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管理制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第1篇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四、总结

第2篇

教学制度建设应该涵盖以上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那么,什么是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呢?本文认为,它是调整人们在开放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应当遵循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是开放大学中教学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教学管理制度是开放大学实现开放教育目标和任务、发挥开放教育功能的管理根基,是四川开放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的中心。那么,什么又是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呢?这里,我们将其要点归纳为:一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开放大学教学活动和其他教学形式最主要的区别;二是教学资源和课程建设是首要教学要素;三是在教学模式中,“自学———导学———助学”三位一体为基本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自学是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四是以现代通信技术和多种媒体为中介的教与学的交互是开放教育中的关键手段;五是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应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基于以上特点,在设计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应该遵循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实现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并且形式灵活、完整配套、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二、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框架的设计

开放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模块的办学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决定了其运行的好坏。由于教学管理各模块的依赖关系,无效的制度会影响整个教学机制的运作效率,因此,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实现开放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开放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体现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遵循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发挥开放教育的功能。同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行为规范应具有稳定性、基础性、严肃性和协调性。二是开放教育教学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能够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如何建立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无统一的模式,由于开放大学的建立依托电大系统,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设计中,我们也有必要参照现有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实现教学的平稳过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专业建设及管理、课程建设及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管理、教学检查与评价环节。其中教学组织与实施包括了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如图1。

三、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一)专业建设及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设置条件,专业课程开设的基本原则,专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及程序等。专业建设及管理制度是开放大学落实专业建设计划和专业建设方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实施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管理与专业建设评价有效性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是整个专业建设系统行为的规范。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对教学中的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整合及利用,必须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专业建设及管理是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制度建设对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专业管理的规范中,需明确经费来源,专业建设团队的组成,实训实习条件。同时应重视对专业建设结果评价,专业生源调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只有通过以上环节对专业建设结果实施评价及反馈,才能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解决,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高。(二)课程建设及管理制度。制定《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资源建设的程序和验收要求,课程管理的要求等。为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学习者通过自主选课来完成学习需求,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是课程建设与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设施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技能的提高已完全能够满足远程教学的需求,学习者无需到学习中心进行专业注册和课程选择,在网络上就可以获取相关课程的学习信息,并完成所选课程的学习和考核以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课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质量。我们必须对各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条件以及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和验收要求等进行规范,以有力的制度保障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开放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课程的建设首先体现在能否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发送。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开展媒体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整个远程教学的设计是以课程设计开发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明确教学媒体的种类和数量、课程建设的人员配备、建设周期、经费来源及预算、课程资源的试用及完善周期、验收标准等。(三)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制定《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办法》,明确开放大学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省校、教学点)及基本条件;明确各教师岗位的基本职责及奖惩细则;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制度,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对教师的管理核心放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也就是说制度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本质上是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教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评价指标时,应注意结合教师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领域,使用评价指标和晋升标准,注重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同时,将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接受师生的共同监督,增加评价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构成中有一定比例、相对稳定的社会兼职教师队伍。因此,应制定《开放大学社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构成来源、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考核及酬金、定期业务培训等,使兼职教师队伍保持一定规模,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并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四)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制度。制定《教学实施管理办法》,界定开放教育校外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工作环节(入学教育、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教研活动等),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实施的规范和准备。1.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有关知识、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制度明确入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入学教育的实施要求、程序和考核。2.课程教学。远程开放教育中课程教学应包括网上学习、面授学习和小组学习等环节。(1)网上学习。学生的网上学习是将网络平台虚拟学习环境的互动式、协作式学习和基于网络技术的个体自主学习整合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学习是将学科内容分散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来分享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诸如Blog、Wiki、Rss等网络技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调整学习安排,进行自我学习监控。我们现有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自己进行时间管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其实质还是属于自学的一种形式,但这种自由式的学习缺乏交互、对学习者的要求高,真正坚持下来的学生少,学习效果不理想,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面对网上数量众多的课程资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去学习。因此,建立一种“引领式”的在线学习就非常必要。网上学习应该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开展有效学习为主要任务,整个学习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面授学习。面授学习是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启发、引导、帮助学员自学的作用。开放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网络设施不能普及全省各个市州、区域,部分教学单位的设施配备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要求时,开放教育仍需有一定时间的教师与学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必备的教学补充。而且,面授辅导也是对网上教学资源的一种弥补。目前由于参与远程学习的学生普遍知识素养偏低,理论知识欠缺,外在动机是主导的学习动机,面授课堂呈现出普遍低效的状态,面授的质量亟待提高。集中面授的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在职学习者的需求,从时间、课程、课时、内容等方面更加合理,以激发学习者参与集中面授辅导的兴趣。开展面授的教师需要认识到面授教学的目的是“以导为主”,辅导内容应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除了对课程知识的导学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等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建议。设计面授辅导教学效果的考评体系与指标,并进行密切跟踪监控从而保证课程集中面授辅导的有效性和导向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对面授辅导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使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通过完善面授课程的管理制度,弥补目前面授课的缺陷和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的缺陷。(3)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小组,通过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协作等方式,解决学习困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远程教育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小组学习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对象的多样化、满足学习中的交互要求。但由于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是一个难题,为了避免流于形式,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对小组学习开展的条件、小组的构建、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指导、合理评价等具体内容进行规范从而能够不断完善小组活动内容,提高小组活动的效果,以发挥小组学习对个别化学习的辅助和促进作用。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课程实践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课程实践环节的职责与分工,成绩的评定与验收,指导教师的工作规范等;专业实习是根据专业对教学的要求,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专业实习的类别、专业实习的职责分工及要求、指导教师的条件及工作职责和成绩评定与验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原则及流程、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范围及组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等问题。通过制定《开放大学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界定开放教育实践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工作环节(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师资配备、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的规范和准备。4.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评)和终结性考试(测评)两种方式。通过制度明确考核的形式、适用对象、计算方法等。(五)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制定《开放大学教学检查及评价制度》,确定教学检查的基本内容,教学检查的人员配备及条件,制定教学检查的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检查的结果及反馈等工作流程和要求;确定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教学评价结果的应用范畴等。

四、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3篇

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论性。铁岭师专是专科生与本科生并存的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50个。本科招生的生源有所改变,课堂表现也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本科学生较专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表现出更好的学习自律性,如:课堂纪律严肃,认真听讲;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资料阅读作业并从中获益;能更投入地参加问题讨论并能流利表述自我观点;作业完成字迹工整且能体现出一定的思考过程;课后能主动寻找相关资料进行扩展性阅读。因而本科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较专科生而言,更为扎实、深入。本、专科生的知识面构成也大相径庭。与专科生相比,本科生经过普通高等中学学习,已掌握相关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等常识性知识。许多专科生感到新奇的知识点在本科生看来老生常谈。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卫生学》,人类基因这一知识点作为专科教学的重点章节,师专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因而教师不必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赘述。本科生更希望从教师处得到更多、更新学科前沿性知识。

二、教学计划的调整

适当调整专业技能的教学计划。专业技能课程多涉及动手能力,对年龄层次较大、零基础的本科生提出了挑战。与专科生相比,大多数学前本科的学生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投入了更多的学习精力,但是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而唱歌、跳舞、弹琴作为幼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其未来就业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专业技能课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内容,集思广益,征订更为适合的专业课教程,充分利用本科生理论知识(如乐理知识)掌握快,动手能力差的特点,编排更为适合的教学、练习时间,让本科生及早入门,更好发展。

三、完成选课机制从齐整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第4篇

第一,大力开展集体备课、网络备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尽量减少教师因独自钻研教材、撰写备课教案等所耽误的时间。第二,以向课堂要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标,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数量和时间,鼓励教师多采用重点评讲、学生互改、单独辅导等方式,改变教师单一地在学生作业本上画钩叉的那种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效果的批改方法。第四,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学习和流于形式的其他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二、大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的积极性

学校各年级组或教师备课组应经常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讨比赛活动,并把它作为评先选优的条件,每次活动后,要根据其质量评定等级,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多上公开课,多听示范课,认真评议所听课程。要积极鼓励教师把自己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修改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为避免教师在网上下载或抄袭他人的文章作为自己的听课笔记或心得交差,我们可以把他们交上来的文章和网络上的文章进行对比,或把几个相似的文章张贴出来,进行对比曝光,制定必要的惩戒措施,纳入年度考核或综合素质评估,以此激发教师的听评课兴趣,规范他们的听评课行为,促进他们自觉参与听课,认真写好听课笔记,按时参与评课活动,畅谈听课心得体会。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挑水,甚至更多。学校应推行开放课堂制度,一是面对全体教师的成长共同体的开放(相关的教师、领导以及研究者都能畅通地进入真实的课堂),二是授课教师的自我开放(教师的心态在课堂中放开,深入课堂,有意识地琢磨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打开教室的大门,欢迎同行们观摩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自己的课拿出来在阳光底下晾晒,和同事相互切磋,互相探讨;鼓励教师充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推开别人的教室门,走进同事的课堂,学习他们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自己提升专业素质。

三、结语

第5篇

1.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对于食堂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东田中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东田中学学校食堂炊事员管理办法》、《食堂工友工作细则》等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食堂就餐管理健康发展。

2.建设完善食堂膳食会。

包括由学校值日校委组成的学校膳委会和只有学生组成的学生膳委会。学校膳委会学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建设,完善学生膳食委员会制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他们协助总务处开展学生食堂卫生自检、就餐管理等活动,建立学生问题反映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对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广大学生切身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并及时传达和解释,协助学校在学生食堂就餐管理。

3.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由于就餐人数多,工友人员少(近400个学生就餐,只有3个工友),学校建立了全员参与的管理办法。首先,把同一个班级的就餐学生安排在对应的就餐桌上,男女错开排列,一组6人,便于管理。第二,建立行政老师值日管理制度,三餐到食堂督促管理。第三,建立三扫两评的管理制度,食堂安排固定班级值日生三扫(早上、中午、晚上就餐后),各学生膳委会成员平时要指导、检查、督促各宿舍的卫生。对每天的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由值日校委和学生膳委会成员双线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学生整改。第四,把就餐管理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学生膳委会当中,使就餐管理更有效、更民主。膳委会成员由责任心强、志愿加入者组成,推出组长一名和副组长若干名、膳委会成员若干名,主要有二年级学生和部分一年学生、协助值日校委做好平时的卫生检查、餐具排列等工作,不但减轻值日校委的工作压力,而且使管理更精细、到位。第五,学校总务处和食堂管理人员每月举行一次食堂管理反馈会,形成部门之间和管理者信息沟通有效机制。

二、精化管理,文明用餐

1.统一思想认识。

学生食堂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责任,起到承接延伸课堂教育任务的作用。学校领导认识到“食风”的形成,会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全面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同化作用,要求全体行政干部和工友明确食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在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把工作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启动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上,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食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形成“我为食堂建设添光彩,人人参与食堂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要求全体教师对班级、就餐两头都要抓,相辅相成,使食堂成为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习生活咨询、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

2.文化进食堂活动。

学生食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是学生最放松、最能体现其思想道德水准的地方。学生在食堂表现如何,直接反映学生文明程度高低。为充分发挥食堂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就餐管理条例。

3.餐厅是我家。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爱家的每个地方,食堂是学生的用餐地,通过一系列教育、指导,学生已经养成了文明用餐,珍惜粮食,餐具排列整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使食堂这个“家”成为学生精神栖息的港湾。此外,学校还利用墙壁张挂“米粒虽小君莫扔”、“餐厅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学会吃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等内容的文化标语、名人警句、艺术作品等,为食堂文化氛围点缀出几分典雅。

4.加强培训,养成习惯。

东田中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虽然比较纯朴,但散漫、习惯养成较差。为此,学校每年新学期之初都会开展新生入学训练,使之更好地与初中学习生活衔接。入学训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寄宿生就餐管理办法》。教会学生如何吃饭,如何把餐具清洗干净、排列整齐,通过这些过细的要求,餐具排列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结语

第6篇

1.智能是一种潜能,是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

解决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等。生产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解决不同的问题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对所需要的智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言之,就要选择对一个人适合的发展道路。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1)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2)为理解而教。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3.智能是分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个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效结合的表现。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自己都拥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多元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现在的中职生,他们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中职成为这个群体学生新的起点,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爱、细、严、实、勤”的具体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提供参考。

三、中职学校生源特点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来说不如普高生源。来中职上学的学生成绩偏低,充满失败心理,问题较多,但也有一些普高生源所不能及的长处。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1.学习成绩较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的社会观念、家长心理普遍认为上普高是“正途”,有前途。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读中职学校。而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不惜降低门槛,要求分数较低,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另外,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等。

2.学生思想变动大,具有失败心理,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很多中职学生是迫不得已才到中职上学的,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有:(1)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学生情绪极其不稳定,心理产生极度自卑感。(2)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甚至喜欢挑畔打架,有的把在初中的一些“恶习”带到了中职学校,造成了不稳定因素。(3)个别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过密或有“早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到中职学校以后的学习,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不安定因素,如出走、自杀、打架、过早等。(4)个别学生迷恋网络,迷恋游戏。个别男生抽烟喝酒普遍,撒谎,甚或极个别女生也进行尝试。

3.承受挫折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心理调适能力较强。

中职生源中很多在初中经受过很多挫折,因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一些尖子生要强得多。但看着同学们纷纷走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而自己却只能上大家不怎么看好的中职。失败情绪充斥了全身,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有啥办法,“混”吧。

4.对荣誉等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中职生源,在初中时比普高生源受到表扬奖励等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他们对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要高。这也正是中职教育易于突破的地方。多表扬、少批评一点点,就会起到很大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的“爱、细、严、实、勤”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元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应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解释、安抚、温暖、亲近”,以得到学生的信任。执行起来,概括为五个字“爱、细、严、实、勤”。爱即“爱心”;细即“观察细、思考细、落实细”;严即“制度严、执行严”;实即“务实”;勤即“勤做事”。

1.对学生有“爱”心。

用爱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爱家庭特困的学生。对于班级中纪律散漫、上课玩手机、无心向学、爱出风头、多动、经常借同学的钱不还等有各种恶习的学生,多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即“强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利用他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前行,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挥。

2“.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工作。

以学校组织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契机,“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抓班集体凝聚力和正确舆论的形成。如果班级的学生的心有比较“散”的情况,以学校组织的各项运动会为契机,把“班荣我荣”的思想和理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把学生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风。

3.班级管理要制度“严”,执行“严”。

从常规工作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尤其注重按照《班规》规范管理,关注细节,狠抓规范,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要求每个同学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树立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4.学习要务“实”。对学生的学习常抓不懈。

平时每天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要求。在思想上和同学们分析读书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和宝贵的,再分析现在的社会的就业形势,让同学们在思想上“主动去学习”。

5“.勤”做事“,持之以恒”抓常规管理。

对于班级的教室、清洁区、宿舍卫生、仪容仪表、学生出勤等方面常提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抓班干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班级管理小助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五、多元智能指导下班级管理学生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中职学生的智能优势,灵活处理。

当今的社会,人的发展意味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做好安排,言语-语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活动,人际交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合担任班团干部,音乐-节奏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文艺活动,身体-运动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逻辑-数理智能和视觉-空间关系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大胆去探究等等,不可一刀切或者把多元智能强牵附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2.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职业就业的衔接。

第7篇

>> 教育管理制度变革的人学解读 完善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创新驱动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传媒内部管理变革的关键是转变 管理制度是高铁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 刘勘:金融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 雄安新区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试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浅析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创新我国国债的管理制度 略论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追求 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 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考 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Jacobs, A. Rampant fraud threat to China’s brisk ascent[N/].The New York Times, 2010-10-06.?_r=3&src=me&ref=homepage.

[7] 朱军文,刘念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变迁轨迹:1978-2009[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

[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OL]. http:///portals/0/documents/kxpj.

[9]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 技 统 计 报 告: 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R&D活动分析[R/OL].http://.cn/tjbg/gdxx/documents/2011/20120214.htm

[11] 明炬.高校基础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

第8篇

关键词 本科教学;教学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66-03

Abstract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faculty system and system innov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前言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虽然许多人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已采取行动进行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目前教W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教学过程,轻视管理环节,不注重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久而久之,就使得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僵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管理模式,只会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无序、教学上的不思进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解决与学校制度的衔接,适应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减少“管”的作用,突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2 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实行二级管理(院、系)、两级督导(院、系),教师、院系二级保障的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供保证。教学管理过程控制如表1所示。

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

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学院由主管本科教学院长、教学督导专家成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等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组织教学质量过程检查与监控,对教学实施系统管理。

教学过程监控

1)在每学期的初期、中期、末期进行检查。初期的检查,主要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对课件、教案、教材、讲课、试卷、作业等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所有课程和毕业设计有中期检查环节,督导专家组和学院教学评估工作组参与中期检查过程,对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汇总并做分析报告。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务处安排抽查工作,由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对所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从任务书、外文翻译、设计方案、研究数据、论文重复度、论文格式等方面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暑期的各类实习,带队教师于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工作报告,教学院长根据各类实习报告完成学院实习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2)日常教学管理监控、听课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实践课程的检查和教学经验交流等重要环节。学院设立教学评估专家工作组,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全年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期末考试试卷等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务员教师,教务员教师汇总后提交主管教学院长,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及时调整和纠正各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弥补教学缺陷、完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3)每学期学院从各年级学生中聘任品学兼优者为“学生调研员”,他们每周将本年级或本专业教学中的情况,书面反馈给教务员教师,由教务员教师汇总调研结果,及时反馈给主管教学院长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措施在全专业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

教学结果监控 教学结果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结果的监控包括考试方法、考场纪律、试卷评分、试卷分析和试卷存档等重要环节。考前各班班导师开展动员大会,严格考场纪律。课程设计、大作业、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卷等做好存档工作,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随机检查和反馈意见。此外,学院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4 教学制度的建立

教授授课制度 学院专业基础课程均由学院副教授以上职称教授承担。要求规定的在岗教授必须具有一门课程以上的主讲教师资格,每年至少主讲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本专业教授还结合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导论课程,如在大一完成新生研讨课的开设。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是指由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学生组成的三方评价机制。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是指通过听课、座谈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科教学指导委员指通过听课、教案检查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是指每个学生必须通过学校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所修课程的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方评价结果通过教学系主任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进行改进,同时进行备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

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 各种教学责任事故,特别是重大教学责任事故,不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而且会对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产生破坏性作用。为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必须有教学责任事故制定文件,对教学责任事故的划分及范围、教学责任事故的报告及调查、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做出详细规定。

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重视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各地校友会、组织毕业生返校活动等措施,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与跟踪体系,定期掌握毕业生的动向,了解其工作生活的概况,调查其对本科生培养过程的建议和意见等。以此来完善现有的培养体系,直接为社会报务。重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完善毕业生跟踪机制,扩大毕业生跟踪渠道。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座谈、合作、交流等方式,随时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为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招生规模、招生专业方向提供依据。

5 总结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支撑学校的坚实骨架。在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中,建立科学、完善及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在教学管理中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有机结合再一起,认识到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铁,王友群.关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4):145-146.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技能竞赛 校园文化活动 融合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祁丽.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2.98-99

第10篇

(一)建立“精准化”理念,指导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的实施

“精准化”是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院系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1.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院系教学管理中,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高标准、严要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2.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3.精准化管理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4.精准化管理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构建院系教学管理流程体系

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首先要建立教学管理流程体系,以科学地理顺教学管理各项业务。教学管理流程体系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教学业务管理流程和学习管理流程。

1.教学业务管理流程

(1)教学计划流程:院系(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流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修订流程)、教师教学计划编制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安排流程等。

(2)教学检查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流程,教学质量抽查流程。

(3)教学实施流程:课堂教学流程,实习(实训、实验)教学流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流程,成绩填报流程。

(4)教学科研流程:教研教改、专业研究课题申报流程,成果统计流程等。

(5)教学行政管理流程:教学档案管理流程,教师考核流程,各类教学评比流程,调停课流程等。

2.学习管理流程

(1)考试管理流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流程,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流程,正考流程,重修流程,补(缓)考流程。

(2)学籍管理流程:新生入学学期档案建设流程,学籍核对流程,学籍异动管理流程,,延长修学年限管理流程,转学流程,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流程等。

(3)选课管理流程:必选课流程,任选课流程。

(4)毕业管理流程:毕业选题流程,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流程,毕业答辩流程等。

(三)采取具体措施,实现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

1.建立健全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制度作为执行的准绳。院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文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制定管理、计划执行过程管理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行为管理制度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命题制度、试卷库管理制度、评阅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等。考核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成绩管理、考场管理等;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期档案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以及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等;课程管理制度包括组织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组织优质课程、达标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每学期的学分设置,学业计划安排,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周数安排等,这些管理制度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依据。

2.建设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过程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规范教学管理的关键。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定专业素质,对学科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了解,能为院系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良好的作用。同时,管理者还应获得不断学习网络化管理、加强专业培养学习的机会,组建具有现代网络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功底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在院级教学管理中,合理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3.归类教学管理工作信息。每一学期,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都会定时或不定时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与文件,将这些信息与文件分类管理,不仅方便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信息保存、查询与反馈,还可以简化一些相互交叉与叠加的信息,并将其简化,这是进行了教务工作流程化的基础。

4.建立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机制。成立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指导小组,负责流程化运作的培训、推进、监督等职责。

二、结语

第11篇

所谓的教学管理,包括学校中所有教学涉及到的内容管理,不管是教师、学生、教学计划、教学档案,还是教学工具、教学过程,都要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既包括促进学校的运转、发挥人员的作用,也涵盖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务、教学改革的促进和带动。教学管理的内容可以是过程管理、业务管理,也可以是质量管理和监控管理。在多媒体普及运用、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带动下,需要更加优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措施来促进教学管理效果的发挥[1]。

一、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各地方高校的努力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顺利,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越来越高,满意度逐年提升,教师教学纪律性好,教研活动的知晓度提高,但是总体看来,高校的教学管理仍然面临着三大困境。

1.困境一:理念意识落后

作为兼具教学性和管理性功能的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的工作人员理念意识却是相当落后,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巨大的理念意识落后困境。从表现来看:一是教学管理队伍的思想理念落后,他们更多的出于完成工作的角度,来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没有真正的进行工作创新,对学生、教师的关心程度不够,主动性非常低;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意识不足,更多的学生工作归结到完成学业,修够学分,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没有更多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多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活动;三是学生、教师的参与意识不足,学生和很多教学老师都认为,教学管理工作与自身无关,只是教务老师的任务,自己没有必要关心,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很少主动的关心教学管理质量和进度,没有督促或者检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四是教学管理的创新意识不足,随着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加深,任务变重,单一的教学管理计划,实在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将使教学管理变得十分僵化[2]。

2.困境二:教学管理考核过于片面

实际运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完成专业课期末论文、或者参加考试,对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表现没有考核;对教师而言,期末考核是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是否完成既定的课题,没有就实际教学课程的考核;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者而言,是否按时出勤,是否完成既定任务,就是全部的考核标准。显然,这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并不能够科学的对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进行系统的评估,反而会阻碍学生、教师的创造性发挥,培养出的人才也是模块化的,形式化的[3]。

3.困境三:教学管理形式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使用的管理方法非常单一,即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来完成管理工作,每个学生按照学籍信息进行管理,每个老师按照账号对应进行管理。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管理形式来满足日益扩大的教学管理工作需求,需要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设备、网络服务、硬件设施,让更加优秀的员工投身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手段的单一,将让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放缓,学生的学习空间被局限。

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制度优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表现一:有助于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将有助于开展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就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事务性的教学管理,能够让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完成更加高效,让制定的教学管理策略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让更多优秀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投身到一线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业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力量、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管理目标[4]。

2.表现二: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

在高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中,一些是因为机制原因,无法接受很好的业务培训,进行工作软硬件的升级换代,造成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以满足全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急需人才的工作岗位,无法通过特定的办法来引进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优化,将更加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助力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开展学生和教务工作的时候,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工作办法,以人为本,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3.表现三:有助于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板块结构束缚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不仅让一些想要有所突破、创新的工作人员,有力无处使,不知道怎样改善教学管理质量,还让复杂、繁琐、重复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垮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工作信心,很多人形成了工作拖延症,不好好为学生服务,在考核中也没有将工作质量和实际工作绩效挂钩。因此实现了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优化,将能够带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提高工作效率上着手,得到更好的工作收益。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为学生、老师服好务[5]。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采取积极高效的措施,将是学生、老师、工作人员的共同需求。从具体措施来看,本文认为应该有以下五个重要构成部分。

1.以明确的管理职责倒逼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

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观念转变,形成老师、学生、工作人员的意识提升长效机制,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教学管理的职责明确化发展。首先,针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层,要让他们意识到教学管理观念转变的重要性,要在全校的重大战略决策、规划中,体现先进的教学管理思维理念,让高校领导层来分管教学管理工作,承担起提升全校教?W管理质量的领导责任;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虽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但是依然要对教学管理提供参考建议,要倒逼老师进行制度优化,解决实际教学管理中的多项难题;再次,要提高教学老师的参与积极性,在操作教学管理系统中,遇到问题了,要及时向技术部门反映,让技术部门及时进行更新和优化;最后,要明确一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让教学管理效果评估成为其工资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倒逼其进行理念提升[6]。

2.以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

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来看,缺乏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出台,因此必须做出改变,以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一是要在制度制定之前,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现状进行摸排,对教学的方法、内容、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从分析报告中明确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二是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开展调查,从学校的教学处、各学院的教务科入手,对平时开展教学管理的情况、问题进行搜集;三是建立起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反馈渠道,提供学生、老师、一线工作人员反馈意见的平台;四是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为目标,建立起可供推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

3.以日常的管理和服务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覆盖了所有的办学过程,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平日的工作出发,一点一滴的服务好学生和老师,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一是要开展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时,更加细心,在为老师提供服务时,更加全面;二是要采取更人性化的办事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灵活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4.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

教师是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日常教学、进行学生教育服务的主体,因此要以更加优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教学管理的优质化进程。一是要对所有专业课老师开展政治培训,让老师提高政治修养,在学生教学中,不考虑利益,毫无保留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要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让有能力的教师更多的参与课题科研,完成专业论文;三是实行严格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给符合条件的老师提供畅通的上升渠道,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第12篇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易瑞洁,长江大学政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北荆州434104

[中图分类号]C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206―03

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高等学校要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转变,对于传统的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是一项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一、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根本措施。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弊端日见明显。主要表现为:强调计划的统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共性的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约束、监督,忽视激励、引导;教学质量的监控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实验环节的监控;管理制度强调规范性和可管理性,过于僵化,缺少激励机制,影响了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

教学管理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在人才观方面,应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个性发展;在知识观方面,不仅注意知识的积累,而且更加重视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在教育观方面,应该以人为本,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突出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创造性;在质量观方面,应该是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在教学管理方面,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从组织传授灌输式教学转向参与式教学,考试考核的目的以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创新意识的检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学生的就业教育由择业就业转向转换职业自主创业。

(二)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管理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管理体制、明确的管理目标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

1.有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能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组织教学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以转换机制为重点,搞活校系为中心,明确责任权利关系的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目标实现的前提。学校重点是进行宏观调控,充实和加强系级建设,把系办成有一定独立性、充满活力的教学实体。要选配好系级领导班子,使之正确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建立起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充分发挥系级教学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明确的管理目标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应该是要求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执行各项管理职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力争达到高效益地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为了使总目标全面实现,按校、系、教研室、课题组和教师各个层次都应有总目标下的分目标。教学管理工作就是通过管理的决策、组织协调等职能来优化教学活动,合理配备各种资源要素,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目标。

3.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化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科学制定有关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是实行教学管理制度化的前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学基本文件,存在一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与考试管理文件。这一文件链反映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规范。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依法治教的基础,不断完善和执行教学基本文件应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同时还可以强化教师的课堂意识,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和系都应有意识地组织相关活动,使全校教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觉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性。管理制度要全面、有序、实在,以规范教学行为。应注意的是,制度管理要与激励机制结合。严格规章,同时要注意导向,鼓励教师,特别是成名的教授、专家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对于既“勤”又有“绩”的教师要奖励。管理制度中不可设置过多的限制性条款,僵化制度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二、探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途径

加强教学管理既是学校中心工作的体现,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通过改革和创新,使之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是摆在全体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面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也只能是一句口号。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又是一项任务繁杂,事务性工作较多,长年处于紧张状态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根据其工作特点建立稳定的、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这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保障。高校领导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教师实行“双肩挑”,既从事教学,又从事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其业务学习,并进行认真的考核。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进修提高,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人员紧紧把握现代教学管理的脉搏,自觉按教育规范办事。另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搞好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1.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要使教学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就必须规范

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等,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坚持严格管理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是有序化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教学管理也是如此。再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果不执行,也是一纸空文。严格管理就是按相关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顶住人情风。同时应注重教学工作是动态的、连续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是连续不间断的,不能时紧时松、虎头蛇尾。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学的督导工作,从而实现加强对教学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必要的督导工作在稳定教学秩序,严肃教学纪律,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学督导工作的各方面细节作出明确规定,常抓不懈,重点突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严格管理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实行有效激励

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智力型的高层次活动,同时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与大学生,他们都具有较高的觉悟和素质,因此,对教学管理不能一味地追求严厉,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注意研究与运用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者应尊重教师,与教师多交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处理问题透明度要高。同样如何管理好学生的“学”,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转向服务,加强引导。教育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学生就是服务对象,学生应该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主体,学生的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应认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师生的各种社会心理需求,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合理的要求,引导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他们实现这些需求的自觉行动,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成效。在教学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还应该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管理上的自由度空间,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他人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师生的自我控制,发挥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有效的激励,学校还应注意相关激励政策的导向性。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和奖励不仅根据考试分数还应同时考虑学生独立学习的表现,是否有创造精神以及全面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如果只注重论文而忽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致使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至专攻论文,对日常教学采取应付态度,这显然不是我们期望的。高校相关的鼓励政策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4.科学的考核与评估

对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应尽可能实行适度的过程控制与成果控制相结合,要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估工作。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与监督,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搞好教学评估,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评估指标,客观地评价工作状况,肯定工作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指明改进工作方向,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正确运用奖罚手段,通过对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估,运用各种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造成事故者加以必要的处罚,使教学领域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

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要求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1.学习、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采用的目标管理是较为现代的方法。在教学管理中过多的过程干预将导致师生的逆反心理。采用目标管理是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就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合理地制定教学工作目标,并尽可能使之量化。将目标交给执行者,充分尊重师生的劳动和意见,由他们实行自我管理。最后进行成果评估,由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作出公正的评价。

教考分离是目前完善考试制度,提高考试可信度的一项有效方法。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它也要求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教考分离因为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所以执行起来令人信服。以此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目前培养合格人才最科学的一种途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有利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优异学生的培养,促使其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有利于创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环境,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第14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娄欣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第15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2]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10,(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