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基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础医学论文3000字(一):虚拟实验技术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虚拟实验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具有安全且节省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实现实验智能化控制等优点,但也具有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协作精神等弊端。相关研究人员在基础医学实验中要协调好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充分发挥虚拟实验具有的优势,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实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06.10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2
0引言
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科研素养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都有重要影响。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教学技术应运而生。虚拟实验是将传统教学实验室虚拟化、数字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应用于实验教学。虚拟实验使实验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融合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将实验室全部的仪器、试剂及环境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实验系统,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更具趣味性,学生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完成需要到传统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实验内容,教师在设计实验时,也可以自由搭建实验案例。虚拟实验简便易行、实验结果直观,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完全可以模拟真实基础医学实验的全部流程,不受场地限制,不受实验操作技术的影响,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能给学生带来置身真实实验环境的感受,实验者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实验物体,监控实验进度。虚拟实验呈现实验在理论上的标准结果,便于分析实验效果,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基础医学实验的积极性,提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1虛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1安全且节省资源
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常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有放射性甚至易燃易爆的试剂,这对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安全和学生的健康、安全都构成威胁,师生们做实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伤害事故。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采用虚拟实验就能够完全消除这些实验中的危险,使师生们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中放心地进行安全的实验操作。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还有些实验的试剂贵、成本高、耗材大,难以常规开展。这类基础医学实验课程通过虚拟实验教学方式开展,能迎刃而解。虚拟实验教学不必考虑购买基础医学实验设备、仪器,不需要花费昂贵试剂的费用,只需要计算机和虚拟实验的软件系统就可以完成实验,极大地节约实验费用。
1.2可自由调节实验时间
由于课时限制和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传统基础医学有些实验无法通过一次实验连续完成。基础医学实验采用虚拟实验教学,就会摆脱时间限制。虚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调整实验时程,将一次实验放到一次课上完成;此外,虚拟实验室的开放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全天候开放,学生在任何地方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网站,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操作。虚拟实验可以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基础医学虚拟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高度共享的实验教学资源、自由畅通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基础医学实验学习需求。
1.3丰富教学内容
有些基础医学实验操作环节复杂、要求精度高、实验难度大、实验条件限制多、结果成功率低,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操作完成。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操作实验,熟练掌握实验技巧,最终完美完成实验操作,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受物理条件限制一些实验在传统环境下难以开展,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完成相关实验。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实验技术教学,整合大量其他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生动的虚拟实验环境,丰富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基础医学实验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4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虚拟实验由于是通过计算机操作软件完成的,所以学生可以无限次地重复操作实验,直到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为止,保证了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效果。有些实验的实验结果比较难于观察到,但是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经典的实验效果,确保学生都能观察到应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保证实验实现既定目标。比如免疫荧光标实验,学生们就能通过电脑仔细观察荧光标记实验的结果,清楚地看到免疫荧光标记阳性细胞,了解实验的意义。医学基础实验有一些标准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流程,需要学生掌握。虚拟实验能整合多媒体技术,把实验教学中抽象的原理、过程、标准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流程,通过逼真的动画、照片及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示出来,供学生学习模仿,教会学生标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1.5实现实验智能化控制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实验,能够发挥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优势,实现智能化控制,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些错误或失误出现,比如一些手术过程中,在没有实施麻醉的情况下,就直接点击手术操作,那么系统就会给出错误提示,来引导、规范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具有很好的智能性与互动性。再比如,学生某步实验得出的结果不对时,再往下做,系统将会提示学生计算错误,请重新检查。如果错误后学生还能继续操作,那么最后得出的必然是错误的结果,这不但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还浪费了实验时间。虚拟实验的智能化控制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些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够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不爱动脑筋的毛病。
2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虽然虚拟实验具备很多优点,但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
2.1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虚拟实验主要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学生在虚拟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实物,没能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锻炼,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没有帮助。相比之下,传统实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实验技能的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真实的基础医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会发生很多预想不到的超常问题和现象,甚至会有实验失败的风险,这些问题虚拟实验中一般不会出现。虚拟基础医学实验一般都是模拟经典的实验结果及标准化实验结果,不能替代真实实验,只能验证结果,不适合发现新的内容,不能进行创新,也不能用于验证创新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不发生意外是虚拟基础医学实验最大的弊端,因为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但是,虚拟基础医学实验则未起到锻炼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不适合用于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传统形式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各实验小组的成员协作完成,组内成员实验过程中分工明确,互相协助,共同完成实验,在這个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虚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每个人一台电脑,独立操作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分小组,实验过程中基本没有成员间的语言沟通交流,更不需要协作完成实验,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在传统实验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施的内容上发挥优势虚拟实验只能作为真实实验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虚拟实验可以用于基础医学实验的预实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或铺垫,以减少传统实验教学的失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用于巩固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所学的知识,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基础医学实验中要协调好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充分发挥虚拟实验具有的优势,将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完美结合,使虚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的有益补充,弥补真实实验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将经典的基础医学虚拟实验教学内容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授课计划中,与传统真实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呼应,构建虚拟仿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推进“强实践、重创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情景式模拟教学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就临床医学而言,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临床上的疾病种类不断增离开,为了提升治疗的效果,不仅要不断完善治疗技术,也要不断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职业操守。由于传统的医学教学基础已经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较多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且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导致临床服务质量得不到满足,加上临床任务的沉重,一老带一新的方式也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1],导致很多学生步入临床实践时能够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经验十分有限。为此,临床上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将情景式教学方法应用其中,改善现在窘迫的局面。
关键词:医学;教学;情景式教学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于临床要求的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主要讲究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临床上,很多病情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理论知识并不能转变成临床经验,最终导致教学结果与临床操作呈现“脱节”的状态,同时,书本知识传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理论知识也掌握不到位,从而影响教学结果,为此,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主动性、接触实际的病例,使课堂变得开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需要以情景教学方式改善这一教学问题。
一、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巩固理论基础
就字面意思来讲,纯理论知识较为死板,不能展示内容,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做好知识的巩固,而情景教學模式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的展示使学生了解临床流程,了解临床操作要点以及专业技能,再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获得临床实践感受,积累理论知识,还能了解操作流程以及专业技能,逐渐积累专业经验[2]。
二、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书本知识较为枯燥乏味,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情景教学模式是模拟真实的案例,进行生动展示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病情以及服务流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临床应变能力,并不断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将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整体性
在临床实践中,讲究的是将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结合在一起,提供良好的临床服务,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所以在教学当中,只注重知识体系的培养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如果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则是无效的,所以将情景模式应用于教学当中,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则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现有的知识,还可以进行判断、理解和思考,使得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搭建,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达不到的。
四、情景教学模式可以降低学生对临床的陌生感
很多学生在结束了学业生涯后,都会步入临床实践,但是对于一些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讲,对于临床上的实践操作是非常陌生的,加上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会严重影响临床实践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专业经验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将理论知识逐渐过渡到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存在较多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在临床工作中较为退缩,因信心不足而放弃临床工作,实施情景教学模式,实践中没有明显的陌生感,在学校当中锻炼学习能动性以及主动性[3],加上实践操作使学生存在一定的熟悉感,即使步入临床实际工作,也可以尽快转换角色,缩短适应的时间,同时从临床实践当中,更加充实专业技能和经验,提升临床服务质量。
基础医学论文2400字(一):基础医学专业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需求,评估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效与不足,以期进一步优化现有培养方式,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疾病的本质。我国于1996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承办了该专业[1]。南京医科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重中之重[3,4]。本文针对我校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近年来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作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从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科研的动力、科研的收获、科研实践的困难和建议等四个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共72人。学生已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正在或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各自匿名填写。问卷结果导出到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将来进入临床的学习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学生正在或已参加科研训练,包括暑期科研训练、式闾计划、挑战杯、或直接进入科研导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驱动力依次是:作为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补充,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以后考研、出国和工作奠定基础;学分和综合测评上的奖励。通过科研训练,70.8%学生懂得了如何查阅中英文文献及资料、69.4%学生掌握了至少一项研究技术和方法、51.4%学生知道如何撰写综述或调查报告、8.3%学生参与发表了SCI文章。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54%学生目前还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学生反映开展科研训练最大的阻碍源于理论课学习任务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37.5%学生提出不能很好地开展科研训练,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适合参加哪种类型科研实践。
三、反思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中,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有悖于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为此,在学生入学时我们要对基础医学专业新生开展专题报告,详细介绍学科特点、发展前景、科研动向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为了更好开展“科研导师制”,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轮转,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科研导师。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研普遍很感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统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对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式培养模式,以培养科研兴趣为导向,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喜欢上科研。低年级阶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组会,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拓宽视野,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撰写科研综述;第二阶段,利用研究生“传帮带”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两阶段的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依托导师已有的研究课题,或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导师讨论,制定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暑期科研训练、挑战杯、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种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然而,在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致使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老师的责任感。比如对在大学生挑战杯、基礎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绩点加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奖学金或保研等优先权。对获得相应成果的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激励分。此外,应进一步规范科研导师制制度,建立完整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导师和学生的任务和职责。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凡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优缺点,因材施教。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构建等实验;对于比较细心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对于擅长软件分析和数学统计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预测与分析工作。此外,对于个别参与度相对较低,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安排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养科研兴趣为主要目标。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培养,指导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鼓励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本科生中的榜样作用,体现初探科研的魅力。
总之,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思索、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创新精神,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互联网+下的高职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完善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利用起来,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因此,文章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操作教学部分入手,分别从资源共享、互动教学、仿真教学等多个角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礎医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42-0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愈加完善,计算机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为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职基础医学侧重于实践操作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说,加强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快提升我国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部分是连接互联网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想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从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部分入手,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一、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基础医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教学部分。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来讲,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过去的医学教学中,实践部分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动物体液的采集以及动物血糖的测量等等。这些实验一方面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理念,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
二是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人体解剖学为例,这一分支学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医学机能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教学任务繁多,教学时间不够的尴尬处境。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对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网络教学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具体来讲,实现互联网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赋予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存储空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实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3.通过采用直播和慕课等教学方式,讓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二)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时代,想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通过实现高职基础医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水平,能够为社会建设提供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为了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陆续对网络平台进行了引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设了非常优渥的环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国还挑选出一百个国家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正式开展了对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和探索。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的帮助之下,推动了一系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开展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硬件方面入手,加强教学平台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相互联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统一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应用
一般来讲,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实验环境和操作进行模拟的一种技术。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应用还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丰富和开放的共享教学管理平台,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从2012年起,我国一大批高职医学院校开始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引进和应用。从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结构来看,其主要以医学机能学、组织学以及解剖学等为主体,并且包含了临床学、护理学以及药学等辅修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在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终端设备就能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除此之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有助于实验设计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对基础医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提升教学互动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化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中,方便学生的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为教学平台配备一个医学信息数据库,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对医学界的前沿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特定的版块,采用网络论坛的方式,用积分和赏金的方式来调动师生问答交流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到版块中,教师也能够在空闲的时间为学生们解答难题,从而解决了过去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充分的问题。
(三)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
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要构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开放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实验室管理系统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内容的开放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资助设计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安排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开放性。在实验开放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网络平台中对实验室进行提前预约,然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教师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实验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项目公布在管理平台中,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这样就能够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同时有效提升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的效率。
(四)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考核体系的设置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考核体系的科学、全面以及客观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的来讲,可以将考核体系分为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终结性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价体系占到考核体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从考核形式来看,在开展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以两种主要形式为主,即实践技能考核以及实践设计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让学生在题目中进行抽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题目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主要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并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实践设计的考核则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自行对试验进行设计,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与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同,终结性评价体系是在考察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论、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构建一个网络考试平台,该网络平台通常包含练习和考试两个基本模块。一方面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进行理论、技能的复习和预习并定期参加学校开办的考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登录考试平台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考试内容,还能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想要实现互联网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保障网络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今后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以学校自身的管理部门为基础,加强与相关科技企业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构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结合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一个统一、科学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网络教学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增设资源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以及教学评价平台,这样就能够对后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安排需求以及资源应用需求进行满足,也能够打造出一个集教学安排、资源利用、教学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为今后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翻转课堂的应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引用和推广相对较晚,现阶段翻转课堂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高职教学中却开展较少。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翻转课堂重视起来,从掌握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以及成长进步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入手,将翻转课堂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基础医学教学新的魅力。
三、结束语
考试、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学完以后的掌握情况,他所获得的知识与其他学科无关,学校的学籍管理人员仅把某门课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依据,用来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获得学位和评优。对于学生本身考试仅仅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学分,最终获得毕业文凭及学位证书,而不关心知识掌握情况,更没有考虑到这门学科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根据当前考试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1考试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方法存在一些非定向形式。表现在,一是多闭卷少开卷;二是多理论考试、少实践考核;三是多笔试少答辩;四是多一卷定成绩、少考试综合评价;五是试卷单一,侧重教材,多考核知识的记忆、少评定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性,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1]。
1.2考试内容与其他学科无关传统的考试内容只限于学科教材,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多数是选择题,答案统一。而学科间的联系、病例分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主观分析题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有的学科划定考试范围,试题过于容易、题量较少,试题质量不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1.3考后试卷分析不够部分学校或教研室,考后不进行试卷分析,进行分析的也仅是任课教师对任课班级成绩做个简单的图表分析,查看一下学生成绩优秀率或及格率,很少分析本试卷中各章节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加强的内容。学生在考试后仅知道自己的分数,缺乏试卷信息的反馈。
1.4考试管理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考试管理制度是考试、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考试工作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考试质量,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对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虽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一些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和实施。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教研室、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很少过问,很少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
1.5考试题型标准化较多有的学科考试题型一成不变,即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试题占比例较多,而综合性分析、案例分析、实验分析等应用试题占比例较少。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更有的教师考前划定重点,命题无科学性,无法评价学生实际水平,使考试导向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实现。
1.6考试评价重视分数化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考核评价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以取得高分、保证毕业为唯一目标。考试获高分是学生最大愿望,死记硬背获高分有之,找教师改分的有之,唯60分万岁大有人在,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基础医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方法、题型、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照此下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有可能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我院基础医学课教学和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中,多采用旧的传统考试方法,表现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书面考试的多,只注重记忆理解,忽视综合分析,各门课考自己的课程,根本与其他课程无关,难以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中占比例较高(70%以上),有的把期终考试作为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达100%,出现一卷定终身,完全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同样造成不少学生考试不及格,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症或考前心理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以学为主,考试是主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考试方式、方法和评价单一性,我们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运用的考试方式和评分不够合理,8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考试改革,89.6%的学生表示欢迎形式多元化、灵活、科学的考试方式,对于高年级课程应有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思考题,以突出医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考试状况
在国外,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校,在20世纪中后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4],主要着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实行对教学全程的考核,体现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且考试多为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实施了改革。例如,开展了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实验操作、口试、答辩、闭卷或开卷考试、成果演示和在线测试等[2]。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2年,我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进行考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一开始,就宣讲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并同时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合作,以教研室主任为核心,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中。通过教研室讨论,制定考试方案,树立统一思想,并把考试改革实施公示给学生,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上报学校考试中心备案。
4.1考试改革我们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生理学课程中进行,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考试考核办法》,从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修改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大纲的情况确定考试范围,对旧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改革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局面,制定了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并运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课程考核中,新的考试成绩组成有:一是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30%-40%,包括课堂测验(占平时成绩60%,进行3次)、学习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30%,进行3次)、小组成员互评(占平时成绩10%,是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最终决策、掌握程度、贡献大小)。二是自主命题知识竞赛,占期评成绩10%-15%,分为教研室命题竞赛和小组命题竞赛、先笔试通过一定分数的学生才能参加竞赛,这部分学生可获得另外加分,由教研室老师组织实施。三是期末考试,占期评50%-60%,以闭卷方式进行(实验课成绩并入机能学,不记入期评成绩)。
4.2实施后的效果我们这种改革改变了传统考试评价,教学特点:①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课程知识只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推迟到下一学期。②开展以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3次的个人课堂测试,开展以临床疾病案例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③学习期末开展自主命题知识竞赛活动,并把知识竞赛成绩与期评成绩挂钩。④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改革,把以往规定时间、地点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延伸至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不间断的评价,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学改革所在。命题基本情况:①题型多样,有选择题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A3)、简答题和应用分析题7种。其中案例分析为首次出题,客观题占75分,主观题占25分。本次命题与以往不同,命题难度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接近,理解与应用题目占绝大多数,且有少数题目超纲;②没有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增加了临床案例分析组选择题(即A3题);③命题考试着重是考查学生对生理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④客观题全部为选择题,占75分,每题1.5分,分值比以往高。试卷分析:试题难度在0.4-0.8之间占70.3%,0.9以上为7.14%,0.3以下为20.37%,说明本试卷有点偏难;区分度0.4以上占7.4%,0.3-0.39占22.22%,0.2-0.29占35.19%,0.19以下高达33.33%,说明本试卷区分度不算好,以后命题时应注意,争取区分度在0.4以上。全卷α系数为0.76,说明试卷命题重复测量的可靠性不错。
5考试后成绩分析
在课程开始以及过程中,提出考试相关的要求,比如平时作业的成绩也纳入期末总成绩,使学生建立近期目标。无论理论和实验课,在每堂课的开始,说明要求掌握以及了解的内容,明确当堂课的目标。比如学习口腔解剖的根管系统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确,根管系统总论的概念是要求掌握的重点。这样使学生明确了短期和长期目标,使他们听课时,重点分明,详略得当。实施差异教学,为优秀的学生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实施差异教学,为部分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具有挑战性而又不太难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有学习的价值,并且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3]。在教学中,教师向优秀的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模仿老师参照放大的牙体模型,讲解牙齿的形态特点。登台演讲的学生会得到奖励,主动要求演讲的以及讲解出色的学生会得到双倍的奖励。
密切联系临床,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以问题和临床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导入作为打开教学思路的钥匙,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针对性是指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要求确切、精炼,一开始就把学生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启发性是指设计导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指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4]。例如在讲解恒牙萌出顺序时,以一张微笑的露出“虎牙”的人像照片引出一个临床现象:即上下颌恒牙萌出顺序不同,尤其是上颌尖牙的萌出相对更晚,因此容易发生拥挤。另外,结合三维动画、教学录像以及互联网在线学习系统等,采取多样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供相关教学资料,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要时刻努力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外部动机。并非每门课都能引发所有学生的内部动机。
有效应用表扬。对于刚刚进入口腔专业学习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更应该经常使用表扬。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当表扬是针对某一行为结果,而且具体可信时,表扬就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激励因素[1]。例如“你的支点运用得很好”,这些具体的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成功的努力归因。明确、及时和经常的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牙体绘图作业或是组织病理学绘图作业不但给出评分,还用红笔对绘画做出修改,必要时给出评语。例如局部解剖学绘图作业和组织病理学作业是当堂课参照标本和切片完成大部分绘图,课后上交,次堂课返还学生。这种及时和明确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最好地激励了学生的动机。同样,经常向学生提问,或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常获得自己理解知识程度的反馈。另外,以分数作为诱因,定期举办竞赛以及适当的奖励,都可提高外部动机。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遵从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不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二是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三是实验课的资源(如实验动物、仪器设备等)紧张,经常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某些复杂实验因为资源紧张只做教学示教,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对实验的理解;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也逐步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当中,但是生均实验设备拥有量低,而且该类仪器由专人操作,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五是部分基础医学实验标本和耗材难于购置(如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课程需用的大量尸体,部分稀缺微生物寄生虫大体标本,蟾蜍、狗等特殊实验动物等),导致资源的极度紧张;六是某些实验存在危险性,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免疫学实验所必须使用的一些试剂有剧毒或神经毒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必须用到许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歧杆菌等),一旦学生操作不慎或失误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
2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国内外成熟的虚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断层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研究开发和部署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网上实验教学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在现有的校园网和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特点建设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天候开放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创建了“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为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含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分子生物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4个虚拟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虚实统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模拟相结合,使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于基础医学实验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实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真正实现绿色、安全、经济的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将为学校大大节约实验动物、实验用尸体标本、显微镜、切片购置和维护成本,解决珍稀标本如胚胎等和尸体标本的来源。同时使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优化实验模式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各种类型实验的优势互补,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录像和实体实验优化组合。对于生理、病理及机能学等实验可使模拟医学实验教学系统和原有的多道生理信号处理系统实验软件配合,使高仿模拟实验、实验指导实现随意切换。每一个教学实验包括实验指导、模拟实验、动手实验3大部分。可完成多达几十个实验项目,介绍生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常识、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实验操作技术等知识,拥有多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操作视频。高仿实验有真实实验场景,实验仪器、装置、实验对象与真实实验现场情况一致,实验仪器界面和操作与真实的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仿;实验步骤按实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对象的活动应用实景动画;实验数据进行生理指标的定量分析测量,并可导出。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能节约部分实验动物,并且能解决以往在实体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动物的浪费现象。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课程将虚拟解剖系统与传统的尸体解剖实验相结合,可开设几十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查看彩色塑化切片图像,可根据教学需要锁定显示画面,3D解剖模型与2D切片截面图像完美结合,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感受,可完全满足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特殊专业对解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使现代医学解剖教学摆脱了日常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完全依赖,满足教学需要,并可缓解教学尸体紧缺的难题。运用3D技术并有机合理地组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摆脱以往的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更多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知识,能够在虚拟仿真的过程中掌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克隆核酸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DNA、RNA提取,逆转录cDNA,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等实验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可减少分子生物和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减少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过程中对耗材、试剂、抗体等昂贵实验材料的需求以减少实验经费,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掌握基本技术、操作步骤以及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后能顺利完成实体实验,同时,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基本功的培训。
3.2流程化的实验管理
注重操作细节,规范实验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完成实验教学的全流程业务功能。通过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成绩分析等,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也进行流程管理。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有效促进各种类型实验的统一安排、优化组合,提高实验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规范,为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3.3智能化的教学服务
为了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智能组卷技术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测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实时智能指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自动化的辅助批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答疑,学生可搜索常见问题,与教师实时互动或者向教师发送邮件。实验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详实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
3.4规范化的资源建设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更注重多学科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础医学多学科教授执教外,还计划引入在转化医学方面卓有成效的临床专业教授参与教学,使基础研究生学会如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凝练科学问题和设计课题,并且进一步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等作为专题讲座。教授们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案例,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进展引入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同时,对教学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达成共识。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前面几次课侧重介绍新技术和新知识,后面则依次开展医学重大问题研究专题讲座,以及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训练。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学团队的构建,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是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
2.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一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一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3.增加形成性评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1.1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学习需求分层次,阶段式教学
近几年,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设置的分层次教学方式,各个高校都在探讨、实践、创新。但都存在分层标准如何把控、教学课时数不够、教师工作量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就医学院校学生,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特点,教学中采用按照学生已掌握计算机水平来分层次,结合计算机内容难易程度设门槛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分阶段教学计划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理论部分,注重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锻炼大学生学应用计算思维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办公软件部分采用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分组互助式实验教学手段,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践项目,向学生展示项目预期成果,以案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这一阶段的特点有如下几点。⑴同学间的优差互助式的教学实践,既能培养同学间团队互助协作的精神,还可以有效地压缩课时安排和减少教师工作量。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实践,也能极大限度地调动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尝试从多角度去探索和拓宽计算机的相关应用能力。⑶采用案例式教学,选取医疗科技咨询,医药营销数据,医院临床图形、影像等素材。特别是运用word排版知识对医院相关文档进行设计,以及利用excel数据管理分析功能处理医院医疗数据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
1.2结合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目标设定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大学生对所学学科的重视,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课程的重视度会与将来的就业需求及工作用途挂钩。为此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将计算机学习与专业知识应用结合,专业不同,所学内容也要有所侧重,比如影像专业可以选择学习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卫生信息专业可以选择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C语言、VisualFoxPro、Access等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帮助。在选择学习专业性较强的软件(如HIS信息管理系统、EMR电子病历服务器、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时,可以发挥医学院校的人员和资源优势,请不同教研室的教师及附属医院的老师来做指导和开专题讲座。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快,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线实践的机会,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3设计作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第三阶段教学中我们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度定一些任务或项目,提出要求,提供相关材料、数据等信息,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独立或以组建团队的形式来限时完成指定任务。如制作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指南、养生护理小帮手、每日运动和热量消耗统计分析、针对不同人群的看天气穿衣指示等小软件;对班级、系部、学校等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亚健康人群调查;针对个体或者团队做的推广宣传式的网页、网站等等。就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完成此类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但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却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的契机;这也正是分层次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教学还能督促计算机任课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1.4定期开展讲座与计算机大赛,推进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良好学习环境氛围的建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计算机教研室和实验室配合,组织校园计算机沙龙,定期组织校级计算机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支持并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协助学生开发小软件、小游戏等系列的学生活动。比如:教师定期的公开课和专题辅导式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实验室及校园网络平台开设优质公开课、慕课、微课;通过组建论坛、微信等平台分享解析精品案例,开拓学生眼界;选择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科研等系列教师辅助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感受到计算机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2教学改革成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对于医学本科学生而言,这不仅包括了实验能力、实训能力和实习能力,还包括在能力实现过程中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是诸多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最基本和最基础的,一方面是因为基础实验先于专业实践,学生对人体与动物、活体与尸体、细胞与细菌等各种实验操作都主要在基础实验中进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与单纯学科理论课相比,医学实验具有人数少、互动多、时间长、分组分批、开放式和易于个性化教学等特点,使基础医学实验在培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兼具较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功能[3]。而现有学科模式的基础实验教学,由于长期依附于学科理论,处于从属地位,使得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2.1目标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以实验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3个层面,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现代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职业素质[4],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2.2基本框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由独立实验课程、课外实验项目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3部分构成。
2.2.1设置独立实验课程,明确其核心作用按照基础医学学科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关联进行系统整合,将基础医学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分子医学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正常与异常、镜下与肉眼形态的观察、识别技能;机能实验学以整体和器官机能为主线,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认识机能、机制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子医学实验学则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特征,有机地组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的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对各类分子成分进行分离、检测等的现代生物技能;病原生物实验学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重点,整合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和鉴别病原生物的技能[5]。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以此来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取消或大幅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幅度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由单学科、低水平向多学科、整体性、高平台转变,使实验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新技术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引入PBL和CBL等方式的教学,使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向现代技术型转变。
2.2.2规范课外实验项目,固化其辅助功能作者将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基金、学术基金、年度实验竞赛和教师课题等5个课外实验教学项目整合为二大类,一类以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为主,包括实验室开放和年度实验竞赛项目;另一类以培养创新能力与学术能力为主的项目,包括实验室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将课外实验活动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可使课外实验活动与课堂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外实验能较好地补充课内实验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及个性化等的培养,切实体现其教学辅助功能[6]。
2.2.3设立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形成统一管理平台要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的改革,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7]。本院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并下设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4个实验室,各实验室与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相对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安排各类课内外实验教学活动,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共享,为实验教学体系的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
3新、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比较
3.1教学计划的比较以本科护理学专业为例,与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比较,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体现了一种多学科的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教学时数显著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大幅度提高,考核要求更加严格和全面,对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具有更大优势。
3.2教学效果的比较近3年来,通过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已逐步显现。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验考核呈现出常态结果;教师对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研项目、论文数量及水平均有较快提升,教学大纲、实验报告、考试总结及课程质量评价等更加规范完善,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平台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也大大增加,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4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运行中需注重的问题
4.1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参与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认识和做法是否正确关系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师需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轻实验能力的传统观念,学习领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改革上,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接轨[8]。
4.2正确处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学科理论依然是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主体和基础,直接或间接地指导着实验教学,实验的设计、原理、结果(现象)的解释主要依据理论知识进行,但实验教学有其独立性,特别是操作技能、技术创新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面,学科理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当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个不同方面,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4.3明确课堂内、外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课程化后,课堂教学随之成为实验教学的核心,以课堂为主体,以课外为辅助,二者互相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事实上,由于课堂上学生相对较多,设备有限,学生个体操作动手的机会是有限的,课外的实验室开放等项目反而成了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方法[9]。
4.4提高跨学科的实验融合跨学科实验内容的融合与设计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着先易后难、先生理后病理、先基础后临床的原则,优先选择相近学科如与分子水平相关的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与形态学相关的组织学、病理解剖学之间进行融合,最后以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分子水平实验串联多个学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良好对接[10]。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着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着,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着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
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结论”应注意下列五点:
1.论文的论点要明确论文的内容要围绕一个中心来阐述,使之有明确的论点,使人读后概念清晰,从中收益。论文中切忌泛泛之谈,提出一些与课题关系不大的观点。
2.资料的整理要详尽撰写论文之前务必将实验、观察记录的全部资料进行编号以利引用。
3.科学的分析在分析问题和阐明观点时,力求实事求是,客观地进行思考与判断,切忌武断的夸张或修饰。行文时避免用“可能”、“也许”等臆测性词汇,避免把问题绝对化,将观点强加于他人。
终生学习能力是指在医护人员具有终生学习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寻找学习材料,克服困难,通过努力刻苦的钻研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兴趣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习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自身的兴趣获得深入的发展。学生对于自身兴趣的爱好能够促使其不断地探索,并持之以恒。另外,这种终生学习意识还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救死扶伤,提高当前医疗水平”的崇高目标。这样,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工作以后能够有比较成熟的思路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途径
1.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
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医护专业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第一步。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机构的老师,要“学为人表,行为世范”,以终生学习理念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医学难题,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落实终生学习。然后,在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不仅要有书面考试,还要加入面试的部分,通过老师对于学生全方位的考核以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终生学习意识。另外,作为医学类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如完善图书馆的建设,鼓励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组织也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需要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建立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某学生在学医期间对于耳鼻喉科的学习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其学习能力、潜质,逐渐引导其进行耳鼻喉相关方向的学习,再为其设计相关的实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向等也可以与耳鼻喉科相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方向上获得深入的发展,就能够自觉进行学习。
3.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在非医专业设置之初,基础医学课程是分学科分学期进行的,学时较多,学生负担较大,对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我校是在2009年后开始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从原来200多学时的多门基础医学课程转变为72学时的一门基础医学概念课程。目前基础医学概论虽然已整合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但在很长时间内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采用的仍是多个教研室的教师分学科独立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课程整合的教学,只是学时和内容上的大幅度删减,其问题日益凸显,比如:
①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现象。
②由于学时缩减,而教学内容繁杂,每一学科教师为赶进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消化;来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学生无法适应频繁更换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③授课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当面对繁杂而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生常出现对课程不够重视、兴趣淡薄、学习方法欠缺等现象。
④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各自为政,对于此门课程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是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的,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且根据专业需要,综合和重组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该设置模式引入世界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淡化了学科界限,提高了基础医学综合性,实现了形态与机能、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治疗与预防保健等多种综合。整合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避免了原来各门课程教学的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的脱节;对知识进行了融合优化,既节省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因此,课程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1建立专门教研室,便于统一管理
我校于2012年成立了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抽调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教研室老教师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定期召开授课教师研讨会,制定授课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总结适合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讨论制定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立足非医专业,突出专业特色,节省了大量学时,有利于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各学科教师讨论、经专家论证形成整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遵循的原则:淡化学科意识;内容少而精,突出实用性;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系统性。
2.3重新编写实用型整合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工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2008年,我校组织基础医学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非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自编教材仍是分学科独立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各学科内容进行压缩精简,在我校非医专业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重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基于此,2012年我校联合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按器官系统重新编写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用型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专业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将各学科知识进行高度融合,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家中医药院校已在2014年9月份教学中订购使用。该教材按照器官系统从正常-异常-疾病-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各课程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保证教学内容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强化学生的“人体整体观”认识。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主要介绍了细胞、遗传、生化、免疫、病原微生物和药理等内容;下篇是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人体9大系统为主线,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内容,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突出基础重点知识,通俗易懂,整体优化,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拓学习的空间,便于其自学。
2.4选择实验班级,逐步实施整合教学
2.4.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人员研讨,将基础医学概论分为三个模块:正常人体器官系统结构、功能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的整合模块;人体疾病学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并由6个教师改为3个教师来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初步整合。
2.4.2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的整体观的原则,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现行的(分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人体器官系统制定授课计划。引进既有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经历、又有药理学学习研究经历的医学博士,进行培训,作为整合课程的专门教学人员,逐渐实现由一个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从而避免了频繁的教师更换,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
3非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3.1多途径掌握整合教学的效果
任课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整合授课模式的课堂气氛更活跃,有更多的师生互动;通过定期组织的教学交流会议,了解到整合计划实施情况和教材使用状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督导员和同行专家反馈整合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到课率;通过定期座谈会、随访,了解到学生对该模式教学更认同,整合教学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而且使基础医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更符合学习规律,使知识点的衔接顺畅,可以促进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整基础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整合教学更适合进行PBL教学改革和形成性测试,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围绕各系统疾病阶段性实施的PBL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了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病例分析、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利用,能及时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质量。
3.2对不同授课模式教学进行成绩比较
(一)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扭转了传统医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及组织者角色。医学英语属于工具性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强交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锻炼和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及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当前教学领域中较为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全面开展针对医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开始于以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完成为目的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情况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所采用的语言上来,同时对学生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点评。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中信息单向传递不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信息是双向传递或者多向互动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且以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最后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从而促进自身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型教学法基本内容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涉及以下四部分内容:
(1)任务目标,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该项任务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为任务目标,也可以锻炼学生某一语言技巧为目标。
(2)任务输入材料,所输入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及共鸣;
(3)以输入材料为基础的相关活动。一般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任务;
(4)任务中隐含的教师及学生作用。教师指引学生利用其现有知识储备以及所掌握的技巧及技能完成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交流、沟通、信息收集及整理等活动,以进一步强化对英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实施步骤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全面践行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应按照以下步骤开展。第一步,设计。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践行任务型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任务,这也给医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任务类型及形式的确定,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具针对性的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化差异,所设计的任务应涵盖不同难度,从注重理解的任务向有控制的产出活动逐步过渡,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更具意义的交际活动,以确保最终形成一个有效贯通的任务链,换句话说,就是前一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后一项任务开始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项任务的开始有赖于前一项任务的实现。第二步,导入。医学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及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奠定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三步,任务前期阶段。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前期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要想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以及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所布置的任务具体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基本环节及步骤有充分的认识。第四步,任务的具体实施。在任务实施阶段,主要活动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设计并安排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任务链,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形式来完成相关任务。第五步,任务汇报及点评。在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各个小组将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同学及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教师点评环节不再沿用传统的教师一人拍板的做法,而是教师组织多渠道、多层次的点评,并且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点评更加提倡学生开展自我点评、小组点评。在上述五大步骤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语法等知识点进行深入解读和练习,确保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真正掌握,并可以灵活加以运用。
3.课下辅导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除了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对课下辅导引起足够重视,应采取有效的课下辅助教学手段及措施,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医学英语学习的技巧及策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观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创新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工作,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因素及情感因素的开发,充分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医学基础课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级医学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医药院校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重主导(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轻主体(轻视或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等情况。教师授课往往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的甚至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忽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课堂上惯常采用的是“满堂灌”“注入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模仿、记忆和重复练习,缺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学生吸引力不足。考试方面主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试内容仍局限于课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和死记硬背的考点知识,忽视了考核内容和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教学内容与医疗实际脱节,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专业课实验中,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失调,难以起到深化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启发创新思维的作用。
2以“主体性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难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应以“主体性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2.1运用“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师的“一言堂”已经不适应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生主体性入手,摒弃长期以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中医药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知识形态,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灵活应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和PBL等多种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优整体效益。
2.2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性评价
单一的终结性考核严重束缚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发展,为激励学生更有效、更积极、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单一的、片面的、静态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由过去的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等不易量化的方面。学习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一种全面、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它既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既注重教师教的质量,更注重学生学的质量。实施学习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等多个层面,改变了简单地以分数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评价的不合理现状。同时,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自我进步与发展。
2.3强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