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成本决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成本决策论文

第1篇

资本成本是指公司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也就是从债权人和投资者那里获得各类资本的综合成本,包括资本发行成本和使用成本。资本发行成本是指在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等支付的发行手续费、承销费、印刷费、资产评估费、公证费、公告费等,资本使用成本是指使用资本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债券的利息、股票的股利、银行贷款利息等,资本筹集(发行)成本通常是在筹资时一次性发生,作为筹资额的减项予以扣除。因而从财务管理意义上通常所说的资本成本亦即资本的使用成本。

由于债务成本利率水平和还本付息明确,我国企业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但感受不到权益成本的压力。普遍把公开发行股票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筹资方式。同时,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还存在大量的技术困难。例如,缺乏作为无风险基准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投资分散,组合程度低。近年来,有些证券公司计算了β值(即单个股票超额报酬率对市场组合超额报酬率的敏感程度),但未形成共识和受到广泛接受,经验判断仍然非常重要。

既然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强调资本成本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又难以估算,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何对待和应用资本成本?笔者认为:

一、在经营理念上,企业需要了解资本成本的意义,但主要应致力于正确地进行投资、经营和田资决策,不必过分关注资本成本的具体数值。

建立和推广资本成本理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确计算实际上不能准确估算的资本成本数值,而在于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而不是帐面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应该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未形成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和数值共识时,企业不必过分关注本企业资本成本具体数值,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经营哲学的成长型公司,因为快速成长企业的预期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并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融资决策的关键在于匹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保持合理的资信等级。例如:1998年微软公司资本收益率为52.9%,资本成本率只有14.2%,英特尔公司资本收益率为42.7%,资本成本率为15.L%,因此成长型公司应致力于形成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驱动因素,诸如技术创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等,股票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会通过套利交易原理在股价上反映出来。

二、资本成本理念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的概念,旨在帮助我们判断单项投资和组合投资的风险程度,以及这种风险的代价——即它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也就是将资本投资与金融市场上相同风险的投资相对比,从而设法确定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1)采用贴现现金流方法评估投资机会价值,从而必须具体算出权益资本成本时,可以采用几种普遍接受的方法估算权益资本成本区间值,并作为敏感性分析因素。目前,可供选择的做法包括:a、在现有国债收益率基础上加上相应的风险溢价;b、借鉴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境外上市公司β值的估算结果来估算国内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直接参照上市公司权益资本回报率水平。(2)采用其他合适的估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代替资本加权成本的估算。包括:a、采用内部收益率法;b、调整现值法(APV),它将项目的每项现金流量分为无杠杆作用的营业现金流量及与项目融资相联系的现金流量,这种分类是为了采取不同的贴现率;c、在兼并收购中,可以采用市场盈利率(P/E)、股票市值/帐面值(MV/SV)以及EBITDA倍数。

三、资本成本理念在公司分部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的业务领域和跨越的区域也随之增多和变广,会划分为若干分部(子公司或事业部),对分部的成本效益管理也必须引入资本成本理念。每个分部所使用的资产都必须进行融资,那么波分部的资本成本也就是公司期望分部从它的资本投资上所获得的最低报酬率。其可以接受的标准,可以考虑:a、参照可比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b.直接根据股票价格信号而不是资本成本来评估公司继续经营的经济价值;c、参照长期债务成本。

四、资本成本理念在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风险匹配、维持合理的资信和财务弹性的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的基本准则,借助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利用税法等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状况,确定融资类型、设定弹性条款、选择融资时机和地点等。

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资产预期收益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部投资者与企业对经济和金融形势、公司发展前景评价的差异日益增大,股票市场又往往对信息反应过度或不实,导致企业价值高估或低估,这些因素显著影响企业资本成本。例如,A股、B股及境外上市股票发行价格差异甚大,境外上市融资成本大大超过国内A股,盲目追求境外上市将付出巨大代价,企业融资决策时只有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匹配资产收益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五、资本成本理念在股利决策中的应用。

第2篇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影响其成本的因素也会不同。到底什么是影响企业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呢?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而言,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产量就是唯一重要的成本动因。这是与传统的制造业下,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占制造成本较大比重的情况相联系的。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产品的成本性态发生了改变,使得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成本信息的扭曲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诞生。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过去不被重视的各种作业计量尺度如材料移动次数、定单数量、准备次数等都被看作成本动因。但无论是产量,还是材料移动次数等都是作为客观的被动的成本动因用于成本分析,可以把它们称之为作业性成本动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影响成本的因素的话就会发现,比作业性成本动因对成本影响更大的因素委实不少,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战略成本动因。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前述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这样,成本动因就可以按其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划分为战略成本动因和战术成本动因,两类成本动因分别从基础经济结构和作业程序两方面影响企业的成本姿势(costposition),并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几乎每一主要价值活动都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规模经济对企业价值活动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规模经济使企业可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

(2)规模经济的更大销量增加了分摊无形成本如广告费用和科研费用的能力。

(3)规模经济使支持该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或间接费用的增长低于其扩大的比例。不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这种负面影响超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时,便会导致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在不同的价值活动和不同的产业中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有的价值活动而言,世界性规模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其它一些价值活动来说,影响其成本的最显著的因素可能是全国规模、地区规模、工厂规模、项目规模、生产线规模甚或是每个定单的规模。对于不同的企业,对其最有利的规模类型是不同的。企业应该选择敏感性最强的规模类型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

(二)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企业的纵向整合程度会对成本产生影响。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

(1)它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

(2)它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

(3)整合可使企业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是确保稳定供求的一种重要手段。(4)整合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就象钢材生产如果直接从炼铁工序运送到工艺加工中不需重新加热的道理一样。

(5)整合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情报和售后各方面的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确立和技术知识的积蓄等。

(6)建立专卖店及其送货政策,可减少假冒伪劣商品对企业的冲击。

加强整合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然而,整合并非总是带来成本的降低,在许多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因为

(1)整合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

(2)整合会造成企业组织弹性的降低,容易丧失灵活性;

(3)整合也许会带来成本的提高;

(4)整合程度过高可能形成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冷淡乃至恶化的情况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资产重组与企业购并是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了解整合这一结构性成本动因正好可以使企业在购并决策过程中充分地考虑整合对于企业产品成本产生的长期影响。企业必须详细评估整合的优点和缺点,视实际情况决定各价值活动整合的程度。企业既可以选择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选择解除整合的竞争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业领导者所忽视。当整合的自制成本已高于外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灵活选择竞争策略时,可以考虑降低现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三)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习的作用因时而异,因而企业的学习策略而不同。首先,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业其学习效应会有很大区别。学习的效应在企业刚建立时会表现突出,而在企业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可能不太明显。其次,对于价格敏感性较强的行业,学习的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学习还存一个溢出的问题。即学习的成果可能通过咨询顾问、新闻媒体、前雇员和供应商等渠道从一个企业流到另一个企业。

(四)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由于地理位置对几乎所有价值活动成本均有影响,所以要求企业在进行厂址店址的选择、工业或商布局活动中慎重行事。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成本动因作为取得成本领先优势的策略。企业利用地址位置之一成本动因改善其成本地位的策略可以是重新设定各种活动的地点。

(五)技术:技术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企业都涉及到大量技术,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价值活动中,它对成本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方面,它可以独立于其它成本动因作用于成本;另一方面,它还可通过改变或影响其它成本动因间接地影响成本。技术的采用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成本。只有那些企业能保持其成本领先地位的技术变革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技术变革并非总能降低成本。首先,技术的开发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较高的成本。其次,技术变革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在技术革新迅速、产品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的先行采用者可能因过早行动而面临所引用技术迅速被淘汰而又无力更新技术的窘境。

针对技术这一成本动因,企业的战略主要涉及两大问题:

(1)采用何技术?企业应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持久性成本优势的技术,技术革新的成本必需与得到的利益相平衡。

(2)在所采用的技术中寻求领导地位,还是采取技术追随的战略?若此项技术竞争对手无法仿效或企业创新的速度能超过竞争对手模仿的速度,则技术领先能够持久,企业可以采取技术领导的战略。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改善。有的企业产量提高而销量不变会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因为产量提高所引起的固定成本的分摊基础扩大造成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而这部分被分摊的固定成本实际上全部转入了库存。这是我国一些企业产品滞销而仍存在利润的原因之一。所以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应以产销一致为前提。

(二)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所谓协调,是指通过改善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活动间配合融洽,信息充分沟通,从而整体的作业效率最高。例如,改善生产和采购协调可以降低库存。最优化则是通过工作流程的重整和工作品质的提高,使工作效率提高,进而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这些联系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

例如:

(1)供应商供料的频率和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

(2)供应商原料的包装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原料处理成本。

(3)供应商的生产技术应用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改善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常常会使对方都获得降低成本的良好机会,如供应商将大批的巧克力用液体形式而不是十磅重的的条块形式交货可以减少糖果商重新融化巧克力块的工艺成本,同时,供应商也避免了将巧克力制成条块式和包装的费用。但这种协调必须由上下游厂商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同样的,企业与下游销售之间的联系也会影响其成本结构。例如:

(1)销售渠道仓库的位置会影响企业的运输费用。

(2)销售渠道的搬运技术和产品处理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包装成本。

(3)销售渠道推销或促销活动可能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正如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一样,与销售渠道的联系同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销售渠道提供同时降低成本的机会。但是,有时候为了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必须要求销售渠道提高某些成本。若降低的成本超过销售渠道提高的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给销售渠道支付补偿的作法。

(三)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承担质量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对于质量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会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四)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的行动是众多具体个人行动的总和。企业各部门的每一名员工都与成本直接相关,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将成本置于真正的控制中,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对成本的影响具体中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成本,如物耗高,设备利用率低,废品率高。另一方面是隐性的成本,例如人员不团结,职工情绪低落,对企业漠不关心。

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可计量的、按照成本核算制度计算的成本为核心内容,以物治人,现代成本管理则要求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物,充分组织和动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从而达到充分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第3篇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确定投资方案的过程,该过程要求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作出判断和决定。房地产投资项目收益高,风险亦大,为了避免巨额投资化为泡影,投资者在投资前期必须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项目所处位置的人文历史、文化环境等多重角度出发。目前,业界人士已研究出多种确定投资方案的方法,如田建林运用AHP方法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和投资风险分析;刘明芳等,采用DEA方法建立了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相应的输入—输出指标模型;李杰等采用RO法来确定房地产投资方案。项目决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工程造价的高低以及投资效果的好坏。在进行前期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投资者应充分关注大众的需求,力求在建设过程中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功能产品。

1 贵阳花溪地区背景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距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具有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达41.53﹪。花溪地区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旅游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绝对数均位列全省前10位,总人口数至2010年约为36005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2人。

贵昆、湘黔铁路贯通花溪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贵花高等级公路直通市区,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全境。花溪的教育产业近来也是蓬勃发展,自2009年规划出3200亩地扩建贵州大学的同时,规划聚集区内的花溪区孟关也将规划出7500亩地,建成贵阳市的高校园区,首期工程完工后,将容纳坐落在贵阳的5所高校。而花溪区大学规划用地由北区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组成,南区则位于贵安新区党武镇范围内,分别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亚泰职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8所高校组成,南区即为俗称的“花溪大学城”。

除了高等学府之外,花溪的基础教育机构也是数不胜数。花溪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5%。有景物景观81个。其中,自然景观56个、人文景观25个。有国家级特等景观4个、国内一等景观18个、国内二等景观32个、国内三等景观27个,以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花溪公园、天河潭、镇山民族文化村、青岩古镇、高坡民族风情游最为有名。花溪文物古迹丰富,青岩古镇已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区有12处文物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甲定洞葬等13处文物被贵阳市政府列为市级保护单位,马铃石拱桥等48处文物被花溪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市花溪区现以“生态”、“旅游”着称,但相比于我国其他着名旅游风景区,其开发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换句话说,花溪的旅游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2 投资分析

2.1 市场分析

2.1.1 公寓 通过实地考可见察,贵阳花溪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烦扰,极其适宜居住,尤其适合老年人安养天年。花溪的居住人口为360054人次,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2人,其中,花溪公园附近较为繁华,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根据市场调查,笔者了解到不少外来人口在花溪买房用来给父母养老,花溪的居民也多为中低层收入者,由此看来,若要在花溪投资房地产住宅项目,中小户型应占大头。

2.1.2 别墅 花溪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造型优美的别墅搭配相得益彰。或许会有部分中高层收入者愿意来享受这里纯净的空气和迷人的风光,但是这里距离市中心较远,周边的公共设施不如市区内完善,工作繁忙的高层人士可能更情愿购买市中心的别墅或花园洋房。

2.1.3 旅游地产 花溪地区众多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闻讯而来的游客。花溪的建设相对落后,旅游产业发展不够,与我国其他旅游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贵阳是全国闻名的避暑胜地,再加上花溪地区高校众多,每当夏季,来各大高校进行培训的外地人士无不选择在花溪留宿,然而花溪地区固有的旅馆稀缺,许多外来人士只能选择在当地居民的私人客栈里借宿,住宿条件十分有限。因此,房地产投资者可以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大大挖掘花溪地区旅游产业的潜力。

2.1.4 商业地产 由图1、2可见花溪一直以来缺少集中的大型商区,商业用房的供应仅占全市的1.25%,商业用房的成交仅占全市的0.25%。花溪公园周边的步行街虽然店铺较多,但总体来说其档次偏低、规模较小,花溪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拉动该地区的消费水平,带动商业发展,因此花溪的商业发展也有较大潜力。然而,已有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在这里规划了商业用地,其中,中铁城计划要建设一座15万方的大型购物中心,若要与其竞争,还需深入考察研究。

2.1.5 写字楼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花溪区处于贵阳市较偏位置,离市中心较远,交通相对来说较为不便,不太合适发展办公用地,受大盘个案影响,写字楼市场形成以老城区、金阳

新区为主要的两大热点供求板块,其他区域除乌当区有少量成交外,市场均无变化。整体市场销售量较低。 成功写字楼的共性有:位置应该居于城市商务中心或商业聚集区,交通要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浓厚的商务气氛是写字楼价值的重要支撑;写字楼项目周边必须要有较大的建筑体量和规模化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集写字楼、公寓、商住、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及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大空间,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甲级写字楼。

从目前市场来看,花溪并不具备成功写字楼的条件。

2.2 风险分析

2.2.1 政策风险 限贷政策不仅会毫不动摇地执行,而且还会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唯有不折不扣地执行,甚至继续深化和加强限贷政策,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合理回归。此外,房产税将尽快在全国开征,这可能会导致房价下跌,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限购的目的。

2.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来自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供需实际情况与预测值发生偏离;二是项目产品市场竞争;三是项目产品和预测价格发生较大偏离。

2.2.3 技术风险和工程风险 主要由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由于工程量预计不足、或设备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投资增大;由于计划不周或外部条件因素导致建设工期拖延。

2.2.4 项目管理方面的风险 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包括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

2.2.5 外部环境风险 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其中影响最直接的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2.2.6 市场风险 要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其中潜在的规则;通过分析房地产的开发周期来预测其可能会发生的变动,从而预估出最佳的开发时机;选择地块时,要充分分析该区域的潜在价值;要了解国家政策,分析其对房地产行业会带来的潜在影响;同时,要了解并分析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类型和需求量;要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资料,了解潜在的竞争者的情况,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2.7 技术风险和工程风险 项目的建设需要切实解决工程建设特别是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造费用增加的风险可通过与建筑企业签定固定预算合同来减小;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的风险可通过承包合同中延期罚款的条款来降低等等。

2.2.8 项目管理方面的风险 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各项专业能力;同时加强目标管理,落实考核责任制;制订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3 成本控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发展,有效的成本控制也为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提供了契机,降低产品成本就是为企业增加利润,房开商各有着自己独特的控制成本的方法。

笔者认为,建设项目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功能设计成本控制是房地产规划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环节。其方法是:在成本控制中应首先列出项目所具有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根据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来划定它们的权重,接着确定项目的总费用,再根据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权重来预估其相应部分的开销。

本文从功能设计的角度出发来对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附近某地开发经济型酒店项目进行成本质控分析。该项目建设用地800平方米,建筑规模为6400平方米,主体部分总投资额为1920万元。

①首先列出该项目所具有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并对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权重。

确定权重可采用0-4强制评分法,分别将不同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并评分,如:若A比B重要得多,则A得4分,B得0分;若A比B重要,则A得3分,则B得1分;若A与B同样重要,则A、B各得两分,如表1所示。

②根据权重来预估相应功能评价指标的开销,见表2。

③成本分析结果:由表1、表2可以得出该项目成本控制点应在平立面设计及施工、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分别占项目总成本的30%、23%、22%,三项合计占项目总成本的75%,以此为该项目成本设计提供控制依据。

第4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施工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施工安全性,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将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建筑工程优化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工程管理;重要性;优化措施

社会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若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由于建筑施工工程量大、工期长以及施工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对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1分析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1.1分析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重要性

相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才是企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们国家建筑行业整体施工现状上看,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成本”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建筑企业相关人员在进行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成本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1.2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与建筑企业的信誉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而且也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内容,举例来说,建筑工程施工前规划与设计方案质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竣工后验收阶段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从目前我们国家建筑施工工程企业管理现状上看,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施工前期的规划与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后期的工程验收阶段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建筑质量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对建筑施工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1.3分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企业相关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安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建筑施工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过度的重视,往往忽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因此导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频发安全事故性问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建筑施工企业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安全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为了能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性问题,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

2分析建筑工程优化措施

2.1加强对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劣绝大多数取决于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若想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建筑施工材料进行着手。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挑选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其次,全面评估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规格,最后,选择与建筑工程施工相符的施工材料。同时,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过程中,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再次审核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除此之外,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建筑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会与现场施工的按完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关人员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稳定运行,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机械操作,确保施工工序合理以及规范性,从而增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现场施工安全性。

2.2加强施工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有效措施

在进行建筑工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即施工过程中能源消耗、人工薪资以及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支出。由于成本管理所涉及的环节相对比较到,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对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确保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购买成本,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施工人员薪资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的工程量相对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人员需求量相对比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员费用支出。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益以及施工质量,对施工工人必须要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提高施工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避免由于施工失误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第三,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损耗问题。由于建筑施工工程工期相对比较长,能源消耗量相对比较大,因此,在进行材料的领用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详细的登记管理,严格把控能源使用情况,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在进行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安全隐患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识别。通常情况下,对物以及对人的管理上的问题是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能够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科学的进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操作,降低出现安全事故问题的机率;第二,加强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按照施工规范性标准进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摆放工作;第三,对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性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不仅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

3结语

综合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若想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建筑施工整体管理水平,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工程事故问题发生的机率,促进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玉峰,张艳伟.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创新方法阐述[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

[2]孙国洪.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7).

[3]岑永权.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效的途径与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14).

[4]陈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102-103.

第5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管理;研究

档案以保存、提供利用为主要责任,面对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和利用等任务。当前数字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管理上的巨大挑战,档案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推进,新型电子档案产生并逐步完善,有取代传统纸质档案的趋势,无论是个人档案或者集体档案,档案承担着记载信息、传承信息以及提供保存、检索供社会利用的责任,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在信息社会中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1 电子档案的定义

电子档案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档案类型,关于它的定义尚未形成绝对的统一,本文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阐释电子档案的含义:

学者张雪香在论文《高校电子档案管理》一文中指出,要避免简单的将电子档案等同于电子文件,她认为电子档案比较确切的定义,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于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直接形成以数码形式记录到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有档案价值的文件”。即电子档案是借助计算机系统生成、利用和保存的档案文件。

学者孙笑一则通过特征来阐释电子档案的定义,他提到电子档案具有实体的虚拟化,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时效性强、周期短,具有交互性和个性化,加工标准化、信息海量化和检索的智能化等特征。

孙丽茹则采用了国家档案局在《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中的定义,即电子档案是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

综上,本文认为电子档案对应的是我们通常说的纸质档案,指可以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载体进行存储的电子文件的集合。

2 电子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管理电子化进程必然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当不可否认这也是必然趋势,电子档案较之于传统纸质档案优势明显,但在转型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章从电子档案的优势劣势和电子档案管理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2方面谈谈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现状。

2.1 电子档案管理优势

电子档案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1)降低人力成本,减轻人力负荷。电子档案的载体是数字载体,信息采集和上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完成;2)更利于保存和检索利用。纸质档案的保存对空间及空间条件要求很高,电子档案更容易保存,利用计算机系统也更容易检索利用;3)管理方式更加灵活。电子档案信息修改更加方便,为有序、数字化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电子档案在带来诸多方便,使得档案管理效率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比如档案文件的真实性和数据保存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档案容易修改增删,真实性的保障有赖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电子档案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互联网的数据有可能遭遇病毒、黑客袭击等,电子档案存储在终端也面临这样的隐患。

2.2 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子档案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但档案管理电子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形势下,要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发展方向,有必要先对目前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一了解。

2.2.1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意识淡薄

档案管理属于我们所说的冷门专业,岗位也属于偏边缘的岗位,目前我国很多有关部门对于档案管理这一工作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不需要花费精力在这一项工作上,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抱着随意的态度对待工作,这是一个不良循环,而电子档案管理需要运用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意识问题和管理理念是根本对问题。

2.2.2综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自不必说,但既懂档案管理知识也懂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匮乏,给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高效进行带来了挑战。

2.2.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有关电子档案管理的专门规则条例极少,统一适用性对法律较少。

3 电子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高速,时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逐渐兴起;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革新了各行各业的常规模式,现代化技术手段强势来袭。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而随着新技术的逐步渗透,人员管理、档案管理侧重点等都必须同步协调发展,本章将从3个方面谈一谈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向着现代化、电子化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高速运转,电子档案管理也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变革的开始首先是理念的变革,正确认识当前档案管理大环境,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优劣势,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积极了解形势、环境的变化,促进电子档案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3.2 电子档案管人才向着专业化趋势发展

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愈加专业化。档案管理工作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人员专业化很重要。电子档案管理不仅涉及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对从业人员计算机知识、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法律条文等方面的能力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电子档案管理起步至今,到逐渐发展,慢慢取代传统纸质档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管理人才向着专业化发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向。

3.3 多机构、跨部门合作,共同创造安全可靠的互联网大环境

良好的互联网大环境对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安全性很有帮助,这就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构建完善的档案应用机制,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考虑到潜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正规杀毒,防范黑客攻击;归档规范化,管理程序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机构职能作用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辅佐,不断发展创新,探求更加高效、便于利用的管理方法,子档案正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对管理及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向电子化进程的转变,做好电子档案的维护工作,加强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雪香.大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1):81-83.

[2]周茂玉.浅谈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5,(247):103,138.

[3]孙笑一.浅析电子档案的主要特征及管理保护策略.[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4]孙丽茹.试析如何做好电子档案管理.[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6]付珍妮、李秉成,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8):28-30。

第7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 招投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

建设项目是指为完成依据相关法律立项,有特定目的的各类工程而进行的有一定资源、人力、时间和质量等条件约束的一次性任务,包括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等。

1 建设项目招投标相关理论

1.1 涵义 招标投标是指招标人对工程建设、货物买卖、劳务承担等交易业务,事先公布选择采购的条件和要求,招引他人承接,若干或众多投标人做出愿意参加业务承接竞争的意思表示,招标人按照规定程序和办法择优选定中标人的活动。主要形式有公开和邀请招标,但是议标也广泛使用。

1.2 建设项目招投标常规流程 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物资材料采购、施工、监理等阶段。招投标是整个建设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包含于建设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分散在设计前的准备、设计、施工,甚至包括物业阶段,因此它不单列为招投标阶段。建设项目招投标常规流程包括: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和签订合同。

招标是指招标人已经具备招标条件,发出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说明招标的工程的范围、标段划分、数量、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等,邀请特定或不特定的投标人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的行为。

投标是指投标人得到招标信息后根据其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响应招标人要求,在规定时间和地点递交投标文件,已获得建设项目为目的。

评标,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所有参加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价分析,从中选择相对而言最好投标人的行为过程。

中标,又称得标,符合法律法规及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条件,即为得到标的。

签订合同,实际上完成了上述的步骤,将达成的实质性内容采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

2 国内外学者观点总结

2.1 国外研究进展 英国文具公用局于1782年设立,后演变为物资供应部,是政府部门采购办公用品的机构,为公开招标奠定基础。但是,19世纪初是招投标的真正开始时期。1861年,美国通过一项联邦法案规定,超过一定金额的联邦政府采购,都必须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除美国外,新西兰、比利时政府也有颁布招标条例、规则和办法等规定。产生招标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公共采购的开支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取于民众,开支的使用就要对公众负责,为了保证自己的购买行为的合理有效,便于公众的监督,那么采购就要最大限度地透明和公开,即产生了公开招标。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该时期的自由竞争是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各个企业或各个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迫使资本所有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采用招标的方式对他们十分有利;二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添设备与厂房,这就促使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建筑业的总承包者,这就是招投标的雏形。

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在采购货物、发包工程等方面广泛采用招投标。从招投标产生到现在已有250年的时间,在国际上招投标运作模式也趋于成熟,形成了以FIDIC、AIA、ICE、FIEC等代表的招投标运作惯例,他们制定的规则受到世界各国使用。

1956年Lawrence Friedman 发表了《A Competitive-bidding strategy》一文,他把运筹学原理引入招投标领域,认为可以以数学模型来研究进行招投标决策,它揭开了招投标理论研究的序幕。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一领域做出大量有深度研究,使得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Gates从投标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新的报价模型;Willenbrock将最大期望价值引入Gates 模型中进一步发展了该函数模型。

Brecht-Wiggans、Richard Engel对招投标活动假说做了总结,认为不同投标者的效用除受自身收益因素影响还受其他相关因素影响;Englbrecht-Wiggans提出了招投标未来可能研究的问题及方向,特别是把对策论、决策论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方法。

Hapman CB根据对报价及成本的可变性、中标概率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型投标方法。

Seydd Johb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一个随机投标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Martin Skitmore概括了最低价与次低价投标方法之间的差异后,提出了最低价中标策略理论。

同时博弈论应用于招投标研究得到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承包商自身实力、网络技术、信息论理论对招投标的影响。另外,欧美的招投标制度比较完善,对西方成功案例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招投标工作质量有切实意义。

2.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是为试行阶段,主要特征为招标方式基本上以议标为主,招标投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缺乏公开、公平竞争性。第二阶段,9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为加速推广阶段。这阶段的前期规避招标、招标程序缺乏规范等现象严重;到了后期出现政府部门与地区管理问题的分割与不协调,从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与地区保护主义。第三阶段为法制化规范化阶段,即2000年《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招投标制度进入规范化阶段,将建设项目承发包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000年以后招投标研究成果大量出现;纵观国内招投标研究,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招投标问题和解决方法、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招投标流程中的技术方法等三方面。

2003年,杨青应用博弈论模型提出了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投标做出最优选择、投标人可以应用博弈论均衡分析,不断调整策略,达到利益最大化。2005年,邹锐、毛义华提出了建立了基于计算机计算的投标报价模型。涂飞按照国际招投标规则设计了一个对招投标活动环节作出统一管理的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2007 年,关树明、吕绪华发表研究并建立了信息对称下的博弈报价模型,得出了在一般分布下投标者应采取的最优报价水平。2008 年,谢勇在论文《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报价决策模型》中,建立以案例推理为依据的报价模型,从而使自动提取报价过程规则有了一定的可能性。2010 年,徐秋林较全面地概括总结电子招投标的现实意义,展望了电子招投标的发展趋势。

最后,许多专家学者通过构建科学的数学模型,在理论上解决招投标流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性难题。

3 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研究内容概述

纵观国内关于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呈现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法上,研究者根据工作经验对招投标管理进行研究。因此,这些学者是从实践出发剖析问题,并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解决方案,故很多文章都是类似于经验交流。另外对地级市招标投标管理的研究较少,而且为招投标监管政策及方法提供相应的决策意见更是微乎其微。②在研究范围上,局限性较大,大多文献是对整个国家建筑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或者是建设项目本身做出研究。缺乏对中观层次的研究,进而不能为市县区的招投标管理提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对招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管工作人员的战略选择、有效激励机制、监管人背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也属于空白。同时笔者从文献整理过程中发现学者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效果的研究较少。③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已广泛用于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国内对博弈论在拍卖或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日趋成熟;但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运用博弈论研究的,多数从宏观层面上或某一具体问题上定性分析的较多,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理论研究。④在招投标信息化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先考虑到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再思考是否应该建立一套招投标信息管理来方便处理上述问题。虽然进展缓慢,但是学者们还是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如徐向东、涂飞、王辉等人,分别对招投标过程信息化、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和招投标网络管理平台方面做出研究,从而推动建设领域信息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强.政府工程采购的招标投标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2]安全,王大为.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的发展浅析[J].科技信息,2011.

[3]刘哲,江华.我国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招标投标,2010.

第8篇

关键词:医闹;第三方;医疗责任险

“医闹”事件这几年只长不息,尽管在2012年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严打医闹,2015年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将医闹“入刑”,但是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在医患矛盾尖锐、相互严重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医闹”严打不止,原有的诉讼、调解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双方需求。

一、“医闹”的概念

“医闹”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医闹”是一种现象,是人们对于患者非理性地采用极端手段与医院交涉现象的一种描述[1]。有人认为“医闹”是一种行为,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和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维权部副主任郑雪倩认为,“医闹”是一种借医疗纠纷的名义,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2]。有人认为“医闹”是特指一群人,包括患者方及其雇用的人,其中被患者方雇用并以此为生的人专指“职业医闹”[3]。笔者认为,“医闹”是特指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患者方通过雇佣人员或者单纯聚集人员,采取各种不正当方式扰乱医疗秩序获取赔偿。

“医闹”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患者、家属、朋友等单纯情感聚集的“非职业医闹”群体;一类是指被雇佣,将“医闹”作为职业为生的“职业医闹”群体。

“医闹”的行为方式分为“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暴力的行为方式从医务人员角度来看主要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芍郑身体暴力包括打、踢、拍、扎、枪机、推、咬、刺等直接对医务人员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心理暴力包括通过辱骂、聚众滋事、骚扰、威胁等对医务人员的心理造成威胁或潜在影响的行为。非暴力的行为表现方式主要有:阻塞交通、堵住大门、纠缠医务人员、散布医院谣言等。

二、“医闹”问题的应对现状

(一)执法难

2016年,丁香网一项针对医疗暴力的调查数据显示:49%的医疗暴力都未进行调查,仅有19%的暴力事件警方介入调查。可见当发生医闹事件时,公安机关出警保障医疗秩序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医闹”表现方式的多样,除了典型的暴力威胁医务人员人生安全外,患方还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手法,这些非暴力的方式由于其不典型性往往在法律法规中很少列明,公安人员很难分清“医闹”的界限在哪里,不知“该不该管”。其次,目前没有明确清晰的法律文件加以参考,虽然从“医闹”出现之日起颁布了很多相关规定,但是相互之间难免有冲突,这就导致公安人员不知该“如何管”。最后,医患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一方面,公安机关多管了怕担事,要承担行政责任。另一方面,公安人员即使撒手不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对其进行追责。

(二)第三方介入难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第三方调解医疗纠纷方式,涌现出“宁波模式”、“北京模式”、“深圳模式”等多种方式,其中“宁波模式”被浙江、江苏、天津等多地采用,2015年,被国家卫计委向全国推广。“宁波模式”中医院参加医疗责任险,再由独立的医疗理赔中心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作为“第三方”介入诉讼,另外,宁波还颁布了条例明文规定1万元以下医患双方调解解决,超过的则由“第三方”调解解决。而在推广实践中这一第三方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医疗责任险费用较高且保险标的范围有限,医疗责任险的专业要求高且投入成本较大导致设有医疗责任险的保险机构很少,目前只有人保、天安、太平洋等几家大型商业保险公司办理这样业务。医疗责任险体制不完善,尊崇自愿购买原则等,很多医院特别是盈利小的诊疗机构在权衡下往往不会选择购买医疗责任险。其次,医患双方“私了”并未禁止,即使赔偿数额大的“私了”也没有相应规定会受到惩罚。

(三)诉讼难

对患者来说,诉讼一般是他们不愿选择的一种处理医患矛盾的方式。第一,诉讼的时间长、成本高。第二,由于医疗纠纷的专业性极高,因此判决时依附医疗鉴定的程度很高,然而目前现行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与卫生部门和医院总存在者一定联系,还未实现完全独立,所以其权威性受广大患方的质疑,从而也影响到了诉讼判决的有效性。第三,目前赔偿的标准不一,一些医疗事故出现一些怪现象:属于医疗事故的赔得少,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反而赔得多[4]。患方对诉讼结果难以掌握,倾向于选择能实现自己权益最大化的“医闹”。

对公安部门来说,虽然2015“医闹”入刑,但是真正执行的却很少,原因在于条文并不具体明确,首先对何为“医闹”,这个范围无具体规定。其次医患双方对阵不平等性,患者作为个体对阵整个医疗群体,舆论往往导向弱者一方,一味将焦点聚集到患者弱势群体的这一身份上而忽视其“医闹”本质的行为的不合理性,片面不合理地给公安人员的执法造成巨大压力。再者,刑法是最后一道防线,是处理争端纠纷的末端机制[5]。只有在其他方式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时,执法者才会谨慎使用。

三、解决“医闹”的对策思考

目前,第三方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的解决方式的被应用概率很小,根据2016年丁香调查的一份调查显示:受访者中75%表示一般由医院科室出面和患方进行协调,29%和21%的人表示由医生或者第三方协调机构出面协调,22%的人反映会诉讼解决。可见,在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中医患之间“私了”仍占主导地位。“私了”的这种方式中医方往往让步比较多,患者获得非合理性赔偿多,严重损害医方权益,反而增长了患方“医闹”的气焰。因此,必须从根源上抑制医患双方“私了”的做法,增加第三方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以及诉讼的应用率。

(一)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监督机制

医疗事故鉴定的鉴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医学专业性,因此这些人员必然必不可少的会来自于医院里的医护团体,这对医疗鉴定的公正性和中立性必然有所影响。另外,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鉴定专家的出席接受质证的很少,鉴定人员缺少外力监督,鉴定意见的可信度下降。切实推行鉴定专家出庭参加质证的制度,由具有医学背景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医疗事故鉴定进行审理,从而完善对医疗事故鉴定的监督机制。

(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

“宁波解法”将保险公司纳入第三方范围内参与医疗纠纷的解决,这样的做法的确有利于帮助构建公正、中立的第三方,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责任险还不成熟,此项保险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保险标的单一、保险费医院负担高、保险方缺少处理医疗纠纷的专业能力等等,无法将其作为一项强制险来推广。目前自愿购买医疗责任险的医院较少,“宁波解法”的全国推广困难重重。国家需要加强投入,完善整个医疗责任险的服务体系。

(三)明确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条文

“医闹”非一法学概念,缺少相关法律文件来对它的概念、范围加以明确规定。解决“医闹”的法律条文也是散见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文件中,目前各地也在陆续出台各种解决办法,法律纷杂。有学者认为,解决医疗纠纷需要尽快修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制定《医疗过失责任法》[6]。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来指导相关人员对“医闹”的处理会增加很多便利,也更有利于医患双方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从而对其行为产生约束效力。

参考文献:

[1]赵桂民.“医闹”违法犯罪及其防控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中国犯罪学学会:,2014:6.

[2]刘秋生,钟旋,施祥,何思中,曾中A. 医院处置与预防“医闹”事件的应急机制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01):55-57.

[3]谢小丽.“医闹”冷暴力索赔现象的法律分析[J].人民论坛,2011(05):96-97.

[4]杨帆.“医闹事件”何以愈演愈烈[J]. 吉林人大,2010(10):28-33.

第9篇

【关键词】主体 云计算 产业化 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04-01

0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云计算作出了大量研究,对于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安全风险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于云计算产业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将云计算产业化视作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云计算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得到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结论的文献资料还较少。系统动力学被誉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验室,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充分反映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变化趋势。实施主体是云计算产业化过程中各项事物发展的提供者,在系统模型中起着核心作用[2],虽然有从主体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但从主体出发建立云计算产业化系统模型,并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的作用及其关系的文献缺乏。

1 基于主体的云计算产业化系统的概念

云计算产业化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支持、投资机构资金支持、企业的综合管理支持、消费者的市场支持,这些主体要素的活动及其相关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产业化活动的成功。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系统动力学综合了信息论、决策论、反馈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仿真及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处理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它强调以系统思维的方式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因果反馈关系描述系统的动态复杂性,特别适合于解决经济、社会、生态等非线性复杂大系统问题,以帮助人们了解系统动态行为的结构性原因[3]。

3 基于主体的云计算产业化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科研主体子系统

本文的科研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两者的研究活动一致,包含云计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等云计算主要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应云计算发展趋势的要求,政府加大对云计算研究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注重对相关课题的申报,增加云计算的科研人数和科研项目数量,使科研成果(论文和专利)数量大大增加。企业可以通过与科研主体的合作,使科研机构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基础研究,并将科研机构的成果转移到企业。同时,风险基金组织看到技术成果的利润前景,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反过来,当企业和风险基金组织对科研主体合作力度增强时,政府就会减少财政支持,使得科研机构的成果有更多的市场应用前景,不局限于研究课题。

3.2 投资主体子系统

投资主体主要指企业和高校外部融资机构,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其中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政府起着负反馈的作用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使云计算规模化发展,获取高额利润和效益,这里的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3.3 企业主体子系统

云计算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其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顺应国内外互联网发展趋势,调查消费者需求,与科研机构联合,吸收资金,将基础技术应用于云计算服务商品的开发中,并进行大规模推广,提高云计算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从商业的角度,成功的产业化必备的要素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和经济光景[5]。对于云计算来说,要从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入手,使得消费者对于云计算相关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更多企业开始转向云计算产品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加大,获取高额利润。相反,利润增高使成本不断降低 ,逐渐有企业推出市场,从而形成负反馈作用。

3.4 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云计算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包含多个连接在一起的正负反馈回路,连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产业化发展系统的复杂成长特性。云计算产业化系统分析框架表明,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内部促进发展和环境条件限制其发展的正、负反馈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促进产业化发展的正反馈起主导作用时,云计算加速产业化发展;当限制产业化发展的负反馈起主导作用时,新兴技术产业化进程放缓。

为了实现云计算产业化健康发展,必须在科研主体、投资主体和企业主体3个系统中对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因素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从而把握云计算产业化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模型动态过程的研究,可以找到促进云计算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限制云计算发展的瓶颈,从而降低产业化内部能量的消耗,提高产业化效率。通过对模型中重要因素的动态分析,可以考察实现云计算产业化的优化路径,为云计算产业化发展提供完善的产业化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4 结语

本文在研究云计算产业化路径和相关主体的基础下,提出基于主体的云计算产业化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在对云计算产业化机制进行细致思考后,借鉴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科研主体、投资主体和企业主体分别建立分析模型,并对模型的内部关系和运行机制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3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建立3个主体之间的系统运行模型。本文的研究为定性分析云计算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定量研究产业化投入产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将以此研究为基础,根据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数学模型,调研相关数据,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描述变量关系,并应用netlogo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为云计算产业化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詹洪文.云计算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浅析[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1:30.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问题;处理方式;分析

水利工程建筑项目在正式施工建造前需要做好各项设计、规划工作,工程设计人员在实地勘察中分析影响项目建设的主要因素,在结构设计上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与质量。设计人员对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标准要进行等级划分,依照科学标准展开项目施工现场的信息分析,水利工程项目结构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工作中重要一环,建筑物结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后期项目的建设质量,因而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科学,能够有效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1]针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容易产生的问题,需要从工程实践角度重点分析其问题解决方法,这对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基础和技能水平有一定要求。

1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要点部分

(一)整体结构设计

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进行结构设计,是为了使项目建设满足施工合同基本要求,在项目结构安排中提高建筑建设、使用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水利工程建筑物整体结构设计中需要在施工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照工程合同要求,对建筑整体进行结构类型的划分。[2]水利工程建筑物整体结构能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结构包括大坝和水闸,其他则是一些配套设施,如管理用房等,在整体性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建筑物整体框架进行规划,保证建筑结构设计完整与配套。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一大重点内容即混凝土结构设计,由于项目建设特性,大多水利工程项目建造均应用混凝土结构,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效果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水利工程项目设计与建造的效果与质量。混凝土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施工优势,在混凝土浇筑、养护到位的情况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固性,但是容易出现施工裂缝,导致混凝土结构使用安全性与美观性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因而进行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结构质量试验,对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极限和抗震能力等进行检验,减少施工裂缝,提高混凝土结构性能。

(三)水闸结构设计

水利工程项目另一主体结构为水闸,水闸结构设计中要重点考虑工程防水性与排水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受水力作用影响较大,因而在结构安排中未设计好水闸部分,将导致工程项目整体防水、排水性能下降,水利工程建筑物建成后投入使用的寿命也会大大降低。水利工程建筑物水闸部分的结构设计要与整体结构设计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工作相连接,综合性的考虑水利工程建设的性能要求和质量标准,提高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结构设计的有效性。[4]

2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处理方法

(一)明确结构等级划分标准

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结构等级的划分,否则设计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理想,因而在建筑物结构等级划分的标准制定中要注意合理性与可用性,设置的等级标准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最终的设计成果。根据项目建设合同要求,参照不同项目结构等级划分标准,使水利工程结构等级划分与实际工程建设要求一致,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结构设计中需要相关部门提交与工程有关的项目资料,资料内容包括气候环境、水文、土质等,设计人员在资料分析中不断改进建筑物结构,在方案优化中提高设计效果。[5]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明确结构等级划分标准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成本,促使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二)合理安排结构尺寸参数

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需要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对项目结构尺寸等参数进行合理计算与安排,以混凝土结构设计为例,在结构设计中由于尺寸较大,应该尽量选用跨高比较小和体积结构较大的混凝土构件。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使用特性,建筑物主要结构部分位于水下较多,因而要对混凝土结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在结构设计中要灵活安排混凝土配筋量和配筋率。混凝土结构纵向钢筋受压构件强度等级为500MPa时,最小配筋百分率为0.50;强度等级为400MPa时,最小配筋百分率为0.55;强度等级为300MPa时,最小配筋百分率为0.60;一侧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为0.20。[6]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强烈的水化热反应,因而需要使用温度钢筋,防止钢筋内外温差较大,产生温度裂缝影响建筑结构质量。

(三)配筋设计

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对结构耐久性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水下建筑物受水力冲刷和冻融影响较大,对于非杆系建筑物体系设计不能一味依照极限理论完成配筋设计,要经过严格的数据计算保证设计合理性。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对于不同类型结构安排需要综合考虑其建筑建造类别、工程产出效益、规模效益和成本效益,在设计过程中对于项目结构配筋设计要遵从客观依据,非杆系建筑物体系较为脆弱,因而无法进行压、弯和拉等极限测试操作,无法作为配筋设计理论依据。结构设计中的配筋设计要综合项目数据,在物理学原理应用研究下,进行合理计算,并使其符合工程施工要求。

3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调配和控制地下水与地表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受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质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项目建设中资金投入大、工程量大,因而需要重点做好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工作,保证项目建设的稳定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工程设计人员根据现场实地勘察结果,对项目施工中容易产生的结构性问题、质量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按照不同的工程标准,对建筑结构等级进行划分,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气象数据资料和冻土厚度资料等,主要为工程设计工作提高必要参考。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有完整的设计方案,重点解决好水利工程建筑物基础结构、整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等施工问题,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宫玉焕.基于创新角度下的水利工程中建筑物结构缝处理新方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3:7.[2017-08-17].

[2]李曼.浅谈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与处理方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5:186.[2017-08-17].

[3]李曼.浅谈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与处理方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9:176.[2017-08-17].

[4]赵勇.论述当前处理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缝的新技术[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视域下的2015全国两会热点解读——决策论坛”论文集(下)[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5]方心恬.提升建筑物结构设计与处理方式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J].吉林农业,2017,01:78.[2017-08-17].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成本;管理;工程量;物资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2-0140-02

作者简介:张怡(1988-),女,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引言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成本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目前趋于白热化的水利水电建设市场,成本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来说,不光是要干好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经营好一个项目。成本管理是摆在重要位置的大问题。如果不注重成本管理工作,就会导致工程建设成本过高,导致因为经济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实实在在做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1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程量的复核审定

在施工准备阶段要进行“干前算”。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工程量进行审定,对工程造价进行计算。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前就要开始进行工程量计算、人材机的分析和工程量的分解;其次准确、合理、节约地制定材料计划尤为重要,因为从定额中所体现的生产元素只能证明在社会化生产中应消耗的平均数量。而针对实际工程则必须依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配套设备及劳动力状态进行系统编制详细施工材料计划。因此针对项目实际,从专业机构出具的配比(混凝土)、现场测定监理批准、设计图纸、现场经验、施工定额、施工组织设计等六方面提取材料数量并加以修正,最终形成计划,是做好采购和控制消耗的关键。在施工阶段因为受到施工现场实际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计划所用的材料不一定是准确的,因而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再次对工程量进行复核。并根据预算计划情况在每完成一层结构或到每个月底进行必要的阶段性专题分析,各责任成本中心对有无超计划耗料、质量、安全及进度等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在各分项工程完成之后还需要计算工程量,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工程项目决算做准备,要求资料全面、详实,计算准确,必须充分保证决算结果的精确度和合理性。

2正确确认物资价格和劳务费

(1)要正确确认工程建设中的物资价格,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①集中采购:对低值易耗品、安装工程的辅材,由计划部门进行初步估算,然后由物资部门进行市场询价,达到批量的或成规模需求的,可着手从批发部定点采购,如所用的扎丝、铁钉等。②中介采购:对于主材部分的钢筋,价格弹性小且资金需求较大,这时应寻求采购,达到节约资金目的。同时应把握外部市场动态信息,做到合理价格采购合适的量。但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这些材料应到一级市场购买。③招议标采购:对使用价值相对较高而且有较多供应商,必须进行招标采购,并采取择优、择廉、择近的原则,如水泥供应,每吨有55元的价差。④总采购:对工程采用的特殊材料或设备,以及市场供货渠道狭窄的材料,在采购时应从减少销售环节上下功夫,力争消除或削弱销售成本,直接从地区或厂家提货,如模板等。⑤异地采购:对于业主或设计指定品牌的材料,尽可能要到一级市场中去。

(2)劳务费方面,在用工方面可以实行“包清工”和先签合同后施工制度。首先要看所确认对象是否符合招标条件,若符合条件(工程量大、劳务费高)则须用劳务招标办法。主体工程、安装工程等都通过这种方式,如其中安装施工,预控价为250元/工日,通过竞标后的价格200元/工日,每工日节约50元。实际上各劳务工程队的报价情况也基本上构成社会上所认可的市场行情。再结合项目部测算的价格,同时注重谈判策略,确定最终的分包价基本上趋向公平合理。其次,由市场价确定价格,加强材料核销管控,浪费的材料费用由责任者承担,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合理控制消耗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消耗控制主要是指对人、材、机的消耗控制,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各方责任心、技术熟练水平、作业条件的保障和考核的严格程度。在对材料消耗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通过对进度、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特别是进度),间接达到控制消耗人、材、机费用的目的;通过提高机械效率促使工费、机械费得到节约;通过实施“样板领路”制度,现场测定消耗,如安装工程中的管件和耗材,做到“当用不省、当省不用”;通过文明工地建设做到工完场清以及控制生产垃圾数量、降低其运输成本等措施,强行控制浪费;通过定期责任成本分析会,从数据核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定量控制。另外在物资消耗控制上还实行:①限额领料,对低值易耗品、模板等材料建立消耗台账,限使用范围,限使用数量;②以旧换新。对于对拉螺栓的螺帽、螺栓必须拿旧换新,丢失则照价赔偿;③尾料、废料系数控制。对于钢筋、周转料具,予以尾数控制,如钢筋允许出现损耗率为3%,若超出则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费用。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情况下这就促使各成本中心、劳务队精打细算,做到按需领料,物尽其用,并尽量做到“一次成活”。

4将成本管理与质量、安全、进度紧密联系起来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都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联的。工程成本管理和质量、安全以及进度都是具有重要的联系的。因而在工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进行施工,严格按照三检制度进行检查,加强工程的检验和监督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避免因为返工和修补造成的人、材、机费用的浪费。严禁避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偷工减料的行为,但是也要避免过剩质量的出现而造成成本的浪费。此外,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做好工程施工中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员工树立安全意识,严格按照“安全第一”的理念进行施工。还应该加强资金投入进行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减少因为安全问题而造成的成本的提高。最后,在施工中还需要对工期和成本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在确保工期的同时,对工程工期成本进行尽可能的降低。但是严禁一味的赶工期而导致项目成本增大,导致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要求不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工期延误,导致各方面的成本增加。

5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成本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在施工中可以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从而降低施工成本。但是采取的新技术和工艺必须在施工之前进行反复的验证,做到工程中不出错。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加强技术过程指导,加强检查,保证新技术工艺顺利的实施。

6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管理涉及项目中所有的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教育和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意识、动员一切力量,从各个方面控制成本支出,项目中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成本控制的对象,直接影响成本。同时,项目中每个人又是成本控制的主体,具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积极参与,从自身做起。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凡工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和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人、材、机费用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坚决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

7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进行成本管理工作,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成本管理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措施,保证成本的合理性,才能真正的经营管理好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百彦,王耕.论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0~91.

[2]吴炎太.项目制造成本管理研究(基于项目制造的成本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09):67~68.

[3]何璠.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陕西水利,2014(S1):65~66.

第12篇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效益分析全文如下:

【关键词】 价格听证 ,公共决策 ,垄断,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的主要商品是通过市场来定价,市场定价的商品占到 95.3%,剩下不到5% 的商品由政府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而这不到 5% 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大多是电、水、气、教育、公交等项目。因此,建立透明、民主、公平的定调价机制至关重要,实行听证制度是实现公共决策的必然要求。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它可以追溯至英国法的自然公正原则、美国法的正当法律程序规定,即任何人或团体在行使权利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根据我国《价格法》规定,价格听证制度是指政府在关于公共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应当邀请相关主体参加听证会,对价格的调整进行论证,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依据的制度。按照《价格法》的规定,价格的决策权在各级政府物价部门。价格听证是政府征求意见的一种方式,是为了辅助政府更好的决策,价格听证并不具有最终的决策权。

价格听证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价格听证与政府传统定价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价格听证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明确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听证会应当公开进行,听证过程需受到监督,这样政府的定价需要听取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传统定价方式是直接的政府定价,不需要通知利益相关人,他们没有知情权,也没有陈述意见的机会和条件。价格听证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

第二,价格听证确立了科学的价格决策论证机制。价格听证要求,政府在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召集利益相关的当事人各方对定价方案进行共同论证,体现了公平和效率。传统定价方式是政府单方定价,主要依据依市场供需关系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定价。

第三,价格听证突显了市场意识和消费者观念。价格听证要求政府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而促使企业走向市场,贴近消费者。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具体价格听证目录虽不一样,但都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另外,根据《听证办法》及《国家计委价格听证目录》的有关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调整价格时,如认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确有必要的,也可以按照定价目录规定的权限组织听证。

传统定价方式政府进行价格决策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效益和该项价格决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没有过多地考虑微观情形,对于群众的利益考虑得不够充分。可见,价格听证制度比传统的定价方式更贴近民众的切实需要,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效益分析。

首先,价格听证有利于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功能,保障经济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主要反映了政府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交换双方利益关系的转换,从而影响市场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所以价格是一切经济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微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虽然价格机制的运行离不开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环境,但由于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存在不足,本身无法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控制垄断价格。

世界各国制定法律准许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调控。可见,在价格方面制定法律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价格听证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次,价格听证有利于抑制企业垄断行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价格本身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求的平衡,协调市场主体做出理性决策,实现社会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某些特殊的商品如铁路票价等却无法由市场自发形成,因为这些商品的提供者往往是市场的垄断者。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与其竞争,因而垄断者能在市场上保持惟一的卖者的地位,在垄断状态下,垄断企业的利润大于边际成本。在竞争市场上,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即价格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形成的,卖者只能接受它,而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垄断者得到的超额利润正是消费者受到的利益损失经济学家将其称为消费者剩余减少。而且,由于垄断者往往把价格抬得过高,会抑制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减少社会总福利,用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垄断造成的一种无谓损失。

垄断者的这种价格政策会使市场机制失去调节作用,因为消费者在被迫接受并不合意的市场价格时减少了商品的需求量,垄断者的行为是利用自己的市场权力对消费者进行盘剥,造成市场的低效率。商品的交易量减少了,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社会经济遭受损失。这时,只有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垄断行为进行干预,管制这些商品的价格。

政府定价行为属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非市场决策行为。非市场决策与市场决策的一项重要区别是 :对市场决策而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对于非市场决策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市场行为的能力。垄断企业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必然要用各种方法影响政府的决策结果。

经济学中把利益集团或者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的决策谋取利益的行为称为寻租。

寻租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垄断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的支出(包括行贿政府官员在内的非法支出);二是政府对这类支出做出反应的努力;三是这种行为引起的第三方行为的扭曲。寻租行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使每个人都希望用非正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滋生腐败,败坏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建立公开、民主的程序来约束政府的非市场决策行为,以杜绝寻租现象的发生。

公共选择的主体,也就是政府的根本任务是 :公共选择中行为与公众的愿望相一致。政府能否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呢?众多周知,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人能够放弃个人的私利而全身心地为公共利益服务而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经济人的特点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行动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很难想象,一个在经济领域自私自利的人显然不能在政治领域内摇身一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公共利益的捍卫者,所以失去监督的政府是不可靠的,单靠政府自身是无法完全有效地进行公共选择的。从而,政府也不可能在没有监督下自觉地抵制寻租行为。因此,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价格听证会是改进政府对垄断程度较高行业的管制,从而提高社会总福利的一种重要方法。

让价格决策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第三,价格听证可以敦促经营者提高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现在有些公用事业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很多行业还实行专营,市场进入门槛很高,这就使它们不能够自我完善,不断地获取垄断利益,将收入用在了非生产领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使得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次价高,不能进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趋势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第13篇

作 者:[美] 切斯特・巴纳德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 价:39.80元

【 智囊推荐 】

本书拓展了研究的范围,强化了组织理论的普遍性。巴纳德借助于客户关系指出,即便在纯粹的商品交易中,买卖双方也必须相互信任、达成共识,才能完成交易。经济交易关系本身基于社会合作关系,只不过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是短暂的。从而,明确了组织的本质是合作关系,是持久的合作关系。一旦合作关系瓦解、蜕变成交易关系,组织也就随之瓦解。

如果说管理学界有人能够直接影响德鲁克、钱德勒、西蒙、马奇等如雷贯耳的大师,其开创的管理理论让后续社会交换理论、组织支持理论、心理契约理论以及决策论、组织生态理论等望其项背――只有巴纳德和他的组织理论。

或许是独特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多重社会身份,让巴纳德有机会和理由成为现代组织理论创始人。

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巴纳德(Chester Ivring,Barnard,1886年11月7日―1961年6月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有知识的人,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巴纳德幼年时代,新英格兰的独立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刻苦耐劳的精神等都深深植入他幼小的心灵。巴纳德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工,在他5岁的时候母亲就抛开他和哥哥查尔斯撒手人寰,兄弟俩只能由他们的父亲照管。

幸运的是,外祖父母给了他第二个家。外公普特拉姆是一个铁匠,“他经常蹲下看外公打造马蹄铁”。全家七八口人经常围绕一些有关赫伯特・斯宾塞以及其他哲学问题而无休止的争吵几个小时。所以在巴纳德很小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些哲学问题很有价值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把它们当做有意义的东西而经常思考。巴纳德后来的作品中折射出的那些哲学思维方式与他的这些经历不无关系。此外,外公家还激发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外公家的所有人都爱唱歌或玩弄一些乐器,这对巴纳德也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巴纳德对钢琴很有研究,并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巴纳德天生有一些遗传性身体缺陷――身体缺乏平衡感、天生高度近视,这些身体障碍以及那些非凡的思想和有着知识分子气氛的家庭,使得巴纳德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读了大量的书籍,他认为自己总是一个难以满足的读者。

他的求学经历也是一波三折。巴纳德中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从事钢琴调音师的工作。自学了预科的课程和希腊语,最终以98分的高分通过了蒙特赫蒙学校的入学考试,但后来因为患了“神经热”的疾病而放弃入学机会,谋得学校农场的工作。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经济学。哈佛读书期间依靠在舞蹈乐团当指挥以及为其他同学打印论文来挣取生活费。他在哈佛掌握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还分别师从F・W・唐斯格和A・L・洛威尔学习经济学和政治学。最终因为物理和化学考试意外没能得到学士学位。

多重社会身份

巴纳德有多重社会身份:他是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和高级经理人(长期担任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裁);他是活跃的公共事务者(新泽西州革新委员会经理之一、美国国家少年俱乐部发起的“百人委员会”成员、“美国空中青年”的发起者、用美国劳工部任命的专门研究儿童问题的特殊委员会成员之一、创立新泽西拔河音乐协会并担任主席、新泽西州减灾委员会总监、创建联合服务公司并出任总裁、曾担任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帮助制定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会长、财政部长助理、科学促进会委员会委员和科学院院士等);他还是没有拿到哈佛本科毕业证却得到诸多大学博士头衔的学者;后期他活跃在管理论坛和学术会议中。

正是这些丰富的社会身份和工作经历,促使他以哲学视角深入思考社会、组织、管理这些概念的动态特征。

主动规避个人主义的建构主义者

中国传统书籍类目划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同时代表四个不同的层次。如果说“经”是最高层次的话,巴纳德一生仅有的的两本著作是管理学界当之无愧的经典。人大教授包政老师甚至评价“组织理论始于巴纳德,也许会终于巴纳德”,“巴纳德是写经书的,类似中国的亚圣老子别人只能算是组织理论的布道者”。巴纳德的思想和学术贡献对后世影响更多体现在对德鲁克、马奇、钱德勒、西蒙等管理大师的影响。

有人说《组织与管理》是《经理人的职能》的补充――不敢苟同这个说法。两本书中巴纳德都在努力“建构”社会学动态组织理论,从建构的深度和对社会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关注上,《组织与管理》超过前者的贡献。

作者对著作“建构”层面的定位有清晰认识,明确提到建构的意义,并在书中多处体现。例如第20页码“一些想法或概念因为可以从观察和理论中直接推理出来……他们凭空而来,却有助于对事物做出解释,并形成某种理论……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概念’或者‘建构’的含义”。“使用这些概念或者想法是为了建构起一个理论的框架,即对大量事实说得通的一个解释”。

再如第59页“对身份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还从没有人充分研究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再如381页“我将使用一些技术性的术语和概念……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只是为了阐释某个特定事物而创造的。”明显在阐述作者基于建构意图的思考过程。

“建构主义”通常难免会陷入“个人主义”。巴纳德似乎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在建构过程中有意规避个人主义对组织理论建构的影响。例如“领导在民主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中提到“……我必须抱着一种批评和冷静的态度来审视民主机构的局限性和不足……但是因为我个人对这个问题所持有的感情和信仰,使得这项任务变得非常困难”,“我生在对民主精神深信不疑的家庭,而此后成长的华景也是基于民主信仰而建立的。这些环境具有民主精神的特点――比如高度的言论和行为自由,人民享有一些绝对的公民权,还享有一定的社会平等,这一切在我看来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如此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哲学自觉性实属罕见。

经典撷英

关于顾客

《组织与管理》关于组织概念中,用大量篇幅解释和强调顾客与组织的关系,甚至颠覆性的将顾客视为组织合作系统的一部分。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也会让很多人感到愕然。德鲁克反复强调:企业目标始于外部的客户,正是客户决定了企业的业务、生产的产品以及能否取得成功。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在《德鲁克最后的忠告》中也强调,“不管企业喜欢与否,客户就是老板”。

关于人事管理

关于人事关系章节中,巴纳德将员工招聘看做一种营销的方式。在德鲁克理论中则更为明确的表述为“企业招聘活动其实是将职位相关要素销售给应聘者的过程”。宝洁等雇主长期关注雇主品牌和雇主品牌价值主张(EVP Employer Value Proposition),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了不可替代的雇主品牌形象,为宝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优秀人才。

关于福利和工会的讨论中,巴纳德强调福利应该基于组织效率(维持和强化合作意愿)来考虑,企业与工会关系应在合作的前提下来处理。让我想起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日子》中关于通用汽车发展历程中员工福利、劳工关系等类似小说形式记忆。斯隆坚持合作的假设化解了企业与工会矛盾,同时表达对福利成本成为通用公司包袱的担忧。

关于领导力

第6和第7章讨论的是领导力和管理者培养问题,巴纳德对领导力概念的讨论简练而精妙。一个定义:领导力就是领导者行为的能力。两个特征――领先性和引领别人。三个方面――领导者个人、服从者、诸多条件。领导行为四个要素:确定目标、运用方法、控制行为的手段、激励协作行为。五种品质:活力与忍耐力、决断力、说服力、责任、高智商。后世诸多领导力著作似乎都是在以上理论框架下的注解。

巴纳德强调领导者应该具有现实行动和理想主义的两面性,而马奇坚持用《堂吉诃德》作为领导力教材似乎一脉相承。

仅供参考的阅读建议

无论如何提炼书中内容作摘要,或者寻章摘句来对照德鲁克、马奇、沙因等大师的观点,都会有画蛇添足和断章取义的嫌疑,可能误导了别人。对于经典阅读仁智互现本就是正常的情况。索性,针对本书如何来读提出以下愚见,仅供读者参考:

1、《经理人员的职能》与本书是巴纳德一生仅有的两本著作,理论体系上一脉相承。且本书是在前者问世20年后的著作,更能体现巴纳德后期管理思想和思考的深刻。建议在阅读《经理人员的职能》的基础上再阅读本书,对相关概念理解起来会更为系统和方便些。

2、第五章(评巴巴拉・伍顿《计划下的自由》)与第八章(领导在民主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内容内在相关,建议连续起来阅读。尽管内容更多是基于社会、国家、政治等更为广义的组织形态展开的,而且有些生涩,但对于组织管理实践不乏现实意义。

3、日本管理学界对巴纳德的重视超过国内,有巴纳德研究协会及论坛等,也有很多有价值的论文。其中《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由日本著名学者饭野春树编著,并由人大教授王利平老师等翻译,围绕巴纳德组织理论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理解巴纳德理论学术脉络、认识学术与实践价值很有裨益。

第14篇

关键词: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系统动力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18?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腾飞,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铝产品作为重要的基础消费品被大量使用。作为铝产品的上游产业,氧化铝行业得以迎来黄金时期而发展迅速,1990年我国氧化铝总产值仅有146万吨,而到2011年我国氧化铝年产量已达到3 881万吨,跻身为世界范围内的氧化铝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全球铝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行业高速的发展并没有解决氧化铝产业长期存在的铝土矿资源分配不均、成本控制不利、产业结构不匹配、控制机制不健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多重复杂问题,相反,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动荡加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后经济危机环境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事故频发、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日益尖锐,氧化铝产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行业风险,行业内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氧化铝行业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使氧化铝行业更好的发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实际上,近来钢铁行业所出现的价格下跌、需求疲软、贷款困难等经济疲软和经济转型所导致的痛苦调整就是前车之鉴①。

氧化铝行业风险,是指在氧化铝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发展衡量指标的实际状况与正常状况出现较大偏离,行业发展出现阻滞甚至衰退,从而导致氧化铝企业倒闭、从业人员失业并影响下游行业发展等状况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风险管理的分析技术与方法,从最早的“觉”风险(Perceived Risk)模型[1]到J.P.Morgon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模型[2],再到其后学者提出的各种衍化模型,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包括情景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贝叶斯理论期、决策树、组合投资理论、净现值法、效用理论、蒙特卡罗法、故障树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多目标决策法等在内的20多种方法[3]。由麻省理工学院JayW. Forrester教授提出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站在系统思想的角度,将复杂问题视为有边界的系统而展开分析,在研究复杂系统性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4]。系统动力学在研究处理复杂的系统问题时,通过建立SD基本模型,并深入分析和反复仿真调试,不断进行长期、动态、战略性的定量研究,对于研究高度非线性、高阶次、多变量、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具有突破性意义。这一研究方法为人们模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未来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复杂系统的风险管理问题提供研究思路,如徐娟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物流外包风险的度量问题[5];李志红、和金

收稿日期:2012?09?24;修回日期:2012?12?3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2011M50099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JJ504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B381)

作者简介:成琼文(1972?),男,湖南湘乡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行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生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6];刘东亮等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飞行结冰后的风险评估问题[7];李存斌等借助系统动力学研究了电网建设项目进度风险的评估与管理问题[8]。

本文拟借鉴系统论思想,深入分析氧化铝行业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氧化铝行业风险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氧化铝行业风险产生、运行以及有效监管调控的机理,为氧化铝行业有效管理行业风险和政府合理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依据。

二、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的概念与

特征分析

与任何一个生产型行业相似的是,氧化铝行业涵盖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氧化铝行业的上游行业是原材料——铝土矿的开采行业,因而面临着铝土矿资源数量、价格以及品质的风险;氧化铝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压缩成本和扩大销售两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在成本方面和产品销售方面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同时,由于氧化铝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氧化铝企业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则很可能招致大量罚款,甚至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则将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如2010年紫金矿业“921溃坝事故”,最终以紫金矿业副总裁免职、赔付2.45亿理赔金额而告终,因此同样作为高污染行业的氧化铝行业也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风险。详细而言,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

(一)资源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资源风险,是指由于铝土矿资源存储有限、矿石品质分布差异等原因,导致实际进入氧化铝行业的铝土矿石资源数量不足、品质不达标,进而导致氧化铝生产行业内的原料供给不足、行业发展受阻的风险。

资源风险主要考虑的是行业原料铝矿石的供应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的变化。其的主要衡量值为“资源风险系数”,即在一定时期内行业采购的铝矿石的价、质、量对资源风险的影响程度,影响因子主要为进入行业的矿石量、矿石品质系数、矿石价格。原料的优劣对行业生产十分重要,价廉质优的原料可以为行业赢得较大的利润空间,缓解行业应对其他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强行业的定价议价权。进入行业的矿石量分为国内供应和国外供应,分别受进口量和开采量影响;矿石品位的高低和单位矿石产量、工艺设备要求紧密相关,高品质矿不仅单位产出多对工艺要求也较低,可以为行业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盈利空间。矿石的品质主要有铝硅比和矿石类型决定,延伸出矿石品质系数加以衡量,其中铝硅比越高矿石品位越高,目前矿石类型主要有一水硬铝石、一水软铝石和三水铝石,矿石处理的难以程度成递减趋势;矿石价格为行业平均采购价格,受国内采购价格和国外进口价格影响,其权重按照购买量来衡量。目前,我国氧化铝行业面临国内供应不足、国外购买受限、海外收购受阻等诸多不利局面,资源风险较高,氧化铝行业资源子系统可分析我国氧化铝行业每年的资源风险情况并为未来的预测和提供参考。图1是资源风险子系统图。

图1 氧化铝行业资源风险子系统

(二)环境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环境风险,是指氧化铝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的缺乏甚至缺失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引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社会和谐稳定遭到破坏、氧化铝行业发展支持力度减弱、行业发展受阻等状况发生的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在行业环境保护情况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变化。其主要衡量值为“行业原始污染量”和“行业污染治理量”,前者为环境风险流入量,后者为环境风险流出量,二者差值决定环境风险大小。在许多诸如氧化铝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问题。在环境侵害事件频发的当下,环境风险已俨然成为“两高”行业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排污及伴随着治污,在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和治污技术不断成熟的前提下,环境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违规生产、私排乱排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氧化铝行业本身污染物的难以全部处理和回收②,该行业的环境风险一直居高不下。行业原始污染量主要受生产工艺和行业产能的影响。行业污染治理量除了受三废处理技术的影响之外,行业产能同样可以施加影响。行业污染治理的效果还会受到环保政策的干预,政府规制的加强会迫使行业改善治污设备,提高治污技术水平,这样不仅会减少三

废的生产排放还有助于提高污染物处理量。图2 是环境风险子系统图。

图2 氧化铝行业环境风险子系统

(三)成本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成本风险,是指行业内企业组织生产、管理的成本持续升高,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行业发展能力下降的风险。

成本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在行业各项支出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变化。其主要衡量值为“成本风险系数”,即在一定时期内的行业总投入对成本风险的影响程度,影响因子主要为原料成本、管理成本、税收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作为利润的重要影响因素,成本的高低对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具有较低的成本可以为行业整体赢得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可以使得行业在应对成本提升时有缓冲余地,为行业的发展争取机会。而目前,氧化铝行业的成本回旋余地正在被逐步压缩,随着主要原材料价格的逐年增加和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我国氧化铝行业正在承受着很大的成本压力,尤其在经济不景气,供大于需的低迷市场中我国氧化铝行业将面临极大的成本风险。图3是成本风险子系统图。

图3 氧化铝行业成本风险子系统

(四)销售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销售风险,是指由于全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供过于求、产品销售受阻滞,同时产品价格受产销比影响而不断下降等状况发生的风险。

销售风险主要考虑的是行业销售情况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的变化。其的主要衡量值为销售风险系数,由“产销比”和“行业利润率”决定,即行业一定时期内的销量占产量比重和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销售的好坏决定了行业回笼资金的能力。在行业大量投入之后,销售为行业实现盈利提供了可能。即使行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但是销路不畅、存货挤压,行业仍可能不盈利甚至亏损。所以,行业销售风险影响了行业整体风险。根据经济学原理,产销比由产量和销售决定,行业利润率由销售额和产品成本决定。其中,产量受生产工艺、原料供应和相关政策影响,销量主要有铝产品需求引致,而价格则受成本和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图4是销售风险子系统图。

图4 氧化铝行业销售风险子系统

三、氧化铝行业风险的系统动力学

模型

(一)模型边界

系统动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系统的科学,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的精髓,采用模拟技术,以结构-功能模拟为突出特点,从系统的微观结构入手建模,进而模拟与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它认为系统的行为主要是由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选择系统边界是关系到系统动力学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正确划定系统边界的基本原则,是力图把那些与建模目的密切相关的量都划入界限内,并保证系统边界是封闭的。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氧化铝行业风险管理问题,所研究的系统边界就是氧化铝行业风险所覆盖的边界。根据上文对氧化铝行业风险总体结构的分析,重点确定资源、环境、成本和销售4个子系统为相关研究因素,进而研究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这就是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的边界。

(二)模型假设

由于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的复杂性,简化成4个子系统后的创新模型,不能完全代表氧化铝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只是它的某些方面,甚至单就某一个风险子系统而言,其分析和计算也是较为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这样就存在一些假设条件,帮助我们讨论主要问题,暂时忽略次要因素,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假设包括:① 氧化铝行业风险的产生、发展与运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行为过程;② 虽然氧化铝行业受政府调控较为严格,但是出于研究抽象化的考虑,本文不考虑政府政策的重大变革以及非正常情况和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氧化铝行业及其风险的突变③;③ 铝土矿石的类型和铝硅比(A/S)这两个指标可以代替铝土矿的品质;④ 论文研究坚持“抓主要矛盾、舍次要矛盾”的原则,例如,在原材料成本中,由于铝土矿作为最核心的原材料,其占到了氧化铝所有生产原材料的80%左右,故本文就仅以铝土矿的成本代替原材料的成本,其他类似的简化在文中多处有体现。

(三)因果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元素组成的。在系统动力学方法中,元素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可以概括为因果关系。正是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因此,系统的建立主要由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所确定。同时,系统也是影响因子之间复杂关系的直观展现。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包含资源、销售、成本和环境4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特点,系统之间又彼此联系。因此,根据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的总体结构,本文建立了因果反馈模型图(见图5)。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

基于以上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和对子系统的讨论,建立了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流图模型(见图6)。

(五)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从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构成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有助于进行动态分析。上述氧化铝行业资源风险子系统指标、环境风险子系统指标、成本风险子系统指标和销售风险子系统指标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共同构成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的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此综合反映氧化铝行业风险的产生、运行过程状况,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五、结语与展望

本文根据氧化铝行业风险的概念及特征,将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与预测问题置于系统论视角予以研究。将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划分为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成本子系统以及销售子系统4个子系统,构建出了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在氧化铝产业边界内部和一定的假设条

图5 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图6 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表1 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氧化铝行业风险 资源风险 进入行业的矿石量 国内开采量

进口量

矿石品质系数 矿石类型值

A/S

矿石价格 国内矿石价格

进口价格

环境风险 行业实际排污量 行业原始污染量

行业污染治理量

成本风险 单位产量的成本 原料成本

管理成本

税收成本

财务成本

劳动力成本

设备成本

销售风险 产销比 行业氧化铝产品产出量

行业氧化铝产品销售量

行业利润率 行业氧化铝产品销售平均价格

行业氧化铝产品销售量

行业氧化铝产品单位成本

行业氧化铝产品产出量

件下,4个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深层次关系。通过对建立的因果关系模型和流程图进行分析,我们得出氧化铝行业风险自身是一个存在多重反馈与循环交叉的、复杂的运行系统,是资源、环境、成本和销售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依据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的各要素之间关系,本文从资源风险、环境风险、成本风险和销售风险4个角度构造出了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突出体现了氧化铝行业风险的特征,不仅为准确、系统、全面、合理地评价氧化铝行业风险产生、发展以及运行过程提供了参考,而且为产业风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氧化铝企业和政府各部门应当从多个层面加强对该行业的正确引导,降低行业的风险,使得氧化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国民经济基础战略性产业的作用。后续的研究应当着眼于系统内部关系的定量化处理,建立模拟仿真平台,为氧化铝行业风险管理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

鸣谢:

中南大学彭志宏教授对此文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此致谢!

注释:

引自2012年9月5日《金融时报(中文版)》,原文《中国钢铁业面临痛苦调整》,作者何丽。

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2009年生产氧化铝2378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产生的赤泥近3000万吨。目前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率仅为4%,累积堆存量达到2亿吨。随着我国氧化铝产量的逐年增长,赤泥的年产生量还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15年,赤泥累计堆存量将达到3.5亿吨(数据来源:工信部和科技部2010年8月10日的《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这并不是将政府的调控政策排除在模型之外,相反政府对行业的调控以及调控政策对行业风险的影响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此假设意在说明如“911事件”的重大政治经济突变并不纳入模型的范围。

参考文献:

Raymond L. Horton. The structure of perceived risk: Some further progress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76, 4(4): 494?506.

Jorion P Morgon. Value at Risk [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金建平. 城市燃气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 [M]. New York: MIT Press and Wiley & Sons, Inc, 1961.

徐娟, 刘志学, 洪亮. 物流外包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8(8):17?19.

李志红, 和金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仿真研究[J]. 软科学, 2010, 24(10): 102?105.

刘东亮, 徐浩军, 李嘉林, 等. 飞行结冰后复杂系统动力学仿真与风险评估[J]. 系统仿真学报, 2011, 4(23): 643?647.

李存斌, 陆龚曙, , 等. 电网建设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 华东电力, 2012, 2(40): 178?181.

顾松青. 我国氧化铝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D].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田红娜, 毕克新, 夏冰, 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运行过程评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3): 112?118.

System Dynamic Model for Risk Evaluation of Aluminum Industry

CHENG Qiongwen, WANG Hao, SONG Juan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第15篇

[关键词]差序格局;网络社会;人际信任

差序格局的概念最早由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就像漾起的一圈圈波纹,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扩散形成“差序格局”。费先生的语境是传统乡土社会,面对社会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差序格局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的特点、产生的流变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量化的方法,对网络中差序格局的特征与流变进行分析,并探讨流变背后深刻的历史、技术、社会原因,对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进行多维理论诠释。

“差序格局”的概念化与测量

1.“差序格局”的概念化。本研究使用“厘差定序”的方法,对网络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进行测量。首先通过计算不同圈层相对中心的差等距离,确定个体的社会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个体行为“序次”的变动程度来确定差序程度的强弱。概念里的“差”是静态的差等结构,即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逐层向外扩展的类似同心圆的模型。本研究以“由私到公”的顺序选取“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陌生人”五种人际关系为“差”的测量变量。“序”则强调个体动态的行为模式,即个人如何对待不同圈层中的对象。本研究使用关于信任的测量题器,测量个人对不同人际关系圈层的信任水平(S)来判定“序”的程度,并将序的程度分为四级。2.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202份问卷,有效问卷196份,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研究参考RotterJ的人际信任量表(ITS),以“微信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水平”为主题设计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对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人与不同圈层的人的信任程度的测量、对差序结构松散程度变化的测量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共8个问题,每个问题形成一个对家人、亲戚、朋友、同学、陌生人的五点评分矩阵量表。五个圈层最终根据8个问题得到各自的总分,这个分数即为本圈层信任水平,根据这个值划定圈层的“序”。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呈现特点1.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存在特征通过频次统计发现,82%的人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聊天和社交,且62%的人好友数量都在150人之上。这证明微信是网络社会重要的社交工具,对微信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网络社会存在类似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数据分析显示,五种人际关系真实存在于网络人际关系中,且比例有所不同,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好友中最多的是同学同事,最少的是陌生人且数量不到20%;人们依然倾向于将陌生人放置在个人社交网络的边缘,并表示更愿意花费时间和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聊天。不过有趣的是,与亲戚相比,人们更愿意花时间与陌生人交往。传统的差序格局中,亲戚与个人存在血缘关系,仅次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但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却表现出对于亲戚圈层的疏离。(2)网络社会存在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通过计算各圈层信任程度(S),得到S值分别为:家人36.4、亲戚29.6、朋友31.7、同学/同事26.9,陌生人16.6。将各圈层值划入“序”的程度,发现个人对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为“四度”;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为“三度”且差别不大,但对亲戚的信任程度低于朋友,这与传统差序格局特点不一致;陌生人为“二度”且与上一层的差距较大,说明虽然网络赋权个人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但与陌生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弥合的信任鸿沟。2.网络社会差序格局更为紧凑化通过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微信聊天使他们与家人的距离更亲密,40%认为无变化,极少有人认为更加疏远,网络差序格局的内边界呈现向内移动的趋势。关于外边界的变化,数据显示个人在网络中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比现实中更强,与网络中陌生人相处更加放松,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觉得对方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小。但是,与现实相比,人们却不容易接受网络中陌生人的推销,这可能和当面拒绝难度高以及担心网络诈骗等因素有很大关系。3.文化程度成为影响差序程度的显著性因素。本研究选取性别、出生地、文化程度三种人口统计学因素,观察它们是否对个人差序程度产生影响。首先要对差序程度的测量进行规定:定义差序格局中“距离值”为各圈层到个人中心的距离,通过计算各圈层与相邻圈层“距离值”的差值得到“距离差”,对各圈层“距离差”的均值、标准差进行计算,进而求出标准系数来表示差序程度。分别将性别和出生地与差序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二者对差序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均t<2)。通过对文化程度与差序程度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F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对差序程度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208>0.05),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对网络陌生人存在更多恐惧与偏见,对家人和亲戚的重视程度也更高,更加回归乡土色彩。

差序格局流变诠释的三重维度:历史、技术、社会

1.社会历史变迁颠覆传统“家”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关系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纽带和联系,亲戚、街坊等在差序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城市化发展使许多农村人开始进城打工,地理隔离也一定程度拉开了个人与亲戚的距离。但是,中国仍然难以摆脱根植于骨子里的小农社会思想,虽然“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被颠覆,但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结构却长久存在。2.技术赋能“差序格局”紧凑化。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与父母的交流仅限于面谈、书信等传统方式。随着移动电话、网络聊天、视频语音通话等高效高质的交流方式走进视野,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差序格局内边界向中心移动的重要力量。同时,技术也使人与人的交流成本更低,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的匿名性也为与陌生人交流提供了保护屏障,人们能更加坦然地展示自我,差序格局的外边界也逐渐向内移动,整个网络差序格局更加紧密化。3.文化程度反映社会阶层,影响个人差序格局。个人的文化程度代表受教育程度,也代表了个人知识文化水平。由知沟理论和数字鸿沟理论可知,虽然网络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但是要弥合鸿沟仍然相当困难。文化程度不同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存在自我偏见。其次,文化程度不同,社交圈也存在很大差异,对社交的理解以及对不同人的亲疏态度都受到周围圈子的影响。因此,这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社会关系有不同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个人差序程度产生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结构,且与传统中国社会相比产生了流变,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将朋友关系视为“私”的程度超越了亲戚关系;二是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内外边界都呈现向内移动的趋势,展现出更为紧凑的差序格局。网络差序格局的呈现,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与技术发展内涵。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胡安宁.差序格局,“差”“序”几何?[J].社会科学,2018(01).

[3]罗汉洋,于素敏.我国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维度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高盼盼.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7]王建民,宋金浩.网络空间中的差序格局——“众筹”的社会学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6(06).

[8]张积家.容器隐喻、差序格局与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9]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

[10]李岚冰,吕新艳.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意向分析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

[11]文梦雪,陈竹.“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