中心[11]。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国务院 首批设立 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龙头。经济发展 带动了本地区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以彩云城为核心的商业购物区。生 态体育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体验、探险、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 育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12]。由于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四季分明,气 候宜人, 濒临海滨,景色秀丽,滩平沙柔,碧波万顷,该区在199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金 沙滩旅游度假区,成为一个理想休闲、居住、旅游场所。调查中一些经营者认为这里适应商 业发展,才入住此处。

烟台四个区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规划也有各自特点,从整体上看,烟台体育用品销售 行业呈现四个中心态势。每个区的销售中心都与政府规划的商业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即服 务本区消费者,又可以辐射到其他城区和乡村。

3.2 地标性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是指在城市中最广为人知、在空间上具有重要标识作用的建筑物,它基 本等同于城市地标系统中最高层次的城市地标。它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13]。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 面来说 ,标志性建筑引导一种新的活力,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 推动作用。

烟台体育公园是烟台市新兴的最为莱山区居民所熟悉的体育地标性建筑群。是集体育训 练与比赛,市民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型体育公园。烟台体育公园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 现代五项和女子篮球小组赛等大型竞赛活动。城市地标建筑综合体使商业活动更加集中,商 业活动才能非常方便。烟台体育公园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并且这个建筑群建成与发展 和体育有着密切联系,是人们很容易想到购买体育用品的区域,因此体育用品销售商家在此 选址,使该区域发展成为了体育用品销售中心。

3.3 交通布局城市交通对商业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有关调查表明:烟台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小,并且 品种单调,很多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高档体育用品市场占有份额几乎为零,体育产品市 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4]。绝大多数体育用品都是从外地运输进来的。

烟台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 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 海上门户。虽然烟台地处华东东北一隅,但是这里的交通十分发达。

公路方面境内有烟台至北京的206国道连接华北等地,烟台至上海有204国道与华东相连 ,“荣成-烟台-乌海”的荣乌高速使得烟台与西部省区连接在一起,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 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又把这里与东北连接起来。

铁路有胶济-蓝烟铁路,烟台火车站贯通全国铁路网。目前正在建设沿渤海湾德州至烟 台铁路、烟台至大连轮渡铁路。

海运方面有烟台港,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位于东北亚国际经济圈的核心地 带,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同江至三亚)的重要枢纽和贯通日韩至欧洲新欧亚大陆桥的重 要节点。目前,烟台港对外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每年有800 多艘次外籍船舶进出港口。烟台港开通的近20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可承接、中转世界各 地适箱货物。

机场有莱山国际机场,开通了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航线;国内航线联通北京 、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个,是国家一类空中开放口岸。

可以说,烟台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相对完善烟台立体货运通道和 物流中心。

芝罘区的体育用品销售中心与交通的关系最为密切。这里毗邻烟台火车站、烟台汽车总 站和烟台港(三站)。这里还是通往莱山国际机场的机场高速路起点,交通可谓便利,是烟 台市交通枢纽,大宗商品运输中心和烟台客流中心。该地区是烟台市主要的对外批发市场, 是胶东半岛与内陆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用品批发商 和品牌零售商入驻,尤其以大型批发企业为主。

福山区的商业街是烟台市较早规划的商业中心地点。这里形成了横纵多条主要交通道路 ,是烟台市内交通较发达的区域。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彩云城经过多年发展,也形成了密集 的交通网络,与市内许多地区之间建立起了便捷的交通线路。莱山区烟台大学是该区中心地 点之一,这里的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以上三个区域的交通十分便捷,公路网比较发达,同时 ,三个区域也是烟台市内公共交通的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市内消费者,大多数烟台 市体育用品消费者都在就近处选择以上三个地区购买。

3.4 人口因素一定规模或密度的人口是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而已形成的商业网点又反过来吸引 人口移居此地[15]。零售商业的兴旺与否取决于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又与消费者的 需求密不可分,而消费者的需求与居民收入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关 研究认为:居民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16]。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改革 开放以来烟台市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长。烟台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 长,教育文化娱乐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7]。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社区大 多数居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18]。

调查表明,烟台市民购买体育用品时会考虑出行距离的因素。因此,购置体育用品时78 %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商业区域。同时,8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体育用品相对集中 的就近区域购置体育用品。调查显示,烟台市形成的四个体育用品销售区域被大多数消费者 认知。调查者普遍认为,到这些区域购买体育用品便于挑选,可以进行比较。从图2中可以 看出,烟台市的住宅小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福山区传统商业区。对住宅小区开发商的调 查也表明,他们更愿意开发靠近商业中心的土地。同时,如果开发土地周边没有商业中心, 开发商就会考虑联合筹建。烟台市的四个销售中心周围小区相对密集,人口多,人流量大。 烟台市的住宅小区分布进一步证实了社区与商业中心的地缘关系。

图2 烟台市住宅小区分布情况图 体育人口的数量和人群结构是决定这个地区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烟台市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的人口中,按职业排序以此为:学生、知识分子、职员、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人员,所占 比例分别为42.35%、20.46%、16.52%、13.82%、6.85%[19]。这一调查与全国 其他地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显示,知识结构对体育消费有巨大作用,这与相关研究是 吻合的。其中,学生又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

图3 烟台市的学校及其相关文化部门分布情况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四个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周围学校及相关文化部分布密集,表明生活 或工作在这些区域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也就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由此可见, 烟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与体育销售行业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口素质较高的区域体育 消费数量较大,需求决定了供给,这就吸引了商家前往投资适应这种需求。

上述人口因素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零售中心形成有较大作用。调查分析表明,烟台人口密 集区、文化区与体育销售中心重叠,并且影响着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4 总 结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具体来说呈现出四 种分布方式:芝罘区呈现批发与零售相继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单核式与多带式相结合的中心 ”分布;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的“‘十’字型两带中心”分布;福山区呈现“‘王’字 型四带中心”分布;莱山区呈现“单核式中心”分布。

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地理环境等因素对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空间分布起着极大的限制作用。本项研究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可以预测我国城市体育 用品销售行业将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增长。研究表明城市中有可能会产生两种行业聚集 类型:一种是单一的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中心,一种是包含在商业中心区域内的体育用品销售 行业中心,符合商业中心的聚群效应。

当然,这种趋势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更多城市案例研究来验证。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城 市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史兵.关于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讨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1):1-5.

[2] 刘庆新,史兵,雷欢欢,等.城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空间分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29-132.

[3] 邓世文.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36-39.

[4] 崔振华,杨婷.商业零售店选址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10(2):42-45.

[5] 张慧达.大型零售商业设施选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9.

[6] 李莉.区域商业和经济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4 :18-22.

[7] 程庆.论体育与旅游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89-93.

[8] 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 (3):39-42.

[9] 俞琳.我国三大都市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论――以上海市为个案分析体育产业 发展环境影响因素[J].体育科学,2007,27(7):86-95.

[10] 杨俊宴.传统商业中心的系统规划理论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 文集[C],2002:103-109.

[11] 陈玉慧.新兴商业中心规划与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市富山商圈为例[J].世界 地理究,2007,16(3):37-44.

[12] 王志成.试析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7, 下旬刊(501):225-226.

[13] 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

[14] 姜德卫.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 科技,2003,25(2):76-77.

[15] 王宝铭.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J].人文地理,1995,10 (1):36-39.

[16] 蔡军,钟天朗,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上海、西安居民体育 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18(3):16-20.

[17] 王玉琴,姜元魁.基于系统思维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机制探析――以烟台市体育消 费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