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范文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

一、问题提出

情绪是现在社会相对较受关注的探讨对象,而情绪调节也成为了关注的对象之一,情绪调节策略是在情绪调节这一概念上引发出来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不同的情绪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调节。每个不同的个体也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调节自身的情绪,个人使用不同的方法调节自身情绪会影响他的日常行为及心理健康,不同的群体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赣南地区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有效率90%。270份调查对象中,男生有87人,占总人数的32.2%, 女生182人,占总人数的67.8%。此外独生子女70人,占总比26%,,非独生子女200人,占总比7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刘红梅自编(2010),20道题目,10个题目和调节积极情绪有关,10个题目和调节消极情绪有关。该问卷,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情感分享、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出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寻求帮助、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该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9,各个因子的信度在0.70―0.763之间,)都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特点分析

表1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分及标准差

情感分享 改变认知 压抑 转移注意 情感表达 总计

M 3.07 3.29 2.42 3.24 3.96 3.19

SD 1.132 1.188 1.185 1.186 1.019 1.243

从表1可知,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得分从小到大依次为:压抑、情感分享、转移注意、改变认知、情感表达。换言之,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通过情绪表达来调节自身的积极情绪,而较少使用压抑等策略来调节自身积极情绪。

表2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分及标准差

寻求帮助 改变认知 压抑 转移注意 情感表达 总数

M 2.24 3.62 3.06 3.52 2.04 2.90

SD 1.282 1.107 1.147 1.269 1.236 1.37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分从小到大依次为:情感表达,寻求帮助、压抑、转移注意、改变认知。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采用改变认知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而较少使用情感表达等策略。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调节自己的情绪时,通常会使用多种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主要的策略由大到小依次是:情感表达、改变认知、转移注意、情感分享和压抑。消极情绪调节主要的策略由大到小依次是:改变认知、转移注意、压抑、寻求帮助和情感表达。该结果与王春花等人的针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其研究也是积极情绪最常使用是情绪表达与分享,消极情绪最常使用改变认知策略;而本研究中其他使用程度的策略与其都不相同。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所以他们懂得怎样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表明大学生都更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以此来获得同伴的友谊并扩大自己在大学的社交圈;而当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时,他们会都擅长采取比较成熟的方式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五、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在调节自身的不同情绪时,大多数会使用多种方法来调节情绪。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其关爱和支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

一、问题提出

本研究将通过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来对赣南地区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大学生调节自身情绪时所使用的策略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的差异性,并更深入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共发放问卷300份,经手工剔除缺失和重复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有效率90%。270名调查对象中,男生有87人,占总人数的32.2%, 女生182人,占总人数的67.8%。此外独生子女70人,占总比26%,,非独生子女200人,占总比7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刘红梅自编(2010),20道题目,10个题目和调节积极情绪有关,10个题目和调节消极情绪有关。该问卷,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情感分享、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出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寻求帮助、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该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9,各个因子的信度在0.70―0.763之间,)都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

表1 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的比较

独生子女(M+S) 非独生子女(M+S) t

积极 改变认知 3.06+ 1.261 3.42+ 1.154 -1.986*

转换注意 3.57+ 1.218 3.13+ 1.156 2.690*

消极 压抑 3.33+ 1.213 2.96+ 1.111 2.332*

转换注意 3.77+ 1.253 3.13+ 1.266 1.986*

表1表明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改变认知、转换注意两个维度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显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在改变认知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转换注意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分享等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维度压抑、转换注意在是否为独生子上表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都表现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分要高。在寻求帮助等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现出,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在改变认知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转换注意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在压抑、转换注意两维度上都表现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分要高。面对积极情绪时,非独生子女更擅长采用成熟的方式去应对,这可能原因是与其父母教育方式有关,非独生子女更少的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较独生子女处理事情的态度更成熟。在面对消极情绪时,独生子女更不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缺少沟通交流的对象,青春期的孩子多选择同伴作为交流对象,不愿与父母沟通,而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不习惯与不熟悉的同学沟通,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更不父母倾诉。

五、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在调节自身的不同情绪时,大多数会使用多种方法来调节情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其关爱和支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情绪智力 体育院校 调查

一、问题提出

情绪智力即情绪智力 ,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1985年Payne在他的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有关恐惧、疼痛和欲望”中首次将情绪智力与情绪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但他的观点还很不成熟,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Baron于1988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的概念。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并正式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4]。1996年salovey和Mayer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理论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发关注,情绪智力方面的问题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近年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如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等,都暴露出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低下以及心理危机产生,亟待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3]。现阶段研究偏向于对综合性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的调查,而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极少。鉴于体育类院校的生源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因此对体育类院校学生情绪智力进行现状调查,对提高其情绪智力有针对性的作用。

二、研究参与者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本文研究的参与者是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大)的学生。采用随意抽样的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发放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2份,学科生与术科生比例14:11,男女比例4:6。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萨日娜硕士论文中的情绪智力量表,本量表共33题,满分174分,从四个维度进行测量,一是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1-9题),二是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10-16题),三是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17-25题),四是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26-33题)。1-9题得分在27分以下,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低,27-4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一般,45-5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高。10-16得分在18分以下,说明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低,18-2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一般,26-3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高。17-25题得分在16分以下,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知识的能力较低,16-3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较高,26-33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差。13-3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高[1]。

(三)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表1表明:北体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与大学生的现状吻合[4]。

(二)学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北体大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体大女生的平均分(P

(三)学生情绪智力的学科类型的差异

表3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术科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学科生的平均分( P< 0.001) ;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的维度上,术科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学科生的平均得分( P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北体大学生的总体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则可看到其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向。其中北体大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还有待提高。被调查者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思想及心理都不够成熟,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情绪化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挫折阻挠,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忽略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致使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正确判断。因此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不断积累生活及学习中的经验。大学的各类社团、学生会以及实习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途径。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优于女生,这与性别角色差异不符(女生的表达能力优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院校生源的成长及学习环境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差异说明了男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女生,在遭遇困境时男生更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北体大术科生和学科生情绪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术科生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知及对复杂情绪理解力更强。造成术科生学科生情绪智力差异的主要是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术科生日常的运动训练中更加注重自身情绪认知与控制,并能够较好进行自我激励,拥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比如外出比赛等。术科生从小培养的良好团队意识让其在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方面更胜一筹。

五、结论

北体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各维度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体育类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并做到协调发展。学校和家长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差异。男生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优于女生。在男女生平均得分方面,男生情绪智力优于女生。

北体大学科生和术科生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仅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其他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生和术科生平均得分方面,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团队意识、更多接触社会以及更多的磨练机会是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萨日娜.民族中学牧区高中生的情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殷利.中职生情绪智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9-33.

[3] 喻霞,罗双燕.高职院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其原因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68,70.

[4]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293-296.

[5] 宛蓉.贵州大学生情商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58-62.

第4篇

论文摘要:开展学校体育对大学生情商影响的研究,分析学校体育对提高大学生情商的作用,探讨和实践具体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情商的途径、方法,对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情商;作用

在二十世纪末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琼?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商”的概念,用以描述通过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控制而使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借用智商的表述提出了情商理论。情商是指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能力。其具体内涵是认知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这一新兴的理论和非智力因素一样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逐步传入我国,在心理学界引起广泛重视,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对情商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有的认为情商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高低的一个指标,人们的情绪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含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力五个核心成份。情商不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商是个体具有的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它影响着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研究为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比如:重技能教学,轻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以至于使学生的情商落后于智商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情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学校体育中对情商问题认识不足和缺乏具体的发展学生情商的途径、方法的现状,分析学校体育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情商的作用,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更好的激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提供参考。

一、情绪调控是促进情商提高的关键

情绪反应是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情绪的自我感知是情商的主要部分,它是指当某种情绪出现时,自我能够识别它。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情商另外一些构成要素的前提。因为,一个不能充分明了自己情绪的人,是难以调控并驾驭自己情绪的,更不能很好地驾驭生活。情绪调控是有意识地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以达到情绪的平衡。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情绪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的那种乐观自信的好情绪,将会被抑郁、焦虑、悲观甚至愤怒所代替。情绪激动时往往不能自控,但是对自己的情绪可以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降低或减缓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其延续时间并进一步改变它。面对不良情绪的刺激,首先要面对并正视现实,其次,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宣泄、调节。情绪调控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技能,如果不加控制,情绪反应很可能产生有害作用。学校体育具有的多样性也给参加者带来了情感的丰富性。学校体育活动是最简便有效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之一。情绪的体验和情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引起充分重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心理素质和情商水平不如人意,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经受不起小的挫折,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和经常性的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提高对自我情绪的识别能力和调控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情绪激励能力,自我激励是主动地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应用科学的方法,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的活动。能有效地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行自我激励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目标,提高主观预感即自我期望值,以强化自己对成功的信念,通过自我或他人评判,用已有的成效和成绩来进一步增加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情绪调控除自我的情绪调控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咏在主持幸运52节目时表现的非常出色。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效果即现型的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情绪具有调动作用,适宜的情绪调动和激励,可以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性,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强化和激励学生去更努力地练习,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这也是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体育活动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会在趣味性、游戏化的活动中感到愉快,在新颖有趣的活动内容中感到愉快,学生为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而感到愉快。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不完全是靠认识上的提高,更依赖于每一次的体育活动中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而获得的。情绪对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对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积极的情绪能增强学生的活力,驱使学生积极的行动,消极的情绪会减弱学生的活力,阻碍学生的活动;情绪对学生学习具有转化作用,情绪能把体育学习过程的结果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实现自我。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表现出调动同学、队友、同伴积极良好情绪的能力,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学课中的骨干,集体项目的参与者等,都需要在调控自身情绪的同时,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要互相鼓励,互相交流和沟通,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激发积极的情绪,是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方面,情绪调控是促进情商提高的关键。

二、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性格特征如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能使学生克服体育能力的某些不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好奇心等性格特征,无疑会影响体育学习效果的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通常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实际就是一个交际场所,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需要同各种不同性格、脾气的人打交道,还须处理好同学、队友、老师、教练等的复杂关系。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或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无需用语言即可进行交流,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和交际的人提供交往的场所,尤其对那些过于性格内向、性格孤僻、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等人格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能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人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增强自信心。体育中的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参加者灵活、机智、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配合等良好作风和心理素质。

三、学校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极易灰心、沮丧,从极度的自信走向极度的自卑,这种心理变迁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影响到他们今后是否成才。所以,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和失败,提高面对逆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和一种心理过程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学生的其他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还有意志的动力特征,意志过程也就是排除困难与干扰,学生通过意志努力,能够克服自身和外界的困难和干扰,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体现在克服困难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命令、自我体验,及时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障碍。体育活动中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成功与否也常常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在激烈的竞赛中,不仅是对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和培养,使他们在顺境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如何摆脱焦虑、急噪、不安,甚至放弃和逃避的情绪,从而找到冲出逆境的途径。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竞争是学校体育突出的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人鲜明的心理特征。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条件。

第5篇

关键词:创业效能感 创业意向

一、概念界定

创业效能感是在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将自我效能感引入到创业研究领域中。目前,研究者对其概念的定义较为一致,认为创业效能感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扮演各种创业角色或对完成某些创业任务或创业行为所具有的信心或能力知觉。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样,创业效能感反映的不是个体是否真实的具备创业能力,而是个体对创业活动或创业行为中所需的知识或能力具有一定的信心或信念。

二、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测量工具

由于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创业效能感研究多以创业者或工商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为主,测量工具也较适合真正的创业者。有研究表明使用国外创业效能感量表,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同时,国内大学生作为非创业者是与真正的创业者有所不同,所使用量表的内容和结构维度上也存在差异。所以国内研究者更多的使用自编问卷进行测量。例如韩力争(2009)编制的大学生创业效能感量表,包含96个题项,9个维度(创业自信、创业目标成就、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协调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效、意志不坚、力不从心和自我怀疑)。以及汤明(2002)编制的大学生创业效能感量表,包含22个题项、5个维度(创新效能、机会识别、风险承担、组织承诺和关系协调),这两个量表以及其他研究者也相应编制了大学生创业效能感量表,但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以检验这些量表的再测信度。

三、创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

袁屹(2011)的研究表明,男性大学生在创业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风险承担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曹坤峰(2011)的研究结果与其并不一致: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创业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机会识别维度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

不同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类别在创业效能感总分和各维度差异比较的研究结果中得出相反的结果:曹坤峰的研究表明,人文类专业的大学生其创业效能感总分和机会识别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其它分维度上的差异比较并不显著;而袁屹的研究表明,人文类专业的大学其创业效能感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理工类大学生。

由此可见,关于创业效能感在性别和专业类别的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取样偏差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测量工具不一致所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二)个体特征变量

张敏(2011)的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创业效能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对他人情绪调节维度、对他人情绪评价维度和对自己情绪调节维度能够正向预测创业效能感,即这三个维度得分越高,创业效能感水平越高;而对自己情绪评价维度和对自己情绪运用维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无显著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具备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情绪智力,更为关注对他人的情绪评价和情绪调节的大学生,他们的创业效能感水平更高。

曹坤峰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创业效能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相比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大学生,他们对创业活动的有着更积极态度。

四、创业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很多研究者对创业效能感对创业动机及创业意向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效能感对创业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曹坤峰采用由汤明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效能感能够正向预测其创业动机,对创业动机中的追名求富维度、家庭影响维度和自我实现维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对社会支持维度预测作用不显著。张敏采用自编大学生创业效能感量表对创业意向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效能感对其创业意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在概念界定、测量工具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等 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较为丰富,揭示各变量对创业效能感的作用路径,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研究中,对大学生创业效能感与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见,这是由于大学生群体还不是真正的创业者,所以多见创业效能感与创业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较为常见。这就提示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以采用纵向跟踪研究以考查大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中的创业行为,为大学生创业效能感进一步的理论建立提供有力的实证基础。同时,为学校在理论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信心提供理论指导,在教学设置中开发创业课程或是提供学生创业实践和活动给予借鉴。

参考文献:

[1]曹坤峰,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企业动机的关系研究――以大学生为例[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2]袁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教育;体育教育;大学生情商;提高;作用

情商的概念,出现于上世纪后期,笼统地讲就是指人的认知和对自身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具体地讲,情商所反映的就是人对自身情绪的认知与管理、利用情绪进行自我激励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调节自身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一理论,作为心理学概念引入到我国,属于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有很多相关学者认为,情商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智力水平,情绪智力就是指人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察觉、揣摩和驾驭能力,另外还包括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也有很多学者把情商分为五个部分,即:情绪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意识、人际交流以及受挫能力。一个人的情商并不能反映出本人的智力状况,但是它对人在事业中能否成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将反映出人的社会生存能力的高低,总之,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些关于情商理论的研究,给我国所大力展开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新的活力与思维。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也相应地更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情商也列为教育的目标,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当前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对学生情商方面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外加以探讨,以促进对大学生进行情商的进一步有效地培养。

一、提高情商的关键是能够有效地调控自身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是其能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感知情绪是一个人在情商方面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构成情商的前提。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如果对自身情绪不是很好地了解,他就很难调控自身情绪,进而也就不能有效地驾驭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所谓调控情绪就是自己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情绪实施调节,使其达到理想的平衡。人如果受到失败或挫折打击后,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改变,原来比较良好的情绪就会变成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而这时可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与控制,进而降低不良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在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时,首先要在心理上去正视,其次就是要积极地利用一些有效办法与途径进行情绪的调节与宣泄。调控自我情绪是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必备能力,对情绪不作适当地调节,情绪就会对人的工作、生活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多样性的大学体育教育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活动,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大学生最有效、最方便的情绪调节手段。在素质教育当中,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与情绪体验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有相当多的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情商、心理素质都不是那么高,其主要反映在情绪化严重、受挫能力较低、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大学生经常性地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对改善和提高其本人的情商水平是有积极作用的。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利用情绪进行自我激励,对自己进行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调控情绪除了上面的自我调控情绪外,还包括自己对别人情绪的察觉、揣摩和驾驭能力。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科学地激励与调动,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育活动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将对大学生情商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体育运动中在心理感到愉悦,在这些运动中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等等。情绪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且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有有效地转化功能,使学习结果转变成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成功的情绪,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中,还有许多方面表现出能够促进队友、同学间的积极情绪。

二、体育活动将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的性格如踏实、勤奋等等能够有效地克服在体育方面不足之处,而象好奇心、自信心、坚持性、责任感等等性格都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体育的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学校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中,需要与许多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同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都是参与者进行肢体上交流与沟通,需要语言才能交流、沟通的时候较少,这对那些不善交际和言词、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提供了相对理想的交往场地,在具体的活动中,既帮助他们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在人与人之的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更为特别还是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受挫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竞争无处不在、无不激烈,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容易因为失败、挫折而沮丧、灰心,其心理从自信变成自卑,他们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心理变化,就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从而对他们能否成为人才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意志既是人性格中的一种,也是人的心理过程,它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更加的明确,当然对体育的认识也更加地深入与广泛。强烈的意志会给人以更大的动力,所以在学生意志努力过程中,他们就会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去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难与干扰。意志努力都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的努力行为,这个过程既是克服困难而奋斗的过程,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的过程。而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而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命令、自我动员、自我暗示、自我要求,从而对自我意志的锻炼。在体育活动中,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就需要学生去付出相应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学生有较大的受挫能力。

情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与非智力因素一样,是指除了想象、思维、感知等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它是衡量人的情商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人能否成功,情商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大学体育教育对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提升大学生情商水平都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体育教育的有利条件以及体育教育的作用,以促进现代大学生的情商得到有效地提升,并将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列入大学教育工作中去,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柳青.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与EQ培养[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问卷法;情绪智力

TheEffectsofEmotionalIntelligenceandLifeEventsonMentalHealthofColleg eStudents.LiTao,TianXiaohong.SchoolofPublicManagement,South-cen 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emotionalintelli gence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 lth.Methods377collegestudentswereevaluatedwithEmotionulIn telligenceInventory,ASLECandSCL-90.Thenweanalyzedthedatawithmultiplel inearregression.ResultsTheabilitiesofhelpingsomebodytoreg ulateemotion,regulatingself-emotionandulitizingemotiontosolveproblemh avedirecteffectsonmentalhealth.Thefactorsof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 emotionandemotionalperceptioncanmoderate 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Themiddleabilityinem otionperceptionandthehighabilityin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emotionca nmoderatethenegativeeffectoflifeeventsonmentalhealth.Conclusio nEmotionalintelligencehasbothdirecteffectsandmoderateeffectson mentalhealthi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

【Keywords】Psychology;Mentalhealth;Emotionalintelligence;Lifeeve nts

从1990年Salovey等人提出情绪智力概念以来,情绪智力受到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 诸多领域的关注。1995年后Goleman与Bar-On等人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理论,让情 绪智力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并认为它是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界已有较多的研 究围绕情绪智力与个人学业成功、生活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而展开。但近几年对情绪智 力研究的批评也陆续出现,主要是针对情绪智力的内容和结构问题[1,2],因为在S alovey 之后,情绪智力的内容被无限扩大,Goleman和Bar-On将适应、压力管理、人际等因素直接 加入情绪智力的范畴中,带来了情绪智力研究的混乱。近期国内外心理学家呼吁将情绪智力 的研究回归科学,建议将重新以Salovey的理论为基础,将情绪智力的内涵限定于最本质的 内容上,强调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利用能力[3,4]。本研究从Salovey的情 绪智力模型出发,探讨情绪智力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纳入个人特质作为第三变量进行研究,理论上认为个人特 质的作用模型有两种: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5]。对情绪智力内容进行考察后 我们认为 ,情绪智力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可能存在两种效应:主效应是指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个 人心理健康;缓冲效应则是情绪智力可以缓冲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本研究采用 回归统计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两种可能效应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湖北省选取3所高校。随机选取3所高校的公共课堂,发放问卷,由心理系研 究生担任主试,问卷总计400份,回收377份,回收率为94.3%。其中男生124名(32.9%), 女生237名(62.9%),性别资料缺失16名(4.2%);文科生166名(44.0%),理科生188名 (49.9%),科别资料缺失23名(6.1%);涵盖了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分布为1 7~24岁(平均20.47±1.71岁)。

1.2方法

1.2.1自编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由24个项目组成,根据以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设计, 测量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能力,4个因子分别为:情绪知觉、帮助他人情绪调节、利用情绪解 决问题以及对自己的情绪调节。该问卷由个体对每个陈述结合自己的情况采用5点计分进行 评判,前期研究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1.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编制,共27个条目,涉及6个方面的应激 事件,有较好的信、效度[7],它适用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 强度的评定。

1.2.3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美国Degovi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中译本[8 ],即SCL-90,有90个问题(症状),反映9个因子(精神症状群)的存在情况。

在进行以上量表测评的过程中,同时要求被试填写相关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级、性 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学科类别、民族、父母文化程度等。回收问卷后将各完整问卷 的答题情况录入SPSS1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根据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模型,我们可以大致假设作为个体特征的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 响中,它既有主效应同时也有调节生活事件负面影响的缓冲效应。在检验情绪智力4个因子 的缓冲效应时,考虑到本研究中生活事件和情绪智力因素都是连续的变量,如果将它们化为 分类变量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会损失很多重要信息,可能得出不恰当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采用 包含连续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我们按照Frazier和Tix等人(2004)的方法[9],将生活事件得分和情绪智力4个因子得分进行标准化,化为Z分数,以减少回归 方程中它们与交互效应项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第二步为将中心化或标准化的预测变量和调节 变量得分相乘,构造交互效应项。第三步为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对调节效应作解释说明,包 括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主效应、调节效应的显著性检验以及作图分析显著的调节效应。

2.1分层回归分析的初步结果为了分别考察情绪智力的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在研究中 需要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

将预测分析的变量分为3组:一组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的压力;第二组是情绪智力 4个方面的能力:情绪知觉、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自己情绪的调节;第 三组是情绪智力4方面能力与生活事件的4个交互效应。分析前将人口统计学变量转化成虚 拟变量,三层回归分析中均采用强迫纳入法(Enter),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看,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排除人口统计 学变量和生活时间的影响下,情绪智力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也是显著的,其R2为0 .114,加入情绪智力4因子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的变化极其显著。然后,在排除了人口 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和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直接作用后,交互效应对心理健康也有显著的 作用,其R2为0.044,加入交互效应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的变化是极其显著的, 它们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新的贡献。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情绪智力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都存 在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中。

2.2情绪智力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为了更清楚的分析情绪智力哪些因子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和缓冲作用,将涉及到这些作用 的结果见表2。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在此不一一列出 。

从表2结果可以发现,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从主效应来说 ,情绪知觉对症状报告没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对 自己情绪的调控这3个因子都可以对症状报告情况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都达到显著性水平( P<0.01),因此这3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主效应。情绪智力中的一 些成分与生活 事件还存在交互效应,并且交互效应的加入能显著增加方程的解释力。其中帮助他人调节情 绪、对情绪的知觉因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效应回归分析发现,交互效应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P<0.01)。因此对情绪的知觉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因子可以调节生活事件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

2.3交互效应的解释为了更进一步来理解交互作用的情况,利用SPSS作图选项,就以上交互效应显著的两项做出 交互作用图。以标准化得分为分类依据,将生活事件分为高生活事件得分组(Z>1)和低生 活事件组(Z<-1),以同样的标准将情绪知觉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Z分数分为高得分和低 得分两组,而Z分数在-1到1之间的定为中间组,运用多元方差分析里的作图选项分别做出 交互作用图解。

由图1分析可以发现,对情绪的知觉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下,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没 有分别的;但是当情绪知觉的能力处于中间水平时,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斜线要平缓 ,生活事件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程度要变弱。所以中等的情绪知觉能力可以缓冲生活事件 给心理健康带来的损害。

由交互效应分析图2可以看出: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低和能力中等情况下,生活事件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但是当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能力高时,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 消极影响程度明显要低。所以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高可以缓冲生活事件带给心理健康的不 良影响。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之外,情绪智力结构中帮助他人调节情绪、 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对自己情绪的调控3个因子可以直接对心理健康进行预测,达到显著性 水平。

这种结果支持了以往情绪智力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的主效应模型。如果该3方面能力 越强,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可以让人际适应情况更好;个体 在压力情境中容易感受到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有较高的自我情绪调控的人可以把消极的 体验转变为积极一些的体验和感受,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在困难面前利 用情绪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上的指引帮助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找到更多的解决 方法,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分析交互效应来分析情绪智力下一些因子对生活事件的缓冲调节作用,这一部分结果又 支持了缓冲器模型。帮助他人情绪的调节因子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可以很好地缓冲生 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当个体在生活事件中感受到高压力时,较高的帮助他人情绪 调节能力可以对心理健康起防护作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思考,可能因为大学生能很好帮助 他人调节情绪,他们在社会中将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协调的关系 ,这种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在生活事件发生时应该可以起到维护作用,缓冲生活压力给心理 健康的危害。Austin(2005)[10]和Schutte(2001)[11]等人关于个体 的情绪智力与人际 、社会支持、生活满意感的积极相关关系研究是对这种推论是强有力的支持。但这推论的机 制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确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将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变量再纳入到情 绪智力、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重点考察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缓冲作用是否由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为中介而发生,这也是本研究需要继续拓展的地方。

情绪智力的结构中情绪知觉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比较独特。虽然情绪知觉同心理健康状况 是显著相关,但在回归分析中,作为情绪智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心理健康并没有显著性的 预测作用。而通过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中等程度的情绪知觉的能力有利于在压力情况下心理 健康的维护。而情绪知觉能力过低的人比情绪知觉一般的人暴露于生活事件中更容易出问题 ,原因可能在于情绪知觉能力差不能对情绪状态和发生原因有很好的了解,人际情况将受到 影响。Ciarrochi(2001)的研究也表明情绪知觉能力太低会减少个体采取求助等应付策略 的可能性,也降低可求助的效果,这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12]。而情绪知觉能力 过高也会增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说明在生活压力事件发生时,对自己情绪和他人 情绪信息的过分关注和敏感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Lischetzke和Eid(2003)的研究表明情 绪确认能力高而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则更容易处于不良的心境之中[13],这与本 研究的结论存在 吻合之处。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当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发生时,可以指导大学生适 当地对情绪加以关注。一方面在他们对情绪感到迷惑或察觉能力低时,进行指导和相关的训 练,帮助大学生更清楚识别自己的情绪、情绪困难以及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在压力中 对情绪过分敏感和关注时,则需要指导他们适当转移注意,努力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从而降 低压力对心理健康的破坏作用。

对于情绪智力结构中不同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和心理辅导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4参考文献

[1]郭庆科,柳爱民.当前情绪智力的模型及其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27(4):48-51

[2]McCrae,R.R.(2000)EmotionalIntelligence:fromthePerspectiveofBig - FiveModelofPersonality(Eci.).Thehandbookofintelligence.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3]Ciarrochi,J.V.,Chan,Y.C.&Caputi,P.(2000).Acriticalevalutionofth eemotionalintelligenceconstruct.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8,53 9-561

[4]许远理,郭德俊.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关系的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2,157(2):111-115

[5]LipowskiZ.J.(1986).Psychosocialmedicine:pastandpresent.CanJPsy chiatry.31,2-14

[6]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 业论文.2005,23

[7]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 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06-107

[8]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 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1-35

[9]FrazierP.A.,TixA.P.&BarronK.E.Testingmoderatorandmediatoref fectsincounselingpsychologyresearch.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4,5 1(1):115-134

[10]Austin,E.J.,Saklofske,D.H.&Egan,V.Personality,well-beingan d healthcorrelatesoftraitemotional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 ifferences.2005,38:547-558

[11]Schutte,N.S.,Malouff,J.M.,&Coston,T.D.,etal.Emotionalintelligen 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TheJournalSocialPsychology.2001,141(4):523- 536

[12]Ciarrochi,J.V.&Deane,F.P.Emotionalcompetenceandwillingness toseekhelpfromprofessionalandnonprofessionalsources.BritishJournalof Guidance&Counseling,2001,29(2):233-24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情绪管理ABC理论;大学生;情绪障碍;化解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转贴于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第9篇

论文摘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但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薄弱,面对挫折,往往都表现出焦虑和自卑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学生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为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1 让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是优秀者,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学习,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不学习,就不懂得劳动是幸福的道理,就不会享受劳动;不学习,就不能自觉遵纪守法,难免犯错误;不学习,就不能自觉维护和珍惜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 

其次,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人不可以无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理想和目标,离开了学习,都将一事无成,都会统统落空。凡有作为的人,无不是把学习作为最高目标的人。 

最后,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如果不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学生又怎么学得进去?我们让学生应当把学习当作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对待读书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真正持久,才能有成效。越是勤于学习的人,接触的东西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深,越会感到知识的不足,也就越爱学习。而不爱学习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越不想学,也就越学不进去。 

2 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在竞争的时代,在当今众多选择的面前,要有独立处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要学会自己作决定。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克服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者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遵从;当他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并不合适,而自己又没有勇气反抗时,就会被动地表现为依从。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依赖性强,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权威和名人,常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其次,要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拥有自信心是具有决策能力者明显的心理特征。没有自信就没有决策。增强自信心首先要有迎难而上的胆量。其次要变被动思维为积极思维。再次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跳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此你的自信才能坚实可靠。另外平时注意和那些有自信心、敢作敢为的学生交往,时间长了,看得多了,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最后,决策勿求十全十美,注意把握大局。做事不要十全十美,不想有任何挫折或失误,那只能作茧自缚。如能识大体,把握大局,权衡出利弊得失,当机立断,才能尽快达到自己理想目标。持之以恒,你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3 让大学生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良好的心情使人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乐观、满足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善于调整并保持情绪的稳定,保持与周围的平衡。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辅导有以下原则: 

3.1 疏导性原则 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不能把它等同于对情绪的压抑或抑制。如果一旦正常的情绪反应和体验如果受到过多的压抑,将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威胁甚至伤害, 

例如被激怒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如果愤怒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就会积怒于心,紧张情绪体验不能随愤怒的暴发而平息,其血压升高的生理反应将长期保持下去,长此以往往将转变为病理状态。情绪的外部表现虽然可以人为控制,但是其内在的情绪体验及伴随的生理变化则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对情绪的压抑并不能真正消除情绪体验和相关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过度压抑情绪表现,可以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如经常压抑不良情绪、生闷气、抑郁的人容易患癌症,因为不良情绪可以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力,免疫系统识别、监视、杀灭体内变异细胞的能力下降,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情绪控制与调节的原则之一是合理的疏泄情绪,防止压抑情绪所致的种种不良反应。情绪的合理疏泄不仅是必要,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3.2 建设性原则 建设性原则是指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情绪与情感问题。对于当事人而言,情绪困扰时不应采取逃避、压抑、否认、沉默的消极方式,而是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办法;对于帮助当事人的其他人而言,这一原则是指应以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辅导大学生克服情绪障碍,而不是讽刺、挖苦、消极地劝告、惩罚、指责或过度保护。例如对于失恋者,如果帮助者说“不要想了”,或者“你根本就不应该陷入这次感情”,“你这是自作自受”,这类话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再次刺伤痛苦的心。 

建设性态度的必要源于大学生情绪活动的敏感性。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灵之痛大多秘而不宣,因为痛楚往往与个人的尊严相关联,被他人发现,向外人暴露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旁人采取非建设性的态度,直接触发大学生人的心理自卫机制,心窗将会关死。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体验具有私人性质,其他人看来无轻重的小事,当事人可能视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旁人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强度和时间无法从事件和当事人的外在反应推测出来,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合理的情绪疏泄,以建设性的态度关心理解其困境。 

4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 

①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②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③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④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让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联合起来,不仅对学生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也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情感教育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

人对现实社会最特别的一种反映就是情感,它不是能够反映烤肉馆食物的本体,还反映了其朱特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人对各管的事物的态度体验便是广义的情感;人和社会想联系所体现的较为复杂却又稳定的一种态度的体验便是狭义的情感。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发人们的行为。它有时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偏好等推动受教育者趋向学习目标。有的额抑制其积极性,会让人们浅尝辄止。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人类情感教育是人类情感发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 用语言来劝解,引导来慢慢的提升它的影响力和行为。我们要把情感的培养是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并且在教育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去激励和诱导受教者的情感。重视情感教育,即侧重人的情感层面怎样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跨越新的高度,同时成为注重人类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怎样同思维机制一起实现功能,实现最好的功能状态。所以,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教育者不但要遵守教育的原则还要能够有规划的去对学生情感方面进行管理和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有高频的的情操,让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带动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第一,动力功能。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赠礼或者建立的效能便是动力功能。 踊跃的投入到各种社交活动中,能够让情感更加充分和更加愉悦,能够让人有根充足的体会。消极的情感会使人感到痛苦、自卑、焦躁、精神恍惚,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若是想要克服这种消极的不好的情绪就需要很好的情感教育,还可以激发向上的情感,促使人进行更积极和对自身有益处的活动力。 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加充分的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在思想工作中,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事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向上的学习,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会起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第二,感染功能。教育者的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外在信号来传递情感内涵就是感染功能。每个人都拥有感情并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情感教育在情感的促使下能够发挥出教育所无法形容的巨大作用,人鱼人之间的情感也会互相感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的变动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感受。因为情感的强烈震动,总是能激起同学们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意志驱动力,带动同学们自觉接受某种观点,进而体现出导向实践的趋向。这样看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受情感感染,情感感染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调节功能。情感是一种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媒介,是一种客观的反应。调节功能就是当人的需要与客观的事物之间产生了情感之时,情感对个体的认知具有积极或抵触的效用。情感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的情绪最大程度的达到某种的愉快状态,让他们对教育者及思想教育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倾向。在人们的相互沟通之中,情感是必要的表达形式,调节功能就是对人们有着极大的约束力。由于人们一方面需别人对自己的赞同性情感,另一方面需要有人接受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实现

若要情感教育重在培养感情发面的全面发展,这个时候语言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和情感是情感教育构成的两大主要因素,在大学的思想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一定要注重以下内容:

(一)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教育的环境也在不停变化着。当代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坚持与时俱进,拓展新思路,以坚持学生为本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发展,走一条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之路。把握学生情感工作的正确方向,满足学生正当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发挥到实处,以最大可能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发展观,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学生为本,端正高等教育思想

我国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教育工作一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核心。通过与学生与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教育问题,甚至是思想政治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愤怒 情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此时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解决。对于高校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的特点

1.1 情绪与愤怒情绪 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一种形式。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绪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心理学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

1.2 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 愤怒情绪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2]:一是言语:如叫嚷和高声反驳、说脏话等、二是行为:如摔、扔、砸东西等,面部表情如瞪眼睛等。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表达的愤怒的频次最多;用言语表达方式体现最多的为叫嚷和高声反驳,其次是说脏话来表达愤怒;行为表达方式上,敲、摔、击、扔、砸等行为使用频率最高,调节不当的会打架、对他人造成人身威胁。也有个别人愤怒时会自己伤害自己。

1.3 不同大学生群体愤怒情绪的差异性 Speilberger,将愤怒分为2维度。状态怒和特质怒。状态怒是指由情境引发的心理、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从愠怒到暴怒有不同的强度。一般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唤醒,如心跳加快,汗液分泌增加等,同时可以出现认知障碍。特质怒是指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体验愤怒情绪的倾向,诱发愤怒情绪的阈限低,对于竞争、拒绝、不公平容易产生愤怒。Speilberger将愤怒处理的方式分为3种:内向怒、外向怒、愤怒控制。[3]

1.3.1 性别差异 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男生较女生更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一般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将其指向于内。

1.3.2 年级和年级差异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一切存有幻想,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处于不定阶段。二、三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已经适应,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毕业在即,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

1.3.3 生源差异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为人处世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城市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不如农村学生敏感,能对事情有正确的认知。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背景差异。80后是在传统文化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本土文化的烙印要强一些。而90后学生其成长过程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就要相对少很多。第二方面是生活差异。80后学生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些,90后的学生生活所受到的苦难要相对少很多[4]。

2.2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了解学生问题所在,做好预防工作 高校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人格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不应仅仅针对新生。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进行差异分析,了解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发现及解决问题。对于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要采用各种形式加以教育,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要及时送到心理医院就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及调节能力 高校应在不同年级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对的眼前问题及时教授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尽量减少生活中负面情绪的产生,对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辅以尽快的调节。除课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报刊、心理协会,心理电影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4 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帮助心理求助者顺利度过难关。应在各个院系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各系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工作者,使其具备心理咨询资格,这将有效的扩大资源,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广大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对愤怒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

2.5 合理的进行愤怒情绪管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三种愤怒表达方式中,愤怒控制是对心理健康最有益处的因素。通过干预降低大学生的愤怒表达倾向,疏泄内向怒,增强愤怒控制能力,针对男生有较高内向怒的倾向,对男生的干预要多注重其内向怒的表达,引导其及时疏泄,避免积累,避免负面情绪积累过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2]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第12篇

一、开设与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有关的课程

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尽早的为其树立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学业情绪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观念,并在大学生涯的早期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们了解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概念、影响因素等,使其意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改善学业情绪对于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Perry 和 Hladkyj 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开设过与学业情绪控制有关的课程的学生报告了更少的厌倦和焦虑,并且更加自信。心理学认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会变成人的活动动机。只有当学生了解到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重要意义并且对这些概念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修正个人行为,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迫切而关键,早在千百年前,先贤就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但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生依然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依然由教师主导和支配。然而,大学的任务不应只是单纯的将某些知识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大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地方,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促使他们思考的地方,日常所学也应该是探索性的获取知识,而不只是接受,然而比知识更重要的则是探索的欲望和能力,这才是大学需要教会学生的东西,却也正是我国大学教育所欠缺的地方。医学教育肩负着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自我提升意识的医学人才是适应未来医

学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而医学教育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在我国,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往往要高出其他类型院校许多,这也意味着在人才选拔初期,医学院校就设立了较高的准入标准,能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不错的学习能力,具备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来应对学业和考试。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学业课程又是十分繁重的,平均每个学期都有十门以上的课程和考试,大部分课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普遍抱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枯燥无味,让人难以产生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才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如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等,这些方法的探索和使用对于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关键在于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课堂的氛围变化对自身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改善课堂环境,努力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和参与感,甚至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体会到控制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才会认为自己不是被动的,才会尝试自由自主的进行学习。

三、改变评价体系

评级体系作为一种标准,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评价体系本身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诸多要求和期望,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和不断进取,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完善教学工作,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往往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不端行为。可见,构建优秀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体系不同于制度规则,后者往往只告诉人们什么事情是不应该甚至不能做的,以及当人们跨越警戒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惩戒,而评价体系往往也会告诉人们怎么样才是被期待的,以及达到某种期望后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换句话说,评级体系的意义是引导人们变得更优秀。当大学生为了提高期末排名或是获得奖学金等目的而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改善个人行为以及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时,便是评价体系在发挥它的引导作用。然而相关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大学所施行的评价体系不满意,认为评优方案不合理或者不够人性化,更有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综合山西 评优成绩不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本文作者认为,改善评价体系,既要改变评价方式,又要改变评价主体,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按照当前的仅以学期末的一张考试卷的成绩作为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显然不够全面,而这种考查方式也正是许多大学生平时逃课、考前突击的原因。对于课程内容的考察,一方面要结合期末成绩,另一方面要将考察融入到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除了学业内容的掌握程度外,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探索意识、学习的自主性都应作为考察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在学业及课堂的考察中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而人性化的评价。而作为重要教学管理工具的综合评优体系,除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和社会活动表现外,更应关注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成长,除了运用僵化的公式进行综合分数计算外,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学生自身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充分重视任课老师对于学生一段时间内表现的综合评价,只有评价主体不再是僵化的公式,评价结果才能实现人性化,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某些学者认为,在学生学习的非自主与自主的转化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引导,还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系统支持。更有学者认为,平衡学生的社会限制和需求才是解决学习自主性的关键。徐先彩等人则认为环境因素通过自我认知等中介变量影响学业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环境似乎是不可选择的,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和改善校园环境,以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除了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网络等学习工具外,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改善居住、饮食、休闲娱乐条件,使得学生不会因为不完善的环境条件而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之中。 除了完好、优越的客观环境外,大学校园还应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讲座、文化沙龙等方式,营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推行自由自主的学习风气。指导大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会求助于同学和老师,提升大学生营造自身周遭环境,妥善利用人际关系资源的能力。

五、设立专职人员,改善学业情绪

除了依靠开设相关课程,改善校园环境等手段改善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之外,大学还应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引导,维护正性情绪、改善负性情绪以及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进行培养及训练。学校应把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当作一项日常的教学工作内容进行,把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当作大学生的必要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管理人员日常的关怀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关心也是必须的,但大学生处在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年纪,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开始以个人的见解去解读这个世界,容易产生困惑、误解,导致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问题,而这些种种问题,却不是简单的关怀和开导所能解决的,必须要有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不致出现更严重的后果,而对于情绪的科学认识乃至自我调节,进而培养和训练出良好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则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得以实现。

六、对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注

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不是普遍意义的特殊群体,而是在本次研究中表现出许多特殊性的群体,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二年级学生和男性大学生。

第13篇

    论文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影响着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内容。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情感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机制和观念及社会等的原因,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长期忽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为脱离学生感情而成为空洞的说教。部分教育者将情感教育看作是对学生如何处理个人情感的教育,是狭隘的。这些观念不利于高等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情感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的反应,情感是人的态度在人的心灵中的映射。

    情感体验影响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人格结构。情感教育是针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出的教育类型,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探讨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大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情感及情感的特性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 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它也是人对客观失去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1。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能够对人的思维、行为和心理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为人对待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等一切可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的事物的态度。情感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情感影响人生活的状态,影响人的心态和心理乃至于性格、品质、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界对情感的理解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情感在更深的层次体现为情感的品质。情感品质包括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和情感倾向性,强烈性,稳定性,深刻性等多重维度。2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情感现象包括三个层次,即生物性需要的纯情情感心理、与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真情情感心理和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大情情感心理3。第三种人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对关系的反映、对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体验和人的行为。4

    总结和分析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实现,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情感的社会性体现在人的情感在社会关系中发生和实现,自然性则体现为实现情感的主体—人,具有自然的生理属性,任何个体的情感都受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制约;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带有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又受到客观社会和自然的限制。

    基于情感的两类四种属性,情感必然会对人自身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的情感首先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需要者与被需要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情感其次反映了人对上述各种关系的体验,包括人的认知、判断、理解和感情。情感最终体现为人的行为,人的任何态度最终都转化为人对外部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有外化为人的行为。这种价值判断和行为对个体而言,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感、价值观、个人品格、心理等。对社会而言,会影响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运作。

    二、情感教育及其内涵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

    情感丰富的层次决定了情感教育的内涵是丰富和深刻的,不仅包括对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指导和教育,更要求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心理。

    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学界提出了众多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情感教育体系应分为情感体验教育和情感提升教育,即培养在生活活动中直接得到的情绪经验和情感的感悟、理解和升华5。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应以从情感的特性出发,从情感对个体的影响出发,确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

    从情感社会性、自然型和主观性和客观性四中属性,即情感内涵的“关系-体验-行为”层面讲,情感教育的体系应该让学生学会对关系的认知、理解和处理;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教育和升华;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约。这就将情感教育内涵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和自我层面,社会层面表现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自我层面则包含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心理的培养。

    2 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2.1 道德教育

    2.2 价值感教育

    3 情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3.1 情感教育的意义

    3.1.1 情感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2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3.1.3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索》河南焦作大学法政系闫丽华.

第14篇

论文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影响着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内容。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情感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机制和观念及社会等的原因,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长期忽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为脱离学生感情而成为空洞的说教。部分教育者将情感教育看作是对学生如何处理个人情感的教育,是狭隘的。这些观念不利于高等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情感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的反应,情感是人的态度在人的心灵中的映射。

情感体验影响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人格结构。情感教育是针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出的教育类型,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探讨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大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情感及情感的特性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 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它也是人对客观失去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1。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能够对人的思维、行为和心理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为人对待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等一切可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的事物的态度。情感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情感影响人生活的状态,影响人的心态和心理乃至于性格、品质、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界对情感的理解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情感在更深的层次体现为情感的品质。情感品质包括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和情感倾向性,强烈性,稳定性,深刻性等多重维度。2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情感现象包括三个层次,即生物性需要的纯情情感心理、与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真情情感心理和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大情情感心理3。第三种人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对关系的反映、对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体验和人的行为。4

总结和分析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实现,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情感的社会性体现在人的情感在社会关系中发生和实现,自然性则体现为实现情感的主体—人,具有自然的生理属性,任何个体的情感都受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制约;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带有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又受到客观社会和自然的限制。

基于情感的两类四种属性,情感必然会对人自身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的情感首先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需要者与被需要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情感其次反映了人对上述各种关系的体验,包括人的认知、判断、理解和感情。情感最终体现为人的行为,人的任何态度最终都转化为人对外部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有外化为人的行为。这种价值判断和行为对个体而言,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感、价值观、个人品格、心理等。对社会而言,会影响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运作。

二、情感教育及其内涵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

情感丰富的层次决定了情感教育的内涵是丰富和深刻的,不仅包括对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指导和教育,更要求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心理。

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学界提出了众多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情感教育体系应分为情感体验教育和情感提升教育,即培养在生活活动中直接得到的情绪经验和情感的感悟、理解和升华5。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应以从情感的特性出发,从情感对个体的影响出发,确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

从情感社会性、自然型和主观性和客观性四中属性,即情感内涵的“关系-体验-行为”层面讲,情感教育的体系应该让学生学会对关系的认知、理解和处理;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教育和升华;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约。这就将情感教育内涵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和自我层面,社会层面表现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自我层面则包含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心理的培养。

2 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2.1 道德教育

2.2 价值感教育

3 情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3.1 情感教育的意义

3.1.1 情感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2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3.1.3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索》河南焦作大学法政系闫丽华.

第15篇

关键词:情商 情商教育 成才

1 情商及情商教育的涵义

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赛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秉承“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提出了情商这个概念。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将智力以外的其它因素统称为“情绪智力”,将衡量“情绪智力”高低的指标称为“情商”(EQ)。他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情商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它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性格和意志等。从广义上讲,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情商的作用在于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来加强或弱化人认识事物的内驱力。

情商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管理自我情绪力、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情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性情感,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对自我、环境及两者这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 情商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引导作用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素质和数量,这对于高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和崭新的课题。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既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善于与人合作。

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包括智力的开发,还包括情绪智力的培养,特别是当前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这两方面的协调培养更显得重要。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注重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倾向;注意大学生逻辑、认识能力的发展,轻视情感体验教育,以致大学生中出现“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经不起挫折,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量事实表明,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情商教育刻不容缓。但由于狭隘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高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论高低或评优劣,其他的只是次要地位,因而只重视对大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只重视对大学重型智商的投资,而忽视对其发表意见的投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不仅没有能顺利成才,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情商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综合素质中其他方面的提高,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1 情商教育能够强化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了解和分析情绪,并能够挖掘出自我情绪出现原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感智商。高情商者往往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明察秋毫,能够查找出某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对自我不良情绪作出必要的调节,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低情商者不能深刻了解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所以也无法自如地控制和调节情绪,从而导致消极情绪肆意泛滥,影响了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因此,高校的教育者可以通过情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顺利地完成学业。

2.2 情商教育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它要求人才要拥有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良好乐观的心态直面挫折和失败。大学生要健康成才,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必要的保证,其中具备稳定的情绪是关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够正确处理不良情绪,不仅会造成各种疾病,甚至会导致各种神经症、精神病及极端事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跟踪研究显示:一个人能否成才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情绪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卡耐基的成功理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少部分归属于智商,大部分归属于情商。因此,情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自我调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改变自己原来思考问题的方式,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拥有良好的心态。

2.3 情商教育能够提高智育成绩 《论语·子罕》中曾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也,虽覆一篑,往,吾往也。”这名话的意思是告诫青年人能否成功,能否继续坚持自己远大的目标,取决于是否拥有极强的意志力。情商高的学生可以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及环境维持和谐的关系,能克服学习中以及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所以在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取更大的成功。而情商低的学生,遇到学业中的困难会情绪低落,失去斗志,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力性,往往学习成绩不佳。由此可见,情商的影响大于智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情商教育深化教学实践环节,将情商教育与课程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

2.4 情商教育能够完善人格 人格是一个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许多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着的部分组成的。大学阶段正是人格发展、重组、完善的重要时期。情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真诚友好等良好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帮助大学生在积极、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的变化与挑战,获得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

2.5 情商教育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必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生存下去。如何理顺这些关系就涉及到了人际交往的能力问题。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情商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高情商者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强烈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和其他非语言信息,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可以通过情商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化对自我的认知,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彼此间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6 情商教育能够强化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60万,比2010年增加3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再加上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让在校的学生深感就业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毕业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是否拥有乐于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正因为这些要素都与情商有关,所以情商高的毕业生能够顺利的就业,情商低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壁。高校的情商教育首先要让毕业生保持乐观、端正的就业心态,培养坚强意志,认真总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调整应聘策略。而在应聘成功后,要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给自己准确定位,在职场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全面的教育应当考虑到人的各个方面:体质、智力、审美观、情感和精神,争取实现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上的完美的人的这一长期梦想。”情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情商教育,把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情商作为培养人才势在必行的举措,不断拓宽研究、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庄和美.智商和情商与大学生成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5月.

[2]黄艾华,郝琴.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林焕章.探讨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2期.

[4]权立枝.情商及其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10月.

[5]窦胜功.智商与情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455-596页.

[6]周鸿.智商和情商:学生发展的两大因素.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8月.

[7]何苗.情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现代交际,2010年7月.

[8]郭云贵.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与对策.知识经济,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