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育综合素质

一、人文精神阐释

人文在原初意义上,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动物的本质属性相对,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对象来认识。近代带有强烈工具理性色彩的自然科学兴起以后,科学与人文逐渐分野,科学知识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一席。但是对科学实用层面的过分张扬带来了一系列严峻后果,引发了人类对纯粹技术和纯科学的深刻反思。今天,很多人意识到,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其价值精神的培养应当重新回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其实,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和水火不容的矛盾。从始源上讲,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就是自然科学家,17世纪西欧兴起的科学本身是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从认识上看,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对对象世界的认识,都蕴含着人的理性和情感。所以,那种人为划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不妥当,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知识课程任务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人文和科学只是一种学科分类,以便于人们科学研究或其他需要。人文与科学都体现了人类的情感、精神和认识水平,都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心灵和生命意义上的探索,本质上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求真、人文寻善是狭义的认识。求真的目的如果背离了善,就会使科学走入惟科学歧途,从而失去了人本身;同样,人文知识也源于生活,源于人类的实践,人文的创造也需要尊重客观的实际、本质与规律。狭义的人文和科学其实是某种文化发展到比较充分的阶段后,形成的一套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技术器物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构建各种制度、规范与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它是文化‘形而上’部分的最高层次,包括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群体意识、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包括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反省意识、远大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政治信仰”①。

二、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此具有很高的要求。而无论哪一个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和培养。

首先,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仅仅教给他们实用知识,仅仅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是难以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既有人性又有灵性,既有道德责任感又有社会义务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能使他们的责任感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升华,精神境界纯洁而神圣,个性人格健康而完善。因为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善、求真、求美的统一,可以给他们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人生哲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国家、了解世界。

其次,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主要环节。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与科技教育相交融,可缓解高科技对人性的扭曲,体现现代科学理性和科技伦理的结合,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全面发展。在价值观念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能使学生降低科技工具理性的种种不良反映;在培养目标上,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统一,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性境界,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力水准,并使两者融为一体;在学习内容上,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融合,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现代性危机中的人文关怀情愫。

再次,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专业素质的航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必要条件,而人文精神能从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影响。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反映一个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及哲学素养,研究方向则反映鉴识能力。

最后,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扩张趋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渐狭窄;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自然科学自诩的道德中立,使得很多科学家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②。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很多人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弱,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缺乏思考,对宇宙、自然缺乏敬畏,残害动物、损害同类甚至摧残自己,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发挥人文精神在疏导心理、重视人性、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成为既有生活目标和审美情趣又能创造并热爱生活的人。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途径

1、树立培育目标。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明的轴心之一。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有强烈的功利意识,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又有意无意地跟随学生需求,偏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我国高等学校应树立人文精神培育目标,以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

2、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曾指出当前存在人为划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认为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知识课程任务的错误认识。其实,人文精神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论是关于自然、社会还是人本身的教育,都应当在其中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这是当前高等学校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应当承担的崇高责任。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当具有自觉意识和反省意识,在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例如志存高远的创一流意识、坚持真理的大无畏气度、自尊自信自豪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高超的组织领导方法、深厚的人文底蕴。

其次,挖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直接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人文关怀更浓,所以高等学校应充分挖掘潜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例如,社会进步赖以存在的基础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反思精神,它的典型意义是去除陈腐的信条,达成新的信仰。但是反思精神的养成必须经过哲学思想及其方法的训练熏陶。再如,生命的个体性决定了人的孤独和软弱,受到伤害时需要慰藉和温暖,而宗教在抚慰人的心灵上起到一种光、一份温暖、一线希望、一块精神馅饼的作用。伦理学使人思考“一个人应当怎样行为?”“人怎样生活才是善?”美学使人在平常事物中寻觅到圣洁和神奇。

再次,提炼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起于知识,但学科专业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例如讲授学科、专业的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相关联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专业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自己的人格熏陶感染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要以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比心激发学生的关心意识,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与时俱进、善于创造、敢于拼搏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要深入研究“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如果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我是教知识的,教专业的”,那么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必然只是“我是学知识的,学专业的”。教育的过程就失去了智慧、灵魂、思想。

再次,认真学习,广泛阅读,形成自己多方位、宽领域的知识结构。要对当代人类的重大问题有敏锐的感受与认识;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开放的知识结构,切勿固守专业疆域;要学习传统文化,阅读《老子》、《论语》等经典名著,积淀人文素养。

4、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都拥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北京大学因在现代中国风云变幻中的巨大影响而成为许多中国青年的精神圣殿。当然,并非每一所高校都有载入史册、留芳千古的名事名典,但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感人事迹也能成为后来师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应认真梳理积淀。另外,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校园,加大绿化力度,也是优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内容。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身体素质;影响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社会交往,继承传统、学习外国的精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高校校园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2]。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昆明学院200名大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于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体育专著,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对全面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3.0对两组调查对象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2.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在体育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3]。它涵盖了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包括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表现为体育学习、科学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制度、体育规范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反映为校园体育建筑、体育设施、体育服装等[2]。

2.2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2.2.1 培养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联,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可以使大学生从体育态度上发生改变。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转变体育态度,从而关注、喜爱体育,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并将体育作为一种习惯贯穿于自己的生命之中[4]。

2.2.2 促进体育行为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校园体育氛围,对他们的体育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校园体育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欲望转化为具体的体育目标、体育追求、体育信念和体育行为准则,使学生形成某种特有的“体育文化特质”,成为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2.2.3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的各种体育竞赛和活动,为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体育参与中得到社会化的体验。通过参与体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 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表1近三年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统计表

16.1±0.9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大学生体质水平却在逐年下滑。表1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成绩波动逐渐增大,这一现状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这与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巨大的学习压力及原有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有关。但进入大学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不足、校园体育开展不利,同样无法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实。表2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统计表

7从表2可以看出,学业、就业压力大和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就业,他们将许多时间都放在了专业学习和知识拓展上,忽视了体育锻炼,从而影响到自己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锻炼需要配备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是高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优美舒适的体育环境,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影响其体育行为。其次对体育的认识不足也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学生因为怕累而不愿参与体育,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认识不到体育锻炼对发展身体素质、培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尤其对于大学生,直接影响着其生活方式。他们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了上网上,而用于身体锻炼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成为大学生身体素质日趋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4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旨在让全校师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一系列体育手段与方法,激发和保持其运动兴趣,促进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进而在高校体育这个空间中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氛围。而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可以从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场地设施三方面体现出来。本文将参与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和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50名学生作为一组,将不参与体育锻炼的50名学生作为二组,做T检验分析,结果见下表:表3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分析表

上表数据显示,一组的身体素质比二组的明显要好,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渠道。大学生通过体育课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其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及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终身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而良好体育态度的形成又能够巩固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以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和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体育当中,感受体育的魅力,享受体育的快乐,在极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从体育中得到体育带来的身心收获,从而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成为体育爱好者并自觉参与体育,乃至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高校校园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体育设施、雕塑、宣传栏、校报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在满足学生体育需要的同时,也传播着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

5 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5.1.1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业、就业压力大和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5.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

5.2建议

5.2.1 体育课应把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的教育当中也可以适当的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对于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5.2.2 高校校园的各类运动队可以培养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体育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5.2.3 高校校园的体育课外活动不仅要有各种体育比赛,让体育爱好者们充分展示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也要完善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开设各种兴趣学习班,来满足那些没有技术基础的同学们,从而提高学生们的体育兴趣与体育锻炼积极性,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义平,郭海莲.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246-247.

[2]马建龙,王文丽.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高等教育在线,2011,1:163.

[3]高晓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搏击,2010,2(12):40-41.

第3篇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后,文章经过探讨,对高校体育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本文拟通过对高校体育在大学生素质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丰富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发挥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重更多的作用。

一﹑引言

一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分类。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因此,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首先教会学生通过增强健康的能力,形成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还需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素质体育教育”为主线,把体育课堂之中融入大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推进体育改革。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的影响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1]。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好,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2005年,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都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在下降,本次调查再次告诉我们,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尤其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19至22岁年龄组的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2]。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身体素质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因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始终都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目的。体育课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丰富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机会之一,体育课程在人身体素质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大学的体育课堂,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比如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素质及力量素质、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等,我们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体育课程,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身体状况、体育知识背景的体育项目,对于发展他们合理的体育素质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大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是业务知识形成,认识社会的重要时期。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的规范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体育文化是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其道德素质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贯穿体育教学之中。比如公平、公正竞争的体育精神,因为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3]。这就要求每位学生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并且形成不徇私情、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

四﹑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品格素质形成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利用体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体育史上一些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必定会感染学生。比如,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4]。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耐受素质。

五﹑结语

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素质教学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开展除了使学生学习基本体育技能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坚韧的良好品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体育课程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很多方面的素养。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发挥体育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形成中的作用,丰富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发挥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重更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伟平. 论高校健康体育观的树立与终身体育[J]. 教育与职业,2010(2).

[2]生活散漫无规律. 大学生身体素质亮“黄牌” [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