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内部审计外包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管理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局限,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外包形式,分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和弊端,探讨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2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3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
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内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补充式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又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另外,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企业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审计管理咨询服务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
3.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在这种外包形式下,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经营性审计,就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
4.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以上各种内审外包形式各具特色,因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在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上可能都有所不同。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劣分析
内部审计究竟能否外部化?以何种方式实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使企业能够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这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权衡和选择。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提高审计的独立性。经济学认为,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内部审计是必须的。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能监督经营者如何更好地行使受托经营权,而内部审计的成本也构成了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成本。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代表所有者履行监督职能,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但是,实际工作和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管理层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主动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牵制下,内部审计可能会失去独立性,甚至与管理者共谋来欺骗所有者。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委托事项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因此能够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节约企业成本。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将内审职能部分或全部外包后,部分或全部的审计成本就变成了可变成本,从而降低成本。通常表现为:(1)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2)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化,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3)降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
3.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这一点是仅仅服务于单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师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聘请当地的咨询机构或是熟悉该地区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融人该地区文化,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此外,企业还能够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因为其专业性,衡量企业规模的最佳方式就是其管理成本小于产品的交易成本。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因此管理层关注的焦点应该是组织的关键性业务,企业应该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完全可以将其次要业务(如内部审计等)交给相应的专业服务结构去做,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这个问题,首先应认识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外部咨询机构的性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其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与咨询,逐渐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经营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这使得内部审计作为一个专业职能已越来越多地和经营管理相融合,内部审计的经济性在不断增强。同时,外部咨询机构作为市场中的一员,他们的服务也是有成本的,他们的选择也是理性的,即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寻租现象。而且,由于内部审计要求的多样性,外包服务的价格发现机制主要靠谈判来确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却往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1.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咨询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
2.导致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缺乏责任感。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负责,对具体的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是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可见,内部审计在帮助管理当局改善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主观和客观作用,将其外部化不利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同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方法的改进。
3.可能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因为内部审计和相应的管理咨询工作由外部机构来做,企业缺乏积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动力,无法充分发展内部审计所需的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会泄露企业部分的核心机密,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4.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层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人,其工作成果和个人的经济目标联系更密切,在主观上会更投入。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操作程序和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外部审计人员所不能及的。最后,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消失将会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他们可能索要越来越高的佣金,因此企业必须权衡成本、效益问题。
5.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质量不一定令人满意。内部审计外包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外部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帮助管理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审计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外部审计人员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外部审计人员只与企业有短期的合约关系,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而且,外部审计人员毕竟不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那些在企业里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内部审计师,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手段、企业文化、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等因素。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独立性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实质不在于是由内部审计人员还是由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而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由管理层领导还是由董事会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将最终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内部审计工作不独立,很大原因在于内部审计人员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不在于是由谁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而在于我们的内部制度还不够科学、不尽完善。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可见,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将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独立性不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选择。
2、从经济效率角度分析。效率通常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较,是个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问题。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上,较流行的观点是它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理由主要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成本、维持成本、培训成本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较小的成本来达到相似或者更好的审计效果。但是,该观点至少没有充分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1)从投入来看,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时,已经隐性地支付了审计人员的选拔成本、培训成本等,而外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如何选择高素质的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时所必须考虑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根据外部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声望、信誉等进行选择。通常,声望越高、信誉越好的外部审计人员,其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所索取的服务费也越高而这就会造成经济学上说的资源投入冗余。
(2)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由“检查与评价组织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转变为“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协调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及观察与分析问题等能力。如IBM、GE等很多跨国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成为经营主管和财务主管的集训地。也就是说,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企业所获得的远不止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本身,而这是内部审计外部化所无法实现的。由此看来,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一定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但是,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三、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尽管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外包提出异议,但内审外包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国外内部审计职业界的一种重要现象。这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企业内审人员想方设法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绩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来增强自己对本企业的吸引力,从而维系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业生命。
在我国,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开展这项业务,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成为企业和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审计委员会 萨班斯法 公众公司 引言
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udit Committees )制度在公司治理领域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制度,审计委员会不但涉及公司法,还涉及证券法、审计制度与内部业务规范,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烦琐而又彻头彻尾的交叉领域。一般认为审计委员会起源于英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内部监督制衡机制。1939年,纽交所提出由“非雇员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挑选外部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政策建议。1940年,美国证监会提出:外部董事提名外部审计师,股东投票选聘由外部董事提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过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审计委员会的做法并没有普及开来。1972年,美国证监会了一个正式以“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常设性的审计委员会”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要求所有公众公司设立由外部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1975年美国律师协会在其“公司董事指导手册”中提出,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董事会和外部审计师之间的一种沟通机制,对于公众公司具有重大价值。审计委员会同时可以提供一种监控公司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该报告同时建议,审计委员会由非管理层董事组成,并且有权在需要的时候聘请他们自己的律师、会计师和其他专家。1977年纽交所正式推行其“审计委员会”政策,每一个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在1978年6月底之前,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随着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发展,英国、加拿大等国也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展开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强制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期望通过审计委员会的功能,来减轻问题对资本市场所造成的危害。由此可知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公众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必备条件。但是该制度在得到人们赞许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委员会也逐步沦为董事会的橡皮图章(Rubber stamp),而其制度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
一、审计制度改革的起因
2001年安然(Enron)的轰然倒下,引起了人们对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忧虑。安然本身是一家高负债且现金流出现问题的公司,正是因为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不当履行职责,仅利用交易模型虚构财务报表,结果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鹜。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司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未能有效的行使公司治理责任以及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将部分或全部内部集合工作外包,是自1990年代以来的日渐流行的趋势,根据内部稽核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996年的美国与加拿大,大约有25%的受访组织将至少部分的内部稽核工作外包(Outsourcing),而会计师事务所是主要的外包对象。外包的理由包括了节省成本、员工稽核专业考量与趁外包机会将不适用的内部稽核人员解雇,其中最后一个理由占了回应的百分之十。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原本一直是两个分开且独立的资源,外部审计人员负责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善缜密,以及财务报告是否合乎实地反映组织之实际状况,内部稽核人员则提供组织的管理层许多其他不同而向的服务。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负责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逾越地负担起企业内部稽核的功能,因为许多大型企业开始将企业的非核心工作“外包”给所谓的专业公司。除此之外,企业认为外部审计人员负责的工作十分重要,如编制财务报表;而内部稽核所负责的工作,如审核相关工作或文件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规定则较为不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产生内部审计机构与外部审计机构相趋同的情况,即某会计事务所既处理该公众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同时在这个内部审计报告出台之后,又由其本身来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监管着公司内部财务与制度的运行,而外部审计就是作出独立的判断,以牵制内部财务的违规情况。虽然外包行为减少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公司聘任的会计事务所自己在监管自己,而更糟糕的是审计委员会实际上也是默许了这种做法。造成这样的结果不但公众公司应承担责任,而美国会计事务所的自我管理组织美国会计师协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大型公众会计事务所在高额利益的诱使下对AICPA施加压力,AICPA也未能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来抑制这种现象。因而在美国国会的激烈辩论中虽然AICPA一再维护自己的利益,但议员们最终还是意识到AICPA没有有效的履行其职责而最终站到了SEC一边。
二、SOX对公众公司审计监管制度的改革措施
由于AICPA未能有效监管会计事务所对公众公司进行独立的财务审计。SOX法案直接授权SEC设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来行使AICPA的此类权力。AICPA本来负责美国注册会计师的认证与考试事宜,因而所有在美国执业的会计师必须到AICPA进行注册,并受AICPA的监督指导。为公众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咨询等服务的公众会计师同样要向其进行登记,同时承担此类服务的公众会计事务所也要受其监管。SOX法案的效力在于将监管公众会计师及公众会计事务所的权力从AICPA中剥离出来。同时根据SOX法案,由SEC设立一个非盈利的公众组织来行使该项权力。设立后的PCAOB不是美国政府的部门或机构,该委员会因其履行该职责所雇用的任何成员或人或其人,均不应视为联邦政府的官员、工作人员或机构。同时其拥有独立的监督、管理权,所有为公众公司服务的公众会计师要重新向PCAOB来进行登记。但是在该项制度中,形式上SEC依然保有某些最高的权力,即该委员会是由SEC所委任的五名委员所组成的,并且其中三人必须是非会计师的民间人士,这就意味着在PCAOB中避免了会计师的利益主导地位。
三、SOX的审计制度改革对审计委员会的影响
SOX主要为审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却直接或间接的对公众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SOX对审计委员会的定义为:(A)指为监督发行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过程及其财务报表的审计,由发行人的董事会组建并由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或同等机构);及(B)发行人尚未设立该等委员会的,指其董事会全体。虽然在SOX颁布之前决大多数的公众公司已经设立了自己的审计委员会,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
最终出台的SOX对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及相关人员提出了几乎苛刻的要求。首先,只有独立董事才能成为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董事会必须披露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中是否包含了至少一名证券交易委员会界定的财务专家。其次,审计委员会独立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用和薪酬,监督参与财务报表审核的审计师。最后,外部审计师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未经该委员会的提前批准,他们不得提供其他服务。具体而言,SOX法案对审计委员会主要产生了以下四方面的影响:
(一)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如前所述SOX明确规定所有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必须由独立董事担任,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切断其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SOX明确规定:为达到独立性的要求,发行人审计委员会成员除以发行人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董事会其他委员会成员身份外,不得从发行人处收受任何咨询费、顾问费或其他报酬,亦不得成为发行人或其任何子公司的关联人。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AQ)和纽约证交所(NYSE)出台的上市公司治理原则中也已经规定: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必须占多数;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评估董事的独立性;某些独立性要求不但适用于上市公司的雇员,也适用于上市公司董事。……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业务主管人员和直系亲属,并规定他们在雇佣、审计关系或所属关系终止有三年内,不得出任独立董事。由此可知,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独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明确审计委员会的章程及其职责
SOX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在于建置程序来接受(recieve)、保留(retain)、并处理(treat)、投诉事项(complaints),以及处理经由举发者的可疑会计与审计活动。也就是说,审计委员会基本上必须变成一个完全独立分离的单位,而非每年或每季乘坐飞机去某个度假盛地开会一天,隶属于传统的董事会之下的橡皮图章。
如同公司一样,审计委员会也有自己的章程,而且SEC对公众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章程也有相应的约束机制。纽约证交所在1999年提议制定正式的审计委员会规章,并将提升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运作与效率的建议包括在内,沙氏法案更进一步强制要求每个审计委员会制定正式规章,并需公布于年度股东会说明书(Annual Proxy statement)。在审计委员会章程的内容上,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的规章旨在定义有关下列事项的审计委员会职责:财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辨认、评估与管理、财务系统的持续改善等。
(三)明确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
在SOX法案以前,内部审计部门要向许多公司部门来负责和汇报工作。即主要向首席行政官和首席财务官来汇报工作,同时又要接受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当管理层对审计部门提出某些异议时,审计部门由于处于其领导之下必定要遵从其意思,因而无法独立行使其职责。SOX施行后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审计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审计委员会负责处理内部审计和管理层之间的分歧。因为如果内部审计部门在持续遵循中发挥重大作用且同时对首席行政官和首席财务官负责,那它可能并不是真正独立的。确立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后,即排除了其他公司机构对审计委员会的不当影响。而让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也可以排除公司其他机构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响,有利于审计部门独立的行使其职责。
【论文摘 要】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而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重视,不断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项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的同时,高速公路也开展探求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
1、对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认识不够
当前,高速公路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是公司化运作,特别是江浙一带很多是民营经营。在单位内部,多数领导都将财务和审计视为一家,缺乏应有重视。
2、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处并未设置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而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也并非专职,基本都是各个管理处财务人员来兼任。从而造成财务机构的负责人就成为了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负责人,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当前的市场大环境要求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而从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全面的掌握财务、施工、工程技术以及收费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审计监督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没有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通常只做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导致难以适当运用好审计方法,或者运用的审计方法比较单一等现象的出现,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程序,无法抓住审计的重点,更无法准确找出问题的隐藏领域。
4、审计监督方法不恰当,不能符合交通事业的发展需求
因为缺乏具体的准则,因此审计方法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对于违纪违规事项的纠正,只可以产生事后的监督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以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一般差错的出现机会不断减少,若仍旧沿用旧的审计方法与思路,必将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新形势。
5、缺乏审计责任感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较强的审计责任感,因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瞻前顾后,逐渐地淡化了自身职责,以为了追求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未顾及到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1、加强监督,提升关于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速公路单位只有强化了内部审计在经济上的监督作用,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将其解决掉,才可以提升相关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认识的程度。如果有关人员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监督,就可以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营造较好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2、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及其管理方式,应与高速公路实际情况以及组织管理需要相结合,找到有效可行的审计组织体系以及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推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建设内部的专职与兼职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应将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加到具体工作中,从而及时地发现并抓住管理过程中有关的热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以促进内部审计监督更好更准确地找准审计定位。
3、加强审计基础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有序顺利地发展,必须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人员的结构,并加强人员培训。事实表明,单纯的、旧的财务人员发生器难以满足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需求,因此应配备工程技术、法律、征费管理、以及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审计人员也应积极参加到各种业务培训当中,以更新自己的审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进行,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 转贴于
4、抓紧审计重点,促进审计职能的全面履行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制度的建设,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入手,加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以及评价,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基础,结合合理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审计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5、制定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跟踪的核心,在审计监督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主要依据。所以,制订审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应加以全面和周密的好驴,保证在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的总体框架范围内按照确定的进程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实施方案需具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实施时间、审计方式、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要点,并作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正式条款。
6、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改变以往事后审计方式,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至工程实施前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其内部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孝,牛秀敏,岳汉萍.试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甘肃科技,2010;01
[2]胡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及风险规避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1
[3] 顾建荣.风险导向内部财务审计在小规模企业中具体应用[J].知识经济,2010;01
[4] 李永红.加强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2
【论文摘 要】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而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重视,不断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项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的同时,高速公路也开展探求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
1、对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认识不够
当前,高速公路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是公司化运作,特别是江浙一带很多是民营经营。在单位内部,多数领导都将财务和审计视为一家,缺乏应有重视。
2、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处并未设置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而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也并非专职,基本都是各个管理处财务人员来兼任。从而造成财务机构的负责人就成为了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负责人,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当前的市场大环境要求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而从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全面的掌握财务、施工、工程技术以及收费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审计监督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没有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通常只做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导致难以适当运用好审计方法,或者运用的审计方法比较单一等现象的出现,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程序,无法抓住审计的重点,更无法准确找出问题的隐藏领域。
4、审计监督方法不恰当,不能符合交通事业的发展需求
因为缺乏具体的准则,因此审计方法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对于违纪违规事项的纠正,只可以产生事后的监督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以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一般差错的出现机会不断减少,若仍旧沿用旧的审计方法与思路,必将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新形势。
5、缺乏审计责任感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较强的审计责任感,因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瞻前顾后,逐渐地淡化了自身职责,以为了追求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未顾及到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1、加强监督,提升关于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速公路单位只有强化了内部审计在经济上的监督作用,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将其解决掉,才可以提升相关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认识的程度。如果有关人员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监督,就可以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营造较好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2、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及其管理方式,应与高速公路实际情况以及组织管理需要相结合,找到有效可行的审计组织体系以及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推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建设内部的专职与兼职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应将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加到具体工作中,从而及时地发现并抓住管理过程中有关的热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以促进内部审计监督更好更准确地找准审计定位。
3、加强审计基础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有序顺利地发展,必须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人员的结构,并加强人员培训。事实表明,单纯的、旧的财务人员发生器难以满足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需求,因此应配备工程技术、法律、征费管理、以及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审计人员也应积极参加到各种业务培训当中,以更新自己的审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进行,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
4、抓紧审计重点,促进审计职能的全面履行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制度的建设,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入手,加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以及评价,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基础,结合合理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审计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5、制定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跟踪的核心,在审计监督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主要依据。所以,制订审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应加以全面和周密的好驴,保证在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的总体框架范围内按照确定的进程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实施方案需具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实施时间、审计方式、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要点,并作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正式条款。
6、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改变以往事后审计方式,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至工程实施前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其内部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孝,牛秀敏,岳汉萍.试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甘肃科技,2010;01
[2]胡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及风险规避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1
[3] 顾建荣.风险导向内部财务审计在小规模企业中具体应用[j].知识经济,2010;01
[4] 李永红.加强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2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先天不足。
3.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3.2 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规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对财会部门负责,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对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机构设置,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3.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4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是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这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公司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所以,我们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机构设置的现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该机构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
4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4.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
4.2 实行统管统派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内部审计部门统一委派,内部审计部门向委派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派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了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派单位(或称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消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扩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主权。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4.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4.4 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先天不足。
3.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3.2 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规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对财会部门负责,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对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机构设置,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3.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4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是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这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公司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所以,我们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机构设置的现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该机构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
4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4.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
4.2 实行统管统派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内部审计部门统一委派,内部审计部门向委派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派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了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派单位(或称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消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扩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主权。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4.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4.4 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论文摘要: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是以最小的审计成本为目的,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由于审计的成本控制涉及到资金、人力和时间三方面的成本,三者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因此成本控制方面难免会出现问题,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本文以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构成为分析对象,站在整个学校成本管理的角度上进行审计成本的分析,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一、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问题
1.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
高校总成本要求每项成本都不能够单独核算,内部审计成本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控制的时候要纳入总成本进行综合核算。然而,审计成本预算与总成本预算间关系理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缺乏对内部审计预算目标的准确定位,上交的审计报告也没有清晰的成本预算思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财政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2)高校的成本预算执行审计停留于传统层面,审计人员必须以大量的繁琐的工作细节为基础,才能够反映审计的具体问题,然而,依靠传统的审计模式,所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关于成本预算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无法形成预算的的有效指导和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3)随着高校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审计的成本预算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相关的审计人员和预算人员对于预算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明确,也没有根据改革的需求及时调整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审计成本预算管理的质量大打折扣,风险隐患严重。
2.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一方面是成本核算在高校财务体系中尚未全面展开,而财务的预算管理又是粗狂型的管理,学校各单位部门缺乏成本控制理念,只是简单地将成本和效益挂钩,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成本的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够重视,资金、人力和时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高校内部审计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够主动去思考成本控制的问题,就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情况分析,考核方面缺少具体的指标,一年下来,审计部门所审计的项目无法触及审计效率、效果和成本等方面,薪资没有与审计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挂钩,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主动出击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极有可能增加审计的成本。第三方面是高校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低,审计项目的成本支出无法降低。
3.审计的程序问题
高校审计资源必须予以整合,方可解决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没有进行审计项目工作量和资源的准确测算,任务与时间不同步,导致资源闲置的问题严重,而审计力量组织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也使得项目的审计不透彻,往往投入的审计成本不能够发挥效用,无法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二是审计的方式落后,繁琐的审计程度将使得审计程序教条,审计成本也高,譬如逐笔审查会计凭证,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工设计业不能够充分运用分析性的符合审查手段。
二、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方法
1.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
高校加强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就要对审计进行科学编制。第一,是选择性地安排审计的项目,一般要选择涉及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第二,尽量避免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项目,而要选择那些具有宣传效果,对那些能够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效率的项目进行审计。第三,在进行审计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配合学校提出有效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另外要避免财务部门独揽审计的局面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总成本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平行控制分项的管理成本,即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最后是将项目的外包成本纳入学校的总审计成本,降低财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难度,同时提高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给成本的定额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很多复杂的审计项目,往往在年初就进行预算,并且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随意追加或者追减预算金额,结果很多预算方案都流于形式。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节约奖励的制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特殊的审计项目,笔者建议采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审计行为的高效运作。另外,内部审计由于受到业绩量化问题的牵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业绩评定困难重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利用各种综合业绩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考核,譬如平衡积分卡,另一方面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之后,将考核结果和个人薪酬作为激励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人员的激励方式,从而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
3.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
审计成本的高低与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该在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明确审计计划的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审计力量,并将力量与审计的对象结合起来,形成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二是要根据审计方面的目标,并结合计划安排所要突出的重点,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三是科学设置内部的机构,利用调配审计的有生力量,引导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总体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审计成本控制主要存在预算方面、意识方面和程序方面的问题,要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要从物质的层面上进行管理,还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二是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三是要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成本控制工作能够以优质、高效的面貌贯彻审计工作,成为每个审计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达到降低学校总体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宏.高校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
[2]李玉芳.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与绩效提高[J].审计与理财,2008.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管理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modern enterprise. I used the newest idea of audit in world, analyzed all concepts about internal audit of modern enterprise synthetically, appraised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among management audit、operational audit and internal control audit. On this base, I analyzed some unsuitability of these conceptions because 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n I put forward the new idea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drought the scope of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defined that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is the developing and extending of internal control audit.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conclude internal control audit、governance audit and risk management audit and so on. This paper built a new mode of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I hope this paper brings forth new ideas in the theory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guiding practice, I hope it can reflects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 of internal audit theory.
〖Key words〗: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udit internal control audit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权威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衍生于授权管理之需要的企业内部审计,根植于传统企业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完整的体系格局。但当传统企业演变为现代企业之时,原有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碰撞,许多既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和,显得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什么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当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 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 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 Audit)O.美国D?L?弗莱什 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 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3、内部控制审计(internal control audit)。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COSO报告,1992)。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样一种管理,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国际内部审计是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它的作用在于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观点,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关注各管理层可能建立起来的或执行的所有控制形式。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我认为,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完全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企业经营,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环境下,借经营手段的援助,以多数人的协调,继续不断地实现经济财产的生产与分配的一种动态活动。管理是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古典管派代表性人物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组织整体的活动,以有效的方式达成经营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对而言,管理是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与经营又不能割裂开来,管理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没有经营活动所支撑的企业管理不成为管理,反之,没有管理的经营活动也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营活动融合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中。这样说来,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从审计涵盖面上看,二者都涉及到经营活动全部;从职责上看,二者都通过管理职能体现出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又以管理活动为依托加以实现控制的功能。现代管理审计将其核心放在了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内部审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实际内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审计,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的纵向维度,符合现代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就现代企业而言,没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苛刻的区分,从规范的角度界定,管理审计,更加清晰明了。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传统审计将其目标锁定在“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IIA,1947)方面,但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IIA,1999)。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本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之审计,也不能置于单位决策之外,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2、拓展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谭劲松等,2002)。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与之相应,企业内部审计也从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再到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程序审计。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核实货币资金、财物物资,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秦荣生,2000,P81)。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控制”一度曾为管理审计的核心,它将内部审计的焦点由财务及遵循性控制转换为管理控制,但这与内部治理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围绕增加价值展拓的内部管理审计,除了应包括原来在管理审计理论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审计和企业发展治理审计方向延伸。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专业指导小组颁发的新定义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注意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这一领域是不行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要为内部治理审计这一职能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四、实施管理审计,必须关注的若干
1、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如何保证管理审计不与之相互摩擦呢?我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2)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参与了管理决策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最好不要再继续从事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则有必要要求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与决策审计的时间间隔应比较长,至少,它不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建议造成,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一种良好举措。
2、关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其业务能力,具备与管理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传统审计不同,管理审计本身涉及到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
3、关注管理审计功能定位问题。必须界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与“审计监督”功能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效果上看,管理审计更多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那么,当咨询服务功能与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时,我们就要警惕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注意保持审计的审慎性,不对审计结论作出绝对的保证。
4、关注组织保证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证。“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应给予内部审计师适当的地位,使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审查本公司经营的所有方面。内部审计师应向组织中的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应有充分的权威能保证审计师进行广泛范围的审计,并能对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库克 温克尔 1986)。”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种组织模式为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最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还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同时也深为熟悉由最高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有权威的人,要能根据审计师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上来说,这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许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去树立这种独立性,诸如准许审计师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特定业务加以,并通知那些经营负责人在审查中全面支持审计师的调查。不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公司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他们应该具有与管理主管人员接近的权力,这些主管人员能对审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迅速而恰当的考虑。由于每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在公司的组织地位中,内部审计将成为一个参谋职部门。
5、关注审计问题。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其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6、关注管理层的主要兴趣。因为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任何部门或职能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达到总体管理制定的总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最高管理当局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下问题:(1)加强经营、加强经营控制及有助于实现目标等方面的建议;(2)向上级报告和说明经营结果的方法;(3)有关经营的总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要求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和解释,以便于董事会在进行企业决策予以考虑。
7、关注业绩评价。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管理问题,但也需牢记内部审计人员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8、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将逐渐代替传统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资产驱动型”思维为基础,由此而导引的运营方式是:资产投入产品服务渠道顾客;今天,受新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战略理念应有所改变,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顾客渠道产品服务投入资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因而,内部审计也应转变管理审计的重点,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尤其是顾客问题。
五、结语
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是在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之倾向,关注内部审计的发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企业治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公司治理之进程。从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
1. 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研究》,《财会月刊》,P3,2002、06;
2. 项俊波等,《国外绩效审计》,P362,审计出版社,1999;
3. 科沃杰瑞克, 《现代经营审计》,P4,中国审计出版社,1987;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已逐渐被纳入战略管理的轨道,并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资源能力的分析和西方企业对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和重构,加上“四大”的极力推动,使内部审计外部化在西方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资料披露,在美国企业界,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企业已占到20%以上,在汽车、电子、航空、化工、信息等行业已超过50%。内部审计外部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理论工作者也极力主张内审外部化。
内审外部化是指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组织全部或部分承担,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支持者指出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一系列优点,主要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和稳定审计质量等等。不可否认,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确有一定的优点,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企业能否内部审计外部化,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主要从对以上三个优点的分析和对内部审计内置的优势进行讨论,借以说明企业不能盲目跟风,应认真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二、分析与质疑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未必能保证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支持者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他们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进行了探讨,认为虽然内部审计机构代表所有者履行监督职能,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但其实际工作和管理层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主动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牵制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失去独立性,而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领导完成,它们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有一套保证审计准则受到遵循的机制,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但本文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否一定能保证审计独立性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首先,内部审计外部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形式上的独立。一般认为,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能够公正不偏地进行调查与报告的一种状态”,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层次。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不允许审计师的观点和结论变得依赖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的利害关系人施加的任何压力和影响的一种精神上的状态。由于他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所以也被称为“精神上的独立”。与之对应的是“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在第三者眼里,审计人员与委托人或有关团体之间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地位”。由于精神上的独立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所以现实中更多的是通过制定一些约束制度,如回避制度等,来保证形式上的独立。把内部审计业务委托给外部审计组织的做法,只是在形式上把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距离拉大,使审计人员在经济上、业务上和组织关系上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使得审计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至于精神上的独立很难得到保证。
其次,价值核心才是独立精神的理性回归。行为约束不是最终目的,一种职业存在的意义归根结底在于其价值的实现。早在1997年3月,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威廉教授在其论文《审计独立性:行为约束还是价值核心?》一文中就率先呼吁独立性应作为一种基本职业意识的回归,提出了独立性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在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价值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是计量方面的专长和实施标准化规范的能力),注册会计师对独立性的遵守应源于一种自发的动力”。三年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独立性准则委员会了《审计人员独立性概念框架》,强调“保持独立性不限于对规则的遵守”,“审计人员必须对自身的独立性进行自省”等,再一次凸现了核心价值观的观点。这种意义上的独立性是不能通过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中一系列行为关系上的约束性规定来规定并配套相关的检查监督机制来形成的。形式上的独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防范作用,但却不具备始终的约束力,不论是回避制度,还是禁止“杀价”竞争、不许请客吃饭、不准作虚假广告,都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到独立性问题的内核中去。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未必能为企业节约成本
主张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外部化能为企业节约成本,主要表现在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节约开发软件的成本,以及降低雇佣成本等等。本文认为这只是暂时的表现,从长远来看,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与外聘事务所的成本高低是个动态演化的过程,是最终博弈的结果。因此,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否为企业节约成本的问题,需要做深入地分析,以便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首先,内部审计外部化会增加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评价和咨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内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而外部审计人员的阶段却做不到,这本身就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一种机会成本。另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会使内部审计失去灵活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优势。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供服务,而外部审计人员却不能长期驻扎在委托单位,只是在接受聘用期间提供临时服务,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外聘审计机构不可能像内部审计部门那样召之即来,及时解决问题。
其次,“低价进入式定价策略”不会使企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斯谬尼克(Simunic)、西蒙(Simon)和弗朗西斯(Francis)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低价进入式定价策略”正在成为事务所一种普遍的定价策略,即事务所为招揽审计业务,在初次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协议时会压低审计收费,期望通过较长时期的审计约定来弥补此前的损失。因此,短期看来,被事务所压低的审计收费远远低于组建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或维持已有的内部审计部门的正常运转的耗费,给企业的管理者造成一种节约成本的假象。迪・安吉罗认为,根据经济学原理,“低价进入式定价策略”对事务所而言是一种沉没成本,但由于最初的低审计收费使注册会计师获得审计委托,通过“边干边学”,在任注册会计师拥有了成本优势,较长的任期可以使其在随后几年内获得特定委托人的“类租金”。同时,随着咨询业
占事务所收入比重的日益增大,事务所已经不仅仅为获取某一客户的审计服务而使用这种定价策略了,以先前的“五大”为代表的事务所纷纷借助前期的引导价格,将审计作为敲门砖以期兜售更为有利可图的非审计服务。然而,内部审计却恰恰是美国国会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被明令禁止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的上市客户提供的非审计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服务的多元化发展,非审计服务的收费大大超过了审计服务,那么,在最初以低价换来的较长的任期中,事务所会获得更多的收益,相应地,企业也就要支付更多的服务费。尤其,当这些非审计服务与企业的需求不尽吻合,不能给企业带来增值时,这些耗费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经济资源的浪费,这与当初为企业节约成本的预期背道而驰。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未必能提高和稳定审计质量
不可否认,外聘事务所从整体而言具有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知识,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外部化的审计质量就一定高。第一,内部审计外部化后,企业委托关系的链条加长,同样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加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
第二,前面提及的约束条件只是外部环境,要依靠道德来遵守,在强大的利益驱策下,道德的力量有时候会变得很微弱。另外,这些约束真正发挥效力的时候是在事后,往往以某种处罚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在事中的约束效力如何很难得知,所以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事实上,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恰恰就得从每个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做起,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再次,外部审计的视角上的缺陷和审计范围可能受到的限制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事务所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通用有余,专用不足,处理具体问题时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企业缺乏深入地了解,未必能很好的契合企业实际,从而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三、外部化和内部审计优势分析
上述分析只是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优势的质疑,旨在说明不能把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绝对化。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是相对而言的,可能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审计质量。同时,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点是仅仅服务于某一企业的内部审计师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聘请当地的咨询机构或是熟悉该地区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尽快融入该地区文化,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在看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上述优势时,我们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全面地认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这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内部审计更利于企业实现增加价值的目标。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营运。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正在从传统的消极防弊向增加价值转移,而内部审计在为增加组织的价值方面又有独特的优势。其一,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外部审计相比,它更能从组织的全局和实际出发,更清醒地识别和讦估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其二,内部审计还具有综合性,它对组织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评价,因而它能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估,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组织面临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其三,内部审计机构还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主要评价者和维护者。组织可以通过外聘审计师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内部审计机构更了解本组织的情况,而且,更关心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从而他们的评价不仅更加准确、有效,而且成本更低,评价更及时。
其次,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第一,审计机构内置有利于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和企业的自。内部审计组织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源依赖理论代表了组织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它强调组织基于资源的供应要尽力减少自身对其它组织的依赖,认为组织不希望受其它组织的控制和摆布,因为这会对其业绩产生影响。当组织感受到更大的外界依赖性威胁的时候,它会竭尽全力利用各种战略维持他的自。第二,审计机构内置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效率理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在于协调各种组织内和组织外的经济交易关系,那些能有效管理其经济交易的组织将获得成功。内部审计在管理经济交易方面更能直接发挥作用,原因在于内部审计独特的内部监督和信息传递角色,是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及时的信息反馈来源。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策略选择
需要指出,上述分析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点与作用,而是不赞成将该问题极端化和无条件化。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科学合理地评价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实施所应具备的各种条件,不能盲从。
论文摘 要:该文从提高医院基建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就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审计与基建资金筹措与管理、成本核算、工程造价、收入核算、账务处理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审计设计,为医院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
医院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对于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基建程序,维护医院利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医院大都采用外部审计来保证审计的效果,但是基于内部审计外包中的审计合谋风险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可以通过全过程的参与基建项目,来评价和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搞好医院建设,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投资,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融合,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下面主要从评价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来谈如何作好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1.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
基建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医院基建财务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防范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差错与舞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定期对基建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和评价,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的加以纠正和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1不相容职务的混岗现象。其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的支付;竣工的决算与竣工的审计。
1.2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经办人对于越权审批的工程项目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1.3决策责任制度是否健全,奖惩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单位是否有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的评审意见;单位是否对工程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并有完整书面记录。
1.4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对概预算进行审核。
1.5工程款、材料设备款及其他费用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
1.6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
2.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2.1审查建设资金的筹措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1.1在资金的筹措方面:包括审查资金的来源是否合规、完整、落实;审查筹资方式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益性;检查筹资数额的合理性、分析所筹资金的偿还能力。
2.1.2在资金的管理方面,首先是审查资金是否按照建设计划及时到位,是否与工程用款进度同步,有无超前融资闲置资金增加成本,有无产生缺口影响工程进展。第二审查资金的管理是否合规。查明有无转移、侵占、挪用资金或造成资金流失,有无银行开户过多,造成资金管理分散。
2.1.3审查资金的拨付。第一,开工预付款的支付:1.凭证是否齐全。支付申请书,履约保函、开工预付款保函,以及经监理签字的开工预付款支付证书;2.是否有工程部门的审核意见;3.财会人员对施工承包商申请支付的金额是否与招标文件核对,核定应付款金额,并报部门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在核定应支付金额时,若银行保证金额与合同规定的支付金额不一致时,超过合同规定金额的,按合同规定金额支付,不足合同规定金额的,按照开工预付款保函金额支付。财会人员付款、入账。第二,工程进度款支付。工程进度款是指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向承包商逐笔支付的款项。由工程部门、会计部门及监理部门共同保障实施,层层把关。1.凭证是否齐全。施工承包商提出支付申请,经监理部门审核的工程进度报表,包括申请支付理由、申请支付金额、工程进度报告等,同时要附上现场签证等相关证明材料;2.医院基建部门的审核意见;3.会计部门应根据技术负责人核定的已完工工程量及合同总价款、合同变更金额、累计已付款金额以及工程合同中的其他规定等,核定本次应付进度款金额;4.单位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严格控制“超付”。第三,工程结算款支付:结算款是指工程竣工后,双方对工程总价进行结算所确认的工程款,对已付工程款与结算款的差额部分,建设单位应予支付。支付时应审核:是否有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工程结算的审计报告,单位主管领导是否按审计结果核定的最后结算额。
2.2审查建设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加强控制管理,堵塞漏洞。
2.2.1审查建设总成本归集与分配程序是否恰当与合规。查明成本核算范围是否与批准概算相符,列支的依据与手续是否合规;查明有无混淆成本项目界限,混淆与其他项目的成本界限,混淆各部分分项工程成本界限,混淆资本和收益性支出界限;查明有无虚增和虚减投资完成额,有无擅自挪用预备费用,有无虚增支出,账外设账。如进行票据事前审计,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状态;加强材料管理审计;搞好设备耗费审计。
2.2.2审查建安投资中工程款的支付、甲供料划转、价差结算与结算范围调整是否合规与合理。
2.2.3审查设备投资中货款及运杂费、采保费支付是否合规与合理、是否按设计要求。
2.2.4审查待摊投资与其他投资中建管费、培训费、征迁费、设计费、大件运输费等费用支出是否合规与合理。查明共同费用分摊是否合理、资本化时间与范围是否恰当,有无将各项非税收入挂账支用、不冲减相应的建设成本。审查勘察、设计、监理、征迁等工作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其收费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2.5审查其他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核算是否恰当、完整和合规。
审查流动债权是否真实和完整,有无隐瞒、转移或者挪用资金,形成呆账损失,对于大额或账龄较长流动债权,要抽样函证是否真实;审查流动债务是否真实完整,有无虚列债务,将资金挂账直接支用,抽样函证大额或账龄超长流动债务是否真实。
2.2.6审查财务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
2.3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为重点,减少支出,避免浪费。
2.3.1审计工程量。工程量是编制预算、决算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个建设项目取费的基础。审计重点是注重设计要求,定期勘察现场,核对施工记录,审核虚报重报多计问题。如单层木门油漆工程量计算应该为洞口面积,而有的施工单位按照木门正反两面面积计算就错了,工程量大了两倍。所以实际勘察现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开展工程定额使用审计。主要是审核定额套用是否符合现行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的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定额不相同做法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审计施工单位有无高套定额或重套定额的现象,定额换算是否合理准确,补充定额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如有的该套用修缮定额的却套用装饰定额或新建定额,有的该套用某一部分项目工程单价的却高套另一单价。
工程取费是否按照施工企业的性质,级别,建设项目的类别标准来确定。
2.3.3材料价格的审计,审计材料价格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际材料价格与预算定额发生价差进行调整。不仅应从资料、图纸、账目上进行审计,还应从施工现场、材料市场进行审核和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2.4审查基建净收入的清算。
审查基建净收入是否合规、完整和真实,有无隐瞒或转移收入,有无扩大其他基建开支范围;审查各项基建净收入留成、上缴、冲销或核销是否合规。
2.5账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
2.5.1检查“工程物资”科目,有无盲目采购的情况,有无违规多付的情况,是否按合同的规定扣除了质量保证期间的保证金,对于完工后的剩余工程物资的盘赢、盘亏、报废、毁损等是否作了正确的财务处理。
2.5.2检查“在建工程”科目累计发生额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否包括了概算外的其他项目,据以付款的原始凭证是否进行了审批,是否合法,齐全;是否按合同进行付款;是否将不应属于在建工程的费用记入其中。
以上笔者对于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具体的阐述,但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效果,还应该从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工程方面的知识,参与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
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以下简称IIA)对内部审计作出了新的定义,强调内部审计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中的作用;2002年,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题为《改进公司治理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内部审计师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这些定义和建议的出台,让公众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标志着内部审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的日益突显,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成为内部审计理论界与实务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程度,影响组织高层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以及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声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一些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纷纷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再造,将部分非核心管理活动改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执行(王光远、瞿曲,2005;韩洪灵、陈汉文,2008)。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通过持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Ziegenfus,2000 ;Dascalu、Turlea 和Nicolae,2009),在组织中获得声誉,突显其存在的价值 (Sawyer,1995),才能避免被企业边缘化(蔡春、陈孝,2006)。Mihret 和Yismaw(2007)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审计服务的范围和程度、审计计划执行度等因素的函数。多数国内学者以内部审计部门所在的组织为分界点,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组织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内部审计行业管理情况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等(黄国瑞,2007;吴昊旻、王华;2010)。对于如何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学者们认为,首先是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因为,内审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独立性保障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因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毕秀玲、薛岩,2005)。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是高效内部审计部门的首要特征(钱伯斯,2011)。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赵保卿,2001;饶庆林、谭文浩,2010),学者们认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报告等各个阶段。第三,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强调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内部审计团队建设,强化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 (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 的教育,做好对内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等(Hawkes和Adams,1995)。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内部审计质量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包括:《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若干具体准则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08年7月,“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更是加速了中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表明我国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规范。2006年,《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显示:内部审计机构归口管理部门是董事会的组织(或下设审计委员会)占到样本总数的46%,而这一比率在10年前仅为10%,说明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正在逐渐增强(王大力、李瑞红和王双彦,2006)。
在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拥有合理地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情况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研究的重点也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审计部门内部,从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个人层面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主体,运用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活动中,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必然受到信息加工者即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2010年,IIA通过全球审计信息网络,开展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十项重大变化”调查显示,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增加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十分重要。因此,构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培训体系,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从而让内部审计质量在内部审计师个人层面得到保障。
(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初,戴维·麦克莱兰德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胜任力概念。学者们在戴维·麦克莱兰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专业能力”,是指个人所掌握的、能够确保完成本职工作的特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价值、道德和工作态度);二是“胜任能力”,是指有能力使工作达到一个既定标准。IIA在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中,从认识技能和行为技能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入门者、胜任的内审人员和内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品质。其中,认知技能包括技术能力,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行为技能包括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王光远(2007)认为:框架的制定不单单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更是一定阶段多方利益均衡的产物。现行框架只是确保审计质量的最低要求,只涵盖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因而依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遵守准则的同时,结合实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心理方面的能力及特征。
因此,在IIA《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三个部分,并在对各部分内容阐述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结构表,详见表1。职业道德是指符合内部审计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并在职业行为中考虑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具体包括:价值观、职业操守和职业进取。知识体系是指能够让内部审计人员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胜任的工作知识结构与框架。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应当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具体包括:为职业生涯提供核心技术的基础知识;为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有关客户运营及其环境的职业环境知识;为职业提供合理判断与有效实务的职业技能知识。职业技能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客观要求,是衡量内部审计人员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根据IIA的相关规定,从认识技能与技术技能两个维度进行衡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培训体系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培训,是对比培训对象和其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素质间的差距,选出其中差异较大的特征,作为培训的关键内容(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在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个层级的内部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方案设计,使各层级的培训目标设定与岗位要求之间高度匹配,形成动态匹配机制,即培训目标设定能及时随业务变化而变化。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内部审计师实际能力及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差距,并以此为基础设立培训目标、明确培训重点,使培训目标与内部审计师能力提升需求高度匹配。第三,在培训方案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不同岗位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的差异,而且要充分关注和认可同——岗位上不同内部审计师间的培训需求和目标设定的差异,形成以多个课程面对不同水平的课程体系,提高最终培训效果;此外,培训方案设计还应与内部审计师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利用职业生涯这个有效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培训效果评价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运用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对培训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作为下次培训的需求,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良性循环,逐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人专业胜任能力。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培训,不仅能够有的放矢地突出关键内容,提高培训的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弥补自身的“短板”、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增强员工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培训相比,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培训更加关注改变态度、构建技能以及提供知识,使员工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因此,构建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体系,要从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动机出发,使各个层级的内部审计人员明确了解本岗位关键胜任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培训目标,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与培训的需求,对比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力现状,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不足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和提升,从而让内部审计质量的构建在内部审计师个人层面得到保障。
三、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基于组织层面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不仅要从个人层面入手,提升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形成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人才基础,更需要从组织层面入手,引入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等具体的质量提升措施,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让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落到实处。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较短,因此企业可以从标杆管理入手,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管理经验,促进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身处信息时代,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时间管理系统,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的部门管理,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实现审计部门人员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一)提升管理水平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公司在学习日本公司的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经营方略。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企业可以重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内部审计模式,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内部审计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包括: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选择比较对象并确认标杆指标、构建系统学习机制、对标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四个步骤。一是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实施标杆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要站在组织的高度,坚持整体最优化的原则,并非只追求审计部门本身的优化。内部审计部门以组织优化、成本效益、审计质量和人才培训为目标,力求避免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二是选择比较对象并确认标杆指标。标杆管理在选择比较对象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组织,并且便于企业的模仿和借鉴。例如,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部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向其股东方之一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学习,将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立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部审计定位、保证审计独立性的组织构架、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等)移植到企业来,通过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内部审计部多方面交流,对比两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管理绩效、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明确标杆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电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努力奋斗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期限。三是构建系统学习机制。标杆管理必须以标杆对象的最佳经营活动作为学习目标,必须能学到新技能、新方法和新思想。这种学习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学习,而应该是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全身心投入的全员学习。例如,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建立了定期的学习交流制度,通过“引进来(请对方公司的内部审计高层领导来公司做专题研讨)、派出去(定期派员工到对方公司学习、进修)”与标杆企业零距离接触,向标杆企业学习,努力使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活动与审计质量达到并超越标杆企业,从而增强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四是对标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实施标杆管理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标杆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围绕着标杆管理所确立的目标,采用部门自评与同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部门取得的实际绩效与标杆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为新一轮的学习奠定基础。内部审计部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改进计划在获得公司高层的批准后开展实施并在限定期限内完成,完成情况及效果需经公司高层确认并在下一次同行评审时接受再次验证。通过这样一套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与标杆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二)提高管理效率的信息化工具 在内部审计实践中,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是审计人员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过度的职业谨慎虽然能降低审计失败风险,但是也会导致审计成本增加,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率;反之,过度强调成本效益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高,审计错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内部审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先进的IT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缓解了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间的矛盾问题。(1)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审计业务信息的集中管理,为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工作流程管理提供支持的工具。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部门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在实施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记录有关审计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利用。以TeamMate审计管理系统为例,包括:风险管理、项目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审计项目管理、业务经营分析、现场稽核、内部控制管理、报表管理、业务考核等模块的内容。TeamMate系统最初使用单位多为会计师事务所,目前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引入该系统,如大亚湾核电内部审计部门于2010年引入了TeamMate系统。通过TeamMate软件的应用,大亚湾核电内部审计部对审计项目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实现了工作底稿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分级复核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在编写、整理和审阅等低增值环节上的时间明显缩短;实现了 TeamMate平台的分工协作,多个审计程序可以同时开展;促进了审计人员间的知识共享。总而言之,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化管理,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更高、质量更优。(2)时间管理信息系统。在审计项目管理中,审计时间(或进度)、审计成本与审计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审计质量需要充分、足够且合理的时间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受到企业财政预算的严格约束,审计资源不是无限的。审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基于审计时间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合理的审计时间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满足审计质量的要求。如果完成既定的审计任务花费的审计时间管理不够合理,过多的审计时间只能是审计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审计效率的降低为代价。因此,要提升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必须在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管理审计时间,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以合理的审计成本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用户满意的最终效果。引入时间管理软件,通过工作时间数据的积累,能够达到如下效果:可以准确的统计审计资源在公司内各部门的分配,能为未来审计业务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有利于总审计师(审计负责人)及时查询审计项目各分项的资源使用情况,了解各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负荷,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顺利开展;可以对已实施项目进行工作量的统计,可以准确了解各项目的资源需求,为未来将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资源分配做好合理的安排;有助于分析审计师的工作效率状况及实际的工作安排,针对各审计师工作情况给予相应鼓励、提醒、指导和帮助。
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影响审计监督的效果,影响内部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在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时,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起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培训体系,优化内部审计人材的结构、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此外,还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或组织在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标杆管理与时间管理,全面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1086)、江苏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毕秀玲、薛岩:《2005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3期。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审计研究》2007第2期。
[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4]蔡春、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框架》,《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5]饶庆林、谭文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财务通讯》2010年第4期。
[6]赵保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7]韩红灵、陈汉文:《公司治理机制与高质量外部审计需求——
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08年第1期。
[8]王大力、李瑞红、王双彦:《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会计师》2006年第4期。
[9]吴昊旻、王华:《事务所规模决定审计质量吗·--对我国政府推动的事务所规模扩张的反思与文献述评》,《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10]黄国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问题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1]Dascalu, D.E., Turlea, E .,and Nicolae, F., Internal audit qualiy—A key element for the management decision .Papers, Books from Osterreichish-Rumanischer Akademischer Verein, No.39, 2009.
[12]Hawkes, L.C., and Adams, M.B.,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nal audit: empirical evidence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10 No. 1, 1995, pp. 31-36.
[13]Sawyer, L.B., An internal audit philosophy, Internal Auditor, August, Vol.52, No.4, 1995,pp.46-55.
关键词:企业管理 内部审计 转型 升级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逐步深化,一方面,对企业内审工作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仅满足于日常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更多地在管理和服务功能上提出了新课题;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使企业内审工作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内审环境发育不完善、内审工作定位不准确、内审职能发挥不充分、内审技术发展不迅速、内审人员素质不平衡、内审成果实施不到位等。因此,推进企业内审工作全面转型升级,既是顺应国际审计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企业内部治理要求的需要,更是解决我国企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做强做大的实际需要。
一、企业内审工作转型升级的方向研究
(一)企业内审目标应由监督导向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型升级
企业内审工作的对象应由财务领域深入到管理和经营的全方位领域,职能应从查错纠弊转为管理服务为主,从资产保障向管理保障、风险保障转变,从被动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从事后审计逐步转向事前及事中审计。
(二)企业内审职能应由全能包缆型向领域专注化转型升级
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内审工作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侧重,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企业审计工作往往不能仅仅单一依靠自身的内审力量,应结合经营特点和审计需要,与社会外部审计相结合,借助外部力量为企业服务。如原先作为内审主要工作的财务审计等可以由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实行基本业务外包化,利用事务所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增加企业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同时大大减少内审工作量。
(三)企业内审技术应由传统复核式向电子信息化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普及,计算机审计将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通过开发有效的审计程序和新的审计软件,建立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完善各种审计模型库,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等数字加工技术及管理科学和数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处理审计信息。同时,一些大集团公司的内审人员还可以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网络审计。
(四)企业内审人员应由单一财会型向专业复合型转型升级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内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将无法适应内审工作的高要求和高技术性。尤其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后,财务审计已不是内审的主要工作,管理审计和风险评估才是内审的重头戏,必须具有专门的方法、专门的理论、专门的技术才能胜任。
二、企业内审工作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
(一)加快法制化建设步伐,健全有效的企业内审制度
只有使企业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其独立性,才能保证其结果的权威性。国家应尽快出台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将企业内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先,应修改《审计法》,将非国有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其次,应修改《公司法》,对公司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工作做出规定,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责任性;第三,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由内部审计协会组织领导全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尽快颁布《内部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内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使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业务开展有章可循;第四,在公司内部,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和地位,并制定各项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二)增强内审工作独立性,建立全新的企业内审模式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应从完善机构设置、明确章程规定入手,建立全新的审计工作模式,即在董事会下分别设立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应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要审核企业内部审计章程,提名和审核批准内审机构负责人,审核年度审计计划,审查内审结构和人员素质,听取内审负责人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的报告,检查内审结果的采用情况。企业内审机构负责人也可以根据内部章程或董事会的要求,单独向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及其情况分析。
(三)深化内审工作认识,营造和谐的企业内审环境
企业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支持内审部门的工作,注重选拔输送优秀人员充实到内审机构,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明确内审人员可以列席有关业务会议,为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政策变化提供条件,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另一方面,企业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要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理念,制定严格的内审工作标准,形成规范的内审工作流程,因企制宜设立企业内审指标体系,为内审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审计资源分配,发挥稳定的企业内审职能
一是要在明确审计职责的前提下,制定中长期审计计划,防止审计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二是要结合企业实际,明确重点审计和一般审计,不仅要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检查监督,更要关注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参与经营决策,预测经济前景,保证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三是实行定期审计,在每次审计基础上建立审计档案,积累审计经验和数据资料;四是加强内外部审计协调。对内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推广参与式的内部审计方式。对外充分考虑外部审计因素,明确不同的审计领域和侧重点,避免工作重复,最大限度地节约内部审计资源。
(五)加速内审信息化发展,构筑高效的企业内审平台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快捷、准确和可靠性,利用统计抽样、数学模型、投资分析、流程设计等数字加工技术,建立起强有力的审计信息化支撑平台,使企业内审工作从手工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突出数据库、网络建设以及相关专业软件、业务模型的开发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IT审计、远程审计等,适应审计对象发展的需要,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六)树立风险导向意识,降低可控的企业内审风险
内审风险的产生,除了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必须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引入到实务工作中,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问题,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企业内审人员要重视对企业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在审计方法上,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七)加强内审人才建设,打造专业的企业内审队伍
一要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二要进一步完善内审队伍的招聘制度,面向社会吸收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到企业内审部门,做到年龄结构和梯队层次合理;三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实行执证上岗,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审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缜密的职业思维判断能力和宏观政策理论水平;四要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对于跨国大型企业集团来说,要搞好国外培训、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增强从事国际化审计业务的能力;五要随着内审工作职能的转变,内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如充实网络、软件开发专家,以适应审计信息化的需要,等等。
(八)完善跟踪分析机制,体现真正的企业内审成果
要严格执行审计结果落实报告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结果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所属的被审计单位(部门)对照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逐条逐项落实整改,并及时向企业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执行情况,通过审计整改推动企业经营完善和发展。同时,可以建立内部审计分析机制,包括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把带有共性的、性质严重的问题提炼出来,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有效的、治本建议性意见;汇总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评价执行的效果及带来的成效;分析内审质量,寻找审计工作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制度,推动内审工作的发展;利用审计结果,对企业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评价,为企业发展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等。
总之,在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内审工作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牢固树立从“监督主导型”向“管理服务主导型”转变的新理念,努力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内审新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内审工作发展实践的要求,扎实推进企业内审工作的全面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著.《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年8月
[2]Sawyar.著.《索耶内部审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7月
[3]罗伯特莫勒尔.著.《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第六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
[4]陈冬梅.著.《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杂志社.2010年第6期
[5]杨文缨.著.《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福建经纺杂志社.2006年第1期
[6]陈平.著.《浅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黑龙江科技信息杂志社.2007年第7期
[7]孟扬.著.《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11月
[8]王凯.著.《刍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资讯杂志社.2008年第35期
[9]赵迪.《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2010-苏州大学
[10]修宗峰.《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2009-厦门大学
[11]陶黎娟.《IT环境下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 2009-厦门大学
[12]胡南薇.《中国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经营绩效与战略的实证研究》.2009-厦门大学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资金;机制创新
高校财务管理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工作,重点是对高校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结算等过程的管理,它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表征
1.预算管理乏力
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合理利用资金,最大可能地节约资金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制定严格的预算编制(包括预算调整)和审批程序,并确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超越权限、违反规程,影响学校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预算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编制程序不够透明且缺乏科学的预算方法,现行的预算只是在经费使用上的简单归集,没有采用全面预算的概念,编出来的预算可行性和执行的效果都不明显,不能够客观体现学校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而且一直沿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办法,该方法虽简便易行,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由此造成了编制质量和效果不高。其次,预算的执行存在很多漏洞。在执行预算过程中约束力弱化,缺乏健全的控制机制,往往出现领导重人情,轻原则,更改预算,不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行性论证等现象,导致预算失灵或成为橡皮预算致使预算成为一种形式。
2.经费管理混乱
一是经费利用存在违规违纪现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和高校经费来源及使用的市场行为逐渐增多的背景下,加上一些人员道德和素质低下,导致校园腐败和职务犯罪案件居高不下,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阻碍其健康发展。二是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遭到质疑。经费的使用往往不分轻重缓急,盲目安排资金支出项目,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资金不足与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并存的特点。三是科研经费利用过程中问题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占高校各项经费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比重较大;经常用一些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等,致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向不明确,资金流失严重。
3.内外审计不力
(1)内部审计不力。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但是目前某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只注重经费的筹措,对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不够,使内部审计机构完全流于形式。同时,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由于受人员实践经验较少以及高校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利用率一直不高。
(2)外部审计不到位。外部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目前我国高校的外部审计工作很不到位,从机构方面来说,一是外部审计机构良莠不齐,水平低下;政府审计和CPA审计标准不一,审计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二是外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内审部门实行的监督和控制措施势必影响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加上监控的程度和方式不当,就会影响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审计。从外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方面来说,外部审计工作者不够“贴心”。由于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他们便很难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本单位考虑,并且可能责任心、认真程度不够强,影响审计质量。
4.财务分析薄弱
财务分析是指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目前,多数高校财务分析工作比较薄弱。一是高校财务分析意识淡薄,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忽视经济活动分析,使得财务分析仍处于待运行阶段,进而导致高校教育资金管理松散,利用效率较低。二是财会分析方法不够完善。目前诸多高校财务分析仍以比较分析法为主,且主要针对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进行历年纵向比较分析(因缺乏外校数据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而对可以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5.融资能力较低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在筹集、调度及合理运用资金等方面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首先,大部分高校筹资融资意识淡薄,消费型占据主导地位,只注重财政经费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对“开源”重视不够,导致高校财务状况失衡,综合财力不断下降,形成了高校财务运营风险。其次,融资知识匮乏。对于一些现代的融资方式接受困难;某些校办企业,由于管理不力、缺乏观念创新等原因,导致低效率运营,抑或赔本经营;有些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常常不顾一切盲目建设或对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造成资金大量流失,使本来经费就匮乏的高校更是捉襟见肘。再次,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学生的学费等。高校的自我融资能力不够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体系没有形成。
二、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析
1.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缺位
首先,预算制度存在缺陷。预算涵盖面窄,没有涵盖全部资金收支,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对资金的综合利用,容易造成账外账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预算缺乏长期规划,大多数高校进行的是年度预算,同时某些高校的预算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其次,高校财务分析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合理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分析能力欠佳。再次,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财务管理最主要的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使得该方面的管理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制度保证,导致自觉筹资意识不强,筹资能力低下。
2.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首先,缺乏理财意识。受以前“等、靠、要”思想的影响,在开拓市场、广辟财源方面缺乏进取精神。高校后勤化改革力度不够,开支巨大,许多支出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其次,效益意识不强。忽视成本核算、盲目投资,使得校办企业效益低下,大量的经费白白浪费。再次,缺乏债务债权意识。应付款挂账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清理,影响了资金运转。这些意识的缺乏或落后是导致财务管理上出现很多问题的重要原因。第四,责任意识不高。教育部、财政部就联合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一文,要求高校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但一些高校领导缺乏经济责任意识,使得财产管理混乱、责任不到位,问责意识不强。 转贴于
3.财务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在理念还是在体制机制、核算方法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由于长期以来受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益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自我筹资意识跟不上,这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财务管理体制滞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仍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但其在统一领导下还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制和考核和激励制度。再次,高校财务核算方法滞后。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仅是靠简单的收付来实现,历来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但现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却涉及到融资,还贷核算,资金的使用成本核算等类似企业的经济行为,这必定需要现代的、科学的财务核算方法。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实施全面预算机制
高校预算应实行大口径的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全方位的收支计划管理,转变思想观念,对编制预算的思路、方法作相应调整,并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预算。在预算编制方面,首先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从预算源头上改变原来“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可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采用适当的预算方法,在制定标准时应以公平为前提,扶持重点工作,兼顾学校的实际支出水平使预算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在预算编制中增加对债务预算的附注说明。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贷款金额逐渐增多,防范高校的高贷款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债务预算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决策、预警和报告机制,将高校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
在预算执行方面,首先建立规范预算调整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预算是朝前思考的过程,包括对未来各种可能前景的认识和思考。由于内外环境或者自然条件发生变化,预定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偏差,导致继续执行预算将会对高校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时,就应当对预算目标进行修订甚至变更,这样可以提高预算的水平。其次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强化预算执行绩效考核。高校在设立绩效考核指标时,应当与其初设定的预算内容相适应,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可比性,预算绩效考核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投资评价三方面考虑,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2.加强经费有效管理
首先加强法制化建设,做到经费管理公开透明。这是杜绝腐败现象滋生的有效措施。多元的费用来源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所以需要接受监督。这不仅涉及公众的知情权问题,而且也关系到高校经费管理的法治化问题。同时,司法机关应协助高校建立健全各项反腐倡廉规章制度,对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关键环节提出监管建议,对资金管理等提供法律跟踪服务。其次要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做到专款专用,合理有效利用每项经费。从学校的全局和发展战略出发,正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关键问题和一般问题的关系,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使资金使用结构达到最优状态。再次应该合理控制科研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对一些数额较大、难以控制的劳务费、招待费应严格把关,完善科研经费的效率评估与考核,科研经费立项之后,应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同时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审计制度,加强对它的控制。
3.加大财务监控力度
(1)加强内部监管。高校内部控制可以理解为高校为了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保证管理信息质量真实可靠、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以及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9]高校内部控制对于有效、及时地发现经营和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并采取措施实现管理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高校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以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为主线,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内部审计已经定位于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控制机制。其次,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为了确保高校教育经济活动在国家法规规定范围内正常进行,保证教育目标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监督检查后就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实施有效的评价可以加强和完善内部监控的实施。
(2)严格外部审计。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外部审计人员,在选择外包单位时,应特别强调外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和思想素质,使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把委托单位的利益视为己任。其次,要明确外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做到职权分明,以免造成审计的工作重复。还需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对外部审计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作为领导也应重视外部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3)协调内、外关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上存在不少相通相近之处,同时二者也具有一些交叉的职责,因而内外部审计可以通过沟通与合作,加强各审计主体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审计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协调的关系,加强彼此的联系,共享工作成果,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共同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
4.提高财务分析能力
增强财务分析的意识。充分认识经济分析活动的重要性,将其提到与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同等重要的地位。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系统。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加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设。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是财务分析的最重要一环,通过指标体系建设能发现高校财务管理和高校整体管理中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为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指正。所以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推进财务分析可靠、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