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等数学认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等数学认识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出了如何结合课堂教学,深挖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离德育于智育之中的具体做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是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有力武器。进行专业思想及理想教育,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点滴渗透在专业教学中.而不是机械地搭配,枯燥的说教。耍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高等数学中充满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而培养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这种认识论、方法论.对课堂教学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高等数学中.首先遇到的基本概念就是常量、变量、函数。

在描述变盆常量过程中要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中,但是物质运动形式又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如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化学中的分解、化合等等。它们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当我们观察某些物质运动时,常常遇到两种不同的量。例如在圆的直径变化过程中,圆的面积和周长这两个量是变量.而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上述过程中是不变量,从而给出变量和常量的定义。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指出,对有些量是变量还是常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姿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所谓常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地静止而言的。例如重力加速度就整个地球来说,它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地球的纬度增加而减少.但就一个小范围地区来说,重力加速度则是一个常量.

在讲授函数概念时.应该指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由于其内部矛盾以及相互影响,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中,它反映在数学上就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变化,即取不同的值—变量。但是一个量的变化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量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特殊关系,数学上叫做“函数”。并指出变量之间依赖关系随着具体问题的特定条件,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常常是有一定限制的.反映到数学上,自变量所受的限制即为函数的定义域。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为将来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函数关系,从而转化为数学问题打好基础,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反函数概念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自变量处于“主”的地位,因变量处于“从”的地位。但变量之间这种主从地位,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卜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函数与反函数的辩证关系。

在讲解函数极限定义中,要求。

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面地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我们提间学生:当趋向何时,是无穷大或无穷呢?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无穷小和无穷大都不是数(0除外),而是描述变云的一种变化状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状态。一个变里是无穷小或无穷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地球半径等于无穷大,这是考察落体定律时整个力学的原则,但我们考察的是那些天文望远镜才能观察到的恒星系中的必须用光年来计算的距离时,不只是地球,而且整个太阳系以及其中的各种距离,郡又变为无限小了”。

所以我们说数学课,不单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论.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他们处理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大有好处,反过来也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二、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为四化勤奋学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中国数学的发展和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样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讲授中穿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民族自球心和自信心。在讲授极限概念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3世纪。魏晋时代)利用回内接正多边形来推算圆面积的方法—割圆术.就是极限思想在几何上的应用;而且刘徽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算起,再算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直算到正三千七十二边形。讲述上面内容,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数学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不畏艰苦、认真钻研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前人这种刻苦钻研精神。

再如,讲授二项式定理时,可向学生介绍杨辉三角,而西方称其为帕斯卡(巴斯加,1623-1&2法国数学家)三角形。杨辉,南宋数学家(约13世纪),杭州人,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上出现这种三角形,所以我们称之为杨辉三角;并且说此方法出于《释锁算书》,说古代数学家贾宪已经用过(‘开方作法本源”图)。贾宪,北宋数学家(约11世纪),曾写过《黄帝九章细草》(已失传)。如以贾宪发现算起要比帕斯卡(巴斯加)三角早 600年。

再如,我们讨论用定积分计算具有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时,讲义中指出:若两个立体的对应于同一的平等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两立体体积相等。我们可指出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已知道这个原理。大数学家祖冲之(428-500,南北朝)和他的儿子在计算球体体积时就指出:“冥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气冥势的意思就是截面),而这一发现,在国外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念大利数学家提出来。

所以我们说杨辉三角和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水平,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为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讲授这些,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无穷级数”这一章要讲到“欧拉公式”.我们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欧拉这位伟大数学家欧拉十五岁大学毕业,十八岁开始,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如微积分、数论、微分方程、解析几何,微分几何、级数、变分法都做出突出贡献1766年他双目失明,生命的最后十七年是在全盲中度过的,他的许多著作和四百篇论文是在双目失明后写的。在数学许多分支上都能找到他的名字,像欧拉公式,欧拉多项式、欧拉常数、欧拉积分和欧拉线等,他有惊人记忆力,能背出三角和分析的全部公式;他品格高尚,底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他是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上少有的大科学家。讲科学家的生平和功绩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可以结合社会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2篇

  个人自我介绍范文500字左右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王xx,今年8岁,在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上二年级,看我的眼睛很大很有神,我的鼻子高高的,挺挺的,我的耳朵也很大,我的嘴巴不大不小正正好,我的样子不错吧!

  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早上起床根本不用妈妈叫。上学一直很准时,从不迟到早退,作业也很认真完成。我很节省,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一分钱也不会花,全都存到我的“小银行”(存钱罐)。我非常爱学习,爱读书。因为一个人不学习读书就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一切。妈妈说知识就是最大的财富。现在我的最大任务就是学习,努力学好各门知识,我的数学学的好,在课堂上表现很不错。我对书法很感兴趣,字也写得不错,当然还要更加努力。我很喜欢看书,书能够使我增加很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书永远是我的老师和最好的朋友。

  我跟很多男孩子一样,喜欢运动,喜欢打电子游戏。特别是一打游戏就把什么事情都忘掉。记得有一次,我在打游戏,妈妈打了个电话给我说今天自己会晚一点才会回来,叫我先写作业,我答应了。接着我又去打游戏了,打着打着就入了迷,把什么事情都忘了。一直打到妈妈回来才停了下来,妈妈问:“你的作业写了没有?”我才记起自己没有把作业写完。害的妈妈生气了。

  以后,我一定要看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还要改掉这些坏毛病,让妈妈放心,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

  个人自我介绍范文500字左右

  尊敬的各位考官:

  我欲应聘贵校数学教师一职,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xxx,毕业于xx学校。我开朗自信,是一个不轻易服输的女孩。大多数人认为应届生缺乏教学经验,不过萨特也说,经验不可复制。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完全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正如学习游泳的过程便是游泳一样,教学的过程便是教学。四年来,由于家庭经济缘故,我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曾带家教三年,给各种培训机构代课,并且将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分析,写了许多教学方法探讨以及论文),教过各类科目,如高等数学,中学数学,物理,统计学,乃至政治,历史。

  关于专业知识这一点,曾在培训班当过高等数学的代课老师,并且在08年9月是用《数学是什么》(R。柯朗著,的数学科普书籍,包括中等数学大部分范围和少量微积分)为一高中学生讲授四十余天,期间穿插讲授康德哲学和认识论,学生接受良好,并且真正从账房先生式的数学学习模式中摆脱,几年来,我教过的学生都接受了我的一条信念:教师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教会你自己学习。

  希望贵校领导可以给我一个努力的机会,我热爱教育事业,并将其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四年来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做一个不平庸的教育工作者,而非教书匠,陶行知曾言:教育是艺术,艺术不是固定模式下的工业产品,艺术要激情和灵感并行,全身心投入事业。一旦学生懂得治学的道理,教师才算功德圆满,否则仅是知识贩子而已。

  我的自我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个人自我介绍范文500字左右

  我叫罗xx,今年10岁,就读于盂县实验小学。20xx年9月1日,我很荣幸地成为四年级三班中的一员了。

  我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皮肤不黑不白,还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我呀,天生好动,活泼顽皮。也许是属兔的缘故吧,我有些小白兔的天性。在家里,爸爸往下坐时,我猛地抽掉板凳,让爸爸摔个仰八叉;我会从田野里捉回几只小蜗牛,放进妈妈的花盆里,让它们在花茎上自由自在地爬行;我还曾自封为“兔八哥”,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为了当发明家,我把凉鞋的鞋带剪掉做拖鞋……但是,我也有优点。

  我爱看书,尤其是爱看童话故事:我喜欢调皮的莲花仙子,渴望像阿里巴巴一样,打开一扇藏着无数珍宝的门,去帮忙天下所有的穷人。

  我喜欢看动画片,唐老鸭和米老鼠滑稽的表演,真是乐死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让我受到了不少的教育。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哪吒传奇》,我是每集必看:我真想转成神通广大的小哪吒,去铲除申公豹那样的坏蛋……

第3篇

关键词:数学史;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O13-4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学科产生、发展历史的学科,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科W史的一个分支,它是数学和历史的交叉学科,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它以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为研究对象,追溯数学的渊源、进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到数学的未来。透过数学史,可以认真探索先人的数学思想,而这往往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一、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它是如何产生的。老师若能够积极引导这种好奇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避免学生单纯地把学习变成任务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数学史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据课题内容,适当插入一些简短的历史知识就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智”的意思是启迪,开发智力。数学是人类理性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体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讲历史能增进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已为所有数学教师所认同和重视。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产生与解决,无不体现了一代一代数学家敢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挣脱旧框框的束缚,为追求真理而不断探索的精神。数学史中包含大量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且内容与数学教材密切联系。所以需要教师认真设计,穿插在教学中,不仅能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3. 数学史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当反映数学的发展历史和以后的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自身的促进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数学史的介绍和学习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般来说,学生对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对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识相对不足,数学史可在这方面提供大量事例。如数理语言学、数理战术学、数理经济学的建立等等,都反映了数学科学的人文价值,通过这些数学史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4. 数学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综合文化素质的水准。这就要求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与兼容,数学史教育正好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数学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以数学概念的产生和数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涵盖了自然科学、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地理经济、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乃至法律和军事等方方面面。再者,数学史能把数学教育的求真跟人文教育的求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我国魏晋时代刘徽为求球体积设想的牟合方盖,南宋数学家杨辉撰续古摘奇算法将三阶纵横图逐阶扩广到十阶的纵横图式等显示出我国古典数学的外层次的形态美。

数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也是大哲学家,如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现代数学家罗素等都是通晓数学与哲学的大家。而且数学史中有很多东西都具有很强的哲学思想,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哲理教育。

5.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奉献、怀疑、创新、求实、对美的追求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精神。但不能把这些当成教条,我们必须得通过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精神,怎样培养科学精神。而数学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如何把数学史融于高数课堂教学

数学史的应用,必须始终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对数学史的描绘和论述,使其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优越性,以丰富学生关于数学发展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 穿插相关的数学故事,借以发挥激励和榜样作用

数学家的品德修养、高尚的情操和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数学研究中的甘苦劳动与科学精神;数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等,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数学知识本身。数学作为一种在艰难困苦中探索未知的事业,需要的是献身精神和非世俗的幸福观。所以,科学上的后来者不仅要用前人创造的知识丰富自己,还要用先辈的精神武装自己。

例如在讲到麦克劳林公式时,可以顺势引入主人公的身历,麦克劳林这位著名的数学家一生是很传奇的,他11岁考上大学,15岁取得硕士学位,19岁主持马里沙学院数学系。他一生中第一本重要著作在他21岁时发表,27岁时,他成为了爱丁堡大学数学教授的助理。很多老师在讲到欧拉方程时会讲到欧拉的故事,讲这个故事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触良深,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欧拉是历史上写论文最多的数学家,但在他28岁时噩运降临在他身上:一只眼睛失明;在56岁那一年,欧拉双目失明,妻子逝世,这样的双重打击并没有减少他对数学的热忱,他依然在奋斗。通过口述,他儿子记录的形式计算,他坚持了20年直到最后一刻。

2. 揭示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探索精神

深刻领会导致科学家发现科学生长点的各类创造性的理性表现,对增强学生科学发现的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时,可以讲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追随者之间的争论。双方对于微积分发明的优先权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导致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数学发展上意见分歧,时间长达上百年。优先权的争论阻碍了数学发展进程,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不幸。

数学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演示现成的结果,必须既给学生指出创造性探索的困难,也指出克服科学中这些困难的途径,使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面前。所有@些,都将是对于学生们能独立工作和创造性探索的促进。

3 .课堂渗透历史发展的思想方法,强化数学素质教育

比如初学高等数学时,大部分同学会对极限,连续等概念不是很理解,甚至觉得有些“多此一举”,因为很直观的概念,却要用枯燥的“ε-δ”语言等来定义。这时,通过渗透数学史解释其严格定义的重要性是很好的方法。18 世纪,微分法和积分法在生产和实践上都有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大部分数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可靠性是毫不怀疑的。但1734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将矛头指向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的问题,他发表了《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数学家的进言》,提出了所谓贝克莱悖论。其中对牛顿做了违反矛盾律的手续“他认为无穷小dx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直到19世纪20年代,微积分的严格基础才得到一些数学家的关注,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矛盾基本上解决了,而且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严格的基础。

通过对数学家特有的思想方法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对数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数学概念、数学理论、数学问题及求解的来龙去脉,而不至于在抽象神奇的外表之下,感到神秘莫测了。通过揭示数学思想从孕育、发生、发展、飞跃到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全过程,可以从中吸取带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营养。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归其原因,一般有两个:数学很抽象,逻辑很严密;公式的记忆和习题练习使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史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史需要注意的两点:(1)结合课程,以史为线。数学史可以作为讲课的线索,但不必去重复数学史。我们需要的是少走弯路,更重要的是当课堂结束后,学生不仅要有该门学科的历史认识,也要掌握该课的要点。(2)史不宜繁,点到为止。不可大篇幅讲述数学史,偏离了教学重点,把学生思维带到历史研究上去,而是要把数学史与数学内容巧妙结合,而史料应简明扼要。

总而言之,要想把数学教育做好,就必须和数学史结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找到数学史中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和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认识变化的接合点,才能真正体现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特色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色问题,不仅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其课程开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起点的多维性

课程开发起点的多维性,即在课程开发时必须以层次、类型、内容等多种维度为坐标。顾名思义,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有别于初、中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内容上属于技术教育范畴,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这一定位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多个维度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高”,而是表现在应用领域里,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比要高,绝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衡量高职。弄清这一点可以避免在课程开发时盲目地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

二、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功能:对国家来说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雇主(用人单位)而盲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寻求发展空间的一种选择;对顾客(学生)而言则是满足其教育需求,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桥梁。正是由于这种功能的多样性,才引发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高职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满足这种多样化需要,而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国家的统一要求、产业界的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构成高职课程开发的多维坐标系。另外,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任何改革都必须落实到课程和教学改革环节,教师很自然地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从课程开发程序来说,高职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一种应用性高等教育类型,其基本功能是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所以,课程开发程序应该是先进行职业调查,再进行行业、岗位分析,然后确定所儒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最后才确定课程。课程开发的整个环节,都应该有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共参与。

三、课程目标的定向性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要求有相应的文化理论基础和知识迁移基础,但仍然必须突出其职业定向性特征,否则就不能称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定向性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

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切忌过强的岗位定向性,应将职业群作为着眼点确定培养规格和目标。因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职业工种及其内涵的变化加快,学生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具备岗位变更的基础。现实也表明,现代企业事业单位都是由众多职能不同的岗位构成的业务综合体,每个岗位由于职能、地位不同,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也不同,作为面向就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适应职业群中多种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切忌一味重视实践能力,忽视基础理论。当今时代技术变化迅猛,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即使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毕业时也可能更新,而事实上,许多高职业院校因各种原因导致设备数量不足、落后等现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如果掌握基本原理,同类仪器设备不管怎么变化,学生都能适应。这是考虑职业定向性时必须兼顾的问题。

四、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结构变迁,不仅必须与外部环境持续地交换物质能量,而且这种交换必须达到足够的数量,描述物质能量交换的控制参量必须增长并达到某个固定阐值,即结构的开放性、交换的程度和水平标志着系统的自组织程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知识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技术的变革直接影响着职业的分化,所以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高职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自组织性。要求高职的课程与职业界、技术界保持畅通,以使外界的变化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并加以整合。

高职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中追求理论与实践之间、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间由量的积累而引发的整合。

五、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基本相当、增加实训课程等,这一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二是在理论课程中强化应用性特征。如高等数学可着重训练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物理课可考虑以应用为目的介绍原理、定律等,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求文化课教师要有专业意识,要使基础课突出应用性、工具性,专业课突出时代性。

实践是分层次的,中职是操作性的实践,与中职的操作性实践相比较,高职的实践具有智力性、创新性,属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但如果完全按照学徒制模式下的技能掌握模式,高职必然是失败的。这就要发挥高职的高等教育特性,在课程开发时使知识与技术、智力与技能相互促进,从而体现高职不同于中职的特点。比如同一项技能,中职更大程度上靠机械练习形成,高职就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更多地发挥智力技能的优势,不能为实践而实践,要充分利用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在强调实践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因为技术只有体现出人文性才能被接受和使用,人文也只有技术的支撑才能被解释与发展。

六、课程结构的模块性

模块式课程结构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首先,由于技术变化加快,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传统的课程模式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脱节。其次,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用模块式课程解决高职的就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在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加之学生的个性、理想、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学生的需要各异,一个计划难以满足多种需求,形成了课程与需求的矛盾。此外,任何专业都不能保证学生对口就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靠模块式课程来解决。第四,目前一提起高职,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技术性的教育,忽视了还有管理型、服务型高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课程和手段,目标差异较大。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智力技能和技术理论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实践操作技能不同;管理型人才要求在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准确地实施上级领导的决策方案。文理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不同的思维模式,但要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实现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模块式课程。

除了整体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之外,一门课程也可以模块化。如高等数学,可分为基础模块、发展模块、应用模块等,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想升学的可选择基础与发展模块,欲就业的可选择应用模块。再如大学英语,可设置基础模块、升学模块(强化深度)、就业模块(强化应用)。

七、课程实施的多端性

长期以来,学科型教育奉行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事实上,模糊的、靠个人体验的东西远比系统的知识对人的成长影响更大。高职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物理课以精心设计的物理实验为主线,辅以理论讲解;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课程实施的多端性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考虑专业特征。因为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否则‘,理论是枯燥的,实践也是乏味的。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形成有生命的、动态的内容体系——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

八、课程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课程评价是对课程适切性的评价。课程的适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对学生的适切程度。即课程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热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二是对社会的适切性。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三是对教育活动的适切性。涉及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学校及课堂的人际环境及其互动情况、教学辅助手段、其他影响因素等。四是课程自身的适切性。如课程合理、完整的结构,课程内容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目标的兼顾程度,课程内容编制、呈现方式的科学性,及其与学习者准备状态、心理发展水平、认知顺序、发展需求等的符合程度,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6).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冠军.社会发展的自组织理论探析[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6).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第5篇

大学物理创新教学有效模式大学物理是培养理工科各专业自然科学课程模块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它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现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现代学员知识构成、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及未来的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长效作用。军校学员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教育转型对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丢掉既有优势,而是增加新的功能;不是弱化学员的科学素质和发展能力,而是强化基础素质的全面性和复合性。通过对学员物理教育改革的研究,突出构建具有军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对象:(1)从数学基础看,经过上一学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学员学习了极限、导数、微积分、矢量运算等必备的数学知识。多数学员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基础。(2)从物理基础看,因为各省高考物理考试标准不同,无法判断学员中学物理的掌握程度。从课前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员对物理学习很有兴趣,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学习物理很枯燥,是无奈之举,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学物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员对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中学物理存在概念不系统、不严密的缺点,学员容易用中学学习的公式生搬硬套大学物理内容,另外学员容易忽视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的把握,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有认识不足之处。

基于大学物理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员的基本情况分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军队对军校学员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本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调研和分析,对革新本科学员物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科学构建学员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客观分析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宽窄、深浅要求,本着“全面、够用”及“小范围,大幅度,点面结合,滚动推进”的原则,在不损害物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重新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进行规划,更新课程内容。

1.把物理教学内容分成核心内容+扩展内容两部分。适当降低知识的深度,合理扩展知识的广度;适当降低技能技巧训练,有效加强思想方法教育;既要注重科学教育功能,又要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既要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又要为长远发展搭建平台。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为主线,知识教学与方法教学并重,科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A类是核心内容,构成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B类是扩展内容,它们常常是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将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军事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开设了现代军事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选修专题内容。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努力做到知识聚焦、观点深化、有辐射性,能纵横联系,以点带面,实现基础知识的有效迁移。

2.把物理教学中的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相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渗透、关注学科前沿、突出军事特色。物理知识一直以“显式”体现在课程内容中,但其思想方法常以“隐式”蕴涵在课程内容中。因此物理学具有科学知识、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多元价值。在物理教学中强调物理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教学中注意提炼知识本质、揭示思想方法、展现创新过程、弘扬人文精神,给学员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启迪。我们本科物理组整编了具有军事特色的大学物理教材,把大量的军事相关的事例融入到定理定律的讲解,举例中,这样,既提高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员有目的有意识的了解相关设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链接相关课程,实现融合渗透。充分发挥物理学知识结构的同化、迁移和再生功能,加强大学物理与相关课程(如与数学、计算机、英语、军事、人文等)的有机衔接、交融渗透。以大学物理教学为出发点,使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有效地迁移到其他学科教学,同时又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合理地移植到物理教学之中,实现物理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有机渗透,使物理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不断地强化、深化。

二、加强推进物理课程学法及教学方法改革

开展素质教育有助于改善学员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革除学员中的“轻理论学习,重体能训练;轻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等不良思想,还可以在为学员满足任职需要打下持续发展基础的同时,也为终身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使得学习活动延伸到院校教育体系之外,让学员享用终身。学法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优化学员思维品质,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二是探索英语教学新模式,增强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目前,这两种方法还在试行当中。

教学方法也包含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除了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还涉及到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如引用国内外的好的方法,以及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做物理试验等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不少比较好的教学软件和新的智能教学工具,以及一些数学软件(如Matlab,Maple等),掌握研究和在教学中运用它们,对于教学和教学改革来讲,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在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我曾经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如角动量守恒,我就用动画的形式给学员演示一下,这样既比黑板上画图省时间,又能更形象的将守恒的思想展现给学员。这种方式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讲清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渊源,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效率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改进学员物理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形式――改变学生考前“习惯”。目前学员物理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内容单一,使学员过于关注解题技巧,忽视知识的内化,不利于促进学员科学素质的养成。因此考核不应限于笔试,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员平时学习成效与科学素质养成的考核力度,充分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我们物理组在教学中通过让学员参与撰写科技小论文、参加自主科技创新俱乐部,每年参加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等方式,考核学员物理学习掌握情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考试方式的改变,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评价格局,从唯成绩论变成了综合考核。

四、结语

大学物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极好课程,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等方面进行的上述改革,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自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深层次研究与实践,以此更好地发挥物理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而努力。《大学物理》创新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沿着不断创新的道路奋勇前进,努力为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

>> 司法裁决可接受性:理论、困境及优化路径 物业管理治理化的理论视角与可接受性 药物流产的可接受性及影响因素 计划生育门诊医务人员对开展主动提供HIV检测与咨询服务的可接受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男男者艾滋病预防药物可接受性及服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翻译的可接受性 谈论辩修辞视角下司法判决书的可接受性 进行党员教育要坚持可接受性原则 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性 浅析英语中悬垂结构的可接受性 会计语言的可接受性研究 国外影片的可接受性与影视翻译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可接受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 翻译的可接受性和其实证研究的可行性 高等数学的严谨性与可接受性教学 纳米技术伦理研究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浅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可接受性的思考 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曼月乐的可接受性观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最后访问时间为2013年7月15日)。

④ 盲从民意或社会效果审判,不仅会容易陷入司法民粹主义的窠臼之中,引起法官裁决思维的混乱,而且从认识论角度瓦解法治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对此进行的批判与反思,可详见王利明:《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9―450页;江必新:《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陈金钊:《为什么法律的魅力挡不住社会效果的诱惑――对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论的反思》,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法治信念的危机与法治论者的姿态――法治进入方法论时代的背景考察》,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1期、《被社会效果所异化的法律效果及其克服――对两个效果统一论的反思》,载《东方法学》2012年第6期。

⑤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活动,必须实现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符合有效性要求的、在平等的主体间达成的共识,强调的是一种程序和规则的合理性。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29―30页。

⑥ 阿列克西的理性商谈理论认为,商谈理论属于程序性理论的范畴。依据所有的程序性理论,一个规范的正确性或一个陈述的真值取决于,这个规范或陈述是否是、或者是否可能是一个特定程序的结果。[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理性・商谈:法哲学研究》,朱光、雷磊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⑦ 作为“浪漫而崇高的梦想者”德沃金,面对以碎片化、多元视角观、边缘叙事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挑战,顽强地高举着“认真对待权利”的自由主义法学大旗,通过建设性阐释获得法律整体性事业,在法律帝国中精心编织着为有目的的司法实践提供连贯性与原则一致性之网,寻求司法中惟一正确的答案,然而,在实际司法裁决中不可能存在惟一正确的答案。

⑧ 有关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参见刘加良:《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根据、原则与限度》,《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民事诉讼调解模式研究》,《法学家》2011年第2期;张嘉军:《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内涵及其形态》,《公民与法》2011年第9期;张爱云:《司法调解社会化的实践探析》,《人民司法》2011年第21期等。

参考文献:

[1] 孙光宁. 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 济南: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2] 苏晓宏. 法律中的假定及其运用[J]. 东方法学, 2012(6): 10.

[3] 王松. 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C]//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

[4] 王利明. 法学方法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5] 张继成. 可能生活的证成与接受――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规范研究[J]. 法学研究, 2008(5): 3?22.

[6] 杨仁寿. 法学方法论(第2版)[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7] 陈坤. 疑难案件、司法判决与实质权衡[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1): 5.

[8] 陈景辉.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J]. 法学研究, 2009(4): 10?16.

[9] 理查德・波斯纳. 法官如何思考[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0] 马长山. 藐视法庭罪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司法的民主化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 2013(1): 71.

[11] 王申. 法官的审判理念与实践[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5(4): 16?19.

[12] 李良. 司法判决追求社会效果的忧思――基于法律方法论的视角[C]//法律方法(第11卷).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13] 季卫东. 大变局之下的中国司法改革[N]. 南方都市报, 2013?8?25(27).

[14] 伊芙琳・T・菲特丽丝. 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5] 陈林林. 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J]. 法学研究, 2012(1): 106.

[16] 陈发桂. 公众司法参与视角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生成探析[J].前沿, 2010(3): 49?51.

[17] 宋豫, 李健. “案结事了”: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验算与实践[J]. 河北法学, 2013(2): 188.

[18] 王申. 科层行政化管理下的司法独立[J]. 法学, 2012(11): 138?142.

[19] 陈金钊. 法律解释学――权利(权力)的张扬与方法的制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