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风险评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护理风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23-01
现今老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逐渐增多,伴随并发症也较多,不仅仅是常见跌倒,烫伤之类的安全护理隐患,还出现了专科治疗引起的特殊风险[1]。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现今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在65至90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评估方法
1.2.1评估表通过将医师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病区的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及其导致因素关系的结合,再采用使用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及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将容易误服/服药错误/走失及导致窒息评估条目加入其中,总计四维度及29条目[2],以此筛选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在入院之后存在的护理风险。
1.2.2评估方法管床护士对入院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消化内科老年患者作初评,记录分值,再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作进一步审核,根据患者的得分情况做出总结,之后再针对高危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相应的标识。例如跌到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方形”标识,窒息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三角形”标识,压疮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圆形”标识,再通过颜色作进一步区分,将危险级别由高到低分别用红色,橙色及蓝色表示[3]。这样的标识可以让医生及家属一目了然。
2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风险评估表对接受诊治的全部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的评估,评估结果为17例高危压疮风险,28例高危跌倒风险,11例高危用药/走失/误服风险以及4例高危窒息风险,见表1。
3结论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在总结内科系列专科发生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归因中可以看出,各个专科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的评估指标,仔细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对护理风险识别及防范的能力[4]。护理人员要重视细节的管理,做好前瞻控制,在发患者的口服药物时要将每次的口服药分配好,特殊药物如:心血管系统类、镇静类药物看患服下再离开;病房内张贴各种警示标识供患者及家属阅览,加备床栏、轮椅带等物资;病房内的各种物品摆放有序,位置相对固定;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合理安排陪护与探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疾病及用药知识的宣教;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施护;确保急救物品的完好,加强意外事件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是提高其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而且老年护理是伴随终生的事,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指导,这能够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3(9):83-84.
[2]唐大年,韦军民,朱明炜,等.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1):974-976.
【摘要】 对入院病人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提高医生、护士、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通过表格的设计方式,直观的反映病人存在或潜在危险,予以早期干预,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早期干预;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25-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ET)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潜在致死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约80%的深静脉血栓发病前期无症状,而肺血栓栓塞症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文献统计高达70%以上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发现的,这是术后猝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外科手术致命的合并症之一。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是通过对骨科所有入院病人进行早期评估,筛查出关注对象,通过早期的干预治疗及护理减少或杜绝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笔者参考有关文献,与2010年1月设计了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应用于骨科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的设计:
1.1眉栏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
1.2评估的内容包括凡是引起静脉血栓栓塞发生常见或可能因素,进行评估,对应给予相应的分值,通过评分将入院病人进行筛查,评出三种类型:得1―2分者属于需要关注的人群,做好宣教工作;得3―5分者属于高度关注及做好宣教和物理预防的人群;得6分或6分以上者属于重点关注的高危人群,必须同时做好宣教、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工作,接受辅助检查或进行DVT/PTE的风险评估。
1.3记录评估者的姓名,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及评估时间,见样表.:
接上表
2.应用方法
2.1由责任护士接诊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筛查,根据分值,予以相对的宣教和指导工作。
2.2通过责任护士的评估筛查出需要重点和高度关注的患者,督促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提高认识,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2.3患者出院时予以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3.结果
笔者在本科室于2010年 1月至2011年6月对对入院患者3216例进行筛查,通过评分,让医、护、患高度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对存在风险的患者予以早期干预,无一例发生血栓栓塞,效果满意,并进一步在全院推广应用。
4.讨论
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表能直观的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通过责任护士的评估,提高患者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帮助医生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积极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翟振国、王辰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
[2] 李成香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护理实践与与研究》2009徐涛、崔广芸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2009(13)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总结1
一、优质护理:
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服务内涵,落实护士岗位管理,修订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方案,细化各项质量标准,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加强健康教育。
1、实行护士岗位管理:以促进护士队伍健康发展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管理机制。按照科学管理、按需设岗、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护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根据岗位职责,结合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责任轻重和技术难度等要素,明确岗位所需护士的任职条件、护士的经验能力、技术水平、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应当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实现护士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护士人力紧急调配预案和机动护士人力资源库,动态调整,及时补充临床护理岗位护士的缺失,确保突发事件以及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力的应急调配。
2、修订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方案: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日常工作和表现为重点,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病员满意度和理论操作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先评优挂钩。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质量标准细化:根据最新的《安徽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xx版》和三甲检查反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细化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对部分质量指标及计算方法不够精细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提出和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4、加强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制定病人版《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规范健康教育形式,将护理路径理论与临床的健康教育相结合,制定实施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修订完善各专科病人版《健康教育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理解、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正确观念的形成,提高宣教效果,优化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二、护理质量、护理安全
1、制定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根据临床实际和最新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护理常规和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性,符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具有科操作性,完善修订成册,全院护士人手一册,方便护士及时查阅。
2、实行危重患者风险评估,成立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督查小组:建立完善危重患者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危重患者病情观察评分系统,建立各项风险预警值。成立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督查小组,完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及督查表格,具有可操作性,每月对分管科室内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督导,所计分数与各科室的季度护理质量检查分数挂钩。
3、加强护理会诊:加强护理会诊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护理会诊制度》和《护理会诊单》,扩大护理会诊范围,并按照会诊程序严格执行,对会诊病例遵照会诊意见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后,保持后续关注度,对预后做好记录。护理会诊单留存护理部。
4、举办多科联合护理查房:为打破护理知识的局限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全院危重、疑难、复杂、病例以及护理难点中选择典型病例进行联合护理查房,促进临床科室之间的相互交流,体现护理患者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动态性,培养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查房能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提高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开拓思维,开阔视野。
5、不良事件伤情鉴定,实行每月一案:制定完善不良事件伤情鉴定标准。对所有不良事件的级别进行严格划分,做好相应的处理及保持后续关注。每月科护士长从上报的所有不良事件或其他医院发生的不良事件中选出一例典型案例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讨论学习。
6、加强风险评估及防范,开展疼痛评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完善三风险评估表(自理能力、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制定疼痛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表,加强全院护理人员的风险及防范意识,提高风险评估及防范能力,做好环节控制,提高护士的预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7、护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中心共同协商,延伸信息化路径,科学物化护士劳动。实现护理文书全部电子版,使护理工作走上数据讲评质量的无纸化快捷通道,促进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申请购买使用护理办公系统,逐步向无纸化办公方向过渡。
三、加快护士队伍建设,加强专科培训,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1、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为加快新护士培养,使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制定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新进岗的护士由护理部统一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各临床科室须进行本科室上岗前培训,安排具体的带教老师全面负责轮转护士的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组织护理理论及操作考核。每位新护士轮转培训科室不少于二个,每个科室不少于3个月,轮转科室由本科科室根据专科工作需要制定,轮转培训需在工作后二年内完成,考核合格后方可晋级N2护士,轮转期间,个人表现、理论操作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并采用双向考核办法,保证培训效果。
2、加强重点科室的准入培训:对ICU、CCU、RICU、EICU、PICU、手术室、血透室、消毒供应中心等特殊病区的注册护士必须经过科内3个月以上初步培训,且掌握相关理论及技能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准入资格证。根据科内严格的专科培训,通过本专科相关理论、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授权单独值班。
3、调整应急护士队伍,进行规范化的应急护理小组培训。从全院范围内重新筛选出精干力量,要求工作3年以上,至少轮转过2个科室,具有一定临床经验、专业技术熟练、心理素质稳定、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应急护理小组培训,通过相关理论技能的考核后,方可取得应急护士资格。
4、细化专科小组,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根据我院专科护理的发展规划,重点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制定专科护士结业后的培训和工作开展计划,细化专科小组,扩大组员范围,以点带面,提升专科小组影响力,在保证基础护理质量的同时提升专科护理水平,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和全院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科研、论文
1、充分发挥科研小组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支持护理人员申报科研课题。
2、继续举办护理论文交流大会,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论文书写方法技巧;提升高年资护士书写论文的水平,拓宽护理人员的视野,提高护理理论水平。
3、鼓励各专科申办专科护理方面的继教学习班,探讨专科护理热点、难点问题,为增进医院及护理人员的的学习和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4、积极申报省特色重点专科及国家重点专科。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总结2
在眼科工作做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对于工作的热情从来没有变过,只要能够帮助病人给他们健康和希望这就是我希望做到的,当然在这过程中我还会继续努力。
对于眼睛很多人不够重视,导致现在近视眼非常多,大多是用眼过度,导致晶状体,变形,不能自己调节厚度,这就让我的眼睛变得模糊,并且尤其是生活汇总经常佩戴眼镜也感到有些不方便,想要摘到眼睛,这时候需要做眼部手术,需要我们配合医生,做好工作。当然在每次就医时我都会及时的给病人介绍很多相关的信息让他们知道如何去保护眼睛,至少我们不能让病人在我们医院治病一段时间最后却因为永远不好导致失败,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我也不希望自己这样,所以出于责任每个病人离开医院的时候我都会告诫他们要用眼卫生,保证眼睛有作古的休息时间,不能过度的损害眼睛健康。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也了解到了很多眼科疾病,比如说红眼病,等相关的基本,都会影响我们眼睛健康,并且还会损害我们的实力,对于这些疾病的传播和感染方式也都有了了解,为了做好工作需要,每天还会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毕竟,我们护士在需要的时候一样要订到前线,给更多的病人机会,和健康,看到他们因为生病而焦炉不安的时候我也会适当的安慰他们,毕竟来到医院的病人因为眼睛受到了伤害,都非常害怕,毕竟眼睛才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外面璀璨的.景色,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
来到岗位上我一直都会做到一点就是要遵守护士长的教诲,不会与病人顶撞,不会去排斥病人,虽然因为疾病导致他们的眼睛变得肿大,但是身为一个护士我们都开始排斥病人让病人留下了难堪的回忆这如何值得病人信任呢?毕竟我们不能光顾这我们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要考虑病人的感受,让他们可以安心的治病,可以放心的去接受治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每个岗位的责任不同,但是有一样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病人的爱心,对病人的同情心是不变的,因为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进入医院我不是为了享受这份安稳的工作,而是为了能够在这份工作中给更多的病人服务,让他们重见光明让他们重新开始充满笑容,哪怕是在岗位上默默无闻也无所谓,只要我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就行,只要可以完成一份任务就行,医生的责任是我心中的担子,我一直不会忘记,毕竟我要考虑病人的安危,为他们的健康为他们的安全考虑,不能总考虑自己一个人。做病人心中的天使,总比做自己的天使要强,我是为了社会服务,更是为了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工作里面我不求做到完美,但求做好每一天。
眼科护士年终工作总结3
一年来,眼科全体医护人员在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充分发扬主人翁责任感、发挥自身优势,使“老百姓自己的医院”这一意识深入人心。这一年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搞好医患关系的基础。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医疗工作的不变主题,它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关系到科室的生存,更关系到医院的发展。而且,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每例都是从未知而起,需要对手术,用药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指导,就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品德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目前,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病人已把优质服务放在就医的首位。所以,我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高度的责任心,有效的拉近了医患双方的距离,尤其对手术患者,重点把握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做到术前全面交代,术中认真处理,术后周到护理。在这里,“爱岗敬业,以院为家”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二、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医务科市场开发办的带领下,我们多次下乡宣传我院的优惠扶贫政策,并对白内障患者做了大量筛查工作,是老百姓了解区医院,了解眼科。全年共完成白内障手术40多例,青光眼及其他手术几十例,术后效果均很理想,扩大了社会效益,做到了医院和患者的双赢。在医院“绩效核算”的大环境下,在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服务中,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坚持带领科室同志开展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先进眼科的发展方向,并用于指导临床工作,在做好病房手术的同时抓好门诊的各项工作。
三、抓好精神文明,控制药占比例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治病救人的责任,带领科室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坚持因病施治,杜绝过度医疗行为,并使每位医护人员认识到他并不代表个人,同时也代表区医院,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科室的发展而树立良好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
眼科的基础设备落后,人员梯队断档在医疗行势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当务之急,十几年前的显微镜已无法满足目前的手术需要,人员紧缺也制约着科室的发展。
产科是医院重要可是,主收治与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提供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产科关系生殖健康,可影响生育与后代生命健康,大众对其治疗与护理水平要求较高。产科是医院护理不良事件高发科室,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产科护理不良事件易引发护患纠纷[1]。为此,本院产科开展不安全因素调查与改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2]。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度我院产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为调查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法,选取部分产科护士10位,均为女性,年龄24~41岁,平均(28.4±3.0)岁。纳入标准:①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②态度严肃认真;③工龄≥2年,参与产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与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如医院护理文书、护理质量季度与年度报告、院内产科护理相关论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等。与不良事件相关责任人一对一面谈,分析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调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分析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通过互联网查阅其它相关资料,总结关键内容,分析其它学者观点。
应用头脑风暴法,以小组圆桌讨论的形式,自由设问、自由提问。由护士长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以文献、报告观点为主,综合考虑产科不安全因素,涉及制度与管理、硬件条件、护士综合护理能力、患方等多个方面。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2.1 小组讨论结果
第一轮讨论,共初步提出意见260条,其中与护理内容有关比重最高,其次为患方;经第二轮讨论,对以上意见筛选、合并同类项,整理出意见181条,其中护理内容意见比重下降显著;经整理后,上报护理部,分析合理性、可行性,采纳139条,其中与环境设施内容相关意见采纳率最高、其次为护理内容(见表1)。
2.2 改进策略
将以上意见纳入至2013年护理改进工作重点,改造环境设施,完善护理内容细节,增强医院管理针对性,开展沟通技巧培训提升医患沟通效用,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后2013年,意外事件发生率、严重并发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合计例次率、护理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201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科基本护理已基本成熟,包括监护、心理护理、对症治疗护理等,但不同医院护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基层医院未制定详尽的护理路径,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缺乏预见性,细节性把握不够,埋下不安全隐患[3]。
通过小组讨论,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制度问题,具体表现:①对于病案、护理文书不够重视,缺乏证据意识,字迹潦草模糊、内容遗漏现象较普遍;②巡视、监视等护理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或落实不到位,如针对高危妊娠患者胎心监护、血压监测等不及时;(2)医院环境:①设施设备不全,或空间过于拥挤,不利于抢救救护,成为家属抱怨的主要原因;②病房应急设备、药品可能存在不足;(3)医患关系:①孕产妇家属与医患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家属迫切要求、反复强调提供最好的服务,对医护期望较高,另一方面,因时间紧迫、人员不足,病房可能存在无人值守现象;②妊娠过程充满不可预知的风险,不良妊娠结局易引发护患纠纷;③部分家属素质不高,理解能力、自我护理能力较低,不能充分落实医嘱,埋下了不安全隐患;④因工作劳累,护士在接受家属问询、催促时,可能存在态度不佳问题,一旦妊娠结局不良,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让家属认为医院救护不利,等[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1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352-02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发生与否是衡量一个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2]。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住院患者危重程度增加,压疮的防治成为临床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加强压疮管理,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我院于2010年8月成立压疮专项管理组,开展以压疮现场查看、压疮知识培训、压疮学术交流等形式,对全院护理人员规范培训、压疮患者及高危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风险评估能力,既有效预防了压疮发生,又总结了促进压疮愈合的治疗方法。具体工作方法总结如下:1 方 法
1.1 研究并制定专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1.1.1 确定管理组成员,由神经内科、骨科、老年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组成,内科系护士长任组长。
1.1.2 进行工作进度安排。
1.2 制定压疮专项管理组工作计划
1.2.1 制订压疮管理流程,并组织学习。
1.2.2 及时查看科室上报的高危压疮,进行难免压疮的认定。
1.2.3 指导病区对高危压疮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压疮发生。
1.2.4 对科室上报的家带压疮,及时查看,指导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压疮愈合。
1.2.5 选择高危压疮人群较多的科室,开展新业务,选用新方法,进行压疮护理的探索。
1.2.6 每季度召开压疮管理小组工作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1.2.7 年底总结压疮管理经验,撰写论文。
1.3 制定压疮管理小组职责
1.3.1 在护理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1.3.2 负责全院各病区申报难免压疮的认定。
1.3.3 组织全院各病区疑难病例护理会诊。
1.3.4 了解有关压疮治疗护理新信息。
1.3.5 督促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压疮危险评估,及时上报高危压疮。
1.3.6 负责高危压疮及压疮转归跟踪。
1.4 确定压疮管理流程
1.4.1 压疮风险评估 更改原来的首次护理记录单,制定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增加了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内容,压疮危险因素采用量表(Braden评分法)进行评估,18分为预测有发生压疮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有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有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有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有极度危险。患者在住院期间,若有病情变化,压疮评估表中评估项目至少二项出现问题时,应及时给予压疮评分,直至病情好转稳定。
1.4.2 高危压疮和压疮上报 评分≤18分上报病区护士长,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评分1次/周,直至评分>18分。评分≤12分及时填高危压疮预报表(高危压疮预报及难免压疮认定),24小时内上报压疮管理小组,并在病区醒目位置公示,让病区所有护理人员重视,并将该患者作为床头交接的对象。已具备难免压疮条件,但科室未及时上报,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而发生压疮者,不认定难免压疮。无论是入院前发生或是住院后发生的压疮均填写压疮报告表,并上报压疮专项管理组。患者出院或转科后病区及时完善报表,上交压疮专项管理组。
1.4.3 压疮预防措施
1.4.3.1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随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患者皮肤清洁。评分≤18分者,应定时协助或督促翻身,悬挂翻身卡,每次更换时,避免拖拽动作,将身下的床单拉平,皮肤情况作为交接班内容,如潮红或发紫需增加翻身次数,绝对避免局部按摩,翻身后检查有无管道、导连线等压在身下,患者服是否平整等,对评分≤15分者给予气垫床预防压疮。
1.4.3.2 加强特殊患者的管理 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或牵引器。使用时应随时观察局部状况及指趾甲颜色、温度的变化,认真听取患者反映,适当调节松紧度,必要时给予减压;平卧位床头不要高于30°,强制半坐卧位的患者,可摇高床尾,屈髋30°,腘窝下垫软枕,以减少躯体下滑,并每1-2h在局部涂以0.5%稀碘酒(75%酒精∶2%碘酊=6.5∶3.5),保持局部清洁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收干角质化、形成干结痂,形成一层保护膜[3]。大小便失禁者注意会保持清洁干燥,炎热季节,肥胖者注意每天定时将两腿、两臂处于外展位置,减少过度摩擦,保持腹股沟、会、腋窝等处无汗液刺激,每天清洁后扑爽身粉(切记皮肤有破溃者禁用)。
1.4.3.3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糖尿病、贫血等,注意改善全身情况,加强营养,必要时鼻饲,纠正低蛋白血症、休克等。
1.4.4 压疮治疗及护理
1.4.4.1 疑难病例会诊 压疮专项管理组及时将疑难病例上报护理部,护理部组织压疮专项管理组及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并邀请部分相关科室的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到现场查看、评估,给出意见和指导方案。必要时请医生会诊。
1.4.4.2 压疮治疗方法 根据压疮分期,采取疮面换药、局部吹氧、贴蛋膜、用胰岛素、微波治疗仪、压疮膜等。2 结 果
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共查看科室上报高危压疮156例,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2分56例,11分34例,10分17例,9分20例,8分23例,7分6例,其中具备难免压疮条件者48例,实际发生II期压疮13例,病情改善后压疮痊愈。未上报高危压疮而发生压疮者3例。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发生压疮16例,该时间段共收住住院患者15414例,压疮发生率为0.11%。查看家带压疮18例,Ⅳ期压疮患者8例因病情恶化死亡,Ⅳ期压疮患者3例疮面减小,III期压疮患者2例疮面减小,III期压疮患者1例完全愈合,II期压疮患者4例均痊愈出院。3 讨 论
医院成立压疮专项管理组使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更专业化。压疮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压疮专项管理组的职能以及角色定位。压疮管理组成员在压疮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较好地实现了压疮的三级质控(病区、压疮专项管理组、护理部),有利于压疮的规范管理,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的预防意识,使护士能够预见性地实施预防措施,有效预防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缩短压疮的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
关键词: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3日
一、引言
医疗服务过程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医疗保险一经出现,传统医疗服务的参与者由原先简单的医患关系转变为医疗机构、被保险人和医疗保险机构的三方关系,医疗保险机构在被保险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充当了“买单”的角色,即被保险人接受的(或者说是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是由医患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由于医疗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极易在接受(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联合起来对付保险机构,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医疗保险机构所面临的最重要风险之一,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道德风险的存在扭曲了正常的医患医疗行为,不仅会引起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和浪费,也会直接导致医疗保险的赔付率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了保险机构的稳健经营。
在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较晚,医疗保险体制也存在诸多的缺陷,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就表现得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我国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加以识别、管理和控制,提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的过度膨胀和浪费,促进我国医疗保险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二、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产生途径
(一)患方。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人们将面临较低的医疗价格,当消费者只需支付其医疗费用的一小部分且他们的消费行为又难以观察时,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不可避免。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膨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由于医疗保险减免了个人所需支付的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所以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量就会比个人自负全部医疗费用时的消费量大。一般说来,疾病发生后可以有许多治疗方案,人们往往认为越昂贵的方案效果越好,因此有医疗保险的患者,通常选择更昂贵的治疗方案,从而影响了医疗保险机构的成本控制函数,当患者接受成本超过其期望收益的护理时,过度消费就产生了。
第二,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在医疗保险领域,保险欺诈率一直居高不下。社会上,有许多人购买了医疗保险,他们为了骗取保险赔付,通常会使用冒名顶替,即未投保的冒用投保人姓名住院,或是隐瞒既往健康状况,对病史做虚假陈述等手段。被保险人利用这些虚假手段,骗取个人医疗保险赔付,从而给医疗保险机构造成巨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保险机构的利益。并且此类欺诈行为常见于亲属之间,如兄弟、姐妹、父子、母女或朋友之间。在保险理赔过程中,保险机构很难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取证调查困难,难以参与到医疗过程中,不能通过直接管理医疗服务来杜绝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
(二)医方
首先,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具有垄断性。医生在其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掌握着主动权,对医疗技术又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能讨价还价,难以控制医疗消费的种类与数量,加上疾病具有突发性和需求缺乏弹性的特点,患者的被动地位非常明显。
其次,医疗服务的过度供给创造了需求。在传统的按服务付费制度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因其提供服务越多,得到的收益就会越大,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服务量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这种经济利益上的好处往往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过多的或昂贵的医疗服务,从而诱发了需求。
再次,以药养医的体制。这种体制使得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医疗机构有动力促使医疗费用的上升。
(三)医疗保险机构。尽管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在医疗保险方面已经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创新,并进行了一些试点,但总体说来,仍然存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如在核保核赔方面,一些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医疗险核保核赔制度,缺乏医疗保险的核保核赔资料认证体系,难以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现阶段,由于医、保、患三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医患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可能联合起来对付保险机构,而保险机构与医院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控制关系,难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保险机构难以介入到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无法针对医疗服务内容进行合理性认定,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
三、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控制
(一)患方道德风险的控制。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表现主要是产生额外的医疗服务,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事实证明,被保险人与保险机构之间合理分担医疗费用风险,可以降低投保人产生道德风险的程度。
第一,合理设计免赔条款。即被保险人对于发生的医疗费用,必须自己首先承担一笔小额费用,超过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才由医疗保险机构承担。合理的免赔额不仅可以减少赔付审核时的管理费用,还可以抑制一部分被保险人的服务需求,从而降低医疗保险的支付。
第二,实行共保条款。实行该条款可使被保险人和医疗保险机构都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这样被保险人就有减少额外医疗服务的动机。因为在共保条款下,被保险人要承担额外医疗服务的部分成本,提高了被保险人的自付水平。
第三,实施保单限额。由于一些疾病治疗费用非常高,而且很难估测该疾病最终的花费,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医疗保险保单通常采取规定上限来限定保险的总额。该办法是对被保险人的医疗花费规定费用或服务量设立封顶线,限额以内的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限额以外的部分由被保险人自己支付,按服务项目分项规定的一般称为限额,总的支付限制一般称为最高限额。这样做虽然可以降低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但不适合大病和重病患者。
(二)医方道德风险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从付费的时间上来看,可分为后付制和预付制两种。目前,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费用结算主要是后付制,这种付费方式使得医疗机构的收入与提供的服务量直接相关,极易诱导医疗机构向被保险人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导致保险机构的利益受损。要防范或降低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改变医疗费用的补偿方式,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下的费用偿付方式。这种偿付方式使得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与医疗机构的收入不直接挂钩,医疗机构和保险机构目标效用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吻合,医疗机构才有动机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增长,有利于降低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虽然预付制可以降低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对于医疗费用的补偿方式,应以总额预付制为基础,进行预付制与后付制的有机组合,根据医疗服务的多样性综合运用多种支付方式。同时,应建立质量评估监测体系,结合质量校正系数调整给付费用。
(三)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加强
第一,建立医疗保险业务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与一般的保险业务相比,医疗保险经营设计风险类型更复杂、种类更多,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要结合医疗保险业务的经营特点,分析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逐步积累医疗保险业务经验数据,完善商业医疗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
第二,规范医疗保险的条款设计。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通过保险机构的核保程序不可能完全消除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保险机构也不能准确地了解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因此逆向选择的风险依然存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条款不是很严谨、完善,存在着许多漏洞,为逆选择风险提供了可乘之机。要确保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医疗保险条款加以规范,并使之符合国际惯例。
第三,引进复合型人才,提高业务水平。医疗保险的市场定位、风险评估、保险类型的设计和保障范围的确定均是专业性很强的经营项目,建立一支有掌握保险、医学、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才是提高医疗保险业务水平、控制道德风险的关键所在。
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是防范产生道德风险的重要保障,它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采取断然措施,纠正偏差,从而能够规范医方的行为,减少信息成本,降低不确定性,把阻碍医、保、患三者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丁爱华,杨芳.借鉴管理式医疗,降低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J].金融纵横,2010.1.
[2]刘晔.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博弈分析及对策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8.
【Abstract】 Power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national power supply, and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electric power are related to every aspect of life, therefore,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This paper will expround the necessity of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hidden dangers in the process of power production, and then explain how to introduce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to the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P键词】风险管理;安全生产;实际应用
【Keywords】risk management; safety produc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147-02
1 引言
众所周知,在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操作违反相关规定就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损失。因此,电力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落实安全风险体系,使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以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工作质量。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部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防患于未然,是电力企业安全体系管理中必须遵循的第一要义。国内电力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产的安全性,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拥有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和重大事件应对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电力企业在危险管控和电力检修上取得重要的突破。这使得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得以降低,实际上,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风险管理应用的必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风险管控机制,在预防安全事故,减少安全意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立业之本,十二五以来,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越来越强。所以电网输配能力必须顺应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与气候综合,比如台风、雷电等灾害天气,都会威胁到电源、电网建设任务。[1]
3 电力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电力生产是一项专业性、危险性的特殊工作,需要极高的风险意识,相关操作流程也需要严格遵守。但是,当前国内有很多电力企业均没有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3.1人员风险意识较低
部分工程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和懒惰情绪,工作步骤是“能省则省”。导致操作不规范,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国内的案例多数是因为人员风险意识薄弱进而造成事故。
3.2 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检修人员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电力公司不注重员工的技术能力培养,导致部分人员专业水平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从而导致工作流程不熟,操作不够规范,也是导致安全事故产生的一个原因。
3.3 安全事故应对措施欠缺
部分国内企业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电力企业也不例外,有些电力公司没有应对突发事件、安全事故的预案。致使这些企业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常常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措施,这便会加剧事故对企业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4 缺少安全事故的预防
电力企业缺乏相关的监管机制,首先在预防事故发生这一环节上就做的不好。企业对设备、设施的看护护理都存在缺失,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相关人员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缺乏安全维护考虑,导致安全事故多发。
综上所述,缺乏风险管理,相关管理者及其工作人员又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要务。
4 电力安全生产中安全管理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 强制责任保险 风险分担 保险人 投保人
近年来,“有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正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侵蚀着社会的市场诚信。食品安全的治理不仅关系民生问题,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经过不断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侵权行为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2013年《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第65条曾提出建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食强险),但该规定在新法中并未被采纳。这并非意味着对食强险的否定,而是因为食强险本身涉及多方面因素,法律在对其立法形式进行权衡。本文拟通过对食强险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其法律构造作初步构想。
一、建立食强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能够有效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食品侵害问题的在处理上的复杂性,法院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受害人因侵害而产生的救助和医疗费用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势必会影响其治疗。况且,即使法院作出对受害人的胜诉判决,在执行阶段通常都会因为侵权人无力承担赔偿,最后宣布破产而告终。建立食强险制度,能够保证在突况下,保险公司作为第一赔付人对受害人的生命健康予以救助,还能够确保受害人不会因加害方无力承担责任而得不到充分的补偿。
(二)有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食强险的实施虽然是依靠法律和政策的推行,但其仍需符合商业性责任保险的机制与规则。承保的保险公司尽管是被动加入的,但为了减少赔付损失,它会积极的参与其中,发挥一个商业保险人的监督作用,利用自身专业的人员和技术对投保企业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和质量监督,强化食品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及能力。其次,商业性保险“差异化保费”的设计,可以激励食品行业强化其主体责任。该机制可以诱导投保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主动的改良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条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因而从源头上减少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有利于构建合理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食品制造由于生产工艺简单,违法成本低廉,涉及群体复杂,因而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风险实难避免。因此不仅要减少侵权问题发生的机率,同时还应当设计好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当下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机制是成直线型的构造。首先,由生产商自己承担责任,如其丧失清偿能力,则风险外化于社会当中,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为缓解社会压力,政府被迫介入承担事故风险,但由于受害主体过多,政府不易也不能够完全的填补损害,最后受害人自己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事实上的风险承担者。这样的机制不但不能救济受害人,反而将风险转嫁于受害人,实则应受质疑。“风险质量不可能由国家、企业或个人独自应对,需要建立一个合作互补的复合体系。在这样的复合体系中,多元主体应当各自发挥其动力和能力,扮演一定的角色。” 食强险的引入正有助于建立一种合理的,囊括食品企业、保险公司、政府、以及个人在内的多元化、合作化、效率化的风险分担机制。
二、建立食强险制度的障碍及解决路径
(一)“食强险”在供给端所遇障碍
目前我国有关食品责任的商业保险产品仅30多款, 远不及欧美国家完善及多元化的食品责任保险体制。并且在食品责任险投保人的准入问题上,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采取严格的限制,主要针对的投保目标都是一些大型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且保费要求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食品责任保险所涉及的专业化知识较多,保险公司中能对食品安全进行检疫、检验并作出合理风险评估的人才储备不足;另外,食品责任险引入我国的时间很短,保险公司在开展这一业务上的经验过少;况且,食品责任风险巨大,一但发生问题保险公司将会面临相当大的冲击,因此在收支平衡问题上必然会做更多的考虑,准入条件自然从严。
要打开食品责任险相对封闭的供给端,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相关保险业市场的丰富经验和引进先进制度理念,将之与我国的市场环境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路径的食品责任保险体系。其次,更应当抓紧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在业务水平和知识素质方面的培养,建立健全一支专业化的食品安全评估及监控队伍。最后,国家在保险公司相关业务上,应给与过渡时期的特别“照顾”,比如税收的减免以及政府的专项补贴,以激励保险公司积极承保。
(二)“食强险”在需求端所遇障碍
目前,我国食品责任保险存在着严重需求不足的情况,大型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过于自信认为没有投保必要,中型企业不想因为投保而拉高成本降低竞争力,小型企业及个体户收入微薄无力承担保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食品经营者自身主体责任意识的薄弱,认为投保是不必要的负担,并且食品责任保险的直接利益归属于消费者,经营者多有“事不关己”的心态。
要改善这一境遇,并非只依赖法律与政策的强制推行,如果不在源头上处理好,那效果必然适得其反。首先,对“食强险”的保费应当做合理限制。“食强险”的功能应当以保护消费者,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中心。在保证其商业运作的同时,更应该考量其公益性,因此在保费设计上不易过高,但要保证保险公司的基本收益。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宣传“食强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定期对本辖区内的重点食品生产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强化经营者的自身主体责任意识。
三、食强险制度构想
(一)投保人及保险人范围
食强险的推行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不宜也不能将所有食品经营者涵盖其中,在厘定投保人的范围上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在推行初期应当将目标锁定在重点的食品经营者身上,对于小作坊、个体户等小型食品经营者由于其数量庞大,经营地点分散不利于操作和管理,不应列入投保人范围。此外,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征集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意见,确定投保人范围。
2.可以效仿机动车设立交强险作为准入条件,将食强险与食品经营者的审批、许可等市场准入程序相捆绑,严格限制投保人的主体资格。
食强险中的保险人,并非仅在于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害人的救济义务,更重要的是发挥商业性保险的内在监督机制,通过对投保人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及健康。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对投保人的风险评估及经营管理;还是对食品卫生条件的检疫、检测都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和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保险业能够处理这样大规模业务的公司为数甚少,因此在实施的初期,保险人的范围划定应当选择目前市场上实力较强,资金雄厚,有一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业务经验的公司。相关部门亦可用组织听证会或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选定。待经历过渡时期市场基本稳定,可逐步采取行政许可的方式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其中。
(二)保险费
目前强制责任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的公益模式,保费由政府规定,保险公司只能收取固定保费,但不承担经营风险。二是引入市场机制,由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保费由保险公司自主决定,但上限仍由政府规定。 两种方式在实践中都存在弊端,公益模式缺乏市场调节的机制,不能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保险公司多会将资金重心转移到更有获利空间的项目上,投入力度的不足必然导致保险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障碍。商业模式虽能保证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但作为“经济人”的保险公司逐利必然是其本性,很多保险公司会通过降低保费的方式抢占市场资源,致使运营资金薄弱。一但事故发生,自身难以承担赔付义务。
因此我国食强险的经营模式应当兼顾公共利益与市场效益。具体到保费制度设计上,应由国家依照行业标准和商业习惯,并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和食品业具体情况,制定各类食品行业的基准费率,再由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的风险状况确定具体保费。同时保费采取“浮动费率”,以季度或年度为单位,对上一承保期内未发生事故的投保人应适当降低保费,反之则提高保费,以此激励投保人强化自身主体责任。其次,还应当规定保险费的使用途径。因涉及公共利益,不宜用于风险过大的投资项目,且应当将该资金与其他业务资金分开管理,单独核算。 国家还应当规定保险公司的盈利范围,对于超过盈利范围的部分,应当予以收缴。并借鉴交强险制度,将收缴资金用于建立“风险救助基金”,以增强整个保险机制的偿付能力。
(三)责任范围及赔付方式
2020年,在医院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儿科乔迁新址,病房环境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护理部下发2021年护理工作计划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广大患儿提供人性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服务,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合格率≥95%
2. 基础护理合格率≥90%
3.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5%
4. 优质护理合格率≥95%措施落实率≥90%;目标、内涵知晓率100%
5. 病区管理合格率≥90%
6. 输血质量管理合格率≥95%(核对准确率100%)
7. 消毒隔离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8. 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95%
9. 职业暴露报告率≥95%
10.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11. 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患者知晓率≥90%
12.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
13. 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4. 护理工作制度培训率≥90%;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 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的风险评估率100%
16. 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17. 护理严重差错发生率为0
18. 年工作计划完成率≥95%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
2. 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 加强重点患儿的管理,把普儿病房的危重患儿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4.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减少安全隐患,使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化,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的“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体现专科特点,护士长及时审阅后签名,对不合格的护理文件不归档。
5. 完善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培训,在完成平时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提出效果评价及整改措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6. 加强各关键点的质量监控即关键制度的质量监控、关键护理单元的质量监控、关键人员的质量监控、关键患者的质量监控、关键时间的质量监控以及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护理安全。
7.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发生不良事件后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二)加强科室护理质量管理。
1. 科室制定年度护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依据护理部下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2018版)将科室人员分为六个质控小组,即一级质控(科室质控组),每月通过一级质控自查、二级质控普查、三基质控跟踪检查、四级质控抽查完成全面质量控制,根据各级质控组反馈进行整改。
2. 落实护士长每日五次查房制度。即晨交接班时查;集中治疗护理高峰时段查;上午下班前查;下午上班后查;下午下班前或交接班时查。
(三)配合护理部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的分析、进行科学化的质量控制
科室指派专人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统计与上报,每月5号前将上一月数据统计上交护理部。
(四)按照护理部下发文件,年内开展项目管理,引导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参加护理部举办护理质量改善项目讲评活动。
(五)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将优质护理服务认真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 认真接待入院患儿,主动向患儿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 要求责任护士每日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患儿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反应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接触患儿家长的顾虑。将心比心,“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让患者在细微处能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照顾。
3. 组织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进行学习,正确并及时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动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就医满意度。
4. 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5. 定期对出院病人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时知道患儿家属在家庭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告知患儿家长关注科室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六)加强科室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1. 根据N1~N4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岗位及培训需求,制定层级培训计划,每月业务讲课四次,业务查房一次,每周晨间学习两次,坚信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 根据入科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第一季度培训人员为2011年和2012年入科护士,第二季度培训人员为2013和2014年入科护士,第三季度培训人员为2015年以后入科护士,第四季度为2014年以后入科护士。做到培训有重点,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的同时,对高年资护士也要进行巩固性培训。
3. 做好儿科七月份与PICU及新生儿的联合查房工作。
(七)积极参加“5.12”护士节活动
(八)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1. 严格做好实习生管理,指派具有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工作,对学生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的同时履行带教老师的职责,并做好对实习生的考核。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险公估人以投保前的风险评估、出险后的理赔定损为切入点的服务模式,专业性和公正公平的形象,对拉动社会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促进保险人之间的公平竞争、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起着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保险公估缺乏有效约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混乱、“失范”现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险公估人以投保前的风险评估、出险后的理赔定损为切入点的服务模式,逐渐得到了市场相关主体的认同,保险公估人的专业性和公正公平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保险市场中的不正之风,对拉动社会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促进保险人之间的公平竞争、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起着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保险公估缺乏有效约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混乱、“失范”现象。
高素质公估师的缺位。保险公估人的存在价值在于以第三方的身份,在“客观、公正、公开、有效”的原则指导下, 以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正确的技术路线、规范的操作程序,致诚、致信的服务意识与实际行动,为保险双方提供公正公平的服务。作为一个技术型服务行业,专业技能、诚信服务是保险市场对保险公估人的特定要求。目前我国保险公估现有的人才队伍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整体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市场的需要。一是在专业结构上,现有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专业特长比较单一,或者是保险专业型的,或者是纯技术型的,对于接受委托的大案,很难派出一个小组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种攻克技术难关的合力;二是在人才层次上,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特殊人才及高精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在地域布局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公估公司可使用的人才选择性大,而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从事保险公估的人才数量则比较少。优良的服务是保险公估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公估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平的高低,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公估案件的委托及市场对公估公司的信赖程度。在一个最需要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约束的行业,高素质公估师的缺位其结果只会导致保险市场因对公估行业整体水平低下而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
保险人的越位。因为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出于业务压力和竞争压力,保险公司固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想,一般不乐于聘请保险公估公司对拟投保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和标的物的保险价值评估,根据风险程度厘定保险费率几乎不可能实施,而保险公司自己的所谓风险评估和价值评估只不过走走过场而已;在处理保险事故时,受自身立场以及利益驱动的影响,保险人越位干预公估人员工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给公估公司施加压力,导致最终定损的结果偏离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公估结论失去应有的公信力。
公估公司的错位。由于资金、人才、管理的局限,公估公司的业务拓展一般囿于公司所在地一省范围,公估公司的业务范围大都集中于出险后的勘验理赔公估,公估公司的业务来源过于依赖保险公司的委托业务。且各家公估公司经营格局大体一致,造成同一领域竞争者数量增加。由于业务单一、来源单一,僧多粥少,结果许多公估公司在经营模式和方式上模糊了自己的位置,没有意识到保险公估人的职能在于以独立、公正的角色与保险当事双方沟通,在执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公正性不够,变成了保险公司的“第二理赔部”,与其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另外,保险公估作为有固定的场所、专业的人员、独立的管理体系的专业机构,尚未规定统一的在全行业公认的行业服务标准。各家公估公司的公估费用一般都自由订立,由于确定服务价格的因素有较大的差别,同一市场内价格水平难以达到统一,即使单个保险公估业务的价格水平在不同公估公司的服务费用也各有不同,在这种价格制定机制不合理又缺乏价格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打价格战的现象在保险公估业内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保险公估公司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保险业倡导诚信服务的大环境中,保险公估市场的混乱无序及其种种非规范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非议与社会的关注,净化公估市场、规范公估行为,已经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
保险公估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是做好保险公估工作的根本保证。大家知道,每一种执业资格都必须有特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技能,而这种专业技能应有大学相应的学科加以培养,而保险公估专业则在高校中没有相应的专业设置,无相应专业来构成学科形成对这种执业资格的支持,公估师的培养缺乏一种理论与实践氛围。因而这种资格要取得稳定的社会地位则完全是因为这种职业的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公估人员整体水平,这既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矛盾,也是在未来发展中公估业的生存根本。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胜任问题。保险公估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指保险公估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保险公估职业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以及保证通过合理措施完成保险公估业务的能力。公估人员的职业能力胜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二是遵循保险公估经营的特殊原则,即公正诚信原则。职业的专业技能是指从事职业劳动的专门技术和能力。形形的赔案对保险公估人员提出了严格的专业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或从业经验,并能正确运用形成该项业务的准确可信公估结论所必需的公认评估方法和技巧,才能出色地履行保险公估的职业责任,更好地为客户和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由于保险公估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它的内容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对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从事保险公估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应通过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学习各类相关知识,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积累知识,不断更新和提高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和公估技巧,做到在最快的时间里出具最专业的公估报告,以此显示其优于保险公司的专业实力。
在保险经营过程中,保险公估工作的焦点是理赔双方在事故原因、责任认定、理赔金额等存在争议时,保险公估人以与保险合同双方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身份科学、合理、公正地进行技术分析、责任划分、损失理算,是解决理赔双方争议的核心,也是维护理赔双方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由于保险公估的金融性质、保障特点及其承担的特有社会责任,决定了保险公估机构要具备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诚信。因此,在执行保险公估业务中,必须加强诚信服务意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避免任何可能会导致误导或过失的行为。在提供公估服务时,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只凭实事鉴定,不偏袒任何一方,充分体现保险公估地位超脱的优势。这是维持保险公估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保险公估业的健康发展
今天我国的保险市场面临全面开放,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要求保险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在开放的背景下,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作为以风险管理的方式经营的保险企业来说,要想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维持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就必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与效率,以此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与保险公估公司之间的全面合作是可能的,双方合作的条件和基础是客观存在和客观需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日趋复杂,客户投保的风险单位越来越大,标的的技术类型越来越高,一项保险活动可能会牵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保险公司的业务要求及经营特点决定了职能范围难以包揽保险活动环节的全部内容,而由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保险公估公司则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在风险预测和防范工作中,公估公司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巨额保险标的的承保和续保前的风险检验、保险标的的现实价值评估,为保险公司根据标的物的风险程度、风险状态厘定保险费率、决定是否承保提供参考;在保险事故处理过程中,保险公估人可以通过对事故现场的望、闻、问、切进行权威的技术分析,并根据保险合同对事故准确的划分保险责任、合理的确定损失;在保险防灾防损中,保险公估人可以对其参与过承保或理赔公估的保险标的从保险的角度对多个生产环节、安全设施提出合理的防灾防损建议,以减少保险事故的发生。
保险公估为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增加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因此,双方应建立长期、可持续合作的机制。双方要有合作远景规划,克服短期行为,要始终把对方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树立那种“你发展了我才能发展”的意识。
四、强化管理,提高保险公估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估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规模小、经验少、管理薄弱。从监管部门对保险公估公司的监管重点看,侧重于企业的资质管理,个人的执业资格管理不健全,目前除强调要确保业务质量和诚信外,规范化的约束要求、标准缺乏;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需求,一般会与一家或几家保险公估合作。但大多数保险公司只要求公估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对事故定损,不管也无法对定损人员的服务态度做出约束。致使保险公估在实际服务中难有真正的约束,很容易违背公正、公平原则,引发服务纠纷,导致客户对保险服务怨声载道,严重影响整个保险市场的形象。为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保险公估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实行全面监督与管理,建立“保险公估机构及从业人员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公估公司及公估人员无视职业道德,不负责任等不良现象,对那些因无视职业道德而导致公估结果失真,损害保险当事人利益的,要坚决予以查处,真正维护保险公估市场的纯洁性和公正性。对保险公估机构而言,必须建立制约、激励、监督三位一体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并严格遵守保险公估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纪律,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出具虚假公估报告,不参与恶性市场竞争,更不可进行夸大或有悖原则的市场宣传。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行业品牌意识,提高保险公估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公”作为经营的核心,以服务作为发展的关键,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把优质服务贯穿于保险的始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当公估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受到自律以及外界的约束后,公估机构及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保险公估的地位也就会随社会信誉的提高而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华林:中国保险中介市场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2(6).
【关键词】胎儿异常;孕产妇;心理护理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产科因胎儿异常住院行终止妊娠的526例孕妇进行胎儿异常影响因素知识综合问卷调查。了解孕妇对本次怀孕不良结局的心理影响、优生知识的认识及健康指导的需求[2]。采取一对一向孕妇及其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为孕妇提供最佳的心理支持,同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孕妇的后顾之忧。在526例患者中,有效调查人数499例,调查有效率94.87%。
2 方法
建立孕妇档案内容包括:孕妇姓名、年龄、孕产史、畸形史、妊娠周数、孕妇一般心理状态、家属联系方式等。护士随时和孕妇家属保持联系,并将孕妇档案放于医疗组、护理组、产房组各1份。医生、护士、助产士熟悉每个孕妇相关情况,对住院妊娠的526例孕妇,接诊时医务人员根据孕妇档案资料,针对不同患者,结合临床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别做好心理护理计划。保护孕妇隐私,选择合适的治疗及分娩方式,密切观察产程进展。产时及产后及时对孕产妇心理支持,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平安度过分娩期、产褥期,消除孕产妇的后顾之忧。
3 结果
调查有效人数499例中。年龄18~39岁。既往无不良孕产史417例(83.57%)、其中初产妇297例(71.22%)、经产妇120例(28.78%)。既往有不良孕产史82例(16.43%)、其中初产妇46例(56.10%)、经产妇36例(43.90%),调查结果表明:孕妇因怀孕不良结局而出现各种心理变化,孕妇各种心理变化有单独出现和多种变化同时出现,以舍不得失去胎儿占82.77%、担心手术给身体造成不良后果占80.76%、担心以后妊娠再次发生胎儿不正常占79.75%、担心以后难以再次怀孕占72.74%等最常见,而心理多种变化同时出现及心理压力较大的是多次怀孕不良结局孕妇。
4 护理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心理因素对孕妇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针对孕妇不同心理表现而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医务人员以同情、关心、体贴、安慰等给予心理支持。具体做法如下。
4.1 入院时护理 凡因在产检时发现本次怀孕不良结局(难免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胎儿先天畸形及死胎)等的孕产妇在心理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舍不得失去胎儿、害怕疼痛而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恐惧及紧张心理。产妇入院后,热情接待,微笑服务,尽可能为其创造优良住院环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语言沟通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用尊重的态度和平等口吻与之交谈,在交谈中了解患者孕产史及生育史的同时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在掌握患者资料的同时了解患者心理活动情况,修订护理计划。达到护理目标[3]。
4.2 产时护理 分娩是胎儿与母体分离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无论初产妇或经产妇,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和性格特征,均存在恐惧紧张心理。资料显示80.76%孕妇担心手术给身体造成不良后果,72.74%孕妇担心以后难以再次怀孕,65.73%害怕疼痛,79.75%担心以后妊娠再次发生胎儿不正常。在孕妇进入产房分娩时,助产人员要熟悉每个孕妇相关情况,根据孕妇档案,结合临床检查情况,给孕妇做好心理疏导,保护好孕妇隐私。由于孕妇没有正常分娩那种即将做母亲愉快幸福的感觉,而即将分娩的是一个先天畸形儿或死胎,恐惧及紧张心理加剧,疼痛加剧,出现怕痛大声呼叫,不合作等,助产士以同情、关心、体贴、安慰、鼓励等给予心理支持,使其顺利度过分娩期。为避免过度刺激而增加产后出血量,产妇分娩后不立即告知婴儿的性别、畸形等情况,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接受事实。并在交谈中暗示产妇不要亲自看娩出的胎儿,以免留下心理阴影。产后注意产妇生命体征及宫缩情况。
4.3 产后护理及出院指导 产后提供个性化护理,有184例(36.87%)希望医务人员能为其保守秘密,产休区护士在产妇接回病房时根据产妇档案,针对个案做好心理疏导,有条件时安置单间病房,最大程度地保护产妇隐私,也可避免产妇触景生情而受刺激。并继续给予关心、体贴、安慰的心理支持,并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尽快消除不良孕产史对其影响。护士多巡视,密切注意产妇生命体征及宫缩情况。注意阴血情况,指导产妇注意外阴清洁,预防产后感染,促进身心的康复。出院时产妇及家人都希望听取医生、护士关于优生优育的指导,护士应将住院时的档案、资料整理后转至产前诊断门诊并与门诊医生一起分析本次不良妊娠的相关因素,共同对产妇追踪、指导。告知产妇及家人出生缺陷是由遗传、环境、社会、心理、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联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危险因素长期影响育龄夫妇的健康状况,并不是在怀孕时才开始作用。因此,建议患者在下次怀孕前进行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评估,进行产前优生筛查,对一些反复流产或发生多次胎儿畸形的患者,建议其与丈夫一起去做遗传咨询,做各种必要的检查。若确诊有遗传病或携带遗传病基因时,通过医务人员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指导其的生育最佳时机,以健康良好状态怀孕。待以后怀孕时,必要时做产前诊断,以明确胎儿是否正常,以降低胎儿出生缺陷机率。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因素对产妇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4]。本研究通过499例分娩异常胎儿孕产妇经过有针对性地按照护理计划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良情绪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使其顺利渡过生理、心理不适期,减少不良因素对孕妇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产妇的康复,达到护理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83-85.
[2] 苏艳华,李寿明,韦梅玉.对畸胎妊娠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1(4B),57-58.
[关键词] 胸外科;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142-03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thoracic surgery
LI De-xue
The Fourth Department of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Guangde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Guangde 24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ducing the pain of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thoracic surgery. Methods Seventy thoracic surgical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5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5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work.The VAS score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s of the two groups within 1 month after the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Under the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usage time of analgesic drugs and lower VA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he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thoracic surgery can remarkably relieve pain,reduc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improve prognosis,thereby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Pain;Nursing intervention
胸外科手术常常由于创伤大导致患者康复慢,且常常出现剧烈疼痛,甚至导致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产生变化,目前对疼痛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疼痛是组织细胞病理变化及炎症反应的表现,是机体对外来入侵进行防御的重要紧急信号[1]。术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能保护呼吸、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2],本研究对35例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进行疼痛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23~58岁,平均(43.9±7.2)岁,其中肺癌20例、食管癌17例、胸部创伤26例、肺大疱7例,所有患者均无恶性病变,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精神病史等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好管道护理,注意无菌操作和切口护理,防止并发症,剧烈疼痛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镇痛治疗[3]。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疼痛采取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评估:术前对患者的原发病和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从手术因素、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并于术后及时测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进行疼痛治疗并总结选择有效的止痛措施;②心理干预: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讲解疼痛与心理状况的关系,使患者对疼痛等问题有所了解,帮助患者减轻对疼痛问题的压力,告知患者止痛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自我暗示,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③疼痛护理:术后指导教育患者闭目,进行深慢呼吸或采用缓慢的腹式呼吸,缓解紧张程度,疼痛时通过音乐视频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及时给予安抚,帮助患者更换至舒适的,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适量的药物镇痛,尽量在患者出现疼痛前进行药物治疗,镇痛药物治疗后无明显作用的患者需要进行疼痛评价,并选择更加适当的镇痛方案进行治疗;④健康教育:对胸外科的患者来说,术前疼痛缓解有关的健康教育能够正确描述疼痛情况,降低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性,患者通过对疼痛的认知能够了解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加强患者对深呼吸、咳痰、早运动重要性的认识[4]。
1.3 评价标准[5]
记录两组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以0~10分表示,其中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但是可以忍受;4~6分:出现疼痛,对睡眠产生影响,但可忍受;7~10分:患者疼痛渐感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 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出院时通过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3.92、*P<0.05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常常因较大的创伤或者其他刺激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疼痛,造成限制性功能障碍,并且剧烈疼痛可能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甚至心肌梗死、呼吸衰竭等严重不良事件[6]。疼痛能够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抑制胃肠道的功能,同时引发患者烦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睡眠,从而导致机体的恢复速度减慢[7]。然而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降低疼痛的阈值,导致机体内源性镇痛物分泌减少,而延长加重疼痛程度,且形成恶性循环[8]。有研究显示,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创伤面积以及对肌肉骨骼神经的损伤,患者留置的导管对胸膜产生的刺激,都会增加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9],并且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精神压力较大,对胸外科手术的患者手术前后给予心理干预,以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本研究中,在患者手术前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并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进行心理干预,对患者的疼痛、抑郁、焦虑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后对症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镇痛药物使用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疼痛耐受性,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以及对镇痛药物的依赖性,且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可促进患者的伤口恢复。
综上所述,手术前后对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护患关系,提高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莹.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735.
[2] 童莺歌,刘敏君,叶爱芬,等.以疼痛资源护士为媒介的在职疼痛护理培训[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0):28-30.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07-109.
[4] 叶赟,张兰凤.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先决因素与实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2):1-3.
[5] 郑良杰,杨伟,刘宇斌,等.胸外科手术数字化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55-57.
[6] 张良美.护理干预对减轻清创缝合术中患者疼痛、焦虑抑郁情绪及应激反应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9-11.
[7] 张艳丽.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04.
【关键词】患者安全;患者安全教育;医学教育;应对策略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由于医学认识存在局限,疾病不断发展变化,医疗服务是一个存在风险、不断认知、持续改进的过程,在拯救生命、维护健康的同时也给患者安全带来一定风险。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高度重视,强化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成员国卫生行政部门及医务界的共识。患者安全是指在诊疗过程中病人不受到伤害。2007年WHO公布了关于全球患者安全的十大事实,患者安全问题是构成医疗纠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医学教育家认为,患者安全教育是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患者安全教育应始于医学院校[1],所有健康科学类的高等院校都应为在校学生提供患者安全教育课程。本文将回顾国内外患者安全教育现状并探讨加强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的应对策略。
1国外患者安全教育现状
2003年美国医学研究院发表了《卫生保健专业教育:质量的桥梁》报告,建议通过卫生保健专业教育改善卫生服务质量,将安全能力列为卫生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六种核心能力之一。以后,美国在患者安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包括退伍军人事务局和美国国家患者安全基金会所做的努力,患者安全教育几乎涉及各年级本科生(二至四年级医学生、注册前本科护生)甚至研究生,还针对卫生保健者(如护士、药剂师、医师、医院管理者等)开展的患者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患者安全概念、概述;系统理论、人的因素理论、风险管理、差错上报、分析、伦理、国内患者安全资源、团队监督、患者安全的评价、循证策略、安全改善的科学研究、其他行业安全措施、安全改善工具、措施、核心胜任力。英国的患者安全课程多集中于四年级本科生及少数研究生,培训内容包括安全胜任力、安全因素(实践和环境)、系统的角色、风险评估、危险情境意识、差错的性质、不良事件、沟通、处理和分析差错、从他人经历中学习。英国医学协会向医学本科生提出以下建议[3]:了解英国医疗行业药物使用现状,了解医疗差错发生机制及风险预防原则,提供安全医疗服务的能力。2005年澳大利亚发表国家患者安全教育框架[4],指出临床医生资格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不良事件和未遂事件的鉴别、阻止和管理,信息和现有证据的利用,工作安全,伦理,继续教育和用药安全等。2006年悉尼大学率先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中[4]。2008年加拿大患者安全协会建立多学科、以能力为基础的患者安全教育框架,涉及6个方面患者安全能力,包括创建患者安全文化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优化个人和环境因素的能力、鉴别和报告不良事件的能力,提倡各大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将此框架作为患者安全课程设置和继续教育的依据。2004年日本明确要求学校应将患者安全教育纳入到医学本科课程中,包括医院安全管理、医疗错误理论、实践安全和不良事件的管理等。目前90%日本护理院校都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了患者安全教育,授课时间在5~20h不等。近年来,韩国和荷兰也相继开设患者安全教育课程。尽管如此,目前国外医学院校对患者安全教育课程都仍未给予足够重视[5]。以patientsafety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从1953年至今已有63800余篇文献。然而,高质量的患者安全医学教育研究较少[6]。
2WHO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
2004年10月WHO发起”国际患者安全联盟”。2008年启动患者安全医学本科教育项目。2009年WHO确立《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7],指南的开发主要由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的卫生保健核心团队完成,指南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医学院师生,其目的是将患者安全纳入到课程当中,为学生入职后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培训,减少风险,教会他们怎样将患者视为伙伴,在医患管理上减少摩擦,达到理念上的一致,包括11个题目,即患者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患者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如何处理临床风险、质量改进方法介绍、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活动、加强感染控制,降低院内感染、患者安全与介入性诊疗、提高药品安全。该指南适用于全球医学院校。2010年WHO在全球11所医学院校试行《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由于发展中国家医疗过失和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WHO正致力于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推进患者安全教育项目。
3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患者安全问题形势严峻,进行患者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2006~2007年WHO与我国联合举办”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教育项目”,为在我国推广患者安全策略奠定了基础。2007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首次将患者安全写入《临床医学导论》,将患者安全教育纳入医学生、临床医生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讲授患者安全和医疗风险;2009年将患者安全写入《循证医学》本科教材。2010年,首届患者安全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在广州举行,患者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响应WHO的倡议,努力实现”患者安全”的崇高理想和共同愿景,2012年7月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将《患者安全教育指南》翻译为中文版,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指南》包括两个部分:第1部分”培训者指南”,介绍了患者安全概念和原则,并提供了如何以最佳方式讲授患者安全的重要信息;第2部分”11个患者安全课题”,每个课题都包含用于培训教学和评估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以便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背景和资源定制材料。在2014年8月,中国医院协会了《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的相关信息。在遴选制订目标条目时,参考了WHO的”患者安全行动”、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国际患者安全标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台湾医策会”患者安全年度目标”以及我国患者安全现状等相关标准与内容,制定如下目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治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用药安全;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时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当前患者安全教育培训有限,并未和现在大学教程相吻合,这一方面因为医疗卫生教师资源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医学教师也并不熟悉和了解患者安全问题。我国尚缺乏患者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将患者安全教育课程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仍是医学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挑战,仅仅对基本概念的介绍远不能培养医学生患者安全的理念和意识。张琼文等[8]调查显示,我国临床医生对患者安全认知度偏低,但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杨本付等[9]对1997名3~5年级预防、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水平偏低,高年级的、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高的、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患者安全”知识得分较高。由此可见,我国对医学生提供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尚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医学生迫切需求,有必要对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开展患者安全知识教育。
4加强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的应对策略
《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主要基于澳大利亚患者安全教育框架。由于文化背景和医疗环境不同,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培训内容必须主题明确,基于实证,绝不能生搬硬套《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要将患者安全学习内容整合到原有医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引入人文因素,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提出降低医疗风险的各种方案、患者安全事故报告和分析,体现成人的学习原则和团队训练。进行患者安全教育最好的场所是在临床工作环境中而非课堂,必须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创新性教学,患者安全主题离开临床实际就失去其意义[10]。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美国患者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具多样性,有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主导法,也包括多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可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采用选修课和继续教育课程等课堂教学,使用案例分析[11],将患者安全事故的个案研究与患者安全问题的解决训练结合起来;采用模拟技术[1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13]等教学方法,进行多学科参与的健康服务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培训[14],以提高学生对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患者安全是医学生、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应将患者安全教育融入到在校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医院管理者教育、患者教育和公众教育中建立多层次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可有一定的差别,如一、二年级本科生讲授患者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技巧、患者安全相关事件和知识,在医学课程一开始就让医学生明确认识到患者安全的重要性;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则在相对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对自己再医疗服务中的角色进行全方位的真实认识,进行多学科参与的团队工作,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分析医疗差错的根本原因,采用标准化病人模拟训练等。对患者安全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有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评估教学效果可以参考国外的问卷法、访谈法、理论考试、书面论文作业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方法[15],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课程前后患者安全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看法。综上所述,患者安全教育是一个新型的医学教育领域。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转变教学观念,借助WHO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参考发达国家已有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患者安全教育体系和模式。
参考文献
1MyungSJ,ShinJS,KimJH,etal.Thepatientsafetycurriculumforundergraduatemedicalstudentsasafirststeptowardimprovingpatientsafety[J].JSurgEduc,2012,69(5):659-664.
2AboumatarHJ,ThompsonD,WuA,etal.Developmentandevaluationofa3-daypatientsafetycurriculumtoadvanceknowledge,self-efficacyandsystemthinkingamongmedicalstudents[J].BMJQualSaf,2012,21(5):416-422.
3HalbachJL,SullivanLL.Teachingmedicalstudentsaboutmedicalerrorsandpatientsafety:evaluationofarequiredcurriculum[J].AcadMed,2005,80(6):600-606.
4WaltonMM,ShawT,BarnetS,etal.DevelopingaNationalpatientsafetyeducationframeworkforAustralia[J].QualSafHealthCare,2006,15(6):437-442.
5PaxtonJH,RubinfeldIS.Medicalerrorseducationforstudentsofsurgery:apilotstudyrevealingtheneedforaction[J].JSurgEduc,2009,66(1):20-24.
关键词:烧伤;手术治疗;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91-01
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烧伤是由高温、化学物质或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烧伤时可见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随着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的加重缺氧血症(anoxemia)也增重。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中340位经过手术治疗烧伤的患者,60例出现了手术后并发症。年龄在7-78岁之间;烧伤的按烧伤的程度区分,深Ⅱ度烧伤的50位,深Ⅲ度烧伤的10例,烧伤的面积全部超过了全身皮的40%以上。
1.2 护理结果:因为烧伤的患者手术期间的并发症很多,在本组60例患者中,因为创面出血的13例,麻醉苏醒延迟的2例,带蒂皮瓣撕脱及游离皮片移位的2位,血容量不足血压过低30例,体温过低的15例。经及时对症处理及护理顺利出院。
2 烧伤的分类
目前,根据烧伤损伤到皮肤不同的深度,可粗略将烧伤分成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烧伤。这个方法是由16世纪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现代外科奠基人之一 Ambroise Pare所创建并沿用至今。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必须了解皮肤的概念。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组织三层组成。而表皮和真皮又分别由很多层构成,表皮是: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真皮是:层和网状层 烧伤后的皮下组织要非常精确地判定烧伤的深度总是不太容易,特别是在二度烧伤的案例中,因为二度烧伤的深度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鉴于此,即使在最初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二度烧伤也有可能会演变成三度烧伤。而区分浅表烧伤(一度、浅二度)和the partial-thickness burn对于烧伤的诊断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前者可能会自然愈合,但是后者常常需要外科清创术和植皮手术。
3 手术的并发症与护理对策
3.1 体温过低:全身体温降低 体温过低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皮肤的屏障及保温功能减弱乃至消失,手术时需要快速大量的补充液体,同时在手术时因为全身皮肤在室内,患者感到全身发冷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严重外伤后发生体温过低.固定不动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 物可导致肌肉张力使产热减少,体温过低时所有生理功能的加速,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神经传导,精神的敏锐性,神经肌肉反应时间和代谢率. 因此,在手术的时候将室内温度调到24度以上,使用加热器材,将液体调到35度左右,不宜过高,防止药液变性,手术后使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促进创面起早愈合同时通过辐射加温[1]。
3.2 血容量不足:患者在烧伤后因为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的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患者体内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失衡,同时因为患者手术时因为烧伤面积过大,往往是医生在身体多个部位进行手术,造成体内血容量急剧下降。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2],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通知血库做好备学的准备,在输液的时候,根据患者的个人身体条件输入不同药液时,防止因为液体注入体内速度过大,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出现。本组患者中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有因为心脏功能有问题,在手术室输液时,输液速度过慢导致患者体内的血容量失衡的问题出现。
3.3 进行清理,使用电刀止血做血管结扎,在手术后使用加压包扎等,在手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后,因为术后疼痛感增强,患者易出现躁动等情绪,导致创伤面多为摩擦后局部血管血窦开放,导致创面出血,本组患者出现此类问题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加压止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巡视工作,防止因为在加压止血的过程中,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供应停止,局部组织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液灌输,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4 苏醒延迟:在复苏间内,本组患者中有出现超过30分钟不能睁眼及几步刺激物反映的情况出现,统称其为苏醒期延迟。烧伤的患者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多是因为物残留作用导致苏醒延迟,在此期间要做好各项生命体征记录的工作,超过时间没有苏醒的患者,及时通知麻醉师给予对症处理,防止患者麻醉意外的出现。在患者苏醒期间,注意患者保暖,增加输液量[3],防止患者出现体温过低,体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出现。
3.5 带蒂皮瓣撕脱及游离皮片移位:在手术后,患者术后苏醒期间,意识逐渐恢复正常,对疼痛的刺激不能正常适应,出现躁动的情绪,肢体局部躁动时牵戴带局部组织的皮瓣撕脱移位,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在患者的意识恢复期内,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制动,使用局部的约束带,防止因为患者的肢体剧烈躁动造成带蒂皮瓣部分撕脱,此种并发症的出现后,患者需重新对皮肤进行缝合处理。
4 总结
我科通过对本同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进行归纳统计后,对预防大面积烧伤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护理有了一定的经验,及应对措施。通过以上那个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减少因为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保证手术的成功,促进患者早日出院。
参考文献
[1] 郭华芹.烧伤患者手术期间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期刊论文]-护理与康复,2011(1)
[2] 蒋婉英.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期刊论文]-护理与康复,2010(6)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方法:查找安全隐患因素对症解决。结果: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的意识。结论:加强手术室护理不安全隐患意识的管理,保证手术护理工作全方位质量管理方案的良好实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和责任化。
【关键词】手术室; 护理安全隐患; 管理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Hidden Dangers in the Nursing Safety in Operating Room
Huang jingbo Shen danping Qiu deye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some composition element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nursing factor of dangerous in operating room.Methods :To seek the factor of dangerous and solve it.Result :Safety containment measure which was to aim directly at could degrade incidence of the nursing error,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safe qualitative in nursing staff. Conclusion :It could make a good supervising system on nursing security control which to manage the nursing factor of dangerous in operating room,and warrant to practice well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program in every direction.
【Key words】Operation room; Nursing; Factor of dangerou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48-02
护理安全是在实施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是病人在手术室内不给病人造成身心意外的伤害,根据不安全因素种类而采取的各种安全防患措施,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防患,手术室工作节奏快,持续时间长,风险大,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采取相应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发生,确保手术安全,防止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1]。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疏忽和麻弊大意会直接导致患者手术差错发生,最后铸成重大医疗事故[2]。笔者针对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因数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手术室常见安全隐患
(1)接送患者手术部位错 手术患者术前的紧张及使用镇静剂,小儿及老人神志不清者的患者,容易接错患者放错手术间。手术前未核对清楚正确部位,导致手术部位错(2) 电灼伤 电凝使用不当以及负极板潮湿引起电灼伤。(3)用错药物及输入异型血未认真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给药不准确,输血输液查对不严格(4) 异物遗留体腔物品清点有误,未按清点交接制度(5) 标本遗失病理标本保管不当,错放错送,责任心不强失误造成遗失(6)压疮手术摆放不当引起患者局部皮肤受压导致压疮。
2 预防措施与管理对策
手术室进一步完善各班次职责及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考核。
2.1 强化护理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手术室护理队伍相对年青,必需加强护士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工作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秩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法规。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见、预查、预防;对容易出错的时间、容易出错的环节、容易出错的部门、容易出错的人,进行超前教育和超前监控。在每月对那些虽未造成病人伤害,但造成负面影响,为事故隐患,进行事件共享,给予通报提醒。对检查中发现违规、违纪现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并提出整改措施,使护理工作安全警钟长鸣。
2.2 重视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使护士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自觉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文件,增强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手术室护士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严格按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
2.3 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且要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准。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手术室护士必须不断的充实和更新知识,同时不断的增强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科室领导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撰写护理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对新毕业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理论、操作技能考核。
2.4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缓解超负荷工作状态:手术室长期存在护理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时间长的问题,护士长弹性排班制,关心护士生活、解决护士的后顾之忧,使手术室护士可以精神饱满的全情投入工作中,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5 针对手术不安全因素,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2.5.1 接错病人、开错手术部位:接病人时要认真核对病人的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部位,特别是接台病人更要加强核对。5岁以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更要小心核对,不能将两小儿放于同一车床上。手术开始前,再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核对手术部位,术前在手术部位画―个手术标记。
2.5.2 用错药物及输入异型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时用药通常是口头医嘱,要做到重复―次口头医嘱,用药后与麻醉师再次核对药瓶后方可用药,用药后药瓶要保留。输血时严格执行输血规程,血液需经血库人员、手术室护士、麻醉师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2.5.3 灼伤、烫伤病人:使用电刀时常规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常见为电刀灼伤,使用电刀时注意负极板的放置时与皮肤完全接触,消毒时不要太湿,电刀不用时固定放置,特殊时肢体需垫海绵垫,保证肢体不接触金属物[3]。避免烫伤病人。防止碘酒、酒精、双氧水等化学药物灼伤。高频电刀在使用时会形成火花,遇易燃物时会着火[4]。
2.5.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异物遗留在体腔内:手术前做到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六查:接病人查(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术前准备,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及配血报告)病人进手术室查,麻醉前查,皮肤前消毒查,切开皮肤前查,关体腔前后查,十二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间号,手术名称, 手术部位,手术物品,药物过敏情况,灭菌物品合格率齐全)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刀。洗手、巡回护士手术物品严格执行清点、核对、登记制度,术前、术后认真清点物品,特别是术中剪下的钢丝,克氏针,注射器针头套等,应及时清理手术切口周围的物品,不用时及时回收,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2.5.5 病理标本遗失: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在病人机体上切下的任何组织,洗手护士都要认真保存。对护生及进修生单独洗手时尤其注意,放手不放眼,认真做好带教工作。大标本可用治疗巾、弯盘、盐水盒存放,小的标本(淋巴结、囊肿等)用湿纱布包好,用钳夹住,放于弯盆内妥善保管,术后用10%甲醛固定,标本袋贴好标签连同填好的病理单,巡回护士与医生一起送到存放标本的固定地方,并在标本登记本上双签名。
2.5.6不当引起的神经麻痹导致组织压伤:掌握各种手术的摆放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生理特点,进行压疮风险评估,排除术中压疮的发生[5]。摆的原则: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使病人舒适,固定牢固。机体的着床支点避开神经走行的部位,避免肢体受压造成神经麻痹。使用气压止血带时严格掌握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气压止血带,压力适中,记录时间,定时松开。术后检查受压皮肤是否损伤。
3 结果
通过对手术室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及制订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对策,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手术事故隐患风险大大降低。通过护理安全质量的管理,把手术室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护士的法制教育,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慎度精神,对护士的言行举止起到自律作用,无一例护理纠纷出现。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使手术室护士在器械准备和配合方面有所提高,大大减少了因器械准备不足或不良而延误手术的情况。新护士专业技术及基础护理操作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操作技术合格率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休息合理搭配,提高了工作质量,减少了差错苗头。有针对性地预防手术常见不安全隐患因素,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缺陷,减少了护理纠纷。
4讨论
通过对手术室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健全手术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强化安全质量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专业技术教育与训练是防范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的关键。手术室工作是―个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的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安全的隐患,任何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手术过程都带着潜在的风险,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质量监控,引用现代科学手段,坚持科学管理,有效的运用现代质量管理办法,使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春英,赵红英,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反规表提高手术室护理前景[J],天津护理,2002,10,(14),197-198.
[2]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5-37.
[3] 刘柏辉.老年脑中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便化与预后的关糸[J].中锅老年学杂志,2007,27(8):1492-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