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外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外教师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是要加强文化教学。本文论述了文化差异对于外语教学所造成的障碍,并提出了三种文化导入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缺乏西方文化环境的配合,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语法结构,但在实际交际能力上却很缺乏。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的结合,使外语教学只是单纯的培养了“纯语言能力”。要改善这种局面,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事。笔者根据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种文化导入模式。 

 

一、 典故引入模式 

 

英语中有很多固定搭配有其固定的意思,这很类似于中国的成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却很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对于这样的习语,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典故向学生引入其意思,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语境下,加深了学生对习语的理解。例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就决不是“把每块石头都翻遍”的意思。这是出自于一个历史典故。波斯与希腊在公元前五世纪大战于古希腊的普拉特亚城,波斯战败。事后,有传言说波斯军队留下了大批珍宝。一个叫波利克雷兹的人东挖西掘,但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跑到阿波罗神殿去问神。神谕:“leave no stone unturned!”。波利克雷兹照做,果然找到了珍宝。此语现在被引申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不错过任何机会”。 

 

二、 实践经验积累模式 

 

记得一位外国朋友问我,当他问中国学生“how are you?”,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使他非常的费解,难道他们都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感觉都一样吗?从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口语教学太过于模式化,缺乏灵活性。那么除了了解课本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实践,即与英语国家的人接触,从交往的过程来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同时学习异国文化。中西之间打招呼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人见面往往会说“吃了没有?”,而西方人则很简单,仅“hello!”或“how are you?”。中国人喜欢问一些在外国人看来是属于隐私的问题,如“你的衣服在哪里买的?”,“多少钱?”等。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喜欢谦虚,总喜欢说“you are flattering me!”这会让西方人摸不到头脑,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仅这几例日常用语,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通过实践,学生们既学会了如何与西方人交际,也了解了西方文化。这要比在教室里组织学生对话收效大的多,达到了双重目的。 

三、 对比分析模式 

 

东方文化含蓄、婉约,而西方文化则是开放、外露。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习俗、价值取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导入这类文化时,就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别,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he present”中的“marigold”(万寿菊或金盏菊)为例,绝大多数学生特意为老太太的生日献上一束“marigold”,以表示对她的关心,这与老太太女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可是,中国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marigold”,而不是“carnation”(康乃馨)?这里就涉及到西方文化源泉之一,即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众所周知,carnation表“祝福”之意,而且是母亲节的花卉。实际上,marigold意为“圣母玛利亚的花”之意。据说古人以此花献给因失去耶稣而悲伤的圣母玛利亚。更重要的是marigold的花语是grief,而这不正是象征着老太太的凄凉晚景吗?至此,学生对整个课文的悲凉基调就能很好的把握了。 

综上所述,文化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差异使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在交际中受到了限制,但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我们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的学习中。因而,这对语言教师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教师既要教规范的语言,又要教不同情况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因此必须兼顾语言的个体和社会性。语言教师除了教语言以外,也应该是外国文化的介绍者和教育改革的促进者。语言教师应对其职业进行思考,从而将语言教学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而且成为新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h. g. widdowson.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第2篇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因此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英语语言文化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

二、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

1.地理位置的不同。英国是一个海岛,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例如: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Drank the fish 牛饮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革命的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的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如果不了解此殊含义,外国人是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2.思维方式的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的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3.人名文化的差异。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结构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家族的辈分,第三个才是名。但中西方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这种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顺序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族观念,姓代表着宗族、氏族、群体和血缘关系,而代表个性的“名”就理应在后。然而西方更强调个性和个体,尊重个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所以必然把代表个体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

1.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用汉语的谚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

2.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备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同时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3.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4.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钟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工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第3篇

从任职资格来看,随着国家对师资队伍达标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上面临新挑战,相当多的教师必须进行学历上的再提高,将近一半的英语教师尽管有专科或本科学历,但并不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他们在专业方面没有接受深入、系统的学习,其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不足以保障教学效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从年龄结构来看,结构不合理,师资缺口大。教师队伍年轻,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老师偏少,年轻教师居多。这些年轻教师拥有新颖、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教学阅历肤浅,教学经验欠缺,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从接受培训来看,大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足,觉得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自觉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意识淡薄,不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提高;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教师理论学习与研究,制约了教师发展的“后劲”。同时由于专业基础欠缺,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培训也忽略了接受培训的教师的认知方式和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个人教育理念及这种理念在他们接受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加之时间短、内容多,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不现实。因此培训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搞“一刀切”,而没有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作法,构建一种“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多种形式、多方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语教学有其特殊规律性。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也是为了加强语言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就是开发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性和实效性。由于年龄、经历、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发挥其应有功效,培训务必确保差异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正如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一样。培训所涉及的内容也应是全方位的。为了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及教育现状,教师培训应涵盖以下方面:

1、完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训机制是确保中小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原则,不断加强适合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从而在机制上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明确目标定位

培训旨在唤醒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理想的风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突破“传统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风采。

3、更新教学理念

结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培训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训者完成对培训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摈弃根据经验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运用大教育观、学习观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应充分领悟语言教学思想的内涵。克拉申(Krashen)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由主体变主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参与交际活动。

4、提高教研意识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应根据个体认知差异(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科学实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培养良好的教研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在正确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挑战,也是教师的必备本领。科研工作应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凭感觉,而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课堂教学行为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适时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教学决策能力,开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养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强化信息技术

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能切实理解当今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把握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呈现中小学英语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整合。

6、形成整体衔接

我国的外语教育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立足整体,统筹安排,应根据国情(缺少语言环境、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等),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外语教育整体方案。中小学、大学外语教育应形成系统,环环相扣,“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条龙”的整体衔接。这就要求三者在大纲、教材、方法、考试等方面有可行的衔接安排,避免衔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机械重复、炒现饭的外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相衔接的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前一阶段的学习要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尴尬局面。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