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数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教育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教育类论文

第1篇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第2篇

由于艺术类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的不同,课时的安排也不同。以我们学院为例,专业课程占大多数,文化课时间相对比较少。每周的语文课只有三到四个课时。在这么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我们艺术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就不能像中学一样细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只能给每一课“立主脑”,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所教文章内容的特点,教授每篇课文中最精要和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例如,在学习梁实秋先生《雅舍》这篇散文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目标,先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雅,再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俗,然后,比较“不雅”与“不俗”,最后说明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梁实秋先生是在战乱之际,只能住陋室,但他偏偏称之为“雅舍”,体会梁先生通过以清贫为乐,以简朴为美,对自己生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调侃,表现了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关于这一课的其他目标,如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及一些经典的语句,则略讲,或引导学生课外去品味。本人以为,这样抓住重点,一课只讲透彻一个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一方面的能力,比眉毛胡子一把抓,字、词、句、篇“一个也不放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谈戏剧创作时,主张“立主脑”“减头绪”,抓住“一人一事”,突出主要矛盾,从而表现剧作者“立言之本意”。本人以为这一理论可以借鉴到我们艺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来“,立主脑”即抓重点“,一人一事”即一课一事。这一理论,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也曾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通过课堂实际,本人深刻认识到“立主脑”,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每篇课文都有所获,并对所学知识有很深印象,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投其所好”,联系专业

根据在艺术职业学校3年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高的热情,也希望别人认同他们所学的专业,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提到他们的专业,并表现自己对他们专业的认同、欣赏,会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因此,我在课文导入,或中间举例时,尽可能联系学生专业,如此,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给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上《雅舍》一文时,是如此导入的:“大家看过黄梅戏《家》吗?对剧中的大少爷高觉新有印象吧?”很多同学回答“:知道,侯长荣演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传统剧目《天仙配》,高觉新的家是成都高公馆,可谓高门大户,董永的家在哪呢?”我接着说。“寒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董永自己的话说‘: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同学们认为高家大少爷幸福,还是董永幸福呢?”(我故意说出《天仙配》中那两句唱词,表明自己对他们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有说高觉新幸福的,有说董永幸福的。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大多数同学说董永幸福,可见家不在房子之大、之豪华,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同学们,今天,我们去看看梁实秋先生的家,看看梁先生的《雅舍》。”我收了话题,回到课文上来。从学生的反应看出,这一堂课的导入是很成功的。因此,我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联系学生的专业,如讲苏轼的词《赤壁怀古》,我会与学生聊到黄梅戏《小乔初嫁》;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会联想到徽文化,提到韩再芬的《徽州往事》;学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会让学生联想越剧《祝福》中的阿庆嫂等等。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获得自重感

第3篇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英语教学对策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我们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在笔者所在省内的几所普通高校做了与大学英语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后,发现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68%的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较差。不少学生很难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虽然能讲几句英语,但由于语音差,他们讲的英语别人很难听懂。这种状况很难达到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的标准,同时也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规定。

全球著名的语言教学专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指出:外语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语料及其有关知识的输入,没有大量的输入,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源头则无法进行信息输出,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输出信息,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根据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对照当前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没有丰富的适合自己学习的英语学习资料;二是学生缺乏对于学好英语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他们就不可能输出自然、流利的语言信息。那么针对这种状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为学生提供充足、合适的英语学习资料

1.选用合适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所选教材应富有时代感,体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材的内容应涉及科技、文化、教育、历史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可行性等特点。语言结构和交际功能的结合应很紧密,应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尤其艺术类的高年级学生所用教材内容应同所学专业相关,使学生更多地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词汇,以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交流。

2.合理设置课程,适当增加课时

在中学,由于英语是主干课程,教师和学生花费在英语这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而在大学里,大学英语成为公修课程,课时量相比中学大大减少了,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却大大增加了。而且,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与中学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学生习惯于那种中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没能很好地建立起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据我们对笔者所在院校2005级800名学生的调查,仅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套学好英语的方法,而75%的学生承认自己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我国普通高校公修英语的周课时数一般安排为4节,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负担重。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这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此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英语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多数普通高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到三四年级就不开设了,这就出现了从大二到大四,一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英语水而下降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的考试后,认为英语学习目的已达到,就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英语课程时应有所兼顾,不能只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要重视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可以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基本的语言技能。到大学高年级阶段,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有目的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知识的英语词汇。如外贸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开设计算机英语等。总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用不同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丰富课堂活动,重视知识运用

教师要摒弃过去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应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间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营造出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热情,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和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具体的方法可采用:两人互问互答(pairwork)、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角色表演(roleplay)、辩论(debate)、案例研究(casestudy)等。在做词汇训练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如猜单词、猜谜语、故事接龙比赛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公修英语上课班大、课时少等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合作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课堂学习和讨论,每组可选一位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任组长。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面对面进行更自然的对话,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热情,尤其能消除那些性格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其自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意识,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电化教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与模式。电化教学的应用,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拓宽授课的知识范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充分利用听音室与校园广播电台等设备对学生进行强化听说训练,以此缓解英语师资紧张,弥补学生英语课学时少、学生听力差的缺陷。

②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定时开放,以此突出学生学习个性化,协助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班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以及教学资料单一的问题。

③建立校园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英语的场所,协助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欠佳的问题。

④上好英语视听课,充分利用声像资料,解决目前英语教学设备差、学习资料短缺的问题。

3.打破课内外学习的界限

在对学生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单词记了也不少,但忘得很快。追其根源就是由于他们所学的英语词汇在其大脑中出现的重复率太低,不少学生除了课内对书本的学习外,课外很少学习。为增加所学单词的重复率,除了课内的学习还应注意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这样才可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才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下列活动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后,发现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方法。

①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大多数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在第一二年级时开设英语课,当他们进入了第三四学年,由于师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英语课不再开设。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学校的各个院系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比如,聘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优等生每周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组织两次听说训练课,促使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

②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

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可以有“WTO”新闻组、“幽默故事组”“风土人情组”“体育节目组”等,学校应为小组的学生提供录像片、录音带。新闻组和体育组也可录制学生喜欢的英语节目。在学习兴趣小组中,学生们有问有答,各抒己见,给口语学习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③建立英语助学组

每班可选一些英语学习优秀者组成助学组,助学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或组织不同形式的英语口语训练。每周举办一期英语课外知识问答黑板报,帮助全班学生了解英语知识,并督促学生课余大量阅读英文书籍、报纸、杂志。

除以上活动外,还应不间断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学习活动。比如,开办“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沙龙”;组织英语演讲赛、英语朗诵或课前即兴演讲;还可定期举办英语小品晚会等。

三、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凡是担任过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的老师,都会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语音较差,这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别人的语言交流。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教师一开始就应抓好学生的英语语音过关训练,为学生补充讲解英语语音知识,比如,讲解连读、不完全爆破、语句重音、语调等一些基础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音训练材料。这种语音训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错误的发音不但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听力。如果读的某个单词是错音的话,那么当听到单词的正确发音时,就不能马上听懂此单词。

除了语音知识之外,语法知识的补充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作业或测试中经常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教师应重视进行错误实例分析讲解,以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为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关注语法知识的同时,绝不可忽略对表达类错误的分析讲解,比如,修饰词语的错位、赘述,平行结构或代词的错用等这些常见的错误表达形式,必须提醒学生高度重视,才能使他们避免类似的语言表述。

为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应适当补充一些英美文学、修辞学、词汇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物的内涵,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其阅读理解速度,增添其语言表述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另外,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绝不可忽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不但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可能在与西方人交流时闹出笑话,或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要想使学生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表现得很得体,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分析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利于更好地培养他们英语交流的能力。

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告诉我们,要学好外语首先必须重视语言材料的大量输入,而一些高校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致于多数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故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听、说、读、写、译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母语包围之中学习外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和条件,提供大量的合适的外语学习语料,补充讲解必要的外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Benson.P.TeachingandResearchingAutonomyinLanguageLearning[M].Harlow,England:Longman,2001.

[2]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

[3]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4]胡道远.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华东师大教科院.新技术革命与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6]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

1.艺术类中职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正如引言所述,艺术类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相对于别的专业来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英语的弱势群体,他们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就非常不牢固,几乎没有掌握多少学习英语所要求具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把“你的名字叫什么?”这样简单的句子翻译成“Whatisyouname?”。

2.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艺术类中职学校往往会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艺术类高考上,英语教学的中心仅仅只是艺术类高考英语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艺术类高考。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度强调与考试相关的词汇、语法和阅读,弱化了英语听说的培养,这样也会进一步导致艺术类中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尤其在实际的英语对话方面表现极为明显。

3.艺术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艺术类中职学生受到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他们养成了思维定势,让他们认为英语刚开始没有学好,基础底子薄弱,现在无论怎么努力就更学好不好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踏实努力地学习英语,对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系统性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想走捷径的错误想法,不愿意静下心学习英语。学生发现想要找到英语学习的捷径无法达成之后,从刚开始认为自己只是英语基础差转变成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艺术类中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艺术类中职学生具有各种爱好与特长,喜欢欣赏各种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在课外时间可以给学生推荐欣赏国外较为经典的乐曲和影片,同时还可以关注国内外关于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方面的动态发展与报道。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接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化的今天,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日常英语教学与熏陶中,我们以学习一首英文歌曲为例:“听英文歌,记歌词”,这其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英文歌曲的选择比较重要,一般可选取较为经典的,受到大众广泛喜爱或熟知的一些歌曲,例如《YesterdayOnceMore》。我们可以把这首歌曲改编成歌词填空:WhenIwas___,I’dlistentothe___,Waitingformy____songs,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Itmademesmile,Thosewere____happytimes.(young/radio/favorite/such).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英文听力和词汇表达的能力。

2.改变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保障,也是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基础。大多数艺术类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例如做事拖沓、学习随意性很大,缺乏计划性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积极督促学生发现并改进不良习惯,克服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限时作业”的方式,针对英语阅读和词汇记忆采用限定时间的方法,通过笔者的实践经验发现,这种“限时作业”的教学方式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较为明显的成效。

第6篇

第一,思维活跃,但往往缺少大局意识。美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于其他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开阔,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具有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但美术类大学生中间也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很少关心时事,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策略三:建立就业危机教育,完成自律性提高。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 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 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第8篇

一、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_。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类课程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也导致出现了李大潜院士所说的“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的矛盾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着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素质教育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过程的介绍、推理论证思路的延续等,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强调过程。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用现代的数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来组织和处理传统的教学内容,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尽管公共类数学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但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全景的介绍。例如,以下公共数学类基础课是很有代表性的:高等数学代表连续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函数;线性代数代表离散的量,主要研究对象是向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表随机量,研究随机现象,随机变量等等。这三门课程都是在实数域内进行研究,而复变函数则是在复数域内研究函数的形态,包括微分和积分等性质。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彼此的关系,并能了解相互之间的应用。在高等数学中学习利用微分研究函数性态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工具研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包括这个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极值型和凹凸性等性质,这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研究正态分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线性代数中讲解二次型的正交替换等非退化的线性替换,为高等数学中二次曲面的学习做准备。再比如,在学习完高等数学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块整理所学知识,如一元微积分学模块、多元微积分学模块、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模块等,为之后复变函数的研究打下基础。

2.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尽量结合实际背景和现实原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实际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用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研讨课等形式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及微观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体框架基础上局部优化教学结构,适当引入科研成果,形成特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基于020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启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传统的黑板教学与现代的互联网+教学方式相结合,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络平台预先观看学习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预习材料包括课程的知识点、小测试、简单的情景案例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先粗略了解大致框架,另一方面是找出不懂的地方,即带着问题来学习。在正式课堂上,学生就理解困难的地方求教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及时交流,实现有内容和针对性的师生互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主导一主体”的学习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复习的方式翻转课堂,将以往课堂上讲授与演练7:3的比例变成3:7的比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和干货学习。

二、提高课程辅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互动,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辅导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辅导答疑环节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通过反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高校管理制度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之外见不到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提高交流的质量,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辅导的方式。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辅导,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堆积起来。答疑辅导要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及时加深加宽。比如,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前提前20分钟左右到课堂,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再如,安排统一的时间对学生_对_答疑,或者针对按教学班教学的情况,照顾到不同学院学生时间的不同,按照学生时间统一安排答疑,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课后自学。另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和微信等,及时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享自己的讲义和相关资料等,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洞时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主要的疑问进行课堂讲解,减少习题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

第9篇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第10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师范;教育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8-02

一、引言

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教育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师范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三笔字、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等课程。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要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具备最低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这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们不再起显著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教育专业知识(P

二、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类课程课门类少,课时少。中国高职院校各个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课时也少。以我院为例,教育类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从所开设的学时来看,大多数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学时数都占学时的20%以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学时分别占学时的9.49%、12.05%、13.51%、14.91%和18.42%。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稍高一些,占总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6.96%、31.61%。

2 教育技能课欠缺。教师职业技能主要指一般包括教学技能、普通话、三笔字、口头和书面表达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等技能。从我院2012级各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美术教育专业没有开设三笔字、教师口语。音乐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英语教育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教师口语。除初等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班主任工作或班级管理课程。除数学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教学技能。调查发现,我院师范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欠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板书时粉笔字不过关,语言表达能力太差。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艺术欠缺,对于突发事件常感到束手无策。所有这些,与教育技能课的开设与否不无关系。

3 教育实践课不受重视且形式单一。我院大多数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课一般只有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教育见习主要是到中小学去听课、改作业等,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各一周。顶岗实习以前叫做教育实习,后来学习高职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把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称作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到中小学去讲课、改作业和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等。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即第六学期,时间为六周,由于第一周是做准备的时间,实际上学生只实习了五周时间。由于我院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系制定的,教务处只是从总体上把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师范专业没有教育见习,只有专业课的实训周,如音乐教育专业第四学期安排了两周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及创作”,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专业实习巡回演出”。美术教育专业在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中国画创作实训”或“油画创作实训”。

4 教育类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脱节。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不能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高职师范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称为课程标准,而在高校仍称为教学大纲,在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学科教材法等课程中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以至于不少学生毕业后仍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标准,也不知道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高职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措施

1 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这些《意见》和《标准》是国家对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我院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破原有教育类课程设置单一模式和学时比例较少的格局,将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体现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理论课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主要包括“三字一话”技能、说课与讲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学科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解决师范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的问题。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校内教育实训、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等,主要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验证和深化。教育理论课程是整个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中介和桥梁,教育实践课程是在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验证和发展教育技能。另外,除了开设教育类课程的必修课外,还可增设反映基础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感兴趣的教育类选修课程,从而开阔学生眼界和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2 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数。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师范类专业都非常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不仅门类多,而且课时也多,如美国、英国、日本,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教育类课程课时太少,难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懂得教育规律,还具备较强能力的教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要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要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适当增设教师语言、有效教学、班级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价、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能应用等课程。总而言之,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职师范专业,其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含选修课程)不能低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28学分+18周(18周指教育见习与实习)。

3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厚的知识素养,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师职业技能。各个师范专业应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制定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训练实施计划,确立具体的训练规范及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可设计以下技能训练内容: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教育工作文体写作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要训练这些技能,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自习时间或其他空余时间加强练习,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内专门的实训周进行集中训练。

第11篇

关键词: 双导师制 高师教育 新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由于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担,因此探索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中,实践能力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为此,我们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双导师制”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各地、各师范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在此之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多采取以本校教师教学为主的单一导师制,导致师范毕业生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脱节,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后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方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的新举措,有利于师范毕业生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岗位相衔接,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直接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教师。可以说,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新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

1.1高师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教师与现实需要出现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扩张阶段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而高等师范学校应把培养合格教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培训,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为标志。因此,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切实训练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初步养成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为在岗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培训。但是,由于我国高师与基础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处于分离状态,高师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在准教师的培养上难以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对在岗教师的培训也难以对症下药。即使知道在岗教师期望获得哪些指导,由于高校教师的局限,也难以有本质变化,出现了高师教师教育现实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状况。

1.2基础教育教师迫切希望专业化发展,却难以认可高师组织的培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对基础教育教师评价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直以来以自我反思和同事的交流为主,理论提升和疑难问题解答难以得到指导,基础教育教师希望得到指导的期望很强烈。一直以来,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以理论为主,虽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但多数基础教育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对高师组织的培训形成抵触心理,即使高师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也难以得到基础教育教师的认可,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在提高自身教师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因此,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并相应地在教师培训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联系方面寻求具体的解决途径,是高师面临的现实选择。

1.3教师教育实施双导师制,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更是教师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导师制起源14世纪的英国,在牛津大学率先实施,其创始人是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想以此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就师范教育而言,我国师范院校的导师制一般采取的是高年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导师模式。中外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培养数学教育类本科生教学与科研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当下师范教育盛行的高年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但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寻求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还未见详细报道。

另外,河南省教育厅制定的在教育类课程中试行“双导师制”的有关文件,特别强调了“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三种“双导师”制度:对高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又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又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又有来自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这也为我们开展“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2.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师教育技能,努力培养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理念先进、技能精湛、锐意创新的优质中小学师资,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数学教育类双导师课程拓展研究;

(2)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3)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具体操作策略研究;

(4)与中小学、许昌市教研室形成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方法的研究;

(5)双导师制”的评价机制研究。

3.具体应用

本研究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平台、参观学习考察等方法,及时了解教学中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其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在实践研究阶段主要采取校内导师微格教学,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等行动研究法,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合作观察、自我观察、录像观察等手段,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情况,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包括个案资料的整理、专题课堂观察的研讨,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反思,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为构建师生互动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并注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合作;建立与许昌市教研室的定期交流,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做法如下:

3.1建立了与中小学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的机制。

在数学教育类课程中,由大学教师承担学术导师,由中小学选出优秀教师承担临床指导导师。临床指导导师主要为师范生提供听相关课的机会和教学设计指导的机会。

3.2在教育实习中,开展教学技能训练。

以学术导师为辅,中小学一线教师指导导师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教学技能训练,促进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初步养成。为此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教育实习的高校导师,改变了原来只是管理学生的局面,深入实习学校,定期与临床指导导师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指导。

3.3密切了高师与基础教育的教研联系。

原来高师教师(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教研大都缺乏实践支撑,基础教育教师教研流于形式或过于零散,二者如果能结合起来,则对高师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我们尝试将高师教师的教研与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参加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活动,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有力地提高了高师与基础教育教研的实效性。

3.4做好二者教研的结合。

下一步我们打算采取高师教师以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基础教育,委派的挂职锻炼的数学教育类课程教师至少在中小学进行一个学期的基础教育教学与体验。相信挂职锻炼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是教学与教研相互学习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芳,邹俊.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4):277-276.

第12篇

《语数外学习》杂志1985年创刊,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优秀教育类期刊。本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38-161。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6351,国内统一刊号:CN42-1356/G4。中国知网收录期刊,ASPT来源期刊。本刊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及中小学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发表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成果综述、评职、晋级等方面提供主阵地。

二、征稿栏目

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教育综合研究及其它

三、征稿要求

1、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小四号宋体字,1.5倍行距。观点鲜明,数据准确,校对准确无误。

2、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来文随附作者单位、邮编、手机、电话、电邮等个人信息,来稿请附作者详细简介: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单位及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

3、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搞时确定,同时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来稿严格按学术论文格式要求,附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4、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攻关项目,应标注于文章作者姓名单位下方。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般采取电子文档。文档名请作者设为作者姓名,以便查阅。

6、来稿不退。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3000字符/版。本刊来稿必复,编辑部在刊发时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不同意删改的要在来稿中注明。

7、来稿注明作者联系方式。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单位(省、市),住址,电话等信息。

8、本刊所发论文将为中国期刊网收录。若有异议,来稿时请予以注明。

《语数外学习》2500字符/版,每期100页码,查稿电话(027-)

来稿请投邮箱,注明“投稿语数外学习”字样;

第13篇

摘 要:文章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问卷的形式调查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年级共计156名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认可程度,以此来了解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师范生需求的适应性,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议,以给师范生培养工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研究;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02-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前教育特点的需要,并在两者中寻找平衡点。而当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从教师的立场出发进行设计,较少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相关科研工作也多从教育者层面开展,因而在课程实际运行中缺乏适应性,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专业知识角度进行探讨,并能伴随学生需求的变动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整,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的岗位要求和教师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在读学生。自编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被试对“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调查内容,由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根据对课程学习后的实用性感受度在五级量表中做出选择,以反映其对某一门课程的认可程度。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要了解一下除了上述所列举的课程外,学生还期望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和职业认可度,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研究结果

1. 总体情况

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呈满意状态。在专业学习满意度的相关问题中,97.4%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可以帮助自己在未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有69.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认为在工作中可以使所学内容得到运用的被调查者达91%。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角度砜矗有39.7%的被调查者表示越来越喜欢教师职业,52.6%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有积极变化,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满意度达90.4%,这说明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能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课程的配置结构较为合理,能满足多数学生对专业成长的需求。

2. 各知识板块间的比较分析

从学科性质角度,教师对教育类知识和学科类知识两大类型进行了调查。教育类知识内容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反馈较好,实用性评价都在70%以上。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育类知识的学习可获得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原则,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习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科研与实验,掌握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方法,培养一定的科研素养。心理学课程使受教育者能懂得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积极健康情感的培养,帮助其习得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成为优秀的教师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类课程的调查中,“汉字规范书写”“教师口语”等为代表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开设认可度很高,均在65%以上。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师范教育的“三字一话”在小学教学活动中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体现着教师的专业基础素质。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得到了被调查者的广泛认可,但开放性问题的反馈结果显示存在课程难度较大的问题,并且教学应用的软件多数小学多媒体设备并不支持,学习后应用转化率难以保证。

3. 最高分与最低分课程比较分析

在对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中,找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探讨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学科类课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三门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实用性评价均高达90%,被试普遍认为通过课堂上高度仿真的模拟教学联系,有利于习得教学方法,在实习和工作中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被调查者还认为可以通过系统的教法训练,完整经历备课授课评课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基本学科素养和基本教师素质。同时,教师发现被调查者对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课程的认可度很低,以“人类与自然”和“人类与社会”两门课程为例,在这两门课程的实用性评价中,认为其“很不实用”的被调查者分别达5.1%和4.5%,而认为其“很实用”的被调查者仅占9.6%,这在整体的研究中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另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艺体类课程的实用性评价也较低,均不及50%。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一是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对各板块知识的实用性评价都比较高,很少出现学生对某门课程评价“不实用”或“很不实用”,这说明“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评价较高,整体适应性较好,能满足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被调查者反馈教育类课程缺少实践实例的支撑。学习内容多为教育学界经典的理论知识,由于本科阶段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再加上有若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因此学习中应试成分较大,效果不理想;而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学年论文的体系设置不完善,学生得到教师系统指导的机会少,往往难以有效落实,教育研究能力薄弱。三是从被调查者关于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对学科类课程的需求度较高,访谈结果显示这是受教育者在参加教育见习后的体验感知,他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技能训练在现今小学教育工作中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专业水准。

2. 建议

一是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精选对师范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向单一门类或学科纵深发展。同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在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间取得平衡。二是在教育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加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导向,完善学年论文制度,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尝试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步实践。同时,要对人文社科知识、艺体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分学期安排课时,改变授课内容(如将美术素描的学习内容改为简笔画的学习),增开手工制作等门槛低、效果好的课程,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使其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质。三是在学科类课程的设计中,应继续坚持对学生“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将书写练习中“小先生”制度推广到其他技能的教学设计中,发挥优秀学生的帮、传、带作用。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实践内容,如增设电子白板的使用训练等,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四是增设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组织学生教育专业技能研习社团、开展学生师范技能比赛、学生专业技能展示等,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专业的认同,从而获得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使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解书,赵冬臣,李业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4).

[2]徐祖胜,于艳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2).

第14篇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类国家级学术刊物。旨在推广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634,国内刊号:CN21-1526/G4。本刊为月刊。

期刊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期刊源、龙源数据期刊网收录期刊。

征稿对象:

全国教科研工作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员、科教领域管理人员、各大院校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及社会各界关心科教工作的人士。

稿件范围: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备课、课程、课评、课后辅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研究;课程内外、学校内外教育延伸;教材、教法研究,课改实验探索;教学、教研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学生和学校管理,教育论文、成果交流等

主要栏目:

教育综合研究;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政史地教与学;物化生教与学;音体美教与学

办刊宗旨: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办刊宗旨深入研究、预测、报道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教育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

社会点评: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取得了国家级刊物中的领导地位;成为知识领域书刊的权威代表;本刊为科学教育工作贡献卓著!

征稿要求: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学术观点有新意、有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引证的材料要准确,论证方法力求新颖,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随邮件的附件发送,题目下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并须注明:摘要、关键词。

4、论文字数按每版2200字内,两版不超过4400字制作,依次类推。做到字迹清晰、工整,标点符号用法规范。要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不潦草。图表清晰、准确。上下角标标示要清楚、准确。

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6、稿件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与否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7、本刊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投稿时注明。

联系方式:

邮箱:

第15篇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类国家级学术刊物。旨在推广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634,国内刊号:CN21-1526/G4。本刊为月刊,16K本,官网网站:zxkc.省略,邮箱: ,电话:024-81305007。

期刊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期刊源、龙源数据期刊网收录期刊。

征稿对象:

全国教科研工作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员、科教领域管理人员、各大院校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及社会各界关心科教工作的人士。

稿件范围: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备课、课程、课评、课后辅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研究;课程内外、学校内外教育延伸;教材、教法研究,课改实验探索;教学、教研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学生和学校管理,教育论文、成果交流等

主要栏目:

教育综合研究;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政史地教与学;物化生教与学;音体美教与学

办刊宗旨: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办刊宗旨深入研究、预测、报道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教育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

社会点评: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取得了国家级刊物中的领导地位;成为知识领域书刊的权威代表;本刊为科学教育工作贡献卓著!

征稿要求: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学术观点有新意、有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引证的材料要准确,论证方法力求新颖,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随邮件的附件发送,题目下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并须注明:摘要、关键词。

4、论文字数按每版2300字内,两版不超过4600字制作,依次类推。做到字迹清晰、工整,标点符号用法规范。要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不潦草。图表清晰、准确。上下角标标示要清楚、准确。

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