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场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R3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588-06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文化•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动机形成、认知•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15]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33.
周日晚上九点,张怡筠博士略微有些沙哑的嗓音如约从听筒另一端传来。已经上了一天情商培训课的她,除了嗓音透露出一丝疲惫外,优雅依然,传递着积极的力量。这位“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的导师,就是用这份温暖而执著的努力,帮助了无数职场人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
――导师谈导师――
导师对我说:幸亏没有更糟
最让我难忘的职场导师,或者更应该说是人生导师,是我的博导。他是美国的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当我写论文遇到瓶颈、很抓狂的时候,我的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 他在教我, 凡事应先处理心情, 再处理事情。一次他太太出了车祸,我们都很着急,打电话去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 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
这个超级乐观的博导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还有一位难忘的导师,是我在美国工作时的上司。这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士非常尊重每一位员工,如果员工找他谈话,他会关掉电话和电脑,全神贯注地听员工讲话,让人觉得备受尊重。我当时就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领导?他让我明白了沟通的秘诀,就在于“让对方感到备受尊重”。
知己知彼,方能打动导师
我最愿意提携有良好的心态的人,包括不急功近利,谦虚学习,有很好的情商和应对进退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其实中上就可以了。理由是情商比知识、技能重要,心态比成绩、经历重要。
想邀请他人做自己的导师,最好的方式是诚恳、谦虚。第一要展现自己愿意学习的诚意;第二个要明确告诉对方,最希望从他身上学到哪些闪光点,讲得越明确,越能打动对方,也让他感觉自己能胜任导师这个角色。第三是主动提出, 你在学习后, 愿意为他分担工作, 对方就更有动力收你为徒了。
带徒弟四步曲
首先,我会做高情商职场沟通技巧的培训,告诉他们如何与别人互动才是尊敬而有礼貌的。第二,我会告诉他们怎么做事,并说明为什么应这么做,我的考量点是什么,让他们从中学到做事的方法,以后举一反三,能独立作业。第三,我很强调SOP,即作业标准流程,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建立一个标准做事的流程。第四,我常常会问他们:想一想如何可以优化你的工作、你的流程?只要他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我就会给予大大的表扬。
我会教你从生命的角度来回答职业的问题
作为导师,我最想告诉职场人的是,请试着从生命的角度来回答职业上的问题,想一想你生命的意义,做什么事情会让你有自我实现的感觉?很多困扰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当时是第一志愿选念心理学,旁人都不解, 而我认为,能完善自己帮助他人会让我很开心, 所以义无反顾, 多年后仍乐此不疲。所以,作为职场导师,我认为不能囿于职场之中, 最好的导师还要会分享生活意义和生命方向,教会徒弟用经营生命的态度来经营工作。
――导师谈徒弟――
徒弟与导师如何有效沟通?
徒弟与导师之间不总是和风细雨,分歧免不了,矛盾也逃不掉,那么徒弟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又该如何处理?
张怡筠博士建议,被指导的人在向导师请教时,要学会问问题,选择题的形式比问答题更好, 例如请教导师,怎么做比较妥当?答案是A, 还是B?这样导师会觉得你很用心先思考过,指导也才能更有针对性。
创客妈妈:
70后妈妈,家有两娃,小少12岁,小妞3岁有余。
创客妈妈创了啥?
为自己,也为新手父母创办了一个低调而有内涵的读书会,读的第一本书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创业之路
曾经的职场经理人,现在的全职妈妈
现在,我是一名有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五年前,我有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每天上足了发条地运转着,儿子的生活起居主要靠保姆照顾着,而他的学习玩耍我也参与得不多,隐隐觉得不妥,但也没想到能做什么改变。
直到三年前,女儿七八个月时(那时儿子九岁),有一天我心里忽然通透了:现在,家庭和孩子才是最需要我的,而不是工作。于是,和老公一商量,马上写辞职信。说起来有些内疚,在养第一个孩子时,我想不到这些,这可能和自己的阅历、心态、经济能力以及自信心都有关。当然,家有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需要父母卷入的时间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下子从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切换到伺候小妞吃喝拉撒睡急不来催不得的慢节奏,我竟然没有一点不适应。我享受这样的日子。在带娃的同时,我还学会了做面包、包子、馒头等以前认为高不可攀的厨艺,让孩子们心中的妈妈味道又多了妈妈做的面包味、菜味。
陪孩子玩出一个微信公众号
随着妞一天天长大,白天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光把她喂饱已经不够,还得琢磨怎么跟她玩!曾经的理工科小硕开始犯愁,工作上的有板有眼雷厉风行,在带娃玩时却成了反作用力,因为这小人儿根本就不按我的“常理”来出牌!
怎么办?学呗!在心理学教材里翻,在有关儿童游戏的书里找。刚开始是痛苦的,一堆的陌生概念,一段段认得字却看不懂的描述,但时间总能解决这一切:坚持!
我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和小妞玩,观察她,再找来其他和儿童游戏有关的书一起看,渐渐有了感觉。于是,从小妞1岁多开始,我的微博就从闲聊变成了有意识记录小妞的玩的专区,渐渐有了些“粉丝”。后来在闺蜜的提议下做起了微信公众号,把怎么跟孩子玩写给更多人看,也督促自己多动笔、多思考。
就这样,我这个高中一写作文就头疼的理工科女森,2014年2月开始了自己的码字生涯。公众号的名字直抒胸臆:“和孩子一起玩吧”!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承载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的成长,以及为人父母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开始准备参加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全国统考,下了狠功夫,收获也颇丰,不仅通过了考试,而且更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是理解孩子随年龄发展的一把钥匙,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
从手机里走出来的面对面读书会
有一天,我萌生了办线下读书会的念头。我想象着一群妈妈爸爸们,一起来读、讨论,书中的观点、自己心中的问题,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岂不美哉!
办读书会首先是选书,我在网上的朋友儿童心理学博士推荐了《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其次是招募,因为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里的粉丝大多知道我在读儿童心理学,所以带着大家读这本大部头教材,还是有点靠谱的。于是一吆喝,上限20人很快就超了,我又按大家孩子年龄性别做了一些组合,最终确定了名单。最麻烦的是找场地,因为能容纳20个人又相对独立安静的地方不好找,最后还是选定了做餐饮的朋友家的包间,有大圆桌,空间大,房间内木质屏风散发着书香气,窗外就是绿荫荫的樟树。
我在读书会招募时写下了3个要求:
? 能排除干扰静下来读书 ;
? 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认领某个章节,然后在现场讨论时积极分享;
? 开放合作的心态。
这是我对读书会的期待,因为我不想把我的读书会变成一个“妈妈吐槽会”,也不想把我的读书会办成一对多的课堂,而是大家都要担负责任主动参与的讨论会。只有主动输出了,而非被动输入,看过的书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进而无声无息地影响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的基本出发点。
2014年的9月13日9:30,读书会第一次活动,除了少数几个生活中的朋友,其他书友都是第一次谋面,有全职妈妈,也有职场女性,还有一位爸爸,大家的专业背景更是百花齐放。
简单自我介绍后,进入正题。我介绍说,我们的读书会是以讨论为主,每次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请大家在来之前须先读完要讨论的章节。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我来带领,之后就由大家分章节认领带读。
第一次时间掌控不是很好,两个半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到第三个问题已经没时间了。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后每个问题限30分钟,由一个人来做当天的时控(上闹钟),于是,我们的读书会从第二次开始分成了三大块:30分钟本章节简要回顾、90分钟讨论、10分钟休息、20分钟自由讨论,一共150分钟。
接下来,大家按章节认领(主要依据孩子年龄),在同一个章节的书友自己形成小组讨论,确定要讨论的三个问题,谁来带读,谁来时控,谁来记录,在每次讨论前,在微信群里发给大家。四个月八次讨论就这样运转下来,可谓有条不紊。回头看,这里面多少带着点我曾经的职场风格。
办读书会,我有付出,收获也不小。首先,我作为读书会的主持人,我必须通读这本书,且要尽量读得深入。而且我们的讨论直切主题,坦诚而深入,如此酣畅淋漓的交谈是饭桌寒暄难以比拟媲美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这本书我们一起讨论了8次,隔周一次,每次150分钟,每次都意犹未尽,吃午饭时接着聊。2015年我要准备毕业论文,所以在犹豫是不是把读书会暂停了,但大家脸上的表情让我不忍出口。那么,把时间挤一挤,坚持做吧!
说到付出,真正付出的是我老公,因为每次读书会,都得他一人带俩娃。当然,他会说,这正好可以和孩子拉近关系哈哈!如此看来,来参加读书会的妈妈们,都给了一个让爸爸和孩子亲近的机会,而读书会的唯一一位爸爸,也因此更理解了孩子的妈妈,都是好事!
给妈妈们的话:
很感恩孩子们,让我有了生命中如此重大的转变,去细致入微地感受生活和感知自己,去扩大自己的交往半径和思考半径,去尽一份微薄之力实践心中所想。
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力资源管理
一、主观幸福感的提出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幸福感(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评价。SWB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个方面。
在企业管理领域,员工主观幸福感对员工与企业关系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响企业是否能持续成长壮大。本文着重析企业中员工低幸福感的原因,并试图索出一些提升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企业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增进员工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我国员工幸福感现状
国内首份《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表明,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幸福状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中国职场人士平均“工作幸福指数”仅为2.57(最高分,最低0分)。
1、女性的工作幸福指数要高于男性女性的指数为2.76,而男性仅为2.52。这可能是男性在工作中的压力较大,因而工作幸福指数较低。
2、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越幸福。从调查人群的教育程度来看,其教育程度与工作幸福状况成正比。“初中或以下’镦育程度的指数仅为2.45:而“硕士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则高达2.81。
3、医疗行业的员工工作最幸福。“医疗·卫生”行业员工的指数最高,为2.79; 而“运输·物流”行业的指数最低,仅为2.33。
4、工作年限越长,工作幸福感越强。职场新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只要有事干就很幸福,指数高达2.72。而一年后,他们发现职场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指数也随之进入漫长的“蛰伏”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事业终于有所成就,指数也达到了巅峰2.85。
三、幸福感低原因分析
1、忽视非经济因素激励。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手段,正是这种思维,导致企业普遍采用奖金、加薪等激励手段。但财富仅是能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从提升员工幸福感的角度,雇主应有意识地去选择可能带给员工更好感觉的方式进行激励。如对非经济性因素的激励,它是中长期性的激励,可被归类为精神性的激励,即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公平感、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职业倦怠的影响。职业倦怠用以描述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症状,如长期的情感消耗、身体疲劳、工作绩效降低、对服务对象的不人道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从员工角度来说,工作倦怠的表现正是对工作不满意的情绪释放,也就相应地反映出不幸福感:从企业角度讲,这更是一种没有实现人才使用最大化的体现。
四、提升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途径
企业管理者应从以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入手,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1、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组织行为学认为,如果企业员工的成就感被满足的越多,工作本身就越能成为满足员工需求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如果组织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只将员工视为可以替代的生产工具,就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主动进取精神等问题,甚至成为离职的主要原因。相反,当工作能够满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愿望时,个体的工作不满意感就下降,员工也会体会到满足和幸福。
轮岗是一种有效提升员工能力的方法。员工岗位的轮换可以让员工学习更多的技能,消除倦怠感、发挥更多的能力,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让优秀的员工及时得到晋升也是满足员工成就感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企业雇主应该特别注意建立通畅的内部晋升渠道,以提升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可以了解内部员工的现状、需求、能力及日标,调和员工与存在于企业现实和未来的职业机会与挑战问的矛盾。
2、制定合理薪酬福利待遇。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当个人基本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更高的需求满足也会受影响。企业雇主应注重从工资、福利和其他保障上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物质收获,满足员工最基本的对物质的需求、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对职业稳定的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基础。企业的薪酬制度应该起到激励的作用,既要有市场竞争力,又要实现组织内部的公平,所以必须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建立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薪酬管理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原则。针对员工的不同情况提供可选择的薪酬内容,如住房补贴、通信补贴等。当员工的努力得到最大的薪酬同报时,他们才会觉得幸福。
其实都不是,实际上心理学很平凡,它就在我们身边。研究“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和一段很长的过去。”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但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生活中总结、记录和应用心理学了。例如《荀子·正名》中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医理论也关注人的情绪,强调“七情”异常会引起阴阳失调、经络堵塞等身体疾病。又如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述了后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回到当下,让我们再来思考下面这四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了解心理学怎样解释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为什么在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也会脱销?为什么崔永元的语文很好,而数学成绩一塌糊涂?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创新能力?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
从众——社会影响的力量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遭受了雾霾天气的侵扰。一时间,如何应对雾霾天气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以北京为代表的众多城市都出现了口罩脱销的情况。
那么口罩能阻挡住PM2.5吗?专业人士指出,对于国内以浮尘为主的污染,只有N95、N99等少数规格的口罩才有用,一般口罩不能发挥抵挡污染的作用,甚至有些劣质口罩反而会危害人体,有心血管疾病、身体虚弱者以及老年人还需要谨慎佩戴。
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继续抢购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的口罩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转变。阿施的实验中由七名被试共同进行。但其中有六名被试都是阿施的“同伙”,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实验先给出一张画有三条线段的卡片,再给出另一张只有一条线段的卡片,要求被试判断三条线中的哪条与单独的线段一样长。在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的条件下(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率为99%),前两次判断任务,所有被试都轻松地完成了。但第三次判断却让那名真正的被试大吃一惊——其他的被试竟然一个接一个地选择了错误答案,尽管他们选的那线段明显跟单独线段不一样长。这时真正的被试会作出什么选择?研究发现,有75%的人至少做出了一次从众行为。
可见,群体的社会影响,让我们出现从众行为。具体到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脱销的现象,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人是否购买口罩呢?根据阿施等人的研究,“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如果你的家人、亲密伙伴都佩戴了口罩,出于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你也很有可能顺从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地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人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新闻记者、明星等名人都戴上了口罩,虽然不清楚他们戴的是哪种口罩,但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群体一致性”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你所在的部门、群体中,有一个人公开声称他不会抢购口罩,那么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就会降低,你也可能倾向于不戴口罩。心理学研究呈现了从众现象和影响因素,也提示我们注意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际期望——皮革马利翁效应
主持人崔永元在其组织的乡村教师公益活动上,曾经讲到自己小时候优异的语文成绩和糟糕的数学成绩,以及它们与两位老师的关系。
崔永元回忆,小学的语文老师经常夸他作文好,甚至在诸如“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这样模式化的文字后也批注:“精彩!”以至于那时的小崔觉得自己写作跟鲁迅差不多,语文成绩也不断提高。而数学老师对崔永元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不相信他能学好数学,还在一次课上将粉笔头扔到小崔脸上。结果崔永元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真的会影响学生吗?为了揭示其中的关系,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研究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随后提供给每位班主任一份智商排名名单,上面注明了哪些学生的智商更高(实际上,所有的排名都是随机分配的,只有班主任才认为名单上排在前列的学生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表现)。
学年结束后,再次的智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教师认为智商优秀的学生,其智力的提高幅度要显著高于那些没有得到教师期望的普通学生。罗森塔尔将这种人际期望现象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的研究在除教育以外的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1997—2000年间,就有80余篇社科类论文引用了皮革马利翁研究。现在,试想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有着怎样的员工队伍?你又是怎样评价和期望你的员工呢?
自主感——“疗养院”研究
Google成立于1998年,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已经晋身2012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第277位,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互联网领域巨头。是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创新能力?
1975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处疗养院中,兰格和罗丁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把院里的老人们分成了两组,分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一组老人需要自己负责决定房间如何布置,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对第二组老人,疗养院的服务人员则会把起居布置得非常舒适周道,尽可能做出详尽的安排,不需要老人费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更加快乐,对生活更感兴趣,社交活动更多,也显得更有活力。
兰格教授的研究证明了自主感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谷歌公司,有一种“20%的工程师文化”,即每位工程师都可以拥有20%的带薪自由时间,自己决定做什么。其间,员工之间的私人交流往往会创造出许多创新点,在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价之后,公司便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加以支持。Google公司称,给工程师20%的自主时间,他们能回报40%的创新产品。
责任扩散——沉睡的旁观者
在企业中,管理者都希望拥有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那样负责、忠诚的员工。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似乎比送信人更常出现在职场中。是遇人不淑还是用非所长?
关于责任的心理学研究,源于一桩发生在美国的暴力悲剧事件。1964年的一个晚上,凯蒂女士在结束工作返回公寓的途中,在公寓所在的安静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内,遭到持刀歹徒的袭击,她大喊救命,许多房屋的灯亮了,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这女孩!”歹徒忙欲逃走,但随即发现并没有人出来干预,于是又返回凯蒂身旁,用刀将她刺杀。其间女孩一直呼救,但直到警察接到报警,在2分钟内赶到时,女孩已经死去,歹徒也不知去向。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事件,袭击持续了35分钟,但最终只有一个人选择了报警,无人现身干涉。
这一案件震惊全美,为了寻找阻碍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因素,约翰·达力和比伯·拉特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在一个面对癫痫发作病人的情景中,研究者发现,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被试们作出援助反应的时间也逐渐增加。研究者表示,这一实验证明当人数增多时,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散了,人们认为会有其他人提供援助;同时不提供帮助的羞耻感也分散到多人身上。正是这种扩散阻碍了援助。
在职场中,建设一支高绩效的团队,管理者不仅需要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需要明确、细化每项工作的负责人,帮助每位员工澄清职责。
并非绝对——部分的真理
在了解了上述现象,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后,你是否认为这些研究足够好地解释了我们身边的问题呢?
没错,正如你所想,答案是“不”。虽然这些研究带给生活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心理学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已有研究结论的批判和反思,让我们一起听听不同的声音:
虽然阿施关于从众的研究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也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反复验证。但心理学家们仍然在思考这项研究的实用性,即“也许被试可以在实验环境下,对线段长度这种并不重要的琐事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重要事情上,他们不会轻易地表现出从众行为”。听上去是不是有些道理呢?为此,研究者们还从其他角度(如文化)探索从众现象。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同样受到批评,桑代克、理查德·斯诺等研究者都对罗森塔尔的实验环境、被试提出了质疑,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操纵教师的期望会提升学生的智力”。但同时,赫曼·H.斯佩兹等学者也指出,教师的积极期望不能提升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它确实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行为和成绩。
心理学家对“责任扩散”的另一种解读被称为“预测性焦虑”,即当别人在场时,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设想一下,当你想帮助别人,但对方并不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将会有多么难堪。这种焦虑让我们认为:帮助行为可能会让我们看上去很愚蠢。
《奔三之前先懂钱》
作者:(韩)韩镇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终于熬到发薪。却啥都没买就没了,各种迷茫、尴尬挥之不去。作者说:“人生设计的一半是钱的设计”,只有先把钱是什么搞清楚,才能把赚钱、攒钱、花钱的事儿搞清楚。他把“金钱世界”的运作原理,用你听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Q版金融地图,告诉你钱在何处诞生,又该怎样合理支配。让你聪明地规划未来,从容地应对变化。
《九型人格:展现工作中的最佳自我》
作者:(美)金杰·拉皮德·伯格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九型人格算得上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发展体系,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在职场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哪一种类型最适合某项工作”或是“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团队”,答案是,“发现成熟的人”。作者为今天工作在快速变化、快速决策、以最终结果为衡量标准的高压力职场中的人们写作了本书,最普通的工作也能成就你的一生。
《发现你的行为模式》
作者:(美)汤姆·里奇、艾伦·阿克塞尔罗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面对不同情境,人们的反应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作者在本书中采用了DISC工具来教读者如何识别自己的行为模式,详细介绍了4种行为模式的表现——什么让你精神鼓舞,什么让你心灰意懒,什么环境让你心存欢喜,什么事情让你避之不及。读完本书,你会更加了解自己,并因此改善人际关系,达成卓越成果。
小文艺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作者:荣念曾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荣念曾被称为“香港文化教父”,很多港籍文化人都将其视为一种启蒙自己的“思考方式”,他的思考是一种不断后退、不断提问的反省。本书包括剧场概念文字,与刘索拉、阿城、赖声川、杨德昌等人的创作通信,名家访谈及影响整整一代香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天天向上”形象和概念漫画,可谓是他本人最重要也最特别的艺术评论文集。
《人文六讲》
作者:李欧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学界中人,像李欧梵教授这样兴趣广泛且备受推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李教授对电影、音乐、建筑都有很好的见解,专业人士也得让他三分。”在功利的商业社会,如何把日常生活变得有意义,而不完全落入享乐主义的漩涡?本书直击时弊,高举人文精神大旗,漫谈文学、建筑、音乐和电影,带读者重拾“性灵”的生活。
乐活派
《独自上场:李娜自传》
作者:李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当你独自上场,你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你需要独自面对所有的困难。正如李娜这个普通无奇的名字一样,从出生到现在,李娜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直到法网冠军为她带来这一切。有时候想想过往,她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
《何必刻意》
作者:季小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作者为央视双语主持人,曾于2008年出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英文司仪。这个从义乌小村庄走出来的少年,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泰然处之,是其最为欣慰的人生成就感。何必刻意,是他豁达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是获得光鲜成绩后的真诚感悟。其实“顺”与“不顺”,在于凡事是顺势而为还是刻意追求。若刻意追求的只是工作的态度,则好运气迟早会找上门来。
《正能量》
作者:(英)理查德·怀斯曼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正能量”这个词现在火到爆表,其实本书的英文版原名为“Rip it up”,作者就是写出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怪诞心理学》系列的那位“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他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破除了诸如“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
他在读
《罗马人的故事》系列
作者:(日)盐野七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主持人曲向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12-003
1 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特色
按照人才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是指区别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工程型人才和技能技术型人才 [1],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一般由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即属于技能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咨询、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实践领域工作。 钦州学院作为一个刚升本的本科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上,体现出了如下的两个特色。首先是应用性, 根据我院的功能定位,我院将重点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师范性,由于我校是由师范学校转型而来,因此师范教育是我们的强项,我院各二级学院都开设有师范专业,同时还有专门进行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我院所有的学生都可非常便捷的报考教师资格证,这为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又拓宽了一条道路,目前全校每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特别是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一边可以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一边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这样毕业的时候就能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2],既可以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又可以从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将具有综合性大学、医学类院校和其他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具有的优势,这将极大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我校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一所有师范专业的本科院校,每年都为钦北防三市输入大量的教育师资,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遵循三个重要原则。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人才需求,主要是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设置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开设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第二,以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为前提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不盲目扩招,尽量做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需要,目前,我们每年的招生规模控制在120人左右,这是根据市场需要和生源情况以及我们的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来共同确定的。
2.2 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上, 采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有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比如,我们将实践基地建在中小学和各心理咨询机构,方便教师获取研究素材进行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对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从大一起,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或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见习或实习,这对于他们实际掌握专业技能、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回到学校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等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各中小学的实际教学和各心理咨询机构的理论指导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也为各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2. 3 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其中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标。应用型人才应做到一方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具备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能力。 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具备社会工作能力和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中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人才测评、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和人员培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具备非专业素养[3],即注重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4]。以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为例,我们对于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人才素质要求为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应具备如下的心理和行为素质:具有良好的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洞悉他人心理的能力,能很好的调控自身情绪,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完善的人格,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是一个乐于助人、有爱心、有耐心,遵守伦理道德、能为他人隐私保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2.4 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考核机制中,我们按照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三要素并举,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平台+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和综合素质提升课。其中理论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以及为实现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文理结合理论课;同时,专业技能课分为两个模块,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任意选修课。
以下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2.4.1 课程设置: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
理论知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文理结合的理论课
公共基础课:计算机、英语、体育、斟酌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业理论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应用理论模块一: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婚姻与家庭咨询、精神病学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心理咨询方向)
应用理论模块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劳动法、组织行为学 、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学、职场心理学、组织管理、消费者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人力资源方向)
文理结合理论课:数学、生命科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模块课+综合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模块一: 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SPSS 、团体心理辅导、社会调查与访谈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幼儿智力开发
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向)
专业技能模块二: 社会调查与访谈、组织形象策划、人员培训、心理测量与统计、SPSS、人员素质测评、薪酬与绩效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方向)
综合专业技能: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办公自动化
综合素质: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化学、人类学、逻辑学、伦理学
2.4.2 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我们的实践课程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专业技能课的实践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课外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实习、见习。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很多的专业理论课程当中也加入实践环节,如 心理统计学、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内实践又分为实验和实践两部分,实验,如实验心理学、人体解剖学有专门安排实验课,在这些实验中既有验证性实验,也有综合性实验和涉及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外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包括开展心理知识竞赛、 心理演讲、心理征文、校园心理剧、 团体心理辅导等多项活动[5]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依托来实施。校外实践则是让学生到校外开展各种心理实践活动,除了定期的见习、实习外,还带学生参与社区、企业、学校、医院、部队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公益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测评等,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3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在教学模式上,遵循“理论联系实际、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甚至可以一边进行实践操作,一边进行理论教学,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学习生进行咨询理论、咨询方法技术的指导。在考核机制上,与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模式相对应,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考核机制。对于获得科技竞赛奖、获得专业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获得实践创新学分,记入总学分。对于实践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分,如根据某一个案情况制定心理咨询方案,就某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管理方案等,加大实践和创新环节在考试考查中的比重,考试中尽量减少记忆部分,增加实际运用部分的考试。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教学体系,我们对评分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环节的考察。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分值比例:课堂发言、作业成绩占10%,期中考查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总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上,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具备高能力和高素质,以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迎接社会的挑战和挑选,更好的服务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
2程,王大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7).
3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 高教信息参考, 2008( 1).
【关键词】不想长大;成长恐惧;心理危机;直面
一、大学生的“彼得・潘”情结
彼得・潘(Peter Pan)是著名童话《小飞侠》中的人物,是一个满口长着珍珠般的乳牙,穿着一身用树浆和树叶做的衣服,永远快乐、健忘、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于是,心理学家称这种不愿意长大的情结为彼得・潘情结。现在,彼得・潘综合征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和形容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成熟的成人。
按理说,上了大学,算是成年人了。恐怕没有一个大学生会公开对别人说“我不想长大”。可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却“不想长大”,他们表面上希望自己长大,内心却不想长大,这就是他们的心理现实。其表现如下:
一是眷恋过去,仍然在寻找童年的感觉。时下,不是有女大学生最喜欢用奶瓶形状的水壶喝水,或者直接就用奶瓶喝水吗?还有,很多女生用的手机套、手套、围巾、暖手宝、枕头等日常用品多以卡通人物为主题,不时地在自习室里演绎着“卡哇伊”。不管是“奶瓶族”,还是“卡通族”,盲目的追捧卡通人物以及追求表面化的东西,都折射了当代大学生一种不成熟的心态,说明了她们的心理过于“孩子化”。
二是不愿较真,不把自己的事当一回事。大学生进了大学,远离了父母,少了父母的叨唠,也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可以说是“我的青春我做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部分人甚至觉得,上不上课无所谓,少做一次实验和练习、缺交一次作业和报告也会无所谓,甚至连实习这样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会觉得可有可无。上课时间,他或许会在寝室里呼呼睡大觉,或许会呆在网吧玩电游。在他那里,上课玩手机、逃课、逃会、逃活动成为了一种常态。那么,大学生成长,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但是,如果将追求“个性解放”视为不要人管教,将追求“思想自由”变成行为上的自由散漫,那他就误读了大学生活的本意,误读了大学生的成长,会变得过于自我中心,相当的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以很不认真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
三是责任担当不够,寻找借口逃避现实。上大学本来是求学读书、锻炼成材的大好时机,可是一些“不想长大”的同学却有点儿不敢挑战、不敢担当,放弃了很多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譬如,他会以对专业不感兴趣、老师讲课没味道、学习内容枯燥无味等作为逃学逃课的借口。当他大学毕业了,他会以找工作太难为托词,不肯离开学校和家庭,宁愿呆在学校或家里当“校漂族”、“啃老族”,也不愿意走向社会,去职场上闯荡一番。这种人在职场上吃不得苦耐不得劳,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挫,容易遭受团队的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换工作如吃家常便饭,既随便又频繁。
总之,“不想长大”的学生,他们有成年人的身躯,却没有成年人的心思;他们有成长的要件,却缺少成长应有的历练;他们发生了成长的裂变,却没有修成成长的正果。这样的大学生似乎患上了一种 “彼得・潘综合征”,这其实是一种成熟障碍症。
二、大学生的成长恐惧:植根于“生之创伤”更源于主观臆造
其实,上大学并不只是为了“渡金”,拿到一纸文凭,大学生活有一个更为本质的目的,就是成长。然而,“不想长大”的学生却“害怕长大”,对自身的成长深怀恐惧感和忧虑感。如前所述,他们会经常抵制师长的教育要求、希望被人当作备受呵护的孩子、回避自身人生的现实问题、习惯于离群索居、个人言行特立独行、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学习工作怕苦怕累、做事不上心且总是拖延、害怕参与任何竞争,更为直观的生活方式就是女生床上喜欢堆满巴比娃娃,喜欢卡通饰物,男生桌子上摆着游戏机、卡通画册,书包里装着魔方玩具,等等。难怪辅导员老师亲切地昵称他们为“孩子们”,言下之意是这样的学生还没有长大。
常言道,人不怕长大就怕长不大。对于处于成长中的个体,“怕长不大”是一种正常担忧,而“不想长大”则是一种成长恐惧。兹有一则新闻可说明这一点。
有新闻报道称,前几年,某校大学生在长春市街头拍摄毕业短片,片中的一名大四女生,衣着单薄,戴着白色面具,身上绑着红色绳子。据她所说,这样的打扮主要是想展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恐惧。该女生认为,离开学校后就要戴着面具做人,在身上捆满绳子,意味着步入社会后将面临种种束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场的男生也表示,当他一想到要进入勾心斗角的职场,就觉得心里发颤。不难发现,大学生头戴白色面具、身缠红色绳子玩自拍,诠释的是她们的毕业恐惧――把毕业离校、走向未来社会当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的成长恐惧。
从心理学上讲,恐惧是人在面临或预测到危险或威胁时的一种应激状态,它是一种本能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惧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过,人在出生之时即有恐惧、愤怒、爱、恨。这四种基本情感中,首当其冲的是恐惧。奥地利精神分析治疗师弗洛伊德(Sigmond Freud)和兰克(Otto Rank)也认为,出生是一个创伤性事件,其中充满了恐惧的体验,称作“生之创伤”。个体自出生之后,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危险以及体验到的恐惧,只是对“生之创伤”这个原型经验的复制,即个体就像是在再次经验“生之创伤”的恐惧一样。并且,这种恐惧伴随人的出生进入了世界,与人的一生如影随形。
究其根源,大学生的这种成长恐惧不仅源自植根于人性的“生之创伤”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更主要来源于他们对未来社会或陌生世界的主观构建。因为在未步入社会或走上工作岗位前,他们内心就堆积了种种对社会生活的消极看法或者主观臆造,所以才会感到恐惧。可以说,不安全感和主观臆造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底,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长大”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的心理翳障。
三、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危机:是发展性危机也是成长的契机
大学生因成长恐惧所引发的重大心理变化是心理危机,它是当大学生面临突然或重大学习生活逆遇,自己却无力应对或应对无效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如大学生遇到大学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未过关、竞选干部失败、深爱的恋人分手等重大挫折,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这就是心理危机。美国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根据危机的来源将个体心理危机划分为三种形式: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生存性危机。就大学生的“不想长大”而言,不仅是一种恐惧反应,更是一种心理危机,它属于布拉默所说的发展性危机,即大学生在正常成长过程中,由于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一种异常反应。
事实上,大学生在成长转变、过渡的阶段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多半与个人的发展有关。比如,大学生第一次被别人追求,当她看到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慌乱得不知道怎么办好,又不敢对任何人说,出现适应不良。又如,有的大学生毕业去求职应聘,遭受一次次挫折与失败。不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是何等的沮丧,心灰意冷,甚至不想再去找工作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遭遇成长中的诸如此类问题――新生入学不适应、求学目标缺失、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业适应困难、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困难、考试挂科、毕业论文没通过、不能正常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
粗看起来,心理危机好象很可怕,其实它具有两面性:即危险和机遇。如果大学生面对自身的成长感到十分困惑和极端恐惧,那么势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或抑郁自杀,这种危机就是危险。在高校不乏这方面的事例,比如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理想工作,或者情场失意,或者毕业论文通不过而出现自杀,这就是危机的危险性表现。如果他在危机中学会新的应对技巧,学会更加多维地认识自我,更加理性地看待他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就可能从挫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求得心理平衡,有如凤凰涅磐获得重生或新生,这种危机就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所说,人生活在平衡与失衡的循环状态里,是失衡(而不是平衡)使人成长。每一个失衡都是一个危机,这一危机既给人提供逃避的理由,又是促使人成长的契机。进一步说,在大学生身上,成长恐惧不仅是发展性心理危机,也是成长契机。这种心理危机就如同成长的催化剂一样,能够促使他们从危机中获得进一步的心理成长。因此,大学生的成长不失为一场不断面对恐惧的冒险。
四、大学生成长的理性取向:直面生活而不是逃避现实
大学生成长往往与恐惧深切相关。他们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个遭遇恐惧、突破恐惧进而化解心理危机的过程。面对和应对恐惧,通常有两种选择:逃避与直面。逃避或直面,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同的行动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付恐惧,结果自然会大不同。
换一句话说,大学生活的开始,就是大学生选择的开始。他们面对成长的恐惧,或选择逃避或选择直面,两者互动,或损或成,渐渐塑造了弗兰克尔(Viktor E.Frankl)所说的“我之为我”。而“我之为我”的生活过程中,必然在被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塑造着,必然会遭遇和即将遭遇各种各样的恐惧:外在的、内在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在恐惧里成长,免不了暂时的逃避,而对成长的态度和方式理性的取向却是直面。尤其是面临或陷入病理性的成长恐惧的时候,他们需要学习的就是直面的态度和方式。
我国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做“黔驴技穷”,它很能说明这一点。故事告诉我们,恐惧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陌生的事物尤其让人感到惧怕。当人惧怕某一陌生的对象,往往会把它想象得异常巨大而可怖。就像寓言中的老虎遇到驴子,要经历一个把陌生对象“巨大化”的心理过程。“不想长大”的学生同样如此,他也会把现实生活中觉得恐惧的对象想象得非常巨大和不可战胜。与此相对,他又会把自己看得十分渺小、无法匹敌。从恐惧发生来讲,把陌生对象“巨大化”是作出逃避的心理前奏。虽然逃避不失为一种心理防御手段,但是往往只能收到一时之效,就像一个人遇到烦恼去买酒求醉,从而把烦恼“忘掉”一样。但是,烦恼的根子还在那里,会在日后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一味地逃避,只能是于事无补、于己无利。
直面的态度与方式却能让人对陌生对象获得真实的看法。当陌生对象变得熟悉,他就不再那么可怕,也不再控制自己,不再使自己一味逃避。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陌生而害怕的对象,需要一次次尝试着直面它们。先与惧怕的对象保持一点儿距离,一步挨着一步,循序渐进地接近它。这样,就会越来越适应所害怕的处境或遭遇。“黔驴技穷”寓言中的老虎就是这样,起先由于不熟悉驴子而害怕,因为害怕而逃避。虽然逃避了几次,但它还是回来了,并没有一逃了之。试想,假如老虎逃开之后,从此躲藏起来,不再露面,那么它对驴子的惧怕可能就是永远的。但勇敢的老虎回来了,一次次尝试把自己暴露在陌生而害怕的驴子面前,让自己渐渐熟悉陌生的驴子,也让自己的恐惧在此过程中逐渐消退和减少。这个过程,就是直面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大学生需要直面现实生活,才有可能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把陌生的对象变为熟悉的事物,把恐惧变为安全,这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也是消除“不想长大”障蔽、获得心理成长的不二选择。
总而言之,虽然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成长的恐惧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恐惧让他们学会逃避,逃避使他们得以生存,但是过度的恐惧又可能导致他们过度的逃避,从而破坏他们的生存能力,甚至导致他们的毁灭。这个看似悖论的性质里有一个秘密,就是逃避的“度”。这个度也反映他们对大学生活本质的理解或把握。正确的理解是,大学生既需要合理的恐惧和适当的逃避才能得以生存,又需要直面和突破不合理的恐惧才能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 陶彬.女大学生街头诠释毕业恐惧:全身缠满红绳[N].城市晚报,2010-12-23.
[2] 王学富.成长是一场不断面对恐惧的冒险[EB/OL].壹心理网,http:///info/13644/,2014-4-25.
[3] 李金林,申玮,陈晶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自我成长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 丁菊,王传.Kidult――值得关注的成人孩童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摘要】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提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74-02
积极心理学上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现已风靡于世界。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研究所有人类的正向心理,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美德,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提升幸福感,健康快乐生活。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主观体验(快乐、愉悦、满意、现实感)、积极个人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价值观)、积极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社会圈)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事医药市场营销与医药管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存在不少弱点和不足(如灌输式地说教、实效性不强)等情况。虽然积极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研究如果关注积极方面提升生命质量,后者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医药服务能力。但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重视人的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旨在开发和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其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探究具有借鉴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内容,作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尽管各学校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但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药学、管理、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践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二)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其实都是想发展和进步的,强调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在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数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讲授,忽视学生对药学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以致该专业有些实践教学实效性不佳。
(三)忽视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积极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尽管不少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很丰富,如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但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宣讲和分析,强调职场取胜的方法,而忽视敬业、诚信、友善、感恩等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这样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灵魂”,学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忽视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培养方案里,很多高校该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在课程考核时,实践考核方式、方法不明晰,所占比重偏低,“60分”万岁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还有一定市场。而且,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习实训能力匮乏。还有,社会要求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但不少高校该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护不佳,校企合作办学联系不紧密,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一四”模式构建
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存在不足,结合我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同时借鉴积极心理学有关理念,构建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一四”模式。一种理念,即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品质培养为中心,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四结合,即建立“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源于主动选择。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建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积极的体验和一种积极的行为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多给自己的心灵多灌输积极的思想,实现多元价值,树立幸福胜于成功的理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应当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既要有必要的讲授引导,更要有学生积极、自觉参与,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如在管理学课内实践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如采用“PBL”教学法,即基于学习问题教学法方法,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内心深入都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特质,如敬业、诚信、友善、感恩、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自觉等。人类的这些积极特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时,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积极特质;依托多元化的课内实践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如礼仪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校外见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展示,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其获得更多的积极认知和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交往行为,并最终在其人格中打下积极的烙印,形成健全的积极的人格。
(四)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全力构建积极的“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校内实践教学:加强授课教师培训和岗位见习,增强教师岗位胜任力,不断引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内实践教学改革。校园文化活动:想方设法成立模拟药房等平台、大力支持市场营销协会、营销策划大赛、礼仪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吸引具有实力的医药公司进行校合作办学,培养特定岗位人才,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平台。校外实践实习:要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药厂、医药公司、药房,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疗机构等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援助、社区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各医药公司和各大药店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3]斯奈徳,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江波,等.以开放性实践教学促进药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6)
[5]曾贵峰,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健康评估实践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
[6]马冰心.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1(5)
[7]宋轶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实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
关键词:英文影视;职业价值观;应用性
英文电影和电视剧记录了西方人的生活,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的语言和思维,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它对人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通过英文影视剧了解西方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一、英文影视体现的西方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1.独立自主自强的奋斗精神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英文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美国小人物Chris自己创业、奋斗的励志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期,Chris是一个交不起房租、被房东驱赶、被妻子抛弃的失败者。他只好带着全部财产每天和儿子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但即使这样Chris从未放弃,他每天卖仪器,做实习生,去教堂排队争取救济住处,并乐观地教育儿子。凭借坚韧的努力,Chris最终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影片中自立自强的Chris被看成是西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者。
2.择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兴趣,这是西方职业价值观的主流思想
西方职业价值观主张,择业观的形成包含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前景预测、求职指导等因素。而自我认知(包括个人兴趣、性格喜好等)是决定其他形成因素的主导项。
英文剧《实习医生格蕾》中主要人物大多因为对医生职业的喜爱才选择了这个行业,而在电视剧第一季中,他们初入医院的职业热情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当女主人公Grey第一次争取到参与外科手术机会时,她在手术台前想, “I love the playing field 我喜欢这个让我施展才能的领域”。其实剧中很多情节都表现出实习医生们为了工作所做的各种牺牲,这正是源于他们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西方人在择业时,会把个人兴趣喜好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有了热情,才会在一个岗位、一个行业里做到最好,并实现自我。
二、英文影视在大学职业指导课堂的优势
1.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大学职业指导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英文影视中去领悟并学习西方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尤其学会在逆境里以乐观坚强的态度去面对,培养克服困难打败挫折的勇气。要避免大学生心理、经济上对家人、老师的过于依赖,教会他们主动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职业做选择。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观
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堂,通过一些英文职场励志影视剧告诉学生,择业不仅仅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实现,利用一些英文职场影视剧的成功人物来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评估,发现自身优缺点、特长与兴趣爱好,以此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而不要把图安稳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更不要把物质回报看的过于重要。
三、英文影视应用于大学职业指导课堂的具体方法
1.循序渐进引导法
选取英文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Chris与儿子有一段经典的对话,当儿子告诉爸爸他将来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时,Chris说,“You have a dream, you got to protect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保护它!你想要什么,就要去努力得到!)
可以先找学生对电影的故事背景做简要介绍,然后根据影片情节分组讨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如何保护自己的梦想?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怎么去得?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了自己的梦想,梦想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最后可做简单提问,电影最后的结局Chris是不是捍卫了自己的梦想,他如何做到的?你有什么感触?
通过以上的讨论与提问使学生意识到,择业是人生大事,选对职业是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拥有努力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才是实现梦想的开始。
2.现场表演法
《穿Prada的恶魔》是一部美国职场励志电影。它讲述了一个职场菜鸟如何一点点蜕变成为职场达人的故事。从影片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编排情景剧。如主人公Andrea一开始得到时尚杂志工作的欣喜、工作初的得过且过、工作中的慢慢改变、出色完成工作并为了进步狠狠打压别人到最后离开杂志社找回了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在实际表演与观看中感受到一个人经历初入职场的青涩、适应工作的纯熟、最后释然放弃一切的特殊心路历程。现场表演法让学生对未来的职场生活有了更多的解读,让他们了解梦想与现实永远有冲突,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在职场实现梦想,将英文影视搬入课堂的现场表演法会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堂的生动一课。
3.课堂辩论法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多方面,教育更是突出的地方。在大学职业指导课堂利用一些中、英文影视做中西方职业价值观辩论赛的素材,双方同学根据中、英文影视剧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了中西方大学生现有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等。
通过辩论赛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东西方职业价值观各有的优势与劣势,正确并合理选取西方职业价值观有利的成分,摒弃我国传统过时的择业思想,为自己今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艾琦,杨昕.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宿州学院学报.2010.3
[2]傅巧霞.从《实习医生格蕾》看美国职场文化.电影文学.2012,23
[3]凌文轮,方俐洛,白利刚.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心理学报.1999,7
[4]李锦,美国学生职业指导体系研究.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论文.2010.2
关键词:职业导向 应用写作教学 职业意识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起,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应用文写作在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方面都有广泛的实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进步、发展,写作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就越发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目前应用型和职业技术院校大多将《应用文写作》开设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其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意在使学生掌握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学生重视不够。同为公共通识课,《应用文写作》不像《大学语文》有文学意蕴,不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为考研必备,也不比《大学体育》类的课程接人气,学生普遍将其列入边缘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时间有限。应用文内容庞杂,种类有几十种,与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职场关系密切的有十多种,本科16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文种繁杂的应用文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再次,教学方式我弧Sτ梦男醋骺纬唐重理论阐释,教师大多都采用讲授法,即按照文种的类别,依次讲授其文种特点、写作格式、例文分析、注意事项等。教法较为程式化,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弱化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职场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职场中需要具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关系、处理事务的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固定化的考核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价值指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包括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职业的能力。
一.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为用而作是应用文写作的源动力,实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使命。本质上,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集中体现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更不必说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申论文体。基于此,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从职业、就业的目标设置课程。
为了增强职业意识,不同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有所体现,因而在教学内容就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除了通用的几种党政公文和常见的日常事务文书计划、总结外,不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梳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罗列出教学重点。以本校为例,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法律事务文书;酒店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文书,如演讲稿、欢迎辞、开幕词等;金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经济事务文书;广告专业侧重讲授广告词、广告策划书等。虽说本校通识公共课教材统一,但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还可结合专业特点,自主补充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种。如工程项目的专业在教学中开设招标书、投标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增加网络新闻、微博的写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让教学内容与未来职场息息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职业意识的需要将成为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直接驱动力。
二.模拟职场任务,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文种类别以章节编排,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信息文书、毕业论文等是编写的普遍体例,其中文种理论阐释的比重偏大,从概念、特点、种类、结构到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分析。教师若参照该体例进行讲授,对学习者而言,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性与实际情景脱节致使其积极性不高;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致使学难以致用。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如何让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实用又够用?这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其核心是“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该教学理论即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各要素,为学生设置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景,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据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职场情景,模拟职场工作任务,从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职业为中心可为解决当前写作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在的法商学院为例,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对象大多是企业,所以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类应用文种的拟写和使用将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综合考虑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维度,采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有针对性的设置职场求职、职场策划、职场沟通、职场事务几个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每一个项目中模拟职场任务,将学习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习内容与职场任务高度对接。如职场事务项目中虚拟一个“新产品会议”,工作任务中首先要召开新产品研发工作会议(会前的的计划、通知,会后的总结、简报、纪要等),然后新产品研究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通过职场任务的步步推进和典型工作场景的设置,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兼顾了应用文写作所需的语言技能和胜任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借力微课互联网,创设职场情景
学习写作理论,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纲要。而应用文文种类繁多,课时偏少,如何理解、消化写作理论?如何准确驾驭文体写作技巧?如何实现理论到职场场景的能力转化?作为一门行文规范程度较高、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应用文写作不妨借力信息技术和微课程的高效优势,变革传统重讲授和例文式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时长短、主题集中、内容精要、视听结合效果震撼,在短短几分钟内聚焦写作理论的重难点,缩短教学讲授时间,以可视化和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写作理论和写作案例情景。鉴于典型的写作案例是学生陌生的、具体的职场情景是学生未曾接触的,学生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很难主动地将学习中的“知”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在具体的应用写作实践中,作者是谁?在整个事务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文种写给谁看?他和作者关系如何?撰写的应用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好之后在什么场合使用?一系列处理写作应用文类需要的组织、协调、应变、创造能力借助互联网资源和现实性的职场情景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对具体事务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处理信息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集中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预留更多的实际写作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创设职场情景,把写作任务放在情景之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职业人的身份实战演练。如总经理下达年度工作计划,要求超额完成任务,设计部电脑设备陈旧请示更换新电脑,销售部人员紧缺申请增加人手。在模拟整个职场事务中,加深学生对几类文书的理解和运用,纠正写作知识的偏差和疏漏,在一定意义上,微课为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四.评估职业角色,拓宽评价途径
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由一张试卷来决定,一场考试和一两次作业的考核与测评容量有限、手段单一,致使学生临时突击、背诵写作知识要点来应付,但机械记忆写作理论知识并不能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下,毕竟生活和职场都是动态而真实的。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多元、动态、科学的评估体系,即考察写作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模拟的职场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行文过程中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进步程度等动态表现。这种评估体系重在全面评价学业成就,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的潜在能力。
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意识、职业角色、职业能力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教师在模拟职场情景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各种表现:比如学习、写作态度是否认真主动、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是否进入职业角色,技巧运用如何;学习、写作的成果格式是否规范、表词达意是否妥当等。教师要及时指导和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评价过程的准确性。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主场在课堂,检验学以致用的舞_在社会生活和职场。测评职业写作水平即是评估是否实现了职业角色的培养,是否在角色的体验中认知、承担了多种职业能力的锻炼。例如学生为校广播台的投稿,为院系活动提供的应用文稿,为实践基地完成的项目稿甚至撰写的中期论文,都可以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因为只有重视写作实践,才能让应用文教学的“学”与“用”真正联姻,才能切实的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助力。
结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目标设置、教材内容的整合完善、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的多元科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素出发,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不断强化职业角色意识,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最终将应用写作的技能转化到就业和职业应用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应用文书写作教程(第二版)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刘晓伟.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应用写作.2015(03)・
[3]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4]杨谨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05)
[5]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J].职业与教育.2007(09).
[6]赵春辉,孙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
在现实中的许多人不是从生活和工作中去寻找乐趣,而是去等待乐趣,等待未来发生的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他们大概以为找到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或达到某种程度后,就会快乐起来。可往往在这些时刻真正到来时,快乐和幸福并没有像他们所想的那样,他们反而发现,甚至是痛苦多于快乐。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寻找到乐趣,正如一位政治家所说:“只要心里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一个山区当小学教师,为此,他感到非常失落。他不断的托人找关系,投送求职书,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不管他的求职书写的多么漂亮,但却没有一家单位接纳他,因为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不相信一个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一个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的人的能耐。无奈之下,他只好立足现在,调整心态,勤勤恳恳地工作。数年之后,他真正的融入了山区小学的教学工作中,而这时候,他的教学能力也彰显出来了,他教的学生期期都很优秀,他的教学论文也频频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这时候,很多的教育机构向他发来了邀请函,电视台和报纸都纷纷报道他的故事,高度称赞他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最后,他被评为省里的优秀教师。
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应该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自然的活力,这是生命中的隐形元素,其中蕴含着人们无法预料的巨大潜能,而开发这些潜能的唯一钥匙,就是拥有积极的心态。
可是,在职场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工作中提不起精神,什么事都懒的去做,也不愿与人沟通,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往往是心情忧郁的表现。忧郁是一种慢性的低度沮丧情绪,一个人若被忧郁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忧郁是害人的毒药,甚至是杀人的利器。一旦它困扰着你,你在工作中就很难快乐起来。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个人有快乐的时候,当然也会有不快乐甚至痛苦的时候,面对忧郁,比较积极的做法是改变看事情的角度。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做了阐述,依据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全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予以探索,并提倡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媒介和信息的获取、利用和更新。
就业是学校与社会的接口,能否实现顺利对接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头等大事,也是为各行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实事。1987年,国家教委将“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实验”列为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也把就业指导和毕业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单纯追求就业率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职业指导的理论逐渐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职业指导理论,主要有:
1.人职匹配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首次提出,后经威廉姆逊发展成型。该理论与中国的“人尽其用,物尽其才”有相似之处,侧重于就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个主要因素: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即“职业指导的三大原则” [1]。
2.职业决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伽勒特和乔普生,他们认为传统的职业指导只解决人们就业,而忽视教会人们如何学会就业,就像中国古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重要的培养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职业观念的更新,衡量一个人职业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而是取决于他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决策能力。
3.职业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金斯伯格和萨帕,金斯伯格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职业发展,认为职业在个人生命历程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某一个时期短暂的需求行为,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萨伯在继承了金斯伯格的基础上,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人格发展理论等相关原理,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职业发展的观点。他把职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2]。
(1)成长阶段(出生—14岁),在该阶段个体通过在游戏、想像和模仿中发展自我概念,认识社会。
(2)探索阶段(15-24岁),这一阶段个体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社会实践(打零工)等机会开始尝试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
(3)建立阶段(25-44岁),这一阶段的早期(25-30岁),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太满意,可能会变换一两次工作,到了(31-44岁),择进入了职业稳定期。
(4)维持阶段(45-60岁),这一阶段个体一般不再寻求新的工作领域,而是维持既有的成就与地位。
(5)衰退阶段(60岁以上),这一阶段个体生理与心理机能日渐衰退,职业活动范围开始缩小,直到最终退出职业岗位。
二、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的全程就业指导探索
进入职业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专业。如何开展好高职院校能突出实践性、互动性的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就业指导,我们需要遵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和本质要求,要努力实现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高职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3]。
(一)适应时展,加大对媒介和信息的获取、利用和更新,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时展和个体职业探索阶段的到来,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更多的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对信息的获取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双方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实现对心理学、职业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沉淀,及时完成对就业指导信息的更新,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教育的调查研究、预测研究和理论研究,及时对社会现象中的敏感问题、热门问题从理论上给学生予以解答。另外一方面,要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指导,必须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要有很好的了解,比如说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类型、当前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等。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还要有有效的媒介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采取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指导的手段形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可以利用书信、电话、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自由提问、说出困惑、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转变观念,实施职业“全程指导”
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三年(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实习),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依据职业发展的理论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程指导”的广义的就业指导制度,对学生的指导要从学生入学报到之日就开始实施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建立伴随学生职业发展的校内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校外就业跟踪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与特点开展连贯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铺路。
第一阶段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高职大学生未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名牌学府,其入学后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同时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都是模糊的,因此一年级就成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起点。
这一阶段职业指导主要的形式和内容:
1、做好入学教育工作:通过迎新专刊、座谈会等介绍学校的历史、优良传统、专业发展方向、杰出校友发展史等,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2、主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3、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和途径,使新生尽快渡过“断奶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
第二阶段
进入二年级,高职大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逐步趋于成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规划发展方向,渴望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关心毕业去向等现实问题。本阶段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使高职大学生切实了解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
1、介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指导高职生成才道路的自我设计,使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并有意识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对学习生活做合理的安排,并根据需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
2、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学生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就业观念”、“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在内的“就业素质”。
3、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对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认证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按社会的需求来准备自己,并了解各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况,知道相关职业资格的考务信息。
4、通过讲座、形势政策课等,向广大学生介绍高职大学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用人单位最看重高职毕业生什么,怎样准备好迈向成功的通行证等;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完成就业前的知识准备、能力准备以及心理准备。
第三阶段
结合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取的“2+1”模式,三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关心毕业去向,积极努力,期望值偏高,渴望得到求职方式技巧指导,但部分学生心理调节不足,压力大,就业准备简单,对社会认识不足,甚至极少数学生对社会,尤其是对就业竞争充满恐惧感。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流程,讲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心理指导、择业观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及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诚信履约;引导毕业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合理评价自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职业兴趣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能力测评等,分析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使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评价自我。
2、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及调试。通过讲座和咨询等形式对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及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及早克服就业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务实、竞争的就业心态。
3、开展就业咨询:通过团体辅导和一对一个的别咨询等形式相结合,为毕业生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细致化、专业化的训练与辅导,为学生答疑释惑。
4、通过报告、毕业联欢、毕业生晚会、学位授予仪式、毕业离校欢送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情感;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和事业观教育、以及初入职场的职业适应性教育。
第四阶段
做好“人才售后”的服务工作,学生完成了三年的学习生涯,并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但高职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职业指导工作还需要延续:首先是要指导学生适应社会,立足基层,脚踏实地,服务人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二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全程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三是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校企关系,结合行业和专业建立建立学生与雇主动态信息库,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和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使就业指导工作和人才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反馈系统,从而能够从各方面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本文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以职业发展的理论,对当前国内所提倡的“全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做了的探索,对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5400)
摘要:中职应用文地位重要,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较单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从网络信息技术在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运用角度的研究等。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89-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软肋——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处在动皮毛而不动筋骨的状况,认为增加一些视频、一些案例就完成了改革,没有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就业后在岗位后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通过应用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并转化为今后岗位需求的写作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应用文教学历经多年实践,其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然而,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教育目标的改革,都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优化要求——应用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目前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单薄,不成体系,不利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梳理现状可以有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
何玉梅在《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提高应用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1)充分认识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2)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动起来;(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项目教学法、角色体验模拟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填补空白教学法等。她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重点寻求应用文教学课堂的开放,在教学内容上开放,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开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室,应由课内向课处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络延伸。曲蕾在《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一文中,也从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
刘群秀在《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1)出示任务,明确目标。(2)创设情境,展开任务:创设情境;角色讨论;明确理论;小组讨论;着手写作;小组点评;全班点评。(3)归纳总结,完善习作。陈超英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针对“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王凯在硕士论文《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中,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学时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提出“操作性模式”:把公文写作教学放入创设性情境中,按照不同文种一定的固有结构模式,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及生活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写、在写中学,最终构建以增强中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范志云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文虽然是针对高职学生,但对于中职教学也大有启发。以上种种研究均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注重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周维维在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起点能力,确立了教学目标序列,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结果定义为广义的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这一图式既表征应用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也同时表征应用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四种有效促进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的教学方法:文体教学法、范例分析法、深度仿写法和绘制图式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探讨了通过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
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要创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一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融合创业教育,引入现代职场模拟情境,使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改变传统单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吐故纳新,处理好应用文传统内容与现代职场内容的关系,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当地提供现代职场场景窗口和职场延伸发展的接口,以拓展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得现代职场知识。二要创立模拟公司业务运营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分为公司组建、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运营交流和创业活动总结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特色,注重以活动带动教学,即为了模拟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模块选择教学文种,改变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模块建设,模块化的、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需要不断努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三要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同时,他还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
合肥经济管理学校网站上的《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内部构成:案例导入——选用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作为模块的导入;知识梳理——对模块内的几种相近的应用文体加以比较;基本模式——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架构及该模块所列应用文体必须遵守的格式;例文参照——选择有时代特征、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典范应用文,作为学生临摹、观照的对象,加深学生对应用文体的感性认识;模块集训——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本模块的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此模式有生活案例,有知识构架,有示范,有训练,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
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
陈啸峰在硕士论文《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中,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的学习规律,提出应以积极归因、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动机,以案例教学、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伙伴作文”三种示范性写作展现应用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策略,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并对应用文写作传统讲授方式提出了知识简明化、讲授条理化、有意义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注重时间管理五种最显实效的策略。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解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方案。孙成环、申荣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一文中提出,中职应用文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到四个讲清,通过情境教学法、例文分析法、讲读结合、讲导结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
王晓红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及评价中的一些问题:(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深入研究教材,依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3)精心选择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习作。(5)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浅谈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应根据学校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真实性学生评价模式,认为将评价直接与学习的具体过程相关联,能够直接考量具体学习行为,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局面,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实训式考核,既有基础知识考核,也有应用能力考核,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考核,既有单独考核,也有团体合作考核,评价也不再是孤立的数字显示,还可以是可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的可观测的学习成果,如活动展示等。但文章未能从更具体的方面论述,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其他角度的研究
史立群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谈论了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的运用。刘斌在《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导生授课模式。陈佳佳在《浅谈 PBL 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PBL 学习,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le arning)。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模式,如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动员、诊断、能力训练、鉴定和反思,等等。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而明确地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主要是针对操作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玉梅.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94.
[2]曲蕾.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100.
[3]刘群秀.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2013(1):31.
[4]陈超英.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2012(5):121.
[5]王凯.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6]范志云.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8-120.
[7]周维维.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8]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116-117.
[9]合肥经济管理学校.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EB/OL].http://gxsmjx.com/article/Wide-reform-1564.htm.
[10]陈啸峰.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孙成环,申荣.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6-37.
[12]王晓红.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35):12-14.
[13]史立群.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98-99.
[14]刘斌.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J].科教文汇,2009(7下旬):90.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国民弱势心态不断在蔓延,愈来愈多的非弱势群体纷纷提出自己属于“弱势”一族,,这势必需要广大社会研究者竭力探究其应对对策。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心理资本的新视角来认识和帮助广大非弱势群体缓解弱势心理的危机,主张从个体自身以及社会支持两方面来帮助国民培养健康心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尊心,坚定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积极面对现实。
论文关键词 心理资本 非弱势群体 弱势心态
人民论坛曾做过一项关于“国民弱势心态”的调查,调查显示,45.1%受访党政干部、57.8%受访公司白领和55.4%受访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正常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处于社会底层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那部分社会群体被称为弱势群体,而那些被普遍认为属于非弱势群体一员的,尤其是那些拥有高级知识,身居职场高位和政治精英的强势群体都纷纷认为自己是弱势一族,这是一种特别不正常的社会心理表征。因而这势必得到广大社会研究者和政府管理者的重视,因为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会被无限度的放大,进而导致国人普遍性的不安感,整个社会将处于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本文以心理资本理论为理论研究新视角,来探寻矫治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有效对策。
一、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一)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
心理学上,心态即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而弱势心态是指,当人们依靠自身现有条件或付出最大努力,在一定的社会生存标尺下却难以抵抗外在风险或改善其境遇并达到其期望的社会生活方式时而形成的一种对比之下居于弱势的心理和行为意向。因而,我们将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的定义为,当人们处于脆弱时,心理所产生的暂时性弱势状态,甚至在人生较长的时期里一直处于一种消极低迷的状态。而当个体心理处于弱势时,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便自己想去直面挫折或改变现状,却因畏惧未来可能的不可控信念的影响而放弃尝试。这种弱势心理势必会大大降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导致个体因害怕失败而畏惧行动,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长期性消极心理状态。非弱势群体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鉴于他们身份地位的特殊,当个体所产生的弱势心态蔓延至整个群体中,形成群体的共同态度和同质性社会心态的共同表征时,弱势心态的综合心理反应和行为意向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那时我们的社会将弥漫着消极和不安定隐患。
(二)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表现特征
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会有多个维度的外部表征,但依照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从个体的社会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来概括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表现特征。
1.社会认知——自卑感
社会认知包括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和的行为认知以及对社会情境所作出的觉察和评价。弱势心态下的社会认知常常表现为,自认“弱势”、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情绪。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比较偏差和自我认知的偏差。社会各阶层中,不同的人群归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即拥有不同的职业和权利义务,而这必然导致群体收益有所不同,生活水平高低不等,而这最终导致了人们的不平衡感的剧增,人们在缺乏客观性标准下盲目与他人作比较,自我贬低,以及对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不清晰,从而形成个体社会身份上的自尊与现实挫折带来的自卑产生的矛盾冲突。
2.情绪情感——悲观消极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外部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的反映。由于待遇不公、收入差距、生活重压以及公平感保障感等等的缺失,导致在人们的情绪体验中,更多的是消极悲观、自怜和对现任工作生活的不满与焦虑等由心境主导的情绪体验。而兼具认知和情感因素在内综合反映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自我贬损和缺乏成就感而导致的忧郁焦虑、怨念痛苦、嫉妒等负面情感体验。
3.行为意向——无动力
行为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的一定行为反应倾向,即在一定价值评判基础上为达到某种目标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非弱势群体中存在着很多“弱势心理”的边缘人,主要分为主动边缘化和被动边缘化的群体。例如一些基层公务员,他们的工资收入很有限,所以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会产生悲观的心态,他们只能“望房兴叹”;还有那些虽有鸿鹄之志,却常常为梦想不能付诸于实际而困扰的人这些都是被动边缘化的一员。而那些尽管不满于现实现状,却又拘泥于现状,没有勇气去有所作为,则是主动边缘化的人。他们普遍心态消极、自我动力不足、没有目标、对岗位失去归属感,逐渐滋生惰性,最终丧失追求从一而终的目标或改变不满现状的勇气。
二、开发心理资本对于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积极作用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们开始发现,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素质的心理水平已经成为人类取得成就的重要优势因素,而积极的品质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著名学者路桑斯则正式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是一个从积极心理角度来研究如何开发与利用人的心理潜能与心理优势资源的新概念,本文则尝试将对于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矫正的研究嵌入心理资本理论的新视野,试图通过开发非弱势群体心理资本对调适社会群体弱势心态的重要积极作用,为培养非弱势群体及全体国民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
从个体层面上来看,提升国民的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发非弱势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心态的正面作用,帮助人们对当前所处的生活状况及社会现状能够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能够认识到因认知偏差所带来的消极观念的形成与危害以及长期形成的不良情绪对自身未来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人们的使命感并赋有存在价值感,积极主动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外部环境中的人或事,培养积极向上,乐观敬业的精神状态,辩证的看待成败得失,合理评价自我,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个人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以及个人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开发心理资本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民普遍的不安全感及愿望受挫的自卑与失落等弱势心态,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关心国民的心理状况,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积极有效的减轻人们普遍的弱势心理的困扰,促进个人满足感与幸福感的提升进而波及到整个社会群体,最终塑造充满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环境,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矫正对策
关于社会中的非弱势阶层的“弱势”认同心理的不断蔓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个体内部发掘与外部支持两条路径来对人们的弱势心态进行科学矫治。
(一)个体层面的自觉调节
首先,设置契合实际的人生发展目标,对自身及未来发展能有清晰认知;不过分用有色眼镜看待社会,培养积极态度和合理思维。目标与希望相互关联,是个体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客观评价自我条件,并清楚自身希望且能够达到的目标与愿望。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同的社会个体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成就动机与人生目标,正确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与职责,正视人生途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积极理性的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逆境,消除不满和弱势感受,主动挖掘自身巨大的抗打击与抗压的意志潜能,最终增强人们的综合内在优势和整体心理素质。
最后,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增强自身价值感,同时还应强化自身社会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参与意识等其他意识中。由于人们公民意识的缺陷才导致人们对于自身所掌握的公民权利的普遍不公正感的蔓延,而公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体等途径,积极了解并参与公共决策、投票、管理等社会建设决策,敢于积极提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意见,充分发挥和行使公民权利,真正行使公民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对自身能够产生满足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信心与希望感。
(二)政府和社会的外部支持
1.推进社会制度建设,加大科学价值观教育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发展中的转型时期,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正处于鲜明态势,而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促使了社会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人们普遍的弱势心理。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建设,加强在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从而保证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得到充分的实施与保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的发展,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宣传的重视,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舆论导向与感染作用。政府方面应努力协调社会各部门,策划一些主题深刻,感染力强的新闻宣传报道,契合“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等主题的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让积极、和谐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最终成为各群体的广泛认同,帮助人们自觉将积极乐观的心态贯穿于思想、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