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话式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话式教学论文

第1篇

在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展开形式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形式。在真正对话的历史教学中,其需要多种对话形式交错进行,互相促进,才能充分体现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于对话教学的理念及对话精神在每一种对话形式中的渗透,是与教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功能及作用,应从对话教学的构成要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转变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开展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达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师身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主要形式,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片面追求知识存量之中,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由于对话教学实践价值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要求教师摒弃旧的传统教学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新的对话教学的教学观,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情感体验,才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

2.环境创设

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指对话教学开展的场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根据教学对话的特点,应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然而,在软环境创设方面,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善于追问,如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战争呢?”通过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尽可能明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而自己又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阐释,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富有对话气氛的课堂情境中。

3.教学评价

其是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4.学生实践

在对话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教师讲解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反应冷淡,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为了提供的对话技能,应从课本预习、倾听、提问和反思等四个方面予以重视,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总结

第2篇

1.正确理解对话概念,科学开展阅读对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关于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口述,而是通过对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解读,将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具体观念运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述出来,体会其意味深长之意。科学开展阅读对话,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对话是“我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我”的思想观念强势灌输的过程;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语文阅读本身就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思想交流互动的过程,要做到尊重彼此;最后,语文阅读不是简单地听说读写的过程,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现彼此相互学习、共同奋进的目的。

2.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拓展阅读对话范围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教师要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仪器,为“对话式”阅读拓展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范围,让阅读学习渠道多元化。比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火星的图片和科普知识,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火星的科研宣传片,然后让学生对火星的认识进行交流沟通,找出他们所能发现的火星与地球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相关课后习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语文课堂阅读的学习任务,还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3.创建和谐对话环境,促进阅读对话实施

“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师生以平等、互学的心态交流,以强烈的求知欲力争创新,以包容谦和的态度多思善学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对话环境,保证生生交流、师生沟通无障碍、无束缚、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创新观点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保证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

二、注意问题与反思

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容易犯以我为中心、强制灌输思想的错误,这需要师生共同意识到合作学习中“我们”的重要性,剔除个人情绪的影响,要努力实现思想的沟通和融合,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应该是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学习能力、成长背景等大体一致,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更有效。师生和生生互动是实现阅读“对话式”交流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第3篇

(一)课堂上实现师生对话,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二、结束语

第4篇

为什么教师从与学生一致的观点和态度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就容易产生良好的内化效果?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人内化外部影响的心理进程及其心理机制。

一、“内化”的心理过程及其机制

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地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同化是指主体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过滤或改变而把它接纳到认知结构中来,而认知结构在同化外部刺激的过程中,自身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即顺应。同化和顺应实质上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

所谓“内化”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人的认知结构是由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种观念构成的,构成人的认知结构的观念在价值上不是等量齐观的。观念等级不同,主体对其的态度不同,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在性质上(主体对其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观念之间是一致的,有的则是矛盾的,只不过有的矛盾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平衡的,表现为某些观念之间的相容性。但在特定情况下,认知结构会出现不平衡,表现为某些观念之间的矛盾性。比如珍惜情谊和坚持原则都是一种美德,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在价值上也是同等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两者就可能成为一对矛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持不同的态度:为情谊而放弃原则或坚持原则而损害情谊。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珍惜友谊”和“坚持原则”在不同人不同情况下的认知结构中所处的价值等级。因此,外部刺激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去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称为“简单内化”。即作用到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结构中处于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一致或矛盾,主体便接纳或排斥这一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被接纳的过程也就是外部刺激被认知结构同化和认知结构本身发生顺应的过程,即内化过程。但这种内化过程中,认知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顺应过程仅仅是结构中某一观念包容的事实的量的变化。而观念本身(肯定性或否定性)、价值等级都没有变化。因而简单内化也就相对容易实现。

另一种情况称为“复杂内化”。作用到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外部刺激与认知结构中处于原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矛盾,或者与性质或价值等级相同的观念有的矛盾、有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接纳了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内化即“复杂内化”。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结构中否定性质的观念在新结构里变为肯定性质,原来是劣势等级的现在成为优势等级,否则外部刺激便不能实现内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同化外部刺激,进而形成包含新内容的新的相对稳定、平衡的结构。

从以上两种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前提是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要能取得优势等级,这也是复杂内化实现的关键。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观念等级是稳定而难以改变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认知结构才会发生不平衡。这种特殊情况即人的头脑中的观念之问的隐性矛盾被揭示出来时,只有引起或揭示人们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才可能激起主体对自身观念结构现状的反思和否定的主动性,才可能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外力的促使下发生变化。因为主体自身的内部矛盾已成为主体改变观念结构、接纳处部影响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人都有一种力求认知一致的趋势。当认知不协调时,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外部刺激与自身观念产生的差异越大,主体的心理失衡越强烈,力求一致的愿望也愈强烈,也就愈容易放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

二、“内化”原理对德育工作的意义

从对内化过程特别是复杂内化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关键是刺激的发出者要揭示主体认知结构内部观念之间的矛盾,并使其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发展成为优势等级观念。这一原理的实质正如费期汀格所说,改变人们观念的方法只是现象,实质上是共其化了人们已有的认同点。这个认同点即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

这一原理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首先要发现学生身上已有的积极的与我们所要之形成的观念一致的观念即认同点,同时对它进行巩固和强化并利用突发事件或创设某种特殊情境,造成“认同点”与我们所要否定的学生身上的观念之间的矛盾,通过进一步的强化,使“认同点”成为优势等级,从而使学生接纳我们发出的教育澎响,形成我们所希望形成的观念。优秀教师的工作方法,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例如某教师针对某同学奢侈浪费的缺点,希望使之建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简单的教育方法是,指出该生的行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并向他讲明生活奢侈浪费的危害,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处。而“内化教育法”是首先要寻找“认同点”,假如该生一向孝敬父母,而家庭经济并不宽裕,那么教育的步骤是肯定该生孝敬父母是一种优良品质----指出生活奢侈浪费与孝敬父母的矛盾---讲明奢侈浪费的危害和艰苦奋斗、节约的好处。

从内化原理出发,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该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感情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矗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喜好,而且要了解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和喜好。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我们才能在德育工作个寻找最佳的“认同点”作为找们进行教育引导工作的突破口,我们的思想工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教师是德育影响的发出者,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德育影响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德育内化的效果。因此,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能够增强自身言行的说服力;教师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努力缩短心理距离,就可以提高教师言行的影响力。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加剧学生心理失衡的程度和力求平衡的愿望。

2、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内部矛盾。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因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认知结构内部矛盾是实现教育影响的重要条件。这种情境可以是某个突发事件,也可以是某个潜在的事实或可能的假设,但必须是和德育影响有关的、具有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其产生消除矛盾,恢复心理平衡的主动要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没有接纳教育影响的内在愿望,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更谈不上教育影响的内化。

第5篇

一、温故知新,在对话中生成新课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己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之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回顾初中学习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学生随意选定以上几个函数的具体解析式,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观察所画•34•函数图像的升降变化,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1:从左至右看,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学生2:从左至右看,二次函数在Y轴左侧是下降的,在Y轴右侧是上升的。学生3:从左至右看,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Y轴两侧是下降的。教师:比较所画的函数图像的升降变化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不同点。在这里,教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学生4:所画的图像有上升的,也有下降的。教师:那么它们上升或下降的范围有多大?学生5:可能是定义域上,也可能是定义域的某个区间。教师:所画的函数图像升降变化,不同函数相应升降变化区间各不一样,表现为:在某些区问上升,某些区间下降。我们常说:“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自然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并从图像变化中获取对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感知,建立数与形的结合,温故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不同层次的学生亲身经历了做数学实验的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实现了实践性对话。教师更多地启发学生输入具体函数解析式,亲自动手操作,在动态状态下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以及升降特点,体会某一种函数在不同区间上的变化差异。此时,“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通过与学生对话,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地生成与转化,师生共同分享理解新知识。

二、创设多元联系表示形式,在交流中重组,并建构单调函数概念

华罗庚说:“形缺数时难人微,数缺形时少直观。”以函数g(X)=X为例。教师:函数g(X)=X图像在Y轴右侧是上升的,在函数g(X)=X图像上任找一点P“按横坐标(即自变量)X增大”的方式移动时,点P的纵坐标(即函数值)Y的变化规律如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度量坐标”功能,在函数g(X)=X图像上任找一点P并拖动它,测出其坐标。学生自主观察,并思考问题。学生6:在Y轴右侧,拖动点P,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函数值Y也增大。师生间、学生间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成共识,总结规律后,给出增(减)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学生7:在某个区间I上,若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函数值y也增大;在区间I上,若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函数值y减少。在这里,学生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图像“上升”、“下降”的特征,学生对单调函数概念的学习,从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分析,从直观认识过渡到数学符号表述。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如下操作:(1)在区间[0,+oo)上,从0开始,拖动点P,每隔0.1秒取一个自变量的值,算出其对应的函数值表(如图1(1)所示)。(2)在区间[0,+oo)上,从2开始,拖动点P,每隔0.5秒取一个自变量的值,算出对应的函数值表(如图1(2)所示)。(3)在区间[0,+oo)上,从5开始,拖动点P,每隔1秒取一个自变量的值,算出其对应的函数值表(如图1(3)所示)。(4)在区间[0,+。。)上,从0开始,拖动点P,任选一个自变量的值作起点,随机地取一批自变量的值,算出其对应的函数值表(如图1(4)所示)。教师:结合以上的实验操作,观察以上表格中,自变量X的值从小到大变化时,函数值Y是如何变化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得到对应的函数值表,进行数据分析,各自表述发现的规律。教师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教师加以纠正和引导,并给予评价,形成正确的结论:任选两个自变量的值,自变量大的函数值也大。教师:由于刚刚所验证的是一些具体的有限个的自变量的值,如果任意给出一些[0,+O0)上的x,X的值,当X<x时,能否验证都有X<X;呢?学生8:如果给出具体数值,容易验证,但区间内的值有无限个。学生陷人思考之中,不知如何是好。一会儿后,有学生提出:不给X,X赋具体数值,当X<X时,验证X<X成立,行吗?学生9:太好了,这就体现X,X:取值的任意性了。学生10:若x<x;成立,转化为验证X一X;<0即可。此时,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大家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师生在相互倾听和接纳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和珍视差异。学生11(交流讨论后):事实上,。.‘x1+x2>0,X1一X.<0.‘.f(X1)一f(X2)=X—X=(X1+X2)(Xl—X2)<0,得X<X即f(X1)<f(X2)。以上表述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函数解析式来描述。再次操作确认,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给出单调函数定义形式化的表达。正如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到的:“严格表述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则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教师:我们把具有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这种性质的函数叫增函数。教师:我们应如何定义增函数?教师进一步从具体函数g(X)=X延伸到一般函数Y=f(X),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并进行分析、评价,完善后给出增函数的定义,从具体到一般引出增函数的定义。教师:从函数图像上可以看到,函数g(X)=X在Y轴左侧是下降的,类比增函数的定义,你能概括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得出减函数的定义,由此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教师:大家能分析一下增(减)函数定义中的要点吗?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寻找增(减)函数定义的要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定义中关键字、词和句,如:“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都有”等。学生l2:我们能说函数g(X)=X在X=0是增函数吗?学生13:不行吧,概念中指明单调区间内取值。教师:非常好,说明大家阅读是比较认真的,函数在某一个点处是没有单调性的。通过定义分析,实现师生和文本对话,学生把定义与图形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加深对单调函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深入自主探究,在共享中巩固并倍增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函数Y=X一3x一9x在(一3,5)内的图像,并指出它的单调区间。教师:现在我们来思考必修一课本中的探究题:•36•函数f(x)=的定义域I是什么?它在定义域I上的单调性是怎样的?你能用定义证明自己的结论吗?学生14:定义域I是(一∞,0)u(0,+。。),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学生15:好像不对吧,从函数图像上看,从左至右,它的图像不是一直下降的。学生16:现取两个值,X=一1,X:=1,可得f(X1)=一1,f(X2)=1此时X1<X2,f(X1)<f(X2)。学生一下子感觉茫然了,找不出问题关键所在。教师:回到定义,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的话:“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这里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是否应该在同一个单调区间来取值呢?如何更_tY_.fl0才获得的结论呢?学生17:函数f(X)在区间(一∞,0)和(0,+∞)上是减函数。教师:回答很好。如何证明你们的结论呢?学生18(交流讨论后):任取0<x<x2,所以x一x1>0,X1‘2>0则f(x1)一f(x2)=一=>o所以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同理可证,函数f(X)在区间(一o。,0)也是减函数。教师:以上题目的解题过程,请大家概括一下用定义证明一个函数是某个区间上的增(减)函数的一般步骤。学生(协作讨论):取值一作差一判断符号一得出结论。

四、回顾总结

第6篇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更为注重教 学相长。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 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 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搭建对话的平台,实现有效对话。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考察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 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是属于接受美学 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 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一、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一)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 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 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 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 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 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 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 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 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 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 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对话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 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 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 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 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1]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 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 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 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 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 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 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 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 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 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 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 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2]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 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 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他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 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

    [4]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巴赫金

一、基于对话理论的主体性阅读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一种人类的本质关系,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对话必然存在于阅读过程中。就拿小说来说,“小说中的说话人,他的话语总是思想的载体”,“作为主人公的理念不可能与人彻底脱离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显然是一种对话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到文本阅读之时也就必然尊崇与文本的对话性。教学中之所以如此注重文本分析,是因为“我们感兴趣的是人文思想的特殊性,不管研究者的目的如何,出发点只能是文本”。可以说,语文素养全部承载于文本之上。

让学生进行对话式阅读是当下提升其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强调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有且只有学生和文本二者共处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避免第三方的干扰。否则无法达到内在的对话,对话就被异化了。

主体性阅读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在让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对文本有主体性阅读体验和相对完整的解读。因为语文阅读不同于单纯的读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的这一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形态”。笔者将“对话式阅读教学”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如何与文本对话,二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形成了一个“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组成的对话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又是主体中的主体。对话理论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讨论就要从这几个对象着手展开。

二、基于主体性阅读的个性化解读

因为主体性阅读的发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场,更不会陷入到别人的思维模式中去。萨特在他的《什么是文学》中讲到:“文学客体确实在读者的主观之外没有别的实体: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期待,这是我的期待,是我把我的期待赋予了他;如果没有读者的这种迫切的心情,那么剩下的只是白纸上一堆软弱无力的符号。”因此,只有通过读者转化过的文本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阅读过程也才是完整的。

但应当注意,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当读者沉浸于艺术中,思想便可在艺术所营造的世界中畅通无阻,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话会带给人一种狂欢的气质,但狂欢化的思维又很难与高中语文阅读分析完美结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能与预设的教学重点完全重合,如果不能重合,又将如何处理?

主体性阅读经常会出现“跑题”的问题,教师需要好好思考,既不能用自身的“权威”使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被异化,又必须尽量让学生在文本思想核心中进行灵魂的对话。个性化解读是件好事,但进入到语文教学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处理好学生、文本和教师三者的关系,在保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之上,发挥教师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三、基于个性化解读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虽然学生个性化解读与预设教学重点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但若追求语文素养的实质提升,主体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都必须坚持。其实,从2003年提出“对话阅读”到现在的十年间,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注意到了从“独白”向“对话”的转变,只是经常出现“对话的‘问答化’‘汇报化’‘舞台化’以及教师的‘失语化’”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在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对话阅读中的方式应该是“半自由”的,并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以下几步:

首先,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因为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情感体验会比学生更成熟一些,即便是在平等的交流中,教师也需要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出现。接着,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经验”,在充分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对话式阅读做出引导。第三,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珍惜他们的第一体验,“生成自我理解的创造性对话”,不要过分灌输教师的理念。最后是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延伸。从“人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到“人与人”的对话。教师要提有意义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并合理处理学生的回答。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学参与者都能够达成共识,对出入于教学设计但合情合理的解读应予以尊重,单靠任何一方的解读都无法触及到文本和作者的灵魂深处。

参考文献:

[1](苏)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9.

[2]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

[4](苏)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01.

[5]叶爱梳: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08).

[6](法)萨特.萨特文论选[M].施康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120.

[7]嵇云霞.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第8篇

实验的有效实施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要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既要带着一些问题进行实验,又要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的———探究“氯水的成分”,验证“氯水的性质”。先和学生一起做氯气和干燥的红纸、湿润的红纸作用的实验,观察产生的不同现象———干燥的红纸没有褪色、湿润的红纸褪色。进而思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纸褪色,说明氯气本身不具备漂白性,那么使湿润红纸褪色的不是氯气又是什么?在实验中观察,带着问题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引出氯气和水的反应。接着布置学生完成以下探究:①使氯气褪色的是生成的盐酸吗?怎样验证你的结论?②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设计出你的验证方案,完成实验报告,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往学生在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忌讳氯气的毒性、刺激性的气味,对演示实验的兴趣不高,都想往后躲,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不高,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地思维,而且对后续学习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氯气的性质”,验证“氯水的成分”时,每一个学生都很兴奋、很认真。实验过程中有同学发现pH试纸变红后,中间发白或褪成浅黄色,石蕊变红后褪色,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气泡……可喜的是还有同学引发了思考:pH试纸能测氯水的pH值吗?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现象,是反应太慢了还是根本不反应,亦或是碳酸氢钠变质了,我用这个碳酸氢钠样品和盐酸做个对比实验看看……实验室里,同学们略显笨拙地操作着,他们在和同学热烈地交流着,讨论着自己的观察所得、所思。学生在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氯水的性质。

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设疑激趣,开展探究性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改进,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乐于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和处理实验信息、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思维领域不断扩大,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从“学会”提升到“会学”的境界。

实验后适时提问

在进行化学实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时巩固知识,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在做一些实验以后,学生对于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就要要求学生正确回答实验结束以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学生在做了大量的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相关实验后,教师适时提问,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学生们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点评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随着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实验,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一些事项。很多化学药品是可以和空气的过直接接触而发生反应的,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们非常地注意。例如,在做完实验以后,酒精灯如何熄灭。当学生闻一些化学药品(特别是一些液体和气体)的气味时,要避免直接与其接触。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实验后的复习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实验结束以后温习实验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要让大家做好实验报告,掌握实验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同时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实验作业。例如,写出本节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程式、提出问题及思考,等等。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独白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被动的听讲和强行的灌输中,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将“对话型”教学模式有C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沟通和互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创建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课堂的统治地位让学生缺少参与对话的机会,也难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也因此形成了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更不要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与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为实现对话型教学模式提供必须的基础。为了创建合适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座位安排重新调整,例如,半圆形、圆形或马蹄形的座位安排模式。而这种座位的安排,是在形式上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地位,从环境中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另外,教师还应当规范自己的对话行为,让学生切身感到对话时没有权威和主次的区分,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不仅如此,话语权也不能让某些学生完全掌握,更不能让教师掌控,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的对话教学。

二、树立对话的意识和形式

对话型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形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对话意识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学生和同学、教师的交流并非完全需要通过语言实现,这主要是指对他人的观念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而总结出新的经验和知识。其次是针对观念和理念的培养要求没有任何批判因素存在。这主要要求师生中的任何一方在听取对方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时,也要对自己的观点或错误认识进行修正。由此可见,对话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还有以对话的方式实现各方在精神上的互动。

对话型教学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教学,也称“对话型教学模式”;二是在课堂中以对话为基本原则的教学模式,也称“对话型教学”。按照目的划分,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性化教学,同时营造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后者则是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呈现。所以对话是人类的一种创造行为,绝非少数人进行掌控的手段,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话不会凭空产生,而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人为的创造实现。

三、选择合适的对话话题内容

1.涵盖性设置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话题设置不但应当精炼,还要具备广泛的涵盖性。这类话题对于不同的语文知识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当然,倘若教师的话题能够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就会有更显著的效果。

比如,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把阿长的言行举止设置为话题,并让师生以此为基础对阿长的人物性格进行探讨,进而进行人性的解读。

2.层次性设置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进行不同的话题设置和层次划

分。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让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给出喜欢的依据,并能够以多重角度进行内涵的剖析。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的一家”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3.跳跃性设置

这样的话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通过充分的分析才能总结得到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这类话题的设置必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进行相关思考。

举例而言,在讲解《变色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心理,探讨其深层次的精神世界,从而体会沙俄时代中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不良社会现象。

4.生活性设置

除了那些“高深”的话题,教师还应当设置一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激发兴趣,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种话题应与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密切相关,同时还应当有时代的特点,并对生活具有指引意义。

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关于父母的话题,让学生对亲情拥有深刻的思考。这些话题的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话和表达的欲望,愿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运用对话型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

(2)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对话。

(3)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

(1)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对话式阅读教学”便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实践研究的重头戏。

(2)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递式学习,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需要。

“对话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

(3)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需要。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在吸纳各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的研究却显得成效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从教师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堂,以教学的实践、观摩和评论为主要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有效对话的途径

(1)师本对话。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

(2)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单凭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就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翻来覆去地读,先学生之前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其次,作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同时,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为长效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时,利用多媒体朗读,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读出那种秋天的美的感情。《陶罐和铁管》的对话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对话表演,体会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说话时的语气。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

(3)师生对话。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因此,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刻意突出“主体性”,刻意突出课改的精神,教师该问的不问,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片面地理解了对话的实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11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模式,这就规定教师对自身要有个新的认识,在教学历史知识时应该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经验、知识与教材有创造性的去对话,能够确保从整体上构建事实性的历史知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学会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学生们依据自身不一样的观点去对话。就学生的学习来讲,通过对话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将已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点充分的展现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对话交流,对他人的观点学会去聆听,对不同观点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可以去用心去挖掘,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二、具体的应用分析

(一)注重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

1.将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营造出来。

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本质,要平等的去交流,缺少了民主、和谐与平等,真正的对话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对话时,要将平等的理念树立起来,确保对待每个学生的时候都要公平,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对学生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上要予以信任,不能试图的操纵和控制对话,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倾诉要设身处地的去聆听,对学生的意图进行叩问。教师的真诚能够使每个学生去感受,进而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的参加到对话的过程中去,在自由、平等、无拘束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将意见发表出来,将个性能够从分的展示出来。例如,某教师在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讲解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然后他们分析这一课该如何去学,之后让同学生们自由的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应该对比去学习、一些学生说应该分层次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在历史教学中将有趣、启发性强、真实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

教学的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利于对话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令学生可以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对话中。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真实的现场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创设对话时,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作为对话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下面同学们我一起来讨论下的发生、经过与结局,将真实性强的对话情境设置了出来,进而将学生的对话热情激发起来,对学生的对话在内涵上进行了丰富。

(二)开展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1.师生间的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将历史知识的主体构建起来。人格尊严在教师和学生间是平等的,然而在发展水平、能力水平、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教师要做好帮助与引导。要将学生向合理的对话范围中引导。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向着正确的对话方向前进,教师对虎门硝烟这一历史用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学习,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之间的对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也要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对话,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不断的丰富自己。使学生在互相之间对话交流中能够自身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不足与缺陷,进而积极的吸取对方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对《》这个课时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针对的胜利原因上进行了对话交流,之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出来,有效的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第12篇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第13篇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汉语的读与写的掌握能力。翻译离不开文化,汉语翻译教学更加要注重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翻译教学的宗旨有两个“和而不同”和“”。

关键词:对外汉语 翻译教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前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汉语的读与写的掌握能力。关于对外汉语翻译教学,学术界已经做出了许多的研究,在本篇论文中,我只想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补充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文化的翻译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要素组成的。那么何以为文化呢?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文化我们采用泰勒的说法,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认识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广义的文化,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可以知道,汉语是一门语言,我们可以从汉语内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我们所认为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一切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文化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文化”是一个语言教学范畴内的概念,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与“文化”是从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它们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念都是不同的。研究文化,人类学有人类学的角度,社会学有社会学的角度;而研究“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语言学有语言学的角度,应用语言学有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

一、翻译病句实例

我这次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留学生,所以这里的翻译病句,就是指英语翻译为汉语的病句。

留学生的汉语翻译中,出现错误主要包括下面这几点,借此我用文化的角度来结束引起这些错误的原因。

1、称谓翻译的错误:

例句:(1)我爸爸的妹妹是我的阿姨。

(2)我妈妈的弟弟是我的叔叔。

留学生翻译aunt,uncle等这类表示亲属称谓的词,不能完全的对应汉语亲属称谓。在汉语翻译中,aunt对应的是姑姑,婶婶,阿姨等词语。Uncle对应的是叔叔,伯父和舅舅等词语。然而由于英语中没有将家庭关系的称谓划分得像汉语这样细致,所以留学生会产生翻译的错误。

2、成语翻译的错误:

例句:(1)我想成为天之骄子的人才。

(2)东部有雨后春笋的非国有经济。

“天之骄子”就是指的人才,没必要写“天之骄子的人才”。“雨后春笋”不能直接做修饰词,“雨后春笋般”才是修饰词。这个是因为汉语中成语一般是有典故来源的,不是可以从字面意思简单推敲出来的,并且成语的词性也是由其典故意义来决定的,不是可以从成语结构而推出来的。我们试看“雨后春笋”这个词,首先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留学生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下雨后的春天的笋子”,但是其本来意义是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这里就有留学生从字面读不到的意义“很多的笋子”。然后我们在词性,留学生从字面意思来看“雨后春笋”就是指“笋子”这个成语应该是名词,但是这个成语是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成语突出的是大量涌现,该成语是副词。该病句中,留学生是理解到了“雨后春笋”的意义,也知道不是名词,但是却误认为了该成语是形容词,这也是由于没有从成语的典故来理解和使用成语,从而犯了错误。

3、词语顺序的错误:

例句:(1)我回家坐飞机。

(2)我吃饭用筷子。

这两句话如果用英语表示就是“I come home by air.”“I have dinner by chopsticks”,在英语中“by air”“by chopsticks”状语后置是正确的。但是在汉语中,这两个状语也表示动作,这样我们理解这样句子就用动作的先后顺序来理解。“我回家坐飞机”,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即是,我回到家再坐飞机。“我吃饭用筷子”,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即为,我先吃饭再用手拿筷子。但是我们正常的顺序是先坐了飞机才能到家,先拿了筷子才能吃饭,所以正确的句子是“我坐飞机回家”“我用筷子吃饭”。这主要是汉语讲究的思维的严谨和逻辑的先后顺序,这也是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体现的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

4、量词搭配的错误:

例句:(1)我会说三个语言。

(2)中国有1000大学。

英语中许多的名词都没有量词,而汉语中的名词几乎都要用量词来修饰,这样才可以显示其准确性。量词在古汉语中很少有的,很多的量词都是在古汉语中由别的名词或者动词演化来的。“门”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指“区别不同人家的功能”,于是后来演化成可以区分不同的语言。“所”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思是处所,后来可用为量词,修饰处所名词,“大学”也是表处所的,所以用“所”来修饰。因此是“语言”的量词应该是“门”,“大学”的量词应该是“所”。这两个病句也是翻译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学中文化的差异。

5、词义不准确:

例句:(1)我们的差异对一起交流很麻烦。

(2)祝你复原。

如果是用于交流,我们可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是中国人如果说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第一句话为“It is troublesome to continue with each other fou our diffrence.英语中的“to”可以直接的翻译为汉语中的对,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根据程度的轻重,好坏,而翻译为“导致、以至于”等词语,这里把“对”改成“导致”有一种贬义,并且使句子看起来不直白。第二个例子是学生想表达祝福某人身体康复的句子。用英语表达这个为“wish you recovery”,“recovery”很难直译成“康复”的意思,这个就是必须要记住汉语固定的表达习惯,才会说地道而准确的汉语。

二、翻译教学的宗旨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即翻译是在文化的大语境下进行的,是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的整合。翻译教学的宗旨有两个“和而不同”和“”。

其一、谈谈“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理念。所谓的“和”,指的是和谐,是中西方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然而,中国的和谐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重在不相互对抗,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西方文化的和谐强调的是部分,以部分的实体性来形成整体的和谐,注重对立面的斗争,这是所谓的“不同”。体现在汉语翻译中,我们可以用一个定语从句来举例。“This is the beautiful house which we live in.”翻译为汉语为“这是我们住的那所漂亮房子”。汉语是将定语整理在一起,所谓“和”然后在修饰主语“房子”。而英语就将定语拆开,主要是强调“which we live in”,并且用分散的部分来修饰“ house ”。所以汉语翻译强调整合,在教学中要注重句子的紧凑和整合。

其二、谈一谈“”。“”是翻译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在文化信息的翻译标准方面,对于翻译遮是立足于本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这一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表现为翻译的“异化”和“归化”。汉语翻译教学的“异化”与“归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汉语形式与汉语文化内容。“异化”是指一种外国文化为导向的翻译,重视体现外语的特色,强调保留外语的风格特色。因此,在翻译中不免要增加一些对汉语来说具有创造能力的新的表达方法。就是在汉语中加入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归化”就是与汉语文化为导向的一种翻译,即用汉语的表达方法来再现和传递外语中的文化信息。即是,坚持汉语文化,因此外语文化的特色在翻译中将会被消失。

这是两种极其极端的翻译教学观念,因为两国的文化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所以在翻译中,不能极端的来“异化”或者“归化”,在翻译过程中,只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中想表达的文化信息,就是最佳的翻译教学原则,不必拘泥于表达的形式,这就叫做“”。

三、结语

翻译离不开文化,汉语翻译教学更加要注重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汉语,需要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侧重的是语言交际的文化,所以在汉语翻译教学中要把握住文化的范畴,不要涉及过多的中国文化,不然会增加翻译的难度。在翻译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翻译教学的宗旨,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和“”。

参考文献

[1]张文联.从翻译的“文化转向”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自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32-136.

[2]菜禄、苗欣.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108-110.

[3]刘丽宁.关于对外汉语专业翻译课的思考[J].语言与翻译(汉文),2010(4):73-76.

[4]邓梦林.文化差异翻译的模因解析[J].考试周刊,2008(38):227-228.

[5]常润芳.“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及对比、翻译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55-160.

[6]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J].首接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2006:117-119

第14篇

伴随全国性医学院校发展策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扩招和新建医学院校学生陆续毕业,英国注册医师队伍结构逐渐发生了改变。

1.1英国注册医师人数呈上升趋势为了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GMC规定所有在英国行医的医生必须获得行医执照并通过GMC注册。英国注册医生数量近年呈显著上升趋势,2001年注册医生数为205829人,2011年增长至245903人[2,4]。2011年注册医师人数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19.5%。

1.2英国注册医师队伍年龄呈下降趋势2010年,英国注册医师平均年龄为39.9岁,而注册高峰年龄为33岁[2]。但在注册医师中,仍有一定比例的60岁以上的医师[4]。GMC2012报告明确指出,当更多年轻医生不断进入卫生行业后,英国医生的平均年龄将持续下降[4]。

1.3英国女性注册医师比例逐年提高10年来,英国注册医师队伍最显著的变化是女性医师数量的稳步增长。2001年,男性注册医生的数量几乎为女性的2倍;而2011年,这一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英国女性注册医师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女性医生的比例上升到42.5%[4]。尽管目前男性医生数量仍多于女性,但皇家医学院预测2017-2022年,英国半数以上的医生将为女性。

1.4英国以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医师注册数量有所下降英国注册医师中,有许多是英国以外医学院校毕业的。国外医学毕业生在英国注册行医的比例,2005年达到最高峰,占英国执业医师总数的40%。目前这一比例略有下降,2010年为37%[2]。随着更多英国本土医学院校医学生的毕业,国外医生的注册比例将会继续下降。近年来,英国医生来源的国度以不发达国家为主。2010年约有150个国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在英国注册行医。印度居首,占英国总注册医师的10.8%;其次是巴基斯坦,占3.4%,南非2.6%,尼日利亚1.5%等[2]。

2相关政策及措施的配套实施

医学院校扩招后,随着扩招医学生的陆续毕业,GMC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从岗位就业条件、医师执照验证以及职业规划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解决了院校教育后续问题。

2.1优先满足本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岗位就业需求伴随全国性医学院扩大与新建计划的实施,医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并随之不断毕业。为了保障本国医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为了改变对国外医生过渡依赖的现状,降低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大量跨国流动对原住国卫生体系造成的巨大冲击,GMC从2006年开始,明确要求英国所有卫生机构在招聘时,只有证明所招聘职位不能被本国医生担任时,才能聘用来自非英国或欧盟的医生[2]。事实上,面临全球卫生人力的短缺,许多不发达国家也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本国医学人才的流失。虽然印度占据着英国国外医生来源的首位,但印度自身却面临着短缺60万卫生人力的严重局面。为此,印度政府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采取措施,阻止本国医学人才的流失[5]。这一政策的实施,也是导致近年来在英国的国外注册医生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优化注册医师队伍年龄结构为了优化注册医师队伍年龄结构,有3项政策与此相关,一是GMC废除了老龄医师免交GMC年费的政策;二是实施医师执照的重新验证制度;三是领取退休金最低年龄的改变。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2009年以来,有63%的65岁以上的医生不再成为注册医师,使得注册医师平均年龄有所下降[2]。

2.3实施执业医师执照验证制度执业医师执照验证(revalidation),即执业医师通过系列评估后,所持有的医师执照的重新生效。这是一项保障执业医师队伍质量的强有力制度措施,它的实施,将结束医师执照的终身制。同时这项制度规定,医师所持有的医师执照必须每5年更新一次[6]。这一政策的实施,亦使许多老龄医师陆续离开医师队伍,这也是医师队伍年龄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15篇

一、真诚倾听

教师要学会“屈尊”“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平时的很多课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过分注重赶进度,忽略了对学生回答的仔细倾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这种不真诚的态度产生不良情绪。曾听过赣州三中杨敏老师执教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她对学生的回答真诚倾听的姿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说“没关系,你继续说“”你还有话要说吗“”大家都在听着呢,接着说吧”之类的话。因为她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学生时时处处都处在对的引导或提问的响应状态,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的课堂学习十分高效。叶澜教授也指出“: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一名教师,如果能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回答,那么他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的对话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才能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而对症下药,扬长避短;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时及时指出,给予正确的分析和指导。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倾听的重要性,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

二、适时引领

作为教师,倾听固然是尊重学生、进行有效师生对话的前提,但有效对话的关键在于: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想法存在错误或荒谬,教师要从中找到突破口,以询问、征求意见的口气,引导他们说出正确的观点。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门:课堂上所可能发生的,并不是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所能预见的,教师不能只按照教案、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整齐划一。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通过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推进生成教学,不断地促使它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教师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首先要学会摆脱一切桎梏,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智慧,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适时的引领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语言智慧、个人魅力。听过我校一位老师的一堂《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文指导课,在课堂上,每次遇到学生的回答有问题或表达不当时,该老师总能适时予以引领,妙语连珠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难。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名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在进行对话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所谈到的三点,在教学过程中就不难出现师生间心连心的心潮相逐、情生情的激情奔涌,也就不难呈现精彩有效的师生对话。

作者:杨盛建 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