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创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点是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由项目经理一个人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成本、进度、质量,做出决策、承担责任。但项目经理又要把参建人员组织起来;把职权分解下去、一层层地交付下去、明确分工、各司所职、奖罚分明。使每一个负责人都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一个人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作到从实际出发,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禁止用“大炮打蚊子。”所以说在项目管理中建立一个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用统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指导每一个参建人员的工作,力争在施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2.1合同方面
按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技术规范、图纸要求,详细的编制施工图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在施工图纸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应及早的提出并要求甲方尽快给予答复,以免出现怠工、窝工的现象。对于图纸以外而增加的工程量要及时的作好施工签证并申报、签字。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尽可能的增加工程收入,减少开支。
2.2技术组织方面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依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工程应在开工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技术组织措施并列入施工组织计划,详细合理的绘制施工现场布置图以达到所用材料最省、施工最方便、减少浪费节约开支的目的,根据执行情况和节约效果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防止“理论上节约、实际上超用”的情况发生。
2.3安全方面
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不允许有任何细小的疏忽。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必须从现场标准化管理着手,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把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4质量方面
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定和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对每道工序事先进行质量技术交底,设置施工队技监点、负责对每道工序进行质量复监和验收,降低返工、停工损失;根据要求和质量标准,合理使用人工和材料,减少质量过剩支出。
2.5劳动力方面
在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两层分离的情况下,项目施工需要的人工和人工费,由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定劳务承包合同,明确承包范围、承包金额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当实物工程量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调整人工和人工费,对在进度、质量、节约、文明施工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要进行罚款。
2.6材料方面
材料采购实行“质量好、价格低、运距近"的原则,进场材料要专人严格计量。采取“量价分离"的方法进行费用计算,密切关注市场指导价,如遇价格大幅上涨,可向甲方争取按实补贴。材料的领取可采用“限额领料单”的办法,定期盘点,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数量。随时掌握工程进度的材料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的比值。对于周转性材料要及时的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及时退出现场,尽量的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2.7机械管理方面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合理的选用机械设备,作到既实用又经济;作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效能;同时,对机械的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防止操作不当影响正常的施工从而增加成本;做好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随时都能正常运转,保持其完好的整体性。对于必须外租的机械设备,要对其性能和价格进行市场调查、摸底。
2.8财务会计方面
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并对各部门成本招待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数量,把好花钱关。
3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就是根据统计审核、业务考核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工程项目成本分析要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动态的、多形式的开展,而且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成本分析既要注重时效又要为生产经营服务,通过成本分析,及时的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避免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发生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从而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1)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分析是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分析的基础。分析的方法是:通过施工图预算确定预算成本。施工预算计划成本和实耗人工、材料确定的实际成本进行“三算”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寻求今后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的节约途径,为竣工成本分析和今后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2)月(季)度成本分析:月(季)度的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通过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总量的构成比例和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例如:在成本分析中,发现人工费、机械费和间接费等项目大幅度超支,就应对这些费用的收支配比关系认真研究,并采取对应的增收节支措施,防止今后再超支。如果是属于预算定额规定的“政策性”亏损,则就雁控制支出人手,把超支额压缩到最低限度。
(3)年度成本分析:由于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除了要进行月(季)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外,还要进行年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这不仅为了满足企业汇编年度成本报表的需要更可以总结一年来成本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可以对项目成本更有效的管理。
(4)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凡是有几个单位工程而是单独进行成本核算的施工项目,其竣工成本的分析应以各单位工程竣工分析资料为基础,再加上项目经理部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施工项目只有一个成本核算单位工程对象,就以该成本核算对象的竣工成本资料作为成本分析的依据,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资料节超对比分析、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单位工程的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的来源,对今后同类工程的成本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4小结
以上论述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搞好成本控制
(1)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
(2)制订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指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1)陶瓷雕塑造型单纯。
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可塑性受到限制,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中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都是采用简单的造型构造,雕塑造型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形成之后是静止的。同时,这种陶瓷雕塑不是随意进行雕塑的,而是在原材料的形态的基础上所雕塑的。陶瓷雕塑在人物雕塑、动作雕塑、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的造型都具有明显的单纯的特质,在人物雕塑方面都是以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者物品为主,如在对武松打虎的造型进行构造的时候,多是采用着重描述打虎时英勇的形象,对于老虎采取简略的手法。在动作雕塑方面,无论所要雕塑的作品是什么类型,都是静止的单纯画面,没有动态的连续动作。在内涵情感上的雕塑也是采用单纯的情节和单纯的情感表达,注重某一时刻的状态表达。
(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
陶瓷雕塑艺术成品都是非常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人物形态、动作,也包括陶瓷雕塑本身所具有内涵。所有的陶瓷雕塑的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陶瓷雕塑的整体所显示出来的,而并非陶瓷雕塑的一部分所表达的。同时,陶瓷雕塑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看上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的和谐,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雄鸡打鸣的作品造型的创作时,只着重雕塑雄鸡的身子和脑袋部分,忽略了公鸡的双腿,将公鸡的脑袋和脖子通过整体的造型的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3)陶瓷雕塑造型具有艺术美感。
陶瓷雕塑的艺术品不想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给人们一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审美,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将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审美情况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上。
2陶瓷雕塑的造型思想
(1)陶瓷雕塑造型美学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待陶瓷雕塑的造型上都是非常注重纹样和颜色的搭配,而对陶瓷雕塑的造型的选择却往往不太重视。然而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设计,一个陶瓷雕塑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塑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创作的时候注意它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利用美学的思想。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与美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设计的时候通常是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塑的造型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陶瓷雕塑流传久远,并具有一定的韵味。
(2)陶瓷雕塑造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想。
不同的陶瓷雕塑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陶瓷雕塑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就是和谐。想要将陶瓷雕塑发扬光大,就要注重陶瓷雕塑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让陶瓷雕塑的成品能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相协调。所有的陶瓷雕塑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艺术家们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才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水平,也是源于所有的陶瓷雕塑都在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造型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他不仅昭示着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凝聚。
(3)陶瓷雕塑造型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思想。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陶瓷雕塑更能透彻地反映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是各具特点。例如宋代的文化风格较为大气,所以当时的陶瓷雕塑作品造型都是比较大方典雅,透露浑厚的文化气息;而明朝时期则多数以素雅的造型为主,到了现代,陶瓷雕塑造型则多了几分现代的艺术特点,显得时尚简洁大方。陶瓷雕塑的造型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并表达,显示了中国的古朴致雅,产生了别有深意的作品。
3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1)艺术美感表现手法。
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塑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所谓的中国画手法也分为许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手法对陶瓷雕塑的造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陶瓷雕塑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陶瓷雕塑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同时还可利用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更具内涵性魅力,具有鉴赏的价值。
(2)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讲中方古典的美感与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进行真实写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造型进行客观细致的设计。这一表现手法可以从陶瓷雕塑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再陶瓷雕塑的釉色的选择中表现,另一方面可以从陶瓷雕塑的色彩搭配中表现。釉色的选择方面,源于陶瓷雕塑的釉色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也有所差距,运用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则注重选用逼真的釉色作为陶瓷雕塑的基本材料用以实现以假乱真的目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夹克”陶瓷,可以做到无法辨别真假的境界。而色彩搭配方面,为了展现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再对陶瓷雕塑进行彩绘时候着重进行色彩的复原,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于陶瓷雕塑的造型相一致,取得无法辨认的成就。不仅这两方面,在陶瓷雕塑的造型构造、陶瓷雕塑的装饰方面也是需要进行真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的。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逼真的效果,对于陶瓷雕塑的发扬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现状,简单梳理了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几种观点,并鉴于实践中对于创造性思维研究的成果的应用,列举了五种较为流传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随后论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及构造,讨论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
著名的未来学家伊萨克?阿西莫夫说过:“二十一世纪可能是创造的伟大时代。那时,机器将最终取代人去完成所有单调的任务,计算机将保障世界的运转。而人类则最终得以自由地做非他莫属的事情——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取决于人类饱含生机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正是探求和创造新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由于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成为理论界关注的课题。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先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所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而横纵思维的观点由于现在仍比较模糊和富于争议,因此,我们在这里不予论述。
1.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1)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
(3)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让联想导致创造,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或组成新的网络,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的链。
4.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主动创造条件,自觉地运用灵感激发规律,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之目的。
(1)应当加强整体思维意识,提高直觉判断能力。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阿提雅说过:“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例如,通过类比,迅速建立数学模型,或培养联想能力,促进思维迅速迁移,都可以启发直觉。我们还应当注意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3)教学中应当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直觉观念。
(4)可以通过提高数学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5.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辩证地认识已知和未知。在数学问题未知里面有许多重要信息,所以未知实际上也是已知,数学上的综合法强调从已知导向未知,分析法则强调从未知去探求已知。
(2)辩证地认识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着重抽象的逻辑推理;定量分析着重具体的运算比较,虽然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真实可信,但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常常具有指导作用。
(3)辩证地认识模型和原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所谓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原型的某种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
6.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例1:观察下列算式:
作用的结果。
再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3=5-2,4=7-3,4=9-5,…,D=A-B。能发现这样的规律,正是我们的逻辑思维作用的结果。
何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是这些思维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AC的长。请补充题目的条件,每次给出两条边。
本题是一个条件发散的题目,条件的发散导致多种解法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存在如下10种解法:
(1)AD,CD;(2)AB,CB;
(3)AD,AB;(4)AD,DB;
(5)AB,DB;(6)CD,DB;
(7)CB,DB;(8)AB,CD;
(9)CB,CD;(10)AD,CB。
已知(1)(2)时,直接应用勾股定理;已知(3)(4)(5)时,直接应用射影定理。只用一次定理即可求出AC,可见已知和结论距离较近。
已知(6)(7)(8)(9)(10)时,需要应用两次定理才能求解,这五种情况比较,已知与结论的距离远些。
通过对此题的研究,“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可能性时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层次,在总结、选择中提高了思维水平,由发散到集中(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总之,我们要利用各种思维相互促进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既有别于传统教育所注重的逻辑思维,又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发散思维,它是由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2]张楚庭.数学与创造.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8-10.
[3]王仲春,李元中,顾莉蕾,孙名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7-10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0.
涂鸦艺术特殊的艺术语言
涂鸦艺术因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而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其一,涂鸦艺术作品通常造型夸张简洁、色彩明亮、对比强烈。随意的线条与线条之间有很强的张力。作品个性十足,画面力量强大。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涂鸦艺术家——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喜欢以动物形象为创作题材,如大象、猴子、老鼠等。其二,涂鸦艺术的创造力源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触,作品往往带有批判性寓意。班克斯的许多作品都以反战为主题(图1),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痛斥时弊。正如他自己所言:墙是个很大的武器,它是你可以拿来打击触动某人的、最下流的武器之一。其三,涂鸦艺术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性,并且不存在艺术创作的规范。涂鸦艺术没有刻意追求艺术审美,创作自由、即兴。很多涂鸦艺术家并不是科班出身,正因为如此,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涂鸦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并能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其四,涂鸦艺术作品创作于街头,表现媒介和手法多样,甚至带有一些表演艺术的性质。这种偶发的灵感往往使涂鸦作品能够超越传统媒介作品。比如博桑科(MichaelBosanko)的“WeComeinPeace”系列光涂鸦作品,光产生的线条和周围环境能够形成精彩纷呈的相互作用,有趣而绚美。
涂鸦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艺术表现就是要追求一种陌生感。所有的艺术形式一定要有一种陌生感,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动画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寻求生活中无法存在而艺术却能表达的东西,动画艺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这就是动画艺术形式的本身魅力所在。动画从剧本到角色造型都一定是夸张的,是比现实生活更美的。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是将文学、音乐、美术用抽象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最完美的艺术。动画艺术的灵魂是人性的表现,但是动画有它自己的特点,动画的形式更自由,它可以随心所欲,动画更容易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得到心理满足。
②就是说,动画创作与涂鸦创作存在着共同的特征,这是动画与涂鸦艺术创作相通的地方。将涂鸦的创作融合到动画创作中,这样的动画作品会让人感觉它就是城市生活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有些会让人会心一笑,有些则会让人思绪万千。这也正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真正要传达的东西。好的动画作为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它的灵魂。涂鸦的不同艺术形式定会为动画创作开辟新的思路。在创作媒介上,可以说涂鸦的创作媒介无所不在,如一堵破败的墙壁、街头一幅宣传广告招贴、产品的包装盒、公路地面等。涂鸦艺术被创作于本身就带有交流性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涂鸦与其他的视觉元素相互融合便可产生比图案本身更多的关联性信息。在这样一种语境下,那些看似孤立无意义的图像便显现出强大的力量。涂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随意、放肆的味道,线条尖刻有力,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线条与线条之间充满强大的张力,造型语言夸张简洁,色彩对比强烈。涂鸦艺术不刻意追求艺术审美性,只是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涂鸦艺术给人的视觉感受与传统艺术也是不同的,涂鸦艺术没有规范,没有任何创作原则的束缚,画面具有张力,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每一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涂鸦艺术家自身强烈的个性特点。而这些都是动画创作可以借鉴的,因此将涂鸦艺术用于动画创作,定会对动画创作产生推动作用。
《迷墙》(PinkFloydTheWall)是由艾伦•帕克导演的一部电影,电影中有很多动画场景,那些带有涂鸦性质的动画形象,如雄鹰、铁锤、十字架以及两朵娇艳欲滴的花,无不让人印象深刻。电影中的动画场景创作手法十分类似涂鸦,具有简洁夸张的造型、跳动性极强的画面(图2)、震撼的摇滚乐,整部作品没有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段,而运用随意自由的创作手法,故事情节没有逻辑。其中反战情节的动画场景(图3)运用了涂鸦创作中直白的反战语言,让人不禁联想到涂鸦大师班克斯的反战题材作品。毫无修饰的血腥画面犀利地表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动画效果对这部影片思想的传达起了关键的作用。战争的破坏性、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摧残,完美地体现了美与丑、神圣与肮脏。这部上映于1982年的作品,每一个画面都传达着导演内心的情感,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
涂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延续了波普艺术,已经渐渐成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阵地。《黄色潜水艇》(YellowSubmarine)是导演乔治•杜宁1968年的作品,该作品结合了披头士的音乐和波普视觉艺术,其中大量的色彩语言是对涂鸦艺术在动画创作中应用的一次肯定。画面中鲜明的色彩对比、大量的纯色运用、造型上的夸张处理手法(图4)也体现了涂鸦创作的特点。看似荒诞的人物形象,符合披头士成员当时偏爱的超自然冥想主张。动画中也用到了光影涂鸦的手法(图5),增强了作品的玄幻色彩。镜头中头像色彩变换采用了涂鸦创作中纸模涂鸦的处理手法。涂鸦手法在动画中的运用使作品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将爱与和平的主题诠释得非常完美。
涂鸦艺术手法对动画创作的价值及启示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多媒体
前言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水平的要求较高。目前,此专业仍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其就业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性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部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空间结构以及素描等为主,是培养学生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专业课程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化时代,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网页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1]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而言更是如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确保人才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多媒体未发挥价值
当前,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均已引入多媒体教学。从理论上讲,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但由于高校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媒体设备多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而存在,其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不大。
2.2教学开放性差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在教室内进行,学生的学习受时间与地点的约束较为严重。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各行各业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将学生长期禁锢在教室内,学生将很难获得与外界接触、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其思想会逐渐僵化。
2.3教师与学生无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途径。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或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通常作为课堂的主体存在,利用整节课堂的时间教学。在此环境下,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当中,独立思考能力差,学习兴趣极其低下。[2]长期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容易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阻碍。
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多媒体教学
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室内装饰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教学:第一,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室内装饰的典型案例,搜索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第二,课堂上,在讲解到某一设计方法时,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典型的设计成果,如室内颜色的布置方法等。第三,将设计成果拆分开来,要求学生对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如要求学生分别分析男性、女性以及婴儿三个群体卧室颜色的布置方案等。采用上述方法教学,优势如下:第一,采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相比,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第二,将设计成果拆分开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逐一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理念理解的深入性,进而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3.2开放式教学
将开放式教学理念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装饰之美”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教学:第一,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义为使学生学会从人文以及色彩搭配等角度,充分欣赏装饰的美感,以及使学生独立设计出具有美感的装饰设计成果;第二,将学生带出教室,与装饰制造企业合作,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主动了解装饰;第三,在观察装饰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主导者不断为学生讲解各个装饰的特点,使学生积累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第四,带领学生回到课堂,通过提问的方法,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行设计一种装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挣脱课堂与书本知识的禁锢,真正走入艺术的海洋,感受艺术品的创新价值。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艺术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够将创造性思维体现在设计成果中,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性水平。
3.3互动性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单独开设“设计比赛”课堂。第一,课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以5~8人为一组,共同设计一套艺术品。第二,课上,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后,需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三,教师要求每个设计小组的代表讲述本组的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并组织学生从美学等角度鉴赏各小组的设计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路集中到艺术品上。第四,课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一步阐述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与动手增强创造性思维。
3.4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单纯采用总结式评价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失偏颇,应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将形成性评价联合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理念的创新性水平以及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共同纳入形成性评价考核过程中。将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以量化指标体现在学生的期末成绩总结中,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4结语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低的问题,专业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践设计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设计的独立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气;元气;美学范畴;艺术创造;概念研究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气”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一个基本范畴。自曹丕(187—226)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后,“文气”论就成了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其对文学和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气势、气韵、气象、辞气、神气、风骨、风格、格调、传神、入神、神韵等以及对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和书法的影响①。但是,如同许多中国古代美学概念一样,文气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也没能得到清晰的界定。历史上,众多学者试图挖掘文气的涵义,却未能达成共识,但是他们仍然为后人理解文气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然而,时至今日,文气依然难以捉摸,这似乎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当一个东方现象超越了西方理性思维所能理解的范围,便被委婉而优雅地冠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称谓。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波拉德(DavidPollard)曾经系统地研究过文气。他的研究涉及了历史上探讨文气的主要学者,但他在自己的研究以后不得不承认:“他们还没有对‘气’的性质和作用达成共识,我自己也不确定是否对‘气’有了正确的理解。”②
笔者认为,文气之所以难以把握,主要原因似乎是人们把主要的精力倾注于追溯其起源和历史发展,而不太愿意采用概念性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其内涵与外延。除了少数学者之外,一般不常把它放在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背景下考量,也甚少探讨其在文学创造的理论语境中的概念性意义。我们不应该继续采用印象主义的方式研究这一范畴在有限语境中的有限含义,而是应该将其置于中国哲学和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下,运用逻辑分析和哲学思辨的方法,探究其在历史发展和艺术创造过程中的融合,并考察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诠述学等方面的特征,以深入理解其性质和作用。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以及概念性探索,主要想探究以下几点:(1)文气是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还是玄学概念在文学艺术实践中的应用?(2)文气与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究竟是什么关系?(3)文气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美学意义是什么?(4)我们能否通过概念性术语来分析、定义文气,并对文气论进行概念化重构?
一、关于文气研究的思考
把文气作为美学范畴研究之所以困难,部分原因是其无所不包的总体性,部分原因是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流动性。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文气跻身于几乎所有的艺术创作,对文学和艺术的内延和外涵都有所触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气的内延和外涵也一直在变更。学者们大多认同曹丕是文气理论的创始人,但对于他在理论形成中的确切地位则众说纷纭。当代一位中国学者甚至对曹丕是否将文气归类为美学概念提出质疑,他认为曹丕最初提出文气理念时重玄思而轻文论,可能仅仅用这个词来“区分文学作品的优劣”③。言下之意是,曹丕的文气不过是借用现存的玄学理念来解释文学现象。这个质疑不无道理。确实,文气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哲学思想,在历史上也从未摆脱中国传统宇宙论的影响。这一质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曹丕的文气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还是玄学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借用?笔者认为,曹丕的文气已脱却玄学范畴,成了一个自觉的美学范畴和艺术范畴,这不仅表现在他已通过批评实践把玄学的概念“气”转化为美学的范畴“文气”,而且,文气与玄学的“气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创业教育 国外 启示
1 国外创业教育概况
美国、德国、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时间早、体系完善,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有助于我们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宏观整体规划,分层实施推进,创造性地开展我国大学创业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可以追溯到1919年(谢建坤刘丹)。麻省理工学院、柏森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先驱,美国高校不但投身创业教育事业早,而且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以举办一系列创业计划大赛作为其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色。此外,美国高校的创业师资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美国高校经常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任路瑶杨增雄)美国大学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大学管理层一般都有一名副校长或校长负责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社会关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美国《商业周刊》、《企业家》和《成功》等杂志每年都会对各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师论文与著作、创业教育项目的创新性、毕业生成就、毕业生创建企业状况进行评估。就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讲,美国高校十分完备,不仅涵盖创业相关知识,学校还开办艺术、自然科学、历史和伦理道德等方面课程,注重对创业者人文素养的培养。
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秉承德国人严谨的作风,例如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十分细致、缜密,包括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依法创办企业、企业融资、企业营销和社会管理;德国高校对于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是有板有眼,很多高校支持教授和教师们专门抽出一个学期的时间到公司中参与企业实践,并检验自己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知识。政府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如对创业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和帮助;在税收上免征商税,并为新创立企业提供10年-20年的创业贷款,减免新创立企业的部分所得税等,这些优惠政策促使着大学生们投身于创业的道路上,并有利于新创业企业的存活。在高校内部创业教育体系中,主要由执行局、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这三个机构负责。其中执行局由三位左右的首席科学家主管,负责创业教育的研究、教学、实践等工作;校长和学校里的教授组成董事会,监督执行局创业教育实施情况;顾问委员会则由企业家、公职人员、科学界等各界领域的代表组成,为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实践等领域的建议和帮助。这种体系规格高,能够保障创业教育被足够的重视,又引入社会资源,且具备对创业教育过程的有效监督。
在日本,创业教育体系涵盖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收效更显著,选择创业很早成了一些学生的志向。例如大阪商业大学,它将创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的创业培训、面向高中生的创业教育等。大阪商业大学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创业教育进行管理,在每学年开始,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学年目标,并及时进行考核和反馈,并引入淘汰机制。日本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成熟体现在创业教学和创业支援的联动,如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区的“新事物创造论”等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将创业实践在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开始,缩短了创业前期的准备时间,也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除了对国立、公立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大力投入之外,日本政府还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技术转移、开发战略新兴产业发挥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与企业、高校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而日本企业在创业教育方面更是主动出击,不断提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基地,为有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风险投资,与大学联合开发教材和课程,设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中。
2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创业对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已经成为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战略作用,根据以上对于美国、日本、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特点和现状的分析,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启发颇多。
2.1 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铸就创新精神。创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许立新)。因此,我们的发展创业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办法:在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方面实施因材施教,针对那些有明确和较为明确创业目标的学生进行培养,并通过考试、测试、面试等环节筛选学生,建立在这种考查基础上,再进行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强制力;在课程安排设置上,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创业者的精神和经营者的思考,促使学生在课上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一个创业者角度思考,用意识去思考如何应对企业管理的问题;课堂教育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创业嗅觉,对创业行业、项目的进行有前瞻性的选择。
2.2 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质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丰富。近年来,国内高校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数量大大增加,但是专门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壮大,面对急需将创业作为吸收毕业生的主要形式的现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师资队伍壮大更凸显其紧迫性。在提高船业教育师资数量的同时,高校对于选拔和培养教师还要注重质量,要求任课教师和创业导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质,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做好针对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教学评估。此外,学习先进国家经验,使面对学生的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教授和讲师,还要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学长作为兼职教师、特聘教授等,进行短期教学,参加学生创业论坛、创业案例讨论来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一线,甚至让他们担当全部实务性教学,学校老师只教授理论基础课程。
2.3 注重“官产学”力量的整合协调。联系美、德、日倾全国之力,整合社会资源投身大学生创业的经验,我们应当形成由政府、企业、学校密切配合的社会支持系统,整合国家、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公共机构的资源,将他们的资源“放入”创业教育全过程的各个部分,高校主导激发学生热情和创业知识的储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降低学生创业门槛并政策鼓励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合作和为学生提供项目、民间社团增加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和研究等等办法。此外,企业应该认识到主动进入大学校门对创业教育进行帮助,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并且,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一步创业史,企业进入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的案例教育,实际上同时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宣传,不是所谓“养虎为患”,培养了一批竞争者,而极有可能为企业输送一大批有创业者气质的员工甚至管理者。
2.4 注重学生创业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并重。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A.Timmons)说过,创业行为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也就是说创业需要人有自发的主动意识,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高校应该主动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辟学生创业实践场所,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些稳定的创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采取委托、联合、短期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构建社会化的学习网络,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相互连通的学习援助系统。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联系孵化小企业的大、中企业,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与大、中企业牵手创办小企业。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还可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以营造一种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谢丽丽.二十一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高教探索,2010.
[2]李萍,王建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学术月刊,2010.
[3]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4]陈文,赖炳根,关福远.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特点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5]杜兰晓,高永良.国外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
[6]杨茂庆,袁琳.基于德国经验的中国大学创业教育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1.
[7]徐立新.英美日印四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9.
实践存在论派文学理论的形成源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倡导。与唯物史观派不同,这一理论流派以的“实践”概念为理论侧重点,但同时又因为强调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阐释实践范畴而与传统的实践派文艺理论相区别。其代表是朱立元、王元骧等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出现基于对实践美学的反思与超越。朱立元在《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一文中指出,制约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框架,中国美学要有创新性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要突破以求知为目标的、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认识论美学的束缚。在检审新时期以来在国美学研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实践美学的基础上,朱立元认为,“实践美学虽有不足,但它并没有完全过时,特别是非主流派的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实际上已经开始寻找存在论的根基,尝试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7]沿着这一思路,他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人)在世”、“人在世界中存在”存在论思想的批判性吸纳,重新“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遮蔽的马克思实践观本身具有的存在论维度”。进而,他提出“克服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瓶颈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在于“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而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即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有机结合,其主要内涵是“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坚持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把广义的美作为一种人生境界。”[8]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倡导直接催生了实践存在论文艺理论的形成。虽然实践存在论派和唯物史观派都将“实践”作为哲学基础,但是关于“实践”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两派有着不同理解。唯物史观派认为,“实践”的本质内涵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生活之所在。”[9]而实践存在论派认为,“实践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若要从哲学上、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立论,……它是指与认识相对的一种人的活动。如果说,认识是客体向主体的运动,是观念化的活动;那么,实践就是主体向客体的运动,是对象化的活动。因此,……凡是确立目的,并通过意志努力,采取一定手段,使之在对象世界得以实现,从而达到主客体统一的活动,都应是实践所涵盖的领域,因而它自然毫无疑义地应包括以上各种不同的理解在内。所以,我们也应该按照这样丰富的涵义来理解艺术的实践本性,这是我们在研究艺术的实践本性之前所首先应达成的共识。”[10]王元骧进一步指出,在哲学中,实践不仅是一个存在论(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与认识论(即“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论和社会历史科学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在对象世界实现自己目的的、一般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而且也是在一定现实关系支配下所进行的一种社会历史的活动。这样,通过对实践的全面考察,就把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存在论、认识论与价值观、历史观等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了[11]。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实践观为指导,王元骧通过批判性地吸取在实践论哲学观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文艺思想,从艺术对象、艺术创作和艺术功能三方面对实践存在论文艺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一是,在艺术对象方面,文艺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说到底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与旧唯物主义的理解不同,这种反映不是人对事物的客观模仿和再现,而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世界与作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为我的关系”;二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创作不仅以作家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而且它本身就是作家人生实践的具体内容,是作家人生实践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延伸和展现;三是,在艺术功能方面,作家的创作成果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通过与读者的思想交流,并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后,作家的创作目的才得以最终实现[12]。
二、审美意识形态派
这一学派十分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进而将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其代表人物为钱中文、童庆炳等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在新时期之初批判文学工具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以主体论文艺学的‘文学向人回归、向自身回归’的‘主体性’思想及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的自律论学说为理论依据,将审美规律视为文学艺术活动的最重要的内部规律给予空前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13]这首先体现于审美反映论的倡导。童庆炳在1984年出版的《文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显而易见,在此突出的是“审美”一词。他在肯定“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同时,认为“仅仅认识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一切社会科学的共同本质是不够的。……还必须阐明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科学的特征。”“那么,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的反映。审美是文学的特质。……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于它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14]这是文学审美反映论的较早确认。1986年,钱中文也提出文学“审美反映”论,而且还从“心理层面”、“感性认识层面”和“语言、符号、形式的出现”层面说明了文学“审美反映”论的特征[15]。1988年,王元骧在《艺术的认识性和审美性》一文中,从反映的对象、反映的目的、反映的形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审美反映”论的要点[16]。概括而言,审美反映论强调:文学的特质在于审美,在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把握,作家对生活的反映以其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为中介,而不是传统的文学认识论所认定的那种简单的镜子般的反映与复制。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对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完善和提升。1984年,钱中文的《文学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本性论”》一文在对前苏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梳理与评析过程中,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认为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两重性”[17]。但并未进行深入论述。1987年,钱中文又发表了《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正式确认“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并初步阐明了其内涵:“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以情感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的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种自由想象的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多样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具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社会性,但又具有广泛的全人类的审美意识的形态。”[18]随后,王元骧、童庆炳等人著文积极响应,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涵。随着其影响不断扩大,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理论的主导范式,而且被视为此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界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学本质的定义为多种“文学概论”教材所采用,如陈传才、周文柏的《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顾祖钊的《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特别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8、2004年版)作为高校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在全国范围推广之后,审美意识形态论更为系统化、普及化,迄今仍居于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主流地位。从逻辑学角度来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确认,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以的社会结构学说为立论基础,将文学定位为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9]在论及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时,这段话被引用得最多,但由于理解的不同,歧见也最多。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主张者的理解,其基本内涵是: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次构成,上层建筑又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20]第二,论证文学是一种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意识形态,这种特殊之处在于以审美为根本性质。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与哲学、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具有共同性质,“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21]但同时,“文学不仅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且更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其普遍性质,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才是其特殊性质。这种普遍性质总是包含在特殊性质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质显现出来。”[22]以上两点结合起来,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涵就得以揭示:作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它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那么,审美意识形态作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有何具体内涵呢?在《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这篇带有回顾和总结意味的文章中,童庆炳把“文学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的两种代表性理论综合起来,阐述了其共通的理论特点和基本内涵。概括而言,主要有“整一性”与“复合性”(或“复合结构”)两个方面。至于前者,他认为,“‘文学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机的理论形态,是一个整体的命题,不应该把它切割为‘审美’与‘反映’,‘审美’与‘意识形态’两部分。‘审美’不是纯粹的形式,是有诗意内容的;‘反映’、‘意识形态’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具体的、有形式的。”至于后者,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性质上看,这两种理论是集团性与全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从功能上看,这两种理论既强调认识又强调情感;从目的上看,这两种理论既强调无功利性又强调有功利性;从方式上看,这两种理论既肯定假定性又强调真实性。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复合结构”。总之,“‘文学审美反映’论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既超越政治工具论,又超越形式主义论,它们在文学的内部与外部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和平衡点,以包容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辽阔性和微妙性”[23]此外,钱中文也强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显示文学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复式特性———诗意审美与意义、价值、功利之间的最大的张力与平衡。”[24]
三、科学派
这一学派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派”,原因在于“该派重视对文学理论的反思,以争取文学理论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现‘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为主要诉求,以推动建设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为主要的指向和特征。该派十分强调文学理论概念内涵、体系精神、表达方式和功能取向的科学性。……明确提出‘科学本性’乃是文学理论学科安身立命之所在”[25]。其代表性人物是董学文、李志宏、金永兵等。这一学派的理论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理论学的构建。在董学文等人看来,文学理论学这一新学科的构建,既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向何处去的积极回应。论者认为,新时期三十多年来,随着新方法的引进、讨论和实践,中国文学理论学科日益走向成熟,其重要表征是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的逐渐明确,理论的自觉意识不断强化[26]。“假如没有对文学理论自身目的与方法的反思,没有对文学理论自身性质和特征的质疑,没有对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解释有效性的进一步探索,没有对文学理论中提出各种答案的可靠性及可检验性的认真思索,那么就难以透彻地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规律,追求文学理论自觉性的努力也会困难重重。甚或可以说,这些反思性的活动,是理解‘文学理论之所以为文学理论’的思想前提。”[27]因此,对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进行反思,探索文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文学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从当下的文艺学发展现状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转型及文学现实的新变,文艺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关于“文艺学向何处去”的讨论中,学界“正经历着对文学理论本体论或本体性认识的多元期和混乱期,有关‘文学理论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理论’的见解,莫衷一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理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28]在此背景下,探讨“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问题,学科命名问题,学科定位问题,学科研究现状判断与发展方向或趋势问题,文学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边界问题,等等”[29]就成为迫切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危机意识,董学文等人开始大力倡导“文学理论学”的创构。客观地讲,“文学理论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创建尚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那么,这一尚未确立的学科将会具有一个怎样的理论框架呢?以董学文为代表的倡导者描绘了一幅“‘文学理论学’可能触及的大致理论区域的‘方案草图’”[30]。总体而言,“‘文学理论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科学’的范围。它要解决‘文学理论是什么’的问题及其文学理论的对象、特征、要素、范式与变化规则等问题。”[31]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关于文学理论本质的探讨,或者说“文学理论是什么”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话语特性”的探讨;关于文学理论“形态”、“范式”形成与演变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家和“理论共同体”的探讨;关于文学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32]。而由董学文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文学理论学导论》一书无疑是上述理论构想在实践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二是,文艺学“当代形态”的探索。董学文提出,文艺学已进入一个“综合”与“创新”时代。对于中国文艺学的发展而言,寻求和选择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是现实的理论需求,建设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已成为文艺理论界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和任务。那么,何谓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它有何具体内涵?“‘当代形态’的说法是相对于‘经典形态’而言的。所谓‘经典形态’指的是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对文艺问题的基本表述以及后人根据这些表述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当代形态’主要指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用现代人的眼光,汲取最新的成果,总结新的经验,把文艺学的面貌再一次新鲜地描绘出来。”[33]在董学文看来,虽然永远不会过时,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文艺学“经典形态”本身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通过新的认识和阐释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董学文认为,文艺学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哲学社会学层次和“美学和历史的”批评层次。把文学放在社会结构中做历史考察,那么它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形式;把作品形态的文学与包括作家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对置,把作品的内在结构与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精神结构照应起来,那么它是生活的反映。这属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层次。而关于诗学和作品的本体论研究,则属于文学艺术的“美学和历史的”批评层次。相比较而言,后者是文艺理论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建设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就要将研究重点置于“美学和历史的”批评层次,对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做出新的概括。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客体双向逆反运动的问题,包括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中介机制、作家对社会生活把握的意向性特点、审美的直观性问题;二是,创作过程问题,包括艺术思维的具体特征与心理机制、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与艺术生产机制、文艺的情感机制;三是,作品———文本问题,包括作品的语言、语义、内外结构及符号因素、作品的技巧、手法和风格等;四是,欣赏、消费、接受和交流学问题,包括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机制、阐释机制和流通规律以及多功能、多方位的批评方法[34]。建设文艺学“当代形态”的主张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以来,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马克思与美学问题》(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董学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文艺学当代形态论》(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
四、宏观综合派
【关键词】特色普通高中 建设 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22-03
创建特色普通高中,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呈现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学校办学境界的立足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走访了多所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参与了一系列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活动,通过座谈交流、经验汇报、实地考察,感受到了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学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但同时因为各试点建设学校的起点不一,特色各异,因此也存在认识和行动上的许多差异,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探讨。笔者认为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有五个关键要素值得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学校的重视。
一、理解“特色学校”的“特色”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目前相关研究也对“特色学校”作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即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
基于以上的界定,普通高色的基本特征就是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如果某些学校在某一个项目上或局部上有一定成果、获得某种奖励,比如在一些体育项目或某一学科上获得好的成绩,或者在某项竞赛中获得好的名次,或在文艺演出中获得几次奖项,就认为自己的学校是“特色学校”,这是不正确的。这些只能算是学校的特色而已,因为它只是学校的某个局部特色。“特色学校”却是整体和全局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目标、课程及教学等方面具有的特色。千万不能把“学校特色”或“特色项目”等同于“特色学校” 。
以广西的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为例,有的学校是艺术特色,有的学校是体育特色,有的学校是科技特色,还有的学校是民族文化特色。不管是体育特色、艺术特色还是科技特色,在学生素养目标培养上,追求的不应该是两三个学生的一枝独秀,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整体素养的同步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整体与系统的工程,普通特色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必须树立全局观与整体意识,在普通高色学校的创建中,只有正确理解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才能避免在办特色教育上重局部轻整体、重形式轻内涵,重表面轻实质,“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发生。
二、明确“特色学校”的发展定位
学校发展永远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之中,这必然要求特色学校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作为普通高色建设试点学校,首先要通过结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以及学校类型、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当地的教育环境等,认真思考,明确自己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找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只有方向明确,才能顺利达到目标。例如,广西容县中学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就确定了特色办学的重点方向:强调“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努力发展和完善学校的特色,积极发展特长教学,如加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等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特色建设学校的领导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办学理念修养、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可以带领良好的学校领导集团群策群力、高瞻远瞩,拟订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目标的具体实施标准,围绕目标科学管理,稳步发展,彰显特色。
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发展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也是学校通过提升自身的内涵发展能力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在确定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时都应该明白,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以生为本”,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任何特色教育都不是孤立的,特色教育是常规教育的升华与提升,离开常规教育作基础,特色教育便失去了根基,没有了生长的动力。让特色教育与常规教育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注重“特色学校”的课程开发
课程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校本必修课程对创建特色高中意义重大。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特色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体现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设计出具有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种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创建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例如,广西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之一的柳州市第三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立足学校艺体及心理教育特色,在打造学校特色课程方面,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完善艺体及心理校本教材,开发面向全体的艺体及心理校本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设置校本选修课模块,挖掘学生社团等隐性课程资源,进一步形成“专业课+特色课”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独有的“专业教育+普及教育”特色教育系列。柳州市第三中学依托学校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设置,打造特色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系列”共20门:民族体育课(抛绣球、竹竿舞、板鞋等)、民族蜡染、刺绣编织(十字绣)、民族器乐欣赏、葫芦丝与芦笙演奏、彩调桂剧、壮族山歌欣赏、侗族大歌、风情柳州英语导游、柳体书法艺术、柳宗元作品欣赏、奇石鉴赏、旅游工艺品设计、泥画、陶瓷玉器艺术品鉴赏、金石雕刻、现代重彩绘画、体育裁判培训、摄影艺术、漫画影视文学鉴赏等。开设“校本专业课系列”共4门:美术专业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影视编导专业课程。在原有 “体育选项教学”基础上,增设“选项课系列”达到17门:壁球、剑道、武术(跆拳道)、台球斯诺克、网球、弓箭、射击、棒球、帆船游泳等。
又如,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广西南宁市第五中学在艺术特色办学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深感特色学校的本质应集中在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其中课程是学校特征的核心。于是学校在认真分析同类学校的共性,立足本校的办学实际,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编写出了一套为艺术类高中生量身打造的《语文》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体现了新课标与高考的统一性;二是体现了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的兼容性;三是体现了立足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兼顾培养美术素养的主辅性;四是体现了服务于艺术生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以上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与特色学校相适应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应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结合大课间活动和多种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编制出学生素养目标实施手册,拟定详细的素养达标要求,实现全体学生能在特色学校的学习中掌握一二项体育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或科技实践技能等。
四、关注“特色学校”的教师成长
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关键在于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个性、有专长。而特色学校的办学和办学业绩是通过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其中整体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而部分教师特有的教育力量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毋庸置疑,注重特色学校教师的培养,关注“特色学校”的师生成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
特色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在注重教师成长方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树立学校发展愿景,激励教师成长。愿景就是所向往的前景,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它概括了对未来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一种为之奋斗的意愿。对一个集体来说,所谓愿景,即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通过团队讨论并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而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学校领导应带领教师树立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通过瞄准愿景、开发愿景、落实愿景来建立团队,激励教师成长,促使教师力量最大化发挥。
第二,完善培训保障制度,助力教师成长。学校应该每年为教师购买学习书籍,订阅教育教学杂志,保障教师的学习资料;制订送教师外出学习或请专家进校培训的计划,保障教师的培训提高。对特色普通高中教师的培养要从一般性、普遍性的培训提高到对教师个性的培训、特色的培育的层次,以适应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要求。
第三,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完善学校的各项评比、竞赛制度,给教师创造论文评比、教学竞赛或学校学术论坛中展示的机会,促进教师成长。
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建立一支教书育人且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否则创建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拥有一支“和谐敬业、学有专长、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保障,只有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技艺精湛、科研优良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学养深厚、能力突出的学生。
五、重视“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要想从外显特色走向内在特质发展,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影响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和独特气质,特色学校才会具有生命力。
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特色“紧密相连,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连,既要注意系统化,也要注重细节化。例如,学校走廊文化特色、楼道文化特色、班级文化特色、办公室文化特色等,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把文化建设有机地落实到学校全部的工作中去。
例如,广西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之一的东兴市东兴中学在“边・海”文化特色打造中突出了“边・海”文化建设主题,在学校精神的凝聚上,把本校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等进行宣讲展示,使全校师生熟知本校精神,并确立为共同的座右铭。在文化特色的内化上,以“边・海”落脚开展校本活动,通过开展校本读书活动、“边・海”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社会调查等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逐渐形成宽容、坚强、执著的精神品质。挖掘“边・海”课程资源,开发具有“边・海”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设计基于“边・海”文化的特色课例。在物化景观的打造上,以边关小故事、边界知识、海洋知识、京族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打造“边・海”文化浮雕墙、文化走廊、文化展馆;依托“边・海”文化,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意和设计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精神,设计板报、宣传栏、班级名片等,加深师生对“边・海”文化的认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特色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区别本校与别的学校、本校的学生与别的学校的学生最本质的东西。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每一所学校应把原有的特色培植成为贯穿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成为学校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办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多样化、特色化既是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更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现实要求。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是为了让高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现和成就学生的独特性,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这既对普通高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普通高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注重五个关键要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使普通高中的特色教育更加完善,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振响,季春梅.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熊德雅,向帮华,贾毅.特色学校发展的要素关系及策略思维[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4)
[3]张菊荣.试论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1)
[4]梁好.特色学校建设深入发展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