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应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应用论文2000字(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但教学中受学生思维能力、已有基础影响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又相对保守,教学效果一般。在本文中,笔者就引入分层次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实施分层次教学实践。通过长期分层次教学实践,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得以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分层次教學以其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特点,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操作,并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学习。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在强行灌输知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只有10分钟,到了下一堂课教师又会教新的内容,学生上节课的还没掌握好就要被迫学习新的,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利用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
一、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也是计算机应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计算机的应用与学习。但是随着现在国家实现高校扩招,学生层次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组建自己的知识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定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学生更利于贴近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公司要求的问题情景。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多开展各种计算机应用教学活动,定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标准、循序渐进,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步伐。
二、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来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试着将教学任务分为基础、提高、探索三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提高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基础的层次上更加深入了解计算机,剖析每堂知识点的重难点,能够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探索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创造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开发出更多新奇的计算机编程。
打个比方,学生在学习EXCEL时,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层次进行任务分类。基础类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简单的将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根据降序排序的方式进行排序。让学生先认识、了解排序的公式、快捷键等。学生们都掌握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将已知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以名次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工作中,这样的排序学习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便利。紧接着就是探索类的教学,给学生假设一个场景,我们做好编辑之后要将表格给同事或领导观看,但是这位同事或者领导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排序操作,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让对方查找自己想要的排序方式?
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的希望学到的知识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后也可以进一步向探索层次进军。
三、举办课堂竞赛,分层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尝试多举办课堂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只有相互追逐才有学习的劲头。竞赛形式教师可以分为个人竞赛、小组竞赛两种模式,个人竞赛主要是为了考量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力,小组竞赛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人竞赛中,教师可以将出题的重点压在个人的打字速度、对公式的熟悉情况;小组竞赛可以多设立一些半开放或完全开放的任务,例如电子报刊排版、宣传单的设计、杂志封面等等,让学生既能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认真评价
以前由于并不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就算教师安排的任务学生完成了,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仅是将上交率作为一个平时考勤的参照。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观念,要积极、认真的对待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作品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找出改正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更好的进步空间。另外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问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层次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与步伐,让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有所进步、学有所获,同时掌握好基础的知识,让基础好的学生稳扎基础知识的同时去探索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己。
作者简介:梁涛(1983--)男,新疆昌吉人,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行业。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等问题,从校园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教师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论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59-02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计算机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习、办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一、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物质条件的新型教育资源,具有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能够使教师教学工作更加便利高效,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也打破了学习的地点与时间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方便。这种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辅助的现象也是时展的主流趋势。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等级为高等教育,更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性与先进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此外,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社会学习、办公以及生活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获取社会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该课程必须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由于提出时间晚,发展时间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且在当前的运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选择网络上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虽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偏重理论讲解,依照教材讲授教学内容,对互联网教学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不深、运用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将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加之学校极少组织计算机课程教师进修学习,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师与现阶段数字化教学要求脱节。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只有凸显实践性、操作性,才能有助于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教材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欠缺,而且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所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虽可缓解这一现象,但是由于教师限定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选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权利,处于被动位置。结果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也应涵盖涉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仍沿用传统方式,仍以试卷考试成绩为评分依据,偏重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概念的掌握,没有对数字化教学方面进行考核,因而不能有效检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使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发挥教学辅助的重要价值。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学识以及技能,联合其他专业教师开发适宜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學资源,并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校园网是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园学习和校园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包含学生课程表、个人成绩、网络课程、自主选课、学校公告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即可获取学校最新动态,这样不仅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还为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提供了平台。以“学习通”校园网为例,学生在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时,可通过“学习通”软件自主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心仪的教师;教师也可利用班级群聊,作业通知与考试时间通知,以节省信息传达时间;期末考试教师可在线测试,将线上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等等。校园网的这些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二)扩大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丰富数字化教学内容。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且范围受限的问题,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引入更为丰富、全面、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不应局限在传统教学内容的范围。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涵盖重要教学知识点、更有趣味性、更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影、视、音三大种类,通过利用有趣的视频、生动的图片以及音乐,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插入超链接操作,为学生示范如何建立视频链接或者音乐链接时,就可以将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进来。以制作《红楼梦》课件为例,将红楼梦影视经典片段加入文件中,课堂示范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及应用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也是知识传递的桥梁,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进修,引导其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丰富、跨时空的特点,明确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发挥的巨大价值,如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知识结构、在线教学等价值,结合课程充分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具时代性与适用性。
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考察培训,如组织教师前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过程中让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跟随被考察学校教师进入课堂听课学习,在听课过程中做好课堂记录,以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采用适合数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材知识内容为范围,授课方式为班级集中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打破教材和班级集中教学的局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有所转变。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就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教学模式。除利用校园网平台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在学生学习的每台计算机安装控制软件,以教师计算机为主机,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锁定学生计算机,教師示范时,学生的电脑显示内容与教师动作同步。其次,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布置限时课堂作业,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学设备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学价值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流畅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失误情况出现,因此应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
(五)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以试卷理论成绩为主,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应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为主的评分机制,以实践应用成绩为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数字化评分系统的应用为例,教师在“学习通”或者校园网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查试卷,题目类型参考计算机二级考试,有选择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将学生的线上成绩按照80%的比例算入期末总成绩。
计算机应用论文3000字(一):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三、小结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形成了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但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的发展诉求是客观存在,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内容细化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需要持续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结构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就在计算机上进行结构工程计算、设计。他们不再经历老一代结构工程师们通过手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迷信计算机,以为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量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的滥用开始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计算机被抬高到了是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结构工程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结构设计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大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结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量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结构设计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于丧失了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结构,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依靠计算机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结构工程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结构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围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结构模型对某些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竟不是结构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中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
2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建筑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工程师应该知道,工程结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结构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谁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计算机在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图像、文字、数值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同时,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维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们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标准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
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应具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应具备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对工程的设计思想的能力。能独立地靠学识、创新和丰富的经验,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计算机只能回归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图像、文字处理等信息技术工具的位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七个基本能力,即中英文文本录入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及Internet操作能力、Word文档编排能力、Exce数据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Powerpoint演示文档制作能力、Fontpage网页制作及能力、办公软件能综合运用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作风和责任心,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设计
2.1课程主要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7+X”模块,其中7是7个基础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设计若干案例,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案例1认识计算机,案例2中英文录入,案例3计算机病毒防治;模块二:操作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案例4系统基本操作,案例5文件资源管理,案例6计算机管理,案例7互联网接入与冲浪,案例8收发电子邮件,案例9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载;模块三:Word文档排版,主要包括:案例10撰写招聘启事,案例11制作电子报刊,案例12设计求职简历,案例13群发通知,案例14编排毕业论文;模块四:Excel电子表格处理,主要包括:案例15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如图1所示);模块五:PowerPoint演示文档制作,主要包括:案例16制作公司庆典演示文稿;模块六:Fontpage网页制作,主要包括:案例17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模块七:办公综合运用,主要包括:案例18社会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X为职业岗位特色模块,不同的专业其岗位特色模块的内容不一样,此模块是为学生提前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而设计的,各类专业特色案例为:医药卫生类:药物使用说明书、化学公式;人文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计分系统、行政公文;经济贸易类:财务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分析报告;制造技术类:电子产品说明书;水电交通类:汽车类产品使用说明。
2.2授课计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授课,平均每周4课时,授课计划如下:认识计算机(2课时),中英文录入(2课时),计算机病毒防治(2课时),系统基本操作(2课时),文件资源管理(2课时),计算机管理(2课时),互联网接入与冲浪(2课时),收发电子邮件(2课时),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载(2课时),撰写招聘启事(2课时),制作电子报刊(4课时),设计求职简历(2课时),群发通知(2课时),编排毕业论文(4课时),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6课时),制作公司庆典演示文稿(2课时),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6课时),社会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2课时),职业岗位特色案例(6课时),综合练习(4课时),共计60课时。
3教学组织
3.1教学模式。(1)案例驱动,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动手操作性很强,在教学中,应采取以学生做为主体,以案例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学生边做老师边讲,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知识;(2)全程训练,推行三步递进训练方案。三步递进的训练是同步训练、自主训练和拓展训练。同步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过程考核,实行能力达标机制。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模块都实行考核达标机制,学生要提交指定内容的作业。
3.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围绕以下六步进行:(1)展示案例:教师展示案例,讲述工作任务;(2)提出问题:教师说明学习情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与资讯,提出实施计划;(3)讨论分析: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学生形成工作计划,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教师综合评价,确定实施方案;(4)实操制作: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学案例的制作;(5)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各组提供文档,汇总保存;(6)归纳总结: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知识的迁移。
4考核测评
4.1能力达标。能力达标即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标,主要包括七个模块的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考核学生七个模块的应用能力,能够实时反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合理调节教学实施的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每一个能力目标都要达标。
4.2期末成绩评定。总分(100分)=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汉字录入+学习表现(主要指作业情况和考勤情况),期末考试成绩采取上机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综合知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电子作品,教师根据作品给出成绩。
4.3社会认证。社会认证是指学生通过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内容一致,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中级)考试认证,能够表明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为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因此,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中级)认证。
笔者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中采用了威客模式,下面以“毕业论文排版与设计”工作情境为例,从威客任务选取、分析、分解、任务实施、评价、推广等六个方面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一)威客任务选取:当教师讲解“Word长文档高级排版”项目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取“威客中国”平台中编号为256532的悬赏任务,要求投标者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的排版,悬赏金为100元。
(二)威客任务分析:1.教学内容方面。编号为256532的威客任务对当前教学内容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字体”、“格式”等常用设置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将新课知识点(如大纲级别设置、样式的使用、制作目录与封面等)融入任务中,符合教学内容设计要求。2.教学效果方面。以威客任务为出发点,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工作室教学法,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并参与投标,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增强团队意识,提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威客任务分解:在此威客任务中,涉及到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大纲级别、封面目录等知识点,教师结合威客任务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将零散难懂的知识点,重组分解为大纲级别的设置、样式的使用和目录的制作三个实用易懂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四)威客任务实施:1.成立项目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威客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驱动作用,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5人/组,将学生均等分为若干个项目组,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我们采用“一项目多方案”的模式,多方案实际投标,增加任务中标率,让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得到威客主的悬赏奖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明确威客任务目标。为了更好地利用“威客”平台实施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对威客模式进行介绍,提出本次工作任务的内容与要求,让学生整体上有一个了解,其次由各项目组民主推荐选出组长,各项目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威客”账号的注册工作,为后期的任务投标奠定基础。3.齐心协力完成威客任务,通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对此次威客任务的实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了任务目标,接下便是齐心协力努力完成任务。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成为知识指导者,课上、课下都为学生提供一盏学习的“导航灯”,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招标任务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组内共同讨论和分析,齐心协力完成设计方案。4.威客任务投标。每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成员们的共同努力,最后形成威客任务的定稿,由组长利用之前注册的威客账号将作品上传至威客网,参与投标。
(五)威客任务评价:威客任务投标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后开展成果展示、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工作,总结投标成功或者失败原因,积累经验,不断进步。1.成果展示。以中标作品(如果都未中标,则选由最优秀的作品)为对象,对项目中涉及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2.组内自评。每个项目组内进行自我评价,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并推选出项目组中最优秀的成员。3.组间互评。每个项目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借鉴,让每一个学生在客观公正的互评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4.教师评价。教师按照“项目评定等级表”对班级每个学生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本次教学内容的考核分。
(六)威客任务推广: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到威客网站参与其他类似的项目投标,将知识转换为金钱,体验知识创造财富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威客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的思考
将威客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中,创新了教学方法,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考虑威客模式的适应范围《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缺乏具体操作性而无法使用威客模式;同时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中“正确接入互联网”教学内容虽具有操作实践性,但因没有相应的威客任务作为教学实施载体也无法开展威客教学。应用实践表明,威客模式适应于操作性强、有一定知识基础做保障、阶段性或是综合性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
1.1技术研发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现在要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人员的储备问题,我国现阶段在人员方面面临的问题不是人数不够而是现在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发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素质的任务,而随着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从事计算方面的人数的出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因为人数的增加,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再加上许多老板为了减少公司的预算,这就让许多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了公司的应用技术研发系统,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往往会耽误应用技术的开发进程,因为这些刚毕业的本科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会在某些地方出现因为工作经验或专业素质原因影响到了创新的进行,还有就是现在许多技术人员为了追求数量或者是为了提前完成任务,而忽视了质量的追求,这种现象也会引起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立刻的注意。
1.2各高校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加入到教学大纲中。但是,我国相较于西方的先进国家,计算机的相关行业起步较晚,该项专业在高校的教授模式、方案还不够成熟,使得很多地区都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轻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即使一些区域把实践课列入到专业课程中,没有做到综合性的实训,再加上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滞后,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点,这些都导致了各高校培养的同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够一展所长。
1.3计算机应用技术尚未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没有很好的普及是其应用发展中又一重要问题。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迅速,因而只有年轻群体能够接触、精通这一技术,而一些年长的人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利用计算机,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在应用方面出现了人性化服务的弊端。除此之外,还有地区的影响。计算机作为新兴的科技产物在城市中比较常见,而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很难接触到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能在全国普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发展。
2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方法
2.1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些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可以跟一些名校进行合作,把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引入到公司中来,去帮助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以及帮助开发更高质量的应用技术,然后就是要培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会,对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派员工去国外一些知名的高等学府或一些知名的企业去进行深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员工的潜力,还可以请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家来进行一些讲座,来培养员工的素质。只有有了好的员工,计算机应用技术才会有更好的创新。
2.2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安全性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一些能够保护计算机安全的一些应用技术,来保护网络环境,只有解决了安全问题,创新才能取得进展。①对防火墙技术进行创新,网络隔离最初的形式是网段的隔离,因为不同的网段之间的通讯是通过路由器连通的,要限制某些网段之间不互通,或有条件地互通,就出现了访问控制技术,也就出现了防火墙,防火墙是不同网络互联时最初的安全网关。②开发一些多重安全网关技术,多重安全网关就是在城门上多设几个关卡,有了职能的分工,有验证件的、有检查行李的、有查的、有查间谍的,可以从各个方面保护计算机。③要开发网闸技术,网闸的安全思路来自于“不同时连接”。不同时连接两个网络,通过一个中间缓冲区来“摆渡”业务数据,业务实现了互通,“不连接”原则上入侵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所以一定要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上面下工夫,要在网络安全的应用技术上取得创新。
2.3加大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要加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首先要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这种普及一定要大范围地进行,包括一些老年人和一些偏远的山区,首先要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这种软件不需要任何的基础,就是老年人也可以玩,还可以开发一些唱戏的应用技术,这样就会更加得到老年人的青睐,让计算机应用技术走到老年人的世界,这些才会让老年人加入到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道路中来,还有就是我国可以开发一些政策,就是买计算机的时候可以获得一些补贴,只有这样计算机才会更快地走进人们的世界,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的山村,可以集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去帮助把电脑送入到一些贫困山村的孩子们手上,让这些孩子们接触到计算机,这些孩子才会对以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才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力,只有我国的各类人们都为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提一些建议,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才会取得更好的创新,我国的计算机才会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3结束语
1.1在项目工程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不管是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好还是信息量也好都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使得项目各方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变得比较困难,因此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对一个工程的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计算机软件充分的运用到项目工程中就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按照功能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划分为两种,比如高档次的P3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但是也相对的具有较高的价格,TimeLine属于一种低档次的软件,其只能解决工程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1.2在工程制图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制图中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充分的运用能够使工程师的劳动力可以极大降低,并且也使得工程开发的进度得加快。现在制图软件技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较快的提升,一般可以将工程制图的软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初步使用光栅扫描显示器,广泛使用PC机以及飞速发展的工程制图软件。现在有很多软件都在计算机工程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Java以及AutoCAD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软件。各软件侧重不同,适用范围各异。
1.3在移动计算机通信中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现在在IT技术中移动通信和Internet属于两大热点技术,有效的结合这两大这点技术就诞生了移动计算机通讯网络。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主要指的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主机的一种网络,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计算机用户的使用。比如PDA(个人数字助理)以及HandbookPC(笔记本电脑)等基本上都对无线通信设备进行了配置,用户可以在任何无线网络覆盖到的位置对各种不同的数据信息进行随意的发送或者接收。计算机通信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分布处理功能、资源共享功能、数据通信功能。目前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移动internet的应用、纵向应用以及横向应用,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4在移动数据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移动通讯数据业务不断发展的今天诞生了多媒体应用处理器,现在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普及。3G网络能够将更加有效地支撑起共给移动业务的发展,其除了使通信质量得以极大提升之外,同时也保证了视频通话的实现。全方位的移动数据服务时代是3G时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各方面3G移动通讯技术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现在又已经推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3G移动通信网络比较起来,4G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更为显著,其能够保证全球性的互通和漫游在不同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实现,并且能够对多媒体互动业务进行支持,因此其具有更强的相互交错的功能性,年轻一代在未来市场上的多样化需求势必会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而得到更好的满足。
2结语
1.1平面设计
纵观世界所有设计行业,平面设计系受计算机技术影响最大的行业。KennethKnowlton于1963年在贝尔实验室中发明了在线条打印机上加印字母和标志的方法,创造了“计算机实体”;之后,HiroshiKawano则凭借绘图仪制成了日本首张电脑艺术图;MasaoYukimura及其同伴于1967年建立了独特的计算机艺术家小组。计算机美术设计不但影响了平面设计中的图像及图像处理,同时它还带来了平面设计工作方式的转变。计算机美术设计有利于设计师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及独创性理念的丰富,让平面设计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由此可知,计算机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当下,人类早就看到了计算机美术设计对于平面设计行业所造成的影响,它不但让平面设计以更完美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它还带给了平面设计更大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建筑设计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领域的表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虚拟建筑物的设计。在正式进行房屋的创建时,工程师可让业主方凭借虚拟建筑物的方式来分析建筑的外形美观与否,同时还可以让业主方自行选择建筑内部的每一个部位,当然通过此种技术,人们还可以对建筑房间内部的装修展开研究,如此对于建筑的修改设计及建筑周期的缩短而言是特别有利的。其二,建筑效果图设计。建筑效果图系静态图形,以前它是由建筑设计师通过手工绘制的方式完成的,如今凭借计算机技术,建筑效果图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其三,建筑动画设计。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凭借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一栋房屋的立体效果,甚至连其房屋群的设计效果也可以较好地展示出来,比方说,中国所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运动场馆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今,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不但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行业,同时其在影视动画及娱乐等行业使用的频率都是相当高的。
1.3影视动画片
以前的动画片绝大多数都是由设计师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的,之后再用摄像机拍摄并衔接在一起。鉴于计算机技术的加入,目前的动画片制作周期相对于传统的动画片制作周期而言缩短了很多,正因为如此,所以动画片商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促使动画片创作的计算机化进程加速很多。如今,计算机动画已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行业,在其艺术作品中,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更好地展现艺术家的想象力,同时它还能够产生众多在电影电视实拍中无法收到的艺术效果,最终推动作品创意的完美展现。
2计算机技术在美术设计中的优势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美术设计中后,美术设计行业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计算机就如同美术设计的催化剂一样,让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特别好的发展。
2.1解放思想与工具
有人如是说:心有多高,路就有多远。如今这句话已经在美术设计中得到了证实,凭借计算机技术,人类可以描绘出手工创作无法得到的图画,更关键的是我们可以在电脑上通过下达复制及旋转等命令不断寻找变化及组合方式,最终获得最好的创作效果。当人类进行计算机美术设计时,只要他有想法,那么他便可以将心中的图画绘制出来。所以我们说计算机技术能够为设计师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把他们从手工绘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自由地进行设计的创作,最终促使其创作出最完美的作品。在计算机美术设计过程中,作者根本就不需要用到尺子及圆规等绘画工具,然而其创作却比手工创建准确得多,标准得多。手工创作需要有勾形及渲染等过程,当创作完成之后,其修改要比计算机美术设计困难很多,即便是修改成功了,其作品上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修改的痕迹。然而计算机则不一样,其修改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创作进行相关的修改。此外,计算机所具有的高设计效率也是其优于传统的美术设计方式之一,其修改及创作效率甚至相当于传统方法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2.2丰富表达方式
不管创作方式怎样变化,计算机美术设计必须表达一定的情感及思想,它应该让读者了解设计者的创作初衷。传统的表达方式通常都是静态的,通过纸张抑或幕布等工具进行展现,然而鉴于计算机的使用,美术设计的表现方式便更趋向多样化,作者的创作灵感及丰富的情感可通过计算机表现出来,同时利用各种软件展开平面设计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设计师只要具有创意,那么其创意肯定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或者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情况,如此欣赏者对作者的思想便可以有一个较好地了解,当然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交互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2.3能够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一场视觉艺术的革命。目前,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绘画软件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绘画工具,计算机上有各式各样的毛笔及喷枪等绘画工具,设计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此外设计师也无需再使用颜料这一传统的绘画工具了,他们只需在电脑上使用调配色光便可以进行绘画的创作。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创作功能及表现力给人类带来了特别大的视觉冲击及享受,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计算机技术给美术带来的发展及改变。
3计算机技术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图案创建中的运用
设计师在进行基础图案创建的过程中,理应将一致或不一致的基本图形放在二维平面空间里设计全新的视觉形象。这种设计具有特别强的灵活性,即使是一样的基本图形由于其在画面骨骼框架里摆放的方式不一样,也将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如果设计师想达到这一目标,那么其所具有的思维能力便应该特别高。然而电脑中的AutoCAD绘画软件便正好可以处理此类问题,其绘图功能特别强,可以绘制一般的二维图形,同时还可以对三维实体展开造型的创作。选用此技术不但有利于平面图形的良好设计及处理,同时设计时还可以随意发出复制等多种命令进行各种变化及组合方式的探索,最终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最理想的作品。
3.2计算机技术在色彩设计中的运用
不管进行何种作品的设计,色彩都是一个设计师们必须重视的环节。出色的色彩搭配可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憾及视觉上的冲击。计算机未出现以前,设计师一般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展开色彩的搭配,此种设计方法特别难做到色彩的正确掌握,常常会出现想象和实际不一样的情况,如此,设计师们便会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进行调试。然而电脑中的AdobePhotoshop功能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但可以帮助设计师对色彩进行正确的使用及调控,同时它还具有快捷的填充和多样化的色彩转换方法。设计师可凭借真实的色彩展现,清楚地感受对色彩的感觉,准确且迅速的进行色彩的搭配,较好地避免色彩搭配不当情况的出现。
3.3计算机技术在立体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师在进行立体设计的时候,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鉴于设计师对作品的感觉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他们在进行立体设计的过程中便会遇到一些困难。可是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能够把物体全部侧面及细节完整地展现出来,如此设计师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视点便会出现流动,以便其适时创建及修改形体。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却面临了一些问题,比如: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一样。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样,另一方面是由于面向的学生包含了众多的专业,而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重教轻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通过率在98%左右,但学生毕业时能独立做好一份求职简历的只占6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知识点掌握与操作技能上脱节,需要我们加强实践应用能力。3)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时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因而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的现象严重。面对上述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在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而案例教学就是改革的手段之一。通过案例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什么是案例
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中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我院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1)调整学时分配来更好的开展案例教学在当前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往往都只是按知识点模块进行设计,一个案例串联多个知识点,一节课教师可能会讲解多个案例,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我们需要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跨模块的案例,用一定的学时来实施。因而在我院,调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48学时的课程中,36学时是讲课和上机实验的学时,而12学时是综合实践的学时。这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补充,也可以弥补学生综合实践的相对不足,促使学生成为能全面应用知识的人才。2)案例设计与专业结合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思想是强调课程的通用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忽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而更加喜欢专业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征,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紧密结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会计专业,设计制作会计财务报表;建筑专业,制作工程概预算表、单位工程费用表等。3)案例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实际操作为主,教师通过电子教室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屏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演示。但教师在电脑上长时间的操作,会导致教学形式的单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操作,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一位学生进行操作时,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点评、讨论、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4)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有“问答法”,“重点标记法”等方法。“问答法”能够起到考核、促进学生思维,加强沟通等多重作用,在设问、复习、小结等环节都能使用;“重点标记法”能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明白操作的目标。案例教学与这些方法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作业,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5)布置主题作业,突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站在讲台上,不断地根据案例进行提问、分析、讲解、操作和演示,而是要通过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布置一个主题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完成后,学生上台演示,讲解设计的思路和使用的知识点等问题,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案例任务的驱动下,形成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有了更大的自和发挥的空间,但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准备的案例是用于哪些章节,通过分析案例,希望学生掌握和提高哪些知识与操作技能,选择的时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
3.2选择典型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学案例的种类多样,形式多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选择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尽量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案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好处。
3.3案例的表达与更新案例的表述要言简意赅,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案例要经常更新,以保证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合乎技术发展的潮流。
4结论
(1)上机操作难度大。职业院校课改后,该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机房实操内容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加,导致对学生的了解不足,教学效果亦不如从前。解决方法:创立4人一组的协作小组,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小组长。上课时,小组长参与到教师角色,管理好小组的任务,教师只需关注6组任务,做好引导。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自学能力差。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解决方法:在协作小组内,能力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困难。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小部分学生已有基础、学习的兴趣较浓;部分学生则没有学习乐趣。解决方法:分组时,将不同基础和思维特点的学生混搭,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灵感,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专业竞赛的能力困难。目前,国赛和省赛已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赛事,在制造类的比赛项目中,为争取较好的名次,需要参赛学生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协作学习的引入,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对程序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近几年的比赛中,使得学生在省赛和国赛中多次获得较好的成绩。
2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监控者和组织者。基于协作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编制》的教学过程设计。
2.1上第一次课前
课程开始前,先创建小组。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性格,将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参考软件公司的项目小组形式和学校的现有资源,以4人为一组,组员推荐出一名小组长。
2.2任务实施前
任务实施前,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的角色,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课任务及进度,并到课程网站的主页上。学生在上课前,到主页下载学习任务,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彼此协商任务分工,并将结果上传。在学习目标和任务规划时,引入国赛和省赛的竞争机制,并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知识溶入到课程中,可提高学习效率。
2.3任务实施中
任务实施过程中,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协作,共享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答疑和引导学生的工作。
2.4任务完成后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做好总结工作,写成果汇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吸取本次任务中的经验教训。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认真做好组织好评价工作。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个人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制定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小组。
3协作学习网站说明
界面简洁、清晰、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如在任务模块展示了教师的任务,各小组选好任务后,到主页申请通过后,可进入到各小组的子页面完成任务。同时也支持小组消息,方便各小组内和组间的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案例
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前三个项目主要是以学习C语言的基础知识为目的,从项目4开始,每个项目在选取时,都经过仔细筛查,不但与实际的应用结合紧密,而且是机械实现自动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4.1上第一次课前
课程开始前,已经对班级进行了分组。分组原则是:根据企业调查和多次教学实践,将学习小组分为4人一组,每班有6组左右。每组成员选择,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协作分组模式,组员推荐一名小组长。
4.2任务实施前
在任务实施前,需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将项目“花样灯的制作”上传到网站。同时,学生需做好预习工作,到网站下载资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4.3任务实施中
(1)任务分析(1课时)。本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引导学生先读懂题目。一般学生可以想到的花样灯有流水灯、闪烁灯、心形点亮、圣诞树等,引导学生对花样灯进行分类,现在常见的花样灯方式有:灯颜色的变化、灯的亮灭、多种灯摆的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环节,需要学生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2)任务分配(1课时)。从学生现在的编程水平、制作实物的难度和本校的实训条件,在课堂上讨论出6种方案。课后,教师将6种任务上传到“任务分配”模块,由每组自由选择任务,然后教师明确任务。
(3)机房仿真(2课时)。每组成员整理出自己的实现方案,画出方案图和程序,通过后,在机房编写程序,绘制仿真图,验证程序。
(4)单片机实训室制作实物(2课时)。此环节是学生最有兴趣的,教师在此环节需要,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把握好实训进度。
4.4任务完成后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实现对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这种方法可控性好,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项目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项目教学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帮助学习者增强参加工作后的适应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项目的确定、完成和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项目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项目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应用软件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完成的项目,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意义
(一)可行性
首先,完成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硬件资源比较少,通常情况下只需要一台或者是若干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比其他如汽车维修、各种工程机械的操作等教学所需要的仪器和工具都要简单、便宜。其次是开发项目失败之后一般也不会有多大的经济损失,其他专业的项目一般情况下都经不住折腾,一旦失败就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应用软件教学的巨大优势。再者,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项目设计业比较容易,如果能承接社会上的开发项目最理想,如果一时找不着这样的项目,可以就地取材,为学校开发一些具有实用效果的图像、多媒体、网页等。同时还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项目开发经历作为项目任务,由老师做项目需求方来检验学生的作品。总之,我们认为,无论是从项目、经济、设备等方面考虑,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都具备成熟的条件。
(二)意义
在现在的中职学生中存在着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普遍存在着的“三差”现象,即自学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记忆力差。通常情况下,人学习的动力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有浓厚的兴趣,另一个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会十分的明显,但是兴趣缺不好培养。大多数人学习的动力来源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他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老师们想象中的毕业分配、工作就业,因为这些都是遥远的事,眼下学习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考试。而项目教学法正是构建一个与考试一样甚至比考试更近期的目标强迫学习完成,通过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就迫使学生自己看书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时有些必须要注意的问题:(1)项目的确立应以训练学生实际技能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应加强项目和市场、行业需要的衔接,并根据市场和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3)项目的难易度应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4)项目的确立应注意涵盖的知识点的全面性及系统性,注重项目间的知识点的联系及揉合。
下面就主要从photoshop与flash这两个常用软件的教学来谈谈对项目教学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项目。项目任务涉及的内容是:绘制围棋盘和黑白棋子。这个设计项目任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方案,并使用Photoshop软件合作完成该项目,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析项目要求,明确操作内容和基本步骤,让学生对实现任务的过程有整体的认识,并让学生学会分析项目需求。第二,分配任务,将项目分成两组合作完成,一部分负责图形的绘制,另一部分负责对整体效果进行设计。教师巡回进行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会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自行组织并分配任务,老师只做一些有指导性质的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独立性。第三,学生充分应用已学知识和所具备的操作水平、技能合作完成实现任务要求,这个过程是整个教学的重心,操作时会真实反映每个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方法、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学生协同合作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个步骤切实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photoshop。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项目要求为目的,将学生已学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理解。通过分组协同操作及对问题的分析,不但掌握了操作技巧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项目教学法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
Flas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利用flas制作各种形式的贺卡也已经比较常见。为此以“制作Flash圣诞节贺卡”为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完成贺卡的制作。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分析项目要求。
首先给学生展示已有的各种圣诞贺卡,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给亲朋好友的时间约10秒钟的圣诞贺卡。
2.制定计划,并分配任务。
由各小组长在组内组织讨论项目设计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有动画制作、图片加工、文字处理、书写任务书等工作;确定10秒左右动画的大体内容及每一个场景的设计思想;写出书面内容交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3.项目实施。
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工制作;教师进行巡查,了解各小组的进度,督促各小组成员按计划积极参与研讨;各小组成员按分工的任务积极与组长进行协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完成后每组选出一个优秀的产品交教师供评比。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交给学生,只在关键的时候给予提示,在
4.作品完成的时候再给予点评。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始料不及,Internet的辉煌令世人惊叹不已。有史以来,从来就没有一种技术能象计算机技术这样日新月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今天的Internet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社会概念新颖的服务意识,获取信息同时又提供信息的互助观念,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业界思想,自由软件公开源程序代码的业界潮流,敢于挣脱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计算机业界和Internet所独有的,也是计算机和Internet改变世界的精髓。我们认为,协作网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学术交流组织,它不同于其它学术团体,而是融入了信息社会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顺应信息社会的世界潮流,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
1过去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利水电系统内各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处室,以此来开展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时至今日,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处室相继解散,总院也没有再保留计算机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的那套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路和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否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习惯做法是采用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即投入一部分经费,进行一些专业软件的开发。这种管理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与现实不相适应,其原因就是对“软件”这一计算机应用的核心部件不理解,或者说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软件就象一个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系统分析阶段、开发阶段、应用与推广阶段和维护与完善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小一部分,而后两个阶段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只关心软件的出生,不关心软件的成长,致使一些软件开发出来,由于得不到发展而夭折;二是计算机应用工作独立于各专业处,造成开发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推广应用。这些恐怕就是专业软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所在。
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开发和使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这种应用软件不同于其他科技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的重视,单位的财力,计算机支撑软件平台的选择,使用人员的素质等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内容决不是仅仅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又要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带来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现行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所以要进行广泛探讨,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2协作网的由来
工程地质勘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行业中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1995年初,我们开始尝试由专业处自己来抓这项工作(早在7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我们对水利水电各勘测单位的软件开况及开发人员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几个勘测单位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勘测专业由于交流甚少,应用软件大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状况,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因此打破各单位之间的封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学术大会上,我们首次提出了成立协作网的倡议,希望通过协作网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互相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开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份,我们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勘测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大家充分讨论了协作网对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和专业应用软件发展的意义,一致拥护组建协作网。1996年初,协作网筹建组正式成立,开始了我们这三年多来的筹建工作。
3协作网的管理意义和实际效果
协作网运作实际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意义。我们所说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行业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协作网具体运作的方式,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协作网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供使用,我们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搜集外系统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成果,把它引入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并把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勘测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进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网刊的出版,来团结全体网员,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网刊既是网员们交流的场所,又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舆论宣传的工具。借鉴计算机业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几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本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思路,通过与网员的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们的主要观点包括:
(1)抓标准软件、基础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开发层次比较高,应用、维护、拓展都比较好的标准软件和基础软件,才能使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有序、高速发展,这个道理就象盖高楼大厦必须要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2)对软件不搞鉴定。计算机业界早就不再进行所谓的软件鉴定。因为软件开发出来,自身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测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而我们行业的软件起步较晚,需完善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应用,由用户来发现问题和进行评价,形式上的鉴定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积极倡导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交流促发展,大力倡导自由软件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当今计算机界对自由软件Linux的推崇,正说明自由软件在计算机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自由软件精神对专业软件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协作网是一个自愿联合组织,她所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的精神。工业社会强调的是竞争,最终导致分裂和封闭;而信息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与互助,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现在,网络上的交流完全不分国界,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生活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求医、求学、求助、求职…,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互助的愿望借助网络这一桥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实现了人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协作网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包括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部门领导、大学教授以及软件开发商等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助互补,这也是通过协作网进行管理的意义。
(5)在运作机制上,采取自愿入网的原则,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因为没有大量的经费作后盾,我们必须靠优质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赢得网员们的支持。协作网是为了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网员并不局限于本系统的单位和个人,这也体现了协作网的开放意识。
(6)在Internet上建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页,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自由快捷,软件交流更为方便灵活。主页吸引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拓展了交流范围,并起到了宣传作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协作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确立了在全国工程地质界的位置,为水利水电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不论是工程地质界的老前辈,还是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都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对专业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交流的结果同时带动了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一些软件开发较好的单位通过协作网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赢得了更多的用户,从而带动了软件的完善与推广工作;许多过去计算机应用工作比较落后的勘测院通过引进软件、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交流经验,交流自由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些勘测部门的领导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教授们也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刊中的一些介绍软件使用经验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单位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信息的作用是威力无穷的,这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用多少钱也无法办到的.而我们抓住了信息这一环节,真正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模式,使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协作网的另一实际效果还在于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她的凝聚力表现在将过去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人才的创造热情有了发挥的空间。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封闭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开始走出个人的圈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网员们的支持、理解和热情,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协作网的工作效果为我们展示出现代管理的深层次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的一大课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所谓管理多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只有“管”,而没有“理”。而在计划体制逐步削弱的今天,管理部门逐渐丧失了人财物支配权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进行行业管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管理对事物的发展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固有的旧观念不思进取,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时期,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服务将是新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协作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新的理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协作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社会各界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这门基础课程,并把它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这门课的教学现状,是怎么样的呢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间的方法(即:上课采取一次理论课,一次上机实践课).不少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先理论后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则强烈要求改变此种教学方式:计算机技术都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了,为什么教学上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都产生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上课还是象听天书一样地听老师讲,然后才能到计算机上去回忆昨天或前天学的知识尽管眼下不少学校也已经开始把计算机教学搬到多媒体教室,教学手段也相对有所改进,但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学生仍感效果不甚理想,他们迫切希望教师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传统教学模式什么是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呢
让我们着重来明确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2,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下列一些弊端:
⑴,角色的错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然而,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如同人的身体的成长一样是机体自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代替不了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却出现了颠倒和角色错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填鸭",课堂的"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容器,可以任意灌注,任意填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教师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疲惫不堪,而学生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却被白白地闲置和浪费.
⑵,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目前,由于地区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各省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边远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随时可以把最好的老师带到学生身边;这样就使得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施教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个别需求便难以兼顾.
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
三,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者就一直在思考:有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互动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钻研,作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互动式教学的特征,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讲解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条件,采取协作,会话,探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最终使自己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1,理论基础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由此可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技术基础
在建构主义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环节相当重要,那就是"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提供合适的环境,必要的设备条件和多方面的信息资源.那么,在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中,是否具备这一切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情境的创设已不再是难事,例如,在Windows98和Office97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师利用局域网的服务器和因特网向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学生采取自主或协作的方式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及时向教师请教,以求得到解决.
五,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实施
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关系: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因此,教师不但要做好心理上的转变,而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好实际角色的转变.
2,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也应适应这一转变的态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只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媒体则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这不但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还要求学校和教师改革观念,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各种现代代教育媒体也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4,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也由传统的讲解说明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研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在这种转变中,教师的劳动将从原来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转为以教学设计和情境创设为主,因此,教师处理好这种劳动过程的转变也是必要的.
六,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例如,对于WORD97中"表格的基本操作"这一内容,作者是作如下教学设计的.
首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即确定教学的主题).对于WORD97中"表格的基本操作"这一内容,教材的要求是掌握表格的建立,修改等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即将毕业,故设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
其次是情境的创设.由于设计的目标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很强.但是,怎样来创设教学的情境呢作者选择了多媒体电子教室,利用它提供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与INTERNET直接互联的功能进行教学.首先,作者上到市人事局的网站,打开一个有几则招聘广告的网页,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将其广播到每位同学的电脑屏幕上,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假设为应聘者,根据招聘广告的要求为自己制作一份个人简历的表格.超级秘书网
第三,信息资源的设计.创设好情境后,作者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没有进行内容讲解,许多学生设计好表格之后可能还无法用WORD制作出来,于是,作者选择了几张关于WORD97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如金洪恩电脑公司"开天辟地",北京博彦电脑有限公司的"WORD97即学即会",将它们制作成虚拟光盘存放在局域网的服务器上,并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每台电脑上安装了虚拟光碟的客户端软件,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材上获取表格制作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的交互式教学来掌握表格的制作.
第四,学习环境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他们可根据各自的需要,结合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及互联网提供的广泛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从旁进行指导或给予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气象;应用
气象信息交流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他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交流等,信息交流作为气象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计算机处理,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其发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一、气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气象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空间基础信息之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都需要大量气象信息的支撑。如: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国家之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也迫切需要气象信息的服务。
1.1气象信息之收集,传输能力需求
在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传输方面,未来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特点是: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之问,各部门之问之互联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持,对完善气象资料收集网络较大影响的气象信息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GPS/MET观测资料,风廓线控测资料、气候交流预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随着各类数值模式不断研发并业务化以及计算机加工处理能不断提置,由此产生的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进而通过网络分发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要求宽带网络的支撑,综合。信息加工平台既要求与本级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交流的网络连接,又要求与外服务的各类对象的网络联接,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也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撑。
1.2气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需求
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需求主要是指用于气象、海洋、水文、空气质量等数值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对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随着模式、资料同化方法的不断改进、时空分辨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预报时效不断延长,集合预报的连续发展,作业种类不断增多,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量指数上升,预计到2010年,气象加工处理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以上。
1.3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需求
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气象数据量将是指数增长是,随着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与发展,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发共享需求日益迫切;上述需求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应用均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二、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
气象行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分发和存档,气象业务工作要求必须存放地应用各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渗透到气象行业的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为代表的我国气象信息系统已取得长远进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业务化的实时气象信息交流。
2.1气象卫星信息
通过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9210工程)的实施,建立了基于ZSAT卫星通信技术的覆盖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双向通信网和覆盖全国市以上的高数据广播网,大大提高了国内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初步建成了由大客量磁盘限制和自动磁带领域的气象信息存储系统;完成了国家级骨干网络系统建设。
2.2气象资料系统
气象资料的管理作为我国基础气象业务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包括资料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服务的数据管理工作在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已成为可供计算计管理的数字化资料,主要的气象资料已经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已经建立的大量标准,规范的可供用户直接使用的数据产品,使气象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
2.3数据库管理信息
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得到初步应用,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编程正在形成。因特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基于部门专网的政务信息系统已覆盖大部分地市、在某些省已到县,桌面微机已成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基本。
三、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当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技术基础。
3.1通信和网络技术
3.1.1地面通信
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已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构建新一代公共传输网,把光缆骨干网从格状变为环状,环网采用新一代大量基于SDH10Gbps基础速率的先传输设备,使一对光纤的传输容量达到1600Gbps。这个环形网的一处发生故障,都可以自动恢复。
3.1.2网络技术
高速局域(城域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太网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多层交流等方面。万兆以太网已形成标准,并逐步运用,范围内通过单模光纤或多膜光纤以十倍于千兆以太网的速度传输;ATM技术的网络宽带,为以用户提供很好的网络扩充性,多层交换技术,可用于千兆位网的交换。宽带网络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清晰度视像会议,视频点播系统(VOD),运程教育,互动电视和虚拟现实等方面。
3.1.3移动通信技术
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推动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无线技术除了光线通信技术外,有代表性的无线局域网(WLAN),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码分多址,基于家庭射频,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商用移动通信服务的普遍服务原则,移动通信网将覆盖更广的地域,为观测系统资料将等提供了可选择的通信手段。:
3.2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综合性能的提高性将继续依赖微电子,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的共同进步。未来几年,一方面传统CPU芯片的性能将会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主频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一些新技术计算机可能会在某些特制领域得到应用,并行机的体的结构将在共享内存和分布式内存两个层次上继续进步,未来主流的高性能计算机均能支持多种并行编程模式。系统软件进步将并行应用软件,开发更加方便。
1.1利用计算机技术偷窃他人信息
在没有经过他人同意的情况下,窃取他人信息,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但由于一些网络信息没有加强安全管理,让这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在获取一些人的信息后,还有可能将病毒植入信息网络中,对其他信息进行监控,当网络更新了新信息,不法分子立刻窃取真实信息,从中谋取利益。这种不法行为,给网络用户的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2肆意篡改他们的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在获取信息后,将网络用户的真实信息进行篡改,并知道了数据包格式,假扮用户将篡改信息发送出去,从中谋取更多利益,就是这样一些网络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自身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为网络技术的多样化,网络之间互相联系,更利于黑客、怪客等不法分子作案。
2网络信息资源如何与计算机结合
2.1公布和搜集精确、真实的信息
计算机利用多种网络渠道,例如多媒体、新闻信息、商务信息等获取网络信息,并将信息进行传播。而且计算拥有其他技术没有的特点,即采集网络内部、外部资源等,它的采集率、确证率、劳动消耗率都比基本的信息采集设备要优秀。一般通过留言板来进行完成。
2.2全方位对信息进行传播和管理
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将三者的功能统一结合起来,完善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技术。在政府机关、企业、电子商务等特殊的机关,需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安全管理,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三者的有效利用,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效率。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将网络信息进行上传和下载,在网络技术得到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使用邮件将信息传送出去,可以利用QQ、BBS等聊天工具与网络用户进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下的计算机应用
3.1全方位应用加密的网络技术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由于黑客、怪客等一些不法分子的出现,如何确保网络的安全使用,一直是广大群众关注的话题。网络信息加密保护技术,能够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在交易过程中运用安全实名制方法,确保交易信息的安全性、秘密性和完整性,通常这些加密信息很难被破解,以此防止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不法手段窃取重要的信息。计算机经常应用的有:对称加密、对称密匙加密、公开加密等加密技术确保重要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例如,运用pkzip对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它既能将数据包进行压缩加密,也能对多种软件包进行加密,将加密的文件再进行复制处理,由于这种加密技术能够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得到广泛的运用。
3.2加强、加速身份验证技术的管理
想要满足公匙密码算法的身份认证要求,可以利用验证方法来实现。以此加强对身份验证的鉴定和确认,这种技术的特点是采用密码验证技术验证一个或多个对象的真实性,利用加密技术来验证对象是否符合信息技术的规定、能否发挥其作用,以此来确保信息对象的真实性,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不法手段窃取重要的加密信息、篡改重要信息等不法行为,对网络用户造成损失。一般情况下,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利用这种特点对信息对象进行区分、鉴定等身份验证,能够安全的保护网络用户的重要信息,但是目前这种安全的网络机密技术无法使用,因为研究和使用成本高。
3.3广泛普及和使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安全技术中常见的网络加密技术,服务、状态监测等都是它的重要控制方法,当今社会很多都在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能有效防止其他数据的入侵,比如没有经过防火墙技术的数据包,也不能防止某些数据驱动式的攻击,这种高端的防火墙技术能够拦阻一切的信息流,再逐步展开所供应的服务,通过防火墙技术的处理,发挥它的保护作用,过滤所有的数据层,确保数据包的安全,将协议、两者联系起来,搭建一个安全的信息网,让所有的模式在安全网中公开、无隐蔽的操作,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止不法分子窃取重要信息,给网络用户的利益造成损害,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4加强入侵技术检测
这里所说的入侵检测技术大概有三个过程,主要对信息收取、信息分析和结果处理进行检测,确保信息来源的安全性,这种检测技术需要通过安全日志、行为、其他网络中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操作,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对系统中的行为和数据进行安全检测,防止一些病毒给系统带来的危害,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能。因此,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对系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检查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异常行为、未得到授权的行为,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和处理。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误用检测模型和异常监测模型两种检测模型,异常检测模型的不会对一种入侵进行检测,因此具有误报率高、漏报率低等特点;而误用检测模型主要将带有攻击性的数据及时给出详细、精确的报告,因此具有漏报率低、误报率高等特点。所以在使用入侵检测技术的时候,要及时更新特征库,确保入侵检测技术的安全使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