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范文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

第1篇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不去占领,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安全

本文基于网络素养视角下探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来源于2016年影响较为广泛的“徐某某”电信诈骗事件。2016年8月,某省高考录取新生徐某某的考生信息被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窃取,并假扮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名义骗取徐某某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在得知被骗后,徐某某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该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网络安全又被推向舆论的浪尖。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素养与网络安全的关系

网络素养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信息接收、信息解读、网络安全、网络利用、网络伦理道德1。网络安全与网络素养的关系是包含、融合和发展的关系。网络安全是构成网络素养的重要部分之一,网络安全进一步发展了网络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网络素养包含了网络安全,缺乏网络安全的网络素养注定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缺失的表现

1.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对信息判断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而言一旦遇到虚假信息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如网络兼职,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是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途径,而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促使很多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兼职手段,而是涌现了部分网络兼职群体,也出现了很多网络兼职网站。虽然网络兼职具有不受地域限制、信息流通更快捷等优点,但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却增多,如个人信息被盗,骗取押金、冒充亲人骗取钱财等。同时,大学生对二维码风险、公共wifi、伪基站风险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网络成瘾

包括“游戏瘾”、“购物瘾”、“社交瘾”等网络成瘾问题。长期处于网络成瘾会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身心受损等严重后果。如网络购物,虽然突破了传统商务模式的障碍,无论对消费者、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网上商品的物美价廉和便捷性也极大吸引了大学生消费群体。但是网购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虽然现在网络支付手段和环境相对安全,但也难免有不法分子投机取巧,利用不法手段窃取用户支付信息导致财产损失2。此外长期沉迷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会造成大学生超前消费,意志消沉,从而构成网络犯罪。

3.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也是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在刷微博、朋友圈和其他APP上获取资讯时候,“三观”尚未成熟且理性思维尚缺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尝新心理,导致错误的信息判断,网络舆论暴力、网络涉黄、网络诈骗、网络涉谣等现象出现。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规划个人消费,盲目攀比,或者部分大学生需要资金支持个人创业,如果遇到不正规不合法的网贷渠道,风险意识较弱的大学生必定成为弱势群体,倘若大学生欠下债务而无力偿还就有可能走向犯罪。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1.建立网络安全防护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要建立网络安全产业链,构筑网络安全壁垒。一是从法律保障和安全监管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地推动和完善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做好法律保障;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力和打击力度。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推出为保障网络安全,为信息化健康运行奠定了有法可依的基础。二是从社会监督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形成行业监管氛围;三是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企业之间都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并严格自律。由此肃清网络环境的不良行为,对净化网络环境,为互联网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拓展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将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再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要贯穿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课堂教育、教材融入和科研课题研究基础上,在大学生之间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实践教育,通过正反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互动、技能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自我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虽然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加之法律观念淡薄,从而导致一些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大学生自我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是现实需要。首先,学习计算机使用知识。大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计算机为个人发展服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辨别那些是有害信息、有害软件,通过知识的学习铸造一道网络安全心理防线。其次,加强自身法制观念。因为必要的法律认知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约束,但也更是一种保护手段。再次,要提高社会实践防范能力。大学生面临着从学校过渡到社会人的关键阶段,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之一,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成熟,对危险预判的缺乏往往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现实问题,是一项紧迫且必需完成的任务。网络安全作为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网络安全引导是我们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将开辟网络素养教育更多途径,丰富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2]吴泽鹏.大学生自身网络安全问题研究,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2015.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肖立新(1970- ),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新亮(1970- ),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晓星(1982- ),女,河北新乐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77-03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大学生不断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识,是一个集意识水平、知识积淀和创造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吸收、融合、创新与完善的能力系统。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主观学习和外界客观教育基础上的综合素质。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即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五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笔者对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探性地从社会培育、学校培育、自我培育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方法。

一、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问卷采用了自填式问卷调查,问题涉及背景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问卷内容涵盖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问题设计力求简明、客观、准确。2011年3月,调查组随机选取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送发问卷,被调查人涉及工、理、管、医、农、文、师、艺等专业,十六个系别,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共500人,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13人,理工类本科学生占多数。问卷最后回收485份,回收率达97%。调查问卷收回后,笔者及时对问卷所涉及的题目回答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并随机抽查了35名同学,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其他影响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为58.4%;其次是网吧,占25%。其中在选择网吧的时候,学校周边的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地点。这给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埋下了祸根。另外,随着3G手机带来的上网热潮,大学生手机上网占86.5%,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店创业;项目风险;规避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54-02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今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最难应付的就是风险。根据调查,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的自主创业形式是网上开店,为了提升大学生网店创业的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他们的创业成功,网店创业项目过程中的风险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

掌握一定的风险规避策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网店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的识别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风险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创业中,建立科学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同时有助于节省和有效利用有限的创业资金,维持经营稳定,提高大学生网店创业的经济效益。

一、政策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主动参与,紧跟政策

对于政策风险的规避主要是理顺国家政策与网店经营运作过程中机制之间的关系。作为网店创业的大学生面对政策的风险应该采取主动参与,紧跟政策的策略,可以经常看CCTV经济频道的节目或是CCTV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多关注新闻动态、了解时事热点。

(二)沉着冷静,静观其变

从大学生网店创业的角度来看,规避政策风险时要根据市场的运行和变化,把握市场供求结构和行业平衡,及时果断地改变网店经营方向,减少突变性政策风险。在把握政策的基础之上,同时又不能确定政策变动带来的是商机还是风险时,应该采用这一策略。

二、来自不法分子的风险规避策略

不法分子欺诈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是受骗的大学生创业者社会阅历不深,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理。其实规避来自不法分子风险的策略很简单,就是脚踏实地并时刻保持警惕。

(一)防三角欺诈策略

一般来说,这类欺诈规避策略很简单,就是要求网店创业的大学生凡事多一个小心,不要怕烦。为了规避风险,网店创业大学生应该先关闭与其通讯的对话框,并通过“已交易的商品”进入链接,选择对应的交易。例如:发现拍下商品的ID是“轻松网购”,再点击联系买家,就能有效地分辨出拍下商品的用户“轻松网购”和与你聊天的用户“经松网购”是不是同一个ID,进而有效地规避第三方欺诈。

(二)线下支付风险规避策略

线下支付的风险很大,一般网店主不使用这一支付方式。对于这类欺诈,网店创业的大学生可去银行申请一个短信提醒业务,如果款项打入帐户,银行系统就会发一个提醒短信到帐户所有人的手机上,见到短信后才发货。如果网店主的银行帐户没有开通此业务,最好不要采用银行汇款等线下交易方式,支付宝线上交易,安全才有保障。

三、来自大学生经营能力的风险规避策略

(一)货源组织能力风险规避策略

稳定的商品货源,是商家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要想网店创业成功,找一个好的货源是关键。

1、避免纠纷

许多网店创业的大学生每每都为货源有限而烦恼,多数大学生会在自己的网店里代销一些其它的产品。代销某一商品时,不仅要清楚地知道该产品的详细性能、质地、颜色等一些重要的商品信息,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所代销的实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否则代销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接到顾客的投诉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2、谨防受骗

网上有很多骗子,他们一般会花极少的钱买个域名,然后做个网站,放上大量莫须有的商品,然后以超低价格诱惑顾客上当。因此,大学生网店创业者不要轻信店主,线下交易,也不能根据卖主QQ等即时通讯工具传过来的链接进行支付。

(二)商品定价能力风险规避策略

确定价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根据自身的状况外,还要根据自己网店商品的目标定价、产品的原价、以及随时变化着的市场行情进行高度敏感性判断。一般来说,要考虑的因素有三:一是同业的价格动向。在进行促销活动时,除非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来吸引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客户,否则最好的策略就是跟进,才能让自己的网店不至于降低点击率。二是变化的因素。对于季节性很强的商品,要把握最佳时机,推出过早,资金积压而得不到充分周转,损失了资金创造利润的机会成本;推出迟了,占领不了市场。三是了解整体供需的状况。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

(三)胆识与责任心风险规避策略

网店创业的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一定要从“胆”开始修炼,这里所说的“胆”不是李逵式的莽汉,而是在智力支持下果断决策的能力。

培养胆识就是规避这类风险的最佳策略。培养胆识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不要常常说缺乏自信的话;其次是不要常常反悔,要能勇于承担责任;其三就是在众人争执不休的时候,不要没有主见;其四,对已经想好退路的尝试,可以鼓励自己探险。在大学期间,如果完全做到以上四点,胆识自然会得到提升,也就具备了规避这类风险的资本。

四、来自中间服务机构的风险规避策略

来自中间服务机构的风险:一是物流,二是资金流的管理。

(一)物流环节中的风险规避

物流,是保障网络实物商品交易最终得以完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网店创业的大学生在物流服务上风险规避要求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选择大型物流企业;二是注重签收环节;三是确保发货型号、数量以及投递地址准确无误;四是按时发货。一般来说,正规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出现丢失与磨损的机率很少,即便发生了,这些企业也能赔偿等价的商品。

(二)资金流管理中的风险规避

从物流方面来看,资金流指的是用户确认购买后,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卖家账户中的过程。而提供资金转移服务的部门主要有如下几种资金转移操作的方式:手机支付、邮局汇款、货到付款、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等。

规避这类风险要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看清买家通过各类支付方式支付的金额是否与交易成功的金额一致;二是要规范快递代收款月结账的手续。

五、网络安全风险的规避策略

网店创业是整天与电脑网络打交道,做好网络安全风险规避工作,防患于未然才是网店创业者该时刻警惕的事。

(一)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毒

网店创业的大学生资金不雄厚,抗打击能力弱,更要重视网络安全的防范。安装了杀毒软件并不等于绝对安全,还要安装相应的防火墙,更重要的是要养成按时升级、定期查毒、杀毒好的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店经营者如果能够养成以下良好的上网习惯,对于规避来自网络上的风险,能起到很有效的防护作用。

预防第一。系统补丁要及时打。

定期扫描系统。如果是第一次启动防病毒软件,最好要让杀毒软件全盘扫描系统。要养成定期扫描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杀毒软件要确保是最新的,因为病毒每天都在产生,而且种类繁多,防不胜防。

(三)及时清空系统临时文件

电脑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临时文件,这些文件积得越多会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而且还是多数病毒喜欢藏匿的地方,大学生网店创业者也应该切记定期清理临时文件。

现行的网购规则已经不能满足网购发展的需要,而风险产生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复杂,进一步研究网购规则与网店创业风险的关系,对大学生网店创业成功非常有意义。而网购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形式,需要专门立法来维护其动作秩序,有关网店经营的立法研究对于大学生网店创业风险的规避同样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齐艳.大学生创业:防范知识知多少[J].大学生就业,2009,(07):56-57.

[2]凡禹.网店第一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3]凤凰网.淘宝纠纷中,失败的唯有法律[EB/OL].

[4]刘莉琼.大学生网店创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9,(39):32-34.

[5]腾讯财经.商务部正研究出台网上购物政策[EB/OL].

[6]公安部经侦局.警惕不法分子以“网络创业”为名实施经济犯罪[EB/OL].365安全防范网.

第5篇

关键词:网络 不良影响 引导

一、网络使用对部分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1.过度迷恋网络对大学生身心的损伤。上网成为很多大学生课余最主要的活动,但是如果过分迷恋网络,将会对其身心都造成一定的伤害。

2.作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超乎想象,互联网的信息容量更是不可估量,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与自己的作业、论文相关的信息,甚至可以找到同题的答案或论文,这为大学生的作业、论文抄袭提供了基础和极大的便利。

3.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发育形成的时期,因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形成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1.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与互联网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法制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网络媒体的受众对象是一个集信息接受者、者、传播者于一身的多重角色,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双向或多向传播性及其海量信息,使得人们无法做到像传统媒体那样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因而网络上的信息不乏消极、错误思想及不健康内容,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知识、阅历的局限,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被诱惑,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校引导措施不到位。大学阶段的教育环境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有所不同,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等特点,大学的气氛较为宽松自由,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活动大多数只在课堂上进行,下课之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联络较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形成正确上网习惯的引导。学生上网多是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的活动形式复杂多样,有学习、娱乐、交际等,这看起来更像是学生的私事,学校及教师不易有教育和监管的意识,因而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这一教育环节中推卸了自身责任,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的意识。

3.大学生自身判断力不足。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低俗的、反道德的信息垃圾的诱惑,导致其不轨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教育机制构建

1.深化网络规范意识教育。学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内容,做到“不阅读、不存储、不传播”。积极带领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做到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对青年学生进行信息法制教育,让青年学生在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加工的过程中能够依法进行。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警戒网络中的各种潜在威胁和陷讲,学会处理或避开各种威胁,以防遭受伤害和损失。

2.强化相关课程中网络教育环节的融入。在一些相关课程中融入网络教育是一个效果较好的方法。这里以大学公共必修课理论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程教育中渗透网络教育。

理论课教学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当前热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附注网民的不同观点,供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又能够强化学生的信息鉴别意识。

3.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要达到完全规避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树立起正确的意识至关重要,但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这需要他律与自律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同学的监督作用。

教师可通过课堂渗透和举办讲座以及与学生的私下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突出对其网络行为的指点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对不良网络行为及习惯的介绍,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并为身边同学的提醒和监督提供理论依据,鼓励同学对同学的监督,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利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使用必须要引起社会各方重视,高校应当在充分重视大学生网络不当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及其学生特点制定强针对性、切实有效的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它由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媒介等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这一模式的构建应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其内容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也应回归教育主体的生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而且也必须通过大学生网络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功用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其特殊的功用。

(一)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提升功用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掀起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一些高校在积极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然而随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各种问题逐渐凸显。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缺乏吸引力。失去生活滋养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用心良苦地期望能指导大学生的生活,但学生并不领情,很少光顾这些顶着耀眼光环的“红色网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围绕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实际需求。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看,教育素材来源于大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通过网络创设他们乐于接受、能激发大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生活情境,让大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注意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延续性。减少无味的说教,增加贴心的关怀,使大学生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施教内容。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大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愉快地融入网络生活之中,减少些许困惑,增加几分理智,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网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促进其思想政治品德的成长和个性成熟。因此,这一模式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显著提升的功用。

(二)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具有即时引导功用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在为大学生打开一扇便利之门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高度重视,治理各种网络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应运而生。然而,治理效果却不理想。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提出远离网络的措施,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网络问题源于网络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网络生活自身。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融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即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特别是出现在网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容易在网络中即时发现,这时进行的引导比过后的引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将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因此,这一模式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具有即时引导的功用。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成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结构性整体,它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联结而成。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可独立运行的复杂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及活动效能的确立,就系统本身而言,依赖于要素对于系统所具有的积极效能。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要素

构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要素具体包括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媒体等。

1.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参与者、引导者,这里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校园网站管理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以及学校行政、党务管理人员等。高校教师在整个生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离开了高校教师的活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无法构建。

2.大学生

大学生,这里主要指大学生网民,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离开了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高校教师和网络虚拟环境。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里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利用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内容。除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外,还包括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内容。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以文字等常见的知识形态出现,而且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形态,融入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

4.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这里指互联网媒介。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网络媒介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中介,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与其他媒介不同,网络媒介除具有一般媒介的载体作用外,还形成一种虚拟的生活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极大。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各要素关系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媒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高校教师通过网络媒介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网络虚拟环境之中,通过网络虚拟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融入网络虚拟环境之中,通过网络媒介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整个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交互性循环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具有整体性、互动性、相关性等特征(如图1)。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

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将其要素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一)以高校教师为主导

高校教师应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启发者,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否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要以高校教师为主导。

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一是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是其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动力。高校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计入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融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二是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其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既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又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会操作,懂处理,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应加强实践参与,既要进行常规实践,如按时检查、浏览邮箱、论坛等,又要进行创造性实践,如针对当前时事发起讨论等,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立话语威信力;再次,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培训制度,举办网络知识专题讲座,并提供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拓展高校教师的视野,以适应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需要。

(二)以大学生为主体

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网络生活的虚拟实践体验、情感融化和事理说服来点燃其内心的闪光点。

以大学生为主体,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虽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基于虚拟网络空问的教育活动,但教育对象仍是现实中的人。由先天因素、后天影响及各自努力等因素而导致的品德和才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深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教育目标;其次,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综合考虑网络生活环境、时间等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可使其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在网络这个良莠不齐的生活环境中,尤其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高校教师可将教育意图寓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使其在与高校教师的相互友好信任的关系中理解高校教师的良好用心,动员和激励他们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其次,通过大学生论坛、博客等网络生活,将个体的自我教育扩大到群体的互帮互助,形成一股巨大而持久的教育力量。

(三)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的教育模式。因此,构建这一模式,必须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

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一是要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人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去。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应根据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信息各种传播形态出现。网络信息传播形态多样,除常见的文字、图片、声音外,还可以是视频、动画或以上全部形态的结合体等,有的甚至可以戴上头盔、数据手套等设备,来一场虚拟现实的“旅行”,这丰富多彩的虚拟实践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驻足”,流连忘返。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同样可以用这样丰富的虚拟实践形式表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广大大学生在神奇的网络之旅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四)以网络为载体

第7篇

摘要:本文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入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研究具体教育对策,推进大学生网络行为向道德化和文明化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点。

一、树立符合网络活动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新理念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其落实过程中其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念陈旧、思维模式单一等。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

1.树立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虽然对调节人们之间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的空间,跨越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其信息的交融更替周期极快,且信息量巨大。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明显不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了。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树立符合网络特点的开放性教育理念,将开放性教育理念与网络自身特点和要求同步,有效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动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力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德育信息选择和学习。

2.树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网络信息的迅捷性和开放性,使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主体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其价值理念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这些多元的价值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和融合,且也越来越不可能由任何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达到所谓的共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现代优势,学会选择应该具有的品质与技能,将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主题。这种形式的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育者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切客观地选择就要求对传统德育的任务、方法、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观念角色的更新。因此,教育者务必要树立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在自我生活中感悟、自我实践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含混不清、不新颖、不切合网络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违规失范问题突出。要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急需完善教育内 容,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1.坚持以网络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教育

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安全。结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正确认识网络法律法规存在的意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以保证网络合理有序地运行。

2.开展以传统透德规范为核心的教育

虽然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事物,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筛选和考验的,其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并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绝大多数传统社会的公德既适用于网络社会,也是网络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基本的公德主要有:(1)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勿偷盗、勿剿窃;(2)诚实、守信,不散发恐怖的、迷信的、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3)自尊自爱,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4)坚持正义,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等。教育者适时应用这些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充实网络道德教育和提高教育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教育者应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这是因为,个案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它的功能突出表现为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从客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显性教育方法彰显公开的特性中,刺激量和暴露程度能较好地达到引起教育对象注意的限度,能使教育对象在不一定自觉的情况下,认识和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信息。通过有代表性的个案,让大学生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虽然内容虚无缥缈,但其真实含义又根植于现实,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将危害现实社会。这种危害的结果却给大学生以一个旗帜鲜明的视觉导向,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明确其自身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样有针对性的反面教育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的现状,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其多方面的教育途径,寻求最佳的教育对策,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1.强化学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道德教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不能放弃这个渠道,应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抢先进行渗透式教育。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进程时,发现了认知过程存在的首因效应规律。即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一无所知时,最先进入人们知觉结构的信息和观点,占据其最大的空间,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不仅最容易被知觉结构接受和内化,而且还会形成心理定势,对后续出现的相关信息和观念进行过滤,积极接受与原有的信息和观点同质的内容,抵制与原有信息和观念异质的内容。由此可见,积极引导,抢先灌输可以在人的认知结构上产生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使教育过程变得容易和顺利,使教育对象优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倾向,进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信息影响。教育者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适时向大学生“灌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目标、作用、重要内容等,这将会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团体氛围

班级既是大学生的学习集体,又是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交往互动的活动组织。面对那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甚了解的家长与教师,大学生更愿意与同是“网上新生代”的同学交流网络知识和使用经验,形成班级内同学之间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现象。根据这种特点,应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载体、正确的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的班级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理性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氛围,推动网络教育向大学生第一课堂和大学生互动影响的空间延伸。

如今高校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一所普通院校少则几十个学生社团,多的上百个,且社团的规模和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自主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亲身体验自我教育的丰富内涵,又乐在其中,这是课堂教育所无法达到的,也是课堂教育必要的有益补充。

第8篇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平等互动的快捷方式而倍受大学生的青睐,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引发了许多违背道德规范的网络不良行为,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了危害与损失。针对这一现象,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高校应该充分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把网络真正变为大学生发展的有利工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的一种理性要求,综合体现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趋于有序和合理。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与空白,从内部推动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道德,也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道德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使我们的社会呈现秩序化的运转;信息时代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更需要道德,在各种不真实的数字信息背后,更需要人们对自我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使他们能广泛地运用互联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008年4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亿,占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势头。而在这些网民中,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居多。大学生上网人数在不断增长,网络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当中。然而,在现在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我们的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被人们广泛运用。人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学习、娱乐,也可以进行商业贸易等等众多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并体验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对网络认识不够,上网时间分配不合理,也有很多人过度迷恋网络,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而且由于他们在网络上的不当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在其中占大多数。许多大学生网民网络是非观念混乱、网络道德规范意识淡薄,在虚拟世界中任意妄为、肆无忌惮,其网络行为中存在许多不良行为。如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盗窃他人财产,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并四处传播计算机病毒;散发各种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给他人带来危害;非法入侵、破坏他人系统;下载抄袭他人论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等。这些行为对社会来说都存在危害性,有的甚至会严重破坏社会安定。但作为行为发出者的大学生却并不以为意,有的甚至沽沽自喜,以此为荣。而且这些不良网络行为时有发生。2005年,成都某高校一在校大学生因为无法观看网站在线电影,便利用网络安全漏洞对一电信网站实施非法攻击,致使该网站被暂停访问1小时;2006年底,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的图标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全国上百万台电脑被感染,深受其害,几个制造病毒的青年和学生却以此为荣耀,在互联网上对警方和各大网络杀毒软件叫板,引起轩然大波……这些大学生网民无视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网络空间中为所欲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损失,最终都受到了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二、引起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原因

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使他们能广泛的运用互联网,但由于使用不当,一些大学生网民在互联网上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不仅扰乱了网络的正常秩序,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给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利影响。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消极行为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晚期,在精神和情绪上已由初期的“疾风怒涛”趋向于相对平稳,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心理起伏较大,容易冲动的群体。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都较差。大学生是介于两个群体边界上的人,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很多大学生喜欢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有的成就。但由于他们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的典型心理特征,与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使得他们的行为常常过于极端,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宣泄,也是重新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例如有的大学生破译他人密码,侵入他人网络并刻意留下标记向人炫耀;有的学生用盗取他人密码和信息的数量和手段互相比较,公开竞赛;还有的大学生祟拜“黑客”,办黑客网,利用木马盗取他人网银密码。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机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驾御自己,在运用已掌握的较高水平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时出现极端行为。

(二)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和弱规范性

网络是虚拟的,人们在网络中不只可以不公开自己的真实信息,还能虚构信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和道德规范、法律在此时显得几乎无法发生作用。法律在惩治网络违法行为方面的力度有限,存在着取证难、侦破难等客观困难。即使在号称“网络王国”的美国,计算机犯罪的破案率不到10%,能定罪的则不到30%。比起中、小学生,大学生大部分能分清现实与虚拟,但恰恰因为这种清醒,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一切都不真实,才更容易产生利用网络手段实施犯罪也不是犯罪的错误认识。在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网络空间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在隐蔽的虚拟空间,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去做一些我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允许的事,以为可以不用为此负任何法律责任。有些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传播各种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损害他人的权益。如因个人矛盾,为了泄恨在网络上诽谤别人,给别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不利影响;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造成社会不安定等等。

(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坐在家里通过E-mail和各种聊天工具与世界各地的人“近距离”接触,也可以随时点击浏览世界各地的各类网站,在第一时间了解全世界的信息,在网络上我们实现了全球的一体化,由此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与价值观,其中强调经济利益、个人至上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文化修养和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他们常常容易迷失自我,内心矛盾,形成错误的认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导致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2006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校某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非法盗窃苏州某高校在校44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的银行卡内存款51619.12元。该名学生在追求金钱利益的目的驱使下实施了不当行为,最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四)学校与社会中缺乏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

高校中开展了很多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课程,很多大学生掌握着良好的网络技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这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力军,主导着网络文化的潮流。但是各学校在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却存在很大空白,在教授全面的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有的甚至忽略了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的教师甚至对网络空间十分陌生,根本无法知道学生在干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因此对大学生网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作出快速机敏的反应,大学生上网一直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大学校园网络技术的普及与网络道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对网络这一信息空间的认识长期得不到改正,这过分放大了网络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使学生产生“网络中无道德”的错误思想,以至于在网络中为所欲为。

三、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网络管理法体系,先后制订了《电子签名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第285条至第287条还分别就侵入计算机系统、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他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也对网络侵权问题作了相应的规定。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但还不完善,立法的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许多领域仍会出现法律的空白,无论如何发展,我们必然会接触到网络中新的灰色面。而且法律注重的是问题发生后的处理,是从外部去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现阶段我们要单靠立法和网络监督的力量来整顿网络秩序并不是十分可行的办法。

第9篇

论文摘要:网络建设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获知手段和知识领域,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经验对策,提出5种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方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其中18-24岁的网民最多,占31.8%,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的高校大学生们,无疑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生力军,是互联网络各项应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带来了许多棘手的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络各种负面影响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都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价值观,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呼唤新型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网络道德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的特点。由于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网络本身就是是一个开放的,无约束的网络,其最初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因此谁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由cnnic的调查可知,年轻的大学生们是Internet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即兴奋,又好奇,他们在浩瀚的网络中寻求知识、进行娱乐休闲,把自己融入到网络当中去了;同时由于他们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非常强,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在网络上去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寻求刺激。因此在他们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他们也给网络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不良信息的传播、病毒的危害、口令入侵、非法访问、恶意破坏等。有部分同学在上网时,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无法区分哪些是健康的信息,哪些是不良信息,以至于被一些不良网站吸引,无法自拔,甚至于自己也来建立不良网站,污染网络环境;有部分同学出于好奇,编写了一些小程序,或者是下载了一些小程序,要弄到网络上来试一试,看看他的运行效果,结果造成网络病毒和木马的传播,对他人正常使用网络造成很大的危害;还有部分同学,为了自己的方便,肆意的去猜测、破解他人的账号口令,然后据为己用,造成他人不能上网。实际上,这些同学在网络上这样做的时候,他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不道德行为或是违法犯罪行为。据某学校通过问券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有百分之63%的大学生不能明确界定哪类信息属不健康信息,有49.1%的同学有过非法访问的意向,有14%的同学成功的实施过口令入侵和非法访问。其中有79%的同学认为,对别人进行攻击,只要不造成对方的损失,试试也没有啥关系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小受到既有的社会道德教育,大学生们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些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为什么到了网络上他们就不能界定呢?这主要还是由于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的原因,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也需要道德和法律来规范,因此,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主动传播发送不良信息和发起攻击等。

二、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滞后。自从2002年教育部启动西部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以来,我国各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基本完成,除了提供基本的网络通道,实现和Internet的互联外,校园网上也逐步开展了如WWW、电子教务、OA各种应用,广大学生已经普遍使用校园网络,成为Internet的用户,但是相对而言,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还没有涉足或者教育力度不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第二、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既有道德教育脱节。随着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Internet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把虚拟的网络社会等同于现实社会,但是又认为在网络社会中无道德规范,不受既有社会道德的约束,这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即有道德教育没有相关联的表现。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脱节。网络道德教育是在网络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掌握道德理论教育的方法,也要熟练掌握网络应用技术,能清楚的知道网络中存在哪些实际的道德问题,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技术手段抵御和防范网络危害,这样才能让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实际上现在绝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之甚少,只能在书本上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不能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

第五、网络道德教育可操作性不强、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三、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实践

面对上述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经验对策,我们提出5种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校园网安全管理办法。将这些办法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站宣传、结合传统教育的校园展版宣传、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论坛意见反馈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使《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能落实到实处。

其次,应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灵活地采取网络具有信息的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大学生灌输正面信息和转变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唤醒良知,明辨是非,倡导文明,变堵为疏。同时应开辟网上务实研究项目和工作方式,开辟便于大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求学、·求知网页、网站,使新时期的大学生在严酷的就业形势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应对挫折、正确评价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职业和岗位,从网上找到对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信息,彻底改变他们对网络务虚不务实的曲解,信任网络,信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必须转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时展的要求,利用网络开放性、及时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点,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讨论,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10篇

论文摘要:安全问题是目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常见重要问题,实施安全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尤其重要。国内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从安全教育的定义、内容、存在的问题、对策四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总结,探寻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预测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安全教育定义的研究 

一般说来,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有着统一规范的定义,所以关于安全教育的定义研究是非常少的。如古月娟、白海琦认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已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这一点黄维平、韦帮得也是认同的。而王能武认为“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总的说来,高校安全教育定义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这些研究主要认为高效安全教育是指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为了确保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的安全而运用一些教育方法而实行的教育措施。 

二、关于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 

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的提法很多,很多研究者将安全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三点 

古月娟、白海琦在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即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四点 

张玉华、袁成龙提及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相比狭隘的高校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已拓宽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把国家安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另外,孙光辉也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分为四点:“社会注意荣辱观教育、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交通事业的进步,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交通安全教育与消防安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五点 

姬学民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教育即有关安全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法规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不法分子制定的。教育大学生学法、知法、懂得依法办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法纪法规学习,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安全教育中应该包含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四)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六点 

李晓明认为:“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各高校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有学生违反了这些 规章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安全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规章制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杨绪霞,薛刚认为,高等安全教育包括国家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二者都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划分的更细更全面。 

三、关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袁健认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且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内容不够全面且教育形式单一,导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张玉华、袁成龙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只是走过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完整。谭汝媚认为当前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大学生减灾和避灾自救能力相对匮乏,网络安全问题突出。宋江浩认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化发展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园外来人口增多,校园住宿条件等都会影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外人员参观、访问等也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问题;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问题,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多样,使得校园也更加复杂,安全教育的问题也就更多;交通安全、性安全等也影响校园安全问题。王能武对上述观点也是认同的。 

研究者罗列了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目前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是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只有在对安全教育有了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才能搞好安全教育;另外,研究者也看到了由于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有利于高校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高校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高菲提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袁健认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认为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三进”工作即安全教育进宿舍进课堂进校园网络。 

谭汝媚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安全投入,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学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和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网络知识安全教育。宋江浩认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完全教育;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强对高校学生防盗窃、防诈骗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王能武认为: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姬学民认为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陶娟提出:首先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其次,精编教材,规范教学。精编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再次,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如专业保卫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转好重点学生、重点时期和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接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关注心理,爱护学生;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李晓明认为: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平安氛围;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安排学时,开设课程;明确内容,选编教材;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辅导。 

研究者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建议主要针对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具体可行性意见却不够。以后的研究可能会针对时展所出现的安全教育的新问题,进行非安全教育定义,而是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视其实用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问题与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学生更是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网络背景下成长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将承担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由于目前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发展成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素质的内涵

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网络道德素质则是人们在整个网络社会活动中(包括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等)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它包括网络道德行为主体(网民)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迷恋网络而使许多大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透支,造成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情感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二)网络行为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由此,网络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86.3%的大学生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大学生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恐吓、散布虚假消息,30%以上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布虚假消息。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也仅有不到加%的学生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87.3%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此外,网络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扩展.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网络剽窃现象严重,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分享使得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互联网信息产生、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自由、免费”的思想在大学生网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曾经有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的行为。有更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人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也直接从网上下载,有的文章中甚至还留有下载的地址,这种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一)加强“两课”教育,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形式。

“两课”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两课”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使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我们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也可将“两课”将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道德观时可专门开设“网络道德素质与修养”专题,在探讨人际交往时,可加进“网络交往应讲究的礼节”等内容;在讲法律基础基础部分时,可增设“网络人的生存法则”专题,介绍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犯罪等知识.引导大学生依法行事。在《基本原理》课中可增加有关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内容.引导大学生透过网络现象认识网络本质。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网络活动.形成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电脑和网络的日渐普及,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配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各种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文学作品大赛、软件编程大赛、校园DV视频展播、网页制作和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三)规范网络道德,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络法纪,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道德领域中进行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言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之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

第12篇

[关键词] 网络创业 创业决策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重要性凸显,并日益得到人们关注,而国内关于创业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Davidsson(2001)指出创业研究存在个体、企业、产业或人口、地区、国家等不同分析层次,创业活动也可在不同层次进行。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或公司层面,且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等实体创业研究。

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网上购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增加,而网络创业门槛较低、投入较少,为不少待业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网络创业有四种形式:网络技术创业、网上开店、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上自由职业者创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创业,尤其网上开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建立新事业的第一步(葛宝山、王侃,2010)。目前,国内对网店的研究,多是关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与购买意向,或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等(黄镇平,2008)。而创业者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方式,影响其做出创业决策的因素等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二、创业与网络创业研究

1.概念界定

(1)创业

学术界对创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概念(朱仁宏,2004),但大致都是从创业者特征、机会识别与获取、新企业建立三方面界定。Gartner主张“创业是新企业创建的过程”,强调创业具有不同属性,如创新、独特性、组织创建、价值创造、自主雇佣等(张玉利,2010)。

经济学家柯兹纳在1979年发表的《知觉、机会和利润:创业理论研究》一文中首次指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活动,且创业者对机会往往保持高度警觉性(苗青,2006)。Stevenson等(1985、1994)把创业看作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的机会追寻,是将不同资源组合起来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就是个体或团队搜寻、评价及开发市场机会进而创立新组织的行为过程(王玉帅,2008)。本文借鉴了机会学派的观点,将创业定义为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决策过程。

(2)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业形式,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发现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创业方式,从经营方式看,网络创业/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周常青,2007)。网络创业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发现商机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2.创业决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决策,国内外已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从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文化情境、伦理背景和环境观等不同视角考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如John W.Mullins和David Forlani(2000)认为,新企业决策角色框架包括风险感知、预期的创业回报、决策者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等。陈震红和董俊武(2005)指出创业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及环境因素等。

关于创业决策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学生群体等。如Phillip(2002)和Stein(2004)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业意向研究。李自如、黄教文(2002)以台湾中小企业为对象探讨其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范巍、王重鸣(2006)以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苗青(2009)以企业为样本;马昆姝、覃蓉芳(2010)以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及部分大四和硕士学生为研究对象等,考察了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由于不同类型创业者具有不同的认知行为,即使是同一类型创业者也会因其个人经历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何网络创业会迅速发展,以往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网络创业者,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虽然有学者以网店创业者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个体特质及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葛宝山、王侃,2010)。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创业决策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网络创业研究

1.网络创业――网上开店

对采用网上开店模式的商家来说,由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创建网络商店(简称“网店”)门槛较低,网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发展新事业的第一步,尤其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葛宝山、王侃,2010)。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及空间限制等特点,使其经营风险明显降低;网上开店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2.网络创业研究

根据机会派对创业的定义可知,网络创业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不断发现、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过程。关于网络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黄镇平,2008)、网络创业者的个体因素、网络创业特征、 网络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探讨(武峰,2006)及优劣势分析等,对于个体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怎样识别出这一机会及影响其做出网络创业决策的因素没有太多研究。

2008年,致富中国网中提到网上创业成败关键在于心态。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特征等主观认知会影响网上创业的成败,即会影响网上创业行为。应光黎(2009)对C2C模式下的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大学生群体要网上创业需具备的条件有:正确的心态和一定的营销技巧等个体条件,产品供应能力、市场定位等微观基础;并且强调网络创业者不可忽视对经验的积累、网络资源及网络外资源的积累。武峰(2006)探讨了个人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法规制度、完善的网络平台等)和内部因素(如网店信誉、货源渠道、网络营销方法、计算机技能、网络学习能力、成功的信心)。端木凡义、王芳(2009)指出,影响网络领域创业者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因素(如捕捉机会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除对网商创业成功因素的探讨外,还有学者如葛宝山、王侃(2010)以网络创业者为对象,探讨了网店创业者个体特征及个人网络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网上创业进行研究,但比较笼统、不系统;尤其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网络创业决策,在机会发现及识别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四、网络创业决策影响因素

目前,对网络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多从成功创业者角度去分析,同时指出创业行为除受国家、地方给予的政策、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条件支持的影响外,更多的取决于创业者个体。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总结如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

1.环境因素

(1)政策支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推动了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为网上创业(如网上开店)提供了外部条件。

(2)法律支持。通过出台网络安全法规,提高了电子合同、在线支付及产品交付等的安全性,对交易者隐私的保护程度也有所提高。

(3)信息技术环境。各种信息技术,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的发展,方便了网上营销的进行。

(4)文化环境。个体周边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其创业倾向。

(5)经济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会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运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可能比边远地区的接触更多,对网络环境相对熟悉。

2.个体因素

(1)心态。创业者心态影响其创业目标的制定。摆正心态后,还需具备积极的、乐观、不断学习的心态(应光黎,2009)。Ardichvili和Cardozo(2003)指出乐观性等会影响企业家对创业机会的发现。陈巍(2010)将这种积极、乐观、不断学习的主动性视为内控制源的表现特性。内控制源就是创业者的一种心理特征,即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相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命运、运气等外界力量。

(2)经验和资源。通过大型BBS交易网站等,为网络创业者提供创业成功案例,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创业者还需积累网络资源,特别是社会网络资本等。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营销技能、营销渠道、融资支持等资本条件。Shane(1999)指出先验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很关键;Hills(1997)强调了创业者的网络对机会识别的重要性。钱永红(2007)指出,个体资源水平除了包括是否已经具备创业所需的管理知识、运营团队、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网络及融资支持等,还涉及到个体对创业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经验和资源统一为资源水平,包括个体的社会资本、营销网络、创业资金及管理知识等和改变这些资源现状的能力。

(3)风险感知。网络创业所需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认知。Palich和Bagby(1995)指出创业者需要更高的风险倾向,以面对创业固有的风险;该观点暗含着个人对风险的感知,他们之所以着手创建企业,可能是因为感知到的风险小(陈震红、董俊武,2007)。

(4)网络知识。网络创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网络运行环境和掌握一定网络信息技术。对此,本文提出个体因素的新维度――网络知识。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个体可能更了解网络经营的特点,更有可能引发创业行为。因此,本文的网络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还包括个体的有无网购经历。

(5)创业回馈。网上创业投资少,回报快,可以锻炼个人能力和积累经营经验;还能够带给创业者一种职业控制感,不同于受雇于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网上创业的原因之一。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之前会考虑创业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门萍,2009)。

(6)创业动机。Shanea(2003)把创业动机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意愿和自发性,认为在发现创业机会、评价创业机会和寻求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中都需要这种意愿,即创业动机。王玉帅(2008)认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许多人进行网上创业是为摆脱就业困境,满足生存需求;还有一些人特别是职场白领选择网上创业则是基于成就需求。

综上,本文将网络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个体因素归纳为:内控制源、风险感知、资源水平、网络知识、创业回馈和创业动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以网上开店为创业模式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下岗职工、加工型企业职工、网下有实体店铺的店主、刚起步的小公司职员等(戴维.金 等,2007)。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如胡桂兰(2009)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原因、策略等问题;耿耀敬(2007)指出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特点、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关注于职场白领的网上开店行为。

显然,针对网上创业研究对象仍较窄,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参与。那些职场人员及非高学历人群为何会投入到网络创业中,值得我们思考。

除研究对象欠缺外,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上指出网络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局限之一。今后研究可以考虑从实证角度探讨网络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玉帅.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创业者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 周常青.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8):40-41.

[5]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7(12):1819-1824、1830.

[6] 李自如,黄教文.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决策关键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2):154-158.

[7] 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7(4):144-152.

[8] 武峰.个体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78-79.

[9] 端木凡义,王芳.影响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创业的成功因素――以邵亦波和丁磊为案例分析[J].内江科技,2009,30(2):65.

[10] 王若蕙.C2C电子商务创业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13篇

【论文摘要】网络发展的同时,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阐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的地位、内容和方式等几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完善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在因此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以19.8%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大学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成为最快和最容易接受互联网的群体。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实现校园无线局域网进入大学生宿舍,实现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研究中心、运动场、公寓楼的网络化,而后其他高校也纷纷效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的重要工具。高科技给大学生带来学习效率和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考验。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网上交友倾诉衷肠却也使人更会说谎、网上获取信息却常挡不住不良信息的侵蚀、网上娱乐却使人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迷途的羔羊”。于是,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而被异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各级领导在各级会议上反复强调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者们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讨论也异常热烈。但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没有完整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也尚未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附属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或被掺杂到其他政治理论课中。而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也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章或一节的内容来体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相关内容的讲述少之又少。实际上,在校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习中以英语为重,专业课次之。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德育课的存在,也忽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存在。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整体认识不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或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信心不足。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处在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分离、措施倒挂

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客体)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对立的,表明两者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统一性,表明两者不可分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任何教育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是权威、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学生是客体、承受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始终处在一种分离的状态。当教育者不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在“虚我”的自由空间纵横驰骋,道德防线被无限延长。“昼夜奋战”聊天,极度迷恋网络患上网瘾,沉醉于虚拟交流的满足而忽视人际交往。导致道德观念浅薄、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判断扭曲、价值取向紊乱、甚至道德品质败坏等。每当这些现象在某些大学生身上集中体现,出现严重后果时,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便会集体出动“救火”。有关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家长组成“紧急救援小组”奔向“事故现场”,这种“治病救人”的工作方法显得过于被动。事实证明,教育措施的倒挂不利于问题解决。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简化、途径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即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最终受教育者再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为习惯。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表面看来多种多样,但主要渠道还是教学,且散见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课和其他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普遍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和相关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大学生缺乏自己策划、自己动手、自己组织、自己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显得过于单一。与此同时,教育内容缺乏变通、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也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对策性思考

针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必须想出新点子、找到新路子。笔者认为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是与网络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因为建立在全球信息化基础上的网络社会已露出了“冰山”一角,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触角伸向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信息化、网络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不仅对人类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提出挑战,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因国家、民族、语言等的巨大差异引起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定位,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

首先,要认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将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等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针对大学生正处在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真正重视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每个大学生在网络面前不迷失,不会因沉迷网络而形成利己自私的不良品性’’。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要专门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解决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和网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生力军。如果部分学校受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单独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着重增加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信息选择、网络法规法纪等教育内容。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免疫’’,预防在先

互联网以交互性和虚拟性为主要特征,而多边性、同时性和共享性使网络用户能够同时拥有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大学生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前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也是平等的教育客体,平等地共享网络资源,自由地发表思想和选择信息。因此,教育者不能以“真理的化身”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简单说教;而应该尊重受教育者,使他们认识到在网络时代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完善他们的主体人格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同时,网络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个性得以张扬的前提。因此,要改变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的陈旧思想,引导个性发展,遵从主体性原则,真正使受教育者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免疫系统能否正常运作。正常的免疫系统能较好地抵抗病菌的感染。当健康的身体被病菌入侵时,数量适当、形式健全的白血球和免疫体就会共同合作对付入侵者,治疗伤口,杀死癌细胞,并将它们一举歼灭从而使我们拥有健康。当我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时,我们就容易受到感染而得病,此时,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治疗来恢复身体的正常运转。所以,时刻注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是我们在身体健康时的重要任务。同理,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前置,重在防疫。免疫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为避免大学生被网络“细菌”或“病毒”感染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人手,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自我修养又要通过外部教育和防范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坚持主体性自我教育思想。大学生应主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主建构。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成年,且受教育多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完全有自我修养的能力。自我修养是“内源性的自身抗原”,较之道德教育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感,最起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身体和将来的工作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谈得上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有了责任感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自律。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网络新风尚,经常做良心上的自我检查或自我谴责,充分发挥良心道德卫士的作用。

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防范。为了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免疫力,还要加强“外源性抗原”,即由被动修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变为主动防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技术面前,知识创新和知识转换加快。在大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还不够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研究新情况、新方式、新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向教育对象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相联通的全球网络,大力推销其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展开较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争夺更是激烈。在这种国际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主动出击,便会丧失了在这一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力。所以,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

3.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完善整个教育过程

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教育目标高,超越了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二是空洞乏味,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感受。由于存在上述两大弊端,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并丰富其内容。

第一,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首先,要更新课堂教学方法。不再以讲授为主,而应该增加讨论交流、音像视听、角色扮演、读后感观后感写作等方式,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事实,让空洞的说教变成主动体验和感受。其次,向各科课程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三,以班级、年级、专业为主体,以班会、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现实、锻炼生存技能的机会,使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感性的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以电影、文学艺术、戏曲、电子邮件、QQ聊天室等为载体,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感染力。这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新方式,可以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避免重蹈走“灌输”式的覆辙。

第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内化”阶段;二是“外化”阶段;三是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应该包括这几个阶段。首先,教育者要把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价值观念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灌输给受教育者,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认识。第二,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把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动和行为习惯,这是“外化”的过程,体现在无人监督的道德自律上。如何加强教育来解决网络道德自律问题,是高校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第三,要完善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相互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课堂互动、课外交流和网上沟通等,以此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内化”和“外化”的行为,并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三、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石。它将人的生存与发展当作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这种伦理价值取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实的依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在一个民主和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展开,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育为双向平等互动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尊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坚持开放性原则。网络是开放的,“网络在时间、空间和信息上的无限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开放性为基本取向,在观点、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要有全球性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审视网络中多元的文化形态,正确对待文化的冲突,在比较与借鉴中寻求发展。要打破对人的道德思维和思想动力的禁锢,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批判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在这一点上,教育者要讲清事实,以理服人,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坚持实践性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到现实生活中和网络环境下去感受、理解各种存在着的观念和价值的冲突,自觉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实践性。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自主地判断和选择,这是符合现代德育发展规律的。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从实践到德育,再从德育回到实践这一教育模式,以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第14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第15篇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逐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强化主体意识,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上新台阶。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教育宣传理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在科学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广大师生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准确地选择和吸收信息,从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信息网络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内容及观念上的转变,影响深远。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产物,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现代的手段或方式。然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它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应对的措施和方法。

l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产物.信息网络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

1.1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1.1信息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信息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它可以凭借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同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其接收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的优势特点,使得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

1.1.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可能是同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上要以疏和导为主,注重强化主体意识。另外,互联网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教育内容具有可观性和可选择性,根据这一特点,学生可以量体裁衣.自主地选择自己最佳的学习进度,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使“因材择学”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1.1.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弊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代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放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们形成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情操的可能性。

1.2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效应

1.2.1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高新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给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威胁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络优势,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推行“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不断地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标准,宣扬其制度的优越性,企图颠覆目前尚未达到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而长期接触网络文化的那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会因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崇洋媚外.从而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1.2.2网络中的种种垃圾文化和负面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大学生一旦上网成瘾,由于缺乏自控能力,会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烦燥不安、情绪波动、无心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的进步。

1.2.3沉迷网络容易导致个人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

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一方面,终日沉迷于网络世界,会使少数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与自律意识的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出轨;另一方面,盲目地相信虚拟网络信息,给痴迷与网上聊天交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青年学生进行网络犯罪提供了机会。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负效应的对策和方法

2.1实现由传统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并通过开设讲座、报告、研讨会等方式向学生灌输各种正确的思想理论知识。延续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如今,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主要教学工具,利用因特网的虚拟性、间接性、言论相对自由性,实现向现代式教育模式的转变。

首先,要重视引导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德育理论知识,加强“网风”和“网德”教育,宏扬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远离网上有害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其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正常开展,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加相关活动的导演者。争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其次,学生在学习上要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强化自身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地去学习、思考与探究。

2.2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并加强对其建设与管理

校园网络建设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它要求学校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硬件支持。同时.网络的极大自由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很容易使人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界线而误入歧途。尤其是对于懵懂的青年学生。,还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控与管理,以确保校园网信息安全。

首先,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构筑绿色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应多组织发表正面理性、积极向上的意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政治立场和观点,坚持与时代相适应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建立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预防有害信息和有害网站进入校园。只有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够充分发挥好网络的学习教育功能,才能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再者,发挥网络的管理、服务和交流的功能,拓宽学生与学校管理者的交流空间。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各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展示自身网站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含量,营造和谐规范、充满活力的绿色网络环境。

最后,尽快建设和完善有关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观念的教育。网络上的信息传播与仅仅依赖于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规范。

2.3强化主体意识。重视自我教育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引导和塑造学生。高校师生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极大地强化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教育者不仅尊重、理解和关心受教育者.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积极主动地去激励、引导和塑造学生.以充分调动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师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体,对其进行适当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管得太死会适得其反,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高校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重视培育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自律意识,应支持而不是反对大学生张扬个性,给大学生提供发挥个人特长的舞台,这对培育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培养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信息网络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内容及观念上的转变。可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产物,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现代的手段或方式。

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师在思想和业务上的全面提高,通过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着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通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的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的素质。

2.5加强高校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