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微课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微课
微课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其核心是列出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核心概念,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强调视频的类型是在线网络课程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微资源。微课的特点:视频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相比与传统的课堂来说较少,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制作方法非常的简单,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问题精确,主题突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是5-8分钟。一个微课就是一个小小的主题,只需要会制作简单的PPT以及录制软件,里面包含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却能以此制作出有自己教学特色。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解,把过去教师上课知识传递的部分迁移到课前,即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完回到课堂研讨,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首先由小组内学生帮助,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和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翻转课堂的重构了学习的流程。实际教学中,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协作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互动交流来解决学习的困难。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微课所选择的内容,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景中产生,是学生在网上主动的收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认知结构。通过微课的学习,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小学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正确选择微课教学的内容,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将其进行分割;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以一个问题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互动性问题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微课的时间应较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设计互动性问题的时候一定难度事宜,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以及递进性,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在设计微课过程中添加些互动性的措施,如微课带有教师头像的视频,添加背景音乐,以及把握语言和字幕的节奏。设计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内嵌在前测、后测、测试反馈中,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和交流;微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精细化原则,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分成概要过程和细化等级过程,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使教学的过程能够层层递进,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取出来基本的概念和法则,适当加入与知识有关的图片和动画等,不断的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的提升,以此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微课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弄清楚课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从生活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入手;要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制作成微课;确定需要围绕数学的核心概念,采取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自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素材选择。
3小学数学微课的个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学习属于重点。本课采取的是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录制课件:录屏软件+PPT式。微课制作:步骤一:情境导入(3分钟)。步骤二:分发前测任务单,明确教学任务,正确使用圆规画圆的步骤问题。步骤三:观看《圆的认识》微课视频。让学生将疑问及时的记录下来。步骤四:课堂答疑(7分钟)。让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讨论。步骤五:教师讲解与总结(3分钟)。教师将各组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询问学生是否都已经理解。最后是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们兴致活跃,课堂氛围很好。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应当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的表现出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脑。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更有效的微课制作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的条件。
作者:尹丽峰 单位:长春市宽城区浙江路小学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Tan,S.C.,&Wong,A.F.L.Teachingandlearningwithtechnology-AnAsia-Pacificperspective[M].Singapore:PearsPrentice-Hall,2001.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微课程以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更加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程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微课”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建设作为笔者所在高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校内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网站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商业类网站,要把师生的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区别于社会微课资源网站建设,体现财经类高校课程特色,立足本校教学,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微课”资源网站的设计,首先从师生需求出发,前期设计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另一封面也要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在强调资源建设的同时,丰富网站各项教学功能,力图实现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同步发展,打造成为校内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MOOC理念对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示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2]。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3]。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根据李青等[4]对国际上流行的MOOC课程分析,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如图1。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一般会采用Wiki或Blog等简单易用的社会化工具),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等,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流程对于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发是,微课资源网站不应该只是一个资源的、下载站点,应该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三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1“微课”网站总体规划
(1)页面风格设计。“微课”网站界面的设计应当以简洁、美观为主,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同意,排列清晰有序。网站页面以浅色为主,营造轻松、舒适的页面感受。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网站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网站的帮助系统主要包括网站使用说明、资源上传规范说明、留言板和论坛版块使用说明,同时提供系统留言板,支持匿名留言,解答用户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系统帮助用户有效操作“微课”资源网站。“微课”资源中心是“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的核心。对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依据校内学院系部课程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校内用户迅速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在论坛模块以同样的方式划分论坛版块,与资源中心相呼应,并将注册用户的操作信息同步,例如,在资源中心上传资源后,会在论坛相应版块自动一条带有超级链接的至该用户上传资源的帖子。资源中心支持所有用户的资源查询、浏览、下载,支持注册用户的资源上传、订阅、收藏、推荐与评价功能,同时通过设置注册用户的角色信息,实现对注册用户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资源订阅功能,通过XML语言实现资源库对不同注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一旦网络上传了用户订阅的偏好资源,系统即可以向用户以短信、邮件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推送该资源。资源收藏功能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收藏功能。用户对自己上传、下载或喜爱的资源,可以直接分类保存在用户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资源的检索功能分为分类检索和综合检索。分类检索是用户可以依据资源的专业、年级、学院属性直接进行检索;综合检索中,可以实现以标题、关键字、专业和作者等数据的核心资源属性进行检索。资源评价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对“微课”资源的评分、评论,评分结果计入系统推荐功能模块,在首页实现对资源的评分排序推荐。论坛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版块分类与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同步,当资源中心注册用户上传相关资源后,在论坛相应版块也会直接新建帖子,提供该上传资源的链接地址。同时,论坛可以实现与QQ账号绑定,个人发言信息可以在腾讯微博同步广播。注册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员申请新建课程讨论版块,对版块内讨论内容,教师有权进行审查、删除。后台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的所有上传资源、论坛、网站注册用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包括注册用户在线时长,发帖频率,资源上传与下载频率等,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后台管理员。在网站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为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不同权限的组,每组的具体权限划分详见下文“用户角色权限”内容。
(3)用户角色权限根据“微课”网站的使用对象,将网站用户分为四类: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各类用户的角色权限如图3所示。匿名用户权限包括检索、查询、获取资源,可以对访问的资源进行留言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获得支持。学生注册用户除了拥有匿名用户的权限外,还拥有以下权限:资源管理权限: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再编辑,包括查看、删除、修改;对喜爱资源进行收藏,订阅。论坛权限: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参与论坛讨论,申请加入特定教师课程讨论组,向论坛注册用户发送站内短消息,留言版块留言。教师注册用户除了拥有上述学生用户的所有权限之外,再资源与论坛权限方面还拥有以下特权:资源管理权限:教师可以对所属学院类目下的“微课”资源管理,包括该学院类目下所有资源进行查看、删除、修改、上传与评价。论坛权限:教师有权申请设立独立的课程讨论版块,并有权新建用户组,对该用户组学生用户进行管理。例如,教师能够为新建用户组的学生发放学习资料、发送群组消息、推荐资源、管理组内学生上传内容、查看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上网时长、逗留版块、发言频次等。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信息与权限。对网站的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资源入库的审核,资源的编辑、删除;对论坛的全面管理,包括帖子审核、屏蔽、删除、修改;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网站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言频次、登录板块分布等)。
(4)微课网站运行流程通过上述功能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课程建设理念使用微课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资源网站课程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论坛专属版块、教师个人微博、邮件推送等方式,向班级学生提供课程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讲稿等)、布置课程任务、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自由上传搜集来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源,由教师审核后至网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与讨论主题,在课堂与教师展开互动,依据网站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信息,对已经参与网络学习讨论的学生,直接回答其学习疑惑;对未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引入新课,讲解要点,布置任务,督促学习,有针对性地区别辅导。课后,再次通过微课资源网站,汇总讨论问题,上传新课任务(如图4)。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与教师腾讯微博邮件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新课任务,收集学习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并将自己认为较好的资源上传至微课网站,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整理学习疑问,在课堂上集中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后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发帖或向教师发邮件解决遗留问题,接收教师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图5)。
四结语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设计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我国的研究者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能够在线播放和下载的小课程。微课不仅包含教学视频,也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在当前实施翻转课堂、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力手段。
一、微课常见的制作方法
(一)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或摄像机+固定架+白纸)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2.教师一边讲,一边用笔在白纸上标记、书写、画图等,用手机或摄像机将声音动作拍摄下来。该方法使用方便,但要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
(二)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耳麦(附加话筒))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制作PPT。2.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Studio,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此方法操作简单,但要会使用录屏软件。
(三)利用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录制(“微讲台”微课程制作软件+数码手写笔或手写板)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2.在微讲台软件里做好各类教学对象的布局。3.通过“微讲台”微课程制作系统同步录制教学过程。此方法操作简单,能灵活调用各种教学资源,轻松生成各种格式的视频文件。录制微课还有其他方法。一是利用摄像机在教室里拍摄,教师和黑板、课件同时出镜。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不实用;方法二:可以网购一台专业微课制作工具———汗微微课宝,制作效果更好、更方便。到底采用何种方法来录制,要根据设备条件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二、选择微课主题的基本原则
(一)补充性原则
如果课本上没有相关内容,而此内容又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或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就有必要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自学和保存。比如,在学习完高一数学《集合》这一章后,有必要对本章习题的解题思想做一个系统的归纳,一方面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能起到熟悉规律,掌握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作用。再比如,在学习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材只提供了公式,没有给出具体的推导方法,而推导方法却是师生最想了解的内容,此方法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可制成微课供学生课上或课后学习,对启迪学生的类比、转化及极限思想很有帮助。
(二)重难疑原则
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难度较强,学生自学起来吃力,疑点较多,这类问题就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系统讲解,详细辨析,消除疑点。比如,函数的概念这一节课,学生要从变量观点的定义转化为集合观点的定义,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将函数的概念教学制作成微课。让学生体会新定义的合理性,并正确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有些习题较难,但具有探索性、思维性,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比如课本习题或复习题中的B组题,如果利用课时讲授效果不是很好,但可制成微课,便于学生课后研学。
(三)目标性原则
微课的制作一定要以导学案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通过微课学习解决导学案中的重难点部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微课设计与导学案设计要相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出现看了微课也不会做题的情形,导学案与微课脱节的情形。如果觉得问题太多,可以制作多个微课供学生学习,彻底解决学生的认识误区、能力低地,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三、微课制作要点
(一)PPT的制作要点
1.PPT要简洁大方,有明确的微课名称、有有序的正文内容,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错误。2.字体、字号、颜色要搭配合理:微软雅黑(标题)+宋体(正文),黑体(标题)+楷体(正文)。标题字号是44号,一级文本32号,二级文本28号,一般不出现三级文本。行距1.3倍-1.5倍,页面字数要少,一页不超过五个要点,上下左右要留1CM的空白。3.颜色要少用,除了黑白两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
(二)上课要点
1.切入课题要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2.讲解思路要清晰。讲授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3.教师语言要得体。教师语言在要求响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讲解时用“你”而不用“你们”,体现微课教学是一对一的教学理念。4.课后小结要快捷。用一二分钟时间对所讲内容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三)录制要点
1.录制背景最好是白色或是浅色,不要出现其它杂物。2.要调节好录制音量,保持摄像头清洁,远离强光刺激,不背光,适当打光,确保光线充足,摄像角度最好从正面。3.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辩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
(四)剪修要点
1.时间不超过10分钟。2.如果声音太小或太大,可以适当调整。3.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视频格式为FLV、MP4,音频最好采用MP3格式。
四、微课的应用方式
(一)高效教学的有力手段
教师在备好导学案的同时,要设计制作好微课视频,在上课前一天或前两天发到学生手上,供学生学习。对于重难点部分,根据学情,也可以在课上重复学习,教师做现场的指导。对一些典型习题或探索性问题设计成微课课后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教研教改的新方向
微课制作涉及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网络等多个环节,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挑战,是教师适应信息时代,提高专业素质的一个有力举措。微课不仅可以面对学生学习而制作,也可以面对教师教研而制作,如教研成果、会议内容、活动新闻等。
从艺术表现手段上完全可以更加宽阔,不再只停留在传统的工具,现代化的工具,如电脑、打印机、相机等可以成为创造的工具。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点、线、面的元素构成,运用不同的工具去表达,比如说取一节树枝将其折断,用它沾着墨汁作图,所得到的效果可能与任何工具都不一样。这过程强调完成课题应注重表现手段或表达媒介的多样化,避免固定的视觉表达,如文字、速写、电脑、数码摄影与视觉日志、静态与动态表现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如利用数码相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和创作手法(拼贴、剪切、手撕、水渍、火烧、肌理等),寻求多种视觉传达的可能性,从而将多媒体、综合材料等技术引入作业训练中,不再局限于传统技术的训练。另一方面,拓展手绘作业范围,可以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设计好图案或形象,再用各种特殊的材料或媒介表现出来,这样比普通的纸上作业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比如,让学生在笔记本封面、瓷盘或T恤上做手绘作业。图1为学生运用一些自己创造的“工具”蘸着墨汁绘制的轨迹,他们往往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图2为学生对生活中场景的观察,从不同的视角,用摄影的方式敏锐地捕捉到各种线构成形式,寻找线的变化规律,创造出富有节奏的线条组合。一些原本不属于工具,但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工具”往往能制造出一些常规工具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整个视觉感受、体验、分析比结果更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创新能力。
从具象到抽象
形态可以分为具象的形态和抽象的形态。具象形态是客观存在,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具象形态包罗万象,如动物、植物、人物、风景、建筑、生活用品等,具有自然性、直观性、识别性。抽象与具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象形态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简化、提炼的方式转化为抽象形态,当然这种简化、提炼是在抓住事物形态的本质特征基础之上简化与提炼,而不是一味简单地简化或随便提取一些元素。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不单是指形的演变,还包括形、色、质等多方面的过程。设计师经过对自然形态的选取、构图、色调以及归纳,或赋予新的含义等,这种经过设计师有意识、有目的创造与联想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一课题要求在自然中、生活物体中寻找元素,训练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元素的提炼,并以提炼出的元素为主进行下一步的形态组合及形式构成的训练。如果说具象是再现一个世界,那么抽象是创造一个世界。在造型设计中,抽象形态的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抽象形态是对具象形态的提炼和归纳,在提炼、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具象形态,提高对形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设计思维初步形成的重要过程。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的变形,是抓住具象形态的总体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简洁化。具体变化方法即把具象形态的各部分几何化,几何化以后,虽然是几何形体,一定要抓住形态的主要动态规律,然后用更加简洁的几何形体对复杂的几何形进行归纳,然后用统一运动方向、富有变化的线形对单调的几何形进行提炼。[2]在色彩方面除了掌握基础的色彩理论知识外,还要对色彩的设计与运用有很好的把握。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众多的优秀艺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大自然也为我们展示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从生活中发现色彩的合理组合关系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培养和具备的。色彩采集、重构形色是一种色彩的创造方法和过程。它有时需要从优秀作品、大自然丰富色彩源泉中汲取营养,有时会超越理性。采集、重构主要运用分解与组合的方法,将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经过分析、研究,运用归纳、衍生、简化、叠加、删除、比例变化等艺术手法来构成色彩意象。这课题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形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从基础走向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课题3,要求在课题2的基础之上,即对抽象提炼的设计元素,展开形态与形态的组合、形与形的架构等训练,在此基础上将设计元素及形式向设计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运用,作为基础知识与设计领域链接的尝试,目的是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设计元素的综合运用,建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点、线、面、色彩的简单应用可以日常生活中的产品为对象,将图形、色彩合理恰当地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中去。这个练习更多是观念上的,是感受式的体验。图3、图4是学生利用电脑和手绘不同方式在具体产品上进行的图形与色彩的创造。二维到三维的转化如图5,首先对元素的抽象、提炼,再进行形与形的各种组合关系的设计及渐变、发射的构成形式的设计,将基本形把平面立体化,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立体形态,并将元素形态的各种组合延伸到家具设计中,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思维转换以及基础知识与设计思维的链接。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能力和概括造型的能力。
一是,恰当选择演讲主题,演讲主题是微课的灵魂。微课的目的在于精炼地阐释某种观点或知识点,即微课的主题。主题内在地包含着某个核心问题,主题及其内在核心问题是微课及其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对主题及其所蕴含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构成了微课的主要线索,因此主题选择是否精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成败。但是,什么主题才算是好主题?是不是只要是社会热点或理论难点就是好主题?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公选课微课而言,题目本身无所谓绝对好或不好,但考虑到演讲者和受众的特征,主题便有了合适与否的区别。通过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公选课微课来说,好问题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1)恰当,就是适合预设受众、演讲者及微课本身的特点。对于大学微课而言,适合受众特点就是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特别是要符合他们追求直接、便捷、高效获取所感兴趣知识的需要;适合演讲者的特点就是适合其身份、知识储备、表达习惯等,使演讲者能准确鲜明有说服力地阐述其思想和观点,如战地记者荣格尔恰当地选取了“老兵为何恋战”这个演讲主题[2]。试想如果是一位从未有过战地采访经历或参战经验的演讲者选取这个主题,其演讲的信服力可能会降低很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特点,选取那些能够在有限时空条件下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
(2)真实,就是要选取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一个假问题或者似是而非的问题。何谓真问题?即是符合基本逻辑规则和客观事实的问题。如“秦始皇为何修长城”就是一个真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发明造纸术的”是一个假问题,而“孟姜女是如何哭倒长城的”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3)明确,就是主题的意义清晰无歧义,主题所蕴含的核心问题意义明确,问题域和解答域清晰可辨。如“跟乔布斯学演讲”就是一个意义相对明确的主题,而“跟史蒂夫学演讲”则是一个意义模糊的主题,因为史蒂夫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其蕴含的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问题域和解答域,或者说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难以在短时间理清主题的意义。
(4)典型,它的意义在于“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典型主题上凝聚了受众普遍关心的诸多问题,对典型主题的探讨能够给公众提供一个思考某类问题的范式或视角,从而产生“小主题大影响”的效果。如被评为2013年度TED最佳演讲“两种制度的传说”聚焦到对两种政治制度的比较,启发那些囿于传统政治范式的人重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点和优势[3]。二是,合理安排论述逻辑,论述逻辑是微课的骨架。论述逻辑多种多样,如叙述逻辑有正叙法(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等,论证逻辑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等,论述逻辑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针对不同演讲主题和受众却有合适与否的分别。一般来说,正叙法次序井然,适合叙事性的演讲主题,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倒叙法悬念横生,引人入胜,适合溯因性的演讲主题;插叙能够对主要情节做必要补充和照应,适合与正叙法和倒叙法配合使用。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逻辑,适合对经验进行综合归纳的主题;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逻辑,适合对特殊现象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的主题;类比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逻辑,适合借助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相似性、相异性、因果性等),以前者为中介对后者进行说明的主题。如霍金借助台球桌布有空隙来说明时间空隙(他形象地称之为“虫洞”)的存在与性质;对比法与类比法有些相似都是借助熟悉事物来说明不熟悉事物,但对比法强调不同事物间的相异属性,而类比法则强调突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属性。无论采取哪种论述逻辑,都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基本部分。通过对100余位大学生的随访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微课开头的1~2分钟内容决定是否继续收看下去,因此微课视频的开头至关重要。什么样的开头能吸引大学生继续看下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以下几类微课开头能够较好吸引大学生受众:
(1)开宗明义,能与受众的某种成见产生强烈碰撞的开头。如赫芬顿在“如何成功?请多睡一会”的微课开篇说:“我的绝妙想法实际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激发层出不穷的绝妙创意,这些想法雪藏于酣睡时我们的大脑中。那么如何用我的想法使之释放呢?就是睡觉。”[4]几句话开宗明义,但主题似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起受众极大的好奇心:睡觉难道与成功有什么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2)由熟到生,能够引人入胜的开头。如思皮娃在“为什么蜜蜂逐渐在消失”的微课开端展现了两幅有蜜蜂和没有蜜蜂存在时超市水果摊的图片,瞬间就抓住了观众:原来小小的蜜蜂如此重要。(3)情境闪回,能够营造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开头[5]。如埃利亚斯在题为“坠机让我学到的三件事”的微课中,首先向受众构想了一个在三千多英尺高空发生大爆炸的恐怖情境[6]。通过把听众带到那种特殊情境中,激起他们与演讲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精心选择论述材料,这是微课的血肉。有了好主题和好论述逻辑,还须有好的支撑材料。什么才算是好材料?总结优秀微课发现,好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
(1)要与微课主题和论述逻辑密切相关,能够精当地阐明主题和论点,力戒与主题相游离甚至节外生枝的材料,它们不但起不到阐明和强化主题的作用,还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冲淡主题。
(2)确凿真实,材料来源必须确凿可靠,最好是一手资料,同时材料内容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只有材料真实,论述才可信,才能达到说服受众、传播思想的目的;反之,来源不明或内容虚假的材料,或许暂时能蒙混过关,但迟早会被揭穿,那时受众对演讲者的信任危机便会如多米诺骨牌,恨屋及乌了。
(3)新颖典型,追求新奇感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主题新颖、材料新鲜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之,主题俗套、材料老旧则会让人闻之生厌,更别说接受其观点了;此外,材料还要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4)材料全面,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整个历程和相关因素。既要关注对事物或观点的肯定评价;又要关注相关的否定评价,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事物或观点的特征和发展历程,避免论述的片面性,提高论述的说服力。
(5)生动感人,在材料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生动感人的材料。生动就是如简笔画那样,粗中有细,寥寥数笔,事物特征跃然纸上;感人就是要选择那些能与受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材料,以情传理、以理动情、情理交融,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选择好的表现形式,这是微课的着装。微课视频包括声、光、电等表现元素,除了满足声音纯正、图像清晰、播放流畅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演讲主题、论述逻辑和内容设计好微课的片头、片尾以及演讲课件(PPT)等。以TED片头设计为例,第一种片头时长14秒左右,伴随由远及近的犀利音乐,黑色屏幕下众多演讲者的图像旋转切入,进而图片组成地球形状,而后“TED”字幕由近及中并由黑变为鲜红色,寓意融汇全球才智、共铸思想盛会;第二种片头时长8秒左右,在由远及近的战鼓声中,浩瀚星空中有一滴水珠由远及近,溅起圆形水花,寓意“小观点产生大影响”,而后红色黑体字标题“TED”及副标题“IdeaWorthSpreading”极速切入,底色变成纯白色。两种片头都设计精巧,寓意深刻,堪称经典。片尾设计主要是交代录制人和录制时间,相对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现在绝大多数微课都使用PPT演示文稿,关于PPT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但与其他课程的PPT相比,微课PPT除了内容上有差别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包括:
(1)要求每页PPT显示字数少而精,突出主题,字体与背景颜色有强烈对比醒目,字体稳重,片头字幕显示时间适宜(6秒钟左右);
(2)尽量采用恰当的图片来说明,因为图片包含更丰富的信息,也更能直接生动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3)声音的应用要有辨识度并且与主题基调相符,如果微课主题比较悲恸,旋律低沉的音乐比较适合。
二、微课设计案例简要分析
2010年,笔者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升中国科学创新能力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期间对“什么是科学大师?”“当前中国有没有科学大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2012年开设了“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公共选修课(共16学时,1学分),教学效果优秀。随后,又争取到校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开始将该公选课的核心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2014年4月全部制作完成并试播,共有500余位大学生收看了该视频,给予了较高评价,也提出了改进意见,这又促使我深入思考公选课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方法问题。一是,选择一个什么主题。针对选课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崇拜科学大师,很想成为科学大师,但对“什么是科学大师”这个关键问题认识模糊,这个问题不仅是“科学大师创新启示录”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生厘清科学大师特质、培养科学大师情怀和努力成为科学大师的实践起点。因此,它是一个比较恰当、明确、真实和典型的问题。二是,采用什么论证逻辑。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由熟到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述过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先从大学生们熟知的案例钱学森之问入手,引导大学生对“什么是科学大师”的认识从似乎懂不很懂有些懂真正懂,从对科学大师的内涵和特征有本质地认识,使自己立志成为科学大师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努力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三是,选择什么素材。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众多青年学子的偶像,随着钱学森的去世,“钱学森之问”经媒体宣传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当下中国的“李约瑟之谜”。以此导入“何谓科学大师”问题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示论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展示前期调研成果可以达到两个效果:
(1)向受众说明对“何谓科学大师”的通常看法,其中很可能包含受众既有观点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然后进一步的质疑。如为什么大家认为大师具有这些特点?为何说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衡量是否是大师的重要标准?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算是重大创新?引导受众对自己既有观点进行自觉反思;
1.建立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思维导图。
本文应用可视化技术建立机械设计课程的思维导图,实现课程知识结构图像化。例如,在讲授标准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内容时,出现大量齿轮几何参数名称及尺寸计算公式,学生往往感到参数繁多,公式难以掌握。按照多向思维,从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对齿轮参数和尺寸进行分类,可以使问题简化,并建立图1所示的齿轮机构几何参数和尺寸思维导图。对于一个标准渐开线外齿轮,齿轮上有4个圆,分别是齿顶圆、齿根圆、分度圆、基圆;有一个角,即压力角。以分度圆作为重要的基准圆,分别沿着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描述圆的几何参数,径向上有分度圆直径(和半径)、齿顶圆直径(和半径)、齿根圆直径(和半径)、基圆直径(和半径)以及齿顶高、齿根高等尺寸,周向上各圆有齿距(或周节)、齿厚、齿槽宽等尺寸。而对于一对标准渐开线外啮合齿轮,除了每个齿轮上的4个圆,多出一对相切节圆和一条啮合线。因此,沿径向方向多了节圆直径(和半径)、中心距,沿周向方向多了节圆的齿距(或周节)、齿厚、齿槽宽,此外,还有描述啮合线位置的啮合角。学生参考思维导图对比学习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了。又如,机械设计课程整体体系的思维导图使得学生从宏观层面建立了机械设计课程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了解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纽带,而各章节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思维导图,便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从而提高了机械设计课程学习效率。比如学习“齿轮机构”这章内容时,由于概念多、公式多,齿轮啮合运动特性复杂,加之齿轮传动设计计算公式复杂,学生普遍感到知识容量大,掌握起来困难。对直齿轮、斜齿轮、圆锥齿轮、涡轮蜗杆机构和传动建立思维导图,学生对照思维导图采用类比思维来学习就容易多了。思维导图架构机械设计各知识群之间的枢纽,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提高教学效果。
2.基于思维导图的机械设计思维训练。
思维导图符合人脑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展开,可以有效地引导设计者的思考顺利进行。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描述帮助创新思维的深入展开。例如,在减速箱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把设计步骤、参数和结构按照工程逻辑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一边设计思考一边做出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可以辅助设计过程顺利完成。机械设计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机械设计的工程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总结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
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
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
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
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选择教学内容
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
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1教学过程的设计
微课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首先,引入有趣,或创设一个简短的情境,或设置一个疑问,力求新颖、迅速切题;其次,最好沿着一条主线展开讲解,层次分明,旨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思维,让学生能学会;最后,还要有一个好的收尾,在画龙点睛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根据需要可省略掉此步。例如,“呼吸运动”这个主题,在分析了学习对象、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方面之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情境导入,插入人工呼吸图片:你知道人工呼吸的原理吗?产生认知冲突。其次,按“从因到果”逻辑关系设计教学主线,沿着呼吸运动的过程这条主线展开,从体验呼吸开始,利用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动画,引导学生认识胸廓,体验呼吸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及胸廓的变化,明确什么是呼吸运动,产生探究胸廓容积变化原因的欲望。胸廓为什么会运动?利用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动画,结合自身的体验,模拟图片,如用拉开的弹弓的图片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用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模拟膈肌的舒张和收缩状态等,总结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那胸廓容积的变化和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肺的容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思考演示方法,动手模拟实验,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到结论:胸廓扩大,肺也扩张,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反之,完成呼气。肺容积扩大时,为什么气体会进入肺?通过挤压塑料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气体量不变的情况下,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肺容积扩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反之,完成呼气。最后,总结呼吸运动过程,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概念图式总结。整个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亲身体验、模拟图片、自制模型、模拟实验、推理分析等活动,逐步分解难点,化难为易,把学生头脑中的前学科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从而形成重要概念。
2教学资源的设计
微课虽“微”,却“五脏俱全”[3]。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案或学案、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和专家点评等相关的教学支持资源也是微课的组成部分。其中,PPT课件的制作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是:PPT只放核心内容,不需要把教师所说的话全部放在上面;背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过分花哨或呆板;同一页文字、图片的比例适中,字体颜色不超过三种,字体和背景颜色搭配自然舒服,字体大小差别不可过大。
3语言和媒体的设计
MOOCs兴起于2007年和2008年的两个项目。一个是2007年美国犹他大学教授DavidWiley在Wiki上开设的一门开放课程,这门课程的资源可以让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分享,这个项目成为MOOCs发展的起点,同时该项目也是MOOCs课程模式发展的思想基础;另一个是2008年初,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ofRegina)教授AlecCouros开设了“社会媒体与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这门网络课程邀请全世界许多相关的教育教学专家共同参与教学工作,该项目是MOOCs课程模式发展的技术基础。2008年9月,加拿大教授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使用了这个专有名词,开设了第一门在线网络课程———“联结主义与联结知识”,这是一门真正的MOOCs课程。从2008年至今,短短几年时间,全世界范围内,MOOCs的注册用户已达到数百万,众多的大学和专家教授参与到MOOCs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来。MOOCs的三大平台“Coursera,edX和Udaeity”自2012年已获得了数千万资金支持,目前已推出了数百门课程。在发展进程中MOOCs的xMOOCs已经有全球著名高校参与了相关课程建设,该类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遵从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课程结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结构与流程;教学理念是重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时反馈学习过程的问题;师生关系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流程有课前注册、公告课程基本情况和开始时间,教学视频、课后作业、课件资源;作业评价(在线自动测评、自我评价、学习者互评);课后讨论(网络讨论和线下见面会)。[2]MOOCs实现了学习方式及学习方法的突破与创新,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全新呈现形式,高效地推动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为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体验。近几年来,综观以MOOCs资源应用为主的发达国家开放教育的发展进程,联系当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MOOCs微课程模式开发与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MOOCs课程对我国微课程设计的启示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课程内容适度分解
微课程中每一小节课的时间是6至8分钟,是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设计。MOOC环境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微、便捷学习的特点。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不可以将教学内容机械性地进行绝对划分,不可以一味强调微型而忽略了微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整体和连续性的统一。所以,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分解适度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依据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重点关注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学习者能力及需求、教学内容、学习者潜在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来统筹考虑。
2.以学习者为中心
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进程的安排,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些体现了学习者的高度自主性。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加有效和深入的学习,课程设计中务必突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可重点考虑并挖掘课程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实用需求,同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端正学习者的自身学习动机。课程教学设计要全方位地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者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能够运行MOOC课程平台环境;在对微课程视频设计中要注意最大可能地降低学习者对外部认知的负荷;学习支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对于学习者,可以提供哪些资源视频、同时要强化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整体设计。
3.强化网络工具应用性
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组班教学,由于该种课程学习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者在学习微课程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和任课教师进行网络沟通。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进行网络工具构建的强化工作,可设计出学习者进行高效交流和利于学习者进行质疑、答疑的课程模块,提供出多种网络工具给学习者充分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机会,这样可以达到让学习者在强化已有知识、建立新的知识链接的基础之上,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资源建设多样
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对于微课程的学习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终端进行课程学习。因此微课程所提供出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多元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为了使学习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在课程设计时,需要进行多样性的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充分考虑以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设计课程视频、学习评价和学习互动,都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资源建设。
5.学习支持服务内嵌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体现的是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类型及其数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内嵌是十分必要的。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视频、微课程学习活动、微课程学习评价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内嵌入各类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该类支持服务要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技能指导,激励学习者之间进行相互的支持,从而达到有效帮助学习者构建出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网络。
(二)微课程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1.优化微课程视频设计
视频往往是传统网络课程中最常用的学习资源,现有传统网络课程视频中仅仅是将教师在现实课堂的情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上传,由于这种视频并未以在线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因此会造成在线学习者积极性不高,学习不能持续进行等消极现象。而在MOOC环境下微课程中,微课程学习视频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认知,总的来说,微课程视频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视频时间及教学方法。一是视频时间需满足用户移动性的需求,能够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二是课程主讲者将课程内容尽量细化,一个微课程视频只解决一个问题,并且在大部分视频中,课程主讲者以一个问题开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不会分散。传统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资源往往只有讲授法,在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视频中,课程主讲教师会运用非常多的教学策略,如问题引领、案例讲解、情境访谈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2)重视教学媒体及学习评价。微课程视频制作主要采用电子白板录屏的方法,但主讲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策略的运用,在视频中使用相应的媒体表现形式。微课程中学习评价主要包括穿插在微课程视频中的课堂练习和课堂学习之后的课后作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视频课程内容与课堂联系是无缝连接在一起的,看完一段微课程视频,可完成一个练习。例如在课程设计时,课堂练习设有若干题目,当这节课程学习完成后,则可完成这节课的家庭作业,当家庭作业截止时间后,课程主讲者会答案,并且会针对问题进行讨论。(3)开展教学互动及学习共享。微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在案例课程中,主要由课程论坛和社会化网络工具完成。其中,课程论坛是独立存在的,学习者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同伴或教师的回复,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社会网络工具出现在微课程中的每个页面中,学习者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和Google+将课程共享给他人。
2.强化游戏化学习理念
游戏化学习理念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视频采用从易到难的进阶方式整合知识点。学习者需要完成网络课程中所安排设计的各类过关测试来复习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在这类阶段测试中,学习者必须逐关通过,每一个测试要到达预设的分值。例如设定预设的分值为“十分”,在预设程序的安排下,学习者方可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类似于游戏中的闯关模式。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十分前进式”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善在已有传统教学环节中对学习者评价的诸多弊端。学习者在知识的获取上可以做到没有遗漏,通过微课程能够全方位地对知识进行学习。[3]可为学生授予在线明星和赠与“分值点”,通过这些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在线明星章和“分值点”的设计目的可以激励那些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或者掌握了一定程度知识的学生。与此同时,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该重视虚拟动画形象的应用。当学习者学习开始时,学习平台都会随机为其配置一个虚拟的动画形象,每位学习者拥有的这个形象的辨识度较高。伴随着学习者学习进程的推进,学习平台赋予的这个虚拟的卡通形象会愈发的丰满,就犹如一个刚刚发芽的小苗,在阳关雨露的滋润下正在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一个参天大树。这类虚拟动画拥有辨识力的颜色和各类心灵感应的显示。因此MOOC环境中微课程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的学习经历,同时增加学习者的学习乐趣。
3.加强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1.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3结论
早在2007年,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就在教育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精神指导下开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研究;而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第三点第18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第19条“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加强行业指导。深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资源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不足。就“三维动画设计”这门课程来说,目前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的高职院校还是很少,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直接对接,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融为一体,它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它使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化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就是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为综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企业生产项目部分引入课堂,提供全套的“生产型”课程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和谐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三维动画设计人才的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职业院校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3.2实践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的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增加课程面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行动导向体系课程,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参照系,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新思路。与生产过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能够将原来的线性教学模式转变成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能够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应变能力与创意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应包括:课程标准、.校内讲义、项目库、学习工作页、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录像、测试题库、实训包等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与三维动画设计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情境,借鉴三维动画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的典型项目,构建集生产型、仿真型、创意型三大类型于一体的项目库、编辑能够将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的学习工作页、教学课件和电子书。编写适应三维动画设计师资格鉴定的职业知识测试题库与满足三维动画设计师上岗标准的职业技能训练题库,以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保证校内硬资源与校外软资源有机结合,学习技能与仿真生产同步进行,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无缝对接并达到零距上岗。
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案
5.1研究主线社会调研。调研分析三维动画师岗位的工作要求、任务与职责从而确定三维动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为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标准提供依据。生产观摩。观摩企业生产设计过程,分析动画产品的开发流程,研究其普遍规律和行业规则,确定动画设计的基本工作过程,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提供参考。项目提炼。研究企业以往工作项目,认真分析并整理出适合用于课堂训练的,流程清晰且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做出项目准备。资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资源设计。分析其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资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三维动画师工作过程的讲义和配套课件。参考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设计出与职业资格考试相配套的试题库。
5.2具体步骤制定课程标准:组织团队人员研究确定三维动画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校内讲义:根据课程标准精选合作企业的优秀项目,并组织团队人员对校内讲义版式及内容进行讨论。建立项目库:根据企业项目整理集贴图、效果图、工程原文件全部在内的项目库。开发学习工作页:根据课程标准与校内讲义按学习进程编写不同学习情境所对应的学习工作页(包括技术单、资料单、计划单、考查单)。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校内讲义制作特色项目教学课件。编写技能题库:组织团队人员完成本项目的试题库的整理与编辑。录制教学录像:根据项目库内容录制项目制作的教学演示录像。编辑测试题库:借鉴三维动画设计师职业认证标准创建知识测试题库。整理实训包:根据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训要求编写实训计划、动员报告、实训指导书,并整理所需图片与工程素材。
6结语
实现三维可视化工程设计,进行新公路三维立体模型设计,公路景观设计实现可视化,在现实中有着强烈的需求。现在计算机、摄影测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提供了可能,已经变为现实。我国公路景观设计,迫切需要引进、开发、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
2公路景观与公路景观设计基本知识
2.1公路景观
根据司乘人员的观察角度可以将公路景观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内部景观就是在公路内部所看到的景观。外部景观就是从公路的外部所看到的公路沿线的景观,比如种植在公路两旁的树木等都构成公路外部景观。点式景观在空间地形上是独立的,比如公路休憩区的便利店等都属于点式景观。线形景观在空间上具有联系性,是从公路的整体空间布局而言的。公路景观与社会、文化、园林美学有关。
2.2公路景观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属于景观设计学,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涉及文化、自然、建筑、历史、社会、艺术、科技、心理、地理等众多学科领域,并且相互交叉渗透。公路景观设计是对公路及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设计、开发、利用、保护、完善。
2.3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
数字摄影测量、计算机技术、园林设计等学校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提供了条件,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通常通过三维可视化道路选线设计平台(3DMP)实现,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实现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三维可视化道路选线设计平台(3DMP)在Windows系统下实现,进行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三维可视化道路选线设计平台(3DMP)的主要功能有:三维景观设计;设计结果的三维可视化;AutoCAD集成;三维环境分析;三维立体环境下的道路设计;大数据量立体影像的显示和漫游;公路地形的三维可视化;距离、角度和面积各种量测。
2.4公路地形三维可视化设计
地形在实践中是十分复杂的,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形的三维可视化成为可能。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可以提供地形三维信息,应用于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在精度、作业过程、效益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正射影像图相比地图更为优越,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可以翔实地显示地形特点,正射影像图辅以立体匹配片,加上本身具有的正射特性,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可以进行立体观测,读图者宛如身临其境,可以轻易地对地貌地形进行判读。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正射影像是能够拼接的,从而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进行大范围地区的三维立体模型设计制作。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通过将影像地图与DEM结合,实现了地形的可视性、真实性和可量测性,是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的技术基础。
3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的线路设计
3.1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平面线形设计
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首先建立三维立体地面模型,然后进行路线平面线形设计。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影像十分逼真,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符合条件的路线,对公路三维景观进行准确地设计。
3.2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纵断面设计
DEM提取出精确的纵断面地面线,根据平面线形进行设计。设计者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可方便地进行纵断面设计。
3.3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横断面设计
由DEM提取出精确的横断面地面线,程序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自动设计。设计者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利用横断面设计模板进行设计。
3.4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
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时,设计者根据需要,依据建立的景观设计模型,结合景观设计材料库,设计师在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中,可以自由进行设计、检查、修改,这样公路景观设计实现了三维可视,提高了公路景观的设计速度和质量。
3.5实时行驶
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完成后,可以利用3Dbrowser(三维浏览器)对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成果进行检查。3Dbrowse(r三维浏览器)可以对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进行实时行驶和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设计者可模拟任意行车速度、任意改变观察点的位置查看路线立体线形,提高了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设计的方便程度和自由程度。
4公路三维可视化景观的检查和评价
公路景观环境评价需要利用社会、美、心理等多种观点,对公路景观进行检查与评价,评价公路会给景观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景观开发、利用、保护的措施。根据公路三维可视化动态景观图,设计师可以直观地、多视点分析评价路线周围环境。
5结束语
[关键词]空间设计 手绘课程 定位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7-01
从建筑设计诞生的时刻起,徒手绘制图纸便成为了所有空间设计相关专业重要的(甚或曾经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它以表达设计意图为根本目的,通过传统绘图媒介,如纸、水彩、水粉等工具,绘制逼真的效果图,以期趋近于真实的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想,具体包括了空间场景中的色调,相关构成元素的材料与质地,科学的空间透视关系,以及符合真实世界的尺度比例关系等等,最终,满足空间功能使用者对完整空间设计的视觉观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与影视动画技术成为了当今时代空间设计表达的新兴工具与媒介,如本世纪初,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设备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空间设计表现进入了井喷式的阶段,硬件日新月异的升级,3dmax,Photoshop vray,SU,liumion等制图软件的逐次换代,致使更加真实、快速与易于修改的计算机制图在空间表现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有取代手绘制图的趋势。面对着如此现状,手绘在专业体系中应处于何种位置成为了亟需考虑与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的手绘课程较多的停留在传统审美范畴,仍以如画性表达为其根本目的,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景观“表达出一幅美的场景”都是难以改变的宗旨,虽有快速表现或是新兴材料与技法的引入,表达如画性方向从没有改变,正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环境美学所对如画性提出的质疑,二维画面的如画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整体理解与认识,过度的色、形、质的表达掩盖了对空间与功能获得真实与更为贴切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空间设计过程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手绘是设计师进行灵感表达与设计思考时的方案推敲工具,体现了设计师个人的思想轨迹与设计能力,手绘亦是设计师与甲方、同行、助手和制图人员之间沟通的工具,这些功能都反映了手绘与人的精神领域活动的紧密关系,可以说,手绘乃是思想与灵感的外化与物化。针对这一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急功近利的想法成为了主导手绘学习的重要障碍,在以研究生考试或“简化型”设计(泛指不以使用功能的特殊性、个性研究为目的的设计类型,此种设计多为一案多用式或借鉴式)表现为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为了立竿见影的得到效果,一种快餐式的“手绘模式”已经在广大空间设计类学生中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并形成了经济化的商业运作链条,从绘制形式、用笔工具、线条造型、透视技法、构图位置等全方位的以订制和模式化的手段灌输给了近6、7届的学生,此种大面积、广泛的教育模式的扩张,虽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出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孕育着恶性循环的结果,放眼看去,成千上万的学生绘制着同样的树形、人物、配景,同样的笔触,同样的着色体系,同样的空间形态与构成元素……不仅抹杀了个体的创造性力,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势必使学生无意识的接收了错误的、非艺术的学习、思维模式,这对于中国设计行业整体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对快餐式手绘教育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此种负面力量已经渗透进了空间设计教育体系,某些教师甚或是已经成为了此种模式的牺牲品,在其从业历程中,所有工作以能够快速见效为重心,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水平及绘画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快餐式的世界观决定了其生活、工作过程、目的的方方面面,因此,势必在讲授手绘表现课程中选择了“快速见效”的表现方式,无形中本应该成为高质量、精英化的教育的重地,反倒成为了推动快餐文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快餐式的手绘模式是本文所反对的,此模式已是当下空间设计领域手绘课程存在的重要问题与阻碍力量,已经对设计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快餐式的便利性使集体的创意能力产生了懈怠,整体空间设计教育行业不仅应给予高度重视,更应该因势利导,以身作则,对现状进行及时与适度的调适和扭转。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要求孩子们做学问不仅要专精,还要广博,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负作用。相关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个体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专才教育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我国也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人文教育,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倡高等教育促进文理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人文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已成为国家高校素质教育的长期方针。但从高职院校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却相对单一、陈旧,未成体系。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科学与人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价值、规范和社会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跨学科合作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技以人为本”,须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大局、从“人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六,在构建人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程度与集成度。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在实地调查,与多个省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交流的基础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上海与江苏两地、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特定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集群优势,进行跨学科、跨系科、跨地区间的合作,对课程涉及面进行人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构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资料加以分析,针对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带有普适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从政治理论、语言文字、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围绕核心课程,建立与之关联的课程群。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在实践中探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多个省份相关专业人文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区域间、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准确定位,从理论层面探讨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处理好人文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辅与主、点与面、质与量、教与学等方面的辩证关系。(1)课程建设。包括在专业技术基础课模块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术应用课模块如《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的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的优化;针对专业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如《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等系列课程的开发;以及有人文针对性的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教学队伍建设。跨系科合作,通过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3)课程资源建设。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教材建设,建设系列化、一体化、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具有校本特点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与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效率。(4)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文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广,促使人文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结合专业对高职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实践论证。课题实践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苏地域差异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具有更多可参照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多兼顾到市场价值理念,可提升研发成果的内涵与质量。(2)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及教科研特长有助于对课题实践细节的具体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为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中国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有丰富的国内外个展联展交流经验,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多年来在一线系统讲授《设计学》。其加盟课题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所发挥的借鉴及指导作用。(3)课题研究组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集群优势,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4)学生自课题实践过程中,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习得的隐性价值。
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变通借鉴,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德光.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