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

第1篇

责任是一种永恒的职业精神。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用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将不会有希望;一个团队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的;一个人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就会被人轻视,得不到团队与企业的重视。如今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真正缺少的是有责任感并勇于负责人的人。只有用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被上级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去获得更多的荣誉。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并努力将细节做到完美,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团队也必定是一个努力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团队。责任为本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充满责任的氛围,使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进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勇于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能够使得整个企业永葆激情,并为企业树立好一个良好的值得信任的形象。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文化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时时都受到熏陶,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团队管理中渗透责任,有效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切实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员工生活、环境治理等发生很变化的同时,需要注意员工在执行规范标准、履行岗位责任方面是不是没有能够做到与新形式相符,并增强培养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完善企业团队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心智模式进行改善,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并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的巨大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努力夯实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责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员工而言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和团队来讲,如果不能够自觉的承担起对股东、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就很难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然后是积极的构建起企业责任文化体系。

二、“沟通”融入团队管理,增强凝聚力

沟通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通融入到团队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内部问题。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使得团队更加的和谐,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沟通是一种机会,即是给别人的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和团队而言,就给了企业和团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还需要去聆听他人的立场和、意见和需求。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树立起全员沟通理念,为人人沟通、时时沟通、事事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将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团队中必须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交流、协作,以此来强化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改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就必须要提高沟通自身的沟通技能。首先,沟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心态,沟通的过程中牢记“五心”沟通,即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分享的心。平等的心指的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平等的心态。沟通中的上位者(管理者)需要适当的放低姿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产生出敬而远之之感。平等谦和能够帮助管理者赢取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普通员工则在沟通的过程中则不能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该质疑就质疑,自信、自尊,往往会赢来更多赏识和掌声。欣赏的心指的是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对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表达自己的赏识,使得他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鼓舞与激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包容的心指的是要能够在沟通的过程能够在对待对待异已之见,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相互讨论,而不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如果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不仅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反而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谓合作的心,指的是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的去沟通,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分享的心则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体验与感悟。其次,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能够使得沟通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倾听不仅仅需要用耳,还需要用心。管理者用心的去倾听将能够使得员工感觉到上级的关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包容”融入团队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包容”的企业文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为企业融入更多新鲜元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从整个企业文化来讲,包容就是每一个子公司、下属企业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企业文化;从团队来讲,就是团队要有“包容性”,团队具有积极接收各种新事物的能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融入到团队管理中,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对他人的工作进行品头论足,总是对他人的成绩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是对于别人的过错却是非常苛求。这种想法与做法是错误的,十分不利于团队的和谐。在团队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思考别人的困难之处,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对方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想,多进行换位思考更加有助于团队之间的和谐。团队的包容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一个团队之内每个成员对团队内的其他成员的品行和能力都要确信无疑,并且能够遵守承诺。要明白的是,高薪虽然能够招来人才,但不一定能够留住人才,如果感受不到来自于团队、企业的信任,那么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出离开团队、企业的想法。同时包容的团队,并不是指的团队能够包容那些故意损害团队利益的成员。团队只有包容才能够有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第2篇

一、团队精神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特

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在工作中的氛围,促进企业向正面发展,在团队中,员工和管理层都是相互作用的,管理层起到带头的作用,带动每个员工的发展,而员工全面的配合管理层工作,使整个团队协调发展,达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共同进步。想比较集体,团队更具有目标性和合作性。

而在一个团队中,如何看待它是否是朝正面发展的,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团队精神上。所谓团队精神就是顾大局、有团结意识、相互合作、有服务精神等集中的体现。在团队中主要是以集体目标为主,有集体荣誉感,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团队精神主要强调的是相互合作,凸显内部各个成员的自身价值而有组织、有集体的奋斗。在团队中以团员为基础,尊重各个团员的兴趣和成就,以合作为主,实现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

在团队精神中最主要是关键的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在团队都能够做到以最终目标为个人奋斗目标,就能满足组织的高效的运转,发挥团队精神是组织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依照团队的概念,在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各个企业可以理解为是由一个个小团队组成的,这一个个小团队就是我们的各个部门。团队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是有目的、有时间限制的。它是由于某种任务各个成员聚集在一起为任务奋斗,是凸显各个成员自身的技巧能力,显示他们之间的配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固定团队。这种团队一般都是稳定的、固定的。主要是专业性的人才管理专业的节能,满足流程的正常运行,团队成员一般背景较接近,比如存在于我们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办公室、人力部等都是固定工作团队。

功能团队。这就是一些突发时间而组织起来的团队,具有应变能力强,解决事物快等特点。如:应急领导小组等等。

二、企业团队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队效绩曲线图)

团队不是简单的人的组合和罗列,而是由合适位置上合适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组成的具有共同责任心和协作意识的有机整体。如果工作中大家都很努力忙碌,但是对于为什么干(整体目标)、怎么干(办法)、由谁干(职责)、在什么地方干(岗位)、干到什么程度(标准)却各有理解,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成员之间信息闭塞、各自为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统一策划,其结果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最终形成一个假团队或伪团队。如上图所示:

上图的团队绩效曲线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是高绩效团队。高绩效团队首先是一真实团队,在此基础之上才有高绩效团队的产生。企业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上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目标规划重眼前、轻长远。在企业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对团队目标规划的重视程度来看,往往过多地注重眼前、局部的利益,缺乏深入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定性的、可量化的团队目标子项。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特别是领导因素的干扰较大,制定方案缺乏程序和规则,过多地强调灵活性和变通,甚至以“计划没有变化快”等理由随意变更组织目标,使团队的目标缺乏刚性。

(二)价值取向重平均主义、轻区别对待。在团队精神培养中,应对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进行“区别对待”,有效地发挥成员的独特个性,做到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以人为本,而不是简单地同等对待。

(三)建设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在企业企业中,传统的企业习惯依然影响着企业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如将团队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建设,将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同于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以为提几个口号、做几个方案、搞几次培训、来几次聚会就可以完成团队建设,塑造一个高效绩团队。

三、企业团队精神培养的路径选择

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发展中,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把理念与成果转变成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化为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形成一种真正的企业凝聚力,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及文化。打造一个高效绩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培养团队精神:

(一)构建适合企业企业特色的团队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有效团队应时刻有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行情”,打破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才打造企业的高效绩团队。一是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使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从传统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实现从静态向动态、成本向资源、被动向主动、局部向全局转变,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把人的问题与团队问题综合考虑起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形成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之上的组织机制。二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尊重人的个性,使团队成员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为企业企业团队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提升职工参与目标体系的制定和管理的话语权。对目标的认同和共识,是形成坚强团队、鼓舞团队成员团结奋进的条件。在传统的企业团队建设中,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是团队目标制定的指导者,也是具体实践者,他们认为广大职工是团队目标制定和管理的受动者,因而往往只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建构团队目标。然而广大职工同时也是团队目标实践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客观需要、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目标发展变化的方向。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管理,不仅可以确保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而且能够培养职工的主人翁心态,如果说共同的情感是产生团队精神的软件,那么,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则是产生团队精神的硬件。职工在参与目标制定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自我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得以树立,进而使自己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动机得到激发和维持。

(三)锻造和谐的领导艺术,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所在,领导者在团队建设中不仅是平衡外界环境、协调与其他团队关系的外交家,还是将团队理念与目标深入到每个队员心中的宣传员,更是促进团队不同意见交流和整合的调解人。领导艺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升凝聚力。一个领导者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思想修养、只是经历、胆略才干、公正待人、与员工同甘苦等方面。威望的领导者,会提高自己团队的向心力,把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二是要增加感情投资。有人际亲和力的领导,离不开感情的投资,这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肯定,实事求是的赞扬,热情的关怀等。三是要进行适当的授权。团队领导适当授权,对团队的向心力有很大影响。适当授权,要以团队利益为重,信任下属,因事设人,善于与下属合作,从而促进团队向心力的形成。四是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础就是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也是离不开沟通的,沟通有很多方式。管理者要和员工之间进行沟通,把自己的任务、指示等向员工做出解释,这样员工在充分了解该任务后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目标。管理者还要注重员工的建议和想法,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互相了解和信任。员工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下经验,从而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最终提高工作绩效。

第3篇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策略。

关键词 企业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问题对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代企业不仅仅是老板和下属的企业,而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项目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对影响和改变团队成员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面向团队建设。

尽管项目管理进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国内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优秀企业。如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到拥有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出口销售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球营业额已达2007亿元的国际化产业集团。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尔集团拥有一支优秀团队,以及团队对“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等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团队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团队效率较低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较为臃肿,冗余职位和人员偏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滋生了部分20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没有务实精神和缺乏创新意识,束缚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导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缺乏活力和效率。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推诿扯皮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问题久拖不决。

(二)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

很多企业项目管理团队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少长远规划,具体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统一。追求短期内的规模扩张和业绩提升,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质量效益平衡发展,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忽视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培养和发展,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不适应项目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三)任务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是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充分交流不仅要对绩效目标内容形成共识,还要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从而实现绩效目标。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常常忽视了绩效管理激励和持续改进的本质目的。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只停留在员工绩效评价的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责模糊、目标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无序的状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风气。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团队领导和员工之间就无法达成共识,形成发展障碍,给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策略

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理论也尚无成熟机制和体系。希望通过对项目团队建设策略的研究分析,寻找和归纳解决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组织结构,建设自我管理团队

混合型组织结构兼容并用职能式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其灵活性常常被应用于项目管理团队中。因为可以把那些刚启动且并不成熟的项目安排在某个职能部门的下面,随着团队建设的发展,当条件成熟之后,把职能式结构转化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最后还有可能设置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混合式结构就是要灵活地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体现了项目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形式,又显示了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表明了项目职能的横纵联系。随着项目推进,各项目要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高效的项目团队最主要特点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相互讨论、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应给予团队成员更大的自我管理权,引导项目团队逐步成长为自我管理型团队。通过自我激励约束、自我考核评价、自我调整完善,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更好地把握企业战略机遇实现企业目标。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够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企业项目团队建设要强化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具有任何个人都无法取代的团队智慧和整体资源优势。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可以为团队向学习型团队方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创新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有利于形成团队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成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要使每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内部成员组成应该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型项目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构建团队和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团队成员充分分享知识和经验。二是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给予更广泛范围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倡导主动学习,鼓励员工主动获取信息和新工作方式。四是突出创新和协同作用。提高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知识成果推广和转化能力。

(三)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任何企业项目团队的产生是以共同的需求为前提条件。所以,每位团队成员都应该清楚了解团队的奋斗目标和个人任务,特别是团队目标奋斗的预期收获,否则团队难以稳固,团队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目标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如果项目团队的目标一开始就不明确,大家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方向也不统一,团队目标必定难以实现。

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应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平等坦诚沟通,行事准则不局限于个人目标,必须更多考虑团队的集团利益。项目领导团队之间应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努力确保团队实现优秀业绩,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四)树立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核心价值观与团队目标要始终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特别是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使得团队的业绩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业绩。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仅是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团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优秀企业项目团队理念中应包含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相关利益方共赢、提倡团队合作和鼓励创新创造等价值理念和意识。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从以人为本、兼顾个人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积极进取、全心投入、团队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博.利用管理教练思维打造项目管理团队[J].科教文汇,2015(09).

第4篇

当前,我国众多工程项目都存在着投资、工期等失控的普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是团队管理不善和手段落后的原因,导致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由风险引起的大量损失。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加以识别、估计、评价及控制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管理的水平作为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决定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又提高对成本、工期控制精度和质量控制水平的主动措施,也是决定项目管理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与国际接轨的一条必由之路。

日渐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环境迫使施工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将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项目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成为了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正基于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要素,总结其管理方法,以便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参考借鉴。

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了论文研究的问题,介绍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施工企业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对项目团队的定义与特征、组织理论、目标理论、激励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就理论对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指导进行了分析。

第三、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施工企业项目团队的特点,论述了项目团队的组建建设与团队精神的建设;

第四部分叙述了项目团队的管理目的、管理的公平原则,重点论述了项目团队的目标管理、授权管理、激励管理、团队冲突管理、以及团队考核评价等项目团队的管理方法。通过第三、第四部分的论述,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方法。

第五部分结合论文研究,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对本文论述进行了总结以及展望。得出了建设与管理一个高效的项目团队必需要同时做好理性与感性的管理。不仅要在团队组建建设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团队成员构成,完善团队的组织机构、规范团队工作的业务流程、严格团队的管理制度、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及详细的目标分解、有效的授权管理、良好的激励机制、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控制与解决冲突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与建设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强化感性管理,让团队精神等感性的团队管理内容成为整个团队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相关理论,对于将要阐述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并结合了己在建筑施工企业多年的项目经理工作经验,使得研究成果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工程项目;项目团队;团队精神;考核评价;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period of out of control of common phenomenon, produc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a team management and means lag reason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by the risk caused a great loss.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to identify, estimat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f projec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project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level as a measure of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of an important indicator, already decided to project is the key to success, and improve the cost and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control precision and quality control level of active measures, is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project managemen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factor, but also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the article a way.

第5篇

综合比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研究盲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外主要是围绕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与分类展开研究。陆续有创新团队、学术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等不同的概念表述,国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日本企业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了“团队”概念。对团队的约定俗成的定义是:“个体为了实现某种共同既定目标通过合作而形成的正式团体。”此外,还有几种关于团队比较经典的概念界定。如Robbins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此外,国外研究者还关注高校科研团队合作、信任行为的研究等。如Kratzer等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中交流是一种通过分析讨论、评价新想法、新问题从而改善信息分布的有效行为过程[2]。第二,国内关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结构模式的构建[3]、工作机制[4]、人员组成[5]等方面。第三,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居多,或停留在描述性、经验性的层面,缺少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实地调研和第一手数据资料[6]。第四,国内对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7]与校企合作模式[8]等方面。因此,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通过对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互动视域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寻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效的途径尤为重要与迫切。

我校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学校已于绍兴滨海新城、台州市临海市沿海工业园区、宁波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医药产业集聚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已经就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进行一定的研究。研究团队职称、年龄层次合理。课题有高职称教师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参与,保证了课题能够顺利开展。在进行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互动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比较与分析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异同之处,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第二,探讨产业园区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界三元相互结合下,以产业园区发展主体之间内部利益机制为核心,建立模型,深入分析论证在产业园区、企业、高职院校互动中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可行性。第三,在概念模型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加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现途径和策略,深化和丰富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的内涵以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理论体系,指导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进行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互动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的具体研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的制定则需要综合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产业园区调研、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产业园区与企业和高校的互动情况,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提升能力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进行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互动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及科研团队行为等理论进行回顾,在梳理与归纳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找到本研究的关键点;访谈与问卷调查法:设计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的问卷,在浙江省高职院校中选取20个科研团队,对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实地调查与访谈;在浙江省内选取5个产业园区,对园区管委会领导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在浙江省内的5个产业园区内选取20家企业,对企业领导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法:在分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与产业园区互动模式基础上,构建科研需求提出与团队发起组织的模型并运用于实际案例,并仿真模拟合作行为、信任指数对科技创新产出量的影响;实证分析法:提出团队建设与产业园区互动关系假设,根据问卷与访谈回收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互动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现途径。

总之,通过以上的论述,相信在严谨的研究之后,我们能够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互动机制,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在科技合作方面的良性发展,并且研究出强化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从而形成研究课题论文。

作者:王华锋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6篇

一、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公益型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公共事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公益型科研机构逐步认识到进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增多。

(一)团队建设深入人心。团队建设最初,人们对团队的了解还很浅显,大部分人认为,一群人就是一个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仅靠单个人的力量进行研究远远不够,而许多人一哄而上也是不可取的。于是,团队建设问题逐渐被提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团队建设的途径。目前,几乎所有的公益型科研机构都将科研团队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几乎每一个科研项目周围都有一个团队的支撑,几乎人人都可以加入团队。

(二)团队成员层次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建设科研团队,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富有协作精神的中青年专家逐渐充实到科研团队中,团队的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例,1998年全院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只有73人,占职工总数的19%;到2006年底,全院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已达166人,占职工总数的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84人,占职工总数的29%。1998年高级职称人员15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到2006年高级职称人员达27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可以说是稳步上升。特别是近几年,专业技术人员逐渐年轻化,45岁以下具有研究员资格的人员由2001年的8人、占研究员总数的27%,提高到2006年的36人、占研究员总数的72%。大批年轻干部的加入并担当重任,为团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团队的科研能力显著增长。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建设所带来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目共睹。由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历来被公认为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1981年我国SCI论文数为1650篇,占0.38%;2003年SCI收录了40000多篇中国论文,占5.7%。20多年间我国的科技产出增长了20倍。以中国科学院为例,1998年发表SCI论文3277篇、被引用频次7534次,到2004年发表SCI论文9500篇、被引用频次24746次。

(四)团队建设逐步规范。社会各界对于团队建设的开展都给予了一定关注,为鼓励团队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各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激励团队建设逐步完善。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气象部门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方面也在不断探索,200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出,在每年的年度考核中开始试行对科研团队进行整体考核,为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二、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团队建设的逐渐深入,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逐渐显现出一定的优势,科研团队逐渐成为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虽然团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参与度不够高。科研团队建设虽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度仍不够高。部分研究人员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加入到团队当中,而是选择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一类人员在公益型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另外,参加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大部分只在一个团队中从事科研工作,参与范围较窄。参加团队的部分研究人员也只是听从上级领导指派工作,主动参与意识较弱。

(二)团队成员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团队建设不断发展,各个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团队并不是许多高级人才聚在一起便称之为团队,而是需要成员的知识层次、结构相配合,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肩负不同的工作,来共同完成一项系统的任务。目前,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其一是高级人才扎堆,但缺乏真正的团队领军人才;其二是忽视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和专长的相互配合,科研机构过分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忽视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三)制度建设滞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团队建设也是如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团队建设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虽然已建立了部分制度,但都属刚刚起步,许多制度还不完善,对于团队激励、考核、运行等方面的规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建设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来自观念认识层面的,也有体制问题,团队所在的科研机构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应找准位置。

三、构建公益型科研机构团队若干问题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构建科研团队,必须注重人员组成结构,注重制度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有效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协调好团队内部的关系,促进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加强团队意识。首先,科研机构要意识到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负责加强成员思想认识,使科研团队建设真正深入人心;其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氛围,提高成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团队运行中,注意对工作任务合理分解,做到人尽其才,改变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研究”的单干户局面,形成协作―交流―发展的格局。要树立“以团队为家”的意识,团队成员相处和谐,团队才能成为和谐团队,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

(二)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一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对于团队的建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选好团队带头人,团队才能朝着既定目标顺利开展工作。加强对科研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成为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团队的重要环节。对领军人物的培养,重点挑选一些有发展潜力、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优秀科研骨干,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在实践中不断磨炼,逐渐成长为团队带头人。在一些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可有重点的引进部分领军人才,从而带领团队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要组成科研团队,需要搭配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选好领军人物之后,就可以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选择相关知识领域的科研骨干来组队。这其中应注意成员之间的学历、职称以及年龄搭配,同时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只有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团队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团队才会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任务,不断出成果、出人才。

(三)完善科研团队有关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科研团队考核机制。公益型科研机构一般都实行年度考核制,对于科研项目会进行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而对于科研团队的考核,应结合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如,团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科技奖励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使团队的考核既不流于形式,又不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以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情况为指标,而不考虑科研成果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很容易导致科研团队为了完成一时的指标任务而荒废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使科研团队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第二,建立科研团队激励制度。激励与考核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如果有完善的科研团队考核机制,那么激励制度的产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了。合理的团队激励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团队运转顺利,工作快速推进。根据科研团队的特点,可对科研成果进行适当奖励,可以从科研水平、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以及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第7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分类号】J50-4

引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特点是不断地创意和创新,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材料的变化、工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实行的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2]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全面负责指导艺术项目设计与实践。

1.专业教学团队及特征

教学团队分为学科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艺术设计、工程领域职业所需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直接目耍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团队。

2.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就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团体合作,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就教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言,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身在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3]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3.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重点,由院校主导、政府扶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带头人执行,组建一支由院领导和行业企业管理层组成的“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

3.2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

3.2.1以团队“素质模型”理论为指导,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素质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要素的组合,他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每一个素质族又包涵了相应素质要素。这些素质族及素质要素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

3.2.2政府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大的经费投入,扶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2)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体系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看,大多数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3)加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设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以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政府扶持、学院主导、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与参与、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各层面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5):176-178.

[2] 邸晓松.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2):73-74.

[3] 张光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491-492.

[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团队建设

 

引言现在随着人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项创新,一项成果,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了,而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高校面临的矛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趋于稳定,重点已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来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只有依托科研创新平台集聚一批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必须把创新团队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创新型的团队来自学习型团队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就要不落后;要想不落后,就要与时俱进;要想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创新;要想不断创新,只有坚持学习。一个创新型的团队一定也是一个学习型团队。

一个学习型团队是:为共同完成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群体,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开展工作,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具有团队的凝聚力,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一个快乐的群体,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提高工作绩效。

实际上我们可以用TEAMWORK说明团队精神,TEAMWORK就是指每个人在组织中一起通过责任、奉献和知识共享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TEAMWORK可以创造性地缩写为:

T:Together 一起

E:Everyone 每个人

A:Accomplishes 完成

M:More 更多

W:With 和

O:Organization组织

R:Responsibility 责任

K:Knowledge知识

建设学习型团队,不仅仅是丰富创新型团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创新型团队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营造和谐、宽松的团队文化氛围,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激发团队的精神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创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如果我们的团队都有了创新意识,我们的学校也一定可以进入一流的学校,我们的企业一定可以赶超欧美、日本先进企业。

技术创新是必要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观念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都是人去做的,你观念不能突破,你什么都不敢去做,不敢去挑战,不敢去面对这些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关于创新说得很多了,无时无刻要发展,都可以有创新去做,但是创新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应该说还需要一种环境,精神就是敢于挑战,敢于去做。

我们中国人素以谦虚好学著称,我们的要想实现跳跃式发展,也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但要学习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德国人的严谨态度,还应学习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综合就是创造,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把好的东西综合起来也是创新。当然我们关键是要立足自主创新才是最主要的,然要创新就要重在行动。

三、创新型的团队的竞争机制“狼来了”不再是惊呼,而是事实;不想被狼吃掉,就要学会与狼共舞;要与狼共舞,先要学会变成狼。面对竞争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只有勇敢地迎上去!

而从内部来讲,团队的成员也要有竞争意识。提倡竞争型团队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自身提高水平和技能的需要;一方面是完成团队目标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制度来保障。海尔集团的“市场链制度”是一个优秀的激励成员不断进取的好制度,这一具有世界创新意义的制度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的时候,要注意成员相互之间是竞争,而不是斗争,这种竞争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团队建设中,协作是团队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潭死水,没有争论。而应该有争论,用争论来激活团队的气氛,激发成员的竞争意识。。正如美国SUN公司总裁Schwartz所倡导的那样:“只有矛盾才能激发争论,而争论总是有益的,没有争论的团队就不正常了。当然,每个人也得知道如何适时地结束争论。” 他认为,这种争论是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还要注意,在内部设立竞争机制一定要以业绩作为考核标准,正如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所说的那样:“以发展来吸引人,以事业来凝聚人,以工作来培养人,以业绩来考核人”,用有情的鼓励和无情的鞭策,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工作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威力。

四、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创新团队建设以学校创新条件平台、重点建设科研机构和重点专业群为依托,以旗帜性人才、杰出人才等为核心,以教科研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对从事国家、教育部、江苏省和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的科研团队的重点资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条件

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条件应是:1)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2)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学校、江苏省、教育部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科技前沿热点问题。3)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和组织工作。4)团队应以学校重点建设科研机构、重点专业或承担的重大科技任务为依托,具备相对集中的科研用房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条件。5)团队已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在国内或省内具有一定优势,或活跃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6)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团队。

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与管理

依托学院的科研机构应高度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科研条件、科研时间、教学任务安排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并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创新团队建设资金保证:学校下拨的建设经费由团队承担的科研任务配套经费、团队运行管理费和学术奖励经费组成。学校相关专项经费应对创新团队建设予以倾斜。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创新团队所需科研条件的建设、研究经费和学术交流的费用。创新团队每年应由学术带头人填写《创新团队年度进展报告》。。创新团队计划执行期可为3年,执行期第2年末由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学术风气,研究方向和进展情况,产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承担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的重大和重点项目、成果转化的业绩,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人才培养业绩等。对考核合格的团队按计划拨付后续经费,计划执行不力的团队缓拨或停止拨款。列入部省级及以上建设体系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可统筹协调安排成员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对团队实行年度集体考核的方法,其中教学、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补充。

五结语创新型团队是创新型学校的重要组织,是创新型学校的核心机构,是建设一流职业技术院校的希望。创新型团队是具有创新意识、勇于解决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源于共同愿望的学习、研究、应用一体化的研究群体。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高速发展,离不开创新和改革,改革和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团队。

参考文献:

1.康海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张祖鹰:“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科学时代》

3.续润华;;几个重大法令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4.周济:《高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4-2-29

5.张银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王正云;;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姚连芳;郑树景;张毅川;齐安国;;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师资培养教学体系建设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第9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生命周期 团队建设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契约属性是企业本质特征之一,任何企业从其成立、成长到最后的消亡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企业制度正是这种契约关系的体现,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如同法律法规对于政府,因此企业制度建设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放在首要位置。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个人构成的正式群体。它的目的在于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团队建设就是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团队,并对其团队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

从制度建设与团队建设的关系上看,一方面以管理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制度强调的规则性,是方的,呈现刚性;而团队强调的协作性,是圆的,呈现柔性。另一方面以管理层次上来分析,团队管理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性,高于制度,但从管理的发展阶段来看,团队又是以制度为基础的。总之,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品与服务,并以此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要正确处理制度建设与团队建设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到底该如何与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问题是影响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两者既有相对性,也有统一性。

如果强调了制度,而忽略了团队,就会造成大家的规则意识虽然强了,但是光注重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其他岗位、其他部门的事情及规则,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这势必会造成整个组织体系和机制的僵化,影响组织创造性。反过来,如果强调了团队,忽略了制度,就会造成责任体系不完善、不明晰,使得企业的管理缺乏坚实的基础,即使是一些企业在创业的初期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没有制度约束的松散的组织,会组织规模和管理机构的不断扩大,常常出现管理的混乱,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制度与团队的互动关系

一个工业企业其组织生命周期包括的探索期、稳定期、变革期,实际上是和成长期、成熟期和消亡期这样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生命周期里面,由于企业的价值导向存在差异,要求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将二者的良好互动作为重点来考虑。

(一)探索期

探索期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而言通常是比较艰难的,业务不够熟悉,团队刚刚组建,制度不够完善,日常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时,只能依靠有效的团队建设,靠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所构建和谐的心理隐性契约关系,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资源内耗成本。一旦团队建设搞不好,就很难顺利渡过由探索期到稳定期的难关。实际上这个时候制度的重要表现得并不明显,所谓船小好调头,太多的制度牵绊会让这时的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分散到繁文缛节之中,而此时需要的是一个高效的团队、精干的团队。要避免那种相对僵化的制度造成的组织内部推诿扯皮、责任缺位等现象。在企业经营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工业企业最初创业都不是由专业的职业经理领导一批正规军而取得成功的,而恰恰相反,许多企业最初是家族式的企业,通过一些口头制约、口头承诺完成原始积累,逐步扩大并过渡到专业化的管理阶段。这其中不乏像松下、三菱这样的知名企业。

(二)稳定期

这一时期,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基本趋于成熟,成员之间的各项工作关系都已得到理顺并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企业中大部分的工作已纳入了程序化和规范化。同时,一些突发的状况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企业的整个运作基本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通常在这一时期,工业企业就需要着重把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流程等,一一纳入制度建设的范畴,尽量将各项工作内容纳入规范化和程序化之中。这个时候,团队建设的内容也有了深化,从开始认识组织文化开始转向建设以执行力为重点的文化建设上来了。

(三)变革期

第三阶段,经过稳定期之后,一些工业企业会出现组织机构及人员日益膨胀,企业管理的控制环节不断增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这个时候一些固有的框框和条条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继续发展。在制度建设上要优化流程、简化环节,保留最精要和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团队建设上,要注意吸收新生力量的加入和新型管理方法的引入,破除固有管理经验和创业文化的影响。强调制度建设的简化和团队建设的优化,二者都必不可少。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实际上我们要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组织进行变革,而这种变革的中心就是思想和观念的变革。这需要我们重新构建组织与成员之间的隐性契约关系,建立简化、精要、高效的制度,以制度建设激励人,以制度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重塑企业的核心文化,构建更能适应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团队,以推动企业组织过入新一轮的企业发展的循环,延续组织生命,完成企业的二次创业。

参考文献:

第10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

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申报国家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33-02

2014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鼓励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规划为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民办本科高校能否顺应形势需要适时转型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从定义上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指职业教育系列中从事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系列的完善。很多民办本科高校在建立之初,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专业实施了应用型课程的教改,但如何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打造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团队,促进专业快速、稳步转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转型中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转型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需要。民办高校在转型中定位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的公办本科高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相融合,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可见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将是校企合作。要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协作。因此,如何适应这种根本性要求的改变,构建以在校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

2.适应各专业知识综合性发展趋势的需要。随着国内国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日新月异,各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特性越来越明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综合化趋势使得各专业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专业应用性研究方面,都离不开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因此,组建以专业知识综合性应用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多元化教学团队,是适应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3.锻炼和培养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中由于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和激励机制,很难产生实践型的“教学大师”以及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氛围,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正是民办高校转型的重要条件。通过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重点将热心实践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或以他们为核心,组成实践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联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又可以形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带动整个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团队大多仍以传统的学术科研为建设目标,成员中缺乏可以开展高水平实践教学的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一方面因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不长,在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团队方面更是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学团队模仿重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由教授牵头,带领某一专业的青年教师做科研,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此来推动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没有帮助。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型教师工资待遇方面往往不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甚至会因为要花较多的精力在开展实践教学上,影响职称的评定,因此教师也不愿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团队建设效果较差。

2.民办高校的教学团队虽然具备了教学团队的基本表征,但却缺乏教学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的基础较差。对于民办高校普通教学团队而言,能得到的资源投入非常有限,导致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等难以开展;加上学校扩招之后教学基础设施紧张,教学团队通常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和设备。大家上完课就各自回家,教学团队成员都“单兵作战”,缺乏协作的意识和经验交流,教学改革更多的只能是“个体化”模式,得不到来自团队其他教师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更缺乏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使教学团队建设活动难以深入,流于形式。

3.团队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只有拥有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成员队伍,才能达到团队内部的有效沟通和信息整合,便于团队管理和成员知识技能的互补,取得团队发展的最大合力。但在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团队规模、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考虑不足,有的高校认为团队成员优秀的人越多越好,把整个学院或整个教研室的专业教师都拉入教学团队,没有考虑到教学团队合理的团队规模和专业方面的互补性;有的民办高校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申报过程中的成功率,往往会以学术影响大、知名度高的专家为核心或牵头进行申报,对其年龄方面的考虑较少,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三、民办高校转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措施

1.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要建设适应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学团队,首先要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团队建设就成功了一半。我们依据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将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确定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培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专业应用性为重点而协同配合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围绕这个建设目标,民办高校转型中可将教学团队分为偏理论型的教学团队、偏实践型的教学团队等不同类型,既各有侧重,又可以相互支持和促进。一方面继续提高原有的理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抓紧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发展“校企结合模式”的教学团队。民办高校在转型中既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又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打造“校企结合的模式”的教学团队,是适应学校转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建立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选派教学团队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开发,让教师了解生产流程,熟悉岗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改变教师队伍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等参加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强企业与校内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互补,为民办高校注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师资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成功转型。

3.建设具有“应用性”特色的教学团队。民办高校在“校企结合模式”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教师共同加强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突出团队“应用性”的特征。教学团队可围绕专业实践课,调整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团队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开展对实践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实践性教学以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模仿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仿真培训等,所以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传授,重视技能操作,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成员选择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团队建设重点,邀请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共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开阔的视野。要实现高质量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并且团队内部达到有效地交流、协商,成员数量不宜过多,人数在10人左右,而且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对其他成员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适应专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展现知识“融合”的魅力。民办{校可以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原有教学团队的优化整合,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积极营造内外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

5.加大教学团队建设投入。首先,要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为开展教学改革、交流和研究等给予条件支持,适当增加对实践教学仪器、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增加对教学团队运行所需的经费支持力度。其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赖于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因此,需要高校在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选择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教学团队能够吸收到合适的教师成员,实现成员结构和教学资源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2]李璐.融合之惑如何破解[N].中国教育报,2014-04-18.

第12篇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m is one part of the university reform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connotation,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target of the teaching team of the biology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xperiment. And in particular it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target of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biology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xperiment in the aspects of the experiment reform of the biology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教学改革;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

Key words:teaching team;quality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biology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088-03

0 引言

在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教学团队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是为了适应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思想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队伍整体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及工程素质,完善教学条件、完善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是2011年安徽建筑大学评选出的教学团队,2015年成长为省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具有不同年龄和职称层次的教师队伍组成,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在教学方面,教学团队已打造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成员都具有受专业教育的背景,大多数团队成员是从全国著名高校的农林科、理工科等各专业科室中选的,都精通生物学和水污染理论与控制,并且对于专业教学都各有特长。他们中间以博士、硕士为主,拥有系统的业务知识,组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

1 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

1.1 教学团队建设形式

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解决构建一支什么形式的团队。按师资力量、相关的课程规模及近期建设目标等因素,可以把团队分为狭义的教学团队和广义的教学团队[2]。其中狭义教学团队又可分为针对单一课程教学而组建的教学团队和基于专业课及相关专业课组建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单一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围绕某一课程开展教学课程,课程群教学团队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侧重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课程间的配合。广义的教学团队则是围绕若干较为核心的单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组建由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构建起来的较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形成的大团队。广义的教学团队小则至少是本科教学中某个年级的课程教学团队,大到可以是包括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的课程体系团队。

鉴于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属于狭义的教学团队,但因“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骨干课程,应该按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切入”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从大处着眼”就是根据课程所涉专业的教育目标,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把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等多门存在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课程,整合成系列课程进行一揽子建设,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从小处切入”就是要将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好,为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1.2 教学团队建设方式思考

建设教学团队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和探索[3]。水处理生物学与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应当审定相关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其次需要监督目标的落实,以确保其各层级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最后以此为依托重点开展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教师梯队的构建和培养。

从小的细节入手,每一个单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都要落到实处[4]。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在充实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外延衔接。内涵建设指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规划,充分发挥教师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外延衔接指在明确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群之间关系基础上,与其它课程的教学积极主动去联系,融洽共存,进而实现团队层面上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2 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内涵

2.1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拓展教学团队成长平台

课程建设要着眼于全局,根据专业教育目标和整套课程体系规划去设计主体教学方案,贯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进一步整合,在专业理论中融入更多应用型案例,确保单科教学与整个课程体系相协调[5]。比如在制定《水处理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该课程与前导课程《生物化学》及后续课程《水质工程学》的联系,加强应用实例的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理论教学 “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师生现场操作”的思路进行课堂讲学,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注重趣味性、工程性和创新性。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尤其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实施原则是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实验报告、重在知道,学到东西比实验结果重要得多。教学中除注重实验引导外,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开发实验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学团队成员要积极申报和建设各级精品课程、MOOC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的网上学习资源和网上答疑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力争获得标志性教学成果。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近3年来取得相关教学工作积累和经验:主持完成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目前在研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2.2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升团队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本着“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思想,按照“内培外引,优化结构,打造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在职学历教育、访学交流、新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实践锻炼和坚持开展“传、帮、带”活动、教学竞赛活动、师德师风教育等方式,大力加强师资培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充分优化,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建成一支师德好、素质高、业务精的师资队伍,为课程教学融入新鲜血液。

2.3 重视科研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要重视科研工作,教师学术水平得以提高、教学水平得以进步的基础是需要教学与科研间的互动。将科研项目与教学相结合,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科研项目有关的学习资料,积极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系统的研发,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论文报告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教学团队成员有几个科研方向,诸如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处理生物生态学、水处理藻类学等,鼓励教师结合书本知识把科研新知识及时传授出来,让学生领略科技发展的魅力,鼓励学生发奋学习。良好的教学科研互动,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受到学生的钦佩和爱戴气氛中增强了自信心和工作动力。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近几年来一直从事水处理生物学研究工作,具有相关研究工作积累和经验:主持完成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微缺氧悬浮污泥层单级脱氮污水处理设备”、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实用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均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目前教学团队成员主持在研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活性污泥法除磷过程中胞内储存物质的红外光谱解析与应用”、“sphingomonas sp. SJ-1对三苯甲烷类染料降解脱色的机制研究”;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铝合金聚氨酯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防潮、防霉、防水机理”;1 项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氯的活性炭吸附及其机理”。2008-2015年教学团队成员多人参加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及污泥处理技术与示范”等的科研工作,主要承担与水处理生物学有关部分的工作。教学团队成员近3年发表相关领域的科学论文30余篇,SCI、EI检索10篇。

3 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特殊性――实验教学改革

3.1 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实验教学建设是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学生素质培养和锻炼的角度出发,应该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对相关体系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越性,而且在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验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改革,以达到探索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新内容的目标[6-8]。

综合型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实验过程包含数个实验关键点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水处理生物学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培养全面思考以及解决水处理生物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水处理生物学综合知识,以达到培养综合运用水处理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目的。设计型实验教学,即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教师提供的可选择题目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路线并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以达到实验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

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教学不仅反映了教学形式的多变性,而且体现了实验教学的内在本质。在筛选及判定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和理解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在规律;在进行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多方位考虑问题的大局意识,而且通过水处理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以及水处理生物学实验过程中的设备和仪器调试和操作,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均得到提高。

3.2 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设置综合型实验。对于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选用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2个指标作为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是自来水厂2个重要的出水卫生学指标,熟练掌握这2个实验对今后从事水务工作的同学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该实验将若干个微生物基础实验串联在一起,几乎运用到了微生物实验所有的基础操作技能,同学们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既增长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同学之间团队协作精神。

设置设计型实验。对于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水污染控制与理论工作,所以有关污水生物处理机理研究是其未来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在综合型实验基础上,诸如“设计一个从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分离降解某种污染物的细菌纯种的实验方案”题目,要求学生学会从特定实验材料中分离降解某种污染物的细菌。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准备药品和仪器,并完成实验。在这期间,教师只负责实验的指导和检查。通过此类实验,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应用文献的能力,最终达到驾驭文献的目的,由此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水处理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4 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倡导团队中的成员与学生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深入同学中间,去了解同学生活、理解同学的喜怒哀乐,为同学们排解学习疑难,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引导学生健康愉快学习生活。

倡导团队成员博学多才。大学教育不能够仅是讲授书本知识,需要把与书本知识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人人知道“大肠杆菌”,在讲授大肠杆菌相关内容时,适时穿插一些水处理之外的内容,如大多数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一般不致病,消除学生对其的畏惧心理;生物知识对水处理很重要,其实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酸奶、奶酪、酒、食品添加剂(味精、酱油等)、豆腐乳、臭豆腐等均与微生物有关。借助好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每一位成员都以团队建设为己任,都在为团队争光;每一位成员都在用人格的正能量督促自己、影响学生,教与学相长,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峰,华春,陈全战,等.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7(2):68-69,73.

[2]汪红.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29-32.

[3]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8,56.

[4]王全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108-111.

[5]Bing G. Study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 15: 4224-4227.

[6]Paine L W, Fang Y P. Reform as hybrid model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6, 45(4-5): 279-289.

第13篇

    论文摘要:责任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创新,与行为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综合考核与评价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一、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自认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包括低级动物)的行为的一门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约创立的。如今行为科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它着重论述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地进行“激励”与“领导”,这种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成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责任会计制度 

而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对其所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核算以及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会计制度。适当的责任会计划分,能够清楚地界定每个责任会计主体的权责角色,再加上恰当的协调和控制,就能够提高主体成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改善组织的整体表现。相反,如果企业责任会计管理之间相互脱节,那么就会产生延误决策、引发冲突、行政管理成本高涨和士气低落等问题。 

三、责任会计中的行为科学 

1.团队建设。对企业而言,其管理层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及承诺度,如何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何使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及绩效对整个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提升整个部门和企业的效能。另外,当今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员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们所拥有的劳动力上,还在于他们能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中的“人本”观点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与企业管理的效应成正比,对人的管理和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责任会计制度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践行团队建设,以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团队建设作为行为科学理论在责任会计中的一大应用,有其突出的优点:观念相似、利益相关的人员组成责任群体,能够实现成员间的互补与密切协作,整合个体资源形成群体优势,是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通过团队建设,每个责任群体部门都可以深入发展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样群体在专业技术和职能方面有很强的革新性。团队建设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此外,责任群体的团队建设允许每个单位拥有自己的激励和控制体系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加强每个单元的优势。 

然而,在我国的组织情境中,对于行为科学团队建设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企业员工经常担心就工作问题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影响责任群体的和谐和挑战领导的权威,不仅无法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还可能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担心正是责任会计制度发展不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大中型企业虽然积极学习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却只重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触及整个企业模式的核心,导致责任会计制度的发展不能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绩效。 

2.激励机制。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满足人的动机。动机的产生引发于两个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即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行为科学认为,要使人们产生某种积极行为,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起人们的某种动机,动机激发起来了,行为就自然产生。而行为产生后,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目标。通过动机对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合理引导与调解,就可以激发和保持人的积极性 ,使人们的工作情绪、精神状态保持在为实现其目标所必需的高效率水平上。这在责任会计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表现为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责任会计制度与传统的管理制度相比,能够提供更加有作用的激励工具:新的薪酬体系针对的是责任中心群体而非个人,同时新的薪酬体系的计量基础不是职位而是责任群体对企业的贡献,它的核心也不是定期升职和自动浮动工资,而是对任务的兴趣、获得的成功和辉煌;新的保障体系也并不单纯为了保障就业(只为你提供有保障的工作而不管工作本身是什么),还要保障员工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增加就业者在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新的忠诚也不是要忠于老板或是忠于公司,而是要忠于要实现的目标,为目标寻找机会、推进任务、赢得声誉。 

目前被我国企业广泛采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责任群体的薪酬与经济效益挂钩取代传统的月薪制,是责、权、利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利益激励机制,调动责任群体中各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留住有才能敢于创新的人。 

3.考核与评价。对于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时,除了要对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剩余收益等价值指标进行考核,各责任中心还应在报告中用文字说明对人的管理概况。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企业最高管理部门对责任中心业绩的考评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而且也为最高管理部门提供了可以改进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价值的信息。通常,企业可以借鉴以下考核步骤(责任中心的任务应主要围绕着流程而非职能,把顾客需求作为绩效目标;减少流程中的子过程以使责任中心扁平化,最好平行组织责任群体,每个群体尽量控制可能多的步骤,这比有很多责任群体但每个责任群体管理很少步骤要好得多;高级领导负责管理流程的绩效;把绩效目标与评估所有活动对顾客满意度的作用联系起来;组织任务和设计的重点是责任群体而不是个人,单独的个人行为没有能力去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尽可能把责任性和非责任性的活动相合并,让责任群体自觉承担雇佣、评价和计划的责任;强调每个员工都应该发展各种能力;对个人技能的发展和责任群体精神进行奖励,而不是对个人单独的表现进行奖励),如果责任主体能够高度吻合以下标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行为科学理论已经深入渗透到企业中,并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4篇

论文摘要:责任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创新,与行为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团队建设以及综合考核与评价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一、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自认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包括低级动物)的行为的一门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约创立的。如今行为科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它着重论述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地进行“激励”与“领导”,这种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成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责任会计制度

而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对其所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核算以及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会计制度。适当的责任会计划分,能够清楚地界定每个责任会计主体的权责角色,再加上恰当的协调和控制,就能够提高主体成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改善组织的整体表现。相反,如果企业责任会计管理之间相互脱节,那么就会产生延误决策、引发冲突、行政管理成本高涨和士气低落等问题。

三、责任会计中的行为科学

1.团队建设。对企业而言,其管理层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及承诺度,如何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何使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及绩效对整个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提升整个部门和企业的效能。另外,当今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员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们所拥有的劳动力上,还在于他们能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中的“人本”观点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与企业管理的效应成正比,对人的管理和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责任会计制度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践行团队建设,以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团队建设作为行为科学理论在责任会计中的一大应用,有其突出的优点:观念相似、利益相关的人员组成责任群体,能够实现成员间的互补与密切协作,整合个体资源形成群体优势,是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通过团队建设,每个责任群体部门都可以深入发展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样群体在专业技术和职能方面有很强的革新性。团队建设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此外,责任群体的团队建设允许每个单位拥有自己的激励和控制体系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加强每个单元的优势。

然而,在我国的组织情境中,对于行为科学团队建设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企业员工经常担心就工作问题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影响责任群体的和谐和挑战领导的权威,不仅无法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还可能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担心正是责任会计制度发展不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大中型企业虽然积极学习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却只重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触及整个企业模式的核心,导致责任会计制度的发展不能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绩效。 转贴于

2.激励机制。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满足人的动机。动机的产生引发于两个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即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行为科学认为,要使人们产生某种积极行为,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起人们的某种动机,动机激发起来了,行为就自然产生。而行为产生后,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目标。通过动机对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合理引导与调解,就可以激发和保持人的积极性 ,使人们的工作情绪、精神状态保持在为实现其目标所必需的高效率水平上。这在责任会计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表现为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责任会计制度与传统的管理制度相比,能够提供更加有作用的激励工具:新的薪酬体系针对的是责任中心群体而非个人,同时新的薪酬体系的计量基础不是职位而是责任群体对企业的贡献,它的核心也不是定期升职和自动浮动工资,而是对任务的兴趣、获得的成功和辉煌;新的保障体系也并不单纯为了保障就业(只为你提供有保障的工作而不管工作本身是什么),还要保障员工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增加就业者在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新的忠诚也不是要忠于老板或是忠于公司,而是要忠于要实现的目标,为目标寻找机会、推进任务、赢得声誉。

目前被我国企业广泛采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责任群体的薪酬与经济效益挂钩取代传统的月薪制,是责、权、利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利益激励机制,调动责任群体中各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留住有才能敢于创新的人。

3.考核与评价。对于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时,除了要对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剩余收益等价值指标进行考核,各责任中心还应在报告中用文字说明对人的管理概况。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企业最高管理部门对责任中心业绩的考评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而且也为最高管理部门提供了可以改进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价值的信息。通常,企业可以借鉴以下考核步骤(责任中心的任务应主要围绕着流程而非职能,把顾客需求作为绩效目标;减少流程中的子过程以使责任中心扁平化,最好平行组织责任群体,每个群体尽量控制可能多的步骤,这比有很多责任群体但每个责任群体管理很少步骤要好得多;高级领导负责管理流程的绩效;把绩效目标与评估所有活动对顾客满意度的作用联系起来;组织任务和设计的重点是责任群体而不是个人,单独的个人行为没有能力去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尽可能把责任性和非责任性的活动相合并,让责任群体自觉承担雇佣、评价和计划的责任;强调每个员工都应该发展各种能力;对个人技能的发展和责任群体精神进行奖励,而不是对个人单独的表现进行奖励),如果责任主体能够高度吻合以下标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行为科学理论已经深入渗透到企业中,并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团队 认识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之需求”始终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与之相关的科研活动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相互协作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就是科研团队。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团队建设的经验,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和提高高职科研人员科研能力。

一、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现状

(一)对科研团队的认识不足

很多人提到科研团队就认为只要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从事科研活动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团队,把科研团队和研究群体混为一谈。有些高职院校组建的科研团队与真正的科研团队标准存在差距。如“任务型”科研团队,这种团队是建立在为申报某项科研项目任务基础上,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职称结构看似合理的成员临时组合而成,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缺乏合作的长久性。这种团队在高职院校科研团队中极为常见,造成科研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形成具有深厚基础积累,由不同学科人才自主结合,形成相对稳定、高效的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立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方向分散

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分散,研究目标不明确。这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缺乏长期发展规划,不能持续深入地研究某些问题,研究方向比较分散;二是由于高职院校对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科研成果数量有严格的规定,一些教师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三是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部分成员科研态度不端正,认为科研工作只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科研考核任务,没有明确固定的研究方向,各项研究成果相互独立,难以形成有机整体。

(三)科研团队凝聚力不强

科研团队凝聚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团队没有建立共同愿景,成员对团队目标认识不清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差距较大;二是团队成员自我封闭,成员的知识难以共享,阻碍了发挥团队智慧;三是团队缺少学术讨论的氛围,严重影响团队高绩效目标的实现。

(四)团队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一是高职院校缺少支持成员开展科研交流的管理制度。大家不愿意在沟通交流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团队成员处各自为战的状态;二是科研时间没有保障。许多科研团队成员是教学骨干,甚至是学校的各级领导,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事务,影响了科研工作;三是科研团队缺少明确的权责制度。 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没有制定约束成员的规章制度,即使有这样的制度,对成员的约束力也非常弱,导致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利不明确。

(五)团队文化建设薄弱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职称普遍偏低,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而不重视团队文化建设,难以形成合作互助、共同学习、互相激励的工作氛围,缺少持续研究的动力。

(六)缺乏科学的考评管理方法

科学的科研团队考评管理方法对于团队科研活动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公正合理的考评方法是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是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促进团队和谐有序运作的关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科研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绩效考评政策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现有的人事聘用、职称晋升、科研绩效评估等往往过分注重课题主持人、成果第一完成,不利于发挥团队成员之间充分合作的积极性,导致科研人员不愿与他人合作,难以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对科研团队建设的认识

这既包括科研管理部门,也包括广大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对科研团队建设的认识,要使他们从思想上充分意识到科研团队建设是时展的要求,对增强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学院科研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性的意义。

(二)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团队规章制度

在制度建设中,特别要强调合理机制的建立,引导其发展,如强调建立适度的竞争机制,把有限的科研资金应用到能出成果、出突出成果的项目上,逐渐培养优势团队。

1.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相对应的,在给予科研团队各种激励政策的同时,也要对科研团队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松散、游击、无纪律的科研团队。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如研究报告、论文投刊的档次、专利的有无、新品种的申报等也要进行规范与约束,以免给科研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对于在课题研究中出现造假论文、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不良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

2.完善成果评价机制。科研成果的质量直接反映着科研团队的素质,是衡量科研团队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科研团队成果量化评价机制,对于被评为优秀科研成果的团队要进行鼓励,对于被评为不合格的成果要提出整改措施,直至撤销该研究团队,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提高科研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

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是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要改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科研研究能力。 科研人员除学习科研方法来提高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团队必须按照科研工作规范,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三是引进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增强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这有助于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值得注意是许多高职院校引进的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的科研能力并不高,他们往往都是科研团队的主要成员,这必然会影响科研团队科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加深成员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团队科研文化,促进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