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声乐教育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进[J].音乐时空,2015(18).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
[3]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目前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几个部分,除了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之外,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息息相关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大部分高校目前只开设了一门必修的音乐教育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将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增加音乐教育课程必将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趋势。然而怎样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适用的音乐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思索的:一是音乐教育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各类课程中是否真正占有核心地位,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贯穿于本专业大学四年的始终,该类课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一致重视;二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如果开设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仅仅是数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笔者建议可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演奏、中小学音乐课课例鉴赏等实用性课程;三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能够立足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许多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借鉴了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等),然而基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法却几乎没有,学生只能运用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有时候未免牵强附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课程。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融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程各自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些课程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音乐技能课程来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音乐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还是以当教师为目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能技巧,还会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教学规律,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将学习所得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另外应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紧密的技能性课程,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小型课堂乐器演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够重视,认为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然而不仅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有赖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而且从音乐教师需要的综合素养来看,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是对音乐相关文化的掌握,无不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笔者建议可改变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学习中一些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绝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和音乐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协同作战,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课程应改变教师单一说教的模式,开发各种实践形式,如课例鉴赏、教案写作、中小学音乐课情境模拟、微格教学、说课实践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加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主要是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实习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学实习与实作,一般安排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第四学年,无论从实践的形式还是渠道来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来说都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以笔者长期执教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为例,笔者不仅讲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开拓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从教材分析到教案写作再到课堂实践,学生从模拟的环境中会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截取其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上网收集资料PPT课件展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大家,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音乐技能类课程,如果适当开设一些技能类的大课,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让高年级同学在初始入学的大课中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是单一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如钢琴、声乐或其他器乐音乐会,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合唱指挥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将有利于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设教学实习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进行,当前的情况是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实习时间短,不便于教师指导。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一至四年级的实习目的与任务分阶段细化,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在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实现双方互赢。
四、结语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二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三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是一个比较入门的窗口,让孩子能够提高智力和操作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取学前教育的时候,选择音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钢琴不再是一枝独秀了,钢琴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家长们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提上了学生的学习日程,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更多的音乐教育选择。音乐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也与这些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国民素质有所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教育的在智力发展阶段所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是让孩子在音乐的教育中能够领会更多的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内容,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在某个层面来说,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大,这是我们都曾经认识到的内容。总的看来,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扮演的地位有三个,其一是启蒙,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即便家长对待学前教育的事情再功利,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种种启蒙目的。其次是引导,家长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长,望子成龙,希望能够通过学前教育来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所谓抢钱抓早,尽快谋划,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
2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我国也收到来自家长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音乐学前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音乐学前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环境影响氛围,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家长不断的投资投入到音乐学前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认真的看到,在音乐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存在着些许不合理的地方,尽管我们将其归纳为音乐学前教育体系成长中的烦恼,转型期的阵痛,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的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问题中到答案、在问题中做总结,才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学前音乐教学模式的根本进行探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逻辑归宿和出发点。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不是说我们投资多少、付出多少就是对孩子负责人,就是对孩子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还是成长多少,收益多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大家都没有对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意识进行尊重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直是被动学习,不能够真正地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在学前教育中收益,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学前教育变为了孩子家长变相竞争和学前教育机构不负责的收费竞争,让学前教育变为了味道。其次,学前教育不是启蒙一个环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钢琴,看到别的孩子学习画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画画,觉得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被家长充分安排,没有启蒙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一直延续,家长变成虎妈虎爸还好,如果不能,仅仅是跟风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最后,学前教育不成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是市场化的结果,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授课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整个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课程调整,没有想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不断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个体、私人到机构、集团,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整个体系不统一,结构紊乱。
3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声势的概况
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均为声势,声势训练作为音乐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一)声势的定义
“声势”指的是用身体作为乐器,运用身体动作进而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是人类表现、宣泄、交流情感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产生于音乐、语言之前,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运用着(如大型体育活动比赛表演时,人们用跺脚、拍手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等采用的既是这种方式)。它不需要借助抽象的概念,高难的技能技巧,复杂的逻辑思维,更不需要任何乐器、教具,每个人均会自然地使用,而且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记忆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更是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
运用声势于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教学法特点之一。约在10年前,中国音乐教师刚开始接触奥尔夫教学法时,便注意到了它的这个特点,并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音乐课的气氛因此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诱导孩子们努力探求声势活动音乐性内涵,完美地体现了声势的艺术意义及音乐教学价值,声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了孩子音乐的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
声势活动本质意义,是因为它作为“人体乐器”演奏音乐。同其它乐器相比,“人体乐器”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之物,更没有艰难、复杂的演奏技巧,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并能整个身心地投入音乐,可以充分自由地展现他们内在音乐潜能。声势是动作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它从拍手开始,发展到了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根据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本土民间歌舞中原有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比如拍胸、拍头、拍臀及脚下音色非常丰富的踢哒节奏等。对训练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节奏感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欢迎。
(二)声势的基本形式
1.拍手
两肩与两臂放松,将双手放在胸腰前拍手,一只手平放,另一只手拍打。开始教学时,我们让学生以右手的手指指尖击左手掌根,并注意音色和音量的特点,然后一边拍一边向前移动至掌心,声音此时像有共鸣似的,音量比较大,再向前音量便变小,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了解到拍手会因部位不同而产生音色、音量的变化。练习的时候一般采用左手不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击拍左手掌心,音量大小由右手控制。但不采用两手对拍,因为会影响速度,容易造成两臂紧张。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对不同拍法产生音色特点的体验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拍手声音一般清脆、明亮,在声势合奏中,易拍节奏性较强、鲜明的、较复杂的节奏声部。
2.跺脚
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类。一般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鼓励学生左右脚都会。特殊用法是脚跟或是前脚掌着地,用脚画圆线、弧线等等。坐姿为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是在凳子外悬空,凳子高度要以小腿同大腿成直角为宜,跺脚的时候脚掌略提起。站姿为从脚跟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的作类似原地踏步动作,注意不要过分用力的跺脚根,以免振动过大使脑袋受伤。跺脚也有音量及音色的变化,感觉当然是越细微越好。
跺脚声音较低沉,在合奏中可以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
3.拍腿
双手自然置在大腿膝部,双臂要放松,双手拍打。也可以单手拍打,因为动作自然,所以成为四种声势中最容易做到的,快速做时比拍手不易紧张,且更容易。拍腿可拍打出更丰富的节奏花样,且本身可做二声部练习,便使它成为了学生打击乐、键盘乐、音条乐前的最佳准备练习方法。此种方法除了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外,对于左右手的协调及放松是非常好的预备练习。
拍腿的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能单独在重拍使用,否则会使节拍重音不突出。在训练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时候比别的声势容易。
4.捻指
中指与拇指相捻发出响声,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很难做到,可以用弹舌发声替代捻指发声,捻指可用不同的高度、姿势做,在四种声势中它极少单独训练,多数是结合其他声势练习。捻指的音量最小,但是声音较高,有时能够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不宜用在重拍、复杂而快的节奏中。
除以上四种声势的基本形式外,还有很多的声势形式,如可以从头、脸至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从而获得极丰富的节奏、音色变化。实际上,我们从头到脚浑身均充满了音乐,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运用,包括双臂、夹臂摩擦身及脚的各部位踩在塑料泡或是地板上发出各种节奏、音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谓是极大的享受。对于儿童来讲,从拍打肚皮、胸脯至拍打髋部两侧所发出不同节奏、音色都会令他们乐此不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更大锻炼。
二、声势的作用
声势在音乐教学上及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加入声势教学,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孩子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经验奥尔夫曾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将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这种对学生即兴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节奏训练
1.节奏模仿
声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奏训练,节奏模仿是其的开端。节奏模仿,指的是不看谱通过动作及声响的模仿所进行的节奏训练,教师利用手、臂、腰、肩、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产生不同节奏,学生把节奏再一样重复一遍,将单项活动变为多项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节奏内涵,也增强了趣味性。
节奏模仿练习最容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及训练听觉听辨与记忆能力。例如,通常由教师或着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余学生进行模仿。一般从四拍子开始。其次是节奏接龙,这是个非常有趣而且有效的方法。方法一:教师先拍四拍,学生跟着模仿。教师继续拍下去,一个节奏型四拍,学生一边模仿教师前四拍节奏,一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方法二:“接尾”,老师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接着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且即兴拍两拍,能够轮流传下去。此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方法三:“接头",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头两拍,然后继续即兴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每组则换一个人接头,此种方法不会轮流传下去,所以每次开头必须是新的;方法四: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更为复杂的节奏型,例如即兴四拍、八拍、十六拍,默记四拍、八拍、十六拍。这些实际是一种“发展”。方法五:即兴接龙,可以两人为一组,互相轮接龙。也可以用加倍的长度,求得大“发展”。此种练了训练创造性外也体验了一个节奏乐句的结构和结束等。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及迁移应用深化,使学生在利用自己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基础上,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和听音活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2.节奏卡农
卡农的意思书面解释是:同一旋律以相同或着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上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照一定的间隔依次的模仿前一声部进行,声势经常和节奏连在一起,它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学生易学易做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着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且多以“卡农”形式出现。学生掌握2/4、3/4拍节奏的同时,卡农游戏时能够使其大胆的用声势动作表现两种节拍,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反复进行不同花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卡农曲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卡农的音乐感觉,在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固定节奏型
“固定音型”又称“顽固伴奏"等,是指一个音乐动机,或着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在一段音乐、甚至全曲。作为一种节奏基石,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语言、日常生活、身体动作中的音响自然地获取。它从头到尾仅仅使用一种固定节奏或是音型,为已熟悉的节奏、歌曲朗诵伴奏或是参与器乐合奏,减少技巧学习的难度,将多声教学变成极方便、极简单的事,并且获得较高层次多声部的合说、合奏、合唱的教学效果。在视唱教学中,使一部份学生为正在视唱学生即兴节奏伴奏,可击桌、跺脚、拍手等等。因为这种始于原本性的音乐最容易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因为无技术负担,便可成为学生的一种半意识或无意识的说、动、奏、唱,可以腾出精力,做即兴创作的其他发展,不仅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还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又使唱、奏、动集一身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对“固定音型”的教学原理及方法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多声部训练
1.多声部训练可结合的形式
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多声部训练能够在歌唱、旋律、节奏等训练中寻找有效的途径。在视唱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就是见到陌生的谱子就能将其准确、完整、流畅地演唱出来。在视唱当中注重音高、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体现。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把谱子唱下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就是这样的训练只能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单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在唱歌中只注意到自己所演唱的一个声部,不会去倾听或借鉴其它声部的音高以此来帮助自己巩固音感,所以一旦受到其它声部的影响,会很容易跑调。所以,在视唱当中加入多声部是非常必要的。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学生通过倾听音乐伴奏,歌唱和朗诵的形式,可以很好的把握住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和脉络,所以在节奏当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这点对其音乐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那么节奏训练就是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把多声部训练很好的运用到节奏的训练当中呢?我们知道,节奏听记是节奏训练的主要手段,然而以往的节奏听记全是单声部的。而现在我们一样可以将多声部训练加入进单声部节奏中来,比如:我们在听记完一条节奏之后,可以将这条节奏变成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声部的节奏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立体节奏的训练的方法来使学生具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
总之,不论是在视唱练耳中或是在节奏训练中,加强多声部的训练都是我们的教学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相应特点来制定与编排多声部的训练内容,尽可能早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他们提高多声部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2.多声部的分类
(1)个人的多声部训练:声部训练可以采用单独弹唱的方式,也就是口唱一个声部,同时用手弹奏另一个声部,这就做到了眼看,耳听,口唱,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这种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2)分小组的多声部训练:即为将多个人分组,合唱的基础就是多声部视唱训练,视唱一个多声部乐谱中的不同声部,并且按照各自的声部分配,在统一的节奏下唱出各自的声部,而且多声部合唱的识谱阶段都是由多声部视唱开始。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如旋律、调式、和声、调性、移调、音准、力度、转调、视谱、节奏、音乐表现等等。它体现了包括调性、和声、节奏等因素在里面的多声部立体思维,对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合唱者对于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演唱、表现能力。(三)培养即兴创作能力
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其不是把现成的技能、知识先传授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游戏之中探索声音,尝试用自己的动作、用字词、语言、即兴地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出一些节奏开始自己音乐的学习,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方面指的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当作起点的教学方式。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原本、最古老的创作形式,他所强调的创造性便是指即兴性的创造力。以他看来,音乐教学应从即兴创作的游戏入手以便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透析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理念可以看到,他的音乐教育不在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在于启发学生自身音乐感,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把音乐同身体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实践和即兴创作。奥尔夫反对以教师“教”为主授课方式,否定“强制性”教学,主张让孩子在音乐中走、跑、跳、跺脚、拍手、表演、游戏、演奏乐器。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实践哲学基础。正如埃里奥特所提到的,“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
即兴创作活动中,学生常常可以主动地接受挑战,当获得创作成果时便能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及兴趣,以便唤起更大的创作潜能。这种即兴创作相对简单,学生仅仅靠自哼出一小句短小的旋律,或是试奏出一段简单乐器伴奏旋律,都可以开发其创造力,促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即兴性理念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每一堂课上,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即兴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它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意识。因此得到的经验将在学生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肢体协调性的培养
人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节奏动力,可以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比如人体动作中最简单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具有节奏性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发展培养他们对于节奏的直接感受与运用体验的最佳时期。运用他们自身身体的敏锐性与协调型,结合节奏进行训练是培养协调性的一种简单但却十分效果的方法。
声势活动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作为乐器进行充分运用与表现,从而挖掘人自身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并进一步发展人更为敏锐的节奏感。它将音乐与动作、言语、舞蹈相结合,将身体的律动结合节奏感这一基础,形成听、唱、动等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同时加入儿童比较喜欢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身体器官的调动进行节奏的训练。对于儿童来将,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肢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有规律性的节奏,可以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大脑在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及平衡力发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声势活动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
声势活动可以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会自身身体协调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声势活动中常用的合唱、重奏等活动形式经常会碰到多种声部之间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个人操作方式和与他人合作时做好协调工作,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孩子协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在拍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左手画圈而右手上下直线的拍,或者左手匀速的拍而右手要比左手快,这样练习是两手在做动作时会有一定的牵制和干扰,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人的能力培养
1.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素养。在现代社会,善于合群,学会合作和重视协同努力已成为一个人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的前提。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很多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往往是为合作而合作,较多的流于形式,它的真正价值并不能得以发掘及体现。合作学习蕴含了“身心、知识及社会”三个维度的活动,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对不同的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与探索,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同人交往、相处,使学生适应性社会的发展。
音乐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将音乐同活动沟通起来,给予学生自由音乐的想象空间。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活动内容让他们自由设计。如《小雨沙沙》作为一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它的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小雨”,另一人扮为“种子”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按照小组的方式编创生活中的声音,设计更多象声词。这样,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起来,学生或三人一组,或是五人一组,当起小小音乐家,情绪便会达到极点。在教师鼓励下,通过此种的交流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声势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联系,例如节奏中游戏的互动,角色的互相配合,小组表演中的交流等等,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势教学中的合作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发展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沟通的能力,音乐学习中的合作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音乐体验中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心智发育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2.合作能力:音乐课堂上声势练习中的合作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要具备合作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给我?
3.观察能力
小学生如果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观察能力、高度敏感性和持久注意力,对新知识和内容便会快速反应,可以透过表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完全能够自行建构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整合,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促进智能发展。声势的基本形式中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对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的形成或是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方法、新过程具备贡献价值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使学生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经验给予更高程度整合以便实现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4.模仿能力
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经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之初应该先从节奏入手,从单一节奏模仿进入到组合模仿,从节奏模仿过渡为旋律模仿,从完全模仿到变化模仿……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将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获得创作的灵感。
同一符号系统的模仿(如从动作到动作、语言到语言),只需要模仿能力及反应能力,不需要创造力及想像力。但是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模仿,则需要将这一符号某种特征或者将象征性的意义转移到另一种符号系统上,这就必须有想像力才可以模仿得出来,特别是在比较抽象的音响同动作之间作这种转移,就更是如此了。将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走向、高低、强弱变化,甚至是不同的曲式结构、音色,用动作来表示时,就一定要有想象力才可以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多解性和非定量性,动作的反应完全便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便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5.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同时,音乐也可以运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声势活动是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教学的一部分,音乐声势活动中蕴含着对各个器官的调动与反应,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包含在这其中。比如在音乐的强弱对比中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控制力。在反应的准备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正在接受的各种信号上,刺激听视觉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学生在接受时的意向也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号刺激,并做相应的动作,经过不断的锻炼,在接收信息与做出反应的时间会不断的缩短,学生的反应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和脉搏。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声势,使身体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所打击的节奏用脚跟腿踏出,或者用肩做动作,或者最后过渡到肩脚同时做动作,在音乐的强弱变化中学生跟随节奏不断的做出相应的反映,使肢体协调合作,对音乐的节奏感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强。声势的运用是一种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效果实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任何思维的理解也是基于观察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的先行。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整个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能力的实施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知材料,观察过程对气味、声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加工创造可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因为观察高于单纯的知觉表现,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观察能力的目的是根据搜集到的思维信息进而发散思维,获得理性的认知。观察能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耳、眼、鼻、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活动。由此可见,声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声势同样要求运用各种器官的综合感知能力。在音乐学习中这种观察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什么样的节奏变现欢快的情绪,什么样的节奏表现低落的情绪,什么样的音乐节奏感强等等。对音乐的观察也是学生对于音乐感悟能力的提升过程,观察是一种获得讯息的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运用一些问题引导、思维启发等手段,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升华为理性的认知。可以说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一)音乐有治愈心灵的功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1.1教学模式陈旧
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采用的授课方式没有跟随时代进步进行相应的革新,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同时,受到近年来中职院校扩招的影响,教师资源的匮乏使得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来看,其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音乐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度重视乐理和技巧,这些内容往往无法提起非本专业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会欠缺创新能力,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这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得不偿失、没有益处的。
1.2过度注重技能的培养
使得音乐的灵魂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音乐从根本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活动,如果仅仅注重对于技巧的掌握,乃至成为模块化的模式,将会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无法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和感染力。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半路出家”,缺乏音乐教育的基础。为了能够缩短教育时间,很多中职院校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只将一些简单的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教学,也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思维以及欣赏层面的培养,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掌握声乐教学的皮毛,无法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结果就是所教授的学生学习不到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声乐教学如同鸡肋。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2.1有效降低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学前教育声乐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为小组授课,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带着几名学生,这种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方便教学,但是这种形式在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同时,也会无形地给学生带来一些之前没有的压力,课堂气氛容易变得紧张不自然。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善这种紧张的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排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情感,因材施教,用真情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声乐课堂上,传统的严师形象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隐藏。将严师的形象转变为益友,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要确保面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一视同仁,不因为部分学生的基础好,天赋佳而偏爱,也不因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乐感不足而进行歧视和懈怠。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充满耐心地对待所有同学。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是能够将部分学生的不自信情绪加以稀释,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期望,容易让学生获得自尊和自信,产生较为强烈的能动性,主动开展学习,并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努力。在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之后,之前学生感受到无聊、乏味的理论课程也会变得充满乐趣。同时,声乐教学是一门具备多种特性的课程,注重对学生内心深处进行灵魂的熏陶,如果学生能够将课程的知识、自身的情感、教师的引导融合为一,那么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出音乐的真正魅力。所以说,一堂能够被学生接受的声乐课程,必定是在一种积极、轻松、快乐的情绪和氛围中展开的。只有创造出一种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们才能将精力转移到课程内容本身,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2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思维一堂成功的教学课程,可以培养出未来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堂充满了愉悦气氛、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肯定比一堂传统的理论授课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种类型的课堂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就是说,轻松的课堂氛围环境是在增加教师负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就目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能动性,一个充满了进取精神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勇于创新的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也是创新教育的方向。
2.3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思维是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专心听讲。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了课堂的中心,学生变成了观众,缺乏主动地参与,只有被动地接受。实践证明,被动学习的课程往往效果较差,而这种依托于理论的教学课程往往脱离现实情况,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具备实用性,从而轻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在于课程的制定,而是在于学生未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的授课形式没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地挖掘。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说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一无是处,只是能反映出教师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再现呢?那就是确保把学生的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掌握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由教师自导自演变为学生的自由发挥,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掌握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手段,同时深入地了解艺术规律,同时针对学龄前儿童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能够开展新型教育。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中去,而不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和自身条件把他们安排成学习讨论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分享中来,让学生既能相互辅导,又能互动体验,获得教师教学无法得到的良好效果。
3如何进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兴趣的培养
3.1转变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溯其根源,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从被动倾听到主动索取的转变才是培养中职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所在。实现多种内容的教学课程,确保多种手段的训练手法,开拓更多教学思路,使得学生能够从被动向主动逐渐转变,促进学生自我独立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融合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课程实践,变理论课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训练,把课程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发展。
3.2手法创新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加大讨论课的比例,使得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具备判断的能力和意识。目前在中职教学机构中,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理论课程向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将作品的内涵和背景进行深挖,对作品的风格和中心思想进行判断和赏析。还要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尝试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的方法,并逐渐掌握驾驭各种类型音乐的技能,在课堂进行的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展加以针对性的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3.3导入激情因素
激发学生唱歌欲望声乐教学,是一个由模仿到原创的过程,在充分的学习了理论课程后,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初期对教师的声乐进行模仿并学习到位后,要不断地深入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体会声乐艺术带来的魅力。声乐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而且会激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对教师来讲也是树立个人形象的绝好机会。
4结语
从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艺术素养差,声乐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学生对声乐感受和感知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性,对声乐在教育中所起作用认识不深。长期以来,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教学中以专业技能为目标,忽视了应用技能培养。如幼儿歌曲编配和表演、音乐欣赏、自弹自唱等在内的教育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幼教实际。侧重歌唱技能和技巧学习,主要教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忽视幼儿歌曲的教学。学生由于接触的幼儿歌曲较少,对于幼儿歌曲的发声概念十分懵懂。实际工作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甚至错误地认为用真声去范唱幼儿歌曲。忽视了教学能力培养。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专业技能融入到幼儿歌曲教学中。恰恰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式方法教授的欠缺,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声乐教学不能结合起来。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很少到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调研,学生的见习和实习难以保证。而教师也缺乏对幼儿园的教学现状和需求的了解,导致教学中对实践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难以将所学转化,实践能力较弱。不断更新的学前教育理念,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改革,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发现声乐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使学生在校就能成长为胜任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索
(一)明确教育目标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教育师资中的重要力量,要明确教育目标不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在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下,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
3至6岁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声乐教学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创新能力、性格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更要注重实际,注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学前教育新形式下的岗位需求,注重声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1.注重授课内容的专业性。
针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存在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声乐技能技巧基础差,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的情况,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做出调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学生的声音训练上已形成一套经验,应该继续发扬,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歌曲教学。侧重声乐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声乐的气息、喉位的稳定、共鸣腔的运用等歌唱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欣赏知名歌唱家的歌曲和演唱视频,增强学生的声乐意识。引导学生欣赏幼儿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增强学生的专业性。许卓娅编著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日本品川三郎编著的《儿童歌唱发声》等书,其中关于歌唱教学的观点与成功经验都对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有很大的启迪。作为补充材料可以让学前专业学生较早接触幼儿园歌唱教学内容,为未来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2.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传统声乐教学先是发声练习、然后学习范唱、学谱、填词,再进行艺术处理,采取的是大课集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在唱主角,学生仍然处在被动的状态。大课授课模式,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对解决基础理论和培养基本能力,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等等,具有优势。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取小课教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全班同学的基础条件和个性差异等情况,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针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差,声乐技能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产生急功近利思想。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循序渐进,在打牢声乐技能基础时,更应加强学生的声乐演唱的表现力、演绎能力和感染力的培养。将大课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在小课中纠正。将小课中发现的个性问题,在大课中提出,引起注意。面对幼儿歌曲活泼明快的特点,通过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学习空间的灵活性和一定程度的分组教学,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质。减少学生来自内部、外部的约束,克服羞怯感,从而变得主动活跃,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实际教学中利用民族唱法教授学生演唱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把民族唱法技巧灵活运用到幼儿歌曲的演唱中。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内容浅显,思想单纯,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是幼儿歌曲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幼儿歌曲的特点,运用演唱技巧,设计表演动作,教唱幼儿歌曲。民族唱法具有声音靠前集中,音色清脆明亮的特点,运用民族唱法进行幼儿歌曲演唱可以尽可能的“模仿”幼儿甜美明亮的音色。在幼儿歌曲教学中,还要教授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歌曲教学实践。如幼儿歌曲《拔萝卜》我们可以把她设计成表演类型的幼儿歌曲。首先我们要讲一个关于萝卜的故事。老师在讲完这个故事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回答问题,引导孩子理解并记住歌词。老师在范唱中,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因为这首儿歌角色比较多,老师可以用头饰来提醒。经过老师几遍的范唱,幼儿已经基本会唱歌曲,教师就要让孩子们唱出来(可根据幼儿演唱的情况对幼儿的声音进行简单要求,如,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声喊。)等幼儿都能熟练演唱歌曲后,让幼儿发表意见讨论各角色如何扮演。商定好角色扮演后让幼儿戴头饰进行歌曲演唱表演。这首幼儿歌曲的基本教学程序为:故事、歌曲、表演。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教学过程中,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总结归纳,确立幼儿歌曲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4.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发音和歌曲演唱,抒发内在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对学前儿童进行声乐教学,则应突出“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要准确把握学前儿童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欲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和快乐的感受。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必须主动改革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声乐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实际。要注重学习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知识,熟悉他们发声和演唱方式,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进行观摩,掌握学前儿童教学工作的实际方法,科学融入到日常的授课环节,使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逐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教师既要做好范唱,又要帮助学生选准曲目,在课内和课余时间强化练习,为学生打牢技能基础创造条件。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教学录像和更多的演唱示范,帮助学生查找差距,改进方法,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三是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更新换代,降低教材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向幼儿园实际教学靠拢,选择那些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歌曲和优秀民歌作为教学素材,也可以根据学前儿童成长特点和幼儿园需要,订制或编写合适的教材,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歌唱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具可学性和实用化,发挥好教材帮助学生练习声乐的辅助功能。
二、突出“联”字,在推进校企合作上求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三、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四、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应合理安排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比重。作为一种新的音乐教学课程,传统音乐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一定的传统音乐技能和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型人才,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教学是声乐技能,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艺术文化的不断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选择,除了选入传统的艺术戏曲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传统原生态的音乐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通过多方面的收集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并进行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升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真谛。除了要求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多样化之外,还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教育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音乐文化资源占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教师应全面地展现我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学习和运用,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重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作为传播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实践者,教师要更加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专家交流培训外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加强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音乐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进行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背景,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改革中,高师院校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方式。高师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上加入集体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讨论传统民族声乐历史及赏析传统声乐作品等内容,力争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综合运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来了解我国社会背景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到最原生态的传统音乐作品艺,拓展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三、师资知识结构的改善
声乐教学是主要是运用声乐技术方法让声音去演唱实践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教学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作为现代声乐教学的领跑者,首先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不断调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理念,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合理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全民创新要求人才具备可持续学习的习惯、意志和能力。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从培养其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来。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习惯和能力,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要让学生去逐步感知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平时则必须注意渗透,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接触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当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后,他们会初步意识到教材文本仅是文学世界的沧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譬如让学生按照词牌名阅读各类词作,他们会发现相同词牌的词,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写作背景不同,词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如词人因生活环境、年龄、经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也会有所差别。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就变化明显,她早期生活优裕、幸福,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格调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学生阅读的视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学世界的丰富,越能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养成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三、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寻找和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也就表明,落实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广大教师就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措施去突出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关。教师应有全新的观念,民主开放的教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胆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起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放飞思维的灵感。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丑小鸭》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象一下丑小鸭后来会怎么样?把自己想象的结果和课文中的情节相比较来感悟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艰难历程,从而体会丑小鸭对生活的坚强信念以及对我们的启迪。后来,我曾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利用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是现今教育家非常重视的课题。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切合实际地采用一些新进的设备,通过新颖的授课方式,拓展阅读的内容,创设与阅读素材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此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阅读水平较强,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经验往往都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他们大多数受益于课外阅读,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用“新”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可以以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吸引的本体,还可以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器具来刺激学生感观。我们可以以现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较多的课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例。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为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从这种不同于固定教室教学的环境中提取有利于组织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吸收的各种因素来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冲击。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带色彩的文字来形象化教学内容,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那么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合适宜地将教学素材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拓展广阔的阅读时空,并且还要重视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让阅读活动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连。当然,要做好这些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给与他们科学的指导,引导他们注重思考和积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四、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再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世界上一切创造都少不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而驾驭语言中的各种要求,就理解而言,则主要表现在语感能力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激起学生乐读的情感,通过多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领悟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蕴涵,以便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其次,语感及语感能力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获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行为环境在培养语感能力方面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实际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课堂的界限,并跨越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外,还要不断关注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善于求异,大胆对课题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引导和讲解,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
关键词:生态式;地域因与文化;课程观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生态性”概述
1.1 课堂教学的“生态性”表征
生态学,自20世纪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已硕果累累,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相近的学科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生态学的思想在诸多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教育科学领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思想来研究教学实践,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在生态场和心理场内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的目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示、传递给学生,学生亦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吸收音乐文化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等,此过程是信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又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或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又属于教师从学生因素中吸取能量、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学生吸收能量的生态场,经过教师精心布置的课堂环境,往往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准备的,是一种隐形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间接、隐性的方式从课堂环境里获取信息,受其感染、吸收能量、取得进步。课堂环境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生从课堂环境中吸取能量,获得进步,课堂环境也因为学生的进步不断地被优化,这是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的过程。可见,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2 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性”表征
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都来源于人民的集体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地域风俗人情,这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作品,以专业的音乐家艺术创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生活形态的艺术。地域音乐文化会渗透到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各种节日庆典、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上山狩猎、下地播种、驱魔祈神都要音乐艺术来渲染气氛。地域音乐文化源于生活,乡土生活是其产生的背景。人、音乐、生活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在音乐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享受音乐,音乐即生活。音乐从地域乡土人们的生活中吸取信息、获取能量,不断地被创作、改编、流传,乡土生活因为音乐艺术的存在更加丰富多彩,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获取能量劳动、娱乐、成长再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中去。由此,地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人、生活、音乐”的生态系统。
2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优势
2.1 保持地域音乐文化的完整性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文化一旦从它们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孤立出来,它们就不能够再得到发展,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气,可见在传承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它从其所依赖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同样,也有专家指出,解读地域性人文文化必须将其放入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若将其从地方文化背景中分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地域音乐文化必须放在其地方人民文化的生态系统中解读。通过记录在纸质资料、图书馆、电子产品上的方式来解读地域音乐文化,间接导致充满生气的地域音乐文化丧失了其“活性”和完整性。
地域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用“生态性”的视野来对待地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是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时候,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人、音乐、文化的关系。若地域音乐文化教育脱离了所依赖的人文背景来教学,将直接导致音乐文化完整性的切割,也必然阻碍学生完整性的成长。
2.2 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就是要以一种“生态性”的视野来看待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的因素有“人、音乐、生活、社会”,学生在这样的视野中学习音乐,与传统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音乐课堂有天壤之别。“生态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态式教学下,学生感觉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而是在接触、在感受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感受、感知生命的价值。
音乐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体悟、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普遍显示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感受的特点,这实质上是人文教育的病态表现。音乐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文化的熏染,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实践中,倘若学生的感受、体验缺位,实质上就偏离了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的宗旨。地域音乐文化教育,以“生态式”教学理念,把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完整地带入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平台――“人、生活、音乐”。“生态式”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2.3 提高“教”的效率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在“生态式”教学理念下,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态度都进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范畴。教师的课前准备从微观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向了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质的飞跃。
加之学生学的方式由传统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转变为感受音乐文化、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课堂管理,而且间接刺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见,地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生态式”教学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的积极性。
3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