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生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政治生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第2篇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职高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因素带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任务和生活化场景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把生活教育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教育,加强政治知识的实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职高政治课的现状

职高学生毕业后将走入社会,运用掌握的专业技术投入到社会建设过程中。通过政治课堂的学习,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能用敏锐的眼光分清事物的好恶。但是在现在的职高政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把精力投入到提高专业技能方面;认为政治课的学习对以后步入社会的帮助不大;教师对政治学科的不重视。这些问题使职高政治课堂的教学趋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使政治课堂能真正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三、职高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使职高政治教学效率不断提高,需要把生活化的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把生活化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的眼光和思维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任务的布置,会让高职学生对政治课堂失去兴趣,会感到政治学习太枯燥。由于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政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进行职高政治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运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进行政治情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使生活化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和课堂教学任务紧密联系,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营造生活化氛围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把政治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和探索。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活泼好动,死板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政治课堂中,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职高学生能充分发挥对知识探究的热情,使他们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和学习过程的枯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并对政治课堂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设置生活化空间使组织形式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情境和氛围中,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学习探究;也可以全部学生围成一个圈进行知识的探究。在没有形式拘束的课堂中,学生在生活化的空间进行学习,能利用他们对生活化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有效运用知识。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后探究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在运用过程中把实际生活现象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开展课外采访、调查活动:去调查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哪些商品属于绿色商品,以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的习惯。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案例法

一、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

初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政治教学内容,如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化的案例才有教育意义,只有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为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以生活案例为主线,讲授政治知识点。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主题当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的第一课《爱在屋檐下》为例,这一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地良好品德,以感受亲情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以生活中典型的孝敬父母的人物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陈斌强等的感人事迹为案例,引导学生孝敬父母,感受亲情,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为父母洗脚等任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素养的提升。

二、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初中政治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具体生活有效结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实践当中,使学生在同具体生活世界进行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体会人生。所以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看见的、听见的以及所感知到的具体的生活案例、社会热点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政治教材第二单元《养成交往品德》中的第三课《诚信为本》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生活中可见的诚实守信的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比如某一学生拾金不昧,主动将捡到的金钱交给老师,教师就可以以这些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例子为导向,对学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表扬,鼓励与赞扬这种高尚的品质,鼓励学生向学习,使学生以此为榜样,并在生活中将这种高尚的品质践行下去。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影响学生。所以,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教材,而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借助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网络的优势与缺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应该理性上网,学会保护自己,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爱玩网络游戏,上网过度,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以上网现象为例,创设学生上网成瘾的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上网成瘾的危害,列举上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杜绝网上的不良诱惑,如何避免上网成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做到健康上网,发挥网络有利的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政治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均可以用于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以生活化的案例引导政治课堂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且以学生生活中听见或见过的案例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等。但是,政治教学却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般来讲,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家乡文化必定有一定的特殊情感,以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案例,无疑可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选择富有本土气息与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初中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为例,教师可以搜集当地的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化信息,如民族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具体信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由浅入深,逐步向学生讲解政治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尊重民族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价值、学习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家乡荣誉感。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讨论,体会家乡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结束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要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要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学生生活中能够听到的、见到的典型案例引导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道德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莫薇 单位:平塘县塘边中学

参考文献

[1]白俊琳.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69-70.

第4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促使课堂进行开放型交流,保证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更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欲望,让枯燥的课堂变成“生命”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和魅力。(1)面对劫匪手中的尖刀,是什么力量让年轻的沈俊江在那一瞬间毫不犹豫地冲上去?(2)他的离去对于贫苦的家庭、年迈的奶奶、长期卧病的父亲而言,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抛出这些问题后,课堂瞬间变成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生A:他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是凭着一种本能的热血。学生B:不对,是一颗善良、朴素、感恩的心,正义的力量终能战胜邪恶。学生C: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传播了正能量。学生D:对于他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将是无限的悲痛,是一个无尽的深渊。学生E:事发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家庭的关注和帮助足以安慰他的在天之灵,弥补他的遗憾。学生F:向正义致敬!虽然有时候见义勇为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但相比于此,众人冷漠更让人寒心,见义勇为更需提倡。

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他们的观点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新颖奇特、辛辣尖锐,我都给予尊重,不轻易作出是非判断。最后,他们达成共识:在他人陷于困厄之际,伸出援助之手而不顾自身安危,是见义勇为正能量的体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虽然短暂,却瞬间铸成永恒,这正是生命展现出来的魅力所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把生活的内容纳入到政治课堂中,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政治现象、探讨政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快乐,得到享受,达成幸福的体验,提升生命的境界,自觉崇尚真善美,领悟生命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魅力和快乐。这是教育所应达到的一种境界。

二、生活情境巧安插,理解生命的意义

新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一门实施智慧、情感和人格相结合的课程,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究。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对人生的看法和观点,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何让巨大潜能开发出来,关键是引导和激发。教学中通过激励、赏识和关怀,努力营造成功状态,让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自我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生命的潜能就会如喷泉汹涌而来,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引用思想政治课本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适时安插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感悟、理解生命的意义。在“实现人生价值”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我特意引入了大埔家喻户晓的“2013年最美乡村教师———廖乐年”事迹:从马来西亚回家乡免费为学生开班英文补习班,11年来如一日默守山乡义教助教。他说“我还能教多少年,要看乡亲们需不需要我,只要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课堂上,我试着让学生思考“作为广东好人的廖乐年身上有啥品质?”“廖乐年精神中,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做一个好人值吗”?很多学生非常熟悉廖乐年,并且有不少学生接受过他的帮助,无需启发,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我帮你,你帮我,你快乐,我快乐”。

“帮助别人,服务社会,就在于一些举手之间,比如让座,送一把伞给正在淋雨的人……”“把个人的一技之长充分体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点点滴滴的事业中”。“他给乡村带来的而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和村民传播感恩、互助的思想”……生活是现实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把课堂生活化,才能让学生把生活(课堂)拥入自己的怀抱,去经历、去体验、去丰富、去发展,这才是有效的教学。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1)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2)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使物质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这节课不需华丽的教学模式,鲜活的人物,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现着生命价值的意义所在,极大增进了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生活化教学形式巧利用,感悟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延续,指增加生命的最高或平均寿命。延长平均寿命的方法主要包括实行健康的生活模式,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等。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情境下,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人的生命真正价值在哪里?这是政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着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单一的价值观说教会使学生形成抗拒心理,从而无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因为教学形式的不恰当,对学生造成的排斥感更大,使生命价值观教育缺乏说服力,甚至感觉很尴尬。如果在课堂中对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会有合适的方法让师生共同体验、感悟“生命课堂”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美国的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上百个小时的义工,一开始大都是因为完成作业。但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一次次面对面的接触,他们慢慢地感受到服务他人、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逐渐把帮助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习惯。学校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下达到如期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高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专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形式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生活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善恶观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目的。

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中,我没有沿用传统的理论讲授形式进行教学,而是以报道的形式讲述: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如彭彩金、廖乐年、王晓茹、邬勇兴等,这些道德模范都在弘扬者一种正能量,代表着梅州一方水土和客家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同时,他们也在践行友善、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郭美美”却打着“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幌子在网上大肆炫富,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我引导学生思考:(1)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活动有导向作用,对比道德模范和“郭美美”在社会上的作为,推测他们的价值观有何不同?(2在以后的发展中,推测一下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发展有什么差别,你认为这与他们的价值观有什么联系吗?说明了什么?(3)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1)道德模范们心怀社会他人,“郭美美”更多的是为自己出风头;(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3)我们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教学实践证明:以对话与交流为特征进行的教学方式,采用自由讨论的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在争论中分辨是非,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更多的是感悟了对生命价值的丰富内容,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和快乐。

第5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

第6篇

1.1中职学生自身特点决定

中职教育的主体即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其大多数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缺少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肯定无法到达目的,往往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中职中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作为一门关于社会生活学科的思想政治课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到课堂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同时又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无疑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1.2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墨守成规式的新课程老教法,教师只以教完课时为目的,不以好教为出发点。较少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消化量和反馈效果,没有收到实际效果。第二,课本内容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本,大多数以理论知识为主题,缺少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课刻板、机械,从而缺少兴趣。

2实现中职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1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语言生活化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传统上的教师“授”和学生“受”,而是师生间共同交流、一起成长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应转向创造公正、平等课堂学习环境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亦师亦友的新时期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中来,使其主动学习,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给学生提出否定意见的权利,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受到课堂是展现自我、与人沟通的舞台。总之,就是让学生感到课堂学习就像生活一样。良好的教学语言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工具,也是连接师生间心灵的桥梁。中职政治课本来思想性、政策性、理论性等就较强,教师再一味用空虚高大理论教学就会使学生相当反感。因此,在职专的政治课教学中除了用条理性、科学性、逻辑性语言之外,还应逐步增强趣味性、灵活性、生活性的语言使用频率。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源于日程生活的名人名言、歇后语、民谣俗语、网络时尚语等来授课,特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化的语言,不仅会使教师的亲和力增强.同时还会活跃课堂气氛。

2.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的内容和事例。联系到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中,教师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这些资源可以涵盖时事政治、网络、音像、人力等范畴,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又能起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例如给学生讲解就业指导面试技巧的时候,教师跳出教材中的框架理论,在网上搜集相关面试视频,剪辑成短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观看完每个面试案例之后都进行集体讨论。让他们分析、总结出短片主人公的表现如何?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再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结合教材理论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实案例中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

2.3创作生活化情境

中职生活化教师要倡导开放式的现代课堂教学,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教育情境营造,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最后触景生情,让知识融合于体验之中。生活化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歌曲活动、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例如讲理论联系实践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组成两组进行辩论。“不下水怎会游泳”和“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辩论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让学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再如在讲公民文明礼仪时,单纯的讲怎么做是正确的是很难增加学生印象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分成两组,模拟乱扔乱弃的情境,和几个环卫工人打扫的情境。做完这一切之后,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出不爱护环境卫生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和没素质的行为。至此,模拟情境的效果自然达到了。类似情境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中多一份感悟,提高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使思想政治课堂少了些枯燥的说教,多了些有吸引力的真实。

3结束语

第7篇

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精力更加旺盛,个性也更强。他们都希望能够将知识学好,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受教师影响的方面比较多,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和蔼,教学模式新颖,课堂气氛愉快而热烈,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迅速调动起来,接受知识也更轻松。反之,如果教师面色阴沉,言辞之间多有批评之语,教学方法陈旧,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知识也是消极接受,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备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让学生摆脱教材的羁绊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进行课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但是,我们不能受到教材的羁绊,因为教材本身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死的知识讲活,让学生摆脱教材的固定模式,能够活学活用,灵活地掌握知识。和其他科目的教材不同,政治课的教材可以不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编排,也可以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大纲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中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违背教材的、形式新鲜的编排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被激发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编排教材顺序时,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切不可为了改编而改编,只是单纯地打乱顺序,那样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连着上。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成长根据地中第二课《家庭剧场》与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中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就可以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课的内容都是与秘密和隐私有关的,将他们连在一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教材也就用得更加灵活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因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并茂的优点来讲解政治知识,让我们的政治有理可循,有例可证,帮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第8篇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教学目标,它能够通过非常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而令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对实现教学目标而言非常实用。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对学生开展能力训练,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三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生活化教学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都不再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是非常贴近生活,非常具有生活当中的乐趣,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政治。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四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深刻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

若想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首先应当要更新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重视起开展生活化教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多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实践、去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再者,学校领导层也应当重视起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与支持,积极组织教职工进行培训,以及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一些有关政治课程的实践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进实践学习中来。

2、改变教学模式

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开展。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多多引入一些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分组开展政治知识的资料查阅和课题研究,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政治课程的实践学习当中。

3、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也是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高中政治教学评价机制,使其考核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笔试打分等,而具有更多生活化形式的考评。例如实践报告、辩论大赛等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都可以是评价学生政治课程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才能够真正全面地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当中所存在问题,并找出其解决方案。

三、结语

第9篇

传统的政治教育往往受到课时及场地的限制,即在固定的教师,固定的课时内完成预定的授课内容。然而这种模式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学生的思路受限制,无法做到发散思维,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无从谈起学以致用。基于此,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模式则是要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将其融入到生活中来。例如,教师在开展政治课堂教育的时候,可以将课堂从教师转移到会议室、爱国主义基地、学生活动中心以及操场、体育场等户外场地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切身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和内容。有些人却错误的的认为,政治教育移出课堂外没有丝毫意义,这种说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因为政治教育只有与生活相融合才可以将学生的心扉打开,才可以使学生更好与社会接轨。因此,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改变一下授课环境,将教学融入生活当中。

2.树立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

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改变政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就实现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管窥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王才祥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理念,摒弃以抽象化、规范化和灌输为教学特征的传统教学理念。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是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理念,是需要突出学生发展能力的理念,是以调动学生意念,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理念。要想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首先需要将学生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其知识的发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参与教学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的贴近实际的生活,才可以使教育的信念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中;再次,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些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知识的发展,还包括学生心理、人格等的发展。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和“教师口授”的授课方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在不断的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不仅缩短了有限的政治课的课时,也没有提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通常丰富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如果一味的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将严重的削减学生学习有关政治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基于此,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尽早采取一些有效的改革及变革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切实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政治教学质量。例如,政治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文、图、声、像并茂的方式,并结合一些具有生活化的素材,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也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等科学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对于课堂的质量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作用(引导作用、教育作用等)发挥到最大限度。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并要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各种好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授课中来,使政治课逐渐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此外,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引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知识的真实感受,并对知识生产的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些与政治教材内容有关的,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以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素材,使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地感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其对于生活的认识,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政治教学,学生可以切实掌握用政治思维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引入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国在2011年出现的抢盐风波,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于有关的辟谣者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还有近几年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火箭蛋”等社会不良现象,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在学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5.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时政教学;政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知识交错复杂且颇具思想深度,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兴致缺缺,应试背景下,他们只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碚莆罩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应付考试,却完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倡导将时政引进课堂,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时政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世界,面对生活。为此,笔者尝试运用时政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了解世界政治、国家大事,做热心、负责的小公民。

一、案例剖析,导入教学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即是教师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的开始,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开始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非常危险的,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时,引用时政新闻,就可以为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教师通过相关新闻的列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学主题。学生在分析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则真实案例改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态度。

2017年新年伊始,“西安学生举报学校雾霾天上课”的网络事件引发市民热议。面对不合理现象,学生自己发声争取权益,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发了社会人士及相关媒体的重视,陕西省教育厅随后介入事件进行处理。

看完新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很有维权的勇气,有人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监督,包括青少年,有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青少年付出努力……这些想法与他们先前对政治生活“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不同,而这些观点也正是本课所要引导学生树立的。

二、时事结合,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起国家政治,明星八卦、网络游戏让他们更感兴趣,当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有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说教”并且很难接纳。因此,教师在传播正能量、诠释政治现象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时政案例的列举便是适当的方式之一,教师所举例子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让时事案例“自己说话”。

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到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有学生认为网络是个美妙的世界,带给他们的都是欢乐与自由,而且是个可以自由宣泄情感的空间。然而,学生的这一想法是危险的,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学生理应保持理性,不沉迷、不盲从。为了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点,教师列举了以下例子。

2015年4月,微博大V“作业本”转发了一条加多宝称赞其“与烧烤齐名”的营销微博,随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旧文被网友发现,“由于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由此引发舆论谴责。据中青网消息,当年6月,家属委托律师孙杰(“作业本”的真名)和加多宝。

微博、“网红”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中“网红”“作业本”所谓的“言论自由”带来了社会谴责与法律惩戒,这一案例打破了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的认知。

三、资料收集,多维促进价值观确立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宪法性制度;规范性制度

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认为人天生就要过政治生活,这是人天性上的渴望。孔子曾说:“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孔子是在告诫不愿意从政的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政治,就等于从政,何必一定要立于政治舞台之上呢?”这就是说人类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政治为我们编织的网络,除非你甘愿做“野兽”或“神祗”。所以,罗伯特·达尔说:“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现代政治学家阿伦特在反思法西斯主义时指出,正是人们丧失了公共生活才导致了法西斯的产生。所以她提出了为“复数的、而非单数的人”重建“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我们以为政治生活并不是随意就可以进行的,它应在政治制度设立之后,并在政治制度的导引下才能实现。可以这么说政治制度“发挥着双重的作用,它束缚和腐蚀人类的行为,但它们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途径。”所以创设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

我们以为,政治制度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创设的起点,它反映了共同体成员普遍的利益诉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所以政治价值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治制度的运行是否顺利,是政治制度成败的关键;其次,宪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二个层面,它是政治价值的原则性展开,它是在政治价值的指导下,将比政治价值更为具体的政治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宪法等法律体系表达出来。由于宪法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把政治价值固定在更为具体的政治制度之中,并且用强有力的威慑作用给政治价值提供了保证;最后,规范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三个层面。它不仅是在宪法性制度的指导下,制定出政治生活所需的具体行动规范和秩序等,使政治制度运行起来,而且将政治价值落实在人的行动中,是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关键一步。以下,我们将对政治制度创设的3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创设的起点,政治制度是以政治价值为目标才展开的,所以政治价值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也就是合法性的问题。“所谓合法性,指的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也就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心服口服。”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为动机,竹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勿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赴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所以人们只有在基本的政治价值方面达成明确的共识,才能依止匕注行澎治制度的选择和建构。因为“价值所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或者反映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衣正确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范要’做什么的观念。”所以,我们选择的政治价值,应该反映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利益诉求。但是如何迭择具有普遍诉求的政治价值呢?首先,我们以为不恒地域的民族由于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形成了其狙特的政治价值偏好,也就是传统的政治价值,它对于本民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政治价值选择很有必要从传统的政治价值序列中发掘出至今仍合适宜以部分,我们称之为自生的政治价值。自生的政治价伯蕴含在人们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之中,是被一什代人甄别和传承下来的,并且是在与不同的政治价伯的竞争中保存下来的在当今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部分,它直接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所反映的道德意识。因而在自生的政治价值指导下设立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对业已存在于共同体成员之中的行为规范的制度化,所以这样的政治制度很容易被共同体成员所接受和认可,并且在运行中很少会遇到阻力。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加深,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动治价值认同会发生变化。更加适合人类自身发展区政治价值在不同民族之间逐渐达成共识,例如人权、自由等,所以还要在外来的政治价值中选择已经本土化的部分。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不是说对于外来政治价值带有地方特色的理解,而是说外来的政治价值在共同体内传播后已经得到共同体成员认同的部分。这些被大众接受的政治价值之所以能被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适性。

第二,宪法性制度。宪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二个层面,它是整个政治制度的基础,因为宪法性制度上承政治价值,将抽象的政治价值内化于其中;下启规范性制度,给规范性制度的展开以指导。它连接了政治价值和规范性制度,使政治制度浑然一体。

首先,“一方面,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价值的外在疑固形态,物化形态,另一方面,由特定的政治价值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必然反过来要强化以及推动这种价值的进步、完善和发展。”而宪法性制度就是抽象的政治价值落实在现实中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将政治价值内化与宪法性制度之中呢?因为政治价值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且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政治价值的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在政治生活中体现出政治价值经常令人难以把握。我们以为,第一,要从政治价值出发,发掘出更为具体的政治原则,这些政治原则是对政治价值的初步展开,要能体现出政治价值的诉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审慎的政治制度设计,将政治原则转换为可操作性的政治制度,这样的话政治价值就内化于政治制度其中了,这些政治制度我们称之为宪法性制度。比如我们将可以将自由看做我们要追求的政治价值,但是对于它的理解有太多的差异,单单说追求自由往往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去设计政治制度,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使自由免于被侵犯,也町以在宪法中设立一些具体的不可侵犯的公民权利,给人们提供追求自由的环境等。第二,要将从政治价值中分离出的政治原则添加在宪法和基本法律之中,由于宪法的神圣性和持久性给政治原则以崇高和恒久的地位,那么根据政治原则设立的政治制度也就具有了强力的保障。同时,政治价值也就获得了宪法所赋予的合法性和法的威慑作用下的强力保障。

其次,由于规范性制度是在宪法性制度的导引下展开的,规范性制度也指明了共同体成员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行为准则,所以宪法性制度的创设不能只考虑到对于政治价值层面的统一,还要考虑到它所导引下的规范性制度是否能从它这里得到展开具体行为活动的标准。所以宪法制度还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学情境

政治学科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其本质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而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注重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政治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用哲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政治课堂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一、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途径可以通过声像资料,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小品等形式来展示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规律价值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就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如中秋节前后的月饼价格的变化,情人节的玫瑰花价格变化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而分析“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

二、用生活中的素材来理解政治知识,用生活化的作业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高中政治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同时,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实例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可以以时政点评来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进一步理解、体会政治知识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应该让学生动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政治课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也要求通过学习相关政治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化”的高效高中政治课堂本身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的基础上,走进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第13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根据新编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联系现实生活的基本含义

 

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无非就是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来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结合生活案例对教学知识进行高度的深化,通过教学引导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并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化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潜在需要。目前很多学生在进行政治学习时都表现出了消极、怠慢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太呆板、枯燥、无味,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明显会给整个教学开展带来负面影响。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无疑能够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可以进行"感性化认识",以此构建出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将大大地促进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对于任课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老师的教学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其教学理念也将推陈出新,其教学能力也就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准。(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契合。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也符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联系现实生活的基本要求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上、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3.联系现实生活的基本方法

 

3.1拓展多元化生活内容,丰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载体就是教学内容,而理论结合实际才是政治教学的基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拓展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理念。如在讲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教师可以着重选择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职业特质"和"我也有的特质"两个表格,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打工者""公务员""创业者"和"富二代企业继承人"等职业角色进行探讨,既要肯定每一个职业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又要引导学生看到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生活角度来推进政治教学。所谓多元化,就是要在政治教学中通过问题与现象的多个层面推进和剖析,让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运用故事法、对比法、图表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要掌握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灵活性,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2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

 

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问题。

 

3.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将高中生置于模拟的生活环境中,从生活的角度来思考政治问题,这是有效提升政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第一,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将政治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如在教学"消费观"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入手,引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教师要考虑生活情境的创设技巧,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图表和多媒体方式,尽可能地设计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场景;最后,教师要注重政治课上的生活化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内容,用生活实践去检验学过的知识,在加强记忆的同时深化和理解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推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

第14篇

《泰国瑶人》一书除了前言、后记外,共分六章,约23万字。各章的内容大体如下:第一章“历史”,分述了瑶族的历史和泰国的瑶族人;第二章“人口统计”,主要分析了泰国瑶族人过去和现在的人口状况,以及泰国瑶族人的人口结构和村庄分布情况;第三章“物质生活”,讨论了泰国瑶族人居住的村寨、居室和服饰文化;第四章“经济生活”,重点关注泰国瑶族人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第五章“社会文化”,详细叙述了泰国瑶族人的家庭、人生礼仪、婚姻制度、政治生活以及丧葬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变迁等内容;第六章“”,讨论了泰国瑶族人的信仰文化。

作为一部系统、全面研究泰国瑶族人的历史、人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文化以及等内容的人类学著作,《泰国瑶人》一书无疑具有重的要学术价值,它在理论视野、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术价值来讲,作为一本研究泰国瑶族人的专著,《泰国瑶人》一书无疑是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和研究泰国瑶族人的一个重要窗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瑶族研究的兴起,泰国瑶族人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有关泰国瑶族人研究的成果除了日本学者白鸟芳郎在1978年发表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瑶族及其相邻各族》和中国广西民族学院学者在出访泰国瑶族人地区后于1992出版的《泰国瑶族考察》以外,其他成果都显得分散、不系统。《泰国瑶人》一书弥补了《东南亚山地民族志――瑶族及其相邻各族》侧重民族史研究和《泰国瑶族考察》忽视经济生活、社会组织研究的缺陷,向读者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泰国瑶族人社会。可以说,《泰国瑶人》一书是全面展示泰国瑶族人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二,从内容来看,《泰国瑶人》一书含有很多新材料、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泰国瑶族人研究的深入发展。首先,作者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瑶族人迁入泰国的大体时间应在1896年前后。其次,作者详细统计与分析了泰国瑶族人不同时期的村落分布、人口分布及其数量变化。再次,作者对泰国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家庭、儿童教育、姓氏和辈分、婚姻、歌谣以及公民资格和政治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并运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这些成为《泰国瑶人》一书的最大亮点。最后,作者介绍了泰国瑶族人的主要为万物有灵论和祖先信仰与中国道教两个系统结合而成的特殊信仰,同时还对泰国瑶族人改信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具体统计了泰国各府瑶族人信奉宗教的人数,尤其是重点关注了改信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人数及其分布,这是前人研究时所没有注意到的。可以说,《泰国瑶人》一书在很多方面都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超越。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泰国瑶人》是一本较为出色的民族志著作。作者阿南达博士采用了人类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田野调查,即参与观察法。在此基础上,阿南达博士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材料,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叙事当中,较少直接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把握和品味。同时,作者还采用了背景分析、比较研究等人类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第15篇

论文摘要: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东汉末年,人们逐渐从经学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正统观念开始淡化,思想活跃,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核心。曹丕擅长作乐府诗歌,所作《燕歌行》2首在七言诗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后期,陈琳、王粲等文人为曹操所网罗,曹丕、曹植兄弟与之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与吴质书》),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曹丕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中。

一、乐府情结

曹丕登上皇帝宝座后,即对当时的“汉乐”进行了大量改制,对此,《宋书》记载:

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日《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日《正世乐》,《嘉至乐》日《迎灵乐》《武德乐》日《武颂乐》,《昭容乐》日《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日《武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五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

《大武舞》。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这则文献不仅记载了曹丕诏令改制“汉乐”的具体内容而且对王粲奉命作“哥诗”(登哥)的情况也进行了披露。在东汉建安与曹魏黄初时期,文人创作乐府诗是有条件限制的。而曹丕平时所接触之乐皆为朝庭之乐的便利条件,为曹丕创作乐府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与可靠的保证。除了出征打仗外,曹氏父子三人大都生活于相府与宫室,终日投壶燕射,如云的乐工歌女,构成了其创作乐府诗的一架温床。

曹丕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乐府诗集》收录了22首。对于这位皇帝文学家,史书虽然记载了其“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的天资聪敏,但他从小却是以贵公子的身份周旋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并于18岁时娶甄氏为妻,之后就基本上在邺都的安乐窝里生活。这时的曹丕,于游乐宴游、倚翠偎红、斗鸡走马而言,几乎是无所不为,所以,即位前曹丕的诗赋等作品,主要述写的就是这种贵公子生活,其中又以游宴、两性相思最具典型性。诗与赋这两类文学样式,虽然均可对声色酒乐的享受生活作如实记录,但却不能配乐以唱,于是,属于韵文学范畴的乐府诗就自然成为了曹丕的首选。曹丕热衷于乐府诗的创作,不是因为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而是因其享乐生活的需要。

二、“文气说”

曹丕论作者时,有一显著特点即“以气”论文。例如,他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又评王粲“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典论·论文》又总论文与气的关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文气说”,就是从《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开始的。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写道:“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文气说的提出,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他充分肯定了曹丕提出“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曹丕论作家的“气”,主要指作者的个性气质而言。他认为,个性气质来自自然禀赋,“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又认为,自然禀赋的不同气质,可以分为清与浊两大类。“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有美有恶。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全晋文》卷五十四》)。清浊之分,是指气质之优劣,并不是指气质情性的不同特点。作家的气,主要是指气质情性,这正反映了经学束缚解除之后,处于变动不居中的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重视体气、重视个性、重视感情气质等,都是重视自我的表现。气,在作者为气质情性,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指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感情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来的生命力。“文以气为主”,就是以感情气势、感情力量为主。不过,这种感情气势、感情力量由于作者气质情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格调、不同的个性特征罢了。

《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用“气”评论作家与汉末三国时期以“气”称述人的气质、才能的风气有关,兹举数例以说明之:

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后汉书·申屠蟠传》载蔡邕语)

(魏元丕)禀乾气之纯懿。(佚名《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徐干)含元休之清明之气,持造化英哲之性。(佚名《(中论>序》)

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曾丕《周成汉昭论》)

(孙究)气志体懿。(孙权《诏孙虑假节开府治半州》)

以上诸例所谓玄妙之气、纯懿之气、精明之气、休气、

休懿之气等,都用以称道人物纯正美好的品格和高度的智慧等。

霍光怀沉勇之气。(嵇康《明胆论》)

(毋丘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张既《表毋丘兴》)

(龚德绪、王义疆)志壮气刚。(杨戏《季汉辅臣赞》)

(徐邈)才博气猛。(《三国志·魏书·徐邈传》)

以上诸例所谓沉勇之气、忠烈之气、坚刚之气、猛气等都用以称道人物坚定果敢的品质、性格。这些材料说明在汉末三国时代,用“气”来解释人的品格、气质、才能、生理等已经相当普遍了。在曹丕所处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用“气”来品评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的乐和言辞。正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身。…‘乐气”、“气盛”都是以气言乐。郑玄还认为,不同的乐歌便有不同的气,它们各自适合于不同性质的听者。《乐记》载:“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日:‘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郑注:“声歌各宜,气顺性也。”东汉边让《章华台赋》有“音气发于丝竹之”之语。曹丕也曾用“清气”一语称赞乐声、歌声的美妙,其《善哉行》云:“长笛吐清气。”又云:“有美一人……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曹植《赠丁仪》:“秦筝发西声。…‘气”兼指秦地人民之“声”和乐声之“气”。之所以以“气”言乐,大约是因为乐与律的关系极为密切。奏乐须用律管调整音声,使之和谐。而古人认为十二律与天地阴阳之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诗、歌、舞往往合为一体,因此所谓“乐气”,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统一。

以“气”形容言辞的如《三国志·吴书·张雇诸葛步传》载,周昭称张承“每升朝堂,循礼而动,辞气謇謇,罔不惟忠”,又称张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同书《藏洪传》说藏洪盟誓“辞气慷慨,涕泣横下”。这些例子中“甚隘”、“鄙俗”、“謇謇”、“壮厉”、“慷慨”等都是形容言辞给听者留下的一种总的印象,这印象是由所说的内容和说话人的语气、态度等共同造成的。与“辞气”相近的还有“声气”一语。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称张衡“气声气芬芳”,是指其谈吐优雅。孔融称祢衡“飞辩聘辞,溢气忿涌”,是说谈论时滔滔不绝,应对不穷,有才智横溢、所向无敌之气概。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之下,曹丕又进而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且以“气”评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对人的一种总体印象而言的。曹丕所说的“气”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某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十分接近,是指一个作家由于体气和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特色。

三、“通才”论

《典论·论文》对于作家的评价日: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章的体裁不一样,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除了“通才”,一般作者各有其擅长与不擅长之处。而他们总是以己之所长,轻视人之所短。曹丕在论某个作家时,也常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及他们各自所擅长的文体。这种批评方法,与东汉以来盛行的人物品藻有相似的地方。应璩《百一诗》说“人材不能备,各有偏短长”,就是这种理论的内容之一。王充在《论衡·书解》中曰:“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刘邵撰《人物志》也反复强调此点,他系统深入地研讨人物的才性的鉴别使用,在《九徵》篇中,他广泛地分析了各种性格的长处和短处,如:“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等。他将此种理论应用于政治领域,指出:“材能既殊,任政亦异。”人君的责任便是适当地使用那些偏材。曹操屡下取士无废偏短之令,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正是当时那种人才理论的实际运用。而《典论·论文_》、《与吴质书》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则可以看作是此种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反映。曹丕曾写过《士品》一书,就充分说明了他受当时人物品评风气之影响,并且把这种品评的风气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他对于当时人才偏至的现象十分明了。所以他说:“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他反对在文学批评上“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态度。

四、文体论

《典论·论文》在论及文体时是这样说的:“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自东汉以来,各种文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奏议之类公文的写作,是随着封建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而日益发达的。东汉时期还曾把考试章奏作为选举官吏的一项内容。安帝时胡广举孝廉至洛阳,试以章奏,为天下第一。应劭曾撰《汉朝议驳》三十卷,陈寿撰有《汉名臣奏事》三十卷(均见《隋书·经籍志》),是有汉一代奏议的结集。曹丕认为此类经常用于朝廷军国大事的公文,其语言风格应该典雅。

东汉时期,社会上流传着两种风气。一是文士写作子书和论说文的风气,一是清谈高议、互相辩论的风气,这两种风气互相影响。扬雄仿《易》而作《太玄》、仿《论语》而作《法言》后,子书作者蜂起。桓谭《新论》、王充《论衡》、崔寰《政论)、应劭《风俗通》、哿晚《申鉴》、徐干《中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等都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东汉末年以来的文人好辩论的风气,也深深影响了建安文人,当时,为表现自己的才能,文人们往往一见面就滔滔不绝,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谈论,如曹植有四言诗云:“高谈虚论,问彼道原。”(曹植《四言诗》)便反映了这一时期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士子们写作书论的风气也很是盛行,曹丕认为“书论宜理”就是针对这一种风气而提出来的,这是对当时人们对于书论写作要求的高度概括。刘劭的《人物志·材理》将当时人们经常讨论的议题加以归纳,对于论者的性格差异进行了分析,他说:“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又说:“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刘劭这些话指出论辩当以理为主,不应仅以言辞求胜,不然就会枝蔓诡异,虽然主要是针对谈论而说的,但与写作书论的道理是相通的,曹丕提出“书论宜理”之主张,或许就是受这段话的启发。

碑诔之作至东汉大盛,当时出现了擅长作碑文的大家蔡邕。作碑铭之风既盛,谀墓之作也就大量涌现,蔡邕就曾说:“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世说新语·德行》注引《续汉书》)许多碑铭都是称颂死者的溢美之辞,这种风气与送葬的奢靡陋习结合在一起,被一些人认为是败坏风俗之举。据《宋书·礼志》记载,建安十年曹操曾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铭诔尚实”之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含有憎恶碑铭失实之意。它是对此类作品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要求作品应具有朴实而不求华辞的风格。

自东汉后期以来,人们作五言诗的风气日盛、诗歌语言日趋华丽,相对于《诗经》较为质朴的风格而言,当时五言诗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领域后,逐步趋于讲究词藻,追求华丽。曹丕、曹植的创作就体现了这一风尚。《典论·论文》“诗赋欲丽”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人的看法。

五、文章的价值和作用论

《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把各种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充分肯定了文章在国家制度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古代,各种应用性文章,如诏、策、章、表、奏、议等文体使用都非常频繁。盟誓为外交场合使用;檄文系战争时期所用;赋、颂用以褒赞功德,赋还可用于讽谏;某些重要人物逝世,文人们竞相作诔,甚至“连珠”之类杂文体,也经常被使用。每当封禅的时候,文人们也是竞相创作诗赋,这充分说明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难怪曹丕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

从文章创作对个人的作用来说,它又是“不朽之盛事”。除《典论·论文》所引相关文字之外,《与王朗书》亦云: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