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禅茶文化论文范文

禅茶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禅茶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禅茶文化论文

第1篇

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茶文化可以扩大茶产品的销售传播渠道,可以推动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在国内有很多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茶马古道”,一千多年来,联系着内地与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文明的象征,这种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热,推动了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西湖龙井,品质上乘,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赋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铁观音,畅销全国,得益于多年开展的茶文化宣传活动,让安溪县从有名的贫困县向全国经济百强县华丽转变。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广西六堡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及保健作用独特,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文化内涵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宣传,仅有东南亚、粤港澳、广西和国内极少数消费者对六堡茶有所了解[5],严重制约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导致梧州长期存在茶园稀少、茶产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甚至一度沦落为边缘的“夕阳产业”。到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2家,产量不足1000t,产值不足2000万元,内需市场低迷,65%的产品供出口[6]。2004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把六堡茶培育为梧州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同时,有关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渐被重视挖掘宣传,政府和企业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六堡茶品茶、斗茶赛,相关的摄影、诗歌大赛,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六堡茶魅力。此外,越来越多介绍六堡茶的书籍《中国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发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极大地推广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六堡茶的价格稳步上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国内销售已从2003年以前的几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区[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38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8500t,产值超8.5亿元[8]。据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79亿元,在黑茶类列第2位,仅次于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这与茶文化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动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发展

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内,该园将茶叶科学、茶文化与旅游、经营相结合,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园内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设,设置有“二园”和“五厅一台”(茶树品种园和茶叶高产示范园,茶叶加工厅、科普厅、茶史陆羽厅、茶艺品茶厅、产品展示厅及了望台),以一个别致的窗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现代茶业。作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产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0多万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的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4茶文化旅游带动七仙峰茶场的发展

阳朔七仙峰茶场位于旅游名县桂林阳朔县城北十余里的山区,是著名歌剧《刘三姐》“采茶歌”的拍摄场地。茶场景区开设有茶叶科普区、产品展示区、制茶体验区、茶叶品尝区等,游客在景区里,除可以尽情游览优美的茶园景色外,还可以亲自采茶制茶,体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品尝亲手加工的茶叶,品尝用茶叶烹调的各种美食,享受茶文化的乐趣。目前茶场已发展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荣获广西第一批“新乐茶休闲游”新线路景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集观光、餐饮、住宿、采茶、茶艺表演、品茶购物为一体[10]。据李良活、陈新强报道[11],七仙峰茶场景区2010年春开始运营旅游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达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与附近城镇的年轻人为主,还有部分是前来阳朔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茶场2012年茶叶产量15000多kg,景区内销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价250元以上,茶叶销售收入450多万元。

3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要充分重视挖掘整理具有广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广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1提高意识,做好规划

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赋予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茶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茶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意识,把广西茶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到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让茶文化更好地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

3.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扬力度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产[12],应充分重视广西茶史资料的挖掘、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广西茶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地注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定期举办茶歌、茶联、茶书画、茶摄影创作等比赛,举办茶文化节、茶事活动;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适时邀请茶文化专家做相关报告,交流广西茶文化、茶产业经济的经验,探讨发展之路,等等,积极传播、宣扬广西茶文化,使广西的茶产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国市场。

3.3加强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

广西茶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品牌少,茶叶“有品无牌”,导致广西茶叶价值低,知名度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广西的茶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灵魂,是企业吸引民众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强广西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建设来支撑茶叶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叶企业要挖掘、提炼与总结茶文化元素,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生产、茶产品中,打造特色,以优秀的茶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动茶企的经济发展。

3.4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第2篇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根据茶产业现状和茶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确立茶文化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要求;茶文化专业有评茶师和茶艺师两个职业方向,根据国家评茶师、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实行双证融通。建立基于茶类识别、茶叶泡饮、茶事服务、茶叶营销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

第3篇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为掌握本学院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形式的评价意见及实际教学的效果,为下一步有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为学院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笔者组织了文化管理学院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双语课程的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有学习意愿、学习习惯、课程设计与授课效果四部分。

(二)调查问卷的调研结果

笔者在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下半年5个学期内,在学期末做了随堂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1.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可度与四六级通过率成正相关愿意学习文化产业双语课程的学生中过级的比重占到了94%,其中84%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0%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可见两者是正相关的。

2.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功利色彩较重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有很多,四六级和就业因素占总样本的53%,其中选择通过四六级的占24%,选择就业的占29%,如果加上出国的6%,约有60%的学生是因为各种功利目标而选择学习专业英语的,只有37%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是提高英语水平。

3.多数学生未建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预习、课堂笔记、复习及查阅字典等方面来看,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总体上比较被动和懒散。65%的学生不会进行预习,59%的学生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48%的学生从来不使用或者偶尔使用字典,54%的学生不会进行课后复习。一半多的学生只利用课堂时间学习专业英语,其中34%的学生每天几乎不学习英语,另有34%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少于30分钟。

二、文化产业双语课程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重

1.传媒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独具传媒特色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重点紧扣传媒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中也有所体现,学生对专业英语这一课程的各个章节按照兴趣的高低排列,前五名分别是电影业、音乐产业、广告业、演艺业和电视业,排名紧随其后是的文化产业营销和新媒体产业。教学应抓大放小,紧扣教学的特色重点,结合学生兴趣,扩展重点章节内容,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如通过课时的增加来夯实重点章节的教学,对于比较边缘的行业,应浓缩、合并教学内容,以避免教学节奏的拖沓。

2.文化底蕴

传统教学重输入语言,轻输出能力培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采用生填硬灌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过于偏重词汇、语法结构的教学,忽视了课程的文化内涵,使课程成了语言知识的载体,而不是信息的载体。教学应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的大学双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教学形式的互动与突破

1.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享誉世界。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章节恰恰是案例法运用比较充分的章节,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比如在讲授电视业这一章内容时,教师选择介绍世界顶级的广播公司,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福克斯公司(FOX)、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并对每家广播公司制作的优秀节目作了简要介绍,如介绍NBC后重点介绍了《老友记》,介绍ABC后重点介绍了《根》和《绝望主妇》,介绍CBS后重点介绍了《60分钟》和《幸存者》,介绍FOX后重点介绍了《越狱》和《美国偶像》等,使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及不同电视广播公司的节目理念。

2.启发教学

第4篇

媒体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产业,只有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受众群,才能吸引到广告商的广告投入。所以,受众成了媒介文化的真正买家和特殊消费者。因此,寻求“新看点”,追求“新卖点”吸引受众,成为众多媒体趋之若鹜的目标。但是,媒体在这样一种利益驱动之下,所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是值得商榷的。

弗洛伊德把创作模式分为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两类,前者是一种理性原则,通常用来指思考自然、社会、现实及未来等严肃话题;而后者是一种非理性原则,是一种感性的满足,是一种低级文化,旨在满足好奇心、窥视欲、感官刺激等。我们可以把以硬新闻为首的严肃媒介文化放到现实原则所属的理性创作模式之中,把以软新闻、娱乐节目为主的媒介产品,归类到快乐原则所属的非理性的创作模式。现在,这种模式下制作出来的软新闻,包括娱乐新闻,还有娱乐综艺节目等成为被消费的媒介文化主体。因此,必然会产生一种可能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多数是为满足感官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一方面伤害高级文化,一方面腐蚀人心。

快乐原则下受众的媒介文化消费心理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受众的职业、性格、教育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受众品位的良莠不齐。大多数受众的口味是建立在快乐原则之上的,受众这种潜在的媒介文化消费心理使得媒体非理性创作模式下的媒介产品更受欢迎。究竟是什么驱动了受众的这种消费心理呢?

1、软新闻的“即时报酬”效应。软新闻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感官刺激和引起受众兴趣的新闻,在时间性上要求不是很强。它产生的是“即时报酬”效应。它容易转化成为一种消费符号,一种消费品,实现快乐原则,使消费者即刻得到满足快乐。比如一些娱乐新闻、明星的私生活及绯闻。而反之,硬新闻更容易实现现实原则,更强调一些道德、法律约束行为,在快餐文化消费日趋繁荣的当今,不容易受到受众青睐。

2、受众逃避现实压力。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的繁重,使得人们避重就轻,愿意选择一些轻松有趣的新闻来阅读,而不是说教的、严肃的、政治性强的新闻信息。因为前者更能给他们带来轻松愉悦的。所以,娱乐新闻及奇闻轶事的新闻常常被认为是最有买家的,因为受众渴望在工作之余得到压力的宣泄和放松,他们渴望在工作之余接受一些轻松娱乐的新闻信息,借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窥视欲、感官刺激。

经济决定论下 媒介文化生产的问题

在马克思时代,由于传媒主要用来进行政治宣传,所以,当时的传媒被列入上层建筑,它比较强调传媒的言论自由。但是,现在的媒体已经到了传媒商品化时期,电视节目最终依靠收视率来吸引广告商,所以,受众就成为决定传媒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而这种经济决定论又带来了媒介文化生产的一系列问题。

1、媒体过多地专注符号生产,将媒体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淡化

我们现在的媒体是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生产什么。比如: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现代大众对文化的消费正需要“天仙妹妹”、“芙蓉姐姐”这样的人物,因为她们可以满足受众的一种视觉,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大众媒体对“天仙妹妹”、“芙蓉姐姐”猛烈炒作。而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不管是天仙妹妹也好,芙蓉姐姐也罢,都不过是一种符号的生产。媒体之所以要维护这种符号的生产,正是要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以此获得经济效益。

2、软硬新闻在媒体中所占比重失衡,缺少高品质的内容

观察媒体可以发现:不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除了广告和国内、国际要闻之外,其余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以娱乐为主,建立在满足受众快乐原则之上的内容。

以2006年35期《苏州电视报》为例,共计48版,附加房产广告8版。48版主刊内容中有5个版面被广告全版占用,用来预告节目的版面占了5版,其余的80%版面均提供了生活娱乐方面的信息。而与政治、民生、社会发展等严肃话题几乎绝缘。再观察我们的电视媒体又何尝不是如此。每天晚上8点到10点的黄金时间段,言情剧成为一道大餐,而七点档的新闻节目里所涉及的内容也多以偏向软新闻为主。这些做法,无疑都是与媒体商业化运作后的需求不谋而合的。但是其导致的后果就是软、硬新闻比例失衡,缺少提高受众文化鉴赏品位的高品质节目。

3、新闻自由尺度把握不当,削弱媒体公信力

在“王菲生女”系列事件中,我们的娱乐记者的群起围攻,滥用新闻自由,不仅仅对当事人造成了隐私侵犯,而且使受众产生视听疲劳,而我们的媒体也成为八卦新闻的发源地。让我们来看看受众对这起娱乐事件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别人的隐私,没有必要去了解,你要是欣赏她的歌,就去听她的歌,喜欢她的电影,去看她的电影。没必要看别人的私人生活,这样对明星挺不公平的,因为没有自己的私生活挺可怜的。”

事实摆在眼前,媒体过分迎合受众,最终可能受众并不领情,反而吃力不讨好。与此同时还削弱媒体公信力。

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问题提出

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该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南北差异,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文章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基于前人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论,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江苏省各县域在产业结构上的空间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章以江苏省“十五”规划的起始年份2001和2005两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0软件,对其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将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极高”、“较高”、“一般”、“较低”和“极低”5个等级(见表1),并输出地图(见图1、图2)。

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

由图1、图2可以看出:“十五”计划的起始年份,江苏省县域经济均明显地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南重北轻”格局明显。江苏省县域之间的等级扩散效用明显,苏中的多个县域逐渐从“极低”等级上升为“较低”等级。这验证了郭金海等(2009)关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作用的结论。多数县域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其等级没有变化;只有宝应县、洪泽县、兴化市、如皋市、沛县由“极低”等级上升为“较低”等级,而赣榆、盱眙二县则相反。在等级内部,除去少数县域在经济水平排名上没有变化,多数县域的经济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动。这说明,江苏省各经济发展等级之间差距明显,但等级内部差距较微弱。

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江苏地域依次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为研究三大区域产业结构,计算“十五”计划起始年份的各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口比例(见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无论从产业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比重来看,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要优于苏中和苏北,苏北的产业结构最不理想。经过5年的时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均呈逐渐优化的趋势。即使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的苏南地区,2005年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仅为36.05%;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10%,占据主导地位。据钱纳里的六阶段划分标准来判断,苏南地区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但仍未占主导地位。由表2可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长明显;苏南和苏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降低,而苏北略有增长。

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处在上述“极高”、“较高”等级的县域,其产业的优化首先,注重产业的融合。服务业应加速向工业的生产前期研究、中期设计和后期信息反馈过程展开渗透,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的商业、运输业渗透;第一产业内部应通过生物链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融合形成新型生态农业。其次,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革新。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促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教育、科学、技术和产品之间形成良性转化机制。第三,注重产业的关联效应,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重视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应综合考虑服务业的规模、层次和结构,当前除要大力发展生活业,更应重点发展生产业。最后,注重“溢出效应”。就这类发达县域而言,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外部资源支持,也可以产生溢出效应。特别是将相关产业向毗邻的县域进行渗透,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舒缓资源压力。

处于“一般”和“较低”等级的县域多位于苏中地区,苏北少数地级市辖区及附近县域也处在该等级。这些县域工业经济起步较早,纺织、机电、医药、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土地、耕地面积数量充足,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巨大,对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苏中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资源短缺的江苏和华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农副产品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能够提供一个低生产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发展条件。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工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由上文可知等级之间的扩散效应明显,因此,处于“一般”和“较低”等级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发挥与高等级县域毗邻的区位优势,吸引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渗透。处于“极低”等级的县域多位于苏北地区,这类县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姚丽虹,赵阳.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协整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张辉,王晓霞.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4)

第6篇

2010年,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与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同步在宁波举行。其中“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和茶会碑揭碑仪式,更是别开生面。

世界禅茶盛会何以花落宁波?前四届举办分别在河北、台湾、江西和福建。宁波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前几年,专家学者和僧人在宁波考察时,建议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宁波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由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联络海内外学者、僧人,广泛征集禅茶论文。2010年4月24日,近200人济济一堂,参与“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

全国主要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茶界和宗教界的资深专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境外著名学者及僧人,或会上宣讲,或书面交流,多角度探讨了禅茶渊源、茶与禅的关系及其作用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顾问杜钧宝以名山名寺产名茶的史实,阐述自古禅农种茶推进茶业发展。太白山中的天童寺一带,至今还流传古僧人的茶诗:“太白山尖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哪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宣讲论文,讲到唐朝怀海禅师早年住持宁波金峨寺,酝酿禅茶法则,后来形成“百丈清规”,坐禅吃茶列为宗门规矩范围。日本茶祖荣西在天童从师,把带去的茶树茶籽种植于日本福冈,宣传饮茶好处,写出了似同中国《茶经》的《吃茶养生记》,他又通过日本航海船运来了一百根大木头,助建天童寺千佛阁弘扬禅茶文化。现在天童寺为纪念千佛阁的历史见证,在原址的东边山上又兴建了千佛塔。

会上宣讲论文的有日本茶汤学会原会长、教授仓泽行洋博士,韩国东亚禅茶研究所所长、《茶的世界》杂志社主编崔锡焕先生,还有国内的多位专家。他们在会上阐述了宁波禅茶文化的丰厚底蕴。唐代我国高僧鉴真和尚,因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其中几度泊岸今宁波辖地,第三次航海得救后驻锡阿育王寺数月。日本僧人最澄随遣唐使来华学佛,进出于宁波港,把茶籽茶树种到日本滋贺县,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宋代道元禅师在宁波天童学法回国,从四明山带去茶种,播种在日本圆觉寺一带,成了日本最主要的茶区。北宋初年,高丽国王子、僧人义通学成天台宗教义,在明州(宁波)弘教20年,逝世后葬于今宁波育王山。元二年(1087),又有高丽僧人义天到明州寻得经籍,编成4700余卷,创高丽天台宗。明州有高丽使馆遗址,已成为禅茶文化交流的见证。

如果说,研讨会从学术高度,以充分史实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世界禅茶文化及其在宁波的古今情状,显得严肃而郑重,那么在宁波七塔寺,4月24日、25日连续两夜,举行了“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则显得轻松古雅,禅味幽深,给人以禅的感悟和艺术上的享受。

七塔寺位于宁波城内,建寺1152年,与天童、育王、延庆寺并称为浙东四大丛林。七塔寺全体僧人为办好宁波的禅茶盛会倾其全力,“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请台湾佛光大学林谷芳教授参与策划。在七塔寺圆通宝殿前广场,月朗风轻,凉意怡人,先由可祥大和尚主法,率七塔寺的法师列队登台举行献茶供佛仪式。可祥法师说:“中国的僧人以茶参禅,以禅品茶,演绎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这是七塔寺建寺1152年以来,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禅茶文化盛会。”

开始两个节目由七塔寺和韩国僧人献艺,为全场定下法调,接着演出的“海上禅茶乐”为“平湖秋月”“渔歌道情”“妆台秋思”等美妙乐曲。台湾著名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林谷芳先生领衔的表演团队,在随后两小时演出中,给在场茶客带来一场“茶与乐的对话”。以三道茶,呼应三部分气质不同的音乐。伴随着龙井清香的是台上笛子演奏《鹧鸪飞》的幽深细腻、昆曲《牡丹亭》的典雅柔美。《霸王卸甲》琵琶奏出高亢悲情的曲调,茶人开始上第二道茶“木栅铁观音”。伴随着最后一道“松沅熟普”茶,是生命深沉感慨的《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林谷芳教授说:“我们今天的茶与乐的对话,就以音乐与茶所内涵的一些意义,将相同属性的茶与音乐结合,并配合禅境的塑造,以茶显乐,以乐映茶,让参与者感受禅茶世界。”台下每张桌旁,各有一位台湾茶人为座上人士施以“报恩香茗”,在表演冲泡、闻香、品茗、鉴赏等茶道艺术中,茶人目不斜睨,口不言辞,似乎要把禅意注入茶盏中,那专注的神态,平静的心情,使在座人士在观赏歌舞、品尝香茗的清雅气氛中,愉悦身心,领略禅茶真味。

在盛会期间,还特别举行赈灾捐款仪式。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率四众弟子,通过当地慈善总会,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0万元,用于建设一所希望小学,以报恩之心,为灾区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的活动,提升了宁波“东南佛国”“绿茶之源”的国际地位,诚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大和尚所言:“宁波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4月25日,七塔寺内张灯结彩,礼炮齐鸣,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碑记(茶会碑记)揭碑仪式隆重举行,参与仪式的200余中外人士聆听碑文介绍。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碑记(茶会碑记)曰:

“……自圣教东传,继而禅宗蔚起.参禅者宴坐息虑,每于五夜寂寂,赖茶以敌昏睡、破饥渴、助禅悟,而茶于禅门之功可谓大焉。故僧家视茶为清友,无一日可去也。茶禅交融、一味同参,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缁素咸知,禅茶之道于时兴焉。”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国际茶人、高僧、学者云集宁波千年古刹七塔报恩禅寺,特设两场“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俊彦星聚,胜会难逢,以茶为媒,以禅为悦,藉宝刹之灵光,宏演四明六千年之茶史,可谓茶禅双照,心境一如。斯时也,月色溶溶,篆烟袅袅,丝竹隐隐,逸兴翩翩,品茗谈禅,赏艺交心,实为寰中茶界之幸事也!此举不唯七塔报恩禅寺之盛典,亦为绿茶之源宁波之荣光也!

第7篇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要想更内在地、更深刻地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难以全面地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都蕴含丰富,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性。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不断模仿到不断的改造并注入日本的民族特色,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渊源

一、茶文化的定义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文化及茶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们生活样式的全部,是人们亲手创建的有形无形的成果的总和,每个民族、地域、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得以发展,尤其在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发展迅猛。文化由人类创造并推进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关于茶文化先学大家们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茶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道是茶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今的茶道追求修身养性,遵从礼法,日本饮茶起源于镰仓时代,后发展成诸多派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茶由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日两国文化的象征,因此也可以说茶是中日交流的结晶和见证。研究日本茶道,对于促进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当今这个物质化世界,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理也容易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而茶道中的“和、静、清、寂”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因此,提倡茶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提出问题

茶道精神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可以从茶在日本的由来,发展及所传达的精神方面来考虑中国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作用和历史地位。

三、研究方法并收集资料

(一)收集资料。本文不仅有老师的细心指导,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有关茶文化的资料,以确认其中的人物、时间、历史事件都是正确的。

(二)研究方法。读很多有关茶文化的文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素材,观点,发现茶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探求茶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茶的起源及茶文化的发展

(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茶文化的发展。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發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中国茶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五、日本茶道的发展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空海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日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奈良时代(六朝—唐),虽然这一时期没有记载文献,但是1422年的《公事根源》有记载,圣武天皇赏赐给僧侣遣唐使带来的茶叶,当时唐朝把茶叶当做药来使用,而这一点也被日本人所学习;第二期是平安时代(六朝—唐),日本佛教徒最澄和空海于804年和遣唐使一起乘船回到唐朝,最澄于805年回到日本,空海于806年回到日本,两人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带回了我国的茶叶。在当时的日本,茶属于珍贵物种,因此只有天皇、僧侣及贵族阶级等人才可以喝,庶民是喝不到的。《茶经》详细记载了茶的起源、制法、饮用以及茶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书:第三期是镰仓时代(宋),此时代有荣西去我国学习临济宗,同时,为日本带去了茶籽,茶的功效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中国的陆羽被称作“茶祖”“茶圣”“茶神”,而日本的茶祖是荣西,他也有卓越的功绩。因此,这一时期随着茶产量的增加,能喝到茶的庶民也逐渐增加了。以上三个时期都是以抹茶法为主,而从第四期江户时代(明)开始更盛行煎茶法,江户前期,隐元禅师晚年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之请赴日弘法,从福建省来到日本,带去了当时明朝盛行的煎茶法,永谷宗円于1738年将煎茶法成功进行改良。现在饮茶成为日本人的日常,茶在超市和便利店都有卖,在居酒屋也经常喝乌龙茶。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它并不是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吸收,而是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改造,最终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享誉世界。日本的茶道非常注重精神主义,有一种“脱离世俗别具风格”的精神表达。

六、儒教、道教、佛教和茶道

茶道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等诸家思想的结合,结合了唐代文化的特色,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创造了茶道精神。其中,“和、敬、清、寂”形象地表达了茶道精神,“和、敬”表达主客心灵相通的意蕴,而“清、寂”则表达出茶院和茶室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即同事之间相互协作,和睦相处,“敬”即朋友之间的相互尊敬,“清”即身心清净,心无杂念,“寂”即普通,以平常心看待事物。

(一)道教和茶道。暂且不谈饮茶始于道教这种说法的真假性,在道教中,茶道实现了人生的艺术的完美结合,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和茶道的协调(也就是“和”的精神)相一致,中国的历史学家说道教思想是对道教“生于现世术”的回答,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在现在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现在是无限移动的,处于相对性的主要地位,相对性对于调整来说是重要的,是具有艺术性的。道教和儒教、佛教不一样,道教会调整周围的生活环境,从生活的痛苦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老子主张虚无当中存在本质的东西,可以说虚无当中包含着全部,也就是说在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也存在运动的可能;自己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支配自由不被践踏,那是因为整体通常是由部分来支配的,这种教育思想具有自我解脱的意蕴,这和茶道精神相同。

茶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现形式,虽然可能会觉得茶室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所不同,实际上那正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所有的事物和自己一体化,身处其中,过更加自由的生活,所以说日常生活和茶室没有区别,同处一个世界。

茶道的主流是包含着道教老庄思想的“禅”,茶道的全部理想,就是从“在人生微小的事情中学习到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禅的思想中得来的,道家思想为茶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禅就是其中真实存在的东西。

(二)儒教和茶道。镰仓时代日本传来了供僧侣学习的程朱理学,这是继佛教以后,接受了中国的儒学、老庄思想和道教的影响。日本人从镰仓时期开始,就集儒教、佛教和神道为一体,不久,在室町时代末期,儒教从禅宗当中独立,但是,实际上在接近国家安定期的江户时期开始扩展,江户幕府把程朱理学定位官方学说,朱子理学很受欢迎,随着儒学的发展,不仅程朱理学,古学派、折衷学派也积极扩展,据资料记载,儒学对武士道和茶道有很大的影响。

儒学思想是中国百家思想的纲领,也是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仁礼”被用于茶道,在饮茶的时候能够促进交流,创造氛围,增加友人之间的情谊,而且在烹茶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内省不仅可以增进理解,促进协调,而且还可以增进友好发展。在儒教中可以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调和,或者可以说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理想,这就是茶道的基本理念。

(三)佛教(禅)和茶道。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国传播而来,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带着茶的种子和茶器回归,把茶作为药来使用,而且以他们为中心把饮茶传播开来,所以说,日本的茶文化结缘于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修行可以达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而禪就是集身心于一体,达到无我无心的境地,所以说宗教是茶道主要的因素,茶道存在意义的根源,最明了的定义就是茶道是禅的化身。

茶道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精神的影响,佛教中的禅给茶文化带来了巨大发展,融合儒教形成了茶礼来敬奉先祖,而且融合道教进一步发展。

第8篇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3.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9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饮料;比较研究

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饮料。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品茗赋诗”的高雅之趣。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日本的茶文化,被称之为“茶道”,作为后起之秀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将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做一个比较,研究他们的渊源与差异,发现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人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品茗赋诗、饮茶赏景”等高雅的情趣,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神、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先秦时代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秦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但这仅在巴蜀地区发展。之后中国的茶树分布开始向东转移,茶叶开始商品化,饮茶的风俗开始在南方盛行。这时,中国的文人墨客开始与茶结缘,饮茶在高层人士中盛行,中国茶文化也开始孕育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取得空前辉煌成绩的时代,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与贸易也越来越兴盛起来,茶文化也随着进人发展的繁盛阶段,唐代的茶文化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的茶文化从萌生之初,就带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和诗性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诞生于中国的唐朝。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个里程碑,他所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对我国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受到世界茶学界的推崇,美国《茶叶全书》称赞他:“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由此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茶仙”和“茶神”。《茶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的构建完成。在这一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量的日本留学生和僧人来到中国学习禅宗佛理和先进文化,将中国饮茶的风俗带回了日本,自此茶文化传入日本,在日本的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了饮茶、喜茶之风。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上记载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在这一时期,“斗茶”之风盛行,“茶会”、“茶宴”等饮茶形式已经非常普遍,市民茶文化开始兴起。

明代是我国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废止了一些制茶的弊制,极大了促进了我国制茶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在清代时期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经济发展变慢,这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与其时代相对应,制茶、烹茶等茶事又趋于繁琐,茶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大量的茶馆茶庄的出现又使得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进入近现代以后,茶亦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用茶来接待客人也是很多地方的待客之道。中国茶的种类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采茶、制茶的技艺也越来越高。至此,中国的茶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有了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并向世界传播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咖啡和可可并列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世人的认可,被誉为“茶的故乡”。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805年日本人最澄将茶籽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茶开始传入日本,奈良时代是日本人饮茶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弘仁六年(公元8巧),磋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磋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一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后来由于政治上政策的改变,中日茶文化交流曾一度中止。然而日本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侨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式风味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叮时代的事了。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来中国天台山学习禅理,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将茶籽带回日本推广了新的制茶和饮茶的方法,此时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普及,本着念古咏新的理念日本茶文化在汲取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形成新的流派,“抹茶道”初见雏形。

“斗茶”之风在后土御门天皇文明五年(1472年明宪宗成化九年,为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退居银阁别墅(银阁寺)时,对斗茶产生浓厚兴趣。当时斗茶名家珠光(田村珠光,1423~1502)经能阿弥(义政待臣)引到身边,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了――珠光虽为日本“茶道”之正祖,但他的禅法却是承继一休宗纯禅师,而珠光的“茶道”精神,也是以一休借赵州一句“吃茶去”得开悟,并接过一休所赠宋僧圆悟克勤墨迹为衣钵,成为日本“茶道”的真正开山之祖。

伟大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公元1522一1592年)在继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基础上,真正把日本茶道由喝茶提高到艺术境界。他使日本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从茶禅一味的宗教氛围还原到淡泊寻常的茶道本来面目,并确立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四规七则”,所谓“茶道四规”即和、敬、清、寂。所谓“七则”即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时代持续了260多年。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在此期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形成了许多的流派,其中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分别是千利休的后代,他们各自继承了千利休的茶风,人称三千家。几百年来,三千家一直保持着日本茶道正宗的地位。三千家相互合作扶持,为日本茶道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至此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在日本进一步被发扬光大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人现代时期,日本茶道自此开始稳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以此同时,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三、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风俗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因为民族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也有很多差异。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这里我们对中日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中国人喜欢饮茶,品茶,品茗赋诗是文人雅士的乐趣。而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日本茶道可谓将茶的泡制、品尝等功夫研究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着茶文化的精深。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从茶文化的起点来说,茶在中国的使用首先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一种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而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因为最初传入日本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日本高僧是把茶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它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2.从两国茶文化的参与者讲,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当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之间盛行,这与贵族及僧侣热衷于欣赏唐物的风气是分不开的。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3.从民族性格来讲,两国的民族性格特点存在鲜明差异,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把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融入生活。而日本人生性严谨内敛,尊重传统,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及茶道技艺秉承传统、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具体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茶文化”在中国是由“茶之道”大全式的文化外延;在日本“茶道”,是以“茶之道”为载体而形成的单一文化现象。(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早就有宗教介入茶文化,或者说茶文化介入宗教,但未能形成专门化的宗教主题文化;在日本,由于茶与宗教同时传入,茶文化与宗教文化很快就合而为一,形成了专门的禅宗主题文化。(3)中国“茶文化”是普世文化――从一开始便自上而下地享受之;日本“茶道”是禅宗文化――只存在上层社会,古代与民众关系不大。(4)中国“茶文化”在早期即为中国精英文化之附庸;日本“茶道”始终为日本精英文化。(5)中国茶文化始终未离茶的实体,真正的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其归结在“热闹”;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宗文化的全部体现,到了最高境界完全形成禅修行为而可以无茶,其归结在“冷静”。(6)中国“茶文化”以其外延性,博大却难精深;日本“茶道”以其内证性,精深却难博大。

四、小结

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对茶的历史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对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有了相应的了解,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日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变化。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共同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昆宁.中国茶文化艺术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通过大量的贸易将茶带进欧洲市场,带入欧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为时尚的象征。除了进口各种茶叶之外,还将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虽然荷兰将茶有效地传播到欧洲各地,但是并没有形成全面饮茶的气候,只有少部分地区已经接受茶这个新的事物。到了18世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替代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地位,也将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茶走进英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英国茶礼仪,最终走进了英国百姓家庭。英国人自此以后钟爱喝茶,尤其是红茶,更是将茶作为贵重物品招待客人,也会在聚会时品尝享用红茶的香甜。至此,茶的发展并没有止步,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入了美国,在传统茶的基础上改造成风靡全球的美国冰茶。茶在不同国家得到不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仅仅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不同,还因为受所处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国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饮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艺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过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详尽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艺和他所要表达的治国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历史悠长,受到不同时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响较大的要数唐朝时期的儒释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处事态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学者认为中庸思想就是软弱、妥协,这是进入了误区。中庸的思想讲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宁静致远的意境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不争取。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经中茶性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茶的妙处在于修身养性,平静心态,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过饮茶彰显为人处事之道,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顺其自然”、“精”“俭”的理论

道家理念在《茶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陆羽深受道家理论的影响,追求“精”“俭”,认为茶学的灵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崇尚真善美的美学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茶经中出现的茶用具代表青盖碗。盖碗是一种特别能体现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冲泡的每个程序如净手、出具、开盖、摇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内涵,讲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极其看重茶道礼仪。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东西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2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在满足温饱的条件下,人们就开始考虑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茶成了一种风雅之事,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茶由一种商品逐步发展成茶学、茶道最后融合为茶文化。在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里,饮茶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慢慢品尝,感受茶的宁静和芬香。而英国的茶相比中国的宁静,带有实用性和工业化的特点。英国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饮食就会相对简单许多,而又因两餐间的时间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这种形式。下午茶不仅是喝茶还有糕点水果之类的甜品。英国的茶文化讲究的是茶具好看、贵气,茶味甘甜浓厚,在聚会中衬托出贵妇们优雅的气质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讲求实用性的饮茶方式恰恰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实用性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速溶茶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美这样的发达的工业国家随着技术的革新,也将茶叶的外形和用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对茶的认识的不同。在中国,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国,最初茶是作为药在宣传的,他们认为茶具有很多医药作用,如消热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品质。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和现代性。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8-211

[1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2]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儿次谈话[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译文中异域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61-62.

第11篇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并且将茶传播至全世界,尤其是在英美等国,茶得到了改良和发展,形成西方的茶文化。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既是对茶的发展历史的记载和对茶文化的补充,也是中西方文化比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丰富了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通过大量的贸易将茶带进欧洲市场,带入欧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为时尚的象征。除了进口各种茶叶之外,还将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虽然荷兰将茶有效地传播到欧洲各地,但是并没有形成全面饮茶的气候,只有少部分地区已经接受茶这个新的事物。到了18世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替代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地位,也将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茶走进英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英国茶礼仪,最终走进了英国百姓家庭。英国人自此以后钟爱喝茶,尤其是红茶,更是将茶作为贵重物品招待客人,也会在聚会时品尝享用红茶的香甜。至此,茶的发展并没有止步,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入了美国,在传统茶的基础上改造成风靡全球的美国冰茶。茶在不同国家得到不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仅仅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不同,还因为受所处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国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饮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艺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过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详尽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艺和他所要表达的治国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历史悠长,受到不同时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响较大的要数唐朝时期的儒释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处事态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学者认为中庸思想就是软弱、妥协,这是进入了误区。中庸的思想讲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宁静致远的意境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不争取。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经中茶性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茶的妙处在于修身养性,平静心态,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过饮茶彰显为人处事之道,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顺其自然”“、精“”俭”的理论

道家理念在《茶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陆羽深受道家理论的影响,追求“精“”俭”,认为茶学的灵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崇尚真善美的美学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茶经中出现的茶用具代表青盖碗。盖碗是一种特别能体现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冲泡的每个程序如净手、出具、开盖、摇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内涵,讲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极其看重茶道礼仪。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

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东西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2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在满足温饱的条件下,人们就开始考虑精神上的提高。

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茶成了一种风雅之事,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茶由一种商品逐步发展成茶学、茶道最后融合为茶文化。在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里,饮茶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慢慢品尝,感受茶的宁静和芬香。而英国的茶相比中国的宁静,带有实用性和工业化的特点。英国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饮食就会相对简单许多,而又因两餐间的时间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这种形式。下午茶不仅是喝茶还有糕点水果之类的甜品。英国的茶文化讲究的是茶具好看、贵气,茶味甘甜浓厚,在聚会中衬托出贵妇们优雅的气质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讲求实用性的饮茶方式恰恰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实用性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速溶茶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美这样的发达的工业国家随着技术的革新,也将茶叶的外形和用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对茶的认识的不同。在中国,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国,最初茶是作为药在宣传的,他们认为茶具有很多医药作用,如消热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

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品质。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和现代性。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作者:段瑞芳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8-211

[1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2]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儿次谈话[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第12篇

民间传闻方乾勇识茶神奇。他一见干茶,便知其是春茶还是秋茶;茶叶长自山地阳坡还是阴谷,甚至能认定其茶叶的采摘时间。询问此事孰真?方乾勇则一笑了之,说是“实践触摸、积累所至,实乃雕虫小技”。最近,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方乾勇专著《奉茶》,这才是他的倾心力作。

方乾勇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浙农大首届茶学系毕业生,后到日本进修茶业。数十年来他与茶农打成一片,注重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茶农称他为“科技活财神”、“奉化曲毫之父”。在逾天命之年,他把实践的经验和理性的感悟总结成《奉茶》一书。全书以奉化茶文化为基础,以茶科技为中心,反映当地茶经济的发展。奉化市市长陈志昂在该书序言中评述:“《奉茶》一书,有敬奉好茶、好茶来自奉化之意,隽永而耐人寻味。”

奉化曲毫茶可匡正时下饮茶误区。误区之一,茶叶越早越好。每年谷雨节气,自古有谷雨鲜茶之称。如今清明、春分多有新茶,甚至清明前一两个月已有新茶流转,这类面市早茶,冲泡两次就淡而无味,而价格不菲,此类茶尝鲜可以,但作为常年用茶储藏,并不明智。方乾勇说:“现在购茶不宜过分求早、抢早,过早是很难买到好茶叶的。”饮茶的另一个误区是越嫩越好、外形越细越好。现在有许多名茶用单芽制成。方乾勇又说,这种茶其实是中看不中喝,当第三次冲泡时已无茶味。原中国十大名茶的采摘标准在一芽一叶以上,其中如名茶太平猴魁更是一芽三叶。这是因为单芽茶有效成分含量低,不耐冲泡,还因茶芽失水困难,容易加工成带涩味的茶叶。饮茶的再一个误区是越新越好。其实,刚炒制的新茶,多饮使人上火,不过这种热性存在时间短暂;又因为刚炒制的新茶含茶多酚多,对寒胃的人有刺激性,因此,方乾勇建议,新茶购进后最好放置半个月至一个月再饮用,滋味会更佳,品饮后肠胃更舒适。

早在1995年,方乾勇探索名优茶生产,旨在开拓市场,帮茶农致富。他在奉化发挥我国绿茶主产区的天然优势、弘扬厚积的茶文化底蕴,并融进现代茶科技元素。奉化曲毫外形蟠曲,不抢茶叶早市,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奥妙之处。

曲毫还有个历史典故。史载,宋仁宗梦游名山后,诏召名士“图天下名山以进”,惟独奉化雪窦山为梦境之地。于是敕赐龙茶;自此以雪窦山为中心,奉化生发蟠龙茶。后来宋高宗赵构逃难途经奉化,得蟠龙茶以排忧解难;宋理宗御书“应梦名山”,至今遗迹存于雪窦山御书亭内。茶名“奉化曲毫”出自古籍“荼荠不同亩,曲毫幽而独芳”。

人们所见曲毫多呈螺旋状、蟠曲形,茶生白毫,它与扁平挺直的片茶、纤细如针的针形茶迥异,冲泡后叶底成朵,多为一芽一二叶,茶汤清香鲜醇。刘祖生等全国著名茶叶专家把曲毫品质归纳为八个字:“色绿、味醇、香高、形美。”

曲毫何以独扬其天然优质茶味?方乾勇说:“《西游记》第一回写孙悟空出世:花果山上有三丈六尺五寸高的巨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内育仙胎,化作石猴,这就是天地精华所生的孙悟空。奉化曲毫茶长在原生态的茶山上,也是撷日月精华,顺应其生长规律,天然成熟。”曲毫自有其独到之处,难怪市场销售量每年以30%递增!

奉化曲毫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保护”,跻身全国名茶行列,在全国中绿杯、中茶杯评比中多次获金奖;又荣获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方乾勇对已获得的37项金奖另有一番理解。他说:“评上金奖,可以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加工茶的最高水平,但不能代表这个地区或单位的整体茶叶水平。我们却一直注重于如何提高奉化曲毫的全面水准,采摘自然成熟的鲜叶,比抢早采摘的单芽成本低、质量高,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

第13篇

关键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英语词汇

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外贸活动的增多,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茶叶专业急需一大批专业英语对外人才。茶叶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茶叶常用英文知识,还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对外交流语言和词汇,更要听说读写样样俱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好展示国家形象。

1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作用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叶对外英语人才,首先是阅读对外英文文献的能力,对外英语人才要能够熟练的翻译茶叶英文文献;其次是书写文献和论文的能力,这对茶学专业秘书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是对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的对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术语,便于商业谈判和文件的签订。茶叶专业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商务英语、生物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营销英语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2)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任务要求;(3)茶叶专业英语词汇,根据不同行业的常用英语和句法,有不同的专用句式和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4)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使用上,无论是从语法单词和句式的复杂性,还是谈判和交易的灵活性,都大大的难于普通英语教学。《茶叶专业英语》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进行茶叶专业的教学。通过茶叶专业英语知识、语法和句式的讲授,让同学们掌握茶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茶叶英文资料和文献,并能进行简单的茶叶专业英文交流,最终能够书写茶叶专业英文论文和进行茶叶专业英文资料的统计整理。这不仅仅要求茶叶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时展有密切联系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书写茶叶专业英语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茶叶专业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更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讲解和目前行业择业就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茶叶产量提高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茶叶科技的发展又为茶叶教育提供相关教学资金。近年来茶叶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培养大批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他们具有优秀的英文文献阅读和书写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对外英文表达能力,为我国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茶叶专业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教学专业,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改进的新型教学专业。茶叶专业融合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贸专业、医学专业和英文专业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多年保持10%的发展势头。茶叶商业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沿海地区的茶叶贸易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缺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相关人才有着专业的茶叶知识和对外英语知识,也要能够了解用人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有效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实力,创造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并在对外贸易的谈判和协议签订中熟练进行交流,提升企业形象。

3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1优化授课内容

茶叶专业英语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茶树病虫防治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史与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和茶叶营养与保健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家编写教材和学校自助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国家指定教材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打基础,自编教材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能力编写。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教材和课本,通过目前行业热点的深度挖掘,找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教材结合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提出问题和课外口语锻炼,书写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的研究不仅仅要紧跟行业潮流,还要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际茶业对外英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阅读相关茶叶英文期刊和杂志,探讨国际前沿茶叶英语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力,掌握最新茶叶科研成果。

3.2改进教学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讲授的内容仍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思想和教学内容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使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茶叶英语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都要做到活学活用,不仅要以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交流互动,才能加快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才能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学内部达到弄懂弄会、活学活用的目标。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讲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讲解,更要深挖教材内容的具体含义,教材和现实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对行业职业的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运用课件讲解、实物介绍、学生讲解和学生自主讨论、网络讲解和网络作业任务布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茶叶英语知识,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和企业实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企业岗位职业要求。

3.3重视教材选取

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进行展开和规划,目前茶叶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茶叶英语》为主要教材,茶叶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较多,与茶叶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对茶叶专业英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在茶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多的茶叶英语内容讲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成为茶叶主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市场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外交流英语口语要求等等,进行专业教材的选取工作。教材编写首先要注重格式、语言的规范化;其次根据茶叶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知识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要综合多本教材和期刊来编写茶叶英语专业教材,尽量做到结构合理,内容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合理。结构合理指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课程的整体要求符合,能够反映当前茶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内容合理指的是教学的内容要足够的全面和具体,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细节突出主次分明,能够完整的讲授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把握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结合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两方面内容,进行茶叶英语的教学。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编写要求,我们编写出新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茶叶英语》,《茶叶英语》将基本茶叶英语知识、课外茶叶英语拓展、对外茶叶英语研究和企业茶叶英语专业职位要求几方面结合起来,具有注重基础和实际操作,紧扣时展特征,反映当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变以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期末成绩只作为学习考核的参考条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比学生成绩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努力完成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预习复习情况、实地实践操作情况、销售演讲和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

4结语

通过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改革,基本建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体系。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掌握基本茶叶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茶叶课题的书写以及对外茶叶商贸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该成为茶叶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15):206-206

[2]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蒸青绿茶  发展  传播  生产  茶园  自动化

论文摘要:由蒸青绿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史及在日本的传播发展史出发,概述了蒸青绿茶的加工制作、引种栽培和贸易发展史,以及当前的加工技术与蒸青绿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由此对蒸青绿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前言

蒸青绿茶,其品质特征素有“三绿”之称,即色绿、汤绿、叶底绿。最初由蒸青团茶、饼茶发展而来,后再发展到散茶,直至如今出现的各蒸青绿茶种类及其深加工产品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始于中国唐代,后被广泛传播于日本韩国,在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也有不少的栽种面积,在欧美非洲等也有不少的消费量。

l中国蒸青绿茶的发展历史

至今,中国茶叶已发展到六大茶类,即绿茶类、红茶类、乌龙茶类(又称青茶类)、黄茶类、白茶类、黑茶类,其中以绿茶类生产最早,也是中国主要的茶类。而绿茶类中的“蒸青绿茶”远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就已产生,当时称之为“蒸青团茶”,即鲜叶采回后,先经洗涤,而后用蒸汽杀青,捣碎后制成饼,穿孔,再烘干收藏。当时,茶叶产区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和陕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最负盛名。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贡茶制的实施,饮茶之风盛行,极具观赏效果的斗茶、分茶逐渐流行,社会各阶层对茶叶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茶类生产呈现出以片茶(即团、饼茶)为主,散茶(包括蒸青茶和末茶)崛起的格局。片茶制作精细,但工艺繁琐,价格昂贵,煮、饮费事,不适宜于普通老百姓饮用。因此,生产上对片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简化,出现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茶和末茶,称为散茶。其产区主要分布于淮南、荆河、归州(今湖北姊归)和江南一带。

到了明清时期,倡导以散茶替代穷极工巧的茶饼,以沸水冲泡的渝饮法替代传统的研末煎饮法。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诏罢造团饼,“惟采芽茶之进”,开创了中国改团(饼)茶为散茶,改煮茶为泡茶。在茶叶制作技术上,元朝名茶杀青是用蒸青,名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的是烘青。帝王皇权的干预以及饮茶法的变更,极大地加快了饼茶衰弱、散茶崛起的历史进程。蒸青团饼茶的地位el渐衰弱,饮用散茶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之后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及花茶各茶类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引起了制茶技术的全面革新。至此,蒸青团饼茶逐渐退出中国制茶的历史舞台,而蒸青散茶也只是在某些区域生产、加工,在整个茶类中的规模el渐萎缩、地位逐步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et本国内茶叶消费供不应求,又恰逢我国改革开放伊始,蒸青绿茶市场活跃,销路畅通,而中国国内蒸青绿茶厂家不多,上档次上规模的蒸青绿茶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于是,为出口创汇,争夺日本国市场,抢占商机,不少单位对蒸青绿茶制法作了进一步研究。引进设备、改进技术,扩大茶园栽种面积,扩建厂房,增添生产流水线,控制农药残留,至此,产量进一步增加,品质也得以提高,中国蒸青绿茶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蒸青绿茶在中国的现况

目前,中国蒸青绿茶的制作,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基本上采用机械自动化生产。中国蒸青绿茶主要以外销为主,日本是其主要的进口国,此外还销往韩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国内销售也有一定的份额,但比重较小,主要是由于蒸青绿茶的口味与中国传统的炒青绿茶口感不一致,不太吻合国内消费者的口味。

因此,在国内,它被直接冲泡饮用的比率较低。随着近年来罐装茶饮料的兴起,再加上蒸青绿茶独特的品质,譬如叶绿素含量丰富、香味独特,不少饮料厂商将其作为原料。在食品行业中,也将经深加工后的蒸青绿茶的超微粉体作为食品添加剂,诸如茶蛋糕、茶糖、茶冰淇淋、茶豆、茶瓜子、月饼、果冻等。另外,随着茶叶深加工技术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蒸青绿茶的内含物质,譬如茶多酚、茶活性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也被应用于医疗、保健品、日用品等行业。

中国的蒸青绿茶,历来多以中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如拥有万亩茶园的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等所生产的蒸青绿茶。1992年,广东湛江农垦海鸥农场(现为广东省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下属农场),进行了大叶种蒸青绿茶工艺与设备配套的项目研究,探索出利用蒸汽杀青,然后脱水、揉捻、干燥、车色的新工艺,并通过了项目省级鉴定,创制了大叶种绿茶蒸青新工艺l2]。该工艺生产的“雄鸥牌”蒸青绿茶,自创制以来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2000年,该公司下属的勇士农场,生产的大叶种炒青绿茶也改制为蒸青绿茶,也获得了多项奖项。

3蒸青绿茶在日本的传播历史

日本茶叶生产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基本上生产加工成蒸青绿茶。所以,蒸青绿茶在日本的发展还得从日本的茶叶发展史上谈起。早在圣武时期(公元729年)茶已作为佛教礼仪用品。中国唐代时期,日本派遣了13次使团,多的使团达600人,少的也有百余人。由史书查得,平安延历24年(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又名传教大师)到中国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学习,学成之后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国,并在比睿山(今京都,滋贺境内)播种。公元806年,他的弟子空海禅师(又名弘法大师)又相继人唐,把中国的饮茶方法、茶籽,以及中国唐代制茶工具“茶石臼”一并带回日本。12世纪,日本佛教僧人荣西相继两次人宋,亲身体验了宋代的茶艺及饮茶的效用。归国时,从日本最西端的九州平户岛登陆到回京都的路上,一路点播茶籽,后又将茶籽送给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氏,而明惠氏再将其赠向关东及九州地区。当时,茶叶并没有在普通百姓中饮用,而是作为一种药品,或者是饮用于上层社会中。“煎茶敬奉”等仪式也只是在寺院和上层阶级中,宣传了茶的功效和修心的精神道德。直到千利休(公元1521年~公元1591年)创始了茶道,他的茶道思想方使饮用茶的习俗从上层社会传到武士之中,然后逐渐传给普通百姓。江户末年(公元1738年),京都宇治的永谷宗冈氏创制了日本式的蒸青绿茶,俗称宇治煎茶或青制煎茶,此茶只限于宇治、奈良、滋贺等少数地方生产,其消费亦限于江户、京都和大阪等几大商城,直到公元1831年,其制作方法才开始得以在各地普及推广。而煎茶道,据考证,起源于江户保定二年(公元1742年),是永谷宗冈氏等人设计、创制煎茶后的第四年。

随着煎茶技术的发展以及饮茶风气的兴起,到了江户中期即18世纪30年代,日本茶叶开始商品化生产。公元1859年(安政6年),横滨贸易港的开港,茶叶连同生丝一起输往国外,开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先河,茶叶成为日常商品,生产快速发展。至19世纪末,茶叶产量已达2.4万吨,由静冈、三重、奈良、琦玉等县出口。茶叶主要是由手工制作,外形优美,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甜醇可口,深受英、美等国消费者的喜爱。当时输出量没有正确的统计数字,但从“日本茶业史”可估计其发展状况(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日本茶叶输出数量虽有小幅度的波折,但基本上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这与日本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茶叶的投入有关,在政策上采取积极扶持,茶农种茶产茶的热情较高,茶叶出口形势较好。而当时的静冈县则是茶叶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国占主要优势。

到了20世纪20年代,简单精揉机的研制,开辟了日本机械化制茶的先河,大大增加了制茶产量,降低了制茶周期。二战之后,制茶机械更是层出不穷,逐渐出现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的流水线作业。台时产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只有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而其他的主要由机械生产,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茶叶行业的发展。

4日本茶园分布、生产加工现状

4.1日本茶园分布情况

日本茶叶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静岗、鹿儿岛、三重3个主产县,地处日本中南部,这三个县的茶园面积占日本全国茶园总面积的64.4,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4.6。其中静冈县是日本茶叶的主产地,茶叶在日本国农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茶园面积占日本全国的41.7%,产量占全国的44.1,茶叶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20以上。除静冈外,面积较广产量较高的省份还有鹿儿岛、三重、熊本、琦玉、京都、福冈、宫崎、奈良。日本新建的茶园一般采用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户种植,90的茶园属于农户所有,茶树品种比较单一,新栽培的茶园几乎都是无性系品种繁殖的茶园,当家品种是“薮北”种,占无性系繁殖品种的86。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有计划地发展无性系高产茶树良种,至l980年茶树繁殖1o0实现扦插育苗,推广面积l0公顷以上的无性系良种有10个之多,其中以“薮北”种面积最大,占全国茶园面积的74.23,占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5.3;其次为“丰绿”,占全国茶园面积的。

4.2蒸青煎茶的种类

日本所生产的茶叶几乎都是蒸青绿茶,由于采收原料和加工方式的差异,茶叶的品质和档次不同,从而又分为:煎茶、本玉露、碾茶、玉露、番茶、焙茶、玄米茶、茎茶、粉茶、玉绿茶。其中煎茶又分为普通煎茶和深蒸煎茶。煎茶毛茶由于芽叶老嫩和制法不同,品质差异显著,高档鲜叶经手工制做,可以做玉露,色泽墨绿,外形犹如中国的南京雨花茶;下档的煎茶可以充当“番茶”和“焙茶”原料。在一些山区,较寒冷的地方适宜采制高档煎茶;平地,较温暖的地方因其产量高,适宜采制中档煎茶或玉绿茶;无霜地带的茶叶制绿茶一般品质稍差,适宜提早采制;而一些经营面积不大,家属劳动力强和雇佣临时工条件方便的地带,可生产玉露和碾茶等高档茶叶。反之,经营面积大的,雇佣临时工困难的地方,则适宜采制中档煎茶和玉绿茶。

4.3蒸青茶的加工现状

日本茶叶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各项生产都有标准可寻,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1987年,轨道装置的问世又为日本茶叶工程化、设施化生产增添了一个亮点。近年来,还出现了“茶树工厂”,即全控式、无土式工厂化茶叶生产]。蒸青茶的粗制工艺可分为煎茶和玉绿茶两种类型。煎茶的毛茶加工工艺是:蒸青、除湿、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烘干。玉绿茶的毛茶加工工艺是:蒸青、除湿、粗揉、揉捻、中揉、滚揉、烘干。两者的区别在于造形工程不一致,前者是精揉,后者是滚揉。整个毛茶制作的过程一律全自动化操作,一个车间只需一到两名职工即可完成。烘干后的茶叶再按照需求决定是否进行筛分拣梗等精制过程。碾茶和抹茶的制造方法则有其特殊性,鲜叶经过蒸青、冷却、散叶、初干、选梗、干燥,即成碾茶。经过精制的碾茶,在低温条件下用石臼磨成粉末,即为抹茶,其粒径孔细度达1000目以上。

5日本蒸青茶的应用情况

日本的蒸青茶现已逐渐摆脱纯茶的范畴,对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有一定发展,其深加工技术精湛,深加工产品被迅速流通到许多行业中,如食品、日化、轻工、重工、医药和旅游行业等多种领域。时下流行的“五茶”即“饮茶”、“吃茶”、“穿茶”、“住茶”、“用茶”,正是反映了日本茶叶的应用领域与消费格局,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茶叶科技的发展。

“饮茶”、“吃茶”主要表现在食品上的应用如生产各种茶饮料,以茶作为佐料的食品,或提取茶的内含物作为调色剂,抗氧化剂、杀菌剂、调味剂和解酒剂等;“穿茶”则表现为运用茶叶内含物儿茶素等生产除臭和抗菌的内衣裤、印染衣物、袜子、鞋垫等;“住茶”即用茶的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制作墙布(纸)、窗帘、空调中的过滤器、室内板材、除尘器的收集袋等;“用茶”则运用茶的化合物制取医疗保健品、防腐保鲜等化学化工日化产品,以及动物饲料和农作物肥料等。另外,也被巧妙地应用于旅游行业,如经营观光茶园供游客们欣赏尝试采茶手制茶叶的乐趣等。

第15篇

【关键词】设计 温泉 度假 方法

中图分类号:Q178.5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方式的需求是越来越大,无疑温泉度假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青睐。所以对于温泉度假地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温泉度假地景观设计一般方式和原则

1、景区的建设应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各温泉度假地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突出其特有的景观成分,创造“此地非彼地”的独特景观效果,同时尽量保持其原始的自然形态、保留原生态植物,使其景区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2、道路和建筑规划应本着“依山就势,遇水随形”的精神,建筑的轮廓线与自然的起伏相协调,建筑的色彩与自然的色彩相映衬,使景区的开发性建设与当地的环境地质条件完美结合,形成与自然和谐配合的优美景观。

3、分规范、管理好人流与物流,使人有充分自由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达到最小化,即体现最优化的生态效益。

4、预留近期不开发建设的保护性区域,改变过度开发的弊病,从而在发展空间和发展项目上为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以保证景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5、自然景观,突出地域特色大多数温泉地都处在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在有特色的山水地理环境中,要对既有的景观特色加以尊重,剔除不应该保留的元素,加强其自然特征,同时应遵循中国传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得景随形”的原则,要巧妙利用山水中优美的自然景观或因山就势构景成趣,或顺应自然,融于山林,使温泉景观与周围景观融入一体,成为景中之景,从而形成凸显地方自然美景的温泉景观。

三、温泉度假地景观设计应具备的基本理念

1、整体景观设计的理念

景观是由不同的景观要素组成的,比如地型、地貌、植被、水体、构筑物等。景观又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综合体,按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两大类。温泉景观二者并有,既有人工建造之景,又有对自然景色的开发利用之景。温泉度假地在总体景观的塑造上,应以生态性、人文环境与地域自然特色相结合作为应具备的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

2、景观元素的处理原则

温泉度假地在景观元素的塑造上,应紧紧围绕“温泉文化与休闲”这一中心,在大自然的众多景观元素中,选择水体、山石、植被、硬地以及景观建筑作为景观构成的主要元素,突出以水体景观为主,绿化景观、建筑景观为辅的设计方针,通过水体、植被、建筑三个景观层次的空间过渡与渗透产生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此外,听觉、嗅觉、触觉都是体验景观环境的重要方式,人们都偏爱复杂的刺激,温泉洗浴过程正是多种感觉的汇聚过程。设计师应能充分把握水的声音、水的动态和石材、木材的质感体验来设计不同的水体类型,通过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创造特色景观。

3、坚持人性为本的理念

景观设计对人的感官关怀在于对游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全面“刺激”。其中视觉是传递信息的最重要途径。比如建筑设计要让人产生新奇感,就需要本地乡土文化的导入,但又不是修旧如旧,简单的复制,而是有所创新,必须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本土与外来相接轨。于是我们设计的建筑都是现代的功能和材料,乡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我们在青海省贵德县德洁温泉度假区修建性详规项目中设计的贵德温泉宾馆也是轻藏式,其中藏式牛角窗是被人用滥的元素,为了体现“新、奇、特”,干脆舍弃不用牛角窗,只是在材质上表达这强烈汉化而产生不同于其他藏区的形式,这样才有区分度,不同于常人对一般藏区的普遍印象,同时在水景中加入黄河石,出水口做成藏传八宝图案,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另外是要注意“看”与“被看”的辩证关系。一个景点是一位观察者,同是也是其它视点的观察对象,“看与被看”的对象都是景元本身。鉴于此,我们在药水滩温泉的设计上就没用植物作围合,而是全部敞开,利用山上的湿地,自然“隔绝”外界。用更衣室及连廊的服务半径限定其中的人的活动范围,使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可看远山近野,又被四周的人所观察,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四、温泉度假地景观的设计要点

1、功能分区设计

在功能分区的问题上,我们另外一个设计项目峨眉山天颐温泉度假小镇的温泉浴场园林景观设计,根据前期整个项目的形象定位,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以及诉求的对象来划分温泉度假地的使用功能。从形象定位——“华夏同龄水,震旦第一泉”到设计理念——“我不在峨眉山,就在去天颐的路上”,紧密围绕这个定位,整个设计以佛与山,人与优质温矿泉的关系为切入点。依托峨秀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峨眉山区域内优越的温矿泉资源为基础——水为人所依。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让客人能够在温泉公园中的不同洗浴中,洗礼心灵,能够感悟人生的“三境界”。下善之境——休闲娱乐:形式、风格、实用性;中善之境——独特体验:意美、灵动、唯一性;上善之境——心灵洗涤:哲理、禅境、启迪性,这是对“沐浴一汤泉,身心两体验,人生三境界”的引导,这也是本案在功能分区设计上的最佳依据。因此,本案分为三个重要片区:

第一片区:入口区——以中国传统园林仙山圣水为主题,理疗区——以日本东瀛汤国文化元素来打造,比如东瀛汤馆,震旦汤院、中药浴(养生文化),从体外到体内系统的身体理疗——中善之境。

第二片区:修养区——禅茶汤谷、茶浴(茶文化),心灵的洗礼,身心的修

养——上善之境

第三片区:休闲区——儿童乐园,包括湖光泳池,三温暖、无边泳池、传统温泉以及其他配套的设施——下善之境

2、水体景观设计

水是构成温泉度假地的特色产品。温泉洗浴的关键是水体景观的设计,水是洗浴空间的核心。温泉的水体主要是户外的开放式空间,它应是赏心悦目,产生愉悦体验的空间。

首先,在充分利用景区原存的地势、地貌,创造愉悦、趣味的水空间能给人带来洗浴的乐趣,增强景观环境的感染力。

其次,温泉池是特殊的洗浴环境,要凸显养生保健的观念,围绕温泉的药疗保健功能设计不同的洗浴空间,充分发挥温泉本身的热温、冲力、浮力、压力的疗效作用,设计不同动态的出水方式,不同情趣的静态浸浴方式,尤其是要区别于城市的室内洗浴场,结合自然景观的优势,创造多样的洗浴方式,融养生于休闲之中,才能更进一步使者的生理、心理得到满足。

3、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内容,利用不同的植物造景可以创造不同意境,在温泉度假地的景观中,它的重要作用不但在创造生态的自然环境,它同时在分隔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形成特殊的洗浴空间上起着其它材料不能替换的作用。因为在温泉洗浴的人群有各种不同年龄、身份和层次,有着不同的行为心理习惯,需要不同的休闲空间。“一个宾馆一个池”的传统温泉景观设计不符合现代人们的行为心理。在尊重、保留本地树种的前提下,利用不同高度、密度的乔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等材料围合若干面积不一的领域性露天式浴池、在结合置石,园林小品形成形状不同的相对私密、温馨的人性空间环境,既丰富了景观层次,又增加了洗浴的情趣。

五、结束语

温泉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温泉也是整个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的整体性有巨大促进作用。在有温泉的地方因地制宜的进行温泉度假村的设计,有助于增强人文底蕴,但是,怎样才能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好这一天然的资源,是我们需要去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