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旅游文化论文

第1篇

(一)东湖的特色休闲活动

2006年以来,每年推出“春节民俗艺术游园会”、“梅花节”、“屈原暨端午文化节”、“七夕相亲文化节”等10多个文化活动。2014年元宵节也是西方情人节,主办方以灯为媒,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灯会,让广大游客既体验到节庆活动的欢乐,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东湖现在的休闲氛围

东湖的休闲氛围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景区中常有一些由退休人员组成的业余兴趣爱好团队演绎歌曲、戏剧、音乐等,或者进行体育锻炼,如陀螺、空竹等。这体现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休闲方式在逐渐的创新。骑自行车环东湖游玩也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尤其在青年游客群体中是最方便最廉价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游览方式。景区内的几大草坪也成了沐浴阳光和野餐的好地方。磨山和落雁景区适合大学生团体出行,在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休闲氛围。

二、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首先,大众还未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随着休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人们已经基本上改变了把休闲看成吃喝玩乐甚至游手好闲的陈旧看法,但是大众的休闲活动仍然没有转变过来,还是更多的停留在麻将赌博、看电视、购物等上面。休闲文化品位不高,知识含量低,难以提升城市的休闲形象。其次,休闲活动单一,休闲还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汉口江滩、东湖、江汉路、光谷等是武汉市休闲娱乐的主要地区,然能够吸引市民踊跃参加的大众型活动则很少。武汉市休闲文化建设起步晚,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也弱,休闲产业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因而武汉市民的休闲观念还比较浅显。

(二)各种休闲活动之间协调性弱

东湖景区现存的休闲活动有许多,诸如自行车观光、游船湖面观光、垂钓、沙滩浴场等,但这些休闲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抢客、拉客、宰客等现象时常发生。各个经营主体团结性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信息传递。由于大部分娱乐活动是私家个体经营户,各自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且这些经营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法制观念不强,也没有团结一致的意识,对景区管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外界形象。

(三)景区宣传技术和力度不足

武汉市的传统旅游宣传总是围绕“一楼、一湖、一寺”为中心展开,未有大的创新,对于东湖的宣传就少之又少了。东湖在武汉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这座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中国最大城中湖未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名气远不如被古人称颂不绝的黄鹤楼。历年来东湖的文化挖掘定位于楚文化,殊不知东湖在历史上未留下什么痕迹,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厚,这些强加的文化反而给人一种衣不合体的感觉。

三、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市民休闲观念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休闲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和心态,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生活的关键。不仅如此,人们能否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度过休闲时光,还取决于必要的休闲技能、掌握休闲技巧、培养休闲鉴赏力等,这些休闲素质的培养需要居民日常休闲理论知识的积累、休闲文化知识的充实来实现。可以举办公开的休闲知识演讲比赛宣传正确的休闲观念;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张贴文明休闲生活的标语;利用媒体做公益广告。根据武汉的休闲文化特征,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艺术、体育、购物等多领域的休闲文化活动,同时推进大众化休闲活动的普及,开发一些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

(二)提高休闲活动的功能

对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首先,要在所区分各个景区的基础上再进行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例如,听涛景区内多种类型的游船,可分别按照游船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统一的价格,统一购票使用。集合多个小经营个体统一管理,限定他们的载客数量,公平的为其安排次序,这样不仅出游有规律,而且收入也平均,不会出现相互之间不合理的争夺战争。其次,要制定服务标准。质量往往是衡量价格的重要指标。若制定服务标准,督促各个经营者严格遵守标准提品,不仅便于景区的管理,而且也更容易使这些休闲活动扎根于游客的印象中。景区及其周边休闲区域的资源整合。首先,各休闲区域之间的交通必须便捷。在东湖及其周边有特色的景区景点之间形成高效的交通网络。其次,突出有特色的精品休闲产品,开发一系列的休闲旅游路线。再次,加强各休闲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创新产品,从而加深休闲文化的内涵。政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休闲事业的发展形成大众休闲文化,从而创新休闲业,引领休闲产业步入正轨。首先,政府需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合理规划休闲设施空间结构,提供足够的公共休闲设施,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其次,政府需要调动市民的休闲积极性,为其搭建多样的舞台,创造各色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再次,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督管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秩序的市场。

(三)提高景区的宣传技术和力度

联合东湖周边的休闲区。要想打造东湖的休闲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仅凭东湖自身来形成这种文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围绕东湖而建的休闲中心间接的提升了东湖的休闲功能。在宣传中应联合多方力量,宣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不失东湖这个重点。联合宣传不仅成本低,而且范围更广,效果也更明显。此外,这种合作能够充分的开拓休闲市场,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利用节事旅游来扩大影响。节事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塑造地区的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城市环境,还带动当地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景区可以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休闲旅游活动塑造自己的休闲形象,例如,中国环东湖自行车大赛,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的青年群体的加入,还能塑造景区的休闲形象。

四、结语

第2篇

一、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意义

(一)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发

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应首先站在游客的心理需求角度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评估,根据动漫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给予准确定位,加强动漫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为依托,促进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例如,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就是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采用动漫、游戏等表现手法、制作技术,将旅游资源作为素材,在动漫游戏作品或产品中呈现、放大或延伸。同时,还可以动漫、游戏的传播途径宣传推广旅游景点,促进动漫旅游市场的培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本土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动漫旅游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我们要充分汲取本土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动漫文化中来,渗透到旅游产品中去。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承着人文风韵,发扬着中国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受众,推动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本土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三)完善拓宽动漫及旅游产业链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以及传统产业紧密相连,其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很容易物化到其他产业部门,比如广告传媒是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动漫文化可以成为旅游业的文化资源,动漫产品可以成为旅游业的物化产品等。传统的旅游项目多是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作为静态的展示资源吸引游客的,往往缺少创新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如果利用动漫产业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化,甚至是赋予虚拟的生命,将会为旅游产品增添更新的活力,增加更强的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全新的生命力,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多元化体验经历。从而有效地提升和拓宽了旅游产业链。旅游活动中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还有消费行为,并可有效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增长;动漫会展游等还可促进动漫出版、游戏、制造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使当地形成一定的衍生品集散中心或者说商业中心,树立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使动漫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另外,动漫旅游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间、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进而为动漫创意的种子提供深厚的土壤。

二、我国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本土动漫资源缺乏优良品质我国曾以一部《大闹天宫》轰动国际动漫界,甚至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也不无感慨地说“是《大闹天宫》将我真正领进了动漫的大门”。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倒霉熊》,甚至运用中国元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竟没有一个是中国出品。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自主制造的动画片年产量仅相当于日本一家动漫公司的产量,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大批国外动画形象和作品所占据,中国大陆原创动画占有率却不到20%。动漫旅游只能到动漫强国去体验。中国漫迷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本漫迷。国内首条动漫旅游线路也是到日本的动漫6日游。所以我国的动漫、旅游产业之间的交互必须由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来贯穿其中,创作出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的优秀作品,来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同时在相关产业之间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原创,通过动漫、旅游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现有主题公园存在主题雷同,形式单一的问题除了动漫产业本身发展不足,中国主题公园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也让动漫主题公园前路漫漫。来自2010中国主题公园峰会上的数字显示,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每年有1亿人次客流,消费额超100亿元,然而,仅有25%左右的主题公园实现盈利,45%收支基本持平,还有30%处于亏损状态。我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缺乏创意主题雷同,简单复制海外同业;形式单一,仅靠门票收入,急于盈利等问题,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游乐项目主题不明确,也不便于更新,更缺乏本土文化内涵。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在于它的产品常变常新和个性强烈,更在于它具有浓烈的美国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主题公园开发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比如张家界以虹猫蓝兔为特色,青岛以海洋资源为特色等,都是希望能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来吸引游客们的驻足。另一方面,动漫主题公园建设不能一时兴起,而应全面调研市场,找准定位,做出长期规划,进行多样化经营。现有动漫主题公园的游乐项目基本都依赖于各种游乐设施来吸引旅游者,而缺乏相关产业的旅游产品开发,如主题公园的酒店、餐饮、动漫衍生产品的销售等盈利项目。经营方式多数也只依赖于门票的收入。而门票的定价标准也需要深入调研和规范,以免出现贵阳动漫乐园的门票风波。

(三)建设盲目跟风,恐蹈失败覆辙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国的动漫产业借此机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都看到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便开始将兴建动漫主题公园纳入发展地区动漫产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今年,全球第六座迪士尼乐园在上海破土动工,风靡世界的卡通小猫HelloKitty乐园也落户浙江安吉,使这股动漫主题公园建设潮继续加温。仅吉林省长春市,就有至少两家动漫企业计划建设动漫主题公园。河南省也出台《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将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强省,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2至3个动漫主题公园。“国际旅游岛”海南,也计划开发九龙山动漫主题森林公园。山东青岛则计划建设“动漫传奇海”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额约70亿元,欲成为“全球首家动漫游戏海洋主题体验园”。在重庆市也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最大动漫基地“中华动漫大观园”。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动漫主题公园,为何如此炙手可热?长春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华认为,引发投资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动漫主题公园能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效。他说,动漫主题公园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它对两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可谓互利共赢。然而,业内人士却对各地投资动漫主题公园表示忧心。中国动漫学会常务副会长欧阳逸冰认为,经典动漫作品是动漫主题公园发展的灵魂,但目前中国这样的作品寥寥无几。他说:“如果没有《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迪士尼乐园从何而来?假如我们用一个人们陌生的卡通形象设计乐园,又会有谁去呢?这种盲目建设,很可能适得其反。”广州动漫行业协会会长、国内著名动漫杂志《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也持有相似看法。他认为,从开发旅游的角度来讲,建设动漫主题公园是具有投资价值;但从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开发本土动漫主题公园还“未到火候”。动漫主题公园像一窝蜂涌上来,一个区就两三个,势必会带来过剩开发,资源浪费的不良后果。也可能会引起动漫主题公园的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几败俱伤。这种失败是有过先例的,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红火一时的西游记宫。当时,西游记宫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主题公园,一经问世便一炮走红,短短几年,全国数十个西游记宫赫然建起。然而,这样生搬硬套式的重复建设,很快就失去了吸引力,继而纷纷倒闭。

(四)本土动漫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首先,本土口碑载道的动漫作品还很缺乏,直接导致了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其次,动漫作品的制作周期长,产生效益慢,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较难建立,间接影响着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再次,目前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动漫旅游能为我们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动漫旅游产品开发的周期过长,尤其是一些主题公园一类的大型项目,从考察、规划到建设、开放,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思维,充分依托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漫旅游产品。

三、我国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可行性

第3篇

赣州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有雄镇三江的八镜台、风韵犹存的宋代慈云塔、文庙和江南四大名窖之一的七里窖遗址,而最使人乐不思归的是“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砖墙”---赣州宋城墙、“省级重点风景名胜”---郁孤台“、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五龙客家风情园,赣州客家文化城、“东古罗马城堡”--龙南关西围屋等文化底蕴深厚的赣州名胜旅游景点,游了赣州的人们都对赣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夸赣州真不愧为“客家发源地”、“’宋城博物馆”。

1.“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HeavenlyHeightGrotto)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6.8公里处,交通便捷,景区面积6平方公里,古树参天,林木繁茂。通天岩洞巅有一窍通天,故曰“通天岩”。通天岩石窟开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359尊,宋代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摩崖题刻中,王阳明的五言律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雨林日初暮,明日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归。”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唐帮佐的题刻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通天岩的真草隶篆、帧帧书法、诗词记联、幅幅文字皆文化精藏、艺术宝库,悬崖峭壁上的摩崖造像大多是佛家弟子形象,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形象似要破壁而出。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下,保存这样完好的石窟造像,真是个奇迹,加上通天岩是我国最南端的石窟寺,故这里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景区有观心岩、忘归岩、双虎岩、翠微岩、通天岩五大岩洞,岩曰“通天”,稻米源源流山窍,奉养真心普陀修身养性,万载不竭;崖号“忘归”,砻糠沙沙出岩缺,惩罚贪婪佛徒,传说中的“和尚心大吃砻糠”故事由此而来;“龙树王金龙双虎岩”,猛虎栩栩如生兮,神龙腾云驾雾,形态传神。通天岩景区的望江亭,合章贡二江融赣水,无限妙景眼底收。景点处处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波、阳孝本、王阳明、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众多遗址、题刻。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坡途经赣州时,前往通天岩探望阳孝本。当年,阳孝本、坡在寺院左侧的房前种下铁树一棵以示两人的友谊,现铁树长势繁茂年年开花,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影。另外,他们还在大殿旁的“一滴泉”处饮茶对歌,互取其乐,述说经历,赋诗翩翩。坡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并诗赠阳孝本曰:“室空惟法喜,心定有天游,摩诘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州。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的词句,现存通天岩。

2.“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砖墙”---赣州宋城墙(GanzhouSongDynastyWall),宋古城墙位于赣州老城区沿章江和贡江的岸边,全长3664米。赣州古城设置于西汉初年,于东晋时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构筑的是土城。北宋嘉祐年间,开始用砖石构筑城墙,经历代修葺,保留至今,成为我国唯一的宋代砖城。赣州古城墙不仅具有良好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还具有抵御洪水侵袭的防洪功能。登临赣州古城墙,不仅能近观江景、远眺山色,一路走来,在城墙的西段可游览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在城墙的北段可游览八境台、八境台炮城,龟角尾公园,中国第二大的鼎;在城墙的东段可游览涌金门、建春门古浮桥、灶儿巷、文庙等文物景点。

3.“省级重点风景名胜”---赣州郁孤台(GanzhouYuguPavilion)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隅的贺兰山上,山以诗闻名,诗以楼传今。郁孤台有3层,高17米,雕梁画栋、甚为壮观,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很多,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问鹧鸪。”一词最为著名,传古千咏,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慕名来游览郁孤台的人络绎不绝。

4.“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五龙客家风情园(WulongHakkaFolkCustomPark)赣州是客家的摇篮,五龙客家风情园就位于赣州东南部,与赣州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占地面积1380亩,绿林800亩,是一个以生态为主题、以客家为品牌、以龙文化为底蕴、集休闲游乐、旅游度假、会展科教、青少年道德培训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旅游产业、打造赣州风景名胜品牌

第4篇

对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的统计调查中,其中85.23%的游客都游览过相似的景区,这样就会导致游客有对比心理,而游客的游览次数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目的,其中第一次来磁器口古镇的游客占23.49%,有2到4次游览经验的游客占37%,其他的为5次及以上。初次到磁器口古镇的游客对当地的文化、建筑、景观感兴趣,出于文化驱动,而经常游览的游客更多出于休闲放松目的。大部分年轻游客更希望能有体验性,属于体验型。

2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2.1因子分析

2.1.1因子适应性检测

为了深入了解磁器口古镇当地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状况,用里克特量表法让游客对景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进行评价,最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产品进行分类。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同因子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9]。文章将磁器口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分为十四类。因子分析通过KMO检验与巴特勒球形检验来测试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MO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取值介于0-1之间,值越大越适合做因子分析[10]。本文中因子检验KMO的值如表1为0.831,说明适应用因子分析。巴特勒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1.2提取公因子

这种方法将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成另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即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按照方差依次递减排列。通常选取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引子,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反映因子包含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多少[9]。如表2文章选取3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达到61.686%,可进一步做因子分析。

2.1.3因子旋转

为了解释主因子,文章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通常,一个指标在某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大于0.4,或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是它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值两倍以上,就可合理的将这个指标归入这个因子中[9]。表3看出,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载荷。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呈3因子结构如表4,系数越大表明变量与所提取公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

2.1.4因子重命名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得到,“街道建筑有文化特色”、“街景设计与历史符合”、“景观设计有当地文化特色”、“环境格局与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融合”这四项被分为同一类,可统称为建筑景观类;“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小吃独特”、“节庆丰富”、“纪念品独特”、“名人故居特色鲜明”五项分为一类,统称为民俗文化类;“酒吧茶馆提供丰富休闲方式”、“创意商店满足游客好奇心”、“特色餐厅主题客栈为景区注入活力”、“游乐场、鬼屋等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丰富体验”四项分为一类,统称为流行文化类。然后统计出每项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产品类型的均值。

2.2结果分析

2.2.1景观建筑类

景观建筑类旅游产品得分最高,为3.4。其中环境格局与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融合得分3.56。因为磁器口古镇被称为老重庆的缩影,虽然景区近些年重新整修,但还是部分建筑保留了以前的风貌,能体现巴渝的建筑文化以及磁器口古镇特有的沙磁文化。而街道建筑有当地文化特色,是因为古镇的街道设计是平地与梯坎相结合,具有层次感,游客行走之间就能感受到重庆独特的山地形式。街景设计主要指居民住所很多都是吊脚楼形式,是重庆老式建筑的主要代表,不仅能勾起本地游客对老重庆的怀念,也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异地风韵。景观设计是景区的亮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磁器口古镇的景观设计有雕塑、石碑、标志牌、垃圾箱等类型,这些景观都是古镇文化的体现,不仅有实质使用功能,也具有艺术性。

2.2.2流行文化类

流行文化类旅游产品得分3.115,排第二。其中“酒吧茶馆提供丰富休闲方式”得分3.27,得到游客的普遍赞同。因为磁器口古镇的主要群体是本地居民,他们的游览目的主要是放松休闲,因此景区的茶馆酒吧为这类群体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而创意商店是磁器口古镇的一大亮点,景区打造了创意商店一条街,商店老板大多是年轻人,制作出很多创意商品供游客欣赏购买,还有很多老板将自己出国旅行的收获如照片、特产、明信片拿出来售卖,这无疑给景区注入了创新的血液,创意商店得到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青睐;磁器口古镇的特色餐厅以本地菜色为主,以江湖菜著称,味道以重庆的麻辣为主,部分餐厅为了吸引客人还增添了表演元素,无疑给景区增添创意气氛;景区的旅馆主要以青年旅社为主,风格创新,充满年轻活力,价格适中,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居住,但部分旅馆缺乏本土特色;“游乐场、鬼屋等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丰富体验”这一项得分较低,为3.09,不少游客持反对态度。磁器口古镇在嘉陵江边搭建了小型游乐场,以及景区内几家创意商店设计了鬼屋游戏,但这些娱乐项目并没得到游客的青睐,原因是年轻游客认为项目的配套设施简单,不吸引人,而中老年游客对此类娱乐项目不感兴趣,所以导致游乐场和鬼屋等不受欢迎。

2.2.3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旅游产品得分最低2.996。其中“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小吃独特”两项内容得分较高分别为3.24和3.21。磁器口古镇保留不少民间工艺,如捏面人、捏糖人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景区还有不少民间工艺商店,如瓷器类、绘画类,中老年游客比较倾向这类商品;磁器口古镇被誉为美食街,因为景区的特色小吃类型丰富,如鸡杂、毛血旺、千张,都是地道的本土小吃,很多游客专门为当地小吃慕名而来;而“节庆丰富”、“纪念品独特”、“名人故居特色鲜明”三项得分很低。磁器口古镇虽然集聚巴渝、码头、沙磁文化于一身,但却没将自己的民俗文化通过节庆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乌镇之所以出名,因为景区打造了一系列的节庆旅游活动,将文艺演出融入进来,在春节、端午、三八、清明等国家传统节日时推出各种节庆活动,这无疑吸引更多游客前去观赏。磁器口古镇纪念品也没有得到游客的青睐,外地游客表示景区纪念品缺少创意,与其他景区纪念品差异性不大是难以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古镇内还保留着部分古时候当地名人的住宅,如钟家院,但因为知名度不够大,以至于不少游客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东西。

3发展对策

文章通过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认为:从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来看,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的需求逐渐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11]。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因为年龄、学历、收入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而古镇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对象是年轻游客,包括学生群体和中等收入的青年群体,因此在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切忌走高端小众路线;从游客表现出的旅游动机来看,游客对文化和体验需求很强烈,这是景区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基础;从游客对产品评价来看,游客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求较高的有:环境格局建筑风格融合本土文化、小吃独特、节庆丰富、体验性项目多样、纪念品富有创意这五类,而节庆丰富、体验项目多样、纪念品富有创意这三类产品表现出一定弱势,是景区的软肋。基于此次调查,文章对磁器口古镇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对策上提出以下意见:

3.1创意节事

由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章前面对游客的调查来看,游客对文化创意旅游过程中能否有体验性要求很高,互动与创意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因此通过增添景区节事活动是与游客互动,让游客有参与性的有效途径。旅游节庆活动,又称为旅游节日盛事活动,指规模不等、有特定主题、在特定的时间和同一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能吸引区域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同于人们常规的生活路线、活动和节目的各种节日庆典、集会、交易会、博览会、运动会、文化生活等[12]。.磁器口古镇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沙磁文化于一身,游客也对古镇民俗文化类旅游资产品评价较好,利用这样的文化优势,景区可设计一系列跟自身主题和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展现特色小吃的美食节,体现沙磁文化的瓷器节(以展览瓷器工艺品为主题),展现码头文化的赛龙舟节,展现火锅起源的火锅节等等,节庆活动的打造无疑是对景区营销宣传的有效途径,并且让游客通过活动增长知识和增强体验性。

3.2创意项目

文化创意旅游与传统的文化旅游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更重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身心的体验过程,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感官感受。而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趋势,它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强调游客对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习俗的体验[13]。在我国,与“井喷式”的观光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市场的确存有很大的空白,但已出露端倪,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14]。磁器口古镇的文化创意旅游目前主要限于观光,而在体验项目上非常欠缺。创新体验项目势如破竹,除了前文提到的打造节庆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外,还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制作相关项目。例如景区原有的鬼屋游戏,跟其他景区的模式毫无区别,不能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将鬼屋与景区特有文化结合,如在游客体验过程中增添巴渝的鬼文化或者人物故事,与景区主题相贴切,给游客带来新鲜感。还有其他的娱乐体验项目,可以借鉴国外的创意再融合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游客的体验性,还能增强游客对古镇知识的了解。

3.3创意纪念品

游客对磁器口古镇的纪念品评价较低,而古镇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就是出售纪念品,如何让游客尤其是外来游客对景区纪念品感兴趣是景区应该思考的。景区创意商品的缺点表现在缺乏创意,这是很多景区商品都存在的通病,因此创意商品很重要。磁器口古镇的创意商店很多,对游客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雷同的创意产品较多,会让游客产生视觉疲倦,建议商店在制作纪念品时应该将自身古镇文化融入产品中,例如将古镇的历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融入某些纪念品中,游客通过纪念品就能了解景区的历史背景,从而得到知识教育,例如《红岩》小说中的华子良从古镇脱险的历史故事就能通过产品讲述出来,增添纪念品的趣味性。

4结语

第5篇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第6篇

民间音乐生态系统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产生了极大的变异,这种变异一方面表现为功能生态系统之功能的丧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生态系统之功能的变异。

(一)原生态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正如前文所述,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生态系统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的,与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诸因素紧密相关的功能生态系统,其中,功能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其功能极其多样,因而,就存在极其多样的子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群。但是,一旦其中的某些功能丧失,将会导致相应的子生态系统的消亡,从而导致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群的萎缩。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诸因素之间的格局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的许多事项不再需要依靠音乐就可以完成,因而导致民间音乐功能大量的丧失,如高速运载工具的出现,机器设备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指挥生产、协调劳动动作和鼓舞劳动热情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就丧失其功能;现代通信设备的运用,缩短了人们时间、空间和心理距离,以歌(乐)传情、传信、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功能丧失;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体自身的能力,破除了诸多的迷信,众多用以主持仪式的音乐丧失其仪式功能,等等。随着这些功能逐渐丧失,与之相应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也就随之消亡。接着,随着这些子生态系统逐个消亡,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群也就渐次萎缩。

(二)原生态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异。一方面,民间音乐原生态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丧失,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在消亡;事实上,另一方面,民间音乐又企图从别的地方寻找出路,生态系统又在转化其功能,这就出现了功能的变异。显然,变异产生的前提,是原生态功能的丧失,我们将变异前后生态系统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就能找出其变异之所在。第一,原来丰富的企盼(动机),诸如希望顺利完成劳动、风调雨顺、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家宅村坊平安、老人长寿、小孩顺利入睡、获得娱乐放松等,均已萎缩,有些已不复存在。如果要讲有所企盼的话,那就是趋利的商业动机——希望挣钱,原来那五花八门的企盼都萎缩为这一个希望,它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外壳是对民间音乐进行包装。第二,原来的各种场所,如荒山旷野、牧场草地、田头地角、路口水边、祠堂庙宇、家堂香火、喜堂灵堂、街头巷尾等,均不复存在,萎缩成一个方寸的空间——局限于舞台之类的一个划定的表演空间。第三,活动的参与者产生了分化。原来所有在场的人员均为参与者,其中有操作者,没有表演者和观众的称谓,而现在分化出表演者和观众,其泾渭分明,参与者萎缩成操作者(即表演者)。第四,原来丰富的活动项目和音乐程序,如仪式中的哭嫁贺郎、超度亡魂、驱灾解难、祝寿等项目,大为简化,并且从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表演,萎缩成一种残缺的标本。第五,原来那众多的目的也萎缩成一个“获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相关因素的变异之大,在这些变异后的因素作用下,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必定产生变异,原来由众多企盼所生成的、要达到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众多目的之众多功能,萎缩成一个简单的“获利”功能。

(三)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的产生。由于上述民间音乐生态系统各相关因素和功能的变异,民间音乐生态系统必须产生变异,将变成为:包装(商业动机)表演空间表演者和观众表演和观赏获利从整个过程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们已经严重的脱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不再是原生态的生态系统了,在本质上它是一个追逐利润的商业运作系统,那种原生态的功能性已经完全丧失,相反,其功利性是主要的。我们把它再进一步浓缩,就得到:包装(商业动机)表演获利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一民间音乐的运作系统是一个以商业动机为驱动力的系统,因而,是一个以功利为主的生态系统,在此,我们将变异后的民间音乐生态系统称作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在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中,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那些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业已消失,它缺乏子生态系统,因而没有其生态系统群。

二、生态系统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重建

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在其功能性丧失,生态系统群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走进旅游文化产业,企图依附旅游文化产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力,重建新的生态系统,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如果任意发展的话,那免不了是一个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的出现。摆在眼前的事实说明,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人为的过程,建构怎样的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做到既有利于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发展,又能利于旅游文化产业维持恒久不衰的效益,能做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民间音乐功能变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生态系统的时候,首先应该理清一个问题,即我们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是恢复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帮助构建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还是来一个折中,构建既原生态又变生态的合二为一的某种系统?还是别的某一种系统?这是颇值得探究的问题。

1.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不可恢复。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民间音乐的传承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它的功能性决定其系统的运作,一旦功能消失,系统即停止运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导致诸多民间音乐的功能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的丧失是正常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这一点,必须明白的是:我们总不至于为了挽救一些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乐种,将历史倒退过去,让一部分人停留在业已过时的岁月里,不让他们享受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在这方面曾经有不少的探索者做过实验,他们模仿自然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做法,历尽千辛万苦保留或者恢复原生态的环境,建立或保护原生态的村寨,对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操作者、物品和场地,进行类似封闭式的保护,然而,这些被保护的人认为自己落后,渴望住现代化的洋房、听流行音乐和穿时装,渴望使用现代化的物品。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在功能丧失以后不可恢复,所以,要想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根本不可能的。

2.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危机四伏。既然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在功能丧失以后不可恢复,那么,就让它随目前的现状左右,成为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这样是否可行?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就现在的状况来看,许多项目的经济效益相当不错,呈现出一定的繁荣局面。但是,它们大多数注重的是眼前利益,没有注重对民间音乐文化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多有肤浅的破坏性的开发利用。事实上,大家一同追逐利润,项目雷同和重复,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支点,会对民间音乐价值造成很大的破坏,最终,导致民间音乐更快地消亡,与此同时,相应的旅游文化产业也难以为继。可以说,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显现的是眼前的功利,而并非长远的利益。它只能在“包装(商业动机)表演获利”这个框架下运作,不可能作为民间音乐和旅游文化产业二者可持续发展之可以依赖的运作系统。它隐藏着较多的危机。

3.能否构建既原生态又变生态的合二为一的某种系统?这个合二为一的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其合理性在于:民间音乐要生存,就要保持其生原生功能生态系统的特点;要它在现实的情形下存活,就要保持它变异后的变生态功力生态系统的特点,使其系统同时满足二者的要求。按照理论上来讲,它是有可能的,实际当中是否可行,那当然需要事实来证明。但是,原生态功能的丧失,不可能恢复,再者,原生态和变生态二者之间的调和,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艰难的转换过程,看来,这个二合一的产物降临的可能性比较小。至于别的某一种生态系统的建构,肯定是有可能的。

(二)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现在我们考虑在旅游文化产业中重建民间音乐生态系统的问题。这里先提出一个狭义的专业音乐生态系统,这是排除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功能,单就音乐自身而言的整个音乐活动过程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个方面,是由作曲者、作品、表演时空、表演者和欣赏者、表演和欣赏诸因素构成的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即作曲者作品表演时空表演者和欣赏者表演欣赏一般来说,专供欣赏的音乐艺术活动,即遵循这个系统进行运作。在这个运作系统中,维持系统运作的关键性因素是欣赏者的欣赏。这个运作系统与原生态音乐的原生态功能没有关系,它们主要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活动。假如我们把民间音乐拿到这个系统内进行运作,那就能够排除其受原生态功能的制约,就很容易避免随其原生态功能丧失而消亡的问题。其实,旅游文化产业中包含着颇相类似的运作环境,我们只要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的视角去审视,就能够将其转换成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相类似的形式。

在旅游文化产业项目中,其作曲者是一个隐性的因素,为民间无名艺术家;作品为民间音乐项目;表演时空中的空间由专业音乐的音乐厅、舞台转向为旅游景点的表演场所;表演者变成了民间音乐的操作者,他们的表演给游客观赏,游客是观众。其运作系统为:民间音乐项目旅游景点民间音乐操作者和游客表演欣赏在这个运作系统中游客就是欣赏者,维持系统运作的关键性因素是游客的欣赏。由此可知,旅游文化产业中的民间音乐可以参照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运作,这样,就能排除原生态功能这种致命因素的控制,会有更多活态的潜力可发挥。当然,这个运作系统还得遵循旅游产业的运作规律。旅游产业的运作规律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一般的运作原则是:投资产品打造产品消费获利目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就是按照这个系统运行的。这个系统强调的是产业的一面,旅游部门通过表演获取收入,是最终目的,是推动系统运作的根本动力。如果从民间音乐功能变异的角度考虑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那么,它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及其相类似的运作系统存在哪些相通之处呢?现在,我们将二者各因素做一对照:在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运作系统中,“产品打造”就是打造“民间音乐项目”;“产品销售”就是“表演”和“欣赏”;其中的“投资”和“获利”,在专业音乐生态系统中作为因素是存在的,但不是那么突出,不具有显性特征。

这样,二者就具有了一致性,因而,就具有转换的基础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的运作系统,具体地说是把目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通过转换其着重点,强调其专业音乐生态系统功用的一面,就能够转换成与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相类似的形式。这种形式把旅游产业的运作系统、民间音乐的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和专业音乐生态系统三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具有综合性的功用。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它能排除原生态功能这种致命因素的控制,为民间音乐的活态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在旅游文化产业中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民间音乐生态系统。我们要建构的关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既要满足民间音乐活态保护和发展的要求,又要使旅游文化产业良性运作,我们必须把此二者结合起来。基于上述的分析,其关键主要在于,借助专业音乐生态系统的特征,建构起与之相类似的运作系统。然而,单是做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的运作方式用于文化,要谨防肤浅地理解文化,谨防对文化价值的破坏和伤害。这在原生态民间音乐功能变异的过程中,是有很深刻的教训的。因此,必须投进科研和教育,发挥研究者和教育部门的作用,从保护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保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保住其珍贵的文化价值,方能保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发展。综合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我们专门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科研(文化价值动机)民间音乐项目旅游景点研究者、表演者和游客研究、表演和观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获利在这个运作系统中,首先以科研为开路先锋,探究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价值,这是整个系统的动因。

旅游景点是民间音乐操作的场域。参与者大概由四种人组成:一是民间音乐的研究者;二是民间音乐项目的策划主持(包括程序和音乐的改编)者;三是旅游产业中民间音乐的操作者——表演者;四是游客(观者),他们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相容的关系。其活动的过程包括研究、表演和观赏三个方面的过程。最后的目的是达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并获利。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起因是文化价值的挖掘,目的是文化交流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获利,其核心是文化价值。从整个过程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虽然脱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不再是原生态的生态系统了,原生态的功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但是,它却保留了原生态民间音乐本质特色和精髓,能够按照专业音乐的生态系统进行运作,并且包含着产业运作方式,因此,它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全新的生态系统。我们把它再进一步浓缩,就得到:科研(文化价值动机)研究、表演和观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获利在本质上,它是一个以文化价值为内核的运作系统,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一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运作系统是一个以文化价值动机为驱动力的系统,是在民间音乐通过功能变异后,在融合功能性和功利性生态系统的因素,兼顾民间音乐本身的传承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系统,对于濒临消亡的民间音乐而言具有再生的意义,因此,可以称作民间音乐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

三、结语

第7篇

(一)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由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长,加上不受当地人们的破坏式的开发,这就使得当地的环境优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落后地区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等等。同时,落后地区往往森林面积较广、森林储蓄量较大,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包括一些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民俗、传统工艺等都是我国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国家政策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当不发达,这种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严重抑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一向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开发初期,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口扶贫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条条铁路、公路等应运而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根据我国西部开发工作部署,必须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为我国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传统工艺优势

落后地区往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但是里面流传着诸多的民间工艺,如竹编、剪纸、刺绣、蜡染、乐趣等各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这些工艺往往都是手艺活,蕴藏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种取之于自然、实用性和价值性高的民间工艺品,吸收了各种民间技艺并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这在当地旅游文化的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旅游文化商品“经济租”,从而走出落后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一)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

旅游公司或者集团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辅助下,利用公司品牌、网络、资金、信誉等优势,借助工业、服务业、房地产等产业优势,带动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云南的康辉旅游集团、贵州的青酒集团等。近年来,多数落后地区为尽快摆脱贫穷,逐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除了旅游公司和集团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服务业等不断将触角伸入旅游产业。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有三个,首先是以公司和集团为核心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当地民俗、民风、历史个性中融入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其次是旅游产业业务范围较大,能抵御较强的发展风险。第三是这种发展模式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综合型集群发展模式

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是以古镇或者城市为依托,通过大型旅游文化集团、旅游景区企业、当地娱乐、商品服务等,构建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辅助和供应系统。往往分布在行政级别较高的旅游地区,其旅游资源文化十分丰富、综合性强,且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工业、农业等发展十分迅速,比如桂林、大理、凤凰等地区都属于该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尽可能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降低,从而促进集群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第二是通过“行、食、住、购、娱”等旅游要素,在面向城镇居民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样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是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核心,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将古镇作为发展载体。第四,通过综合型旅游文化集群发展,为各行业发展创造安全的投资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和创新与转变。

(三)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出发点,在旅游公司、集团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不断扩展民族文化、景区房地产、购物、娱乐、餐饮等要素层。同时当地农业、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西部某落后地区广泛栽植金银花,其总量突破全面总产量的4/5,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可以结合金银花广泛种植的特点,开展金银花产业观摩、花瑶民俗风情游等内容,不仅将当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还能通过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开展相关旅游文化活动,从而带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农业、工业、旅游业多赢的局面。

三、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营销

为进一步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当地旅游影响。首先必须根据落后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结合不同客源选择有针对性的细化客源,比如沿海地区的游客,旅游主要为探险赏奇景为主,能给人以浓厚的幽、奇、险、秀等风景气味。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西部落后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传统风俗,因此这就成为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点。其次是要不断创新旅游营销途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媒介,生动形象、快速高效的宣传。同时举办各种旅游交易会,如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文化说明会等,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此来销售当地的服务与产品。比如拉萨的暖冬特色就比较有创意,拉萨在市场上推出有创造性的“18℃”,为各种旅游以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摄影路线,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促进了拉萨旅游业的发展。再者是不断开发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落后地区的民风民俗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旅游部门应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大力发展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购物需求,从而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二)集群机制建设

旅游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较长,由于落后地区历史和区位因素影响,使得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普遍偏低,大多素企业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集群发展的效率。因此旅游企业应积极联络餐饮、宾馆、产品销售等企业,建立起上下游分工协作网络,往外积极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提高各行业服务质量,从而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同时,积极引导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合作,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承担旅游业集群研究项目,从而为旅游公司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议。当然,在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时,应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鼓励各领域企业不断创新,树立诚信制度,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以及资金交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实现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健康、长效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只有技术硬、水平高、素质好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发展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可以与当地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增强其对旅游、历史、文化等知识。同时加大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学生的实际活动,提高学生旅游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为今后走上旅游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在岗旅游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四、总结

第8篇

不同于其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T恤穿着功能是首位的,其次是创意图案的载体。旅游文化产品中,最接地气的也就算文化T恤了。它老少皆宜,方便携带,实用性强,如果从业者同时注重图案设计和T恤质量开发的产品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才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旅游文化T恤市场的消费者大多是事业有成的有闲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鉴赏力,且消费理性。

从业者如果采取自主设计开发图案,被动让消费者选择为主的营销模式,想以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图案引导消费是比较难的,故旅游文化T恤图案设计是文化T恤设计领域最难把握的。图案开发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笔者曾经尝试过街头调研,将设计好的图形、选择的颜色、T恤的款式和尺码做成问卷,让来西安旅游的外国人进行打分、评价,从而获得最佳的方案,把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方案作为主推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绝不可以闭门造车。

三、好的创意图案,首先应该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应该是畅销产品,有较长时间的生命力。

“攀达”T恤在1999年设计推广了兵马俑跪立射组合图案,此图案从2000年至今,除2003年非典造成的入境游客急剧下降外,每年都保持在2000件以上的销量。此图案超过15年的生命力,超乎了预料。

四、从业者在制作工艺上还需要不断改进

第9篇

与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和其他道教名山一样,武当山山水必然是我们普通游客的一大看点。首先,游客们置身于山水之间,游山玩水是山类旅游景区的特性使然;其次,在都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远离尘嚣,回归自然,拥抱山水,应该是我们游客的美好追求;再次,武当山的山水除了集峨眉之秀、华山之险、庐山之幽、黄山之奇外,更有其独特之处。其一是武当山很好的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武当山“上贯天枢,下蟠地轴”,背依秦岭山系的大巴山,面向广阔的江汉平原,左有宛延千里的汉江河流,右有一泻千里的万里长江,汇合于中原武汉的龟山、蛇山,成双龙戏珠之状,为古代风水之宝地,聚结“帝王”之灵气。其二是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完美结合,以南岩宫为代表,南岩宫是建在悬崖绝壁上的宫殿,世上罕见,对游客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其三是散落在山水间的民间宅院,这些宅院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武当山常有的云雾缭绕,让人有种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觉,对于那些在都市住惯的人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其四是“养生太极湖”,巍巍武当山,泱泱太极湖,山水相映,乾坤交融,现在武当山正倾力打造这种山水一体,重视养生的旅游方式,这也是武当山旅游的重要特色,不去见识和体验一番,将会是游客的一大遗憾。

二、基于游客视角的建筑文化

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的一大特色,也是游客的必看点之一。但许多普通游客不知从何看起,个人建议可从如下一些方面着手。一是看建筑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二是看建筑的特色,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其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三是看建筑里的文化,例如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四是看建筑里的代表,个人觉得武当山古建筑群里最有特色的代表建筑为金殿、南岩宫和五龙宫,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游客都能找到武当山古建筑群里的最爱。

三、基于游客视角的道教文化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无疑是武当山旅游的重头戏。作为普通游客,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了解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一是武当道教人物,除了所供奉的玄天真武上帝外,还有许多知名道教人物,如尹喜、载孟、马明生、阴长生、谢允、吕洞宾、陈抟、张守清、张三丰、李素玺、徐本善等,这些人身上的故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二是道教建筑,游客可通过武当道教建筑了解隐含在里面的道教文化。三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四是道教音乐,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承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教音乐和儒教音乐旋律的道教音乐。

四、基于游客视角的养生文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武当山的养生之道独特而又内涵丰富,如果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体验和感悟武当山的养生之道,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武当山养生之道内容主要囊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涉及中医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涉及中医文化、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等内容。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尤其是武当太极拳,有“太极拳源头”之称,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的特点,亦有发人潜能、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还包涵丰富的人生处事哲学,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武当山的养生食品涉及药、食、茶、酒等方面,其中以武当道茶最为著名。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品非医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五、基于游客视角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武当山的又一看点,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新奇而刺激,欣赏时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谓各取所需。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六、基于游客视角的传说故事

听故事是许多游客最喜欢的一件事,而武当山的传说故事众多而且内容精彩,因此也成为普通游客的一大看点。武当山的主要传说故事有真武修仙的故事、铁杵磨针的故事、金童和玉女的故事、龟驮碑的故事、金殿的传说、响铃衫和木鱼的传说、父母桥的传说、梳妆台和飞升崖的传说等等。这里介绍铁杵磨针的故事,古时候的太和山(武当山)森林厚密,到处是悬崖峭壁,静乐太子在此迷路。这时有一只乌鸦飞来,在他头顶上盘旋。太子说,你要是能听懂我的话,就给我带路,我要找个好地方修炼。那乌鸦真听懂了太子的话,给太子带路。太和山林深树密,自然也是猛兽出没之地。这天,太子在一处陡崖下闭目静坐。突然觉得耳畔生风,只见一只黑虎正向他扑来。太子飞步一闪,顺势一掌,打得黑虎伏地不起。太子拔出宝剑,只见那黑虎四肢伏地,像猫一样驯服的样子,不忍心杀了它,就又回到原地闭目静坐。谁知,那只黑虎颇懂人性,为谢不杀之恩,从此太子修炼时,它就在四边巡视,每有猛兽出现,它就一声怒吼,把它们赶得远远的。太子在一个岩洞里修行,一年又一年,风餐露宿,夏天酷热难当,冬天风雪寒冽,只有乌鸦和黑虎伴着他,真是又苦又寂寞。太子有些泄气,就想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白发老婆婆,正在石头上吃力地磨着一根铁杵。太子很奇怪,上前问老婆婆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是想磨个绣花针。太子说,铁杵这么粗,绣花针那么小,磨到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着说,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哦了一声,告别了老婆婆又朝回走。太子走着走着,心里一亮,猛然醒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修炼不成,那是因为功夫还不到家啊。想到这里,太子折转身,又上山修行去了。原来,磨针的老婆婆是天上女神紫气元君装扮的,特意以铁杵磨针来点化太子。后来,人们在老婆婆磨针的地方建了一座宫殿,里面还有碗口粗的大铁杵和磨针的大青石,人们把这座宫殿取名叫“磨针井”。这种栩栩如生的传说故事一定能吸引游客的兴趣。

七、基于游客视角的文学诗歌

第10篇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那么必须要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达到针对性、全面化的设计开发。目前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欠缺一个精准化的定义标准,仅能为其赋予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国内外专家,针对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存在着颇多的争议。

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来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便提出了开发旅游文化创新产业,能够广泛地向人们提供来自艺术、文化及娱乐消费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能是书籍、视觉创意产品、艺术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时尚的游戏及玩具等,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消费特征。至上世纪90年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付诸于开发设计,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诠释,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其中包括旅游产品的文化结构差异、旅游传递功能、舞台真实层次、旅游文化标志等。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并指明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即是通过不同的、恰当的方法与符号系统,对旅游产品展开研发设计,以传递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旅游产业社会地位作为根本目的。

2.国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分类相对多元:大致为下述几类观点:(1)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别,现实中能够将该产业分为古代遗迹旅游产业、人文节庆旅游产业、建筑遗址旅游产业、商品旅游产业四大类别。(2)旅游文化产业,是消费者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消费目的的旅游行为的表现过程。(3)旅游文化产业即是民俗旅游产业。(4)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景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促使其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所游览景区的文化进行了解。直白来讲即是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5)旅游文化产业是对游客异质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种满足,将虚化的文化转变为了具象的产品,令游客自觉进行消费,促使游客内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参与冲动及占有情结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以上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所持的不同观点,能够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载体。

(二)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诸如在杭州西湖被颁定为国内首批自然风景文化遗产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近50多处名为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有本来名为西湖的景区,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点,导致景区混淆,各地区景点之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恶意竞争,阻碍了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客观而言,各旅游区域内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秀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只是在开发层面未曾做到精准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长远发展的视野进行规划,开发出系列并具备文化推广意义的旅游产品,那么景区寻求发展的目的自然会得以较好实现。在这一理念促使下,诸多景区开始意识到构架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打造自身对外的旅游品牌形象,这也是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续化的发展,单纯依靠品牌的创新并不现实,还需要开发属于自身景区的人文产品,才最稳妥,这也是多数景区管理者深刻体会到的一点,由此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服务功能的划分,能够从食、住、行、购、娱、游六大因素予以展开,这六大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产品,贯穿于游客整个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均不相同,往往因为一个旅游产品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集合内产品的声誉。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整套开发的原则和标准,有针对性开展对每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避免因个体产品的失误,造成整个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形象受损。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人文视野下“和”的观念,是对日益消极发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诸如目前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而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而言,众多传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频繁地开发会导致生态结构的破坏。例如,目前景德镇瓷土资源、浙江嘉兴紫砂壶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频繁的开采中挥霍殆尽。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资源开发方式,可以称之为极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前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贯穿,能够进一步促使人类文化活动同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上文中所论及的六点旅游产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证明。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资源衍生产品所组成。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需求,对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予以烘托支持,以此达到全面综合的服务。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层面,必须践行全面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循环共赢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市场理论是三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对于产品的开发,需要面对旅游消费市场而展开,如果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产品不予接纳和认可,那么上述两项原则践行再为标准也是徒劳的。对旅游产品市场理论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市场的构成包括了游客消费行为、旅游市场类型和旅游市场预测调查、产品营销管理策略、市场开发、价格机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可以将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销售市场,就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制定相对明确的产品营销体系,以最少营销资金投入,攫取最大销售利润。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即是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践行人本消费原则,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根本,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及系统化发展原则之下,构建具体的市场分类导向,结合市场特色需求及创新原则,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市场方向,激发游客的认同感,满足其消费需求,从而从文化层面带给游客以更深的知识内涵体验。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二)准确定位旅游文化载体,突出产品文化主题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开发旅游产品,必须把握好对于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因为旅游产品开发并非单纯停留在纪念品开发的角度,其能够依托的载体及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传播,能够依托书籍、音像制品、艺术表演、视觉产品等形式进行扩散。所以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为选择的失误,导致优秀文化资源被糟蹋,影响地方旅游品牌。在针对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开的定位即尤为精准,众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宏村、西递、南屏等诸多旅游胜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就这类文化主题,通过合理的文化载体予以表现,则是徽州旅游部门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综合文化资源表达效果及文化载体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选择了以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古徽州境内气候湿润,极为适合竹子的生长,将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开发生产旅游产品简单,能够极大地节约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众所周知竹子属于古代文人喜爱的物品,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文化资源表现的载体,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旅游产品载体,对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经济性与人文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第11篇

一、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下属的如皋、如东、启东等地均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在如皋地区140多万人口中,百岁老人高达20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之乡”。南通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专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影响深远。如今南通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如皋的长寿宴多次在国内外养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奖,“三香斋”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如皋萝卜皮、如式香肠、肉松等长寿食品已经畅销全国。

二、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品级高,类型多样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优质的资源基础,南通是世界上首个获得“长寿之都”称号的地区,因此可以说,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品级相当高,这是开发饮食旅游的天然优势条件。同时,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各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如皋出产萝卜皮、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生态农业食品,如东、启东以海鲜养生食品为特色,海安则以河豚养生饮食为其开发亮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2.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已知的一些长寿之乡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或者是位于高寒地带,或者是位于偏远的山区,而南通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经过多年的建设,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内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各旅游点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这就为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客源市场

广阔充足的客源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社会心态在旅游市场上表现为游客对长寿养生类产品比较青睐;另一方面,南通临近以沪宁杭为代表的华东旅游黄金地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民众出游率较高,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既可以从上述地区吸引当地客源,也可以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将游览沪宁杭的外省市游客吸引到南通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产品开发还是以初级的现成食品为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他们还注重于参与到食品的种植、采集、加工制作等层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单一的食品之外,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调查显示,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在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得还不够,独具特色的明星产品、亮点产品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长寿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完善

南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寿之乡只是众多城市名片之中的一个,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游客往往会在众多的旅游信息中忽略这一元素。此外,多年来南通的长寿旅游宣传主推如皋,已有的旅游线路、长寿食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如皋地区,如东、启东等地的开发就较为滞后。现在南通全市成为“长寿之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在突出打造如皋长寿旅游精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其他地区的旅游营销,营造全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3.饮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实践证明,游客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与态度决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对南通饮食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满意。饮食旅游表面看来是重在品尝美味,可实际竞争力却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游客感知文化的魅力则是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这座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三)机遇分析

1.市场吸引力较大

首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素有饮食养生、追求长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热衷于研究食疗养生之法,这就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促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国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去是老年人偏爱长寿养生类旅游产品,现在这一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加入了这一队伍,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符合了这一社会潮流。最后,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但要追求吃好吃饱,更要追求绿色健康无污染,长寿食品已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2.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南通的旅游产品传统上集中于以狼山、濠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观光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大力推进南通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这就为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根据中国老年学会的评选认定,南通周边还有太仓市、上海崇明、溧阳市等地入选中国长寿之乡,长寿旅游在这些地区也正成为开发的热点。因此,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中做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与兄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2.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在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各类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与保鲜技术是各供应商将面临的较大挑战。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天,确保南通长寿食品的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直接关系到南通长寿旅游产业的兴衰,更会影响到长寿之都的名声。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在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加工工艺流程优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政策法规、环境保障、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稀缺性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国内知名的巴马长寿旅游区已经出现污染现象,这就需要南通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先期的整体性规划,防治盲目性的过度开发,尤其要确保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过关。此外,发展旅游还需要交通、住宿、餐饮、服务中心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也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提高各景点的接待能力。2.拓展与丰富产品的类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和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长寿系列食品外,还可以在长寿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建设、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文化食谱出版发行、长寿文化系列餐具开发、长寿食材培育基地参观等方面进行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更多的消费价值。同时,各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出文化性与体验性并重的明星产品。

3.积极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

科学有效的营销活动是促进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吸引广大游客的有力推手。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宣传既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编写长寿美食旅游指南、聘请名人代言等传统宣传模式,更需要拓宽思路,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创建官方旅游微博,第一时间最新的旅游资讯,通过点赞、有奖评论等形式与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拍摄主题微电影,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宣传;在知名网络杂志平台刊登系列广告,以此来提高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游客群体的青睐。

4.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第12篇

近年来,无锡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将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吴文化底蕴加以融合,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但是,无锡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重视休闲功能。

第13篇

1.1创新改编连城民间童谣

连城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民歌童谣广为流传,这些地方文学来源于生活实践,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极好素材。我们选取具有游戏情境和益智内容的童谣,以角色游戏的“小剧场”表演为载体,让幼儿在玩中理解、体验民间文学的内容。例如我们将童谣《灯盏糕》“灯盏糕,溜溜圆,又想食,又无钱;灯盏糕,扁那那,又想食,又还那(烫)。”改编成具有一定喜剧内容的小情景剧,在“小剧场”里表演。在改编时,教师要深入地挖掘童谣中蕴涵的教育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客家童谣活动,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其内容、情节、规则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加以改编,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名称、内容、角色、情节等方面,尽可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引导幼儿一同参与改编和创造,扮演其中的角色,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1.2把民俗文化引入角色游戏活动中

连城客家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如姑田游大龙,新泉犁春牛、烧炮,朋口、宣和游公太,隔川龙狮花灯,罗坊有走古事,北团游大粽等。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将其规模缩小至适合幼儿游戏的程度,组织幼儿在角色活动的“民俗村”中开展这些民俗的模仿游戏。结合《指南》精神,教师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先带领幼儿实地参观,或通过多媒体展示,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兴趣,并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扮演其中的游戏角色,这样既能让幼儿了解连城的民俗文化,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本土旅游文化在幼儿游戏运用中应把握的原则

2.1关注幼儿实际生活

连城的幼儿在其日常生活中,事实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孩子们游戏时会经常朗诵方言童谣,一些家长也曾带孩子到乡村参加各种庙会活动,因此,应对幼儿家长展开一定的调查,了解幼儿的生活场景和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把多数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听到或见到的连城旅游文化元素纳入角色游戏的研究范围。

2.2培养爱护幼儿兴趣

幼儿只有对某一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后,他们才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对活动有主动积极的态度,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活动,这种兴趣需要教师的诱发、引导、培养和爱护。因此,在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连城的各种民俗活动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规模、内容、主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更符合幼儿兴趣和实际参与能力。

2.3注重幼儿情感体验

在游戏运用的实践中,幼儿教师应摆正与幼儿的角色地位,鼓励、引导幼儿主动、自主地参与活动,根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比如,大班的幼儿,相当数量的已经有了一定的购物体验,部分幼儿也会经常跟随父母上街就餐,在游戏中,要围绕幼儿熟悉的方式展开主题活动,以此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等情感体验。

2.4发展幼儿创造潜力

第14篇

景区数字化建设,是在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上,实现景区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安全应急系统等的基础设施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并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处理平台等。它是由景区数字化技术、景区数字化业务模块以及景区数字化的应用服务三个方面组成的。核心业务模块包括景区资源保护,景区行政管理和景区服务管理。这三大模块下的数字化景区应用服务主要有环境监测、景区安全防护、资源保护、智能交通、景区管理自动化、公共信息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和电子商务等八个方面。

2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调查

南山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管理,引进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保障游客安全旅游,完善服务,提高效率。根据历史、文化、名俗和景点等要素编印了宣传画册等资料,编写了多语种导游词,设置了电子导游器。南山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天气预报、游程安排、讲解、休息等服务以及多媒体触摸屏、大屏幕电视、导游图、普及图物、画册、音像视频等,展现了南山自然和文化资源。2001年1月南山在三亚市区设置了以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旅游满意度调查与信息反馈等旅游4S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站,主要提供南山旅游信息问询、现场销售南山景区一日游和两日游休闲套餐、景区专线巴士接送服务等项目。南山门户网站(www.nanshan.com)提供网上咨询、销售预订及支付等电子商务服务。南山景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突发性公众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医疗急救站与三亚市120急救中心建立了紧急救援和医疗救助体系。根据数字化景区应用服务八个方面构建框架,通过专家访谈、资料分析得出评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南山景区信息化的运用程度。

3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分析

1995年,随着南山文化旅游区项目的立项,现在南山文化旅游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热点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项目”。南山景区信息化在资源保护、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四个方面做得较好。欠缺的方面如下:

3.1环境监测。

南山实行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监测手段。南山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时游人总是很多,常常造成在某个景点内外拥挤不堪,这样下来往往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光监测还不行,景区得分流游客。

3.2景区管理自动化。

还是游客的问题,南山完全可以效仿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在订购的过程中游客就可以了解南山的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情况等,然后再决定出行时间。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景区管理也方便游客做出决策。

3.3景区安全防护。

南山自然景观是由山、海和石组合而成,光对人文景观进行安全防护是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对湖边、海边和山上的巡逻。

3.4智能交通。

南山景区目前还是使用人工操作的电瓶车,这种电瓶车在人流少时还好,一旦人流多起来很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进而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智能交通,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南山除了以上项目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以外,还缺乏一项与时俱进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提供视觉和听觉效果,已被用于各种各样的仿真系统中。把珍贵的文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供人参观,有利于保护古文物。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院就是这么做的,它把大成殿制成模型,观众通过计算机便可浏览到大成殿几十根镂空雕刻的盘龙大石柱,还可以绕到殿后游览。

4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构想

南山景区要以“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把握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机遇,结合自身情况,改善不足之处,转劣势为优势,使南山景区信息化程度更上一个台阶。以下是针对不足之处的建议:

4.1三亚南山景区环境监测与景区管理一体化。

南山景区主要是依靠员工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力求以细节化的服务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玩氛围。但这并不能满足景区内游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很多游客都聚在一个景点内,造成交通拥挤,而另一些景点却只有几个人游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可每隔几个小时更新旅游的预定量和入园人数;为了游客观光的舒适度,还应规定每天游客的上限人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决定出行时间。此外,游客在申请到“智能卡”后可以得到一系列在南山旅游的优惠,对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景区就可以通过对“智能卡”的发行数量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了。

4.2建设三亚南山景区安全系统。

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园内,而对一些游人少涉及但危险的地带却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如湖边、海边和山上。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着手:一是减少上山下海的入口并增加电子监控,集中对这些入口进行输入管理,把握这些游客的行踪;二是在山上、沙滩上危险处安装电子警报,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系统侧重于“防”,而应急系统侧重于“治”,它们都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要双管齐下,防治结合,防治一体,共同构建南山景区的安全系统。

4.3建设三亚南山景区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系统是南山景区的一个缺口,为加强管理,应该引进这个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智能交通拥有四个子系统,分别为: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目前,南山景区应该引进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开拥挤道路,有效地分流客人,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4.4建立三亚南山景区虚拟漫游系统。

第15篇

从语文教材来说,其中也有不少关涉旅游文化的作品,在七年级到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涉及旅游文化内容的占2/5左右,其中涉及到山岳、动植物、江河湖泊、气候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有:《日》、《月》、《三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济南的冬天》、《秋天》、《观潮》、《雪》和《桃花源记》等;涉及到古建筑园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有:《苏州园林》、《满井游记》、《中国石拱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利用美丽的景物,以及其景物中所体现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养成,让他们能够用心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解力。语文教材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旅游活动的练习,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就设计了“寻觅春天的踪迹”踏青旅游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郊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通过这个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分析

(一)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语文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备课的质量对授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教参,并通过阅读其他与本次课程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其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并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才是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备课。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表达出课文中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那么其备课质量必然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一课的学习中,作者的登山路线是课文的线索,备课前教师需要一步步地根据文字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将其系统起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如果教师已经亲自登过泰山,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体会过登山的感觉,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并结合这篇课文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并通过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加强备课质量。另外,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情感更加真挚,更加有趣和真实,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二)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在课堂上利用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刻板,如果学生曾经见过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这些景物,那么他们就会踊跃阐述自己对课文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将文章还原到生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感受,升华思想。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解产生了偏差,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创造了自主交际的场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旅游资源,使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赋予的课文意境,并通过旅游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精髓,因此更加具有学习价值。我国古诗词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句,来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在游览的地方会有一些作者写下的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成为不朽的诗句在世间代代流传下去,当我们在诗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读着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更加能够真实地领悟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那种情感,这才是文学真正的享受和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真实感受,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对文学中的魅力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和欣赏,将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诗句的直观感受和文学感染力。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泰山,当你站在泰山顶端,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你一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古寺、古桥、古关、古镇还有古运河,那么当你在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你才能够亲临其境,想象到当时的月亮中天,乌鸦在凄凉地哀啼的景象,感受当时满天霜华的寒意,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当时面对江枫和渔火时作者难眠的心绪。

(四)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积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积累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坚持和持续才能实现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或者书面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积累的很好方式,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按照事物的顺序,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真实、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叙说,内容要详略得当,并在记叙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登泰山记》和《故宫博物院》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