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文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生殖;知识;健康行为;卫生服务需求;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781-03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and Needs Among Middle School Boys in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WANG Yan-hua*, LIU Feng, LIU Tie-jun. * School Health Care Institute of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Beijing(1000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levels of demand among middle school boys in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argeted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6 037 to study their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Results About 19.1% of boys cleaned penis regularly, and 59.1% turned up the prepuce, with boy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junior(χ2=116.286,P

【Key words】 Reproduction;Knowledge;Health behavior;Health services needs and demand;Students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需求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男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还相对薄弱。为了解西城区中学男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及需求情况,以便为开展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7年9月对北京市西城区所属中学初一和高一年级在校男生进行了生殖健康知识、行为及需求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初一和高一年级男生6 037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 037份,收回有效问卷5 961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其中初一年级男生2 885名,高一年级男生3 076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生殖健康知识和行为、生殖健康知识的来源、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等内容。在学生体检前,统一由专人讲解问卷填写方法,由学生自己填写。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采取不记姓名、现场答题、现场收卷的方法。

1.3 统计分析 资料整理和分析按照统一的编码过录调查表,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包进行逻辑纠错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殖健康知识和行为

2.1.1 外生殖器卫生保健行为 在接受调查的5 961名男生中,只有1 140人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占被调查人数的19.1%。有3 522人清洗外生殖器时把包皮上翻,占被调查对象的59.1%。其中高中男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初中男生(χ2=116.286,P

2.1.2 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认知情况 见表1。西城区男生对“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认知率依次为包皮过长(62.1%)、包皮炎(32.2%)、包茎(31.9%)、隐睾(18.2%)、鞘膜积液(13.8%)、精索静脉曲张(11.6%),认知率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而升高,高中男生与初中男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生殖健康知识来源 见表2。

西城区中学男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依次为学校(41.9%)、父母(32.6%)、同伴(23.9%)、广播电视(22.7%)、网络(21.2%)、书刊杂志(20.4%)、咨询(6.0%)。除广播电视途径无差异外,高中与初中男生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生殖健康知识需求 见表3。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男生对获取“生长发育知识”及“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知识”的需求明显高于初中男生(P

2.4 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指导和服务的途径 见表4。

被调查的男生在遇到生殖健康方面困惑时,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指导和服务的途径依次为医生(53.1%)、家长(35.2%)、网络(25.3%)、同学和朋友(24.5%)、教师(18.7%)、咨询电话(15.0%)。对于初中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医生、家长和教师,而高中男生更愿意求助于医生、同学和朋友或网络。与高中男生相比,选择家长的初中男生明显多于高中男生(P值均

3 讨论

男青少年的生殖系统疾病较常见的有包皮过长、包茎、单侧或双侧隐睾、男性发育、精索静脉曲张、生殖器官感染等[1]。包皮过长、包茎易在包皮下积聚包皮垢或包皮结石。由于包皮与头之间不能充分清洗,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包皮炎。据国内统计,癌病人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者占86.8%~98.0%。包皮及头皮肤长期受包皮垢刺激,并发感染及慢性炎症,是致癌的重要因素[2]。男性青少年的一些疾病如位置异常、精索静脉曲张、青春期腮腺炎后附睾炎、男性和尿道先天性疾病等,多数可以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及早得到有效处理,并防止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受损[3]。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隐睾等疾病是可以通过掌握相关知识由学生或家长早期发现的。养成清洗外生殖器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清洗头的方法,是避免包皮炎等生殖器官感染的有效方法。调查显示,只有19.1%的男生养成了经常清洗外生殖器的良好卫生习惯,40.9%的男生没有掌握正确清洗外生殖器的方法。对“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认知不全面,初中男生的认知率低于高中男生。所以从初中开始增加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知识,加强男生外生殖器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男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较强。目前,虽然我国中学普遍开设了与生殖健康相关的课程,但主要涉及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知识,内容也不够细致,只能使学生对生殖健康有最基本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变化带来心理困惑增加,他们了解自身变化的渴望也随之增强,所以对男性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更广泛深入。

从被调查男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不难看出,学校的男性生殖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大漏洞,加强中学男生生殖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建议:(1)初中阶段除讲授青春期知识外,还应本着浅显易懂、实用的原则,增加青春期男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指导(如外生殖器清洗方法等);注意学生知识掌握与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步。增加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认知程度。高中阶段生殖健康知识的内容应在初中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深度和广度。(2)从初中开始对男性青少年进行系统正规的生殖健康体检,使一些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可避免诱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危险,又能减少男性成人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及成年后因不育导致家庭不稳定的社会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尽管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选择排序上略有差别,但学校、父母、同伴、网络的选择率仍较高。在“希望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指导和服务”选项时,家长、网络、同学和朋友仍名列前茅。由此可见,虽然学校教育仍是中学男生学习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家长、同伴、网络等渠道的作用仍不可小视。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网络、大众媒体等文化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所以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开辟社会途径共同参与。

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处于青春发育早期的初中生对于家长的需求更明显。然而,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父母忽略了对男孩青春期发育的关注[4]。35.8%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生殖健康教育[5];刘峰等[6]在对西城区324名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中学男生的家长进行生殖系统疾病认知情况询问调查时发现,家长或监护人对疾病不了解的占83.33%,了解但认为不重要的占11.73%,认为重要但未治疗的占4.30%。可见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家长很少起到作用,家长本身缺乏生殖健康知识,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要实现家庭教育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或媒体等多渠道对家长进行男性生殖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对青春期男性生殖健康的认识,才能确实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调查还显示,在“当你遇到生殖健康方面的困惑,希望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指导和服务”选项时,高中男生选择从同学和朋友中寻求帮助的占32.6%,明显高于初中男生(P

调查还发现,有53.3%的男生首选医生作为他们的求助对象。说明在青少年男性生殖健康指导和服务方面,医疗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妇幼保健机构为女性青少年提供保健服务时,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利用医疗健康机构为男性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方面的保健指导和医疗服务,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4.

[2]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697.

[3] 孙红霞.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状况.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12):724-725.

[4]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项目组.PLA调查: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当代青年研究,2002(1):22.

[5] 陈晶琦,李保光.某中学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467-468.

[6] 刘峰,王彦华.北京市西城区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2.

[7] 黄盈盈.他山之石:外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综述.当代青年研究,2002(1):36.

第2篇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弟学校; 中学生; 青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72-02

宁波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前来打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也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生为对象,进行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性观念、异往等方面认知现状的抽样调查,旨在为学校及有关决策部门在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对宁波市两所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第二学期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答卷,得到有效答卷281份,有效回收率为93.67%。281人中男生160名(56.9%),女生121名(43.1%)。

1.2 调查工具和方法 在参考《山西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1]、《大学生性心理的调查与分析》[2]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3]基础上,调查人员自编了一套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性观念、异往、自我接纳等方面的46道题的问卷。问卷分3种题型:①等级量表式题型,分5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完全同意,计分从低到高,分别为1,2,3,4,5分;②是否题型;③多选题型。本问卷采取无记名形式,绝对保密,当场填写当场交卷。力求问卷真实可靠。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人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讨论。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81名初一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4.21岁,最小12岁,最大17岁,年龄差距大,年龄段偏大。年龄分布见表1。

表1281名初一学生年龄分布n(%)

281名被调查学生中,88名女生性生理发育已成熟,已经历了月经初潮,占被调查女生数的72.7%;29名男生性生理发育成熟,已有了遗精现象,占被调查男生数的18.1%;有24.9%的学生清楚自己还没有月经和遗精现象;有33.5%的学生不知道月经和遗精是什么。

2.2 青春期性健康知识认知

2.2.1 对青春期性知识认知 见表2。

表2281名初一学生青春期性知识认知情况n(%)

2.2.2 对青春期卫生保健认知 67.6%的学生认同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每天清洗自己的外生殖器官,32.4%的学生不知道,其中男生不知道率高于女生;63.0%的学生清楚女性经期不能坐浴、,37.0%的学生不清楚。

2.2.3 对预防艾滋病知识认知 见表3。

表3281名初一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n(%)

2.3 性观念 各题项(反向题)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性观念总均分为3.07分。题项“我认为性是肮脏的、羞耻的、是见不得人的”得分为2.5±1.6分;题项“我认为性幻想、性梦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得分为2.9±1.2分;题项“我认为是病态的、下流的”得分为3.6±1.2分;题项“我认为偶而也会影响今后的得分为3.3±1.1分”。

2.4 异往 各题项的总均分为2.75分。题项“我渴望深入了解异性”的平均得分为2.7±1.2分,题项“只要不影响学习,我认为我们可以谈恋爱”平均得分为2.7±1.4分;题项“只要真的有感情,我认为我们可以发生”平均得分仅2.0±1.2分。男、女生异友情况见表4。

表4281名初一男女生异友情况n(%)

2.5 自我接纳 各题项的平均得分均在3.7分以上,总均分为3.8分,见表5。从性别差异的检验来看,男生自我接纳的总均分(4.15)要显著高于女生(3.45),t=5.87,p0.01。

表5281名初一学生自我接纳得分情况

3 讨论

3.1 青春期性健康知识缺乏 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学生青春期性知识缺乏,有33.5%的学生不知道月经和遗精的知识;知晓女性第二性征和男性性发育成熟标志的学生分别只有65.1%和58.0%。学生对怀孕知识更为缺乏,只有45.2%的学生清楚“一次就可能导致怀孕”,这与胡序怀等[4]对深圳中学生性健康知识现状调查结果一致。本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生年龄段偏大,因而在被调查学生中40.2%的学生生理发育已成熟,尤其是女生生理发育成熟者已占72.7%。性生理发育成熟,性知识认知滞后,其结果只能是增大这一特殊群体的青春期伤害风险。

对于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认知不尽人意,有37.2%的男生不认可“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每天清洗自己的外生殖器官”,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女孩生殖道的清洗保护很重要,男孩没必要那么在意。其实头部冠状沟内很容易聚积污垢,形成“包皮垢”,很容易导致包皮和头发炎。有37.0%的女生不知道“女性经期勿坐浴,不能发生”。基本性卫生保健知识的缺失,有可能给他们的性生殖健康埋下一定的隐患。

对于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学生掌握情况也不理想。特别是对“血液检查可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题项,只有40.6%的学生知晓。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由经血液传播转为性传播,青少年正处在性活跃期,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人群,如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匮乏,将使他们缺乏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学生急需“青春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青春期性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使他们了解、呵护自己的身体,避免青春伤害。

3.2 性观念存在偏差 性观念即对有关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评价,包括性观点和性态度。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生可能因“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科学的性知识的缺乏,同时受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性禁锢、性愚昧与性压抑”的影响,性观念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学生开展科学的性观念教育。

3.3 与异往表现较大的“宽容” 性 生理的成熟带来了对于异性的生物情感意识、敌对态度的减弱和情感反应的发端[5]。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生对与异往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有33.5%初中生已有了深入了解异性、获得异情的欲望,并有的已经开始了恋情,更有少数学生已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源于性成熟的提前、生活环境的特殊和教育的缺失,初中男女生对异往的“宽容”和超越友谊交往的现状不容忽视。因而在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人际交往、爱情与迷恋的区分及未来规划等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3.4 自我接纳情况男生好于女生 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男生的自我接纳情况较女生为好,原因可能为男生生理发育较女生为迟。81.90%的男生尚未有遗精现象,相比72.7%已经历月经初潮的女生而言,男生的身体形态差异较小,心理共容性较大,从而使得男生的自我接纳情况好于女生。

4 结论 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学生“青春健康”认知现状较差,建议对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学生开展“青春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白建.山西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0,19(12):27-29.

[2] 王丽.大学生性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6):431-433.

[3] 骆一.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692-02

【关键词】 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随着身心发育的加快,极 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个敏 感的话题。本调查旨在了解怀柔区中学生性健康知识、观念、行为现况及教育需求,为政府 制定和完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怀柔区城镇、平原、山区各抽 取2所初中,在每个学校的初一~初三年级中各抽取4个班,以被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 对象。共收取有效问卷2 430份,其中男生1 198份,女生1 232份。

1.2 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以匿名方式由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分4个部分 :(1)一般情况;(2)青春期与性健康知识;(3)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4)学 习需求。

1.3 资料处理 应用Epi data数据库对获得数据进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采 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学生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识 调查发现,男女初中生已具备一定 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识,对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多数在50%以上,尤其是对艾滋病的传播 途径,正确率达到82.6%;但对胎儿是在哪里成熟的,正确率只有26.4%,女生高于男生( χ2=19.609,P<0.01)。见表1。

2.2 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认识

2.2.1 对月经的态度及认识 在被调查的1 232名女生中,有36.5%的女生对 月经初潮感觉恐惧,有29.0%感到厌恶,有4.2%对初潮感到自卑,有24.3%的女生说不清 楚,仅有6.0%的女生感到骄傲;对月经的认识上,有72.3%的女生认为月经是正常事,有14. 1%的人认为月经是倒霉事,感觉很讨厌;有13.6%不清楚什么是月经。

2.2.2 对遗精的态度及认识 在被调查的1 198名男生中,对于初次遗精, 有18.2%感到厌恶,有19.7%感觉恐惧,有8.1%感觉自卑,有40.5%的男生说不清楚,仅有13. 5%的男生感到骄傲;对遗精的认识上,有59.3%能够正确认识遗精,有6.5%认为是一种疾病 ,有害身体健康,还有34.3%不清楚什么是遗精。

2.3 对恋爱和的态度

2.3.1 对谈恋爱的态度 有26.2%的男生和32.9%的女生对中学生谈恋爱持反 对态度,有20.7%的男生和28.1%的女生不太赞成。他们主要认为身心发育未成熟、学习任务 重、家长和老师反对、社会责任感不够。持支持态度的男生有13.0%,女生有5.8%;默许的 男生有10.1%,女生有7.3%;无所谓的男生有29.9%,女生有25.9%。

2.3.2 的发生情况及态度 男生发生率为7.5%,女生发生率为 2.5%,男生高于女生(χ2=32.045,P<0.01)。对的看法,有40.6%的男生和 41.5%的女生认为不太正常,是一种病态;有46.5%的男生和51.1%的女生说不清楚;仅有12. 9%的男生和7.1%的女生认为很正常。

2.3.3 发生情况及态度 有4.8%的男生和3.2%的女生有过,男 生高于女生(χ2=4.451,P<0.05)。发生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只有7.0%。对 于婚前的态度,认为有必要的男生为4.8%,女生为1.9%;认为双方都愿意就行,男生 为20.2%,女生为10.5%;认为无所谓的男生为9.9%,女生为4.2%;认为是不道德、不负责任 的行为的男生为32.9%,女生为48.3%;说不清的男生为32.1%,女生为35.1%。持赞 同态度的男生高于女生(χ2=63.810,P<0.01)。

2.4 性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 性知识来源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学校(56.5%) 、同学(45.5%)、大众传媒(40.2%)、医学书刊杂志(36.8%)和家长(34.0%)。有61.8 %的调查对象认为青少年性教育是必需的。受青少年欢迎的4种性教育方式为:多媒体授课、 分性别授课、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所期望获得的性教育内容按其需求依次为:自我保护( 81.5%)、青春期心理特点(72.3%)、青春期性生理特点(66.6%)、两往(51.6%)、 避孕知识(33.8%)。另有近50%的学生认为家长(50.2%)和教师(56.4%)也需要学习青春 期性知识。

3 讨论

3.1 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变化 月经和遗精是男女青少年性发育的重要特征 。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已具备一定的青春期知识,能够正确认识月经和遗精,但尚有34 .3%的男生和13.6%的女生不清楚什么是月经/遗精。有69.6%的女生在月经初潮时和46.0 %的男生在首次遗精时感到恐惧、厌恶、自卑,女生高于男生(χ2=139.438,P< 0.01)。为使青少年能自然地面对青春期所出现的正常生理变化,应让他们正确了解有关的 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使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正确的心理适应过程。

3.2 正确培养性观念

3.2.1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会产生正常的,是正常的性自 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青少年的性发育状况和性意识的成熟,是青少年一种性补偿和 性宣泄的行为。此次调查的发生率男生为7.5%,女生为2.5%。有41.0%的学生认为 是一种病态,是不正常的,与张小松等[1]报道相近。“有害”的观点在世界 上已流行了几个世纪,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使人在后产生负罪感和焦虑感,因 此要科学地看待。

3.2.2 和性态度 此次调查发现,有3.2%女生和4.8%男生回答有 过。而首次的最小年龄为12岁,其中93.0%的人在首次时没采取任何避 孕措施。关于对婚前态度的调查可知,现代中学生的性观念较传统道德观中的要求已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把性看成是极其严肃、不能公开的。因此,在性教育中需强化 我国传统道德中正确的一面,有必要向学生强化青少年不要过早发生,强调婚前性行 为的弊端,加强责任感、义务感、羞耻感等道德情操教育,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3.3 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初中生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群体, 初中阶段是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在调查中发 现,山区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性教育课程,使青少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性知识。中学生正 处于性发育高峰期,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的、心理的教育,还应包括伦理的和道德教育 [2]。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前有必要的占3.4%;认为双方都愿意就行的占1 5.3%。这也可以看出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以及青少年性伦理教育方面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对婚 前的危害性、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偏差,甚至已反映到他 们的行为当中。由此可见,普及性知识,加强性道德、性伦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使学生懂 得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优良的品质,能做到自尊自爱、自我调节和克制,从而为中学生 道德的发展和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张小松,赵更力,周敏.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中学生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 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9-1 000.

[2] 郭艳妮,秦素,黄健,等.宜宾市中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4):340-341.

第4篇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转变阶段。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体的生理变化,形成正确的两性价值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责任感。而高中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相较于初中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他们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距离真正的成熟还相差很远。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于自身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却懵懵懂懂不深入。遇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对于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成为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首要执行者。

二、高中生性心理现状

调查显示,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对性的不正确认识,多数人认为谈性不好,对首次遗精感到害怕,认为遗精有害,不知道遗精、月经是正常现象等等。高中男生的发生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后都存在愧疚心理,甚至感到有罪恶感。个别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月经不稳定和痛经状况的女生多半与对性生理现象认识不正确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而且这在高中女生中占很高的比例。高中生在对恋爱的认识上,认为各方面未成熟、不宜谈恋爱、早恋是糊涂错误行为的占大多数。学生们对早恋问题还是有一定正确认识的。

三、高中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进行高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性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传授给学生大量的性知识,而是要学生学会正确的性态度和正确的性行为。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青少年只有很好地解决性的问题,才算获得了良好的人格。

四、高中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问题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无到有,从最初的遮遮掩掩、步履蹒跚发展到现在的逐渐普及,取得的成就值得称赞。但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学校对高中生的性教育依然是比较薄弱和滞后的,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依然严峻。

1.没有设置独立的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在我国,青春期性教育至今未被列入课程大纲,性教育在正规教育体制中形同虚设。学校大多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一般是通过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进行渗透, 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统一性和时序性,也不容易使学生对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加之任课教师对性问题可能存在的排斥心理,使有关性内容的教学被选择性忽略,造成了走过场的事实。

2.封建的性罪恶、性观念还未完全破除。由于封建意识的长期束缚,人们把性的问题看做禁区, 把性与下流等同起来。谈性色变、羞于谈性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感受。由于旧观念的束缚, 有些学校对性教育的知识轻描淡写, 对一些关键问题停留在“点到为止”的水平;有些教师就干脆避开课本中的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识而不讲。封建意识长期影响所造成的愚昧和偏见, 使我国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困难重重。

五、高中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性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讲授。

2.读书指导。即在青春期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课外读物。

六、结论

我国高中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还比较薄弱, 如何从国情出发,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做到针对性强、适时、适度、适当并卓有成效,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做好高中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还要进行多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一飞.论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1(20).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153.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51-01

【关键词】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症;学生

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总面积11 526 km2,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总人口105.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33.73万人,景颇族12.89万人,阿昌族2.8万人,傈僳族2.58人,德昂族1.31万人。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是一所重点中学,分初中部和高中部,面向全州以高分择优录取招生,学生多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民族。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育。为了解学生的营养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营养不良、肥胖的防治工作,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3月对德宏州第一中学学生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现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德宏州第一中学初一~高二年级学生共2 547名,其中男生1 143名,女生1 404名;初中学生1 500名,高中学生1 047名。

1.2 方法 测试人员由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组成,器械统一提供,并定期校准。同时按规定对一定比例的受检者进行复检,误差率控制在5%以下。严格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评价现时营养状况[1-2]。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评定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大于110%为超重,大于120%为肥胖。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营养状况 2 547名受检学生中,检出营养不良学生885名,检出率为34.75%;超重177名,检出率为6.95%;肥胖155名,检出率为6.08%。

2.2 不同性别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检出营养不良男生322名(28.17%),女生563名(4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4,P=0.000);超重男生87名(7.61%),女生90名(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肥胖男生94名(8.22%),女生61名(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9,P=0.000)。

2.3 初、高中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初中生检出营养不良478人(31.87%),超重124人(8.27%),肥胖121人(8.07%);高中生营养不良407人(38.87%),超重53人(5.06%),肥胖34人(3.25%)。初、高中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35, 9.79, 25.06, P值均<0.01)。

3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学生营养状况与国内许多文献报道一致[3-4],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要降低营养不良率,而且要重视对肥胖的预防。

男、女生营养状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1)女生进入青春期比男生早,青春期突增阶段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加大,而女生有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以及部分女生为追求形体苗条而盲目控制饮食,使营养素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2)男生则希望自己体格健壮、肌肉发达,进食量大,肉、禽、蛋类高能量食品的过多摄入以及学习负担过重,体育锻炼相对减少,使能量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造成肥胖率增高。

初、高中学生营养状况的差异原因可能是:(1)高中生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但由于学习负担过重,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对各种营养素需求增高,营养素摄入量不能满足旺盛的生长发育需要;(2)初中生比起高中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且喜好零食、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品;(3)家长普遍认为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应加强营养,但又不了解青春期的特点,缺乏营养知识,过多地给孩子高能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造成营养过剩。

因此,学生的营养问题应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必须做好学生的营养干预工作,大力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指导,提倡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体育锻炼,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2.

[2] 白呼群,主编.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说明及技术规范.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0-31.

[3] 沈伟.杭州第十中学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33.

第6篇

【关键词】 抑郁;心理学,应用;问卷调查;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儿童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碍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常与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伴随存在,如常伴随有焦虑障碍(30%~75%)、品行障碍(30%)、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 (24%)、物质滥用(20%~30%)等[1],严重影响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抑郁与自杀行为密切关联,约49.3%的抑郁障碍儿童有自杀意念[2],而自杀死亡者中患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25%[3]。目前,国外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5%[4-8],国内为10%~40%[9-12]。本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合肥市9 258名8~18岁城乡中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的评定,了解儿童抑郁症状流行状况与特点,为进行儿童抑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市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5所,乡村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计抽取小学三年级至高三在校学生9 984名,收回有效问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学生5 356名,乡村学生3 902名;小学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龄(13.70±2.69)岁。2周后再选取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和高一各2~3个班级的在校学生501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复测。

1.2 调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题,包含5个分量表:负面情绪、人际问题、效能低下、缺乏和负性自尊。每题都由描述不同频度的3句话组成,分别列举了一般反应、中等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并按0~2记分,总分在0~54分范围内,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评估时段为最近2周。该量表在国内外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DI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9。根据Benedikte等[16]研究结果,将19分确定为抑郁症状的划界分。

1.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和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进行问卷验收。

1.4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为15.1%(745/4 919),女生为13.3%(579/4 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3,P=0.013)。城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8,P=0.118)。考虑年级、地区和性别对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进一步按城乡和年级分组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检出率仅城市小学男生(13.2%)和女生(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和乡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学段分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χ2趋=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学。进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高中>初中>小学(χ2趋势=23.654,P=0.000),而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小学、初中及高中各年级间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农村小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χ2趋势=10.603,P=0.001),在城市小学、农村高中的学生中仅显示为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抑郁症状评分的年龄分布 按照不同年龄段绘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线图。由图1可见,8~10岁组抑郁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1岁组最低,而12岁后CDI平均值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线图呈现2次交叉,在13~16岁之间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总体上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但进一步分组分析表明,仅城市小学男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学、乡村中小学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张洪波等[10]和刘凤瑜[14]采用CDI进行测评的研究结果相符,与国内诸多采用其他抑郁评定量表的研究结果[12,17]不一致,与国外的相关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为:(1)造成与国内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研究样本设计、样本数量、调查对象及统计分析等方面有关外,主要与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有关,使用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所获得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各异[20];(2)造成与国外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外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各异。因此,选择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国际比较交流的抑郁评定量表是进行抑郁研究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CDI得分均值显示,男、女生CDI平均值总体走向呈现近似“U”字形,即自8岁组CDI平均值开始下降,直至11岁组后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岁组上升较快,与俞大维等[15]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年龄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线图存在2次交叉,呈现13~16岁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抑郁症状检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检出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可能与儿童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改变有关,而女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变更明显,因此,在进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现抑郁情绪。针对出现13岁前(小学阶段)和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与小学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14]:通常小学男生比女生活泼、顽皮、具有破坏性、爱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痛打和责怪,功课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担的压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不安、烦恼、忧愁、孤独等,抑郁水平常常会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现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与张洪波等[17]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中阶段的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造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混杂因素(如地区)有关,故不认为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表明,城市学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学最低;而乡村学校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既往研究[14-15]不尽一致;前者可能与学校环境的改变、升学压力及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物学因素的改变有关。出现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触时间有关,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更多地选择住校生活和学习,受父母管制的时间少,同时与同学之间的接触时间增多,生活环境更宽松,所以出现的心理症状也较少[22]。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表现为年龄越小,检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宜尽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张洪波,许娟,王坚杰,等.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09-811.

[11]汤,苏林雁,朱焱,等.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64-266.

[12]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第7篇

【摘要】当代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展前倾,性观念开放和公开化、低龄化。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体像意识(如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的困扰,性意识如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的困扰,如、边缘和婚前等的困扰。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与青春期提前、性知识的匮乏、性诱惑与性观念的混乱、性知识的渴求与教育的滞后等有关。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困扰,应该注意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男女生共同活动,满足与异往的需求,培养选择信息的能力,抵御不良性刺激,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增强自制力,用意志调节情感并应控制性冲动。

【关键词】青少年;性心理;对策

1当代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的新特点

1.1生理发育提前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代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女生初潮平均年龄由20世纪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末的13.06岁,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由20世纪60年代的14.43岁提前至90年代末的14.02岁。

1.2性心理发展前倾

有关研究表明,12~14岁的学生已开始关注异性和对异性产生兴趣,发生好感,希望接近异性、被异性议论;14~16岁的学生就有性冲动和望,一些人有和性幻觉的体验。目前,已出现和性过错低龄化的趋势。

1.3性观念开放

当代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性比较开放。他们谈性面不改色,有些学生观念淡薄,对性冲动持放纵、随意的态度,在方面也较轻率、放荡。

1.4公开化、低龄化

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已开始谈恋爱,有的学校甚至谈恋爱现象“蔚然成风”,学生竟引以为“自豪”。

当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宠爱,缺少生活的磨炼,自控力较低。另外,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性刺激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性心理方面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性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性体像意识的困扰

这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如唐爱武(1989)的调查报告中就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女性对自己的发育不满意,为形体的胖瘦而烦恼。有的青少年由于片面追求苗条而形成体像障碍,男性对自己的生殖器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有的青少年认识不到生长的突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不同时开始,因而产生体像和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2.2性意识的困扰

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青少年的性意识常见的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这些性心理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十分普遍,许多同学也能正确对待,但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性心理活动却成了困扰其心理、行为的不良因素,并且发生率极高。据石家庄市在校中学生性梦的调查,对性梦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态度的初中生占16.8%(其中男生占11.9%,女生占25%);高中生占24%(其中男生占44%,女生占15.1%),中学生总平均为12.2%,甚至大约3%的中学生认为做性梦是“不道德”的和“罪恶”的。据国内调查,在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性幻想的占68.8%,幻想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关资料表明,性意识的困扰引起了66.6%的男生和71.7%的女生出现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和不愿与异往的现象,并常陷入矛盾、困惑、苦闷及焦虑之中。

2.3的困扰

青少年的主要是、边缘和婚前,其中以行为最为常见。行为()是构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汉宾等报道,在被调查的600名大学生中,79.5%有过,者中73.9%有自卑心理,13.4%担心日后障碍和影响生育。青少年常常为自己染上习惯而担忧,不知道是否会对身体和情感产生有害的影响,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少有的或不正常的活动,不知道其它人是否也有过,也不知道这是否会损害以后的性生活。关于会产生痤疮、精神失常或不育等种种荒诞的神话仍然到处泛滥。有调查发现,有35.8%的中学生有过约会,有20.1%的中学生接吻过,有12.2%的中学生有过抚,有3.8%的中学生有过。

3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

3.1青春期提前与性知识的匮乏

青春期发育提前是世界性的趋势,我国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初中一年级女生中月经来潮占全体女生57%;初中二年级男生中59.3%已有的体验。家长、教师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待的时候,他们实际已经在向成年过渡了。尽管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普遍提前了,但性知识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一份对山西医科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医科大学生中有99.9%的人未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能够了解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方面知识的人只有36.5%。正因为如此,不少青少年对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理、心理现象感到困惑、焦虑、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之中。同时性知识的匮乏还使一些青少年在性朦胧中过早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甚至导致早孕、人工流产,这不仅损害了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给她们将来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投下了阴影。

3.2性诱惑与性观念的混乱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今我国的文化是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撞击的文化。从当前的实际来看,社会文化对性意识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西方文化不断影响着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包括性观念。一方面,我国文化环境正处在变迁、转移、交替的过渡时期。在纷繁复杂的开放环境中,青少年既想要挣脱性禁锢的束缚,又企盼科学性知识的获得,这两者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健康意识很难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又受到性无知、性愚味的影响,从来都不敢谈性,有性心理困扰也不敢问,导致有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同时由于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对外来文化教育特别是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潮良莠不分,加之又接触了黄色读物,因而很容易产生迷惑,形成错误的观念,以至走入性的误区。现在社会上青少年早恋、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日益剧增就是这种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性观念所造成的恶果。

3.3性知识的渴求与教育的滞后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萌动期,对性知识的需求很强烈,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性器官以及怎样与异性相处等。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保守思想使大家谈性色变,使青少年在本该受到适当性健康教育的时候却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育。在发现问题以后,才给青少年进行教育,这时的教育已经是滞后的性教育。

4解决性心理困扰的对策与建议

4.1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许多青少年对自身生理方面发生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因而往往显得惊慌失措,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的则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心理负担很重。因此,我们应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要在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之时,就让他们知道,到了青春发育期身体各方面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应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变化,使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保护自己,打破对性的神秘感,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理上的突变。回避这些问题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渴望了解、掌握性知识,如果不能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科学的性知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一切非正式渠道猎取性知识、探索性知识,或通过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或向朋友探索性知识,有的则通过看黄色手抄本、黄色录像带获取性知识,甚至走上性过错的道路。

4.2男女生共同活动,满足与异往的需求

男女生共同活动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群体心理气氛的形成均起积极的作用。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男女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生独立性强、自信胆大、有主见、成就动机高;女生细心、踏实、勤奋。男生空间知觉能力强,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和视觉记忆;女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擅长形象思维和听觉记忆。在男女生共同的活动中,他们相互交往,学对方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个性互补。此外,相互吸引的心理,使青少年均有在异性面前呈现一个“完美”形象的愿望,因此,男女生在一起学习、活动,一方面都会尽自己所能,干好每一件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力,尽量约束、控制自己不恰当、不文明的言行。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对集体有一定情感依恋的良好心理氛围,有助于提高群体活动效率。因此,应提倡男女生共同活动,以满足他们与异往的合理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男女生相处,还要教育他们做到自尊自爱,学会自我保护和珍惜。

4.3培养选择信息的能力,抵御不良性刺激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青少年不仅能从课堂上获得信息,而且能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传播渠道接受大量的信息。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已不是学校老师所能控制的信息,而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满足各个层次读者、观众的欣赏水平与需求的信息,因此,不可能都适合青少年。再者,文化市场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一些黄色书刊、录像充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教给青少年鉴别、选择、接收信息的方法,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汲取营养,增强抵御不良性刺激的能力。向青少年推荐内容充实、格调高雅,能催人奋进的影视、文艺作品,例如阅读文学名著,可使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得到提升,他们会逐步品出什么样的影视、文艺作品是优秀的,从而加以自觉选择。开展书评影评活动,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的消极影响,接受优秀的书刊、影视的积极影响。

4.4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如果他们胸怀大志,有抱负、有追求,精神生活丰富,那么多余的能量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就不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性刺激的影响;反之,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性刺激就会乘虚而入,腐蚀其灵魂。现实生活中可发现那些性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如学习不专注、生活懒散、行为放荡,其精神世界显得空虚而颓废。而那些埋头学习、热衷于参加各类科技、文体等兴趣活动的青少年,则很少失足。因此,我们应该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兴奋点”能得以转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学校可以成立科技、文艺、体操、写作、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举办摄影、书画展览,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开展书评、影评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等。在这些有益的活动中,青少年可以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生活得充实,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

4.5增强自制力,用意志调节情感、控制性冲动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男女生;学习差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1-0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男女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思维偏向于抽象思维,习惯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更喜欢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分析与综合能力较优。女生的思维方式属于经验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习惯用形象的定式思维来解决问题,描述事物的内在规律。她们善于模仿,对细节较注意,分析综合能力较差。

第9篇

方法:对青海省的部分中学生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城乡中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性知识的理解率在80%以下,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对生殖健康认识及性知识的理解率比城市中学生低,知识来源较为单一。

结论:城乡中学生对生殖健康的认识有差异,对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局有待加强。

关键词:城乡中学生生殖健康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34-02

青春期生殖健康是以青春期这一特定人群为对象,促进其生殖系统的功能完善及其生殖过程中一切事宜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我国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并不是非常严重,但也在逐渐突出,而且他们对生殖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同时面临着性成熟提前与社会成熟滞后的矛盾。因此,1999年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在工作会议上强调:性教育不仅是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青春期所必需的,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后来幸福家庭的组成。我省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也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设计比较合理,实施较长时间干预并对行为改变的影响进行评价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我们在青海省部分中学进行了青春期生殖健康需求的调查,为下一步对其进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青海省西宁市第四中学以及刚察县民族中学初中二、三年级学生。

1.2方法。

1.2.1对象选择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两所学校的初中二、三年级学生1018名,进行调查。(抽取学生均处在青春发育期)

1.2.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现况调查,学生集体在教室自己填写问卷,单人单桌,不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和窥视,问卷不记名。本校老师不参与,问卷当场完成,学生答完将问卷交于讲台前,调查人员照原样收取,当场不作阅查。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认识、一般性知识、知识来源、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等。

1.2.3统计方法。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微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1018份。剔除项目不全者、问卷回答不合格者共回收1000份,回收率98.23%。最终录入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男生493人,女生507人,第四中学505人(男生280人,女生225人),刚察县民族中学495人(男生213人,女生282人)。

2.2性传播途径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学生基本掌握,但仍有大部分中学生对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染艾滋病存在模糊认识,蚊虫叮咬能否传染艾滋病,城市中学生有78.22%认为不会传染,而农村中学生34.75%认为不会传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4,P

2.3知识来源。中学生对于性知识来源主要是生理卫生课(80.7%)、电视、网络等(20.1%)但是城市和农村的知识来源在某些方面仍有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自1994年开罗人口与发展大会以来,生殖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行动纲领明确要求为青少年提供负责任的健康的生殖健康和性的信息和服务,解决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健康问题,提供针对适合该年龄段的适宜服务和咨询等[1]。

3.1生殖健康知识的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可以明显看出中学生的生殖健康意识薄弱,缺乏相关知识,并不能完全理解生殖健康的含义,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获得途径较为缺乏,中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较低[2,3]。中学生对性健康相关知识普遍缺乏,且不同性别和地区间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4]。

据国内最新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60%的青少年不能正确说出艾滋病的基本常识,21%的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50%的青少年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5]。

3.2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青少年从性萌动、性成熟和的自然需求,到能够进行合法的,一般需要5―10年,在这期间还存在着诸多生殖健康问题,也有许多性传播疾病在威胁着他们的健康。而我们能给予的只有多引导、多教育。而农村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较少,正是因为性教育缺乏而导致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多数国家中,青少年也是由于缺乏资料和有关服务而特别易受伤害。所以适当的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第10篇

摘 要 通过对本地区中学生篮球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总结中学生篮球发展的现状特征,比较中学生和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同,从中得出制约中学生篮球发展的因素。使人认识到现阶段中学生篮球发展的缺陷,以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篮球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山东省淄博市中学生篮球也得以迅速发展。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素来有良好的体育氛围,篮球运动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以中学生为主要活动群体。由于中学生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篮球参与行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淄博市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淄博市中学生发展现状

此次调查对象为中学生,年龄在13-19岁之间,本次调查分两大部分,一部分用问卷方式在随机选择的4所中学中进行调查,分别是沂源一中,鲁山中学,淄博五中和桓台一中。从中随机抽取了男女生各50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有416人表示喜欢篮球,占男生总数的83.2%。女生有279喜欢篮球,占女生总数的55.8%由此可见,总体来说篮球普及率很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被篮球吸引。在所有被调查的中学生之中有54人接受过专业的篮球培训,只占总数的5.4%,有840人通过学校篮球课程学习篮球。另一部分是对随机抽取的124名参加过正规比赛的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所有人参加的比赛都是按成年标准规则进行的,都提倡对抗,大运动量。所有的参加过比赛的124人都有过伤病现象,大多以脚踝和手指伤为主。在这124人中,身高183cm以上的有80人,其中有59人接受的是大前锋或中锋的内线篮球技术,而剩余的44人也只有20人接受过专业的后卫培训,这使得内外线比例严重失调,这也正与中国成年篮球现状相吻合:中国能有姚明、易建联这样的移动长城,却难有科比、纳什一样的世界级后卫。这其中不无关系。综合以上两项调查不难得出,现阶段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是热情度很高,但专业化程度不够,伤病较多。

(二)现状原因分析

由以上数据得出,中学生的篮球专业培训和伤病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又与成年人篮球水平息息相关。现状原因是生理、心理及其他多方面的。

生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骨、关节、肌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有别于成年人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肌肉与神经因素。肌肉方面:中学生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并且全身各部位肌肉发展不平衡,小肌肉群发展的较慢与成年人不同的是青春期肌肉力量极不稳定,受身高发展速度影响,当身高发展速度增快时,肌肉的纵向发展比较明显;当身高发育缓慢时,则肌肉横向发展比较明显。因此青春期肌肉力量很容易跟不上肌肉形状的变化,往往导致伤病。神经系统方面:中学生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分析与综合能力较低,条件反射建立的快,消失得也快。而且偏重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差,易疲劳。青春期这种有别于成年人的不稳定的生理特点就是中学生运动兴趣易变,运动极易容易受伤的原因之一。

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快速变化。男女生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按年龄中学生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两大群体。初中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专一的体育兴趣。此外生理上的发育使男女生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运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灵敏、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女生则偏向于能表现柔韧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但是大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但同时高一高二年纪的体育兴趣有上升的趋势,而高三却出现停滞或下降的趋势。此阶段男生喜欢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对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篮球运动的中学生大多以业余爱好为主,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并且随时间推移此种爱好会随时中断或转移到其他项目上去。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注意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良好身体素质是提高专项能力的基础、是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的基础也是保持稳定竞技状态的基础,同时是减少伤病的有效办法。

(二)加强基本功全面性的练习。不能只看当下比赛名次,眼前利益就让稍高点的中学生一直练中锋技术。现在篮球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培养可以胜任多个位置的全能选手。

(三)制定适合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的篮球比赛规则,减少现行规则各种对中学生身心潜在的危险。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资文献:

[1] 熊开宇,王瑞元,张国海,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叶鹏.对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男生;数学差;历史地理好;教育潜力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75-02

在初中教育中,你会发现一类为数不多的男生,他们的数学、语文成绩低下,常在60分线上下徘徊,但他们的历史、地理成绩却相当不错。这类学生常令家长、教师捉摸不透,对于他们的智力、学业走向难于把握。笔者从2002年9月始,至2011年7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些初级中学中,对这类学生进行了跟踪、对照研究,发现这类学生潜力不小。现将最新的研究设计、分析作一系统梳理。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设置两个组:一为试验组,二为对照组。

(1)试验组:38名,男性,初中毕业时年龄15~17岁,平均15.7岁。他们在初中就读期间,数学较差,6个学期中,至少有3个学期末的数学成绩高于50分,低于60分。历史、地理成绩不错,学期末成绩均高于90分。他们身体健康,好动,口才不错,善辩。

(2)对照组:38名,男性,初中毕业时年龄15~17岁,平均15.8岁。发现一名试验组学生时,在同一个班上寻找一位本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至少有3个学期末成绩高于50分,低于60分。历史、地理成绩较差,或双门仅及格,或有一科不及格。他们身体健康,好动,口语表达力不强,不善辩。

两组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均属中等水平,两组家庭的教育文化背景亦大体相同。而两组在当地同一学校(包括高中期间)就读,其教育水平、教育环境都类同,因而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2.项目和标准。共分3个,即3个评价及比较的项目:①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率。②高中三年各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差,≥90分为进步显著,在70~89分间为进步,显著和进步合称总进步(率)。69分以下为无进步。③高考后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二本和二本以下不计入升学)与其升学率。

3.统计处理。选用医学统计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的平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数据,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初中毕业升入高中,试验组升学率为94.74%(36人),对照组为52.63%(20人),两组比较,P

2.升入高中并参加高考后两组间比较,见表1。

3.在本研究完时限内,研究对象无一例死亡,无重大疾病而退学,无犯罪入刑,无退学、逃学者。

三、结果讨论

1.我们的教师往往要接受学生家长的询问:“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在更高一级的学校中,接受更高的教育?”其实,要较准确地回答这一个问题,判断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景,不仅要看他的家庭经济、文化教育环境,要看社会的大环境,更应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去寻找他们发展潜能的蛛丝马迹。笔者注意到,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有3%到5%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好,甚至较差,但历史、地理两科成绩相当不错。他们将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前景,究竟怎么样?是否能成为可教之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因此便设计了这一研究调查。研究结果是,这一部分学生中,有不少人可能成为可教之才,我们的教育者不应放弃这一部分(类型)学生。在为他们作教育设计时,也不应该过早地将他们驱入社会或职高教育中去。

2.本组研究的对象均为男生。这是因为初中的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还不太“懂事”,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还(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今日社会大环境中,比较之下,男生更易受到社会影响的冲击。但教育者早就注意到,这批“不懂事”的学生,一旦“懂事”,则进步较快,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就可以超越同班的一部分女生。这是因为女学生在14~17岁时的生理变化,如月经来潮,可因贫血致思维能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这在高级中学里,几乎是大多数教师都了解的现象与规律[1]。这正是本文选择男性初中学生当作研究对象的理由之一。

3.我们选择试验对象的准入条件之一是“口才较好,善辩。”这是因为口才较好,善辩,说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太差,也就是说其大脑皮质功能还不错[2]。虽不明世事,学习尚不十分努力,但他们的大脑皮层已具备潜能而蓄势待发。只要合理地开发,诱导他们对数、理各科的兴趣,并认真学好它,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准入条件之二是“好动”。初中男学生好动,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还静不下心来。但请注意,这种好动与儿童期的多动症,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后者多系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比例失调引致的病理过程,而前者则是青春期、生理性躁动的正常表现。当然,静不下心来,也就无法充分利用大脑去思考,去分析。这便是数学、理化成绩赶不上的原因之一。但正如上述,青春期生理性的躁动——好动,并不会影响,甚至破坏大脑的潜能。这正是他们可以后来居上的生理解剖基础。

5.历史、地理成绩不错,能说明什么?

(1)初中教育时,几乎没有一位家长会去关注其子女的历史、地理成绩。在他们看来,这两门功课并非主科,将来用处不大。家长们看重的是,第一数学、外语,第二物理、化学,第三语文。其实这种认识,在不少教师中也存在。因此,可以这么讲,在初中阶段,极少有家长以及老师,会去提醒某学生要学好历史、地理这两门课。而试验组的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提醒的情况下,读好了它,这至少说明了他是可以将书读好的。

(2)地理课,内容既具故事性也具趣味性。能学好这两门课,至少可以证明,这类学生对学习——读书,并未到完全性厌学的程度。这一类学生好动,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可影响。但他们对一定对象的科目,是不排斥的,是尚存兴趣的,对一些科目没有厌倦感。一旦他们“懂事”,对先前排斥、厌烦的科目,会较快地燃起学习热情、兴趣。因此,这说明这一类学生和完全厌学那一类型学生是有质的区别的。

(3)历史、地理这两门功课,一是要有兴趣,二也是更重要的,记忆力要好要强。记忆力差的学生,虽然他(她)对这两门功课颇有兴趣,但终归成绩不会十分理想。而兴趣与记忆力都具备的学生,学好这两门功课是并不困难的。我们在研究中已注意到一种现象,虽然他们的历史、地理两科考出高分,但他们平日在这两门功课上,也并未耗费最多的精力。人们在评价一个人聪不聪明的时候,记忆力的强、弱,好、差和聪明与否联系得十分紧密,是呈正相关的。在一些大学中,对学生记忆力的要求,就相当高。如临床医学等。有人作过这种评价,说一个人记忆力好,至少是大半个聪明人了。这类记忆力好、强的初中男生,一旦逐渐“懂事”后,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

6.平方检验(chi square test)读作卡方检验。是一种用途比较广泛的对假设的检验方法[3]。在医学临床,特别是设对照组的疗效判断上,应用得极其普遍。本文用此方法来检验不同类型的初中男生,发展的前景是否存在差异。而其统计结果,也支持了我们在上面所作的讨论、分析与结论,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

7.结论。对于此类初中男生,若他们的数理科目成绩不好,甚至较差,但历史、地理成绩优异的话,家长和教师就不应该放弃他们,而应循循诱导,积极地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可造之才。

参考文献:

[1]冷江一.中学教育论集[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2009:314.

第12篇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赵正铭.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第13篇

【关键词】 青春期心理学;抑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49.42R 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9817(2007)06-0504-03

De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Students in Two Junior HighSchools in Hefei/ ZHANG Li-hua*, MA Er-jian, TAO Fang-biao, et al.* Hefe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fei(23006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incidence and the influ 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nd to take effec 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Methods A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4 524 participants in t wo junior high sc hools in Hefei.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was em ployed in this survey.Results Among the students having been s urveyed, depression score of grade8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ade 7.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tainly depressio n and possibly depression in grade 8 students (21.8% and 10.6%) were higher thanthose in grade 7 (14.0% and 6.7%). Depression score of higher age group was hig her than that of lower age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tainly depressionand possibly depression in higher ag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er age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 lower family income, poorer performance r ecord or overweight assessed by oneself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depressi on. Moreover, lower age, lower grade, and better performance record were the pro tection factors to depression.Conclusions Depression has an ob viously correlati on with sex, grade, age, family income, performance record and weight status ass essed by self reporting respectivel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dolescent psychology; Depression; Factor analysi s,statistical;Students

青春期是由幼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不仅是生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发育 的 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生中全面发育的关键阶段。近年来,青春期儿童受到 心理问题的困扰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的关注也逐渐增加[1-3]。 笔者通过对合肥市四十二中和寿春中学在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了解抑郁的 分布特征,探讨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2所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4 64 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 524份。其中男生2 509名,平均年龄(13.09±0.80) 岁;女生2 015名,平均年龄(12.96±0.75)岁。七年级学生2 261名,八年级学生2 263名 。

1.2方法

1.2.1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按出生年月计算)、年级、 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有无月经初潮(女)/首次遗精(男)、家庭类型、家庭 经济状况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体重自我评价等。

1.2.2抑郁情绪评价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共有20项 [4],量表评定按过去1周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评定:不足1 d为“没有或 基本没有”,1~2 d为“少有”,3~4 d为“常有”,5~7 d为“几乎一直有”。20个单 项评分的总和越高,反映抑郁水平越高。抑郁评价结果分为肯定抑郁情绪(总分≥20分)、 可能抑郁情绪(总分16~19分)、无抑郁情绪(总分≤15分)。

1.2.3现场调查 以班级为单位,要求调查对象集中在教室,由调查人员统 一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填写注意事项,同时要求自愿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

1.3质量控制 培训调查员,统一指导语。充分考虑保护学生隐私,无记名 填写问卷。

1.4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选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录入资料。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抑郁评分的性别和年级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 验,各年龄比较选用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抑郁评价结果 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的组间差异。以抑郁评价结果为应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学 变量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抑郁评价结果与各个自变量之间OR 值变化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性别、年级和年龄学生抑郁评分比较 抑郁评分男、女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八年级学生抑郁评分高于七年级(P=0.000);高年龄学生 抑郁评分高于低年龄学生(P=0.000)。见表1。

2.2抑郁评价结果在不同性别、年级和年龄的分布特征 肯定抑郁的检出率 男生(16.9%)低于女生(19.1%),可能抑郁的检出率男生(8.8%)略高于女生(8.6%); 八年级学生报告为肯定抑郁和可能抑郁的比例(21.8%和10.6%)均高于七年级(14.0% 和6.7 %),抑郁评价结果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岁学生肯定抑郁的检 出率(14.1%)最低,≥14岁学生肯定抑郁的检出率(26.8%)最高,抑郁评价结果的不同年 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2.3抑郁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抑郁评价结果为应变 量,性别、年龄、年级、父母亲文化程度、独生子女、月经初潮(女)/首次 遗精(男)、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自我评价、体重自我评价为自变 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的赋值方式见表3,分析结果见表4。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报告肯定抑郁情绪,家庭经 济 状况和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下等者肯定抑郁的危险性均高于中等组,体重自我评价超重者较正 常或偏瘦组更倾向于报告为肯定抑郁情绪,≤13岁学生肯定抑郁的危险性低于>13岁,七年 级学生肯定抑郁的危险性低于八年级,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上等者肯定抑郁的危险性较中等 组低。

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下等者可能抑郁的危险性也均高于中等组,七年级学生可 能抑郁的危险性低于八年级,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上等者可能抑郁的危险性低于中等组 。

3讨论

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生在心理上也逐渐发生变化。但是,青少年心理上的幼稚、不 成熟,情绪上的敏感、不稳定,与生理上接近成人的特点不协调[5]。研究结果显 示,八年级学生肯定抑郁的检出率(21.8%)高于七年级学生(14.0%),高年龄组学生肯定 抑郁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低年龄组。总体抑郁的检出率(17.9% )低于陶芳标等[3]对合肥市重点和普通中学13~22岁学生抑郁情绪筛查结果(20. 1%,20. 7%)。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年龄较小和七年级学生出现抑郁的危险性较低,女生抑郁发 生 的危险性高于男生。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早期到中期阶段,尽管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也 逐渐丰富,但与生理发育相比,自我调节能力的变化仍相对迟缓,心理调节尚未能够很好 地适应环境。第二性征出现、体格发育渐趋成熟,并伴随有心理压力加大,加之升学压力的 渐增,身心发育不平衡的矛盾加剧,抑郁情绪发生增多,女生的表现较男生更为严重[6]。

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下等者出现抑郁的危险性较高,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上等者 出现抑郁的危险性较低。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渐增,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对他人的 支 持和评价较为敏感,心理发展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7-9],常因小事而烦恼、紧张 、注意力涣散、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易出现抑郁、厌学以及逆反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学 习成绩和体形 直接关系着他人的评价;学习成绩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学业 的优劣与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性提示,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 的 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还发现,体重自我评价超重者抑郁的危险性较高,提示超重 青 少年可能较肥胖者对体重的关注更为密切。肥胖青少年较超重者面对体重问题的时间更长 ,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超重者对于体重的过度关注可能引起不良情绪。在青春期这个身心发 育的关键期,及早发现发育偏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时疏导对家庭和社会的抵 触情绪,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和自我激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学校卫生工作者应 针 对性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健康咨询,开展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讨论,广泛 进行同伴交流,提高教育的说服力。

4参考文献

[1]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 1-333.

[2]王秀萍,吴舒颖,曹金花.深圳特区1 090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 006,27(3):256-257.

[3]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学校卫生 ,2004,25(2):131-133.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社,1999:200-202.

[5]高晓玲,王哲蔚,钱海红.上海市中学生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状况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00,15(2):121-123.

[6]黄锟,陶芳标,高茗,等.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中国 学校卫生,2005,26(11):895-896.

[7]SJOBERG RL,NILSSON KW,LEPPERT J.Obesity, shame, and depression in school -aged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Pediatrics,2005,116(3):389-392.

[8]HUANG JS,NORMAN GJ,ZABINSKI MF,et al. 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among a dolescents undergoing an intervention targeting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 haviors. J Adolesc Health, 2007,40(3):245-251.

[9]GOODMAN E,SLAP GB,HUANG B.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 s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obesity. Am J Public Health,2003,93(11):1 844-1850.

第14篇

为了了解学生能否适应教师新教材的教法,以及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情况,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于2020年5月28-6月3日对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学习基本情况的调查。本次分析以四年级(3)班作为参考数据基准,通过抽样调查10项内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结合本人日常教学情况,分析成因、提出策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四年级(3)班总人数50人,发问卷40份,其中男生23份,女生17份,全部收回。另外10人以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男女共性特征

1.学习主动性不够。调查显示,男女生在学习上都比较被动。如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预习或复习,男生选择”偶尔”或“从不“为70%,女生为65%;课上学生很少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喜欢发言的男生为4%,女生为5%;对于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52%的男女生会选择放弃。

2.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生对是否能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把握,有的认为没信心,男生占87%,女生为71%。

3.学习方法呆板。57%的男生认为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在于死记硬背。女生占30%。

4.不太适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人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上,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无法适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其中女生占到了88%,男生占65%,

(二)男女生差异

通过调查、个别访谈,男女生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如对待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41%的女生会认真完成,而男生只占20%,这说明女生学习态度比男生端正。

四.成因

1.学生在学习上被动,主要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里波动比较大,情绪不稳定,导致不爱学习。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渴望与他人交流,存在早恋心理;;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总之,生理上进入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心理上进入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加上家庭因素影响,极易形成烦躁、逆反心理。另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术课,在中考比重不大,学不学都一样,自然在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

其次,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学生从小学开始,对语言类的科目习惯性的学习表现为记忆,不讲究方法、策略。上了初中以后,观念上没有改变,加上现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正进行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不改变,就很难适应现行的教学了。

再次,男女在性格上的差异。男生天性好动、懒散,他们在学习上表现为更随意,不稳定,而女生则相对更稳重, 比较顺从,会听从老师的教导,他们一般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认真,能自觉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五、今后措施                       

四年级学生学习阶段至关关键,一方面由于年龄小,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自控能力缺乏,但逆反心理已经萌芽,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强化课堂秩序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否至关重要,学习成绩容易出现分化。为使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意识,避免成绩分化,采用“先学后教”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在“先学后教,分层教学”基础上,加强对一部分学生的培优工作,使学习优秀者一直保持在领先行列,引领和鞭策其他学生,努力拼搏,迎头赶超,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具体如下: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

2、加强学法指导。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三方面入手,帮助部分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推进计划,加强对学生个人目标的过程监督,把握基础,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学情检测,掌握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采取措施。         

4、改变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组织教学,变有效课堂为高效课堂,落实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

第15篇

1.1对象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城市根据发展状况及地理位置,随机抽取4个行政辖区,在每个辖区随机抽取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以各城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数及辖区学生数做权重,随机抽取5~21所学校,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每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至少调查100人。本次共计抽取学校135所,共发放问卷14473份,回收问卷14473份,回收率为100%。

1.2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MHT)量表,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人员研制,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量表有100道是非题,根据8个内容量表得分之和得到总心理问题的标准分,总得分在65分及以上,判定为有心理障碍。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则认为测试者在该方面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到抽样选中的学校进行调查。介绍调查表的填写方法后,选中的受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方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知情同意。

1.3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SAS9.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通过问卷中效度量表检测,13286份问卷结果有效,有效率为91.8%。其中男生6055人(47.7%),女生6646人(52.3%),性别缺失585人。学校共135所,其中初中6314人(47.5%),普通高中3599人(27.1%),职业高中3373人(25.4%)。北京市4249人(32.0%),上海市3373人(25.4%),广州市5664人(42.6%)。

2.2中学生心理障碍情况有效问卷中显示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272人,占总人数的2.1%,总分均值为36.5±17.3分。存在心理障碍的女生占2.1%(142人),高于男生1.9%(11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心理障碍的上海市学生有2.5%(84人),北京占2.3%(99人),均高于广州市1.6%(89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2.0%(129人),普通高中生占1.9%(67人),职业中学生占2.3%(76人),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3中学生MHT量表各因子异常情况

2.3.1中学生MHT量表各因子异常总体情况有效问卷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各项心理因子得分均正常的学生有51.1%(6787人),存在至少l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8.9%(6499名),存在1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9.5%(3922名),存在2~4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0%(2398名),存在5~7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179人),并无同时存在8项心理问题的学生。

2.3.2不同性别中学生各因子的心理异常情况检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学习焦虑(42.6%),平均得分为7.6±3.8分,其次分别为身体症状(11.0%)、自责倾向(9.8%)及过敏倾向(9.3%)等,检出率最低的是冲动倾向(1.4%)。女生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则是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3不同学校类型各因子的心理异常情况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及恐怖倾向因子在不同学校类型间的异常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因子无差异。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焦虑比例(36.8%)低于初中(44.7%)及普通高中学生(44.2%)。职业高中学生得分为7.0±3.9分,而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焦虑得分分别为7.8±3.6分、7.7±3.9分。初中学生过敏倾向因子异常情况(7.8%)低于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10.6%,10.8%)。对人焦虑方面职业高中学生(4.4%)高于初中(3.4%)和普通高中(3.3%)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恐怖倾向(2.9%)高于另外两种学校类型的学生(1.7%,1.4%)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