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盈余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第1篇

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品具有弱质性并且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为了提高经营效益、降低风险,农业上市公司大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尽管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模式,由于受到农业自身特点的限制,农业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削弱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理所当然会在其偏低的会计盈余上进行粉饰;或者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提高其会计盈余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农业企业盈余管理动机

(一)内部动机

1、农业行业弱质性的特点。

农业对自然高度依赖,容易受到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之基础薄弱,使得农业具有弱质性。尽管政府极其重视与支持农业的发展,投资周期长以及投资利润低下、多元经营决策失误、主营业务衰退等问题,使得农业企业整体业绩欠佳,因此农业企业的管理层为了提升业绩或者面对监管的压力有充足的理由进行盈余管理。因而,可以认为农业行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盈余管理的发生。

2、农业企业筹资困难。

农业企业筹资主要有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两种方式。内部筹资主要是利用自有资金。自有资金的持有数量主要取决于经营业绩,我国农业企业投资利润低,整体业绩表现欠佳,自由资金的利用程度是有限的。外部筹资主要是债务筹资,包括发行债券、股票或者银行借款等方式。不论是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我国相关法律都有相关规定,尤其是对净资产收益率有严格的限制。对于投资利润低、总体经营业绩欠佳的农业企业来说,外部筹资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筹资困难是农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二)外部动机

1、政府优惠政策的诱导。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不仅关乎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还决定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支持,如:税收减免、出口贴息、财政补贴等。然而获得政府的支持是有条件的,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对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动设施项目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对象为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农业企业必然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弥补企业自身不足之处。

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在我国,公司进行上市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定,只有满足了各项规定的公司才能挂牌上市。具体要求包括:上市公司必须保持连续三年盈利,三年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三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量超过5,000万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且无形资产与净资产比例不超过20%,过去3年的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录。因此,上市公司有理由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业绩以满足上市要求。农业企业也不可避免的为了能够上市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结论和建议

第2篇

财政部于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在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导入了全面收益观,结果使得会计的重心由注重利润表转向了注重资产负债表。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在全国开始实行。在新税法中,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变化:第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得到了统一,这使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环境更为公平;第二,指出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存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税法不一致的规定时,要以税法的规定为依据。基于此,会计———税收差异产生了巨大的明显的变化,使得会计———税收差异不仅包括基于利润表的会税差异而且包括基于资产负债表形成的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企业是否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所得税税法的不同而形成的会计———税收差异,进行以避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当企业存在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时,将会使在税前会计收益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税收益下降,或者在应税收益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操控非应税项目损益,提高会计收益,相应所得税税负会得以降低,但这也造成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的进一步扩大。也即是说,会计———税收差异会随着所得税税负的降低而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化。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Bernard(1995)通过运用剩余所得评价模型得出企业的净资产和会计收益均与股票价格存在关系。Collins,Maydew&Weiss(1997)为了探索净资产、收益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的系统性变化,对美国1953年至1993年的公司进行研究。Lev(1997)(1996)则认为这些是由于经济模式从资本密集型转到无形资产密集型造成的。然而,Dontoh,Radhakrishnan&Ronen(2004)认为,是非信息依赖型交易的增加,降低了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Elliott&Hanna(1996)和Basu(1997)则通过实验证明了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信息对股票价格解释力的下降是暂时性盈余项目的增加的结果。

(二)国外研究

陆宇峰(1999)的研究发现净资产和会计损益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魏国强、陈建文(1999)首先将研究模型加以改进和完善,对净资产和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净资产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会计收益指标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这显然与陆宇峰(1999)的观点相违背。朱、陈信元、陈冬华(2002)运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1995年、1996年、1997年作为考察期,重点研究了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的三个变量:剩余收益、净资产和收益,同时,还研究了企业规模和股票的流通股比例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通过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增加或减少会计收益,但如若企业变更折旧政策的行为未向有关税务机关申报或未得到税务部门的同意,那么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必须进行纳税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进行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即通过调整不影响应纳税收益的项目只影响会计收益的项目,其行为就不会导致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的上升,但却增大了会税差异。因此,认为如若企业存在类似于这种避税盈余管理活动,则在使得所得税税负水平得以降低的同时,也造成了会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据此,提出假设1:假设1:企业所得税税负与会税差异负相关信息观认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充满了较多的不确定性,而且,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并非是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的经营损益本身,而是传递某些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企业经营损益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真实收益就不可能仅仅通过企业的会计系统就能得到。信息观的思想即是会计信息有用性仅表现在其所提供的信号是否能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即是信息观下,仅研究会计信息是否影响股票价格的问题,并不需要考虑和研究资本市场是如何把会计信息作用于股票价格中的作用机理的问题。与信息观的思想不同,计价观则以公司估值理论为基础,以投资者的股票估值行为为出发点,指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于资本市场会以有关的会计数据和信息为变量对公司进行评价和估值,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对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即计价观研究的是资本市场是如何将会计信息转换到股票价格中的,其希望打开的是联系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的黑匣子。本文仅根据信息观的思想,研究会计信息提供的信号是否对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产生了作用,而不再进一步考虑和研究该作用是如何产生和转换的。虽然已有研究证实,企业的财务会计损益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但基于以上分析,据此,假设2、假设3:假设2: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且相关性呈下降趋势假设3:应税收益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且相关性呈上升趋势如果假设3成立,即应纳税损益具有价值相关性,由于应纳税损益可供人为操纵的余地较小,比财务会计损益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情况和经营业绩,猜测应纳税收益可能会对会计收益指标提供补充的或增量的价值相关信息,股票投资者会综合利用会计收益指标和应纳税收益指标这两项指标的信息,以此来对股票进行价格估值。据此,提出假设4:假设4:应税收益能在会计损益的基础上对投资者提供增量或补充的信息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1年的数据为初选样本,并根据研究的需要作出以下剔除:剔除金融保险类和ST的上市公司;剔除未对企业所得税率进行披露或披露的所得税税率为0的上市公司;剔除利润表中利润总额≤0的上市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的实际税负水平通过公式进行估算出的是负数,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水平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的关系;剔除利润表中的当期所得税费用≤0的上市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的实际税负水平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也是负数,即推算出的实际税率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税率,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水平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的关系;剔除推算出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100%的上市公司;剔除利润表中的基本每股收益(EPS)≤0的上市公司,因为需要根据基本每股收益和当期净利润估算出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最后得到的2008年—2011年样本公司数量共4330个样本,其中2008年915个,2009年991个,2010年1166个,2011年1258个。本文所得税税率来自RESSET数据库,其余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本文研究所用的统计软件工具EXCEL2003和SPSS11.5。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

构建涉及到的变量有所得税税负TR、会税差异占总资产的百分比BTD、每股股票价格P、基本每股收益EPS、每股应税收益TPS等。表(1)是各变量的具体定义。本文的主要是研究企业是否存在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盈余管理行为,根据上述分析和所得出的假设,如果存在此行为,所得税税负与会税差异会呈负相关,因此,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检验企业所得税税负与会税差异关系的模型如下:模型1:TRit=α0+α1BTDit+εit。其中,TR为因变量(被解释变量),表示企业的所得税税负;BTD为自变量(解释变量),表示会税差异占总资产的百分比;ε表示残差;t表示时期(年);i表示各上市公司。为了检验假设2和假设3,我们可以比较会计收益、应纳税收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以及两种收益指标之间的差异,再来比较和研究两种收益指标价值相关性之间的差异。众所周知,财务指标之间较易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单一解释变量模型进行分析比以多个解释变量模型进行分析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说明问题。据此,分别构建以下两个盈余资本化价格模型:模型2:Pit=β0+β1EPSit+εit。模型3:Pit=β0+β1TPSit+εit。其中,P为因变量(被解释变量),表示每股股票价格;EPS和TPS为自变量(解释变量),分别表示每股会计收益和表示每股应税收益;ε为残差;t表示时期(年);i表示各上市公司。考察和分析了两种口径的收益指标的价值相关性及变化趋势之后,再对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的大小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考察期内,各年两种收益指标的价值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的不同。为了对假设4进行检验,将每股应纳税收益放入模型2中,考虑到财务指标之间较易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每股应税收益-每股会计收益)替代每股应税收益作为解释变量,以弱化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存在的共线性的影响。据此,设计出以下模型:模型4:Pit=β0+β1EPSit+β2(TPSit-EPSit)+εit。其中:P为因变量(被解释变量),表示每股股票价格;EPS和TPS分别表示每股会计收益和每股应税收益;ε为残差;t表示时期(年);i表示各上市公司。如果实证结果表明,模型4的拟合优度R2比模型2的拟合优度R2高,就能说明应税收益指标能在在会计收益的基础上对股票价格提供了增量或补充的信息,从而,可以证明假设4的成立。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

(2)是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显示TR均值大的年份往往BTD的均值也大,这与假设1不符合,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进一步进行验证。

(二)回归分析

(1)模型1的回归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这四年的实证结果,均显示会税差异的系数α1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为负数,说明会税差异越大,所得税税负越低,即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水平的确与会税差异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证明假设1成立。即是说,企业很有可能会人为调控那些不会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但会影响会计收益项目,以此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所得税纳税负担的情况下,提高经营业绩的目的,这也就可以相对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2)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分析。由表(4)可见,每股会计收益变量EPS的回归系数,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这四年的考察期内,各个年份均在0.01水平下统计上呈高度显著,而且这四个年度的每股会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β1均为正值,与所提出的的假设一致,表明企业的每股会计收益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即财务会计盈余指标的确具有价值相关性,会计收益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含量能影响到资本市场;且同时,这四年考察期内,各年度经调整的R2除2011年有小幅上升外,其余年度大体呈下降趋势,也即会计收益指标的价值相关性呈下降趋势,但并不明显,可能是样本数量有限,仅获得了4年的数据,导致观察到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参照同样的过程和方法,运用模型3对假设3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与预期的结果一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这四年考察期内,各个年度所选用的样本的每股应税收益TPS的回归系数β1均在0.01的水平下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高度显著,而且,每股应税收益TPS的回归系数β1均为正值,表明,企业的每股应税收益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是说,应纳税损益指标的确具有价值相关性,应税损益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含量能够影响到资本市场;考察期内,各年度经调整的R2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较明显,也即应纳税损益指标的价值相关性呈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从而证实了假设3的成立。(3)模型4的回归分析。由表(6)可见,与本文的猜测相一致,除2008年外,其余各年的每股会计收益EPS和(每股应税收益TPS-每股会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从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分析来看,除2008年外,每股会计收益EPS和(每股应税收益TPS-每股会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均在0.01的水平下呈高度显著,这反映两者均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从图(1)中模型2和模型3的拟合优度来看,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这四年总模型4的经调整的拟合优度R2均比模型2的大。这就表明,应税收益指标确实能够在会计收益指标的基础上,为股票投资者提供了增量信息,从而证明了假设4的成立。

五、结论

第3篇

Landry,S(.2003)通过对加拿大437家研发密集型公司1997—199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公司拥有费用化与资本化的选择权时,为达到满足债务条款或平衡利润的目的,公司确实会将其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宗文龙等(2009)发现,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行为主要受到债务契约的影响,财务杠杆越高,企业的资本化强度越高;企业存在利用资本化政策实现扭亏的行为。王艳等(2011)指出当公司负债率较高以及当期处于盈亏边缘时,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比率进行盈余管理。许罡等(2010)认为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和再融资等需要,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陈晓红等(2011)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受债务契约和资本市场动机的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越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经营状态不好时,上市公司为保持上市资格、扭亏为盈而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刘瑞(2012)发现:在亏损的上市公司中,企业选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要动因是债务契约动因;在微利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动因主要是扭亏为盈动因;在盈利良好的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资本化动因主要有利润平滑动因和配股动因;在高盈利上市公司中,利润平滑动因、配股动因和债务契约动因是高盈利上市公司选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导动因。总体来看,学者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动因的研究中大多数认为是债务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机(即扭亏为盈动因),还有观点认为收益平滑动因也是驱使企业加大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研发支出处理的市场反应

刘斌等(2011)认为长期市场反应下,股价对R&D支出的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吸收,投资者能区分其会计处理、披露的规范程度以及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性质。短期市场反应中也存在股价对R&D信息的选择性吸收,并且投资者能区分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规范程度,但对于非高科技公司则无明显反应。王宇峰(2011)对研发支出及其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化研发支出和费用化研发支出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一致,而且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许里(2001)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因素、研发支出与盈余管理及企业价值的关系,检验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化选择对公司价值有一定影响,可能成为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R&D投资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第一个选择。辛云峰(2012)以2007—2010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当期研发投入总额、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与下一年度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由于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研发支出分成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并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国内学术界对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讨论焦点开始转变,由资本化是否能够更好地表现无形资产的经济实质,转移到资本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但从什么地方可以观察到上市公司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其对信息用有用性有何种影响,这些尚不能运用大样本予以验证。本文以天源迪科近年来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状况为例,分析可以观察到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并且了解这种选择资本化程度的行为对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以此丰富学术界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并据此提出完善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一些建议。

三、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天源迪科(300047)为样本进行分析。天源迪科是为中国电信行业提供信息系统产品及后续服务的行业领先者,每年在研发支出上的投入较大(最近4年年平均研发支出占收入的24%,占净利润的121%),具有高科技企业的一般性,同时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十分显著,适合作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

(一)公司简介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天源迪科计算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18日,200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20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天源迪科,股票代码:300047。公司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咨询和相关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通信产品及其配套设备的销售、售后服务,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核心竞争力占据公司资产的重要地位,而公司每年也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的多少对当年的盈利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天源迪科是否存在运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根据年报披露的资料,天源迪科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核算方法是:(1)研究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研究计划书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验证报告时。(2)开发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立项报告”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的“项目结项报告”时。(3)结转无形资产的具体条件和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结项报告”时。天源迪科研发投入资本化的确认政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表1、图1、表2、表3分析,一是天源迪科研发支出2010年猛增,尤其是研发支出资本化率高,对利润影响大。如果按较为保守的50%资本化比例(2009—2012年平均资本化率)对2010年研发支出费用化进行调整,会导致当期管理费用增加1824.36万元,依据当年的平均所得税率计算当年净利润将减少1660.19万元,那么当期净利润将降至原财务报表所列净利润的75%,相应的2010年的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也会有大幅度的减少。二是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异常。2009年和2012年在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总计支出水平相当的情况下,2009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远远高于2012年。但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由于2010年研发项目的特殊性(例如某些研发项目成功几率较高,而2010年研发支出中适用资本化程度高的研发项目较多)导致该年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较高。于是本文进一步对比2010年和2012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中构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发现2010年各个研发项目中的资本化比例都高于2012年(表2)。三是2010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率提高了利润水平,利润水平与与销售增长、销售净利率不匹配。分析表2、表3,2010年反常的销售净利率、平滑的利润,以及远高于常年水平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表明2010年天源迪科存在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三)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根据前人研究,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和收益平滑动机,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1.具有债务契约动机吗?从表3看,天源迪科2010年上市即获得了大量的权益资本,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现金资产,几乎不需要通过负债来获得资金。所以天源迪科负债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资本甚至流动资产充足,无论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非常良好,据此可以合理排除债务契约对于天源迪科盈余管理的影响。2.具有扭亏为盈动机吗?从表4和图2看,天源迪科多年来利润稳定增长,并不存在濒临亏损边缘的情况,据此可以合理排除扭亏为盈动机对天源迪科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3.具有收益平滑动机吗?从表1和表4分析,2010年营业收入与2009年持平,收入增长缓慢,仅为0.38%。与此相对应的是其2010年的利润却实现了平稳增长,比2009年净利润增长了13.67%,2010年收入和净利润的不匹配情况让人难免怀疑可能存在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年报披露,由于2010年系统集成业务收入锐减,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业务结构的变化,应用软件等利润率高的业务比例增大,所以当期营业成本下降,导致了净利率的上升,年报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真的是这一种解释呢?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较其他年份显著提高,这让人怀疑天源迪科可能存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四)盈余管理后的市场反应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后,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对财务信息有用性产生影响。经过盈余管理的损益状况是否能够为企业股价带来利好作用,还是投资者能够察觉财务信息的水分,盈余管理反而会抑制股价的上扬?天源迪科于2011年3月25日披露了2010年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从天源迪科财报公布前后的股价表现可以直观地看出(图3),自3月25日披露年报后,当日股票价格出现显著的跌势,出现投资者大量卖出股票的情况。而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股票也紧接着下跌的趋势。股价从3月25日开盘的29.38元跌至4月29日收盘价的24.15元,下跌了约17%。总市值从3月25日的298215万元跌至252609万元,下跌了15%。然而股价下降也存在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譬如整体股市环境的恶化等。为了进一步验证市场是否存在负面反应,本文截取了2011年3月25日前后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数据(见表5),在这段时间里,天源迪科的流通股数(10460万股)没有发生变化。表5中超额回报率是以同日个股回报率减去创业板(以流通股市值为权数)加权平均回报率所得;前20日市盈率以披露日前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09年每股净利润所得,后20日均价以披露日后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10年净利润所得。从表5中对比两个观察区间可以看出在披露日前后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流通股市值、总市值以及回报率都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尤其是披露日后累计超额回报率出现了显著的减少,表明天源迪科在披露日后20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持续落后于股市整体表现。这有力地验证了在2010年财报披露日后,投资者倾向于减持天源迪科股票,从而使其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披露日后市盈率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下降程度达18.76%。如果按照50%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则披露日后20日市盈率将达到57.09,与前20日的市盈率水平大致相等。可以合理推断,天源迪科在财报披露日后市盈率的下降并非由于投资者对公司成长性产生怀疑,而是由于天源迪科通过盈余管理增加的那部分利润并不能被投资者所信任,在这种预期下相应减持股票使天源迪科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低迷的市场反应表明,即使财务报告中显示出稳定增长的利润情况,盈余管理后的财务信息仍然无法弥补收入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对2010年经过盈余管理的财务信息能够较为合理地判断公司真实的业绩表现,作出负面的市场反应,且这种反应不是过度反应,它使得企业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特殊性导致投资者重点关注其研发支出的处理,也可能是投资者除了会计利润之外,也关注到了公司的收入下降等其他不利因素。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部分学者的结论:投资者对于研发支出信息选择性吸收,并可以判断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试图回答在高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方面的三个问题。一是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是否会导致高科技企业借此实施盈余管理?针对这个问题,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会计处理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痕迹。实际上,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规定上,中国会计准则给予了较大的自由度,尤其在每年研发支出数额较大的高科技行业,不同的资本化程度将大幅度影响其利润水平,甚至会影响盈亏。如果高科技企业滥用研发支出资本化准则,必将导致其信息披露质量的严重失真。二是高科技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的案例发现除了债务契约和扭亏为盈动机之外,高科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还有可能是出于利润平滑的动机。即尽管一些企业表面上业绩良好,不存在微利经营的情况,仍然可能为了平滑利润而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在本案例中,天源迪科2010年收入下降,却实现利润上升,这是明显存在平滑利润的迹象。三是高科技企业盈余管理后市场是否对其作出有效的反应?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案例公司披露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天源迪科盈余管理后的经营成果并不能为股票投资者所信任,年报披露后出现股票价格和市盈率的下降。同时投资者并没有做出过度反应,显示出投资者能够较好地分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由此可见,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但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研发支出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并通过对研发成果的使用或出售获得未来的经济流入,其经济本质是资产,应该予以资本化。其次,研发支出的投入并非全部能够最终形成资产,全盘资本化很可能导致无形资产的高估,所以应该有条件资本化。最后,由于企业之间研发项目的性质、研发水平差异,使得不可能对资本化的比率采取统一的规定,所以应该给予企业对资本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理论上条件资本化是符合研发活动的经济实质的,有利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提高。

第4篇

1.资产减值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就会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向社会投资者展现企业的良好经营数据信息。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会计准则仍然允许企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业资产减值迹象的认定存在主观性。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等明确规定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迹象说明,但是毕竟对企业资产减值的描述与认定是依靠会计人员的判断,因此当企业出现资产减值迹象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要求相关人员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不做处理,以此保持企业理想的盈余情况;其次信息不对等给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资产市场中,由于社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导致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因素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隐藏和掩盖,以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资产减值理论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从1992年资产减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资产减值的理论与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尤其是新的会计准则对理论上遏制企业运营资产减值准备操作利润的行为,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会计核算以及其它会计事项的评估上,进行利润调节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恶性的盈余管理则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利润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恶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主 

要是: 

1.融资动机 

随着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如何获得更多的融资是企业在市场生存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外界对企业进行融资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外界投资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他们的融资支持,企业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提虚高企业的利润,让外界认为企业的盈利水平比较高。比如企业针对债务性融资,企业就会采取比较谨慎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止资产规模缩水和经营利益出现较大的波动。 

2.绩效业绩粉饰 

绩效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美化自己的经营数据而采取虚假采取信息的动机。绩效动机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为例,上市公司为了得到配股增资的目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上市公司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会采取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调节企业的利润。另外当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之后,其就会面临被取消上市资格的风险,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留上市资格,它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亏损转换。 

3.夸大损失的动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经营亏损的现象出现,而一旦出现经营亏损,尤其是当出现因为经营管理者的错误行为而导致企业亏损之后,企业管理者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实现对企业亏损的说明,以此将自己的行为脱离出来。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营企业为了少缴税,他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盈利,鼓励夸大企业的损失,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规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1.完善资产市场机制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资产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价格体系,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保证企业资产发生减值时能够及时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为资产减值准备提供具有的数额参考,所以我国要建立完善的资产市场机制,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要发挥监督职能,积极利用监督职能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确认。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通过对资产的科学评估,降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5篇

1.简洁性和复杂性两者兼顾

实用英语在与人进行交流时,既有简洁的运用,也有非常复杂的地方,在当前的商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实用英语带有某种很强烈的目的性特征,我们都知道,普通的英语在进行交流时,一般都是先进行寒暄和客套,这些比较适合在非正式场所进行交流。但是,实用性英语却显得非常不同,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切入正题的意味,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平易的英语词汇进行交流,这样就在交流过程中显得非常简洁和明确。

2.实用英语表达的完整性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用英语在运用时一定要注重专业性和准确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运用实用英语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将自身所要传达的意见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为此,在和客户进行交流时,要能够注意对方所要传达的内容,从而能够灵活地转变为交谈话题,并且还要根据对方交谈的语气进行自身言语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具有随意性,进而能够充分避免出现尴尬的现象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控制自身语气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企业会议开展过中,就更要注重语言上的准确表述和严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实用英语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最大的效用。3.实用英语的专业化特点从目前的实用英语使用情况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信函和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其中与普通的英语相比较,实用英语在企业的管理中更加注重其自身的专业化,在企业的运用性英语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够为企业自身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要能够得到其他员工的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实用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效用。我们都知道,实用英语在工作方面都可能会带有口语化和随意化的语言,所以,我们要能够注重其自身语言语气的委婉,准确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如果采用的语言非常强烈和锋利,那样就很容易在双方之间的言语上产生矛盾,这样就不利于双方经济活动的开展。英语本土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所以,在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是非常成熟的,并且委婉的语言是国外企业管理的重要特色之一。作为从英语中衍生出来的实用英语,也保留了这一特征。在和别人进行交流时,如果你的语言显得很锋利,并且咄咄逼人,这样就会让人感觉到对你的印象非常不好,而如果在与别人进行交流时语气比较委婉,那么,这对双方的关系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企业管理中实用英语的具体运用

1.实用英语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手段

为了能够使得企业在今后协调发展,必须要能够在内部沟通方面巧妙地运用实用英语,企业在对外贸易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必须要求员工熟悉一定的实用英语,同时,这也是为了能够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为了减少英语沟通之间的阻碍,这就必须要在企业的管理中逐步加强实用英语的运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的误差,能够让员工处于良好的英语氛围当中去,促使其自身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

2.实用英语是企业获得知识和技术的一种手段

在当前的企业内部管理中推广实用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要能够将实用英语广泛地运用在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当中去。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与技术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发展的根基,而很多国际经济新知识和新技术都是采用商务英语进行发表的,甚至有很多企业发展会议都是要运用实用英语,为此,必须要求参与者都能够具备一定的实用英语,这样就能够逐步加强实用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同时,相关的企业领导者还要切实注重对员工实用英语相关技能的培训,促使员工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让员工在面对一些重要的报告和会议资料进行阅读时,可以很好地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意思,从而清楚地知道自身所处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员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实用英语的能力,使得企业发展更加具有潜力。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客观条件;动因;治理

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

(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计准则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作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隐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它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平均化的会计行为,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地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

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

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二)上市公司首发股票及上市后配股等方面的考虑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同时,企业为了在发行股票时获得较高的溢价,往往通过盈余管理以“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利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本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来达到上市和提高股票发行溢价的目的。

股票上市后,按有关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除了尽力搞好经营外,往往还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如转让股权、进行关联方交易等力保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就来源于此。另外,《公司法》还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为了免受其苦,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为了配合一些证券机构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操作,在披露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性上也大量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有关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会计时滞现象非常严重,业绩变化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存在这种现象。为了使某些证券机构赢得操作时间,上市公司还会故意推迟重大内部消息的披露时间,或者滥用“临时公告”和“澄清公告”,故意使用“暂不分配”、“暂缓分配”等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其代价将十分惨重,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经测算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也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

(四)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报告盈利等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如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确定。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盈利水平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补贴的可能性。因此,企业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的行为,也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仍然是政府行为,其干部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发生以下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第一种情况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奖金等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盈利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商而优则仕”现象的存在,如果某位高层管理人员有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其采取使自己任期内收益逐年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第三种情况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很差,甚至面临破产时,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被解雇或被免职的命运。第四种情况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往往会注销一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利与弊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而盈余管理则能够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具有上述有限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会计准则应对各类具体业务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作出完全一致的规定,笔者只是以为,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作出统一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特有的业务作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企业只能适用于其中的一类情况。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另外,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二)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和约关系。因此,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才能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会计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又可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还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承认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人力产权,具体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同时辅以非货币激励方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股东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变更的理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方或监事会对所采用的不合理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并强化外部监控,对实施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经理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等,从根本上切断企业管理当局机会主义行为的退路,使不当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得的收益。

(三)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

第7篇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涉及到财务工作,无论购进设备、原料,还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或进行市场宣传与销售,都有财务活动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之中。同时,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发展必须的资金链条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又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须的参考,从而促进企业的科学决策创造条件。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工作。

(二)财务管理是避免经营风险的保障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始终存在,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经营目标的偏离甚至倒闭。而财务管理则能够提高企业风险预警能力,并针对企业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这样,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甚至财务危机时,财务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就能够提前进行预判,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

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价值指标,既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又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对企业经营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解决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是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树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财务管理既承担管理功能又承担监督功能,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组织、分析、评估和控制,从而使企业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理念,真正把财务管理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工作,才能把财务管理放在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二是健全财务管理机制。要从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环节着手,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联系,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三是完善企业内控机制。这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维护会计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并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企业应重视内控部门的建设,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分工互相促进互相监督,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8篇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指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它与一般质量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提出:“理论教学为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为企业生产服务。”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产品就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产品的设计阶段。在校的教育培训是产品的加工制造阶段,对毕业生走上社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及必要的指导就是售后服务阶段,三者相互促进。如图1,是学校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而设计的实训教学流程:首先,学校保持对用人单位的实时了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制订出合理的培养目标。目前用人单位希望技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工作集体,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对走入社会明显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对企业文化不甚了解、缺乏应变能力的情况。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教学计划。当然,这个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工作者应保持自己与时俱进的思想,随时发现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其次,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培养,详细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阶段是整个循环中的重点环节,只有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要素

在实训课中的整体应用学校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如何主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在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整体考虑六个方面因素。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六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进行讲解,并亲自做示范,让学生在感官上的记忆更深,在概念理解上更加直观,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知识迁移上更加系统,营造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氛围。人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是6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者在学习和生产中发挥作用,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从人的本性来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训练。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刻苦钻研、团队精神等等。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尽快了解并树立这种思想,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对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懂得如何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学校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充分利用晚自修和班会课给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介绍企业的基本文化内涵。用他们师哥师姐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去启发他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发动大家提看法和建议,并将好的建议纳入教学管理中,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机器的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三好四会”。其中,“三好”是指用好、修好、管好。通过“三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爱护自己使用的设备,爱护公共财物,可以为企业多做贡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是指会使用、会保养、会调整、会排除故障,通过“四会”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设备,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排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环境的因素:环境的优劣对工作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学校把抓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训练。此环节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更影响着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开始重点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始至终一刻都不能松懈。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实习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具和零件要正确摆放,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训练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艺的因素:工艺的编排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合理地选择加工工艺,不但能保证加工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在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工艺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图样确定加工过程数学处理编写加工程序程序校验首件试加工。在对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训练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遵循:“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工艺原则。在训练中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材料的因素:在训练中学校要求学生了解正确选择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用途、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对不同材料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从而正确制定工序步骤和加工方法。工量器具的因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器具,正确读取测量数据,正确保养工量器具。尤其是量具,量具是零件加工精度的参照,如果保养不当,量具精度不符合要求,加工尺寸失去了标准,无法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正确摆放以防变形,下课时必须上油以防生锈。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监控

在实训课中的管理应用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监控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他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2个手段。3.1统计管理对每一次课题的练习,学校都进行学生考核成绩数据采集,并进行记录。对每一次的学生考核记录进行登记,不仅当做该生在校实训期间的成绩参考,也是下一步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客观地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指明方向。3.2质量分析管理根据成绩记录表格进行统计,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制成质量分析统计表。从中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在下一个课题的练习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此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进行第二次课题的考核。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实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大幅提高,并得到巩固。

4小结

第9篇

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也很大,但综合实力还是大而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不够科学化,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差距。当前生产调度报表的管理主要是以手工操作的方式,计算机化管理只占一小部分,主要是报表的生成和传输作用,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企业应当不断进行改革和进步,以较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占领市场,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技术目前已迅速发展并应用,其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许多优点,信息处理及反馈速度快,信息量大且综合管理能力强,通过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国有企业的管理进入科学化、精细化的时代,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下面结合贵州省黔西县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做一下简述。

2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数据采集层、调度监控层、管理层。下层为数据采集层:将所有采集的数据利用各种方法采集至调度室信息管理服务器。中层为调度监控层:利用服务器相关组态及配置,对采集点进行实时监控。上层企业管理层:利用全厂局域网的形式将各类采集数据在Web服务器,各装置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可以通过办公计算机实现实时监控和历史查询。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于生产装置的DCS输出数据、小型PLC装置、分散数控仪输出数据或从基层单位手动上传的数据。

3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3.1实时流程监控画面,B\S模式Web和远程浏览功能,实现局域网浏览,支持手机远程游览功能。

3.2流程图的趋势查看,报警功能,回放功能。对重要设备报警监测。

3.3生产报表模块,由用户提供需求,可以自动生成生产数据。

3.4品质管理模块,分析化验中心设2个输入点,可以上传输入分析数据,和在线分析数据分类汇总。

3.5计量管理,包括计量点管理,计量信息管理,检定/校准管理等。

3.6视频监控集成,生产画面能进入工业大屏显示。

3.7设备(主要设备及仪表)管理方面。①有各装置设备台账,能够分类查看和统计数量(如反应器类、泵类、换热器类等)。②能对档案内设备检修内容、更换备件情况、改造情况进行实时更新。③能统计不同时间段内主要设备的运行时间、开停次数、开停原因。④建立压力容器、压力管线台账,有设备主要参数(管道长度、管道类别、操作压力、温度、介质、容器类别等)、目前运行状况、检验评级、下次检验时间等。⑤建立设备及仪表日常维修管理系统,有故障发生时间、通知检修时间和检修内容、检修结束时间及实际检修内容、更换主要备件、试车验收时间、试车验收情况等。⑥有计量台账管理功能,有各种计量工器具台账,有目前状况,下次检验时间等。⑦在工艺流程图上可查看关键设备及仪表档案(设计参数、开停车时间、检修履历、备件库存情况)、报警次数、时间及原因。⑧可以查看关键转动设备的实时轴振动、轴位移、主要轴承温度,可以查看以上三参数的趋势图。

3.8察看库存备品备件、原材料库存情况及计划申报内容。

3.9支持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生产优化、生产绩效考核等功能。

4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优点

4.1通过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并对生产事件进行及时的反应和处理,来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指导生产运行。

4.2实现动态调度与监控以及能源使用效率评估等业务的系统解决方案,进而实现企业能源的定量控制以及综合优化使用,达到节能和增效双同步。

4.3设备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公司提供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保障设备的连续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实现设备资产寿命周期内的最大化利用,提高设备投资利润率。

4.4通过建立标准的检验管理体系和检验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指标、分析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和综合分析,为质量追踪和及时处理质量事故提供基础。

4.5运行绩效管理对生产操作水平进行量化考核以及对企业整体运行绩效进行评估。

4.6安全管理功能模块采集相关安全生产数据、排放数据,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通过信息透明实现及时决策,预防和消除与安全、环保健康有关的问题,消除风险,稳定经营。

5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文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一样已经承载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我国民营企业要不负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必须从管理上进行艰苦卓越的创新。唯有进行管理创新,民营企业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才能再次铸造如同初始创业时期获得的辉煌。而在所面临的困境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首要的和最艰难的是面对其所处的内外文化的制约。

一、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的。除了极少数规模庞大的知识型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家族化、高度集权化的管理。面对新形势,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大的缺陷,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管理上的创新是关键环节。

(一)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否则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民营企业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回顾三株企业兴衰的历程,庞大的营销网络使“三株”迅速崛起,但由于监管失控,企业的管理创新跟不上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由兴转衰。从组织内部的运行和功能来看,由于资产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组织也变得比过去复杂得多,信息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内外信息都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下属的违规行为直到造成很大的破坏才被发现。因此,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再造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迅速及时,为决策领导层引导和控制企业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搭建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二)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要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里,企业的战略管理尤其突出。但遗憾的是,民营企业大多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对自己的市场定位、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受过去创业阶段沉淀下来的观念影响,企业决策者仍然把企业的发展当做一个投机的行为来处理。而对于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则必须通过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类民营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或者更高层次的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无论企业组织还是运行机制,都必须适应知识管理对组织虚拟化的需要,这对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是一个全新的变革。

(三)管理创新是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在初创阶段依靠创业人的胆略、企业主的社会资本和敏锐果敢捕捉机遇的个人能力,民营企业在过去短缺的产品经济中得以迅速成长。但是,民营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克服过去依靠企业主个人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吸引人才,把人力资源培育成企业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基本推动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管理的不足,无论是在吸引人才还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应在管理上围绕人才的成长,并发挥其潜能进行改革创新,在进行组织设置、制度安排时,注意关注人才的多层次需要。这样必定能强化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进程的需要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战略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规划应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围绕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创新过程。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文化困境

(一)落后的文化观念

1.传统文化中以家作为主要经济单位的观念,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家”是经济的基本的单位。家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且在家中强调“孝”,它是一种充满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文精神。“孝”使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具有经济上的决策权,同时子孙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维护整个家庭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老板以家长的方式支配和控制企业的观念基础。

2.传统文化中主要依靠血缘亲近而建立组织内部相互信任的关系。资历辈分或是和老板的亲近程度对获得企业管理职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先安排企业老板的某个亲属在一个管理职位,如其不能胜任,再找一个能力强实干的副手配之。但这样的能人要接受这个亲属的控制很难发挥应有的才能。这种血亲文化无疑是不利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分依靠和注重社会关系等人情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值得反省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俗话就透视着我们文化中的人情观念。一方面,结合亲缘信任的因素,人情关系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命的一个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资本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这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落后所导致的一个现象,它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观念结合,相互强化,一起发挥作用。非正当地依赖社会资本和人情关系不但容易滋生社会腐败行为,也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道德危机

目前,就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来说,其最大特点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及其亲属直接经营企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要跃上新的层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经环节。其中首要的是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委托的关系。而要构建这个看似简单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破除,新体制又不可能一步到位确立,因此在经济交往和管理中,经济欺诈时常发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制约经济高效运行的障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授权经营的制度。由于缺乏信用环境和信用平台,民营企业老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里,普遍对员工存在信任问题。由于这样的道德危机,民营企业主难以按管理的要求充分授权经营者,而经理对下属也就难以放手,必然加强对员工的自利的限制。委托的实质,即授权经营的意义就难以达到。所以民营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都得而对这样的道德观念的障碍。

(三)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

企业老板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拦路虎。从法律形式上讲,企业财产属于民营企业老板是没有异议的。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份财产也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社会多方面的经济功能,关系到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既是企业老板所占财富的增大,也是社会经济事业的成就。没有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财富观念,企业主很难放手他人——即使是比企业主明显优秀、诚实可靠的经理人去经营。

(四)忽视人才

忽视人才的陈旧观念也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障碍。民营企业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多数是靠自己的果敢魄力和敏锐的捕捉力占领先机,而使其能带领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在其思维里沉淀下了过高看待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观念。相应地,就潜藏着忽视人才的思维定势。对人才的需要只是应急式的或者装饰性的,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创业阶段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成长都依赖社会资本的作用,民营企业注重依靠社会关系发展事业也是制约它对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三、社会和谐发展对民营企业突破文化困境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观念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虽然它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要解除文化观念对当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既要从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着手,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观念变化发展的独立性。

(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社会进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拒绝变革管理模式的企业将在新的激烈竞争中落败,大浪淘沙,鞭策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走上变革的路子。这说明,企业内部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它的外部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因此,净化整个经济环境,使得企业摆脱过去过分依靠社会资本和投机行为发展的状况,使得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竞争的实力,这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前提。而我国在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技术进步为管理观念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观念的转变以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依据,反过来又促进管理的创新。授权和控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民营企业老板对经理的授权以他对经理的控制为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老板主导董事会的决策,企业宏观发展上的控制成为一个主要的领域。同时,决策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信息迅速及时地反馈到企业老板这个决策中枢,以钳制经理人员违背决策意向、恣意违规的行为,变事后监督为现时引导。现代社会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也有利于加大经理的管理跨度,减少层级,彻底贯彻决策意向。

(二)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企业努力建设和提高自身的品格也是突破文化困境的路径

企业员工自主性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授权而获得的,因此,制度是管理观念和经济实体活动联结的桥梁。民营企业要突破当前管理创新的困境,就要注意以内部的制度重建为依托,引导企业内部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的塑造相互推动,民营企业老板变被动适应社会要求为主动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引进创新型人才来推动企业的整体观念的转变。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依托整个社会法制的建设和完善,也与整个社会的行政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应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塑造崭新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应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些对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11篇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传统习俗,风俗,习惯等的文化现象。传统,就是随着历史的足迹流传下来的,没有被历史所淹没的对现代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物。当然,这种影响力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优秀的传统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结合作一个修改。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表现亦在于此。

1.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首先在于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利用价值的。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争鸣,所提倡观点复杂多样。但从整体来看,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有人将儒家代表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征作了归纳如下:群体本位,中庸之道,强调集体,以和为贵,人情关系的重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这些特征与西方所倡导的个体主义和极端的思想相抗衡,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亮点。利用传统文化,需要首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在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时,我们应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从微观上看,现代企业管理仍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2.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批判地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应用。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文明和现代化企业文明也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此外,现代企业的分权化和社会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提出了挑战。面对多重文明冲击的背景,传统文化还能一帆风顺吗?当然不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需要与社会接轨,与市场融合,与法律统一。为此,我们在利用传统文化管理现代企业时,必须保持适合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念不变,加以改革其形式特征,且对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摒弃。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所在

1.法制与仁制结合

法家倡导的依法治国和利益驱使与儒家倡导的仁德至上的观点成为了历史上自相矛盾的话题,但其思想对后来的君王治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将二者集合起来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又“大一统”的他礼法并用,阳儒阴法,创造了汉朝大一统时代。直至唐朝时期的“礼律并重”,二者思想的融合还得以体现出来。国家治理如此,企业管理亦是如此。法学思想表现了管理中的“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儒家思想体现了管理中的“仁义道德,民主平等”。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总结为:制度法律法家化(严格,专制),态度方法儒家化(开明,亲善)。

2.和谐思想

佛教与儒教的“天人合一”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思想,都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在其中表现了一个道理: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自己的发展规律,无论人类做什么事情,必须遵循这种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外,和谐思想还重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在企业管理的运用使得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3.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管理模式,没有过多人为的参与性。无为,即不为,不做事情。无为而治,这是管理模式中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通过自觉性或是一种无形中存在的道德法则约束自己,恢复人的自然属性。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创新;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凝聚企业内部力量与外部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企业中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存在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淡薄现象,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没有文化积淀的空洞内在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散漫无为。

1.2 营销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用来限制员工自由和处事方式的,缺乏人性化的灵活性考虑,所有事情都是用制度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久而久之就会造就员工的逆反心理和专制度漏洞的心态,这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营销管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管理制度必须具备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明显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

1.3 团队合作能力差

个人好表现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销售注重的是业绩,因此,很多员工只注重个人销售业绩,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间的交流、讨论、协调、合作能力。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集体合作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开启更多无限的可能,包括创新的思想、先进的技能,都需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获得,这是智慧的碰撞成果。因此,只注重彰显个人能力和个人业绩的行为,很有局限性,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1.4 营销技巧欠缺

企业营销的现状是过分强调销售额和销售业绩,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包括企业营销技巧的培训、交流等。销售技巧是促进销售成果的重要手段。很多员工在销售过程中,对新设备、新技术缺乏全面的掌握,以至于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纰漏,既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将自己产品的优势简洁地表达清楚,甚至不注重谈话技巧和语言方式,缺乏严密的销售技巧。

1.5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会直接导致销售业绩下降。市场的分析不准确,对导致销售的盲目性,毫无针对性,对于产品的功能作用、用户需求等等缺乏准确的定位分析,导致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夸大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 科学构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把逐渐形成的企业特色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进行总结,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髓,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观。

2.2 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中,过于严苛或松散的管理制度都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当员工不断埋怨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会影响工作干劲和销售业绩。因此,只有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加激发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企业营销的关键在于人,即员工,只有当员工真正从自我意识中认同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工作更加有干劲,充满激情。比如积极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工作难度,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借助工会等帮助解决,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更加热枕的态度工作。

2.3 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为了充分凝聚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共同的作用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需明确责任分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短期成效,以团队利益为先,共同提高销售业绩。同时也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协作发展,电力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技术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的协同作用,实现部门间的及时联动,能有效保障电力企业的急速发展。

2.4 强化营销技巧

营销技巧是对客户心理、产品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的掌控运用。销售的核心在于沟通,在于如何通过语言迅速找到客户的兴趣爱好和产品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客户问题,且对产品推广概念要清晰,不能模糊,让客户产生怀疑心理,条例清晰地介绍最新电力设备和电力技术,根据电力市场发展动态、准确分析、适时灵活调整营销策略,进而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等方式的宣传也能很好地提前树立其企业形象。

2.5 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准确产品定位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多次的市场调研,再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能及时反馈调查结果的信息化手段,迅速了解市场需要,包括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改善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帮助。

3.创新电力企业管理

3.1 创新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

一是,创新都源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及企业管理的全方面。一是要树立服务型的管理思想。管理者在确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后, 要不断地给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员工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减轻对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的压力,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更好地设计和定位员工在公司的发展, 使得员工愿意承担责任。电力企业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企业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 优质的服务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要将商品价值体现在服务上,适应市场,满足客户,从企业和员工的理念、行为、观念上树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思想。用管理创新来改变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 增强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优质服务的管理创新, 使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适应管理上的创新。

二是,要体现知识型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应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企业管理予以创新。知识管理属于新型的管理思想,是任何形式企业管理的主流。电力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起知识管理的观念, 倡导以知识管理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三是,要树立团队型管理思想。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团队建设。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团队管理的观念,结合各个工种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整编成不同团队组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管理,明晰组织结构,使得各组织成员与企业中心相互依存,各团队间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灵活的配合, 并随着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与市场保持平衡。四是要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电力企业要树立电力产业化的观念,在管理过程中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注重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在企业的投资战略上,转向投资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员激励和机制上来。在企业的成长战略上,由过去的规模经济转向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发展, 将资本扩张转向智力扩张。

3.2 我国电力企业改革思路分析

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对电力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电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具体做法可适度对现有电力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原电力企业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国家控股公司。理顺电力企业产权关系,要从产权上明确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要顺利实现体制模式转换,就必须循着产权明晰和公司制改造的思

实行政企分开,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来说,国家对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基础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决不是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做法。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严格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不要干预电力企业的微观活动。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电力企业由于其经营有广泛影响,决定了其微观经营活动的自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从而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电力企业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

综合利用资源,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国家在逐步放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权限,电力企业的自有了某些扩大。如何把握好电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依靠行业优势,大力发展支柱型产业;积极开辟商业、农业、居民用热市场;依靠现代化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实现科技增效;加强横向联营,强化投资功能借鸡下蛋。加强横向联营即在企业之间开展联合开发、生产和经营,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结构。首先要掀掉干部聘任年限和级别的“护身符”,实行无任期,无级别聘任,真正建立能者及时上,庸者及时让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再次,要冲破“内部子女就业优先”的封闭模式,逐步推行面向社会择优聘用的开放模式。最后,要打破职工“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格局,形成内部二次就业市场。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科技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电力企业虽然已经接受国家整改,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电力企业还没能完全打开市场。就电力企业的现状来看,只有加大整改力度,转变传统观念,政府企业明确各自职责,并且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的优势发展企业,电力企业才能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强.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2014,(04).

第13篇

供应链系统是从材料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包括向最终客户提供商品、服务和信息的所有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系到一起的,每一个企业在这个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供应链系统也具备如下特征:①整体功能。位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任何企业,无论其担负何种重要职能,都只能发挥出自身的功能,无法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功能,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是由所有的企业密切合作,发挥出自己所具备的功能后,进行集成之后获得的结果。整体功能是供应链系统最突出的一项竞争能力,它能将所有企业的能力进行集成,然后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起企业自己单兵作战,这种集成后的效果无疑放大了很多倍。②目的性强。供应链系统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又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速度作为重要目标,最终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企业关系密切。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主体是依靠紧密的供需关系联系到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各个企业主体之间必须开展紧密的合作,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追求下,这种密切合作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在供应链系统中,每个企业都能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④适应性好。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终端用户对产品的服务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上,因此,企业需要及时捕捉并抓住这种市场上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2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管理水平上,也体现在管理技术上,很多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推广使用,但是在我国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可以说,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可能需要企业管理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2.1传统物流理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模式仍然广泛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仓储运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仍然是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物流模式,采购、仓储和配送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身完成,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而且效率也比较低下。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也影响了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效率。没有体现出物流的重要性,这样必然导致企业物流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2.2优秀物流人才缺乏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物流在企业全球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优秀的物流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优秀的物流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精通几门外语。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教育体系还不健全,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方法

3.1重视物流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做好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当成企业的战略来抓。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手段,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进行探索,并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段里认真设计和规划。企业要做好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给予供应链物流管理足够的重视,和其他企业寻求积极的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后,相比于一般的企业,其在组织上和市场上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充分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性。

3.2更新物流管理理念

当代的物流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作为核心理念,而传统物流服务的理念明显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需要吸收新的理念和内容,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①创新物流的内容。向增值物流服务进行转变。②拓展服务功能。创新物流管理服务内容,一切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为服务的宗旨。

4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 措施 意义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使命、 信仰和行为规范。事实证明了企业的成败关键是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每个职能都是紧密相连的,他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管理理论和员工的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管理也会随着文化管理发展,因而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在财务管理上采取更多措施。

一、创建优秀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被大多数人认可,但目前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执行措施不配套、目光不长远等问题,因而制定正确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非常重要。

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在企业竞争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企业提供正确向导,使员工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把高层领导决策引向科学的方向。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企业文化对于每个员工的斗志、人际关及企业内部风气都有影响。制度规范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在这种约束之下, 企业的团队精神得到建立。第三,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更利于凝聚员工的战斗力。使员工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和信念, 这种信念也让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 这样企业就能更好的发展进步。最后,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 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 在这种情况之下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并且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企业文化指导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是企业的核心,同时企业文化的体现需要财务管理做为一种介质。企业能否正常经营并得到高效的回报, 取决于正确的准则和精神指导, 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里面最关注的是它是否追求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致性,这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很大收益,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收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石, 唯有合适的企业文化,方可更好的建立财务制度。总之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不可分开的。

(二)企业文化的实施以财务管理作为平台,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实施

企业文化能否有效实施需要决定于财务管理的好坏。因为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一平台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可以说,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 它能够将企业文化有形体现出来, 使得文化这一无形的内容落实到企业职能中。

三、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来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合适的财务文化、完善财务组织结构化以及加强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设都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一)树立强化风险的理念,创建注重风险管理和效益管理的财务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的指导公司的未来财务发展方向,更能够通过文化的魅力来感染更多的企业员工,能够给企业的财务人员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随着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需要更为高效的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 来提高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企业财务应财务管理的风险应对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使企业科学化,高速化运作,使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贯彻。

(二)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创建多元化的财务目标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多方面的考虑利益相关,提高自身多方面的收入,建立起多元化的财务目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打败自己的对手。因此企业在设立财务目标时应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自身需求,通过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多种方式去发放配置资源, 体现出高效利用资源的理念。

(三)优化管理模式,有步骤地进行人本化财务管理

在企业文化重点强调的一点是要尊重其他人,这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能够不断促使人们的行为能够迎合当前财务管理的一些需求,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未来起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更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需采取多样化措施来实施企业的创新建设,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资力度。所谓的财务管理即资金上的管理,人本化的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资金上筹集、使用以及分配等环节上。领导者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正确灵活的调整投资的结构框架,制定正确的企业的资金战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石,财务管理制度能否高效有效实施决定于企业文化的支持力度,两者目标一致,联系紧密。

参考文献:

[1]徐显玲.浅谈现代企业财务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2011

第15篇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行各业的市场空白都

特别多,无论什么生意,谁先做谁就赚钱。加上政府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许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护、或善于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创造了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获取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始积累才可得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是一去不复返了。尤其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领先、管理机制领先、市场营销领先和服务水平领先,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遥遥领先,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

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现代企业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

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现代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quot;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

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最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最佳水平。

4、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员工绩效考核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检验员工工作的最终效果,评价其贡献程度作为个人获取报酬的主要依据。在教育化经营的企业中,则是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考核统一起来,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教育培训的结果,绩效考核不合格则意味着培训成绩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对员工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拚搏的动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动"员工学习化生存"

我们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员工个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同时,又提出了"员工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表述对象的主体不同罢了。那么,怎样理解"员工学习化生存"概念和推动员工的积极参与呢?

1、阐明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内部人才机制的"三公"原则。所谓"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在企业内部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职务调整方面坚决做到任人唯贤,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最容易激发员工的正义性和积极性,对于个人来讲,能够达到潜能激发最大化;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因而能够实现综合效果最大化。同时,建立了这样的人才竞争机制,也就给员工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要想在企业出人头地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能量和价值,必须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不要指望其它门路,如找人情关系、请客送礼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骝骝,你是千里马就不用担心没有伯乐,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

2、人才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业在提拔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有严格的考核、选拔过程,依据的条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会过多地参杂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关系、个人情感、主观好恶等,从而保证落实人才激励机制的"三公"原则。在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只有真正具备条件的人,才能够战胜对手,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参与竞争的人才个人所具备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3、提高个人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创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常胜将军,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东西,这是提高个人素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项修练》中所说的,"任何一个企业、一个个人要想保持持久的优势,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员工自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牢固树立个?quot;学习化生存"的意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4、营造学习化生存环境,组建优秀的人才团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带来

很大影响,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企业不仅要大力倡导"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还要善于在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从领导做起,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把日常工作看成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